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转移乳腺癌

2024-08-15

复发转移乳腺癌(共8篇)

复发转移乳腺癌 篇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 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各项检查技术的推广及妇女对自身健康的重视, 早期乳腺的检出率较往年增加[1]。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进展, 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了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但仍然有相当比例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发生治疗后的复发、转移。研究发现, 复发、转移可以显著降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2,3]。化疗作为手术之外的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 其绝对受益率仅有10%左右[4]。虽然可以按照NCCN指南行21基因RT-PCR复发风险检测, 根据复发风险指数指导术后全身辅助治疗;但21基因RT-PCR复发风险检测要求设备先进, 技术水平高, 费用昂贵, 目前多用于实验, 临床实际应用难。我们希望通过分析6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对可能影响患者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以便个体化治疗具有不同复发转移风险的患者。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2~2008年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收治的65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经病理确诊, 肿瘤TNM分期, Ⅰ期214例, Ⅱ期436例;患者年龄28~70岁, 平均 (51.0±17.2) 岁;月经情况:443例未绝经, 207例绝经, 生育情况:晚育 (>24岁) 256例, 非晚育者394例;一级家属中有乳癌者39例;肿块大小:≤2 cm (T1) 206例, 2~5 cm (T2) 346例, >5 cm (T3) 98例;123例存在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肿瘤位于左侧315例, 右侧335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73例, 浸润性小叶癌76例, 导管内原位癌74例, 髓样癌67例, 单纯癌41例, 黏液腺癌19例;分化程度:高分化80例, 中分化264例, 低分化306例。雌激素受体 (ER) 阳性556例;ER阴性94例。孕激素受体 (PR) 阳性514例;PR阴性136例。Cerb B-2受体阳性、Cerb B-2阳性130例;Cerb B-2受体阴性、Cerb B-2阴性520例;Ki-67阳性471例, 阴性179例。常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行化疗371例, 内分泌治疗418例, 放射治疗163例。

1.2 随访及评价指标

用电话、信件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 随访截至2013年6月, 终点指标是患者出现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分析患者无复发/转移生存情况并对如下因素对其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年龄, 月经情况, 是否晚育, 一级家属是否有乳癌, 肿瘤分期, 大小, 位置, 是否淋巴结阳性, 病理类型, 组织学分级, 是否ER阳性, 是否PR阳性, 是否Cerb B-2受体阳性, 是否Ki-67阳性, 是否接受术后的化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无瘤生存率, Log-rank检验对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 COX回归模型 (Backward Wald) 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总体生存情况

215例患者失访5例, 随访率97.7%, 中位随访时间为79个月 (10~94个月) , 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7%、91.7%。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 肿瘤Ⅰ、Ⅱ期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4%、88.8% (P<0.05) ;T1、T2、T3期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2%、90.4%、88.7% (P<0.05) ;淋巴结阳性与阴性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9%、93.3% (P<0.05) 。病理类型中, 浸润性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8%, 非浸润性癌为92.2% (P<0.05) 。免疫组化分析Cerb B-2、Ki-67阳性5年无瘤生存率88.4%、89.3%分别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95.1%、94.4% (P<0.05) 。术后联合化疗、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均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情况, 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4%、97.2%、96.1%;而未行辅助治疗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9%、89.4%、88.3% (P<0.05) 。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

COX回归分析发现, 肿瘤分期 (RR=2.39, 95%CI=1.14~4.71) ;肿瘤大小 (RR=3.92, 95%CI=1.05~5.53) ;淋巴结转移 (RR=2.23, 95%CI=1.21~3.92) ;病理类型 (RR=1.14, 95%CI=1.01~5.78) ;Cerb B-2阳性 (RR=1.49, 95%CI=Cerb B-2) ;Ki-67 (RR=1.69, 95%CI=1.04~6.77) ;化疗 (RR=1.59, 95%CI=1.21~4.47) ;放疗 (RR=1.74, 95%CI=1.11~6.23) ;内分泌治疗 (RR=1.95, 95%CI=1.18~6.42) , 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因素 (P<0.05) 。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在我国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早期诊断及治疗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研究发现, 临床分期早的患者预后较好[5]。本研究对650例临床分期Ⅰ、Ⅱ期的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 对于早期患者, 临床分期仍然可以较好地预测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情况。而且, 肿瘤的大小 (T分期) 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N分期) 同样是早期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何英等[6]对16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 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及Cerb B-2表达是早期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因素, 其预测的灵敏度70.5%、特异度66.7%。Cerb B-2是另外一个预测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本研同样发现其的预测价值。研究认为, Cerb B-2在复发转移灶中的表达与原发灶中存在差异[7,8], 可出现Cerb B-2阳性向Cerb B-2阴性的转变或者Cerb B-2阴性转变为Cerb B-2阳性。同时Cerb B-2阳性不仅可以指导靶向治疗, 对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9]。对于乳腺癌预后的预测, 基因微阵列将乳腺癌分为HER-2型、Basal-like型和Luminal型, 不同分型具有明显不同的预后及治疗反应。但基因分型过于复杂, 袁中玉等[10]根据患者ER、PR、Cerb B-2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分型后发现, 不同分型结果患者生存情况不同。说明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患者ER、PR、Cerb B-2状态同样可以预测患者预后。李沛雨等[11]的研究也发现乳腺癌复发因素与雌激素受体有明显相关。有学者认为, Cerb B-2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乳腺癌转移[12]。本研究发现, 不同ER、PR患者其生存率也不同,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与本研究样本例数较少有关或者患者ER、PR更直接的是与术后是否接受内分泌治疗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 接受内分泌治疗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接受内分泌治疗者。同样的术后行辅助化疗、放疗也能改善患者预后[13]。

注: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

Ki-67作为反映细胞增殖状况的指标, 同样可以预测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状况, 本研究发现其RR值为1.09, 95%CI为1.04~6.77, 有研究发现, Ki-67小于14%患者具有较好的预后[14]。肿瘤的病理类型同样可以预测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阿赛古丽等[15]的研究发现, 年轻的浸润性导管癌发展快、预后差。贾宝洋[16]认为, 这种浸润性癌相对于其他类型乳癌其侵袭能力强, 易发生浸润和转移。

