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

2024-08-25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精选7篇)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 篇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现代人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是由于髓核受椎体挤压溢出纤维盘, 纤维环受损并压迫椎管神经与两侧恻隐窝神经, 致使神经根水肿而产生的以慢性腰痛或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1]。我们对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行硬膜外腔注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 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168例和对照组165例。研究组男90例, 女78例;年龄24~73 (58.82±5.65) 岁;病程2个月~8年, 平均 (3.54±1.21) 年;病变部位:L3-L4 50例, L4-L572例, L5-S146例。对照组男90例, 女75例;年龄25~75 (58.93±5.91) 岁;病程3个月~7年, 平均 (3.48±1.26) 年;病变部位:L3-L4 49例, L4-L573例, L5-S143例。所有患者均经CT确诊, 且都为单侧突, 心、肝、肺、肾功能均正常,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别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硬膜外腔注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 (1) 硬膜外腔注药:患者取侧卧位, 患侧临近治疗台或床上, 在CT辅助下选择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 行局部麻醉, 回抽无异常后向尾端置入导管3~4cm, 并妥善固定, 先注入少量药液, 在无不良反应后注入所有药液。注药结束后, 患者保持原位侧躺半小时, 期间密切观察。药液组成:盐酸利多卡因5ml, 曲安奈德10mg, 维生素B120.5mg, 采用0.9%的无菌NS稀释至20ml。治疗时间:每隔7d一次, 4次为1疗程。 (2) 椎旁神经阻滞:患者取侧卧位, 患侧在上, 膝胸相贴, 在L3或L4棘突旁3~4cm处作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 行局麻, 当皮肤出现皮丘后采用7号穿刺针缓慢垂直进针, 触及棘突后在针杆距离皮肤2cm处进行标记, 将标记位置固定后少许退针, 将针尾向尾侧倾斜30°, 经过横突后再进针1~2cm, 出现落空感后连接注射器, 回抽无异常后注入药液。药液组成与硬膜外腔注药相同。治疗时间:7d一次, 2次为1疗程。患者先行硬膜外腔注药, 于第一次注药后的第3d开始行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单纯采用硬膜外腔注药进行治疗, 治疗方式、时间及药液组成等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治疗效果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2], 显效:疼痛消失, 无运动功能受限, 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有效:偶有疼痛, 能做轻体力工作。无效:仍有疼痛不能工作或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 13.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共8例, 其中低血压1例, 恶心呕吐4例, 失眠3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共4例, 其中低血压1例, 恶心呕吐3例。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详见附表。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作为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其释放的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或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引发疼痛。硬膜外腔注药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 获得的临床疗效也令人满意[3]。但以硬膜外为入路, 药物进入后难以集中在炎性部位, 而更容易向疏松的非炎性组织扩大, 故需要的药物量较大[4]。椎旁阻滞可使药物直接到达椎间盘周围, 并经神经根的扩散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减轻病变部位因炎症导致的充血或水肿, 从而缓解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组资料中, 168例患者使用硬膜外腔注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 另165例单纯采用硬膜外腔注药进行治疗, 2个疗程后, 行硬膜外腔注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的一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12%, 高于单纯硬膜外注药的一组的73.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76%和2.42%, 差别不明显 (P>0.05) 。因此, 硬膜外腔注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好, 且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

摘要:了解硬膜外腔注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选取3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研究组168例和对照组165例。研究组采用硬膜外腔注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用硬膜外腔注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5.12%, 对照组为73.94%, 两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 对照组为2.42%, 两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硬膜外腔注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好, 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硬膜外腔注药,椎旁神经阻滞,腰椎间盘突出症

参考文献

[1]梁庆华, 廖辉雄, 陈德胜.骶神经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0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6) :257-258.

[2]贾全忠.硬膜外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8) :116-117.

[3]滑炜, 田希平.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 2008, 29 (6) :554-556.

