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精选7篇)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 篇1
公众环保意识是一国环境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 公众的环保意识高, 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便于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它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职能, 也不仅仅是少数专家及环保志愿者的事, 而是全民的行动, 需要的是亿万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
1 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现状
我国公众在环保上呈现出严重的“人格分裂”:一方面, 86%的公众认同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 39%的认为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 逾10%大城市居民认为所在城市不宜居;公众如此痛恨环境污染, 环保意识一定很强了, 可调查显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仅为57.05分, 环保行为得分仅为55.17分, 意识和行为双双不及格。
一方面痛恨环境污染, 一方面环保意识很差, 其实根本无须数据描述, 现实中常常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种“人格分裂”:一个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的人, 会一边痛骂污染企业的“无耻”, 一边又会下意识地顺手将手中的垃圾扔向门前的河流中, 毫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想法;一个整天埋怨城市不宜居的人, 平日可能不会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小时空调;一个痛恨邻居乱倒垃圾影响自己的人, 有一天为了方便也会乱倒垃圾。
笼统地说中国人环保意识差、环保行为不及格是很不准确的, 这种评价只能限定于公共环境上, 在私人领地和个人家居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上, 中国人一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中国人如今家居装修最讲究的是什么, 是材料要环保, 室内空气要达标, 买地板、置家具、购家电、刷墙漆时首先问的都是环保有没有达标, 环保诉求可谓登峰造极;吃东西讲究是不是绿色产品, 有没有环保质量认证, 喝水讲究是不是纯天然……与这种私人领地上环境诉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公共环境上环保意识非常差。常居国外的朋友每次回国时都会感慨:中国人私人家里的装修都越来越精致漂亮, 保持得很干净;但是一进入过道这样的公共空间, 往往都没有灯光、没有装饰, 墙上与地上通常是脏乎乎的。
中国近年来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大都是广场、景点、公园、湿地、森林等公共空间。国人对环保“只说不练”, 正源于公共环境与具体个体的权利相距太远。如果赋予老百姓对公共环境更多的法律权利, 如知情权、受益权、损害受偿权、清洁水权等等, 公众会更快、更自然地在切身的环境利益和“共同的利益感觉”中养成对公共环境的保护意识。权利无法彰显, 义务自然无从谈起。
2 培养公众环境意义的措施与建议
2.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 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良好氛围。
大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 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能源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努力使节约能源资源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 开辟专题、专栏,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方针政策的宣传, 普及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 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学校”、“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等活动, 增强节约意识, 促使节约型社会建设真正走进单位, 走进学校, 走进社区, 走进家庭, 融入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 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渗透到广大群众生产生活之中。
2.2 增补节约教育课, 倡导节约的生活态度,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节约习惯。
加强素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环保的公益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环境方面的知识, 把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作为一门“功课”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行动之中, 使学生从小认识到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通过教育宣传, 促使学生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做起, 积极地参与反对浪费, 反对各种各样的奢侈行为, 争做节约的宣传者和创造者,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节约意识和整体素质。
2.3 面向全社会发起倡议, 摒弃日常生活中浪费的习惯。
2.3.1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树立节约
资源的意识, 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开始, 重视勤俭节约的美德。
2.3.2 积极保护水资源。做到随手关掉水龙头;充分有效利用非饮用水, 加大循环利用力度。
2.3.3 最大限度节约电能。
减少电脑用电量, 非工作期间及时关机, 待机时关掉显示器;为显示器、硬盘和系统休眠设定待机时间。电视机调低亮度、音量, 电视机关上后, 应将插头拔下。
2.3.4 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 进一步减少纸质公文印制数量, 纸张尽量两面使用。
2.3.5 减少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用品, 尽量少用塑料袋, 外出购物时尽量用菜篮、布袋等。
2.3.6 对机关的照明、制冷、办公设备等用能设施、设备严格管理。
降低办公、通讯费
用支出, 减少会议、出差等公务活动的经费开支。
2.3.7 积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如广泛使用节电型灯具、器具和节水型产品等。
2.4 建设节约型社会, 各级机关应率先垂范。
各机关单位要开展节约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 要教育、引导和规范机关全体工作人员, 从自己做起, 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 自觉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用实际行动做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模范。建议政府可以对各级机关、学校、企业办公楼先作废纸分类的规定, 而且废纸分类只需要举手之劳, 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
2.5 强化环境意识, 提倡绿色环保行为习惯。
政府应当出台一些规定, 把商家无偿提供的所谓“方便”转化为有偿。例如:商场不再提供塑料袋, 如有需要者, 必须花钱购买布制袋子等等。总之白色污染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另外, 在每个生活小区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箱, 减少电池对环境的污染。
2.6 加大卫生监管巡查力度。
加大环境卫生监查力度, 特别是对饮食大排档油烟、噪音的整治, 以及门前的卫生状况的监督, 加强其门前垃圾及时清运。在街边、小区内多设垃圾筒;有关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路边电缆沟内的卫生死角喷杀虫剂、洒灭鼠药, 有效地降低四害的孳生场所;对堵塞的下水道应及时疏通, 许多路段就是因下雨时路面水不能畅排或下水道的污水外溢致使污水、垃圾、淤泥沉积在马路上, 导致一些道路成为脏、乱、差路段。另外, 市民也应学会管住自己的口, 不随地吐痰;管住自己的手, 不乱扔垃圾;管住自己的脚, 不践踏花草,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人人具备环保意识, 时时注意环境保护, 才能真正解决环保问题, 更好地保护和美化我们的家园。
摘要: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环境保护切实关系到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 树立什么样的环保观念, 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阐述了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现状, 并对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措施加以论述。
关键词:公众环保意识,现状,提高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俊鹏, 金国栋.论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的对策[J].恩施州党校学报, 2006 (2) .[1]李俊鹏, 金国栋.论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的对策[J].恩施州党校学报, 2006 (2) .
