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2024-10-12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共9篇)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篇1

宫颈癌是一个全世界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每年大约有500 000个新病例被确诊,而这些病例中80%来自发展中国家[1]。宫颈癌临床诊断以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分期标准为依据,但FIGO分期未将淋巴结转移这一因素纳入。然而淋巴结的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生存及预后的重要因素[2,3]。现通过对590例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90例ⅠA~ⅡB期宫颈癌病例。研究对象符合以下标准:①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ⅡB期;②在我院接受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合并有其他妇科肿瘤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疾病者。590例患者年龄为20~75岁,中位年龄43岁,其中≤35岁的214例,>35岁的376例。据1998年FIGO分期标准,Ⅰa 40例、Ⅰb 250例、Ⅱa 185例、Ⅱb 115例;其中鳞癌患者514例,非鳞癌患者76例。组织学分级:Ⅰ级95例,Ⅱ级441例,Ⅲ级54例。肿瘤形态为:外生型346例,内生型235例,溃疡型9例;肿瘤直径大小以4 cm为界值, <4 cm者359例、≥4 cm者231例。肌层浸润深度中,<1/2有346例,≥1/2有244例。全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0.34%。

1.2 治疗方法

590例宫颈癌患者实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肿瘤直径≥4 cm患者,术前行放疗或新辅助化疗,以缩小肿瘤体积。放化疗患者均休息7—14 d后再行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

590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120例,全组转移率为20.34%。其中Ⅰ期为8.26%(25/290),Ⅱ期为31.67%(95/300)。Ⅰ期患者中,Ⅰa1期和Ⅰa2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0%,Ⅰb1期为8.33%(15/180),Ⅰb2期为14.29%(10/70)。Ⅱ期患者中,Ⅱa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8.48(45/185),Ⅱb期为43.48%(50/115)。

2.2 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因素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临床因素中的年龄、临床分期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而术前放化疗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

2.3 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

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病理因素中的肿瘤直径、肿瘤生长方式、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阴道切缘受累等6个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而临床病理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

3 讨论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直接蔓延和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较为少见。目前公认的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许多研究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最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4,5]。临床分期相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无转移者差。

近几年国内外均报道年轻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约为25%左右[6]。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年龄小于35岁的宫颈癌定义为年轻宫颈癌。有文献报道,年轻宫颈癌较中老年宫颈癌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7]。在本研究中,35岁以下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31.31%,35岁以上者为14.10,P<0.01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因此,宫颈癌发病趋势趋于年轻化应当尤为注意。因临床分期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Ⅰa期淋巴结转移率为0,Ⅰb为20%,Ⅱa期、Ⅱb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4.32%和43.48%,具有明显差异。此与文献报道一致[8,9]。

大量研究发现,腺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在本研究中,非鳞癌和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和19.65%,非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鳞癌,但P>0.05无统计学差异。这表明病理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这可能与本研究中非鳞癌患者例数较少有关。

许多研究证实,肿瘤最大直径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Turan[10]等认为肿瘤最大直径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且只有当肿瘤最大直径大于4 cm时才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本研究显示,肿瘤直径<4 cm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91%,>4 cm的为38.1%,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表明肿瘤直径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总之,研究结果显示,溃疡型肿瘤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33.33%,其次为内生型(28.94%)和外生型(14.1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肿瘤生长方式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这与雷磊[11]等的报道一致。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其中病理分化各级之间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具有显著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本组中术前放化疗者与无放化疗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前放化疗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研究发现,肌层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转移风险越大。肌层浸润<1/2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51%,≥1/2 者为 38.52%,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潘秀玉[12]等对16个临床病理参数单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脉管浸润和阴道切缘受累均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本研究中,脉管浸润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具有统计学差异。阴道切缘阳性组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

综上所述,年轻患者,临床分期晚,肿瘤直径大,浸润深度深,溃疡型,病理分化差,术后病理阴道切缘受累,伴有脉管浸润者,淋巴结转移风险高。因此,术前准确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机率,并于术前和术后给予相应辅助治疗,可望改善宫颈癌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Aebyn M,Antoine J,Valerianova Z,et al.Trends in cervical cancer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Bulgaria,Estonia,Latvia,Lithuania andRomania.Tumori,2010;96:517—523

[2] Delgado G B B Z R,Sevin B,Creasman W T,et al.Prospective sur-gical-pathologic study of disease-free interval in patients with stageⅠb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Gynecol Oncol,1990;38:352—357

[3] Suprasert P,Srisomboon J,Kasamatsu T.Radical hysterectomy forstage IIB cervical cancer:a review.Int J Gynecol Cancer,2005;15:995—1001

[4] Kasamatsu T,Onda T,Sawada M,et al.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FIGOstageⅠ—ⅡB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Br J Canc-er.2009;100:1400—1405

[5] Wstari H M,Mitamura H,Konno T,et al.Survival and prognostica-tors of node-positive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systematic lymphadenectomy.Int J Clin Oncol,2011;16:33—38

[6] Wang S S,Sherman M E,Hildesheim A,et al.Cervical adenoearcino-ma and a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cidence trends among whitewomen and black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1976—2000.Cancer,2004;100(5):1035—1044

[7] You W,Dainty L A,Rose G S,et al.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inwomen aged less than 25 years.Obstet Gynecol,2005;105(6):1405—1409

[8]吕卫国.Ⅰb和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因素探讨.浙江医学,1998;20(3):141—142

[9]朱介之,孔北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10):727—729

[10] Turan T,Yildirim B A,Tulunay G,et al.Prognostic effect of dif-ferent cut-off values(20 mm,30 mm and 40 mm)for clinical tumorsize in FIGO stageⅠB cervical cancer.Surgical Oncology,2010;19(2):106—113

[11]雷磊,王月玲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现代肿瘤医学,2011;19(4):757—758

[12]潘秀玉,艾文霞,等.IA~II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40(6):686—696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篇2

