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公司

2024-10-09

公众公司(共11篇)

公众公司 篇1

◎政策背景

在境外成熟市场上,不仅对股份公司的证券发行行为进行监管,还根据股份公司是否涉及公众利益将其划分为公众公司和非公众公司。对不在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因其涉及公众投资者,也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包括准入管理、持续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等,将其纳入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系,规范其股份转让与融资等活动,保护公众投资者的权益,防范风险。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此类公司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经营不确定等特点,监管制度的设计,既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透明度、规范性和组织性,也要建立相应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2006年修订的《证券法》扩大了股份公司纳入证券市场统一监管的范围,将公开发行不上市的公司纳入证监会监管,从而划出了一条股份有限公司触及公众利益的红线。根据这一立法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6]99号)明确提出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要求证监会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纳入法制轨道。

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行业要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助创新,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今年先后有新三板扩容、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政策相继推出,为加大对中小企业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深化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证监会起草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

《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于2012年6月15日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10月11日,证监会正式发布《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监管办法》”)。《监管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相关的配套细则在制订中。相关负责人表示,证监会将力争在《监管办法》正式施行前基本完成相关配套规则。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范围与总体要求。

非上市公众公司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其股票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一)股票向特定对象发行或者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

(二)股票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转让。

实践中,第一种情形多为出于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或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目的进行发行或转让行为后股东人数超200人的公司;第二种情形主要指的是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包括各产权交易所、新三板上挂牌转让的公司。

根据《公司法》等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为2人以上200人以下,股东超过200人必须满足法律法规的其他条件并经证监会核准,以公开募集的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其股份转让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或者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监管办法》突破了传统的股东人数200人的限制,允许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公开转让和发行,规定除公司股东、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人员以外,特定对象的市场参与主体不局限为机构投资者,变为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的自然人投资者、法人投资者及其他经济组织,允许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转让和发行向个人投资者开放。

《监管办法》规定,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应当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集中登记存管,公开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

此外,对于《监管办法》施行前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经证监会确认后,可以按照《监管办法》的相关规定申请核准,一并纳入监管范围。

◎公司治理

针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特点,《监管办法》在适度监管的基础上,引导并推动非上市公众公司在《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框架下健全治理机制。具体措施上,一是兼顾非上市公众公司特点和监管实际需要,制定非上市公众公司章程指引对非上市公众公司治理作出原则性规定,引导其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二是突出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要求董事会对公司治理机制是否保证所有股东享有充分、平等的权利进行讨论和评估,并在章程中约定表决权回避制度。三是促进纠纷依法自治,要求在章程中约定股东间矛盾和纠纷解决机制,支持股东通过仲裁、调解、民事诉讼等司法途径主张其合法权益。

◎信息披露

《监管办法》规定了非上市公众公司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有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的义务。

鉴于非上市公众公司规模较小,信息披露要求应重点突出,在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前提下,体现两方面特点。一是降低信息披露成本,在披露内容上,强化投资者关心的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风险因素;在披露频率上,定期报告只要求年度和半年度报告,不要求披露季度报告;在披露方式上,要求在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平台公布,不要求在报刊上进行披露,并将纳入证监会的电子化信息披露规范体系。除监事会公告外,公众公司披露的信息应当以董事会公告的形式发布,并应当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平台公布,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非上市公众公司可以在公司章程中约定其他信息披露方式。二是实行分层次的信息披露监管,对公开转让和定向发行的公司要求披露公开转让说明书或者定向发行股票预案、年度和半年度报告,对因其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公司,仅要求简要披露定向转让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但具体的内容与格式、编制规则及披露要求,由证监会另行制定。

◎股票转让

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应当以非公开方式协议转让。《监管办法》规定,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股份有限公司,应当自上述行为发生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制作申请文件,申请文件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定向转让说明书、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股份有限公司持申请文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核准。在提交申请文件前,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将相关情况通知所有股东。

《监管办法》对因其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公司不设准入门槛,可在上述情形发生后3个月内向证监会申请核准或者降低股东人数,在3个月内股东人数降至200人以内的,可以不提出申请。为防止监管套利,不允许其股票公开转让,只能向特定对象以非公开方式协议转让。对未经核准的,将启动打击非法发行股票机制。如果此类公司拟公开转让或定向发行,则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核准。

非上市公司申请其股票向社会公众公开转让的,股票公开转让的具体方案作出决议应须经出席股东大会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并制作公开转让的申请文件交由证监会受理并审核。

《监管办法》对申请股份公开转让的公司放松行政管制、简化行政审批,重点要求治理机制健全、信息披露规范,不设财务指标,不做盈利要求。同时,要求证券公司出具推荐报告、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同时,证券交易场所出具是否同意挂牌的审查意见。

◎定向发行

定向发行包括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以及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公众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两种情形。

特定对象的范围包括下列机构或者自然人:

(一)公司股东;

(二)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员工;

(三)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的自然人投资者、法人投资者及其他经济组织。

考虑到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往往需要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留住核心人员等内部员工,《监管办法》将核心员工纳入发行对象范围。至于核心员工的认定,应当由公司董事会提名,并向全体员工公示和征求意见,由监事会发表明确意见后,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

《监管办法》同时规定了定向发行的人数限制,即包括核心员工在内的除股东外的特定对象定向发行合计不得超过35人。

根据《监管办法》的相关规定,定向发行的发行方式为储架发行制度。储架发行制度源于美国,是一项关于公众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特殊流程规定,即为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再融资制度,相对于传统证券发行一事一审的监管模式而言,储架发行是对一揽子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持续监管模式。

《监管办法》规定,公司申请定向发行股票,可申请一次核准,分期发行。自证监会予以核准之日起,公司应当在3个月内首期发行,剩余数量应当在12个月内发行完毕。超过核准文件限定的有效期未发行的,须重新经证监会核准后方可发行。首期发行数量应当不少于总发行数量的50%,剩余各期发行的数量由公司自行确定,每期发行后5个工作日内将发行情况报证监会备案。

非上市公众公司发行审核实行快速融资豁免制度,对定向发行后股东累计不足200人的或在12个月内发行股票累计融资额低于1000万元的非上市公众公司,不要求其向监管部门申请核准,可自办发行,在每次发行后5个工作日内将发行情况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

中国证监会依法履行对公司股票转让、定向发行、信息披露的监管职责,有权依法律规定享有现场检查、责令改正、监管谈话、责令公开说明、出具警示函等监管的权利。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挥自律管理作用,对从事公司股票转让和定向发行业务的证券公司进行监督,发现证券公司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的行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在现实操作中,尽管新三板的在试行期间都是由证监会来主导,但是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来暂行管理的,《监管办法》要求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票发行、上市、交易均由证监会来集中管理,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对证监会的监管权进行了界定。

对非上市公众公司、证券公司和证券服务机构等的违法违规行为,除按《证券法》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外,还规定了监管谈话、责令改正、不受理业务申请等监管措施。同时还强调了打击内幕交易行为的监管要求,《监管办法》规定,非上市公众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或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对公众公司股票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公开前,泄露该信息、买卖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股票的,依照《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公众公司 篇2

1、团队建设

1.1 团队人员要求:

商务谈判能力;抓住重点能力;积极思考能力; 不断学习能力;高效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危机公关处理能力;了解受众兴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品牌树立能力。1.2 团队人员构成

每个微信公众帐号由公司1-2名员工兼职负责。设定2名负责人进行应急管理(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兼)。另配备1-2名网络营销经验丰富的员工负责项目运作(亦可聘请顾问)。

