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复发(通用10篇)
热性惊厥复发 篇1
热性惊厥 (febrile convulsion, FC) 是儿科急症, 指发病在1个月~5、6岁儿童之间, 一般由各种肺生津系统的急性感染所致的体温>38℃突然出现的惊厥, 其发病率占2%~3%, 初次FC后约有40%患儿会复发, 少数复发患者可出现癫痫及后遗症, 对患儿身心伤害极大。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FC患儿194例的临床资料, 探讨引起诱发的因素,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长期在我院就诊且能随访观察的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热性惊厥患儿194例, 其中男102例, 女92例。194例中, 1年内复发59例。本组热性惊厥病例中, 呼吸道感染病例占原发疾病的65.98%。
1.2 诊断标准
复杂型FC (CFC) 诊断标准:①发作FC之前患儿有精神方面的表现异常;②以局灶性或者是不对称性发作为特点;③有相关疾病家族遗传史;④首次发病年龄<1岁或>6岁, 发作持续时间>15~20 min, 或者是24 h内反复发作惊厥, 1年以内发作次数>4次;⑤惊厥发作前及发作后后体温均<37.5℃。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排除代谢异常者;排除曾有癫痫病史者[1]。单纯FC (SFC) 诊断标准[2]:①首次发病年龄>6个月但是<6岁;②以左右对称性发作为特点, 发作时间持续<20 min, 以数分钟多见;③发作后没有意识障碍、偏瘫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或者是仅短暂表现;④短期内没有频繁发作;⑤没有围生期异常或者可能对脑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的疾病。
1.3 方法
对初次发病的194例FC患儿进行随访, 以有复发者为复发组, 以无复发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 (性别、年龄) 、家族史、发病类型、初次发病时体温以及患儿的生活环境和家长相关知识了解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分类变量以百分比或率表示, 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94例初发FC患儿随访至2013年2月, 复发59例 (30.4%) , 复发组与对照组患儿资料见表1。
3 讨论
FC是儿科常见急症, 通常在发病率4%左右, 且以出现发热性惊厥最多。FC易复发, 有30%~40%的患儿可能复发, 其中约有75%的患儿在首次发病之后1年内会再次复发, 约有90%的患儿会在首次发病后2年内复发。目前对于FC的发病机制上不明确, 考虑与婴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 神经轴以及树突分支不全, 髓鞘生成不完善, 起抑制作用和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不够平衡, 当受到高热等外界刺激时大脑就会产生强烈的兴奋和扩散, 而发生异常发病, 从而引起惊厥的发生, 而且很容易复发, 少数可转为癫痫, 对学习和记忆有一定影响。研究证明, 多数FC患儿治疗预后良好, 但易复发。FC发生后患儿出现治疗异常或者是运动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较高, 在报道证明, 在发生多次热性惊厥之后, 大鼠的行为运动能力以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3]。
FC类型:FC分为单纯型和复杂性两种类型。前者患儿体温较高, 可超过39℃, 发作时间一般较短, 且发作之后意识恢复快, 多没有神经系统的体征。而后者可以使全身性的也可以使部分性的, 持续时间较长, 患儿可不表现为高热, 而是低热, 且发作频繁, 在惊厥之后会有暂时的神经系统体征。因此相对于单纯型而言, 复杂性更容易发生脑部损伤或者是引起原有神经系统发育的异常, 也更容易复发。
在本次研究中初次发病的194例FC患儿随访近5年, 复发率30.4%, 观察发现复发的诱因有很多。首次发热温度低于38℃, 对于小儿而言, 如此高体温固然是一个较为强烈的刺激因素, 但是低热同样可以引起惊厥, 这说明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稳定性确实较成人要差, 在大脑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病灶, 而这也会加大患儿复发疾病或者是移行为癫痫的概率[4]。对于FC患儿初次发病年龄<1岁是增加期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这已经在相关研究中得到证实[5], 这与婴幼儿大脑发育不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生儿脑部发育极为不成熟, 学龄期儿童的脑发育已经接近于完善, 因此这两个年龄的儿童并不容易发生FS, 而6个月~3岁的儿童, 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脑细胞结构相对简单, 髓鞘化也没有完成, 当机体发热时, 神经的兴奋性会更容易升高, 冲动也容易泛化扩散而引起患儿惊厥和复发[6]。在对遗传学的研究中, FC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双亲中一方有FC史, 其复发率达50%以上。患儿家长缺乏FC相关知识以及生活环境较差都会增加患儿复发的概率, 原因是当家长不了解FC复发时发热观察和紧急处理, 导致患儿发病时不能及时得到救助[7]。所以年龄小, 温度低, 有FC家族史, 复杂型对FC复发起到了诱导作用。
综上所述, 在对首次发生FC患儿宜尽快采取积极降温措施, 同时行复发危险因素评估, 对存在复发危险因素的患儿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以预防复发。
注:P<0.05为差异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 (FC) 复发的相关诱因, 从而有效防治并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方法 对194例首发小儿热性惊厥患儿进行为期4~5年的随访, 并根据其是否有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59例和无复发组135例, 对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家族史、发病情况以及生活环境等内容进行统计。结果 复发组中初发年龄 (13.41±4.97) 个月, 体温 (37.51±0.86) ℃, 低于对照组 (30.66±9.81) 个月, 体温 (39.11±0.57) ℃;复发组复杂性FC占35.6%, FC阳性家族史占16.9%, 生活环境在农村的患儿为50.1%, 患儿家长对FC知识不了解者占45.8%, 高与对照组20.7%, 8%, 40.1%, 40.7%。结论 单因素分析以下5个因素与FC复发相关, 包括初次发作时年龄<1岁、体温低于38℃、阳性惊厥家族史、复杂型惊厥和家长对患儿的护理不当。在医院的工作过程中应进行复发诱因评估并跟踪随访, 实施健康教育以提高家长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护理技能, 适当预防性用药。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复发,诱因
参考文献
[1]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172.
[2]钟炎皋, 蒋莉, 景学医, 等.热性惊厥与癫痫的关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 (9) :530.
[3]周戬平, 王帆.李瑞林, 等.热性惊厥对大鼠行为运动及空同学习记忆的影响叨[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1) :49-53.
[4]林华, 王玉平, 王梦阳, 等.中国10个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7 (1) :5-8.
[5]董淮富, 潘家华.小儿热性惊厥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实用全科医学, 2004, 2 (4) :351-352.