【关键词】B超;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47-01

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已成为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影响到发达国家约1/8 的女性,其中的40%~50%的患者最终发生转移,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安全[1]。乳腺癌临床多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乳、乳房皮肤“橘皮征”以及淋巴结肿大等,且多数为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主要因素[2]。因此,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确诊的乳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检查可有肿块、乳头溢液、橘皮样变等临床症状。患者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5.6±7.5岁。患者肿瘤肿块直径10~70mm,平均直径30.5±5.0mm。所有患者中有单发肿瘤35例,多发45例;按照TNM国际分期标准,有II A期患者30例,有II B期患者38例,有III A期患者9例,有III B期患者3例。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典型双侧淋巴结清扫手术、改良单侧淋巴结清扫根治术及保乳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均进行乳房B超检查。B超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 7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选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7~12MHz。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抬,使腋窝充分暴露。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腋窝和锁骨下区淋巴结进行多切面扫描,认真观察患者淋巴结形态、数量、纵径、横径、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情况等。采用脉冲多普勒校正声束与血流方向角度小于60°。根据动脉血流频谱对淋巴结和动脉阻力指数(RI),最大流速(Vmax)进行测定。淋巴结转移标准如下:①淋巴结的纵径、横径比值小于2.0;②淋巴结横径大于7mm; ③淋巴结内及周边动脉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大于0.6;④淋巴结包膜不光滑,内有液化坏死区或颗粒状或点状钙化。

患者B超检查后行择期手术,术中切除标本送至病理科进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且常规进行乳腺免疫组化和其他病理学检查,以对患者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进行确诊。比较患者超神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比较病理检查结果,计算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结果

本研究中80例患者病理学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共68例,其余12例未发生转移。B超检查共有63例患者发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真阳性(A)60例,假阳性(B)3例;有17例患者未检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真阴性(D)12例,假阴性(C)5例。敏感性= A/(A+C)=92.3%;特异性= D/(B+D)=80.0%;准确性=(A+D)/(A+B+C+D)=90.0%。

3 讨论

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抑素,其中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转移的主要位置。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腋窝淋巴结清扫并进行病理检查,但会对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且清扫术本身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大,甚至可能导致上肢肿胀等不良反应[3]。B超检查主要通过脉冲多普勒技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等对淋巴结形态、性质、血液流速等进行检查,且可通过而二维图像显示,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都会导致腋窝淋巴结肿大,超声研究的重点在于肿大是反应性淋巴结增生还是继发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学者认为,不同性质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不同特征的B超图像[4]。

B超检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特征性,具体如下:①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主要呈类圆形、串珠状或不规则形,而未转移则主要为椭圆形;②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纵横比的中位数值为1.4左右,而未转移的淋巴结的纵横比的中位数多为1.8;③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皮质、髓质形态多表现为皮质增厚或消失、髓质缩小、部分淋巴结髓质明显偏心、淋巴结皮髓比的中位数值为2.0[5];而未转移的淋巴结皮质增厚、髓质缩小//淋巴结皮髓比的中位数值为0.5;④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部分为液实混合回声;未转移则表现为回声均匀[6];⑤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后淋巴结血流信号丰富、部分显示紊乱、血流血流阻力指数RI大于0.6,且流速加快;未无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中血流信号显示率较低,大部分显示紊乱;⑥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后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腋静脉受压迫,而未转移则无此现象。

本研究B超检查共有63例患者发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真阳性60例,假阳性3例;有17例患者未检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真阴性12例,假阴性5例。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0.0%、准确性为90.0%。

综上所述,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且腋窝淋巴结转移B超检查有助于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的鉴别,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Karellas A, Vedantham S. Breast cancer imaging:aperspective for the next decade [J]. Med Phys, 2008, 35(11): 4878-4897.

[2]贡慧娟.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2013, 23(3): 1557-1558.

[3]杨文涛, 郭玲.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16例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2012, 22(11): 4795-4796.

[4]王豐, 张锐, 肖芳, 等. 超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1, 5(8): 2201-2206.

[5]王素梅, 苏雁欣, 田家玮, 等.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病理对照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17(7): 661-662.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7年至2010年期间共接受176例早期子宫颈癌手术的患者,共出现66例(37.5%)淋巴结转移患者,这些患者的年龄在24~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45±2.76)岁;术前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子宫颈浸润性癌,经辅助检查并未出现淋巴结现象,包含巨块型以及非巨块型各26例、40例;检查患者的病理类型[2]:鳞癌、腺鳞癌、腺癌依次为57例、6例、3例;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期[3]:Ⅰa期(11例)、Ⅰb期(32例)Ⅱa期(23例)。选取同期出现淋巴结转移行单纯放疗的65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进行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内容:采用剂量为50mg的奥沙利铂联合15mg的博莱霉素,每天进行2次静脉滴注,同时严格观察患者化疗期间的过敏状态预防控制。在化疗后行放疗:在手术患者的腔内后装放疗(2次),间隔时间为7天,每次行10Gy,总计20Gy,于患者行2次腔内后装放疗后的2周开展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手术2周后进行放化疗同步处理,在治疗期间强化对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定期的复查工作,对于患者出现的异常状态要进行对症处理。而对照组患者于手术治疗后行单纯放疗,具体方案与研究组患者相同。

1.3 统计学方法[4]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对比分析采用卡方以及t值进行检验处理,以P<0.05作为本次研究的统计学差异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在行同步放化疗后,其3年内的复发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4年后的总生存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的总生存率较高(P<0.05),具体比较分析情况详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因研究组采取放化疗方式进行治疗,短期内白细胞有所下降,部分患者有较明显的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相对于单纯放疗的患者来说,同期放化疗患者的总生存率较高,而且复发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减少了患者总体的治疗时间以及经济上的花费,所以已经成为治疗中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具体总结同步放化疗存在的优点:化疗所使用的药物能够有效的抑制患者在放射过程中所造成的细胞损伤情况,直接降低了患者自身肿瘤细胞的再生情况;同步放化疗及时缩小了患者的肿瘤体积,优化了其乏氧状况,且提高了肿瘤对放射的敏感性状态;放疗时间没有延长,所以也不会加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体外试验证实,同时合并化疗使放疗后的细胞存活曲线肩段变窄,将诱导化疗的治疗周期缩短,最大限度地减少肿瘤细胞的加速增殖和交叉耐药性的产生。本研究在早期高危子宫颈癌术后采用同步放疗、化疗,取得比单纯放疗更加明显的临床效果,虽然其不良反应较单纯放疗组有显著的升高,但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也能耐受。可以在此类患者中推荐行同步放疗、化疗,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同步放化疗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相对较高,达到了39例(59%),主要表现为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及骨髓抑制[5]状态,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例(41%),但是仍旧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积极的对症治疗后不会影响到临床治疗工作的展开情况。从数据上来看,淋巴结转移俨然已经成为宫颈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癌细胞侵入淋巴血管间隙,最终癌栓通过了淋巴管浸入区域淋巴结,进一步的转移到了远处的淋巴结,导致了单纯手术以及放疗的困难根治情况。所以在进行同步放化疗操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每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虑,提高患者的健康生命质量以及预后状态。

