新生儿的喂养指导

2024-10-26

新生儿的喂养指导(精选12篇)

新生儿的喂养指导 篇1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妇女的工作和家庭压力较大,新的代乳品不断增加等因素,母乳喂养率有降低的趋势。为了确保婴幼儿健康成长,笔者对252例新生儿满月时在不同喂养方式下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09年8月出生的满月新生儿252例,其中男116例,女136例。母乳喂养172例,男89例,女83例,占68.2%;人工喂养80例,男36例,女44例,占31.8%。均为足月儿,均排除各种疾病。

1.2 方法

身长采用卧式身长测量器,精确到0.1 cm;体重采用婴儿电子秤,精确到0.1 kg。测量满月时新生儿的身高和体重,并了解孕产史、出生时身高、体重及喂养情况。

1.3 诊断标准

母乳喂养指除给母乳外不给婴儿其他辅食;人工喂养指由于各种原因,母亲不能用母乳喂养小于6个月的婴儿时,而采用动物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的喂养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出生时与满月时婴儿身长、体重增加值变化比较

母乳喂养组满月新生儿男(t=2.10)、女(t=2.02)体重增加值均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母乳喂养组满月新生儿男(t=8.02,P<0.01)、女(t=2.68,P<0.01)身长增加值均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分娩方式对选择喂养方式的影响

252例新生儿中顺产158例,其中母乳喂养133例,占84.2%;剖宫产94例,其中母乳喂养仅39例,占41.4%。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纯母乳喂养是4~6个月前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应达到80%的母乳率,而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母乳喂养率才68.3%,远未达到WHO的要求。母乳含有婴儿所需的最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且含量合适,易于消化吸收、充分利用[1]。母乳喂养是保证新生儿达到良好营养状况的基础,对其智能发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儿童与发达国家在母乳喂养方面还有很大差别[2],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母乳喂养率,还需医护人员和产妇及家人的共同努力。

不同喂养方式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满月时的体重、身长增加值均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这充分说明母乳是新生儿的最佳食品,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推广母乳喂养是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最好方法。母乳喂养与分娩方式有密切关系,本组资料显示,顺产的新生儿中母乳喂养率84.2%,剖宫产的新生儿中母乳喂养率41.4%,顺产较剖宫产母乳喂养率高,提示剖宫产对母乳喂养有一定影响。剖宫产导致母亲泌乳不足,其原因与母亲术后伤口疼痛、进食受限、哺乳体位不适等因素有关[3],不能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所以,建议产科医生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提倡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这样,可以提高母乳喂养率。要充分认识和重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和推广母乳喂养,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足月新生儿252例分为母乳喂养组192例和人工喂养组60例,了解出生时的体重、身长及孕产史,测量满月时的体重和身长。结果 母乳喂养组在满月时体重、身长增加值均优于人工喂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P<0.05,身长P<0.01);顺产母乳喂养率比剖宫产高。结论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期的最佳选择,对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应大力推广母乳喂养。

关键词: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新生儿,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戴耀华.母乳喂养.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

[2]常素英,富振英.中国儿童生长发育现状和趋势分析.卫生研究, 2000,29(5):271-272.

[3]杜静平,张文静.全母乳喂养对剖腹产儿的早期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3):61-62.

新生儿的喂养指导 篇2

1:奶具消毒。婴儿所用的奶瓶、奶头、汤勺、锅子等,必须每次消毒,并放在固定盛器内,最好是带盖的钢精锅中,以保证清洁和消毒质量。

2:奶液调配时间。牛奶是很好的细菌培养剂,要防止变质,宜根据季节掌握调配。炎热天,应尽量将煮过的.牛奶安排在上午分次吃完,必要时刻每次煮沸后喂哺。晚上的牛奶要煮沸后放在冰箱中保存,或者下午喂奶粉按喂哺时间随时冲调。动机,每日用奶可分上下午两次调配,煮沸好倒入已消毒的奶瓶中,喂哺时用热水温热即可。如果用奶粉调制时,可适当减少水分(三分之一)冲制奶液成糊状后,吃时再用开水或热米汤添加至应给的水量。这样温度适合,不必再隔水温热,但盛器要严格消毒。若奶瓶中的奶未吃完,应倒入奶锅中煮沸以备下次再用,食用前仍需煮过后再吃。

3:试温。喂奶前需先试温,试温方法只需倒几滴奶于手腕内侧即可,切忽由成人直接吸奶头尝试,以免受成人口腔内细菌的污染。

4:喂奶姿势。婴儿最好斜坐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扶好奶瓶,慢慢喂哺。从开始至结束,都要保持奶液充满奶头和瓶颈,以免将空气吸进。喂奶后需将婴儿抱起,轻拍背部,使空气排出,避免回奶。

5:保暖杯不宜久放牛奶。由于牛奶以及食具中不免会残留一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而保暖杯的温度很适宜细菌的繁殖,牛奶和米汤优势很好的细菌培养剂,经过一定时间后,细菌会迅速反之,并产生毒素。婴儿吃了这种牛奶,就会发生腹泻、呕吐等症状。所以一般可将牛奶和米汤煮沸后,灌入数只小奶瓶中,奶瓶放在阴凉处,上面盖一块洗净的干纱布。待婴儿需吃奶时,取一小瓶用热水温热。

不同日龄儿所需奶的浓度及重量

出生天数 全奶:水 加糖(%) 每次吃奶量(ml)

1-2     1:1    5-8      20-40

3-7     2:1    5-8      40-80

8-15    3:1    5-8      80-100

16-28   全奶    5-8      100以上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与护理 篇3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9.17%,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主要是早产、低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感染。

结论:多种原因可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围产期应注意预防,一旦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应针对原因,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改善症状,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9-02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指新生儿时期,不同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而致喂养困难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新生儿营养对其生长发育及疾病的抵抗能力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新生儿一旦发生喂养不耐受,医护人员就应高度重视,分析其原因,并尽早给予治疗及护理干预,以增强新生儿体质,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就我科收治的54例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和有效的护理方法,现就分析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年中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喂养不耐受患儿。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占同期我院出生婴儿(589)的9.17%。

