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原因

2024-08-04

复发原因(精选12篇)

复发原因 篇1

脊柱结核是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的一种, 占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 也是导致椎体畸形和截瘫的因素之一。因为该病的致残率较高,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方法, 但脊柱结核术后结核病复发率仍然很高。本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为降低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率提供有价值的指导[1]。现对我院从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脊柱结核患者60例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60例, 其中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有30例 (复发组) , 脊柱结核术后未复发的有30例 (未复发组) 。未复发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为6~73岁, 平均年龄为 (31.7±6.8) 岁。行植骨融合及病灶切除术11例, 单纯病灶切除术12例, 病灶切除植骨加内固定术7例。复发组30例, 男14例, 女16例, 年龄为8~79岁, 平均年龄为 (33.5±7.1) 岁。行植骨融合及病灶切除术9例, 单纯病灶切除术13例, 病灶切除植骨加内固定术8例。

1.2 观察指标

本组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营养状况、病灶切除是否彻底、病灶大小、术后病灶部位能否严格制动、术前和术后是否正规化疗。

1.3 统计学分析

本组患者观察指标的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复发组患者在营养状况、病灶切除是否彻底、病灶大小、术后病灶部位能否严格制动、术前和术后是否正规化疗五个方面与未复发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营养状况差、病灶切除不彻底、病灶过大、术后病灶部位不能严格制动、术前和术后没有正规化疗这五个因素与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各观察指标对比详细情况见表1。

3 讨论

患者营养不良是导致脊柱结核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脊柱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 许多患者手术以后有程度不同的恶心、食欲不振、呕吐, 甚至不进食或饮食下降, 引起体质量减轻、贫血[2]。对于脊柱结核术后的患者, 要提高免疫力, 加强体质, 保护肝肾功能, 并补充必需维生素, 需要时给予血浆、营养合剂、多次少量输入新鲜血, 以预防结核病灶的复发。病灶切除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肯定。以往在进行骨结核病灶切除时, 注重对干酪组织、脓液、肉芽组织、死骨的切除, 但对硬化骨质的切除注重不足。硬化骨质可能含结核杆菌较多。若切除不彻底, 可能导致手术以后复发。并且硬化骨质的血供不好, 若切除不仔细, 其与植骨之间也不容易融合紧密, 有可能引起手术后形成假关节。

复发组大多数病例为多椎体病灶, 病变范围较广, 病变呈跳跃型, 不能进行结核病灶的彻底切除。患者全身状况不佳, 椎间隙腔隙较大, 手术后脊椎不稳定, 而植骨以后因为剩下的椎体血供不佳, 影响结核病椎体间的融合与修复, 较易复发[3]。

术后病灶部位严格制动包括内固定和外固定, 其作用均是维持脊椎稳定。脊柱结核病灶切除植骨融合或病灶切除术后, 椎体之间残留的腔隙较大, 因为脊柱前中柱结构的缺失和破坏, 导致脊柱稳定性差, 后凸畸形严重, 脊柱稳定性构建是结核愈合和植骨融合的条件, 只有脊柱结核病灶部位达到稳定后, 脊柱结核才可以达到最终愈合[4]。

术前和术后化疗不正规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笔者认为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是预防术后复发和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所以要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怎样进行正规抗结核化疗, 以预防结合复发。

总之, 加强患者的营养、术中将病灶彻底切除、术后病灶部位进行严格制动以及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能够有效减少和预防脊柱结核术后复发。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术后复发的脊柱结核患者30例的资料 (复发组) 与同期术后未复发的脊柱结核患者30例的资料 (未复发组) 进行对比, 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营养状况、病灶切除是否彻底、病灶大小、术后病灶部位能否严格制动、术前和术后是否正规化疗, 归纳出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营养状况差、病灶切除不彻底、病灶过大、术后病灶部位不能严格制动、术前和术后没有正规化疗这五个因素与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0.05) 。结论 加强患者的营养、术中将病灶彻底切除、术后病灶部位进行严格制动以及术前及术后正规化疗能够有效减少和预防脊柱结核术后复发。

关键词:脊柱结核,复发,营养状况,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曾祥彬, 唐接福, 满意旺.关于脊柱结核有限病灶清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1) :87-88.

[2]许建中, 蒋电明, 王爱民.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案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 2008, 28 (12) :969-973.

[3]王睿, 孔晓海, 陈其义.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与血沉的关系探讨[J].中国骨伤, 2008, 21 (4) :291-293.

[4]胡建华, 邓强.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8, 18 (8) :584-588.

复发原因 篇2

1、结核病复发和个人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朋友,更应该预防疾病的复发,因为该病只要结合杆菌存在你,复发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免疫力低的朋友很容易受到感染,从而导致疾病复发。

2、结核病患者要了解结核病复发的症状,一旦发现疾病的症状,应该立即进行治疗,该病复发以后除了咳嗽,胸痛加重以外,在拍X片的时候会发现原来的病灶也扩大了,所以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复查,发现这些症状可以立即治疗。

3、结核病复发和治疗的对疾病的护理不周有直接的关系,结核病对饮食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即使疾病治愈以后在饮食上也应该以清淡为主,避免感冒的发生,尤其是咳嗽、感冒,避免接触污染源严重的环境。

精神分裂症复发原因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复发原因

[中图分类号] R749.3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 19-(2011)02-41-02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问题是精神科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家属所关心的,为了解精神分裂症反 复发作原因,指导临床工作,对我院近3年内120年例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治疗达治愈 的患者进行调查,其中88例复发,对其复发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结果

近3年在我院诊断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男性65例,其中复发者47例 ,占73.31%,女55例,其中复发者33例,占60%。

1.1 复发与职业的关系 见表1。

1.2 复发与遗传的关系 见表2。

1.3 复发与病症的关系 见表3。

1.4 引起复发的诱因 见表4。

2 讨论

2.1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预后不良的疾病 有关资料表明有遗传使者3/4患 者趋向衰退或人格缺陷,另一方面50%~70%的患者具有复发的倾向。对我院120例患者的调 查复发率为73.33%,略高于既往资料,因此,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痊愈是症状的控制,是不 能彻底根治的。

2.2 患者复发与病症有关 从调查结果看以偏执型为高,考虑偏执型患者 以思维障碍为主,发现较晚,一旦发现病程较长易复发,但国内有关报道偏执型复发率高但 与其他型复发率无显著差异。