对于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同步放化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减少复发率的发生情况。

摘要:目的 具体总结分析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与同步放疗化疗、预后之间的关系情况。方法 对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此66例患者于术后全部进行同步化疗、放疗作为观察组,我院术后进行单纯放疗的6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4年生存率达到88%,对照组的复发率以及总生存率低于观察组(P<0.05)。研究组采取放化疗方式进行治疗,短期内白细胞有所下降,部分患者有较明显的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俨然已经成为影响患者子宫颈癌预后主要原因,在患者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早期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术后同步放化疗,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红燕,王志启,王建六,等.I,II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与预后[J].癌症进展杂志,2008,6(5):445-448.

[2]彭桂华.年轻妇女宫颈癌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6(5):12-14.

[3]刘晓兰,王新华,黄守芬,等.促凋亡基因PDCD5在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农垦医学,2011,33(2):57-58.

[4]韩肖燕,侯敏敏,陈悦,等.39例宫颈腺鳞癌/鳞腺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4):302-304.

肺转移性淋巴管炎1例 篇4

患者,男,48岁,农民,因发热、咳嗽、咳痰2周入院。入院前2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8℃~38.8℃,同时有咳嗽,咳黄色脓痰,无胸痛、咯血、发绀、盗汗等表现,在某诊所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故前来我院。入院查体:神清,全身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可见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廓发育正常,双侧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腹平软,右下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肝區叩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胸片示双肺小片状模糊影,双肺感染。肝功能:TBiL 22.3μmol/L,Alb 34.1g/L,ALT 150U/L,AST 162U/L,ALP 227U/L,GGT 252U/L,PT 15.9秒。乙肝六项示HBsAg(+),HBeAg(+),HBeAb(+)。血细胞分析:WBC 7.07×10.9,N 74%,HGB 98g/L,PLT 227×10.9/L。入院诊断:①肺部感染;②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予美洛西林钠抗感染,肺力咳止咳,氨溴索化痰,还原型谷胱甘肽护肝等治疗1周,患者发热减退,咳痰好转,但咳嗽有所加剧,且出现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巩膜渐出现黄染,复查肝功能示:TBiL 69.7mol/L,Alb 30.1g/L,ALT 350U/L,AST 229U/L,ALP 627U/L,GGT 402U/L,上腹部CT示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胆管狭窄、壁厚,诊断为胆管癌,肺CT示肺内弥漫性分布磨砂玻璃样高密度,内见“支气管气相”,病灶以双肺门为中心,对称分布,局部肺内见小点状无肺透亮区,双侧可见胸腔积液。考虑为转移性淋巴管炎(PLC)。经行纤支镜活检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故诊断为胆管癌并发肺转移性淋巴管炎。入院第12天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听诊双肺可闻及湿啰音。予抗感染,平喘等治疗无效。因经济原因家属放弃治疗,最终死于呼吸衰竭。

讨论

转移性淋巴管炎(PLC)并非是真正的炎症,是肿瘤肺内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占肺转移瘤的3%~5%[1]。胸部CT的特征性表现[2]:①小叶间隔不均一增厚,肺叶内细小网状结节影,以肺野中外带和肺底多见;②不均一结节状增粗的支气管血管束从肺门向外周呈放射状,部分分支末梢直达胸膜;③胸膜不规则结节增厚;④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⑤胸腔积液和(或)胸椎、肋骨破坏.胸膜肺组织病理可见胸膜下、肺内淋巴管内癌细胞生长。PLC可发生于任何肿瘤的转移,肺癌是引起PLC的最常见的肿瘤,其次为乳腺癌、胰腺癌、胃癌、前列腺癌、肝癌等[3]。因此,当临床出现肺间质影像学改变,气道解痉药物治疗无效,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加重时,应高度警惕PLC的可能。PLC是晚期肿瘤的转移,目前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极差。对于引起PLC的常见原发肿瘤,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PLC的发生。对此临床医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曹芹,田巧.肺癌性淋巴管炎误诊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2:5317-5318.

2邢国臣.肺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特征与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8):70-71.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篇5

关键词:宫颈癌,核磁共振成像,淋巴结转移,诊断,临床分期

宫颈癌好发于30~55岁女性,其中浸润癌多见于45~55岁,而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目前对于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已知可能与病毒感染、性行为等因素有关,其中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之一[1,2]。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治疗方案的制定需依赖临床分期[3]。内镜、活组织检查以及物理检查等常规方式均难以确定局部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浸润情况[4]。核磁共振技术由于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且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因而可对上述病变因素进行直观的观察和判断[5]。本文即对核磁共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以为临床诊断方案的选择提供相关参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1月收住本院的宫颈癌患者92例,患者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48.7±7.8)岁;病变类型:透明细胞癌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7例、腺鳞癌9例、鳞癌70例;临床分期[国际妇产联盟(FIGO)分期标准]:ⅠA期12例、ⅠB期30例、ⅡA期35例、ⅡB期8例、ⅢB期5例、ⅣA期2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

1.2入组标准1经实验室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癌;2住院期间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检查;3术前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4排除术前接受化疗或放疗者。

1.3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1.5T超导MR扫描仪,行横轴位及平行于骶骨长轴的斜冠状位压脂质子密度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1WI,扫描参数:矩阵:512×512,层厚3 mm。横断面及冠状面脂肪抑制序列(FSE)T2WI,TR 5 000 ms、TE 95 ms;256,常规SE脂肪抑制序列采用常规SE T1WITR 500 ms,TE15 ms。由2名资深影像学医师分别进行独立阅片,如对诊断结果存在异议,则请第3名影像医师进行诊断。

