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外淋巴结转移

2024-10-04

乳腺外淋巴结转移(共8篇)

乳腺外淋巴结转移 篇1

乳腺癌本质上属于恶性肿瘤,如果患者首发症状是乳腺外淋巴结转移,其病情会表现出隐匿性特征,因此临床上将其称作“隐匿型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隐匿型乳腺癌患者往往不会出现乳房硬块,其临床指征表现为淋巴转移,极易出现误诊现象,以至于延误患者治疗,因此需要优化其诊疗方案。对于乳腺癌患者,临床上多以乳腺癌根治术展开治疗,但是手术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其他治疗方案,方可进一步提升患者存活率。为了客观评定手术方案落实至乳腺外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本研究在2005年6月-2011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心胸腺体外科住院的27例乳腺癌患者中落实手术治疗,并观察其预后水平,期待能进一步提升其存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胸腺体外科住院的27例乳腺癌患者,所有入选对象首发症状均是乳腺外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36.7~53.5岁,平均(45.7±5.55)岁,Ⅱa期癌症患者16例,Ⅲa期癌症患者11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4例,髓样型乳腺癌患者4例,乳腺单纯癌患者5例,浸润型导管乳腺癌患者5例,乳腺癌浸润型小叶癌患者4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患者5例。

1.2 治疗方法

观察患者临床指征后,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1)27例患者中,所有入选对象均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其中,2例患者颈部的淋巴结组织出现转移现象,因此还接受颈清术。(2)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再制定后期诊疗方案,包括化学药物治疗、放射疗法等。其中,8例患者术后再次实施放射疗法,10例患者实施乳腺癌根治术+化学药物治疗,9例患者实施乳腺癌根治术+化学药物治疗+放射疗法。(3)观察患者诊断情况,发现有8例患者体内激素受体的检查结果是阳性,还需配合开展内分泌治疗方案,即给予患者服用10 mg三苯氧胺,2次/d,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确定用药时长,通常为3~5年。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选患者的手术都已达到成功标准,予以随访后,发现其1年存活率是100%(27/27),2年存活率是88.89%(24/27),3年存活率是77.78%(21/27),4年存活率是74.07%(20/27),5年存活率是59.26%(16/27),见表1。5年内死亡病例共11例,其死因如下,(1)术后第2年(3例死亡):1例患者并发骨转移,2例患者的心肺组织出现衰竭现象;(2)术后第3年(3例死亡):1例患者并发骨转移,2例患者出现肺转移现象;(3)术后第4年(1例死亡):患者锁骨上淋巴结组织出现转移现象;(4)术后第5年(4例死亡):2例患者卵巢组织出现转移现象,2例患者腹腔组织出现转移现象。

3 讨论

当前,乳腺癌患者总数逐年递增,成为威胁女性健康、影响女性生存质量的病症之一。根据病理特征不同,临床上将乳腺癌细分成不同类型,其中OBC患者数量较少,在乳腺癌患者中,其发病率约1.0%左右,以至于该病症被临床忽视,其研究工作也止步不前,不仅影响疾病诊疗工作的展开,而且还影响患者生存率,所以需要进一步优化OBC诊疗程序,并加大研究力度[1]。黄雅娟等[2]经调查研究、临床实践总结后发现,OBC以中老年女性群体为好发对象,首发症状为机体腋窝部位的淋巴结出现转移,与炎症表现极为相似,因此容易出现误诊现象,以至于延误患者治疗,导致其病情加重[3]。对于OBC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如果未出现远端转移现象,通常以改良根治手术、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避免展开病灶切除手术,这是因为OBC患者病灶组织面积较小,难以进行准确定位,因此切除患者病灶组织时难度较大。当患者完成手术后,再客观判断患者恢复情况,再配合展开化学药物治疗以及放射疗法,如果患者体内内分泌出现失调现象,还需及时调节其内分泌[4]。但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机体乳腺外淋巴结组织存在转移迹象,需要则需展开切片检查,及时判断患者病情,再展开后期诊疗工作。本研究中,所选患者的手术都已达到成功标准,随访发现,患者1年存活率是100%,2年是88.89%,3年是77.78%,4年是74.07%,5年是59.26%,该结果与潘荟丞等[5]的研究一致。

OBC患者临床治疗中,医师还需重视以下环节:(1)避免采取常规保乳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术中往往无法对病灶组织进行准确定位,难以彻底切除所有病灶,会出现病灶遗留现象,不仅会使病灶局部出现复发现象的风险加大,还可能会使手术失败,因此保乳手术方案不适宜于OBC患者。(2)观察患者诊断结果,如果其颈部淋巴结组织已经出现转移现象,表明患者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部分医师认为已不适合展开手术[6]。但是本次研究工作中,有2例患者颈部的淋巴结组织出现转移现象,配合展开乳腺癌根治术以及颈清术后,2例患者均已存活,且术后5年未出现复发现象。鉴于此,在治疗工作中,医师需对患者病情进行客观判断,明确患者达到手术指征后,再展开手术,从而提升其存活率。(3)如果患者锁骨上淋巴结组织出现转移现象,其病情已达到Ⅳ期乳腺癌标准,通常不能展开手术[7]。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在乳腺癌患者中,确诊其乳腺外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后,需及时展开手术,并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制定后期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存活率。本次研究工作中,由于入选样本的总数有限,加之受到随访时长的限制,因此未能准确评定OBC患者远期疗效。鉴于此,在后期工作中,建议更多医学专业人士参与至OBC患者的研究工作中,通过深入分析其疾病特征,再不断优化患者诊疗方案,进而有效提升其诊断精准性及治疗有效性,期待能延长患者远期生存率。

摘要:目的:客观分析手术方案落实至乳腺外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1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胸腺体外科住院的27例乳腺癌患者,所有入选对象首发症状均是乳腺外淋巴结转移,分析其临床资料后,选择适合患者的术式展开治疗,并观察其1年存活率、2年存活率、3年存活率、4年存活率以及5年存活率。结果:所选患者的手术都已达到成功标准,予以随访后,发现其1年存活率是100%(27/27),2年存活率是88.89%(24/27),3年存活率是77.78%(21/27),4年存活率是74.07%(20/27),5年存活率是59.26%(16/27)。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确诊其首发症状是乳腺外淋巴结转移后,需及时展开手术,并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制定后期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存活率。

关键词:乳腺外淋巴结转移,乳癌根治术,首发症状,乳腺癌,存活率

参考文献

[1]熊忠讯,徐发良,李伟,等.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手术清扫[J].中国肿瘤临床,2014,41(8):518-521.

