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腹股沟疝

2024-06-14

复发性腹股沟疝(精选10篇)

复发性腹股沟疝 篇1

腹股沟疝俗称“疝气”, 是缺损的腹股沟区的腹腔内脏器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 也是可复性肿块, 男女发病比例为15∶1, 老年人发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腹股沟疝在临床上为容易复发的疾病, 如果有效治疗不及时, 会导致后遗症, 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有研究报道, 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 临床效果好, 而且术后的并发症少[1]。本文就无张力修复复发性腹股沟疝网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3 月~2015 年6 月于本院治疗的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腹股沟疝患者64 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32例。实验组中男20例, 女12例, 年龄38~69 岁, 平均年龄 (54.8±5.8) 岁;对照组中男22 例, 女10 例, 年龄40~71 岁, 平均年龄 (55.2±4.6) 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入院后的所有患者维持稳定的循环呼吸, 且均先卧床休息。对照组使用传统的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使用无张力的疝修补术, 具体方法为:先进行硬膜外连续麻醉, 横切口于患者患侧的肚脐旁2 cm处, 其长约10 cm, 然后将Trocar以及腹腔镜置入, 建立气腹[10~1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再充入气体二氧化碳, 然后将患者的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等标志结构分离和显露, 然后放入大小为10 cm×15 cm的聚丙烯的补片, 分别将其用弓钉疝钉固定于腹横肌腱膜、髂耻束耻以及骨梳韧带。将铺平下元的补片, 然后排气退镜。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住院时间 (4.6±1.8) d, 下床活动时间 (1.2±0.4) d, 术后恢复时间 (7.3±2.6) h;阴囊血肿1 例, 并发症切口感染2 例, 神经感觉异常1 例, 血清肿1 例, 共发生并发症5 例;复发1例。对照组住院时间 (8.6±2.3) d, 下床活动时间 (2.3±0.8) d, 术后恢复时间 (12.6±2.5) h;阴囊血肿4例, 并发症切口感染5例, 神经感觉异常2 例, 血清肿3 例, 共发生并发症14 例;复发7 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由于增高的腹内压, 降低的腹壁肌肉强度而导致腹内脏器进入而成的一种疾病是腹股沟疝, 常见于老年人群, 是由于老年人的肌张力下降, 泌尿系统的各种功能衰竭, 腹部肌肉萎缩, 而引起的。容易复发是腹股沟疝的最大特点。无张力疝修补术可在局部麻醉下治疗, 不仅减少了麻醉风险及手术难度, 而且也缩短了住院时间, 获得了患者较高的满意度[2]。在过去腹股沟疝修补术通常选用开放式的对腹股沟疝进行治疗和修补, 具体方法即采用单纯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 由于进行张力性的缝合是强行将两个有一定距离的坚韧组织强行拉拢在一起, 往往就会出现局部的张力过大, 因而发生牵扯与拉伤, 表现为造成患者的主观感觉为异常疼痛的, 患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相比较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腹股沟管区的解剖结构不会遭受破坏的无缝合张力的手术方法, 所需要分离的组织少, 意味着血管及内脏和神经等受损伤几率小, 明显降低了并发症的几率。同时, 补片相比于正常组织, 也具有相似性和组织相容性较好的特点, 能够在不诱发免疫排斥反应过于激烈的同时又能使腹股沟管的后壁有效地修补与加强, 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

本研究证实, 复发性腹股沟疝网片无张力修补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沙拉依丁·沙力克江, 马天林.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复发腹股沟疝中的疗效分析.中外医疗, 2014, 33 (25) :106-107.

[2]付辉, 段立东.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68例临床体会.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4, 7 (6) :535-537.

[3]蒋剑锋, 占小安.成人复发性腹股沟疝治疗研究.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5, 35 (4) :535-536.

复发性腹股沟疝 篇2

方法:将300例热性惊厥患儿按年龄段进行分组,各年龄组随机分为两组,对干预组家长进行预防复发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出院后对各组进行跟踪、随访,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干预组有12例复发,其余138例2年内未复发;对照组有38例复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对热性惊厥患儿进行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护理干预,大大降低了小儿惊厥的复发率。

【关键词】 热性惊厥;复发;护理干预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科常见急症,可有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绝大部分预后良好,可部分FC后发生癫痫及后遗症[1]。

由于其发生时应激状态和易复发的特点,使家属出现恐惧害怕等负性心理,故有必要对此进行预防,我科1月~12月对150例FC患儿预防复发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月~2012月,我院收治FC患儿300例,年龄6月~7岁,其中男165例,女135例,<1岁67例,~3岁125例,~6岁89例,>6岁19例。

病因上呼吸道感染196例,支气管炎53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9例,肺炎1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将300例各年龄段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150例入院后给予预防FC复发的护理干预指导;对照组150例进行常规护理。