1.4观察指标通过分析核磁共振扫描图像,判定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5核磁共振分期标准(1)宫颈间质部分受侵:在T2WI上可见子宫颈内高信号肿块组织,且较为局限,宫颈间质低信号环可见于高信号肿块四周。(2)宫颈全层间质受侵或宫旁受侵:在核磁共振图像上见宫颈间质低信号环消失或者中断,宫颈旁脂肪组织间隙分界锐利、清晰,宫颈外缘光整,在各个方位上及各个成像序列上均未见明显异常[6]。如核磁共振图像显示宫旁有软组织影,宫颈外缘毛糙不光整或者不规则,但上述病变尚未累及盆壁,则称宫旁受侵。(3)盆壁受侵或器官受侵:核磁共振图像上可见盆壁肌肉边缘毛糙,肿瘤组织与盆壁之间脂肪组织间隙消失,盆壁肌肉内出现肿瘤组织信号。如相邻器官壁在T2WI或增强后T1WI上出现信号改变,肿瘤组织与膀胱、直肠间隙消失,则判断为器官受侵。(4)阴道受侵:在T2WI上正常阴道壁呈高信号,肿瘤突入阴道形成肿块。(5)宫体受侵:在T2WI上宫体肌壁正常的3层组织结构消失,肿瘤超越宫颈内口突向宫腔。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变分期比较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术前核磁共振分期总体符合率为87.0%(80/92),临床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5.0%(69/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淋巴结转移经术后病理证实,92例患者中存在淋巴结转移17例,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15例。核磁共振分期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准确性为95.7%(88/92),敏感度为86.7%(13/15),特异性为97.4%(75/77)。

3讨论

目前对于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已知其病因可能有:1病毒感染: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最具威胁的因素之一,目前在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中均存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2分娩次数及性行为:多孕多产、初产年龄小、初次性生活<16岁以及多个性伴侣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宫颈癌的发生[7]。3生物学因素: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也可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如滴虫、单纯疱疹病毒Ⅱ型以及沙眼衣原体感染等。4生活行为因素:卫生条件差、吸烟以及营养不良也是宫颈癌的诱发因素。

依据病理类型不同,宫颈癌可分为常见鳞癌、腺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等多种类型,其中以前三者最为常见。鳞癌较为多见,依据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可将鳞癌分为高分化、低分化以及中分化鳞癌,其中中分化鳞癌又可称为非角化性大细胞型。腺癌占宫颈癌15%~20%。主要可分为粘液腺癌和恶性腺瘤,常有淋巴结转移。腺鳞癌较为少见,占宫颈癌的3%~5%,癌组织中含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

手术切除是治疗宫颈癌较为有效的手段,但手术方案的制定需依据病变分期。有无淋巴转移是评估分期的重要指标,准确判断宫颈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8]。核磁共振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盆腔内器官内部信号差异进行清晰显示,进而判定局部病变,客观、真实的评估肿瘤组织侵犯范围。在本研究中,作者对本院部分宫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术前对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术前核磁共振分期总体符合率为87.0%(80/92),临床分期总体符合率为75.0%(69/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术后病理证实,92例患者中存在淋巴结转移17例,核磁共振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15例。核磁共振分期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准确性为95.7%(88/92),敏感度为86.7%(13/15),特异性为97.4%(75/77)。表明核磁共振在诊断宫颈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淋巴转移是宫颈癌重要的扩散途径,并可对患者预后造成重要影响。术前临床分期的评估需参考有无淋巴结转移,且是手术方案制定的参考。采取用核磁共振扫描技术可对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以及肿瘤体积进行直观显示,对宫颈癌患者术前常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变程度和范围,为临床分期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何鲜辉,张霖,蔡尚霞.子宫颈癌的高分辨率MR征象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370-2371.

[2]刘玲,潘云,宁刚,等.3T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5(1):159-163.

[3]陈智慧,陈任政,程运健,等.核磁共振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12,19(6):572-574.

[4]孙赛花,欧阳汉.核磁共振成像对宫颈癌诊断和临床分期的影响与意义.癌症进展,2013,11(4):355-358.

[5]李相生,李德昌,宋云龙,等.3.0T MR弥散成像参数与宫颈癌肿瘤细胞组织学特点的相关性研究.现代肿瘤医学,2014,22(6):1395-1398.

[6]缪继东,蔡典琨,姜萍.核磁共振成像在中晚期宫颈癌诊断及放射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初步研究.海南医学,2014,25(9):1304-1307.

[7]高义军,李晓伟,王建六.核磁共振联合阴道彩超评估早期子宫颈癌病情的价值初探.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23(7):538-544.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篇6

关键词:宫颈癌病理,淋巴结转移,关联性,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浸润深度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不利于临床治疗,本文回顾分析我院45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宫颈癌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宫颈癌患者45例,年龄21~72岁,平均39.8±11.2岁;国际妇产科联盟标准分期:Ⅰa期7例,Ⅰb期17例,Ⅱa期11例,Ⅱb期9例,Ⅲ期1例;鳞状细胞癌21例,腺癌15例,腺鳞癌9例;分化程度:高7例,中18例,低20例;B超检查肿瘤大小,肿瘤直径在4cm以上12例,4cm以下33例;浸润宫颈深度在1/2以下31例,1/2以上1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清除术,术后检查其病理检查,分析患者宫颈癌各类病理因素和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45例患者宫颈癌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29例,发生率为64.44%;单区域淋巴结转移26例,多区域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区域总计31例,其中闭孔区18例,髂内6例,髂外4例,髂总2例,腹股沟1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浸润深度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见表1。

3 讨论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越来越高,平均发病年龄越来越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较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影响[1]。因此,手术前需准确推断患者体内淋巴结转移情况,深入了解患者体内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组织分型,避免出现多余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宫颈癌扩散方式主要是直接蔓延及淋巴结转移,其中闭孔淋巴结转移最常见[2]。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宫颈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3],有学者认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组织学类型以及形态有关,或和肿瘤大小有关,或与基层浸润深度有关[4]。

本文主要探讨宫颈癌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关联,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浸润深度均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及浸润深度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临床宫颈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海雁,张瑜,张红丽,等.宫颈癌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当代医学,2009,(21):107-108.

[2]赵国宏.宫颈癌病理因素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J].现代养生,2014,(20):273-274.