2、信息推送分类

2.1、行业信息 2.2公司新闻 2.3产品介绍

2.4员工互动空间(面向公司员工组)2.5节假日祝福及员工节假日值班安排

3、信息来源:

3.1、总经办负责收集各大门户网站、权威发布平台相关信息

3.2、总经办负责起草公司新闻、员工互动空间、节假日祝福等信息

3.3、公司各部门负责起草本部门近期开展活动的图文信息(如培训会、项目启动会、合同签订、与客户的联谊活动等),总经办负责汇总;

4、素材管理

通过百度图库,360图库,门户网站照片、公司自拍照片等途径选择合适的推送图片。

5、内容规划

微信内容策划(见内容规范)

微信内容

1)企业动态(5%)2)行业动态(30%)3)日常小知识(50%)

4)设计前沿(15%)

6、推送频率

4次/月,每周五推送1次。

7、审核方式:

编辑好的图文信息于每周五上午十点之前发送至总经办审核,审核通过后按照原定计划时间发送。

8、推广方式

宣传渠道策划 8.1 线上宣传渠道

开通公众平台账号(注册官方类微信、销售类微信、客服类微信等)公司内部员工推广。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引导本部门员工下载微信,并学习使用微信,关注公司公众账号,并适时对外转发公司信息。

(1)微博、官网上添加微信二维码

(2)利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模块,在企业微信签名档做好自己的免费宣传(3)利用微信“漂流瓶”功能模块:

“扔一个”,发布一段语音或者文字投入大海,如果有其他用户“捞”到则可以展开对话,邀请加入微群;

“捡一个”,每天只有20次捡漂流瓶的机会,也可以进行对话,邀请加入微群。

(4)利用微信“摇一摇”,摇到微友后发布一段语音或文字,进行企业宣传,邀请加入我们的微群

(5)利用微信“添加朋友”功能模块,添加好友。

注:(2)(3)(4)(5)仅限个人微信号及维护号,公众平台无此功能。

8.2 线下宣传渠道

(1)名片、传单、T恤/广告衫、说明书、产品包装、店内海报、X展架、户外广告、活动、传统媒体、关注陌生人、赞助活动上的广宣品等。

(2)向企业内部员工推荐心诺智造微信公众号。

9、微信运营情况分析

9.1、每次信息推送后,5天内收集客户的反馈,如有重要反馈信息,及时报送总经理。9.2、每月对微信的整体运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分析客户阅读兴趣点,着重推送客户关心的内容。9.3管理工作

公众平台管理

实时消息统计(3天/表)

公众公司 篇3

[关键词]农业企业;微信公众号;模块

加速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国家的重大战略,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的人均收入将有较大幅度提升,农民的信息消费意识、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将普遍增强,现代农业对信息技术应用需求迫切,农业农村信息化会将由以试验示范为目的和特征的政府推动阶段向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和特征的需求拉动阶段过渡。

根据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其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农服务,将新的信息技术向农业企业进行推广则是校企合作的新突破。

1.项目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1.1项目简介

杭州荣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自身农场产品种植销售与对口水果企业商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位于萧山,拥有自己的直属农业基地与其他对口水果基地,直属农场基地在萧山,其他对口水果基地遍布浙江省各个地市和海南热带水果产区。公司的发展推广离不开信息化,因此公司委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生们,采用合理的手段帮助其开发销售推广信息化平台。

1.2微信公众平台介绍

微信公共平台是目前国内最大用户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它的相关用户体验已经非常的完善,用户的自由度非常的高,随着微信越来越大众化,普及化,国际化。微信的用户数量急剧增大,有很多的人每一天的空余时间都在刷微信,每一个人用在微信上的时间每一天是2至3小时。微信有大量的活跃用户。而微信公众平台是专为企业、组织部门、个人提供的平台。对于大众化的企业而言,微信开放平台已经使得微信作为一种移动互联网上不可忽视的營销渠道,微信公众平台是未来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O2O),让用户与商家更好做线下线上的互动。

1.3可行性分析

基于上述的项目简介,以及该公司的规模并不大,信息化社会服务的周期也相对较短,因此采用微信公众平台比采用基于手机平台的App开发来的更加优化和合理,一方面可以为公司节约成本,另外一方面可以达到公司销售推广的目的,并且技术上也相对简单快速,因此该项目基于规模、时间和成本来说都是可行的。

2.项目的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

通过到实地调研与公司老总面谈沟通确定该公众号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司信息介绍:

主要对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的客服联系电话以及公司特色作介绍。

第二.公司的商品营销广告

主要对于公司所上新品和产品的一些广告营销信息。

第三.公司产品销售

通过公众号对公司主营的产品进行微信平台的网络销售。

2.2非功能需求

在用户访问时候,能够同时处理并发达到10000个用户同时访问。公众号广告文章只能分享,不能评论,呈一个封闭状态。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的处理和服务的方法面面都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只有为用户着想,也就是说,微信正在成为一种互联网的基础架构,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服务集合。

3.项目的概要设计

3.1项目的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功能模块包括以下三大模块,以及每个模块内部的子项说明如下:

(1)公司简介模块:该模块没有子项,主要在模块上发布公司的基本信息和网上客服信息。

(2)商品销售模块:该模块主要是提供给用户微信购物的功能,该模块包括三大子模块:子模块1-果园直供;子模块2-健康餐桌;子模块3-滋补干货。

(3)公告广告模块:该模块会按照日期定期发布一些健康生活知识与广告上新通知。

3.2项目的数据库设计

根据功能模块图和功能描述确定项目需要以下几个数据库实体对象来存储相关的信息,包括用户信息,商品类别信息和商品信息,广告公告信息,后台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因此需要用户表、商品信息表、商品类别表,广告公告表,E-R图如图1所示:

4.项目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微信公众号的开发要遵循微信平台二次开发的一些规范和常规流程,大致分成以下三步:

第一步.申请消息接口

在公众平台网站的高级功能—开发模式页,点击“成为开发者”按钮,编写URL和Token,其中URL是开发者用来接收微信服务器数据的接口URL。Token可由开发者可以任意填写。用作生成签名(该Token会和接口URL中包含的Token进行比对,从而验证安全性)。

第二步.验证URL有效性

开发者提交信息后,微信服务器将发送GET请求到填写的URL上,GET请求携带四个参数。

第三步. 验证URL有效性成功后即接入生效,成为开发者。

如果公众号类型为服务号,可以在公众平台网站中申请认证,认证成功的服务号将获得众多接口权限,以满足开发者需求。完成上述的三個步骤之后才可以根据各个模块的设计进行实现操作。

4.1公司信息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公司信息模块是一个简单的公司信息和客服信息的展示界面,因此设计上遵循微信平台开发的最简单的推送页面的方式,按照一定的要求显示公司的信息和客服的信息,具体的实现后的效果图如图2:

4.2商品销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商品销售模块是微信公众号上的微商城,主要包括了果园直供、健康餐桌和滋补干货三个子项目,主要入口导航界面采用微信二次开发的相关接口实现,具体如图3所示:并在该页顶部提供销售的所有商品展示、个人购物车展示和查看物流展示以及个人用户信息修改管理四个选项卡菜单。

其中各个子模块进入都是相关类别的商品销售界面,使用微信二次开发的商城接口API实现了商品的网上销售功能,并且支付的时候能够支持微信和支付宝支付两种支付方式,这个也是调用微信二次开发的支付方面的接口即可。

