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流露

2024-10-26

自然流露(共7篇)

自然流露 篇1

李清照,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的词作以宋朝南迁为转折点,被分为前期和后期。南迁前,李清照生活优越,婚姻美满,其作品多以悠闲的爱情生活为主,词风清丽、明快;南迁后,国破家亡,李清照孤苦伶仃,其作品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词风转为凄凉、低沉。虽然前后期的词风发生了转变,李清照词作中真挚感情与完美形式的天然浑成却贯穿始终,从而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为自己赢得了婉约派词人的“宗主”地位,成为婉约派的代表。如何实现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如何实现情感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李清照词作的魅力所在,本文立足语用学从词语、句子两个方面举例赏析李清照词作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

一、词语的精确与巧妙

李清照词作中的情感表达离不开她对词汇意义的准确把握和巧妙化用,她总能恰当地借助词汇的基本语义实现情感的水到渠成,具体表现在动词性词语的选择上。

李清照词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动词性词语,它们除了表示动作外还兼有承上启下、表达情感的作用。

作品中“常记”“兴尽”“惊起”三个动词性词语,正是利用了词汇的基本语义实现了内容的承接和情感的呼应。“常记”二字点明词的内容是回忆,是段难忘的回忆,常常的回忆,是词人常常发出的动作;“兴尽”既表示了动作性,同时又将主人公游玩尽兴以致忘记时间的沉醉之情暴露无遗。正因为他们在尽兴的情况下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归途,所以才会在慌乱之中闯入密密匝匝的荷叶丛。而“惊起”则以远处水鸟的惊吓衬托出了周围的宁静和“争渡”动静之大。因为静,他们的划水声、吵闹声、嬉笑声才会惊动远处河滩上的水鸟,正是在这片慌乱中、嬉笑中,“误入藕花深处”才更加难忘,游玩才更显得酣畅之至,那个日暮亭边才能每每忆起,回味无穷。

“试问”“却道”“应是”三个动词性词语联系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作品人物的心理差异及词人的失落惋惜之情。词人爱花,偏偏昨晚狂风骤起。心思缜密的她明明知道花儿的残局却仍然心生不甘,怯怯地,小心翼翼地,明明知道却不愿相信,不知却害怕结果,想知又怕知的矛盾之情自然流露于“试问”二字。苦苦的挣扎最终换来的却是卷帘人的不解,“却道”与“试问”形成鲜明对比,答得无动于衷与问得焦虑急切的矛盾,只能被一声叹息“应是”释解。

二、语法结构的勾勒

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通过这种语法结构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法意义,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李清照善于在词作中选用恰当的句式不着痕迹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具体表现在:反问句、对仗句、松缓句的运用(依据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反问句属于语法四类基本句式中的疑问句,对仗句属于语用中的一种辞格,松缓句属于语用中句式的变化。)

1. 反问句的运用

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即发问人心目中并没有真正的疑问,只是在通过疑问句的形式曲折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看法”[1]。反问句除了可以表达肯定句的语义外,还可以通过疑问的形式顺理成章地诱发思索,不着痕迹地深化情感体验。

