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残留及复发

2024-05-20

术后残留及复发(精选7篇)

术后残留及复发 篇1

子宫肌瘤在育龄期妇女中的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治疗方式主要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而传统手术切除方式多为开腹切除肌瘤或切除子宫[1]。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改革,许多医疗设备也随之更新换代,进而促成了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发展。腹腔镜手术的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因此在临床应用上很受到欢迎。但是对于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预后以及对妊娠的影响方面则报道甚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160例子宫肌瘤住院患者,年龄20~32岁,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1组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2组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两组患者中均为发现盆腔病变,有18例患者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22例患者出现输卵管堵塞情况。所有患者子宫肌瘤平均体积为(92.4±11.2)cm,其中117例为单发肿瘤,43例为多发肿瘤。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常规消毒铺巾。1组采用开腹手术的患者在下腹部正中处纵向作一切口,或于耻骨联合上方纵向作一切口,经腹部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2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去仰卧膀胱截石位,患者头高脚低,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腹,维持其压力为13 mm Hg(1 mm Hg=0.133kPa),于脐上缘、左下腹、右下腹,以及脐左旁穿刺,将腹腔镜及其器械置入,于肌瘤与肌壁交界处,注射3~6 U垂体后叶素[2]。在子宫肌瘤最明显的部位使用电凝钩纵向切开肌瘤表层的浆膜,沿着假包膜剥离子宫肌瘤,之后放置入旋切器,将肌瘤逐步粉碎后通过套管将其取出。术毕缝合创口,使用可吸收线关闭创口。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对比,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等方面。自患者术后3个月开始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间要对患者进行指导,叮嘱患者按时进行妇科检查,并对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进行生育指导,所有患者在术后半年内性生活应采取避孕措施,对于肌瘤较大的患者要在术后1年内采取避孕措施。对比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年、18个月的预后情况。包括月经、肌瘤复发、残留以及妊娠等情况,尤其是月经情况要着重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我院160例子宫肌瘤住院患者术后妊娠情况、肌瘤残余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1、2。

注: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对两种手术方式进行讨论时,有学者认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势,开腹手术的手术操作方式较为简便,且适用于切除各种类型的肿瘤,如多发肿瘤、肿瘤体积过大、肿瘤数量过多等等。而腹腔镜属于微创手术,适用于单发肿瘤以及体积较小的肿瘤,但腹腔镜手术的术后恢复时间较快且术中创口较小、术后复发率较低[3,4]。因此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切除子宫肌瘤的有效方式,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手术方式。在本院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妊娠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预后方面,2组采用腹腔镜治疗的患者术后存在肌瘤残留的只有2例,占总比的2.5%,而1组采用开腹手术的患者则有12例出现肌瘤残留,占总比的15%。而在术后1年半中复发的人数比对中1组有9例,明显高于2组的1例。

本院的调查充分的证明的腹腔镜手术的预后效果要比开腹手术的预后效果好,且对女性妊娠无明显影响。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对子宫的损伤较小,术后并发症较低,就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长期的影响来看,腹腔镜手术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在临床中得到很多患者及医师的青睐。

总的来说,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妊娠无明显影响且术后预后要比开腹手术效果好,因此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但在实践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若肌瘤过大或为多发性肌瘤最好还是选用传统的开腹方式进行治疗,保证患者身心的健康。

注: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摘要:目的 对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以及妊娠结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160例子宫肌瘤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1组进行开腹手术,2组进行腹腔镜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肌瘤残留、复发以及妊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妊娠影响并无差异,但在手术预后对比上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患者的预后要好于开腹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论 腹腔镜手术患者的预后效果良好,此种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预后结果

参考文献

[1]徐俊萍.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结局的比较[J].大连医科大学,2012,22(13):25-30.

[2]丁月红.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3,11(4):48-49.

[3]王海波.263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效果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3,22(10):32-33.

[4]梁旭东,曾浩霞,李艺,等.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6):406-409.

