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复发临床分析(共10篇)
脑梗死复发临床分析 篇1
复发性脑梗死是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脑梗死, 其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初次发病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75例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57例、女18例, 年龄44~78岁, 平均62岁。对照组为75例同期首发脑梗死患者, 男39例、女36例, 年龄45~79岁, 平均63岁。
1.2 分析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食习惯、体育锻炼、职业、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史、心脏病史、纤维蛋白水平、胆固醇、家族史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所有患者均按常规进行血糖、胆固醇、凝血因子、血液流变学、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头颅CT等检查。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结果
复发组中男:女之比为3.17:1, 对照组为1.08:1, 两组性别分布有显著差异 (P<0.05) 。两组年龄分布、平均年龄、职业分布、饮食习惯、嗜烟、酗酒、体育锻炼、家庭史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复发组中高血压63例、高胆固醇血症39例、高血糖38例、高纤维蛋白44例、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35例;对照组中高血压27例、高胆固醇血症13例、高血糖11例、高纤维蛋白23例、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10例。两组同因素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讨论
脑梗死是一类比较严重的疾病, 由于血管的急性闭塞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 并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常留下严重的后遗症[1]。为了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笔者对7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 (复发组) 与75例首发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复发组中男:女之比为3.17:1, 对照组为1.08:1,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5) , 提示复发性脑梗死中男性比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复发组中高血压63例、高胆固醇血症39例、高血糖38例、高纤维蛋白44例、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35例;对照组中高血压27例、高胆固醇血症13例、高血糖11例、高纤维蛋白23例、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10例。两组同因素比较, 有显著差异 (P<0.05) 。提示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纤维蛋白、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等是主要危险因素。笔者还发现, 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 同时伴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其复发次数更多, 复发间期更短, 致残程度及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更高, 说明两因素可能存在叠加作用。临床实践表明,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可使恢复进程加快, 对预防“二次损伤”, 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康复治疗显明优于单纯传统的药物治疗[2]。同时, 应重视预防性治疗措施, 使血压、血糖、血脂、心律失常等控制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并相对稳定, 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总之,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分析, 笔者认为: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水平、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形成等是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防治关键在于预防上[3], 只有避免各种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原发病, 才能减少脑梗死的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75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 (复发组) 与75例首发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体育锻炼、职业、吸烟、酗酒、高血压、糖尿病史、心脏病史、纤维蛋白水平、胆固醇、家族史, 复发次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发组中男:女之比为3.17:1, 对照组为1.08:1, 性别分布有显著差异 (P<0.05) 。两组年龄分布、平均年龄、职业分布、饮食习惯、嗜烟、酗酒、体育锻炼、家庭史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复发组中高血压63例、高胆固醇血症39例、高血糖38例、高纤维蛋白44例、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35例;对照组中高血压27例、高胆固醇血症13例、高血糖11例、高纤维蛋白23例、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10例。两组同因素比较, 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水平、颈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形成等是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防治的关键在于预防, 只有避免各种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原发病, 才能减少脑梗死的复发。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建英, 李京.大面积脑梗死4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5) :6211-6212.
[2]杨明秀, 陈红, 邱小鹰, 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医学综述, 2008, 14 (1) :301-302.
[3]高岩.青年脑梗死57例危险因素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8 (10) :2431-2432.
浅论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篇2
【关键词】复发性;脑梗死;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5-021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动脉逐渐硬化,并且复发性脑卒中事件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动脉顺应性进一步降低。一般来说,复发性脑卒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增加1倍,可能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较多有关。另外,经相关资料显示,女性患者绝经前内源性雌激素是防止复发性脑卒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血压是中国人脑血管病最根本的危险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糖尿病,其高血糖可使脑内无氧酵解增加,再有就是合并高血脂的脑卒中患者容易复发脑卒,低密度脂蛋白也会导致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会引起的脑灌注障碍,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肤氨酸水平升高会导致脑卒。凝血、抗凝失衡及活性降低和(或)抗凝水平升高都会导致脑卒。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引起的复发性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比较普遍,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增高、尿蛋白也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呼吸障碍显著增加脑梗死的危险,当然,心理、精神因素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舒张压与脑卒中有明确的线性相关,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在这些患者中,舒张压水平越高,脑梗死复发危险越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的特征是高血糖,它自身的特征会加重和促进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它所引起的相关反应会导致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收缩压升高,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呈平行关系,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脑动脉硬化及狭窄的可能性越小,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引起脑灌注障碍。纤维蛋白原是形成血栓的重要物质,再次脑梗死患者血浆升高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
控制高血压对初发脑梗死很重要,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可有效防治脑梗死复发。低密度脂蛋白是目前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通过体育锻炼、少量饮酒、戒烟,脂蛋白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中重要作用,服用他汀类药物均可以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有助于尽早干预,避免再发脑梗死。2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和复发率较高的疾病,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目标为: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血压长期控制在140/90InlnHg以下,应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预防卒中及冠心病的发作,心源性血栓患者,可使用华法林,有重度颈动脉狭窄者,者应考虑支架置入术。通过运动降低血压,减轻体重,减慢脉率,调整饮食结构,多食蔬菜、鱼类和牛奶,减少血小板凝聚及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大量饮酒或酗酒,对预防缺血性卒中复发至关重要。
复发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充分认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得到临床医师极大重视的情况下,医师要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普及教育,治疗原发病可使脑血管病复发率下降,充分利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应制定规范、有效的危险因素控制方法,建立起有效的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体系,以达到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目的。3研究对象、方法及结果
选取某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400例,病例符合关于脑血管病制定的诊断标准,确定其危险因素,糖尿病:既往确诊现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高血压:既往确诊且目前正服用降压药;高脂血症:采用一般标准;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以及永久性房颤;记录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发病前有吸烟史和饮酒史,体重指数28kg/m2,:指每天活动1一2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为正常,根据病理学特征,斑块超声分四型: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病史中曾出现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失语、忽视、运动功能受损症状,颈动脉听诊有杂音,颅脑CT或MRI检查有大脑皮质或小脑损害,彩色超声波等相关仪器检查颅内或颅外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程度在百分之五十以上,都对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有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有非典型的腔隙梗死的症状,临床上具有非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的表现。
将全部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组及复发组,将复发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研究因素包括一般项目、辅助检查项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年齡、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肤氨酸之间,经相关计算可知,研究中的复发组较初发组明显增高。而年龄、高血压、房颤、高脂血症以及同型半胧氨酸在复发性脑梗塞多因素非条件中,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复发型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比较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各个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梗死复发的非常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也有很强的致脑血管疾病作用:患者发生房颤时,心房失去收缩能力,衰老对心血管系统的累积效应增加,血浆Hcy升高是脑卒中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于以上各个因素,应该及时采取药物及手术治;脑梗死复发的其他非独立危险因素有:吸烟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糖尿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饮酒等都不是独立危险因素,要采取引导或教育的措施,如教育患者必须严格戒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也就是说,积极预防、治疗有关危险因素,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有利于降低脑梗死复发,改善病人预后。参考文献
[1]汪听,林豪杰.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Continuingmediealeducation,2005.9.