随访2年~3年,每3月~6月通过来院随访或电话问询等方式获取资料,随访内容为发热次数、用药情况、惊厥复发次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干预组干预内容包括 5个方面:①发热的观察: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变化,识别体温升高早期表现,发热患儿多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差、轻咳、不明原因哭闹、面色潮红、呼吸增快或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症状,但也有部分小儿发热时精神正常,能正常玩耍,不易发现。

特别是有惊厥史的患儿,家长要严密观察小儿的行为和精神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测量体温,并结合颈部皮肤灼热感估计是否高热。

②发热的处理:患儿发冷时适当予以保暖,减轻寒颤,一旦四肢转暖,应及时松解包被,以利散热。

体温上升过程中或体温超过38 ℃最易发生惊厥,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并教会家长擦浴的手法、部位、注意事项,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和全身情况,擦浴后30 min测体温,体温有所下将视为有效。

家中应常备退热药,正确掌握常用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密切观察体温,服药后多饮水以协助降温,降温处理后及时送往附近医院,切忌在患儿发热时不做降温处理而直接包裹送往医院,这样不利于散热,而导致途中惊厥发生。

③预防用药:苯巴比妥为长效镇静催眠药,它有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或促进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r-氨酪酸(GABA)的作用,还有增强解热镇痛药作用,故可有效地预防及控制惊厥,在发热早期(体温>37.5 ℃)按3 mg/(kg·d)~5 mg/(kg·d),隔8 h服一次,间歇短程用药[3],直至热退停药。

并结合退热和治疗原发病。

④惊厥的紧急处理:患儿突然发生惊厥时,立即给患儿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颈部衣扣,随时擦净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压人中穴(鼻唇沟上1/3处)合谷穴(虎口处),必要时用筷子或硬物缠上棉布放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头咬伤,立即送医院急救。

⑤日常生活指导(重点预防感染):合理的膳食和起居教育,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均衡膳食,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

注意休息和睡眠,多做户外活动。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居室通风换气避免传染源防止感染。

预防接种或其他疾病需要用药时,应注意有无引起惊厥的潜在可能性。

2 结果

干预组150例患儿经2年的临床随访观察,仅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8%;对照组150例患儿有38例复发,复发率为25.3%。

应用χ2检验,P<0.05,两组有差异(见表1)。

表1 300例热性惊厥患儿情况及2年随访结果统计

3 讨论

小儿时期任何突发高热的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FC,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多见于6个月~3岁患儿,在突发高热之际,主要是由于患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各种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放电而产生惊厥,惊厥次数少,发作时间短,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FC是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3%~4%,以发热24 h内出现惊厥最多。

探讨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原因 篇3

【关键词】腹股沟疝 术后复发 原因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20-01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常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 尽管总体疗效令人满意,但仍存在术后复发率的问题。 据报道首发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可达 10%,而复发疝术后的再复发率更高达20%。其原因有多方面的,总结我科2001-2013年368例腹股沟疝患者中11例复发患者术后复发的原因,从而降低腹股沟疝的复发率。

1资料与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手术治疗的368 例腹股沟疝患者。总结分析患者术前情况、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1-4年内随访结果等病历资料、患者在本科的复诊和再次手术的记录。其中,309例患者为腹股沟斜疝,男332例,女25例,平均年龄(18.18±2.92)岁, 单侧患者336例,双侧为32例,其中,单侧42例并嵌顿, 11例患者术前合并有肺炎,10例患者合并有肝硬化腹水,5例患者合并有阴囊湿疹,11例患者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59例患者腹股沟直疝,均为单侧直疝,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1.52±5.03)岁,除有12例患者术前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外,其他均无明显并发症。

1.2 手术方法

依据患者的个体不同的情况对所有腹股沟疝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及疝囊高位结扎加修补术;其中采取修补的方法有Bassini法、Fergusoni法、Mcvay法。一般我们对婴幼儿患者采取的手术方式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有196例患者采用了此种术式,其年龄在1—14岁,平均年龄在3.64岁,其中,双侧腹股沟斜疝患者30例,单侧嵌顿性斜疝无肠坏死表现患者23例。对169例年龄在14—18岁腹股沟管后壁尚健全的儿童和青少年小型斜疝的患者采取了疝囊高位结扎加Fergusoni术式修补,其中,单侧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无肠坏死现象患者23例,双侧患者12例。

2结果

2.1采用单纯疝囊切除高位结扎术的有19例,其中,术前合并有阴囊湿疹的15例未得到治疗即进行手术,术后第7--14天由于并发切口感染而复发;有1例在术后第10天就开始进行剧烈活动而导致复发;其他3例无明显原因在11个月左右复发。有老年男性患者6例由于术前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得到控制后采取了疝囊高位结扎加疝修补手术,术后于1年半至2 年半月由于咳嗽而出现复发。

2.2有腹股沟直疝的老年患者6 例均在术前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在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采用了疝囊高位结扎加修补手术,由于咳嗽在术后1年6个月至1 年11个月出现复发。

2.3对368例腹股沟疝患者术后1--4年进行随访和复诊,发现有复发患者11例,复发率为2.99%,其中,腹股沟斜疝患者6例,腹股沟直疝患者5例,复发时间在术后半年—2年8个月,平均为术后1年3个月。

