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临床诊疗分析

2024-05-17

宫颈癌临床诊疗分析(通用8篇)

宫颈癌临床诊疗分析 篇1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女性宫颈癌的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的趋势, 由于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 使得早期宫颈癌能早发现[1], 并为早期治疗提供了依据。本文重点介绍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2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在28~61岁, 平均年龄 (50.3±2.3) 岁。均为Ⅰa1期, 间质浸润深度<3mm, 水平扩散<7mm。

1.2 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治疗特点。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数患者有接触性出血、不规则阴道流血、白带异常;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要病理类型, 要早发现早治疗。

3 讨论

3.1 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特点

宫颈癌的发生于患者性生活紊乱和HPV感染有关, 有资料显示患者发生宫颈癌与HPV有关, 此外与患者的个人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有关系。早期宫颈癌患者多以接触性出血为首发症状, 也有患者没有症状[2], 患者可出现月经改变和其他不典型症状, 容易被误认为其他妇科疾病, 患者处于性活跃期, 在鳞状-柱状上皮交界处位于宫颈外口有关系。阴道流血是女性宫颈癌的危险信号, 早期宫颈癌多不典型, 在妇科检查时, 宫颈呈现糜烂状, 易被误诊为宫颈糜烂[3], 因此女性在治疗宫颈糜烂之前, 要进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必要时可以在阴道镜下行宫颈活检, 以免误诊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3.2 宫颈癌的病理类型

近年来, 宫颈癌的主要病理分型有较大分歧, 有资料显示宫颈癌以鳞癌的构成比逐年增高, 在本组患者中鳞癌有6例, 占31.58%, 多发生于无性生活、未生育的女性, 原因可能与大量、长期服用避孕药物有关, 淋巴转移比较傲早, 且预后较差。

3.3 早期宫颈癌的治疗特点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各种诊断技术的更新, 宫颈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 在治疗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卵巢, 宫颈的淋巴引流方向是髂淋巴结和宫旁淋巴结, 宫颈的局部扩散主要是向阴道和宫体, 因此宫颈癌卵巢转移率较低, 因为切除患者的卵巢后, 患者过早的出现围绝经期症状[4], 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放射治疗过程中, 要讲卵巢置于照射之外, 以避免损伤卵巢。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要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切除子宫峡部以下子宫颈, 部分主韧带保留子宫体。

3.4 患者预后

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 患者越年轻, 生存率越低, 可能原因是女性盆腔的淋巴结转移率高, 因为宫颈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是淋巴结转移, 因此患者预后较差, 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而应该加强早发现早进行针对性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 提倡开展对已婚女性的妇科普查工作, 有条件的可以进行HPV检测, 对于阳性患者必要时可以行阴道镜下活检, 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接触性阴道出血时妇女宫颈癌的危险信号, 在诊断上应提高对女性宫颈癌的警惕性, 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治疗, 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宫颈癌。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选取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2006年7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25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诊断治疗特点。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数患者有接触性出血、不规则阴道流血、白带异常;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要病理类型, 要早发现早治疗。结论 接触性阴道出血时妇女宫颈癌的危险信号, 在诊断上应提高对女性宫颈癌的警惕性, 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治疗, 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宫颈癌。

关键词:子宫颈癌,诊断,治疗措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梁立志, 尧良满, 黄欣, 等.35岁以下子宫颈癌2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0, 16 (9) :545-546.

[2]Ter-Harmsel B, Smedts F, Kuijper S, et a1.Relationship between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in the cervix and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J].Obstet Gynecol, 1999, 93 (1) :46-50.

[3]张美琴, 陈鸣之.年轻妇女官颈癌174例临床及预后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1 1) :68-69.

[4]Ferrera A, Velema, JP, Figueroa M, et a1.Human papilloma—virusinfection, Cervical dysplasia and invasive cervica1 cancer inHon-duras:a case-control study[J].Int J Cancer, 1999, 82 (6) :799-803.

[5]华嫒嫒.宫颈癌手术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 2005, 34 (10) :1559-1562.