1.2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目前学术界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没有统一的标准,现大多采用黄瑛建议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①频繁呕吐(≥3次/日),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天),③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

2结果

54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中早产儿32例,占59.26%,低体重儿26例,占48.15%,宫内窘迫22例,占40.74%,新生儿窒息23例,占42.59%,感染(宫内感染和出生后的感染)20例,占37.04%。详见表1。

3讨论

3.1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通过分析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原因,也可以说高危因素主要有:①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多数的早产儿体重在2500g以下,有的甚至在2000g以下,由于早产,婴儿的胃肠动力与胃肠功能的成熟度低,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的情况。并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胃肠功能成熟程度就愈低,发生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机率就愈大。②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这主要是由于缺氧所致,因缺氧时,机体将血液主要供给重要脏器的需求,如心、脑、肾等,这就使胃肠道的的血供减少,处于缺氧状态,造成了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严重的缺氧还会造成缺氧缺血性脑病,这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的功能。有研究表明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胃肠道的电节律发生紊乱,使胃肠动力减弱,易发生喂养不耐受。③感染,包括宫内感染和出生后各种感染性疾病。

3.2护理干预措施。

3.2.1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刺激因素。首先,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特别是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适宜的温度尤为重要,应使室温维持在23-27℃,使婴儿的体温维持在36-37℃,必要时可使用暖箱来保持婴儿的体温。其次,减少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刺激,因为噪音和光线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婴儿的呼吸、心律、血压产生剧烈的波动并影响生物钟的节律,产生睡眠剥夺,使交感神经兴奋,不利于胃肠激素的分泌,影响了胃肠功能。

3.2.2合理的喂养方式。①喂养指导。指导患儿母亲正确的喂养知识,并注意观察喂奶时有无不耐受喂养情况。嘱母亲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20rain,每次喂食后轻拍婴儿的背部使其打嗝,防止返流时误吸。②适当的喂养时间。临床上以婴儿胃肠蠕动开始和胎粪的排出为开始喂养的指征,因为过早的开始喂养,容易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食道返流、吸入性肺炎、呕吐、腹胀等等,但过晚喂养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③选择合适的乳类。特别是對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喂养,更要注意首选的是母乳,其次是配方奶粉,并要注意应从稀到稠,从少到多,给新生儿的胃肠道一个适应的过程。④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主要是针对早产儿使用,因为早产儿的胃肠功能不成熟,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早产儿不能经口喂养时,让其吸吮未开孔的橡胶乳头称为非营养性吸吮,研究表明,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早产儿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成熟,提高胃肠道营养耐受性。

3.2.3刺激排便。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刺激排便能促进结肠动力成熟及胃排空、畅通排泄途径。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相结合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功能成熟的时间。

3.2.4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要有一个过程,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制度,对合并其它疾病的患儿要积极治疗,以提高患儿的体质,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

4结论

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喂养问题,多种原因都可以导致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我们的医护人员应针对这些原因,从围产期开始,就要注重预防,尽可能的避免早产、缺氧和感染等这些高危因素,一旦出现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临床上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严格护理操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密切配合医生,使新生儿能尽早地恢复到正常的喂养状态,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促进新生儿的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桐爱.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9):41

[2]韦联斌,赵优,李惠芬.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17-2918

[3]王国琴.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J].临床护理杂志,2008,2(7):59-61

新生儿的喂养指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75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 男20例, 女17例;胎龄≥32周者30例, 胎龄<32周者7例;出生体重在:1.0kg≤Wt<1.5kg者4例, 在1.5kg≤Wt<2.5kg者31例, Wt≥2.5kg者2例;5minApgar评分>7分者33例, ≤7分者4例;羊水污染者11例, 羊水清亮者26例;单纯给予常规微量喂养。治疗组38例, 男22例, 女16例;胎龄≥32周者30例, 胎龄<32周者8例;出生体重在:1.0kg≤Wt<1.5kg者6例, 在1.5kg≤Wt<2.5kg者28例, Wt≥2.5kg者4例;5minApgar评分>7分者32例, ≤7分者6例;羊水污染者10例, 羊水清亮者28例;治疗组均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新生儿抚触。早产儿的诊断标准为孕周<37周,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者除外, 选取的病例均在出生后3d内入院, 且住院时间超过6d者。两组病例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窒息、羊水情况等经过检验无差异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为[1~3]: (1) 频繁呕吐 (≥3次/d) ; (2) 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2; (3) 奶量不增加或减少, 持续3d以上; (4) 24h腹围增加>1.5cm; (5) 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 (6) 胃内咖啡样物并经Apt实验排除为咽下母血。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即可诊断喂养不耐受。因本院无Apt实验条件, 所以我科将第六点改为: (6) 入院后立即常规留置胃管并洗胃至胃液清亮为止, 若胃管内再次抽出咖啡色液或红色液体者, 本法亦可排除咽下母血。

1.3 方法

入院后均予积极协助早产儿顺利渡过六大难关, 如维持呼吸、体温、血压、血糖稳定, 有感染者积极抗感染治疗、积极退黄处理、补充Witk1预防出血及营养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采用微量喂养方法:只要确定为喂养不耐受的病例, 先给予5%葡萄糖水1~2ml/ (kg·次) , 2~3h/次, 2~3次后无腹胀及胃内储留即开始微量喂养, 给予母乳或者早产儿奶20ml/ (kg·d) , 以此量持续喂养7~10d, 然后再逐渐增加喂养量, 每天增加15~20ml/ (kg·d) , 直至胃肠内喂养能够提供热卡≥80kcal/ (kg·d) , 方停止胃肠外营养[4]。对照组以此法行微量喂养, 微量喂养的方法可用鼻饲给奶或者输液泵泵奶;治疗组在此法微量喂养的基础上, 结合新生儿抚触, 采用传统抚触方法[5]。