[2]廖志红,孟栋栋,翁建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新建议.实用医学杂志,2004,20.
[3]谭燕,刘鸣.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
脑梗死复发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依照本研究标准, 提取2011 年1 月~2011 年12 月在常德市多中心脑卒中登记数据库5 338 例脑卒中患者中的RCI老年患者128 例为RCI组, 男78例, 女50 例, 平均年龄 (71±5.8) 岁, 并且有完整的病史、临床资料 (包括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实验室检查和颈动脉彩超、头颅CT或MRI等物理检查资料) , RCI的诊断标准[2]:1为首次卒中后, 原有症状痊愈或有好转后再次出现新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体征或原有症状加重, 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有新的责任病灶或原有病灶扩大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初发症状、体征加重, 距第1 次脑梗死时间1 个月以上, 排除进展性脑卒中。同时提取同期FCI老年患者196 例为FCI组, 男108 例, 女88 例, 平均年龄 (69±3.7)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其他疾病如肿瘤、外伤等所致的运动、感觉或大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者;2病历资料不完善 (影响因素缺失≥2 个) , 无法进行影响因素及病因分析者。
1.2 影响因素的确定
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住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服药依从性、吸烟饮酒及首次卒中后康复治疗情况;完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 (TCD) 及血管影像学 (CTA、MRA、DSA) 等检查。影响因素的定义采用国际常用的诊断标准:高血压为卒中前有明确高血压史或至少2 次测量血压>140/90 mm Hg;糖尿病为卒中前确诊糖尿病, 空腹血糖>7.8 mmol/L或正在使用降糖药物;心房纤颤为心脏体征和心电图提示心房纤颤;高脂血症为血胆固醇>6.5 mmol/L或有高胆固醇血症病史, 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为>3.2 mmol/L;吸烟或曾经吸烟为吸烟1 年以上, 吸烟量>5 支/d。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HCY) 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0.0μmol/L;脑动脉狭窄为TCD、颈部血管彩超、CTA、MRA、DSA提示颅内血管或颈动脉狭窄;世界卫生组织以体质量指数 (BMI, 定义为体质量 (kg) /身高2m2) 来界定肥胖, 本研究以BMI≥28 为肥胖[3]。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3.0 软件包进行。组间率的比较用 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RCI组与FCI组危险因素分析
RCI组与FCI组脑卒中影响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两组影响因素HHCY和脑动脉狭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 见表1。
2.2 RCI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吸烟、肥胖、HHCY、脑动脉狭窄、服药依从性、卒中后康复、卒中后抑郁等为老年RCI影响因素;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则不是老年RCI影响因素,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二级预防如控制降压、调脂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等可以有效地减少血管事件的复发。但临床仍有部分老年患者再次脑梗死, 且复发脑梗死的致残率、致死率均高于首次发病者;国外报道脑梗死后10 年累计复发率高达40%[2]。常德市多中心脑卒中登记数据库5 338 例脑卒中患者中, 反复 (≥2 次) 脑梗死老年患者1 744 例 (32.67%) ;有关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 国内外均有研究, 但结果不一致,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脑梗死的复发主要与其影响因素没能有效控制有关, 影响因素有服药依从性差、戒烟时间短、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认识不够等[4];也有学者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复发性脑梗死具有极大的相关性[5]。国外部分研究认为脑梗死的复发与脑血管狭窄、不良生活起居习惯等有关[6,7]。对于老年脑梗塞患者复发影响因素研究少, 在本研究中, RCI组与FCI组脑梗死影响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两组影响因素HHCY和脑动脉狭窄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这提示在常德地区内HHCY和脑动脉狭窄与老年脑梗死的复发有关系。
本研究进一步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吸烟、肥胖、HHCY、脑动脉狭窄、服药依从性、卒中后康复以及卒中后抑郁等为RCI影响因素;分析认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等已被公认的脑梗死危险因素对人体的器官功能损害是一个长期过程, 不能通过短期的治疗而得到逆转, 进一步说明脑梗死的一级预防显得更为重要。在RCI影响因素中, 服药依从性、卒中后康复、卒中后抑郁包含其中, 这与最近的国外相关研究一致[8]。因此, 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随访、康复、心理咨询等显得特别重要。曾有研究认为由于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限制了部分脑梗死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而导致用药依从性差, 易引起脑梗死复发, 但本研究表明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则不是RCI影响因素。这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 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认为应积极进行脑梗死的筛查, 对脑梗死高危人群进行一级预防, 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也应注重对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因素进行干预, 以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0-36.[1]RAO ML.Chines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Manual[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ress, 2007:30-36.Chinese
[2]TAKAHASHI Y, NISHIDA Y, NAKAYAMA T, et al.Comparative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versus aspirin alone on laboratory parameters: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J].Cardiovasc Diabetol, 2013, 12 (1) :87-89.