宫颈癌临床诊疗分析 篇2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

一、基本情况

包括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名称(中西医病名)、诊疗方案应用时间、应用病例数、主要治疗方法、平均住院日(或门诊治疗时间)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提供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的应用例数和使用率,并对这些治疗方法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如临床适应症、技术优势、可操作性、医生执行情况、患者依从性等,对未使用的诊疗方案中的治疗方法 也应作简要说明。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要求: 1.明确中医临床疗效点; 2.围绕每个疗效点进行分析;3.提供与疗效点相关的全部病例基本信息;4.至少详细分析3个典型病例。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依据本病主要症状、体征、理化指标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对中医药治疗的优劣点以及作用环节等进行分析,也可结合目前本病西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

五、本专科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以外的具有本专科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名称、使用率、效果、费用等。

附:病例基本信息汇总表

宫颈癌临床诊疗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妇科门诊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286例妇女,妇女年龄介于24~63岁,平均(45.3±5.3)岁,临床症状统计19例房事出血,28例白带增多,37例中重度宫颈糜烂,临床告知患者本研究目的并在患者同意下开展机会性筛查。

1.2 三阶梯诊疗程序筛查方法

(1)宫颈细胞学筛查:基于液基细胞学检测方法,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将患者宫颈充分暴露,用清洁卫生的棉球对宫颈表面血迹、分泌物进行擦拭,向宫颈口插入细胞刷尖部并旋转约10圈,细胞刷去柄后放入细胞液中保存标本,标本制片进行自动化移液与梯度离心,细胞沉降后对标本染色,根据TBS细胞分类标准出示液基细胞学检测报告[2]。(2)HPV检测:液基细胞学检测的低度及高度鳞状上皮病变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HPV检测),检测方法为2代杂交捕获[3]。(3)阴道镜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中异常细胞学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取患者膀胱截石位,常规放置内镜,用清洁卫生的棉球对宫颈表面血迹、分泌物进行擦拭,调整焦距使检查部位充分暴露;对患者宫颈颜色、解剖学外观进行观察,血管行绿色滤镜观察,上皮涂抹醋酸并观察颜色变化,对病变范围、性质进行观察,涂碘着色,取4个可疑部位进行宫颈活检,将包装好的标本于10%甲醛溶液中固定,在我院病理科进行分析[4]。(4)组织病理学检查: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标本进行石蜡切片,对标本进行HE常规染色检查,镜下检测标本,出示检测报告。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与相对数描述,结果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

1286例妇女中宫颈细胞学筛查发现异常细胞学80例,检出率6.2%,患者年龄介于34~47岁,平均(39.2±3.4)岁,液基细胞学检测报告显示ASCUS及以上异常检出80例(6.2%),ASCUS检出67例(83.7%);高级别细胞学异常13例检出率为16.3%,13例患者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发现HPV感染10例,检出率76.9%。

2.2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80例异常细胞学患者阴道镜检查CINⅡ、CINⅢ18例,检出率26.9%,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CINⅡ、CINⅢ检出17例(25.4%),阴道镜检查结果经组织学评价灵敏度94.4%,特异度64.3%,见表1、表2。

3 讨论

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性疾病,近年来我国宫颈癌患者总体增多且低龄化,对宫颈癌进行早期有效筛查诊治是降低患者死亡的重要方法。宫颈癌主要因病毒感染导致,其中因HPV感染引发宫颈癌的比例较高。在患者宫颈移行带上皮受损后,上皮基底细胞易受HPV感染而出现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动态向上皮表面发展,根据上皮全层中不典型增生细胞所占比例将宫颈上皮内病变分为CINⅠ、CINⅡ、CINⅢ三个等级,而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并在其下方间质内浸润引发浸润性宫颈癌,临床研究发现其病变过程具有可逆特性,因此临床早期筛查与诊疗具有重要意义[5]。

本研究中对宫颈癌前病变应用三阶梯诊疗程序筛查检测,通过液基细胞学检测法在754例妇女体检者中筛查出80例异常细胞学患者,检出率6.2%,与相关研究的10%检出率存在差异,临床分析发现部分患者参与研究前有性生活及阴道急性疾病症状,对检出率有重要影响。此外4.4%的患者筛查前有房事出血及重度宫颈糜烂症状,2.2%的患者白带增多,经宫颈细胞学检测ASCUS阳性67例,占总体筛查患者的5.2%,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证明了本研究的有效性[6]。阴道镜检查主要是对宫颈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评估与验证,通过对异常细胞学标本进行分析选择准确的活检标本并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测,本研究中阴道镜下CINⅡ、CINⅢ检出18例,组织细胞学检出CINⅡ、CINⅢ17例,以组织细胞学检出结果为金标准则阴道镜检测灵敏度高达94.4%,与已报道的相关灵敏度相似[7]。