[2]黄雅娟,杜峰,魏玲丽.老年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对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生存期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3):3653-3655.

[3]杨雪,王靖,张业繁,等.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选择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5,42(10):509-512.

[4]宋梅,李倩,宋雪艾.乳腺癌手术类型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97-1498.

[5]潘荟丞,陈荣花,郑进,等.多支超选择性动脉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老年中晚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6):4526-4527.

[6]杨林,张路.乳腺癌患者手术联合化疗后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1):5997-5999.

[7]魏丽珍,康亚帆,李红梅,等.可手术乳腺癌2021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2):245-246.

乳腺外淋巴结转移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65例经超声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腋下淋巴结,观察其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结果:腋下淋巴结转移超声检出率73%,转移性淋巴结表现为圆形,血流分布为周围型或混合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判断腋窝转移淋巴结的准确率较高,可作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常规检查项目。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癌;腋下淋巴结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我国乳腺癌居妇女恶性肿瘤第二位,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是腋下淋巴结转移,但并非所有乳腺癌腋下淋巴结都表现为恶性。我们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的超声表现,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9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的65例乳腺癌患者,年龄最大79岁,最小33岁,平均54岁。所有病例全部行彩超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仪器采用PHILIPS HD11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

1.2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手臂抬高,按照常规乳腺超声扫查方法检查乳腺,重点在超声疑乳腺癌块一侧腋下扫查。扫查范围为乳腺下界至腋窝顶。沿腋部血管横切及纵切,重点在其周围寻找淋巴结,至少在两个以上切面予以辨认。主要从形态、大小、数目、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上对所有能显示的淋巴结进行观察记录。

2结果

2.165例患者中,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9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导管内癌13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导管癌3例。手术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2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36例。转移性淋巴结223枚、良性淋巴结298枚,超声检出率73%。病理证实最小的转移性淋巴结为0.3cm,良性淋巴结病理结果:正常淋巴结13例,淋巴结脂肪浸润6例,17例为慢性淋巴结炎。由超声所检出的并由病理证实正常淋巴结最大径为3.7cm。

2.2超声表现:36例正常淋巴结及良性增大淋巴结呈椭圆形,形态规则,长径/短径大于1.9,最大皮质厚度小于3mm,19例可见位于淋巴门附近的主支发出树枝状分叉血管或沿长轴方向位于中央较粗的主干发出许多细小分支,表现为门型,17例表现为无血流型或少血流型。29例转移淋巴结表现为圆形,形态不规则,长径/短径平均为1.2,最大皮质厚度大于3mm,其中23例转移淋巴结血流分布紊乱,失去主支供血,呈中央树枝状特征,可表现为紊乱、周边环绕或周边穿入血管供血表现,为周围型血管特征,血流分布为周围或混合型。

3讨论

目前,乳腺癌手术切除范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而腋下淋巴结清扫,仍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唯一可靠方法。但这种手术容易发生淋巴水肿、上肢疼痛和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并且住院时间较长。病理结果证实,进行腋清扫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未发生转移。有研究者认为,未发生转移的淋巴结链具有阻滞癌细胞扩散的作用,故简单可行的术前定性诊断方法,对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意义重大。

随着高频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可获得淋巴结高分辨力、高清晰度的图像,提供了淋巴结的大小、形状和轮廓,以及淋巴结结构的改变;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提高了低速血流信号的检测,易于显示淋巴结转移癌导致血管分布的改变。因此,当超声诊断提示乳腺癌可能时,并非所见的腋下淋巴结都是转移性,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是当前临床医生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乳腺癌的腋下淋巴结转移首选超声检查,目前,高性能的超声仪器已经能够详尽地观察乳腺癌原发灶以及腋下淋巴结的二维和血流信号的特点,而综合分析各种声像图指标,将有利于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腋下淋巴结的定性诊断。研究发现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肿瘤的转移行为密切相关。原发灶的彩色Doppler扫查表明,原发灶内血流丰富程度越高,腋淋巴结转移率越大。

乳腺癌的预后不仅与肿瘤累及范围有关,而且与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有关,能否准确判断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对乳腺癌的分期及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触诊是临床医生了解乳腺癌有无腋下转移的常用手段,较大的腋下淋巴结可以通过触诊确定,但较小者常容易漏诊,而且触诊常不能够判断淋巴结的良恶性。本组使用7.5MHz的探头,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显示直径2~3mm大小的淋巴结,比触诊敏感而可靠。

本组淋巴结良性者大小在0.5~3.7cm之间,与恶性淋巴结无明显差异,因此仅从淋巴结大小不能判断淋巴结的良恶性,淋巴结增大不是恶性淋巴结的可靠标准。转移性淋巴结受肿瘤细胞的浸润,使髓质致密,甚至内部结构被破坏、短径增大,对乳腺癌患者行腋淋巴结超声检查时综合考虑原发灶大小(>2.0cm)、腋淋巴结的纵横比(≤1.5)、皮质厚度(>3mm)及其与淋巴门的关系(皮/门比>1),将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酸淋巴结转移的正确率。

正常淋巴结的供血动脉从淋巴门进入,随小梁分成分支。本组良性淋巴结17例显示为无血流或少血流型,19例血流显示为门型。由于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使新生血管增多,粗细不均,失去中央型主支供血特征,分布紊乱、周边环绕或周边穿入血管供血表现,彩色多普勒显示为周围型或混合型的血流。本组23例患者恶性淋巴结显示血流紊乱,呈周围型或混合型:淋巴结内血流速度较低,要在操作中适当降低脉冲重复频率,或应用能量多普勒技术,使低速血流信号得以清晰显示,提高敏感性。

