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2024-08-13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通用11篇)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1

摘要:目的 对比小儿腹股沟斜疝传统手术治疗和改良手术治疗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科2001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1 26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分为传统手术组和改良手术组(经内环微小切口),每组各630例。结果 传统组624例治愈,6例复发,治愈率99%。改良组患儿630例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改良手术对患儿的局部损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传统手术,改良手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一种最常见疾病,多为先天性因素引起,传统手术方式一般行腹股沟斜切口,但是手术后患儿疼痛较多,自2001年来改良传统手术,应用经内环小切口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3年1月~2009年9月收治的腹股沟斜疝并手术患儿,共计630例,以改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作为改良手术组。同时选取2001~2003年收治的腹股沟斜疝并传统手术方法手术患儿630例作为传统手术组。改良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性别及年龄分布一致,两组均有男性590例,女性40例,改良手术组年龄26 d~13.2岁,平均(7.5±1.3)岁,传统手术组年龄29 d~13.7岁,平均(7.6±1.4)岁。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加局部麻醉。

1.2.1 传统手术组

采取经腹股沟斜行切口,长约2~3 cm,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分离提睾肌,于精索内上方提夹疝囊,剥离并游离疝囊,于腹膜外脂肪上方予以缝扎疝囊颈部,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予以缝合,手术后及时予以换药,7 d左右拆线出院。

1.2.2 改良手术组

采用腹壁下方皮横纹处取约1 cm顺皮纹切口(以内环口体表投影为中心),切开后行钝性分离,注意区分筋膜中的分隔与腹外斜肌腱膜,剪开腹外斜肌腱膜约1 cm,找到疝囊。保护精索横断疝囊,远端疝囊旷置,近端向上剥离至腹膜外脂肪处,于疝囊颈部稍上方行疝囊高位结扎,并将残端行“8”字缝合,回用丝线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组织,切口皮肤予有齿镊夹闭后用伤口粘贴胶粘合。手术后伤口不必换药,一般3 d出院,嘱咐家属手术后7 d在家自行撕去粘贴胶。

两组患儿均电话随访,至今随访时间4~10年。

1.3 效果评价指标

以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后疼痛(哭闹)例数及复发例数作为效果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效果评价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采用t检验,手术后疼痛例数及复发例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改良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5±7)min,平均住院天数(3±1)d,手术后疼痛例数及复发例数分别为34例及0例,均少于传统手术组的(30±10)min,(7±1)d,335例及6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附表。

3 讨论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随发育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部分腹膜、腹横筋膜经腹股沟管逐渐下降,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盲管即鞘状突,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下段的后壁。鞘状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纤维索带。鞘状突作为一个潜在的管腔,在鞘状突全段或上段不闭锁的条件下,当腹压增大时,腹腔内容物有可能进入鞘状突形成先天性斜疝。女婴患者腹股沟管内为子宫圆韧带,发病率相对低,男女发病率之比在10∶1~15∶1[1]。小儿腹股沟斜疝很少能自愈,所以,原则上诊断明确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一般建议出生后6个月左右手术。经常发生嵌顿者手术年龄应提前。年龄大的患儿更应积极手术[2]。

一直以来,婴幼儿斜疝手术方式公认为疝囊高位结扎术。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的先天性疾病,病因不存在腹股沟管壁缺损、薄弱的因素,所以经腹股沟仅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即可治愈,但是患儿组织娇嫩,解剖层次不甚清楚,手术中容易对腹股沟管内结构造成损伤,手术有一定难度[3,4]。既往传统手术方式是取经腹股沟管的斜行切口,提夹精索,分离提睾肌,游离疝囊,在内环口处予以高位结扎。由于手术后患儿哭闹厉害,且容易出现精索水肿等并发症[5,6]。为了改善这些并发症自2001年起本研究对传统手术进行了改良:直接在内环口处进行切开,提夹疝囊,手术中精索、提睾肌基本无创伤。疝囊予以高位结扎。

对比改良手术组,传统的手术方法经腹股沟斜切口,切口大、手术时间长、腹股沟管内结构创伤大、患儿手术后精索水肿阴囊水肿发生率高,手术后的患儿局部疼痛较多、哭闹多,术后存在皮肤对合不良,伤口局部有缝线反应,又需拆线,愈合后疤痕较大,住院时间长。做微小切口经内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中腹股沟管内操作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短,对腹股沟管内结构创伤小局部疼痛轻微,手术后患儿哭闹少,术后精索阴囊水肿发生少,恢复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对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手术后疼痛、住院天数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说明与传统手术组相比,改良疝囊高位结扎术各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

小儿腹股沟斜疝传统修补术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阴囊水肿、血肿、损伤腹腔内容物、睾丸高位固定及损伤切断输精管、损伤神经等[7,8],本术式因为组织创伤少,上述并发症较传统手术少。经内环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比传统手术的优点有:(1)组织损伤轻,术后恢复快,术中创面小,出血少,术后组织反应轻,精索组织水肿、阴囊水肿发生率低。(2)手术径路简单,手术时间短。(3)手术时修补了腹外斜肌腱膜,加固了前壁,减少疝复发的风险。(4)采用经腹横纹微小切口约1 cm,手术后伤口予以粘合无需拆线,减少了患儿拆线时的恐惧和哭闹,愈合后的伤口隐蔽而美观。

在进行改良手术应注意一下几点:(1)手术操作应精细、轻柔,处理疝囊颈部时先注意回纳腹腔内容物,避免高位结扎时损伤肠管、网膜等结构;行高位结扎应以见到腹膜外脂肪为标志,避免使疝囊邻近的鞘状突形成假性囊腔,成为术后复发的潜在因素,同时避免分离疝囊时剥破囊壁,疝囊颈部应确切牢固结扎,并加以“8”缝扎,以免术后疝复发[6]。(2)行疝囊横断时注意先分离出输精管,可用组织钳于精索与疝囊间隙间钝性分离,确定避开输精管位置后沿疝囊壁横断疝囊,不可盲目厚组织横断。(3)疝囊高位结扎后关闭腹外斜肌腱膜时前先将睾丸复位入阴囊底部后再行关闭切口,避免睾丸高位固定。(4)小儿腹壁组织薄,缝合切口时注意避开腹股沟韧带,避免损伤股血管[9,10]。

