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意识

2024-10-13

公众意识(共12篇)

公众意识 篇1

摘要:公众海洋意识的强弱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重新阐释海洋意识的内涵, 针对我国公众海洋意识令人堪忧的现实状况, 通过有效途径, 唤醒公众海洋意识, 重振海洋强国雄风。

关键词:公众,海洋意识,觉醒

海洋是人类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是生物资源、能源、水资源、金属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基地。从希腊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 再到美国和东亚, 全球经济中心一步步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太平洋, 每一次转移都离不开沿海的依托。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 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也都是沿海省份。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做为一个临海国家如果只限于陆地发展, 而忽视海洋的优势, 必然导致发展缓慢甚至衰退。只有注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实现陆地与海洋发展的一体化, 才能繁荣和壮大国家经济。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 一个沿海国家的公众对海洋价值的认识, 对海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以及海洋意识的强弱, 都会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要实现和平崛起, 必须唤醒公众的海洋意识, 应“以海为途”, 以开放的胸怀和气魄驰骋海洋、走向世界。

1 海洋意识的理解和重新定位

海洋意识是以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性秉赋, 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中的具有明显海洋内容倾向的意识能力。海洋的客观存在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 形成了人们关于海洋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的认识。这种认识又促使人们考虑对海洋做什么、怎么做等等一系列问题, 进而采取探索、利用与征服海洋的一系列行动。从古代到公元15 世纪, 人们靠海吃海, 以兴渔盐之利和通舟楫之便;从公元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到时期, 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 二战结束至今, 海洋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1]。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海洋意识, 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生态资源意识、海洋开放融入意识、海洋战略安全意识等。

1.1 海洋历史文化意识

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在开发利用海洋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性文化成果及多种涉海实践活动的科学认识。我国不仅是一个有悠久大陆农耕历史文明的国家, 也是一个有悠久海洋历史文明的海洋国家。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中国古代的航海业和航海技术, 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华夏儿女栖息生存的领域有着漫长的海岸线, 沿海一带的气候与资源条件又有利于海上活动, 因此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海洋资源的利用有关。如古代中国制造了指南针,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 利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 开辟了众多新航道, 不仅震慑倭寇, 牵制蒙元势力, 而且发展海外贸易, 传播中华文明, 稳定了东南亚国际秩序, 维护了国家安全。“读史使人明智”,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轨迹, 文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诉求。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公众的海洋历史文化及教育, 我们亦应重视提升全民的海洋历史文化意识。

1.2 海洋生态资源意识

海洋生态资源意识, 是指人们处理与自然环境, 特别是与海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时应具备的意识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拥有了海洋就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将全方位地融入世界。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第二大生存空间——海洋, 越来越多地从海洋中获取物质财富。海洋中有多种得天独厚的资源, 是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新的生产要素。比如海洋底部丰富的油气资源, 大量贵重的多金属结核矿, 以及利用价值极高的深海热液硫化物等。在占地球资源不足30%的陆地资源已被人们大量消耗的今天, 如果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忽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承载能力, 忽视系统的反馈作用包括未来对过去的反馈, 整体对局部的反馈等, 将造成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资源枯竭,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 宣扬海洋生态资源意识, 强调环境调控和发展平衡, 教育人们减少资源与能源不合理消耗及减少干扰破坏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1.3 海洋开放融入意识

林则徐有句名言“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是海洋开放融入意识的写照。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邓小平同志访美时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海洋再也不是障碍, 而是一条联系世界的纽带。”在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上, 虽然世界各大洲和岛屿被海洋割裂, 但全球政治尤其是经济联系都必须通过海洋进行, 以世界大洋航线作为通道。海洋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间自然也是彼此相连、相互依存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区域经济发展, 惟有融入, 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配置生产要素, 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树立海洋开放融入意识即应有大海的胸襟和气魄。

1.4 海洋权益安全意识

海洋权益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海洋权益、领海争端、国家安全的认知。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 沿海国家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具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从资源专属权利的角度说, 这些区域是准海洋国土。公海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公土”, 国际海底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因此世界各国都可以开发利用。在全球化的今天, 海外利益越来越大, 国家制裁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们的生存和世界融为一体, 我们需要海洋, 不仅是要从时间、空间上占有, 而且要获取实际利益。领海是领土的一部分, 是海洋国土, 海洋安全则国家安全。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海洋权益安全意识。

2 我国公众海洋意识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

2.1 重陆轻海, 海洋强国意识一直被漠视

中华5000年的历史证明了中国的兴衰荣辱与海洋密切相关:秦朝的统一、西汉的强盛、唐朝的繁荣、明朝以后的“海禁”、清朝末期的挨打、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 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重陆轻海是中国在过去四五百年间逐渐被淘汰出世界一流大国的行列, 以及鸦片战争后100 多年间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领导人开始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发展战略与海洋安全, 并给以政策上的保证和行为上的实施。而公众的海洋强国意识仍极度缺乏。我国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反映传统农耕历史和文化的题材很多, 而反映民族海洋历史和文化的题材则很少。近年来不少城市已不将地理纳入高考范围,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 作为海洋教育主要载体的地理课程教育出现弱化倾向, 青少学生的接触面、知识面窄, 对地球环境缺乏了解, 海洋国土观教育更是严重不足。共青团中央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 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 不知道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2]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美国却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 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5门核心课程。这反映的不只是教育的疏漏, 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大陆观”的疏漏, 与我国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要求极不相称。

2.2 内忧外患, 海洋权益安全意识敏感度欠缺

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我国对内肩负海洋开发利用的秩序维持;对外面临与周边国家划界, 以及涉及公海、极地和国际海底等海洋权益维护的严峻形势。我国海洋疆域局势纷繁复杂, 我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经名存实亡, 海洋划界争议不断, 海洋资源遭到掠夺, 渔民生产安全得不到完善保障。尽管我国享有主权的海域大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但却是主要海洋国家中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 人均海洋面积仅为0.0025平方公里;世界人均占有海洋石油可采储量为22吨至27吨, 我国人均不足10吨;我国海港的分布密度为每千公里海岸线2.2个, 而美国为8.3个, 日本为33.1个。我们比任何国家都要强调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而公众对我国海洋权益所面临的威胁没有充分认识。我们因海洋权益意识淡薄而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不会按照国际海洋法游戏规则打擦边球, 为子孙后代多争取海洋权益, 吃了不少亏, 付出了沉重代价, 丧失了许多机遇。

2.3 无序无度, 海洋生态资源意识薄弱

随着海洋经济的兴起, 海洋开发迅速升温。突出的问题主要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缺乏政策和法律的指引和约束;海洋相关产业间、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矛盾与日俱增;各级政府处理问题不力, 民间环保组织和人士少之又少, 公众普遍缺乏海洋生态资源意识。以海岸带为例。海岸带是人类生产活动最活跃和理想的地方, 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带, 诸如乱采珊瑚礁, 乱砍红树林和沿海防风林, 过度捕捞, 电鱼毒鱼等等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司空见惯。但在海洋法制日益被重视的今天, 一部海岸带立法至今还没有出台。我国的宪法里也没有提及“海洋”二字, 在中小地理教科书里找不到我国按照《公约》可以主张的管辖海域。无法可依的结果, 导致公众本来应该享有的公共资源被少数人用来牟取暴利和占用, 大部分人的权益被剥夺却只能望洋兴叹。