“故乡何处是?”是无需回答的,因为作者知道,她不会忘记“忘了除非醉”。既然无需回答,为什么还要用疑问句的形式呢,直接用陈述句,比如“不忘故乡除非醉”直接表达“不忘故乡”的语义不行吗?暂且不考虑词律方面的要求,单从情感的表达效果上进行对比。“不忘故乡除非醉”的句式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作者“不忘故乡”的语义,但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只是被动接受“不忘故乡”的客观,没有情感的唤起与介入,自然不会有太多共鸣。而作品选择的反问句式以疑问的形式将答案隐藏,在隐藏中我们被不知不觉地代入到作者的情感思索中,在思索中我们感同身受地困惑,不知所措地苦闷,但紧接一句“忘了除非醉”地恍然大悟,会意之余更多的却是莫名的心痛。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何处?”在晚日的渲染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一个腾生暖意的世界,可身处其中的词人却以“人何处”发问,两者形成强烈对比,以客观世界的美好反衬主观情感的悲凉,悲意陡然而生。“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句发问更是无理。元宵是一个和美、团圆、吉祥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说的最多的、听的最多的都是美好的祝福话语,再加上当日祥和的天气,这真是一个喜庆美好的日子,然而被这些美好包裹着的词人却不合时宜地担心“次第岂无风雨?”。结合写作背景,北宋昔日的辉煌,词人曾经的幸福,那样真实而强烈地存在过,可现在国破、家亡、物尽、人散。凄凉感、沧桑感油然而生,我们不但不会指责词人的无礼,反倒有说不尽的酸楚与痛心。

2. 对仗句的运用

对仗句又称对偶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并举,以获得表达形式上的对称效果”[2]。

这首词写的是离愁,但这个“愁”却是幸福甜蜜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的“一种”与“二处”对应,“相思”与“闲愁”对应。李清照与赵明诚相爱,是一份爱情的两个主角,他们相互思念本为一物,却因异地被分为两处,所以,“一种”即“两处”,“相思”即“闲愁”,选用对仗句式避免了重复强化的情思。“才下眉头”与“却上心头”对仗,“才下”与“却上”动作上的连贯性,表明了情的浓烈,“愁”的难以摆脱。但李清照对这份“愁”是不讨厌的,甚至是喜爱的,她犹如关照一位调皮的、撒娇的孩子一样宽容着这份“愁”,也正因为她的宽容与喜爱,这份“愁”更加放肆地由眉头钻入心头。李清照的这份“愁”不但没让读者愁,反而也让读者同她一样爱上了这份“愁”。

3. 松缓句的运用

与松缓句对应的是紧凑句,两者是就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一群句子,如果受到了某种结构关系的严密控制,或者彼此之间的结构方式相同或相近,从而给人一种关系紧密的的感觉,这样的一群句子就是紧凑句;相反则是松缓句”[3],“松缓句之间往往句长差异很大,结构很不一致,衔接手段多采用隐性的,也就是依靠句子在意义上的联系”[4]。

《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作中塑造了一位遭遇人生变故的孤寂老人形象。她在热闹祥和的节日中害怕不测的发生,拒绝好友的邀请,独自一人回味昔日的快乐时光。然而,她并非生性静寂之人,她爱热闹,即使“憔悴,风鬟霜鬓”也同样如此,她有心求之,却无力为之,热闹只是别人的,自己只是孤寂一人,于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句间的停顿犹如喉头的哽咽,心气滞涩,催人泪下。

三、结束语

词,配乐而唱,依曲而填,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语言魅力,李清照深厚的文学素养,使得她更加注重作品词句的选择,当然,除了词句之外,李清照词作在语音方面的成就也是后人不可及的,代表作品《声声慢》的艺术魅力更是被词作爱好者们品之又品,本文刻意避开了语音的赏析,希望能从词语、句子两个方面对李清照的词作赏析做一个补充。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宋]李清照.李清照集箋注[M].徐培均,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自然流露 篇2

那天下午,我和妈妈到了荷兰小镇挑选薄荷。在那里,我们挑选了一盆生机盎然的,在我看来最茂盛的薄荷,薄荷的叶子支棱着,像英姿勃发的士兵,那盈满的绿意使其更像碧绿的翡翠。

我兴高采烈,端着盆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不小心把盆中的泥土洒了出来,连带着惊扰了盆中的薄荷,直到回到家后才发现。没过几天,一盆薄荷就像打败仗的士兵,全都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不论我们再怎么浇水,施肥,它都没有一丝丝好转的迹象。