[3]金昕晔, 邹大进.国内外肥胖症相关指南评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2, 32 (10) :757-760.[3]JIN XY, ZOU DJ.Guidelines related to obesity in china and abroad[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2012, 32 (10) :757-760.Chinese
[4]卢莘生, 钟剑萍.94例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 (10) :1040-1041.[4]LU XS, ZHONG JP.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in 94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Chin J Neurol, 2005, 4 (10) :1040-1041.Chinese
[5]张媚, 叶笃筠.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 17 (1) :83-85.[5]ZHANG M, YE DJ.Comparison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s of recurrent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first stroke[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Jan, 2007, 17 (1) :83-85.Chinese
[6]MYNAREK M, BETTONI C, BRINKMANN F, et al.Normalized transcranial doppler velocities, stroke prevention and improved pulmonary function after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children with sickle cell anemia[J].Klin Padiatr, 2013, 225 (3) :127-132.
[7]AW D, SHARMA JC.Antiplatelets in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should clopidogrel be the first choice[J].Postgrad Med J, 2012, 88 (1035) :34-37.
出血性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脑栓塞
资料与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9月出血性脑梗死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48~86岁。致病因素: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颤者4例,冠心病伴心房纤颤者8例,冠心病伴室性早搏者3例,冠心病伴房性早搏者3例。全部病例中合并高血压者6例,糖尿病者3例。所有病例不包括溶栓、应用抗凝药物及血液疾病导致的出血。
临床表现:18例患者均先发生脑梗死,12例在清醒时急性发病,其中10例在活动时发病,2例在安静时发病,6例在睡眠中发病。发病后立即有意识障碍者3例,左侧偏瘫者4例,右侧偏瘫者6例,不完全运动性失语者4例,头痛6例,眩晕呕吐2例,抽搐2例。脑梗死发病至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时间为:2~7天3例,8~14天12例,15天以上3例。
头颅CT检查:本组18例全部行CT检查后确诊。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面积脑梗死10例,小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2例,多发性脑梗死6例。其出血部位均在脑梗死区内,CT值50~70Hu。形态呈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出血10例,单一血肿8例。多数病例梗死灶周围水肿带较明显,同侧侧脑室有不同程度受压,中线有偏移。经治疗后恢复期复查头颅CT,8例出血部位显示低密度影,周围水肿带基本吸收;8例血肿吸收好转;2例血肿较原来扩大。
治疗和预后:本组病例确诊后立即更改治疗方案,急性期以控制出血及脑水肿为主,均不同程度加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及白蛋白,并给予止血剂及对症治疗;1周后给予脑细胞活化剂;恢复期配合理疗、针灸、中药、肢体及语言康复训练。病程多为1~2个月,多在出血2周后好转。
结果:痊愈9例,显著好转5例,无明显变化2例,死亡2例。
讨 论
临床CT、MRI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以及梗死后大面积脑水肿是HI的独立危险因素[1]。此外脑梗死第2周是病灶侧支循环建立的时间窗,这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好发时机[2]。本组18例出血性脑梗死中,有12例确诊为大面积脑栓塞。18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间为:1周内发病3例,2周内发病12例,2周后发病3例,与文献相符。脑出血后,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尚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血脑屏障受损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3]。
本组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血肿扩大脑疝形成,另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预后与梗死部位、范围、出血量的多少及并发症有明显关系。近年来日见增多的报道均表明,脑栓塞易导致出血性脑梗死。本组中12例临床确诊脑栓塞,且全部病例均为风心病、冠心病伴心律失常者,说明心脏病栓子脱落致脑栓塞后出血性改变为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系统疾病增多,特别是冠心病增多,相应的本病发生率也有所提高,这也符合近年来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率逐渐增多的临床报道。
本组患者中有15例在按脑梗死治疗中出现症状加重及时复查CT确诊,另3例常规复查头颅CT后确诊。由此看来,对大面积脑栓塞患者应注意病程中有无出血,动态CT观察是必要的,及时发现出血,早期正确诊治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Hornig CR,Bauer T,Simon C,et al.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in cardioembolic cerebral infarction Stroke,1993,24(3):465
2 褚曉全.大块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特点.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13:276
脑梗死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9月—2010年8月在潍坊市脑科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366例,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CT或MRI证实。366例患者中, 年龄最大88岁, 最小44岁, 平均65.5岁;男233例, 女133例, 男女比例为1.75∶1;高血压病296例, 糖尿病113例, 冠心病142例, 吸烟117例, 饮酒77例。
1.2 方法
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 如性别、年龄、既往史 (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疾病) 、吸烟史、饮酒史等。电话或门诊随访6个月~24个月。以脑梗死复发作为终点事件, 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1.3 排除标准