2.4 青黄不接,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严重滞后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我国每年几千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活动需要依赖海洋。发展海洋高科技, 开发利用好我国管辖海域的丰富资源, 积极勘探开发国际海底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等战略金属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深海生物基因, 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均以技术研究为主, 没有设立专门的海洋战略研究部门。面临如此数量多、难度大、领域广的海洋问题, 甚至是对韩国建立 “苏岩礁平台”, 日本主张 “中间线”以及“钓鱼岛”、南海诸岛归属等问题, 没有专门的海洋问题研究机构进行深入细致的长期研究, 而是采用成立课题组, 委托研究的形式进行。给人一种“任其自然”的印象。海洋类院校, 培养和科研领域仍然仅限于水产、矿产、航运等传统技术领域。由于战略研究人才缺乏等原因, 一些领域还存在着“政府找不到专家, 专家也找不到政府”的尴尬局面。我国在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 由于对海洋权益方面的科学决策滞后, 其研究更是远远落后于国际上的海洋大国, 所以我国只是过多地承担了责任和义务, 并未获得更多相应的权益保障。

3 唤醒公众海洋意识, 重振海洋强国雄风

3.1 顺应时势, 高度重视海洋发展战略

历史上中国人民对海洋倾注了无限的情感, 郑和七下西洋等就是最伟大的明证。今天, 海洋是联系世界的纽带而不是分隔的界线。世界各国已经进入了共同的海洋时代。各临海国家提出了发展海洋的具体计划:韩国为加快发展海洋战略的实施, 提出了海洋防卫新指针和新海洋发展计划;美国为了控制全球的海洋制霸权, 拟建立全球海洋监测网;日本为了争夺海洋资源, 不仅提出了海洋防卫新指针, 还提出了将渔民改称为“海民”, 这一概念的提出, 将原来国民海洋资源的利用从渔业扩大到整个海洋资源的利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国际能源、资源的需求一方面产生了与其他同样资源短缺、主要依靠外部资源的国家的矛盾甚至冲突, 另一方面中国对海洋资源和海洋安全的需要也为世界经济发展, 主要是亚洲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会。从长远看, 我国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发展将继续遭遇到国内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需要一个安全的海洋环境, 需要公平贸易的国际规则, 需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规定, 维护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 并深入开展海洋资源的开发。中国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 国家高层应高度重视海洋发展战略, 关注海洋问题, 唤醒公众的海洋意识。

目前, 从中东, 经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和我国台湾海峡, 到朝鲜半岛的海洋通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能源生命线。这条国际能源通道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安全。中国已经与有关东南亚国家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2002年) 。作为域外国家, 中国第一个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03年) 。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 (2003 年) , 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2010年前后将组成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自由贸易区。这些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长期发展的基础, 中国与东南亚之间将越来越相互依存追求共同发展。近几年来, 中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亚洲政策”, 其核心是“和平、合作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稳定, 将给亚洲及至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的和平崛起指日可待。

3.2 推陈出新, 深入研究海洋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的涉海历史源远流长, 公众海洋意识也早已出现。《山海经》及古诗词中有大量反映先民海洋意识和文化的内容。许多先辈在利用海洋资源和争夺海洋权利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开拓了我国海洋经济事业的发展。前几年, 英国海军退休军官加文?孟席斯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关于“中国人比哥伦布早70 年发现美洲大陆, 并绘制了世界海图;郑和比麦哲伦早100 年完成了环游地球的壮举;中国人比库克船长早350 年发现了澳洲和南极洲, 领先欧洲人300 年解决了经度测量的问题”等, 引起了世界轰动[2]。尚且不论这一研究成果是否经得起推敲,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海洋历史和文化都表现得如此关注, 我们就更应深入研究自己国家的海洋历史和文化, 用正确的海洋历史观和海洋文化来向世界展示和教育公众。大力弘扬先辈们开拓进取、崇尚科学的航海精神, 不断创新海洋科技, 切实增强公众的海洋意识。

在具体研究上有两个突破点:一个是国内目前结合近现代渔业、渔政、航运、海滩、海岛开发的社会历史背景, 分析研究相关人物对我国近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的研究比较少, 资料也比较分散。要尽可能的收集这些资料, 要在研究上体现历史是人民和英雄共同创造, 突出政府政策、公众海洋意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对民间有关海洋生产经验、海洋生活习俗等海洋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民间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和史料正在逐渐散失, 应抓紧收集整理。

3.3 统筹规划, 合理健全海洋管理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 给我们提出了合理健全海洋管理体系的新标准和更高要求。我们应建立一体化的海洋事务领导机构, 通过考查、调研了解实际情况, 根据海洋资源再生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能力, 科学设置海域的功能;在海洋产业发展和用海项目建设过程中, 严格遵循自然规律, 坚决克服海洋开发行为的随意性、盲目性, 建立良好的海洋开发秩序, 合理配置海域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海洋资源的整体效益。应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报和执法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规, 规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 增强公众的海洋法制意识, 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普及海洋法律知识, 提高执法队伍的海洋管理水平, 加大依法治海力度, 确保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只有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生态与效益并重, 遵循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科学规范的原则, 才能真正做到依法管海、科学用海, 优化海洋资源利用。

3.4 宣传普及, 切实加强海洋意识教育

要在公众当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海洋国土观念教育、海洋法制教育和海洋科普教育。

第一, 抓住热点, 找准契机。

我们的身边就是浩瀚的大海, 一尊海洋雕塑、一个海洋主题公园, 甚至一场关于海洋的演讲比赛, 都可能激起公众对海洋的向往和热爱。要抓住各种纪念日、活动, 引人关注的事件, 通过读物、广播、网络、宣传栏对公众进行宣传。如通过一年一度的中国“航海日”这一文化平台,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纪念中国航海事业辉煌历史的活动, 灌输和宣传我国悠久的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 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 增强公众海洋意识, 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逐步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同时, 结合诸如深海可燃冰、波浪能发电、能源运输和战略石油储备等热点问题, 既提高了公众对海洋能源问题的关注度, 又增强了公众海洋权益的敏感度。

第二, 加强监督, 自我约束。

要宣扬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的意识, 宣扬海洋生态资源意识。大海再丰饶, 资源也是有限的;大海再广阔, 容量也是有度的。人们在大海中获取丰厚收益的同时, 理应珍视资源, 保护环境。必须广泛提高公众的海洋生态意识, 约束自己影响环境的行为, 监督破坏环境的不良做法。发动社会各界, 动员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加强舆论监督, 提高公众海洋生态资源意识, 推动公共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这样, 才能使我们与大海和谐相处, 使海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第三, 注重实践, 不断更新。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已开始重视对公众海洋意识的教育, 如中央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间连续播放了四十集大型电视系列片《走向海洋》, 收视率也不错, 一些地方定期举办海洋文化节和海事论坛, 我国部分高校设立了专门的《海洋国土》课程并出版了有关教材。我们应尤其重视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 不断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和海洋文化资源, 并融入课堂教学, 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广泛又坚实的基础。还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有些做法:实施亲近海洋教育活动, 鼓励并规定学生每年需到沿海渔村进行生活实践。在沿海地区和渔村设立学生观光住所, 让学生亲近海洋, 在学生时代就培养对海洋的认识, 这将培养起公众强烈的海洋意识。

4 结束语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预言:在世界文明发展的第三个浪潮中, 向海洋进军是一个新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一制高点, 谁就拥有了主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成为焦点, 海洋维权涉及科技、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 专业性强, 国家应建立和完善海洋综合性研究机构, 培养更多的海洋问题专家、更多的海洋综合人才。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航海先辈们开拓进取、崇尚科学的精神, 唤醒公众的海洋意识, 不断创新海洋科技, 推动海洋生产力的发展, 使我国早日重返世界海洋强国的行列。

参考文献

[1]饶咬成.中国的海洋意识与海权现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5) :86-92.