2.3 复发与不能坚持就诊有关 我院属基层医院,大部分患者来自偏远山 区,文化素质偏低,对病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坚持随诊,造成复发率高。另外基层医院 没有完善的社区服务理念及机构,也是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

2.4 持续治疗对复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原因是复杂多 样,居首位的是中断治疗,占55.68%,再次是精神因素。不能坚持服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 ,但主要分3类,1)类是病情未得到很好控制。2)类是对疾病缺乏认识,不重视维持治疗。3 )类是由于药物不良反应,躯体不适使患者中断治疗。国外资料显示,4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出院后不能坚持服药达1年以上,停药后半年复发率为51%。因此,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者对 患者药物治疗同时加强防病治病的知识宣传工作,使患者对精神分裂症的转归有一定的了解 ,认识到药物维持治疗的必要性,督导用药,此外还应积极与家属和单位沟通给患者创造良 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减少精神刺激,降低复发率。

2.5 精神分裂症复发与性别职业,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一般男性高于女 性,农民复发率高,这与我院基层医院绝大部分病源是农民有关,有遗传使者复发率略高于 无遗传史者。

肛瘘术后复发的原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8岁。低位复杂性肛瘘4例,高位单纯性肛瘘5例,高位复杂性肛瘘10例,肛瘘合并肛旁脓肿5例。本组病例中经院外手术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的20例,1个月以后复发的4例。

1.2 治疗方法

本科采用肛瘘切除术4例,肛瘘部分切除加挂线术20例。特别注意心理治疗,因为患者都有治疗的经历,甚至经过多次治疗,大多存在恐惧心理,所以医生的态度很重要,有些患者对本次手术有很高的期待,医生要实事求是地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对病情有充分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 结果

根据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定并经修改的统一肛瘘疗效标准[1]来衡量,本组病例全部治愈,随访6个月~2年均无复发。

3 讨论

3.1 术前处理与复发

3.1.1 术前诊断局限化

肛瘘虽然表现为局部病变,但与某些全身疾病有密切联系,绝不能忽视全身检查,如患者有活动性结核,应注意是否为结核性肛瘘,是否合并有糖尿病等[2]。因此对肛瘘的诊断应结合全身检查,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抗生素敏感试验,对某些可疑病例还应做活组织病理检查等,以便做出正确诊断。只有把全身疾病治疗好或稳定,机体抵抗力增强,才有可能治好肛瘘,1例糖尿病患者肛瘘术后不能愈合,经控制血糖后再次手术方才治愈。

3.1.2 肛瘘原发内口位置探查不准确

本组病例中有5例因没有找到真正内口的位置,导致肛瘘复发。正确判定原发内口的位置所在是手术成败的关键。肛瘘的内口是肛瘘发生的原发病灶,术中对内口部位、数量应准确找出,进行彻底清除才能根治。术前仔细检查瘘管的走向,除触诊外,需结合探针探查,肛内指诊检查内口,及肛门镜下进一步检查内口的情况,必要时借助染色和造影等均可正确地寻找肛瘘内口。通过行瘘管碘油造影等方法,正确地判断找准内口的真正位置,切不可用探针硬性探查造成瘘管残留,误伤正常组织,形成人为假“内口”。

3.1.3 肛瘘管道检查不明确

本组病例中复杂性肛瘘及高位肛瘘约占90%。此类肛瘘往往管道纵横交错,支管丛生或内口位置高,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难度,加之检查操作不当,易把单口多支管复杂性肛瘘诊为单纯性肛瘘。在术前或术中只有对瘘管的深度、走行、病变范围及与肛管直肠的关系完全清楚,才能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而治愈。本组病例中有3例人为引出假窦道和假内口,残留管道末端,经两次手术均未治愈,后经瘘管碘油造影确定了瘘管的走向及支管的分布情况,行第三次手术方治愈出院。

3.2 术中处置与复发

手术的原则是将瘘管全部切除或切开,必要时亦应将瘘管周围的炎性瘢痕组织一起切除,形成一个上宽下窄敞开的创面,不留残腔,使切口能从基底部开始向上生长愈合,避免瘘管再次形成。正确处理好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只有明确内口的位置、彻底切除作为感染来源的内口及其周围炎症组织,消除内口,才能将肛瘘治愈,并且能有效地避免术后复发。

3.2.1 肛瘘内口及原发病灶清除不彻底

本组有3例在手术中切开肛瘘后,即在残留瘘管内口中挂线,挂线上端残留瘘管末端,这样只仅仅敞开了内口和部分瘘管,并不表明已清除了原发病灶。如对敞开的瘘管和内口部分没有做充分的扩创、搔扒,则对感染的肛隐窝、肛门腺导管、肛门腺及瘘管壁周围的炎性上皮细胞清除不够彻底,而易使肠道感染物质经内口再次侵入,导致原发病灶感染扩散,肛瘘反复发作不愈。

3.2.2 肛瘘分支及其瘘道清除不彻底

本组病例中行肛瘘切除缝合术的5例,因术中对支管窦道及肛周深部的死腔和感染物质清除不彻底而致肛瘘复发。

3.2.3 肛瘘挂线位置不当

未明确内口位置、瘘管的走向及其两者的关系,即行挂线,致使挂线位置不在内口末端部位或瘘管的上端挂线不完全,没有达到彻底剖开内口和瘘管的目的,致使原发内口清除不彻底,管腔引流不充分,同时分支病灶清除不彻底,导致手术后复发。

3.3 术后处理与复发

肛瘘多数是化脓性感染病变,术后应使用有效抗生素积极抗感染,直至创口愈合。本院常规术后静脉用药5 d,然后改为口服给药。结核性肛瘘者,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最少2~3个月,同时患肺结核,抗结核时间应在半年以上。糖尿病患者术前就应根据血糖情况使用胰岛素直至术后创面完全愈合。患者术后第1天禁食,第2天后即可给予进食流质,3 d后进半流质饮食,1周后即可进普通饮食。开始排便后每天用PP粉或盐水坐浴数次至创口愈合,太宁栓塞肛2次/d。术后保持切口引流通畅和清洁也不可忽视。患者恢复期间需要正常排便,切口创面内滞留有粪便残渣等感染物质,术后创面清洁换药不彻底,油纱条填塞不充分,致使引流不畅,污物不能顺利排出,而且肛门周围通风较差,组织间液渗出较多,潮湿,容易造成创面愈合缓慢或持久不愈,也可致创面基底部粘连,形成假性愈合引发重复感染,使肛瘘经久不愈。

摘要:目的 探讨肛瘘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选取在本院治疗的肛瘘复发患者24例,总结分析复发原因并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经1~3次手术治愈。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均无复发。结论 肛瘘术后复发的原因众多,临床医师应从多方面入手消除肛瘘术后复发的因素,以保证手术的成功。

关键词:肛瘘,手术治疗,复发,分析

参考文献

[1]张东铭,王玉成.盆底与肛门病学.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 447-453.

