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神经阻滞疗法

2024-10-26

疼痛的神经阻滞疗法(精选5篇)

疼痛的神经阻滞疗法 篇1

近年来, 颈性疼痛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难以治愈的头疼更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引起头痛的原因多而复杂, 所以解决头疼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资料显示, 全球头痛症中, 紧张性头痛占38%之多, 偏头痛占10%, 慢性头疼占到3%, 颈源性头痛仅占1.5%~4.7%, 但是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容小视[1,2]。目前, 治疗颈性疼痛的主要方法是神经阻滞疗法, 有资料报道, 用较低浓度、剂量小的糖皮质激素加入治疗, 加以多次阻滞作用后, 可获得镇痛以外的疗效[4]。该研究对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60例颈性疼痛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颈源性患者60例, 男性31例, 女性29例, 年龄18~57岁。颈性疼痛的程度为亚急性或者慢性期, 病程>3个月, 包括单纯性的疼痛和经诊断符合Sjaastad[5]诊断的颈源性疼痛, 其中颞部疼痛患者28例, 顶枕部疼痛伴有颈部僵硬不适患者32例。排除标准:颈部有病理性改变;颈痛并且伴有明显的神经放射症状;非颈源性头痛或者属于其他的继发性疼痛。将60例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类型、疼痛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中所有颞部疼痛或闷胀不适患者给予耳颞神经阻滞治疗, 所有顶枕部疼痛伴有颈部僵硬不适患者给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 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以C6横凸前结节跟作为指标, 在距离1.5 cm, 胸锁关节头侧2.5~3 cm处作为进针点, 针尖直抵C6横突结节根部, 回抽无液注入含2%利多卡因2.5 m L、曲安奈德20 mg、维生素B120.5 mg、来比林450 mg、生理盐水至20 m L, 每点注射6 m L, 约5~7 min后出现侧Homer综合征为成功标志, 1次/周, 持续治疗4周。

1.3 疗效判定

(1) VAS评分阶段:无痛为0分;最剧烈的疼痛为10分。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定为中度, 7~10分定为重度。 (2) 疗效评定:VAS为0时为完全缓解, 1~3分为好转, 4~6为有效, 7~10分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颈性疼痛总有效率为86.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4周后同组患者较治疗前VAS评分均显著下降, 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同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安全性分析

仅找到4篇关于安全性的报道, 其中有2篇文献明显报告了神经阻滞疗法的不良反应, 申颖等人研究发现采用神经阻滞复合甘油果糖注射25例颈源性头痛患者, 仅有2例肝功能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轻度升高, 3 d后复查正常[5]。王威等[6]采用神经阻滞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并发症主要是药物注射后头晕者3例, 症状均于15 min内消失。

3 讨论

张国富等[8]针对不同类型颈椎病并采用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治疗, 结果治疗后优良率高达90.24%, 表明对于颈椎病而言,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神剧阻滞疗法。该论文总有效率为86.67%, VAS评分显示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与石丽宏等[8]研究结果一致, 提示星状神经阻滞配合局部针对性处理治疗颈性疼痛疗效显著, 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意义。但是该方法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在注射的过程中应反复询问患者的感受, 防治意外的发生。对于该研究方法安全性的评估目前报道的文献较少。庄志刚等[9]报道, 神经阻滞疗法在治疗颈性疼痛短期会出现, 红肿、发热等不良反应, 但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任何后遗症。所以我们初步认神经阻滞疗法具有一定安全性、可行性。

综上所述, 临床上使用神经阻滞疗法治疗颈性疼痛时, 应正确判定颈椎病的类型从而采用不同的神经阻滞疗法, 正确定位治疗以及合理的用药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切忌盲目进行治疗。此法虽然具有比较可观的安全性, 但在注射过程中还需密切注意患者感受, 防止意外发生。

摘要:目的 评价神经阻滞疗法在治疗颈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颈源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0例。两组所有颞部疼痛或闷胀不适患者给予耳颞神经阻滞治疗, 所有顶枕部疼痛伴有颈部僵硬不适患者给予颈椎旁神经阻滞,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结果 经过4次治疗, 观察组患者颈性疼痛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 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头痛疗效显著, 安全性好, 有一定的短期临床优势。

关键词:神经阻滞疗法,颈性疼痛,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庄志刚, 王秀岩.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对比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4) :12-13.

[2]郭惠访, 吴和平, 闫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相关疾病的观察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 :38-39.

[3]陈业军.高位颈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源性头痛22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4 (10) :103-104.

[4]Sjaastad O, Fredriksen TA, Pfaffenrath V.Cervicogenic headache:diagnostic criteria[J].Headache, 2009, 30 (1) :725.