通过本研究发现三阶梯诊疗程序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总体检测结果与理论报道结果相似,在临床筛查中由于研究对象差异及患者筛查前部分疾病症状影响,导致结果存在一定误差,最终导致检出率存在差异,但总体检测效果显著,对宫颈癌前病变早期诊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三阶梯诊疗程序在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筛查诊断中灵敏度高,降低CIN发展为浸润性宫颈癌的可能性,临床筛查诊断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评价宫颈癌前病变运用三阶梯诊疗程序筛查诊治效果,为临床应用三阶梯诊疗程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妇科于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诊治的1286例妇女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异常细胞学患者进行阴道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统计CINⅡ、CINⅢ检出率,对结果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 ASCUS以上异常检出80例(6.2%),其中高级别细胞学异常13例(16.3%),10例(76.9%)为HPV感染;ASCUS67例(83.7%);阴道镜检查CINⅡ、CINⅢ18例(26.9%),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CINⅡ、CINⅢ检查出17例(25.4%);阴道镜检查结果经组织学评价灵敏度94.4%。结论 三阶梯诊疗程序在高级别宫颈癌前病变筛查诊断中灵敏度高,降低CIN发展为浸润性宫颈癌的可能性,临床筛查诊断效果显著。

关键词: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细胞学,阴道镜,组织病理学,浸润性宫颈癌

参考文献

[1]赵春兰,王建,张会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现状和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2,34(2):259-261.

[2]靳艳和,郑冬梅.液基细胞学在子宫颈病变筛查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8):115.

[3]李燕,陈小星.阴道镜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病变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0):4321.

[4]黄佩芬,陈联芬,甘钊杏.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54-55.

[5]戴欧欢.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联合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13,6(20):643-644.

[6]Sandri MT,Lentati P,Benini E,et a1.Comparison of the Digene HC2Assay and the Roche AMPLICOR[J].J Clin Microbiol,2006,44(6):214l-2146.

临床诊疗误诊原因分析 篇4

1 医方因素

1.1 临床思维错误

临床思维是影响疾病诊断的最重要主观因素。正所谓“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思维的偏差绝对得不出正确的诊断。如将左胸前区疼痛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是由于医生临床思维错误地对号入座。致胸痛的疾病多, 如胸膜炎等炎症, 肿瘤以及自发性气胸等, 心绞痛只是其中较为常见因素之一。必须重视加强临床思维的培养。

1.2 疾病认识肤浅

如仅凭心电图ST段抬高不能诊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而忽视了其它疾病因素的影响。临床能力的提高是靠实践、理论、思维的结合, 三者缺一不可。

1.3 诊检不够细致

从患者处获取的信息不完整、不可靠、不切合实际。如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病、多发病, 仍然依靠病史、体征、相关辅检等作为诊断依据。

1.4 交流能力缺乏

人际交流能力应该是医生整体素质的体现, 使患者感到可亲、可敬、可信, 以取得患者信任合作。

1.5 选择检查不当

特异性检查是反映某一疾病的特征性表现的检查项目, 通过它可得出肯定的阳性结果或排除性的阴性结果, 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否则, 就达不到诊断目的。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时检查血清T3、T4和TSH值, 可及早确诊。

1.6 迷信检查结果

高新技术设备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支持和补充, 但忽视基本功训练, 以之来代替临床思维, 就易犯错误。如某梗阻性黄疸患者, B超、CT和胰胆管造影等一致诊断为胰头癌, 医生们对此深信不疑。其后, 患者因大出血休克, 剖腹探查结果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动脉血管被腐蚀穿破到胰腺头部。高新技术设备只是感官的延伸, 不能取代临床观察和思维, 要善于应用各种先进仪器, 而不是为之所束缚手脚。

2 患方因素

2.1 交待病史不确切由于主诉或代诉病史不清晰, 或“对号入座”的误导, 医生难以快速锁定诊断方向, 确诊疾病。

2.2 隐瞒或夸大病情由于顾虑隐私, 不愿袒露真情;或为了博取同情, 夸大病情, 把医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引入错误方向。