目前,统计婴幼儿斜疝手术复发率在1.0%~2.5%,有的报道约为5.0%~10.0%。统计本组腹股沟斜疝进行传统手术后患儿的复发率约0.9%,随访进行了改良手术的患儿目前没有疝复发。经内环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手术后疼痛少,手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值得推广。且伤口不用缝合使用伤口粘贴胶,可使皮肤对合整齐,伤口愈合好,疤痕细微,甚至不明显。更重要的是不需要拆线,消除了拆线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有利于患儿的康复,且改良手术缩短了住院天数,易被患儿及家属所接受。

参考文献

[1]JIANG ZF.Approach of super-high ligation sac of hernia inchildren[J].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05,26(10):560.Chinese

[2]HUANG QL,TAN GY,LIAO XD,et al.Aesthetic evaluation ofoperative incision at different location inguinal region of children[J].Guangxi Medical Journal,2006,28(11):1727-1728.Chinese

[3]ZHOU JM.Mini-incision add intradermic suture to heal oblique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J].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Pediatrics,2001,3(1):45-46.Chinese

[4]READ RC.Recent advances in the repair of gro in herniation[J].Curr Probl Surg,2003,40(1):13-79.

[5]GUO ZH.Improvement mer-abdomen high ligation operation ofindirect hernia in children[J].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2003,3:261.Chinese

[6]ESPO SITO C,DAMIANO R,SETTIM IA,et al.Experiencewith the use of tissue adhesives in pediatric endoscop ic surgery[J].Surg Endose,2004,18(3):290-292.

[7]MARRE P,DAMAS JM,PENCHET A,et al.Tenssion-free pro-cedures: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J].PresseMed,2001,30(12):577-580.

[8]LAZORTHES F,CHIOTASSO P,MASSIP P,et al.Local 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J].J Chir,1993,130(12):507-509.

[9]ZHAO YY.The comprehend of 1397 pedo-oblique inguinal her-nia neoplasty opera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 Surgery,2003,2(3):213.Chinese

[10]ZHANG YN,LI XM,ZHANG XZ.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between pedo-oblique inguinal hernia incarceration time andintestinum necrosis[J].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 Surgery,2007,6(6):74-76.Chinese(张蕾编辑)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2

(2)消除腹内压增高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

(3)术前检查:老年病人应了解心、肺、肝、肾功能以及有无糖尿病等。

(4)皮肤准备:阴囊及会阴部皮肤应仔细准备,不可损伤,以防感染。

(5)灌肠和排空膀胱:术前晚肥皂水灌肠,清除肠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及便秘;进入手术室前排空膀胱,以防术中误伤。

(6)嵌顿疝及绞窄疝: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做好紧急手术准备,如禁饮食、胃肠减压、补液、给予抗生素、备血等。

2、手术后护理要点

(1)体位:术后当日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屈曲,以减轻腹壁张力和切口疼痛,第2日可改为半卧位,3~6日可离床活动;但年老体弱、复发疝、绞窄疝、巨大疝者,卧床时间可延长至术后10日。

(2)饮食:疝修补手术,一般术后6~12小时可进流质饮食,第2日进软食或普食;肠切除手术,一般需禁饮食2~3日,待肠动恢复后,开始进流质饮食。

(3)切口护理:注意切口有无渗血,敷料有无污染,必要时给予更换;使用“T”字带托起或用小枕垫起阴囊,可避免阴囊内积血,减轻阴囊肿胀;指导病人咳嗽时用手按压切口,以减轻切口疼痛。

(4)预防复发:预防和处理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和咳嗽;及时处理术后尿潴留、排尿困难或便秘;告知病人进食有营养、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手术领域亦不例外。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中,患儿家属现在不仅要求手术成功,还要求术后切口美观,避免小儿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自卑等不良情绪。2006年以来,探索采用美容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82例,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与美容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12年6月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82例,男78例,女4例,可复性斜疝75例,嵌顿性斜疝7例,其中嵌顿4小时以内5例,嵌顿6小时以上2例,嵌顿疝内容物均为小肠。

手术方法:取下腹自然横纹切口,用一手食指触摸到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并用指尖顶向前面,在指尖顶到的下腹自然横纹处横行切开皮肤,长约1.5~2.0cm,再切开皮下组织、浅筋膜,顺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斜性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并把两侧的腱膜片与其后面的组织钝性分离。纵行剪开精索外筋膜,在精索的前外侧找到疝囊并剪开之,检查疝内容物无异常情况后用卵圆钳送回腹腔。向上剥离疝囊壁至疝囊颈部,在疝囊颈部用7号丝线结扎,在结扎线的上方再结扎1次。在结扎线的下方剪断疝囊壁后,剪除结扎线的线结外多余的丝线,让结扎的疝囊颈部自行回纳腹腔。向下剥离疝囊壁并祛除之,如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者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出血较多,也可不剥离下面部分的疝囊壁,让其保留,剪除已剥离的疝囊壁。检查内环口大小,如内环口>1.5cm,手指探查容易进入,则需缩小内环口,在精索的后方缝合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1~2针以缩小内环口,使其大小仅可以容纳一指尖。扪摸阴囊内的睾丸并向下轻轻提拉其上方的精索组织,以免精索组织堆积上方而导致术后睾丸位置偏高或不在阴囊内,然后在精索的前方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使其大小仅可容纳一指尖。缝合浅筋膜与皮下组织,用可吸收缝线皮内内翻缝合切口或者切口皮肤不予缝合,敷料覆盖切口。