[4]张图强, 朱华成, 虞慧芳.3种入路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J].江西医药, 2008, 43 (9) :906-907.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该院诊治的80例患者病历资料等进行分析,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中, 男43例, 女37例, 患者年龄为49~84岁, 平均年龄为 (59.3±1.2) 岁 , 病程在1~12年 , 平均病程 为 (8.5±2.4年。研究中, 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 实验均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瑞巴林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根据患者情况口服75 mg普瑞巴林 (产品批号9408423017) , 患者1次/d, 连续使用15 d。实验组联合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选择L3-4间隙向其头侧放入4 cm硬膜外导管4, 导管尾端经皮下隧道在同侧腹部穿出后固定, 连接镇痛泵, 患者持续泵入5 m L/h的0.6%利多卡因 (国药准字H10920107) [2]。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6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并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2 结果

该次研究中,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治疗2周后VAS评分为 (2.60±0.87) 分、治疗4周后VAS评分为 (2.37±0.71) 分、治疗8周后VAS评分为 (2.84±0.68) 分 , 低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麻木、腹胀、疼痛等, 给患者生活、工作等带来很大痛苦。目前, 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 常规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 患者治疗后并发症也比较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3]。因此 ,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s)

目前, 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在临床上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治疗2周后VAS评分为 (2.60±0.87) 分、治疗4周后VAS评分为 (2.37±0.71) 分、治疗8周后VAS评分为 (2.84±0.68) 分 , 低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4]结果类似。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 患者用药后药物能够有效的阻断患者恶性疼痛, 并且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疼痛, 并且这种药物维持时间相对较差, 药物周期也比较长。而普瑞巴林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药物, 这种药物从大的角度来说属于是一种抗癫痫药物, 患者用药后药物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等具有明显作用。此外, 药物还能够有效的减少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有效的控制患者神经性疼痛, 对神经性损伤后的自发性疼痛等均具有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率较高, 临床上采用硬膜外腔交感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治疗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闫栋, 蒋劲, 张德仁.背根节交感芽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的总结和思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 :169-171.

[2]孙雪华, 王德强, 姚光, 等.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102-103.

[3]郑蓓洁, 王祥瑞.超激光照射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17-218.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5例均为我院胆结石住院患者, 男35例, 女30例;年龄30~80岁;入院时6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黄胆指素升高 (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45 (69.2%) 例, 有皮肤巩膜黄染者40 (61.5%) 例, 发热者20 (30.7%) 例, 恶心、呕吐症状20 (30.7%) 例, 伴化脓性胆管炎5 (7.7%) 例, 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6 (9.3%) 例;血淀粉酶725±150IU/L, 有发热者体温均在37.5℃以上, 血WBC 12.1×109L, 其血培养有6例见大肠杆菌生长。所有患者经B超、CT确诊为胆总管结石, 结石单发20 (30.7%) 例, 多发45 (69.2%) 例。

1.2 治疗方法

纳入标准[1]:①胆总管结石直径1cm左右, 胆总管下段无明显器质性病变;②较小的胆囊结石、泥沙性结石;③患者无高热, 体温小于38℃, 感染基本控制;④胆总管结石伴胆源性胰腺炎。

本组患者入院后, 即给予支持治疗, 常规输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柴胡郁金排石汤, 药物组成:柴胡9g、郁金12g、姜黄15g、茵陈15g、杭芍9g、黄芩 9g、木香9g、枳壳9g、大黄9g (后下) 、芒硝9g (冲服) , 水煎两次分服, 每日1剂。辨证加减如下[2]:高热酌加山栀、双花、连翘、地丁、蒲公英;黄胆重可加大茵陈、郁金、姜黄用量, 腹胀重者加川朴、半夏;痛重者加元胡、川楝子;便结者重用大黄、芒硝;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脾胃虚或便溏去大黄、芒硝, 并酌加台参、姜黄、黄芪、白术、山药、陈皮等。服药期间应保持大便稀软, 每日2~3次为宜。[3]