[3]张海巍.宫颈癌病理因素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探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4,(3):250-251.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篇7

关键词: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单纯放疗,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全球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致死率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主要用手术或放疗治疗宫颈癌[1]。传统观点认为化疗治疗宫颈癌疗效不明显,主要用于癌症复发或转移患者。随着化疗技术的发展,同步放化疗的疗效逐渐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2],临床化疗药物以顺铂为主。据统计,单纯放疗和同步放化疗广泛用于宫颈癌[3]。本文比较宫颈癌患者术前单纯放疗与同步化放疗对肿瘤体积与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3年5月我院宫颈癌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9例,年龄26~67岁,平均45.25±12.56岁,肿瘤直径3.0~5.2cm,肿瘤直径≤4cm者18例,肿瘤直径>4cm者41例,Ⅰb1期16例,Ⅰb2期18例,Ⅱa期25例,病理分级Ⅰ级6例,Ⅱ级36例,Ⅲ级17例;对照组55例,年龄25~68岁,平均47.58±14.78岁,肿瘤直径3.0~5.5cm,其中肿瘤直径≤4cm者15例,肿瘤直径>4cm者40例,Ⅰbl期15例,Ⅰb2期18例Ⅱa期22例,病理分级Ⅰ级7例,Ⅱ级32例,Ⅲ级16例;两组患者年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符合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标准的Ⅰb~Ⅱa期,病理确认为鳞状细胞癌。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前予单纯放疗,采用6MV X射线进行腔内后腔照射,7Gy/次,每周1次,总剂量为21Gy×3次;疗程结束后14天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前予同步放化疗,采用6MVX射线进行体外照射和腔内照射,另用顺铂化疗增敏,体外照射剂量为2Gy/次,5次/周,剂量为20Gy×10次,腔内剂量为21Gy×3次,从放化疗当天开始每天静脉滴注顺铂15~20mg/m2,每周滴注5天,疗程结束后14天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肿瘤大小

采用MRI测量肿瘤体积,肿瘤缩小率=(治疗前肿瘤体积-疗程结束后14天肿瘤体积)/治疗前肿瘤体积×100%。

1.3.2 淋巴结转移

根据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报告记录淋巴结转移情况。

1.3.3 临床疗效

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4],完全缓解(CR):肿瘤实体完全消失,且无新病灶形成;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率≥50%,但病灶未消失;病灶稳定(SD):肿瘤缩小率<50%;病情进展(PD):肿瘤未缩小或有新病灶出现。有效率=(CR+PR)/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术前疗效

观察组有效率达88.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36%(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1)P<0.01

2.2 肿瘤体积

治疗后观察组Ⅱ和Ⅲ级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Ⅰ级肿瘤体积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3 盆腔淋巴结转移

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集中在闭孔、髂内和髂外,观察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30.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73%(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术前放疗是局部进展型宫颈癌(Ⅰb~Ⅱa期)的治疗方法之一,放疗用高剂量X线、Y线和电子线等射线照射肿瘤杀死癌细胞[5],化疗是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其快速增长和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的治疗方式[6],对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均有治疗作用,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7]。本研究术前放疗治疗宫颈癌的有效率为56.36%,提示放疗能杀死癌细胞;同步放化疗的有效率达88.14%,显著高于术前放疗,且同步放化疗缩小病灶和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优于术前放疗。因放疗依靠高剂量放射线能量破坏癌细胞的染色体,终止癌细胞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化疗药物顺铂的摄入量,提高化疗效果[8]。化疗通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的侵袭性,因此,同步放化疗宫颈癌的临床缓解率与控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优于术前单纯放疗。据邹俊民等[9]分析,术前采用铂类化疗药物进行同步放化疗可进一步改善宫颈癌患者的预后。

相关资料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与恶性程度负相关,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10]。目前化疗对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体积的作用机制尚无定论。本研究术前单纯放疗的Ⅰ级肿瘤体积缩小比例明显高于同步化放疗,提示放疗对低分化程度的宫颈癌敏感性更高,主要原因为分裂期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度最高,低分化肿瘤细胞分裂增殖活动活跃,分裂期细胞比例相对较大,成熟程度较高中分化肿瘤细胞低[11,12]。同步放化疗后Ⅱ和Ⅲ级肿瘤缩小效果明显优于术前单纯放疗,提示高中度分化宫颈癌患者对化疗敏感,主要原因:一方面顺铂能有效抑制DNA合成和分裂,干扰DNA链断裂和重新连接的反应,从而影响DNA合成和修复功能[13];另一方面中高分化程度的肿瘤细胞分裂相对慢,处于DNA合成期的细胞比例较低分化肿瘤高,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的放疗敏感度低,但化疗敏感度高[14]。应根据肿瘤分化程度选择治疗方案。据报道[15],淋巴结转移率可反应宫颈癌患者预后,而宫颈癌的关键播散途径之一是盆腔淋巴结转移,因此,降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将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主要在闭孔、髂内和髂外三个部位,观察组淋巴结总转移率为30.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73%;同步放化疗能有效降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提高治疗效果[16]。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篇8

目前已有众多预后因素预测宫颈癌复发,如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患者年龄、术前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含量、宫旁浸润及深层基质浸润等[3]。然而,已有的关于宫颈癌预后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宫颈癌,较少关注晚期宫颈癌,本研究主要探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于武汉市第八医院和武汉市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157例病理确诊为ⅡA-ⅣB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来自患者住院治疗时电子病历。根据FIGO分期系统,Ⅱ期宫颈癌又被分为ⅡA和ⅡB期。尽管2009年FIGO分期系统进行了修订,但是ⅡB期以上分期标准并没有改动。患者根据SCC-Ag含量分为4组(≤2 ng/ml、2~5 ng/ml、5~15 ng/ml和>15 ng/ml)。将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到的原发肿瘤最大直径作为肿瘤直径,并将其分为3组(≤4 cm,4~6 cm或>6 cm)。宫旁浸润由体格检查、CT检测见肾盂积水或排泄性尿路造影确定。膀胱镜活检/乙状结肠镜活检检测膀胱/直肠浸润状况,盆腔或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由病理确诊或CT/MRI检测发现直径>1 cm的结节。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受累归入腹主动脉淋巴结阳性组。

1.2 肿瘤治疗方法及随访

157例宫颈癌患者参与本次研究,76例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26例患者接受手术和化疗联合治疗,23例患者接受手术和同步放化疗联合治疗及32例患者接受其他替代疗法。接受替代疗法的患者被排除在本次研究之外,因其每种疗效的患者数目太小。

