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脑出血论文(精选9篇)
复发性脑出血论文 篇1
复发性高血压鼻出血系指患者首次高血压鼻出血后再次或多次发生鼻出血, 是鼻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出血原因很多, 一般出血部位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 而高血压鼻出血患者, 则多见于鼻腔后部, 以鼻中隔后端或下鼻道后端woodruff静脉丛多见, 常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现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复发性高血压鼻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高血压鼻出血复发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 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复发性高血压鼻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2次出血者42例, 3次或3次以上出血者6例, 出血部位有36例全部由鼻内镜检查确定部位, 有12例鼻内镜检查无找到明显出血点, 48例复发性高血压鼻出血患者中, 首次发病年龄38~79岁, 平均年龄在56.9岁, 男29例, 女19例, 其中既有高血压病史, 又有糖尿病病史的12例, 第一次入院时血压20.3~28.9/12.3~17.6k Pa。未复发组: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科收治好转出院的第一次高血压鼻出血患者中, 一直随诊未复发者中36例, 发病年龄在40~70岁, 平均年龄均在53.3岁, 男22例, 女14例均患有高血压病史, 其中有6人有糖尿病史, 入院时血压18.2~28.3/12.3~18.1k Pa, , 以上病例均排除鼻腔炎性疾病、鼻部外伤、鼻部手术治疗、鼻腔鼻窦息肉、肿瘤、鼻咽癌、鼻咽血管纤维瘤、凝血功能障碍及抗凝治疗等引起的鼻出血, 符合高血压鼻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且鼻腔经鼻内镜检查确诊。2组患者年龄、第一次入院时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复发性鼻出血部位
42例2次出血患者中, 鼻腔后部15例 (35.8%) , 鼻中隔前下方Litt Ie区11例 (26.2%) 鼻腔前部3例 (5%) 鼻顶部3例 (5%) 、嗅裂部4例 (7%) , 蝶筛隐窝4例 (7%) 、鼻咽部6例 (14%) ;首次复发出血部位同侧18例 (42.5%) , 对侧为24例 (57.5%) ;5例3次血患者中午1例见双侧鼻腔同时出血。
1.3 复发性鼻出血间隔时间
2次出血间隔时间为14d~10年, 平均为2.1年。
1.4 复发性鼻出血季节与时间
1、4月季度气候干燥、多风, 易致鼻黏膜干燥萎缩, 夜间气温较低, 鼻黏膜萎缩明显, 加上平卧时血液量增多, 血管压力增加, 血管破裂。其他季度少见;发生在0:00~6:00较多, 发生在19:00~24:00次之, 尤其以1:00~4:00[2], 最多发生在07:00~12:00或13:00~18:00少见。
1.5 复发鼻出血与血压关系
48例复发性高血压病鼻出血患者中, 首次出血后未能坚持控制好血压, 间断或未口服降压药物, 来时测血压均在21.7/13.7k Pa以上, 且波动幅度大, 达5.36~8.1k Pa, 而未复发组36例患者中在治愈出院后, 能坚持定期复查, 能坚持按医嘱口服降压药物, 血压控制较好, 有记录血压基本在18.6~12.0k Pa以下, 并且血压比较平稳, 2组患者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其中1例56岁左侧鼻腔中后部鼻出血患者, 首次鼻出血经鼻腔内镜下左侧后鼻孔填塞后, 与出院后第7天再次发生同一部位出血, 经再次鼻腔填塞治疗后, 坚持口服降压药物, 控制血压基本在18.5~12.1k Pa以下, 至到今天已经8a, 未再发生鼻出血。同时鼻出血一定程度上与血糖控制的好坏也有一定的关系, 可能与出血面愈合有关。
2 讨论
高血压性鼻出血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它已成为中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 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及鼻出血等临床症状。大量资料表明其在临床上所占比例高达50%[3], 且易复发, 重者可危及生命, 尤其是多次反复高血压鼻出血的患者, 出血较为凶猛, 如果处理不当, 易出现并发症, 如虚脱、出血性休克及心脑梗死。一般高血压引起鼻出血多为突然发病, 出血量较多, 这样会使患者精神紧张、恐惧、焦虑不安, 这种情绪变化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失调,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血管冲动占优势, 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血压升高[4], 导致鼻出血加重, 或再次出血, 处理比较棘手。临床上研究确认高血压是引起鼻出血的最主要原因, 高血压会使动脉硬化, 患者的血管收缩力差, 在气候变化时, 因空气干燥, 可以造成鼻黏膜脱水, 纤毛功能下降, 鼻腔血管脆性增加, 尤其是鼻腔后部血管弯曲度较大, 经常接受血液冲击在血压波动时鼻腔黏膜就易发生破裂出血, 在加上长期高血压 (21.7/13.7k Pa) 使鼻腔静脉系统处于淤血及扩张状态, 其收缩压与舒张压增高与鼻出血发病风险呈正比。同时患者出现鼻出血以后, 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担心、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变化, 对医护人员多疑、不信任, 同样会使患者的血压升高。本组资料显示首次高血压鼻出血后未能坚持控制好血压, 尤其是波动性大的高血压是导致复发性鼻出血的重要因素, 他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同时又是心脑血管的重要危险因素, 能是心脑血管的结构功能改变和损伤。另外,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好, 也可以是鼻出血复发的机会增加, 由于血糖高, 血管病变较广泛, 既有心脑大、中血管的粥样硬化, 又有微血管的病变。因此, 控制好血糖也是预防和控制复发性鼻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 特别是对有家族史的患者应特别注意, 是患者及家属在医务人员的正确指导下, 坚持规律、按时口服适合自己的降压药物, 提高遵医行为, 消除一切诱因, 戒烟限酒, 保持情绪稳定, 坚持合理饮食, 大便通畅, 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 有良好的鼻腔卫生习惯,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血压维持平稳状态, 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并且有效控制血糖。高血压鼻出血的影响因素不仅是鼻出血复发性, 在治疗上增加患者痛苦, 并且影响治愈率, 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因此, 消除其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同时高血压鼻出血患者合并鼻中隔偏曲时, 由于血压高。动脉硬化, 血管的收缩能力差, 其偏曲出黏膜菲簿, 血管的张力高, 在情绪波动或不能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 由于血压的突然升高, 导致血管破裂, 同样会发生严重的鼻出血。
参考文献
[1]黄选兆.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44-47.