[2]王文军.论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7 (3) .[2]王文军.论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7 (3) .
[3]姚奕.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不及格[J].中国林业, 2007 (3) .[3]姚奕.我国公众环保意识不及格[J].中国林业, 2007 (3) .
[4]田平.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解决环境问题[J].中国科技财富, 2008 (5) .[4]田平.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解决环境问题[J].中国科技财富, 2008 (5) .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 篇2
公众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 是指公关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应当具有的一种以公众研究为主、公共利益至上、一切以公众为出发点的思想, 即一切公关活动均应根据公众的需要来制定、策划的原则。它基于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关系的自觉认识, 比如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等, 他强调公民具备对他人及社会事务的关怀意识, 把“个人善”与“公共善”结合起来。公众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众意识, 维护国家利益, 关爱社会, 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树立国家与社会主人的理念, 主动参与社会各项事务的进行与管理, 自觉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见解, 积极采取行动改善社会不良行为与现象。
二、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及展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 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 社会实践创设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 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延伸性特色性活动———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推进公众意识的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公众意识的养成也对公民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拓展性课程, 它整合教材、整合活动、整合教育资源, 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融合, 注重参与教育、体悟教育、形成教育,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认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逐步形成现代公民必备的民主法制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
(二)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1.学习、宣传阶段
(1) 课题组教师通过上课的方式向学生全面介绍课题及方案实施的具体方法和基础知识, 搞清相关概念。
(2) 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学校宣传栏提高宣传力度, 扩大影响力。
2.具体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
(1) 实验班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公共场所, 或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社会关系等, 搜集公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获得初步性的个体信息资料。
(2) 综合个体信息资料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确定一个讨论问题, 并与全班学生分享每一组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确定本组的代表性议题并初步论证该议题的研究价值。
第二阶段:选择班级研究的问题
(1) 各小组提出在社区中发现的问题, 师共同交流、讨论、筛选, 最后采用集体投票的方式确定一个问题, 并讨论该项问题是否能收集到相关的信息资料, 能否得以最终解决。
(2) 对投票决定出的公共问题形成研究的专题, 设计研究的方案。
第三阶段:查找整合所确定研究问题的相关资料, 根据确定的研究主题, 分析可能获取信息的各种渠道, 班级学生分工负责搜集研究、解决问题的各种直接或间接信息资料;要求学生主动深入社会, 联系有关部门、机构、企业、团体、个人, 尽最大可能获取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资料。
第四阶段:编制班级方案
在课题指导教师、班主任、相关专业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依学生的分析与研究, 整理、汇编文献资料, 编制解决问题的方案, 制做演示展板。要求全班参与, 分工到组、到人。
第五阶段:阶段性考评
学生处组织实验班进行前期成果展示评比, 通过阶段性考评, 纠差补缺, 表扬先进, 将活动的开展引向深入。
第六阶段:报告方案 (模拟听证会) , 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成果检验
听证程序:
(1) 学生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必须全员合作、分组陈述等) 。
(2) 对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
(3) 解决问题的方案。
(4) 我们的行动计划及实践。
在听证过程中, 评审组现场提问, 由学生现场答辩, 听证结束必须由评审委员会作总体总结。
第七阶段:总结反思
实验班就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 回顾、总结、反思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写出总结报告, 形成改进措施。
3.成果展示阶段
(1) 进行全校优秀方案成果展示评比, 评选出活动开展“优秀班级”。
(2) 优秀班级及先进个人在全校进行经验介绍, 展示示范操作过程, 以利全校班级今后活动开展。
(3) 推荐优秀班级参加区、市、省级“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竞赛。
三、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公众意识生成的作用
一项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历时一年,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认同自己的身份, 不断地学会关心身边的日常小事, 关心社区, 关心社会, 关爱他人, 了解身边的公共政策, 以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 体悟成长,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有着明显的推进效果。