2.3 缺乏信任与合作

缺乏足够信任, 或抱着考验的心理, 故意遗漏病情细节;病情叙述不清;不能正确表达或用词不当;缺乏常识;性格内向, 或者说话漫无边际, 缺乏重点等等易导致误诊。

2.4 迷信专家

专家门诊量大, 在其不熟悉领域, 更易造成误诊、漏诊。例如, 带状疱疹的早期的胸痛被诊断为肋间神经痛。

3 疾病因素

3.1 缺乏典型症状体征

疾病的发展变化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如不辨真伪, 会导致误诊。例如, 亚急性甲状腺炎早期或无颈前疼痛及甲状腺肿大而以发热、咽部疼痛为首发症状, 血象升高, 红细胞沉降率快, 如忽视甲状腺局部的检查, 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3.2 表现与本质不一致

通常情况下, 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表现与本质相一致;但是也并非一成不变。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穿孔前以上腹部疼痛为主, 穿孔后由于消化液沿升结肠旁沟流注右下腹, 表现为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极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必须认真采集病史, 全面思考, 动态分析, 必要时反复检查及多方验证自己的判断。

3.3 被表象所迷惑误导

常会遇到一些临床表象, 如果被其所迷惑, 会由此而造成不良后果。例如, 某女患者, 49岁, 肝区不适、腹胀、颜面及四肢反复轻度水肿。体检:肝肋下3cm, 剑下5cm, 质中等硬度, B超提示:血吸虫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粪便镜检发现血吸虫卵。以血吸虫肝硬化并结核性腹膜炎治疗近1年, 无明显好转。后来因“重度黏液性水肿并昏迷”急症入院。查体:T332ng/dl, T42.7ng/dl,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 过氯酸钾排泌试验阳性。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治疗, 前述症状体征均消失, 痊愈出院, 随访3年无复发。实践中要善于发现新情况, 用发展观点, 从疾病的病理生理的复杂演变中去把握疾病的本质, 及时总结, 才能减少误诊的发生, 提高诊疗水平。

3.4 罕见病或新发现病种

病情过于复杂, 目前的医疗设备医学技术条件难以确诊。

4 技术设备

4.1 特异性检查设备

缺乏高精尖医疗设备, 可能难以全面准确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如核素显像既可以作影像诊断, 又可以作功能诊断, 对于青枝或软骨骨折、肿瘤骨转移有早期诊断优势。如骨折患者X线平片仍是首选的常规检查方法, 若体位及摄影条件不当, 易造成漏、误诊。CT及MRI操作简便、快速、患者无痛苦, 其敏感性强及特异性高, 尤其是对伤势严重或伴有复合性损伤的患者更有优势。

4.2 病理诊断结论错误

被称为“金标准”的病理诊断, 同样受标本取材、病理医生的诊断经验等诸多因素影响, 可能会得出有差异的, 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结论。

4.3 实验室结果的可信度

实验室检查结果常受设备、试剂、操作等影响, 即便是成熟的检验项目,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是100%, 可能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 过度依赖辅助检查结果, 将之简单地等同于诊断, 就难免误诊。

丘脑出血30例临床诊疗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丘脑出血的患者,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7~78岁, 平均57岁, 60岁以上的24例, 有高血压病史的24例, 动脉硬化病史4例, 合并心脏病的7例, 合并糖尿病的2例, 原因不明的2例。

临床表现多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可同时伴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一侧上下肢均等性瘫痪或上下肢不均等性瘫痪,出现脑神经受损,动眼神经受损,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及呃逆等。

2 结果

30例患者均由内科保守治疗, 有2例患者于住院24h内死亡, 均为高龄、出血量大且破入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 有9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较差, 生活不能自理, 12例患者生活基本自理, 7例患者生活完全自理, 且能胜任一般工作。