结果

82例采用美容切口的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均出血少、恢复快、仅住院2~3天;切口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睾丸扭转、阴囊血肿、复发疝等术后并发症;愈合切口美观,几乎无瘢痕。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早产儿、低体重儿容易发生先天性斜疝,后天性斜疝多由于小儿急性大声啼哭或经常便秘等引起。目前临床上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是基于婴幼儿腹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逐渐强壮而加强腹壁的保护作用,斜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性。事实上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这种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都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取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上至内环口上方,下至耻骨棘旁,长度一般4cm以上,手术方式多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患儿经常尿湿切口敷料,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术后阴囊肿胀往往比较明显,有可能影响睾丸与附睾的血液供应,肿胀消退时间长,住院时间也长;切口愈合后呈蜈蚣状,一些小儿还因此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埋下自卑的心理阴影;少数患儿术后复发腹股沟斜疝而再次手术。而采用的美容切口新术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的不良后果:下腹自然横纹切口位置高,敷料不会被尿湿;由于切口离阴囊较远,疝囊壁又是在上方内环口处结扎、剪断后向下剥离,在疝囊壁菲薄不易剥离或与精索组织粘连紧密剥离易出血时不予剥离,阴囊附近组织损伤小,术后阴囊肿胀不明显;切口在下腹自然横纹上,切口小且皮肤外面不缝合,愈合后几乎无疤痕,有利于小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对内环口较大(>1.5cm)的患儿,由于缝合组成内环口的腹横筋膜缩小了内环口,腹腔内小肠及大网膜等器官不能从内环口处再突出,防止了腹股沟斜疝的复发。

小儿嵌顿性斜疝如有以下情况时可以先试行手法复位:嵌顿时间4小时以内,无呕吐症状,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胀、腹肌紧张等体征;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还未绞窄坏死。手法复位前可注射安定或苯巴比妥,使患儿安静以利腹肌松弛,然后一手托起阴囊,持续缓慢地将疝块推向腹腔,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按摩浅环以协助疝内容物回纳。复位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否则有挤破肠管的可能。复位后要严密观察腹部情况,如有腹膜炎或肠梗阻的表現,应尽早手术探查。除以上情况外,小儿嵌顿性斜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解除并发的肠梗阻。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1,然后根据术中情况确定处理方法。在扩大或切开内环口、解除其压迫的情况下,凡肠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泽和弹性,刺激后无蠕动,对应的肠系膜内无动脉搏动者,则可判定为肠坏死。如患者全身情况支持,则切除坏死肠管并行Ⅰ期肠吻合;如患者全身情况不支持,则将坏死的肠管旷置腹外,并在其近侧段造口,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施行肠切除吻合术。

参考文献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7例患儿, 男73例, 女14例;年龄1~8岁, 病程1个月至7年;左侧21例, 右侧59例, 双侧7例;疝内容物进入阴囊者63例。本组病例排除了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急诊手术治疗。

1.2手术方法

平卧, 双下肢稍外展, 全身静脉麻醉, 取患侧腹股沟皮下环处斜或横切口, 长约1.0cm,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于皮下环开口处找到精索, 切开精索外筋膜, 寻找到疝囊, 较大的疝囊打开并横断, 向上加以游离达内环口处, 标志是见到腹膜外脂肪, 对于较小的疝囊可以完整剥离到内环口处, 于内环口处4号丝线贯穿缝扎, 去除远端多余疝囊。彻底止血, 将睾丸向阴囊底部牵拉, 使睾丸、精索复位。缝合精索外筋膜、皮下组织、皮肤, 切口创可贴覆盖即可。

2结果

全组87例均治愈出院, 无阴囊血肿、输精管损伤、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发生, 2例阴囊水肿出院前均消退。随访1~4年, 无1例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生, 是由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及腹壁薄弱所致, 但小儿的腹肌可随躯体生长而逐渐强壮, 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所以对于疝囊较小、没有反复嵌顿情况、2岁以内的婴幼儿可暂不手术;但对于疝囊较大、有反复嵌顿等情况还是手术为好。因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本身特点, 只要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即可。依据疝囊高位结扎的要求及小儿腹股沟管短小的特点, 我们经过临床实践证明, 皮下环处的小切口完全可以达到手术目的。手术创伤小, 疤痕也很小, 可以说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中以患侧耻骨结节定位, 稍偏上皮下环处斜或横切口, 长约1.0cm, 到达皮下环处, 注意寻找提睾肌, 纵行分开, 找到精索, 切开精索外筋膜, 在精索内前方寻找到疝囊。其间可以牵拉患侧睾丸, 辨明精索走行, 帮助寻找疝囊。找到疝囊后, 提出到切口外并稍作牵引以利疝囊游离。小疝囊可以完整剥离到内环口处, 较大疝囊者予以横断, 向近端小心剥离到达内环口处。所谓高位, 解剖上应达内环口, 术中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1]。剥离疝囊时, 要避免剥破疝囊壁和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因小儿疝囊颈较小, 不必行荷包缝合, 予以贯穿缝扎即可。

本组87例患儿, 均采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术后仅2例出现阴囊水肿, 经抬高阴囊等处理, 出院前即消退。无阴囊血肿、输精管损伤、医源性隐睾等并发症及复发的发生。此种手术方法操作简单, 组织损伤小, 术后恢复快, 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微创手术, 值得在我们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5

[关键词] 小切口;分层悬吊;腹股沟斜疝

[中图分类号] R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7-179-01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笔者所在医院2006~2011年采用小切口分层悬吊法治疗269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2011年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269例,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多数降入阴囊或大阴唇,有疝嵌顿病史42例,占15.61%。其中男256例,女13例,1~2岁64例,3~4岁152例,5~7岁52例,4岁以下占本组80.3%,双侧的29例,占10.8%。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全身静脉麻醉,取平卧位,于患侧腹横纹下1 cm,行1~1.5 cm切口,顿性分离Camper筋膜,分别切开Scarpa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分层用圆针细线悬吊牵引;切开精索提睾肌筋膜,钝性分离提睾肌和固有鞘膜,精索内侧寻找白色增厚疝囊;切开后用卵圆钳探查,向上通腹腔、向下通向阴囊,女性通向会阴,确认后在疝桥处横断疝囊。注意紧贴疝囊壁保护好精索动静脉及输精管。远端连续缝合关闭,近端沿疝囊壁分剥至疝囊颈,确认高位的标志是见到腹膜外脂肪及膀胱三角。查无内容物后给予结扎、贯穿缝扎疝囊颈,牵拉同侧睾丸使精索復位,按悬吊牵引层次各层缝合1~2针,皮肤缝合1针。