总之, 早期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分期晚、肿块大、存在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为浸润性、Cerb B-2及Ki-67阳性。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 需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选择术后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内分泌治疗以降低复发转移率。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为早期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20022008年收治的65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 随访观察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无瘤生存率, Log-rank检验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7%、91.7%。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 肿瘤分期、大小, 淋巴结转移, 病理类型, CerbB-2, Ki-67可显著影响乳腺癌转移、复发情况 (P<0.05) ;术后联合化疗、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均可降低复发转移率 (P<0.05) ;COX分析显示, 肿瘤分期 (RR=2.39, 95%CI=1.144.71) , 肿瘤大小 (RR=3.92, 95%CI=1.055.53) , 淋巴结转移 (RR=2.23, 95%CI=1.213.92) , 病理类型 (RR=1.14, 95%CI=1.015.78) , CerbB-2阳性 (RR=1.49, 95%CI=1.137.76) , Ki-67 (RR=1.69, 95%CI=1.046.77) , 化疗 (RR=1.59, 95%CI=1.214.47) , 放疗 (RR=1.74, 95%CI=1.116.23) , 内分泌治疗 (RR=1.95, 95%CI=1.186.42) 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因素 (P<0.05) 。结论 肿瘤分期晚、肿块大、存在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为浸润性、CerbB-2及Ki-67阳性是早期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而术后联合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均可显著降低患者复发、转移率。对于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降低复发转移率。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复发,转移,预后,多因素分析

肿瘤复发转移可以早发现 篇2

多数癌症患者死于复发转移

临床上,有相当多癌症患者,和姚贝娜一样都必须面对癌症复发这一残酷的现实。癌症的复发转移是患者长期生存的最大威胁,也是其主要死因。在我国新诊断的实体瘤患者中,有2/3的人已经出现临床转移,在经过局部治疗(手术、放疗)+全身化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亚临床隐性转移,出现临床复发转移的患者多数会在5年内死亡。

究其原因,患者实施切除手术后,有些会接受进一步的化疗治疗或放射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影像学检查并未发现癌细胞时,患者通常会以为癌细胞已被完全“杀死”,其实不然。目前在临床上,癌症的复发转移监测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胸片、CT等,但影像学检查能够发现的,往往是已经“成形”的转移瘤,等发现时患者多数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要知道,手术切除只能把癌变的组织切除,后期的放化疗的确能杀死一些生存能力弱的癌症细胞,但仍有少数的癌症细胞具有高度转移潜能,这些癌症细胞易于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存活,并寻找合适的增殖环境,一旦寻找到适宜的环境,这些细胞会迅速“隐藏”起来。这就是有些癌症患者在切除、化疗治疗后,当时体内未发现有癌细胞组织,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癌症又复发或发生转移的原因。

癌症转移可以早预测早发现

随着技术的进步,癌症转移的早预测早发现并不是不可实现。这主要取决于癌症转移的3个新观念:

一是癌症转移是早期事件,而不是晚期事件。癌症早期发生与早期转移是互为促进、互为影响的。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早期癌症患者有可能存在着微转移,例如在癌细胞找到可增殖的环境前会“游离”在血液中,我们通过循环癌症细胞分析系统进行血液检测,可把血液中来回循环的癌症细胞检测出来。

其次是癌症转移风险是能够被预测。肿瘤学家目前已可以通过基因芯片等技术预测早期癌症患者治疗后的转移风险,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转移风险高的给予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案,而对转移风险小的则更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给予烈度较低的治疗方案。

再次是在癌症转移的早期进行有效处理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通过早期发现癌症转移,制定系统治疗方案,能够将晚期癌症转化为慢性病管理,从而能给予患者更高质量的长期生存。

个体化基因检测,让治疗更高效

今年52岁的张女士,是一名肺癌患者,用于治疗此病的药物多且价格昂贵。为了不让张女士花冤枉钱,主治医生建议张女士做一个“个体化治疗”的检测,以便确定哪种化疗药物对她最有效、副作用小。

“治病用药怎么还得再花钱做检查?”患病以来的高昂治疗费用已让张女士一家不堪重负,遂谢绝了医生的建议。临床医生只好凭着自己的从医经验为张女士选用了一种治疗肺癌的化疗药物。

在经过一段时间化疗后,效果却不明显。医生告诉张女士,很有可能是她对该药物的敏感性不高,药效并没有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随后,张女士听取了临床医生之前的建议,到实验室做了检测。经过检测,临床医生及时更换了治疗药物,张女士的治疗效果明显好转,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也有所减轻。

个体化治疗的检测在患者癌症治疗期间作用非常大,这也需要患者视条件自愿选择。通常情况下,多数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为了节省费用会拒绝做检测,但盲目选择治疗药物不仅效果不好,对身体的毒副作用也大,在药物上的花费更是检测费用的几倍。

复发转移乳腺癌 篇3

1 治法思路产生于对乳癌复发转移机理的认识

关于乳癌在古医籍中有不同的描述, 诸如 “乳岩”、“石奶”、“ 翻花石榴”等。根据“上工治未病”的学术理论, “治未病”不仅是指疾病未发生之时要去预防疾病的发生, 还包括“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中医学认为, 女子乳头属肝, 乳房属胃。任脉之气上布膻中, 冲脉之气散于胸中, 共司乳房的发育、生长、衰萎、变化。再根据其乳癌发病年龄特点:以绝经前后的妇女为发病的高峰, 结合笔者前期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 总结乳癌发病以及复发与转移的病机为:肾气不足, 冲任失调, 脾虚化源不足, 肝失所养, 是病之本 (基础) ;肝失调达, 乳络郁滞是“乳癌”之病变的中心;而血瘀、痰凝等为引起 “乳癌”之标。

1.1正虚为本

在此所谓的正气包括:既有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之虚, 又有脾虚化源不足, 先后天不足是本病发生、复发与转移的基础。中医理论认为, 乳房的生理、病理直接受冲任二脉经气盈亏的调节。《十四经发挥》云:“冲任为妇人生养之本。”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脉同起于胞中, 但都布胸乳参与乳房的生理与病理过程。肾与肝同源, 共为女子的先天, 与冲任关系密切, 肾气化生天癸而藏于肾, 肾气盛则冲任足, 肾气衰, 冲任亏, 天癸竭, 故在绝经前后是乳癌发病的高峰期。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五七”之后“阳明”脉衰, 化源不足, 一者不能滋养先天, 肾虚, 冲任亏;二者化源不足, 肝血失养, 导致肝藏血不足。脾虚、冲任亏, 肾虚失养, 可导致病理产物堆积, 从而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乳络郁滞, 使气滞血瘀, 乳房失荣, 内环境紊乱导致本病的发生、以及复发与转移。故正虚, 五脏六腑功能衰弱, 机体内环境失调, 蛰伏之邪毒容易蕴发走窜而致乳癌发生、复发转移。