[2]韩兴勇.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J].太平洋学报, 2007 (6) :84-87.

公众意识 篇2

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状况调查社会实践团队

(克莱玛依 提供的 样 卷)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且严重,从苏丹红、福寿螺到三聚氰胺,特仑苏;从简单的不良反应到人身伤亡;从黑作坊到三鹿,蒙牛这样的“名优企业”……每一个事件的出现都让大众的精神受到冲击,是监管不利,良知缺失,还是我们杞人忧天,过于担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汇聚大众的看法,分析调研,总结出到底在大众心目中最关心的问题和最迫切的需要。如果可能,我们会尽我们所能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为实现本市公众食品的安全,尽我们的一份微薄之力,感谢大家的配合!

1.您是否了解“绿色市场”:(单选)

A.很了解;B.了解;C.听说过,但不了解;D.没听说过

2.你了解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之间的差别吗:(单选)

A.很了解;B.了解;C.听说过,但不了解;D.没听说过

3.你是否知道QS标志的相关信息:(单选)

A.很了解;B.了解;C.听说过,但不了解;D.没听说过

4.在食品安全方面,您最担心的问题是:(单选)

A.添加剂超量B.使用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C.转基因食品没有明确标识的D.散装食品卫生食品过期变质其它

5.您采购食品时比较关注:(最多选2个)

A.卫生、质量;B.价格;C.品牌;D.口味;E.包装、标识;F.烹调方便。

6.您购买蔬果比较喜欢去哪:(最多选2个)

A.路边小贩;B.批发市场;C.农贸市场;D.超市;E社区便民店。

7.您购买肉类比较喜欢去哪:(最多选2个)

A.路边小贩;B.批发市场;C.农贸市场;D.超市;E社区便民店。

8.您时常遇到哪些食品安全问题:(可多选)

A.注水肉、病害肉等肉类问题;B.食物中毒问题;C.散装食品卫生问题;

D.食品已过保质期;E.食品无标签、标识;F.假冒伪劣产品。

9.以下哪些食品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之列?(多选)

a.油炸食品;b.加工的肉类食品(火腿肠等);c.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物; d.方便面;e.动物内脏类食物;f.冷冻甜点

10.在日常生活中,您认为不安全的食品有:(可多选)

A、蔬菜B、水果C、肉D、禽蛋E、乳制品F、大米G、鱼贝虾蟹等水产品H、粮油I.调味品J.糖K.酒L.茶M.咖啡N.饮料和饮用水O.小食品

11.下列是一些近来在国内食品工业中所引发的重大安全事故的案例,哪些是你所知道的:(可多选)

A、红心鸭蛋苏丹红 B、多宝鱼C、福寿螺D、瘦肉精E、口水油F、PVC保鲜膜G、大闸蟹致癌H、啤酒甲醛、I、禽流感J、陈化粮K、香港桂花鱼L、雀巢奶粉转基因事件和碘超标事件M、三鹿奶粉事件N、都不知道

12.您一般是从哪种途径得到食品安全消费的知识:(最多选2个)

A、有购买经验的人B、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C、电视、广播D、网络E、相关知识讲讲座

13.您平时和家人在茶余饭后会谈论一些关于食品安全或者饮食安全的相关事项吗:(单选)

A.经常B.偶尔C.几乎不D.从不

14.企业采取什么措施能够提高您的消费信心?(多选项)

A.通过国家有关食品认证B.树立放心品牌C.开展诚信经营及行业自律D.严格食品检验检测E.采用最新防伪技术

15.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您是否向有关部门投诉:

如果不投诉,主要原因是:(单选)

A.不知道如何投诉;B.投诉不能解决问题;C.投诉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投诉,您的投诉是否得到解决:(单选)A.是; B.否。

16.你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应该由谁负主要责任?

A.生产加工厂家B.中间商C.物流及配送企业D.批发及零售市场E.政府相关部门

17.您认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最主要原因是(单选):

A.不法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B.法制不健全,惩罚力度太小

C.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明,监管不力D.市场管理不严格

18.您对目前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单选)

A.满意;B.不满意。

19.你对此次调查问卷有何意见或建议:(可多选)

A.题目过多,且重复内容多;B.题目涵盖面太窄;C.本次调查问卷没有意义;D.题量适中,可以接受;E.出发点是好的,可以总结出大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见F.题目涉及面适当,便于从中分析出问题

F.其他(请您写下来具体的意见,便于我们改进,谢谢。)

20.今年9月26日,河南理工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您觉得怎样做才能让市民提高对河南理工大学的评价:(可多选)

A.搞好科研项目,提升学校的综合排名;B.利用学校的资源服务社会,比如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科普知识宣传活动等;C.加大宣传力度,让大众了解学校到底有什么办学成就;D.题量适中,可以接受;E这是你们学校的事,与我无关

F.其他(请您写下来具体的意见,便于我们改进,谢谢。)

21.您对我店和“河南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分队”此次的联合调查问卷有何意见或建议:(可多选)

A不错,希望多搞些类似的活动B不太好,耽误我们时间C无所谓了 D其他(请您写下来具体的意见,便于我们改进,谢谢。)

为了我们更好的统计分析数据资料,反馈给相关部门,希望您能够填写下面请您填写个人资料,谢谢您的参与:

1你的性别是:先生□女士□

2你的年龄是:

20岁以下□20—35岁□35―55岁□55岁以上□

3你的学历是:

小学或以下□中学/中专□大学/大专□研究生或以上□

4你的职业是:

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谢谢您的配合~

激活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流 篇3

重庆市制冷学会给《中国周刊》提供了一份数据:重庆市拥有三千多万人口,一千多万户家庭,按每个家庭有一台空调计算,每台空调每年待机能耗有10度电,有待机能耗的电器还有机顶盒、手机充电器、电热水器等多种设备,因此全重庆市待机能耗消耗电能高达数亿度。而生产1亿度电将消耗3万吨煤炭,排放8万吨二氧化碳;同时,使用电取暖器取暖比使用热泵空调取暖能耗高50%以上,使用电热水器比使用热泵热水器能耗高70%以上,不正确的使用空调也会使能耗大幅度增长。

重庆市的耗电情况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一边是大规模地能源损耗,而一边则是无节制地使用,中间隔着一条“意识”的河流。

如何让公众具备节能减排的意识?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节能减排行动?2014年10月,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下,重庆市制冷学会发起了“重庆市公众参与节能减排行动”。