近期 (6个月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合并周围血管性疾病、大动脉炎、血液病、出血性疾病、脑静脉血栓患者、脑血管畸形和血管炎者, 患过结核、肿瘤、甲状腺疾病、免疫性疾病, 或者患有严重心、肺、胃肠道、肝、肾等疾患者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者;合并严重感染或半年内有风湿、创伤等炎症性疾病或大手术史的患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病病史的患者。脑梗死复发标准 (参考Sacco等[3]标准制定) :患者在原有神经缺失症状和体征好转或消失后, 再次出现同侧或对侧新的神经缺失症状和体征或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出现新的脑梗死类型;CT或MR检查发现新的病灶 (同侧或对侧) ;其他部位的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用Logistic回归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找出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2 结 果
366例脑梗死患者中共有89例复发, 其中男56例, 女33例, 男女比例为1.70∶1, 脑梗死复发率为24.32%。用Backward:LR向后逐步法分别剔除与疾病联系小 (P<0.05) 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年龄、高血压病被剔除, 未进入回归方程。性别、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饮酒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 性别的OR值为2.077, 冠心病的OR值为1.806, 糖尿病的OR值为10.328, 吸烟的OR值为26.139, OR值均大于1, 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饮酒的OR值为0.118, 小于1, 为保护性因素。详见表1。
3 讨 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受行为、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脑梗死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近10多年来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复发性脑梗死约占所有脑梗死的25%, 脑梗死年复发率为27%, 小于45岁者脑梗死的发病率为9.77%[4], 比其他国家有年轻化趋势。
有关脑梗死复发率的报道不一, 国外有报道脑梗死后1年~2年脑梗死的复发率为14%~17%[5], 国内有报道脑梗死的复发率为20%[6]。本研究对366例脑梗死患者随访6个月~24个月, 其中89例复发, 复发率为24.32%, 高于国内外的报道。
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表明, 无论是发病率、患病率或者死亡率, 男性均高于女性, 一般为1.3~1.7∶1[7]。本研究366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233例 (63.66%) , 女性133例 (36.34%) , 男女比例为1.75∶1, 略高于文献报道的结论。89例复发的患者中, 男性56例, 女性33例, 男女比例为1.70∶1, 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研究认为脑卒中复发以男性多见。但国外有研究指出性别对脑卒中复发影响不大, 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发现男性与脑梗死复发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而年龄与脑梗死的复发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年龄不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结果显示, 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是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与脑梗死复发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病不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不同, 可能与研究样本量少有关。而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脑梗死的复发风险是无糖尿病病史患者的10.328倍 (P=0.000, OR=10.328) , 表明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史影响脑梗死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本研究显示既往有冠心病的患者142例 (38.80%) ,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与脑梗死的复发有统计学意义 (P=0.059, OR=1.806) , 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国内外有许多研究认为吸烟、饮酒对脑梗死的复发影响大。本研究366例患者中, 吸烟者117例 (31.97%) , 饮酒者77例 (21.04%) , 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影响脑梗死的复发 (P=0.000, OR=26.139) , 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饮酒与脑梗死复发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OR=0.118) , 为保护性因素, 适度饮酒可预防脑梗死复发。
本研究显示性别、冠心病、糖尿病、吸烟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适度饮酒为保护性因素。研究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复发, 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9月—2010年8月在潍坊市脑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366例, 电话或门诊随访6个月~24个月, 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性别、糖尿病、冠心病、吸烟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适度饮酒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男性、糖尿病、冠心病、吸烟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适度饮酒可预防脑梗死复发。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8.
[2]张茁.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3) :145.
[3]Sacco RL, Foulkes MA, Mohr JP, et al.Determinants of early re-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The stroke data bank[J].Stroke, 1989 (20) :983.
[4]高天理, 张茁.卒中的预防重于治疗[J].北京医学, 2005, 27 (11) :674.
[5]Sacco RL, Wolf PA, Kannel WB, et al.Survival and recurrence fol-lowing stroke:The Framingham study[J].Stroke, 1982 (13) :290-295.
[6]易兴阳, 潘光强, 余昌明, 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复发的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 35 (1) :68-70.