在服中药期间, 出现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时, 由麻醉师让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常规于T8-9或9-10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穿刺术, 头向置管3~4cm固定, 先注入1%利多卡因3~5mL为试验量, 观察5~10min, 病人无不良反应时, 再注入0.15%罗卡因3~5mL作为首次剂量, 连接自控硬膜外镇痛泵, 实施持续硬膜外镇痛[4]。使用时间1~4d。在麻醉期间,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体温, 每天查血液分析, 血尿淀粉酶、肝功能、B超。如血尿淀粉酶升高者加抑制胰腺分泌药物治疗, B超检查胆总管内径缩小或无结石者就停用镇痛泵。72h如无效或症状加重则转外科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5]。治愈:置管3~4d, 临床症状消失, B超检查胆总管结石消失;好转:置管3~4d,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B超检查胆总管结石缩小;无效:置管3~4d, 临床症状减轻, B超检查胆总管结石无明显变化, 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黄疸加深, 发生高烧不退。

2 结果

本组65例患者治愈26 (40%) 例, 好转32 (49.2%) 例, 无效7 (10.8%) 例。其中7例患者因为出现黄疸加深, 高热转手术治疗。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 往往合并胆管炎甚至胰腺炎, 由于炎症及机械刺激致胆道平滑肌以oddi肌痉挛发作而引起胆绞痛, 因此我们利用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松驰括约肌, 而解除oddi肌痉挛, 使病人腹痛缓解, 结石排出, 起到外科切开十二指乳头肌类似的效果。同时采用中药利胆排石, 方中的金钱草、茵陈清泄肝胆湿热, 退黄疸, 促进胆汁排泄, 有利于结石排出;大黄、黄芩泻阳明实热, 清热解毒;枳壳、郁金、木香行气止痛, 清热解毒利湿, 疏肝利胆, 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柴胡引诸药入肝胆二经, 疏肝解郁和解退热, 诸药配合, 促进胆汁分泌排泄, 缓解临床症状, 达到排石目的。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有化脓性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的重症患者, 利胆排石, 通腑解毒的中药能清除消化道中的内毒素, 降低血清TNF含量。

当结石通过胆总管下端壶腹时, 病人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 而结石一旦排入肠道后病人所有症状即可消失[6]。在服中药排石过程中, 当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时, 利用硬膜外麻醉能有效地解痉镇痛、松驰oddi括约肌使结石顺利通过出口而“分娩”。通过临床观察, 罗浱卡因2.38mg/mL浓度、4~8mL/h, 芬太尼0.05mg/h、0.001mg/kg, 生理盐水100mL一起配入镇痛泵内持续给药, 能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 每日复查B超观察胆总管结石情况及胆总管内径变化, 本组有8例患者24h内结石排岀, 18例48h内排出。本组排石情况还提示, 48h为排石高峰期, 72h后排石率明显下降。因此本组病人疗程与硬膜外置管安全期相符。患者在排石过程中发生结石嵌顿于狭窄处不能排出时, 则可导致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 病人表现为腹痛不缓解、高热、黄疸加深、甚至休克, 应及时手术治疗, 本组有7例出现病情恶化后, 及时中转手术, 顺利痊愈岀院。

本组病例利用中药汤剂和硬膜外麻醉联合排石有效率达89.2%, 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势, 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也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探索胆总管结石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柴胡郁金排石汤治疗胆总管结石, 同时应用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麻醉 (泵) 松驰奥狄氏括约肌使结石易于排出。结果:58 (89.2%) 例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7 (10.8%) 例转手术治疗。结论:柴胡、郁金排石汤具有清热导滞、疏肝利胆之功, 辅以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以下简称硬膜外麻醉) 可松驰胆道括约肌, 以利于排石。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中药,硬膜外麻醉

参考文献

[1]周爱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管残余结石28例疗效分析[J].world Health Digest Review, 2007.

[2]申林.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管结石[J].中医中药杂志, 2006 (3) :27.

[3]马必生.中西结合治疗胆肾结石的现状与思考—论中医药在胆肾结石综合治疗中的地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35 (2) :83.

[4]张乃荣, 郭洪珍.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临床疗效[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0 (4) :287-289.