[2]孙俊清, 任丽艳, 赵雅智, 等.8例高血压鼻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7) :186-187.
[3]王萍.高血压鼻出血影响因素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7, 10 (13) :61-62.
[4]杨光华.病理学[M].5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33.
复发性脑出血论文 篇2
方法:将300例热性惊厥患儿按年龄段进行分组,各年龄组随机分为两组,对干预组家长进行预防复发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出院后对各组进行跟踪、随访,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干预组有12例复发,其余138例2年内未复发;对照组有38例复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对热性惊厥患儿进行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护理干预,大大降低了小儿惊厥的复发率。
【关键词】 热性惊厥;复发;护理干预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FC)是儿科常见急症,可有多种疾病引起,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绝大部分预后良好,可部分FC后发生癫痫及后遗症[1]。
由于其发生时应激状态和易复发的特点,使家属出现恐惧害怕等负性心理,故有必要对此进行预防,我科1月~12月对150例FC患儿预防复发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月~2012月,我院收治FC患儿300例,年龄6月~7岁,其中男165例,女135例,<1岁67例,~3岁125例,~6岁89例,>6岁19例。
病因上呼吸道感染196例,支气管炎53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9例,肺炎1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将300例各年龄段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150例入院后给予预防FC复发的护理干预指导;对照组150例进行常规护理。
随访2年~3年,每3月~6月通过来院随访或电话问询等方式获取资料,随访内容为发热次数、用药情况、惊厥复发次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干预组干预内容包括 5个方面:①发热的观察: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变化,识别体温升高早期表现,发热患儿多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差、轻咳、不明原因哭闹、面色潮红、呼吸增快或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等症状,但也有部分小儿发热时精神正常,能正常玩耍,不易发现。
特别是有惊厥史的患儿,家长要严密观察小儿的行为和精神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测量体温,并结合颈部皮肤灼热感估计是否高热。
②发热的处理:患儿发冷时适当予以保暖,减轻寒颤,一旦四肢转暖,应及时松解包被,以利散热。
体温上升过程中或体温超过38 ℃最易发生惊厥,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并教会家长擦浴的手法、部位、注意事项,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和全身情况,擦浴后30 min测体温,体温有所下将视为有效。
家中应常备退热药,正确掌握常用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密切观察体温,服药后多饮水以协助降温,降温处理后及时送往附近医院,切忌在患儿发热时不做降温处理而直接包裹送往医院,这样不利于散热,而导致途中惊厥发生。
③预防用药:苯巴比妥为长效镇静催眠药,它有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或促进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r-氨酪酸(GABA)的作用,还有增强解热镇痛药作用,故可有效地预防及控制惊厥,在发热早期(体温>37.5 ℃)按3 mg/(kg·d)~5 mg/(kg·d),隔8 h服一次,间歇短程用药[3],直至热退停药。
并结合退热和治疗原发病。
④惊厥的紧急处理:患儿突然发生惊厥时,立即给患儿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颈部衣扣,随时擦净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压人中穴(鼻唇沟上1/3处)合谷穴(虎口处),必要时用筷子或硬物缠上棉布放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头咬伤,立即送医院急救。
⑤日常生活指导(重点预防感染):合理的膳食和起居教育,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均衡膳食,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
注意休息和睡眠,多做户外活动。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居室通风换气避免传染源防止感染。
预防接种或其他疾病需要用药时,应注意有无引起惊厥的潜在可能性。
2 结果
干预组150例患儿经2年的临床随访观察,仅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8%;对照组150例患儿有38例复发,复发率为25.3%。
应用χ2检验,P<0.05,两组有差异(见表1)。
表1 300例热性惊厥患儿情况及2年随访结果统计
3 讨论
小儿时期任何突发高热的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FC,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多见于6个月~3岁患儿,在突发高热之际,主要是由于患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不完善,各种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放电而产生惊厥,惊厥次数少,发作时间短,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FC是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3%~4%,以发热24 h内出现惊厥最多。
复发性膀光炎不再“复返” 篇3
一、首次发作可用一般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呋喃西林等,3~7天后,大多可治愈。若膀胱炎反复发作,患者则应先作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然后根据药敏情况,使用有效抗生素。老年人应注意选用那些在肾组织及尿液中药物浓度高、肾毒性小的药物,才可能尽快有效地控制炎症。若经治疗仍反复发作,可采用长期抑菌疗法,即预防性服药法:诺氟沙星0.1~0.2克、复方新诺明1~2片、头胞氨苄0.125~0.25克等,于每晚睡前吞服,连服6个月,常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多饮水、勤排尿(一般2~3小时一次,尿量至少每日1500毫升以上)可以促进细菌、炎性渗出物的排出,减少细菌在尿路繁殖。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衣,保持会阴部清洁。
三、若感染反复发作,疗效不佳,应查患者的免疫功能。若确诊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应服用免疫增强药物,如中药玉屏风散;或练习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患者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应考虑作以下检查:
1.尿道口附近是否有感染病灶存在,如盆腔炎、宫颈炎、尿道旁腺炎、肛周炎、前列腺炎等,找到病灶后应及时彻底治疗。
2.做B超、腹平片、泌尿系统上行或下行造影、CT、膀胱镜检查等,看是否有尿路梗阻存在,如结石、肿瘤、膀胱颈狭窄、膀胱颈硬化、前列腺增生、尿道返流等。
3.经抗生素治疗后疗效仍不佳的患者,应对其他病原如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等进行检查,再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4.有无全身性疾病存在,如糖尿病、结核病、重症肝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结肠炎、肿瘤、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如有以上疾病应同时给予治疗。
复发性脑出血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9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128例患者发生早期血肿增大或 (和) 术后血肿复发, 记为观察组, 另102例患者未发生血肿增大或术后血肿复发, 记为对照组, 本研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并履行患方知情同意程序。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及处理, 应用德国西门子全身CT扫描仪, 自颅底至顶部, 矩阵为512×512, 层厚5~10mm, 出血量计算按照多田氏公式计算, 详细记录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血肿扩大和血肿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相关参数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140/90mmHg、双侧血肿、术前凝血功能、神经功能障碍、抗凝剂的使用、起病至入院时间>6h。本研究将是否有血肿扩大和术后血肿复发作为变应量, 参数作为自变量。
1.3 入选标准
患者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发病4h内首次行头颅检查, 发病48h内复查CT, 为活动中起病, 迅速达到症状学高峰[2], 排除48h后复查头颅CT或未复查CT者。
1.4 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以EPI info6.04软件双人双重录入计算机, 做一致性检查,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以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180/100mmHg、双侧血肿、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抗凝剂的使用、起病至入院时间为自变量以血肿扩大或 (和) 术后血肿复发为因变量,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1。
影响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的因素有:高血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血肿中线移位>5mm、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双侧血肿、服用抗凝剂、起病至入院时间>6h。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与性别、年龄无关 (P>0.05) 。
3 讨论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 头颅CT动态观察成为确定血肿增大的有效方法, 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判定标准, 本文依照Fuji等提出的标准为血肿体积超过原体积的50%且>2mL或血肿增加>20mL, 目前这一观点得到多数神经外科医生的接受, 脑出血加重导致脑疝形成, 是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的重要原因[3], 因此研究并了解血肿增大或血肿复发的影响因素, 对于早期发现、早干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所选取病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脑出血发生后血肿扩大或持续性出血, 国内外有大量研究对血肿增大进行统计, 如Brot提出, 有30%~45%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24h内复查CT见血肿扩大, 这也是脑出血最初3h内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在本组资料中, 128例患者发生早期血肿增大或 (和) 术后血肿复发, 发生率为55.7%, 服用抗凝剂是导致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 是正常情况下的2.4倍, 本研究还显示入院时间与血肿扩大及复发呈正相关, 就诊时间越短, 短时间内行头颅CT检查, 可观察到血肿扩大。术后血肿复发的因素较复杂[4], 可能与血肿清除不干净、残留较多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有关, 这也是手术面临的重要问题, 这就要求在手术过程中在内窥镜辅助下双孔钻颅顶引流术增大手术视野, 彻底清除死腔、死角的残留血肿、清除纤维束, 从而更大冲洗血肿腔内纤维蛋白降解物, 降低术后血肿的复发率。本研究发现血肿扩大与术后血肿复发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与Yamaoto等报道相符[5], 与患者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血肿中线移位>5mm呈正相关, 这些因素均能增加手术钻孔引流术后血复发率。
影响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的因素较复杂, 综合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避免损伤血肿包膜是防止血肿复发的重要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血肿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2012年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230例, 所有病例均经过头颅CT检查确诊, 其中128例患者发生早期血肿增大或 (和) 术后血肿复发, 记为观察组, 另102例患者未发生血肿增大或术后血肿复发, 记为对照组,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血肿扩大和血肿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影响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的因素有:高血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血肿中线移位>5mm、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双侧血肿、服用抗凝剂、起病至入院时间>6h。结论 影响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术后复发的因素较复杂, 综合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中避免损伤血肿包膜是防止血肿复发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复发,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庆良, 主译.王忠诚, 主审.幕上动脉.RHOTON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32-133.