肾病综合症易复发的四个原因 篇5

肾病综合症易复发的四个原因

作为肾病的一种,肾病综合症在治疗后很容易复发,这就让肾病综合症患者感到深深的苦恼,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肾病综合症易复发呢?相信我们在知道了导致肾病综合症复发的因素之后,我们能够大大的降低肾病综合症复发的几率,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专家给我们介绍的肾病综合症易复发的四个原因。

肾病综合症是以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超过3.5克)、血清白蛋白30gL,高脂血症以水肿为特点的临床综合症,前两项最为典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肾综可由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糖尿病以及继发感染(如细菌、乙肝病毒等)、循环系统疾病、药物中毒等引起。

肾病综合症反复发作原因一:与患儿的遗传性

临床研究表明,近15年来,各国肾病专家研究了肾病综合征复发与白细胞抗原性的关系,发现带有某些白细胞抗原的患者容易复发,而这种抗原性是由遗传决定的,也就是说是先天形成的,是不能改变的,这注定了那些患儿可能要承受长期反复复发的痛苦。

肾病综合症反复发作原因二:感染

一些肾病综合症患者病情的反复发作与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尤其与病毒性上呼吸道炎(即感冒)

有关,一次感冒就会使尿蛋白呈阳性,有些还会出现水肿。感冒好转,蛋白尿又随之消失,这是最理想的,但也有部分患儿感冒虽愈,但蛋白尿却不消失,非要激素加量才会消失。所以,肾病综合症患儿及其家属千万不要忽视小小的感染和感冒,那可将是致命的一击。

肾病综合症反复发作原因三:长期大量使用泼尼松

如果肾病综合症患者长期服用泼尼松,自身肾上腺将会出现皮质萎缩的现象,所以,在停药后不会再分泌激素,造成体内自身激素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肾病综合征容易复发,不小心还会惹来可怕的肾上腺皮质危象。所以,肾病综合症患者尽量的少服用泼尼松及其其他对肾脏有害的药物。

肾病综合症反复发作原因四:用药不规范

一些肾病综合症患者家属自作主张,缩短疗程,一旦肿消、蛋白尿消失就自行停用激素,或改服中药。这种做法极容易引起复发,还可能使激素治疗变得无效。所以,肾病综合症患者以及家属一定要谨遵医生叮嘱,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服药。

复发原因 篇6

【关键词】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复发

面肌痉挛又称之为半侧颜面痉挛,主要表现是面部面神经所支配的表情肌不自主的发生阵发性抽搐,偶尔还会累及颈阔肌[1]。多数为单侧发病,也有极少数为双侧发病,中年后起病的较多,病情进展比较缓慢,自愈的比例较小。面肌痉挛的病因较复雜,公认的常见病因是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入髓区所致,此外还有炎症、囊肿、肿瘤等诱因之说。目前临床上有两大发病机制假说:①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入髓区后“短路”;②面神经核过分兴奋[2]。针对面肌痉挛,临床上主要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和局部注射肉毒素A两种手段进行治疗,其中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已达到95%,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复发原因多为减压材料移位或脱落等。现将我院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后复发的原因详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70例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年龄35-78岁,平均(45.8±1.2)岁;病史1-8年,平均(4.8±0.2)年;左侧面肌痉挛患者50例,右侧面肌痉挛患者20例;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4年内复发面肌痉挛,平均复发时间(1.8±0.6)年;责任血管:小脑前下动脉12例,小脑后下动脉18例,椎基底动脉25例,小脑上动脉25例。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并气管插管,取患者健侧卧位,由原切口位置进入,稍稍向颅底方向扩大骨窗2.5cm*3.0cm左右;慢慢释放脑脊液,显微镜下可先见Ⅸ、Ⅹ脑神经,将面神经根出脑干区的残余蛛网膜剪开,使用脑压板缓缓牵拉小脑,让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充分显露。观察记录内部结构变化,并进行二次对症手术治疗,锐性游离相关责任血管,将REZ向颅底方向推移,在责任血管和脑干间放入合适量的Teflon垫棉,固定责任血管。而对粗大弯曲椎动脉则以Teflon垫棉作为介质,利用医用的耳脑凝胶将颅壁硬脑膜和天幕硬膜固定。随访二次手术疗效。

2 结 果

2.1 二次手术时发现其复发原因 70例复发患者中10例(14.29%)患者责任血管是粗大弯曲的椎动脉,一次手术中Teflon垫棉太小,引起血管复位,复发面肌痉挛;30例(42.86%)患者Teflon垫棉发生移位,导致原血管袢复位并与面神经根部粘连;7例(10.00%)患者蛛网膜增厚且粘连,包绕住面神经根REZ,再次压迫神经,导致面肌痉挛复发;23例(32.86%)患者Teflon垫棉变薄,责任血管黏贴在垫棉表面,再次压迫面神经根REZ,导致面肌痉挛复发。

2.2 二次手术疗效 对复发患者随访1年以上,70例患者经过二次手术后68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减轻,治愈率达97.14%。其中1例出现面瘫,1例出现听力减退,术后1月均回复正常。1年后仍有1例出现轻度面肌痉挛,其他患者无复发症状。

3 讨 论

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和继发性面肌痉挛两种[3]。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继发性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其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一般药物无显著疗效;②中医针灸,但有时针灸反而会加重病情;③注射肉毒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面肌痉挛,能控制一年[4];④手术治疗,包括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微血管减压术等。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显微血管减压术:全身麻醉下,采用耳后发际内直切口,术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桥小脑角区面听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仔细寻找压迫面神经的血管袢,确认责任血管后松解此处的蛛网膜小梁与神经、血管的粘连,确认血管与面神经根部之间充分游离后插入合适大小的Teflon垫片。如果术中发现明确责任血管,则对可能压迫神经的血管进行处理,实行减压术[5]。但该手术治疗后病情容易复发,导致手术无效,需要二次手术,加倍了患者的痛苦。本组资料究其复发原因发现多数复发患者皆因Teflon垫片太小、移位、变薄等原因引起的。因此说,为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率,在一次手术时要防止足量的Teflon垫片,且放置位置要准确,避免后期移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陆玉,朱玉德.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原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院杂志,2008,25(2):241-243.