1.2乳络郁滞

肝藏血, 主疏泄, 调畅气机;主身之经脉, 其受脾之化源充养, 肾之精气滋养, 方能发挥良好的疏泄功能, 肝之经脉直接达乳, 正如朱丹溪云 “乳房阳明所经, 乳头厥阴所属”。若恼怒伤肝, 情志不遂, 疏泄失职, 肝郁气滞, 气滞血瘀, 壅塞乳络;脾失健运, 化源不足, 使肝的藏血不足, 肝的疏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肾精不足, 天癸竭, 冲任亏虚或失调, 使上荣为乳, 下行为经的功能紊乱, 血海空虚乳络不通, 气血凝滞, 日久结聚成块;进而脾虚纳运失司, 生湿聚痰, 痰瘀 (郁) 互结, 阻络成岩。总之不论先后天的虚损, 或病理产物的堆积, 都因肝之疏泄失调, 阻滞乳络, 形成乳癌。进一步推演其复发、转移的病机也因正气亏虚, 毒邪互结, 情志失畅, 乳络正虚邪炽, 并沿经络的走向, 而转移、复发。 总之, 肝失疏泄, 乳络郁滞是乳癌发生、复发、转移的中心, 也是防治的重点。正如《外证医案汇编》云“治乳症, 不出一气字……若治乳从一气字着笔, 无论虚实新久, 温凉攻补, 各方之中夹理气疏络之品, 使其乳络通”。治疗的理念中心环节在于疏肝通络。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藏血, 主疏泄, 主身之经脉, 体阴而用阳, 疏泄的功能正常与否, 是乳癌发生、复发、转移的关键。而肝的疏泄畅达, 有赖肾气—天癸—冲任盛达;脾胃健旺, 几者协调以达肝体实, 肝用畅, 乳病不生。

1.3痰瘀阻络

当脾虚, 肾虚, 肝失疏泄, 会产生相应的病理产物, 在脾虚肾精不足的情况下, 可致水液代谢失调, 形成痰饮, 肝失疏泄可致气滞血瘀。这些病理产物不仅是发病的因素, 也是造成复发与转移的因素。痰浊与瘀血可视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 同时也是致病因子, 与乳癌病理中心环节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乳癌的发生、复发与转移。故在治疗上应注意祛除这些病理物质, 以免壅阻乳络。

2 乳癌复发转移的防治思路与方法

中医药对待乳癌的复发与转移理念与治疗思想:乳癌的发生是机体阴阳失衡、经络闭塞、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内环境的改变成为疾病发生发展、转变的土壤与温床。中医药在乳癌防治中的作用在于改善脏腑功能, 重建阴阳平衡, 改善机体内环境。乳癌, 包括其复发与转移是可以防治的, 其防治理念与方法包括

2.1调畅情志, 保持乐观

这是预防的首位。因为这是乳癌发生与复发转移中最重要的因素, 调查发现, 乳癌患者有一个常见的“通病”, 即情绪不好。她们长期面对家庭、工作的矛盾与压力等原因, 导致精神抑郁、心情烦躁、紧张、悲痛等。发病后如不能调畅、改善自己的情绪, 并因疾病加重这样的产生负面情绪, 这种忧思郁怒、情志内伤加速了癌症恶化, 即使完成了标准治疗, 仍有很大的可能近期出现复发与转移。其改善的方法包括: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观念;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和乐观的情绪, 正面畅达的情绪是治病的良方, 正如《内经》“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人体五脏的安和是正面情绪的基础, 所以调理五脏、情志以达脏腑功能协调是预防复发与转移的重要因素。

2.2合理的饮食调养

合理的饮食指的是通过日常的健康的饮食, 以达消除病因、袪除病邪, 调整脏腑功能, 让机体内环境良好, 从而达到治疗乳癌、预防其复发与转移的效果。故提出了合理饮食的3大原则:一为均衡合理膳食。饮食多样化、不偏食、粗细搭配, 适当多一些对疾病治疗有益的蔬菜、水果。烹调时多用蒸、煮、炖, 尽量少吃油炸食物。二为药食同源, 食物治病。食物不仅具有营养功效, 而且也具有治疗的功能, 通过选择适当日常饮食、汤水, 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三为合理戒口, 预防复转。乳腺癌术后、化放疗后仍然要注重饮食结构, 患者忌食醇酒以及辛温、煎炒、油腻、荤腥 厚味、热毒、陈腐、发霉、糖、脂肪、内脏等助火生痰有碍机体的食物。

2.3生活有规律

包括起居作息符合养生的规律, 睡眠的时间与质素健康、正常, 劳逸适度, 性生活节制, 二便正常等内容。建立并遵守良好的生活规律可以重建、改善机体的内环境, 五脏安和, 乳癌则难再找复发转移的土壤与温床。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2.4调摄冲任

“调摄冲任”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养冲任, 二为调冲任, 应在养冲任的基础上配合调冲任。养冲任以补肾为主, 肾为先天之本, 肾气化生天癸而藏于肾, 肾气盛则冲任足, 故补肾即补益冲任。调冲任则包括了补肾、疏肝、健脾、活血等诸多治法[3,4]。用这一理念在中医药的相关实验中已得到证明[5,6]。

2.5适当的运动

多作运动, 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改善机体的内环境, 能预防乳癌的复发与转移。除了局部运动, 以改善手术、电疗等带来的诸多副作用外, 还强调以多种与患者相宜的运动形式, 但无论何种运动, 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 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 注重意守、调息、身心共修, 以达形神统一协调的目的。

2.6合理使用中医药

中医治疗肿瘤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平衡优势, 重在辨证论治, 选用不同的药物组成复方进行调理, 扶正袪邪, 改善或缓解肿瘤患者的症状;改善机体的内环境, 中药能增加癌细胞对于西医治疗 (包括化疗、放疗) 的敏感性, 起到增效的作用;合理地运用中医药能减轻西药 (包括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 的毒副反应;中医药的毒副反应相对较小。总之合理运用中医药能起到扶正祛邪, 辅助西药增效、减毒, 调节脏腑功能, 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故治疗乳癌复发与转移是以柔肝、疏肝, 调畅情志为中心, 滋养先后天, 调摄冲任为本, 兼顾袪邪, 共同为预防、治疗乳癌, 以及防治乳癌复发、转移的基本原则。

上述的理念、策略与适当的方法结合使用, 并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的病理选择适当的防治方法, 能有效的预防乳癌的发生、以及复发与转移。

3 中医药在预防、治疗乳癌复发与转移中的作用与优势

3.1 改善内环境, 减少复发与转移的可能性

复发与转移是所有癌症的基本属性, 其原因与过程错综复杂, 但基本因素是内环境的变化。肿瘤没有适当的“土壤”则无生长、复发与转移的机会。故改善内环境, 能有效降低其复发与转移的机会。这些重要的因素包括:情志负面 (抑郁, 情绪内向或波动、紧张工作压力大) ;睡眠不足与夜睡;饮食欠合理;运动少, 体重超标;生活不规律等。这些不良因素的结合, 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及内环境紊乱, 从而导致肿瘤的复发与转移。用中医药理论可以指导患者用适当的方法纠正其不良的行为及因素, 并用中医药改善相关的负面因素, 从而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 减少乳癌复发与转移的机会。