3讨论

我们认为腹股沟疝复发的原因与术前合并症、复发疝、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得到证实,但 Richard等和 Amid指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手术者。我们认为容易复发腹股沟疝患者为男性,且与年龄无明显关系。这与报道腹股沟疝复发与年龄无明显关系基本一致。

经过我们对病例的总结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认为腹股沟疝术后复发的原因多种多样,与手术本身、患者的年龄、体质、基础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 常见的导致腹股沟疝复发的原因包括:(1)与传统术式有关:术式本身存在缺陷或局限,操作不規范,术后过早活动,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升高的因素未获控制,切口出现血肿或进一步感染等。(2)与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相关性:手术者不够了解预制补片作用原理,未个体化应用修补材料和术式,网塞或补片的固定不佳,使用不适合尺寸的修补材料,术中所游离的空间不足,不能妥善使补片得到合适的放置等。(3)患者自身因素的相关性:患者的年龄、体型及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在手术后较早进行体力活动等。

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充填式疝环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比较,前者具有较小创伤、简单操作、较快恢复、确切的疗效等优势。 其采用高位游离疝囊后将疝内容物回纳腹腔,进行疝囊高危结扎,再在腹股沟管塞入充填物,既能消失内环口,又可使避免过于集中的腹腔内压力,成型的补片可对腹横筋膜起到加强作用,使腹股沟后壁更为坚固,更为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总之,术后并发症不会增加腹股沟疝复发的相对危险度,为降低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再发我们在术前合并症得到积极控制及采用疝囊高位结扎加无张力疝修补术。我们医师应加深对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和疝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在术前应对每个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积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的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进一步对患者加强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补片和最佳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MagnussonN1, Nordin P2, hedberg M1, Gunnarsson U3, Sand-blomG.腹股沟疝复发的时间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4):336~340.

[2]杨增杰.手术治疗腹股沟疝36例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0):132.

[3]贺小俭.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42-1343.

[4]宝力代. 复发性腹股沟疝23 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8):94.

复发性腹股沟疝 篇4

关键词:老年性腹股沟疝,复发性,无张力修补,外科手术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以斜疝最多见,占75%~90%,男性占大多数,尤其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其复发率也较高。我院2005年4月-2010年3月收治行网塞补片无张力修补老年性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27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男26例,女1例,年龄63岁~82岁,平均年龄69.4岁。复发病程:0.5年~7年,其中<1年9例,1年~3年13例,>3年5例。手术时间1.1 h~1.75 h,平均1.3 h;住院时间3 d~8 d,平均5.5 d。既往采用传统修补23例(Bassini法4例,McVay法6例,Shouldice法8例,不详5例),平片修补3例,网塞补片修补1例;既往1次手术24例,2次以上手术3例。斜疝22例,直疝4例,股疝1例;其中单侧25例,双侧2例。

1.2 伴随疾病

本组患者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慢性咳嗽疾患4例,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患3例,前列腺增生症3例,慢性便秘3例,糖尿病2例(16.7%),肥胖症2例。

1.3 手术方法

先积极治疗伴发疾病,戒烟酒。我们常用的是华利康或巴德公司生产的由成型立体锥形网塞和补片组成的疝充填物,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梭形切除原手术切口瘢痕至皮下,切开皮下组织及腹外斜肌腱膜,寻找并确认疝囊后游离疝囊至内环口,见到腹膜外脂肪。不论疝囊大小,均切开疝囊,食指通过内环进入腹膜腔探查腹股沟管后壁情况,了解有无马鞍疝并存,并进一步确定术前诊断。然后行疝囊成形,使其成为至少能容纳1个网塞的小疝囊。将锥形网塞尖端缝合1针于小疝囊底部,然后一并经疝环内翻回纳腹腔。将网塞外瓣与疝环壁缝合固定数针,如疝环较小可剪掉网塞的2~3片内瓣,疝环过大可连续缝合腹横筋膜缩窄内环后再填塞[1]。根据腹股沟管后壁情况修剪补片大小并置于精索后,精索从补片缺孔通过。将补片铺放平整并与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肌键缝合固定8~10针,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术野彻底止血。最后间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切口。

1.4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予以防止感染和对症处理。局麻术后即可下床活动,一般为5 h~6 h;1 d~2 d即能恢复一般日常活动。随访1年~3年。

2 结果

27例患者全部治愈,切口愈合良好。少数患者切口轻度疼痛,无需使用镇痛剂;发生尿潴留2例,阴囊积液1例,经局部热敷后治愈;无1例切口感染、异物反应和异物肉芽肿。随访1年~3年无1例复发。

3 讨论

3.1 复发疝的特点

复发性腹股沟疝一般有患者本身的原因和技术上的问题[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腹股沟区的肌肉、韧带、筋膜逐渐萎缩退化,强度减弱;且老年人易合并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前列腺增生症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慢性疾病,部分患有糖尿病、肥胖症等,都易发生腹股沟疝或术后容易再复发。而传统的疝修补术只是将本已薄弱的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重新拉紧缝合,张力大易撕裂,对腹股沟后壁加强不够;或补片位置过高、卷曲、移位,网塞滑脱、皱缩等;部分农村患者过早从事体力劳动,故易致复发。有报道称国内传统术式术后复发率为10%~15%,复发疝则为20%~30%[2]。

