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门脉高压性出血论文

2024-09-12

非门脉高压性出血论文(共3篇)

非门脉高压性出血论文 篇1

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 此外, 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较多, 出血部位也不固定, 这样给临床上诊治带来了一定难度。 据相关医学统计表明, 在患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当中, 出现持续出血或复发出血的患者占总数的10%, 而且在这些患者当中, 又有接近40%的患者出现死亡[2]。 所以, 临床上对于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棘手, 该研究通过对2013 年2 月—2014 年5 月该院在接诊的93 例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的93 例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来自2013 年2 月—2014 年5 月该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病人。 其中, 男性患者50 例, 年龄25~70 岁, 平均 (43.71±6.43) 岁;女性患者43 例, 年龄28~68 岁, 平均 (42.83±6.17) 岁。

1.2 诊断依据

(1) 入选病例, 诊断标准: 参考 《 内科学 》 教材 ( 第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出版) 的相关内容拟定。 所有患者均有呕血、黑便的现象, 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面色苍白、血红蛋白下降等情况;存在胃炎、胃溃疡、脾肿大等病史;患者经临床症状、胃镜、内镜等检查确诊为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 排除相关埃索美拉唑药物禁忌证;无精神障碍、人格障碍患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依从性良好, 可积极配合治疗;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

(2) 入选病例, 注意事项:同时, 要求患者入院后, 予以电子胃镜检查。 检查前, 详细告知患者纤维胃镜检查过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并获得知情同意。 同时, 要求患者禁食≥8 h, 检查前10 min, 需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对咽部进行麻醉。 检查过程中, 患者采取左侧卧位, 医者沿着患者会厌咽腔正中插管, 并告知做吞咽动作, 再循腔进镜达十二指肠降部, 缓慢退镜, 以此来细致观察患者降部、球部、幽门部、胃窦、胃角、胃体、贲门和食管等情况, 从而较为准确地找到责任病灶, 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协助患者吸氧;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脉搏、心电图、呼吸、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等;对患者进行常规指标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型、止凝血、电解质、腹部彩超等;采取禁食、补液、输血等常规治疗。

1.3.2 内科治疗让患者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肠溶片, 40 mg/次, qd;或患者口服去甲肾上腺素8 mg+100 m L的生理盐水, 20 m L/2 h; 或静滴埃索美拉唑针40 mg, q12 h;立止血进行止血:5 BU溶解于100 m L生理盐水, 静滴qd。

1.3.3 内镜下止血 (1) 将去甲肾上腺素8 mg+生理盐水100 m L液、孟氏溶液、凝血酶等药物喷洒在粘膜糜烂渗血处。 (2) 局部药物注射:主要适用于小血管出血, 在距离出血血管1~2 mm处分3~4 点注射, 药物有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每点注射0.5~1 m L, 总量约为10 m L;高渗钠-肾上腺素盐水溶液, 每点注射3 m L;硬化剂每点注射2 m L, 总量不超过10 m L等。

1.3.4 外科手术如果患者经内科保守、 内镜下止血治疗后没有取得任何效果时, 需进行内镜下的外科手术治疗。 一般临床采用进行氩离子血浆凝固术进行治疗。准备APC 300 氩离子发生器、胃镜用APC导管等仪器设备, 认真检查仪器及导管的性能, 通过发射1~2 L/min的离子化的氩气将电能传导到组织表面, 使组织高温失活、凝固、干燥、收缩, 干燥后的组织丧失导电性, 氩气就会改变方向, 因而不易发生全层坏死和穿孔,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手术结束后, 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止血、抑酸等对症治疗。

1.4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疗效的评定标准[3], 分为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四个等级, 其中痊愈患者的评定标准为:呕血、黑便症状消失, 大便隐血试验结果为阴性, 各项生理指标正常, 生命体征正常;显效的评定标准为:呕血、黑便症状消失, 大便隐血试验结果为 (+) , 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有效的评定标准为:呕血、黑便症状得到改善, 频率降低, 大便隐血试验结果为 (++) , 各项生理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的评定标准为:治疗3 d后, 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没有得到改善。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在该组93 例患者中, 具体出血原因分析结果如下表1 所示。