3.2 改善生存质量

中医药通过调节机体整体的机能, 袪除病因, 调节脏腑功能, 恢复与重建阴阳平衡。消除其它治疗或疾病所致的严重毒副作用及病症。改善机体内环境,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提高生存率及延长生存周期等。

3.3 抗复发转移

中医药防治乳腺癌复发与转移是多方法、多环节与多途径的整体防治, 不同于西医仅是单环节的阻断某一个转移步骤或途径, 相比之下, 中药有着整体的优势和丰富的治疗途径。中药在抗乳腺癌复发转移方面首先表现在改变癌毒特性, 最大限度杀灭癌毒;其次能整体调控, 提高机体抗癌能力, 又能改善病理瘀滞, 阻断转移途径。

3.4 中医药治疗晚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特色

中医治疗乳腺癌晚期复发仍强调辨证论治, 但扶正培本为主, 祛邪抗癌为辅的综合治疗, 贯穿于乳腺癌晚期复发的全过程。优点在于能从整体出发, 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改善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晚期乳癌复发与转移所出现的症状与体征, 如肺转移, 出现咳嗽、气短、胸闷, 伴胸腔积液;脑转移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抽搐;骨转移出现持续性剧痛且渐加重、行走不便、翻身困难、局部压痛甚, 或伴病理性骨折, 都能给予适当、有效方法与药物, 从而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随着防治理念的更新, 乳腺癌复发与转移的防治理念的更新比治疗方法更为重要, 将医学的战略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前移, 开创新的医疗模式、健康模式, 将使乳腺癌复发与转移的被动状态, 变成积极主动的具体力量。从而减少复发与转移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乳癌的复发与转移是乳癌患者的最大威胁, 针对这一环节, 提出中医防治乳癌复发与转移的思路与方法。以中医理论及“治未病”的理论, 结合乳癌相关的研究文献, 分析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揭实乳癌转移的基本病理过程, 阐释中医防治乳癌复发与和转移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了乳腺癌中医的防治理念与策略, 以疏肝, 调畅情志为中心, 滋养先后天, 调摄冲任为本, 兼顾袪邪, 共同为防治乳癌复发、转移的基本原则。防治乳癌复发与转移, 中医药可发挥其的特色与优势。

关键词:乳腺癌,复发与转移,未病先防,治疗理念

参考文献

[1]医院管理局癌证资料统计中心.2008年性乳腺癌重点统计数字[ED/OL].香港, 2009, http://www3.ha.org.hk/cancereg/c-breast.pdf

[2]林毅, 刘晓雁, 陈前军.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评估与中医未病先防策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 (8) :6-9.

[3]刘胜, 陆德铭, 唐汉钧.调摄冲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0, 27 (10) :444-445.

[4]杨新伟.刘胜教授运用调摄冲任法治疗乳房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 2009, 27 (2) :3-4.

[5]陈前军, 陆得铭, 司徒红林, 等.“乳宁II号”抑制Ca761小鼠乳腺癌生长转移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研究, 2001, 17 (2) :43-44.

复发转移乳腺癌 篇4

关键词: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化学药物联合治疗,长春瑞滨,顺铂

目前, 乳腺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恶性肿瘤, 在西欧、北欧、北美等居女性癌瘤首位, 我国虽属乳腺癌相对低发地区, 但是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大城市。文献报道在乳腺癌复发、转移中, 2/3以上是远处转移如肺、骨、肝、脑等, 而远处转移是公认的乳腺癌死亡的预后不良因素, 目前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常用化疗方案有XT、GT、EC、AC、TAC、CMF、NP、GP等, 现将20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NP方案治疗, 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0例, 其中女性19例, 男性1例, 平均年龄50岁, 20例患者中局部复发4例, 远处转移16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活检明确诊断, 最初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术后行化疗, 辅助化疗方案为FAC (氟脲嘧啶、阿霉素和环磷酰胺) 或FEC (氟脲嘧啶、表阿霉素和环磷酰胺) 或AC---T (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 , 18例行放疗, 所有ER、PR阳性或不明者均经他莫昔芬或来曲唑治疗。乳腺癌复发转移诊断标准根据原发病史,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3例有病理活检。化疗前血常规, 肝肾功, 心电图均无异常, E C O G评分0~2分。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采用长春瑞滨为主联合化疗, 具体为:长春瑞滨 (商品名为诺维本) 25mg/m2 iv d1.8, 顺铂75mg/m2 ivgtt d1, 化疗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结果及分析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UICC及WHO实体瘤通用标准进行评估, 分为完全缓解 (CR) :所有可测量病灶完全消失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 (PR) :双径可测量病灶最大两垂直径之乘积总和减少50%以上;稳定 (SD) :双径可测量病灶最大两垂直径之乘积总和增大<25%或减少<50%;进展 (PD) :双径可测量病灶最大两垂直径之乘积总和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近期客观有效率为CR+PR/所有病例数, 毒副反应按W H O化疗药物急性、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分为0~Ⅳ度。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20例患者中1例因化疗毒副反应, 1例因其它原因中断治疗而无法评价疗效。有10例完成6个周期化疗, 6例完成4个周期化疗, 2例完成3个周期化疗。化疗2~3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总有效率50%, ECOG评分化疗前后比较, 显著改善2例, 改善7例, 稳定8例, 减退1例。

2.2 毒副反应

分0~Ⅳ度, 本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 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 发生率为94.4%, 以Ⅱ~Ⅲ度骨髓抑制为主, 经对症治疗后可恢复, 不影响下周期化疗。主要不良反应, 见表1。

3 讨论

乳腺癌是自然病程慢长的疾病, 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 本组约60%的患者发生复发转移是在术后3年内, 其中发生内脏转移者治疗以化疗为主。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目的, 在于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联合化疗的疗效:有效率43%~80%, 完全缓解率为10%~15%, 本组病例采用NP方案治疗, 与上述统计资料相近。

长春瑞滨是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有效药物之一, 单药有效率25%~40%, 顺铂也是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又一有效药物, 联合长春瑞滨可增加疗效。本组20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使用NP方案治疗, 近期有效率50%, 与临床统计资料接近。

复发转移乳腺癌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本组病例是由110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因素分析中筛选出来的[1], 共64例。均为女性, 年龄23~70岁, 中位年龄45岁, 其中23~33岁8例, 34~44岁14例, 45~55岁26例, 56~66岁13例, 67~77岁3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40例, 浸润性小叶癌5例, 单纯癌5例, 黏液癌4例, 炎姓乳癌3例, 腺样囊性癌3例, 导管癌早期侵润2例, 乳头派杰病2例。临床分期:II期 (T0-1N1M0、T1-2N1M0、T3N0M0) 22例, III期 (T1-4N2M0、T0-2N2M0、T3N1M0、T4N0-2M0、T1-4N3M0) 42例。