一场唤醒公众节能减排意识的行动,在山城悄然开始。

多年不洗的空调过滤网

2010年5月,吴治娟接任重庆市制冷学会(下称学会)副秘书长的职务。

5月的重庆暑气初来,刚到办公室,吴治娟就发现办公室空调制冷的效果很差,一丝凉意都没有。制冷专业出身的吴治娟,立即请来空调维修工人查看问题。

“打开来一看,空调过滤网完全堵死了,脏得一塌糊涂。”吴治娟至今还记得当时那张过滤网,已经发黄发黑,拿起来对着灯也透不出一丝光亮。

这让吴治娟开始反思:我作为制冷空调专业人员,我都没有清洗空调过滤网的常识,那么老百姓怎么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无意识”是吴治娟经常念叨的一个词。公众对环保的无意识,是很多环保机构面临的一个难题。“开车在加油站能加到油就不会觉得紧张,家里面有电就不会有节约的意识。但是大家不知道我们国家的资源能源激增,是需要节约的。我们电站2005年只有5亿装机容量,到了15年达到了15亿装机容量,三倍的增长,但是老百姓不知道。”吴治娟忧心地说。

因此,从2010年开始,吴治娟就在学会内推广空调过滤网清洗,且联合学生志愿者,在重庆市的各个小区,帮助居民免费清洗空调过滤网。

垃圾分类游戏——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垃圾分类。

有过三年空调清洗经验的重庆大学暖通学社社长宿清玉坦言,除了无意识,大多数公众也不具备节能减排技能。

在社区开展空调过滤网行动的过程中,宿清玉经常碰到好几年没有清洗过的空调过滤网,尤其是立式空调,里面甚至会有老鼠叼进去的垃圾。“可能大部分人觉得不需要洗,等拆下来给他们看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里面这么脏。 ”

冬天使用电暖器也是十分耗能的。1000瓦的空调,可以使用于15个平方米的取暖,1500瓦的电暖器仅够使用2个平方米的取暖,但老百姓反而觉得空调很耗能。“这些知识普及不了,老百姓在这方面的意识也很缺乏”吴治娟无奈地说。

“接地气”的讲解方式

201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项目,该项目有针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内容。吴治娟在浏览朋友圈时看到这一个项目,便将自2010年开始自己所策划、执行的节能减排活动进行规整,向“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提交了一份项目申请书。

有了前期的经验,申请很快就通过了。2014年10月,“重庆市公众参与节能减排行动”正式启动。

有了基金的支持,吴治娟团队在中小学、社区开展了更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宣传工作。但宣传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接踵而至。

吴治娟回忆,有一次在一个小学宣讲,她专门邀请了重庆大学的一个气候专家进行演讲。这是行业内著名的人士,在演讲中,专家详详细细地讲解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得很深入,可是下面的听众情绪不佳,哈欠连连。

吴治娟意识到,节能减排、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名词太专业,在大家环保意识本来就不强的情况下,宣传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必须用公众听得懂的方式讲解才有效果。

吴治娟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转化数据。在演讲中,吴治娟及其志愿者团队经常要给老百姓灌输强温室气体的概念。强温室气体实际上就是我们空调的制冷剂,常见的是氟利昂。要形容氟利昂的危害性,吴治娟提出具体数据。最小的1匹的空调里氟利昂的充注量是1公斤,而它产生的危害相当于排放二氧化碳约1700-2000公斤。但公众对二氧化碳是没什么概念的,于是吴治娟把它折合到汽车尾气的排放系统里,一辆1.6升容量的汽车运行了9000公里,相当于重庆到北京几个来回。

除了数据,吴治娟做现场宣传还会带着设备过去。让公众看到实物,知道从哪里看空调的标识、功率等。吴治娟称这些技能不仅是买空调的时候要看,更重要的是学会对空调的维护,以后空调坏了,不仅仅是让制冷工人给加点氟利昂,也要学会提醒工人是不是有泄露。这些微小的泄露不容易被发现,但积少成多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我们希望大家学会这些之后,也能在生活中提醒制冷工人”。

在两年的项目执行期间,吴治娟带领重庆市制冷学会组织的科普团队,以每周两次的频率,组织了两百多次讲座、活动。“这些东西很简单,一般一讲就明白,讲座比单纯地发放宣传单效果好得多。”吴治娟说。这也是他们需要做很多面对面讲座及活动的原因 。

让孩子“带动”家长

由于节能减排公众意识太薄弱,有时候吴治娟不得不“曲线救国”。

吴治娟会通过班主任联系家长群,号召家长来听讲座。讲座开始,她会先讲二噁英对孩子的危害,因为先开始讲气候变化难度非常大,吴治娟笑称只能引用领导人的话语去铺陈。“通常是讲完垃圾分类再讲气候变化,因为大家一开始不会关心气候变化的,离我们太远了。”

相比家长一开始的忽视,中小学生的热情反而比较高。重庆市制冷学会专门针对小学生出了一套“蓝天任务书”,相当于布置的一次环境作业。内容包括空调清洗前后温度变化测试、待机能耗的测试等。

学会还开展了暑期环保游,同样有任务书发给孩子们,除了基本的测试,还增加了对比爸爸妈妈开车出行和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汽油的消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与家长交流环保问题,既能促进亲子交流,也能训练孩子的科学意识。

“我很多的作业也是‘折磨他们爹妈的”,吴治娟开玩笑地说。

在各种“歪门邪道”的攻势之下,有些家长慢慢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问题。项目结束后,还有学生家长帮忙录制感悟视频。“后来有家长就找我去他孩子的班上做讲座,所以我感觉还是有效果的。”吴治娟欣慰地表示。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016年9月份,“重庆市公众参与节能减排行动”落下帷幕。

这次节能减排活动,通过社区宣传和电视网络宣传,约8000人参与其中。减少家庭待机能耗及空调运行能耗29.5万度,减少88吨煤炭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6吨;清洗了628台极脏空调,预计每台每年减少能耗350度电,628台空调可以节约用电22万度,减少66吨煤炭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76吨。

除了这些数据上直观的变化,最令吴治娟感慨的是公众意识上的变化。参加完项目活动之一的暑期环保旅游后,重庆市树人小学六年级学生王丰源发来视频,他在视频中表示:“我参加了暑期环保游活动,在活动中我知道了如何清洗空调过滤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进行了待机能耗的统计。”

参加了活动的重庆市天星桥中学的刘莉老师,认为这个应该在现行课程里面进行推广。她为此设计的一套“蓝天行动”科技环保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获得了第三十一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科教方案一等奖。

虽然这次项目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但吴治娟坦言,她现在依然有担忧,目前这个活动管理上还不到位,专业人员缺乏,她希望更多的专家能参与到活动中。资金也让吴治娟很发愁,她希望开展一个断电活动,让大家意识到待机能耗的问题,但目前这个项目缺乏经济支持,极有可能“夭折”。

提高公众保护地球意识的路径分析 篇4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最早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 “地球日”活动,其场面气势恢宏, 备受世界瞩目,这是地球日活动的首次亮相,可见,这个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他们已经在为地球恢复面貌而做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地球日”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有关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的建立,也使其他国家意识到环保对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990年的4月22日,140多个国家举行了以 “如何改善全球整体环境”为主题的地球日活动,2009年,联合国将4月22日正式定位 “世界地球日”,至此,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关注并付诸实际行动来拯救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星球。

2公众参与保护地球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的概念隶属于民主政治的范畴,这种形式体现了我国立法的民主性和公平性。公众参与保护地球活动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更是为了让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认可此项法律章程, 主动自觉地遵守保护环境的基本准则。民主政治体制下的公民的权益必须要严肃对待,因为只有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他们才能将保护环境的口号付诸实际行动中去,才会自觉将参与过程中的权力转化为义务。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占据主体地位,作为治理的主导,其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包括制定决议、执行监督等,但是公众也应肩负起自身保护环境的职责,配合政府,履行好保护环境的义务,让公众参与变为政策执行的有效途径。