4.3广告公告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该模块主要是类似微信公众信息推送的广告功能,定期对和公司业务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公告、广告和健康知识发布在该界面上,具体如图4所示:

5、结论

使用微信平台二次开发为小微农业企业的开发微信公众号,促进了农业业务发展,实现了推广宣传的移动化与信息化作用。微信公众号能够起到宣传公司的业务,推广公司的新品和在线销售公司的产品作用。带动了其他小型农业企业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德申,秦红亮.微信公众平台开发—订阅号功能开发研究.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19期

[2]姜焕军,任翔.微信电子商务应用价值分析.泰山学院学报,2014年9 月第36卷第5期

[3]李江湖.开发微信公众号功能——深度发展广播互动.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12期

[4]詹成国,朱伟,徐敏.基于Android 的测控装置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开发.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1月第32卷第1期

作者简介

公众公司 篇4

最近,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中国证监会,同意设立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新设立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将主要承担以下职责:拟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不上市股票的规则、实施细则;审核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不上市股票的申报材料并监管其发行活动;核准以公开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拟定公开发行不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实施细则并对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监管;负责非法发行证券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认定、查处及相关组织协调工作等。

下一步,新成立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将积极推动出台统一的有关非上市公众公司股票发行及监管规定,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切实纳入法制轨道。

昨下发非公众上市公司征求意见稿 篇5

作为中国场外资本市场建设的总体监管制度,《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简称《监管办法》)昨日由中国证监会发布并公开征求意见。适用《监管办法》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机构为证监会,公司股票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集中登记存管,公开转让应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该办法已经酝酿6年,将为全国性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东超200人铺平道路。

不过,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只是个总体框架,对于不同的交易市场,还会有细化的制度陆续出台。

据《监管办法》,所谓非上市公众公司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且其股票不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向特定对象发行或者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公司;股票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转让的公司。

与上市公众公司最大的区别是,《监管办法》赋予了非上市公众公司较低的准入门槛,采取简易核准准入。

在准入条件上,不设财务门槛和盈利指标,重点要求公司主营业务明确,治理机制健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按照信息披露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准入程序上,不设类似发审委组织,也不实行保荐制,核准程序大大简化。

在公司治理上,主要依靠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强化公司自治。对不尽职或参与造假的证券公司和证券服务机构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但对于对公开转让和定向转让的公司,在准入条件、许可程序和信息披露要求上将适用不同的标准。

对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办法》明确不要求在报刊上披露,只需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平台公布即可;在披露内容上,强化投资者关心的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风险因素;在披露频率上,只要求和半报告,不要求披露季度报告;对公开转让和定向发行的公司要求披露公开转让说明书或者定向发行股票预案、和半报告,对因其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公司,仅要求简要披露定向转让说明书和报告。

对于监管边界,《监管办法》明确,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规则并监督执行,建立与地方政府的监管协作。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证券纠纷解决机制。

建立“储架发行”制度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融资方式,只能采取定向发行(私募发行),禁止向一般社会公众发行股票。

《监管办法》明确,定向发行需限定发行对象和人数,发行对象仅限于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超过35名的符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的自然人投资者、法人投资者及其他经济组织,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定将由证监会另行制定;建立储架发行制度,针对部分企业项目投资分批投入的特点,监管部门一次性核准其发行申请,由公司根据项目需求分次择机募集资金,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增加公司自主权;建立快速融资豁免制度,对定向发行后股东累计不超过200人或者在12个月内发行股票累计融资额低于1000万元的非上市公众公司,不要求其向监管部门申请核准,可自办发行、事后备案,为中小企业小额快速融资建立绿色通道;另外,还要求公司提交发行申请前确认发行对象具备相应的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并与之签订充分揭示投资风险的认购协议。

对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票转让,《监管办法》规定,对股份公开转让的公司,不设财务指标,不做盈利要求。重点要求治理机制健全、信息披露规范。要求证券公司出具推荐报告、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以及证券交易场所是否同意挂牌的审查意见。对因其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公司,不设准入门槛,可在上述情形发生后3个月内向证监会申请核准或者降低股东人数。同时为防止监管套利,不允许其股票公开转让,只能向特定对象以非公开方式协议转让。对未经核准的,将启动打击非法发行股票机制。如果此类公司拟公开转让或定向发行,则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核准。

首个全国性

场外市场监管办法

区别于已经发展了二十年的统一的场内资本市场,我国的场外资本市场始终处于零散状态,一度更是处于灰色监管地带。

直到2005年,新修订的《证券法》赋予证监会监管非上市公众公司和查出非法证券活动的职能;2008年3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近期批复中国证监会,同意设立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才算进入了法制轨道。

目前,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公开转让和定向发行场所,包括深交所的“园区非上市股份转让”平台(俗称“新三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俗称“老三板”),各地的产权、股权交易所,还有正处于筹备阶段的券商柜台交易市场等等。

证监会此次出台的《监管办法》是首个全国性的场外市场监管办法。

公众公司 篇6

微信公众平台的兴起及其传播特点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打造的一个自媒体平台。结合运营主体及其推送的信息类型,当前的微信公众账号可以细分为名人明星类、新闻媒体类、数码科技类、生活健康类、旅游运动类、企业服务类和公共服务类等几大类。

相较于其他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在传播符号多元化和受众参与主动化两个方面。注册后的公众号用户可以通过公众平台向“粉丝”群发文字、图片、语音等信息,实现了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视听接收需求。此外,微信用户在订阅公众账号时享有完全的主动权,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随时添加或者取消对任一公众账号的关注。微信用户还可以通过回复指定关键字,主动向公众账号索取对应信息。

微信公众账号的受众使用现状

2013年12月,笔者曾对全国范围内822名关注过微信公众账号的用户进行了《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同时发放,发放范围涵盖了中国华南、华中、华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等地。

直接信息推送得到受众认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者几乎可以实现100%信息到达率,但这并不能保证每一条推送的信息都完成了有效的传播。用户对微信信息的接收情况才能直接反映出微信公众账号的实际传播效果。从用户对公众账号的信息传播功能认可状况来看(见表1),调查显示(1为非常不认同,4为非常认同):“公众账号满足了我的信息需求”的均值达到了2.76(SD=0.681),“公众账号的服务功能方便了我的生活”的均值是2.69(SD=0.762)。这说明微信用户对公众账号的信息传播功能是认可的。公众账号提供的信息能基本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确实给用户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表1 用户对公众账号的信息传播功能

依据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将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划分为直接推送和间接推送两种形式。其中,对话框推送的信息,以新闻标题、图片和文字导读为主要内容,是微信阅读的第一级界面,属于直接推送的信息。通过点击第一级界面的网址链接或回复关键字,受众可以进入到第二级阅读界面,这就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间接推送形式来获取信息。与直接推送相比,间接推送需要用户主动点击索取,并且所获得的信息也较直接推送更丰富翔实。调查结果显示(1为非常不同意,4为非常同意):“通过对话框推送的信息我都会读完”的均值(M=2.36;SD=0.782)高于“通过链接推送的信息我都会读完”的均值(M=2.11;SD=0.783)。这说明,相较于直接推送的信息,间接推送方式获得的受众认可度较低。受众在接收微信信息时,以直接浏览关键信息为主,很少会再主动索取详细的信息。

传受双方缺乏深层次的互动反馈。微信公众账号的间接信息推送没有得到用户的广泛使用,这说明微信用户的信息获取还未完全“主动化”。用户的这种媒介使用习惯不仅与当下社会“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现代人“快餐式阅读”的习惯和“深入阅读”所需耗费的手机流量有关,而且与用户对微信公众账号的媒介接触印象存在相关关系。