2.2 治疗结果

在该组93 例患者中, 经过上述方法治疗后, 痊愈34 例, 显效29 例, 有效25 例,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6%, 其中常规治疗15 例, 内科治疗33 例, 内镜下止血40 例, 5 例转外科手术。

3 讨论

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黑便, 出血量大、速度快者血容量减少, 病情严重者容易造成急性周围循环障碍, 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4]。 据有关报道证实, 此类疾病的出血量较大、来势迅猛、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40%以上, 如不及时救治, 患者可因急性大出血发生休克而导致严重后果[5]。 所以, 鉴于上消化道出血导致的死亡病例在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占有很高比例,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应该对患者的出血原因、部位进行及时的判定和分析, 才能够保证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

实践提示, 及时明确出血原因, 采取正确措施止血是该病救治的关键。 近年来, 随着消化道内镜治疗出血的技术出现并逐渐发展成熟, 在临床上应用已十分广泛。 许建明等[6]研究证实, 内镜治疗能增加止血疗效, 减少再出血和死亡风险。 而且, 内镜治疗具有起效时间短、疗效明确, 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止血方式[7]。究其原因, 电子胃镜能够顺次地、清晰地对患者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进行观察, 同时开展病理学检查, 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少、无盲区等优点。 通过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电子胃镜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可以取得确切疗效。 其中消化性溃疡出血为主要原因, 占35.5%, 其出血主要是因为胃蛋白酶、胃酸等相关破坏因素, 以及由于胃黏膜保护机制失效所导致。 由以上可知, 对于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临床中常采用常规治疗、内科保守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及相关手术处理等治疗措施, 且经治疗后93 例患者中, 痊愈34 例, 显效29 例, 有效25 例, 其中常规治疗15 例, 内科治疗33 例, 内镜下止血40 例, 5 例转外科手术,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6%。 以上结果与余天奉等[5]在关于胃镜与内科保守治疗上消化道非门脉高压性出血的临床比较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具有临床意义。

在内科治疗中, 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 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刺激黏液分泌, 减轻胃酸等物质对胃十二指肠的损害, 提高黏膜屏障的保护功能, 有效修复损伤的黏膜上皮细胞[8]。 同时, 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提高胃部p H值, 有效地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防止血凝块被过早溶解, 达到止血、预防再出血的效果[9]。 所以, 质子泵抑制剂正是通过控制胃液产生, 降低胃部环境的酸性, 提升胃腔内部的酸碱数值起到确切的治疗作用。 若患者经内科保守、内镜下治疗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则将其转入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 结合以上论述和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病因。 针对病因, 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内科保守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及相关外科手术处理等治疗措施, 能够有效控制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 止血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威, 李敬东, 石刚, 等.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7 (2) :118-122.

[2]吴金秀.上消化道出血26例应用消化道内镜治疗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31) :67-68.

[3]陈慕维, 许秋霞.兰索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24) :5-6.

[4]詹海勇, 黄聪武.不同剂量奥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 2012, 33 (1) :127-128.

[5]余天奉.胃镜与内科保守治疗上消化道非门脉高压性出血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4) :267-268.

[6]许建明, 孔德润.内镜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J].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7 (2) :90-93.

[7]刘国珍, 张天成.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11, 27 (7) :713-715.

[8]莫钧.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175例病因分析[J].海南医学, 2013 (23) :3527-3529.

[9]杨萍.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9) :69.

非门脉高压性出血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18例主要表现为腹水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已有明确诊断者不入组研究。其中男136例,女82例,年龄60~82岁,平均病程为(3.24±1.26)个月,平均住院天数为(10.15±5.01)d。

1.2 临床表现

所有老年患者均以进行性腹胀为主要症状,其中伴腹痛75例,腹泻16例,腹部包块5例,消瘦142例,发热25例,纳差176例,贫血45例。

1.3 检查方法

所有老年患者均行腹水常规、生化、多肿瘤标志物、腹水脱落细胞检查、胸片、血生化及血沉、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芯片、腹部超声等检查,根据病情进一步行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全消化道钡餐、腹部CT、腹腔镜甚至剖腹探查。经过住院后的相关检查明确其诊断,各诊断均符合各自诊断标准,结核性腹膜炎除用排他性诊断外,还予诊断性治疗有效而明确。依据患者的病因构成,将研究组分为两组,分别为恶性腹水组及良性腹水组来进行分析总结。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腹水常规、腹水脱离细胞学检查等相关指标均以入院后的第一次检查为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来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因构成

