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术后

2024-06-05

子宫颈癌术后(精选7篇)

子宫颈癌术后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针对子宫颈癌患者, 对比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收拾的子宫颈癌患者80例, 所有患者临床选择子宫切除术以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进行治疗, 针对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对患者实施术前诊断后发现, 无阴道穹窿受侵患者54例, 完成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阴道穹窿表现为阴性患者50例, 诊断符合率为92.59%;术前诊断患者存在宫旁浸润最终诊断为子宫颈癌ⅡB患者5例, 完成手术后经过病理诊断结果为2例, 诊断符合率为40.00%;术前诊断无宫旁浸润患者76例,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71例, 诊断符合率为93.42%;手术过程中诊断淋巴结表现为阳性83个,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表明转移的淋巴结66个, 诊断符合率为79.52%。结论 针对子宫颈癌患者, 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定程度的差异, 特别针对宫旁阳性临床诊断符合率较低, 对此需要研究有效方法将子宫颈癌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关键词:子宫颈癌,术前诊断,术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子宫颈癌属于妇科较为普遍的一种恶性肿瘤, 患者患病年龄集中于40~55岁。针对宫颈部位病变的早期发现对于疾病的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针对子宫颈癌的发病机理尚未有效明确, 分析早婚早育、性生活紊乱以及多产会导致患有子宫颈癌的概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升高[1]。针对子宫颈癌疾病, 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 疾病后期患者会表现出异常排液症状以及阴道异常出血症状。临床针对此类患者主要选择阴道镜检查、宫颈管活体组织检查以及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等系列方法, 针对子宫癌变能够做到明确发现, 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显著的参考依据, 进而将患者手术治疗治愈率有效提高。但是临床上对子宫颈癌进行诊断的过程中, 仍然具有一定的误差, 并且往往会表现出病情分期同病理检查结果不相符的情况[2]。为了进一步分析术前诊断同术后病理诊断的临床价值, 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子宫颈癌患者, 对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收拾的子宫颈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就对象, 所有患者术前检查以及术后检查结果等系列临床资料全部完整。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 (43.5±13.9) 岁。

1.2 方法

针对子宫颈癌患者, 临床均选择手术治疗的方法。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观察, 选择广泛子宫切除术或者选择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此过程中对患者选择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3]。

2 结果

对患者实施术前诊断后发现, 无阴道穹窿受侵患者5 4 例, 完成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阴道穹窿表现为阴性患者50例, 诊断符合率为92.59%;术前诊断患者存在宫旁浸润最终诊断为子宫颈癌ⅡB患者5例, 完成手术后经过病理诊断结果为2例, 诊断符合率为40.00%;术前诊断无宫旁浸润患者76例,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71例, 诊断符合率为93.42%;手术过程中诊断淋巴结表现为阳性83个,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表明转移的淋巴结66个, 诊断符合率为79.52%。

3 讨论

对子宫颈癌患者实施临床分期针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意义。当前主要将子宫颈癌分为Ⅰ期、Ⅱ期、Ⅲ期以及Ⅳ期[4]。疾病早期, 子宫颈癌患者主要表现为Ⅰ期以及Ⅱ期, 针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后, 能够获得较高的痊愈率。对患者实施临床诊断以及临床病理检查, 能够将子宫颈癌准确率显著提高, 并且对疾病分期的情况可以进行有效明确, 最终选择针对性方法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5]。但是, 在实施临床诊断的过程中, 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对此需要研究有效方法缩小宫颈癌疾病的临床分期与病理检查之间的差异性。

本次研究中, 无阴道穹窿受侵的患者54例, 完成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阴道穹窿表现为阴性患者50例, 诊断符合率为92.59%;术前诊断患者存在宫旁浸润最终诊断为子宫颈癌ⅡB患者5例, 完成手术后经过病理诊断结果为2例, 诊断符合率为40.00%;术前诊断无宫旁浸润患者76例,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71例, 诊断符合率为93.42%;手术过程中诊断淋巴结表现为阳性83个, 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表明转移的淋巴结66个, 诊断符合率为79.52%。从而证明对宫旁以及主骶韧带侵犯阳性患者, 其临床诊断结果同临床病理检查结果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针对宫旁以及主骶韧带侵犯阴性患者, 其临床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较高。从而证明对子宫颈癌患者, 选择窥视、直接触摸以及阴道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检查, 对子宫颈癌分期进行判断过程中,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患者的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会对临床手术成功与否产生直接的影响, 并且存在较大概率出现肿瘤复发的情况。对此针对患者实施淋巴结清除术治疗, 能够将患者的手术治愈率显著提高。但是患者表现出淋巴结肿大情况或者表现出淋巴结粘连情况, 不代表患者出现了淋巴结转移情况, 也可能因为患者表现出炎症导致。此外对于外观表现正常的淋巴结, 也不代表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对此不能依据目测判断患者是否表现出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准确度较低。

总而言之, 子宫颈癌患者实施临床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对此需要提高临床经验, 做好诊断细节工作, 最终将疾病的临床诊断正确率显著提高, 将诊断误差有效降低, 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窅竹.MRI在子宫常见恶性肿瘤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D].泰山医学院, 2013:102-106.