2 结果

269例手术中除1例外均成功,手术历时7~30 min,绝大多数在15 min内完成,出血极少,无血肿及切口感染发生,术后仅少数出现轻微腹股沟区水肿,后自愈,住院治疗2~3 d。术后多数采用电话随访、少数见面复查,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外观未见明显瘢痕;有1例复发,因贯穿缝扎疝囊颈时扎线断裂,疝囊颈回缩未找到,只单纯结扎一道,术后扎线滑脱导致。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大多为斜疝,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一般不会自行愈合[1],随年龄的增长疝囊逐渐增大,少数有嵌顿病史,均经手法复位成功,但多数手法复位困难。本研究中2例是在鲁米那镇静后才复位成功,大便镜检有出血,但因复位及时,未出现肠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6个月以上的患儿,确诊后应尽快给予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生多因腹膜鞘状突未闭而并非肌肉薄弱所致,腹肌随年龄增长变强,使腹壁加强。因此,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方法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无需施行修补术[2]。

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6~2011年应用的下腹横纹小切口分层悬吊法,总结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具有以下优点:(1)分层悬吊解剖层次清晰,牵引后各层分离,不会损伤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由于切口小,对腹股沟区的创伤少,对精索的影响小,副损伤小[3],术后恢复好。(2)由于切口在腹横纹下,确保做到在高位结扎疝囊,这是防止术后复发的一个关键因素,本研究269例,术后1例复发,是因贯穿缝扎疝囊颈的线断裂,未能找到,只单纯结扎一道,扎线滑脱所致,并非方法不当;切口走行与皮纹理一致,术后几乎看不见瘢痕,符合人们审美要求。(3)此法切开时已分层悬吊,结扎疝囊后,按牵引层次缝合方便快捷,结扎疝囊后在1 min内结束手术,因此,绝大多数在15 min左右完成手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明显降低麻醉风险[4-5]。(4)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机体应激反应轻[6-7],不具备切口感染的条件,本研究中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患者。(5)此方法简单易学,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要求低,安全系数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但是,由于本法切口小,需要切口选择位置准确,剥离疝囊动作轻柔,避免医源性损伤精索内结构;由于已在高位切开疝囊,有时过分最求完美或者助手配合不当,出现撕裂或部分滑脱,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参考文献]

[1] 张金哲,陈晋杰.小儿门诊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18-321.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3.

[3] 李韶山.针孔式切口治疗腹股沟斜疝108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78-79.

[4] 靳瑞峰.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手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2):161.

[5] 邓仕华.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1例[J].微创医学,2010,5(3):290.

[6] 陈卫诚.经外环入路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8):130.

[7] 田志国,刘靖辉,王雪松,等.小切口先经外环再经内环途径行小儿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6):15-17.

(收稿日期:2012-03-07)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6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在胚胎的早期, 由于患儿腹膜鞘状突的闭合不完全, 使腹膜在腹股沟的内环处向外发生突起, 使腹内压力增高, 造成未闭鞘状突扩张成腹膜鞘状突, 而在正常的情况下鞘状包裹了大部分的睾丸, 在睾丸牵引下下降至阴囊底部, 当患儿出生后鞘状突可逐渐萎缩并闭塞, 而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生了障碍, 鞘状突管就保持开放的扩张状态, 当发生了腹腔脏器的进入形成了腹股沟斜疝的发生[1]。以往我们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是采取传统的手术方法, 但其切口较长, 手术时间长, 创伤相对较大, 术后容易复发[2]。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采用腹腔镜治疗的68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病例进行临床疗效分析,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小儿腹股沟斜山患儿136例, 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 治疗组男性患儿58例, 女性患儿10例, 年龄4个月-9岁, 平均年龄 (4.56±1.37) 岁, 病程1个月~6年, 平均病程 (2.15±0.89) 年, 其中左侧腹股沟斜疝患儿32例, 右侧腹股沟斜疝患儿36例;对照组男性患儿56例, 女性患儿12例, 年龄3个月-11岁, 平均年龄 (5.01±20.18) 岁, 病程2个月~5年, 平均病程 (2.07±0.98) 年, 其中左侧腹股沟斜疝患儿36例, 右侧腹股沟斜疝患儿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单侧腹股沟斜疝取患侧的下腹部皮肤横纹处进行切口, 长度3.0cm, 双侧患儿取相同切口, 逐层切开患儿皮肤和皮下各层, 暴露精索并解剖游离的疝囊至疝颈部, 采取高位结扎, 并分层关闭切口。治疗组:患者取头低脚高位, 在脐下切0.5cm切口建立人工气腹, 置入0.5cm气腹针Trocar和腹腔镜, 进行双侧下腹壁探查, 在确认患儿需要手术后, 在脐水平线和左锁骨中线的交叉部位切0.5cm切口, 置入Trocar放入抓钳。在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切0.15cm切口, 腹腔镜下从疝内环口部的内侧沿腹膜做一半荷包, 再从疝内环口外侧沿腹膜做另一半荷包, 在抓钳帮助下将腹腔内线头结于皮下, 经腹腔镜下见内环口闭合, 疝内环口被环扎一圈得到高位结扎效果, 疝内环口直径≥3cm的巨大疝再次环扎一圈得到双重高位结扎效果, 再次检查后双侧均无异常解除气腹, 手术结束。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SAS 8.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同对照组患儿比较, 腹腔镜手术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平均出血量减少, 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 其中内环口结扎过紧1例, 皮下血肿2例, 腹胀2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35%;对照组发生术后并发症15例, 其中内环口结扎过紧2例, 皮下血肿4例, 腹胀6例, 阴囊水肿3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06%。两组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55<0.05) 。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又称为小肠气, 其中一般以6个月~14岁小儿居多, 多为先天性的解剖异常导致, 患儿腹股沟区域有潜在的管道同腹腔相通, 当患儿腹部压力增大时, 腹腔的小肠突出于腹股沟区域, 部分男性患儿可突入到阴囊内[3]。而患儿半年内无法自行愈合后, 自愈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治疗原则是进行疝囊高位的结扎及疝修补手术, 对于小儿则只进行疝囊的高位结扎, 避免影响精索及搞完的发育破坏腹股沟管的生理性掩闭。

我院自开展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优点在于腹腔镜避免了传统手术造成的局部组织粘连, 避免了手术后对睾丸发育的影响;腹腔镜下行高位疝囊结扎相对较为安全, 且结扎牢靠, 同时对于双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能及早发现, 可以发现对侧的隐匿疝, 避免造成二次手术治疗。本研究显示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 平均出血量减少, 并发症发生率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研究显示, 采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故而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宇洲.我国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5) :368-369.