3.2 降低复发因素

因为复发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从多方面着手: (1) 在术前积极治疗引起咳嗽的呼吸系统疾病,控制肺部感染,劝患者戒烟; (2) 长期便秘者应予缓泻剂,术前清洁不保留灌肠,术后保持大便通畅; (3) 前列腺增生症状严重者应先手术治疗,轻中度患者先保守治疗缓解排尿困难,术后适当留置导尿; (4) 糖尿病患者组织、切口愈合较慢,术前应尽量控制血糖,适当给予支持治疗; (5) 过分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和血压,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6) 做好宣教工作,术后要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据报道,国内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5年复发率为1%~3%[3],且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故提倡用网塞补片行复发疝的再次手术。

3.3 提高手术技巧

(1) 术者须经过正规的疝无张力修补技术培训,要熟悉腹股沟局部解剖,特别是对已经紊乱的解剖结构; (2) 原来的补片或网塞不需强求取出,解剖过多易致出血和误伤; (3) 较小的疝囊可不横断,常不需高位结扎;疝环口较大时可酌情做疝环及腹横筋膜间断缝合,以收窄疝环及初步修补后壁[4]; (4) 网塞伞边应与疝环口边缘持平,用可吸收线将两者间断缝合2~3针固定,以防网塞滑脱; (5) 补片应平展铺于腹横筋膜前面,不留空隙,内侧应超过耻骨结节2 cm,并固定妥善; (6) 尽可能在局麻下手术,安全系数高,患者可配合寻找疝囊,对生理干扰小,恢复较快; (7) 创面严密止血,以防出血和切口感染; (8) 注意伴发疝的存在和处理,以免成为遗留疝。

总之,对于老年性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术前要仔细分析和切实解决引起复发的原因,术中提高手术技巧、精心操作,可以收到理想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88-394.

[2]时德, 赵榆.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疝再手术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 2006, 14 (11) :738.

[3]张坚.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后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9, 7 (5) :306.

复发性腹股沟疝 篇5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术;腹股沟复发疝;治疗

腹股沟疝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采用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由于张力大,组织相容性较差,手术后症状再次复发的可能性高达15%。而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术后恢复速度快、出现的并发症少、再次复发率低,已成为腹股沟疝患者手术方案的第一选择[1]。本次研究对患有腹股沟复发疝的患者应用无张力疝修术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抽取本次研究的74例患有腹股沟复发疝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女2例;年龄38至86岁,平均52.8岁;治疗组患者中男34例,女3例;年龄37至88岁,平均52.3岁。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疝修术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无张力疝修术实施治疗,具体方法:依原切口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先不进行广泛剥离,找到疝囊后向上进行游离处理,在见到腹膜外脂肪后,对疝环口缺损程度进行测定。根据疝囊的实际大小决定是否进行切除, 如疝囊形态较小可以不进行切开处理,自疝囊底游离至颈部,将斜疝推入到内环口,将直疝推入到直疝三角。大疝囊,不必完全进行游离处理,可实施横断,使大疝囊变成小疝囊,可容纳下充填网塞。将小疝囊回纳到腹腔内,在疝环内放入充填网塞并进行固定。对两组患者腹股沟复发疝治疗效果、术后留院时间、手术操作所需时间、再复发情况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病灶得到彻底修复,术后症状没有再次复发;有效:病灶基本得到修复,术后一段时间症状再次复发;无效:手术失败,症状无改善[2]。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术后留院时间和手术操作所需时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术后留院时间分别为(8.34±1.72)d和(5.96±1.48)d,术后留院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手术操作所需时间分别为(59.47±9.05)min和(42.38±7.94)min,手术操作所需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留院时间和手术操作所需时间比较

组别例数(例)术后留院时间(d)操作所需时间(min)

对照组378.34±1.7259.47±9.05

治疗组375.96±1.4842.38±7.94

P值 <0.05<0.05

2.2 复发疝控制效果

对照组经临床常规疝修术治疗后复发疝控制效果为:10例治愈,18例有效,9例无效,复发疝治疗总有效率75.6%;治疗组经无张力疝修术治疗后复发疝控制效果为:14例治愈,22例有效,1例无效,复发疝治疗总有效率97.3%。复发疝控制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复发疝症状控制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n)治愈有效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3710(27.0)18(48.6)9(24.4)28(75.6)

治疗组3714(37.8)22(59.5)1(2.7)36(97.3)

P值 <0.05<0.05<0.05<0.05

2.3 再次复发率

对照组患者术后有9例症状再次复发,病情再次复发率为24.4%;治疗组患者术后有2例症状再次复发,病情再次复发率为5.4%。两组腹股沟疝再次复发率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通过临床研究和实践发现,采用无张力疝修术对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具有以下几大优点:① 手术步骤被进一步简化,与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结构更加符合,手术产生的创伤相对较小,手术过程中的出血少,仅需对少许的腹外斜肌腱膜进行游离处理,不必进行广泛的解剖操作,缝合过程中无张力,对缺损部位的修补效果可靠。② 手术操作时间进一步缩短,手术产生的痛苦感小。③ 患者手术后的恢复速度快,术后6h基本就可以下床活动和进食[3]。④ 术后并发症率和病情再次复发率低。据相关临床统计结果显示,该项手术术后腹股沟疝再次复发率不足3%,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 豆夏仁.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46-147.