[2]全胜.子宫内膜癌围手术期评估与术后病理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 2014:1023-1026.

[3]贺国丽, 王雪, 杨舒盈.子宫颈癌术前和术后诊断结果的临床对比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4, (01) :82-83.

[4]李晴, 李卫红, 黄美娥, 等.子宫颈锥形切除术病理结果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3, (12) :687-689.

[5]陆红军.宫颈癌放射治疗靶区影像学与病理学相关性研究及临床结果[D].第四军医大学, 2011:599-602.

子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 篇2

关键词:子宫颈癌,宫颈癌筛查,阴道镜检查,TCT

近年来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仅次于乳腺癌, 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据统计, 2002年全球子宫颈癌新发病例有493, 000例, 我国的新发病例约占据为1/5, 大部分新发病例分布于农村及偏远山区[1]。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缓慢长期且可逆的变化过程, 平均约历时5~10年, 早期子宫颈癌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五年生存率高达100%[2], 为临床普及筛查且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可行性, 因此加强子宫颈癌筛查, 不但可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子宫颈癌, 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镇平县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入选患者的自觉症状包括以下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异味、接触性出血、宫颈糜烂及有宫颈癌家族史、HSV、HPV感染史和有肉眼可见的可疑病变者共计326例。年龄为20~71岁, 平均年龄为41.7岁。排除子宫切除、宫颈锥切及放化疗病史后入选。

1.2 筛查方法

(1) TCT检查:对194例患者行TCT检查, 采用英国珊顿公司生产的Shandon PapSpin液基细胞涂片检测系统, 专用取材器取材并将刮取的脱落细胞全部洗脱到细胞固定液中, 制片后专业医师阅片 (对有异常改变者复查一次) 。按2001年修订的TBS系统作出诊断。 (2) 阴道镜及定位活检:对所选患者采用日本产SILKA阴道镜成像系统进行检查, 观察宫颈变化, 分别作醋酸试验及碘试验。采用阴道镜RCI评分方法, 对病灶颜色、边缘、血管及碘试验情况给予每项0~2分的评分, 4项相加为RCI总分。0~2分为CINⅠ级或HPV感染, 3~5分为CINⅡ级, 6~8分为CINⅢ级。宫颈活检采用5点法, 即3、6、9、12及可疑病变处。

收集2010年1月份在我院行子宫颈癌筛查的患者资料并随机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宫颈癌筛查, 主要方法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TCT) 和阴道镜检查两种方法, 共筛查326人, 其中TCT检查194人, 阴道镜检查202人, 调查人群平均年龄为40岁, 其中30~34岁为47人, 占14.44%;35~39岁为58人, 占17.79%;40~44岁62人, 占19.02%;45~49岁56人, 占17.18%;50~54岁46人, 占14.11%;55~59岁为57人, 占17.48%。

2 结果

2.1 TCT检查情况

在194例宫颈TCT检查的患者中, 其中168例良性反应, 3例细胞学标本不满意 (取材不满意, 细胞数目较少) ;21例不良反应TBS诊断如下:6例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4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5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6例鳞状细胞癌 (SCC) 。年龄分布, 见表1。

2.2 阴道镜检查结果

按RCI评分标准检出异常图像15例, 其中, CIN I4例, CINⅡ3例, CINIⅢ5例, IC3例。年龄分布, 见表2。

3 讨论

关于子宫颈癌病因的研究, 1842年Rigoni Stern等最早提出性传播疾病感染与子宫颈癌的相关关系推测。经历一个世纪后, 直到1973年, Zur Hausen才明确提出病毒感染引起宫颈癌的观点, 并最终于1976年首次成功地从宫颈癌组织中分离出人乳头瘤状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 研究表明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存在着潜在的病因关系[3]。在此之后, 人们试图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观察HPV感染患者子宫颈癌的发病率, 最终发现HPV感染者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感染者。减低子宫颈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好的办法应为子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控制HP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要数HPV疫苗的应用, 但在目前HPV检测费用比较昂贵, HPV疫苗尚未普遍应用之前, 做好大面积人群的筛查仍是预防和控制子宫颈癌的主要手段。

1981年Ottaviano和LaTorrer最早描述了醋酸、碘染色实验, 最初应用的目的是作为细胞学检查的辅助项目, 用以降低细胞学检查的假阴性率[4]。醋酸、碘染色用以筛查CINⅢ及浸润性宫颈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9%~96%和49%~98%;同时, 该方法快速简便, 易于观察及应用, 费用低廉, 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一些关于醋酸、碘染色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作为子宫颈癌有效的筛查方法, 因此在进行普查及大面积调查时应用具有可行性, 特别是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来说更合适[5]。