(一) 公民法制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法制观念、责任意识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让学生自身能力不断提高, 这是形成并推进公众意识的基础。在公民法制教育活动中, 学生必须跨出校门、走上社会, 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 与更多不熟悉的人沟通, 这对于他们来说, 一方面锻炼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见识了不同的世面、接触了不同的人、了解了不同的领域, 有利于开拓视野, 增加知识面, 无疑是学校教育的有力拓展;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集体行动的形式, 分为小组合作操作, 协同共进, 学生们还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 不断地商讨协作, 增强小组的综合实力, 学会分工, 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 学会共同努力想办法去解决任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而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小组落后,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小组的出色表现做出贡献, 而不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分工合作让他们学会了各司其职, 在上台展示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了自信地展示自我, 在与陌生人的沟通中让他们学会了社会交往, 在与不同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 了解了自己拥有的权利, 懂得了自己负有的义务, 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公民责任感大大增强, 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在后续进行的其他各项实践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也是公众意识的形成与推进所需要的。
(二)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是公众意识形成的核心。“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课堂上“闭门造车”, 学到的更多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初中生来说, 对于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要求来说, 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学生需要更多的课外拓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书本的关注变为对社会、对立法机构和政府、对社会热点时事、对国计民生问题的关注, 他们不再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 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公民, 对社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努力, 贡献自己的才华。他们提出的研究方案不管是否会被相关部门采纳, 但是至少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了对自己、对社区、对社会、对政府、对国家的认识, 了解了公共政策制定者们的思路, 明白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努力而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 懂得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在进行各类实践探究活动中, 了解社会现象, 体会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发展了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而能够有这些思想上的改变是学生逐渐具备公众意识的核心。一个人无论学识有多么渊博, 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与情感的切入, 就难以有实际行动;一个人仅仅有权利义务的知识, 却没有坚决主张平等自由的性格力量, 那也只是多了一点纸上文字而已, 这些观念是学生在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渐体验感悟升华而成的, 而这又反过来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更多的实践活动中, 推动实践活动持续顺利开展。
(三) 公民法制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动能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提出研究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落实到了行动上, 这是公众意识培养的落脚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当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具备公众意识的特质时, 就会通过行动不断地强化与推进这种意识。比如, 在学校, 学生开始主动发现并申报学校的志愿者服务区, 负责管理、打扫工作, 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春秋游活动中, 学生主动提出用社会实践活动替代春秋游;社团活动中, 学生参与课外性质的社团逐渐多于课内性质的社团;在假期, 学生自发以研究性小组的形式进行家乡寻访活动, 寻访一些家乡名人的奋斗足迹, 了解他们的发家历史以及爱家爱国的一些事迹, 了解各自家乡有哪些特产、风俗, 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 热爱自己的家乡;周末, 学生自发组织无偿献血、进入敬老院关心帮助老人、走进紫金山进行环保宣传, 关注社会需求;在平时学期之余, 学生们还进行了主题调研, 学会写时事评论, 学会关心学校的食堂问题、关心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问题、关心小区公共自行车的安置维护问题、关心小区停车问题等等, 自主调研并完成一定的调研报告, 这些都是学生在不断具备公众意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成长与变化。在实践中, 学生们不断体会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更加清晰客观地认识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情, 在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选择、判断并学会主动承担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是公众意识的内化, 他们在实践体验中获得了丰富的内心感受, 得到了足够的情感体验, 并在这些体验中激发和唤醒了自我的能力与需求, 主动参与社会各项事务的进行与管理, 积极采取行动改善社会不良行为与现象, 提升行为诉求, 而这些表现正是公众意识养成的落脚点。通过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磨练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提升对自身行为及时分析与不断反思的能力, 从利他主义的角度考虑提出自己对社会的见解, 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一定的作为, 这是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与公众意识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的最理想的结果。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公民精神培育的价值, 影响了学生的“三观”;具有道德生成的意义, 提升了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具有责任培养诉求,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作为意识, 通过课堂教育、学科体验、社会实践不断促成了公众意识的养成, 而公众意识养成的反哺也让我们的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郭忠华.我国公民教育的内涵与途径[J].中国德育, 2014 (01) .