[2]严畅, 陈伟强, 苏杰, 等.经颞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5) :303-304.
[3]周志强, 郑永玲, 赵立波.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多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 30 (l1) :1096-1098.
[4]Ji N, Lu JJ, Zhao YI, et a1.Imaging andclinical prognostic indicatorsfor early hematoma enlargement afte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hemorrhage[J].Neurol Res, 2009, 31 (4) :362-366.
复发性脑出血论文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52例, 女性24例, 年龄50~83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头颅CT并结合既往史作出诊断, 其中脑血栓形成38例, 腔隙性梗死22例, 脑栓塞1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1例, 糖尿病史23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8例,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8例, 冠心病合并房颤5例, 高脂血症41例, TIA史9例, 吸烟史34例, 饮酒史43例, 复发一次46例, 复发二次20例, 复发三次1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为急性起病, 头痛头晕38例, 呕吐26例, 一侧肢体无力43例, 抽搐21例, 混合性失语16例, 偏盲6例, 嗜睡13例, 昏迷30例, 一侧中枢性面舌瘫51例, 偏身感染障碍57例。
1.3 治疗
本组病例采用降纤酶, 灯盏花素, 脑复康等治疗。对血压过高者积极控制血压, 脑梗死面积较大者早期使用甘油果糖, 20%甘露醇静滴, 以消除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并辅以肠溶阿司匹林, 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性治疗。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评定标准按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标准评定。
2.2 结果本组76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基本痊愈14例, 显著进步29例, 进步21例, 无变化3例, 恶化2例, 死亡7例。
3 讨论
3.1 主要复发危险因素
(1)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70%~80%的脑卒中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口服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 控制高血压可减少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高血压患者自动调节的上下限均会上移。其结果对高血压的耐受增强, 对低血压的耐受减低, 最后导致脑血管壁结构改变, 平日未正规服用降压药, 导致血压波动幅度过大, 这比高血压本身危害更大。 (2) 糖尿病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其原因是糖尿病可引起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和局灶性增厚, 局部血管闭塞, 这是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因素。 (3) 心脏疾病是一种复杂的危险因素, 病变的心脏瓣膜、室壁或心房有血栓形成和血栓样物质沉积。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 影响心脏排出量, 引起脑灌注障碍。 (4) 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药物使用不当引起脑循环障碍, 其中最重要的是风湿性心病和冠心病。 (5) 高血脂症,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吸烟, 嗜酒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复发危险因素。
3.2 防治
脑梗死一旦复发其治愈率相当低, 重点即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可使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明显下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 脑卒中下降75%。复发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 要特别重视复发超早期和急性期的处理措施, 尽早恢复梗死缺血区 (半暗带) 的血液供应, 改善微循环, 消除脑水肿, 阻断梗死的病理过程, 加强缺血脑细胞的保护治疗, 依不同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 目前多主张服用阿司匹林, 对首发和复发可作为预防治疗, 以小剂量为宜, 一般50~100mg/d。可减少病死率和复发率, 故建议在无特殊禁忌症情况下终身服用是有益的。对于有复发先兆的患者, 应采取静脉用药治疗, 治疗时应注意对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越多, 其复发的危险性越高, 复发次数越多, 预后越差, 其根本在于控制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规律的生活。因此, 加强脑梗死复发的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岚, 武绍远, 丁里.2型糖尿病对复发性脑梗死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1) :26.
