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阻滞(精选4篇)
腹股沟阻滞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腹股沟阻滞与骶管阻滞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80例行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患儿随机分为A组 (腹股沟阻滞组) 40例和B组 (骶管阻滞组) 40例, 比较2组阻滞后的麻醉效果。结果 2组患儿在切皮时、术中探查时和术毕时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罗哌卡因用量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组术后镇痛时间长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腹股沟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斜疝手术易于实施, 简单安全, 镇痛时间长, 用药剂量较小, 有利于患儿术中管理和术后苏醒。
关键词:腹股沟疝阻滞,骶管阻滞,腹股沟斜疝手术, 小儿
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是最常见的小儿外科手术。小儿欠合作, 需采用全身麻醉, 但单纯全麻用药量大, 不利于术中管理及术后苏醒, 所以临床更多采用的是浅全麻联合腹股沟神经阻滞或骶管阻滞。本研究采用对比方法观察这2种方法的麻醉及镇痛效果, 探讨更适合于小儿斜疝修补术的麻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09年行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80例, 年龄1~3岁, ASA 1~2级, 体质量10~18kg, 无呼吸、循环及神经系统疾病, 均无药物过敏史。8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为腹股沟阻滞组, B组40例为骶管阻滞组。2组患儿在年龄、体质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患儿常规禁食6h, 禁水3h。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2mg/kg, 在麻醉准备室肌注氯胺酮5mg/kg, 待患儿入睡后入手术室。面罩吸氧, 监测生命体征, 开放上肢静脉通道后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2组局麻药均使用罗哌卡因。A组患儿取仰卧位, 腹股沟神经阻滞体表穿刺点为髂前上棘和脐连线中外1/4, 使用短斜面针穿透腹外斜肌腱膜时有突破感 (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以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都穿过这层筋膜) , 然后扇形注射0.5%罗哌卡因3~6ml, 拔出针头之前于皮下再给予0.5~1ml。总量为 0.5%罗哌卡因0.4ml/kg。B组患儿取侧卧位行骶管阻滞, 用药为0.25%罗哌卡因1.0ml/kg。2组均待阻滞完善后开始手术。2组均以微量泵静脉输注丙泊酚2~3mg·kg-1·h-1。术中如有体动追加氯胺酮1.5mg/kg或丙泊酚2mg/kg。术毕待患儿清醒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记录切皮时、术中探查时和术毕时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 罗哌卡因用量, 患儿清醒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切皮时、术中探查时和术毕时的MAP、HR、SpO2变化
2组患儿在切皮时、术中探查时和术毕时的MAP、HR、SpO2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罗哌卡因用量、患儿清醒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
A组罗哌卡因用量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组患儿清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1
3讨论
对于1~3岁幼儿的腹股沟斜疝手术, 行全身麻醉联合应用腹股沟神经阻滞或骶管阻滞, 能显著减少全麻药用量, 利于患儿术中管理和术后苏醒及术后镇痛。腹股沟神经阻滞操作时患儿无需特殊体位, 麻醉药用量较少, 术中循环稳定, 术后镇痛时间长。而骶管阻滞操作患儿需俯卧位或侧卧位, 麻醉创伤大, 麻醉用药量大。小儿骶管阻滞中, 循环系统代偿能力较大, 术中血压较易维持平稳, 但如麻醉平面超过T4, 血压仍可能降低[1]。腹股沟神经阻滞一般只作用于麻醉靶区, 不良反应小, 局麻药用量较小, 无意外脊麻风险, 无尿潴留可能性[2]。
罗哌卡因是酰胺类长效局麻药, 其分离阻滞的程度更大, 心脏毒性更低, 具有内在缩血管活性的特点, 应用于幼儿麻醉是安全的。用于小儿外周神经阻滞罗哌卡因常用浓度为0.2%~1.0%, 剂量≤3mg/kg, 最大单用剂量为3.5mg/kg, 起
效时间5~12min, 作用持续时间2.5~4h, 甚至更长[1]。本研究A组用0.5%罗哌卡因0.4ml/kg行腹股沟神经阻滞比B组用0.25%罗哌卡因1.0ml/kg骶管阻滞用药量小, 术后镇痛时间长, 术中平稳而又可无痛清醒。
综上所述, 腹股沟神经阻滞应用于小儿斜疝手术与骶管阻滞比较术中麻醉效果相当, 但其易于实施, 简单安全, 镇痛时间长, 用药剂量较小, 有利于患儿术中管理和术后苏醒。相对于骶管阻滞, 在腹股沟斜疝手术中, 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更可取。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428-2599.