[5]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 (6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8.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自2009年4月~2010年6月采用硬膜外腔置管注药治疗2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63.08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侧卧DSA治疗床上(左侧卧位),先定位穿刺间隙(一般以神经受损定位向上、下两个节段),常规心电监护,开放上肢静脉,常规消毒铺巾,以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在DSA引导下顺利穿刺至硬膜外腔,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经导管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后,经导管内缓慢推注1 ml欧乃派克,DSA下显示硬膜外腔影,将硬外针退至皮下,沿穿刺针口扩皮,并于皮下局麻,用另一条硬外针于皮下穿刺,经穿刺口引出,退出原硬外针,将硬外导管于皮下硬外针引出,注意勿将导管打折,回抽无血无液、注入生理盐水顺畅后缝合固定导管,外接镇痛泵。

1.3 评定方法

每天通过VAS评分,观察患者疼痛减轻程度,显效为VAS评分2~3分,不显效为VAS评分6分以上。术后1周及2周VAS评分变化,术后随访3~6月。

2 结果

患者置管后治疗的效果见表1。

3 护理

3.1 硬膜外腔置管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受疼痛折磨,反复发作,身心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使许多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对治疗失去信心,首先应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热情主动关心患者,消除焦虑和不安的心理,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详细讲解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1.2 询问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检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破损感染,了解有无药物过敏等,备好器械药物、氧气和急救物品。

3.1.3 术前标识手术部位,皮肤备皮,补液抗感染治疗,以减少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

3.2 硬膜外腔置管术中护理

3.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置管时协助医师调整并固定患者体位,患者取头颈屈曲左侧卧位,双手抱膝,,使得腰椎间隙增大,提醒患者保持体位,勿动。本组有15例患者年龄大于70岁,耐受力较低,所以必须由两名以上医务人员协助固定体位,以免影响操作。在治疗中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在配合医师完成硬膜外置管同时,要严格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全身反应和自觉症状,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抢救措施。

3.2.2 观察导管位置是否正确,置管后测试感觉平面,予导管内注入1%利多卡因3 ml,注药前必须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才可注药,硬膜外置管注药30分钟后本组65%患者出现节段性反应,即以受累神经为主,向上、向下扩散2个节段左右皮肤感觉减退。30 min后症状可逐渐消失,无不适感,此时要告诉患者这些是正常反应,并适时解答患者疑问。同时要注意有否发生全脊麻现象及局麻药中毒反应,即患者注药后出现躯体瘫痪、无感觉,提示置管达到蛛网膜内,要马上拔出导管,30 min后症状可逐渐消失,此时应做好解释工作,防止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

3.3 硬膜外置管术后护理

3.3.1 管道护理

每次注药前先回抽无血无液时方可缓慢注入,注药时要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有无不适,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像。术后三天更换穿刺点敷料,保持穿刺点敷料干净和导管通畅固定,防止管道扭曲、受压、脱出、堵塞,观察患者疼痛改善程度,每天予VAS评分,并做好记录。本组有22例患者均能留置硬膜外导管超过12 d,有1例患者术后第3 d因管道在皮下折叠,需要拔除导管。

3.3.2 镇痛泵护理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镇痛泵,既要避免由于知识缺乏和误解而在不痛时自行给药,也要避免因害怕药物成瘾等而不能及时给药的情况[2]。注意观察镇痛泵是否运作正常,如出现镇痛泵报警要排除是否堵塞、低电压、设定参数不合理、没药、注药量满要清零。本组22例患者经护士细心的观察,均能保障镇痛泵正常运行。

3.3.3 用药后观察:

连接镇痛泵后,予持续注入药液,根据患者神经损害情况不同,本组5例患者使用生理盐水150 ml+1%利多卡因50 ml,有14例患者使用生理盐水150 ml+0.375%布比卡因50 ml,有3例患者使用生理盐水150 ml+神经妥乐平48 ml。无一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3.3.4 协助生活护理

患者因置管留置在腰背部,使得患者日常生活不便,不能洗澡和洗头,尤其本组有15例患者年龄大于70岁,在生活护理中护士要做得耐心细致,并注重基础护理,每天给予患者协助擦身,定期协助患者洗头。保持床单干洁。因患者置管留置在背部,平卧时与床单位接触机会多,为了防止管道穿刺口感染和细菌沿管道进入硬膜外腔,每天的晨间护理要保持床单清洁,有污物随时更换。经过精心的护理,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穿刺口感染和硬膜外腔感染。