[2] 苏军.浅谈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124-124.

复发性腹股沟疝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206例, 男128例, 女78例, 年龄42岁~80岁, 平均年龄64.1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3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麻醉方法:术前用2~6 mg咪唑安定肌注, 麻醉穿刺部位为L1~2或者T12、L1, 麻醉用药为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观察组患者麻醉方法:术前用2~6 mg咪唑安定肌注, 采用逐层封闭法, 麻醉用药为布比卡因+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的混合液。具体手术操作步骤为, 掀开皮肤, 充分暴露腹股沟韧带和联合腱, 将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分离并保护, 找到疝囊, 直疝环行切开腹横筋膜, 斜疝游离疝囊至颈部;于精索后置入大小形状合适的成型平片, 缝合平片开口, 固定四周, 充分展平, 防止卷曲。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 伤口并发症:感染11例, 占10.68%;浆液肿9例, 占8.74%, 血肿12例, 占11.65%, 麻醉并发症:头痛9例, 占8.74%, 恶心、呕吐6例, 占5.83%, 尿潴留18例, 占17.48%。观察组, 伤口并发症:感染5例, 占4.85%, 浆液肿3例, 占2.91%, 血肿2例, 占1.94%, 麻醉并发症:头痛4例, 占3.88%;恶心、呕吐2例, 占1.94%, 尿潴留5例, 占4.85%。和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伤口并发症和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比较

对照组手术时间 (37.21±3.14) min, 住院时间 (5.31±1.09) d, 住院全部费用 (3 882±173.5) 元;观察组, 手术时间 (33.26±3.68) min, 住院时间 (2.69±0.81) d, 住院全部费用 (2 891±131.7) 元。和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住院全部费用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常合并患有前列腺肥大、肺源性心脏病、便秘、过度肥胖等致腹压增高的慢性疾病以及组织结构退化使得腹壁组织变得薄弱, 日益衰退, 使老年腹股沟疝发生率较高。虽然传统的硬膜外麻醉疝修补术有效治疗了老年腹股沟疝, 但其手术创伤大、复发率高、并发症多联合肌腱与腹股沟韧带不同组织间的缝合, 是通过对不同解剖位置的组织进行强行拉拢缝合, 不能产生真正的愈合, 修补术后留有大量线结等因素使得其临床效果不是很满意[2]。

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聚丙烯单丝编织的网孔补片, 缝合后没有张力, 使用合成平片对腹股沟缺损进行修补, 代替解剖缺损或者局部组织薄弱。有良好的抗感染能力, 同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以及没有较大的排斥反应。该操作方法简单方便, 不限制体力劳动, 疼痛轻微, 创伤小, 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 恢复快, 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3]。为了进一步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和复发率, 术后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平片要根据组织缺损大小来剪裁;正确理解该手术的原理;补片放在腹壁下血管的深面, 重视并存疝防止疝遗漏, 有助于减少复发率等。

参考文献

[1]彭艺.局麻下成人腹股沟疝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156例体会[J].医护论坛, 2004, 17 (12) :153-154.

[2]谢景泉.局麻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5, 5 (1) :75-76.

复发性腹股沟疝 篇7

关键词:疝,腹股沟,复发,外科手术,聚丙烯类

我院1997年4月~2006年5月应用聚丙烯网片治疗62例复发性腹股沟疝,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2例, 男性60例, 女性2例, 年龄35~79岁, 平均年龄63.5岁, 其中42例首次复发, 20例为2次以上复发。

1.2 材料及手术方法

聚丙烯网片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所生产的普理灵网片, 每例患者采用10cm×4cm网片。手术方法:高位结扎疝囊后将网片置于精索后方, 缝合网片与耻骨梳韧带、腹股沟韧带及内侧的联合健, 并将网片上方置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后方缝合, 在外上方剪一约0.5cm的小孔使精索通过并固定于腹横肌后方, 网孔应可通过一小指尖, 逐层缝合腹股沟管前壁。术中一般不需放置引流条。术后常规沙袋压迫切口24h, 应用抗生毒5~7d。患者可于手术当日进流质饮食, 并在术后24h下床活动。3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全组患者均在术后1、3、6月及12月进行随访观察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1) 术后并发症:术后有5例发生切口下积血 (8.06%) , 其中4例经无菌钉头抽液压迫后消失;1例打开伤口引流继发感染, 经抗感染等治疗后治愈。2例发生阴囊血肿 (3.22%) , 经抽液后痊愈。有3例出现尿潴留, 经留置导尿后治愈。全组62例未生睾丸并发症。 (2) 复发时间与复发率:全组62例经12月随访共有2例复发 (3.23%) , 且复发均发生于术后3~6月内。 (3) 复发与手术顺序:2例复发患者均发生于前20例中, 考虑与最初手术操作不规范有关。 (4) 术后疼痛时间及强度:术后24h内62例患者均诉切口疼痛, 但48h后仅有3例诉切口轻度疼痛 (4.28%) 。