[2]朱云祥, 叶启发, 倪庆, 等.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疼痛的防治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1 (4) :112-115.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7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在常州市儿童医院学习期间腹股沟斜疝患儿病例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包括男48例,女12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5.21±0.7)岁。对照组包括男52例,女8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7.5±0.9)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对照组通过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性手术的方法:实行氯胺酮静脉麻醉,取患儿侧平行腹股沟韧带切口,切口的长度为3.5cm,实行逐层切开皮肤的工作,并将其皮下各个层次的精索充分暴露,然后将患儿的游离疝囊-疝颈部进行解剖,最后将荷包进行缝合,实行高位结扎工作,将各个分层的切口进行关闭。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的方法:手术前实行全麻、静脉复合麻醉,取患儿头低足高位。通过针式腹腔镜方面的设备,取5mm的30°镜和2mm的微型操作钳进行手术。手术中有两个小切口、一个小戳孔。一个切口设置为患儿脐褶皱位置,长度5.5mm;另一个切口设置为患儿的脐左旁3cm的位置,长度2.5cm。小戳孔可设置为患儿内环口的体表投影位置,长度控制为2mm。然后,将气腹针刺入,有效的建立人工气腹,且气腹的压力为新生儿7mm Hg,儿童9mm Hg。将置管套充分的插于患儿的腹腔镜中,于其脐左旁的切口位置,插入微型操作钳,通过腹腔镜下确定患侧上囊内环口位置。于患儿内环口体表的投影位置作以戳孔,先后的顺序以相同的戳孔位置,穿于带线针、钩针。联合操作钳,实行内环口内半周腹膜针。操作的方法为:将带线针缝线于患儿的腹腔中,内环口可构成荷包的方式缝合,并在患儿戳口部位实行皮下打结,不需要缝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手术过程的出血量、切口的长度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实行统计学方面的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标准差采用(±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较好,均比较成功。观察组中对侧隐匿性疝患儿有3例,行高位结扎。嵌顿山术前手法复位效果并不理想。急诊腹腔镜手术中体外手辅助复位效果较好,没有出现内容物坏死的情况,行疝环高位结扎。对照组中存现17例嵌顿疝患儿,手术前实行手法复位的效果并不理想。急诊实行开发性手术,没有出现疝内容物坏死的情况,行疝囊高位结扎。两组患儿在手术后均进行电话随访,并告知患儿定期入院进行复诊。观察组随访的时间为5~12个月,其中有2例疝囊残留积液的患儿,通过门诊观察其能够自行进行吸收。1例腹膜后血肿患儿,血肿的大小为6cm×6cm×4cm,采取镜下观察没有出现继续增大的情况,完成手术。15d后,通过B超进行复查,发现患儿血肿机化情况较好,手术后没有复发的情况。对照组患儿手术后随访的时间为2~24个月,其中存在13例不同程度阴囊肿胀的患儿,手术后2d内肿胀的情况比较显著,手术后4d内消肿,14~28d阴囊肿胀的情况基本消除,没有出现感染和复发情况。

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

3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属于临床方面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中斜疝最为多见。这类病症产生的原因和腹膜鞘状突未闭有直接的关系[2]。其发病的人群为5个月以上的儿童,同时其自愈率较低。这类病症会随着患儿的年龄变化而增大,并且很同意出现嵌顿和绞窄的情况。如果出现嵌顿的症状,会对患儿的肠管、卵巢和输卵管造成直接的影响,还会导致其睾丸产生萎缩的情况,对其日后的生育情况会产生直接的制约[3]。现阶段,临床方面一般多会通过传统开放性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开放性手术,临床效果较好,同时治疗的费用较低,但是这种手术方式,需对患儿的腹股沟管结构和精索、游离疝囊等进行解剖,会造成精索内容物受损的情况。而腹腔镜手术,可有效的弥补传统开放手术的不足,其不会对解剖的结构造成破坏,而紧缩内容物也不会受损[4]。与此同时,腹腔内行疝内环高位结扎,可实现手术所要求的高位。而腹膜腔外打结,能够保证结扎的牢靠。腹壁的切口具有小而隐蔽的特点,所以不需要进行缝合。这类手术唯一的缺点为,手术的费用较高。综上所述,小儿腹股沟斜疝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开放手术,同时能缩小切口的长度,并控制患儿手术中的出血量和手术的时间、住院的时间,降低并发症情况,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志权,付月云,杨淑妙,等.两种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J].中外医疗,2015,(3):1-2

[2]李丹,黄雪兰,曹霞,等.超声对小儿腹股沟疝的诊断价值[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1):72

[3]刘学军,麦麦提江·喀斯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8):1286,1288

[4]刘丽.单孔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的围手术期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1):95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符合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将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两组, 每组15例。对照组:男13例, 女2例;年龄6个月至13岁, 平均 (4.09±1.56) 岁;右侧疝8例, 左侧疝5例, 双侧疝2例。试验组:男12例, 女3例;年龄7个月至12岁, 平均 (4.14±1.31) 岁;右侧疝7例, 左侧疝6例, 双侧疝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开放手术, 手术步骤如下: (1) 使用氯胺酮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手术过程中, 采取仰卧的姿势; (2) 在患者耻骨上方的皮肤自然横纹处做切口, 切口长度为2~3 cm, 切开顺序为皮肤-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最终到达内环; (3) 在内环寻找提睾肌, 同时分离软组织及游离精索, 在内口方找到疝囊并打开, 以4-0向上游离至腹膜前脂肪和内环口处进行双重缝扎, 以单线结扎颈部横断疝囊组织, 最后按顺序进行逐层缝合。