术后残留及复发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妇产科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110例, 随机将其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5例。所有患者均有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体征, 并均经过腹部彩超检查确诊, 均有生育要求, 排除其他原因导致不孕以及合并其他盆腔病变的患者。其中腔镜组, 年龄25~43 (32.6±5.2) 岁;肌瘤直径2.3~5.9 (4.5±1.2) cm;单发19例, 多发36例。开腹组, 年龄22~42 (32.2±5.7) 岁;肌瘤直径2.1~6.0 (4.4±1.3) cm;单发21例, 多发34例。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

1.2手术方式开腹组行常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腔镜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具体如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臀高脚低膀胱截石位, 建立CO2气腹后置入腹腔镜和操作器械, 先对腹腔内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 比如肌瘤的数目、大小、有无粘连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在宫体注入6U垂体后叶素, 加强宫缩的强度, 待组织变白后, 在肌瘤最突出处横行将肌瘤切开直达假包膜, 沿包膜将肌瘤剥离, 采用单极电凝止血, 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肌瘤切缘, 对于肌瘤较大的患者分两层缝合, 用旋切器将剔出的肌瘤旋成条状经左下腹取出。

1.3观察指标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 对2组的肌瘤残留率、肌瘤复发率以及术后妊娠率进行比较。

1.4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3] (1) 肌瘤残留:术后3个月内超声检查发现肌瘤>2次。 (2) 肌瘤复发:术后3个月内超声检查未发现肌瘤, 术后6个月腹部超声检查发现有子宫肌瘤者。

2结果

2.1手术情况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 (74.75±9.03) min、 (163.64±36.45) ml、 (4.94±1.07) d, 均显著低于开腹组的 (97.06±11.25) min、 (254.89±55.32) ml、 (6.78±1.43)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并发症发生率腔镜组术后发生出血2例、发热4例、切口愈合不良0例、尿潴留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2.73% (7/55) ;开腹组术后发生出血5例、发热7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尿潴留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2.73% (18/55) ;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肌瘤残留率、复发率以及术后妊娠率腔镜组肌瘤残留率、肌瘤复发率以及妊娠率分别为5.45% (3/55) 、10.91% (6/55) 、61.82% (34/55) ;开腹组分别为3.64% (2/55) 、5.45% (3/55) 、56.36% (31/55) ,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由平滑肌组织增生所形成的。患者主要以月经不规律、子宫异常出血、白带增多、盆腔或腰骶部疼痛、尿频、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严重者可以发生贫血、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等。子宫肌瘤可以改变宫颈、宫腔以及输卵管口的形态, 可以导致子宫收缩发生异常, 出现子宫内膜萎缩、腺体扭曲、静脉曲张和溃疡等, 对机体内分泌产生影响, 导致精子和受精卵的输送、胚胎的着床和发育以及体内激素水平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不孕[4]。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生育政策的放开, 临床上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肌瘤患者也逐渐增多。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之一, 可以保持患者生殖器官的完整性, 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既往, 临床上多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 肌瘤剔除比较彻底, 直径较大的肌瘤也可以剔除[5], 然而, 由于该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大,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术野清晰、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内环境的稳定性, 还对腹腔以及邻近器官的影响比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6]。研究结果显示, 与开腹组比较, 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降低 (P<0.05) 。然而, 由于某些肌瘤位于肌间、浆膜的形状尚未改变、体积较小, 腹腔镜下难以全部发现, 导致肌瘤的复发[7]。同时, 腹腔镜组肌瘤复发率为10.91%, 略高于开腹组的5.45%, 但是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故术前, 必须全面的了解肌瘤的数量、直径以及位置等, 以免遗漏[8]。此外, 随访6个月, 2组妊娠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对今后的生育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 开腹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肌瘤残留率、肌瘤复发率较低, 对术后妊娠影响较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并发症较少。因此, 在临床上应根据肌瘤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手术方式, 以提高手术效果, 减少残留和复发, 提高术后妊娠率。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0月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各55例, 开腹组采用常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 对2组的肌瘤残留率、肌瘤复发率以及术后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 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开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肌瘤残留率、肌瘤复发率以及妊娠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开腹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均安全、有效, 肌瘤残留率、肌瘤复发率较低, 对术后妊娠影响较小,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小, 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肌瘤残留,肌瘤复发

参考文献

[1]王海波.263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效果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1) :1853-1855.

[2]田玉翠, 代荫梅.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和复发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4, 49 (8) :594-598.

[3]买妮沙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4) :38-39.

[4]邓丽.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23) :3583-3584.