1.2 研究方法

对入选病例, 按研究目的分别填写三个调查表 (自制) , 患者素质表, 临床特征表, 治疗方法表与复发转移表。详表1、表2、表3, 然后对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不同因素对复发转移的影响。因表1和表2内容已经论述 (在另文发表②①) 。本文重点分析表2。

1.3 局部复发转移的时间分布

我们为了研究不同治疗方法与局部复发或转移的关系, 因此, 计算复发、转移时间是从不同治疗方法完成最后疗程时算起, 排除由于发病后就诊时间不同造成的影响。1年3例, 2年11例, 3年8例, 4年5例, 5年3例, 6年4例, 7年5例, 8年4例, 9年3例, 10年7例, 11年2例, 12年3例, 13年2例, 14年1例, 15年1例, 16年2例, 详见图1。

2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 64例复发转移病例中, 根治术后先化疗后放疗者35例 (64%) , 根治术后先放疗后化疗者20例 (36%) ;保守治疗先化疗后放疗者6例 (67%) , 先放疗后化疗者3例 (33%) 。其中局部复发44例, 复发部位次序:锁骨上、腋下、胸壁及内乳等。转移部位次序:骨、肺、肝、脑等。因此, 乳腺癌的局部复发转移, 除受治疗顺序因素影响外, 还有其他原因。例如:病理类型、发病部位, 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机体免疫力、化疗方案选择、放疗野设计等。如:浸润性导管癌40例 (63%) ;发病部位:外上、下象限者14例 (22%) ;淋巴结转移:54例 (84%) 。免疫组化分析:三阴患者21例 (33%) ;化疗方案:CMF28例 (43.8%) 、CAF12例 (18.8%) 、TA12例 (19%) 。内分泌治疗:坚持服内分泌药1、2、3、4、5年者, 局部复发转移者分别为23例 (36%) 、16例 (25%) 、12例 (19%) 、8例 (13%) 、5例 (8%) ;照射野设计情况:四野照射:16例 (25%) 、三野照射23例 (36%) 、二野照射25例 (39%) 。放疗剂量情况:5500cGy5例 (8%) ;5000cGy12例 (19%) ;4500cGy22例 (34%) ;4000cGy25例 (39%) 。化疗周期数:3周期、4周期、5周期、6周期、7周期、8周期, 复发转移例数为:15例 (23%) 、10例 (16%) 、11例 (17%) 、8例 (13%) 、11例 (17%) 、9例 (14%) 。

3讨论

乳腺癌的治疗指南有相对严格治疗路径, 但是, 具体到每一位患者或某个治疗单位, 执行起来各有侧重不同。原因是医生的认同性不同、医疗技术条件不同, 病情特点也千差万别, 加上患者的经济条件、心理诉求、承受能力等系列因素, 都会影响规范的治疗途径。尤其是对III期病例, 更是争论多端, 究竟先化后放为宜, 还是先放后化为佳, 还是联合同时进行, 各家说法不一。本文对 III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与治疗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发现64例中先化疗后放疗者44例 (69%) , 先放疗后化疗者23例 (36%) (P<0.01) , 尤其胸壁、腋下复发, 先化后放占28例 (44%) 。先放后化9例 (14%) (P<0.05) 。远处转移与放化疗顺序的关系详见另文发表。

从治疗方面看, 化疗的周期越少, 局部复发转移的机会越大。如化疗3周期者15例, 化疗6周期者8例 (经统计学分析P>0.05) 。但内分泌治疗的时间与局部复发有直接关系。如坚持服1年者23例 (36%) , 5年者5例8%) 。统计分析P<0.01。从化疗方案的选择上分析, CMF方案28例 (43.8%) 。因此, 这一传统的化疗方案显着有些“力不从心”, 应尽早加用蒽环或紫杉类药, 可能会降低局部复发率。放疗也是如此, 剂量如果小于4000cGy局部复发率39%。因此, 做放疗时一定要足疗程足剂量。从复发部位分析, 最常见胸壁、腋下, 其次为腋下锁骨上、内乳等。转移部位多为:骨、肺、肝、脑等, 与文献记载有所不同[1,3]。

总之, 乳腺癌复发与转移, 除了治疗因素外, 有许多影响因素, 前者叙述的病理类型、免疫组化为三阴者[4]。初期的淋巴结转移较多者, 容易发生远处转移[5,6]。患者的个体素质差异, 如年龄组45~55岁, 容易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①。性格内向、心情压抑以及病变的部位等都是局部复发和转移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 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时, 要全面分析, 综合考虑, 才能使其治愈率提升, 局部复发和远处率下降。

摘要:目的 详细了解乳腺癌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治疗顺序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规律, 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理有据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10年收治的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乳腺癌病例进行详细的回顾性分析。从临床特征、个人素质、治疗方案、治疗顺序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找出乳腺癌复发转移规律。结果 发现除治疗方案和治疗顺序影响预后外, 乳腺癌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免疫组化、淋巴结转移、化疗药物的选择及照射野的设计、剂量大小等均有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治疗要掌握相应的治疗顺序及早治疗, 有效预防乳腺癌复发转移。

关键词:乳腺癌,治疗方法及顺序,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参考文献

[1]张晕生, 赵成会, 董春富, 等.84例乳腺癌复发转移因素分析.中国医学科学杂志, 2011, 1 (10) :74-75.

[2]张晕生, 赵成会, 董春富, 等.110例乳腺癌3年随访临床分析.中国医学科学杂志, 2011, 1 (11) :112-114.

[3]TagliabueE, Menards, Roberstson JFR, et al.Express:on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 Int J Biolo-gical Markere, 1999, 14 (9) :16-26.

[4]徐光炜.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与甾体激素受体状况的关系.天津医药肿瘤学副刊, 1983, 10 (47) :203.

[5]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1167, 1388.