[6]徐飞芬.引起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2) :156-157
[7]Rosenbloom E, Fi n kelstei n Y, Ad ams-Webber T, et al.Do antipyretics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febrile seizures in children?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meta-analysis[J].Eur J Paediatr Neurol, 2013, 17 (6) :585-588.
如何处理孩子的热性惊厥 篇2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发热时,在体温快速上升阶段出现惊厥抽搐的表现,被称为热性惊厥。以前认为是高烧引发的,所以叫高热惊厥,但事实上只要体温高于38度都可能发生惊厥,而不只发生于高热状态,所以叫“热性惊厥”。每100个孩子里大约有4个孩子会遇到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的原因现在还不那么清楚,可能和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关,因为热性惊厥首次发作多发生在6个月到3岁之间的孩子,此外孩子直系亲属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的风险也越高。
孩子发烧惊厥时,往往全身僵直,四肢抽动,双眼翻白,意识不清,甚至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每个家长看到孩子这个样子都会惊慌失措,有的家长往孩子嘴里塞东西来防止咬伤,有的按住孩子不让他抽,有的去掐人中,但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做法不但对孩子没任何好处,还可能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正确做法是让孩子在床上或安全的平地躺下,解开衣领,可以让孩子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时误吸呛咳窒息。由于惊厥发作一般不会咬伤舌头,即使咬伤所致的损伤也较轻微,家长不要往孩子嘴里塞东西或给药,因为强行掰开孩子嘴可能造成损伤,塞进去的东西还可能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还可能损伤牙齿。此外,强行按住孩子、用力掐人中都阻止不了抽搐,反而可能给孩子造成损伤。因此这些做法并不可取。
作为家长,需要记录一下孩子抽搐的时间,如果有可能,还可以拿手机把孩子抽搐的情形录下来,好让医生判断病情。大部分的热性惊厥持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也有的孩子惊厥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反复发生惊厥的。因此,孩子发生惊厥抽搐后应该去医院就诊,让医生检查一下,如果最后确认是简单型的热性惊厥,一般没有特别处理,但医生需要检查一下发烧的原因,是否需要进一步做别的检查需要医生检查孩子后再决定。
家长们希望知道如何能够预防热性惊厥的发作,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安全可靠的方法能预防热性惊厥的发作,孩子是否会再抽取决于孩子自身,例如首次热性惊厥时不到一岁,再抽的可能性大约50%,直系亲属有热性惊厥史的,再抽的风险也更大。所幸的是等孩子成长到3岁以后再抽的机会就小了,5岁以后就更少了。
那么,积极使用退烧药物能否预防热性惊厥呢?目前的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儿童常用的退热药物(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无法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因此,对于热性惊厥的孩子,发热时口服退热药能帮助退烧,但并不能帮助减少和预防热性惊厥的发作。但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孩子低烧或者不发烧就出现抽搐,那可能不是热性惊厥能解释的了,需要找专业的儿科神经医生就诊。
李冀,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青年委员副组长,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风湿免疫学组秘书,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发表SCI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协和儿科住院医师手册》。专业方向:儿童免疫性疾病、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时间:北京协和医院每周三下午。
小儿热性惊厥复发高危因素与探讨 篇3
关键词:热性惊厥,复发,干预措施
热性惊厥 (Fc) 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发病率约为2.5%[1]其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及围产期不良产史有关, 伴随呼吸道或消化道等感染, 但确切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由于部分热性惊厥患儿反复发作, 可发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包括:浅层神经元脱失、髓鞘形成障碍、神经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等, 所以探讨热性惊厥复发高危因素对预防及控制惊厥发作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2002年至2007年住院治疗的116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6例中男69例, 女47例, 年龄最小4个月, 最大9岁, 4个月~3岁, 81例, 3~6岁29例, 6~9岁6例, 均符合目前我国小儿热性惊厥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2], 其中单纯型80例, 复杂型36例。初发最小年龄为4个月, 最大7岁;4个月~1岁32例, 1~3岁49例, 3~5岁31例, 5~9岁4例。发作前体温<38℃15例, 38~39℃75例, 39~40℃20例, >40℃6例;惊厥持续时间3min以内54例, 3~5min31例, 5~10min12例, 10~15例10例, 15~30min7例;惊厥持续状态2例, 复发72例, 其中复发1次44例, 3次20例, 5次以上8例;有家族热性惊厥史:68例, 其中复发55例, 占82.7%, 无家族史:48例, 其中复发17例, 占35%。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复发例数相比, 差异性显著 (P<0.01) , 癫痫家族史8例, 围产期不良史42例 (包括足月剖宫产) 。从热性惊厥分型看, 单纯型80例, 复发35例占43.7%, 复杂型36例, 复发32例, 占88.8%。复杂型与单纯型复发病例数比, 差异性显著 (P<0.01) 热性惊厥诱发因素:上呼吸道感染81例, 支气管炎、肺炎20例, 腹泻病15例。
1.2 辅助检查
116例患儿查电解质31例, 血钠偏低10例, 血镁低16例, CRP阳性18例, 头颅CT检查8例, 其中轻度外部性脑积水4例, 轻度脑萎缩3例, 局灶钙化1例, 发作2周后脑电图检查76例, 失访34例, 其中正常61例, 临界异常10例, 异常5例。
2 讨论
热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年龄依赖性疾病, 3个月~5岁患病率最高, 将近8%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1次惊厥, 其中约50%为热性惊厥[3]。热性惊厥实际也是属于一种特殊的癫痫综合征, 多数远期预后良好, 如反复发作可导致脑损伤;单纯型有3%~35.5%可能转为癫痫, 复杂型64.5%~97%转为癫痫, 部分遗留智力发育落后及行为异常, 预后较差[4], 为防止上述情况发生, 积极控制热性惊厥复发, 是儿科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并有其专家提出复发的危险因素是: (1) 生后6个月内发病, 且年龄越小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2) 直系家属中有癫痫或热性惊厥史; (3) 女孩多于男孩; (4) 血钠越低惊厥再发率越高, 这与脑内重要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介质γ-氨基丁酸浓度降低有关; (5) 血镁越低, 再发率越高, 这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有关[4]。本组资料符合上述规律, 其中有热性惊厥家族史、复杂性热惊厥的发热患儿早期短程给予苯巴比妥口服, 热退48h停药, 较好地预防了惊厥的复发。复杂型热性惊厥患儿复发率高, 大部分可能转为癫痫。目前认为转为癫痫危险因素包括: (1) 热性惊厥复发5次以上或24h内多次发作; (2) 惊厥持续20min以上; (3) 发作时体温小于38.4℃; (4) 发作前已有围产期脑损伤或神经系统异常; (5) 直系亲属中有癫痫家族史; (6) 热性惊厥发作1周后脑电图仍异常。其中4、5、6最为重要。有学者观察认为存在围产期异常者 (产伤、窒息、剖宫产等) 有28%~50%的热性惊厥后转为癫痫[3], 对于复杂型热性惊厥发热患儿应充分考虑以上危险因素, 并结合既往发作次数, 脑电图及头颅CT检查, 考虑给予苯巴比妥长期口服抗惊厥治疗。对于热性惊厥长期给予抗惊厥药物应严格掌握应用指征:对于热性惊厥反复发作;1年内发作次数5次以上;热惊持续状态后, 转为无热惊厥;反复发作证实为癫痫;热惊厥发作2周后脑电图检查有特异性癫痫波形者均应正规抗惊厥治疗。一般首选苯巴比妥2~5mg/ (kg·d) , 连续服药发作停止后, 至少服药1~2年, 然后逐渐停药。
参考文献
[1]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73.