3.3.5 并发症处理

3.3.5. 1 硬膜外导管阻塞

在置入及做皮下隧道的过程中,硬膜外导管有可能发生折曲,导致导管堵塞,在皮下隧道引出的过程中注意勿使导管折曲成角,缝合固定过程中注意勿结扎过紧,反复回吸及推注可及时发现导管有无堵塞。本组有1例出现硬膜外导管阻塞,发生率4.34%。

3.3.5. 2 导管连接头脱落

在留置导管过程中经常出现导管外接头脱落的现象,我们的经验是将导管弧形的返折到接头上,用窄胶布固定在导管头上,此方法可预防接头脱落。若出现接头脱落现象,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本组无出现导管连接头脱落。

3.3.5. 3 镇痛不全

由于患者对镇痛泵的高估,认为使用镇痛泵后就一点疼痛感觉都没有,所以使用前,医护人员要做好宣教,指导患者感觉疼痛时就要按键加压给药,不能等到疼痛剧烈了才应用[3,4,5,6]。本组有2例出现镇痛不全,出现率8.69%。

4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疱疹病毒引起神经破坏,使神经受刺激导致神经炎性水肿而发生疼痛,常局限于带状疱疹所在的神经分布区,是较难治的疼痛顽症之一。硬膜外腔注药可使药液沿神经根扩散作用于病变部位,使病变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微循环改善,从而修复受损神经;该技术直接将含有激素、局麻药、维生素、神经妥乐平的复合镇痛药注入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目的。硬膜外腔置管连接镇痛泵可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硬膜外腔的痛苦,可自行控制,操作方便,易使药液持久稳定注入所需治疗部位。由于置管特殊且置管时间较长,一般须放置7 d以上,护士特别要做好硬膜外导管的固定和护理,观察患者有否皮肤胶布过敏,导管是否粘牢,1~2 d换药一次,注意穿刺部位有无压痛等情况,起床活动时镇痛泵是否随身携带,注意及时与患者心理沟通,取得配合,确保硬膜外置管能成功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疾病。

参考文献

[1]王松,陈家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疗现状及发展.安徽医药,2009,13(1):91-92.

[2]刘丽华.自控镇痛泵的护理.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9:73-74.

[3]罗春,张春梅.50例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体会.长春中医学大学学报,2008,12:746.

[4]查日俊,杨林,张爱灵.晚期癌痛硬膜外皮下隧道置管镇痛术的价值.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3,7(3):12.

[5]王家双,朱月萍.硬膜外和椎旁神经根注药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7,21(1):56.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42例实施椎管手术患者, 其中, 男24例, 女1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 (41.3±1.2) 岁;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为21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没有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开放静脉输液通路, 监测BP、HR、SpO2等, 将L1~2间隙作为穿刺点, 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 向头端置管, 深度为3~5cm。叮嘱患者平躺并给予2%利多卡因5ml实验剂量, 观察5min患者无不适及不良反应后, 分次追加10~15ml的剂量, 对阻滞平面进行测试使其到达T8水平, 之后为患者选取头高脚低俯卧位。采用常规吸氧方法给予其适量氧, 手术开始至椎管减压期间不再追加麻醉药, 直至患者出现疼痛感, 继续利多卡因5ml硬膜外导管给予患者适量麻醉, 维持麻醉效果。椎管减压后, 对照组患者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治疗组患者采用2%利多卡因继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1.3 疗效判定[1]

差:患者麻醉后, 疼痛感较显著, 需增加局麻药量;良:患者麻醉后, 有轻微疼痛感, 但可进行手术;优:患者麻醉后, 无疼痛感。临床优良率=良率+优率。

1.4 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 (平均动脉压) 、HR (心率) 及SpO2 (脉搏氧饱和度) 。

1.5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对比

治疗组患者临床麻醉优良率为100.00%, 对照组患者临床麻醉优良率为66.67%。治疗组患者临床麻醉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值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HR及SpO2对比

两组患者麻醉前及常规硬膜外麻醉后MAP、HR及SpO2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继续麻醉后及手术后MAP、HR及SpO2比较, 治疗组患者MAP及HR显著低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之间的SpO2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体数值见表2。