[2]安刚.婴幼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520.
腹股沟阻滞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行部分腹股沟区手术的患儿80例, 男67例, 女13例。年龄7~12岁。其中腹股沟斜疝60例, 鞘膜积液20例。
1.2 应用解剖
髂腹下神经 (iliohypogastric nerve, IHN) 与髂腹股沟神经 (ilioinguinalnerve, IIN) 是腰丛的分支, 均走行于腹股沟区。IHN源于T12、L1, 出腰大肌外缘, 经肾后面和腰方肌前面行向外下, 在髂嵴上方进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 继而在腹内、外斜肌间前行, 终支在腹股沟管浅环上方穿腹外斜肌腱膜至皮下;其皮支分布于臀外侧、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 肌支支配腹壁肌。IIN源于L1, 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方与之并行, 走行方向与该神经略同, 终支分布于腹股沟和阴囊前部 (或大阴唇前部) 皮肤, 肌支支配腹壁肌。这2支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近处穿出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腱膜深面[1]。
1.3 麻醉方法
1.3.1 适应证: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主要适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 如:腹股沟疝修补, 睾丸下降固定及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等, 尤其适用于小儿日间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2,3]。
1.3.2 药物选择:
(1) 局麻药的选择:1%利多卡因。 (2) 辅助麻醉:患儿入室时予静推咪达唑仑镇静, 静推氯胺酮镇痛后行该项操作, 手术过程中予丙泊酚静脉推注镇静, 使手术患儿处于无意识状态, 减少恐怖感, 配合手术。
1.3.3 操作方法:
(1) 方法1:在髂前上棘脐连线的外1/4处, 用27号短斜针头以45°角刺入;当针尖穿过腹外、内斜肌时, 可有两次突破感即是针尖置入正确的有用指征, 增量注入局麻药过程中应确证数次回抽阴性。从头端向尾端向腹股沟及中线以扇形注入容量为0.3ml/kg的局麻药, 拔出针头之前皮下再给予0.5~1.0ml的局麻药以阻滞髂腹下神经[4]。见图1。 (2) 方法2:在髂前上棘脐连线的外1/4处, 垂直进针;当针尖穿过腹外、内斜肌时, 可有两次突破感, 增量注入0.3ml/kg的局麻药, 拔出针头之前皮下再给予0.5~1.0ml的局麻药行扇形浸润麻醉 。麻醉阻滞5min后行手术。
2 结 果
本组80例患儿麻醉效果良好, 术中丙泊酚维持镇静无需增加其他麻醉性镇痛药, 未发现麻醉并发症。
3 讨 论
在合理应用静脉麻醉的情况下, 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可在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下完成。它联合全麻与单纯全麻相比, 具有麻醉用药少, 对患儿全身影响小、术后恢复快和镇痛时间长的优点。麻醉药品选用利多卡因, 疗效可靠且经济实惠。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在>7岁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但后者操作过程较繁琐, 且易出现穿破硬膜、损伤脊神经跟等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并发症。与骶管内麻醉比较, 许多研究者并未发现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与骶麻的麻醉效果在婴幼儿手术中有显著差异, 更有观点认为在婴幼儿 (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自1~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 腹股沟神经更优于骶管内麻醉[3]。Cross 等[4]认为两种麻醉作用时间相似, 镇痛作用可持续至术后6min以上, 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更易于实施, 且局麻药的总剂量和并发症的风险低于骶管内麻醉。我科在婴幼儿骶管内麻醉使用技术较骶管内麻醉时间早, 技术熟练, 故在婴幼儿病例中未使用该方法, 无法对两者进行效果评价。>7岁小儿行腹股沟斜疝手术中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明显更优于骶管内麻醉。
小儿行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前予静推咪达唑仑对患儿起顺行性遗忘、抗焦虑镇静等作用[5], 手术过程中持续静脉推注丙泊酚, 麻醉可控性好、总用药量降低、麻醉停药后恢复快, 麻醉清醒时不易产生谵妄, 丙泊酚还具有止吐功能[6]。髂腹下神经阻滞是相当安全的, 并发症罕见。我科施行的80例麻醉患儿中均未发现麻醉并发症。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并发症及预防: (1) 局麻药中毒, 由于局麻药过快注入血管可导致过高的血浆浓度, 导致局麻药中毒, 故每个患儿应根据体质量仔细计算药量, 操作时反复回抽, 避免将药物注入血管, 缓慢注射。 (2) 穿刺部位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预防此并发症发生。 (3) 其他罕见的并发症还有腹壁穿透、肠损伤等, 穿刺时应缓慢进针, 仔细体会解剖层次, 可减少其发生率。
总之,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作为一项麻醉方法, 相对简单实用。在>7岁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麻醉中应用, 麻醉效果好, 未发现麻醉并发症, 复合静脉麻醉药物用量较少, 对患儿全身影响小, 安全有效, 经济实用。