3 讨论

复发性腹股沟疝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高龄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全部应用PerFix充填物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0~84岁, 平均67岁, 老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或其他内科疾病, 如肝硬化腹水、陈旧性心梗、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肺气肿等。有3次手术史者3例、2次手术史者4例、1次手术史者9例。使用的PerFix充填物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产品, 它是一种聚丙烯单丝编织的不可吸收的材料, 它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力和组织相容性, 能迅速与人体组织粘合固定。产品是锥型疝环充填物和成型补片。

1.2 麻醉与手术方法

应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 手术前尽量先纠正患者患有的其他疾病。11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5例采用局部麻醉。切口取自原手术切口, 将切口疤痕切除, 切开皮下组织。因疤痕组织创面广泛渗血, 手术过程使用电刀可以减少出血, 操作要仔细止血与分离。分离皮下组织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损伤精索与股动静脉。本组病例中多数精索位于皮下, 有时股动静脉与疝囊粘连, 稍有不慎, 将造成严重后果。术中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组织解剖。找到疝囊后, 作疝囊的高位游离解剖至见到腹膜前脂肪为止。本组21例因疝囊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 故均将疝囊中断并以丝线缝合, 把已被高位游离的疝囊经疝环口还纳回腹膜腔并置入PerFix充填物于疝环内, 上缘与疝环口腹横筋膜平行。充填物的外瓣应完全进入疝环, 如疝环较紧, 则可剪掉2~3片内瓣或剪除一部分, 将充填物与疝环固定缝合6~8针, 缝合固定要确切。术野止血要彻底, 在精索下置入成型补片, 将补片固定缝合于疤痕化的周边组织上。本组6例因没有充足的空间来置放补片而放弃使用平片补片。

2结果

本组全部患者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 切口一期愈合。本组老年患者中, 虽然都患有心脑血管或其他内科疾病, 但无1例因手术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应用PerFix充填物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术中安全系数大大提高。患者当天即可离床活动, 疼痛轻, 只需口服少量镇痛药。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 无1例复发, 全部病例均于术后1周余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

3讨论

3.1 国外开展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已经15年, 在我国始于1997年, 现已有近百万患者接受此术式治疗疝。其真正无张力的修补、简单而安全的特点带来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该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3%~0.4%, 疝复发率为0.5%, 而传统手术复发率为10% [1]。对于复发性疝术后的复发率文献尚未见报道, 本组手术的复发率为0。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来看, PerFix充填物具有极好的组织相容性。其质地柔软, 但有很大的扩张力强度 (250磅/平方英寸) , 排斥率为零[2]。本术式的最大特点是减少了大量的组织解剖分离工作, 长期以来, 外科医生被传统的观念所影响, 手术时必须分辨清楚腹股沟管的每一个解剖结构。这一创伤必将造成患者更多痛苦。而本术式克服了传统手术的种种缺陷, 以其独特的优点, 被誉为疝手术的里程碑。

3.2 传统手术方法疝复发的主要原因除了手术适应证掌握不当、疝周围组织代谢异常、术中处理欠妥等因素外, 传统术式固有的张力修补, 是造成疝复发的主要原因。对复发性疝的再手术, 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甚至更加突出。经历了1次、2次、3次疝手术病例, 其原有的解剖层次丧失, 组织疤痕化, 加之广泛的解剖、游离。组织血供不足, 组织薄弱, 缝合修补后张力大, 术后复发在预料之中。

3.3 疝修补手术复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与年龄、腹压、病情严重程度等, 也与医生手术技巧、经验有关[3]。高龄患者有其自身的特点, 尤其应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本组全部患者术后进行随访, 至今无1例复发, 亦没有任何并发症。我们的体会是:本术式不需做广泛解剖, 真正做到无张力疝修补;术中操作轻柔、精细, 特别是分离皮下组织, 避免损伤 精索及股动静脉;PerFix充填物应完全置入内环, 对于内环较狭窄者, 可酌情将充填物剪除一部分, 以免术后皮下有异物突出感;充填物与内环周围组织缝合要充足、可靠;术中以电刀游离、止血, 有省时、组织损伤小的优点。以上措施可大大减少术后复发率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Shulman AG, Amid P, Licitenstein IL.The safetyofmesh repairfor primary inguinal hemias:results of3019operations from five di-verse surgical sources.Am Surg, 1992, 58:255.