[3]阎学燕, 向丹.关于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
[4]刘宛玢.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的建构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 篇3
1 加强公众意识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和影响
1.1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的基础, 在这一方面来讲, 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从一点上来讲, 人不能离开自然环境去生存发展, 另一个层次来讲, 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人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 尤其是在改造自然是, 会造成相关的环境问题, 这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环境污染问题, 资源枯竭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等, 这些会形成严重的影响, 最终吃亏的还是人类。人类行使各种自然的行为都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 因为人们在环境损害从根本上就缺乏正确的认识, 所以说, 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 提高环保质量, 必须从公众意识角度做起, 只有公众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在行为生活中逐渐改变自己的错误, 这样, 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环境的问题。1.2
1.2提高周围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这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在当今的社会,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我们的公众缺乏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的正确清晰的认识, 而且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保护的知识, 公众一味的对环境保护持乐观的态度, 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 认为雾霾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而且不用太大的公众参与度, 从这个角度出发, 政府部门单纯的强调环境优化问题是不足够的, 由于人们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是非常弱的,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也比较低。因此,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必要的, 有利于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促进中国梦的落实。
2 怎样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2.1迄今为止, 在世界上只有美国和英国有专门设立的环境保护教育的机构。所以, 中国也要像这些发达国家学习, 要努力的建立起环保教育机构。中国的教育部门一直主管这些方面的事情,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性, 所以这样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应该努力的建立起环保教育机构, 从而促进人们在环保领域的思想意识的提高。
2.2自上层对地方进行开展有关环保知识的教育工作, 使人人认识到这一问题,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 领导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3.1 提高环境方面的教育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强度。
资源开发, 规划, 工程建设等相关的的经济建设活动, 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因此必须加强政策关于制定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方面的, 让环保意识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使他们可以从环境方面真正这样去做, 以解决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3.2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部门的执法。
相关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执法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力度工作, 这样他们就可以真正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便建立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机构中的良好的工作。此外, 还要加强培训和教育, 尤其是针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 要提高他们的意识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认识。
4 环境保护教育在基层的宣传强度要增加
4.1 相关机制建设,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成功完成环境保护的工作。
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对环保的支持。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中国公众有时不清楚他们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权利和义务, 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方面的权利义务的存在。这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 这样, 公众就可以很容易地访问关于的环保知识的内容, 尤其是在环保社区, 这样,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从而可以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度环境保护情况。
4.2 在学校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工作。
青少年在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祖国的事业在未来将落在青少年的身上, 所以, 从小训练年轻人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学习的欲望, 他们学习能力强, 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的特点, 使教育者非常容易做好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应该建立在初级和中级教育方面, 即初中和高中, 在这里, 不仅可以使他们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还可以使他们更有能力去做保护环境的事情, 带动家长和周围的朋友。
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的作用很大, 所以说, 公众建立环保意识这一点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整体水平, 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效率, 还能促进中国的经济, 环境和社会的像一个良好的方向的前进, 更好的开展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梦。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可以促进环境的健康发展,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约型社会,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建设。建立起一个美好的家园, 没有雾霾, 没有污染, 在蓝天白云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 1995 (4) .
[2]金梅, 杨琪.政府监管与企业环保行为的博弈分析[M].青海社会科学, 2009 (3) .
[3]孙荣.如何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1 (2) :21-23.
[4]陈志军, 俞喧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 1999 (3) .