[5]申颖, 白莺, 金旭.甘油果糖复合物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疼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6) :506-507.

[6]王威, 王保国, 刘延青, 等.不同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 2005, 20 (8) :585-586.

[7]张国富, 车广德.神经阻滞疗法治疗颈椎病123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09, 20 (18) :77.

[8]石丽宏, 邓海峰.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 2008, 23 (2) :111-113.

[9]庄志刚, 王秀岩.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对比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 2011, 14 (4) :12-13.

疼痛的神经阻滞疗法 篇2

颈椎病的治疗多以各种医疗手段使其周围的反应性变化得以改善,从而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控制。其治疗方法为手术和非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以推拿按摩、颈椎牵引、针灸、药物外敷、中西药结合为常用。我院疼痛科自1999年以来共接诊颈椎病人60余例,采用非手术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60例病人,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40~72岁,平均49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左或右侧偏头痛、头晕、失眠、头颈活动不灵、上肢麻木不适,2例严重者还伴有同侧听力下降、耳鸣,排除脑血管疾病和五官科疾病,经X线摄片确诊为颈椎病,且有不同程度的采用其他非手术疗法治疗的经过。

方法:60例均采用颈前侧入路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药物2%利多卡因1ml,0.5%布比卡因2ml,地塞米松2mg,用盐水稀释至5ml,根据不同情况可适当加入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患侧阻滞,每3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结 果

6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尤其对头痛,头晕、颈项活动不便有显著的效果。治疗次数最多者2个疗程症状明显改善,最少者3次症状消失,2例听力下降,耳鸣者经治疗后症状也减轻。

讨 论 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在短期内使患者的不适得以缓解,是非手术疗法中较好的一种方法。星状神经节由颈下神经节和第一胸神经节融合而成,其分支一部分围绕锁骨下动脉及分支组成分支,另一些分别围绕椎动脉组成椎动脉丛,沿椎动脉上行入颅脑,围绕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直到大脑后动脉,和起自颈内动脉的神经丛汇合[2]。星状神经阻滞的实质是颈交感神经节被阻滞,其节前、节后纤维的功能抑制,支配区域的血管扩张,肌肉松弛,痛觉传导受到抑制[3],从而改善了由于颈椎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星状神经节阻滞操作不甚复杂,但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需要合理选择适应证,严格检查颈部有无异常(甲状腺肿大、颈部肿瘤)。虽然其疗效可靠、易操作,但其又存在着潜在的并发症及危险,如霍纳氏综合征既是判定阻滞成功的指征又是并发症;误入椎动脉可致局麻药中毒;损伤血管可引起血肿;误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全脊麻;消毒不严可引起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喉返阻滞,引起声音嘶哑,咽部异物感;如若发生,嘱平卧、深呼吸,短时间内不要饮水进食,防止呛咳,休息一会儿便可恢复。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各型颈椎病都有不同的疗效,但是容易发生喉返阻滞。操作前应该对患者解释清楚,如有并发症发生,嘱患者不要过分紧张,以取得配合和理解。穿刺时不能说话、吞咽,防止针尖移动,再则为防止意外及并发症,需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及选择适当的病例。

参考文献

1 姬洪全,刘秀珍,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1,7:518.

2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1997,6:241.

疼痛的神经阻滞疗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09年6月,我院疼痛科共收治42例神经源性疼痛患者,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25~76岁,平均(48.3±2.7)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3±1.2)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1例,原发性肋间神经痛7例,颈源性神经痛5例,外伤后神经痛5例,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4例。

1.2 方法

选择罹患的肋间神经于疼痛部位的中枢端穿刺进针,以腋前线、腋中线或腋后线与肋骨下缘交叉处为穿刺点,同一条肋间神经选1~2点阻滞。常规局部皮肤消毒,左手拇指按压定位同序肋骨,右手持注射器进针刺中肋骨,沿骨面向肋下缘探索,当针尖滑过肋下缘约0.3 cm时,若回抽无气无血则先注射维生素B120.2 mg+曲安奈德40 mg+1%利多卡因10 ml组成的阻滞液2~3 ml,固定针头,待5 min左右疼痛消失,再注入1%亚甲蓝4 ml+50%葡萄糖6 ml组成的阻滞液2 ml,压迫止血。

1.3 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和视觉模拟法(VAS划线法)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2]:0级:基本无疼痛;Ⅰ级: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Ⅱ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Ⅲ级: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以无痛或疼痛缓解2级以上为显效,以疼痛缓解1级以上为有效,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止痛疗效比较