复发性脑出血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将80例复发性口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实验组和常规治疗组, 每组40例。其中男34例, 女46例;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40.6岁;溃疡史2~21年, 每年发作3~11次, 平均6.3次;自然病程7~20天, 平均11.4天, 皆可自愈。
1.2 药物及治疗方法
实验组服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 (四川禾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51020508, 规格:10克/袋) , 服药期间清淡饮食, 忌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卫生, 生理盐水漱口。常规治疗组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 (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3635, 规格:100片/瓶) , 维生素C片 (北京中兴制药厂生产, 国药准字H11020356, 规格:0.1克/片) , 复方丹参片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44023372, 规格:0.32克/片) , 局部贴洗必泰口腔溃疡药膜[西安康华制药厂生产, 陕卫药准字 (1984) 第000518, 规格:20片/袋],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 (江苏圣保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6694, 规格:150毫升/瓶) 漱口。剂量和用法均遵药物说明书, 疗程7天。于治疗后1、3、5、7天复查。复发后同一患者使用同一方法治疗, 随访两年。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公布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评价试行标准》[6]: (1) 年龄18~75岁, 男女不限; (2) 溃疡发生48小时内, 尚未进行治疗; (3) 除已确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外, 其他健康状况良好; (4) 自愿参加本研究, 愿意服从治疗方案并来院复查,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伴有严重全身感染性疾病或系统性疾病者; (2) 24小时内使用抗生素、消炎、止痛药者; (3) 治疗前3个月内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影响免疫功能药物者; (4) 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风湿病患者; (5) 智力障碍、自身判断疼痛强度困难者; (6) 哺乳期妇女及孕妇; (7) 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
1.4 疗效评价指标
1.4.1 有效率
疗效评价标准: (1) 显效:用药后3天溃疡愈合, 疼痛消失; (2) 有效:用药后4~5天溃疡愈合, 疼痛消失; (3) 无效:用药后5天以上溃疡未愈合。以两年总诊次 (发作1次只治疗1个疗程, 计1个诊次) 计算总有效率, 并进行组间比较。
1.4.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每次治疗前后进行PT检测并比较。
1.4.3 复发率
对每年的发作次数、平均间歇时间, 与治疗前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
1.4.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平均病程 (11.8±0.7) 天, 平均每年发作6.5次, 平均间歇时间为46.4天, 平均年龄42.6岁;常规治疗组平均病程 (10.9±0.9) 天, 平均每年发作6.2次, 平均间歇时间为57.2天, 平均年龄39.2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发作次数和间歇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治疗后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2.2.1 有效率 (见表1)
实验组40例共256诊次, 显效110诊次, 显效率43.0%;有效122诊次, 有效率47.7%;无效24诊次, 无效率9.4%;总有效率90.6%。常规治疗组40例共436诊次, 显效273诊次, 显效率62.6%;有效136诊次, 有效率31.2%;无效27诊次, 无效率6.2%;总有效率9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显效率组间比较P<0.05, 说明常规治疗组显效快。
注:*表示与实验组比较, P<0.05;**表示与实验组比较, P>0.05
2.2.2 PT (见表2)
实验组治疗前PT平均值为 (15.76±1.24) 秒, 治疗后PT平均值为 (12.68±2.11) 秒;常规治疗组治疗前PT平均值为 (15.58±1.52) 秒, 治疗后PT平均值为 (12.04±2.65) 秒。治疗前后PT平均值组间比较P>0.05, 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后组内PT平均值比较P<0.05, 差异有显著性。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使PT时间减小, 接近正常值。
2.2.3 复发率 (见表3)
实验组治疗后第一年平均发作次数为3.6次, 与治疗前比较P<0.01, 差异有显著性;平均间歇时间91.4天, 与治疗前比较P<0.01, 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实验组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间歇时间明显延长。治疗后第二年平均发作次数、间歇时间与治疗前比较P<0.01, 差异有显著性, 与治疗后第一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复发率进一步下降。
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第一年平均发作次数为5.7次, 与治疗前比较P>0.05, 差异无显著性, 平均间歇时间57.1天, 与治疗前比较P>0.05, 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第二年平均发作次数、间歇时间与治疗前比较P>0.05, 差异无显著性, 与治疗后第一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 P<0.01;**表示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复发性口疮又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RAU) , 其病因复杂, 多与免疫[3]、遗传、内分泌[9]、感染、微循环障碍、血瘀[1,2,5]、心理、饮食、营养、环境, 以及中医辨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等多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但复发率高, 本研究中常规治疗组采用多种药物局部与全身综合治疗, 主要是对症活血化瘀治疗[2]。有研究表明, 复发性口疮患者PT明显延长, 两组治疗后PT缩短, 治疗有效[5]。常规治疗组综合治疗显效快, 实验组纯中药治疗, 显效慢, 但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治疗, 其两年复发率降低, 说明远期效果较好, 但其PT缩短机理尚不明确。
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疮的研究越来越多[2,4,8,10]。中医学认为, 复发性口疮多与外感六淫燥火、内伤脏腑热盛有关, 热壅血滞、瘀热互结为口疮的重要病理机制[10]。实验组所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 其基础方为小柴胡汤, 成分:柴胡、黄芩、半夏 (姜制) 、党参、生姜、甘草、大枣, 辅料为蔗糖;功能主治:解表散热, 疏肝和胃, 常用于外感病, 邪犯少阳证的治疗, 是和解方的代表。长期以来很少用于复发性口疮的治疗。柴胡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 升阳截疟、镇静止痛的作用, 为君药;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为臣药;二药透达清泻半表半里之热, 治疗寒热往来为主药。党参补中益气;大枣营养丰富, 有安神和解的作用;生姜性辛热, 温中散寒;半夏性辛温, 燥湿化痰止呕, 与生姜合用能和胃降逆, 协调君药之苦寒;四药合用能解毒扶正和中, 协助主药祛邪, 为佐药。甘草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作用, 为使药。小柴胡汤还有较强的抗组织胺作用[11]。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该方可以加减为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等, 更加对症, 提高复发性口疮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对复发性口疮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复发性口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实验组和常规治疗组, 每组40例。实验组服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 生理盐水漱口;常规治疗组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复方丹参片, 局部贴洗必泰口腔溃疡药膜,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 疗程均为7天。对比两组效果及复发率, 随访两年。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但实验组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可以治疗并降低复发性口疮的复发率。
关键词:中成药,小柴胡颗粒,复发性口疮,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傅进友, 秦海燕, 刘静.丹参复方双链酶药膜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初步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5 (2) :278-280.