[5]李杰.试论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J].资源节约与保护, 2013 (2) :7-9.
提高公众保护地球意识的路径分析 篇4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最早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 “地球日”活动,其场面气势恢宏, 备受世界瞩目,这是地球日活动的首次亮相,可见,这个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他们已经在为地球恢复面貌而做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有关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的建立,也使其他国家意识到环保对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990年的4月22日,140多个国家举行了以 “如何改善全球整体环境”为主题的地球日活动,2009年,联合国将4月22日正式定位 “世界地球日”,至此,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关注并付诸实际行动来拯救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
2公众参与保护地球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的概念隶属于民主政治的范畴,这种形式体现了我国立法的民主性和公平性。公众参与保护地球活动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更是为了让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认可此项法律章程, 主动自觉地遵守保护环境的基本准则。民主政治体制下的公民的权益必须要严肃对待,因为只有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他们才能将保护环境的口号付诸实际行动中去,才会自觉将参与过程中的权力转化为义务。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占据主体地位,作为治理的主导,其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包括制定决议、执行监督等,但是公众也应肩负起自身保护环境的职责,配合政府,履行好保护环境的义务,让公众参与变为政策执行的有效途径。
3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路径分析
3.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在遥望天空、梦想插上翅膀飞上蓝天的那个年代我们很难想象如今互联网络的便利和发达,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新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时俱进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也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通过大力宣传,让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环保的浩然正气。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宣传其他地区治理当地环境问题的经验和具体措施、宣传表扬基层社区先进保护环境小组,同时也要打开门户,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治理地区的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破坏环境的负面现象不要规避,要通过抨击和严打,对公众起到警示作用,使个体或企业检讨和规范自身不良行为。对于严重破坏环境并经劝导处罚无效的企业要予以严惩,要在媒体上曝光其具体事件,用舆论的力量来唤起公众内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此外,环保部门应在官方网站上设置专门的环保知识专栏,开辟环保论坛,让公众在一个匿名的空间里为环保献计献策; 通过发放环保手册等书籍,不断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设立检举信箱,任何人均可以在尊重事实基础上有根据的对所发现的破坏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进行揭发。
3. 2做好环保教育工作
保护环境的概念法律一直都存在,只是并未引起公众的重视,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也一直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而没有具体落实到法律法规上,生活中破坏环境不会得到相应的处罚代价,那么试问没有他律约束的自觉性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所以,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应从学校教育开始入手,打开孩子心中那片净土,让环保观念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根深蒂固。学校应将此项教育从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中分离开来,开展专业的环境保护相关课程,通过书本知识,使孩子们将环保作为一种理所应当的自觉性化为实现行动,将垃圾扔到垃圾箱内、不随意采摘花朵、自带餐具布兜,同时要增加相应的实训学时,以植树节为契机,在让学生种植树木的过程中向他们普及环保常识,让他们意识到树木对于净化空气的重要性,使他们增强爱护花草的决心。
3. 3发挥公众环保主观自觉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每一个人都捡起一片废纸,那么清洁工人这个职业就可以消失了; 同样, 如果每一个人都砍伐一棵树木,那么我们的后代便再也不知道森林为何物了,所以,在保护环境的进程中,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发挥公众的主体地位,既可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又可以减少环保应用成本。首先,公众要将环保作为一种理念,内化于心,要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职责,从自身做起,不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 为社区、为单位的环境问题贡献力量。其次,政府要还原给公众一个当前真实的环境现状,要让公众认识到当前环境的危机已经足以为自身的生活带来威胁,帮他们分析利害关系,要让环境保护的国策成为深切关系到公众切身实际利益需要的话题。一种为了自身寻求更好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自我保护意识会使得人们的环保决心在无形之中势必大大增强,其实际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3. 4做好环保监管工作
在环保工作执行过程中,监督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效率高的监管队伍是环保工作落到实处的基础和杠杆。首先,从国家到地方,都要逐层配备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监察执法人员,他们既要具备环境保护学科的基本常识,又要懂法、守法,并要对其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第二,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加强执法力度,可通过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具有重大污染隐患的单位实时全天候的监控。此外要通过改善环境监管条件基础在信息监管能力上下功夫、做文章。一个与保护环境相适应的环境信息反馈机制既要符合当地环境现状,又要与相邻地区及整个国家相协调。要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奠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和共享,实现环境政务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服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姗姗,董小川.论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公众参与之完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35-37.
[2]周丽旋,彭晓春,董家华,等.环境保护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
[3]张兰,李叶欣.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中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视角[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2):47-49.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 篇5