“使用与满足”理论表示,人们在接触使用媒介之后会有两种结果,获得了满足或未获得满足。但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根据使用满足程度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和对媒介的期待。根据微信公众账号的用户互动程度的调查结果(见表2),“我会主动回复指定的关键词向公众账号获取内容”的均值是2.68(SD=0.820),“我会与公众账号的运营者交流”的均值是2.19(SD=0.772);“我会参加公众账号组织的线下活动”的均值是2.17(SD=0.817)。

表2 微信公众账号的用户互动程度调查

从中可以看出,用户和公众账号运营者之间的深层次互动交流,以及线下活动的参与度还不够。这主要是大部分媒体和企业采取群发、机器自动回复的方式来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所导致的。微信用户通过“主动索取”获取的只是“冷冰冰”的自动服务,而非真正所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用户享有的传播主动权在实际运营中未得到真正实现,这会直接影响用户今后的媒介接触行为。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者未能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一对一的互动传播特点,掌握到每个微信用户真正的信息需求。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的未来发展策略

在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直接的信息推送服务将很难成为微信公众平台未来发展的核心优势。通过重视用户体验、加强传受互动,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打造传播的品牌优势将是微信公众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

保证有效传播。现在,微信用户在订阅号的信息框内,只能看到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主体的名称(例如南方都市报、央视新闻)以及十几个字以内的关键信息。这就意味着如果推送的关键信息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微信用户将不会点击打开第一级阅读界面,后台运营者的信息推送将面临无效传播。

要提升信息的有效到达率,必须要先提高信息的推送质量。在选取信息时,要注重独家资源,避免同质化现象;在传播信息时,倾向于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在推送信息时,要确保标题的新颖精简。媒体、企业在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时,要突出品牌理念。通过微信的整体定位、独特的品牌理念、鲜明的品牌形象以及精细的内容生产,使用户对微信公众账号有一个感性认知,形成一种标志性的视觉形象。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将有助于提升信息的实际到达率,推动群发信息的有效传播。

实现分众传播。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群发的实质是大众化传播,然而这种大规模的信息推送是很难为微信公众平台未来发展凝聚核心竞争优势的。

在实际生活中,受众可以依据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等统计学变量进行划分,每个人都可归类于不同的受众群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即使身处相同的社会群体,每个受众成员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化差异。不同的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将受众依据以上差异进行分组,将大众传播转换为分众传播,实现不同分组的定向推送,将有利于凝聚忠实的核心用户。

体现个性化传播。微信公众平台本来营造的就是一种运营者和用户之间能够实时交流、平等对话的传播环境。但现在大部分微信公众媒体的后台采用机器回复来维持日常运营,这不仅消减了用户参与的热情,而且也消弱了用户反馈的动力,让运营者丧失了与用户沟通的便利渠道。

打破提前设置好的“人机”交流模式,加强微信用户与运营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充分调动用户的参与热情,不仅让运营者能够实时了解用户动态变化的信息需求,而且微信用户也可以通过互动参与,得到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这将有助于建构微信用户的归属感,提升用户对公号的忠诚度,推动微信公众平台更进一步地发展。

公众公司 篇7

关键词: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理念,制度机制

0 引言

我国早在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中就将公开发行不上市的公众公司纳入了证券市场统一监管的范围。根据这一立法精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办发[2006]99号) 明确提出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 并要求证监会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纳入法制轨道。但是, 由于我国长期没有出台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办法, 因此造成严重的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与监管过度的冲突。一方面任何公司如果在公开发行后股东人数超过200人, 但没有在沪深交易所上市, 那么就触碰了“非上市公众公司”这一监管红线, 就有可能涉嫌“非法集资”或“非法证券经营”;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创业板的上市门槛过高, 众多中小微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这一制度性缺陷不仅妨碍了场外市场体系的建设, 而且还容易诱致企业和场外市场组织规避监管进而冲击证券市场稳定的风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2012年6月15日, 酝酿六年之久的《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 (下称“监管办法”) 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年9月28日, 该办法正式发布, 并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考虑到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而且此类公司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经营不确定等特点, 因此, 为了增强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有效监管, 有必要对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的理念和制度机制等进行探讨。

1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理念

《监管办法》制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立高效有序的场外市场, 支持知识和技术创新型企业、现代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的股本融资、股份转让、公司重组等活动, 促进中小企业稳步成长。此外, 虽然非上市公众公司也涉及公众利益, 但是, 相对于上市公众公司, 它所面向的公众不是一般社会公众, 而是风险承受能力比较高、专业性比较强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因此, 除追求促进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维护市场稳定等共性价值外, 对非上市公众公司应坚持与上市公众公司有所区别的监管理念, 即一方面要放松行政管制, 降低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成本, 提高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交易效率;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 提高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治理水平, 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切实防范市场风险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具体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放松行政管制、简化许可程序与强化信息披露机制

在我国, 不管股票最终上不上市, 公开发行股票都必须经过证监会的批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飞跃性攀升, 上市公司必将越来越来, 而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发展融资, 公开发行股票也正成“星火燎原之势”。这就要求证监会一方面必须抓好股票发行的监管工作;另一方面则要将工作简化、放松管制, 尤其是对于公开发行的非上市股票, 更应该放松市场准入条件, 让更多的公开发行不上市股票募集资本, 进而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为此, 对于证监会而言, 做好公开发行不上市股票的监管乃至市场准入工作, 则必须遵照以下两个方面来推行:

第一, 在准入条件上, 对企业的市场准入财务门槛不应设置过高甚至可以不设财务门槛, 对于企业盈利指标的要求也不应该做过多要求, 只需要在具体的企业信息审核工作中, 重点关注其业务经营、企业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即可。如果都符合《证券法》的基本要求, 便可放行。

第二, 在准入程序上, 公开发行并上市的股票一般设有发审委组织, 笔者看来, 这种组织对于公开发行不上市的股票是多此一举, 没有太大必要, 可以考虑不设。类似于公开发行并上市股票所必须经过的保荐制在这里也是多余的。去除这些制度的限制, 只是为了大大简化核准程序, 方便企业“集众人之力”来实现发展。

当然, 放松监管、简便程序并不意味着对其管理的“放任自流”, 尤其是在企业的信息披露上, 必须做到“严格把关、突出重点”的原则, 并要求发行股票不上市的企业必须披露投资者所关注的司核心竞争力和风险因素, 而且是定期披露 (半年一次) , 确实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也为市场的透明、公开、公平奠定基础。

1.2 强化公司自治与强化中介机构职能并重

与上市公众公司相比较, 非上市公众公司具有“船小好调头”的特点, 因为其本身就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 所涉及的利益面不广、社会危害性也不大, 而且大多是家庭式企业, 为此, 在其发行股票时, 除了必要的监管之外, 要更多地引导其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的要求来实行“自治”, 无论其基本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还是企业风险规避、管控, 企业纠纷的处理等等, 都需要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 以凸显“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优越性。此外, 还需要发挥中介职能机构在企业发行股票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会计事务所、证券公司等等, 以保证企业各项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1.3 降低发行成本

毋庸置疑, 在发行股票的非上市公众公司中, 存在着诸多的小微企业以及创新型企业, 这些企业与上市公众公司在企业管理、业务经营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地区别, 基于此, 可以考虑在其发行股票时采取“储架式”发行模式, 为企业股票发行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弹性, 以助推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此外, 还可以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快速融资豁免机制, 即定向发行后股东累计不足200人的, 或者在12个月内发行股票累计融资额低于1000万元的非上市公众公司, 不要求其向监管部门申请核准, 可以自办发行、事后备案, 为企业快速融资建立绿色通道。这样做的结果, 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股票发行成本, 为企业的科学发展与运转“保驾护航”。