[5]蒋春梅.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2) :2788-2789.

[6]李孟慧, 冷金花, 史精华, 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1, 46 (9) :669-673.

[7]刘亮.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19) :191.

术后残留及复发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经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异常的高危型HPV DNA阳性者,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级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5.4±2.3)岁;孕次0~6次,平均孕次(2.6±0.6)次;产次1~4次,平均产次(1.3±0.2)次;II级患者42例,III级患者38例。患者均给予LEEP术,随访2年。按照随访结果的不同,分为痊愈组、复发或残留组。

1.2 方法

行ASUS、LSIL、HSIL宫颈脱落洗细胞学检查异常、高危型HPV检测阳性患者,且经阴道镜检查活检组织病理学确诊CINII~III级患者,均给予LEEP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且每隔6个月进行1次阴道镜、宫颈细胞学检查,如发现阴道异常,则给予阴道镜下活检[2]。LEEP操作:由高年资主治医以上医师,操作,月经干净3~7 d、阴道无炎症时手术,术前宫颈涂5%Lugol碘液行碘试验,明确病变部位,确定手术范围,用Ellaman FFPF EMC型高频电波刀切除病灶深度2.5~3 cm,且需超出病灶范围外缘0.3~0.5 cm。手术切除组织需行病理检查[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LEEP术后情况

本研究80例患者,术后切缘阳性患者18例22.5%,术后HPV持续阳性患者25例31.3%,转阴患者52例65.0%。

术后,对患者行为期2年随访,术后残留3例、复发8例,LEEP术后复发或病变残留率为13.75%(11/80);治愈69例,治愈率为86.25%(69/80)。

2.2 切缘阳性与切缘阴性患者术后复发或残留情况

阳性组术后复发或残留10例16.67%,明显高于切缘阴性术后复发或残留1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术后持续行高危型HPV感染或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LEEP术后

经组织病理学诊断术后复发或残留病人11例,术后为持续性HPV阳性;治愈的71例患者术后HPV转阴为56例78.88%,组织病理诊断预测术后复发或病变残留的灵敏度为100%(11/11),特异度为78.88(56/71)。11例术后复发或病变残留患者中,宫颈细胞学检测阳性6例,宫颈细胞学检测的71例治愈患者中,阴性68例,灵敏度为54.5%(6/11),特异度95.77%(68/71)。可知,宫颈细胞学检查特异度显著高于高危型HPV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式联合特异度为98.7%。

3 讨论

近几年来,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而高级别CIN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短时间内发生进展,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4]。而LEEP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在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提供组织学诊断,目前已经成为治疗高级别CIN的常用临床方法。

不过,相关研究也指出,LEEP术后发生浸润癌的风险仍然高于正常健康人群,高出4~5倍,因此LEEP术后随访非常重要,寻找有效的预测预后的指标至关重要[5]。当前,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术后复发或残留预测指标,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领域。

LEEP术后切缘阳性与患者术后复发或病变残留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已经得到业内的共识[6]。本研究纳入的80例患者手术切缘阳性为18例,这部分患者术后病变或病变残留率显著上升。经过总结相关文献,本研究发现,术后持续性高危型HPV阳性,术后HPV转阴,切缘阳性与患者术后复发或病变残留并不存在关联性。因此,LEEP术后复发或病变残留的预测指标为切缘阳性并不成立。

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得到证实,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治疗、HPV转归中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后,对患者行为期2年随访,术后残留3例、复发8例,LEEP术后复发或病变残留率为13.75%(11/80);治愈69例,治愈率为86.25%(69/80)。阳性组术后复发或残留10例16.67%,明显高于切缘阴性术后复发或残留1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宫颈细胞学检查特异度显著高于高危型HPV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式联合特异度为98.7%,说明两个指标联合应用,可收优势互补之效,对于提高预测灵敏度、特异度有重要的意义,可为LEEP术后复发或病变残留预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综上所述,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常规治疗方法为LEEP术,而宫颈细胞学与持续性高危型HPV检测联合应用,配之适当增加随访,可为术后复发或残留提供预测,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环状电圈切除术后复发或残留预测指标。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危型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CIN)IIIII级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环状电圈切除(LEEP)数,随访2年,再行检测HPV负荷、宫颈细胞计数,及再行宫颈活检术、阴道镜检查。结果CIN行LEEP术后复发或残留,HPV特异度明显低于宫颈细胞学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患者LEEP术后随访,可行高危型HPV确定复发或残留高危人群,并行细胞学检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术,术后残留,预测指标

参考文献

[1]龙馨,杨君,秦婷婷,等.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术后残留或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6,10(03):372-374.