[3]吴丽.乌体林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6) :828-830.
[4]刘玲侠, 王勤涛, 李晓林, 等.西帕依固龈液合剂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疗效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5 (6) :893-894.
[5]安银东, 张秀华, 王秦芳, 等.复发性口疮患者血浆PT、APTT、Fib检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 (2) :139.
[6]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疗效评价试行标准[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1, 21 (4) :487-491.
[7]李秀清.欧柏宁凝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3) :421-422.
[8]彭骊苏, 李敏, 周红梅, 等.一清胶囊治疗 (热毒症)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6) :766-769.
[9]吴敏, 刘寿桃, 陈少武, 等.与经期相关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黄体期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3) :360-362.
[10]吴国荣.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探析[J].吉林中医药, 2010, 30 (4) :292-293.
复发性脑出血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 有霉菌性阴道炎病史, 治愈后再次出现真菌学检查阳性; (2) 以白带增多且呈豆渣样或凝乳样改变、外阴及阴道内有烧灼感或伴有严重的瘙痒、尿频、尿急、尿痛及性交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3) 妇科检查示:外阴可见阴道潮红, 豆渣样或凝乳样分泌物量多, 镜检可见芽胞或霉菌丝; (4) 患者知情同意。
1.1.2 排除标准
(1) 其他严重躯体疾患; (2) 严重精神疾患; (3) 依从性差, 中途提出者。
1.2 一般资料
据上述标准, 自2009年2月—2011年1月共收治于我院门诊、病房治疗的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患者240例。年龄21~48岁, 平均 (27.8±7.5) 岁;病程1.5~8年, 平均2.8年。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 结合自愿的基础上分为药物结合健康宣教治疗组 (简称治疗组) , 单纯药物治疗组 (简称对照组) , 每组各120例。
1.3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分为急性治疗期与巩固维持期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急性期予以氟康唑150mg (3次/d, 5~7d为1个疗程) +夜间配合小苏打水 (20% ~40%, 坐浴15min) +睡前硝酸咪康唑栓400mg阴道栓剂 (1枚/d, 6d为1个疗程) 。若伴外阴瘙痒者给予硝酸咪康唑乳膏外用;巩固维持期治疗是在强化治疗达到真菌学阴性后开始急性, 以局部用药为主, 睡前硝酸咪康唑栓400mg阴道栓剂 (1枚/d, 6d为1个疗程) , 使用6个月。所有治疗均为经净后开始。3个疗程后于经前复查。健康宣教治疗:主要是对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事项进行着重讲解, 如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尽量不穿或者少穿紧身裤, 除月经期不用护垫, 不冲洗阴道, 不坐浴, 不随便使用抗生素等, 以及告知如有其他妇科疾病, 需积极治疗等内容。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2次经前阴道分泌物涂片念球菌阴性;显效:症状明显减轻, 体征明显改善, 2次经前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阴性;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 2次阴道分泌物镜检有1次以上阳性表现;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2次阴道分泌物镜检均为阳性表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5.83%, 对照组为91.6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再次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1年内, 再复发人数为30例 (25.00%) ;对照组患者1年内, 再复发人数为70例 (58.33%) , 其中两组患者中复发者大多为已婚妇女其配偶全部为个体及打工者, 占86.02%。两组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亦称霉菌性阴道炎, 多是由于白色念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已婚健康妇女中阴道内带有白色念球菌者占10% ~25% [2], 且以出现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呈豆渣样等临床表现, 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性交痛等尿道刺激症状的霉菌性阴道炎, 同时, 加之女性生殖道的解剖特殊性, 导致本病易反复发作, 不易治愈。因此, 探寻有效防治复发的措施与方法, 是现今亟待解决的妇科难题。
我科通过多年临床诊治发现, 由于本病治疗的不彻底, 给很多妇女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而以往常用抗真菌药物多以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而使很多患者望而却步。因此, 本研究选用可有效抑制真菌使其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合成障碍, 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真菌的目的的氟康唑进行治疗[3]。同时, 选用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用药, 效果较好。显而易见, 霉菌性阴道炎属于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一类疾病, 我科医生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同时, 加强对患者进行生活常识的健康宣教, 使其不仅明晰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而且在生活中重视细节, 切断传染源, 做到洁身自好, 防治病原侵袭, 从根本上进行遏制。结果发现:治疗组有效率为95.83%, 对照组为91.67%, 两组比较, 治疗组虽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1年内, 再复发人数为30例 (25.00%) ;对照组患者1年内, 再复发人数为70例 (58.33%) , 其中两组患者中复发者大多为已婚妇女其配偶全部为个体及打工者, 占86.02%。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可见, 药物结合心理健康宣教, 不仅对于临床治疗有效, 更是有效防治复发的手段。然由于时间及经费等问题, 研究中发现的易患人群亦引起我们的关注, 也为我们下一步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患者240例, 分为药物结合健康宣教治疗的治疗组, 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每组各120例, 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及随访1年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83%, 对照组为91.6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1年内, 再复发人数为30例 (25.00%) ;对照组患者1年内, 再复发人数为70例 (58.33%) ,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药物结合心理健康宣教, 不仅对于临床治疗有效, 更是有效防治复发的手段。
关键词:阴道炎,复发,治疗,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白秀娟.83例复发性念球菌性阴道炎患者心理状况及婚姻质量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03, 6 (5) :493-494.