2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监管制度机制

2.1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治理制度机制的优化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治理, 重在优化。前文提到必须依法实行“自治”, 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的优化, 而企业出资人的基本利益保障也与“自治”息息相关。对此, 在“自治”框架之下, 非上市公众公司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企业发展、制度先行。对非上市公众公司来说, 能否根据本身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地治理制度, 是保证其高效运转的基本前提, 为此, 在对非上市公众公司进行监管时, 必须建立《非上市公众公司章程指引》, 并明确规定非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确立的基本条款, 为非上市公众公司在构建治理制度提供依据。

第二, 非上市公众公司治理制度的确立必须始终凸显保护出资人权益的核心, 这就要求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董事会在审查企业治理机制时要着重关注出资人在讨论、评估方面的公平表达权利, 而在企业治理章程表决的过程中, 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避表决。以保证企业治理章程的公平、公正、合理。

2.2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机制

无论是上市公众公司还是非上市公众公司, 实行严格、准确的信息披露是其进入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而在监管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的过程中, 信息监管无疑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保证出资人基本知情权的前提, 更是保证出资人合法权益并让其能及时了解企业相关信息的基本保障。为此, 必须做好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督制度。

第一, 要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的信息披露成本。对于企业而言, 降低成本是其发展的关键, 而在降低成本中, 必然包含信息披露成本的降低, 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披露内容上“就重避轻”, 重点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风险因素的披露上;在披露频率上要坚持“半年度报告与年度报告相结合”, 即不需要每月公布或者每季公布, 节约成本;在信息披露方式上, 必须要求在证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平台公布, 为出资人提高简便、快捷的信息获知渠道, 同时进一步减少信息成本支出。

第二, 实行分层次的信息披露监管, 对公开转让和定向发行的公司要求披露公开转让说明书或者定向发行股票预案、年度和半年度报告, 对因其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公司, 仅要求简要披露定向转让说明书和年度报告。

2.3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股票转让制度机制

为兼顾监管的包容性和有效性, 《监管办法》对通过股票转让成为非上市公众公司实行分层次的、富有弹性的许可管理。对申请股份公开转让的公司, 不设财务指标, 不做盈利要求。重点要求治理机制健全、信息披露规范。对因其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导致股东累计超过200人的公司, 不设准入门槛, 可在上述情形发生后3个月内向证监会申请核准或者降低股东人数。同时为防止监管套利, 不允许其股票公开转让, 只能向特定对象以非公开方式协议转让。对未经核准的, 将启动打击非法发行股票机制。如果此类公司拟公开转让或定向发行, 则按照相关规定申请核准。

参考文献

[1]李成.中级金融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盾.管理层收购ABC[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3]彭冰.中国证券法学 (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公众公司 篇8

会上,国家电网公司对清洁发展机制及电网CDM项目作了全面介绍,着重阐述了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国有骨干企业,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所做的努力。与会代表就电网CDM项目开发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影响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电网CDM项目是公司与世界银行合作,以配电变压器技术改造为示范,按照CDM程序实施项目开发的节能减排项目,对提升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形象、推进电网建设与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公司 篇9

2001年,资本市场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安然公司财务造假案,随后世通造假案、施乐造假案接连爆发。2014年奥林巴斯事件会计丑闻还未被完全消化时,2015年7月东芝又传出了在过去5年内营收方面存在超过12亿美元的虚报。在这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中,通常伴随着审计失败行为,安达信会计公司因在安然事件中的审计失败行为及妨碍司法调查行为最终破产,审计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因此美国颁布了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从加强审计独立性、加大对审计市场监管等方面保证审计质量。审计质量的保持和提高既需要外部的持续监控,也需要从业务角度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展开研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会计师事务所依据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实现审计质量的自我改进。

审计质量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话题,根据2015 年7 月27 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的结果来看,关于审计质量的文献为22 667篇,但关于审计质量指标的文献仅为1809 篇,只占前者的8%,这说明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发展的研究较少,更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一些组织和机构意识到审计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缺乏,开始开展关于审计质量指标体系的专项研究,其中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理事会(IAASB)和美国公众公司监督委员会(PCAOB)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

我国对审计质量的评价依然是只看表面现象,无法满足审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提高自身的审计质量。本文阐述了美国公众公司监督委员会(PCAOB)审计质量指标(AQI)项目的进展及审计质量指标体系构成,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启示,以期推动中国审计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

二、审计质量指标项目的背景介绍和阶段进度

(一)背景介绍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依赖于财务报告供应链上每一个连接的完整性。作为其中的一个连接,无论在资本市场、公共部门、私营或非公有经济中,外部审计对于提升财务报表的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审计的执行,审计质量得到不断的发展。审计质量这个项目的背景主要包括:

1.财务信息必须具备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这样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对财务信息的外部审计可以增强使用者对信息可靠性的信心。

2.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审计人员基于获得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发表合理的审计意见。

3.“审计质量”这个词语经常出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讨论,审计质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于他的定义和分析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审计质量难以直接观察和衡量,导致投资者和社会公众难以准确评价审计质量,事务所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以及监管机构对于事务所控制系统的检查缺乏理论指导。

4.外部审计主要是让报表使用者坚信,审计师采用了适当的标准,并且实施了“质量审核”。

(二)发展进度

近年来,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审计质量、预防审计失败,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监管机构都重视审计质量框架的计划和研究工作。审计质量框架是创建审计质量环境的关键要素,他是审计质量综合评价的概括性指南。PCAOB对审计质量框架进行了研究。

PCAOB在2011年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事务所不公开任何审计质量指标信息,导致投资者难以比较不同审计事务所的工作质量。2012年12月,PCAOB决定正式把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作为2013年优先项目。2013年11月,PCAOB公布了《审计质量指标讨论稿》,对审计质量指标取得的进展和日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讨论。PCAOB按照业务投入、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的框架将审计质量指标分为三大类进行详细构架。

三、PCAOB的审计质量指标(AQI)体系

(一)与业务投入相关的审计质量指标

如图1所示,PCAOB从六个方面探讨与业务投入相关的审计质量指标,分别是合伙人工作量方面、员工工作量方面、审计项目组方面、专业经验方面、继续再教育方面、监督与复核方面。

考虑到图中有些指标可表现不同方面,不同方面又可由几个指标来共同描述,针对审计质量评价方面的普适性,本文选择如下几个指标:

1.合伙人和员工的有效工作量百分比

统计合伙人、员工的数量。如果合伙人对于员工负有过高的监督责任,他们可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执行或者监督审查适当的审计程序,从而影响审计质量。测量合伙人和员工一般超出工作量的小时数。如果合伙人和员工超负荷工作,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监督审查审计程序,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行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衡量一个专业审计人员对于某一行业的知识水平。这一特定措施可以考察一个专业审计人员对于某一特定行业的了解和所受训练数量以及其致力于某一特定行业的工作年数。对于审计行业经验方面的学术研究与审计质量正相关,一般而言,审计行业经验越多,审计质量越高。比如,在进行煤炭行业审计时,富有经验的审计师会关注煤炭清洁有效利用技术,同时会关注该行业可能对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等造成的影响。

3.平均再教育时间

测量每个审计专业人员接受过的正规培训小时数。会计和审计方面足够的正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每个审计人员才能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进行一个有质量的审核。