[2]李雯茹.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处理[J].吉林医学,2015,21(08):1507-1508.

[3]张楠,何莲芝.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32(12):1411-1415.

[4]周萍,王沂峰.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残留或复发相关因素Meta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14(07):546-552.

[5]阳霞,钱德英.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残留/复发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1,15(01):73-75.

术后残留及复发 篇4

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探讨年龄等因素与早期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早期乳腺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LRR)的风险因素,同时探讨术后放疗对早期乳腺癌LRR的意义,以期为乳腺癌的术后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1 早期乳腺癌术后LRR相关危险因素

早期乳腺癌多年来备受关注,主要基于其较高的术后复发率。因此,明确影响LRR相关危险因素对术后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有重要指导意义,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率、患者生存率和生存年限。近年来,年龄、绝经水平、T分期、原发肿瘤大小和象限、病理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阳性个数、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转移比率、分子标志物水平与LRR之间的相关性受到广泛关注。

1.1 年龄

研究认为年龄是影响早期乳腺癌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之一,年轻患者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1,2,3,4,5,6],可能是由于其肿瘤更有侵袭性,且S期细胞比例相对更高,淋巴血管受侵危险性增加,ER(-)比例更多等从而导致局部复发风险升高[4]。Voogd等[6]研究证实年龄≤35岁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风险是≥60岁患者的9.24倍。Truong等[7]也证实了相似的研究结果,提示年轻患者具有相对较高的LRR水平。但是,部分研究认为年龄并不是局部复发的风险因素[8,9]。Rapiti等[10]通过对年龄≤35岁、36~<50岁及50~69岁三组进行分析,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后认为年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因此,年龄是否影响患者术后的局部复发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1.2 绝经水平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妇女绝经水平与早期乳腺癌术后复发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Yates等[11]通过对1065例1~3个淋巴结阳性患者行多因素分析,提出绝经状态与胸壁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特异性病死率相关,绝经后与绝经前患者比较,胸壁复发相对风险为0.4。相似的研究表明,绝经前复发率约为绝经后的3倍[12],提示绝经前患者比绝经后患者有更高的局部复发率。

1.3 T分期、原发肿瘤大小及肿瘤部位

乳腺癌T分期是指按照原发癌瘤长径大小对疾病发展程度进行的分期,与其预后息息相关。研究发现,与T1期早期乳腺癌患者相比,T2期4年局部复发率约为前者的3倍[2]。张玉晶等[13]证实,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T1期5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T2期,提示T2期患者局控率较差。

大量研究表明,原发肿瘤相对较小的患者局部复发率较低。Cheng等[2]认为肿瘤大小≥3 cm者局部复发风险为<3 cm者的5.04倍;此外,Zhang等[14]通过对126例中危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2.5 cm的局部复发率是<2.5 cm的15倍。

此外,研究显示,肿瘤的部位也与术后复发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外象限者比较,肿瘤位于中央区/内象限者复发率较高,分别为22%和14%,明显高于外象限复发率[5,12]。

1.4 病理分级及脉管侵犯情况

肿瘤病理上分Ⅰ、Ⅱ、Ⅲ级,有研究报道肿瘤病理分级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组织分级越高,越易诱发LRR。Truong等[5]发现,病理分级Ⅲ级患者5年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病理分级Ⅰ、Ⅱ级患者。Truong等[7]证实,病理Ⅲ级患者10年LRR是病理Ⅰ、Ⅱ级患者的3倍。

脉管侵犯是恶性肿瘤常见的病理特征,被认为与多种肿瘤的预后相关。肿瘤通过侵犯淋巴管及血管形成微转移,并最终在远处形成临床可见的转移灶。单因素分析发现,早期乳腺癌有无脉管侵犯的4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5.4%和7.9%,提示有脉管侵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相对无脉管侵犯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2,15]。