宫颈癌的发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大量早期宫颈癌患者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 但出现临床症状后进行检查诊断后一般均处于中晚期, 给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 同时预后明显较早期癌差, 本研究中, 9例宫颈癌患者均无症状, 无任何不适, 仅在常规的普查及时发现,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及偏远地区, 定期行宫颈癌筛查不但能节约大量的治疗费用, 同时还可以明显减低子宫颈癌的病死率。大量的研究结果也表明, 定期妇女病普查普治不但有效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同时还有效控制了晚期宫颈癌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过去几十年里, 由于广泛开展了宫颈癌的普查, 许多国家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呈持续性下降。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英、美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却观察到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病率下降不明显或有上升趋势[6], 我们此次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子宫颈癌高发年龄为51~55岁, 癌前病变的年龄为36~40岁。因此我们建议, 子宫颈癌的筛查对象为30岁以上, 有性生活达三年的女性, 应常规进行子宫颈癌的普查, 普查的方法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支付能力自主选择, 而对于普查的建议频率为1次/1年, 如果连续3年无异常者, 可以改为1次/3~5年。只有对广大的女性群体进行广泛的普查, 才能最大限度的减低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我国的子宫颈癌防治工作才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早日实现杜绝晚期子宫颈癌的目标。

对绝经后的筛查对象和围绝经的者, 鳞柱交界内移, 肉眼观察效果欠佳, 上述的筛查方法较不满意, 主要原因是宫颈转化区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绝经后宫颈萎缩, 因此生育期人群的筛查效果要好于绝经及围绝经人群。有研究显示, 鳞柱交界因萎缩而内移的子宫颈检测到癌前病变的机率约是鳞状交界位于子宫颈外口者的2倍, 故不能因鳞柱交界内移表现为光滑的宫颈而误以为是正常宫颈。而对于绝经人群的子宫颈癌的筛查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Parkin DM, Bray FI, Devesa SS.Ccancer burden in the year 2000.The global picture[J].Eur Cancer, 2001, 37 (8) :S4-66.

[2]Parkin DM, Bray F, Ferlay J, 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02[J].CA Cancer J Clin, 2002, 55 (2) :74-108.

[3]Furumoto H, Irahara M.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and cervicalcancer[J].Med Invest, 2002, 49 (3/4) :124-133.

[4]OttavianoM, La Torre P.Examination of the cervix with the nakedeye using acetic acid test[J].Am J Obstet Gyneeol, 1982, 143 (2) :139-142.

[5]杨玲, 章文华.山西子宫颈癌筛查方法比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肿瘤, 2000, 9 (1) :91.

子宫颈癌的宫颈细胞学检查 篇3

1 材料与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病房随机抽取经病理证实而未经治疗的宫颈癌患者200例, 进行细胞学涂片检查。于宫颈及宫颈鳞、柱状上皮交界区刮片, 涂片后立即固定于95%酒精中, 进行巴氏涂片染色法检查, 为单片组, 共100例。另抽取100例进行双份涂片, 一份与单片相同, 另一片为细竹签伸入宫颈管内2~3 cm刮取一圈, 涂于玻片上, 固定后同时进行病理检查, 为双片组。比较单片法与双片法对癌细胞及异型细胞的检出率。统计学比较采用U检验法。

2 结果

2.1 两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分期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宫颈癌患者病理组织学分级情况

对两组患者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癌细胞及异型细胞的检出例数及假阴性率

对两组癌细胞及异型细胞的检出例数进行统计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按照巴氏涂片的五级分类法, 本研究将涂片检查发现的癌细胞、可疑细胞及重度核异质细胞作为细胞学检查阳性的标准。本研究中单片组的阳性率仅为57%, 亦即假阴性率为43%, 而双片组的阳性率为93%, 假阴性率为7%, 这说明双份涂片可以明显降低假阴性率。

2.4 病理学分类

单片组:鳞癌93例, 腺癌7例。双片组:鳞癌95例, 腺癌5例。

3 讨论

3.1 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 是现代对广大人群进行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方法。过高的假阴性率就失去筛查的意义。细胞学筛查假阴性, 使医生及患者都产生假安全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 患者病情不断发展, 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因此对假阴性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文献报道细胞学检查对宫颈原位癌及异型增生的假阴性率不一。Sandmire等[1]报道为5%~30%, 而Coppleson等[2]估计假阴性率高达40%~50%。真正的假阴性率是难以判定的, 因为通常细胞学报告为“阴性”或“正常细胞”后就不再对患者进行检查。要准确估计假阴性率, 只有同时进行宫颈锥切及病理连续切片检查才能判定, 这在临床实践中是不可能的。在我国宫颈刮片假阴性率的确切数据不清。普通宫颈刮片方法以即本研究的单片法, 其假阴性率仍然较高。

3.2 本研究比较单、双片两组子宫颈癌的病理分类、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组患者的情况是一致的, 是具有可比性的。本研究结果提示, 宫颈管涂片的确可以提高细胞学涂片检查的阳性率, 特别是对癌细胞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单片组仅为37%, 而双片组提高到77%。

3.3 笔者认为宫颈管的刮片对筛查宫颈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为了节省材料, 可以将一张玻片分成两部分。上半部用于宫颈口以外的涂片, 下半部用于宫颈管内的涂片。除此以外, 正确取材、固定、染色及阅片也是降低假阴性率的重要环节。

总之要提高宫颈细胞学涂片的质量, 降低假阴性率, 病理医师及细胞学医师应经常商榷, 遇到问题及时讨论, 注意制片技术及实验室的质控, 都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Sandmire HF·Autin SD.Bechtel RC.Expe rience with40000pa-panicolaou semears.Obstet Gynecol, 2001, 48:56.