[2]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 1984, 22 (2) :201.
[3]蒋莉, 赵凤临, 钟炎皋.小儿癫痫的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 (9) :530~531.
家长如何应对发热与预防热性惊厥 篇4
每个家长基本上都会遇到孩子发热的情况,发热在儿科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儿科急诊室就诊患儿中,有将近2/3的患儿是因为发热来就诊。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
发热。
发热的病因有很多,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儿童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以感染性发热多见。感染性发热包括各种病原体的感染,最常见的是病毒、细菌感染,其他的病原体如真菌、结核、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相对少些,感染可以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也可以是局部或全身性。非感染性发热临床上也不少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也叫吸收热),包括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心肺脾等内脏的梗死或肢体坏死、癌症、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病,如甲亢、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中毒、各种颅内病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功能性低热,如夏季低热、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发热的表现有哪些
正常儿童的体温一般为36~37℃(腋温),肛温所量的温度一般会比腋温高出约0.5℃。不同儿童之间体温有个体差异,一天内体温有所波动,以下午、剧烈运动或进食后稍升高,但波动范围不会超过1℃。临床上按发热的高低进行分度,体温在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41℃上为超高热。
发热的表现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常常有疲乏无力、全身肌肉酸痛不适、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畏寒与寒颤等现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往往把寒颤误以为是抽搐,该期体温可以骤然上升,也可以缓慢上升,在体温上升过程中许多小儿容易发生惊厥。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后保持一定的时间,持续时间长短因疾病的病因不同而有差异,患儿寒颤消失,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加深,开始出汗。体温下降期表现体温开始下降,出汗增多,喜饮水,皮肤潮湿。
孩子发热家长怎么应对
对于孩子发热,家长有时非常紧张,实际上儿童发热多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感染多以对症处理,体温升高是身体对感染后致热源增多的反应,体温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病情严重的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应该与原发疾病密切相关。
如果体温在38.5℃以下,我们建议家长采取物理降温为主,适当降低环境温度,酌情增减衣物,可考虑降温贴或冰枕、冰袋降温,当然孩子出现寒颤时可以增加衣服、被子保温,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家长需要多向孩子喂水增加液体摄入,防止脱水的发生。
当体温超过38.5℃时,家长可以考虑给孩子吃退热药控制体温,目前儿童退热药主要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尼美舒利由于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已经在儿童退热药物中不再使用。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两者可以交替使用,间隔4~6小时可以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使用过程中特别注意多补充水分,避免出汗过多引起脱水症状。
什么时候去医院跟家长的经验有直接的关系,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讲,发热的前24小时不一定去医院,发热只是疾病症状的表现,是否去医院取决于发热的病因(基础病变)及孩子一般情况。如果是一般的病毒感染,只需对症处理就会好,具有自限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家长对儿童发热不具备医学专业的判断能力,所以体温超过39℃以上或患儿一般情况不佳时,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由专业医务人员对原发病的判断和病情评估后,进一步处理。家长不必强调非输液不可,最好由医生根据原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或有无并发症,或患儿一般情况好坏决定是否输液,抗生素的使用应该根据有无细菌感染或细菌感染的指标高低来决定。
什么叫热性惊厥?家长怎样处理和预防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既往又称高热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惊厥之一,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发病年龄6个月至3岁较多见,一般到6岁后由于大脑发育完善惊厥缓解,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初期,体温上升过程中大于38℃以上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没有发热惊厥病史,就可以诊断为热性惊厥。
如果孩子在家中发生热性惊厥,家长切忌慌张,将孩子放于平侧卧位,避免呕吐物吸入窒息,可用纸巾或毛巾擦去分泌物,可掐人中与合谷穴位,同时用毛巾温水擦身降温,一般情况下惊厥多于2~5分钟缓解。如果惊厥没有缓解呈持续状态(惊厥超过5分钟以上甚至达到30分钟以上,意识不清),急送就近医院立即抢救治疗,包括吸氧、静脉使用安定止惊、药物退热等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行脑电图、头颅CT或MRI、血生化等检查排除其他导致惊厥的疾病。
小结
预防热性惊厥复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锻炼、充分的营养,尽量减少或避免在婴幼儿这个阶段患急性发热性疾病。如果患儿有发热征象,早期识别并积极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避免体温上升到38℃以上尤为重要。其次,家长要知晓病情,间歇或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预防热性惊厥的复发,间歇短程预防性治疗包括在发热早期(体温在37.5℃时)及时使用安定(包括口服或直肠给药),同时及时退热及治疗原发病,体温降至正常后停止使用止惊药物。如果小孩为复杂性热性惊厥、频繁热性惊厥(每年在5次以上)或热性惊厥呈持续状态,使用间歇短程治疗无效时,应长期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达到预防热性惊厥的目的。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药物,一般疗程持续到3~5岁,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热性惊厥复发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从收治的50例复发的热性惊厥患儿,其中男26例,女24例。患儿年龄在3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0.4)岁。患儿的体重在3.1~22.9 kg之间,平均体重为(13.4±3.8)kg。患儿的伴随疾病分类如下:患有呼吸道感染的24例,患有肠道感染的12例,患有麻疹的4例,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10例。再选择同期收治的50例无复发的热性惊厥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患儿年龄在4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0.7)岁。患儿的体重在3.7~21.1 kg之间,平均体重为(13.7±3.1)kg。患儿的伴随疾病分类如下:患有呼吸道感染的26例,患有肠道感染的11例,患有麻疹的5例,患有流行性腮腺炎的8例。
1.2 方法