试验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步骤如下: (1) 术前使用喉罩通气进行全身性麻醉, 患者采取仰卧的姿势完成手术。 (2) 在患者脐轮下皮肤的褶皱处取0.5 cm长的切口, 以此建立人工气腹, 并使腹内压维持8~10 mm Hg。 (3) 使用微型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是否有隐匿疝及其他情况, 通过微型腹腔镜监视, 在内环体表的投影处取微小戳口 (长度为0.2 cm) 。 (4) 用钩针将3-0缝合线从内环口0点方向, 以顺时针在内半周潜行, 避开输精管, 在6点方向出针, 再从原戳口处进针, 从0点方向开始, 以逆时针沿外半周潜行, 越过精索血管, 在6点方向出针。 (5) 使用操作钳将腹腔内丝线提起, 对内环口以环形进行缝合, 在皮下打结, 最后将器械撤出, 并关闭内环口。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 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股沟部位有可还纳性的包块, 患者不断地哭闹或者其他原因均可导致腹内压增高, 进而使包块增大[2]。引发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因素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 先天因素为家族遗传导致, 后天因素多与周边环境有关。目前, 临床上大多数的腹股沟斜疝患者无法完全治愈, 疝气包块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大,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治疗难度, 甚至出现肠穿孔现象,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3]。目前, 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疾病的手术方案是传统的开放手术 (疝囊高位结扎术) , 该手术方案具有较多的缺陷[4], 例如手术切口长、阴囊血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 对患者机体的损伤程度大, 手术时间较长等, 且容易复发。

近几年, 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手术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微创效果较好, 因此, 腹腔镜下的疝结扎术正在逐步代替传统的开放式手术[5]。腹腔镜手术与开放式手术的技术原理相似, 但相比之下, 腹腔镜手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手术的切口小, 操作过程精细, 能够满足部分患者美观的要求; (2) 在微型腹腔镜的直视下, 可以清晰分辨内环口及周边组织, 无须对腹股沟管进行解剖, 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误伤[6]; (3) 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对侧隐匿斜疝, 在同一次手术中进行结扎, 以防进行二次手术; (4) 手术结扎点略高于内环口, 与腹壁紧贴, 同时将腹腔的冲击力引向腹壁, 减轻对内环口的冲击, 降低复发率, 且术后的疼痛时间短, 恢复快。本研究中, 试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 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疾病, 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 术后疼痛时间短, 恢复快,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对比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15例。对照组采取开放手术, 试验组采取腹腔镜手术,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小儿腹股沟斜疝

参考文献

[1]刘华明, 杨海.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 2015, 16 (6) :70-72.

[2]黄文伟, 劳日初.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中的应用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5) :31-32.

[3]唐忠斌, 赵艾君, 戴耀华.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 :41-43.

[4]杨桂月, 朱熠林, 申英末.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的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5) :40-41.

[5]王海刚, 李莉蕊, 李燕书, 等.单孔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 2013, 35 (14) :2170-2171.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9

关键词:小切口,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儿科中常见疾病之一, 目前, 对其发病率尚未有精确的统计, 但处理不当可引起肠坏死等并发症,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在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过程中发现, 该院常采用下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及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 下面就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采用两种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90例作为研究对象, 从住院及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等方面对两种术式进行比较, 以供基层患者选择,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 即下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开放手术组) 40例,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腹腔镜组) 50例。其中, 开放手术组患儿中, 男性35例, 女性5例, 年龄7个月~11岁, 左侧斜疝14例, 右侧斜疝25例, 双侧斜疝1例。腹腔镜组患儿中, 男性42例, 女性8例, 年龄10个月~13岁, 左侧斜疝14例, 右侧斜疝32例, 双侧斜疝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发病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手术方法

1.2.1 开放手术组

在静脉复合麻醉+骶丛麻醉下, 常规消毒、铺巾, 选患侧下腹横纹横向小切口长1~2 cm, 切开皮肤、浅筋膜后, 用小拉钩将切口向外环口方向牵拉, 沿后者向深处做钝性分离, 可直接探查到精索, 将精索提出切口, 于其前内侧钝性分离提睾肌, 找到并提出白色的疝囊壁, 仔细游离疝囊, 避免损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 横断疝囊, 近端向上剥离, 可用血管钳横贯钳夹疝囊, 再继续向上剥离, 至见到腹膜外脂肪处, 此平面用4号丝线贯穿结扎2道 (缝扎前确定疝囊内无疝内容物) , 距离结扎线2cm处剪除多余疝囊组织, 创面彻底出血, 睾丸复位阴囊 (男性患儿) , 若外环口>2 cm, 予以缝合缩小外环口, 再缝合皮下组织, 最后皮内缝合切口, 敷料贴覆盖保护切口。