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外科手术包括根治性切除术及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接受同步放化疗患者每周静脉输注6次顺铂(40 mg/m2)。患者肌酐清除率<60ml/min时,用卡铂治疗(120 mg/m2);当患者白细胞数降至3 000 m3或血小板降至时100 000 m3治疗停止。化疗完成后,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患者再接受全盆腔外照射放疗,外照射放疗采用总照射剂量小于50.4 Gy和10 Me V质子的四野盒式放疗技术。每周共5个照射剂量,每个剂量间相差1.8 Gy,每天在5个照射剂量间调整照射剂量。外照射放疗完成后,接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术的患者另外再进行额外铱-192外照射治疗。单独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3种化疗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第1天注射24 h)和顺铂cisplatin(50 mg/m2,第2条注射1 h)。

治疗完成后,在开始两年,患者每3个月接受随访检测,第3~5年,每隔半年接受随访检测,5年后每隔1年接受随访检测。总生存期是指从宫颈癌确诊至因宫颈癌导致死亡的时间,或者至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于计算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法。单因素分析进展期宫颈癌中12种临床参数的预后价值,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进展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共157例宫颈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年龄56岁,平均(57.52±14.06)岁。其中156例患者有明确分期结果,包括55例ⅡA期(35.26%)、60例ⅡB期(38.46%)、17例ⅢB(10.90%)期和ⅣB期(15.38%)。其余参数见表1。

2.2 12种临床参数的单因素分析

采用单因素分析后发现年龄、肿瘤分期、SCC-Ag含量、肿瘤直径、宫旁受累、阴道受累、肾盂积水、膀胱/直肠受累、影像学检测的淋巴结状态、病理学检测的淋巴结状态、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和肿瘤细胞类型等12种被认为具有预后价值的临床参数,结果表明有8种参数具有预后显著意义:阴道受累[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12.976]、病理学检测的淋巴结状态(RR,10.971)、肿瘤直径>6 cm(RR,8.691),影像学检测的淋巴结状态(RR,8.214)、肾盂积水(RR,3.740)、膀胱/直肠受累(RR,3.216)、SCC-Ag含量>15 ng/ml(RR,2.480)和肿瘤分期(RR,2.228)。见表2。

进一步对8种临床参数的预后功能进行分析:①肿瘤分期(P<0.01);②肿瘤直径(≤4 cm vs 4~6 cm,P=0.0150和≤4 cm vs>6 cm,P<0.01);③SCC-Ag含量≤2 ng/ml vs>15 ng/ml(P=0.029);④阴道受累(P<0.01);⑤肾盂积水(P<0.01);⑥膀胱/直肠受累(P=0.002);⑦影像学检查发现盆腔(P=0.002)或腹主动脉(P=0.002)淋巴结转移vs无转移;⑧病理检测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P=0.029)。

2.3 临床参数的多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表明有8种临床参数与患者预后有关,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肿瘤直径、影像学检测的淋巴结状态、SCC-Ag含量和肿瘤分期的预后价值。由于阴道受累、肾盂积水和膀胱/直肠受累包括在FIGO分期系统里,因此被排除进行多因素分析,此外由于接受病理检测的患者数较少,也被排除进行多因素分析。此外,由于年龄具有边际效应和临床相关性,也被纳入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元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分期和患者年龄的RR值分别是1.460(95%CI:0.964,2.210,P=0.074)和1.233(95%CI:0.918,1.686,P=0.159),多因素分析的5种参数中,肿瘤直径和影像学检测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见表3。

2.4 生存分析

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5个月(12~7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3个月,评价生存期的为44.5个月。ⅡA期、ⅡB期、Ⅲ期及Ⅳ期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期分别为39.91、50.60、14.34及28.6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1)。尽管平均生存率有显著差异,但是ⅡA和ⅡB期、ⅢA/B和ⅣA/B宫颈癌患者生存期有重叠。

根据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对患者进行分层后,各组间患者生存率也存在显著差异(见图2)。肿瘤直径≤4,4~6和>6cm组患者生存期分别为66.1、50.3和38.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01)。无淋巴结转移组、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生存期分别为60.9、49.3和22.0个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P=0.001)。且各组间生存率无重叠。

3 讨论

目前FIGO分期系统被广泛用于选择宫颈癌合适的治疗手段和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4]。宫颈癌精确分期是决定治疗方案、分析预后和比较不同治疗手段疗效所必需的。然而,目前FIGO临床分期系统对宫颈癌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存在不足,且对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分期时有错误率[5]。因此,宫颈癌患者预后表现各异,即使分期相同的患者预后也不同。本组宫颈癌患者中,ⅡA和ⅡB期生存期有显著重叠,ⅢA/B和ⅣA/B期也有显著重叠;提示单独采用分期很难准确预测晚期宫颈癌病例生存期。

此外,FIGO分期系统也不包括肿瘤直径和淋巴结浸润等目前已经证实具有预后价值的病理因素[6]。因此,发展新的评价方法精确预测晚期宫颈癌患者预后是宫颈癌防治面临的迫切问题。

肿瘤直径与预后密切相关,基于临床检测到的肿瘤直径最大值可以在手术前将ⅡA期宫颈癌患者进一步分层为ⅡA1和ⅡA2期[2]。FIGO分期ⅠA~ⅡA期宫颈癌反映肿瘤直径,但是ⅡB及以上分期并未体现肿瘤直径,本组患者中包括一部分ⅡB及以上分期。因此,本研究将肿瘤直径作为预后因子进行分析。以肿瘤直径>6 cm将肿瘤分为ⅡB1和ⅡB2期,而不是笼统分为ⅡB期。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阴道受累(RR,12.976)、病理性淋巴结转移(RR,10.971)、影像学检测到的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和或盆腔)(RR,8.214)、肿瘤直径>6 cm(RR,8.691)、肾盂积水(RR,3.740)、膀胱/直肠受累(RR,3.216)和肿瘤分期(RR,2.228)等是具有宫颈癌预后价值的高风险比显著相关变量。与膀胱/直肠受累相比,阴道受累的宫颈癌患者预后差的相对风险更高,这使得FIGO分期ⅢB和ⅣA期评估患者预后时需参考阴道受累和膀胱/直肠受累情况,以提高评估准确性。经皮肾造瘘术、结肠造口术/膀胱造口术及辅助放化疗等方法也会影响患者临床结局[7]。