观察两组病例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肠内喂养能够提供热卡≥80kcal/ (kg·d) ];需要蓝光照射时间、住院天数、有无胃肠损害等并发症 (胃肠穿孔、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以及胎粪排出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 见表1;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 见表2;光疗时间, 见表3;住院天数, 见表4;并发症的发生, 见表5;胎粪排出时间, 见表6;综合对比, 见表7。

注:t=2.83>t0.05 (70) =1.667, 且t=2.83>t0.01 (70) =2.381, 所以P<0.05, 且P<0.01, 说明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注:t=2.92>t0.05 (70) =1.667, 且t=2.92>t0.01 (70) =2.381, 所以P<0.05, 且P<0.01, 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3 讨论

早产儿生存能力低下, 出生后需要渡过体温、呼吸、喂养、黄疸、出血、感染之六大难关, 而衡量早产儿康复与否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有无并发症以及胎粪排出时间, 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证实了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实施微量喂养比常规喂养的新生儿康复的更快, 笔者试图在微量喂养的基础上, 加上新生儿抚触, 从而使早产儿康复得更快,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 确实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但是本组病例的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胎粪排出时间较相关文献短, 可能与本院所住院的病例大多在胎龄30周以上、出生体重大多在1.5kg以上有关, 而胎龄小于30周或出生体重在1.5kg以下的病例多转往上级医院。但是光疗的时间却没有统计学意义, 与其他一些研究不符, 可能跟都选用了微量喂养已经有效的刺激胃肠道的成熟及有效建立了场内正常菌群有关, 亦可能跟全部选用早产儿病例有关, 而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其准确性有待大样本的研究论证。

注:t=0.05<t0.05 (70) =1.667, 所以P>0.05, 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和对照组需要光疗的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注:t=4.18>t0.05 (70) =1.667, t=4.18>t0.01 (70) =2.381, 所以P<0.05, 且P<0.01, 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治疗组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注:χ2=7.91>χ20.05 (3) =7.81, 所以P<0.05, 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的并发症更少。

注:t=2.11<t0.05 (70) =1.667, 所以P<0.05, 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快地排出胎粪。

注;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t>t0.05 (70) , 所以P<0.05, 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早产儿的胎龄越小, 其吸吮力越差, 甚至无吞咽反射。其贲门括约肌松弛, 胃容量小, 易产生溢乳、呛咳, 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胃肠激素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足月儿, 其消化能力弱, 尤其是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弱, 易发生呕吐、腹胀、腹泻, 甚至发生NEC, 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建立有许多困难, 通常需要借助管道鼻饲或口饲, 甚至肠道外全静脉营养, 鼓励微量喂养, 有助于早产儿胃肠道激素的增加而使早产儿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强[6]。临床表明:消化系统功能成熟的早晚, 是影响早产儿成活率的关键因素[7]。国内外研究证明:早期的营养干预对实现快速的追赶生长及体重增加, 防止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落后有关键作用, 对远期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有证据表明:早期营养与成年后许多疾病相关[8]。所以尽快达到全胃肠内营养对早产儿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

早产儿易发生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等喂养不耐受现象, 与早产有关。本研究表明, 早期微量喂养虽然早期开奶, 但开奶量是极少的。这些奶量更多的是作为对胃肠道的生物刺激, 可能通过改变调节胃肠动力的神经或神经内分泌系统, 促进胃肠动力的成熟, 可能通过刺激胃肠道激素的释放而发挥作用, 也可能通过减少胃肠转运的细菌增殖而改善胃肠道动力[9,10]。早期微量喂养还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的排泄, 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 减少黄疸光疗的机会, 降低胆汁淤积和早产儿骨病的发生。微量喂养不仅可使早产儿获取更多的能量、蛋白质、钙、磷等矿物质, 同时可促进胃排空、增加十二指肠蠕动, 并且对呼吸功能影响更少, 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体重增加也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11]。Cmotyg证实, 系统的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的身体和神经系统是个很好的物理刺激, 抚触后胃肠蠕动增强, 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强, 致使食欲增强。这是由于轻轻的按摩可促进迷走神经的活性, 使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强, 从而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 抚触可以降低新生儿血糖, 增加新生儿食量, 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加快新生儿体格发育, 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从而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 增进食物的吸收和利用, 增加免疫力, 减少新生儿哭闹, 增加睡眠, 促进婴儿健康成长, 新生儿保持安静, 进而降低能量消耗, 增加能量储备, 神经系统的发育使新生儿较快适应奶瓶喂养, 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所以, 微量喂养结合新生儿抚触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 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不耐受问题, 并且可促进胎粪排出, 改善患儿营养状况, 缩短住院天数, 减少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微量喂养结合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喂养难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 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新生儿抚触;对照组37例, 给予常规微量喂养。结果:治疗组发生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而对照组有4例发生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例发生了肠穿孔, 3例发生了吸入性肺炎。治疗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胎粪排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 。而蓝光照射的时间 (第1天TCB>6mg/dl、第2天TCB>9mg/dl、第3天后TCB>12mg/dl时则予光疗) 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喂养结合新生儿抚触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 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不耐受问题, 并且可促进胎粪排出, 改善患儿营养状况, 缩短住院天数, 减少并发症;而对黄疸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

新生儿混合喂养 篇5

母新生儿混合喂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母乳不足但是有时间的妈妈们,在一种就是用于有工作的妈妈们。关于混合喂养的这两种方法,让我们大家了解一下相关的具体方法跟注意事项吧,希望能够给妈妈们带来帮助。

混和喂养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比较适用母乳不足而有时间的妈妈。每次哺乳时,先喂5分钟或lo分钟母奶,然后再用人工营养品来补充不足部分。根据乳汁的分泌情况,每天用母乳喂3次,其余3次或4次用人工营养品来喂哺。

如果想长期用母乳喂养,最好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每天用母乳喂食,不足部分用人工营养品补充的方法可相对保证母奶长期不断。

第二种方法适用于有工作的妈妈。混合喂养中所使用的奶粉量:每次喂了母奶后,再用奶粉调50~60毫升,如还想吃,可再加20-30毫升。如果吃完母奶后,再喝的奶粉量达100毫升以上的,证明母乳严重不足,遇到这种情况,不如改为人工喂养更为恰当。

新生儿喂养常见问题 篇6

母乳喂养

Q:如果想要采用母乳喂养方式的话,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呢?