综上所述,由于超声诊断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创无辐射、效果良好、无需造影剂且比较经济实用等优点,可作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常规检查方法。全面、细致的腋淋巴结超声检查,将提高对腋下转移淋巴结检出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王莹,江道振,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与应用,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2,29;22-24

[2]赵丽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2141-2143

[3]徐文通,李荣,卫勃,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及其意义,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25(5):576-577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CT表现 篇3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结,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增高, 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且年轻化, 准确的术前分期是治疗的关键。笔者利用多层螺旋CT检查乳腺患者的腋窝淋巴结, 探讨转移淋巴结的CT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乳腺疾病患者39例, 均为女性, 年龄21~70岁, 平均年龄45.5岁。其中乳腺癌患者20例 (浸润性导管癌13例, 浸润小叶癌3例, 腺癌2例, 髓样癌2例) ,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良性病变19例 (纤维腺瘤10例, 囊性增生3例, 慢性炎症3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 囊肿1例) 。

1.2 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 扫描范围从颈根部到乳腺下缘, 分别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对比剂速度2.5 mm/s, 扫描层厚5 mm, 电压120 kV, 电流100 mA。

1.3 腋窝淋巴结选取

对每1例选取一个或数个淋巴结观察, 且该淋巴结周围无其他大小相近的淋巴结, 标明其位置便于手术定位。术中由一名外科医生专门负责该淋巴结。

1.4 图像分析

利用多层面容积重建 (MPVR) 技术从多个切面观察淋巴结大小、内部结构、密度改变组织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腋窝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关系

在长径大于10 mm的38枚淋巴结中, 转移性淋巴结20枚 (52.6 %) , 非转移性淋巴结各18枚 (47.4 %) ;在短径大于5 mm的46枚淋巴结中, 转移性淋巴结24枚 (52.2 %) , 非转移性淋巴结22枚 (47.8 %) ;在短径大于10 mm的22枚淋结中, 转移性淋巴结14枚 (63.6 %) , 非转移淋巴结8枚 (36.4 %) 。经χ2检验, 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淋巴结的大小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性较差。详见表1。

2.2 腋窝淋巴结内部结构与转移的关系

正常腋窝淋巴结在CT上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结构, 中心低密度区为淋巴结门, 周围为厚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 称为淋巴结实质。当腋窝淋巴结门结构发生实变, 转移性淋巴结占96.0 % (24/25) , 而非转移淋巴结仅为4.0 % (1/25) 。经χ2检验, 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其淋巴结门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2。

3 讨论

正常人在影像检查时也可显示腋窝淋巴结, 国内外文献大多以10 mm作为腋窝淋巴结增大并转移的阀值, 也有报道认为淋巴结转移的阀值为5 mm[1,2]。 但Obwegeser等[3]通过解剖分析71例乳腺癌患者的1 249个腋窝淋巴结, 发现长径小于5 mm的腋窝淋巴结仍有10.0 %的转移率, 5~9 mm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7.3 %, 10~20 mm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9.9 %, 长径大于20 mm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0.0 %, 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级之间没有相关性。本组病例通过螺旋CT检查MPVR重建的分析也认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其长径和短径的相关性均较差, 单纯以淋巴结长、短径的大小判断其是否转移缺乏可靠依据。

淋巴结转移主要表现为其结构的改变。正常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在CT图像中不易区分, 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软组织密度影, 增强扫描有强化。淋巴结一侧凹陷成为门, 此处有血管、神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 在CT上表现为中心低密度区。当腋窝淋巴结门结构消失或发生实变时以转移淋巴结为主, 其准确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86.6 % (58/67) 、1.5 % (1/67) 、11.9 % (8/67) 。多排螺旋CT可进行任意方向的重建, 全面显示淋巴结的形态、结构, 对判断乳腺癌术前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有明显优势, 对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术式选择、指导化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晶, 刘雅丽, 陈林河, 等.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的CT病理对照[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6, 15 (6) :349-351.

[2]Feu J, Tresserra F, Fabregas R, et al.Metastatic breast carci-noma in axillary lymph nodes:in vitro US detection[J].Ra-diology, 1997, 205 (3) :831-835.

乳腺外淋巴结转移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78例,均行保乳手术治疗,术中均进行切缘及前哨淋巴结冰冻切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随访12~60个月,共发现淋巴结转移患者15例。

1.2 方法

将上述178例患者分为转移组15例和无转移组16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内分泌受体状态、HER-2表达水平,以及VEGF-C、NM23、MMP-2、E-cad、Ki-67等,进行转移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均数均以(x¯±s)形式表示,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各因素采用组间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178例患者肿瘤直径0.5~4.0cm,平均直径(2.1±0.4)cm。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170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其他类型乳腺癌7例。178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平均随访(28.1±10.5)个月。共发现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15例,转移率为8.43%。通过对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各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 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相比,转移组患者年龄较小,肿瘤直径较大,HER-2过表达率较高,E-cadherin表达率较低。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内分泌受体状态、VEGF-C、 NM23、 MMP-2、Ki-67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3讨论