42例患者中,显效2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各级疼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2 不良反应

随访2~5个月时疼痛复发加重3例(7.1%),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神经源性疼痛是常见的顽固性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恢复缓慢,难以控制,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疼痛病因十分复杂,发生机制至今未明,仍未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3]。神经阻滞治疗是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重要手段,通过神经阻断疼痛神经传导通路,发挥止痛、改善血液循环和抗感染等作用,近年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

最近研究表明,亚甲蓝用于神经阻滞可使疼痛永久性消除或长期缓解,特别对于难治性神经源性疼痛,是为数不多的有效药物[4]。亚甲蓝作为受氢体,能使无髓鞘神经纤维着色,阻止感觉神经的传导,阻断了疼痛的恶性循环;而且亚甲蓝又参与糖代谢,促进丙酮酸氧化,有效改善神经疼痛区域的血液循环而发挥抗感染作用,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据有关文献报道[5,6],1%亚甲蓝阻滞作用远大于局麻药,而且对神经组织的损害是可逆的,与葡萄糖配成阻滞液可通过对神经的可逆性损伤而发挥长效的镇痛作用。本文42例患者显效2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随访2~5个月时疼痛复发加重3例(7.1%),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说明预先应用曲安奈得复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对神经源性疼痛效果明显,可以测试阻滞位置的准确性,而且还具有协同作用,利多卡因可明显减轻亚甲蓝注入时引起的灼痛,维生素B12神经亲和力强,有修复神经髓鞘、促进再生作用,有效降低了亚甲蓝对神经组织的损害,而曲安奈得的应用大大增加了药物的维持时间。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安全、有效、经济实用,能够永久消除或长期缓解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神经源性疼痛患者采用1%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止痛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显效2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100%,各级疼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良反应主要有蓝色针痕、蓝色尿液、局部灼痛、局部水肿和疼痛复发加重。结论:亚甲蓝肋间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源性疼痛安全、有效、经济实用,能够永久消除或长期缓解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关键词:亚甲蓝,神经阻滞,神经源性疼痛

参考文献

[1]陆萍,郭跃先.神经源性疼痛的病理及免疫学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7,29(8):862-864.

[2]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78-386.

[3]职良喜.复方亚甲蓝液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30例[J].江苏中医药,2003,24(3):38.

[4]陈旭清,邹展.亚甲蓝用于神经阻滞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3):87-88.

[5]卢宜民,亚甲蓝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2978

疼痛的神经阻滞疗法 篇4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脉冲射频,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并发症中较常出现后遗神经痛, 其通常发生在高龄及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中, 主要表现为剧烈的疼痛, 持续时间达数月或数年, 临床治疗难度极大,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1]。我院对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 发病部位在头颈者26例, 腰背胸腹者44例, 四肢者10例。研究组男22例, 女18例;年龄46岁~75岁, 平均年龄 (62.3±0.3) 岁;病程1年~12年, 平均 (6.9±1.3) 年。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年龄42岁~82岁, 平均年龄 (61.3±1.2) 岁;病程3年~8年, 平均 (6.3±0.5) 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及家属均知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取标准

(1) 有疱疹史且结痂脱落, 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 (2) 符合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标准; (3) 患者病程超过3个月[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第1天口服由海南赛立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加巴喷丁 (国药准字H20080223) 250 mg/次, 1 d 1次, 第2天2次, 第3天3次, 之后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间隔3 d~4 d增加250 mg剂量, 每天的最大剂量不超过2 200 mg, 服用过程中观察患者疼痛度缓解最为明显的某一剂量, 并以此为持续剂量。同时给予患者每天1次注射由西安秦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维生素B12 (国药准字H61020378) 、由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左亚叶酸钙 (国药准字H20100155) , 0.5 mg/次, 14 d为1个疗程。研究组患者通过脉冲射频结合神经阻滞治疗, 根据患者疼痛的不同部位选择相应神经阻滞点, 神经阻滞药物:由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利多卡因 (国药准字H20057825) 5 m L, 维生素B120.5 mg, 由赤峰蒙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醋酸泼尼松龙 (国药准字H5020023) 30 mg, 2次/周, 服用1个疗程 (5次) 。脉冲射频:定位患者的神经阻滞点后行局麻, 将射频套针及射频电极置入患者皮下, 开启1.0 V电压进行电刺激, 患者感觉异常时, 降低电压为0.8 V, 针尖缓慢靠近神经, 当电压为0.5~0.7 V且患者仍感觉异常, 说明针尖到位。脉冲射频频率为3 Hz, 脉宽为20 ms, 电压在45 V左右, 温度维持在40℃左右, 持续时间4 min。