患儿在出院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在1~3年之间。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体温、惊厥发作情况(次数、持续时间、单纯型和复杂型、热退1周后的脑电图变化)、生活环境、一级亲属中是否有癫痫病史、发作前合并症(佝偻病、低钙、营养不良和贫血等)以及围生期的损伤等方面的区别,并且进行统计学分析[3]。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筛选出与热性惊厥复发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男性患儿、首次发作年龄小、低热惊厥、惊厥发作情况明显严重(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比较多、主要表现为复杂型惊厥)、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散在慢波增多,双侧不对称)、农村患儿、一级亲属有癫痫病史、存在合并症、围生期异常。见表1,表2。
2.2 多因素非条件多元回归分析
以热性惊厥复发作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为自变量复制之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5个:首次发作年龄小、低热惊厥、生活环境差、复杂型惊厥以及一级亲属有癫痫病史。见表3。
3 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患儿的主要症状为局部或全身肌肉出现不自主的收缩,双眼上翻、斜视或凝视等症状,伴意识丧失,严重时出现大小便失禁,口唇发绀,甚至呼吸暂停等症状[4,5,6]。此类疾病多发生于<3岁的患儿,多考虑与大脑发育的成熟程度相关。如果在发生高热惊厥之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措施,可能会影响患儿以后智力的发育[7]。少部分患儿可能还会转变为癫痫,从而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等产生不利的影响。国外有相关研究发现经过多次热性惊厥的大鼠会出现行为运动能力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
在该研究中,热性惊厥患儿的复发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主要与首次发作年龄小、低热惊厥、生活环境差、复杂型惊厥以及一级亲属有癫痫病史这五种因素相关[8,9]。以下对这5种主要因素做相关分析:(1)首次发作年龄小:这种因素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这与患儿大脑发育的程度相关。小婴儿的大脑发育极不成熟,学龄期儿童的大脑发育基本完善,所以都不太容易出现热性惊厥的情况[10]。而年龄在6个月~3岁之间的儿童脑细胞结构比较简单,各个细胞功能都没有发育完全,所以比较容易发生热性惊厥。此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因为自身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较容易罹患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2)低热惊厥:在该研究中可看出患儿相对发热的体温越低,发病率就越高。高热对患儿是一种比较强的刺激,患儿的耐受性也比较差。(3)生活环境差:在该研究中可以看出生活环境越差的患儿,其发病率就越高。医疗条件等对患儿在患病之后不能及时救治都有很大的影响。(4)复杂型惊厥:在该研究中可看出复杂型惊厥比单纯型惊厥复发率高很多。(5)一级亲属有癫痫病史:在该研究中可看出一级亲属有癫痫病史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增高。
参考文献
[1]杨秀燕.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治最新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讨论志,2007,16(3):430-432.
[2]董淮富,潘家华.小儿热性惊厥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实用全科医学,2004,2(4):351-352.
[3]王清江,郑之卿.临床小儿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67.
[4]梅洪生,车立勇,王永丽,等.小儿热性惊厥初发体温与复发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撤,2008,5(6):49.
[5]Pal DK,Kugler SL,Mandelbaum DE,et al.Phenotypic features offamilial febrile seizures[J].flase-control study Neurology,2003,60(3):410-414.
[6]李娟,黄志.热性惊厥与惊厥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32(6):366-368.
[7]张月华,马秀伟.热性惊厥的治疗和预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4):1841-1844.
[8]胡莉,韩自华.小儿热性惊厥的院前急救护理及家庭预防急救指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6(34):237-238.
[9]周戬平,王帆,李瑞林,等.热性惊厥对大鼠行为运动及空同学习记忆的影响叨[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49-53.
热性惊厥复发 篇6
关键词:热性惊厥,复发因素,预防方法
儿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小儿高热惊厥, 常伴有呼吸道感染以及消化道感染, 高热惊厥占小儿惊厥的60%以上, 全身惊厥发作, 在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颅脑损伤之后, 发作后无神经症状。但是需要注意反复发作, 可损伤大脑, 严重的会出现智力低下、继发癫痫等, 影响生存及预后。回顾性分析17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174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103例, 女71例, 年龄7个月~6岁。以是否为复发性热性惊厥为标准, 将174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对照组亦为未复发组100例;观察组为复发组74例。患儿中, 11例麻疹;17例流行性腮腺炎麻疹;30例肠道感染;24例病毒性脑炎;40例婴幼儿急诊;52例呼吸道感染。
1.2 方法
脑电图检查于患儿发作后7~10 d进行, 患儿年龄超过4岁, 可行深呼吸诱发、闭眼反应、睁眼反应试验, 结果异常或正常。行血生化检查、血常规检查, 对血钠水平及血红蛋白进行记录, 与此同时将患儿惊厥类型、年龄、性别等分别记录, 统计学处理对比项目。
1.3 判定标准
若发作呈不对称性, 且发病前出现神经异常, 且发作24 h内反复惊厥, 有家族史, 为复杂性惊厥。若短期内发作频繁, 个体系统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遗传性疾病、发作持续数分钟后很快清醒、体温高于38.5℃, 每年发作两次以上, 每次持续30 min, 可判断为惊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使用t检验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别从血钠浓度、脑电图异常、贫血、复杂性惊厥、体温、癫痫家族史、围产期异常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小儿热性惊厥因急性感染非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异常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放电, 身体局部或全身不随意收缩, 在首次发作后的两年内, 部分患儿会再次发生。本研究中, 对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174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血钠浓度、脑电图异常、贫血、复杂性惊厥、体温、癫痫家族史、围产期异常等方面对两组进行比较,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附表可以看出, 热性惊厥患儿贫血复发率较高, 降低了血中醛氧化酶及单胺氧化酶活性, 同时升高了多巴胺及5-羥色胺。热性惊厥的复发率越高说明首次发作时的体温越低, 发生高热时, 体内代谢加速25%, 阀值降低, 增加了脑组织对内外环境的敏感性, 易发生惊厥[1,2]。
综上所述, 少数热性惊厥复发从较大程度上对生存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并且少数还有转变为癫痫的概率。因此, 预防与治疗应严格按照癫痫药物治疗原则来开展, 控制与管理患儿惊厥及发热。
参考文献
[1]林伟青, 蔡晓莹, 林广裕, 等.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在婴幼儿急性腹泻伴惊厥疾病谱中的地位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18 (12) :116-118.