[2]RutkowIM, Robbins AW.Mesh plug hemia repair.Afollowup re-port.Surgery, 1995, 117:597.

复发性腹股沟疝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32例复发性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患儿, 均为男性, 年龄3个月至11岁, 平均 (4.2±0.6) 岁;单侧疝30例 (93.8%) , 双侧疝2例 (6.3%) 。首次手术后至复发时间3天至1.5年, 平均 (2.7±0.2) 个月。

1.2 手术方法

(1) 对于开放前入路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的患儿, 采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 (TEP) 。常规术前准备, 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患儿取仰卧位, 脐部下缘略偏患侧3mm做弧形切口, 分离至患侧腹直肌前鞘并切开, 钝性分离腹直肌, 插入5mm套管针, 注气后导入腹腔镜, 在直视下操作, 分离腹直肌后间隙, 找到患侧内环口, 观察另一侧是否存在隐性鞘状突口未闭。第2个套管针置于脐孔和耻骨联合正中联线中上1/3处, 第3个套管针置于患侧锁骨中线与肚脐平行处, 从精索或圆韧带中游离疝囊。若疝囊较小, 可完全分离;若疝囊较大且与精索粘连, 先在顶部切开疝囊, 游离粘连, 套扎疝囊近段, 保留远端。 (2) 对于TEP术后复发及较大的阴囊疝或嵌顿疝患儿, 选用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术前准备、麻醉方法同TEP, 脐孔外切口, 气腹针穿刺, 建立气腹, 置入腹腔镜。另外两个套管针分别置于左右侧腹直肌外缘平脐处, 切开腹膜并分离腹膜前间隙与疝囊, 横断疝囊内环, 近段以套扎线结扎, 旷置远端疝囊, 选用恰当的聚酯补片进行修剪, 平铺覆盖内口并固定, 关闭腹膜切口。

2 结果

32例 (34侧) 患儿行T EP 30次 (8 8.2%) , T AP P4次 (11.8%) , 无一例患儿中转开放手术。术中1例 (3.1%) 发现对侧环口增大, 予以修补。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 (49.3±8.8) 分钟, 平均术中出血量 (22.2±5.3) ml, 平均下床活动时间 (3.2±0.5) 天,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12个月, 患儿未复发。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形成主要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出未闭有关[2],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复发率较高, 增加了患儿和家属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导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原因主要有: (1) 患儿早期疝囊高位结扎不够充分, 术中未发现疝囊。 (2) 患儿哭闹致腹内压增加, 引起结扎线松脱或断裂。 (3) 游离疝囊过程中, 施术者经验不足, 未到内环口水平实施结扎疝囊, 或疝囊前壁、后壁等部位发生撕裂, 未及时发现实施结扎术。 (4) 外环口较大, 术中未在腹横筋膜缺损区给予紧缩, 腹压持续增大时, 肠管推动内环处周围腹膜沿内环口向腹腔外突出, 再次形成疝, 引起复发。 (5) 患儿腹内伴发疾病导致腹内压增大, 或局部组织牵拉导致相关组织薄弱, 会导致患儿术后晚期复发。目前, 针对小儿复发性疝的治疗, 常用方法为进行TEP和TAPP。两种术式治疗方案原理大致相同。

复发性腹股沟斜疝采取腹腔镜疝修补术有诸多优势, TEP在腹膜外操作, 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手术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 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疝的重点术式。TEP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手术操作的成功与否和临床医师经验技巧有很大关联。TEP中合理安置3个套管针, 术中第3个套管针的主要目的在于从髂前上棘自外而内, 借助CO2压力对术区瘢痕化组织沿精索进行有效分离。TEP操作时, 在腹腔镜直视下, 以耻骨疏韧带作为标记和起始点, 向外上方分离, 找到腹壁下血管, 沿血管外侧准确找到精索和斜疝内环口, 做相应处理。术中补片的大小至关重要, 补片应覆盖整个肌耻孔, 铺展后外侧达髂前上棘相应点, 内侧超过耻骨结节为宜。TAPP解剖清晰、手术操作范围广, 能够清晰地检查腹腔和双侧腹股沟范围, 有效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 恢复情况良好[3]。

对于小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预防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术切口选用横切口或斜切口[4], 但对嵌疝等复杂性疝, 主张选择腹股沟韧带上方斜切口约3cm, 利于高位结扎, 避免人工“鞘膜突”问题。 (2) 术中注意内环的修复[5], 显露内环时, 术者应在提睾肌外侧进行纵形分开提睾肌, 同时避开精索, 在直视下对疝囊顶部外侧缝合1~2针, 进一步缩小内环口, 延长腹股沟, 减少复发的可能性。但缝缩内环时不能过紧, 以免影响睾丸供血。修补腹横筋膜, 加强对腹股沟管后壁的保护, 进一步防治腹股沟疝的复发。

本文结果显示, 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 平均手术时间 (49.3±8.8) 分钟, 平均术中出血量 (22.2±5.3) ml, 平均下床活动时间 (3.2±0.5) 天,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12个月, 患儿均未复发。

综上所述,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治疗小儿复发性腹股沟斜疝的有效术式, 有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优点, 易于患儿和家属接受。

参考文献

[1]杨勇, 王敏, 胡雄辉, 等.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价值[J].四川医学, 2013, 34 (5) :632.