脑梗死复发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系2015年6月—2016年1月首次发病48h内入住我院的脑梗死病人5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2],排除肝肾疾病、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无其他代谢性疾病,发病前2周内未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和其他抗凝药物。复发性脑梗死组为因再次发生脑梗死在48h内入住我院病人50例。复发定义: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初发症状、体征加重,且排除进展性卒中;上述情况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近1周内使用氯吡格雷、除阿司匹林以外的传统非甾体抗血小板药、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药物;心源性脑栓塞病人;有家族或个人出血疾病史;血小板计数>450×109/L或<100×109/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近期行较大外科手术或有严重外伤者。正常对照组为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排除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史者,与脑梗死组的性别、年龄匹配。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血小板聚集率应用美国Helena公司生产的PACKS-4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试剂选用美国Helena Lab Corp公司产品。入院后用药前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查,并常规行血、尿、粪常规以及血生化等实验室检查。
1.3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取晨起空腹静脉血5mL,3.8%枸橼酸钠抗凝,采血动作迅速,并及时将血与抗凝剂混匀,废弃溶血及乳糜血的样本。于取血后3h内离心,以1 000r/min(离心半径12 mm)离心5min,分离出富血小板血清,再以3 000r/min(离心半径12mm)离心10min分离出贫血小板血清,分别以ADP(20μmol/L),AA(5mg/mL)为诱导剂采用比浊法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检验。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
初发期、复发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健康人。复发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初发组。详见表2。
%
2.2 复发组、初发组危险因素的比较
复发脑梗死组和初发脑梗死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吸烟、酗酒,入院时血糖、血脂、神经功能缺损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详见表2。
例(%)
3 讨论
国外报道称脑梗死的年复发率为14%~17%,复发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也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分析发现,脑梗死复发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病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持续高血压引起血流动力学高切应力,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于内皮下,促进脂质斑块形成[3],使原有的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加重原有的管腔狭窄或产生不稳定斑块,引起血小板凝集性增高,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本研究表明,复发性脑梗死伴有高血压病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高血压不仅是首次发病危险因素,亦是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糖尿病导致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使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长期糖尿病病人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使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糖尿病时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黏稠度增高,变形能力减弱,以上因素促使糖尿病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斑块和血栓的形成,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发展[4]。糖尿病病人血小板对血管壁的黏附或血小板相互间的聚集机能增强,纤维蛋白原增高,凝血因子Ⅰ、Ⅴ、Ⅶ增加,这些血液成分的改变促使脑梗死的形成[5]。本研究表明,复发性脑梗死伴有糖尿病病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糖尿病不仅是首次发病危险因素,亦是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复发性脑梗死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于对照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6],是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疾病等传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外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栓塞性疾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被认为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通过内皮损伤和内皮功能异常,刺激机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破坏机体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使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加速血栓形成[7];同型半胱氨酸引发脑梗死通过对血小板和血管壁两方面的影响而致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初发病人,表明复发性脑梗死病人的血小板处于较高的活化状态,而血小板活化在脑梗死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脑梗死发生时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血小板向内皮下黏附,诱使血小板活化,使血小板表面表达明显增加,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意味着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伴有血管内受损或血流缓慢。则称为血栓前状态,它易导致血栓栓塞形成,或加重栓塞的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疾病,研究表明,复发性脑梗死病人存在较多危险因素,这些人群中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基础疾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而这些因素均能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脑梗死发生。
本研究显示,所有脑梗死病人有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倾向,而复发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初发病人,可能的原因是其中部分病人未正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有病人可能存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以及多数危险因素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能敏感地发现血栓前状态,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药物治疗与预防效果的一项主要观察指标,血小板聚集试验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检测血小板活化的方法,是反映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一个指标[8],为脑梗死病人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提供可靠监测数据,因此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既要积极的抗血小板聚集。同时也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初发与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及其与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50例初发脑梗死病人及50例复发脑梗死病人,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水平,比较初发与复发脑梗死病人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梗死病人较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增高,复发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率较初发脑梗死病人显著增高,复发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率高于初发组。结论 血小板聚集率对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血小板聚集率
参考文献
[1]Boysen G,Brander C,Bristensen H.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recurrent stroke[J].Stroke,2003,34:1258-126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季燕,王建平,宋玉丽,等.高血压、细胞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73-74.
[4]张竹琴,张淑朵.脑梗死患者血糖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4,6(3):41.
[5]吕晓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及血小板参数变化[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7,6(4):264-266.
[6]Howard JV,Sides GE,Newman CG.Changes in plasma homocysteine in the acut ephase after stroke[J].Stroke,2002,33(2):473-478.