热性惊厥复发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FC的患儿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5个月~8岁,其中5个月至1岁10例,1~3岁54例,3~6岁25例,6岁以上9例。按FC分型标准[2],单纯型(SFC)63例,复杂型(CFC)35例。有惊厥发作家庭史者28例,有癫痫家庭史者5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根据1983年全国神经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为标准。分为单纯性(SFC)和复杂性(CFC)两种。SFC诊断标准:发病年龄6个月~6岁,体温38.5℃以上,一般发热后24h内出现惊厥,持续5~10min,惊厥发作后神经系统正常,热退后脑电图正常,预后良好。CFC诊断标准至少具有下述一项、者:(1)起病年龄低于6个月或>6岁;(2)惊厥发作持续15min以上;(3)局限性发作;(4)体温低于38.5℃时出现惊厥;(5)一次热病过程中惊厥发作1次以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本组98例患儿中复发40例,复发率40.8%。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初发年龄、FC分型、初发时体温、家庭史、惊厥发作的持续时间,具体见表1。
3 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之一,大部分预后良好,少部分可诱发癫痫并遗留有后遗症。而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很多,宁立华的研究表明[3]FC的复发与发病年龄、FC类型、体温及惊厥家旅史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发与以下因素有关:(1)体温:FC初发体温低则复发率高。原因可能为小儿大脑皮质功能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神经传导分化不全及对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惊厥阈值降低等有关。(2)年龄:因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存在不稳定性,缺氧造成脑损伤的程度加重,复发率就升高,但对于低于6个月的新生儿和小婴儿末见有FC。有实验证明[4]新生动物脑的抑制性活动占优势,因而对惊厥的敏感性不如幼年动物高,说明FC在脑发育极不成熟的新生儿和6个月的婴幼儿很少发生;此外,这种年龄特征还可能与6个月后婴儿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预防FC很重要[5]。另外也有可能在FC患儿的大脑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潜在病灶,使惊厥阈值降低,对发热更为敏感,容易复发。本组初发年龄低于1岁的患儿复发率为60.0%%,高于初发年龄≥1岁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家庭史:有FC家族史者复发率高于无家族史,本组有家族史者复发率为50%高于无家族史复发率37.1%,这种现象与遗传基因有关。(4)惊厥持续时间:惊厥时间越长,复发因素越大。(5)其他:本组研究结果还显示FC的复发与发作时脑电图是否正常及FC分型有关,而与性别无关。
综上所述,对于有FC复发危险因素的患儿,首先要向家长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告诉其预防的重要性,瞩其要经常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一旦发热即采取积极降温措施,并要学会简单的止惊急救处理,必要时可短程应用抗惊厥药物,以避免多次复发造成脑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引起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98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发生热性惊厥的患儿复发40例,引起复发的原因为FC分型、初发年龄、体温、持续时间、家庭史及脑电图是否正常有关,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 FC的发生与年龄及惊厥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有家庭遗传倾向,少数可转为癫痫,对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儿应进行早期干预措施,必要时预防用药以减少复发。
关键词:热性惊厥,复发,小儿
参考文献
[1]张月华,马秀伟.热性惊厥的治疗和预后[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3(10):883-884.
[2]孙晓茜.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与愈后分析[J].医药世界,2007(2):82-83.
[3]宁立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3(2):163-164.
[4]张丽娟.小儿热性惊厥60例临床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5):54.
热性惊厥复发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符合入选标准的小儿高热惊厥患者120例, 年龄在0.5~6岁之间, 其中男62例, 女58例;平均 (2.1±1.4) 岁, 其中0.5~1岁的有28例, 1~2岁的有24例, 2~3岁的有32例, 3~6岁的有36例。从患儿的发病年龄、是否伴惊厥家族史、近期有无接种疫苗、近期有无病毒性感冒、发热程度、血液生化检查等方面分析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 其中家族史包括高热惊厥病史和癫痫病史。将这120例热性惊厥患儿根据热性惊厥是否复发分为两组:无复发组79例, 复发组41例。120例患儿随访6个月, 资料完整率100%。
1.2 纳入标准
(1) 体温超过38.5℃; (2) 年龄>6个月, <6岁; (3) 符合热性惊厥标准: (1) 伴有呼吸、消化系统急性感染首次发病年龄在0.5~3岁, 最后复发年龄<6~7岁; (2) 发热≥37.2℃, 先发热后惊厥, 惊厥多发生于发热起始后12 h以内; (3) 惊厥呈现全身性; (4) 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2]; (4) 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入选患儿的资料, 从患儿的发病年龄、是否伴惊厥家族史、近期有无接种疫苗、近期有无病毒性感冒、发热程度、血液生化检查等方面分析影响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
1.4 数据方法
将临床统计数据由专人负责录入并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8.0建立数据库,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年龄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两组分析, 发现发生于0.5~3岁之间的儿童热性惊厥复发率比3~6岁儿童复发率高, 两组在1岁以下儿童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在1~3岁儿童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6岁儿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体温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两组按照体温比对, 发现<38℃时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存在明显差异, 体温在38~39.5℃时, 无复发组比例明显高于复发组, 高温超过39.5℃两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家族史、疫苗接种史、病毒感冒病史对于复发率的影响
有家族史的无复发组2例, 复发组9例;有疫苗接种史的无复发组2例, 复发组9例;有病毒感冒病史的无复发组7例, 复发组8例。见表3。
2.4 血液生化检查与复发率的相关调查结果
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比较, 血清钠含量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糖水平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血清镁、钙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热性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惊厥, 发病率居儿童惊厥病因首位, 国内调查显示FC的患病率为3%~4%, 占儿童各类惊厥的30%, 有遗传倾向与性别差异, 男童多于女童[2], 热性惊厥的发作与发热性疾病体温骤然升高有关, 与接种疫苗和病毒性感冒病史[3]、血清低钠[4]和高糖有一定关系, 同时很多报道[1]提到3岁以下儿童容易复发热性惊厥, 这些在该研究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初步看出首次热性惊厥的体温>39.5℃对于疾病的复发情况并没有影响, 同时血清镁和血清钙对于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性并未凸显, 同时初发的年龄越小, 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就越不完善, 这样复发率就越高, 然而从临床结果上看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未见到FC。相关文献显示如果FC首次发作由于呼吸道感染或者营养不良导致的, 那么临床上需要及时的治疗其中的原发性病, 从而可以减少FC的复发率。通过该研究及文献资料提供信息, 热性惊厥儿童应该关注其家族病史、性别、疫苗接种、病毒感冒病史等信息, 对于倾向于复发的儿童予以重视。
摘要:目的 探讨首次热性惊厥患儿的复发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从起病年龄、家族史、发热程度、疫苗接种史、病毒性感冒病史、血液生化检查等方面分析, 对该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的120例首次热性惊厥的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 就其复发因素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复发率为34.2%。可能的复发因素为首发年龄小;体温<39.5℃, 有癫痫或热性惊厥家族史/近期接种疫苗/近期病毒性感冒;血清低钠高糖等。结论 家族病史、疫苗接种、感冒病史、体温和血钠与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在小儿高热惊厥诊疗中, 应重视这些信息和指标的采集和观察。
关键词: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丁丙信.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3) :63-64.