[2] 袁俊,谷智明,翟卫东,等.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延迟治愈原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8):992-993.

[3] 何勇,王辉,朱安凯,等.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无效早期再手术的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1):31.

[4] 倪兵,朱宏伟,李勇杰.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迟发性面瘫[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8,21(3):190-191.

先天性巨结肠症术后复发原因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5例中, Duhamel术式47例、Swenson术式48例, 前者年龄在7个月~55岁, (平均6.64岁) 。后者年龄在8个月~52岁, (平均6.36岁) 。前者男性40例, 女性7例, 后者男性42例, 女性6例。前者HD42例 (包括成人2例) 、HD类缘病5例 (包括成人3例) 。后者HD44例 (包括成人4例) 、HD类缘病4例 (包括成人3例) 。就诊时临床表现均相类似:患儿大多1周左右, 部分2周排便1次, 成人大多10d、半月、部分20 d甚至1个月排便1次, 有者靠灌肠排便, 不灌肠不排便。均伴便秘、腹胀、呕吐, 小儿哭闹不安, 成人自诉腹痛。均经长期保守治疗:开塞露润肛、肥皂水灌肠、括肛, 成人部分经常口服泻药及甘露醇等, 各种方法促进和诱导排便。症状呈间断或进行性加重。就诊时症状大都较明显, 全部经过X线钡剂灌肠和直肠测压等检查初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术前均未取病理组织检查。两组病例性别、年龄、体重以及症状体征等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包括等渗盐水灌肠、开塞露润肛和扩肛等诱导促进排便, 胃管、肛管排气减压, 以缓解腹胀腹痛, 补充营养, 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 部分贫血病例予以输血, 术前3 d均适量应用肠道抗生素, 术前准备7~10 d不等, 均采取全身麻醉、截石位。

1.2.2 手术方法

Duhamel术式[1,2]左中下腹旁正中切口进腹, 近端切断处位于病变肠袢 (神经节细胞变性的明显扩张肥厚部分) 与正常肠袢交接处靠近近端的正常处, 远端在耻骨平面切断直肠, 直肠残端双层缝合关闭, 将近端无病变的正常肠袢自直肠后间隙 (先游离直肠后间隙) 拖出至肛缘, 用前壁与残留直肠的后壁行侧~侧吻合, 用直线型切割吻合器进行吻合。

Swenson术式[1,2]:病变肠段 (缺乏神经节细胞的狭窄部分和神经节细胞变性的明显扩张肥厚部分) 游离并切除, 远达直肠齿线上2~4 cm处, 近达病变肠袢与正常肠袢交接处靠近近端的正常处, 切除病变肠袢后, 用近端无病变的正常肠袢切断端与直肠残端行端-端吻合, 用弯管消化道吻合器进行了吻合。

1.2.3 术后处理

均给予禁食、输血补液、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及肠外营养支持, 抗生素预防感染, 均于骶前直肠旁放置橡皮引流管2根, 自会阴引出皮外, 用以引流积血、积液及观察吻合口是否发生漏、局部感染等, 其中9例发生漏及感染, 给予一管进一管出进行抗菌素生理盐水溶液局部冲洗。

2 结果

2.1 疗效

Duhamel术式47例, 术后病理确诊直肠末端无病变 (神经节细胞正常存在) 者27例、直肠末端神经节细胞缺如者15例、神经节细胞减少或发育不良者5例。本组47例术后腹胀、腹痛及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巨结肠症状) 均消除, 术后2~5 d先后肛门排气排便, 每日排便1~5次不等, 粪便稀而不成型。逐渐进食, 10~15 d痊愈出院。

Swenson术式48例中, 25例半月内顺利出院, 病理均证实直肠保留端无病变残留 (即神经节细胞正常存在、无发育和数量的异常) 、23例于术后第3~5天出现腹胀和腹痛症状, 且进行性加剧, 无肛门排气排便, 伴呕吐, 即术前症状重新出现 (复发) 或者说术前症状未解除, 部分伴发热 (肠道内感染) 、血白细胞增高。均给予胃管、肛管排气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静脉点滴, 部分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给予输血和输白蛋白等保守治疗。此23例中9例在术后第5~9天发现吻合口漏 (会阴引流管引出粪臭液、指诊直肠吻合口有薄弱缺损处) , 给予局部引流管冲洗。此23例中病理显示19例直肠保留端神经节细胞缺如, 4例直肠保留端神经节细胞减少或未成熟等 (巨结肠类缘病) 。此23例均因腹胀、腹痛进行性加剧, 患者痛苦剧烈、保守治疗无效而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中因腹腔内粘连严重, 肠管不能充分游离, 所以, 其中成人5例均行左下腹壁结肠造口, 成为永久性人工肛门、直肠残端封闭 (hartmann) [1]。其余病例在二次手术中均改为Soave术式最后而愈。

2.2两组术式疗效对比

47例Duhamel术式术后复发率0.0%, 48例Swenson术式术后复发率47.9%, 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3随访

95例, 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1年, 全部得到随访, 临床症状无复发, 大便由稀而逐渐成形, 每日1~3次、个别3~5次不等。达到临床治愈。