注:1mmHg=0.133kPa。

3 讨论

椎管减压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疾病的方法, 其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 麻醉占据重要地位, 直接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利多卡因为一种局部麻醉药剂, 其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显著兴奋及抑制等作用, 具有作用强及起效快等优点。椎管减压后继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椎管减压过程中对硬膜外腔结构的破坏, 且可避免疼痛反应所产生的体内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末梢中激素的释放, 进而有效维持患者心率、动脉压水平, 提高麻醉效果[3]。

综上所述, 利多卡因继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在腰椎手术中具有显著效果, 结果显示, 采用利多卡因继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治疗组患者, 其临床麻醉优良率显著优于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的对照组, P<0.05, 该结果同高国峰等学者研究结果较为相似[4]。因此, 利多卡因继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值得在腰椎手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梁, 涂素兰.高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硬膜外阻滞的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2) :520-521.

[2]岳帮彦, 尤伟.罗哌卡因联合亚甲蓝缓解肛门病术后疼痛的疗效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23) :1624-1625.

[3]杨彦军, 朱平增.韩雪萍, 等.结肠癌根治术后地佐辛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比较[J].武警医学, 2012, (4) :520-521.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2例疑似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男49例, 女43例;年龄33~47岁, 平均 (40.1±6.3) 岁。92例疑似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存在双侧下肢以及腰部疼痛, 经CT诊断, 均为椎间盘突出, 突出部位有3个: (1) L5-S1; (2) L4-5; (3) L3-4。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病症组和常规病症组, 每组46例。常规病症组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33~46岁, 平均 (40.0±5.8) 岁;病程30~240d。其中, L5-S1部位发生椎间盘突出的23例, L4-5部位发生椎间盘突出的14例, L3-4部位发生椎间盘突出的9例。护理病症组中男24例, 女22例;年龄34~47岁, 平均 (40.0±6.3) 岁;病程30~240d。其中, L5-S1部位发生椎间盘突出的25例, L4-5部位发生椎间盘突出的14例, L3-4部位发生椎间盘突出的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椎间盘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病症组

给予常规病症组患者常规类护理。常规类护理即医院最基本、无规划、基础护理。

1.2.2 护理病症组

给予护理病症组患者优质护理和方案化护理。优质护理: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术后患者体温会有所升高, 但都低于38.5℃, 一般1~2d就会恢复正常, 不需要采取任何护理措施, 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报告医生。当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时, 要及时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还可以通过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翻身扣背、使用祛痰剂、雾化吸入等方法促进排痰。必要时用吸痰器清理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叮嘱患者多食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 能增强腰椎骨骼强度、提高肌肉力量, 从而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状的缓解。方案化护理:先要设计一个康复实施方案, 让护士通过对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心理现象、文化水平、年龄状况等的观察来设计出康复实施方案, 并展开护理。要求椎间盘突出患者做多种练习, 例如:锻炼四肢肌肉;做直腿抬高动作;锻炼腰部及背部的肌肉;运动、走动锻炼等。在椎间盘突出患者做锻炼时, 要予以监督、纠正。术后半年内避免弯腰、屈髓及负重, 避免长期站立或上举重物, 取低处物品时应膝关节弯曲下蹲, 腰背伸直, 活动时必须戴腰围以保护加强支持腰椎的稳定性。要叮嘱患者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 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若出现腰痛、双下肢麻木等不适感及时到医院就诊。椎间盘突出患者可在锻炼方案之中选出一种方式, 一直做此种锻炼到掌握为止。对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护理状况定期干预, 给予反复指导、纠正、教育。