一周过去了,它还是如此。我的希望就像退潮的水一点点远离了海岸。

两周了,枯黄的薄荷叶像挂在一根细细的麻绳上的纸片似的,毫无生机。我的希望也变成了失望,但内心依然残存一点希冀,期待奇迹的降临,心想:再等一周,说不定会有转机呢。

直到第三周,我真正地不抱希望了。妈妈给了我一把剪刀,告诉我既然如此,置之死地而后生,让我把枯萎的部分剪掉,看看怎么样。我想了想,死马当成活马医吧!决心已定,我举起了剪刀,霎时间,花盆里落满了“残枝败叶”我对它进行了修剪,打理,适度施肥,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性措施”。

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想到经过精心打理,科学种植,我的薄荷终于再次焕发生机,给阳台增添绿意和活力,它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那一根根弯弯的茎,努力地向上延伸,即使弯曲吧,依然不改它奋然挺拔的信心。它像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给我们绽放了它最迷人的那一面。

梁子 设计是自然流露 篇3

平和,健康,美丽,是设计师梁子为品牌赋予的个性,她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唯美的理解。秀丽江南,清新淡雅,是她从出生就惯看的景色,之后于深圳创业,全世界采风,多年来,无数美景掠过,她从中提炼,不知觉到了另一端,专业尽收眼底,纯净的美由内使出。

有的时候,梁子的设计是从工艺开始的。她想到或看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工艺,然后从其中入手做设计,或者将其很巧妙地融进设计的某个环节。

她有自己定义的简洁。在她的设计当中,每条线都有意义,有时是为了舒适,有时是为了结构,她最喜欢把结构造型与图案装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为她工作的设计师,将自己设计中多余的线条去掉,服从于她的简洁。为她工作的工艺师会轻松许多,因为她基本上把怎么做都想好了,多数时候还非常巧妙。她说,一件好的设计如果在设计环节就已经把如何做都想好了,成功的比例会很高。

与外界的声名,品牌的霸气、内涵、力量比起来,梁子显得好温柔。问起她的工艺,她笑着说:“哎呀,别提了,我觉得自己既是设计师,又是工艺师,其实我想把工艺放下,但每次又情不自禁去‘抠’细节。”

天马行空造型的需求一定要满足穿着的舒适性,这两方面怎样结合好,始终是设计师的难题也是工艺师的难题,工艺师不太具备设计师审美的高度,设计师又不具备工艺师的专业技术,这让设计制作过程非常综合立体。拿绣花举例,绣花有多种多样,不同材料适合不同的针法,如何才能既体现作品风格又不破坏面料效果,需要综合能力。

梁子说,工艺是对设计的再创造。多年来,梁子不断丰富莨绸,在其中注入自己的阅历,用设计,还有工艺。而就设计本身而言,梁子说,艺术感,创意才能,对流行的把握等感觉是首要的。

1984年,浙江丝绸工学院“西装精做培训班”,其中有从浙江小镇远道而来的梁子。在那之前,高中毕业后的梁子跟随镇里的师傅学裁缝,自己也开裁缝店。那时,她并不知道服装设计。在培训班里,梁子总是很有想法,会自然而然地做出些创造性的设计来,老师们认为她有设计天赋,建议她在设计专业上深入下去。之后在西北纺织工学院做毕业设计之时,她很自信地对担心她作品太有创意而做不出来的老师说“我设计的东西就一定能够做出来”。

品牌命名为“天意”,字里透着梁子对莨绸的情有独钟。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更崇尚化纤产品不太注重高档面料时,她就热爱莨绸。她认定天然高级的面料有更大发挥空间。简单说来,莨绸分为咖啡色和黑色两面,比一般丝绸还要难做,因为它经过薯莨浸泡30几次之后,面料之间的空隙变得特别小,每扎一针下去都会有一个孔,做完了就不能拆,要求更熟练的制作工艺。裁剪时,莨绸也不像其他面料可以几十上百张面料一起裁,而是需要一片一片裁。无论是外观,手感,还是环保性能,甚至是精良制作中的特别之处都让梁子深爱莨绸。