复发转移乳腺癌 篇6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转移,紫杉醇,顺铂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乳腺癌术后5年内复发和转移率约为30%, 其中肺转移发生率较高, 为12%~18%, 预后差[1]。对乳腺癌并肺转移的患者, 采用以化疔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最佳选择, 尤其是紫杉类药物的问世, 使乳腺癌肺转移化疗疗效获得明显提高, 但目前尚缺乏标准的挽救方案。近年来, 本院使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 取得较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对象共32例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26~77岁, 平均44.2岁, Karnofskv评分≥70分。均经病理学证实为乳腺癌, 且经手术、术后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后出现复发转移, 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效果不佳, 甚至病情进展者, 并有B超、X线、化验、CT、MRI检杏等各项观察指标。复发转移部位:肝转移4例, 骨转移15例, 肺转移10例, 其他部位3例 (乳腺转移1例, 淋巴结转移1例, 胸壁复发1例) 。本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基本正常, 每周复查, 当白细胞<4.0×109/L时, 或肝功能有异常时, 给予用升白药及保肝药物。

1.2 化疗方案

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具体治疗方法:紫杉醇注射液150 mg/m2, 第1天静脉缓慢滴注3 h, 紫杉醇化疗前24 h口服地塞米松10 mg, 化疗前30 min肌注苯海拉明40 mg和地塞米松10 mg, 预防变态反应;在应用紫杉醇时, 使用心电监测每15 min测血压。顺铂注射液每天20 mg/m2, 第2~4天静脉滴注, 每21 d为一个周期, 常规治疗4个周期。

1.3 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按WHO (1981) 制定的统一疗效标准, 近期疗效分为:可见肿瘤完全消失持续一个月以上者为完全缓解 (CR) ;肿瘤缩小50%以上持续超过一个月者为部分缓解 (PR) ;肿瘤缩小不到50%或者增大不到25%者为无变化 (NC) ;肿瘤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者为进展 (PD) 。CR+PR为总有效率。

1.4 毒副作用

采用WHO标准, 分为I-Ⅳ度, 主要为消化系统反应、脱发、骨髓抑制等血液系统反应、外周感觉神经异常、肝肾功能损害等[3]。

2结果

2.1 疗效评定

全组患者中, 中位治疗周期4个 (2~6个) , 全部患者均按要求完成治疗, 其中CR 3例, PR19例, NC8例, PD 2例, 总有效率为68.8%。临床获益患者 (CR+PR+NC) 30例, 占93.8%。

2.2 毒性作用

本组21例出现白细胞下降, 其中Ⅲ~Ⅳ度白细胞下降者3例, 经瑞白、升白胺等治疗缓解。2例出现I度血小板下降, 经氨肽素治疗后缓解。16例出现I~Ⅱ度恶心、呕吐反应, 4例出现Ⅲ度恶心、呕吐反应, 给予昂丹司琼及格拉司琼等治疗缓解。32例有脱发现象。20例出现肌肉酸痛、肢端麻木, 给予非甾体止痛药及B族维生素后缓解。5例出现肝功能损害, 主要为ALT升高, 均在100 U以内, 给予甘利欣等保肝药物治疗后缓解。

3讨论

乳腺癌术后转移基本上是不可治愈的, 患者一经诊断且接受传统化疗方案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24个月。术后转移治疗以化疗为主。许多药物都对乳腺癌有效, 如蒽环类 (阿霉素、表阿霉素等) 、去甲长春花碱、顺铂及异环磷酰胺、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3]。紫杉醇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 通过促使细胞中微管稳定和聚合, 致使细胞有丝分裂受阻, 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是目前单药治疗乳腺癌效果最好的药物。顺铂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进入肿瘤细胞水解为羟烃氨铂, 多以单链内联结构与DNA交叉联结, 抑制DNA复制, 可用于细胞周期的任意时相, 尤其对有丝分裂及DNA 合成期杀灭作用更强。在乳腺癌肺转移中, 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4]。本组应用紫杉醇加顺铂联合化疗方案, 治疗乳腺癌肺转移患者10例, 有效率为60.0%。

本组化疗方案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 骨髓抑制以白细胞减少为主, 一般较轻, 用药10 d左右降至最低点, 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等治疗后可短期恢复, 并不影响下一周期的用药。由于顺铂的使用, 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也较高, 给予胃复安、异丙嗪及格拉司琼等治疗可缓解。有研究报告紫杉醇的急性过敏反应发生率高达25%~30%, 主要表现为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和全身性荨麻疹等。本组资料显示, 紫杉醇加顺铂联合化疗方案的毒副作用多为I~Ⅱ度, 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没有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影响化疗后其他治疗的实施, 无药物相关性死亡发生[4]。在治疗前常规使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等, 可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建瑾, 李旭芬.紫杉醇治疗阿霉素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中国癌症杂志, 1999, 9 (3) :241-242.

[2]储大同.当代肿瘤内科治疗方案评价.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33-57.

[3]张少华, 江泽飞, 宋三泰, 等.泰索帝联合希罗达治疗蒽环类化疗失败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癌症进展, 2007, 2 (3) :217.

复发转移乳腺癌 篇7

关键词:乳腺肿瘤,多西紫杉醇,卡培他滨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一直以来化疗在乳腺癌的辅助及解救治疗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临床上多种化疗药物对乳腺癌有效, 其中蒽环类药物更被认为是标准治疗方案, 然而, 对于蒽环类化疗药物耐药, 或蒽环类药物累积应用达到了引起心脏毒性剂量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需要寻找疗效较好的联合化疗方案。目前可用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二线治疗的药物有卡培他滨、紫杉类、诺维本、吉西他滨等。O'Shaughnessy等[2]报道, 卡培他滨 (capecitabine) 联合多西紫杉醇 (docetaxel) (DC) 方案患者的生存期比单独应用多西紫杉醇明显延长, 且卡培他滨剂量调整并不会对缓解率造成负面影响。DC方案可有效提高晚期复发及转移性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

我们于2004年4月~2009年5月, 采用DC方案治疗60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0例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既往接受过蒽环类药物化疗。所有病例按国际TNM分期标准, 均为Ⅳ期。年龄28~65岁, 中位年龄47岁。淋巴结转移42例, 肺转移21例, 骨转移18例, 肝转移13例, 皮肤转移8例, 其中病变侵及2个及2个以上器官者23例, 2个以下者37例。全部患者KPS评分70以上, 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 近1个月内未接受抗肿瘤治疗。血液学及心、肝、肾功能正常;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均有可评价病灶, 可评价疗效。

1.2 治疗方法

具体方案:多西紫杉醇75mg/m2静滴1h, 第1d;卡培他滨2500mg (m2·d) -1, 2次/d饭后30min口服, 第1-14d, 21d重复1次。在多西紫杉醇用药前1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片8mg/次, 2次/d, 连用3d, 减少水钠储留, 并进行心电监护, 测血压1次/15min。对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根据患者一般情况, 化疗药物剂量减少10.0%-30.0%。多西紫杉醇化疗前常规预防性应用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止吐。治疗两个疗程后重新评价病灶, 确定疗效。2个疗程后肿瘤明显进展的换其它化疗方案;肿瘤缩小、稳定或症状缓解者继续接受该方案治疗, 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标准