淋巴结转移是反映乳腺癌预后较差的最可靠指标,随腋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转移水平和结外浸润程度上升,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呈线性下降,且多数研究认为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本组研究发现,前哨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主要有以下因素:(1)年龄:年轻患者发生转移率较高。有研究表明≤35岁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是>65岁患者的2.71倍[3]。本研究发现,转移组平均年龄(37.1±1.8)岁远小于无转移组平均年龄(55.7±2.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轻患者易发现转移的可能原因有:①ER、PR阴性率高;②HER-2阳性率高;③肿瘤分化差[4]。因此,对年轻患者应有更加积极的术后随访方案。(2)肿瘤直径:肿瘤直径是乳腺癌分期的重要指标,众多研究均证实随着乳腺肿瘤的逐渐增大,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增加。肿瘤大小是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的、独立的影响因素。一项研究中发现肿瘤>5cm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是肿瘤<0.5cm的15倍[5]。最大直径≥2cm的病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本组病例转移组平均肿瘤直径为(3.0±0.3)cm,与无转移组平均肿瘤直径(1.5±1.0)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保乳手术适应证是肿瘤最大直径<3cm, 对于肿瘤直径>3cm的病例应持谨慎态度。(3)E-cadherin表达低:E-cadherin属于钙黏蛋白家庭中典型的钙黏蛋白亚族的一员,是分子量约120kD的跨膜糖蛋白,分布在所有上皮组织中,是建立与保护上皮细胞极性和细胞-细胞紧密连接的关键分子[6]。当E-cadherin表达减弱或缺失时,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减弱,细胞较易分散,向外周浸润生长。多种上皮源性肿瘤组织中,E-cadherin表达明显减弱或功能缺陷[7]。本研究中,转移组E-cadherin表达比无转移组低,与既往研究相似,说明E-cadherin可以预测肿瘤发生转移的风险,E-cadherin表达低的病例可能需要更加积极的术后随访方案。(4)HER-2阳性:原癌基因HER-2编码一种跨膜的酪氨酸生长因子受体。体外与动物实验明确显示了HER-2基因扩增/蛋白过度表达在致瘤转化和肿瘤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8]。HER-2扩增/过度表达在乳腺癌中的研究最为深入,是肿瘤发展中的早期事件[9]。各期乳腺癌中,HER-2状态长时间保持稳定。研究证实HER-2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较大的肿瘤直径、较高的恶性程度、激素受体(ER、PR)低表达、绝经后状态及较短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10]。本研究显示,转移组HER-2阳性率明显增高,说明HER-2阳性的肿瘤可能具有早期转移的能力。

本研究提示,年龄≤37岁、肿瘤最大径>3.0cm、E-cadherin低表达、HER-2阳性是保乳术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该加强定期复查,警惕乳腺癌的转移。

摘要: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研究17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将其中发生淋巴结转移的15例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进行临床与病理对比分析,寻找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相比,患者年龄较轻,肿瘤直径较大,E-cadherin表达较低,HER-2表达较高。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VEGF-C、NM23、MMP-2、Ki-67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37岁、肿瘤最大径>3.0cm、E-cadherin表达低、HER-2阳性是保乳术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该加强定期复查,警惕乳腺癌转移。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房切除术,淋巴结转移

参考文献

[1]黄正有,李致文,覃军.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09,(1):531-532.

[2]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Collaorative Group.Effects ofradiotherapyand surgery in early breast cancer.An overviewof the randomized trials(J).N Engl J Med,1995,333(22):1444-1446.

[3]Mirza NQ.Predictors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among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J).Ann Surg Oncol,2002,9(3):256-265.

[4]张晟,刘鹏,张敏,等.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复发相关危险因子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24):864-867.

[5]Laura S,Caombs NJ,Ung O,et al.Tumour size as a predictorof axillary nod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ANZ J Surg,2006,76:1002-1006.

[6]Yamada S,Pokutta S,Drees F,et al.Deconstucting thecadlerin-caenin-actin complex(J).Cell,2005,123(5):889-901.

[7]张景芳,黄庆玉,房建强,等.早期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E和MMP-9的表达(J).肿瘤防治研究,2009,36(12):1043-1046.

[8]Taneja P,Maglic D,Kai F,et al.Critical roles of DMP1in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neu-Arf-p53signalingand breast cancer development(J).Cancer Res,2010,70(22):9084-9094.

[9]Chong D,Cooke TG,Reeves JR,et al.Quantitation of EGFRand c-erbB-2expression in preinvasive compared to invasivebreast cancer(J).Eur J Cancer,1999,35(Suppl.4):S203.

乳腺外淋巴结转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09~2010-05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81岁,平均41±11岁。发现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132个,经病理证实良性淋巴结74个,恶性58个。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GE LOGIQ 9和vivid 7超声诊断仪,10L及4D10L和12L超声探头,二维频率分别为6.3~12MHz,7.0~13MHz,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频率分别为3.8~5MHz,6.5 MHz。患者平位仰卧,双臂上举,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在二维模式下,记录乳腺癌原发病的数目、最大径、微钙化和腋窝淋巴结的皮质最大厚度、横径/纵径。随即在CDFI模式下重点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和腋窝淋巴结的血流分布情况,并对原发肿瘤血流丰富程度按Adler[3]等的方法分为4级。0级:无血流;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管径<1mm;Ⅱ级中量血流,有数条小血管或1条主要血管超过病灶的半径;Ⅲ级血流丰富,可见4条以上的血管或交织成网状。将腋窝淋巴结的血流分为淋巴门型和非淋巴门型(周边型和混合型)。超声拟诊为转移性的淋巴结,即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与病理结果对照,对与ALNM相关的影像学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灶的最大径>2cm、多发、微钙化及Ⅱ、Ⅲ级血流和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0.3cm、横径/纵径<1.5及非淋巴门型血流与ALNM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淋巴结的皮质厚度和原发病灶的血流供应相关性强(表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灶的最大径>2 cm、多发、Ⅱ、Ⅲ级血流及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0.3cm、周边型和混合型血流与LNM有相关性(P<0.05)。见表2、3。

注:各组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a Variable(s)entered on step 1:X1,X2,X3,X4,X5,X6,X7

3 讨论

长期以来,腋窝淋巴结清扫被认为是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唯一可靠方法。因此,不论术前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清扫都作为手术的重要步骤。Eran等[4]报道,无论腋窝淋巴结有否转移,行淋巴结清扫后的复发率均在1%~3%,而且清扫术后容易引起上肢疼痛、肩关节运动障碍及淋巴水肿等并发症。Pendas等[5]证实,有相当一部分做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并未发生转移。王莹等[6]指出,未发生转移的正常淋巴结具有阻碍癌细胞扩散的作用。由此可见,争取术前明确有无ALNM,既可以使淋巴结清扫具有针对性,又可避免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减轻患者痛苦。

乳腺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原发肿瘤的累及范围,另一个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乳腺癌是否浸润淋巴系统,主要取决于癌灶的浸润能力和淋巴系统的免疫应答。所以,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也应考虑原发病灶的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乳腺癌首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而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腋窝内脂肪组织较多,结构较复杂,而淋巴结的皮质与髓质回声相近,淋巴门结构往往显示不清。尤其当皮质增厚不明显时,整个淋巴结表现为均匀的高回声,与腋窝内脂肪组织、肌纹理回声缺乏对比而难以显示(图1)。