参考文献
[1]黄飞, 万帆, 蔡永江.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在儿科麻醉中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8) :1 233.
[2] Johr M.Reron M Techniques for pediatric day surgery[J].Anesthesiaand Pain Management, 2000, 4 (1) :38-44.
[3] Boon JM, Bosenberg AT, Abrahams PH, et al.Anatomical consideratlonsof the pediatric ilioinguinal/iliohypogastric nerve block[J].PedlatricAnesthesia, 2005, 15 (5) :371-377.
[4] Cross GD, Barrett RF.Comparison of two regional techniques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in children following herniotomy and orehidopxy[J].Anaesthesia, 1987, 42 (8) :845-849.
[5]安刚.婴幼儿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19, 226, 543.
腹股沟阻滞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2013年11月间收治,全麻下进行下腹部开腹手术患者108例,男67例,女41例,平均年龄(45.32±34.1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例,对照组在全麻下进行手术,试验组在全麻后于手术开始前通过B超定位实行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两组均不留静脉镇痛泵和硬膜外镇痛泵)。经统计分析两组间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全凭静脉麻醉,试验组手术开始前在B超引导下进行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穿刺前需要通过B超进行定位,调整适宜的深度,针头达到预定位置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为0.5%盐酸罗哌卡因,单侧阻滞药量约20ml,双侧阻滞则每侧约20ml)。
1.3 镇痛效果和副作用评价方法
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AS法):分为0~10分,0为无痛,10为极痛,评分低于3表示患者基本满意,评分高于5表示患者对镇痛效果不满。同时记录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嗜睡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软件对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安静状态或运动状态下试验组患者镇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髂腹下神经是腰丛的分支之一,起于第12胸神经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从腰大肌上部外侧缘穿出,列于肋下神经下方并与其平行,斜经肾下部的背侧,在腰方肌腹侧,髂嵴上方,穿腹横肌腱膜,经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分为前皮支(腹下支)和外侧皮支(髂支)。
髂腹股沟神经含有第1腰神经的纤维,第12胸神经的纤维也加入其中。此神经在腰大肌外侧缘,沿腰方肌前面,肾的后面,继经髂肌前面走行,穿过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入腹股沟管。沿精索外下侧下降,穿出该管皮下环至浅筋膜,分布于大腿上部内侧皮肤。并发支分布于阴茎根部和阴囊(女性为阴唇)的皮肤,称阴囊前神经(女性称阴唇前神经)。其肌支,分布在髂腹股沟神经所经过的腹壁肌,并支配它们。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神经阻滞的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超声定位下的神经阻滞具有直观、安全和效果明确等优点,首先通过超声引导定位,医师可以在直视条件下完成操作,能够直接观察到局麻药的注射和扩散过程,确保了麻醉的准确实施,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其次超声引导减少了误入血管、肠腔、胸膜等位置的可能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并且局麻药的用量较一般方法较少,降低了麻醉对于患者的身体负担,有利于其术后恢复。大量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可以获得更加明确的效果,Faraoni、Obemdorfer等的报道表明,在临床应用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延长镇痛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3]。