3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 (hirschsprungs'disease, HD) 的发生是由于外胚层神经嵴细胞迁移发育过程停顿使远端肠道 (直肠、乙状结肠) 肠壁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缺如, 导致肠管持续痉挛, 造成功能性肠梗阻, 其近端结肠继发扩大肥厚[1]。成人HD系指出生时即存在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如, 但病变轻, 是小儿HD的病理继续, 到成年期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者, 故又称局限性、成人或迟发性HD[3], 其发病率有报道称占HD的4%~5%[4]。成人HD患者在幼年时从数日排便一次开始, 由于远端肠管的痉挛狭窄, 近端肠管继发性扩大肥厚, 排便进一步延迟, 形成恶性循环, 到成人时常达20 d、1个月排便一次或依靠灌肠和口服甘露醇诱导排便, 肠腔扩大肥厚到一定程度时, 口服同等量甘露醇后, 排便效果已经不佳只会增加腹胀腹痛, 从而促使患者就诊。而临床症状酷似HD并以HD而治疗, 但神经病理学表现并不相同者, 称之为HD类缘性疾病, 包括:神经节细胞减少症 (hypoganglionosio) , 神经节细胞未成熟症 (immaturity of ganglia) 、肠神经元发育异常 (neuroral intestinal dysplais) 、神经节发育不良症 (hypogenesis) [5]。HD类缘病在成人也常见。HD分型: (1) 超短段型:病变局限于直肠末端, 临床表现为内括约肌失迟缓状态。 (2) 短段型:病变位置相当于第2骶椎以下, 距肛缘不超过6.5 cm。 (3) 常见型:无神经节细胞区自肛管开始延至第1骶椎以下, 距肛缘9 cm, 病变位于直肠进端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 甚至达乙状结肠远端。 (4) 长段型:病变延至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5) 全结肠型:病变波及全部结肠及回肠末端, 距回盲瓣30 cm以内。 (6) 全肠型:病变波及全部结肠及回肠30 cm以上, 甚至累及十二指肠[6]。成人HD约80%以上者, 无神经节区, 仅局限于直肠远端, 称之为“短段区”, 其中个别病例此种病理肠段更短, 仅占直肠末端的3.0~4.0cm即, 内括约肌部分, 谓之“超短段区”。成人HD在病理类型上以短段型或超短段型者占80%以上[5], 小儿HD短段型者占10%[7]。

巨结肠以手术治疗为主, 必须切除远侧缺乏神经节的痉挛狭窄肠段和近侧神经节细胞变性的明显扩张肥厚肠段, 这样才能解除巨结肠症状 (功能性肠梗阻, 腹胀、腹痛、排便延迟等) 。而本组Swenson术式中23例复发病例, 虽已切除了病变肠段, 但直肠末端仍存在病变 (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发育不良等) , 用具有病变的直肠末端与近侧正常肠管端-端吻合后, 未能解除直肠末端的痉挛狭窄和失弛缓, 所以巨结肠症状未能解除, 即使暂时缓解, 日后也会复发。而47例Duhamel术式, 因为用近端肠管与残留直肠行侧-侧吻合的同时, 已将末端直肠壁纵向切开, 所以就解除了末端直肠的痉挛和失弛缓和狭窄等病理表现, 所以巨结肠症状就不会复发。

综上所述, 一些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类缘病术后巨结肠症状 (功能性肠梗阻) 复发的原因, 是因为直肠末端存在着病变 (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发育不良等) , 而手术却保留了直肠末端并与近端肠管端-端吻合 (Swenson术式) , 从而直肠远端的痉挛和肛门失弛缓未能解除, 术后巨结肠症 (功能性肠梗阻) 不能解除或者说复发。针对这部分病例, 手术中要切开肛门内括约肌和末端直肠壁肌层或术前明确诊断后采用Duhamel术式、而避免应用Swenson术式。

参考文献

[1]WU ZD, WU ZH.Surgery[M].The 7th edition.Beijing:People&apos;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 2008:498-499.Chinese

[2]ZHU WJ, WU RZ.Practical Surgery Operation[M].4 version.Beijing:People&apos;s Health Press, 1996:613-619.Chinese

[3]MARVIN L, CORMAN.Colon and rectal surgery[M].5th Edition.Beijing:People&apos;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 2009:348-350.Chinese

[4]HUNG WT, CHIANG TP, TSAI YW, et al.Adult Hirschsprungs’disease[J].J PediatrSurg, 1989, 24 (4) :363-366.

[5]GAO DM.Modern Acute Abdomen Learn[M].People&apos;s Medical Press, 2002:416.Chinese

[6]YANG ZY.Diagnostics Dictionary[M].Beijing:China Press, 2004:298.Chinese

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治疗的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 其中男66例, 女54例, 年龄23~61岁, 平均年龄 (48.3±6.8) 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48.5±4.6) 岁;实验组中男34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47.9±5.8) 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症状比, 十二指肠溃疡为44∶46例, 单纯性溃疡为54∶50例;复合溃疡者为20∶17例;胃和空肠吻合口部溃疡者为14∶11例。全部患者均由胃镜确诊。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 对照组只采用西药法莫替丁 (日本卫材株式会社) 餐前治疗, 2次/d, 50~100 mg/ (kg·次) , 口服, 餐后配合阿莫西林 (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 3次/d, 50~100 mg/ (kg·次) , 口服;克拉霉素 (德国拜耳制药) 2次/d, 0.6 mg/ (kg·次) , 口服;2周后, 加用奥美拉唑 (德国拜耳制药) , 0.6 mg/ (kg·次) , 使用1个月, 观察并记录疗效。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西结合治疗100 ml/剂, 1剂/d, 早晚分别口服。配方是:丹参10 g, 当归10 g, 黄芪10 g, 陈皮10 g, 大黄5 g, 黄连5 g, 甘草8 g, 白术15 g, 治疗后观察并记录疗效。患者恢复健康后, 需要定期复检, 并且作者采用多种随访方式了解复发率。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4]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分析复发原因, 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疗效标准:疗效显著、有效、无效3个级别。疗效显著:患者原有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转为1~2级症状表现。无效:患者症状依然, 没有改善甚至有加重。总有效率= (疗效痊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经过2个月的治疗,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复发原因分析, 统计随访的结果发现, 120例患者中, 由于治疗中断复发的患者占大多数, 高达42例, 饮食不规律导致的复发占20例, 精神状况不佳导致的复发占28例, 药物使用不适导致的复发占10例。由于消化性溃疡一旦发病就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而患者由于盲目的判断病情而不按照医嘱用药, 导致治疗中断, 从而导致疾病复发。此外, 饮食不规律、精神状况不佳、药物使用不适当都会或多或少的导致疾病的复发。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作为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 包括胃部的溃疡和十二指肠的溃疡, 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 而十二指肠的溃疡则多见于青年人群[5]。胃酸能接触到的部位都可能发生溃疡, 如十二指肠、胃部、食管下部等, 但多以十二指肠的复发较常见。有研究表明, 人群中的发病率在10%左右。较为严重的患者不仅健康大打折扣, 生活质量也严重降低。近年来, 多项研究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西药治疗进行临床观察, 但疗效都不是十分显著[6]。