1.2.2 腹腔镜组

气管插管全麻。术前排尿使膀胱空虚, 不留导尿管。脐上缘切口5 mm, 闭合式造气腹, 进5 mm Trocar, 连接充气管, 充气, 气腹压力维持8 mm Hg, 以能充分显露术野为目的。进30°镜探查, 明确诊断, 在疝门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取3 mm下切口, 疝针带线穿刺, 进穿刺针至腹膜外间隙层次, 第一助手向下牵拉同侧睾丸, 疝针围绕疝囊颈由内侧向外侧潜行半周, 注意避开输精管及精索血管, 若上述组织显露不清晰, 需脐水平旁开约5 cm, 做约5 mm切口, 进5 mm Trocar操作钳协助显露输精管, 避免结扎或损伤。再用专用勾线针由术口外侧穿刺, 到达腹膜前间隙后围绕疝囊颈由外侧向内侧潜行, 勾接到丝线拉出, 形成体外穿刺缝合内环和体外打结, 打结前将阴囊内二氧化碳气体挤入腹腔, 收拢丝线打结, 同时疝门即闭合, 线结同时陷入皮下。对侧疝处理相同, 放气, 拔除套管与器械, 脐部小切口皮下筋膜层缝合1针, 术口用可吸收缝线皮内缝合, 术口敷贴覆盖。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其中,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平均值±方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开放手术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腹腔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两组均作术后随访1~12个月, 均无复发。所有病人均成功完成疝囊高位结扎, 见表1、表2。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膜的睾丸鞘状突于出生后1年未闭锁, 腹腔内容物或腹膜滑液疝入鞘突内形成[1],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属于常见手术, 大多数小儿外科医生主张在8月~1岁手术治疗。许多条件较好的医院均开展了门诊手术[2,3]。婴儿腹股沟管的长度仅约1 cm, 近乎垂直从内环通向皮下环, 不切开外环即能高位结扎疝囊或鞘突管[4]。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了腹部的所有手术,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有较多的报道说明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优越性, 但腹腔镜手术需全身麻醉, 要求具备腹腔镜器械, 技术设备复杂, 与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相比费用较高。该研究认为下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同样是一种微创手术, 而且是安全、有效, 还有它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腹腔镜组。

据文献[5]报道本术式常见并发症有阴囊水肿或血肿、疝复发、睾丸高位固定、切断输精管等, 其他尚有损伤膀胱、损伤大血管和损伤皮神经等。阴囊血肿多与分离过多、止血不彻底有关, 不要进入阴囊和拉出睾丸过度分离。疝复发多因错将其他组织误为疝囊而结扎、疝囊缝合不完全或结扎线部分滑脱所致。有时为滑疝在手术时仰卧位常使滑疝缩回腹腔, 而不易做到满意的疝囊高位结扎。术中见到疝囊颈松大者应尽量将疝囊外拉, 检查是否为回缩之滑疝[2]。只要在疝囊高位结扎后, 缝合腹壁时应注意将睾丸拉至阴囊原位, 即可避免睾丸高位固定。避免输精管和精索血管的损伤主要措施是游离疝囊前找到输精管和精索血管, 把它很好的保护起来。其他并发症少见。而该组病例未发生阴囊血肿、医源性隐睾、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 复发率在两种术式亦无差异, 且开放式手术复发率亦较其他文献报道低。随着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开展, 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并发症, 如疝囊积气及积液、脐部戳孔疝、腹膜外气肿、戳孔处血肿, 同时也存在复发的问题[5]。腹腔镜手术麻醉监护要求较高, CO2气腹对重要脏器有影响, 而且对儿童的影响比对成人更大[6]。

微创是外科医师的追求, 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在许多情况下, 能够帮助实现微创的目的。下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一局部性手术, 对全身的影响相对较小, 且是开放手术是腹腔镜手术失败的补救措施[7]。当然, 大龄患儿、滑疝、复发疝不适合该手术方式, 且由以上结果可知, 下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开放手术组) 手术时间 (40.1±4.2) min, 住院时间 (4.2±0.7) d, 住院费用 (3280.64±40.21) 元, 无并发症, 无一例复发;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腹腔镜组) 手术时间 (40.0±3.1) min, 住院时间 (4.1±0.2) d, 住院费用 (5431.25±46.58) 元, 无并发症, 且无一例复发。开放手术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腹腔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以上结果均与张学峰, 陈建雄, 张金桔等[8]在关于耻骨上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6例体会中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具有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结合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占多数, 而且农民的经济收入低, 很多基层医院无法购买腹腔镜器械, 无法开展腹腔镜手术的现状, 若基层医院能开展下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 不仅能达到微创手术的效果, 而且住院费用明显降低, 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相信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所以研究人员认为下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尧.非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4例[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23) :23-24.

[2]黄杰.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 2013 (8下半月) :52-53.

[3]柏学军.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和传统斜切口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4) :615-616.

[4]杨希英.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24) :2259-2260.

[5]朱振伟, 钭金法, 张洪波, 等.两种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疗效观察[C].2011年浙江省小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台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2011.

[6]王芳.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养生, 2014 (2) :123.

[7]陆永广.经腹股沟内环的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 2014 (12) :2584.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10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合并腹股沟斜疝 临床分析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男性老年人的常见病,而常并发腹股沟疝。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同期行(TUVP)+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6例,年龄61~85岁,平均72岁;均有尿频、排尿困难症状。术前最大尿流率均<10ml/秒,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均>17分,肛门指检及B超检查提示Ⅰ度增生8例,Ⅱ度增生11例,Ⅲ度增生17例。疝囊大小(4~10)cm×(4~9)cm×(5~7)cm均为可复性疝,并发斜疝23例,直疝13例,单侧27例,双侧9例,其中复发疝2例。并发高血压17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5例,膀胱结石4例。

手术方法:手术采取腰硬麻醉,患者先取仰卧位,行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取腹股沟切口,逐层切开,找到疝囊后高位结扎,于内环口处在精索周围游离出环形间隙,将锥形伞状网塞剪除内上1/4后填塞于内环口并固定于周边腹横筋膜上,然后将补片平置于精索后方并固定于周圍组织,缝合腹壁切口并以防水贴膜保护切口。再取膀胱截石位,行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术中彻底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彻底止血,防止膀胱颈及前列腺包膜穿孔,预防电切综合征(TURS)的发生。术后患者留置18~22F的Foley氏三腔导尿管,持续生理盐水冲洗。术后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处理,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结 果

手术时间55~120分钟,平均85分钟,术中出血30~150ml,平均70ml。无TURS综合征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中切除前列腺组织7~35g,平均20g。术后2天停冲洗后即可下床活动,术后腹股沟区无紧缩感,疼痛轻,伤口愈合好。拔除尿管后排尿通畅,无尿失禁。术后5~7天出院。术后随访6~40个月,36例患者均无疝复发,无合成材料排斥反应,无切口感染,无手术区牵扯疼痛,无网塞、网片移位及永久性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