本文中,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下腹部开腹手术中,与单纯全麻的对照组比较,安静及运动状态下的术后镇痛都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以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对术后不良反应的调查显示,试验组术后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嗜睡等各项不良反应的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下腹部开腹手术中镇痛效果良好,且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B超定位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下腹部开腹手术中作为麻醉手段的术后镇痛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进行下腹部开腹手术患者108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全麻手术,试验组在全麻的基础上在手术开始前通过B超定位进行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术后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下试验组的术后镇痛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对下腹部开腹手术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作用,且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B超定位,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占学书.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在老年腹股沟疝手术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2,47(5):461-463.
[2]佘应军,宋兴荣,王怀贞,等.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在小儿日间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3,9(3):315-318.
腹股沟阻滞 篇4
关键词:神经阻滞,疝,老年,疝修补,无张力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普外科疾病, 各个年龄段皆可发生, 老年人因解剖因素和后天继发性因素, 更容易患腹股沟疝[1], 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老年患者各个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常并存多种疾病, 对手术和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局部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2~4]。本文对48例区域阻滞麻醉下行疝无张力修补术病例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48例, 男46例, 女2例, 年龄65~78岁, 平均年龄69岁, 体重40~62kg, 平均体重53.2kg。其中斜疝40例, 直疝8例, 均为单侧疝。按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型[5]:Ⅰ型疝18例, Ⅱ型疝12例, Ⅲ型疝11例, Ⅳ型疝7例。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34例, 合并呼吸系统疾病26例, 前列腺增生9例, 糖尿病8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所有患者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巴德疝修补平片和预裁补片。预裁补片由单丝聚丙烯纤维编织而成的经剪裁后的网织片。网织片可以承受向两个方向的拉伸力量, 满足组织缺损的加强需要。
1.2.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路, 监测ECG、BP、HR、SpO2及低流量鼻导管吸氧, 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咪哒唑仑1~2mg, 均行单侧区域阻滞麻醉。具体方法:在脐与髂前上棘作一连线, 自髂前上棘向中线内侧大约2.5cm处为进针点, 垂直进针, 当针尖穿破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时有突破感, 注入0.3%罗哌卡因5ml, 退针到皮下向外侧下方进针, 针尖触及髂骨内侧壁, 回抽无血无气后注入0.3%罗哌卡因5ml, 沿连线朝脐方向进行皮下注射0.3%罗哌卡因10ml, 最后在腹股沟外环处皮下呈扇形注射0.3%罗哌卡因10ml, 用手轻揉麻醉区域, 加快局麻药扩散。
1.2.3 手术方法: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2cm处做一斜形切口, 平行于腹股沟韧带, 长度约5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及浅筋膜层,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显露腹股沟管内容物, 游离精索, 寻找疝囊, 游离疝囊至颈部, 根据腹横筋膜的强度和疝环周围的解剖关系, 采取最佳的手术方式。如果疝囊较小可不切开, 如为斜疝将疝囊推进内环口, 直疝则推入直疝三角。若为较大的疝囊可横断, 近端结扎即可, 不必行高位结扎[6]。在精索后平铺补片, 补片覆盖内环、直疝三角、股环三个潜在区域, 内环上方铺盖3cm左右, 耻骨结节下方铺盖1~2cm。用丝线连续缝合固定补片, 检查术野无出血, 精索复位, 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缝合皮下组织、皮肤。
1.3 观察项目
术中生命体征变化, 记录麻醉前 (T0) 、麻醉后15min (T1) 、30min (T2) 及术毕 (T3) SBP、DBP、HR变化。麻醉效果判断, 优:手术无痛;良:轻微疼痛, 可耐受手术;差:疼痛剧烈, 手术无法进行。麻醉镇痛持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数据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麻醉中与麻醉前比较, SBP、DBP、HR变化无差异 (P>0.05) , 见表1。所有患者均在区域阻滞麻醉下完成手术, 但有5例在进行疝囊结扎时出现牵拉痛, 暂停手术后缓解, 麻醉优良率100%;术后镇痛持续时间 (480±32) min;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 发生阴囊积液10例, 阴囊血肿1例, 伤口异物感3例。