我们以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的声像特征为研究重点,预测腋窝淋巴结的性质,发现乳腺癌原发病灶最大径>2cm、多发、Ⅱ~Ⅲ级血流分别比原发病灶≤2cm、单发、0~Ⅰ级血流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7~9]。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0.3cm、横径/纵径<1.5和非淋巴门型血流发生ALNM的概率分别高于最大皮质厚度≤0.3cm、横径/纵径≥1.5和淋巴门型血流。原发病灶的大小、数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变的侵袭能力,腺体受累的范围越大,癌细胞沿乳腺内淋巴管播散的概率就会增加,越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和新生滋养血管的丰富程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恶性肿瘤内部血供之所以丰富,是因为新生血管的生成,其发展过程分为血管前期和血管生成期,肿瘤大小>1mm×1mm时,瘤内血管开始生成,否则肿瘤生长停滞,处于休眠状态,即不发生转移。而如果进入血管生成期,癌灶内血流逐渐丰富,癌细胞增殖活跃,侵袭力增强,从而增加了发生转移的潜在危险。

Feu报道[10],良性淋巴结具有如下特征:(1)椭圆形,横径/纵径≥1.5;(2)淋巴门结构正常,皮质呈均匀一致的“环”形或“C”形低回声;(3)血流信号稀疏,分布规则。从结果中看出,腋窝淋巴结的最大皮质厚度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是判断有无ALNM的最佳指标。良性淋巴结呈肾形,皮质厚1~2mm,淋巴门结构显示清晰。当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时,癌细胞经淋巴管种植于局部皮质的淋巴窦内,随着癌细胞不断增殖、坏死并发生结缔组织反应而导致局部皮质明显增厚(图2)。淋巴结的形态也随着淋巴结受侵范围的扩大逐渐增大、变圆,横径/纵径减小[11](图3)。

图1乳腺癌CDFI图像。A.乳腺癌淋巴结转移,CDFI示淋巴结内未见血流,皮质增厚不明显;B.乳腺癌原发病灶CDFI图像Ⅱ级血流,最大径<2cm

图2乳腺癌CDFI图像。A.乳腺癌淋巴结转移CDFI图像示淋巴结为周边型血流,皮质增厚>3mm;B.乳腺癌原发病灶二维图像,原发病灶最大径<2cm

图3乳腺癌CDFI图像。A.乳腺癌淋巴结转移CDFI图像示淋巴结呈类圆形,混合型血流;B.乳腺癌原发病灶CDFI图像示Ⅲ级血流,最大径>2cm

另外,腋窝淋巴结的血流分布也与ALNM呈显著相关性。良性淋巴结的血流多呈树枝状分布在淋巴门区域。而恶性淋巴结的血流多表现为周边型或混合型分布。其病理基础是:乳腺癌引起腋窝淋巴结转移时,癌细胞侵犯淋巴门,随着侵及范围扩大,癌灶推压、覆盖淋巴门区的血管,造成淋巴门结构和门型血流破坏、消失。同时在VEGF的刺激下,不断有新生的肿瘤血管生成,这些血管由淋巴结的包膜下进入淋巴结内,因此形成了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图2A、图3A)。

综上所述,仔细观察乳腺癌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有助于判断腋窝淋巴结的性质。

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癌原发病灶与腋窝淋巴结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声像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120例乳腺癌患者及其132个腋窝淋巴结,观察原发病灶的血流分布、最大径、数目、微钙化及淋巴结的血流特征、横径/纵径和皮质厚度。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观察指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影像学观察指标与LNM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原发病灶的最大径、数目、丰富血供和淋巴结的皮质厚度、血流分布与LNM有相关性(P<0.05)。结论 依据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征评判腋窝淋巴结的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转移,超声检查

参考文献

[1]Baker RR.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Surg Clin North Am,2002,64(6):1039-1050.

[2]Bedrosian I,Bedi D,Kuerer HM,et al.Impact of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on sensitivity of axillary utraso-nography in detection of axillary nodal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Ann Surg Oncol,2003,10(9):1025-1030.

[3]Adler D D,Carson P L,Rubin J M,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6):553-558.

[4]Eran RN,Michael AL,Adele AGG.et al.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Neu-induced mammary tamors from transg-enic mice remeals 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similaritiesto ErbB2expression Human breast canc-ers.Cancer Research,2003,63(16):4920-4926.

[5]Pendas S,Dauway E,Giuliano R,et al.Sentinel node biopsy inductal carcinoma insitu patients.Ann Surg Oncol,2000,7(1):15-20.

[6]王莹,江道振.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与应用.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2,29(1):22-24.

[7]Brenin DR,Manasseh DM,Tamer ME,et al.Factors correlating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T1breast cancer.Ann Surg Oncol,2001,8(5):432-437.

[8]张秀良,常丽英,杨淑贞,等.594例Ⅱ、Ⅲ期乳腺癌腋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临床肿瘤学杂志,2003,8(5):341-344.

[9]Nouh MA,Ismail H,EL-Din,et al.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rcinoma: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s in3747patients.J Rgypt Natl Canc Inst,2004,16(1):50-56.

[10]Feu Jaime,Tresserra F,Fabregas R,et al.Metastatic breast carcinoma in axillary lymph nodes:invitro US detection.Radiology,1997,205(3):831-835.