3 讨论

丘脑出血是由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 是脑出血的常见类型, 仅次于壳核, 位于第2位, 约占脑出血的13%~33%, 既往因症状与基底节出血相似, 很难区分, 脑CT应用于临床后, 二者区分容易。其大多数的病因为高血压, 其次为脑动脉硬化, 其它原因有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炎等。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 本组30例报告中有24例, 占80%, 提示本组丘脑出血老年人常见。丘脑与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解剖关系密切, 仅有室壁相隔, 故丘脑出血常易破入脑室, 可造成侧脑室体部铸型, 或通过室间孔流向第三脑室, 返流入双侧侧脑室, 致双侧侧脑室三角部积血, 且出血量大, 易流入第三、四脑室。本组丘脑出血30例中有14例破入脑室系统, 占46.7%, 居所有脑出血破入脑室之最,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本组病例1例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发病时患者昏迷, 内科保守治疗后缓解, 梗阻解除, 意识恢复。2例破入四脑室, 发病时即昏迷导致死亡。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量多>15ml者有13例, 只有1例出血是在10~15ml, 说明出血量越大, 破入脑室的可能性越大。丘脑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出血是局限于丘脑, 还是向周围临近区域扩展及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如局限于丘脑可压迫内囊后肢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三偏症状, 上下肢为基本均等的瘫痪, 感觉障碍较重, 个别出现丘脑痛且感觉障碍不易恢复, 多无意识障碍。扩展至壳核瘫痪重, 可出现较轻的意识障碍如嗜睡, 优势半球可出现丘脑性失语,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波及丘脑下部则意识障碍加重, 可能出现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脑心综合症、神经源性肺水肿或去皮层强直, 出血影响中脑可引起瞳孔大小不等、核性动眼神经麻痹等。丘脑出血头部CT特点:按照头部CT的表现可分为三型 (1) 局限型:出血量一般<10ml, 局限于丘脑, 症状较轻, 多无意识障碍, 无并发症, 常有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2) 丘脑基底节型:血肿由外侧侵入基底节, 压迫内囊者瘫痪症状较重, 可有偏身感觉障碍或偏盲, 出血量一般>15ml, 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3) 丘脑脑室型:血肿破入侧脑室及三、四脑室, 出血量一般>20ml, 大多出现意识障碍, 严重的出现中线移位及脑疝形成, 并发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肺水肿等。

克罗恩病临床诊疗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54例克罗恩病患者,其中男44例,女10例。年龄17~73岁,平均(38.56±10.13)岁。病程3 d~16年不等。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右下腹痛36例,脐周腹痛24例,疼痛为阵发性胀痛,反复发作。腹泻33例,多为水样、浆糊状,常有黏液血便或脓血便,2~5次/d。

1.2 诊断

胃肠道钡剂对比检查早期可见病变黏膜皱襞变粗、变平、痉挛性狭窄等,随着病变进展,可见多发性、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重者纤细如线,称为线样征。裂隙状溃疡、瘘管、假息肉形成及铺路石样改变等。B型超声、CT、MRI可显示肠壁增厚、腹腔或盆腔脓肿等。内镜检查可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肿胀,多发性口疮样溃疡或纵行性、裂隙性溃疡,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肠腔狭窄,炎性息肉。组织活检有非干酪性肉芽肿形成。

1.3 治疗

对症治疗方面,止泻剂可酌情慎重给予复方地芬诺酯1~2片/次,或洛哌丁胺1~2颗/次;抗胆碱药物亦应谨慎选用,切忌过量、过长。考来烯胺作为胆酸络合剂可治疗回肠病变或肠切除后腹泻,可用2~4 g/次,3次/d。中度以上病例应及时使用肠道营养,特别是要素饮食,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对因营养液口感不佳而影响摄入者,安置鼻胃管可以保证全量肠道营养摄入,并注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