[2]万国兰.现代实用小儿神经疾病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249-251.
[3]吴花荣, 吴文媛.热性惊厥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 2012, 31 (1) :187.
[4]马立燕, 张兰, 王丽茹, 等.儿童热性惊厥与血清电解质及血糖变化的关系[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4 (6) :634-635.
[5]Ghorashi Z, Nezami N, Soltani-Ahari H, et al.Convulsion following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without severe electrolyte imbalance[J].Turk J Pediatr, 2010, 52 (3) :301-305.
热性惊厥复发 篇9
【摘要】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波形和部位分布的特点。方法通过对280例临床诊断为热性惊厥的患儿采用视频睡眠剥夺脑电图2h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其波形和部位分布的特点。结果206例单纯性热惊厥患儿异常VEEG178例(86.4% ),正常28例(13.6% ),出现不典型尖波散发或成簇发放92例 (44.7% ),有尖(棘)慢波 棘波痫样放电伴有或不伴有背景活动减慢51例 (24.8% ),12例(5.8%)仅有背景活动变慢;其他如纺锤波缺如、局灶性异常,阵发性节律性快波异常等23例(11.7%);72例复杂性热性热惊厥患儿中, 34例(47.2% ) 出现痫样放电,伴有或不伴有背景活动减慢;出现不典型尖波16例(22.2%),仅有背景活动减慢7例(9.7%),其他8例(11.1%),7例为正常脑电图,占9.7%。其痫样放电或出现不典型尖波的部位常见于额区和(旁)中央区,其次是中央颞区,再次是顶区和枕区。结论热性惊厥患儿脑波异常以不典型或不规则尖波方式出现最多,常常为额区及(旁)中央区,与患儿的发育不成熟、脑功能不稳定关系密切,以及与额区具有较多功能和解剖区域,存在不同的放电传播途径有关。
【关键词】 热性惊厥; 脑电描记术;儿童;痫样放电
【中图分类号】 R74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52-02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rmal wave and parts of children of the convulsion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Through to the 280 cases of clinical diagnosis for thermal seizures by video children sleep deprivation eeg 2 h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observe the waveform and area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Results 206 cases of overweight children VEEG178 hot convulsions abnormal cases (86.4%), and normal 28 patients (13.6%), appear typical pointed out or wave clusters sent 92 cases (44.7%), has a point (the) slow wave wave was associated with or without sample discharge background activity to slow down the 51 patients (24.8%), 12 patients (5.8%) only background activity slow; Other such as spindles absent, focal abnormalities, paroxysmal rhythmic fast wave abnormal 23 cases (11.7%); 72 cases of complexity thermal heat convulsions, 34 cases in children (47.2%) revealed epileptiform discharge, with or without background activity slackened; Appear not typical pointed wave in 16 (22.2%), only background activity to slow down the 7 cases (9.7%), other 8 cases (11.1%), 7 cases of normal eeg, accounted for 9.7%. The sample discharge or not have seizures pointed to the parts of the typical wave in frontal area and, secondly, the central () is the central temporal region, once again, is the top area and pillow area. Conclusion
Hot sex children with brain waves convulsions abnormal typical or irregular wave style appears the most pointed, often for the forehead area and the central area, and () children's growth is not mature, brain function is not stable, and closely with frontal area has the multi-function and anatomical area, there are different discharge the transmission way.