建设项目环保验收中公众参与可以弥补环评中公众参与的不足, 为“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提供可靠依据, 同时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1]。但现阶段建设项目环保验收中公众参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 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公开程度不够
目前环保部门只在受理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后才向社会公示受理情况, 且只在环保部门网站公示, 公开的内容较少, 很少有在环保验收监测或调查期间进行公示, 这使得项目受影响的公众很少能看到, 无法了解建设项目污染的相关情况, 更无法表达对建设项目的意见
1.2 公众参与对象的选择不具代表性
目前, 公众意见调查多参照相关验收技术规范和《公众意见调查工作要点》执行, 但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 且由于验收监测或调查时间较短, 验收监测或调查单位只是随机对周围直接受影响的公众选择调查, 从而影响公众参与的全面性。
1.3 公众参与方式比较单一
虽然公众参与的方式很多, 但目前多采用公众意见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均按统一的设定好的格式, 调查内容不能全面的反映出项目的特点, 问卷缺乏针对性, 被调查人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见。
1.4 公众参与时间较短
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在试生产的三个月内进行, 而目前的公众参与只是在验收监测或调查期间进行, 时间较短, 不能很好的了解公众对建设项目的意见。
2 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议
为更好地开展环保验收期间的公众参与工作, 发挥公众意见调查在环保验收中的作用, 本文对完善公众参与提出了一些建议。
2.1 加强信息公开
公众对影响自己利益的公共事务, 应当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环境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 提高群众环保公众参与权利的认识, 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化, 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环保部门应在验收监测前进行第一次公示, 公示项目环评及审批等相关情况、验收监测单位、公众参与联系方式等信息, 并在受理验收申请后做第二次公示, 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地点、建设单位、监测单位及验收监测报告全文等。而信息发布方式应采用便于公众知情的方式, 如通过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发布公告或在受影响村、镇张贴公告信息等, 让受影响的居民及对建设项目关注的单位和个人能及时、准确了解项目环保验收的信息。
2.2 公众参与对象应全面
公众参与的对象除了受项目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外, 也应考虑受项目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 如项目施工、运营期原料及产品的运输、废弃物处置等环节会影响到的单位和个人;有关专家;关注建设项目的单位和个人, 如各级人大代表, 相关研究机构和个人, 当地合法的环保组织等。公众参与对象的选择应根据调查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 如走访咨询调查的对象, 应包括受影响的居民、环境影响评价和施工设计单位、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项目建设和施工单位;问卷调查对象应为受影响区内常住居民, 其中包括直接受影响的居民、集体和相关专业人士等。
2.3 公众参与方式应多样化
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公众参与应有走访, 问卷调查, 座谈会、媒体公开, 听证会等方式。
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 如对建设规模小, 对环境影响轻微的项目可只采取走访问卷的方式, 对有争议的建设项目可召开座谈会或在验收工作组中邀请公众代表, 由公众全过程参与验收。
2.4 公众应全过程参与
我国建设项目环保验收中的公众参与只是在项目验收监测或调查期间开展, 由于时间短, 常使验收的公众参与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过程, 并不具很好的代表性。我们应将验收公众参与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联系起来, 将公众参与贯穿于验收全过程, 在项目试生产之前就让公众参与进来, 在试生产期间进行公众监督, 在验收报告受理后公示征求公众的意见。
3 结语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环保验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众意见为环保验收审批提供重要依据, 但公众意见具有非权威性, 其意见合理性还要通过现场勘察、现状监测、文件资料核查等工作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2]。由于公众参与在建设项目环保验收中起步晚, 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 在实际工作中, 还存在许多问题。环保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 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 使环境信息透明化, 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
摘要:文章阐述了公众参与在建设项目环保验收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议。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鲁垠涛, 李海生, 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公众参与的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 2003, 25 (11) :16-17.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 篇6
1 公众标准化意识现状分析
1.1 调查问卷分析
课题组在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内分别针对学生、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开展调研, 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90份。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一系列分析, 不难发现公众对日常生活中的标准化了解程度较低, 对标准化的重要性较轻视, 公众标准化意识普遍缺乏。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标准化意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以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的问卷数据显示, 对标准化非常了解的学生几乎没有, 认为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学生高达60%以上。
在职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标准化水平。从在职人员的问卷调查可知, 认为很有必要开设标准化课程的在职人员仅占13.1%, 认为有些必要的占41.5%。由此可见, 在职人员对标准化的重要性随着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的增长具有一定的认识。
退休人员对标准化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老一辈人的标准化意识水平。以退休人员为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显示, 对所给标准图标全不认识的退休人员占26.5%。由此可见, 退休人员相比学生、在职人员, 对标准更缺乏了解与认知。
1.2 热点事件中公众标准化认识状况
自“三聚氰胺”事件以后, 食品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在安全背后的“标准”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但从近几年公众对相关事件的反应来看, 其标准化意识及标准化基本知识仍存在不足。如2013年4月农夫山泉深陷“标准门”, 《京华时报》持续28天以连续67个版面、76篇报道, 称农夫山泉“标准不如自来水”, 双方各执一词, 相关主管部门的解释也显得含糊不清, 引发了公众对饮用水问题的强烈担忧。“标准门”事件的根源在于下级标准在制定安全性指标时与上级标准的处理方式不妥, 未采用“引用标准”方式使下级标准达到“自动更新”的效果, 加上相关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下级标准修订不及时等状况导致最后事件的爆发。