1.5 淋巴结阳性个数、淋巴结清扫数目及阳性淋巴结转移比率

Wu等[8]认为在未行术后放疗组中,阳性淋巴结数目为2~3个者局部复发风险为1个者的2.052倍。Tai等[16]研究证实,阳性淋巴结为1、2的患者有相似的疾病特异性生存率,而阳性淋巴结为3的患者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相对较差。

腋窝淋巴结清扫和检测彻底程度影响对术后辅助治疗如放射治疗的选择,从而影响对预后的判断。研究显示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10个和<10个者比较,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10个的患者LRR率明显增高[12,17,18]。

一些研究认为阳性淋巴结转移比率比淋巴结阳性个数能更好地预测早期乳腺癌患者局部复发。研究表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是早期乳腺癌局部复发的重要预后指标,也是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19]。

1.6 分子标志物水平

随着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分子标志物在预后监测及指导临床用药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近期研究证实,分子标志物水平与早期乳腺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呈现一定相关性。目前和乳腺癌局部及区域性复发相关的常见分子标志物包括: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细胞增殖标记抗原Ki67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等。

研究认为ER(-)患者有较高的LRR风险[20,21]。Nguyen等[22]也通过多因素分析证明,与ER阳性HER-2阴性(luminal A型)相比,HER-2过表达型发生局部复发的风险为9.2倍。Millar等[23]依据5项生物学标志物(ER、PR、HER2、CK5/6、EGFR)对498例保乳术后联合放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发现基底细胞型和HER2阳性的患者LRR率较高。因此,分子标志物水平可以作为术后预测局部及区域复发风险的指标[24]。

2 术后辅助放疗的意义

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曾一度有争议,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不但可以显著改善局部控制,而且对患者全身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命。近期研究认为,术后放疗能够降低T1~2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建议对有以下情况的患者积极考虑进行术后放疗,如肿瘤局切术后及绝经前、肿块位于中央区或内象限、淋巴结清扫数<10个等,可降低影响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的概率[13]。

2.1 术后放疗对根治术治疗的意义

研究发现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降低死亡的风险,一般选择的部位为胸壁和锁骨上淋巴结。Mac Donald等[25]回顾分析23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伴有1~3个淋巴结阳性患者,结果显示,术后放疗显著提高局部控制率及无病生存率。Cosar等[26]证实与未接受术后放疗患者相比,接受术后放疗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明显提高。乔学英等[27]对43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术后放疗不仅能够提高T1~T2N1期乳腺癌患者的局控率、无病生存率,还可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

2.2 术后放疗对保乳治疗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乳术式得以广泛开展。早期乳腺癌研究协作组(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EBCTCG)的研究表明,乳腺保留手术后的放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淋巴结阴性和阳性患者的15年病死率[28]。金冶宁等[29]也证实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患者年龄或月经状况、T分期、原发肿瘤大小和象限、病理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阳性个数、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转移比率、分子标志物水平等因素与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局部及区域复发息息相关。此外,与单独依靠保乳治疗或根治术治疗相比,结合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显著提高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明显降低LRR率。因此,辅助术后放射疗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区域复发(LRR)严重影响了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明确影响术后LRR的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阐述了年龄、绝经水平、T分期、原发肿瘤大小等方面危险因素与早期乳腺癌术后复发的关系,同时探讨术后放疗在早期乳腺癌预后复发中的意义,以期为早期乳腺癌预后复发的诊治提供指导意义。