[7]田辉.同型半胱氨酸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抵抗素和瘦素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3B):514.
脑梗死复发临床分析 篇7
关键词:脑梗死,中风复春汤,阿司匹林,复发
脑梗死又叫做缺血性脑卒中, 俗称脑中风或脑血栓, 是一种由于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 缺血缺氧而发生神经元坏死的疾病, 因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被国家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为脑中风的预防用药。但是, 由于患者自身的各种因素, 尽管一部分患者长期规范使用, 仍不能完全预防脑卒中复发。而中医药在预防脑梗死中的疗效已经越来越得到肯定。中风复春汤是我院独家推广使用的活血化瘀, 通脉活络的中药方剂, 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脂降压等多种作用, 对脑梗死及其后遗症具有很好的疗效。本文就中风复春汤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做出了如下相关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西医结合科 (神经内三科)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病例236例, 其中男性143例, 年龄为46~85岁, 平均年龄为64.8岁。女性93例, 年龄为44~76岁, 平均年龄为57.7岁;入选标准:所选病例均符合脑梗死诊断要点, 均经CT或磁共振 (MRI) 检查证实, 排除脑出血占位病变, 排除对阿司匹林和中风复春汤过敏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心功能衰竭者, 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和在我院观察治疗期间死亡的患者。对这236例病例在入我院就诊时进行检查及按其病例的症状进行排除或处理, 均给予阿司匹林或使用中风复春汤联合阿司匹林的预防治疗,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 (使用中风复春汤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治疗) 和对照组 (使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 各118例,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从年龄, 性别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8例病例从我院接受完一切的脑梗死治疗后, 有效康复出院。对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对观察组的118例病例要求严格执行按时服用中风复春汤 (1天2次, 每次200 m L) 联合阿司匹林的预防治疗方案;对照组只要求规范服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随访治疗12个月, 分别登记两组的复发病例, 并检测血小板聚集率。
1.3 资料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中复发17例, 复发率14.4%;对照组中复发26例, 复发率22%, 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P<0.05) 。两组对比见表1。
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见表2。观察组中复发者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为 (44.92±6.2) , 未复发者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为 (41.92±5.12) ;对照组中复发者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为 (50.8±5.03) , 未复发者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为 (42.97±6.23)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无论是在复发者还是未复发者中, 都有显著差异 (P<0.05) 。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根据全国第3次死因抽样调查, 脑卒中死亡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着严重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 凝血机制增强, 纤溶酶活性降低, 这些是导致脑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血小板聚集率是血小板功能的一个检测指标, 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时, 血小板容易聚集形成血栓, 其数值越高, 形成血栓的可能性越大。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 我国脑血管病预防指南推荐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长期规范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卒中复发, 但是, 由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临床或生物阿司匹林抵抗, 以及自身危险因素不同, 虽长期规范使用, 仅能使中风风险降低1/3。因此我院作为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之一, 针对脑卒中患者从治疗扩展到筛查防, 并建立“院前预防筛查, 院中合理干预, 院后卒中管理”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模式。“中风复春汤”系列中药是我院脑血管研究中心在汲取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二十多年临床经验研制而成, 它针对脑血管病因病理, 辩证施治,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标本兼治, 为脑血管病患的康复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中风复春汤中的诸多成分, 比如:川芎中含有川芎嗪生物碱, 它是一种新型钙离子拮抗剂, 具有抗血小板凝聚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水蛭提取物中含有水蛭素, 肝素和抗血栓素等, 其中, 水蛭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 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 并且出血不良反应小, 大大增加了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地龙也具有抗凝溶栓等作用;丹参和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抗血栓形成的功效, 其抗血栓形成作用环节包括了抗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酶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高血压, 高血脂, 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中风复春汤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治疗脑梗死, 能使凝血过程受到有效的抑制, 达到了活血化瘀, 改善脑部血流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 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以改善缺血半暗带的缺血, 挽救其功能, 促进脑细胞恢复,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通过临床观察对照, 中风复春汤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 且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无明显副作用, 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钟水生, 王玉周, 王世海, 等.三七皂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2) :38-39.
[2]张锦红, 张科, 曹利民.葛根三虫汤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脑梗死偏瘫80例[J].现代中医药, 2008, 28 (5) :13-14.
[3]张璇, 余震, 胡长林.水蛭地龙提取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及疗效[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 18 (6) :166.
[4]刘玉华, 赖远征, 张素平, 等.活血化瘀类方剂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9) :3831-3833.
脑梗死复发临床分析 篇8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TOAST分型
文献报道:近年来, 脑梗死的复发率呈现增高趋势, 而复发性脑梗死其病死率、致残率均高于首次发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不容乐观的公共卫生问题[1]。TOAST (Trial of Org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分型, 是由美国Adams等1993年在类肝素药物Org 10172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中心临床试验时制订的一种侧重于病因学角度的分型方法, 将脑梗死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 、心源性栓塞 (cardioembolism, CE) 、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 (small-artery occlusion lacunar SAA) 、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 (stroke of other demonstrated etiology, SOE) 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 (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 SUE) 五型。目前国内尚无关于复发性脑梗死TOAST分型的研究。因此, 探讨其TOAST病因分型, 分析归纳不同亚型间危险因素的构成差别, 对脑梗死复发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188例患者, 全部来自2009年4月~2010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118例, 女70例, 年龄在28~88岁。全部入选病例本次均为发病3 d内入院,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和/或MRI扫描确诊。复发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为:①原有的神经缺失症状和体征好转或消失后, 再出现新的同侧或对侧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②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新的缺血性病灶。③排除进展性卒中或病情恶化所致。