乳腺外淋巴结转移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收治可手术乳腺癌患者675例, 年龄25~79岁, 中位年龄46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 其中68例患者因为一般状况差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标本行常规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证实为乳腺浸润性癌并明确病理类型。检测CerbB- 2、雌激素受体 (ER) 及孕激素受体 (PR) 表达情况。

1.2 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

组织切除标本以10%中性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常规切片, HE染色, 确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数目。鼠抗人ER、PR肿瘤蛋白单克隆抗体, 鼠抗人CerbB- 2单克隆抗体及APEC、免疫组化染色SP试剂盒、浓缩型DAB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PBS用作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定

ER、PR以细胞核内出现棕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 阳性细胞占癌细胞比例大于10%为阳性。CerbB- 2检测按FDA推荐的Hercep Test评分标准, 超过30%的癌细胞包膜强阳性, 染色连续, 环绕整个包膜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类型特点

全部为浸润性癌,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554例 (82.1%) , 浸润性小叶癌57例 (8.4%) , 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11例 (1.6%) , 黏液腺癌12例 (1.8%) , 髓样癌14例 (2.1%) , 少见类型27例 (4.0%) 。

2.2 CerbB- 2、ER、PR、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ER阳性452例, 占66.96%, ER阴性223例, 占33.04%;PR阳性488例, 占72.30%, PR阴性187例, 占27.70%;CerbB- 2高表达99例, 占14.79%, CerbB- 2不过表达或低表达570例, 占85.21%;淋巴结转移266例, 占43.82%, 淋巴结阴性341例, 占56.12%。CerbB- 2高表达患者ER阳性率 (45.92%) 比CerbB- 2低表达患者 (70.4%) 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CerbB- 2高表达患者PR阳性率 (62.24%) 比CerbB- 2低表达患者 (73.73%) 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CerbB- 2高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率 (45.35%) 比CerbB- 2低表达患者 (43.46%) 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CerbB- 2高表达患者中70岁及以上者比例 (1.02%) 比CerbB- 2低表达患者 (7.37%) 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 论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存在ER、PR, 当细胞发生癌变时, ER、PR可以部分或全部丢失, 如果癌细胞仍然保留受体、则癌细胞的生长依然受女性激素调控, 如果癌细胞丢失了受体, 则该乳腺癌的生长增殖不受女性激素调控。CerbB- 2是一种细胞来源的癌基因, 正常情况下处于非激活状态, 参与细胞生长及分化的调节, 当受到体内外某些因素作用后被激活, 具有肿瘤转化活性[1]。CerbB- 2阳性者肿瘤的恶性度较高、激素受体水平较低、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率高、总生存期短, 因此认为CerbB- 2阳性是乳腺癌预后不良指标, 而且疾病复发往往对内分泌治疗和化疗不敏感, 所以, CerbB- 2可以作为对内分泌治疗和化疗是否有反应的预测指标[2]。研究表明:ER在雌激素作用下可在转录水平抑制CerbB- 2表达, 当ER表达障碍或功能丧失时, CerbB- 2表达增强;反之, CerbB- 2过度表达可阻止内分泌治疗的抗增殖反应[3]。崔殿龙等[4]也认为CerbB- 2基因高水平表达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较大的乳腺癌原发瘤体、较多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较差的内分泌治疗反应。赵卫红等[5]认为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李晔等[6]检测109例乳腺癌组织标本, 结果显示, ER、PR与CerbB- 2基因表达有一定内在联系, CerbB- 2基因表达与ER表达呈负相关。本组结果显示CerbB- 2高表达者ER、PR阳性率低, 淋巴结转移率高, 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但是, 候刚强等[7]检测145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 认为CerbB- 2表达状况与局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 (P=0.248 8) 。本组结果显示, 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较70岁以下患者CerbB- 2过表达率低 (P=0.02) 。可能与老年患者各项机能减退, 肿瘤也相对表现更惰性有关。

注:共669例进行了CerbB- 2检测

参考文献

[1]吴华, 曹军, 余忠华, 等.p53、CerbB-2、nm23基因及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 8 (4) :264-265.

[2]Jukkola A, Bloigu R, Soini Y, et al.C-erbB-2 positivity is afactor for poor prognosis in breast cancer and poor response tohormonal or chemotherapy treatment in advanced disease[J].Eur J Cancer, 2001, 37 (3) :347-354.

[3]Dowsett M, Harper-Wynne C, Boeddinghaus I, et al.HER-2amplification impedes the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of hormonetherapy in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primary breast cancer[J].Cancer Res, 2001, 61 (23) :8452-8458.

[4]崔殿龙, 刘进兵, 赵家宏.乳腺癌患者中CerbB-2基因表达的研究[J].四川肿瘤防治杂志, 2003, 16 (1) :4-6.

[5]赵卫红, 徐兵河, 李青, 等.70岁以上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特点和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 2006, 28 (5) :385-388.

[6]李晔, 王晓颖, 金晓龙, 等.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与CerbB-2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DR1 (P-gp) 蛋白表达及相关分析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 2002, 19 (2) :95-97.

乳腺外淋巴结转移 篇7

通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消除、转移情况进行观察是放射治疗疗效评价、后续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3]。本研究拟采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考虑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肿大为转移时通过粗针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证实。使用三维调强放疗对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进行治疗, 在放疗前、中、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转移淋巴结的多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 使放射治疗医师对治疗方案和照射剂量及时进行调整, 最终确定合理的照射剂量, 本课题对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疗效的超声进行评价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收治并行乳腺癌根治术的30例女性患者, 锁骨区肿大淋巴结经病理学穿刺活检确诊为转移。排除发生脏器转移;锁骨区淋巴结转移不易手术切除治愈;若已行放疗的患者时间最少间隔6个月;不需要全身化疗, 仅行锁骨区转移淋巴结放疗的患者30例。患者年龄23~55岁, 平均 (41.2±5.2) 岁;病理类型中浸润性导管癌21例、导管内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髓样癌2例。

1.2 治疗方法

美国瓦里安clinac23EX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锁骨区三维调强放射治疗。放疗范围为上界:环甲膜水平;下界:锁骨头下缘;内界: (透视下) 气管旁;外界:肱骨头内侧缘。放疗剂量DT5000CGY/25次, 当患者放疗剂量达到DT50 GY/25次时, 锁骨区淋巴结仍有Ⅰ级~Ⅲ级血流, 缩野后可继续给予6~10 GY/3~5次放疗。在追加剂量放疗期间出现锁骨区淋巴结内部结构坏死并周边无血流, 此剂量即为该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最佳放疗剂量。