HPV与宫颈癌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HPVDNA定量在宫颈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目前仍然存在争议[8]。有研究表明,HPV阴性宫颈癌与患者预后差相关[8],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认为HPV阴性对宫颈癌患者预后没有影响[9]。更进一步,高风险HPV感染是肿瘤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以往研究发现高风险HPV感染是早期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但是本组研究并未证实高风险HPV感染与宫颈癌预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1.000),提示HPV感染可能与早期宫颈癌预后有关,但是与进展期宫颈癌预后无关。还有研究发现早期和进展期宫颈腺癌更具侵袭性,且与患者生存率下降有关[10]。但是本组患者中宫颈癌细胞类型与预后无相关性(P=0.583)。

本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直径>6 cm(P=0.002)和影像检测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P=0.050)是进展期(ⅡA及以上分期)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CT或MRI用于术前分期或术前评估,并能够作为患者的预后因素[11],表明影像学检查肿瘤直径和淋巴结状态已在临床上获得承认。因此将影像学检查肿瘤直径和淋巴结状态纳入FIGO分期系统能够提高生存预测准确性。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肿瘤分期并不能作为早期宫颈癌的独立风险因素[12]。本研究结果也发现肿瘤分期不能作为进展期宫颈癌的独立风险因素(P=0.074),由此证实FIGO分期单独使用并不能准确预测进展期宫颈癌预后。因此,对目前的进展期宫颈癌分期系统进行改良十分有必要。单因素分析表明SCC-Ag含量>15 ng/ml与生存期相关,但是多因素分析表明SCC-Ag含量>15 ng/ml不是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有研究表明SCC-Ag含量大于与FIGO分期、肿瘤体积及淋巴结转移发生风险相关[13]。因此SCC-Ag不是独立风险因素,但是与生存相关。此外,本组患者中确诊时年龄不是预后因素,与其他研究结果不一致[14]。将FIGO分期ⅡA期宫颈癌患者根据肿瘤直径4 cm细分为ⅡA1和ⅡA2期能够为宫颈癌提供更加有用的诊断和预后信息。此外,笔者更加大胆推测对Ⅲ和Ⅳ期根据肿瘤直径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分层将有利于患者生存期预测和治疗方案确定。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第一个主要不足是采用CT或MRI确定淋巴结状态,尽管CT或MRI检测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范围分别为75%~86%和75%~100%,但是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病理检测是消除淋巴结状态检查结果偏差的主要手段。但是进展期宫颈癌患者分期手术与潜在发病率相关。近年来兴起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被证实是检测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手段,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15];因此,采用PET-CT评价淋巴结状态能够减少检测结果偏差。本研究另一个主要不足是本组患者接受不同方式的治疗,如手术加化疗、手术加同步放化疗或者单独同步放化疗等,这可能对患者生存分析造成潜在影响。最后,本研究也未对宫颈癌患者HPV类型进行分析,因为受制于检查条件的局限性,本院目前尚不能对HPV进行分型。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妇科共收治宫颈癌患者397例,选择符合下列标准者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①病理确诊为宫颈癌,包括鳞癌、腺癌、腺鳞癌;②FIGO分期ⅠB1~ⅡB期;③首次治疗在本院进行并完成全程治疗;④无腹部手术史或放疗、化疗史;④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⑤行根治性子宫切除+系统盆腔淋巴切除术。

1.2 一般资料

符合入组标准共331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3.4岁;其中年龄≤35岁者109例,>35岁者222例。FIGO分期:ⅠB1 128例,ⅠB2109例,ⅡA 51例,ⅡB 43例。病理分型包括:鳞癌290例,腺癌24例,腺鳞癌17例。分化程度:Ⅰ级31例,Ⅱ级281例,Ⅲ级19例。

1.3 治疗方法

ⅠB2期术前行TP方案(紫杉醇+顺铂)化疗2疗程加腔内放疗(10 Gy,每周1次,用2次)后手术。年龄40岁以下ⅡB期行新辅助化疗(TP方案,2疗程)降期满意后,即由ⅡB期降至ⅡA1或ⅠB1期及以下行手术治疗。其余各病例均采用手术或加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术均行标准术式,即广泛全子宫切除+系统盆腔淋巴结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范围:上界为髂内、外动脉交叉处上3 cm处,下界为旋髂深静脉横跨髂外动脉处,外界为腰肌表面,内界为输尿管外侧,底部为闭孔神经表面;分别将双侧宫旁/闭孔、髂内、髂外、髂总、腹股沟深5组淋巴结连续整块切除。切除标本中淋巴结按照解剖部位分组送病理检查,记录各个分区的淋巴结数目和转移淋巴结数目。术后放疗、化疗的指征为有一项或多项术后肿瘤复发高危因素: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宫颈深肌层浸润、淋巴管癌栓、卵巢受累、阴道残端阳性、原发肿瘤>4 cm、病理提示为低分化鳞癌、腺癌或腺鳞癌。

1.4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临床资料,统计各淋巴分区的转移淋巴结数,计算转移淋巴结在各分区的分布频数;根据转移淋巴结的解剖位置将淋巴结转移病例分为低位转移组(转移淋巴结限于宫旁/闭孔、髂内、髂外)和高位转移组(腹股沟深、髂总淋巴结受累);根据转移淋巴结数目将淋巴结转移病例分为单个淋巴结转移组和多个(2个及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组。分析上述各组的远期疗效。对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宫颈深肌层浸润、阴道残端阳性、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评价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由于部分病例的病理报告未显示宫旁浸润和脉管浸润状况,因而上述病理因素未纳入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生存率的评估采用寿命表法,生存状况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模型。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情况和解剖分布

全组331例共切除盆腔淋巴结6014枚,平均18.2枚/例。331例中有淋巴结转移89例,淋巴结转移率26.9%,转移淋巴结共242枚,平均2.7枚/例,转移淋巴结的解剖分布见图1。淋巴结转移分布概率自高而低分别为:宫旁/闭孔、髂外、髂内、髂总、腹股沟深;宫旁/闭孔淋巴结最易受累,占67.8%(164/242)。