讨 论

随着腔镜技术不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技术已基本被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所替代,TURP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迄今仍为BPH手术治疗的金标准。BPH长期排尿困难导致其腹内压增高,加之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使腹膜强度减低而并发腹股沟疝,文献报告5%~12%的BPH患者同时伴有腹股沟疝[1]。BPH并发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应解除尿路梗阻后进行疝修补术。以往多用分期手术,先解除梗阻再进行疝修补。但有专家认为也可行前列腺切除的同时行疝修补术[2]。本组病例同期行TUVP+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体会:先行腹股沟疝修补后再行TUVP术。腹股沟疝的修补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术中要清晰解剖腹股沟结构,注意保护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缝合补片要无张力,止血要彻底,可避免术后腹股沟区顽固性疼痛、切口感染和疝的复发[3]。对高危患者宜采取“姑息性”电切法,不要追求过多切除腺体,而增加手术风险。术中尽可能将膀胱内的血块和前列腺电切的组织块冲洗干净,这样可减少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本组36例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疝复发。证明同期行TUVP和疝修补术方法简单,它既避免二次麻醉、二次手术的痛苦,又减少了二次住院所增加的费用和时间,特别是对高龄BPH并腹股沟疝同时又伴有其他内科疾患的患者,更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魏东,万奔,王建业,等.良性前列腺增生摘除术同时行腹股沟疝修补术13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320.

3 华蕾,韩峰.聚丙烯网塞及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84.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5月手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90例, 男67例, 女23例。年龄6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3.5±1.7) 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 45例, 手术治疗的嵌顿疝1例, 平均年龄 (3.4±1.5) 岁, 病程0.1年~8.3年, 平均病程 (4.3±1.2) 年, 对照组 (传统手术治疗组) 45例, 男33例, 女12例;其中嵌顿疝1例, 平均年龄 (3.6±1.8) 岁, 病程0.2年~8.3年, 平均病程 (4.1±1.3) 年。两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病程及有无嵌顿疝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1) 传统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静滴氯胺酮麻醉, 仰卧位, 在疝囊相应侧耻骨结节上缘皮肤横纹处切长约3~5 cm平行于腹股沟管的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撑开皮下脂肪、筋膜, 直到显露出精索, 在精索前方找到疝囊组织, 然后高位结扎疝囊, 再逐层缝合[6]。 (2)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所有患者同样采用静滴氯胺酮麻醉, 仰卧位, 麻醉成功后, 手术者首先在患侧阴囊向上探及外环口, 确定外环的体表位置, 然后在该位置皮肤横纹处切一长约0.8~1.5 cm切口, 切开皮肤后, 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皮下脂肪、浅筋膜和深层脂肪, 找到外环口, 然后在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 应用蚊式血管钳提起疝囊, 切开疝囊, 显露疝囊后壁, 在疝囊颈同一平面切断疝囊, 然后行疝囊高位结扎术, 因本手术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只需缝合皮肤即可[7]。 (3) 观察指标: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住院时间, 两组术后感染、血肿、阴囊水肿和复发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一般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 两组例数、性别、年龄、病程和嵌顿疝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术中观察指标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组术后感染、血肿、阴囊水肿和复发情况均低于传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多数在2岁以内发病, 一般在出生后数月出现, 出生后1个月内甚至在出生后第1次啼哭时发病并非鲜见。主要是由于小儿腹膜鞘状突未闭, 腹股沟管较短, 当咳嗽、屏气、鼓腹和跑跳后, 腹腔内压力增高疝囊脱落造成。其中最常见的为小儿腹股沟斜疝, 最初主要表现是腹股沟区出现可还纳性包块, 当哭闹或其他原因致腹内压增高时, 包块可明显增大, 安静、平卧和睡眠后包块可缩小或完全消失, 一般不妨碍活动, 不影响正常发育。发生疝内容物嵌顿时, 可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应趁早手术治疗[8]。手术的最佳时机是出生6个月后, 小于3岁的小儿, 只能选用疝囊高位结扎术[9]。传统手术虽然暴露完全、操作比较方便, 但其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破坏了腹股沟管的原有结构, 由于小儿体质的原因, 术后愈合较慢;传统手术创伤较大, 术中出血较多, 术后感染、血肿和复发率也较高[10]。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 (1) 定位应准确, 在患侧阴囊向上探及外环口, 确定外环的体表位置, 能缩短手术时间; (2) 其切口较小、创伤小, 降低了术中感染的几率, 术后疤痕较小; (3) 手术中其结扎部位较高, 降低了术后复发率; (4) 切开皮肤, 缩短了住院时间[11]。

(例, %)

本实验主要探讨传统手术与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研究显示,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手术,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组术后感染、血肿、阴囊水肿和复发情况分别为2.2%、0.0%、4.4%和0.0%, 均低于传统手术组 (6.7%、4.4%、11.1%和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证实了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能够准确定位、精确寻找疝囊、高位结扎疝囊和术后并发症少, 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首选手术方法。

综上所述, 经下腹部微小切口手术具有以下优点: (1) 术前定位准确; (2) 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短和费用低; (3) 下腹部皮肤横纹处切口小, 术后疤痕小; (4) 手术操作简单, 未破坏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结构, 对小儿造成的影响小。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微小切口手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宇洲.我国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4) :368-369.

[2]黄河, 周旭坤.小儿腹股沟疝治疗新进展[J].农垦医学, 2010, 4 (32) :356-359.

[3]李文峰.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信息, 2010, 9 (23) :3334-3335.

[4]翟勇, 于家祥, 蒋东旭, 等.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 2011, 2 (32) :301-302.

[5]杨素将.不同治疗方法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探讨, 2010, 35 (48) :175-177.

[6]吴志辉, 黄俊晓.微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6例临床分析[J].医护论坛, 2010, 2 (17) :166-167.

[7]蒋成军.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 (17) :63-65.

[8]谭茂林, 卓刚.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J].四川医学, 2010, 10 (31) :1529-1530.

[9]徐龙华, 房巍, 李保华, 等.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 2010, 5 (8) :87-88.

[10]王新生, 黄兴建, 王惟.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斜疝340例临床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0, 29 (3) :216-217.

上一篇:外汇监管下一篇:密度测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