1.3 观察指标

在放疗前、中、后利用使用Philipsi 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对转移淋巴结的形态特征、内部回声、纵横径比、血流阻力指数, 内部血流特征等多项指标进行有效地科学监测[4]。观察锁骨区淋巴结的内部结构及周围血流情况, 在未达到放疗总量时, 笔者根据B超诊断停止放疗, 该剂量为此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最佳治愈剂量。放射治疗后的复查可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放射治疗时调整治疗计划及剂量的疗效进行评价[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放疗剂量达到DT50 GY/25次时, 有10例患者锁骨区淋巴结仍有Ⅱ级血流信号;有8例Ⅰ级血流信号;12例无血流信号。有血流信号的18例患者继续锁骨区缩野后给予6~11 GY/3~5次放疗。在追加剂量放疗期间出现锁骨区淋巴结内部结构坏死并周边无血流, 此剂量即为该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最佳放疗剂量, 可不用继续放疗, 因为继续放疗可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正常组织的损伤。但是当放疗剂量已经到达规定的最高剂量即DT60 GY/30次时, 若锁骨区淋巴结仍有血流, 说明患者对放疗不敏感, 易出现放疗后复发。

2.1 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前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分布比较

经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后, 各部位转移淋巴结的例数、数量均明显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三维调强放疗前后锁骨区转移淋巴结大小、纵横比、多普勒超声特点

经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后, 锁骨区转移淋巴结大小、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动脉频谱阻力指数 (RI)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大多数行改良根治术治疗, 但术后可复发, 部位胸壁常见, 复发率为70%左右;而乳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率约为10%~20%。有研究表明, 其转移率、转移时间与乳腺癌TNM分期高度相关, 分期越高其转移几率越大、转移的时间越早;转移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手术的组织切除的效用有关, 若有癌细胞残留, 其转移的几率相对较高[6]。

对乳腺癌转移患者来说, 其淋巴结多转移分布至锁骨附近, 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锁骨区转移淋巴结均集中于此, 与大多数学者统计结果基本相同[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锁骨区淋巴结疾病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可评价活体组织结构、血流的非创伤性工具, 可以实时动态显示, 观察非常便捷, 并且超声检查经济、可短期重复检查, 可以对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其血流特征进行分析。贾译清[1]报道, 发生一侧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较无转移者下降50%, 双侧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为无转移者的25%。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正确诊断锁骨区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单纯锁骨区淋巴结多发转移者, 手术不能切除干净而行全身化疗, 易引起患者多脏器毒性反应, 所以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行局部三维调强放射治疗是患者最佳治疗方案。以锁骨区转移淋巴结的变化作为疗效指标, 影像学检查作为依据, 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最为普遍。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观察淋巴结数量、大小、纵横比, 观测淋巴结内部回声判断血流情况, 可对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进行基本的诊断, 有研究表明, 其灵敏度、特异度在60%以上, 甚至可达90%, 已能满足基本诊断需要。所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经济、简单、非创伤、重复性好等优势, 可以成为锁骨区淋巴结肿大病变诊断的最主要手段。张良西等[8]报道, 放射治疗能直接杀伤、破坏癌组织使其体积缩小, 肿大淋巴结放疗后截面积明显缩小, 同时二维声像图显示淋巴结的结构更加模糊, 甚至出现坏死后液化、钙化等。超声还能发现未被杀伤的淋巴结, 放疗后结内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提示疗效不佳, 可能与淋巴结处于照射野边缘部, 照射剂量与疗程不足等有关;超声对此作出明确诊断, 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维强调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术后现在常用的放射治疗方法, 即增大肿瘤局部放射的剂量以期获得显著疗效, 又能减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放疗时出现毛细血管的损害, 内皮细胞的增殖率低, 内皮细胞的减少与照射剂量有一定关系, 容易出现血管局部的闭塞[9]。血流强度随放射治疗剂量的增大而减弱。

放射治疗中患者锁骨区淋巴结血流强度随放射治疗剂量的增大而减弱。李霞[10]采用6MV-X普通放射治疗或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外照射, 原发病灶组织量56~70 GY, 每日照射1次, 每次DT2.0 GY, 每周照射5次, 在放射治疗前、中、后使用Philipsi 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观察淋巴结的形态特征、内部回声、纵横径比、血流阻力指数、内部血流特征等多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 当淋巴结DT50 GY后, 根据其内血流分级决定是否补量, 当淋巴结内血流为0级时, 不给予补量, 血流为1级以上者给予补量8~10 GY。本研究中有18例患者在放疗剂量达到DT5000CGY时仍有血流信号, 进行了锁骨区缩野局部补量。在放疗期间超声监测发现锁骨区淋巴结内部结构坏死并周边无血流时停止放疗, 此时的放疗剂量即为该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最佳放疗剂量。

所以, 笔者在三维调强放疗期间使用超声检查淋巴结内部或周边仍可见到残存的血流信号, 如此时中断放射治疗, 肿瘤会很快复发。但有些患者在查体时淋巴结消退不明显, 通过超声检查淋巴结内血流已经消失, 此时如果继续增加放疗剂量, 不但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 而且会加重患者周围正常组织损伤, 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与相关文献[5]报道观点相同。

本次研究应用三维强调放射治疗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疗效较显著, 患者转移淋巴结数量显著减少、结节缩小, 内部血流信号减弱, 说明放射治疗疗效较显著。在放疗前、中、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转移淋巴结的多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 使放射治疗医师对治疗方案和照射剂量及时进行调整, 最终确定合理的照射剂量, 可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贾译清.临床超声疾病鉴别诊断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7:956-960.

[2]谷铣之, 殷蔚伯, 刘泰福,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802-803.

[3]Anzai Y, Pieeoli C W, Outwater E K, et al.Evaluation of neck and body metastases to nodes with feruxnoxtran 10-enhanced MR imaging:PhaseⅢsafety and effieacy study[J].Radiology, 2003, 28 (3) :777-778.

[4]李琼芳, 吴积新, 成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109例分析[J].右江医学, 2012, 40 (2) :235-236.

[5]冯丽萍.探讨浅表恶性淋巴结放疗前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临床价值[J].医药卫生, 2008, 37 (2) :181-182.