梁子是设计师当中难得的手艺高手,老天便给了她一个特别的材料去匹配这样的优势。在2014年年初中国国际时装周发布上,梁子以“缘”为题,寓意她与莨绸的相遇。

她记忆中2001年第一次登上时装周T台的初衷,其实是讨厌被抄袭。这个世界啊,很多有趣的事实都在证明,当你的独一无二之处真正展现出来之时,常常会是你被模仿困扰的时刻,梁子的作品被模仿的同时恰恰也是她如今回忆自己做服装很兴奋的阶段。

“您认为自己做服装最兴奋的时刻?”

“我们第一次拥有自己15平米小店的时候,那是我们第一次拥有独立设计氛围的店,水池、金鱼、木材,这些元素呈现一种小清新,有人说就像是老朋友的感觉。后来又有了第一个临街的独立门店,楼上楼下两层设计,楼上还有专为VIP提供的茶吧休息区,其实在深圳的那个地段,寸土寸金,我当时都没有想太多商业上的压力,只是自己的一种真切的愿望,希望顾客到我的店能够放松。”

一边是品牌。品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品牌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

“其实最初也不懂。后来看到很多外国品牌,讲自己的品牌故事。其实我觉得所谓的故事应该是你自己的追求,你用心去做着一件事情,消费者是会被你的努力与分享所感染的,并且会更懂得欣赏你的作品。没有品牌传递的时候,对于眼光不够高的消费者,他对比的可能只是价格。”1995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就将她牢牢地拴在深圳。梁子说:“其实做起品牌来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辈子都走不了了。”

一边是时装周平台。梁子第一次参加时装周很快获得各界关注,很多回馈告诉她,大家喜欢她的作品,当时的设计师协会主席告诉她,你慢慢来,你等着吧,会有很多想不到的惊喜。紧接着,巴黎时装周、伦敦时装周、韩国汉城时装周、马来西亚吉隆坡时装周、新加坡时装周,几年间,梁子的对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品牌发展与频繁对外交流让梁子早已忘却与超越了初创品牌时的小小困扰。

“很多人期待你每季出好作品,从品牌当中发现新的惊喜,然后又有时间季节因素,你的准备过程不能太天马行空,而你对完美的追求又是无限的,这些东西都是会给设计师带来很大的压力。”梁子说。梁子聪明。各种想法像喷泉涌出:“市场上不缺衣服。”“有的东西可能很常见,会卖得很好,但我们的商业效益是自然而然的,喜欢你就来买。”“体会到的人觉得你的产品很有文化,体会不到的人觉得你的东西怎么跟别人流行的不一样啊。”“莨绸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你随便用它就会觉得糟蹋它。投入感情越多,越能做出它的感觉。”“有时衣服做得巧,顾客穿上以后会有惊喜,觉得怎么会想得这么周到啊,都替她想好了。”

从她的语言中不难看到,她身上既有服装缝制作为最基本的人们生活需求的概念,又有高级服装设计的眼光,她虽不热衷于商业操作技巧,却又对商业有独特的视角,她会尊重每个领域的专业性,却又完全不会被专业所束缚。

当她1999年到巴黎参加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学校为期半年的学习时,她更加肯定了自己正在做的莨绸服装。“当时穿着自己的衣服,到处跑,去与人交流,那些法国人都觉得我的衣服很特别。我在法国看到了各种品牌,基本上是各有风格,这一点让我特别欣赏,因为国内大家会觉得什么好卖就一窝蜂地去做,我们不那样做,有时却会被市场质疑,你们为什么总是不做那些最流行的呀,我们这么多年能成为自己就是因为做自己的东西。”梁子说。

在设计上积累了很深的厚度时,梁子反倒能不被设计专业性所捆绑,确定了从那时至今她对设计思路的理解:

设计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多刚学设计的人会觉得设计很难,设计有很多套路似的,其实太理论化,反而被束缚了,不知道怎么入手,应该更加轻松地面对设计这个东西,本能的发自内心地去把你想到的,你爱好的东西融入你的设计,这就是你的风格。

这趟远行为梁子后来在巴黎买房,为设立工作室做准备,埋下了伏笔。

“2001年,您接着在纽约3个月的学习给您哪些感受?”