本组病例的病因主要是恶性肿瘤,接下来为腹膜结核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多。本组研究的218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47例(67.4%),其中肝癌97例,胃癌11例,直结肠癌17例,原发灶不明的恶性肿瘤6例,卵巢癌5例,子宫内膜癌4例,胰腺癌3例,睾丸癌1例,腹膜间皮瘤1例,淋巴瘤1例,肾上腺恶性肿瘤1例;结核性腹膜炎28例(12.8%);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8例(3.7%),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干燥综合征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1例;卵巢良性病变6例(2.8%),心源性腹水10例(4.6%),腹膜炎性改变7例(3.2%),重症药物性肝炎2例(0.9%),原因不明10例(4.6%)。

2.2 两组各类指标比较

腹水总蛋白定量等对良性与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符合率见表1。腹水常规生化检查与腹水脱离细胞学检查的相关性比较见表2。良性与恶性腹水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比较见表3。可以看出,恶性腹水组血清癌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与良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表示所有良性腹水组患者的腹水脱离细胞学检查均为阴性结果

注:CEA:癌胚抗原;CA125:癌抗原125;CA199:糖链抗原199

3 讨论

腹水是一种临床上较多见的体征,其病因多为肝硬化、恶性肿瘤腹腔转移、结核性腹膜炎、肾病综合症、心功能不全等。临床上目前多以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来区分门脉高压性腹水与非门脉高压性腹水。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是指患者同1天检查的血清白蛋白与腹水白蛋白之间的差值。将SAAG≥11 g/L的腹水归为门脉高压性腹水,其病因多为肝硬化、布加综合征、心功能不全等;而SAAG<11 g/L则归为非门脉高压性腹水,其病因多为腹腔恶性肿瘤及结核性腹膜炎。目前国内外的报道[1,2]认为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对于腹水诊断的准确率达到了92.0%~98.0%。本组病例分析提示,腹水白细胞计数、Rivalta试验、腹水总蛋白对渗出液的鉴别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7.43%、94.50%、93.12%,均低于SAAG对腹水的诊断准确率。

腹水的脱落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对于诊断恶性肿瘤较好的检查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检出率低。本组218例病例中有52例老年患者腹水的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35.37%,其阳性率较低,因此有中-大量腹水表现的患者建议反复多次重复进行腹水脱离细胞学检查,增加送检次数以便提高其阳性率。本研究病例中有5例老年患者第1次腹水脱落细胞检查为阴性,第2次检查为阳性。少量腹水建议行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术。提出用大量采集离心涂片法可提高胸腹水癌细胞检查阳性率[3]。CEA是Gold和Freedman于1965年首次由胎儿和结肠癌组织中发现的,是一种糖蛋白,不是胃肠道肿瘤所独特具有的抗原,因此在其他的恶性肿瘤疾病中亦可检测出来。CEA检测的特异性较高,但其敏感性偏低。本病例中良恶性腹水组CEA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CA125是Best从卵巢浆液性囊腺细胞免疫纯种的小鼠中得到的单克隆抗体,最先是作为卵巢癌的标志物,对于其诊断、治疗、疾病进展及复发的监测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报道,血清CA125在肝硬化、结核性腹水等患者中也可一定程度升高,因此,CA125的升高不一定代表就是恶性肿瘤疾病。本组病例中良性腹水与恶性腹水组CA125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部分良性老年腹水患者如结核性腹膜炎的患者CA125升高,但是其CA125升高的程度远不及恶性肿瘤所致的腹水患者。齐香静等[4]分析结核性腹膜炎CA125升高的原因为:CA125可以在体腔的上皮组织中表达,推测当结核性腹膜炎时,因腹膜的体腔上皮组织遭到损伤导致其被释放入腹水;除此之外,当腹膜受到刺激时也可导致CA125升高。但是血清CA125升高较多,数值大于500 U/mL时,恶性腹水的诊断可能性则较大。国内有研究[5]认为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CA125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是其对诊断无临床意义,但是研究发现结核性腹膜炎的患者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周后复查腹水CA125可有明显降低(P<0.05),从而认为腹水CA125对于其治疗疗效有跟踪观察的意义。韩莉[6]的研究亦表明血清CA125水平可以作为结核性腹膜炎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之一。刘东研等[7]及刘克祥[8]就认为血清CA125升高需综合多方面分析,不可片面的认为其升高就是恶性肿瘤疾病。于大兴等[9]研究提示检测腹水CEA-mRNA和CA199,诊断与鉴别诊断恶性腹水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两者联检后可以进一步提高敏感性(87.5%)。