A:首先要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争取家人的支持;妊娠37周后开始用温开水清洗乳房,增加乳房的血液循环,促进乳腺发育。乳头扁平、凹陷的妈妈可在门诊医生、助产士指导下进行牵拉吸引练习;要做好乳头保健,预防乳头皲裂;记得使用尺寸适宜的乳罩帮助支持托起乳房。

Q:乳母饮食有什么禁忌吗?

A:如果妈妈生病需要吃药时,一定要遵照医嘱,严禁喝酒,辛辣食品和含咖啡因饮料最好也不要吃喝。

Q:初乳需要挤掉,不能喂宝宝吗?

A:这种理解是非常错误的,初乳是指新妈咪在产后7天内所分泌的奶水。微稠,呈微黄色,初乳蛋白质多脂肪和糖较少,适合新生儿的消化吸收,利于胎便排出,减轻新生儿黄疸,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和其他免疫活性物质,能够增强新生儿抵抗力,初乳挤掉的话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Q:妈妈下奶前能喂宝宝牛奶或糖水吗?

A:不能。如果宝宝在吃奶之前已经吃过其他东西,就会影响宝宝吃母乳的积极性,宝宝只要感觉不到饥饿就没有吸吮妈妈奶的兴趣,因为吸吮母乳需要很大的力气。如果宝宝不吸吮母乳,则对母乳的分泌很不利,更加促使奶水分泌减少。

Q:母乳不足有哪些表现?

A:宝宝吃一阵后仍然吵闹,不能安静入睡,并且继续用力吸吮;明明已经没奶了,宝宝仍会将乳头含在嘴里,不舍得吐出:宝宝吃一侧乳头时另一侧没有充分的分泌乳汁的表现;出生几天后宝宝的体重没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Q:怎样保持奶水充足?

A:靠足够的吸吮刺激和充足的营养;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避免外界各种刺激。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及时让宝宝吸吮要挤出母乳并保持乳汁分泌通畅。

获得丈夫和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Q:母乳不足宝宝实在不够吃,应该怎么办?

A:母乳不足时,可用牛奶、羊奶、婴儿配方奶粉或其它代乳品补充,进行混合喂养。喂养方法是按时喂母乳,每次先尽量哺母乳、吸尽乳汁;母乳不足时再喂代乳品,每日代替1~2次;需及时添加温水和辅食。

宝宝情况判断

Q:怎么知道宝宝饿了?

A:宝宝突然大声哭喊,大多数宝宝饥饿时哭声响亮而急迫,如果含到乳头即迫不急待的吸吮并很快停止哭泣。如果宝宝张着小嘴摇晃着小脑袋,吸吮他能碰到的柔软物体如被角、衣角等,在入睡时有吸吮动作或者咀嚼,这都说明宝宝开始饿了,哭是他们的最终武器。

Q:怎么判断宝宝吃饱了?

A:宝宝吃母乳后自动吐出奶头,宝宝的表情满足。宝宝每天尿湿(湿透)6块以上尿布也能说明母乳量足够。

Q:为什么宝宝会溢奶,应该如何处理?

A:宝宝消化系统发育不全和家长喂养不当,所以溢奶和返流时有发生,溢奶会导致宝宝呕吐、拒奶、早饱、吸入,性呛咳、过分哭闹、好发怒。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1喂奶少量多次;2奶粉喂养时检查奶头的孔大小合适;3喂奶中间和喂奶后让宝宝打嗝;4可选用市场上有专为易溢奶宝宝配制的配方奶粉。

Q:什么是乳糖不耐受?会有哪些表现方式?

新生儿的喂养指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05月-2016年07月收治的产妇以及新生儿15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象。产妇的年龄分布范围为23岁-35岁, 产妇的平均年龄为 (26.91±3.25) 岁;产妇的孕周为38周-41周, 产妇的平均孕周为 (38.25±0.23) 周。

1.2 方法

产妇于临床完成分娩后,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 对产妇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了解。在产妇完成分娩后的1周, 对其展开首次调查;在产妇完成分娩后的2周, 对其展开第二次调查;在产妇完成分娩后的3周, 对其展开第三次调查。主要针对产妇对新生儿选择的喂养方法、信心、配合程度、心理因素、身体状况以及对所采取措施认知程度、产妇临床选择的分娩方式、产妇的开奶时间、产妇分娩后的心理状态以及使用奶瓶的情况等展开调查[2]。

1.3 统计学方法

对于所有产妇以及新生儿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均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展开, 母乳喂养方式等实施X2检验 (以%表示) , 当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150例产妇中, 选择对新生儿实施母乳喂养的产妇包括135例, 所占比例为90.00%;选择对新生儿实施混合喂养的产妇包括11例, 所占比例为7.33%;选择对新生儿实施人工喂养的产妇包括4例, 所占比例为2.67%;在母乳喂养方式选择方面, 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5) 。产妇对新生儿选择的喂养方法、信心、配合程度、身体状况以及对所采取措施认知程度、产妇临床选择的分娩方式、产妇的开奶时间、产妇分娩后的心理状态以及使用奶瓶的情况为对新生儿实施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本次研究后发现, 医院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及采取相应措施及产妇对新生儿选择的喂养方法、信心、配合程度、身体状况以及对所采取措施认知程度、产妇临床选择的分娩方式、产妇的开奶时间、产妇分娩后的心理状态以及使用奶瓶的情况等展开调查[2]。为对新生儿实施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由于早期使婴儿对母乳进行吮吸, 针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通常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小于1个小时的时间内, 其生命体征表现为兴奋状态, 要求婴儿做吸吮动作, 对于后期的母乳喂养表现出显著的价值[3]。但是如果早期对婴儿使用奶瓶或者选择其他喂养方式进行干预, 则往往会导致婴儿表现出乳头错觉的情况, 从而对于后期的母乳喂养会产生一定的程度的影响[4]。对于产妇在实施剖宫产手术干预的过程中, 产妇往往因为内心消极情绪以及麻醉伤口疼痛症状等系列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产妇的乳汁分泌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减少, 此外因为产妇表现出分娩异常, 从而较易表现出身心疲惫感[5,6,7]。