3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路径分析

3. 1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在遥望天空、梦想插上翅膀飞上蓝天的那个年代我们很难想象如今互联网络的便利和发达,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新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时俱进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也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通过大力宣传,让全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环保的浩然正气。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宣传其他地区治理当地环境问题的经验和具体措施、宣传表扬基层社区先进保护环境小组,同时也要打开门户,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治理地区的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破坏环境的负面现象不要规避,要通过抨击和严打,对公众起到警示作用,使个体或企业检讨和规范自身不良行为。对于严重破坏环境并经劝导处罚无效的企业要予以严惩,要在媒体上曝光其具体事件,用舆论的力量来唤起公众内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此外,环保部门应在官方网站上设置专门的环保知识专栏,开辟环保论坛,让公众在一个匿名的空间里为环保献计献策; 通过发放环保手册等书籍,不断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设立检举信箱,任何人均可以在尊重事实基础上有根据的对所发现的破坏环境的个人或企业进行揭发。

3. 2做好环保教育工作

保护环境的概念法律一直都存在,只是并未引起公众的重视,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也一直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而没有具体落实到法律法规上,生活中破坏环境不会得到相应的处罚代价,那么试问没有他律约束的自觉性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所以,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应从学校教育开始入手,打开孩子心中那片净土,让环保观念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根深蒂固。学校应将此项教育从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中分离开来,开展专业的环境保护相关课程,通过书本知识,使孩子们将环保作为一种理所应当的自觉性化为实现行动,将垃圾扔到垃圾箱内、不随意采摘花朵、自带餐具布兜,同时要增加相应的实训学时,以植树节为契机,在让学生种植树木的过程中向他们普及环保常识,让他们意识到树木对于净化空气的重要性,使他们增强爱护花草的决心。

3. 3发挥公众环保主观自觉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每一个人都捡起一片废纸,那么清洁工人这个职业就可以消失了; 同样, 如果每一个人都砍伐一棵树木,那么我们的后代便再也不知道森林为何物了,所以,在保护环境的进程中,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发挥公众的主体地位,既可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又可以减少环保应用成本。首先,公众要将环保作为一种理念,内化于心,要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职责,从自身做起,不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 为社区、为单位的环境问题贡献力量。其次,政府要还原给公众一个当前真实的环境现状,要让公众认识到当前环境的危机已经足以为自身的生活带来威胁,帮他们分析利害关系,要让环境保护的国策成为深切关系到公众切身实际利益需要的话题。一种为了自身寻求更好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自我保护意识会使得人们的环保决心在无形之中势必大大增强,其实际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3. 4做好环保监管工作

在环保工作执行过程中,监督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效率高的监管队伍是环保工作落到实处的基础和杠杆。首先,从国家到地方,都要逐层配备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监察执法人员,他们既要具备环境保护学科的基本常识,又要懂法、守法,并要对其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第二,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配备相应的技术装备,加强执法力度,可通过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具有重大污染隐患的单位实时全天候的监控。此外要通过改善环境监管条件基础在信息监管能力上下功夫、做文章。一个与保护环境相适应的环境信息反馈机制既要符合当地环境现状,又要与相邻地区及整个国家相协调。要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环境信息基础支撑体系,奠定坚实的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和共享,实现环境政务业务协同化、环境管理现代化、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环境服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姗姗,董小川.论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公众参与之完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35-37.

[2]周丽旋,彭晓春,董家华,等.环境保护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

[3]张兰,李叶欣.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中法律责任制度的构建---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视角[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2):47-49.

提高公众低碳意识的对策思考 篇5

提高公众低碳意识的对策思考

摘要:环境保护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低碳意识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行动的前提,对于贯彻低碳环保政策法规、引导公众的`低碳环保实践、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作 者:孙秀菊 作者单位:大连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01期 刊:西部财会 Journal:WESTERN FINANCE AND ACCOUNTING年,卷(期):,(7)分类号:X3关键词:低碳意识 环境保护 对策

公众意识 篇6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先生。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马自树先生对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难了解透彻,也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长远发展费尽心思。这一点从他话语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体会到。

《文物天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2005年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后,如何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马自树:2006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通过理事和相关专家的努力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处于恢复草创阶段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完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同时,按照既定宗旨稳步拓展业务领域。在思想建设方面,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基金管理条例》等,保证资金来源及利用透明。

组织建设则在继续扩大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团队、完善基金会组织机构、人员配置的基础上,又聘请了法律顾问;在原有资金筹集部、事业发展部、培训部、那迦文物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又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和专项文物保护基金的筹备机构等。完成了基金会网站建设,2006年6月试运行至今,已两次更新栏目,不断增添内容;第三次大型改版已经准备就绪。改版后的基金会网站将新增文物保护知识讲座、媒体视角、文保法规、理事之窗、在线捐赠、推荐新的文物保护项目等新的内容。

制度建设则是起草完成了基金会各类规章制度十余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06-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基金管理办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关于项目管理的暂行办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受赠及管理办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条例》等已经通过理事会审议;基金会内部的机构设置及管理制度也在完善中。对基金募集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基本设计思路是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简化程序,统一模式,公正公开,提高办事效率;为大规模、集群化推进基金会事业,并实现网上募资与海外募资打好基础。

《文物天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资金来源途径有哪些?

马自树: 主要来自国内较知名企业的捐赠。广州力讯投资有限公司以保护城市文脉,保护传统文化底蕴,构建和谐城市社区为目的,于2006年8月与我们洽谈合作,捐赠100万元专门用于保护古建筑。首批30万元款项已入基金会账户,另外70万元将于2007年10月底前到账。相关宣传、保护工作已在北京、成都、广州、佛山等地启动。

基金会通过策划、参加义拍义卖活动等筹集善款,探索多渠道募集资金,已通过参加《传世藏书》义拍活动募集资金近十万元。为筹备中的“中国文物之春-当代书画名家(文物保护)义展义卖”公益活动征集到欧阳中石、文怀沙、傅熹年等书画名家的佳作数十幅。

通过举办展览、开办网站等活动,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为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推进公益募集工作,2006年开展了一系列展览、展示、论坛、培训等公众活动如在深圳博物馆举办“宋金彩瓷展览”,展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质量最高、数量最大、种类最丰富的一批珍贵宋金彩瓷;与古源斋文化公司联合举办了文物鉴赏联谊活动,受到了文物鉴赏人士的热烈欢迎,到会者纷纷希望继续开展相关活动。

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基金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在首批5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漆艺项目共计8项,基金会为此设立的漆艺传统工艺保护研究基地,已在福建厦门揭牌,这个基地将成为传承7000中华漆艺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

《文物天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马自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一直在和香港及海外的收藏家联系,谋求项目合作。拟将一些知名人士聘为荣誉理事,请其为文物保护出力。准备启动相关保护项目,如已经制定规划的皖南古民居的保护,准备设立科举文化研究奖励基金。

解析如何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的意识 篇7

经济的发展, 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但是, 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环境问题却日益严峻。为了能够有效的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还人们一片蓝天, 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 已经将环境保护提上日程。环保意识, 在环保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尤为重要。只有提高了公众环保意识, 才能有效的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发展。因此, 在社会各个领域, 开展环保普及活动, 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的科普知识传播出去, 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从身边的事做起, 久而久之, 社会上毕竟形成一种环保风气, 这样才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为子孙后代造福。