“我觉得纽约是时尚的天堂也是时尚的地狱,因为那里什么东西都能包容,没有说这件衣服过时了没人穿,没有这个说法,同时也可以穿得非常另类,让你大跌眼镜,也不会让人觉得会很过分,这就是纽约的感觉。”

据记载,莨绸是广东地方的传统面料,清末民初一直到解放前,这种面料曾经在官宦人家或富有财主人家盛行,因为面料经过天然手工工序的加工后,保持了天然面料的质感,又穿着凉爽不粘身。而随着解放后工业化进程,这种也被称为“香云纱”的面料几乎失传了。

天意品牌一半产品都用莨绸制作。多年来,梁子一直在尝试对莨绸的改良。虽然传统莨绸很有风骨,也很飘逸,但有时想要设计一些女性化的,半透明感的产品,传统莨绸不可能做到。梁子尝试用薄一点的丝绸开发出了轻薄、半透明、凉爽的生纺莨。

再轻薄的莨绸也是黑色,而要将莨绸做成彩色就需要再一次染色。梁子在开始考虑为莨绸染色时,就有是否环保的顾虑,后来采用德国高级环保原材料,避免了这样的困扰,开发出多种颜色环保的彩莨。

“我们一次次尝试,一次次破坏性的试验,总在失败我都愿意承担这个结果。”梁子对自己的选择非常坚定。

梁子在2008年创立了现在的天意高端品牌,她觉得就像二次创业一样,其中的坚持甚至比第一个品牌付出得更大。90年代,对于天意品牌来说,价位没那么高,用的材料没那么顶级,适应的人群也更宽广,凭借梁子的才能,妙手随意一挥,都觉得自己是在领先。梁子的高端品牌为追求极致的这部分人设计,定位更高,她感到这样的高度就是她自己追求的那个极高的高度。

“现在只要把我想设计的做出来,就有人接受。我觉得现在真正是设计师可以发挥才华的年代,以前还要悠着点,觉得不需要把想象力全部放开,现在尽管放开,用你所有的好的想象力好的技术,尽情去发挥。”她说。

“近年打算?”

“做好高端品牌,正在做男装品牌,在考虑如何在法国拓展品牌。”

“什么是设计师最好的状态?”

自然流露 篇4

吴碧霞是中国首位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她的演唱极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她的音色清澈、纯净、甜美, 加上她高超的演唱技巧被誉为中西合璧的夜莺, 同时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受到了音乐界和国内外众多媒体的特别关注和极高评价。

王立平不仅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我国新时期的作曲家。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影视作品, 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 且词曲兼长, 所创作的许多歌曲不但优美动听, 情深意切, 富于哲理和文化品味, 雅俗共赏, 广为流传, 经久不衰。如《少林寺》《太阳岛上》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但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当属《红楼梦》组曲, 用他的话说就是“一朝入梦, 终生不醒”写这部作品足足用了四年半的时间, 是他作品中的一个难产儿, 同时也是他最珍爱的作品。

吴碧霞演唱的《红楼梦》作品音色温婉流畅, 感情色彩浓烈、凄楚、动人心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她歌曲表演中自然流露的情感美。