注:1mmHg=0.133kPa。
3 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一般采用椎管内麻醉, 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减退及并存疾病的影响, 往往存在很多麻醉禁忌, 或因脊柱病变经常导致麻醉失败。区域阻滞麻醉对生理功能影响小, 阻滞了支配腹股沟区的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就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本文中充分阻滞了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精索区域支配神经及切口上缘皮下神经, 取得满意麻醉效果。同时, 在麻醉前给患者镇静镇痛, 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 加强了麻醉效果, 对维持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起到很好的作用, 尤其对并存疾病较多的老年患者更有意义。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具有毒性低的特点, 可以安全的应用于老年患者, 术中采用罗哌卡因局麻, 具有较长的镇痛时间, 术后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 避免因疼痛卧床而导致并发症。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在不改变患者原来的组织结构下进行的无张力缝合,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复发率低的特点[7]。在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时要注意几个细节, 第一, 手术切口定位是否准确?定位正确, 手术进展顺利;定位不当, 给寻找和暴露疝囊带来困难, 建议在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前再次定位腹股沟韧带, 距其约2cm处切开, 能有效避免定位不当[8]。第二, 补片固定时, 必须铺平, 固定牢靠, 采用7号丝线连续缝合为好。第三, 预裁补片可以根据不同患者情况进行修剪, 将补片一端剪成舌形, 多余的部分可置入修补内环口;对于直疝患者, 置入直疝三角处间隙加强直疝三角。铺舌形补片时在耻骨结节需重叠2cm, 在内环口处剪开补片, 容纳精索通过, 缝合剪开的两叶。第四, 婴儿及儿童禁用, 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补片的材料为聚丙烯成分,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排异反应少。本文中有3例出现轻度异物感, 说明还是存在排异性, 加上术后创面渗出, 共有10例出现了阴囊积液现象。近1年来, 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安置负压吸引, 48h后拔除引流装置。术后阴囊积液现象明显减少。
区域阻滞麻醉不影响胃肠道、泌尿系功能, 术后患者无需禁食且排尿不受影响, 避免了椎管内麻醉的各种并发症。国外已将局麻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设为常规, 区域阻滞麻醉下行疝无张力修补术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唐健雄.从腹股沟解剖谈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必要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2) :66-67.
[2]卢昕, 郑启昌.局麻下改良和单纯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9) :1011-1013.
[3]王连鹏, 潘振龙.局部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腹股沟疝56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0, 29 (12) :1012-1013.
[4]Simons MP, Aufenacker T, Bay-Nielsen M, et al.European Hernia Society guidelines on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in adult patients[J].Hernia, 2009, 13 (4) :343-403.
[5]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 (修订稿) [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2) :126.
[6]张巍, 劳薇薇, 秦伟夫, 等.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高龄腹股沟疝146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2 (8) :7-9.
[7]Berrevoet F, Vanlander A, Bontinck J, et al.Open preperitoneal mesh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s using a mesh with nitinol memory frame[J].Hernia, 2013, 17 (3) :36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