CA199主要存在于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中,例如:结直肠癌、胰腺癌、胆道肿瘤等。有报道腹水CA199对于消化系统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7%、87.0%[10]。本病例中良恶性腹水组CA19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低,单纯依靠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鉴别良恶性腹水准确度不高,需结合多种检测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不明原因的腹水的诊断临床上具体实施不容易,现多采用的方法有:腹水常规检查、腹水脱离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电子胃肠镜检查等,而影像学检查、电子胃肠镜检查的确诊率<40%,腹膜活检的确诊率<60%[11]。腹膜活检、淋巴结活检和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性检查,多在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选用。陈小银等[12]研究提示经皮穿刺腹膜活检对不明原因腹水的诊断,特别是对腹膜肿瘤和结核性腹膜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临床上呈然经过各种方法的检查仍无法确诊病因时,应视病情需要选择腹腔镜探查,腹腔镜可以直接对腹盆腔内脏器进行观察,发现病灶,并且可以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从而能提高确诊率。有报道腹腔镜对诊断不明的腹水的确诊率为86.0%~97.5%[13],通过腹腔镜进行组织的病理活检是诊断不明原因腹水不可缺少的方法[14]。克力木等[15]对102例不明原因腹水患者行腹腔镜腹腔探查活检术,腹腔镜直视下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确诊率高,安全可行。腹腔镜具有广角、较高的清晰度,检查范围可达腹腔、盆腔多脏器,能检测到直径1~2 mm的病变[16]。国外研究提示[17]在渗出性腹水患者中予腹腔镜对病变组织行病理活检既可明确诊断。本组病例6例患者腹水的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但完善相关检查原发灶不明,如有条件尽可能行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有3例患者行腹腔镜检查,2例确诊为胃癌,1例确诊为卵巢癌。有1例患者以不完全性肠梗阻住院,行剖腹探查发现腹腔内多发淡黄色粟粒样结节伴有肠粘连,病理提示结核性病变,予抗结核治疗后好转出院。

随着目前医疗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更深入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确诊率有所增高。其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对于年青的女性患者,需注意询问有无关节疼痛,有无面部皮疹、多浆膜腔积液的症状等,进一步行自身免疫性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老年非门脉高压性腹水病因主要为恶性肿瘤、腹腔结核、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对于老年性非门脉高压性腹水的患者,其诊断需进一步完善检查,对于外院的电子胃肠镜结果,必要时重复检查。结合病史特点,可行多肿瘤标志物、腹水脱离细胞学检查、腹水ADA、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腹腔镜活检等方法以提高临床确诊率。

摘要:目的 探讨218例老年非门脉高压性腹水的病因构成及诊断方法,以利于更好指导老年非门脉高压性腹水的临床诊断。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8例老年非门脉高压性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8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47例(67.4%),结核性腹膜炎28例(12.8%),自身免疫性疾病8例(3.7%),卵巢良性病变6例(2.8%),心源性腹水10例(4.6%),腹膜炎性改变7例(3.2%),重症药物性肝炎2例(0.9%),原因不明10例(4.6%)。腹水白细胞计数、Rivalta试验、腹水总蛋白对渗出液的鉴别诊断符合率均低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对腹水的诊断准确率。腹水的脱落细胞学检查检出率低,需增加送检次数以便提高其阳性率。CEA检测的敏感性偏低,良恶性腹水组癌胚抗原(C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腹水组血清癌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199)与良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非门脉高压性腹水的病因主要为恶性肿瘤、腹腔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及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有助于确诊。