关于子宫颈癌早期筛查的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进行疾病调查的适龄妇女9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对象均采取自愿原则。年龄21~59岁, 平均年龄 (38.9±5.6) 岁;其中20~30岁159例, 31~40岁368例, 41~50岁298例, 50岁以上75例;所选对象中均无宫颈手术史与子宫切除史, 均未进行过癌前病变筛查[2];均为已婚女性, 孕次1~4次;产次1~3次。

1.2 检测方法

先行HPV-DNA检测, 将标本采集刷置于宫颈管中, 旋转几圈后再置入缓冲保存液内, 将瓶盖盖好, 并储存于4℃的环境中, 后进行反向杂交信号扩大检测[3], 分别对高危型与低危型标本进行临床检测, 并将高危型的检测结果纳入统计范围内。

液基细胞学 (LCT) 检测:采用特制的毛刷沿着顺时针方向从研究对象的宫颈与宫颈管连续旋转5圈, 并将采集的标本置于细胞保存液内, 在常温条件下对标本进行保存, 并送往上级医院进行临床检测, 诊断范围包括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正常与炎症、高度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等[4]。

检测完成后对高危型HPV与细胞学呈阴性的检查对象进行为期3~5年的疾病复查, 并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需转至上级医院进行更加深入的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HPV-DNA检测的阳性率比较

年龄年龄越大时, 感染阳性率也随之下降, 其中20~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的人群阳性率分别为13.84%、11.96%、10.74%、9.33%。见表1。

2.2 分析两种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

当液基细胞的病变程度加重时, 高危型的HPV-DNA检测阳性率也随之增高, 两者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报道[5], 不同年龄段的HPV感染率各不相同, 其中14~49岁的妇女的感染率为25%~30%, 感染率较高的多集中于14~24岁, 且性活跃期妇女对HPV较易感。本次研究结果同样表明, HPV感染率最高的为20~30岁的妇女, 其阳性率为13.84%, 且随着妇女年龄的增长, 阳性率也逐渐下降。

目前, 临床上已确认导致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的相关因素为感染高危型HPV, 且后者是前者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有关学者[6]研究报道, 将近99%的子宫颈癌患者被判定为高危型HPV感染。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HSIL、LSIL、ASC、正常或慢性宫颈炎发生高危型HPV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88.00%、29.69%、6.97%, 提示当患者宫颈细胞病变越严重时, 其高危型HPV感染的阳性发生率则越高, 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且进一步说明了对于宫颈癌疾病开展早期筛查的应用价值较为显著。若初步筛查有问题, 可进行电子阴道镜和宫颈活组织检查确诊, 且宫颈癌确诊必须行宫颈活组织检查。

综上, 妇科疾病普查作为维护女性健康的一项重要检测手段, 可以及时有效的预防各类妇科疾病, 并对疾病的后期治疗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数据,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女性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从而有效保障女性健康, 提高女性的日常生活质量, 应用价值显著。

摘要:目的 探究对子宫颈癌开展早期筛查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门诊的适龄妇女9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给予液基细胞学 (LCT) 与HPV-DNA联合检测, 对子宫颈癌开展早期筛查, 探究其应用价值。结果 所有筛查对象中高危型HPV感染患者105例, 阳性率为11.67%;且随着研究对象年龄的增加, 感染阳性率也逐渐下降。结论 对本地区适龄女性开展子宫颈癌早期筛查可以尽快明确高危人群, 利于子宫颈癌的早期防治。

关键词:早期,筛查,子宫颈癌

参考文献

[1]吴瑞芳, 刘植华, 周庆芝, 等.深圳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现患率调查及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的评价[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0, 32 (1) :90-95.

[2]费华丽, 程易凡, 程晓东, 等.五种检测方法在宫颈癌及其前期病变筛查中的准确性评估[J].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 (5) :309-312.

[3]马莉, 顾晓芬, 赵方辉, 等.深圳市社区人群子宫颈癌CIN现患率及子宫颈癌认知水平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 :25-28.

[4]吴玉萍, 王国平.液基细胞学和HPV原位杂交检测及其联合应用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0, 26 (4) :402-406.

[5]彭宏伟, 彭颖, 谭丽, 等.长沙市2009~2012年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筛查成本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7) :4373-4375.