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对公众标准化的认识起到负面作用。如2013年11月1日有媒体曝光称, 统一、康师傅等名牌方便面的油包都含铅、砷、汞等重金属。该消息通过互联网转载引发消费者恐慌。但从权威机构公布的检测数据显示重金属含量都是在安全范围之内。从中可以看出公众不熟悉食品安全标准的框架与原则, 不熟悉“每日允许摄入量”的概念。类似事件在近几年还有许多, 不排除其中部分事件存在人为利用公众标准化意识不强制造负面效应达到商业竞争目的的现象。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前期对调查问卷及热点标准化事件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公众标准化意识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单一性问题, 而是综合系统性难题, 从某个角度而言, 问题发展中涉及标准化涵盖的各方组织、人群和利益方。一方面, 公众本身对标准化意识的主动性关注需加强;另一方面, 外界需要为公众创造氛围使其认识到标准化重要性以及掌握标准化的基本知识, 两者相辅相成。
2.1 公众对标准化知识缺乏主动渴望和学习的意识
在历史长河的积累中, 国人养成了“中庸”的处事方法, 在许多问题上宁可采用定性、含糊的方式加以处理。或者是, 当问题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不加以认真关注或者仅仅旁观而已;对于某些事情真真切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往往也是采取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态度, 从众、逃避的心理相对明显。缺乏主动关注标准化知识并从中研究和发现对自己解决问题有利的途径的意识。
2.2 社会为公众创造的标准化氛围仍显不足
与国外相比, 标准化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较为不系统。从幼儿学前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这个过程中缺乏连贯性地输入标准化理念[3], 加上近几年社会上某些企业和商家道德滑坡使得类似“食品安全”的问题频频发生。同时, 政府部门推广标准化工作的途径单一, 主要以搭建标准化信息平台、在个别主要节日举办活动等形式。标准化信息平台的主要特征是提供专业的标准文献阅览, 为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服务。相对普通公众而言, 专业标准的可阅读性较差, 难以引起公众的关注。
2.3 新闻从业者的公正性影响到标准化意识的普及
从近几年大量的媒体报道中不难发现, 有部分新闻从业者片面追求报道的点击率而忽视事件本身的内容, 甚至夸大、歪曲事实迎合部分公众的阅读快感。比如:2008年“馒头国家标准”的新闻报道, 称标准中规定馒头“应该是圆形或椭圆形”, 引起公众对标准化的质疑和鄙视, 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尽管国家主管部门及时辟谣, 但直至今日, 仍有不熟悉情况的公众以此为例抨击我国标准化工作。
3 提升路径建议与实施
基于上文有关公众标准化意识的现状和原因, 课题组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查阅与意见征求, 对不同人群的公众标准化意识提升路径进行思考与研究, 结合每类人群的特点, 构建各自的路径建议, 并在下沙地区内予以实践。
3.1 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相对而言, 具有知识体系较为完善、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自我判别能力急需引导等特点。同时基于网络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课题组建议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模式对其加强标准化意识培养。
基于以上特点, 并结合中国计量学院作为全国“标准化工程”专业唯一承担院校的现实, 课题组提出以下路径。首先, 通过实地走访学生, 与其讲解与标准有关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对标准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传授日常生活中选用符合标准的物品的技巧。其次, 在校园范围内摆设宣传点, 发放标准化知识宣传册, 提供标准化相关信息的免费咨询。第三,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制作幽默生动的标准化知识宣传海报, 并邀请各大高校好友参加标准化宣传视频的录制, 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第四, 在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等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活动, 活动形式包括广播朗读标准日宣传稿、有奖问答游戏、标准日签名活动等。
3.2 企业职员
企业职员是社会工作人群中的主力, 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接受能力, 对标准化有效性的认可性较强;同时, 其工作环境或职位身份要求其按既定的某些标准或规章制度行事。在具体实施标准过程中, 企业职员是能感受到具体标准是否可行、操作性是否便捷的主要人群, 也是对其所在领域现有标准是否存在问题能提出相对较为专业意见的人群[4]。但是, 其工作环境或职位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上级或企业主的影响而困扰标准化的推广。
课题组根据自身条件针对通信服务行业职员展开研究。我国对于通信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 但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其中如客服人员的标准化意识程度与客户满意度、行业整体形象间存在连锁反应。课题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与服务人员面对面座谈, 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 普及标准化知识,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二是在移动营业厅内分发传单并宣传通信服务标准化;三是通过拨打客服热线与客服人员进行沟通, 沟通中谈及标准, 无形中向其推广标准化。
3.3 连锁经营者
连锁经营最大特征之一就是具备可批量性复制性, 标准化是复制的必要前提;连锁经营者的标准化意识关系到其服务质量、门店业绩, 甚至是品牌的存亡[5]。课题组对众多的连锁店进行分析, 进而挑选出美誉度、标准化程度具备一定基础的连锁店铺。该类店铺对标准化的重要性已经有基本的了解, 更愿意配合课题的研究实践, 并由此提高其自身的标准化意识。课题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向连锁店店主发放自制的标准化宣传小册子;第二, 与连锁店经营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进行标准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探讨, 将成员的理论知识与经营者的实际经验融合起来, 解决具体问题;第三, 鼓励经营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进一步整合标准化信息, 向其客户推广其标准化流程和服务, 增强消费者的体验。
3.4 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活群体, 尤其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广, 该类人群将进一步扩张。同时, 该类人群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细节, 包括每日餐饮、常见生活用品等。同时, 该类人群的另外特征是年纪较大、赋闲在家或照顾孙辈、信息渠道较为单一、更加关注自身和家庭利益。
课题组结合以上特点采取了以下路径:第一, 在社区进出口等明显位置悬挂“标准化进社区”的横幅, 吸引其注意力;第二, 在社区广场或人流聚集地发放标准化宣传图册, 主要内容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产品, 指导居民正确选取符合标准化的产品,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标准化宣传。第三, 围绕近年来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热点事件,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释事件的由来、发展和结局, 重点解释标准化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4 结语
由于受思想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我国公众标准化意识明显滞后于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升公众标准化意识是一项基础、系统的工程, 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长期的投入。中国计量学院标准化学院拟针对高校学生举办“标准化杯”调研大赛, 旨在使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参加社会调研, 不断提升自己的标准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国靖.唤醒全民的标准化意识[J].上海标准化, 2004, (10) :33-35
[2]李书环, 李艳聪.标准化与标准化意识教育[D].天津:天津农学院农工系, 2002:977-978.