会计从业人员每年都有再教育时间,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针对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组织定期培训,及时了解学习新会计准则,跟上新时代的要求。一般而言,平均再教育时间越长,审计质量越高。

4.专家时间在整体参与时间的百分比

测量专家时间在团队整体参与时间的百分比,这种测量有利于了解一个公司在一些特定条件下是否能够与他人充分合作、协商。当审计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导致审计受限从而需要引入专家的工作时,专家参与时间占整体参与时间百分比比率过高或者过低都是不合适的。考察企业审计质量时也应当关注专家耗费的时间,在专业领域中专家的意见形成有力的审计证据。

(二)与审计过程相关的审计质量指标

在业务投入阶段,审计质量主要受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影响,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质量很大部分程度与被审计单位挂钩。如图2所示,PCAOB从审计团队、审计地区、分公司、跨国公司四个层面出发,又从六个方面考虑。位于顶端的是审计的基础,即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中间构成为风险评估与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人事管理,并且人事管理渗透于每一个环节。

1.内部质量审核的性质和频率

一个事务所的内部质量审核的性质和频率可能是审计质量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提供评估该事务所努力改进审计质量的比较信息。此外,有许多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以及适当的修复可能表明了事务所在内部质量审核方面有一个周密的方法,以此说明由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较小。

审计一家公司的财务报告时,如果事务所的内部质量审核工作做得很好,往往该事务所得出的审计结论质量往往更高。

2.匿名调查事务所的人事,包括高层人员的话语权、招聘流程、培训、监督和事务所在面对客户压力时可被奖励到什么程度

PCAOB考虑发展一种匿名的可随机发给不同层级人员的调查方法。该调查方法要求参与者被询问他们自己事务所高层的话语权、招聘流程、培训、监督以及在应对客户压力可被奖励到什么程度,进而征求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观点。该调查的客观结果可用于事务所内部作比较以及评估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招聘流程较为规范专业、培训较为频繁、监督较为严格的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相对较高。

3.新员工的文凭、学术成就、工作过排名最好的公司的薪酬水平

新员工的文凭可以用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完成的会计或审计课程的数量来衡量。薪酬水平和一个公司是否在最适合工作公司的榜单里都可以作为估计度量的凭证。薪酬水平与公司是否包含在最适合工作的公司排名可以作为估计公司是否有能力吸引和留住顶级人才的有用的数据,这和审计质量是正相关的。

新员工往往给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然而类似性质的工作并不会对公司有实质性的改变,反而往往表现出同行业公司之间的大部分相同点,不同的只是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因此会带来一定的个人企业文化冲击。新员工的资质与来源很能体现竞争对手的能力,也因此反映出自家公司的吸引力。一般而言,吸引力越大,审计质量也越高。

4.审计师辞职与被辞退的数量和原因

衡量审计师辞职的数量和实质可以提供一个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判断。此外,这一指标不仅可以展示事务所的员工存在感和忠诚度,而且可以反映事务考虑审计收费高低之后在审计质量方面投入的重视。

公司换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辞退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为常常被投资者看成有隐含寓意的信息,应查明其中原因是否合理。如果原因欠妥,这说明重大错报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也可能企业所有者只是更看重审计质量,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新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

(三)与审计结果相关的审计质量指标

关于审计结果方面的审计质量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如图3所示,包括可信的财务报表及相关披露、对内部控制的鉴定、持续经营的警告、与委员会的沟通。投资者更容易获得审计结果阶段的信息从而据此做出他们的经济决策,因此这部分的审计质量指标显得尤为重要。

1.财务报表错误重述的频率与市场影响

财务报表重述来纠正错误是审计质量一个相对可靠的指标。主要测量的包括重述的频率、重述部分长度以及重述的重要性(由会计准则引起的重述会被排除在外)。重述的频率可能表明了审计质量的问题。但是,一个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知道可能影响这个指标解释的其他因素,比如财务报表的复杂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重述部分的长度和重述部分的重要性表明误述被发现和改正的及时程度。重述的重要性可以以重述的大小和市场反应来衡量和估计(通常以对发行人收入影响来衡量)。员工相信重述的市场反应更加客观地反应了度量重要性的相关因素。

2.审计委员会关于审计人员交流质量的调查

考虑在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实施一个调查,通过要求参与者排名和评论他们特定审计师交流的质量,争取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调查。调查的客观结果在公司之间的对比和评估与审计质量联系方面很有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以检查、观察和咨询为主要的审计程序,其中主观性很强,形成的审计证据不够充分,应该再由审计委员会针对交流质量进行调查,以提高审计质量。

3.审计报告中包含持续经营意见随后破产的被审计单位的数量

审计人员被要求评估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的能力作为未来12个月的持续经营意见。将这个衡量标准和审计质量以及审计人员的能力联系起来预测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这需要随后的实践验证(比如破产)。

在评估是否发生了II型错误(比如审计人员发表持续经营意见随后发行人宣布破产),应该考虑破产是否是实际能够预测的。如果破产是可以被预测的的情况下,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却包含持续经营意见,则说明该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较低。

4.被报道的欺诈的频率、性质及市场影响

被报道的欺诈的频率、性质及市场影响的趋势提供了一个发行人投资组合风险和对审计欺诈的考虑的深刻见解。审计人员舞弊被发现的趋势同时提供了事务所对于审计质量承诺的证据。

审查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时,除了被报道的欺诈,还应当关注媒体报道的关于环保罚款等违规性营业外支出以及企业的捐款金额,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从而引起股价的较大波动。在评价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时,应当观察审计结果与其实际形象是否一致。

四、启示

上文阐述了PCAOB审计质量指标项目的研究经验,从业务投入、审计过程、审计结果三方面研究审计质量指标。值得注意的是,PCAOB指定的审计质量指标强调定量化,大部分指标采用绝对数表示,这可能会导致对审计质量有关键影响的定性因素被忽视。虽然它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评价体系,但是这对于我国构建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仍有相当多的启示和实践参考价值。

(一)提高民间审计质量的意识,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服务在市场上仍处于略为被动的状态。事务所的规模制约着审计客户的数量增长,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客源,不惜给出较低的审计收费。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这些低于正常水平的审计收费将无法为审计提供较高水平的合理保证。提高民间审计质量的意识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端正自身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的态度,从而审慎开展初步业务活动,评价被审计单位及其管理层,在合理保证的程度下接受审计业务委托。

独立性与专业性是审计的基础,公司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不可只关注事务所的规模,应当对其独立性和专业性提出最高的要求,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审计质量。较高审计质量的财务报告既可以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赖程度,也可以对公司的财务运营问题起到警示预防的作用。

(二)出台相关审计质量评价指引和规章制度,设置行业底线

要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性循环的审计环境,就应当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或者详细的行业规章指引。审计质量评价研究在近几年又陷入低迷状态,国家应该给一剂强心针,出台相关的审计质量评价指引,从而端正研究的方向,促进下一步的研究。

另外,有了评价参照,政府可以设置行业底线。起初由大型事务所等施行,慢慢起到榜样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发展总是曲折又缓慢的,政府应当鼓励高质量的审计,对于经常发生财务重述等的不良审计应当予以惩戒,起到行业底线的警示作用。

(三)加大社会媒体监督力度,合理保证投资者做出理性经济决策

投资者需要第三方依靠审计评价体系或者审计质量指标来衡量审计报告。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发现问题存在滞后性,这个时候社会媒体监督必不可少。如果将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公司,那么内部控制监督则需要全民参与。