1.4 疗效判定标准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3]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分:得分小于2分为优;得分在3~4分为良;得分在5~7分为可;得分在8~10分为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优良率、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2, 24周后的随访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2周及24周后的随访得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在疱疹皮肤损伤痊愈1个月~2个月后, 在原病变部位出现的强烈的持续性疼痛, 为疱疹中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 顽固且治疗困难, 其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传统治疗方法多是口服镇痛、解痉挛或维生素类药物, 其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

随着科学的发展, 在治疗肩周炎、颈椎病等慢性疼痛性疾病时得到启发, 通过将阻滞疗法与理疗方式联合应用于急性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 取得了较显著的临床效果[4]。脉冲射频的治疗机制是由射频套针的针尖向病变部位神经组织内发出脉冲式间断电流, 在神经阻滞部位附近形成了较高的电压;且脉冲射频的温度小于42℃, 保证了运动神经功能不被破坏, 同时不会致使蛋白凝固, 满足了现代医学提倡的在不伤害神经组织的前提下, 经调节神经相应功能达到治疗患者疼痛的目的。相关文献研究报道[5],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急性疱疹后遗神经痛, 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经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后, 其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60.0%;优良率为80.0%, 对照组为27.5%, 明显研究组的效果更佳, 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 可能是射频治疗促进对药物的吸收, 缓解患者炎症及局部的循环功能, 从而达到了减轻疼痛的目的。神经阻滞药物利多卡因半衰期 (T1/2) 为90 min~120 min, 起效时间为5 min, 其进入患者体内后起效快、穿透性强、扩散范围广、安全性高、对血管无明显的扩张作用[6]。维生素B12具有营养神经的效果。两种药物经注射直接对患者病变的神经根部产生阻滞效果, 从而起到止痛作用。

本文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60.0%, 充分证明了脉冲射频结合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显著临床疗效, 脉冲射频对神经信号传导无影响, 治疗中无创, 镇痛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兆华, 赵东, 张繁荣, 等.脉冲射频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7) :76-78.

[2]犹云德, 付德佳, 余红亚, 等.脉冲射频配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3) :477.

[3]杜艳华, 赵作红, 张丽娜, 等.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观察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医学下旬刊, 2013, 10 (10) :52-54.

[4]张广建, 李仁淑, 金文哲, 等.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瘙痒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3) :71-72.

[5]何明伟, 倪家骧.脉冲射频治疗慢性疼痛进展[J].颈腰痛杂志, 2007, 28 (6) :519-521.

疼痛的神经阻滞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诊治的80例患者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中, 男43例, 女37例, 患者年龄为49~84岁, 平均年龄为 (59.3±1.2) 岁 , 病程在1~12年 , 平均病程 为 (8.5±2.4年。研究中, 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 实验均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瑞巴林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口服75 mg普瑞巴林 (产品批号9408423017) , 患者1次/d, 连续使用15 d。实验组联合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选择L3-4间隙向其头侧放入4 cm硬膜外导管4, 导管尾端经皮下隧道在同侧腹部穿出后固定, 连接镇痛泵, 患者持续泵入5 m L/h的0.6%利多卡因 (国药准字H10920107) [2]。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并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2 结果

该次研究中,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治疗2周后VAS评分为 (2.60±0.87) 分、治疗4周后VAS评分为 (2.37±0.71) 分、治疗8周后VAS评分为 (2.84±0.68) 分 , 低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麻木、腹胀、疼痛等, 给患者生活、工作等带来很大痛苦。目前, 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 患者治疗后并发症也比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3]。因此 ,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s)

目前, 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在临床上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治疗2周后VAS评分为 (2.60±0.87) 分、治疗4周后VAS评分为 (2.37±0.71) 分、治疗8周后VAS评分为 (2.84±0.68) 分 , 低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4]结果类似。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 患者用药后药物能够有效的阻断患者恶性疼痛, 并且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疼痛, 并且这种药物维持时间相对较差, 药物周期也比较长。而普瑞巴林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 这种药物从大的角度来说属于是一种抗癫痫药物, 患者用药后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具有明显作用。此外, 药物还能够有效的减少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有效的控制患者神经性疼痛, 对神经性损伤后的自发性疼痛等均具有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率较高, 临床上采用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闫栋, 蒋劲, 张德仁.背根节交感芽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的总结和思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 :169-171.

[2]孙雪华, 王德强, 姚光, 等.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102-103.

[3]郑蓓洁, 王祥瑞.超激光照射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17-218.

上一篇:新生儿的喂养指导下一篇:微生物除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