2 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

就我国社会现状分析, 水土流失、沙尘暴、酸雨、土地荒漠化问题不断发生, 给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更是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些问题在黄河流域表现的尤为突出, 中华民族诞生于这里、发源于这里, 追溯历史这里必然存在着令人极其满意的生存条件, 必然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料。也只有这样, 先祖们才会选择这里定居, 选择这里繁衍生息。

2.1 生态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最为突出的三大问题之一, 不仅是我国, 在全世界亦是如此, 其中人口摆在首位, 可见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经过分析, 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与人口密切相关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口的不断增多是引发各种问题的主要根源, 也是人与自然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根本所在。

2.2 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不是很健全, 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漏洞, 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实施细则, 这就造成了许多人钻法律空子而肆无忌惮的进行环境破坏。同时, 国内不少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等大型决策工作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缺乏资质专家的论证、认可, 更是严重缺乏民主化、科学化的工作模式,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必然导致生态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2.3 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 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 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 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 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 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 只顾近期或眼前,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 违背了生态规律, 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2.4 生产技术落后, 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生产技术、生产观念和生产策略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同时工业化水平的不高使得整个工作存在着管理混乱, 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更是大量的生产废物胡乱堆放, 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确立有力的思想教育。教育系统必须重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育, 使受教育者具有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 关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关心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心人类自身包括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持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社会观、发展观和人生价值观。这样就扩大了德育特别是高校德育的视野, 赋予高校德育新的历史重任:在以往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角度认识社会发展的同时, 还要加进自然这个因素, 确立四位一体的新观念, 在更高的阶段上充分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生态学意义的位置。强化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必须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3.1 环境教育在领导决策层

3.1.1 政府部门

工程上马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而付诸实施的, 所以强化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必须使环境保护意识扎根于他们心里, 所想所做都是从环境出发, 切忌“说起来重要, 计划中重要, 实施中不要”的环境意识倾向。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政策, 要从决策源头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

3.1.2 环保部门

首先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 然后加大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的教育, 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树立起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权威性;再次要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重要性。

3.2 环境教育在基层

3.2.1 构筑公众参与的基础

在生态保护工作中, 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 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 大多数的人, 对于自身具有的环境保护权利以及义务并不明确, 因此, 在环保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人们的有时会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 这就要求我们的环保工作者以及其所属部门, 要加大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 做好, 环保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是人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另一方面通过新闻自由及信息法律自由使他们有条件获取更多的信息, 同时承认他们有权代表自己的成员作出决定。

3.3 环境教育在学校

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小抓起,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求知欲强, 好学上进, 对周围自然界充满好奇心, 他们的环境意识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在中小学校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 使他们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4 结束语

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谐是不可分割的, 经济固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但是环境也是人类的发展过程中, 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 这些内容的有效实施, 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到环境工作的意义, 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并要积极的与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做斗争, 这样才能够实现全民环保, 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环境问题, 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往往建立在对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 或者说, 人们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 而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 这就使得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差, 随着一些酸雨, 沙尘暴, 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 使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 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 也要积极的展开保护环境的行动。这样才能够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使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环境保护的理念, 应该深入人心,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 在这个方面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使人们能够了解环境发展的重要性, 进而积极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 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参考文献

公众意识 篇8

公众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 是指公关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应当具有的一种以公众研究为主、公共利益至上、一切以公众为出发点的思想, 即一切公关活动均应根据公众的需要来制定、策划的原则。它基于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所处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关系的自觉认识, 比如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等, 他强调公民具备对他人及社会事务的关怀意识, 把“个人善”与“公共善”结合起来。公众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众意识, 维护国家利益, 关爱社会, 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树立国家与社会主人的理念, 主动参与社会各项事务的进行与管理, 自觉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与见解, 积极采取行动改善社会不良行为与现象。

二、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及展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 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 社会实践创设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 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延伸性特色性活动———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推进公众意识的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公众意识的养成也对公民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拓展性课程, 它整合教材、整合活动、整合教育资源, 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融合, 注重参与教育、体悟教育、形成教育,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认知,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逐步形成现代公民必备的民主法制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

(二)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1.学习、宣传阶段

(1) 课题组教师通过上课的方式向学生全面介绍课题及方案实施的具体方法和基础知识, 搞清相关概念。

(2) 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学校宣传栏提高宣传力度, 扩大影响力。

2.具体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

(1) 实验班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公共场所, 或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社会关系等, 搜集公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获得初步性的个体信息资料。

(2) 综合个体信息资料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确定一个讨论问题, 并与全班学生分享每一组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确定本组的代表性议题并初步论证该议题的研究价值。

第二阶段:选择班级研究的问题

(1) 各小组提出在社区中发现的问题, 师共同交流、讨论、筛选, 最后采用集体投票的方式确定一个问题, 并讨论该项问题是否能收集到相关的信息资料, 能否得以最终解决。

(2) 对投票决定出的公共问题形成研究的专题, 设计研究的方案。

第三阶段:查找整合所确定研究问题的相关资料, 根据确定的研究主题, 分析可能获取信息的各种渠道, 班级学生分工负责搜集研究、解决问题的各种直接或间接信息资料;要求学生主动深入社会, 联系有关部门、机构、企业、团体、个人, 尽最大可能获取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资料。

第四阶段:编制班级方案

在课题指导教师、班主任、相关专业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依学生的分析与研究, 整理、汇编文献资料, 编制解决问题的方案, 制做演示展板。要求全班参与, 分工到组、到人。

第五阶段:阶段性考评

学生处组织实验班进行前期成果展示评比, 通过阶段性考评, 纠差补缺, 表扬先进, 将活动的开展引向深入。

第六阶段:报告方案 (模拟听证会) , 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成果检验

听证程序:

(1) 学生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必须全员合作、分组陈述等) 。

(2) 对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

(3) 解决问题的方案。

(4) 我们的行动计划及实践。

在听证过程中, 评审组现场提问, 由学生现场答辩, 听证结束必须由评审委员会作总体总结。

第七阶段:总结反思

实验班就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 回顾、总结、反思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写出总结报告, 形成改进措施。

3.成果展示阶段

(1) 进行全校优秀方案成果展示评比, 评选出活动开展“优秀班级”。

(2) 优秀班级及先进个人在全校进行经验介绍, 展示示范操作过程, 以利全校班级今后活动开展。

(3) 推荐优秀班级参加区、市、省级“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竞赛。

三、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公众意识生成的作用

一项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历时一年,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认同自己的身份, 不断地学会关心身边的日常小事, 关心社区, 关心社会, 关爱他人, 了解身边的公共政策, 以公民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 体悟成长,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有着明显的推进效果。

(一) 公民法制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法制观念、责任意识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让学生自身能力不断提高, 这是形成并推进公众意识的基础。在公民法制教育活动中, 学生必须跨出校门、走上社会, 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 与更多不熟悉的人沟通, 这对于他们来说, 一方面锻炼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见识了不同的世面、接触了不同的人、了解了不同的领域, 有利于开拓视野, 增加知识面, 无疑是学校教育的有力拓展;活动的开展主要是集体行动的形式, 分为小组合作操作, 协同共进, 学生们还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 不断地商讨协作, 增强小组的综合实力, 学会分工, 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 学会共同努力想办法去解决任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而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小组落后,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小组的出色表现做出贡献, 而不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分工合作让他们学会了各司其职, 在上台展示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了自信地展示自我, 在与陌生人的沟通中让他们学会了社会交往, 在与不同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中, 了解了自己拥有的权利, 懂得了自己负有的义务, 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公民责任感大大增强, 而这些能力的具备在后续进行的其他各项实践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也是公众意识的形成与推进所需要的。