公众公司 篇10

吴联生(2000)、潘琰,辛清泉(2002)、蒋义宏和李东平(2001)、蒋亚朋(2008)等会计学界学者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需求状况,他们的研究有助于推进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当前,中国正在进行全面的会计改革,信息的加工过程和披露方式、传播途径的变化日新月异,经历了证券市场上的血雨腥风,信息使用者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和成熟。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结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12月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规范,本文设计了《中国公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年报信息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两份问卷都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和年报信息使用情况两部分。为保证调查得以较好地完成,同时避免过高的调查成本,我们采用偶遇样本调查法,即随机选择容易接触的个体作为调查对象。于2008年3月在沈阳市四个营业部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6份,剔除6份填列不完整、9份可能存在随意填列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81份,回收率达到96.20%。

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后形成了20个调查结果表,由于篇幅所限表格在文中未予列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是:男性占有效样本的60.29%;被调查者整体上受教育程度不高,41.37%的人具有大专以下学历,28.90%的人具有大专学历,86.28%的被调查者证券投资组合规模小于6支股票,有26.61%的人投资股票的时间少于三年,有28.27%的人投资年限为四至六年;66.94%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师“自己分析决定”;44.07%的投资者做短线,54.89%的投资者做中线。

三、投资者使用年报信息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 投资者对年报信息使用的总体情况分析。

42.41%的投资者通过阅读报刊获得公司年报信息,有40.75%的投资者登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网站获得年报信息。由于互连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网络获得需求的信息,但利用传统报刊获得信息的投资者比例也较大。44.07%的投资者是为了分析企业长期发展前景以便获得未来分红,52.39%的投资者是为了分析短期股价变动趋势以便获取价差。投资者中出于投资和投机目的而使用年报的几乎持平。

虽然《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信息披露准则逐年修订及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投资者对于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总体评价仍然不高,仅有4.11%的投资者表示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情况很好,完全满足投资者的要求,44.03%的投资者认为较好,基本能满足其要求,46.5%的投资者认为披露情况一般,离其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规定,公司应采用数据列表方式(可以附有图形表),提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而美国等国家规定年报中应提供至少五年的重要数据。从中国大部分投资者认为提供三年数据是比较合适的,占比例为42.80%,但令人费解的是有3.29%的投资者认为不需要提供。

影响投资者使用年报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有44.86%的投资者认为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公允影响了年报的使用,占影响因素的首位,且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因素,16.05%的投资者认为新闻媒介、财务分析师提供的信息是否比财务报表财务提供的信息更有助于决策影响年度报告的使用。由此可见,投资者最为关注年度报告披露信息的真实性质量特征,但如有好的信息来源,投资者将减少对年度报告的使用。

在会计系统披露历史信息的情况下,投资者是否需要未来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无论历史信息还是未来信息,都是投资者所需要的,而且投资者更需要未来信息。67.90%的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未来信息,而只有27.57%的个人投资者表示“非常需要”历史信息;历史信息与未来信息的评价值分别为2.44、1.63,未来信息的评价值要比历史信息的评价值小得多。这些数据说明投资者对未来信息的需求程度比历史信息高。会计信息从反映的内容来看可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评价值为1.80,非财务信息的评价值为2.99,尽管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真实性存在各种抱怨,但投资者还是更关注财务信息。从信息的表达方式来看,主要包括数字信息和文字信息。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定期报告(年报、中报、季报)、招股说明书、临时公告等披露信息,同时证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也包含了大量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面对如此之多的信息源,年度报告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首选,投资者对其重要性程度的平均值为1.42,介于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之间,远远低于其他信息媒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年度报告是否容易被投资者读懂是投资者利用其进行投资决策的前提,如果年度报告过于复杂投资者则无法有效地利用。绝大部分的投资者能够理解年度报告内容,有7.56%的投资者认为难于理解,理解程度的平均值为3.30,介于能够理解部分和理解大部分之间,说明年报大部分内容都能被投资者所理解。

2. 投资者对会计数据的关注程度调查分析。

《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规定在年报的“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部分应披露上市公司在该年度实现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等指标。公司应采用数据列表方式(可以附有图形表),提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包括以下各项: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资产收益率等。

3. 投资者关注年报项目的调查分析。

投资者对于重要提示最为关注,重要提示部分的内容包括:(1)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2)如果执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出具了有强调事项、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重要提示中应增加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对相关事项亦有详细说明,请投资者注意阅读。(3)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的声明。

四、提高年报信息披露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 培育有效的年报信息需求主体。

首先,提高中小投资者素质,增强他们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需求意识。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国个人投资者的学历普遍偏低,41.37%的投资者具有大专以下学历,44.07%的投资者持有股票的平均期限少于一个月,可见中国的中小投资者缺乏投资意识,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的行为表现为“投机”。第一,增加宣传活动,加强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意识,提高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进而使中小投资者构成会计信息需求拉动力的内在元素。第二,提高使用者的自身素质。使用者需要通过学习财会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来加强阅读、理解会计信息披露的能力,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辨别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高低。其次,增强证券分析师的信息分析和运用能力。在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上,“证券分析师”是指那些能“读得懂”信息,并能对该信息对股价的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的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专门的证券分析师相对较少,而且在学者们对现有证券分析师解读信息能力的调查中发现,证券分析师的工作看起来主要是“精简”,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精练的信息,但并没有做深入挖掘。因此,中国的证券分析师首先应从使用的财务分析工具和方法上,继续提高财务分析水平,以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帮助。其次,应建立起更多的专门性会计信息披露分析机构,从宏观上,为证券分析师、财务分析师提供生存的空间,规范职业行为,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高效、完整的信息服务。第三,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让其成为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主体。机构投资者总体素质较高,对财务信息的解读、反馈能力更强,而且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需求质量更高。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当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力”,才能形成有效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需求主体。就中国目前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看,中小投资者占全部的投资者很大份额,一方面,应鼓励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融合,将个体需求联合成整体需求,并通过特定的权益者保护机构或在指定的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另一方面,仍应该继续提高机构投资者的素质。

2. 继续充实年度报告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年度报告的披露,是上市公司最常见、最重要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年度报告的披露准则是中国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性披露是用来保证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的,目前在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得到普遍的采用。但是,随着企业经济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用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强制性披露信息势必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采取以强制性披露为主,自愿性披露为辅的方法,将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效结合起来,必将更加适应投资者和证券市场发展需求。对于年度报告强制性信息披露内容可考虑继续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预测性财务信息,又称为“软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基于其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前瞻性财务信息。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公开披露能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据此做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

摘要:调查了公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投资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报告信息较为重视, 但信息的真实性等问题仍制约了投资者对其有效利用。根据调查结果, 提出可以从年报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以提高现阶段年报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卷调查,公众投资者,年报信息,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 2000, (4) :36-44.

[2]潘琰, 辛清泉.解读企业信息需求——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探索[J].会计研究, 2002, (12) :14-23.