【Keywords】 thermal convulsions; Brain electrical operation was; Children; Sample discharge seizures
国内外研究表明:热性惊厥患儿脑电图的异常与患儿的年龄、高热的温度、发作的次数密切相关 。但其波形和部位分布的特点,目前研究尚不多。我科经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对收治并进行视频脑电图2h检查的280例(其中206例单纯性及74例复杂性热惊厥患儿)热性惊厥的患儿,对其记录和回放的脑电图进行了波形和分布特点的观察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患儿280例,年龄为6个月~3岁, 平均年龄为1.21±0.37 岁,男124例,女156例;结合临床诊断单纯性热惊厥206例,复杂性热惊厥74例。发热多数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临床诊断同单纯性热性惊厥及复查性热性惊厥国际标准 [1]。体温多数38℃~40. 5℃,抽搐1次~数次,惊厥时表现:四肢强直抽搐,双眼上翻,伴有或不伴有口吐白沫,或者部分呈单侧肢体抽动,头偏一侧,持续5~30min不等,所有病例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排除脑外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的代谢异常如低钙血症等;既往有过癫痫发作史者。
1.2.方法患儿于惊厥发作24h内进行,采用日本光电视频脑电图仪描记,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取A1、A2为参考电极。检查前根据年龄不同进行3-6h不等时间的剥夺睡眠,不合作者除外,检查时间为2h。患儿的发作形式除通过VEEG记录外,还由临床两位医生/技师加以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入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①观察并记录单纯性热惊厥和复杂性热惊厥患儿的异常例数,按脑波异常波形的种类特点进行分组计数。②按患儿出现异常脑波的部位进行分组观察并记录其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观察数据以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了解其构成比。
2. 结果
2.1.VEEG异常波形特点
206例单纯性热惊厥患儿患者,异常VEEG178例(86.4% ),正常28例(13.6% ),6例睡眠时发作;3例清醒时发作,3例睡醒时发作。波形特点:5例呈低中波幅的快波或快波节律,4例呈尖波、尖波节律、棘波或棘波节律,2例呈低波幅的慢波节律,1例呈极高波幅棘慢波,其发作波形特点同时按如下分类。出现不典型(或称不规则)尖波散发或成簇发放最多为92例 (44.7% ),不典型尖波常常表现为负相,单个或双个,下坡支陡峭不明显或类似顶尖波,或与基线成直角,间或带切迹或双角,或形状不规则等等,当成簇发放时类似栅状棘波,一般出现于额区;其次常见为(棘)慢波、尖(棘)波等痫样放电伴有或不伴有背景活动减慢,占51例 (24.8% );另外,12例(5.8%)仅有背景活动变慢;其他如纺锤波缺如全部或部分缺失、局灶性异常,阵发性节律性快波异常等占23例(11.7%);72例复杂性热性热惊厥患儿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出现痫样放电,伴有或不伴有背景活动减慢,为34例(47.2% );不典型尖波16例(22.2%),较单纯性惊厥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再次为仅有背景活动减慢7例(9.7%),其他占8例(11.1%),7例为正常脑电图,占9.7%。
2.2 VEEG异常部位特点
280例热惊厥患儿中,其痫样放电或出现不典型尖波的部位常见于额区和(旁)中央区,其次是中央颞区,再次是顶区和枕区。背景活动减慢表现在后头部如枕、后颞、顶区多见,一般为数个?波或?波重叠于慢波之上。睡眠纺锤波缺如主要表现为:本该成串睡眠纺锤出现时却在纺锤波中央插入了4-7Hz的不规则慢波,单个或数个出现使纺锤波出现解体或部分解体现象。惊厥次数2次或2次以上者、惊厥时间超过10分钟者背景活动减慢者多见,占42例(15%),睡眠纺锤波部分或全部缺如13例(4.64%)。
3、讨论
此组热性惊厥患儿多出现大量不典型尖波,此非特异性异常在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中明显多于复杂性惊厥患儿。可能是:①患儿脑发育不成熟,其树突、轴突分化不全,髓鞘生成不完善,神经兴奋-抑制性递功能不稳定,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信号的失真,从而以一种不典型的尖波方式的异常信号出现,是早期脑波异常信号改变的一种警示;当随着惊厥患儿惊厥次数和异常放电的增加,这种警示或者不典型尖波变得越来越典型和成熟完善,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定势(痫样放电)。因而在复杂性惊厥患儿中这种早期的不成熟的尖波越来越少,代替为(棘)慢波、尖(棘)波等异常的痫样放电性脑波增多,最终移行为癫痫。②额区放电皮层起源区的位置较深,其方向不利于记录或者放电时偶极子定向与皮层表面成切线方向,从而使尖波表现为不典型。③额叶中存在的异常脑波与其他额区中的正常脑波传播途径、方向相互形成对冲,使尖波变得不典型或不规则。
热性惊厥患儿异常放电或不典型尖波常表现在额区,幼儿表现尤甚,不仅因为额叶体积较大和具有较多功能和解剖区域,以及额叶与顶、颞叶有着丰富的纤维联系,使额叶放电很快播散;而且由于婴幼儿在神经中枢发育过程中,神经纤维不断生长,蔓延出许多的苔丝,苔丝有可能会与众多的神经颗粒中的一颗向碰,从而出现神经冲动的异常传递,不同的放电传播途径也使该范围内的脑波形状具有多样性[2]。
惊厥发生多为额区放电,而背景活动减慢与癫痫一致,同样表现在后头部。这是因为频繁的FC发作易导致患儿缺血、缺氧,惊厥时间越长,缺血、缺氧越严重,脑损伤越重,背景慢波也就越明显;并且在全脑缺血时神经元对缺血缺氧性的损伤具有选择性易感性。按易感程度由高至低为:海马区>小脑>纹状体>大脑皮质[4],而这些能敏感的部位基本位于后头部和颞内深部区域,因而更容易被损伤,导致了后头部慢波的经常出现。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吴逊.癫痫及发作性疾病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38.
[2] Riggio S,Harner RN.Repetitive motor activity in frontal lobe epilepsy.In: Jasper HH,Riggio S,Goldman-Rakic PS,eds.Epilepsy and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frontal lobe.New York: Raven Press,1995.153-164.
[3] 倪 宏.发育中脑惊厥性损伤与海马Zn2+转移. [J].生理科学进展,2006,37(4):331~334.
[4] 徐美春,王秀敏.热性惊厥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3):125.