一、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

情感的自然表达, 离不开对音乐作品风格的把握, 对音乐作品解释中风格的把握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总体把握和再现, 它是通过该作品所独具的音乐语言、形式和体裁, 以及赋予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 同时又与该作品的题材内涵、意境和神韵密切相关, 吴碧霞正是在对音乐作品风格把握基础上实现了对《红楼梦》音乐作品的总的艺术特色的把握, 正如作曲家王立平评价的那样。吴碧霞虽然运用了很多西洋的科学方法, 但风格上非常符合《红楼梦》的意境“她的演唱一如我所期望的那样”。《红楼梦》歌曲的意义超越了电视剧歌曲, 它已经和中国古典诗词融为一体, 用演唱诗词方式突出中国古典诗词主题, 对古典文学在音乐上的一个新的深度和诠释。作品整体浸透着一种温婉、伤感、惆怅的基调, 而她的演唱正是抓住了这些特征, 唱出了歌曲的灵魂。

二、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把握

吴碧霞的演唱, 每一字, 每一句的感情都是那么贴切到位, 透彻入人心腹, 这和她深刻理解作品, 准确把确作品内涵分不开的, 而音乐的内涵, 不仅是通过音乐本身来体现的, 还在于音乐中蕴涵着作曲家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他对社会生活体验, 对作曲家的时代环境和他生活道路的研究, 是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关健所在, 表演者对作曲家的时代和生活了解的越透彻, 对他的音乐内涵的体验就会越深刻, 只有当表演者与作曲家真正达到心的融合, 即心心相印, 才有可能在他的表演中把作曲家倾注在作品中的内涵真正完美地揭示出来。例如作品中《枉凝眉》:歌曲名称意思是“枉然颦眉悲秋”, 此曲以第三人称咏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开始两句“一个”是在赞美黛玉、宝玉二人的美好品质, “阆苑”是传说中的神仙园林, “仙葩”即仙花, 林黛玉的前身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故称之为“阆苑仙葩”, “美玉无暇”是指贾宝玉, 因为他是赤瑕宫神瑛殿侍者转世。“若说……终虚化?”是在责问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虚化”即化为虚空, 这里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形象化说法。接下来的四个“一个”排比句, 是从黛玉, 宝玉双方作对称描绘的反映了宝黛生离死别的情节--他们音信隔绝, 天各一方;他们互相牵挂, 思念叹息, 双方爱情再深也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这种虚幻之影象, 用来象征宝黛爱情的幻灭。结尾“想眼中……流到夏”是对林黛玉泪尽过程的特写, 反映出为思念宝玉而终日哭泣, 黛玉将其生命中的全部爱情化为泪水, 报答了知已之爱, 次年春末夏初, 她终于随落花而去, 全曲歌词婉转缠绵, 音韵哀怨凄婉, 极富感染力。歌唱家吴碧霞正是通过曲作者对《红楼梦》中所渗透出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和人物分析及人文背景的剖析上达到与作者心神合一, 把音乐作品的这种内涵展现得完美极至, 记得曾在她的博客中看到, 她要求自己深刻理解作品, 人文环境, 要求自己在张嘴出声之前, 心里先听到具有准确音色、力度、弹性所表现出的声音效果。

三、音乐表演中的投情

音乐表演中的投情是音乐表演者在进行音乐表演时投入真实情感, 并把这种情感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融为一体。吴碧霞在歌唱表演中的一招一式无不体现了她的感情的真实投入。例如《葬花吟》歌曲开始时的“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表现了黛玉自悲自怜的感情色彩, 而到高潮部分的“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是对封建恶势力的痛诉, 也是对苍天的叩问。林黛玉是最聪明、最清醒的一个, 因此她就最痛苦, 单单是悲悲切切不足以表达曹雪芹厚重的笔墨, 这首歌曲的内涵更多地是问苍天, 有种咆哮和反抗的感觉, 不能仅仅理解为简单的葬花, 因此作曲家王立平把《葬花吟》写成了一首“天问”, 冲出了旧意识, 增添了新的思想内涵。通过对这首作品风格和内涵的把握, 吴碧霞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了《葬花呤》的音乐表演中, 真实生动地传达与再现了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天尽头……”一句疑似“天问”似利锥穿心, 声如裂帛, 天际炸响, 肝肠寸断, 三日绕梁不绝, 使观众内心震颤不已。