[2]戴钟英.念珠菌及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病因及诊治问题[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9, 15 (5) :235.
复发性胃癌52例临床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 2例中男3 0例, 女2 2例;年龄2 7~7 8岁。第一次手术情况:根治性切除3 7例 (7 1.2%) , 姑息性切除12例 (23.1%) , 单纯胃大部切除3例 (5.8%) 。第一次手术方式:远端胃大部切除32例 (61.5%) , 其中毕Ⅰ式20例, 毕Ⅱ式1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8例 (34.6%) ;全胃切除2例 (3.8%) 。
1.2 病理类型及分期
52例第一次术后病理报告:印戒细胞癌18例 (34.6%) , 未分化癌13例 (25.0%) , 低分化腺癌8例 (15.4%) , 乳头状腺癌6例 (11.5%) , 黏液腺癌4例 (7.7%) , 管状腺癌3例 (5.8%) 。切缘阴性47例 (9 0.4%) , 切缘阳性5例 (9.6%) 。肿瘤分期:1期2例 (3.8%) , 2期1 7例 (3 2.7%) , 3期2 1例 (4 0.4%) , 4期1 2例 (2 3.1%) 。
1.3 复发类型
胃周淋巴结转移1 4例 (2 6.9%) , 腹膜种植转移12例 (23.1%) , 残胃复发7例 (13.5%) , 胃周脏器浸润5例 (9.6%) , 肝转移4例 (7.7%) , 肝门部转移3例 (5.8%) , 胰腺转移、卵巢转移、吻合口复发各2例 (各3.8%) , 肺转移1例 (1.9%) 。
1.4 复发时间
早期复发, 亦称奔马型复发 (胃癌术后2年内复发) 44例 (84.6%) , 中期复发 (胃癌术后2~5年内复发) 7例 (13.5%) , 晚期复发 (胃癌术后5年后复发) 1例 (1.9%) 。
1.5治疗方式
根治性手术切除1 2例 (2 3.1%) , 其中残胃全切、联合脏器切除各4例, 肝部分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各2例;姑息性手术切除7例 (13.5%) , 其中腹腔肿块切除3例, 卵巢切除、高位肠切除各2例;手术解除梗阻6例 (1 1.5%) , 其中胆道T字管引流2例, 吻合口支架扩张术、胆肠吻合、乙状结肠造瘘、空肠造瘘各1例;剖腹探查加活检5例 (9.6%) ;非手术治疗22例 (42.3%) 。
1.6 转归
手术治疗的30例术后生存期:<1年12例 (40.0%) , 1~2年10例 (33.3%) , 3~5年5例 (16.7%) , >5年3例 (10.0%) ;平均生存时间 (17.0±3.4) 个月。非手术治疗的22例, 最长生存2年。
2 讨论
2.1 复发性胃癌的原因
胃癌术后复发的因素较为复杂,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第一次手术时病变已处于进展期, 当时手术已达不到根治要求, 有病灶残留或癌细胞残留。 (2) 第一次手术切除范围不够, 根治术要求胃切缘至少距病灶6cm以上。 (3) 淋巴结清扫范围不够[1], 容易遗漏转移的淋巴结, 尤其是临床分期较早但可能伴有淋巴结跳跃性转移或淋巴结微转移的胃癌患者。 (4) 第一次手术术式选择不当, 胃癌患者一般不主张行毕Ⅰ式吻合 (易导致切除范围不够, 清扫不彻底, 术后易发生吻合口漏) 。本组2例行毕Ⅰ式吻合, 术后发生吻合口漏, 术后5个月左右出现肿瘤复发。 (5) 残留胃内多个原发灶或癌前病变, 术后导致胃再发癌[2]。 (6) 第一次手术时已有微小转移灶。 (7) 患者本身已有腹腔种植或医源性腹腔种植。
2.2 复发性胃癌的类型
复发性胃癌类型复杂, 按照临床特点分类: (1) 局部复发 (残胃、吻合口复发) ; (2) 胃周手术野复发; (3) 肝及肝门部浸润转移; (4) 腹膜转移; (5) 淋巴结复发; (6) 复合型复发。以时间分类可分为早期复发、中期复发、晚期复发。复发时间距首次手术时间越长, 肿瘤生物学行为越好;再次手术切除率越高, 预后越好。临床上进展期胃癌大部分为奔马型复发[3], 本组占84.6%。腹膜复发在所有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者中占29%~50%, 再次手术困难, 未经治疗者生存期平均6个月, 在各种复发形式中预后最差[4]。残胃吻合口复发多为晚期复发, 再切除率高, 预后也比较好。本组以胃周淋巴结转移所占构成比最高, 其次为腹膜种植转移、残胃复发。
2.3 复发性胃癌的术式选择
根治性再切除术仍是胃癌术后复发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性胃癌一旦确诊, 首先要考虑有无再次手术可能, 如有可能应积极剖腹探查[5]。术中根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家属意向选择不同的术式。无论是根治性切除还是姑息性手术, 能切除肿瘤预后比不能切除者好, 只有切除肿瘤才有可能长期生存。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 可行姑息性或旁路性手术, 减轻梗阻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命。对不能耐受手术或已有广泛转移证据者, 应禁止再行手术探查。笔者认为再手术适应证为: (1) 首次手术时无明显转移; (2) 残胃或吻合口复发; (3) 出现肠道、胆道梗阻; (4) 胃周脏器局限性浸润; (5) 患者无腹水、无明显消瘦; (6) 患者及家属的强烈要求。本组52例共行手术切除术 (残胃切除或者联合脏器切除加胃周淋巴结清扫) 19例, 其中行再次根治术1 2 例, 姑息手术7例。结果行再次根治术的1 2 例术后3年生存4例, 5年生存3例;而姑息性手术7例术后3年仅生存1例。因此, 对证实胃癌复发病例, 只要有手术适应证, 术中发现肿瘤无法切除, 但出现吻合口或肠道、胆道梗阻, 应积极行减瘤造瘘、改道等手术, 尽力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Barbour AP, Rizk NP, Gonen M, et al.Lymphadenectomy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 :impact of adequate staging on outcom[J].Ann Surg Oncol, 2007, 14 (2) :306-316.