[6]金占强, 徐晓红.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9 (4) :307-311.

[7]李大强, 李燕.腋窝淋巴结联合原发病灶超声诊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1, 22 (4) :205-207.

[8]张良西, 朱向明, 容尚勤, 高频彩超对颈部恶性淋巴结放疗疗效的评价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9, 20 (6) :469-470.

[9]殷蔚伯, 余子豪, 徐国镇,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257.

乳腺外淋巴结转移 篇8

关键词:乳腺癌,钼靶X线摄影,腋窝淋巴结,乳腺增生

掌握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分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大意义。通常来说, 患者淋巴结的相关情况都需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才可得知, 怎样在术前了解这一信息, 已经成为临床医师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1]。近年来, 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数字化钼靶、高分辨彩超。传统的钼靶影像学检查很难判定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但在数字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下, 将钼靶影像与后处理技术相结合, 实现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 就能对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更为确切的判定[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 均确诊为乳腺癌。均为女性, 年龄在24~72岁, 平均 (53.8±2.9) 岁。同时选取我院门诊同期接诊的60例乳腺增生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在23~70岁, 平均 (52.4±3.0) 岁。

1.2 方法。

仪器:MGU-100A型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 (日本东芝公司生产) ;8610型干式激光打印机 (柯达公司生产) ;干式激光胶片。摄影方法:所有患者均取内外斜位 (双侧乳腺MLO) 、头尾位 (CC位) 、外头尾位 (XCC位) , 部分病例需行局部点压。摄影内容包括整个乳房、腺体后脂肪、腋窝、胸大肌。开启全自动化模式对患者的乳腺进行检测, 了解乳腺厚度及类型, 自动选择最优曝光参数 (mAs、滤波板、靶面、kVp) 。摄影后, 以高分辨率显示器显示图像, 观察标准的数字化图像, 调节对比度、亮度、局部图像, 并通过缩小、放大方法清晰展示腋下及乳腺结构。在显示器上, 对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数目进行清点, 测量淋巴结长短径, 仔细观察淋巴结的边缘、密度、形态及周围组织结构。

2 结果

乳腺癌与乳腺增生患者的钼靶X线摄影特点比较, 见表1。1乳腺癌:60例乳腺癌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 有22例的腋下淋巴结有转移 (LN+) , 38例腋下淋巴结无转移 (LN-) 。在LN+患者中, 经钼靶X线摄影, 发现有8例 (36.4%) 有淋巴结肿大 (双侧2例、单侧6例) , 淋巴结个数最多者16枚, 淋巴结最大为21 mm×26 mm, 淋巴结横径较长, 呈椭圆形或圆形, 形态饱满, 边界不清晰, 表现为高密度影且密度均匀, 但周围结构不清, 可见增粗的或条锁状的网状阴影。38例LN-患者中, 经钼靶X线摄影发现有5例 (13.2%) 有淋巴结肿大 (双侧1例、单侧4例) , 淋巴结最大为14 mm×7 mm, 多呈椭圆形或圆形, 有清晰边界, 表现为周围密度高、中心密度低的壳状影, 且密度不均。2乳腺增生:经钼靶X线摄影, 发现有25例有淋巴结肿大, 占41.7% (25/60) , 淋巴结数目最多者13枚, 淋巴结最大为23.9 mm×15.3 mm, 多呈圆形、长椭圆形或类圆形, 边界及周围组织结构均清晰可见, 淋巴结内部可见小囊状低密度影且密度不均, 其与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钼靶摄影表现相比, 无明显特异性。

3 讨论

乳腺恶性肿瘤细胞在生长时, 常会对乳腺组织淋巴管造成侵犯, 大部分的癌细胞巢会发展为癌栓, 并经由淋巴管运送至淋巴结, 癌栓将在淋巴窦内滞留并持续生长, 从而出现转移癌灶[3]。腋窝是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最多的部位。据相关文献报道[4], 通常情况下采用手术治疗乳腺癌, 所切除的淋巴结中约有40%~60%会发生转移。单纯凭借触诊了解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较大误差, 这是因为大部分的淋巴结都位于脂肪组织中, 只有肿大十分明显的转移淋巴结, 或是出于胸大肌外缘的淋巴结才能触及[5]。所以, 临床需采用影像学技术辅助诊断, 以明确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全数字化钼靶X线摄影系统, 通过运用全自动化模式, 即可对整个腺体、皮下、乳头进行清晰显示。在对MLO位进行摄影时, 可对腋下区域进行良好的显示, 术前进行钼靶X线摄影, 有助于了解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腋窝淋巴细胞的正常X线片特点为[6]:大小不一、数目不等, 呈蚕豆、圆形、椭圆形或哑铃状, 多数密度不均, 边缘光洁整齐, 周围结构清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乳腺增生患者的淋巴结呈圆形、长椭圆形或类圆形, 边界及周围组织结构均清晰, 呈不均匀的低密度影;乳腺癌LN+患者的淋巴结呈椭圆形或圆形, 边界及周围结构不清晰, 呈均匀的高密度影;LN-患者的淋巴结呈椭圆形或圆形, 有清晰边界, 呈密度不均的壳状影。乳腺癌LN+患者淋巴结的钼靶X线摄影特点与LN-患者、乳腺增生患者的淋巴结表现有明显的不同。总之, 对乳腺癌患者应用钼靶X线摄影, 可对患者腋窝淋巴结的形态、边界、密度、周围结构及转移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有利于临床上整体了解乳腺癌患者病情, 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合理依据。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玄东春, 何娟.老年女性乳腺癌全数字化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23) :3485-3487.

[2]滕妍, 曹满瑞, 孙立宏, 等.多发钙化的钼靶X线特征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1) :50-52.

[3]朱丽娜, 谢宝杰, 王秋香, 等.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联合CA153对乳腺癌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4) :476-476.

[4]邓齐川, 周洋.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摄影联合CA153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0, 24 (6) :555-556.

[5]黄美善, 玄贞爱, 高伟, 等.乳腺癌钼靶钙化灶表现与ER、PR、P5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7) :4268-4270.

上一篇:中职德育课教改下一篇: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