本次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实验组患者疗效优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结果发现, 由于治疗中断复发的患者占大多数, 由于消化性溃疡一旦发病就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 而患者由于盲目的判断病情而不按照医嘱用药, 导致治疗中断, 从而复发疾病[7]。此外, 饮食不规律、精神状况不佳、药物使用不适当都会或多或少的导致疾病的复发。所以消化性溃疡患者应该禁止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 最好是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 禁止喝酒抽烟, 禁止暴饮暴食, 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禁止擅自停药,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较为严重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不仅健康大打折扣, 生活质量也严重降低, 需要医生和护士多与患者沟通, 多倾听和了解患者的想法, 疏导其不良情绪, 多帮助患者排解压力, 从而提高疗效。法莫替丁的作用是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阿莫西林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口服青霉素, 是属于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克拉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 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药[8], 对质子泵活性有根本性的抑制作用, 抑制患者胃酸的分泌, 并且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比较长, 主要作用于患者的胃黏膜壁细胞, 抑制胃黏膜壁细胞中酶的活性。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比常规的西药治疗手段效果好, 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但是消化性溃疡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中西医结合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疗效可靠,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 1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段治疗, 选择西医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数据以及复发情况, 分析防治策略。结果 经过2个月的治疗,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消化性溃疡具有较高的复发率, 中西医结合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疗效可靠,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复发,中西结合

参考文献

[1]高宇.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22 (1) :60-61.

[2]李小静.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及护理干预.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7 (2) :274-275.

[3]陈冠华, 彭永强.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吉林医学, 2014, 42 (15) :3285-3286.

[4]Lionetti E, Francavilla R, Ruggieri M, et al.Recurrent peptic ulcer disease in a pediatric patient with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 and 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Minerva Pediatrica, 2009, 61 (5) :557-559.

[5]艾远征, 许先进, 郭万锋, 等.308例消化性溃疡复发原因分析与防治策略.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15) :1857-1859.

[6]李士静.消化性溃疡复发原因及护理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8) :51-52.

[7]林献.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原因及护理探讨.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3, 30 (5) :13-14.

复发原因 篇9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 年龄18~71岁;男22例, 女20例。 主要症状:原腰腿痛未消除或复发性腰腿痛;其中初次手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18例, 腰疼伴下肢放射性疼痛14例, 腰背疼痛2例, 间歇性跛行者6例, 下肢放射性疼痛2例, 全部患者患侧小腿外侧后侧皮肤感觉减退。病史:4个月~3年, 平均38岁。

2结果

结合病史、查体、腰椎正侧位片、CT、MRI及术中所见, 术后复发原因:术后继发椎管狭窄8例, 占36.4%;髓核摘除不彻底6例, 占27.3%;疤痕增生过度4例, 占18.3%;原骨性狭窄未解除1例, 占4.5%;并发术后腰椎不稳2例, 占9.0%;定位错误1例, 占4.5%。

按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1993年的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2]。对22例再手术患者随访1~4年。平均2年, 其中优37例, 良3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2%, 总有效率为97%。

3讨论

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与普及。术后复发率逐年上升, 因此探讨复发的原因, 提出预防措施, 保证首次手术的成功极为重要[3]。本文通过对近年来42例再手术患者的分析, 分析术后再发的原因, 并就预防术后再发的提出应对的措施。

3.1 髓核摘除不彻底

椎间盘组织切除不够彻底。残余的退变间盘组织再度原位脱出而致症状复发, 双侧型或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 若只切除症状较重一侧, 使对侧间椎盘组织失去了原来与其相连为一个整体的牵引力, 容易导致对侧间盘脱出而致症状复发。防范措施:经CT、MRI检查确诊后, 全部采用椎板间扩大减压, 将同侧残余突出物及对侧间盘组织切除干净, 术后症状体征消失。对于双侧型或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者再手术时除对原侧探查外, 还对对侧突出物彻底切除干净。只有将退变间盘组织尽可能切除干净, 才能有效防止复发[4]。

3.2 疤痕增生过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纤维化愈合过度, 包绕神经根和硬膜囊, 使神经根受压, 活动度减少, 产生术后腰腿痛复发。处理原则:术中应仔细操作, 严密止血, 软组织和骨结构尽量少剥离破坏, 术后硬膜外可覆盖明胶海绵或放置防粘连剂术后应严格卧床休息2周, 麻醉清醒后即进行患肢被动直腿抬高活动, 可有效防止脊髓神经根粘连, 3~5 d时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5]。

3.3 术后继发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术后, 腰椎稳定结构遭到破坏。很难短时间达到一期愈合。长期的应力导致腰椎椎间隙狭窄, 关节突增生, 腰椎不稳, 椎管狭窄。防范措施:手术应尽量减少腰椎结构的破坏, 尤其尽量避免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手术, 但很难做到彻底性和稳定性的完美结合。可以通过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休息和腰背肌的功能锻炼来预防, 但最可靠的方法是稳定脊柱的植骨内固定。

3.4 并发术后腰椎不稳

一般为第1次术后, 腰椎稳定性受到较大的破坏 (尤其是半椎板或全椎扳切除) , 术后继发腰椎不稳, 病变阶段的异常活动和滑移致神经根受压和牵拉, 引起下肢的神经根症状和跛行。处理原则:需要做稳定性手术、植骨和内固定。

3.5 原骨性狭窄未解除

腰椎管狭窄可分为神经根通道 (侧隐窝、椎间孔) 和腰椎中央管狭窄。术前根据症状, 下肢麻木沉重感、间隙性跛行行为, 蹲下休息后方能继续行走, 骑自行车及卧床无症状。而查体体征不明显。当有腰椎中央管狭窄马尾神经损害, 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处理原则:影像学检查除CT, MRI, X片外特别要做腰椎过伸、过屈侧位片观察腰椎不稳。通过这些来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并在术中彻底减压, 如腰椎结构破坏较大也需要做稳定性手术。如单纯神经根管狭窄, 椎间盘突出不明显, 则行单纯神经根管减压, 术后卧床休息至少3周, 腰背肌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Ramberg N, Sahlstrand T.Early course and long term follow-up af-ter 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J Spinal Disord, 2001, 14 (6) :511.

[2]杨慧林, 唐天驷.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华骨科杂志, 1994, 14:60.

[3]吴义龙, 梁国伟, 杨景芳.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及对策,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1) :108-109.