(二)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这是公众意识形成的核心。“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课堂上“闭门造车”, 学到的更多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初中生来说, 对于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要求来说, 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学生需要更多的课外拓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书本的关注变为对社会、对立法机构和政府、对社会热点时事、对国计民生问题的关注, 他们不再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 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公民, 对社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努力, 贡献自己的才华。他们提出的研究方案不管是否会被相关部门采纳, 但是至少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了对自己、对社区、对社会、对政府、对国家的认识, 了解了公共政策制定者们的思路, 明白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努力而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 懂得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对于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在进行各类实践探究活动中, 了解社会现象, 体会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发展了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而能够有这些思想上的改变是学生逐渐具备公众意识的核心。一个人无论学识有多么渊博, 如果没有切身的体验与情感的切入, 就难以有实际行动;一个人仅仅有权利义务的知识, 却没有坚决主张平等自由的性格力量, 那也只是多了一点纸上文字而已, 这些观念是学生在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渐体验感悟升华而成的, 而这又反过来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更多的实践活动中, 推动实践活动持续顺利开展。

(三) 公民法制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动能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提出研究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落实到了行动上, 这是公众意识培养的落脚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当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断具备公众意识的特质时, 就会通过行动不断地强化与推进这种意识。比如, 在学校, 学生开始主动发现并申报学校的志愿者服务区, 负责管理、打扫工作, 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春秋游活动中, 学生主动提出用社会实践活动替代春秋游;社团活动中, 学生参与课外性质的社团逐渐多于课内性质的社团;在假期, 学生自发以研究性小组的形式进行家乡寻访活动, 寻访一些家乡名人的奋斗足迹, 了解他们的发家历史以及爱家爱国的一些事迹, 了解各自家乡有哪些特产、风俗, 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乡, 热爱自己的家乡;周末, 学生自发组织无偿献血、进入敬老院关心帮助老人、走进紫金山进行环保宣传, 关注社会需求;在平时学期之余, 学生们还进行了主题调研, 学会写时事评论, 学会关心学校的食堂问题、关心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问题、关心小区公共自行车的安置维护问题、关心小区停车问题等等, 自主调研并完成一定的调研报告, 这些都是学生在不断具备公众意识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成长与变化。在实践中, 学生们不断体会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更加清晰客观地认识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情, 在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选择、判断并学会主动承担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是公众意识的内化, 他们在实践体验中获得了丰富的内心感受, 得到了足够的情感体验, 并在这些体验中激发和唤醒了自我的能力与需求, 主动参与社会各项事务的进行与管理, 积极采取行动改善社会不良行为与现象, 提升行为诉求, 而这些表现正是公众意识养成的落脚点。通过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磨练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提升对自身行为及时分析与不断反思的能力, 从利他主义的角度考虑提出自己对社会的见解, 通过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做出一定的作为, 这是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与公众意识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的最理想的结果。

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公民精神培育的价值, 影响了学生的“三观”;具有道德生成的意义, 提升了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具有责任培养诉求,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作为意识, 通过课堂教育、学科体验、社会实践不断促成了公众意识的养成, 而公众意识养成的反哺也让我们的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郭忠华.我国公民教育的内涵与途径[J].中国德育, 2014 (01) .

[3]阎学燕, 向丹.关于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

[4]刘宛玢.学校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的建构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公众意识 篇9

1 加强公众意识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和影响

1.1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的基础, 在这一方面来讲, 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从一点上来讲, 人不能离开自然环境去生存发展, 另一个层次来讲, 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人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 尤其是在改造自然是, 会造成相关的环境问题, 这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环境污染问题, 资源枯竭问题, 气候变化问题等, 这些会形成严重的影响, 最终吃亏的还是人类。人类行使各种自然的行为都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 因为人们在环境损害从根本上就缺乏正确的认识, 所以说, 这是无可厚非的。所以, 提高环保质量, 必须从公众意识角度做起, 只有公众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在行为生活中逐渐改变自己的错误, 这样, 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环境的问题。1.2

1.2提高周围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这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在当今的社会,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我们的公众缺乏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的正确清晰的认识, 而且缺乏最基本的环境保护的知识, 公众一味的对环境保护持乐观的态度, 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 认为雾霾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而且不用太大的公众参与度, 从这个角度出发, 政府部门单纯的强调环境优化问题是不足够的, 由于人们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是非常弱的,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度也比较低。因此,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是必要的, 有利于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促进中国梦的落实。

2 怎样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2.1迄今为止, 在世界上只有美国和英国有专门设立的环境保护教育的机构。所以, 中国也要像这些发达国家学习, 要努力的建立起环保教育机构。中国的教育部门一直主管这些方面的事情,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性, 所以这样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应该努力的建立起环保教育机构, 从而促进人们在环保领域的思想意识的提高。

2.2自上层对地方进行开展有关环保知识的教育工作, 使人人认识到这一问题,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 领导要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3.1 提高环境方面的教育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强度。

资源开发, 规划, 工程建设等相关的的经济建设活动, 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因此必须加强政策关于制定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方面的, 让环保意识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使他们可以从环境方面真正这样去做, 以解决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地方性政策法规。

3.2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部门的执法。

相关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执法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力度工作, 这样他们就可以真正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便建立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机构中的良好的工作。此外, 还要加强培训和教育, 尤其是针对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方面的, 要提高他们的意识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认识。

4 环境保护教育在基层的宣传强度要增加

4.1 相关机制建设,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成功完成环境保护的工作。

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对环保的支持。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中国公众有时不清楚他们在环境保护领域的权利和义务, 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方面的权利义务的存在。这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 这样, 公众就可以很容易地访问关于的环保知识的内容, 尤其是在环保社区, 这样,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从而可以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度环境保护情况。

4.2 在学校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工作。

青少年在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祖国的事业在未来将落在青少年的身上, 所以, 从小训练年轻人的环保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有强烈的学习的欲望, 他们学习能力强, 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的特点, 使教育者非常容易做好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应该建立在初级和中级教育方面, 即初中和高中, 在这里, 不仅可以使他们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还可以使他们更有能力去做保护环境的事情, 带动家长和周围的朋友。

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的作用很大, 所以说, 公众建立环保意识这一点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整体水平, 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效率, 还能促进中国的经济, 环境和社会的像一个良好的方向的前进, 更好的开展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梦。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可以促进环境的健康发展,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约型社会,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建设。建立起一个美好的家园, 没有雾霾, 没有污染, 在蓝天白云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 1995 (4) .

[2]金梅, 杨琪.政府监管与企业环保行为的博弈分析[M].青海社会科学, 2009 (3) .

[3]孙荣.如何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1 (2) :21-23.

[4]陈志军, 俞喧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 1999 (3) .

[5]李杰.试论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J].资源节约与保护, 2013 (2) :7-9.