2 结果

随访2个月至20年,全部病例均治愈。有间歇性腹泻6例,均未维持用药。

3 讨论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理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肠壁全层性肉芽肿性炎症合并纤维化及溃疡。其病因和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似与免疫异常、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起病隐蔽,病程缓慢、迁延[2]。主要表现有腹痛、腹泻。腹痛呈间歇性发作,腹痛部位随病变部位不同而异。腹泻2~10次/d,粪便质软或糊状,少有脓血与黏液。全身表现包括体质量下降、营养不良、低热或中等发热。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免疫反应的药物,特别是皮质类固醇及水扬酸偶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主要用于轻、中度病例,由于SASP需被结肠细菌分解为5-ASA及SP后5-ASA才发挥抗炎作用,因此,对回肠克罗恩病无效,目前仍为结肠克罗恩病首选药物。常用剂量4g/d,4个月,控制后改为维持剂量2 g/d,共6~12个月。副反应有皮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新的5-ASA制剂美沙拉嗪(艾迪莎等)、奥沙拉嗪(畅美)效果与SASP相当,而副反应较小,日用量为SASP中5-ASA的相当剂量。皮质类固醇是中、重度病例最为有效的药物,为小肠型、回结肠型克罗恩病的首选药物,初量要足,疗程偏长,维持治疗因人而异[3]。泼尼松30~40 mg/d,重者达60 mg/d,疗程控制在6~8周内,症状控制后尽早减量。严重病例激素制剂应短期静脉给予。免疫抑制剂为二线药物。应用指征:(1)顽固性克罗恩病,激素、SASP无效者;(2)长期依赖激素且出现严重副反应者;(3)并发各种瘘管;(4)存在肛门病变,外科手术前后,剂量宜小,如硫唑嘌呤2.0~2.5 mg/(kg·d)。注意骨髓抑制。环孢素优于硫唑嘌呤5~7.5 g/kg,分次口服。发热、瘘管、腹块及白细胞增高,提示有细菌感染,应使用抗菌药物,甲硝唑对结肠克罗恩病伴肛门病变、瘘管形成者有价值。

急性期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如果没有维持治疗多在一年内复发。结肠有累及和吸烟的年轻患者很容易成为类固醇激素依赖者。用类固醇激素控制又停用类固醇激素后仍可维持缓解者。氨基水杨酸类药常用于CD的维持治疗,维持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2年,部分病例可间日或间隙给药以减少服药量和药物的副反应。在诱导临床缓解后,使用美沙拉嗪对CD维持治疗疗效不肯定,对预防类固醇激素诱导缓解后的复发无明显效果。有明显的证据表明使用传统的类固醇激素和控释的布地奈德治疗在缓解期无效。类固醇激素不应该长期使用来预防CD复发。相反,硫唑嘌呤或6-MP可以帮助类固醇激素减量并且能够在类固醇激素诱导的治疗之后有效维持缓解。硫唑嘌呤2.5 mg/kg和6-MP1.5 mg/kg在3~6个月后有效,但临床上超过4年后效果却有限。因有迟发性白细胞减少现象,应定期进行血常规监测,至少要每3个月检查一次。将近3%~15%的患者会发生胰腺炎,特别是在早期治疗后的数个星期,并会在重新应用硫唑嘌呤或6-MP后复发。

总之,克罗恩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防止并发症。由于治疗时间长,应注意长期用药的副反应。掌握分级、分期、分段治疗的原则。分级治疗指确定疾病严重度,按轻、中、重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分期治疗指活动期以控制症状为主要目标,缓解期则应继续控制发作,预防复发。应使用疾病活动指数(CDAI)确定病期和评价疗效;分段治疗指根据病变范围选择不同药物和治疗方法。一般分为小肠型,回、结肠型和结肠型CD。参考病程和过去治疗情况选择药物、确定疗程及治疗方法,以尽快控制发作,防止复发。注意疾病的并发症及患者全身情况,确定适当的治疗终点及内、外科治疗的界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QOL)。注意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强调个体化处理原则。

摘要: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确诊的54例克罗因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腹痛伴腹泻、血便、发热为主。以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和强的松治疗。结论 缓解疼痛、营养状态得到改善,提高其自身保健能力。

关键词:克罗恩病,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59-461.

[2]周永昌.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968-969.

肺栓塞21例临床诊疗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 女14例;年龄25~78岁, 中位年龄58.8岁;<65岁15例, >65岁6例;慢性肺栓塞1例, 急性肺栓塞20例。基础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或静脉炎12例, 手术后患者5例, 心力衰竭4例。

1.2 临床特点

症状和体征21例 (100.0%) , 呼吸困难17例 (81.0%) , 发热9例 (42.9%) , 胸痛8例 (38.1%) , 心动过速8例 (38.1%) , 咯血3例 (14.3%) , 晕厥3例 (14.3%) 。

1.3 辅助检查

1.3.1 影像学

胸部X线片、CT检查:栓子表现为腔内柱状、丘状及不规充盈缺损或肺动脉表现为残根状。右肺栓塞较左肺多。双侧肺动脉栓塞8例, 肺梗死2例。胸部X线片正常13例, 普通肺炎4例。血液系统:D二聚体升高18例, 占85.7%, 血气分析中低氧血症8例, 占38.1%, 正常10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7例, 心肌酶升高11例。