术后残留及复发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321例直肠癌患者, 男170例, 女151例。其中局部复发76例, 男54例, 女22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 (56.91±1.12) 岁。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肿瘤外科学会制定的直肠癌诊断标准[3];腹部平片、B超、肿瘤标志物、直肠造影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直肠癌。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龄、病变部位、肿瘤恶性度等基线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第1次手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153例, Mile's手术168例。按全直肠系膜 (TME) 切除标准手术:直视下锐性分离骶前间隙;盆筋膜脏层保持完整性;直肠系膜近远端肠管切除距肿瘤超过5 cm, 保肛术切除肿瘤远端肠管至少2 cm。术后并予相应辅助治疗。随访采取门诊复查、电话等形式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①性别:321例直肠癌患者, 男170例, 女151例。其中局部复发76例, 男54例, 女22例。②年龄:年龄≥50岁200例, 局部复发51例, 年龄<50岁121例, 局部复发25例。③病理分型:大体分型隆起型87例, 局部复发1例;溃疡型113例, 局部复发35例;浸润型121例, 局部复发40例。组织学分型腺癌高分化77例, 局部复发6例;低分化110例, 局部复发51例;中分化81例, 局部复发17例;黏液型53例, 局部复发2例。④肿瘤直径:<3 cm 81例, 局部复发11例;3~6 cm 140例, 局部复发42例;>6 cm 100例, 局部复发23例。⑤肿瘤位置:上段癌31例, 局部复发6例;中段癌125例, 局部复发51例;下段癌165例, 局部复发19例。⑥肿瘤浸润:侵犯黏膜下层37例, 局部复发7例;肌层156例, 局部复发53例;浆膜外128例, 局部复发16例。⑦肿瘤周径:<1/4圈65例, 局部复发13例;1/4~1/2圈137例, 局部复发37例;>1/2圈119例, 局部复发26例。⑧肠周淋巴结转移:有转移101例, 局部复发32例;无转移220例, 局部复发44例。

综上, 肿瘤局部复发与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性别等因素直接相关 (表1) 。9个观察指标中影响预后独立因素只有局部复发和大体类型选入Cox方程 (表2) 。

3 讨论

直肠癌是结直肠肿瘤外科常见疾病。临床早期无显著症状, 中晚期可扪及肿块, 或出现乏力、排便困难、腹泻与便秘交替、体重进行性下降等症状。饮食结构、遗传、息肉、高温环境等为高危因素。腹部平片、B超、肿瘤标志物、直肠造影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治疗目前主要有手术治疗, 辅助放疗、化疗及中医药治疗等[4]。

本研究探析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及预后相关因素, 采用TME标准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性别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 男性尤甚, 可能与男性骨盆狭小、手术操作相对困难, 术中微癌病灶易残留有关;低分化型复发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型, 特别是低分化印戒细胞型, 可能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5]。本研究显示,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位置、侵犯程度、分化程度, 肿瘤直径、周径, 肠周淋巴结转移、患者性别密切相关, 而与年龄无关。

参考文献

[1]周鹏, 高雪梅.直肠癌术后复发的CT诊断[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9) :50-51.

[2]王兴伟, 张俊峰.根治性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8) :702

[3]董连军, 吴雯丽.TACE、放疗联合斑蝥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对照[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 11 (1) :153-156.

[4]林鹊飞, 夏小惠.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预防性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6) :73-74.

术后残留及复发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12例, 初次手术年龄28~64岁, 平均39岁, 再次手术年龄37~70岁, 平均43岁。术后复发时间约10个月~7年, 平均35个月。在本院行初次手术32例, 外院行初次手术3例。其中, 初次手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者26例, 初次手术后症状减轻或无改变者9例。

1.2 影像学改变

35例病例均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片、腰椎CT、MRI检查和椎管造影, 发现原手术部位复发13例, 手术其他节段复发11例, 手术部位偏差6例, 瘢痕增生压迫神经根3例, 继发腰椎不稳2例。

1.3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疼, 伴有腰椎活动受限、腰部压痛、下肢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腱反射减弱、大小便障碍等, 经过3~6个月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且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

1.4 再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凝血功能、全胸X线片、腰椎正侧位片及骨盆片。35例病例中, 12例初次行开窗法髓核摘除术或MED术者, 再次手术对侧扩大开窗、神经根管松解2例, 椎板间环状切除3例, 半椎板切除2例, 全椎板切除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或椎间植骨Cage融合合并椎弓根钉固定5例;9例初次行半椎板切除术者, 再次手术仍为半椎板切除2例, 全椎板切除加横突间植骨融合3例, 全椎板切除加椎弓根钉内固定4例;7例初次行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者, 再次手术椎板间环状切除2例, 5例行腰椎间盘微创手术。

1.5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3]: (1) 优:疼痛消失, 无运动功能障碍, 恢复工作和活动; (2) 良:偶有疼痛, 主要症状消失, 肌力正常, 直腿抬高试验 (-) , 可做轻体力工作; (3) 可:症状有改善, 但仍有疼痛, 不能工作; (4) 差:有神经受压的表现, 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2 结果