1.2 研究方法
按TOAST分类方法将全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五组:按颈动脉超声检查或头颅MRA检查结果中供应血管闭塞或狭窄≥50%, 其发生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狭窄血管供血区新发梗死灶、缺血灶直径≥1.5 cm者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LAA) ;其供应动脉狭窄<50%, 梗死灶、缺血灶最大直径<1.5 cm者为小动脉闭塞型 (SAA) ;多种可以产生心源性栓子的心脏疾病所引起的脑栓塞为心源性栓塞型 (CE) ;其他明确病因型 (SOE) 指其它少见的病因, 如凝血障碍性疾病, 血液成分改变,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炎 (结核、钩体病、梅毒等) 、血管畸形 (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 、结缔组织病、夹层动脉瘤、吸毒等所致的脑梗死。不明原因型 (SUE) 为不能明确原因或具有两种及以上潜在卒中原因难以最终确定类型的脑梗死。
所有患者均登记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 入院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 (均为发病后72 h内采血) 测血清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TG) 、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血糖、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IB) 、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 、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
其中脂代谢异常定义为符合下列情况之一:TC≥5.20mmol/L或TG≥1.70 mmol/L或LDL≥3.12 mmol/L或HDL<1.04mmol/L;吸烟定义为:平均每日吸烟10支以上, 时间>6个月;饮酒定义为:平均每周饮白酒210 g以上, 时间>6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百分比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均数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按α=0.05检验水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188例, 其中男118例 (62.7%) , 女70例 (37.3%) 。平均年龄 (65.92±8.43岁) 。依据TOAST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五型, SUE所占比例最大 (35.1%) , SAA次之 (27.1%) 。各亚型病例数和性别分布如表1示。
比较各相关因素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饮酒、心源性栓子、Hcy、FIB、CRP) 在复发性脑梗死各亚型间的分布情况 (因SOE组样本例数太少, 未作统计学分析, 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分析, 本研究仅比较各因素在其余四型间的分布情况) 。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和FIB含量在各亚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AA组的高血压、脂代谢异常所占比例最高, 分别为73.7%和44.7%。而在CE组, 其所占比例最低, 为33.3%和18.5%。LAA组FIB含量亦高于其他组。而年龄、Hcy、CRP在各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心源性栓子在LAA和SAA组理论频数为0, 故不列入TOAST分型统计。如表2及表3示。
注:各亚型间性别经χ2检验, 示χ2=4.334, df=4, P=0.363, 各亚型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a,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a=LAA组与CE组、SAA组、SUE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LAA) 38例 (20.2%) , 心源性栓塞型 (CE) 27例 (14.4%) , 小动脉闭塞型 (SAA) 51例 (27.1%) , 其他明确病因型 (SOE) 6例 (3.2%) , 不明原因型 (SUE) 66例 (35.1%) 。其中SUE最多, 与国外同类研究相似[2,3,4], 说明脑梗死的病因学机制研究尚需深入。同时, 研究者应全面认真理解分型, 尽量保证患者辅助检查充分完全, 减少因未做检查而增加的不明原因型比例。
有报道称:复发性脑梗死与初发性脑梗死在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5,6]。比较各相关危险因素在复发性脑梗死各亚型间的分布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高血压、脂代谢异常、FIB含量 (P<0.05) 。LAA组的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在各亚型间所占比例最高, 分别为73.7%和44.7%, 其FIB含量亦高于其他组。提示高血压、脂代谢异常、FIB含量在该组的复发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 脑梗死的复发与血压控制不佳有着密切的关系。Lai等[7]在一项平均2年的脑梗死患者随访中得出结论高血压病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史越长, 收缩压/舒张压水平越高, 脑梗死复发的可能性越大[8], 其中基线收缩压每增高10 mm Hg, 脑梗死复发危险增加47%, 舒张压每增高5 mm Hg, 脑梗死复发危险增加44%[9]。国内郭文涛等[10]回顾性分析165例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的血压控制对脑梗死复发率的影响, 发现血压控制理想 (110~130/70~90 mm Hg) 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 (19.29%) 低于血压控制不理想者 (28.75%) , 说明血压控制率低直接导致脑梗死的复发。在本组资料中LAA组高血压所占比例最高, 为73.7%, 证明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促进因素, 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也是影响脑梗死复发最主要的病因。
高血压患者易复发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为:血压长期升高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机械性刺激损伤大血管, 使内皮细胞肿胀, 内膜纤维增生, 脂质沉积于内膜下, 从而加速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加重原有管腔的狭窄或产生不稳定斑块。由此可见, 长期耐受高血压可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故易反复发生脑梗死。因此, 所有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均应积极进行降压治疗, 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饮食及积极锻炼, 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压应控制在适当范围, 血压过低容易造成脑组织低灌注, 甚至新发脑梗死。
脂代谢异常在LAA组占44.7%, 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它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LAA组主要为血管的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局部血栓形成,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严重狭窄或闭塞引发的脑梗死。LDL与TC的含量呈平行关系, 约占后者的70%。TC、LDL的升高会导致脂质沉积、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或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许多研究证明,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TC及LDL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 而LDL的升高在致动脉粥样硬化中起根本作用[11,12]。LDL经动脉壁细胞氧化修饰后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 使内皮细胞损伤, 其与单核细胞 (即巨噬细胞) 表面的清道夫受体 (scavenger receptor, SR) 结合, 还可以刺激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 从而导致一系列炎性反应的发生, 最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 导致颅内动脉主干及分支狭窄或闭塞, 直接造成脑梗死的复发[13]。而降低TC、LDL水平主要通过改变行为生活方式和使用他汀类药物, 后者可以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进展, 降低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对老年人的调脂治疗要个体化, 他汀类药物起始剂量不宜过大, 并需严密监测肝肾功能。
FIB为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大分子糖蛋白, 由肝脏合成, 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参与凝血、血小板聚集及纤溶过程, 并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FIB通过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复合体与血小板上形成复合物, 介导血小板聚集反应, 其浓度升高也提高了血小板对粘附因子的敏感性。FIB还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变性, 促进成纤维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14]。而FIB的降解产物沉积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 使得动脉粥样硬化加剧, 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15], 最终导致脑梗死的复发。Turaj等[16]根据TOAST分型标准进行研究, 也发现LAA组患者FIB含量明显高于SAA组患者, 表明FIB与LAA型关系更密切, LAA组更易于发生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与本研究相符。
大面积脑梗死诊断及临床分析 篇9