晚期子宫颈癌患者SSEP的改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6年5月来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晚期子宫颈癌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均经宫颈活检或手术后病检证实为子宫颈癌,经影像学或术中证实有远处转移或肿瘤侵犯临近的盆腔器官,临床分期属于Ⅳ期,其诊断标准符合妇产科学本科教才(第8版)[1]。病史:发现子宫颈癌1个月~3年,平均1年2个月。有阴道不规则出血者91例,其中有32例伴有阴道排液;有泌尿系刺激症状者39例;里急后重、排便困难21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1.23岁。选择2016年4月来平舆县人民医院体检的108例成年女性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9.3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SSEP检查。采用国产上海海神NDI200P+型神经电检诊仪。刺激条件:刺激强度15~30 m A,刺激频率1~3 Hz,电流脉宽0.1~0.2 ms。记录条件:灵敏度10~50μV,平均叠加500次,分析时间100 ms[2]。上肢选择正中神经SSEP,刺激点在腕点,N9记录点在同侧Erb点,左上肢N20记录点在C4后2 cm,右上肢N20记录点在C3后4 cm。下肢选择胫神经SSEP,刺激点在踝点,N8记录点在同侧腘窝,双下肢P40记录点都在CZ后2 cm。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双上肢SSEP检查N9、N20潜伏时均值、双下肢SSEP检查的N8、P40潜伏时均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双上肢SSEP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双上肢SSEP检查的N9、N20潜伏时均值延迟,标准差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3、2.61,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双下肢SSEP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双下肢SSEP检查的N8、P40潜伏时均值延迟,标准差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5、2.66,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SSEP检查患者的深感觉神经的传导功能。恶性肿瘤细胞可释放多种有害因子,这些因子对全身多器官均有损害作用,当其作用于神经纤维时,将会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神经纤维变性,甚至坏死,严重损伤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从而导致患者的深感觉神经传导减慢,SSEP潜伏时延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双上肢SSEP检查的N9、N20潜伏时均值延迟,标准差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双下肢SSEP检查的N8、P40潜伏时均值延迟,标准差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颈癌是严重消耗性疾病,患者在晚期会出现恶液质,全身营养不良,同时也会导致神经纤维的营养不良,影响到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从而影响到患者的SSEP潜伏时。同时有一部分患者接受放疗或化疗,可能会损伤深感觉神经的传导功能。特别是一些化疗药物,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毒副作用可能会损伤患者的深感觉传导,导致SSEP潜伏时延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3,4]。

综上所述,晚期子宫颈癌可使患者的SSEP潜伏时延迟,传导减慢。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深感觉传导通路的改变,观察其体感诱发电位(SSEP)有何变化。方法 晚期子宫颈癌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体检的108例成年女性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SSEP检查,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双上肢SSEP检查N9、N20潜伏时均值、双下肢SSEP检查的N8、P40潜伏时均值。结果 观察组的双上肢SSEP检查的N9、N20潜伏时均值延迟,标准差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3、2.61,P<0.05);观察组的双下肢SSEP检查的N8、P40潜伏时均值延迟,标准差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5、2.66,P<0.05)。结论 晚期子宫颈癌可使患者的SSEP潜伏时延迟,传导减慢。

关键词:子宫颈癌,体感诱发电位

参考文献

[1]谢幸江,苟文丽.妇产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1-309.

[2]卢祖能,曾庆杏,李承晏,等.肌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36-660.

[3]赵玲,林兮,柳先明,等.中晚期子宫颈癌的介入治疗.肿瘤预防与治疗,2003,16(4):210-211.

子宫颈癌的MRI诊断及分期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我们共检查了经宫颈活检证实的72例子宫颈癌。年龄33~77岁,平均51.3岁。从统计分析来看,子宫颈癌的好发年龄段在41~50岁和60岁以上年龄段之间。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32例,接触性出血28例,子宫颈糜烂加息肉7例,分泌物异常增多5例。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和接触性出血为最具特征的临床表现。72例中42例有同期经腹超声检查的结果,其中,有阳性所见8例。主要表现为:子宫颈肥大、宫腔积液,4例子宫颈处可见占位表现。72例子宫颈癌均为组织学证实的鳞状细胞癌。其中低分化27例,中—高度分化45例。MRI检查在活检定性后1周内进行。51例子宫颈癌在MRI明确诊断后7~15 d内行手术治疗。

1.2 MRI检查

使用GE Signa contour 0.5T超导MR机完成。常规轴位,体柔软线圈SE T1WI(TR 500 ms,TE 20 ms),FSE T2WI(压脂,不压脂)(TR 3 500 ms,TE 80 m s),矢状位FSE T2WI(压脂),冠状位FSE T2WI(压脂),层厚7 mm,间距3 mm,FOV:36 cm×36 cm,矩阵:256×160,NEX=3,所有病例均加扫垂直于子宫颈纵轴的薄层FSE T2WI(不压脂),层厚3 mm,间距1 mm,一般不行增强扫描,完成检查需时23 min。