分析35例患者病例资料,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有:术前检查不完善、临床诊断不准确;手术者缺乏经验, 手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造成手术定位错误、髓核切除不彻底、术后神经根粘连、马尾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患者术后功能训练不当。本组3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随访6~12个月, 平均8个月。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优10例, 良17例, 可5例, 差3例。优良率77.1%, 有效率91.4%。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对腰椎稳定性结构的破坏较大、术后疗效与初次手术相比较差。由于再手术不但给患者增加了痛苦, 而且为手术增加了困难, 因此,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对患者的预后起着关键的作用。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

(1) 术前检查不完善、诊断不准确。术前没有拍摄或仔细审阅腰椎X线片、CT及MRI, 无法了解是否有脊柱变异及先天畸形, 是否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临床诊断不准确,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缺乏认识、临床检查不细致。 (2) 手术者缺乏经验, 手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术中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过分依靠影像学报告, 缺乏临床经验, 手术切口偏高或偏低, 未能将正确部位显示清楚。特别是遇到肥胖的患者, 体表标志不清楚, 发生定位错误。手术摘除不彻底、减压不充分、有髓核残留。手术时满足于摘除明显的突出物, 对于残留于椎间隙的髓核组织及破裂的纤维环软骨板组织的摘除重视程度不够, 手术后短期效果好, 随着术后椎间隙变窄, 残留物再次突出, 造成复发。或者初次为多块脱出, 手术时未能将脱出髓核完全取出, 造成术后效果不佳。 (3) 神经根粘连。神经根粘连是导致再发的常见原因, 由于髓核摘除后局部出血或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渗出等, 造成神经根纤维瘢痕形成。术中手术损伤大、操作粗暴, 局部血肿、神经根牵拉过重是造成粘连的主要原因。 (4) 马尾神经损伤。术者经验不足, 术中操作粗心疏忽, 牵拉神经根较重, 分离粘连神经纤维时不够小心细致易造成马尾神经损伤。 (5) 椎间隙感染。由于硬膜外静脉丛出血, 致术野不清、手术时间过长, 术后切口内引流不畅或拔出引流管太早, 术后皮下又留有较大的空腔, 从而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条件。 (6) 术后功能训练不当。术后缺乏功能训练或训练不当, 是导致患者残留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预防

3.2.1 术前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术前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 如腰椎正侧位片、CT、MRI检查、脊髓腔造影等。充分认识术前确诊的重要性,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系统的体格检查, 仔细分析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诱因、伴随症状以及疼痛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这既是诊断的必然程序, 也是避免盲目手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前提。

3.2.2 手术操作。

3.2.2. 1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指征[4]: (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 保守治疗3~6个月症状不能缓解, 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2) 反复发作且疼痛症状逐渐加重; (3) 突发性腰椎间盘髓核突出, 疼痛剧烈且不能缓解; (4) 间歇性跛行并有坐骨神经痛; (5) 有广泛肌肉瘫痪、感觉减退以及马尾神经损伤, 有完全或部分截瘫者; (6) X线平片及CT图像显示椎管狭窄者, 非手术疗法不能缓解; (7) 合并脊椎滑脱者。

3.2.2. 2 手术规范、熟练

准确的手术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借助影像学检查, 明确病变间隙、髓核突出物大小、突出方向、神经受压情况等。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来决定手术方式, 能开窗解决时就不要采取半椎板切除术, 能用半椎板切除解决时就不要采取全椎板切除。尽可能保留椎小关节的完整性, 既能切除髓核、扩大椎管、又能有效防止全椎板切除后瘢痕增生所造成的压迫, 同时对脊柱稳定性破坏不大。

3.2.2. 3 手术操作仔细, 预防神经根粘连、马尾损伤、椎间隙感染

加强无菌手术操作, 盆腔或腹腔脏器感染者, 必须控制感染后方可手术;手术野皮肤彻底清洁, 手术操作熟练, 避免长时间暴露, 防止椎间隙感染。充分止血, 手术操作认真、耐心、仔细, 预防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椎间盘、黄韧带力求切净, 对暴露的硬膜及神经根可利用游离或带蒂的脂肪、明胶海绵或硅橡胶膜覆盖, 常规放置伤口引流管48h, 可最大程度的减少血肿和减少瘢痕的形成, 避免神经根的粘连。