热性惊厥复发 篇1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3例均为本院2007-01~2009~03的住院患儿, 符合西医“热性惊厥”和中医“急惊风之感受风邪型”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 男32例, 女30例;平均年龄2.47岁;对照组61例, 男32例, 女29例;平均年龄2.21岁。两组患儿的各项基线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诊断治疗学》的热性惊厥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之惊风篇[2]。
1.3 纳入标准
符合热性惊厥西医诊断标准者;符合中医急惊风之感受风邪的辨证标准者;年龄在6月~6岁, 男女均可;知情告知, 自愿接受该药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占位、颅脑外伤、癫痫、内分泌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所致的惊厥:合并心脑血管, 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过敏体质或已知对研究用药/成分过敏者。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热性惊厥发作按西医急救方法处理。当所有入选病例的病情趋于稳定后进行预防治疗, 治疗组:予羚羊感冒口服液口服, 6月~1岁者每次1/3支, 1~3岁者每次1/2支, >3岁者每次1支, 每8小时1次, 共服2天。对照组:予地西泮片口服, 剂量为0.2mg/次·kg-1 (最大不超过2.5mg) , 每8小时1次, 共服2天。
2.2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惊厥复发率、复发时间、发热总次数, 生命体征、不良反应。每3个月随防1次, 共1年 (惊厥复发时终止本次研究) 。治疗前后进行统计分析。
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及NDST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所有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3结果
3.1 两组惊厥复发情况
治疗组62例, 复发7例 (11.29%) , 对照组61例, 复发10例 (16.39%) , 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两组惊厥复发的时间比较
治疗组复发的平均时间为 (4.87±3.16) 月, 对照组复发的平均时间为 (4.76±2.99) 月, 两组间的复发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3 两组惊厥复发时的发热程度
治疗组惊厥复发时的平均体温为 (39.45±0.27) ℃, 对照组惊厥复发时的平均体温为 (39.68±0.24) ℃, 两组复发时的平均体温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4 两组惊厥未复发病例发热总次数比较
治疗组55例惊厥未复发者在观察期间平均发热为 (4.78±1.72) 次, 对照组51例惊厥未复发者在观察期间平均发热为 (4.84±1.87) 次, 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5 两组惊厥未复发病例发热程度比较
治疗组55例惊厥未复发者在观察期间最高平均体温为 (39.66±0.26) ℃, 对照组51例惊厥未复发者在观察期间最高平均体温为 (39.65±0.22) ℃, 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6 两组惊厥未复发病例最高体温出现的平均时间比较
治疗组为 (7.36±3.04) 月, 对照组为 (8.07±3.12) 月, 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7 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8 不良反应
所有病例在观察过程中未见有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情况发生。
4讨论
热性惊厥是指神经系统正常的6个月至5周岁儿童, 在直肠温度大于38℃, 没有热性惊厥史和明确的颅内感染时, 出现的惊厥发作, 其发病与小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细胞浆、细胞膜分化差, 神经髓鞘形成未完全, 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之间正常关系尚未建立, 神经兴奋容易泛化有关。一般不留后遗症, 但惊厥持续时间过长, 或反复发作, 即能引起脑组织的损伤, 甚至转为癫痫, 遗留智力低下及行为异常等神经功能障碍。
在热性惊厥急性发作时, 目前多采取西医方法治疗, 即地西泮静脉或直肠给药镇静止痉为首选, 同时配合退热降温、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吸氧、维持气道通畅等对症处理。因方法安全、简便、易行、疗效显著, 已为广大医护人员及家属所熟悉接受。但该病易于复发, 国内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其复发率约为33.8%~73.1%[3], 少数患儿可发展为癫痫, 其发生率与复发次数有关, 即惊厥复发次数越多, 其癫痫的发生率越高[4], 故对热性惊厥进行预防性治疗是必要的。西医方面多采用长时间应用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 或发热时间歇性应用地西泮或其他苯二氮卓类药物等[5,6], 虽能取得满意疗效, 但若随意对热性惊厥患儿长期服用抗癫痫药, 不仅增加家庭额外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同时药物副作用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近年来, 有资料报道,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可导致智能损害[7]。本研究对照组的61例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虽未出现说明书上所载的不良反应 (嗜睡、头昏、乏力、震颤、皮疹、白细胞减少、兴奋、多语、睡眠障碍、甚至幻觉等) , 但临床使用地西泮片存在有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热性惊厥属中医“急惊风”范畴, 其病因病机诚如《幼科铁镜·阐明发惊之内兼详治惊之法》所言“热盛生风, 风盛生痰, 痰盛生惊”。痰、热、惊、风是急惊风的主要病理机转, 且可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故治疗应以清热、豁痰、熄风、镇惊为基本法则。
羚羊感冒口服液以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名方银翘散为基本方化裁, 由羚羊角、牛蒡子、金银花、荆芥、淡竹叶、桔梗、淡豆豉、连翘、薄荷脑、甘草组成, 具有清热解表之功。临床上用于流行性感冒, 伤风咳嗽, 头晕发热, 咽喉肿痛的治疗。该方中的羚羊角、金银花为君药, 具清热镇惊解毒、平肝熄风之功;牛蒡子、连翘、薄荷为臣药, 具清热解毒、疏散外邪之效;淡竹叶、淡豆豉、荆芥、桔梗为佐药, 具清热解表除烦、宣肺利咽祛痰之功;联合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而起佐使之效。以上诸药君臣佐使配伍, 共奏清热解表、宣肺祛痰、熄风镇惊之效, 恰合急惊风 (感受风邪) 之病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银翘散具有抗流感病毒[8]、增强免疫功能[9]、退热[10]等作用。
所有病例在研究过程中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有个别病例出现轻度的呕吐、腹泻、嗜睡等情况, 因不能与原发病的症状完全区分, 故未列入不良反应, 有待以后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观察。
本研究结果表明羚羊感冒口服液对惊厥的复发、惊厥复发的时间、惊厥复发时的发热程度、惊厥未复发病例发热总次数、惊厥未复发病例发热程度等情况与地西泮片效果相当, 且临床使用羚羊感冒口服液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羚羊感冒口服液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控制热性惊厥急性发作且待病情稳定后, 将受试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62例) 和对照组 (61例) , 分别用羚羊感冒口服液和地西泮片进行预防治疗。结果:治疗组惊厥复发率为11.29%、对照组为16.39%, 惊厥复发的平均时间治疗组为 (4.87±3.16) 月、对照组为 (4.76±2.99) 月;复发时的平均体温治疗组为 (39.45±0.27) ℃、对照组为 (39.68±0.24) ℃, 两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羚羊感冒口服液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与地西泮片的效果相当, 可以推荐羚羊感冒口服液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复发。
关键词:惊厥, 发热性/中医药疗法,羚羊感冒口服液/治疗应用,儿童,人类
参考文献
[1]袁承文.儿科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649.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62.
[3]张纯.北京市崇文区小儿高热惊厥流行病学调查.中华儿科杂志, 1991, 39 (1) :43.
[4]刘智胜, 林庆.热性惊厥预防研究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2, 7 (5) :272.
[5]杨辅直.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防治.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1, 3 (1) :89.
[6]钟言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及预防.浙江预防医学, 2002, 14 (3) :45.
[7]Offringa M, Bossuy PM, Lubsen 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eizure rec-urrence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seizures:A pooled analyisi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five studies.J Pediatr, 1994, 124 (4) :574.
[8]杜力军, 凌一揆.银翘散实验研究概述.中成药, 1992, 14 (3) :41.
[9]刘亚娴, 李锐, 霍炳杰.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加玄参对造模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河北中医, 2010, 32 (2) :264.
【热性惊厥复发】推荐阅读:
热性惊厥08-12
小儿热性惊厥再发07-21
儿童热性惊厥诊治方式论文07-15
惊厥患儿07-17
惊厥护理07-10
惊厥性癫痫05-26
小儿惊厥护理09-05
小儿惊厥的护理08-22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07-27
小儿惊厥危险因素分析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