2 结果

2.1 图像分析

72例组织学证实的子宫颈癌,MRI成像均显示了病灶。其图像由2位高年资MR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以下标准记录:在T2WI上:a)见高信号的肿瘤组织局限于子宫颈黏膜区,表现为子宫颈黏膜线增宽,边缘呈细颗粒状,周围为子宫颈肌质部低信号组织环绕(见图1,2);b)肿瘤组织侵入间质部,但病灶与浆膜面间仍可见肌质信号环绕(见图3,4);c)肿瘤组织占据肌质部达浆膜面,但各个序列、方位观察未突破浆膜,即子宫颈外缘光整,与周围脂肪界面清楚(见图5,6);d)肿瘤组织已突破浆膜在子宫旁形成浸润灶,表现为子宫颈外缘毛糙、局部外突不规则并见条索影,判定为子宫旁受侵(见图7,8)。e)侵及阴道上1/3;f)骨盆壁受侵,表现为闭孔内肌界线不清,可见异常信号;g)侵及邻近脏器,如直肠和膀胱受侵,髂内血管周围淋巴结肿大。当结果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一致结果者作为本组分析资料。

2.2 子宫颈癌的MRI表现

72例子宫颈癌的MRI检查均显示了病灶。其MRI表现为子宫颈内膜线规则增宽,内膜线下可见等T1稍长T2的异常信号影2例。子宫颈内膜线不规则增宽,内膜下可见颗粒状等T1和稍长T2的异常信号影28例。子宫颈区可见肿块影,致内膜线消失,部分移位,前后唇均有受累20例,其中,10例有子宫旁受侵,5例有阴道上1/3受侵。前唇局限性结节6例,其中,3例合并阴道上1/3受侵,2例有子宫旁受侵。后唇局限性结节12例,其中子宫旁受侵5例,1例合并阴道上1/3受侵。以前唇及右侧壁受累为主的4例,其中3例子宫旁受侵。

病灶信号分析:6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中信号不均匀的12例,其间夹杂有高信号;8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2.3 子宫颈癌的MRI分期

采用Sironi等提出的方法,对72例子宫颈癌进行MRI分期。其中Ⅰa 3例,Ⅰb 25例,Ⅱa 23例,Ⅱb 15例,Ⅲa 5例,Ⅲb 1例。分期结果见表1。其中,Ⅰa~Ⅱa的51例子宫颈癌接受手术治疗。将51例的MRI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的分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51例子宫颈癌的MRI分期结果中,44例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相吻合,MRI总的分期符合率为86.4%。7例子宫颈癌的MRI分期结果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不相符。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I a以下的子宫颈癌MRI难以显示其病灶;而I b以上的病例主要是由于在分析图像时不够细致和全面所致。

3 讨论

3.1 子宫颈癌检查方法的比较

子宫颈癌的检查方法有:B超、刮诊、CT和MRI。B超诊断子宫颈癌的价值有限,本组资料B超的正确诊断率为22.7%。CT的诊断价值也有限,仅在子宫外形增大、外缘不规则和子宫旁受侵时才能提示诊断,而此时病变已属晚期[3]。刮诊对于子宫颈癌的诊断是有重要价值的,它可以早期发现子宫颈癌,但对浸润深度不易判定,无法评价浸润深度及子宫外受侵,故不利于分期的判断。MRI的出现,特别是近年来成像技术的改进,使其成为子宫颈癌较理想的无创评价方法,它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子宫颈癌,而且能进行合理分期。本组子宫颈癌MRI分期的正确率为86.4%,病理证实的72例子宫颈癌,行MRI检查均显示了病灶。

为了提高子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一些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4,5,6]。包括使用相控阵线圈、与子宫颈垂直的轴位扫描和对比增强扫描。我们在MRI常规成像方法的基础上对每一例患者加扫与子宫颈纵轴垂直的轴位不压脂像,明显提高了子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

3.2 MRI信号特征与分期的解剖基础

子宫颈癌的影像学分期对子宫颈癌的治疗十分重要。而准确的分期取决于直观显示盆腔内各器官的解剖结构、各组织间的层次及肿瘤与正常组织间的差异。

MRI多方位成像使盆腔内各器官、结构间的解剖关系显示较完整,其高的组织分辨率为子宫颈癌侵犯范围的判断提供了直观的解剖基础。MRI多序列成像能使盆腔内的各个器官间、器官与组织间及器官内部因信号差异而出现良好的层次对比。正常子宫颈在T2WI表现为3层信号差异;内带为黏膜层,呈明显高信号;中间带又称连接带,组织学上为子宫肌内层,呈明显低信号;外带即子宫肌外层,呈较均匀一致的低信号。子宫颈周围大部在T1WI和T2WI均呈明显高信号的脂肪组织,其内可见有低信号的子宫固定韧带及有流空效应的血管网影。子宫颈与前方的膀胱后壁及后方的直肠前壁因信号差异有清晰的分界。盆壁肌肉及阴道壁在T2WI呈低信号,而子宫颈癌组织在T1WI呈等信号,与子宫旁组织有明显的信号差异,T2WI呈稍高—高信号与正常子宫间形成良好的对比。

3.3 MRI分期对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意义

目前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是:一旦发现肿瘤侵犯子宫旁组织即放弃手术治疗,实行放疗。故判断宫旁有无受侵是宫颈癌分期的关键。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采用FIGO分类法:主要通过妇科检查来确定,有明显的主观性,其可信度及准确性均较低[3,4,5,6,7]。文献报道:子宫颈癌临床分期总的诊断符合率为61%~66%。Hertel等研究表明:FIGOⅠ期及Ⅱ期的患者诊断错误率为25%,Ⅲ期的错误率为65%~90%。临床分期准确率较高的是0~Ⅰa期,随着病变的进展,分期的准确率有降低的倾向,而MRI恰对0~Ⅰa期的子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较低,对Ⅰb以上的子宫颈癌准确性则很高,合理把子宫颈癌MRI的影像学分期应用到临床并在临床推广对于子宫颈癌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沛钦,李新春,郑晓林.MRI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和分期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6,17(5):511-513.