1.3.2 心电图异常

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 肢导低电压3例, SⅠQⅢTⅢ图形1例。

1.3.3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肺动脉高压, 右心室扩张5例。肺动脉内有附壁栓子3例。下肢血管超声静脉血栓形成15例。

1.4 治疗

1.4.1 一般治疗

所有患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 监测呼吸、血压、心率、静脉压及血气变化等, 给予吸氧, 止痛, 抗休克等对症治疗。

1.4.2 溶栓治疗

尿激酶20 000U/kg持续静脉滴注2h。

1.4.3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 每天2次, 连用7~14d, 第10天加用华法林口服, 与肝素重叠4~5d, 华法林剂量3~5mg/d, 据INR调整剂量。

2 结果

8例溶栓治疗患者中, 并发休克死亡1例, 有效7例。11例次大面积肺栓塞抗凝有效。1例慢性反复肺栓塞患者采用抗凝及血管扩张剂有效。

3 讨论

国内阜外医院连续900例肺栓塞尸检资料证实:肺段以上肺栓塞占心血管病11%, 占肺血管疾病第一位, 肺栓塞如此高的发病率, 及时诊治肺栓塞尤为重要。

3.1 早期诊断最重要

未经治疗的肺栓塞病死率20%~30%, 诊断明确经积极治疗病死率下降至2%~8%[2]。

3.2 重视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所有肺栓塞均存在不同基础疾病, 下肢静脉血栓是肺栓塞最危险因素, 90%肺栓塞来源于下肢[3]。其余可有心力衰竭、卧床、术后、吸烟、肾病综合征等。

3.3 熟悉肺栓塞症状和体征

在肺栓塞中, 典型三联征不足10%, 应熟知如晕厥、腹痛、烦躁不安、濒死感、休克等症状均可能是肺栓塞的症状。

3.4 恰当运用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对突然出现的胸痛、呼吸困难、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及晕厥、咯血应高度重视, 进行相关辅助检查以确定或排除肺栓塞。对于高度怀疑的肺栓塞患者, 进行胸片、心电图、血气分析、D二聚体检查结合肺通气灌注显像、胸部CT、MRI等确诊。

3.5 给予及时的治疗

溶栓治疗能直接或间接将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 迅速破坏纤维蛋白, 溶解血栓。同时阻碍凝血过程发挥抗凝效应。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肺动脉分支内的血栓, 恢复肺组织再灌注, 降低肺动脉压, 改善右室功能, 降低患者病死率。同时进行抗凝及扩张血管治疗。大大提高患者复发率。

总之,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更多的肺栓塞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摘要:目的 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 早期发现肺栓塞及进行相关检查的必要性, 从而给予及时治疗。方法收集分析2008年3月-2012年3月确诊的肺栓塞21例。结果 8例溶栓治疗患者中, 并发休克死亡1例, 有效7例。11例次大面积肺栓塞抗凝有效。1例慢性反复肺栓塞患者采用抗凝及血管扩张剂有效。讨论肺栓塞表现复杂多样, 三联征<10%, 对于高度怀疑的肺栓塞及时进行心电图、胸片、血气分析、D二聚体等相关检查可确诊。

关键词:肺栓塞,D二聚体,CTPA,临床特征,诊断

参考文献

[1] 韩常宝, 贾宁, 王海玲, 等.急性肺栓塞34例溶栓治疗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2) :30.

[2] 马妍敏.肺栓塞8例误漏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7) :657.

肺大泡56例临床诊疗分析 篇8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肺大泡患者共56例, 男性40例, 女性16例;年纪在17~62岁之间, 其中24例在17~30岁之间, 20例在30~44岁之间, 4例在44~62岁之间;多名患者因为症状反复发作多次进入医院治疗;22例伴随有肺气肿、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

1.2 临床表现分析

我院收治的56例患者在症状上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发热等, 其中44例表现为胸闷, 14例表现为气短, 8例表现为咳嗽发热;我院在给患者做肺部查体的时候发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单侧或者双侧清音和鼓音现象;在给患者做影像学检查的时候发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双侧和单侧的透光区, 其中32例表现为左侧肺, 14例表现为右侧肺, 10例双侧均有;我院收治的患者中肺大泡最小的为3.5cm×3.5cm, 最大的为6.5cm×12cm。