【关键词】 脑梗死 治疗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28-0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大面积脑梗死是更为严重的脑梗死类型。大面积脑梗死是指因动脉主干闭塞后导致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 高血压、高血脂等发病率明显增高,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逐渐增加,故早期检查确诊、 积极有效地治疗、康复治疗等对大面积脑梗死存在重要意义。本文对本院近期收治的1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0~ 85岁,平均年龄67 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4例, 高脂血症史9 例,糖尿病史8例,心脏病伴发心律失常史6 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6 例。在睡眠及安静状态下发病10例,活动中发病7例。发病时血压升高10例; 意识障碍13例, 占76.47% , 其中嗜睡6例, 昏睡4例, 昏迷3例;意识清楚4例;偏瘫15例;头晕呕吐9例;言语不清16例;双眼侧视麻痹2例;眼底视乳头水肿14例;单侧巴氏征阳性11例, 双侧巴氏征阳性6例;合并肺部感染8例;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7例;脑疝形成2例;梗死后合并脑出血2例; 呼吸困难6例;中枢性发热6例。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早期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积极控制颅内压(根据病情给予甘露醇、 速尿、 甘油果糖针等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维持血压稳定,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 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尽早给予康复治疗。疗效标准参照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梗死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评定标准。本组比病例,基本痊愈1 例( 5.8%) , 显著进步3 例(17.6 %) ,进步7例(41.2 %) , 无变化2例(11.8%) ,恶化2例( 11.8%) ,死亡2例( 11.8%)。
2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中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20%,有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高和意识障碍,临床发病急,病情重,预后不佳。大面积脑梗死根据Adamas分类方法,指脑梗死范围大于3cm2并累及脑解剖部位的两支大血管主干供血区者。脑水肿高峰期内很容易出现脑疝、 中枢性高热、 呼吸衰竭、 应激性溃疡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通过积极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的运用、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注意心脏情况、防治应激性溃疡伴出血、早期进行康复等治疗,观察到1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占11.8%, 治疗总有效率为 64.6%。综上后认为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或心脏附壁血栓脱落,或是动脉硬化斑块脱落,而突然引起颈内动脉系统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性闭塞所致。高血压加速脑动脉硬化,小动脉或微动脉产生有卒中倾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直接损害脑,而且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 血管内皮损伤促使血小板聚集,而致血栓形成,或在原来斑块的基础上,斑块基底部破裂,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管阻塞,故高血压、 高血脂疾病的主要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易产生附壁血栓,也是产生大面积脑梗死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使脑血管弥漫性改变, 动脉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患糖尿病的患者。脑梗死会引起应激性溃疡,应尽早预防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 H2 受体阻滞剂,若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 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 再用去甲肾上腺素加冰冻生理盐水鼻饲。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可以开始床边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致残率。
总之通过对1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得出大面积脑梗死多系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所致。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因此主要在预防。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 降低血糖、 降低血脂、控制心律失常是预防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运用、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密切注意心脏情况、 防治应激性溃疡伴出血、早期进行康复等都可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提高治疗有效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8-149.
[2]张 志 勇.韩 永 焕.大 面 积 脑 梗 死36 例 临 床 分 析.医 学 信 息: 上 旬 刊,2011.24(21):335-335.
脑梗死复发临床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52例, 女性24例, 年龄50~83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头颅CT并结合既往史作出诊断, 其中脑血栓形成38例, 腔隙性梗死22例, 脑栓塞1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1例, 糖尿病史23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8例,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8例, 冠心病合并房颤5例, 高脂血症41例, TIA史9例, 吸烟史34例, 饮酒史43例, 复发一次46例, 复发二次20例, 复发三次1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为急性起病, 头痛头晕38例, 呕吐26例, 一侧肢体无力43例, 抽搐21例, 混合性失语16例, 偏盲6例, 嗜睡13例, 昏迷30例, 一侧中枢性面舌瘫51例, 偏身感染障碍57例。
1.3 治疗
本组病例采用降纤酶, 灯盏花素, 脑复康等治疗。对血压过高者积极控制血压, 脑梗死面积较大者早期使用甘油果糖, 20%甘露醇静滴, 以消除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并辅以肠溶阿司匹林, 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性治疗。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评定标准按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标准评定。
2.2 结果本组76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基本痊愈14例, 显著进步29例, 进步21例, 无变化3例, 恶化2例, 死亡7例。
3 讨论
3.1 主要复发危险因素
(1)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70%~80%的脑卒中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口服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 控制高血压可减少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高血压患者自动调节的上下限均会上移。其结果对高血压的耐受增强, 对低血压的耐受减低, 最后导致脑血管壁结构改变, 平日未正规服用降压药, 导致血压波动幅度过大, 这比高血压本身危害更大。 (2) 糖尿病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其原因是糖尿病可引起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和局灶性增厚, 局部血管闭塞, 这是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复发的主要因素。 (3) 心脏疾病是一种复杂的危险因素, 病变的心脏瓣膜、室壁或心房有血栓形成和血栓样物质沉积。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 影响心脏排出量, 引起脑灌注障碍。 (4) 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药物使用不当引起脑循环障碍, 其中最重要的是风湿性心病和冠心病。 (5) 高血脂症,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吸烟, 嗜酒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复发危险因素。
3.2 防治
脑梗死一旦复发其治愈率相当低, 重点即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可使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明显下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 脑卒中下降75%。复发性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 要特别重视复发超早期和急性期的处理措施, 尽早恢复梗死缺血区 (半暗带) 的血液供应, 改善微循环, 消除脑水肿, 阻断梗死的病理过程, 加强缺血脑细胞的保护治疗, 依不同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中, 目前多主张服用阿司匹林, 对首发和复发可作为预防治疗, 以小剂量为宜, 一般50~100mg/d。可减少病死率和复发率, 故建议在无特殊禁忌症情况下终身服用是有益的。对于有复发先兆的患者, 应采取静脉用药治疗, 治疗时应注意对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越多, 其复发的危险性越高, 复发次数越多, 预后越差, 其根本在于控制防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规律的生活。因此, 加强脑梗死复发的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岚, 武绍远, 丁里.2型糖尿病对复发性脑梗死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1) :26.
【脑梗死复发临床分析】推荐阅读:
脑梗死复发07-22
脑梗死的复发率10-14
高血糖脑梗死临床分析08-18
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09-30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分析07-03
急性脑梗死后骨折分析07-29
超早期脑梗死CT分析09-30
皮层脑梗死01-20
脑梗死溶栓06-08
桥脑梗死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