[2]江新青,谢琦,梁长虹,等.宫颈癌的MRI诊断与分期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7):621-625.

[3]Kim SH,Choi BI,Lee HP,et al.Uterine cervical carcinoma:comparison of CT and MR imaging[J].Radiology,1990,175(1):45-51.

[4]Yu KK,Hricak H,Subak LL,et al.Preoperative staging of cervical carcinoma:phased array coil FSE versus body coil spin-echo T2weighted MR imaging[J].AJR,1998,171(3):707-711.

[5]Shiraiwa M,Joja I,Asakawa F,et al.Cervical carcinoma:efficacy of thin section oblique axial T2-weighted images for evaluating parametrial invasion[J].Abdom Imaging,1999,24(2):514-519.

[6]Tsuda K,Murakami T,Kurachi H,et al.MR imaging of cervical carcinoma:comparison among T2-weighted images,dynamic,and postcontrast T1-weighted images with hist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J].Abdom Imaging,1997,22(1):103-107.

子宫颈癌患者手术大出血临床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庆阳市人民医院手术的宫颈癌患者99例, 平均年龄为 (47.71±12.86) 岁。所有患者均经至少两名病理专家确诊, 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2000年标准进行[2]。所有患者术前未接受放化疗, 并按照FIGO的诊疗指南选择手术方式, 即Ib~IIa期患者选择行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Piver III类手术) 。所有患者按照术中出血量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其中, 研究组患者15例, 平均年龄为 (46.41±12.17) 岁, 手术中出血量>800 ml;对照组患者84例, 平均年龄为 (46.79±13.46) 岁, 术中出血量<800 ml。

1.2 手术方法

取患者仰卧位, 稍垫高臀部, 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方式, 做下腹正中或左旁切口, 深约16~18 cm, 依次切开腹壁各层, 大弯血管钳提起双侧子宫角, 湿纱布排垫肠管。然后用弯血管钳于圆韧带中外1/3处钳夹, 11×24圆针7号丝线缝扎双侧圆韧带。随后在髂总动脉处切断, 并用7号丝线缝扎双侧骨盆漏斗韧带。有需保留卵巢者, 仅切断卵巢固有韧带, 保留输卵管。依次清扫双侧髂总淋巴结、双侧髂外淋巴结、双侧腹股沟深淋巴结和双侧髂内淋巴结。然后至髂内动脉分支处分离结扎子宫动脉, 切开子宫直肠腹膜并反折。游离输尿管至膀胱宫颈韧带后, 分离直肠及阴道, 于宫骶韧带外带打开直肠侧窝。于靠近骶骨处髂骨处钳夹并切断双侧骶骨韧带, 然后用11×24圆针7号丝线缝扎。剪开膀胱腹膜并反折, 下推膀胱, 于主韧带前找出膀胱侧窝后分离主韧带, 随即用血管钳钳夹并切断主韧带, 11×24圆针7号丝线缝扎主韧带。游离输尿管后, 依次切断膀胱宫颈韧带前后页及阴道旁组织。然后用直角钳于癌瘤边缘3~4 cm处将阴道全横钳并切断, 用5%活力碘纱布消毒后, 6×14小圆针缝合后腹膜, 压迫或缝扎止血。

医师资质:我们规定, 高年资医师为从事妇科肿瘤临床工作10年以上 (包括10年) , 低年资医师为从事妇科肿瘤临床工作时间10年以下或非妇科肿瘤专业医生[3]。

1.3 术中出血量计算方式

术中出血量=吸引瓶吸取的出血量+纱布吸血量。纱布吸血量=术后纱布重量-术前纱布重量 (按血液比重106 g=100 ml折算出每块纱布所吸取的血量) [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 (x±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 相关分析采用非参数Pear⁃son相关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淋巴结切除数目分别为 (12.16±1.92) 个和 (10.97±2.14) 个, 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5%和9.7%, 手术时间分别为 (144.72±19.46) min和 (139.35±21.19) min, 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 (21.65±5.76) d和 (20.96±6.35) d, 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 (14.28±1.89) d和 (11.17±1.92) d, 高年资医师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3.3%和57.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见表1。

2.2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的部位

手术中大出血主要是创面广泛渗血, 其次为盆腔结构不熟悉未找到正常的组织间隙, 或操作者不熟练造成盆腔血管损伤。研究组患者出血部位为, 主韧带2例 (13.3%) , 阴道旁1例 (6.7%) , 输尿管区3例 (20.0%) , 闭孔区1例 (6.7%) , 髂血管区1例 (6.7%) , 创面广泛渗血9例 (60.0%) 。