四、情感的自然流露

歌曲表演者在表演中不是把自己的表演作为某种表现意图的生硬灌输, 也不是要把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外在技巧的显示和夸耀, 而是要使音乐从自已的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 并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音乐表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只有从表演者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者是最真实、最感人的, 生硬的传达意图往往破坏表演者与听众之间的自然的交流, 音乐表演的自然流露不仅要求表演者要有纯熟的表演技巧, 能够作到得心应手, 更主要的是要求表演者真正把音乐融汇与心, 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使音乐从表演者心中自然流淌出来,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音乐表演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吴碧霞在《红楼梦》的歌曲演唱中, 正是把音乐融汇与心, 做到了情感和技巧的交融。在别人采访她如何把握歌曲的情感时, 她说自己常常把所要演唱的歌曲想像成一幅画面, 或一则故事, 而自己就是故事情节中的主人翁。也就是说她把生命和音乐融为了一体, 用内心的情感汇集成音乐语言讲述给观众, 这样把情感自然传递给观众的同时, 也实现了情感的自然流露。例如《秋窗风雨夕》, 全诗以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格调, 紧紧围绕一个“秋”字通过秋花、秋草、秋灯、秋雨一系列景物的描写与渲染抒发了林黛玉孤独寂寥, 哀怨惆怅的成份。歌唱家吴碧霞正是用似身临其境的感受, 抓住了歌曲中的灵魂。她那入木三分的演唱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 让人听后愁肠百结, 黯然垂泪。

小结

歌唱家吴碧霞正是通过对作品风格和内涵的把握, 以及出神入化的情感投入达到了自然的感情流露。她的演唱细腻、清醇, 通过她的表演其歌唱魅力一展无余, 这种天簌般的音色和细腻的感情流露, 鲜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好像每一个主人公在亲自歌唱一样, 把红楼梦诠释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篇5

清楚的记得,那天我和妈妈一起进城回来时,坐上了通往家的18路公交。我们坐上车以后过了几站,有一位年岁已高的老奶奶上了车。当时车上已经没有了座位,老奶奶只好站着。我瞄了一眼车上前边坐着的年轻人,他们置若罔闻,只见他们玩游戏的玩游戏,吃零食的还在继续,这么多人没有一个起身让座。于是,我起身让老奶奶坐下。奶奶特别感激,还对我说:谢谢小美女,我们一起挤着坐吧!就这样我和老奶奶妈妈我们三个人一起挤着坐着两个座位到了家!这位老奶奶在我给她让座时,还能够不忘让座的人,拉着我陪她坐在一起,真令我意外。

由于通往我们家的公交比较少,那天又是周末,所以傍晚那趟车特别挤,我挤上了公交,却成了站客。我们这边道路很多地方都被压坏了,一路比较颠簸。每一次颠簸难免会与他人碰撞。拥挤不堪的车上我一下子就被人撞的往前倾了,眼看就要摔倒的我,被站在前面的姐姐用力一扶,我被扶住站稳了,而扶我的姐姐差点儿摔个趔趄。我的心里有一股暖流流淌着,我觉得姐姐好美丽,好善良。明明我们之间素不相识,但姐姐还是危急关头扶了我一把,尽管自己差点儿摔倒。