1.3 评价标准

护理结果:康复、好转、无效。康复:椎间盘突出病状或者反应消失, 功能缺失已经恢复, 并且在做直腿抬高动作时, 以地面为水平线可以抬高70°以上, 此外, 还能正常活动。好转:椎间盘突出病状或者疼痛反应有好转, 功能缺失正在恢复, 若做体力类的活动会使椎间盘突出暂时性的加重, 但在休息后, 还能正常活动。做直腿抬高动作时, 以地面为水平线可以抬高70°以上 (包括70°) 。无效:在护理一段时间后, 椎间盘突出病状或者反应未消失, 功能缺失未恢复, 并且在做直腿抬高动作时, 以地面为水平线抬高高度低于70°, 此外, 不能正常活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病症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4.78%;常规病症组的有效率为56.5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部, 是一种坐骨之中的肌体神经极度疼痛的腰部疾病。随着医术的进步, 诊治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很多, 并且都是非手术医治, 例如:卧床休养、按摩修复、牵引复位、针灸等。很多椎间盘突出患者都选择非手术医治, 并且椎间盘突出也得到了改善, 特别是在发现椎间盘突出之后便及时医治的患者, 通过非手术医治后, 效果更突出, 并且复发率低。在当前, 通过硬膜外神经阻滞来诊治椎间盘突出十分常用, 为了使椎间盘突出患者快速康复, 还要对之实施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病症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4.78%, 常规病症组的有效率为56.52%, 因此可发现优秀的护理措施对通过硬膜外神经阻滞诊治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腰部恢复更加有益。

摘要:目的 探讨对通过硬膜外神经阻滞诊治椎间盘突出患者所做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2例疑似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将92例确定是椎间盘突出者分组:护理病症组和常规病症组。给予常规病症组患者常规类护理。给予护理病症组优质护理和方案化护理。分析护理病症组和常规病症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病症组的护理有效率为84.78%;常规病症组的有效率为56.5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优秀的护理措施对通过硬膜外神经阻滞诊治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腰部恢复更有益。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神经传导阻滞,护理

参考文献

[1] 孟祥红.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 2013, 17 (13) :1088-1089.

[2] 曹燕, 贺琲珺, 朱志伟.火针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护理学术版, 2012, 25 (12) :123-124.

[3] 梁艳, 刘蕾, 李江梅.循经拔罐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3 (12) :1079, 1081-1082.

[4] 旷鹂, 杨晓玲.射频靶点热凝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2, 14 (6) :327-328.