公众利用需求与档案信息服务公众 篇11

一、公民档案利用需求动因分析

1. 证据型利用目的。

生活中, 普通公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 尤其是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时, 档案就成为了一把“利器”。档案利用的两次高潮, 一次是1979年, 主要是由于党和国家开展了平反冤假错案等落实政策活动, 另一次是在1985、1986年再次形成了档案利用率大高潮, 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劳动人事部门规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间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 查档人员增多。从上述典型例证可以看出档案作为第一手材料的证据性价值, 此外可以看出档案作为证据性价值的利用目的是很广泛的。这类利用者利用档案一般只是查询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相关的档案信息, 多是为了处理婚姻、财产、房产、遗产等民事纠纷, 或为证实个人履历、学历。

2. 决策参考型利用目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因工作

需要, 往往要利用档案进行决策。这些利用者多数为了工作的实施, 或针对某一特定项目, 需要一般包括计划、指令等方面的档案资料。

3. 学术积累型利用目的。

据调查资料显示, 近年来, 学术型利用者占年总利用人数的比例保持在38%左右, 甚至有大学生感叹:“在我们班, 到档案馆来查档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正如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为了提高科研的效率, 科研人员一般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如同接力赛跑, 将科研的成果不断推进。同时对于大学生而言, 在课题研究或撰写毕业论文时, 档案馆都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宝库。北京市档案馆开放档案, 为广大学者, 尤其是各大学的在校学生提供原始资料, 契合了研究者的利用需求。

4. 探究型利用目的。

近来, 利用档案的目的, 从单纯的解决待遇、维护权益发展到寻根探祖、研究家史, 这股风潮可以说风靡国内外。中国人在传统上讲究认祖归宗, 重视纂修家谱就是例证。所谓“家之有谱, 犹国之有史也”。如今, 家谱热悄然升温。在上海, 热衷于修家谱的人士正逐渐增多。修家谱的市民大多是离退休老人, 他们为寻根不顾劳累, 数年奔波。在国外, 寻根热也愈演愈烈。美国寻根网站“埃利斯岛”在自由女神像所在的埃利斯岛上开通后, 来自全美的1.2万名信奉摩门教志愿者花了7年的时间, 仔细研究了由微缩胶片拍摄的一个世纪前的原始文件, 最后整理出了1892—1924年间共2200万个乘船抵达纽约港的客人的资料。档案馆所存原始资料的丰富性, 对家谱等的开发利用具有优势。

二、公民档案利用需求特征分析

公民利用档案类似于消费者进行商品消费, 借鉴市场营销学消费者需求特征, 以及上述的公民档案利用需求动因的分析, 总结利用需求的特征如下。

1. 利用需求的层次性。

从利用档案信息的形式来看, 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具有层次性。由于档案利用者需求目的的不同, 需求档案信息的内容不同, 有的档案利用者需求一次档案信息, 有的则需求二次档案信息或三次档案信息。

2. 利用需求的可诱导性。

公民档案利用需求的可诱导性是指公民对档案的需求是可以引导和调节的。公民档案利用者的需求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无论是潜在利用者还是现实利用者都具有对档案的潜在需求, 这部分潜在需求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被诱导的。

3. 利用需求的伸缩性。

公民档案利用需求的伸缩性是指利用需求具有弹性, 即利用需求随内部或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内因主要是指档案利用者本身对档案信息需求的程度和实现能力, 外因是指社会环境、输出档案信息的状况以及社会档案意识等。两者都会促进或抑制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使之产生伸缩性。

4. 利用需求的发展性。

公民档案利用需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二是利用需求随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化。时代的进步往往产生许多新的档案形式、新的观念、新的社会风尚, 这必然引起利用需求的发展。

三、基于公民利用需求的档案开放服务

1. 加强服务公众意识。

(1) 档案馆的功能定位。2009年10月28日至31日, 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会上指出将打造“五位一体”公共档案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档案馆工作的重点, 这意味着国家档案馆将愈加重视发挥其服务公众利用需求的功能。从中, 我们看到档案馆的服务领域在不断延伸, 服务内容更加多元, 被注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元素。我们透过档案不仅限于了解过去、服务现在, 也越来越多地去预判未来。我们看到的档案也不仅限于发黄褪色的老旧纸张和物件, 还有现代化技术产生的电子文件和数字影像。查阅档案的程序变得更加快捷, 埋头反复翻阅目录的时代成为历史, 电脑一键式查询让“老档案”配上了“新武器”。利用档案的群体正在悄然改变, 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走进档案馆寻求帮助, 他们正逐渐成为国家档案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 档案馆要坚持“五位一体”的新定位, 不断拓展档案服务大局的广度和深度。 (2) 注重面向公众的档案宣传。档案作为承载人类文化、延续人类记忆的重要载体, 浩如烟海的档案信息资源长期埋没在档案库房中, 一方面其重要的价值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 用户对档案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 档案部门有必要就其利用对象进行档案意识、档案信息及服务业务以及档案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和规定等方面的宣传、介绍, 提高档案和档案工作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加强档案宣传一方面可借助于各种媒介形式, 像比较普遍的电视媒介就是加强档案宣传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电视媒介普及广, 受众面宽, 易于接受, 对于公众档案意识的加强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 档案展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形式。观察美国和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做法可以看出, 档案展览是其档案开放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的宣传不仅仅在于档案本身, 档案利用的法规、政策的宣传亦不可忽视。档案产生于社会, 每个公民都有合法利用档案的权利。但是, 由于档案的特殊性, 并不是所有档案、所有内容都能无限制地向公众开放, 档案的利用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档案部门还应该积极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 既保证用户利用档案的权利, 又使国家利益、档案安全不受到侵害。

2. 档案利用方式的转变。

(1) 档案开放利用方式的远程化。公民利用档案时, 会对档案服务的手续、方式和方法提出一种主观要求, 尤其是对于出于证据型利用目的的利用者, 档案利用者有短暂求快的心理, 为了满足利用者需求, 档案馆应为档案用户创造便利的利用条件, 努力简化手续, 加大开放力度。公众查档的急迫性, 查档距离也是影响档案开放利用的一大因素。办事场所分散、往返次数较多、办事流程繁杂、办结时限较长, 都会造成公众查阅档案信息的成本过高。许多群众, 特别是特殊群体来回奔波于档案馆, 查阅利用档案并非易事, 改变传统档案查询方式, 成为许多百姓的现实诉求。近期, 一些地区实施的“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机制, 直接简化了档案开放利用程序, 对方便公民利用档案极为有效。如上海市徐汇区档案馆积极启动民生档案“就近查档、当场出证”新举措, 区档案馆与全区13个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以利用者所在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前台, 受理查档申请, 以档案馆为后台, 调阅案卷以供利用, 双方协同出证, 形成远程服务系统, 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查到所需的申报户口、申请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房产买卖、出国留学、遗产继承等方面档案。另外, 上海市嘉定区档案局 (馆) “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的软件系统, 目前在安亭、马陆两镇开展试点, 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2011年开展至2011年11月, 已经接受了131次远程查档服务。“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机制为公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查档方式, 符合公民利用档案的需求特点, 对于档案的开放利用是有益的, 也是值得推广的。 (2) 档案开放利用手段的信息化。档案开放服务公众水平的提高与新型档案服务模式的实现, 需要以档案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为基础。针对公众利用需求, 相关档案机构应研究借鉴国外先进做法, 以提高我国档案信息服务手段。

借助新媒体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档案利用者和档案人员可以利用其交互性强的特点, 进行互动, 有针对性地解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档案的开放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归宿, 档案部门应以公众的需求作为推动档案利用工作的重要出发点, 了解了公众需求动因和需求特征, 为公众提供快速、准确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工作才能得到公众认可, 并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论档案馆档案的开放与利用[J].北京档案, 2010 (6) .

[2]邓曼, 丁璇.档案利用者需求分析[J].黑龙江档案, 2006 (5) .

[3]王娟.谈档案馆普通用户需求的特点与满足需求的途径[J].四川档案, 2010 (4) .

上一篇:规模化猪场健康养殖下一篇:项目考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