非门脉高压性出血论文 篇3

12例中男9例, 女3例。年龄45~67岁, 平均52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8例, 酒精性肝硬化3例, 隐源性肝硬化1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2例, B级4例, C级6例。临床表现便血10例, 贫血伴粪隐血阳性2例。所有病例全部经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门脉高压症诊断依据:既往有病毒性肝炎史或酒精性脂肪肝病史, CT或B超显示肝结节状、萎缩、血管网紊乱、缘不规则等改变;门脉宽度≥15mm;脾肿大, 脾门静脉宽度≥8mm。

2 护理体会

(1) 安静卧床, 保温、防止着凉或过热, 一般不用热水袋保温。过热可使周围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2) 给予精神安慰, 解除病人恐惧心理。必要时应用异丙嗪镇静。

(3) PHC致大出血少见, 但在常规治疗的同时, 仍应做好输血前各项准备。

(4) 止血措施: (1) 按医嘱给止血药, 如二乙酰乙酸乙二胺等。 (2) 降低门脉压, 善宁或垂体后叶素联合硝酸脂类。用垂体后叶素时, 应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输入, 速度不宜过快, 以防出现副作用, 对高血压、冠心病及孕妇忌用。

(5) 在紧急情况下, 进行肠镜检查者, 应做好术前准备。

(6) 饮食护理, 重症患者禁食。肝硬化病人的饮食, 应根据其肝功障碍程度予以调节。

(7) 便血的护理:便后应擦净, 保持肛周清洁、干燥。排便后应缓慢站立。长期卧床者防止褥疮发生。

(8) 严密观察病情: (1) 注意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的变化, 记录24h出入量。应密切观察昏迷的前驱症状, 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如出现肝昏迷, 按昏迷病人常规护理。 (2) 注意血便的性状、量及颜色。当病人出现口渴、出冷汗、晕厥等症状时, 应考虑失血性休克, 按休克病人常规护理。出现意识朦胧或烦躁不安时, 应置床档, 防止坠床。

3 讨论

门脉高压性肠病主要包括门脉高压性小肠病变 (PHE) 和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 (PHC) 。

PHC大部分是因下消化道出血行结肠镜检查时被发现, 其发病机制如下: (1) 门脉高压时, 肠血流缓慢, 肠黏膜下静脉、毛细血管阻塞性扩张、淤血, 肠微循环障碍, 肠黏膜发生充血、糜烂、溃疡; (2) 肝功不全时体内皮质类固醇和儿茶酚胺等代谢障碍, 引起胃、十二指肠及结肠黏膜损害; (3) 肝脏不能清除从肠道吸收的内毒素造成肠黏膜损害及出血; (4) 机体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下降, 加之白蛋白降低对肠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 均可成为肠黏膜病变的因素。PHC临床表现除肝硬化一般表现外, 主要有肠功能紊乱、消化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症状。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和多种血管性病变, 前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红斑、颗粒样改变、易脆性和自发性出血;后者主要包括樱桃红点征、毛细血管扩张或血管发育异常改变。门脉高压患者伴有上述内镜下黏膜改变, 活检组织学炎症不明显, 并能排除其他疾病所致肠黏膜病变, 即考虑PHC。PHC主要是由门脉高压所致, 而门脉高压是由肝硬化引起, 所以PHC治疗基本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善宁能减少门脉及肝脏血流, 垂体后叶素可收缩肝动脉及腹腔内血管, 均可降低门脉及曲张静脉内压力;消心痛是硝酸酯类扩血管药, 可降低门脉压力。联合应用治疗由门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已获共识。配合积极的护理措施, 大部分患者出血能够停止。

摘要:目的 总结门脉高压性结肠病致下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经肠镜检查确诊的门脉高压性结肠病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诊治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及护理后出血停止。结论 PHC治疗基本以内科药物为主, 联合用药配合积极的护理措施, 患者出血能够停止。

关键词:门脉高压性结肠病,下消化道出血

参考文献

[1]王德荣, 赵幼安.以下消化道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门脉高压性结肠[J].中华消化杂志, 2005, 4:198.

上一篇:电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下一篇:英语课堂教学新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