按照WHO制定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进展 (PD) , 以 (CR+PR) 为有效。无进展生存时间指从化疗开始至疾病进展或死亡。不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毒性分度0-Ⅳ标准进行评价。手足综合征的分级标准为:Ⅰ度 (麻木、感觉迟钝、感觉异常;无疼痛、肿胀或红斑;不影响正常活动) , Ⅱ度 (红斑伴有疼痛、肿胀或影响日常生活) , Ⅲ度 (脱皮、溃疡、灼热、严重疼痛或由任何症状导致无法工作影响生活) 。

2 疗效和不良反应

2.1 近期疗效

总有效率 (CR+PR) 为41.7%, CR5例 (8.3%) , PR20例 (33.3%) , SD29例 (48.3%) , PD6例 (10.0%) 。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 (3-20个月) , 死亡3例 (死于肿瘤进展) , 中位生存期6个月 (2-14个月) 。

2.2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其中Ⅰ度恶心/呕吐15例 (25.0%) 、Ⅱ度8例 (13.3%) 、Ⅲ度5例 (8.3%) 、无Ⅳ度恶心/呕吐;Ⅰ度腹泻13例 (21.7%) 、Ⅱ度7例 (11.7%) 、Ⅲ度4例 (6.7%) 、无Ⅳ度腹泻;Ⅰ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2例 (36.7%) 、Ⅱ度13例 (21.7%) 、Ⅲ度7例 (11.7%) 、Ⅳ度3例 (5.0%) ;Ⅰ度手足综合征14例 (23.3%) 、Ⅱ度6例 (10.0%) 、Ⅲ度7例 (11.7%) ;未出现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

3 讨论

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而且其发病率仍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约50.0%的病人在积极治疗后仍会发展为转移性乳腺癌。对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处理起来十分棘手, 预后较差。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含蒽环类和紫杉醇的方案是目前治疗乳腺癌公认的常用方案。随着这些药物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对蒽环类和紫杉醇的耐药问题。近年来卡培他滨的临床应用为蒽环类、紫杉醇等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二、三线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近期国内外文献报道, DC化疗对比单药多西紫杉醇, 无论在缓解率、还是在肿瘤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势。DC方案减少了23.0%的病死风险并可延长3个月的生存期[3]。本临床研究结果与文献一致表明, DC方案显示出了非常高的抗肿瘤活性。

希罗达是一种全新的肿瘤内激活的口服5-Fu前体药物, 在小肠以原形吸收, 经3种酶代谢后以5-Fu的形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其关键酶胸苷磷酸化酶在肿瘤中的浓度远远高于正常组织, 使该药在肿瘤组织中浓聚, 起到对肿瘤的选择性细胞毒作用, 而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很小。2000年美国临床年会 (ASCO) 报告结果显示, 希罗达每天2500mg/m2, 间歇用药, 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为20%-40%, 安全性好, 患者有较好的生活质量[4,5]。多西紫杉醇是由欧洲的紫杉针叶中提取的前体物经半合成而成, 通过与游离的微管蛋白结合, 促进微管蛋白装配成稳定的微管并抑制其解聚, 使游离微管蛋白数量减少, 从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Ravdin报告的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Ⅲ期临床研究显示, 多西紫杉醇治疗经蒽环类治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疗效明显高于紫杉醇, 无论是客观缓解率 (37.4%vs 26.4%) 、无病生存期 (5.7个月vs 3.6个月) 还是总生存期 (15.4个月vs 12.7个月) 均优于后者[6]。多西紫杉醇与阿霉素无交叉耐药性, 甚至显示出比阿霉素更高的有效率, 是一种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非常有效的药物。并且, 临床前期研究发现多西紫杉醇可上调TP酶使卡培他滨与其产生协同作用。

O'Shaughnessy等[2]报道, DC方案化疗有效率非常高, 中位肿瘤进展时间6.1个月, 总生存期14.5个月, 有效率42.0%, 1a生存率57.0%。国内有关此方案的研究疗效更高, 梁翠微等[7]报道DC方案化疗有效率高达75.0%。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一致, 并且DC方案毒性较低主要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等。本研究发现, 虽然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本组病人较常发生, 但相对而言其发生率还是不高, 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为16.7%, 未出现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另外, 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有27例 (45.0%) , 其中Ⅲ度以上的只有7例 (11.7%) Ⅲ-Ⅳ度恶心/呕吐5例 (8.3%) ;未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因手足综合征而影响生活质量的, 减少卡培他滨原剂量的25.0%后可继续接受治疗。综合各文献报道和临床试验表明, DC方案联合化疗是治疗进展期、转移性乳癌的一个疗效高、耐受性好的方案, 且希罗达口服方便, 更宜被广大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AIR T Working Group.Italian cancer figures-report 2006:1.Incidence, mor-tality and estimates[J].Epidemiol Prev, 2006, 30 (1 Suppl 2) :8-10, 12-28, 30-101.

[2]O, Shaughnessy J, Miles D, Vukelja S, et al.Superior survival with capeicitabineplus docetaxel combination therapy in anthracycline-pre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phaseⅢtrial results[J].J Clin Oncol, 2002, 20 (12) :2812-2823.

[3]Verma S, Ilersich A L.Population-based pharmacoeconomic model for adoptingcapecitabine/docetaxel combination treatment for anthracycline-pretreatedmetastatic breast.cancer[J].Oncologist, 2003, 8 (3) :232-240.

[4]Kaklamani VG, Gradishar wJ.Role of capecitabine (xeloda) in breast cancer[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03, 3 (2) :137-144.

[5]0'Shaughnessy JA.The evolving role of capecitabine in breast cancer[J].ClinBreast Cancer, 2003, 4 (11) :20-25.

[6]杨磊, 樊红.紫杉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4, 4 (1) :58-60.