硬膜外腔神经阻滞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70例。其中男39例, 女41例;年龄最小25岁, 最大76岁, 平均年龄 (50.5±7.6) 岁;病程最短1天, 最长15年, 平均 (5.6±1.8) 年。面神经炎14例, 偏头痛12例,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0例, 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5例, 后循环缺血9例, 有偏瘫症状的脑梗塞11例, 更年期综合征4例, 失眠4例, 突发性耳聋1例。相关风险告知后患者鉴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星状神经节阻滞采取气管旁入路法——环状软骨水平C6横突基底部进行穿刺。每天注药阻滞一次, 连续6~8d。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处理组患者采用留置硬膜外麻醉导管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令患者取仰卧位, 双肩下垫薄枕, 头向前视, 嘴微张, 头后仰使颈部尽可能伸展。穿刺点选在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和环状软骨水平线的相交部位。局部常规消毒, 戴无菌手套, 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在环状软骨水平把颈动脉内容物及胸锁乳突肌向外侧拉伸, 使其尽可能的向内抵住气管外缘, 随后向外微微移动中指, 中指尖向下摁住固定住C6横突前结节, 暴露穿刺部位[2], 利用9号腰穿针芯插入比腰穿针芯长度短2 mm的硬膜外麻醉导管中组装成为自制留置针, 将无菌的自制留置针顺着中指尖垂直进针, 进针深度约2~3 cm, 直至针尖触及C6横突前结节骨质即可, 之后保持此位置, 将左手食指和中指脱离颈部, 以便软组织回位, 接着用左手将留置导管固定, 右手将针芯缓缓拔出, 并接上导管接头, 认真的回吸无气、无血或脑脊液, 用粘贴手术巾固定好麻醉导管, 通过导管接头部位注射8 mL的1%利多卡因, 注射分三次进行, 间隔时间为3min, 前两次的试探量均为总量的1/5, 最后一次全部注射完, 并令患者采取半卧体位。密切观察患者30 min, 并详细记录Horner综合征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留管6~8d。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Horner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注药阻滞同侧出现Horner综合征 (同侧眼睑下垂, 瞳孔缩小, 眼球内陷, 眼结膜充血, 鼻塞, 面微红, 额部或胸部无汗、少汗) 为阻滞成功的标志[2]。 (2) 记录各种不良反应如声嘶、咽部不适、头痛或头晕、上肢麻木、同侧颈部或胸背痛、自觉短暂的呼吸困难、气胸、咽部血肿、误入血管、误入蛛网膜下腔、心跳骤停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8.0软件整理数据, 采用组间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性, 在P<0.05的情况下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对照组患者施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共243次, 穿刺了243次。处理组患者施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共246次, 穿刺了35次。两组均未出现气胸、咽部血肿、误入血管、误入蛛网膜下腔、心跳骤停等严重不良反应;所有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均于20~180min自行完全恢复。处理组除同侧颈部和胸背痛的发生率与穿刺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外, Horner综合征征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自1883年Alexander观察到颈交感神经干离断 (transection of cervica sympathetic trunk, TCs T) 具有治疗作用以来, 对星状神经节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阻滞效果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星状神经节阻滞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 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含有星状神经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 使星状神经节的节前、节后纤维以及所支配的区域头、颈、颜面、上肢的交感神经可逆性阻滞的方法。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探讨, SGB的治疗范围越来越广泛, 治疗效果也更加确切, 不仅应用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 也日益广泛地用于神经性、内分泌性及免疫障碍性等非疼痛性疾病的治疗, 并取得相当的疗效[3]。近几年临床上报道的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相关疾病的几个研究都只报道治疗效果不错, 并没有做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 用的是18G腰麻针[4] (直径1.9mm) 置管或用18G静脉留置针[5] (直径1.3mm、长30mm) 。星状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横突和第1肋骨颈的高处, 在第8颈神经前支的前侧, 颈长肌的外侧缘上[6]。SGB穿刺部位, 解剖结构复杂, 重要的神经血管较多, 靠近肺尖, 稍不小心, 容易造成严重后果。气管旁颈7横突法阻滞刺入血管、声嘶、上肢麻木等较为常见, 迟发性局部血肿、气胸、椎管内阻滞等危险性潜在[7], 进行颈中神经节阻滞, 同样能获得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果, 临床操作时最好选择颈中神经节阻滞以策安全[2]。颈6横突前结节骨性标志明显, 而且不同注射药液方向 (向头侧或向尾侧) 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时horner征 (阻滞有效的标志) 出现时间无差异[8]。这些资料都为本研究选用气管旁颈6横突基底部进行置管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奠定了基础。在避开穿刺部位颈部动静脉后, 穿刺针进入的是疏松结缔组织, 穿刺阻力不大, 为了减少穿刺损伤, 而且易于固定较长时间保留, 因此没用太粗的18G腰麻穿刺导管针, 也不用太短的18G静脉留置针 (太短不太好固定) , 因而用了直径只有7mm大小的自制留置针, 而且自制留置针的导管深度定位更精确, 因其头端离针尖短2mm, 不需要做退回2mm的动作。

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70例患者, 结果显示, 与传统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相比, 置管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的患者除同侧颈部和胸背痛的发生率与穿刺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外, Horner综合征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这说明置管法在达到相同阻滞成功率的同时减少了穿刺次数, 减少了患穿刺痛苦, 节省了穿刺费用, 也减少了医师的穿刺工作量, 这也就说明留置硬膜外麻醉导管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优于传统法。

综上所述, 留置硬膜外麻醉导管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安全可靠, 患者所受痛苦小, 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Mulroy MF主编.王俊科主译.实用区域麻醉技术 (原书第4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郑宝森.神经阻滞技术解剖学彩色图解[M].天津:天津科技翻释出版社公司, 2006.

[3]邓芳, 张勇军, 卫法泉.星状神经节阻滞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 (5) :300-301.

[4]吴坛光, 李建华, 胡惠英, 等.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及皮质醇水平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 31 (3) :334-337.

[5]贾文平, 柳顺锁, 李成田, 等.断指再植术患者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6, 26 (12) :1119-1120.

[6]邓宏, 姚柏春, 李文春, 等.颈胸神经节阻滞气管旁入路有关解剖结构的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9, 15 (6) :346.

[7]周易, 邓靖, 余明, 等.颈交感神经节应用解剖与阻滞并发症及预防[J].疼痛学杂志, 1994, 2 (1) :1-3.

上一篇:创造性思维教学下一篇:学习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