[4]邓展生, 沈民仁, 孙太存, 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和手术方法的探讨.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9) :1411-1412.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复发的原因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 男6例, 女4例;年龄33岁~77岁, 平均年龄55岁;复发时间为3个月~32个月, 平均17.5个月。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1例, 管状腺癌4例, 类癌1例, 低分化黏液腺癌4例;隆起癌2例, 溃疡型5例, 浸润型3例。Dukes分期:B期3例, C期7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69例均采用保肛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直肠经腹切除吻合器吻合37例, Parks术9例, Bacon术11例, Dixon术7例, 经肛门局部切除术5例。

1.3 结果

本组69例, 随访64例, 随访率92.8%。随访时间最长8年, 最短4个月。术后局部复发10例 (15.6%) , 复发方式有吻合口肠腔内复发4例, 盆腔复发4例, 会阴部复发1例, 腹壁切口复发1例。10例患者均再次入院治疗, 7例行再次根治性手术, 3例行姑息性手术, 术前、术后均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均获得满意疗效。

2 讨论

2.1 直肠全系膜切除 (TME) 的重要性:

保肛手术要求保留肛门完整结构 (即肛门括约肌、肛提肌、齿状线上2 cm以上的直肠黏膜) 及其血运和神经支配。直肠癌生长方式主要是绕肠壁浸润, 沿肠壁向远侧的机会很少, 即使向远侧生长, 大多距离也在2 cm以内, 因此, 直肠远侧切缘距肿瘤下缘2 cm~3 cm已经足够[2]。降低局部复发率关键不在于远侧切断的长度, 而在于是否按照TME的原则来进行手术。按TME原则手术的局部复发率为5%~10%, 而未按TME原则手术的局部复发率可高达37%~47%, 两者差异明显。本组资料按TME原则手术的局部复发率为11.8%, 未按TME原则而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 其手术例数较少, 但5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有3例, 占60%, 后果严重, 教训深刻。因此, TME是直肠癌根治术中重要的原则之一, 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增强手术疗效, 提高生存率。

2.2 术式选择:

正确合理地选择术式很重要。本组5例经肛门局部切除, 有3例复发, 其中2例为年老 (年龄>75岁) 体弱多病, Dukes C期患者, 因患者及家属坚决要求行局部切除, 分别于术后3个月、5个月出现吻合口肠腔内复发, 另1例术后病理为低分化黏液腺癌并已浸润浆肌层, 但未行再次手术, 又未行辅助治疗 (放疗、化疗) 导致术后半年复发。本组7例行Dixon手术, 2例术后局部复发, 复发率28.6%, 分别为吻合口和盆腔复发, 病理为低分化黏液腺癌和类癌。众所周知, 肿瘤的病理特性决定患者的预后, 是直接影响复发与生存的因素。分化不良的癌肿和Dukes C期病变, 不仅逆向扩散范围大, 而且局部复发率高。因此选择术式要正确、合理,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慎重选择病例, 不能无原则地应患者要求保留肛门, 扩大手术适应证而影响根治性。

2.3 手术操作需注意的因素:

本组1例Parks术后出现会阴部复发, 此患者肿瘤范围较大, 绕直肠壁生长约3/4周径, 术中将肿瘤从肠腔内套叠翻出肛门外, 对肿瘤造成挤压, 引起术后局部复发。另1例吻合器保肛术后出现腹壁切口复发, 明显是手术操作所致肿瘤细胞直接播散种植于术野。因此, 手术中应注意: (1) 严格执行无瘤操作, 牵拉直肠要轻柔, 避免挤捏肿瘤, 防止肿瘤破溃; (2) 分离直肠前先结扎近端直肠腔, 并向远端直肠腔内注入5-Fu 500 mg, 保留段直肠腔内用3%碘伏灌洗干净, 清除腔内脱落的肿瘤细胞; (3) 术中从根部结扎肠系膜下动脉; (4) 关腹前常规用蒸馏水1 500~2 000 ml做术野和盆腔冲洗、浸泡, 清除脱落细胞。

2.4 术前辅助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实践表明, 积极有效的外科综合治疗, 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降低局部复发。本组通过对10例术后局部复发病例的治疗, 发现再次术前放疗、化疗可使局部复发病灶缩小, 并减小肿瘤的浸润范围, 提高手术切除率。近年来, 我们采用术前辅助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 未发现有局部复发病例, 但例数较少 (7例) , 且随访时间短 (最长1年) 。鉴于手术最多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的癌肿, 在大多数情况下肿瘤浸润是超越肉眼所见的, 也就意味着手术不能保证完全切除肉眼看不到的微小转移灶。为此, 加强综合治疗可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并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李世拥, 于波.直肠癌术后复发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1) :33~34

复发原因 篇11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鼻窦内镜手术 复发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对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仍有部分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易复发。现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行FESS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45例进行随访,以探讨鼻窦炎鼻息肉FESS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行FESS手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56例,患者均为首次手术,病变局限于上颌窦及前组筛窦。随访时限至2010年1月,失访11例,其余245例随访期限2年,术后复发62例。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手术均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口,开放前组筛窦,彻底切除息肉样组织,尽可能保存正常黏膜组织。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部分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术腔,48小时拔除纱条。

围手术期处理:①术前用药:术前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术后复查:术后定期鼻腔清理(术后第1个月内每周1次,后半年每个月1次,以后以复查结果拟定复查时间),清除术腔的干痂、肉芽、水肿组织及分泌物,解除术腔粘连,保持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②术后用药:术后1周鼻腔局部布地奈德鼻喷剂1~2喷/鼻,1次/日。

复发标准:①症状无缓解:术后2年随访时间中仍有明显鼻塞、流脓涕、头痛。②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甚至闭锁,窦腔积脓。③鼻息肉复发。满足以上任意1项即视为复发。

随访:随访信息均来自于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资料。本组患者随访时间自出院之日开始,245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均2年,随访截止于2010年1月。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 果

随访至2010年1月,有54例(22.04%)复发,其中症状无缓解45例,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闭锁30例,鼻息肉复发36例。平均复发时间12.3个月。影响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可能因素,见表1。

讨 论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在保留黏膜和恢复正常的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前提下,祛除病变,达到拓宽鼻腔和鼻窦的空间关系,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和黏膜,维系鼻腔、鼻窦基本的生理功能。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1995年统计1213例鼻内镜手术患者中,再手术患者28例(2.31%),常见原因是术腔或鼻窦闭锁、鼻中隔偏曲和变态反应因素等[1]。本文对245例FESS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将复发率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性别年龄:姚和梅等通过对1231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在性别间存在着显著差异[2],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统计又表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1~20岁,40岁以后下降明显,说明鼻窦炎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关,鼻息肉的发病与年龄有关。本研究发现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率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由于所调查的病例数还偏少,是否由此可以否定性别年龄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合并变应性鼻炎:本研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复发率43.8%,明显高于对照组16.4%的复发率(P<0.01),说明变应性鼻炎是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其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分泌活动增强,鼻腔鼻窦黏膜水肿,窦口阻塞和引流障碍,最终导致复发[3]。