[3]杨浪萍.论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标准化意识[J].交通标准化, 2000, (2) :30-32.
[4]李蔚苹.厦工:加强标准化意识提升企业产品技术水平[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09, (12) :21-24.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 篇7
1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从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人类要想良好的生存下去, 必须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并在环保观念的指引下实施环境保护行动[1]。当前, 有些社会公众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并且国家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 因为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可以让人们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 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 通过法律和道德来约束人类的行为, 进而开展公众环境保护活动, 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 环境宣传教育的特点
2.1 明确重点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过程中,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并开拓教育渠道, 将全新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教育活动中, 从而提升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那么环境宣传教育就要明确重点[2]。在开展宣传活动时, 利用法制方式来普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然, 所开展的保护法律宣传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群体, 结合群体的需求合理制定宣传计划, 突出宣传的重点内容, 然后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展开教育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需要将法律与保护联系在一起, 让公众学习到实用的保护知识。
2.2 多样性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育部门可以在社区、乡镇等区域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 普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街头广告牌和小区墙报等地都可以张贴环境保护及有关法律的条幅和标语。例如, 城市的车体都有保护的宣传图案, 人们可以观看到宣传的景象, 而且这样的宣传教育形式成本较低, 同样能够达到环境保护宣传的效果。
2.3 网络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中, 网络成为各种宣传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 将大量的信息以微博、手机等形式向公众发布, 公众可以浏览到众多环境保护信息, 然后在网络上对话题加以讨论[3]。当然, 环境保护部门权利和义务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 实现百姓吸收宣传内容, 从而提升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之,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过程中, 一定要突出网络化的特点, 并且利用网络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4 公众力量
国家政府意识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必须要发挥公众的力量,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效开展。政府可以将环境保护知识以新闻媒体的方式向公众宣传, 普及环保知识, 公众之间再对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讨论和研究, 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3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策略
3.1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性
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打造多样性的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形式。要想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必须结合不同群体, 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首先, 建立保护教育宣传阵地, 网络、报纸和杂志等都可以作为阵地。例如, 在“云南环保局网站”内[4], 宣传人员可以将重要的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在该网站内, 公众登录网站后, 即可浏览到环保宣传知识, 并观察有关环保的宣传片, 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其次,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人员还可以走进基层, 尤其是农村地区, 这里学习条件不如城市, 所以走入基层更有利于对环保知识的普及, 工作人员可以向民众讲述环境的现状, 并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 还可以发放一些书籍, 让民众通过书籍了解如何做好环保的常识, 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扩大宣传范围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深入人们的心中, (可以) 通过扩大宣传对象来完善宣传教育工作, 所以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教育向青少年的宣传力度,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 学习和接受知识更容易, 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向青少年灌输保护宣传教育知识, 非常有利于提升其保护意识。向青少年宣传保护知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第一, 加大保护教育的教学力度, 学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传授保护的重要性, 讲解保护知识, 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板报上绘画和书写有关环境的内容。此外, 教师还要求学生不要乱扔垃圾, 讲文明树新风, 然后让学生深入社会活动中, 对街道和社区中存在的垃圾予以处理, 保证生存环境的清洁。
3.3 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公众的力量比较强大, 所以为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就必须要发挥公众的作用。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环境保护意识还不是十分强, 并且生产力相对较低, 环境保护行动未能全面开展[5]。因此, 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 政府必须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每年将财政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教育人才和购置宣传设施上, 从而确保宣传活动有效开展, 因为只有教育单位人才结构更加完善, 才能健全宣传工作。同时良好的宣传设施有利于开展宣传工作, 通过听、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从而使公民对环境保护有充分的认知, 全面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4 结论
为了人类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国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以多样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并开展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让全民公众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通过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 进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人类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 才能有效开展一系列活动, 同时最重要的是让人类拥有健康生活的基础条件。然而,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些工业和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使得环境不要受到威胁, 所以必须要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针对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展开了研究, 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作为目标,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使得社会公众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公众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贾峰.提高环境意识转变公众行为应对气候变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37 (1) :10-15.
[2]李成金.云南湖区公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浅析[J].云南环境科学, 2003, 22 (Z1) :30-32.
[3]梁光源.提高宣传实效服务环保大局[J].环境, 2014 (3) :36-37.
[4]钟新.全民参与:培育环境意识促进环保行动——环境宣传教育[J].环境保护, 2011 (12) :32-33.
【公众环保意识培养】推荐阅读:
环保的公众参与05-08
公众意识10-13
公众环境意识06-09
关于社会用字规范公众意识的问卷调查09-08
素质教育下环保意识的培养08-02
公众心理05-22
公众视角05-23
公众健康06-28
公众责任07-11
农村公众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