[2]徐勇, 彭强.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227例的临床观察[J].西南军医, 2012, 14 (1) :41.

[3]柳青婷, 崔明, 王世清, 等.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4, 8 (3) :230.

[4]傅朝春, 张杰.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500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9) :54.

复发性腹股沟疝 篇10

关键词:腹股沟疝,复发,再手术

复发疝因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已经破坏, 局部缺损严重, 再次手术难度大而复发率高。无张力疝修补较传统术式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但并不是万无一失。我院2005年1月以来收治腹股沟复发疝60例, 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 (65侧) , 男53例, 女7例, 年龄31~62岁。单侧51例, 双侧7例。初次手术后复发时间3个月~7年。首次复发38例, 2次复发17例, 3次以上5例。初次手术时合并高血压21例, 慢性支气管炎16例, 肺气肿5例, 前列腺增生7例。初次术式:传统48例 (Bassini术31例、McVay术13例、Shouldic术4例) , 无张力疝修补10例 (平片式3例、充填式6例、腹腔镜修补1例) 。

1.2 再次手术方法

局麻6例, 硬膜外麻醉49例, 全麻5例。复发疝嵌顿急诊手术8例, 前入路手术39例, 后入路手术12例,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1例。单纯缝合修补8例, 单层轻质网片修补37例 (41侧) , 重质网片修补8例, 单侧巨大补片7例 (8侧) 。

2结果

60例痊愈出院, 术后出现急性尿潴留导尿11例, 阴囊积液13例, 经穿刺抽液后吸收, 腹股沟区不适3例, 随访3个月~8年再次复发2例。

3讨论

3.1 复发疝的主要原因

文献报道[1]传统术式复发率为10%~15%, 无张力修补1%。传统术式复发原因:术式本身存在固有的缺点和局限性, 操作不规范, 腹压增高因素未得到控制, 术后过早活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切口血肿或感染等。无张力修补复发原因:术者对预制补片的作用原理了解不够;对各种或各期疝均采用一种材料一种术式修补, 没有个体化选用;术中网塞或补片固定不确切, 出现移位或卷曲;修补材料未完全修补耻骨肌孔或未按要求的尺寸应用;术中游离空间不够致补片放置不当。患者因素:年龄、吸烟、肥胖、便秘、前列腺增生等, 术后腹压增高因素未能有效控制或早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材料因素:目前应用的大部分是聚丙烯材料, 其具有组织内皱缩的特点。

3.2 再次术式选择

复发疝再次手术是治愈的唯一有效方法, 目前尚无一种金标准术式适合所有复发疝。传统术式的复发疝, 首选无张力疝修补术;对前入路术式的复发疝应采用后入路修补术, 可避免前次手术的瘢痕而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 找到复发疝囊后应游离出足够的空间, 行结扎后置入补片;对后入路术式的复发疝应采用前入路行平片或填充式补片修补;对巨大的复发疝伴腹壁缺损宜行经脐下腹正中线入路 (Stoppa) 术较适合[2,4];对多次手术后复发疝宜采用腹腔镜技术或开腹手术行疝修补术;对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 如原有补片或网塞已无治疗作用且不能被利用, 取出时应注意与其粘连的脏器损伤, 能再次使用的可不移除, 必要时可增加新的平片或网塞与其并用。术中注意:如单纯平片修补时选用平片宽度和长度要足够, 疝环充填时要对置入的腹股沟后壁的成型补片固定确切, 网塞固定[3,5]:Ⅰ型疝间断缝合固定6~8针, Ⅱ型疝间断或连续缝合固定, Ⅲ型疝连续缝合固定。上缘应固定于腹横筋膜弓和腹外斜肌腱膜的交界缘, 下缘要超过耻骨结节缘1~2 cm并固定在髂耻束或腹股沟韧带上。修补材料: Ⅰ、Ⅱ型疝应选用单纯平片或网塞;Ⅲ、Ⅳ型疝应选用巴德补片 (Kugel) 或加长型普理灵疝装置 (PHS) ;对复发疝、疝周围组织弱、慢性咳嗽、便秘者应选用经腹股沟前入路 (GPRVS) 术或改良Kugel术。

参考文献

[1]Nordin P, Bartelmess P, Jansson C,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licht-enstein versus sholdice hernia repair in general surgical practice.Br J surg, 2006, 89:45-49.

[2]Sakorafas GH, Nissiotakis C, Chalikias I, et al.Open preperitoneal mesh repair of recurrent inguinal and femoral hernias.Mount Sinai J Med, 2007, 72:342-345.

[3]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9 (1) :60.

[4]何福昌.补片法疝修补手术要点及作用原理分析.航空航天医药, 2006, 17 (4) :362.

上一篇:体育健康教学下一篇:神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