综上所述, 母乳作为最佳营养品, 针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此要求相关医务人员针对产妇需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干预, 合理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正确指导产妇对婴儿实施母乳喂养;在完成母乳喂养之后, 对产妇积极进行有效护理, 针对婴儿营养吸收表现出显著价值, 对于婴儿营养吸收作出有效保证, 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作出有效保证, 最终针对产妇产后恢复效果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义容, 封大连, 虞莲会等.影响患病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及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 2013, 7 (z2) :15, 17.

[2]盛夕曼, 洪静芳, 王维利等.社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6 (2) :191-195.

[3]张悦, 王惠珊, 罗倩等.新生儿院内纯母乳喂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 (6) :507-509, 513.

[4]孙娜, 韩杰, 黄卫东等.浅论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的优势及可影响母乳喂养效能的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 (10) :62-63.

[5]李华, 董洁, 李付利等.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营养状况的相关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 (6) :164-164.

[6]陈韦君, 梁笑倾, 周静等.南昌市婴儿6个月龄前纯母乳喂养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14, 6 (25) :3399-3401.

新生儿的喂养指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1月至2010年9月出生新生儿211例, 其中男婴105例, 女婴106例。母乳喂养儿162例, 男婴79例, 女婴83例, 占76.78%, 人工喂养儿49例, 男婴26例, 女婴23例, 占23.22%。新生儿胎龄37~42周, 出生体重2500~4600g, Apgar评分8~10分, 均排除各种疾病。

1.2 方法

了解母亲孕产史, 喂养情况, 出生体重, 满月体重测量采用婴儿电子体重计, 精确到0.1kg。

1.3 诊断标准

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亲的奶水喂养婴儿的方式, 除母乳外不给婴儿其他辅食, 包括水;人工喂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 可选用牛、羊乳等动物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的喂养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满月体重增长值变化的比较

由表1得知, 母乳喂养组满月新生儿中男 (t=4.64) , 女 (t=4.14) 体重增长值均优于人工喂养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分娩方式对喂养方式的影响

211例新生儿中自然顺产86例, 其中母乳喂养73例, 占84.88%;剖宫产125例, 其中母乳喂养89例, 占71.20%, 见表2。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全力倡导科学的育儿方法, 母乳喂养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方法。母乳可以保证新生儿达到良好的营养状况, 对婴儿早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2000年母乳喂养率应达80%, 为了提高母乳喂养率, 我们应该在喂养和护理方面进行改变, 积极指导产妇及家人, 营造良好的环境, 睡眠及饮食调整到最佳状态。

3.1 新生儿生长发育母乳喂养更加重要

通过分析新生儿满月体重变化, 看出不同喂养方式对体重的影响明显, 母乳喂养组新生儿满月生长发育优于人工喂养组, 有显著性差异。所以, 应广泛推广母乳喂养, 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3.2 采取措施提高母乳喂养率

新生儿的喂养指导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区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78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纳入组,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孕周(32.3±1.2)周,出生体质量(2001±461) g,顺产22例,产钳2例,剖宫产15例;治疗组39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孕周(32.1±1.5)周,出生体质量(1999±471) g,顺产20例,产钳3例,剖宫产16例。两组患儿在体质量、胎龄、性别、分娩方式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均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补充等内科综合治疗。所有患儿置鼻饲管,在给新生儿进食母乳前从胃管抽取为内容物,同时测量并记录以作治疗前后对照。

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武汉大华伟业医药化工有限公司)3~5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进行静脉滴注,qd,速度控制在5~8ml/h,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 10mg/次,tid,研粉溶解于母乳或者配方奶中从鼻饲管中鼻饲注入。

记录两组患儿每日发生呕吐的次数以及胃残留物的量,同时测量新生儿治疗前后体质量的变化情况。

1.4 诊断标准[2]

(1) 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 (2) 第2周末喂入量<8m L/kg次; (3) 胃残余量超过喂入量的30%; (4) 腹胀; (5) 胃内咖啡样物; (6) 被禁食>2次; (7) 开始喂奶时间延迟(≥4d); (8) 所有患儿均无先天性的胃肠道畸形。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设为0.05。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7天后,两组患儿进食奶量、体质量增加数量及呕吐症状、胃潴留消失例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人数明显对于对照组,具体如表1。

2.2 用药安全性

在治疗过程汇总无一例患儿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给药过程中,无患儿发生哭闹。治疗结束后无肝功受损病例。

3 讨论

新生儿胃肠调节功能较差,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胃肠激素分泌水平较低,胃排空能力明显不足,食管括约肌发育不够成熟,新生儿胃肠道中的消化酶含量水平较低,消化酶的活性不足甚至部分无活性。新生儿吸吮力弱,摄入的奶量少,加之消化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完善,不利于这些细菌的定植和繁殖;新生儿出生后长时间可能由于应用抗生素等亦可扰乱其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由于新生儿肠道菌群失衡,外来的细菌容易侵入,这就是新生儿为什么容易发生肠道感染的原因之一。新生儿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较长,也容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所以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应使用预防性微生态药物。