3.2.3 正确的恢复期指导

术后早期在卧床的前提下指导患者行直腿抬高患肢练习, 早期正确的功能训练可促进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 有利于伤口愈合。后期指导"飞燕式"、"五点式"、"三点式"康复锻炼[5]。有效的康复锻炼可增加腰背肌肌力, 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恢复期, 提高手术成功率。

综上所述, 术前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手术规范、熟练、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术中定位准确、操作仔细, 预防神经根粘连、马尾损伤、椎间隙感染;正确的恢复期指导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为减少术后再复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针对我院收治的3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有:术前检查不完善、诊断不准确;手术者缺乏经验, 手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造成手术定位错误、髓核切除不彻底、术后神经根粘连、马尾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患者术后功能训练不当。本组3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随访6~12个月, 优良率77.1%, 有效率91.4%。结论 术前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手术规范、熟练、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术中定位准确、操作仔细, 预防神经根粘连、马尾损伤、椎间隙感染以及正确的恢复期指导是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关键。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再手术,原因,预防

参考文献

[1]郭钧, 陈仲强, 齐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J].中国脊髓脊柱杂志, 2004, 14 (6) :334.

[2]高松明, 刘贤修.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在手术[J].河南外科杂志, 2000, 6 (1) :59.

[3]靳安民, 姚伟, 涛张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11) :657660.

[4]朱献忠, 徐伟, 饶敦亮.腰椎间盘突出症167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 :59-610.

术后残留及复发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共36例, 其中有24例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 12例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为:22例为男性, 14例为女性;其年龄在42~63岁间, 平均为 (56.5±3.1) 岁;病程为2~9个月, 平均病程 (6.2±1.7) 个月;肿瘤直径均<4 cm;依据组织学分型:14例为低分化癌, 20例为中分化癌, 2例为高分化癌;所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医师采用直肠拖出切除吻合术对36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为:取截石位, 行常规消毒以后, 进行开腹, 再将患者直肠和乙状直肠进行游离;再对其直肠系膜下中淋巴结, 还有脂肪组织加以清除, 并保留患者肛门括约肌。对肿瘤近端大约1.5 cm以上部位加以消毒处理。对其肛门进行充分扩张, 再将其肛门中的乙状直肠、肿瘤以及直肠进行翻出切断。最后使用吻合器, 将直肠远端相距肿块边沿的2~3 cm处进行关闭[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 P<0.05就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再次手术治疗后, 36例患者中, 35例患者都没有明显并发症, 仅有1例发生吻合口瘘, 通过保守治疗, 其效果良好, 无死亡病例。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所有患者基本能够自主掌控排便及排尿;3个月后, 其基本恢复健康。对其进行6个月~2年左右随访发现, 无1例出现治疗后再复发。

3 讨论

在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进行治疗时, 其目标不仅要避免切除肿瘤和预防复发, 还应该追求提高患者手术以后的生活质量。治疗结直肠癌疾病时, 其一大难点在于, 如何尽量避免对其肛门功能造成损伤。近年来, 采用较多的是, 予以其直拖出切除吻合术手术。此术式的优点有: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创伤小以及并发症少等[3]。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选择直拖出切除吻合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 35例患者都没有明显并发症, 仅有1例发生吻合口瘘, 这表明, 直肠拖出切除吻合术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 不仅具有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还可以极大提升患者手术以后的生活质量[4,5]。

综上所述, 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中, 根据复发部位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 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永安, 黎艳芳, 张东平, 等.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临床报道[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21 (10) :1038-1040.

[2]Wang AW, Gll J, Wang J, et a1.Result Afric change of treatment policy for rctal cancer-report from a single hospital in China[J].Eur J Surg Oncol, 2007, 33 (6) :718-723.

[3]Wu XJ, Wang P, Wang L, et a1.Increased rate change Oral"time of a sphincter-saving precertify for lower retal cancer[J].Chilla Med J.2008, 121 (7) :636-639.

[4]傅传刚, 高显华, 王颢, 等.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 17 (5) :467-469.

上一篇:高速铁路施工下一篇:少林武术文化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