[2]朱正纲.胃癌术后复发的有关问题及综合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3) :181-183.
[3]Rohatgi PR, Yao JC, Hess K, et al.Outcome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fter successful gastrectomy[J].Cancer, 2006, 107 (11) :2576-2580.
[4]何裕隆.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 (8) :472-473.
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诊治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 来本院治疗的复发性流产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19~35岁, 平均 (27.39±2.34) 岁, 既往流产次数2~4次, 平均 (2.47±0.21) 次。
1.2 研究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叶酸治疗, 1片/d,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保胎治疗 (黄体酮、固肾安胎丸等) 。观察组在妊娠准备期间, 采用阿司匹林100 mg, 泼尼松5 mg, 1/d, 每晚口服。且要求患者在用药期间避孕, 共3个月。3个月后, 减少阿司匹林用量 (25 mg) 及泼尼松用量 (2.5 mg) , 1片/d, 口服。一直到妊娠后3个月。在妊娠后与对照组采用相同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果, 探讨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1.3疗效判断
妊娠有效:指分娩活婴或妊娠28周胎儿正常者;妊娠无效:在妊娠28周内胎儿出现异常或发生流产者。1.4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对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时, 由于有效率属于定性资料, 故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软件应用SPSS13.0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5.00%,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0.567, P<0.05) , 结果见表1。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对于RSA患者的发生原因及机制尚不清楚, 因此, 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许多临床医师都在积极尝试各种治疗方案, 以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证据。本次研究中, 选择了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的治疗方案。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5.00%,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0.567, P<0.05) 。此外, 有研究结果表明, 免疫因素在治疗RSA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抗凝、免疫抑制等作用, 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 且阿司匹林在体内会水解后, 生成水杨酸和醋酸, 这两种酸性产物有抑制胚胎流产的作用。泼尼松不仅能缓解免疫反应, 减少免疫复合物在血管沉积, 进而避免了血管阻塞, 同时, 在胚胎种植时可防止发生免疫排斥, 泼尼松可促进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后者可作用于黄体颗粒细胞, 抑制黄体溶解, 维持期功能。两组药物联合应用, 不仅对孕妇无不良反应, 且不会使胎儿发生畸形, 对于治疗复发性流产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的方案治疗复发性流产效果良好,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在复发性流产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 本院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对照研究,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叶酸治疗, 1片/d,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保胎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保胎治疗基础上, 给予阿司匹林100 mg, 泼尼松5 mg, 1片/d, 每晚口服。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果, 探讨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5.00%,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0.567, P<0.05) 。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治疗复发性流产效果较好, 可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泼尼松,复发性流产
参考文献
[1]钟小烨, 崔艳萍.复发性自然流产150例病因分析.当代医学, 2012, 18 (23)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