2 结果

在我院治疗后, 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其中16例肺压缩超过20%;4例合并有自发性气胸, 在采取吸氧等治疗措施后痊愈。我院在对所有患者出院后的跟踪调查发现, 半年至一年半后有10例复发, 复发率为17.9%。

3 讨论

3.1 肺大泡发病机制

从临床上来说肺大泡是一种特殊的肺气肿, 是由于支气管堵塞造成呼吸障碍, 当气体进入肺泡后难以排出, 局部受压增大导致细胞破裂。临床上胸膜下常见大疱, 多为边界规则和不规则的低密度区。肺大泡患者非为先天性和继发性, 体型瘦长人群较多发。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使用影像学方法诊断肺大泡。采用CT可以对肺大泡的体积、数量等情况有直观的认识, 也便于其治疗。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病例均采用这一方法确认。

3.2 临床治疗措施

若患者的肺大泡症状不显著, 可建议患者多休息, 并密切观察;若患者的肺部压缩超过70%, 则应对患者进行抽气和引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1) 肺大泡和一侧胸腔的体积比为1:3, 导致周围肺组织受到影响; (2) 肺大泡导致自发性气胸并且病情反复; (3) 反复感染且常规治疗无效。

若患者出现严重肺结核等特殊情况不适合手术治疗, 可采取插管闭合引流等方法治疗。

3.3 肺大泡合并其它肺部疾病发病原因

据文献报道, 肺大泡一般发生在46岁以上人群。本文案例在患肺大泡的同时常合并有自发性气胸、慢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结合文献, 我们认为导致肺大泡发病高的原因是在一些基础性肺部疾病导致纤维化病灶或者炎症后由于细支气管病变导致活瓣机制的产生使得肺大泡在营养、循环及代谢机制产生阻碍而发病。

3.4 肺大泡与自发性气胸的区别

(1) 发病方式不同:肺大泡发病过程缓慢, 而自发性气胸发病剧烈, 伴有屏气、体力活动、剧烈咳嗽等诱因。若由肺大泡破裂形成气胸则容易混淆。 (2) 胸部X线或CT:CT检查为肺大泡的常规检查, 胸部CT可清楚显示肺大泡轮廓、大小、数目及部位, 排除不明显的肺大泡, 诊断率较高。自发性气胸的影像学表现为内侧可见萎缩的肺组织, 无法见到气胸部位肺纹理, 肺组织为向心性压迫, 被推向肺门;肺大泡可见较清晰的弧形边缘, 对肺组织常为离心性压迫, 因此在肺尖和肋膈角可见肺组织。可以通过转动体位透视或加照侧位片来区分气胸与肺大泡, 两者在动态上表现亦不同:气胸的气体可逐渐吸收, 低密度区渐渐不见, 肺大泡的变化不明显或无变化。作为医务人员在阅读时要认真全面分析, 否则容易误诊。常规的胸部X线检查对肺大泡的误诊率较高, 达80%。X线胸片只能确诊气胸存在, 无法对肺大泡的存在进行确诊。 (3) 临床表现:局限性自发性气胸和肺大泡的临床表现多有不同, 如自发性气胸会有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而肺大泡则没有;自发性气胸的常见症状有发绀、胸痛等, 肺大泡则长期有胸闷、气短、胸痛等表现。 (4) 误诊与误治相互作用:一般来说肺大泡误诊为气胸后行胸腔穿刺, 穿刺针进入大疱腔内或大疱破裂形成气胸均可抽出气体。胸腔引流管进入大疱腔内, 气体排出会持续数日, 这种现象加重了医生的误诊。因此对长期胸腔引流仍有气体排出者, 应进一步行CT检查以助诊。

参考文献

[1]冯国梁, 孙德俊, 侯丽萍, 等.肺大疱并自发性气胸34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1998, 15 (3) :146.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653.

[3]范晋明, 刘宁, 张晓鹰, 等.胸部CT检查对肺大疱致气胸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8, 6 (2) :142.

[4]王红军.肺大疱误诊为自发性气胸12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5) :478.

上一篇: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下一篇:功率放大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