术前用药:术前常規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可起到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和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保持术野清晰,利于彻底清除病灶,减轻术后反应,防止复发。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术前用药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其可能原因与调查病例较少有关。

术后清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不同于以往的根治性手术,手术过程的结束便是上皮恢复和再生阶段的开始,被保留下来的病变黏膜功能的恢复,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认为手术仅为治疗疾病整体步骤的开始阶段,术后的随访和综合治疗则是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临床实践表明,鼻内镜手术后,术腔内存在多种不良因素,包括干痂形成、窦口附近肉芽及囊泡、鼻腔水肿粘连等,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影响延缓疾病治愈过程,严重可导致复发。

术后用药:鼻内镜手术主要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堵塞和引流问题,而有关炎症反应和感染等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因此,术后合理用药很重要。合理的全身应用抗生素,并给予黏液稀化剂,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这对减轻黏膜水肿,促进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少粘连和延缓息肉的生长及复发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统计发现术后用药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因此,强调术后合理的药物治疗对防止复发有很重要的意义。

鼻中隔偏曲:本研究中术后仍有鼻中隔偏曲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17例鼻中隔偏曲的鼻窦炎复发患者中,有15例复发于鼻中隔偏曲侧。

造成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术后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发现术后随访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与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相关。因此加强术后清理药物治疗、预防控制变应性鼻炎、术中矫正鼻中隔可降低复发率,同时这些治疗措施不受手术操作水平和仪器限制,能短时间内降低术后复发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鼻内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7.

2 姚和梅,刘领波,李红英,张鑫,刘屹,陈宁, 傅绍喜.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3):183-184.

3 王卫华,赵长青.变应性鼻炎与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4):317-320.

4 李源,许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后综合处理意见[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1,36(3):237.

复发原因 篇12

关键词:腹股沟疝,复发,再手术

复发疝因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已经破坏, 局部缺损严重, 再次手术难度大而复发率高。无张力疝修补较传统术式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但并不是万无一失。我院2005年1月以来收治腹股沟复发疝60例, 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 (65侧) , 男53例, 女7例, 年龄31~62岁。单侧51例, 双侧7例。初次手术后复发时间3个月~7年。首次复发38例, 2次复发17例, 3次以上5例。初次手术时合并高血压21例, 慢性支气管炎16例, 肺气肿5例, 前列腺增生7例。初次术式:传统48例 (Bassini术31例、McVay术13例、Shouldic术4例) , 无张力疝修补10例 (平片式3例、充填式6例、腹腔镜修补1例) 。

1.2 再次手术方法

局麻6例, 硬膜外麻醉49例, 全麻5例。复发疝嵌顿急诊手术8例, 前入路手术39例, 后入路手术12例,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1例。单纯缝合修补8例, 单层轻质网片修补37例 (41侧) , 重质网片修补8例, 单侧巨大补片7例 (8侧) 。

2结果

60例痊愈出院, 术后出现急性尿潴留导尿11例, 阴囊积液13例, 经穿刺抽液后吸收, 腹股沟区不适3例, 随访3个月~8年再次复发2例。

3讨论

3.1 复发疝的主要原因

文献报道[1]传统术式复发率为10%~15%, 无张力修补1%。传统术式复发原因:术式本身存在固有的缺点和局限性, 操作不规范, 腹压增高因素未得到控制, 术后过早活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切口血肿或感染等。无张力修补复发原因:术者对预制补片的作用原理了解不够;对各种或各期疝均采用一种材料一种术式修补, 没有个体化选用;术中网塞或补片固定不确切, 出现移位或卷曲;修补材料未完全修补耻骨肌孔或未按要求的尺寸应用;术中游离空间不够致补片放置不当。患者因素:年龄、吸烟、肥胖、便秘、前列腺增生等, 术后腹压增高因素未能有效控制或早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材料因素:目前应用的大部分是聚丙烯材料, 其具有组织内皱缩的特点。

3.2 再次术式选择

复发疝再次手术是治愈的唯一有效方法, 目前尚无一种金标准术式适合所有复发疝。传统术式的复发疝, 首选无张力疝修补术;对前入路术式的复发疝应采用后入路修补术, 可避免前次手术的瘢痕而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 找到复发疝囊后应游离出足够的空间, 行结扎后置入补片;对后入路术式的复发疝应采用前入路行平片或填充式补片修补;对巨大的复发疝伴腹壁缺损宜行经脐下腹正中线入路 (Stoppa) 术较适合[2,4];对多次手术后复发疝宜采用腹腔镜技术或开腹手术行疝修补术;对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 如原有补片或网塞已无治疗作用且不能被利用, 取出时应注意与其粘连的脏器损伤, 能再次使用的可不移除, 必要时可增加新的平片或网塞与其并用。术中注意:如单纯平片修补时选用平片宽度和长度要足够, 疝环充填时要对置入的腹股沟后壁的成型补片固定确切, 网塞固定[3,5]:Ⅰ型疝间断缝合固定6~8针, Ⅱ型疝间断或连续缝合固定, Ⅲ型疝连续缝合固定。上缘应固定于腹横筋膜弓和腹外斜肌腱膜的交界缘, 下缘要超过耻骨结节缘1~2 cm并固定在髂耻束或腹股沟韧带上。修补材料: Ⅰ、Ⅱ型疝应选用单纯平片或网塞;Ⅲ、Ⅳ型疝应选用巴德补片 (Kugel) 或加长型普理灵疝装置 (PHS) ;对复发疝、疝周围组织弱、慢性咳嗽、便秘者应选用经腹股沟前入路 (GPRVS) 术或改良Kugel术。

参考文献

[1]Nordin P, Bartelmess P, Jansson C,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licht-enstein versus sholdice hernia repair in general surgical practice.Br J surg, 2006, 89:45-49.

[2]Sakorafas GH, Nissiotakis C, Chalikias I, et al.Open preperitoneal mesh repair of recurrent inguinal and femoral hernias.Mount Sinai J Med, 2007, 72:342-345.

[3]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9 (1) :60.

[4]何福昌.补片法疝修补手术要点及作用原理分析.航空航天医药, 2006, 17 (4) :362.

上一篇:分散碳纳米材料下一篇:情绪调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