诸多文献研究显示,增强新生儿胃肠动力,减少肠肝循环是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首要方法[3,4]。本研究对照组使用红霉素进行治疗,红霉素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敏感菌50S核糖体亚基结合,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同时该药对患儿的乙酰胆碱的分泌有刺激作用,诱发新生儿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增强了蠕动,加速胃的排空。治疗组在上述基础治疗上加用多潘立酮,多潘立酮作用于人体的多巴胺受体,发挥了抑制人体呕吐的作用,该药可以促进人体胃肠蠕动,通过增加贲门括约肌的紧张性和促进幽门括约肌的扩张程度达到加速胃肠道食物排空的作用[5]。同时不影响唾液分泌的量。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治疗组的患儿在进食量的改善程度、体质量的增加幅度、以及胃残留物减少的量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无一例患儿出现治疗副作用,笔者认为在早期合理喂养的配合下,多潘立酮能够促进新生儿的胃肠蠕动,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生儿的喂养耐受性,增强器体质,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潘多立酮在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本区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78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患者, 随机分成2组, 对照组39例使用红霉素治疗, 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潘多立酮, 以7d为一疗程, 一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的进食奶量、体质量增加数量及呕吐症状、胃潴留消失等方面的改善程度。结果 治疗组的患儿在进食量的改善程度、体质量的增加幅度、以及胃残留物减少的量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P<0.05)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早期合理喂养的配合下, 多潘立酮能够促进新生儿的胃肠蠕动, 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生儿的喂养耐受性, 增强体质, 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运用。

关键词: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潘多立酮,红霉素

参考文献

[1]赵祥文.小儿胃肠功能障碍概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2 (16) :1.

[2]董梅, 王丹华, 丁国芳, 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2) :87-90。

[3]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2 (1) :55-57.

[4]董梅, 王丹华, 丁国芳, 等.极低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2) :87-90.

新生儿的喂养指导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初产妇,纳入标准:①均自愿参与研究;②孕周>32周;③无严重的内科合并症;④新生儿指标正常;⑤无妊娠期合并症、产科合并症;⑥ 无精神疾病、无沟通障碍;⑦ 无母乳喂养禁忌证;⑧ 无乳房繁育缺陷。排除标准:① 早产和过期产;② 胎儿畸形、染色体变异;③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疾病;④产妇合并有营养不良;⑤产道异常、前置胎盘或者胎位不正;⑥严重听力和语言障碍、文盲、其他原因不配合健康教育者;⑦乳腺皮肤破损、乳腺疾病史。将该组产妇采用SAS软件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 例。观察组中年龄22~35岁,平均26.5±7.2岁。孕周38~42周,平均39.5±1.3周。剖宫产23 例,顺产27例。受教育年限10~20 年,平均14.2±4.4年。新生儿体重2.5~4.5kg,平均3.2±1.7kg。对照组年龄22~37 岁,平均27.8±7.5 岁。 孕周38~42周,平均39.2±1.5 周。 剖宫产25 例,顺产25 例。文化程度9~21 年,平均13.5±4.5 年。 新生儿体重2.3~4.3kg,平均3.3±1.5kg。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除母乳喂养护理指导方法不同外,其他护理方法均相同,实行母婴同室。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无时间限制,随机分散的进行口头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采用规范化的母乳喂养指导,具体内容如下:

1.2.1早孕期间的母乳喂养指导

采用演示、宣传册发放、视频联合的方法,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有助于增加母婴情感交流、早期吮吸可刺激乳头,促进催乳素的释放,加快泌乳,预防产后出血和子宫疾病等[2]),讲解母乳喂养期的保健方法、营养等[2],引起产妇对母乳喂养的重视。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模拟训练。

1.2.2待产室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产妇入院待产,责任助产士告知哺乳前的准备,以及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的方法和重要性。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抚、精神支持,告知积极心态对分娩结局及产后泌乳的影响,鼓励产妇调节情绪。

1.2.3产房或手术室的母乳喂养指导

在产房或手术室,责任助产士在婴儿娩出后协助进行母婴皮肤直接接触和早吸吮。要求婴儿娩出1h内进行皮肤接触及早吸吮,持续时间至少30min。剖宫产婴儿与产妇通过“贴贴脸,拉拉手”的方式进行早接触。

1.2.4产妇转至产休区的母乳喂养指导

产妇转至产休区后,责任护士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协助剖宫产产妇与婴儿进行皮肤早接触早吸吮[3]。告知产妇每次喂奶前清洁双手,擦净乳头,并按摩乳房。告知产妇不论是螺旋式按摩还是穴位按摩,都能有效促进产后乳腺管的通畅,缓解乳房肿胀,预防乳腺炎的发生,提高按摩的依从性。引导产妇使用正确的婴儿含接姿势,以减少哺乳时的疼痛。结合产妇的具体情况给予体位指导,对于乳头凹陷的产妇,可采用床上坐位,牵拉出乳头后进行喂乳或采用橡皮奶嘴辅助;对于乳头扁平的产妇可采用床上坐位喂乳;对于身材偏胖的产妇根据具体情况选择[4];对于乳头条件好,乳晕柔软,身材匀称的产妇,指导其进行侧卧位喂乳。向产妇介绍产后乳房清洁的知识,指导其每天用清水用温开水清洗乳头、乳晕。

1.3 观察指标

①母乳喂养知识:依据《爱婴医院评估母亲问卷》、《母乳喂养培训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母乳喂养知识问卷;共10个条目,若干个小项,均为选择题,根据产妇的作答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其中优为大多90%以上的题目,良为答对50%~90%的题目,差为仅答对50%的题目。②母乳喂养的信心:采用数字评分法,让产妇对自身母乳喂养的信心进行评价,评分1~4分,评分越高表明喂养信心越大。③泌乳量:多少分为充足、正常、少三种层次,其中充足的标准为乳房胀满[2],挤压时有乳汁,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婴儿精神状态好,能够安静入睡,大便成形,黄色,2~3次/d。④母乳喂养成功率:采用美国Mattews规定的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定,共包括4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条目,每个条目0~3分,总分0~12分,>8分为母乳喂养成功。⑤纯母乳喂养:参照相关文献[5],婴儿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食物(包括水),为两次喂哺间新生儿产生满足感且排尿>6次/d,排便每天若干次。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 14.0,采用双人双录入数据以确保准确性,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根据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信心及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母乳喂养信心评分和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泌乳情况、纯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泌乳量多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母乳喂养指导提高了初产妇的喂养信心