2.2 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见表1。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是否深肌层浸润呈中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242和0.403,P均为0.000;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041和0.021,P分别为0.459和0.699。

2.3 盆腔淋巴结分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全组331例随访时间60~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3个月;全组失访12例,随访率96.4%,失访病例按末次随访时间取删失数据。全组331例总5年生存率(5-y OS)为87.0%。

89例淋巴结阳性病例中,低位转移组72例(80.9%),高位转移组17例(19.1%);高位转移组、低位转移组、无转移组的5-y OS分别为58.2%、76.1%、92.0%;无转移组5-y OS优于高位和低位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0.010)。低位转移组的5-y OS略优于高位转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见图2。

淋巴结阳性组89例中,单个淋巴结转移31例(34.8%),多个淋巴结转移58例(65.2%)。无淋巴结转移组、单个淋巴结转移组、多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y OS分别为92.0%、80.4%、68.3%,无淋巴结转移组5-y OS优于单个淋巴结转移组和多个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单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y OS略优于多个淋巴结转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见图3。

2.4 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对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将这些临床病理因素引入Cox回归模型,采用Enter法,Log-Rank检验,结果发现,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为预后的独立因素,P值分别为0.007、0.000、0,001,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大量的研究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认为,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它遵循由近及远的逐站转移模式。宫旁和闭孔是最易受累解剖分区,其次是髂内、髂外淋巴结,髂总和腹股沟深淋巴结受累相对较少。传统的妇科肿瘤学将宫旁、闭孔和髂内、髂外淋巴结归为第一站,而髂总、腹股沟深淋巴结属于第二站[4];尽管也有学者主张将髂内、髂外淋巴结独立为第二站,但尚缺乏更多的询证医学证据支持[1,5]。也有研究表明,转移淋巴结数目对预后也有影响,单个淋巴结转移预后好于多个淋巴结转移[6]。显然,在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对后续治疗决策及其预后影响的时候,有必要考虑转移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和数目。

本研究结果表明,331例ⅠB1~ⅡB期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6.9%(89/331),与文献报道相近[4~8]。对242枚转移淋巴结的解剖位置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分布概率自高而低分别为:宫旁/闭孔、髂外、髂内、髂总、腹股沟深组,67.8%的转移淋巴结分布于宫旁/闭孔区,结果和文献报道相近[9]。据此认为,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中应特别重视第一站淋巴结的切除,当然,髂总和腹股沟深淋巴结受累也并非罕见,术中不可忽视。因此,Ⅰ、Ⅱ期宫颈癌手术应以根治性子宫切除+系统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为标准,任何解剖分区的忽视均可能造成对淋巴结转移状况评价不足而影响后续治疗和对预后的判断。

3.2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对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可能与FIGO分期、深肌层浸润、分化程度、脉管浸润等临床病理因素有关[8,10]。本研究结果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深肌层浸润有关,而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关。提示对于FIGO分期高、深肌层浸润明显的宫颈癌尤应重视切除的彻底性。由于本院2003年至2006年病理报告并未关注脉管浸润情况,因而无法分析,这也是本研究的缺陷之一。

3.3 盆腔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理论上讲,基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除跳跃性转移外,一旦第二站淋巴结受累则说明肿瘤经淋巴道扩散范围广,预后相对差,因而后续治疗强度应适当提高。多数文献报道也提示了这一点。本研究结果提示,高位淋巴结转移,即第二站淋巴结转移17例,其5-y OS为58.2%,略低于低位转移组的7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这可能与高位转移组例数较少有关。但这也提醒我们,宫颈癌一旦发生第二站淋巴结转移,术后治疗强度应适当提高。对于盆腔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预后的影响,文献报道结果不一[11]。有研究将3个淋巴结转移作为截断点研究发现,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组预后较转移淋巴结数目不超过3个组差[1];也有报道认为以2个淋巴结转移作为截断点也显示同样的结果。为了探讨转移淋巴结数目是否与预后有关,我们对比单个淋巴结转移组和多个淋巴结转移组的预后情况,结果表明,单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y OS为80.4%,略优于多个淋巴结转移组的6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位淋巴结转移及多个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率呈下降趋势,因此,认为对其相应的病例的治疗应提高强度,才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淋巴结转移位置和数目对预后的影响仅呈现趋势性变化,要得出可靠的结论尚有待加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

文献报道显示,除了淋巴结转移外,肿块大小、宫旁浸润、深肌层浸润、脉管侵犯、FIGO分期、阴道受累、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均对预后有影响。本研究中Cox回归分析表明,病理类型、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因素,说明对于FIGO分期高、非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病例的治疗强度应适当提高,以减少肿瘤复发、转移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Hockel M,Horn LC,Tetsch E,et al.Pattern analysis of regional spread and therapeu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cervical cancer based on ontogenetic anatomy[J].Gynecol Oncol,2012,125(1):168-174.

[2]Yamaguchi S,Nishimura R,Yaegashi N,et al.Phase II study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irinotecan hydrochloride and nedaplatin followed by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 bulky stageⅠB2toⅡB,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apanese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GOG1065)[J].Oncol Rep,2012,28(2):487-493.

[3]Marana HR,de Andrade JM,Dos RFJ,et al.Impact of surgical staging in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and subsequent chemotherapy[J].J Surg Oncol,2009,100(6):505-510.

[4]姜桦,谢康云,曹斌融.636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9):616-618.

[5]张海燕,盛修贵,钟艳,等.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J].中华肿瘤杂志,2008,30(6):452-455.

[6]Okazawa M,Mabuchi S,Isohashi F,et al.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ultiple pelvic node metastases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cal hysterectomy plus 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J].Int J Gynecol Cancer,2012,22(3):490-497.

[7]潘秀玉,艾文霞,熊慧华,等.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06):686-691.

[8]Li D,Cai J,Kuang Y,et al.Surgical-pathologic risk factors of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stageⅠB1-ⅡB cervical cancer[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12,91(7):802-809.

[9]Sakuragi N.Up-to-date management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the role of tailored lymphadenectomy in cervical cancer[J].Int J Clin Oncol,2007,12(3):165-75.

[10]卢淮武,王丽娟,谢玲玲,等.宫颈癌ⅠB1期宫旁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33(5):693-696.

上一篇:高职特色教材的建设下一篇:公众环保意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