真情的流露 情感的碰撞 篇6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中的好多语句勾起了我心灵深处的情感。我现在36岁,对父母来说,我是孩子。对我的女儿来说,我是一位父亲。 当我课上读到季老写母亲去世时“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这段文字时,我不由得想到了我的父亲。今年端午节那段时间,我的父亲病重。那一天,姐姐打电话来说父亲昏迷,情况十分危急。 当我赶到家里时,父亲连一口水都喝不下。 我看到父亲躺在炕上痛苦地呻吟着,我怎么喊他都不给我答应一声,我泪流不止。 我心里充满了悔恨。 我都还没有好好地孝敬我的父母,我甚至可以说是个不孝子,两三个月才回家看父亲一次。 那一刻,我心里只有一个愿望———父亲能醒过来! 我多么希望喊他,他能给我答应,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能告诉我。 如果父亲就这样走了,我绝对不会原谅我自己。 此时此刻,季老的“ 自己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抱终天之恨”这段文字又一次将我这段记忆唤起,甚至在上课时,讲到这里时,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我对自己的学生说:“ 当你真正感到你还没有为父母做任何事,父母就已离你而去;当你真正无能为力挽救父母的性命时; 当你无论怎么呼唤疼你爱你的亲人, 他都不答应时,你的心里一定是悔恨的、留恋的。 那种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才真正体会到不论怎样的方法都比不上真情的流露、情感的碰撞所产生的效果。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要用心地去寻找文本与孩子们情感碰撞的那个点。 因为毕竟孩子们的经历有限,有好多东西他们的小心灵还感受不到。还是拿这篇课文来说吧!当我问学生:为什么“ 我”会如此怀念自己的母亲,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因为母亲去世了。学生的感情就停留在文字的表象上。当我课件出示了“ 母亲中秋节给我留月饼而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 ”和“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 你娘经常说:‘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这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当我将这些资料展现给学生时,学生又一次深深感受到了母爱。 而当课到这里时,我作为一个父亲对我的孩子的种种爱也一一浮现在了我眼前。 我给我的学生讲述了我如何爱我的孩子,我对孩子们说:“ 假如在吃饭时如果我看到我的孩子爱吃的东西时, 我感觉自己就一点也不想吃了,只想看着我女儿吃。 这就是一个父亲的爱。 ”我还对孩子们说:“ 我女儿的爷爷奶奶一周给自己的孙女留好吃的东西,有时候把东西放坏了都舍不得吃!”等等。在这样的讲述中也勾起了孩子们情感的共鸣。 孩子们也纷纷说了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疼爱,课堂上一句句的真情流露也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了家人的爱。

写作是真情流露的过程 篇7

一、细心观察, 注重积累

要想写好作文, 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我每天让学生写篇日记, 注意把生活中的感悟、变化、自己的改变写出来, 另外和课文内容相结合。把日记中有意义的事挑选出来, 经过思考写成作文。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学会了体验生活, 思考生活, 并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平时, 我还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 把写景的、写人的、写生活哲理的优美语句有序地整理成文本, 便于以后运用。

二、运用好细节描写, 让真情展现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能使文章真实具体、可感。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词一定要准确, 只有做到用词的准确, 才能描写得传神, 描写得生动、形象。2.用词一定要精练, 做到惜墨如金。3. 要巧妙地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 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变抽象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4.在进行细节描写时一定要做到真实。

三、找好人物描写的切入点

一个故事往往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 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展开全篇。1.选择好人物。挑选好人物, 透过其言行举止展示他的内心, 由此而发表评论, 抒写感受。2.截取一个片段。选取能展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来体现人物, 可以是一个动作, 如《背影》中用父亲的背影体现父亲的爱子之心, 一个表情、一根头发、一转身、一件小的物品, 都能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 生动描述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 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写作就是把自己内心所想、眼中所见, 加上自己艺术的加工展示给别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 家庭环境不一样, 性格特点不一样, 对外界的感受也不同, 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当然会不同。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真正的人生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作的天地才会绚烂多姿。

摘要: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 学生写的作文看了不少, 可是一届届下来, 总有一种现象, 假的作文很多, 一篇作文判完, 所选材料假, 没有真情实感。有的同学, 初中三年结束, 作文也不见起色。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把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其实, 写作就是一个真情流露的过程。

上一篇:信用证独立下一篇:新生儿的喂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