母乳喂养信心是影响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中社会心理学和人口统计学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研究报道,低信心产妇早断奶危险性是高信心产妇的3.1倍[6],母乳喂养信心的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及延长母乳喂养的时间均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施母乳喂养指导的观察组喂养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好,母乳喂养信心、喂养成功高,有统计学意义。在母乳喂养的实施中将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分为4个时间段:孕期母乳喂养指导、待产室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产房或手术室的母乳喂养指导转至、转至产休区的母乳喂养指导,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指导过程,能够满足孕产妇各个时期对母乳喂养知识的需求。通过母乳喂养技能的传授,如运用模具示范哺乳体位、托乳手法、乳房按摩手法、挤奶手法、婴儿含接等实践技巧等,增强了产妇的喂养技能,进而提高了喂养信心,促进产妇顺利向母亲角色转换,这是促进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7]。而且产妇掌握了足够的母乳喂养知识后,会相信在自己现有的能力下,加上这些刚学习到的应对技巧,会更好地完成母乳喂养[8]。

3.2 母乳喂养指导促进了初产妇的产后泌乳

产后泌乳量足够是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施母乳喂养的观察组产后泌乳量多,纯母乳喂养率高,有统计学意义。喂养护理指导通过专业人员的知识传授,使产妇及家属认识到母乳喂养带来的好处,知晓配方奶喂养的危害、早开奶的重要性、按需哺乳的重要性、乳房护理知识、产后营养知识等,解除了哺乳影响形体的顾虑,减轻了产妇产后泌乳的心理负担[9],有利于产后泌乳。产后喂养指导中的乳房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从知识、技术、手法等干预方面促进了乳汁分泌,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乳房按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产后的乳房胀痛,对于预防乳腺炎的发生也具有积极效果。乳房按摩是一种无创护理技术,可改善乳房局部血液循环,收缩乳腺腺管,提前泌乳的时间,促进乳汁的分泌,也能够减少乳房结节以及乳腺炎等并发症的出现[10]。研究报道,实施乳房按摩产妇的产后泌乳量多于未实施的产妇。

摘要:目的:探讨喂养护理指导对初产妇产后泌乳及喂养信心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4月至6月收治的100例初产妇采用SAS软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母乳喂养护理指导,比较两组的母乳喂养知识、喂养情况及泌乳量。结果: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知识掌握情况均好于对照组,母乳喂养信心评分和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泌乳量多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护理指导能够增加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促进产后泌乳,提高母乳喂养信心和纯母乳喂养率。

关键词:喂养护理指导,初产妇,产后泌乳,喂养信心

参考文献

[1]李玉娥,高亚莉.孕产期健康教育培训对剖宫产率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3,53(41):42-43.

[2]赵铁兵,孙艳梅.孕期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及产褥期急性乳腺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3):477-479.

[3]白秋芬,杨丽琛.母乳喂养认知行为现状及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7):55-58.

[4]罗琳雪,韦桂源,方文珠,等.超早期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影响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4):3599-3600.

[5]白秋芬,杨丽琛.母乳喂养认知行为现状及纯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7):55-58.

[6]曾菊芳,潘夏燕,陶雪玲,等.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产后母乳喂养及避孕行为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42(5):497-498.

[7]钟远梅,梁玮伦,许娟娟.母乳喂养支持系统对产妇喂养方式及健康知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461-1463.

[8]汪新菊,舒新莲,王乐霞.规范化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4):4009-4011.

[9]黄俊岭.母乳喂养自信心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天津护理,2011,19(2):65-67.

个性化指导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 个性化指导;产妇;母乳喂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98-01

母乳是新生儿及婴儿食用的最好物质,可为新生儿及婴儿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水分,能有效的减少其患病风险,促进智力的发育[1-2]。然而受大部分妇女由于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及精神等因素的影响[3],导致母乳喂养情况不理想。母乳喂养作为产褥期的重点保健工作之一[4]。我们对部分产分进行了个性化指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的产妇326例。将实行个性化指导的206例作为研究组;将另120例行常规指导的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年龄20-31岁,平均(26.2±4.1)岁;孕周36-41周,平均(38.4±1.6)周;初中以下文化83例,初中以上文化123例。对照组中年龄22-34岁,平均(26.5±4.5)岁;孕周37-40周,平均(38.3±2.2)周;初中以下文化49例,初中以上文化71例。两组所有产妇在孕期体检时均无异常发现,新生儿阿氏评分都在8分以上。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指导:从分娩后开始告知其母乳对新生儿的优点,并指导喂养等。

1.2.2 研究组

1.2.2.1 评估 产妇入院后对其详细情况进行询问,包括基本信息、新生儿喂养知识等,以评估其对母乳喂养的认识。

1.2.2.2 宣传 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优点;讲解母婴同室、早期吸允的目的;告知情绪、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对母乳形成的营养。

1.2.2.3 指导 产妇在分娩后,根据其具体评估情况进行喂养指导;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体位及喂养时的怀抱姿势;嘱产妇及家属让婴儿早期吸允、并多次吸允;及时排空乳房、以维持乳腺管的畅通,增加奶量及防止乳腺疾病的发生。

1.2.2.4 饮食和心理指导 嘱产妇饮食以清淡、高蛋白质为主,多吃流质,以增加奶量;多与产妇进行交谈,帮助其克服内心的恐惧、紧张;对伤口及乳腺疼痛的产妇及时查找原因,并对其进行安慰。

1.2.2.5 出院后 每月进行2次电话随访,以对喂养情况进行指导,告知注意事项;告知产妇科室的联系电话,以便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惑时及时联系。