复发转移乳腺癌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选取2001 年1 月- 2010 年3 月解放军第82 医院149 临床部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并收集其乳腺癌组织蜡块261 例和相应癌旁组织蜡块148 例,制成病理组织芯片,重新切片备用。 实验试剂鼠抗人pAkt单克隆抗体由RD SYETENS公司提供,即用型快捷免疫组织化学Max VisionTM试剂盒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即用型正常山羊血清、DAB显色剂由武汉柏世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 仪器与设备

全自动组织芯片仪Mini Core购自英国Mitogen公司,BT- 320 型系列生物组织切片机购自湖北博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BT- 310B型系列生物组织自动包埋机购自湖北博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BT- 330 摊片烤片机购自湖北博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HS- 150恒温箱购自南京泰斯特试验设备有限公司,芯片扫描仪购自日本Olympus公司。

1.3 实验方法

实验分组:本研究共纳入患者261 例,根据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将其分为术后转移组( 114 例) 和术后未转移组( 147 例)。 入组标准:①年龄18~70 岁,女性;②乳腺癌术后,术式包括乳腺癌局部广泛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和腋淋巴结清扫术;③随访5 年以上( 包括术后5 年内死亡病例) ,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乳腺癌行姑息性手术者;②随访不足5 年或资料不完整者。

1.3.1芯片微陈列设计

预先计算组织芯片待检测样本的数量,将组织芯片设计成2组,一组为癌组织芯片组,另一组为癌周围正常组织(与癌组织距离≥2.5 cm)芯片组,将癌组织芯片设计为在常规的载玻片上放置47个样本,癌周围正常组织芯片设计为95个样本。

1.3.2标本定位

分别对挑选出乳腺癌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组织蜡块切片,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准确定位后,在供体蜡块标本上标记,包括典型的癌组织和其周围的正常组织。

1.3.3组织芯片制作

①受体蜡块制备:制作成36 mm×26 mm×17 mm的空白蜡块,共8块:癌组织蜡块6块,正常组织蜡块2块;②受体蜡块打孔;③供体蜡块采集组织芯;④组织芯片;⑤重新塑形组织芯片,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⑥组织芯片的切片,厚度设计为4μm,置入-20℃冰箱冷冻保存备用。

1.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组织芯片室温下静置30 min,后60℃下烤片1 h。常规二甲苯脱蜡和乙醇梯度脱水,1×PBS液洗涤3次。抗原修复:组织芯片置于已煮沸的0.01 mol/L枸橼酸缓冲液(p H 6.0)中高压锅继续煮沸,至高压锅排气2 min后,冷却至室温后1×PBS液洗涤3次。过氧化氢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1×PBS液洗涤3次。山羊血清封闭液,37℃温育30 min后倾去封闭液。滴加一抗,置于4℃冰箱过夜。取出过夜组织芯片,1×PBS液洗涤3次。滴加生物素标记二抗,37℃温育30 min。取出组织芯片,1×PBS液洗涤3次,滴加新鲜配置的DAB显色液。⑩终止显色,苏木素衬染细胞核。盐酸酒精冲洗,氨水返蓝。常规乙醇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留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以个数和百分比描述分类变量, 组间比较使用四格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各组间数据的比较依据资料的性质, 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乳腺癌术后患者在转移复发组与未转移复发组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肿瘤大小( T) 、淋巴结转移( p N) 、TM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 见表1。

2.2 各组间p-Akt的表达比较

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乳腺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患者癌组织和乳腺癌切除术后未转移复发患者癌组织中p- Akt的表达见附图。 所有癌旁正常组织标本p- Akt的阳性表达率为11.4%,全部癌组织pAkt的阳性表达率为26.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转移复发患者乳腺癌组织p- Akt的阳性表达率为39.5%,未转移复发患者p- Akt的阳性表达率为16.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1) 所有分期参考2015 年第2 版NCCN指南AJCC乳腺癌分期;2) 年龄P值由t检验计算得出,其余P值由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算得出

A: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B:术后转移复发乳腺癌患者癌组织;C:术后未转移复发乳腺癌患者癌组织

2.3 p-Akt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的相关性

随着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和TNM分期的增加, 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中p- Akt异常表达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P <0.05) 。 分别对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和TNM分期分层分析,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各亚组中,T1期、p N0期和Ⅰ期的p- Akt的异常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3。

2.4 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 Akt的异常表达的与乳腺癌术后复发有显著的相关性( P =0.043,RR=1.638,95%CI:1.337,1.955) , 并且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和TNM分期也与乳腺癌术后复发有显著相关性( P <0.05) ,而年龄与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无显著相关性( P >0.05) 。 见表4。

%

注:1) 百分比是指转移和未转移比例数分别占各分层组的百分比;2)P值是根据百分率由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3 讨论

Akt( 又称Akt1) 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过程参与细胞存活途径的[6]。 Akt1 最初在转化逆转录病毒中被鉴定为癌基因Akt8[7]。 Akt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PI3K/Akt/m TOR途径和其他信号途径的:①结合磷脂:Akt具有一个PH结构域,该域与磷酸肌醇具有高亲和力,能结合任一PIP3 或PIP2[8],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过程;②磷酸化:一旦经由PIP3 的结合正确地定位在膜上,Akt即可以通过其激活激酶磷酸化[9,10]。 除了是PI3- 激酶的下游效应,Akt也可以在一个非PI3- 激酶依赖的方式下激活。 ACK1 或TNK2,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它可以通过其酪氨酸176 残基使Akt磷酸化[11]。 研究表明,c AMP的升高剂也可以在胰岛素的存在时通过蛋白激酶A( PKA) 激活Akt[12]; ③ 泛素化: 被泛素化的p- Akt( E17K) 可以比野生型的Akt更有效地向细胞核易位,这种机制可能有助于在人类诱发癌症[13];④脂质磷酸酶和PIP3:PI3K依赖Akt的活化可以通过肿瘤抑制因子PTEN来调节,其基本上可以作为PI3K的上述相反的调节[14]。Akt可以通过结合和调节多种下游效应器来调节细胞的存活和新陈代谢[13]。 BAD是一种Bcl- 2 家族的促凋亡蛋白。 Akt可以使BAD蛋白磷酸化[15],这使得BAD从Bcl- 2/Bcl- X复合体游离,失去促凋亡功能[16]。 Akt也可以通过调节IκB激酶( IKK) 激活NF- κB,从而引起的促存活基因的转录[17]。 Akt活化可以终止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和G2相[19,20]。 Akt1 的也被牵连在血管生成和肿瘤发展。 虽然Akt1 在小鼠中虽然Akt1 的缺乏抑制生理性的血管生成,但它增强在皮肤和血管基质异常相关的病理性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21,22]。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Akt与肿瘤细胞的生存,增殖和侵袭相关联,不断激活Akt的肿瘤细胞可能依赖Akt而存活[23]。

本研究总体上表明,p- Akt在乳腺正常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均被表达, 但是p- Akt在乳腺癌组织中总体上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发生转移复发者癌组织中p- Akt的表达显著高于未发生转移复发者。 进一步通过分组亚层分析发现, 乳腺癌组织T分期为T1期时,p- Akt的表达在转移复发组和未转移复发组间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其他T分期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乳腺癌组织p N分期为p N0期时,p- Akt的表达在转移复发组和未转移复发组间的表达有显著差异,表明p- Akt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虽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乳腺癌的早期该差异更为明显,提示笔者p- Akt是否是早期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的一个分子标记物。 同时单因素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提示,p- Akt与肿瘤大小、 淋巴结转移数量和TNM分期均是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也与结果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存在显著差异相吻合。

上一篇: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下一篇:陆川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