2.3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现闭孔静脉损伤1例, 膀胱损伤1例;对照组无一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研究组患者术后病率和低血钾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但尿瘘、切口感染、泌尿道感染和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4 两组患者的随访

两组患者术后定期进行妇科门诊随访, 研究组有0例阴道残端复发, 对照组有1例局部盆侧壁复发。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78, P>0.05) 。

2.5 术中出血量与手术者资历的关系

低年资医师术中出血量平均为 (957.5±114.2) ml, 高于高年资医师的 (318.6±96.4) 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42, P<0.05)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出血量与出血部位、术后并发症不相关, 而与医师资历呈负相关 (r=-17.01, P<0.05) 。

3 讨论

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的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 而且, 宫颈癌发病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对于宫颈原位腺癌及Ⅰb~Ⅱa期的患者, 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仍然是其主要手术方式[5]。

宫颈癌根治术是妇科领域中较大的手术, 手术难度高、范围广, 对患者创伤大, 技术操作较复杂, 稍有不慎即可出现手术并发症, 术中容易造成大出血,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6]。因此, 防治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最容易出血的部位是盆腔创面, 其次为主韧带区和输尿管区。上述部位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直接在大血管上操作, 容易直接损伤大动脉、大静脉及其小分支而出血。 (2) 闭孔窝血管丛密集, 是另一个易出血的部位。 (3) 在子宫颈外侧子宫动静脉跨过输尿管到达宫侧, 于此处打开输尿管隧道时极易损伤血管。 (4) 在分离输尿管时, 若术者怕损伤输尿管, 过于紧贴宫颈, 会损伤到宫颈及阴道旁的血管, 或血管钳不慎插入主韧带内的血管造成出血。基于此, 手术者应该熟悉盆腔解剖关系, 尤其注意某些血管可能存在变异, 如髂外静脉属支, 其中部下方有时可有1~2支小静脉分支沿盆腔侧壁进入闭孔区, 术中分离闭孔区淋巴结时, 应先予分离、结扎该分支;操作要轻巧、准确, 尤其在清扫有转移的淋巴结时, 尽量采用锐性分离, 不可撕扯。一般有转移的淋巴结与血管壁之间仍有一定的空隙, 可利用该间隙剪除淋巴结, 如已浸润至血管壁则不可妄加清扫;闭孔区淋巴结清扫时通常不必切除闭孔神经平面以下的骨盆深处淋巴结, 也不需游离髂内静脉[7,8,9]。

宫颈癌根治术难度大、创伤大, 术后容易继发各种并发症[10]。本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组患者术后病率、低血钾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但研究组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本研究随访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大出血虽然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但只要术后治疗得当, 处理及时, 加强护理, 并发症的预后与未发生大出血的患者无明显差异[3]。

我们的研究表明, 低年资医师术中发生大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高年资医师, 研究组中有1例患者在分离输尿管时引起大出血, 有1例患者在清扫盆腔淋巴结时发生闭孔静脉损伤造成大出血, 术者均系低年资医师。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低年资医师对盆腔解剖结构不熟悉, 手术技巧不如高年资医师, 以及他们在出血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差。因此, 在宫颈癌术中, 手术医生的熟练程度及手术技巧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 (%)

综上所述, 妇产科医生熟练掌握盆腹腔的解剖结构, 术中规范认真操作, 以及必要的手术技巧是预防术中出血的关键。这就要求低年资医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Prkin D M, Bray F I, Devesa S S.Cancerburdenin the year of2000.The global picture[J].Eur J Cancer, 2001, 37 (Suppl 8) :64-66.

[2]蔡淑香, 金卓杏, 赵霞, 等.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1) :67-68.

[3]Trimbos J B, Maas C P, Deruiter M C, et a1.A nerve—sparingradical hysterectomy:guidelines and feasibility in Western patients[J].Int J Gynecol Cancer, 2001, 11 (3) :180-186.

[4]Mantzaris G, Rodolakis A, Vlachos G, et a1.Magnifying lensesassisted nerve-spring radical hysterectomy and prevention of nervePlexus trauma[J].Int J Cancer, 2008, 18 (4) :868-875.

[5]张蓉.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颈癌的初步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8, 43 (8) :35-37.

[6]陈勇.腹腔镜下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解剖性广泛性子宫切除术37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 (5) :27-30.

[7]Lowe M P, Chamberlain D H, Kameile S A, et al.A multiin sti-tutional experience with robotic-assisted radical hysterectomy forearly stage cervical cancer[J].Gynecol Oncol, 2009, 113 (2) :191-194.

[8]Pareria F R, Ramirez P T, Borrero F M, et a1.Abdominal radi-cal trachelectomy for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a 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Gynecol Oncol, 2008, 111 (3) :555-560.

[9]秦冬岩, 曹文, 胡基贤, 等.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 :417-418.

上一篇: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下一篇: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