1.3 观察指标 为半年后纯母乳喂养率。研究组为最后一次电话随访获得的数据;对照组为婴儿出生的第6个月末进行电话调查所得到的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器V1.61分析,均数资料经简明统计学处理器2.0分析,P<0.05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半年后纯母乳喂养163例,喂养率为79.13%;对照组半年后纯母乳喂养81例,喂养率为67.5%。两组纯母乳喂养率相比,X2=5.44,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喂养是新生儿及婴幼儿最重要的内容,是其生长和发展的根本[5]。现对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主要以纯母乳、混合、人工三种为主。母乳是最适合新生儿及婴儿的食品,因此临床多主张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纯母乳喂养为主。常规母乳喂养指导千篇一律,且不断重复。产妇不但不易接受,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个性化指导是一种集饮食、心理、喂养于一体的母乳喂养指导方式。其能根据每一位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指导,完整性较强。从孕妇入院开始便着重对其的生理、心理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综合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能满足各产妇的不同需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本次我们选择206例行个性化指导及120例行常规指导的产妇进行观察。半年后实行个性化指导的一组的纯母乳喂养率明显较高(本次分析中研究组为79.13%;对照组为67.5%)。因此,我们认为个性化指导能有效的提高纯母乳的喂养率,临床可大力使用。

参考文献

[1] 夏洁,高健.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3032-3033.

[2] 徐海龙,荆蕙,王秀媛,等.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700-4703.

[3] 郭广兰.科学指导精心护理,提高母乳喂养率[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8):352.

[4] 杨素勉,田溢卿,王敬联,等.产褥期妇女知识及生活需求调查与母婴保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371-3372.

新生儿的喂养指导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摘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74例顺产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 其中观察组产妇年龄在23-32岁之间, 平均年龄28.4±1.2岁, 孕周39-41周;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3-33岁之间, 平均年龄28.1±2.1岁, 孕周39-41周。两组产妇和新生儿在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仅采用常规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母婴皮肤接触护理, 在产妇生产后与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 将新生儿穿戴好纸尿裤之后轻轻放置于产妇裸露的胸前, 用俯卧的姿势将新生儿的头部放置在产妇的双乳之间, 将脸颊偏向一侧之后用被子轻轻覆盖新生儿的身体。指导产妇用双手托住新生儿, 一手托住臀部, 一手轻轻放置在新生儿的背部以防新生儿滑脱。整个过程持续1h。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d内, 每天进行两次这样的母婴皮肤接触, 建议时间设置在每天的10:00-12:00和16:00-18:00, 每次时间均为1h。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子宫复旧情况、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以及喂养方式。子宫复旧:在分娩后的2h进行两组产妇的宫底高度的测量, 用软尺测量自耻骨联合上缘至子宫底最高点之间的距离, 并且在产后的1d、2d内持续进行宫底高度的测量, 计算每天下降程度;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0min指导产妇进行首次母乳喂养, 利用母乳喂养测量工具 (BAT) 进行两组喂养成功率的测定, 此评估工具每个维度设置4个条目, 最低分为0分, 最高分为3分, 总分12分, >8分则视为喂养成功;喂养方式:以电话随访的形式进行新生儿喂养方式的调查, 将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以及人工喂养。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15.0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 方差值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复旧情况对比

从结果不难看出, 观察组产妇在24h的子宫复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48h子宫复旧情况两组对比则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

2.2 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从结果可见, 观察组母子的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2。

2.3 喂养方式对比

电话随访30d, 从纯母乳喂养情况来看,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1], 母乳是新生儿最佳的食物,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新生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而且母乳喂养无论是对于新生儿还是对于产妇而言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在新生儿出生之后进行母乳喂养6个月是最佳的喂养方式, 因此, 如何提高母乳喂养率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据调查, 目前影响母乳喂养的主要原因有:许多职业女性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放弃母乳喂养;身为独生女的母亲缺乏必要的勇气, 由于害怕疼痛害怕辛苦而放弃了母乳喂养等。而母婴皮肤接触有利于母子关系的促进, 同时也能够加速新生儿的清醒时间, 加强新生儿主动觅食的反射, 提高母乳喂养率。临床研究证明[2], 早期进行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的促进产妇的脑垂体进行泌乳素的分泌, 迅速的建立泌乳反射, 使产妇产生母乳喂养的冲动[3,4]。而在产后的1-2d持续进行母婴皮肤接触更是有利于这种情况的持续, 提高纯母乳喂养率。从上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母婴皮肤接触不但能够提高母乳喂养率, 同时也能够提高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这一点也与泌乳素的分泌和新生儿主动觅食的反射相关。

此外, 母婴皮肤接触还能够加速子宫复旧的速度。我们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子宫复旧的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个过程表现在产后的1-2d内。虽然在产后的2d两组患者子宫复旧的程度已经无明显差异, 但是从侧面也证明了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提升产妇子宫复旧的速度。加速子宫复旧和提高子宫复旧的程度能够有效的避免晚期产后出血以及产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的延长, 减少了慢性妇科炎症发生的概率。因此尽早的进行母婴皮肤接触护理不但对于新生儿的喂养存在优势, 对于产妇的康复以及产后并发症的抑制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 母婴皮肤接触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和纯母乳喂养率, 而且能够加速产妇产后子宫复旧, 在护理工作中也方便实施,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应当提出的是, 在产妇出院后也应当持续进行母婴皮肤接触, 但是由于条件限制, 此类数据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冯琪, 郭再晨.皮肤接触护理对早产儿生理指标稳定性的影响[J].新生儿科杂志, 2003, 18 (2) :86-88.

[2]刘爱东, 翟凤英, 赵丽云.母乳喂养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4, 31 (4) :248-252.

[3]马惠荣, 李胜玲, 马桂琴.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喂养和母亲子宫复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0 (27) :3791-3792.

上一篇:自然流露下一篇:疼痛的神经阻滞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