公众意识 篇10

1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 从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人类要想良好的生存下去, 必须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并在环保观念的指引下实施环境保护行动[1]。当前, 有些社会公众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并且国家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 因为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可以让人们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 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 通过法律和道德来约束人类的行为, 进而开展公众环境保护活动, 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 环境宣传教育的特点

2.1 明确重点

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过程中,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并开拓教育渠道, 将全新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教育活动中, 从而提升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水平, 那么环境宣传教育就要明确重点[2]。在开展宣传活动时, 利用法制方式来普及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然, 所开展的保护法律宣传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群体, 结合群体的需求合理制定宣传计划, 突出宣传的重点内容, 然后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主题展开教育活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需要将法律与保护联系在一起, 让公众学习到实用的保护知识。

2.2 多样性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育部门可以在社区、乡镇等区域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讲解, 普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街头广告牌和小区墙报等地都可以张贴环境保护及有关法律的条幅和标语。例如, 城市的车体都有保护的宣传图案, 人们可以观看到宣传的景象, 而且这样的宣传教育形式成本较低, 同样能够达到环境保护宣传的效果。

2.3 网络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中, 网络成为各种宣传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 将大量的信息以微博、手机等形式向公众发布, 公众可以浏览到众多环境保护信息, 然后在网络上对话题加以讨论[3]。当然, 环境保护部门权利和义务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 实现百姓吸收宣传内容, 从而提升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总之,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的过程中, 一定要突出网络化的特点, 并且利用网络有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2.4 公众力量

国家政府意识到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必须要发挥公众的力量,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有效开展。政府可以将环境保护知识以新闻媒体的方式向公众宣传, 普及环保知识, 公众之间再对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讨论和研究, 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3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策略

3.1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性

环境保护教育宣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打造多样性的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形式。要想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必须结合不同群体, 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首先, 建立保护教育宣传阵地, 网络、报纸和杂志等都可以作为阵地。例如, 在“云南环保局网站”内[4], 宣传人员可以将重要的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在该网站内, 公众登录网站后, 即可浏览到环保宣传知识, 并观察有关环保的宣传片, 对保护环境有正确的认知;其次,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人员还可以走进基层, 尤其是农村地区, 这里学习条件不如城市, 所以走入基层更有利于对环保知识的普及, 工作人员可以向民众讲述环境的现状, 并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 还可以发放一些书籍, 让民众通过书籍了解如何做好环保的常识, 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扩大宣传范围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深入人们的心中, (可以) 通过扩大宣传对象来完善宣传教育工作, 所以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教育向青少年的宣传力度,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 学习和接受知识更容易, 如果在这个时期就向青少年灌输保护宣传教育知识, 非常有利于提升其保护意识。向青少年宣传保护知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第一, 加大保护教育的教学力度, 学校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传授保护的重要性, 讲解保护知识, 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板报上绘画和书写有关环境的内容。此外, 教师还要求学生不要乱扔垃圾, 讲文明树新风, 然后让学生深入社会活动中, 对街道和社区中存在的垃圾予以处理, 保证生存环境的清洁。

3.3 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公众的力量比较强大, 所以为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并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就必须要发挥公众的作用。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 环境保护意识还不是十分强, 并且生产力相对较低, 环境保护行动未能全面开展[5]。因此, 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 政府必须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 每年将财政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教育人才和购置宣传设施上, 从而确保宣传活动有效开展, 因为只有教育单位人才结构更加完善, 才能健全宣传工作。同时良好的宣传设施有利于开展宣传工作, 通过听、看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从而使公民对环境保护有充分的认知, 全面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4 结论

为了人类拥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国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以多样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并开展富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让全民公众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通过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 进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摘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人类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 才能有效开展一系列活动, 同时最重要的是让人类拥有健康生活的基础条件。然而,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些工业和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使得环境不要受到威胁, 所以必须要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针对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展开了研究, 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作为目标,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公众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使得社会公众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公众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贾峰.提高环境意识转变公众行为应对气候变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37 (1) :10-15.

[2]李成金.云南湖区公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浅析[J].云南环境科学, 2003, 22 (Z1) :30-32.

[3]梁光源.提高宣传实效服务环保大局[J].环境, 2014 (3) :36-37.

[4]钟新.全民参与:培育环境意识促进环保行动——环境宣传教育[J].环境保护, 2011 (12) :32-33.

公众意识 篇11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原则

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环保,这样才能改善我们已经恶化了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公众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人,如果公众能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人人负责,那么相信在未来的不久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定会取得惊人的成绩。

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

1、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使得人类对于环境保护这一共同目标达成共识

环境问题,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无法避免的产物,可谓自古有之。伴随着18世纪末由西方发达国家开启的工业革命以及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对的、自然给予人类的最严峻的考验,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使得人类对于环境保护这一共同目标达成了共识。

2、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人类从未停止解决环境问题的脚步,一些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得到缓解,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问题仍在不断恶化之中,并未从根源得到彻底解决。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得在市场竞争中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不可能自觉投入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与治理,人类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政府和国家,但是在诸多环境灾害和“政府失灵”现象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依赖政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领域应运而生。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公众参与原则作为环境保护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已经在环境保护法中得到了确立。

二、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生存环境的恶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目前造成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压力的主要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增长数量过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其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人口问题是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资源总量在世界上都位于靠前位置,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所以人均资源占有量就非常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这就迫使人们运用更多的手段去开采资源和能源,从而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损害。同时,人口剧增还会导致教育的相对落后,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差,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损害。

2、法制不够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时有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而且缺少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所以很难成为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一些地方的资源开发、经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等决策,依然会由少数的领导作出,因而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一旦这些官员的环保意识不够,那么更会加剧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3、生产技术不够先进,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虽然如此,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目前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设和生产效率都不够高,工业化水平较低,又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差,管理方式方法混乱,这就必然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废物的排放量过大,从而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三、如何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1、应积极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设立了专门的环保教育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的的环保教育工作的设计和开展一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环境保护部门来进行管理。由于受到教育机构和环保主管部门工作目标的一定限制,由它们负责环保工作教育的开展,可以说会明显地降低环境保护在公众心理的地位和重视度,从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英国的做法,设立一个专门的环保教育机构,从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达到环保教育的效果。

2、从上到下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工作,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1)在相关的领导决策层加大环保教育力度

在政府部门加大环保教育力度。资源开发、经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决策才能实施进行,因而必须要加大对领导决策层的环保知识教育力度,让环保意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中,这样他们的所想和所做才能真正从环境出发,从而制定出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的发展政策。

加大对环保部门的教育力度。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担任著重要的职责,所以必须加大对环保部门执法力度的教育,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从而树立环保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权威。另外,还要加强对环保工作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及教育,增强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及重要性。

3、在基层加大环保教育力度

(1)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成功地完成环保工作,公众的参与是一项重要支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行使和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设立并完善一定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能够轻易的获取到清晰的环保知识,让环保宣传社区化、使环保意识全民化,以便于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的良好局面。

(2)增强在学校的环保教育力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祖国的各项事业在未来都会落到他们的肩上,所以,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学习能力强,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抓好对他们的环保知识教育,必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小学的教育中设立一定的环保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使他们树立起环保意识,更能够以他们为中心,带动公众树立环保意识。

总之,公众的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影响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2]陈双基.环境教育发展走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0)

[3]陈焕章.实用环境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72.

公众意识 篇12

一、研究设计

2006年7月27日,国务院关于《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进一步提出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将天津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给予了天津市新的城市定位。近几年来,随着滨海新区的建立、中新生态城的初具规模,天津的“生态城市”定位已经比较深入人心,在我国诸多的生态城市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本文以天津公众环境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来获取天津市公众环境意识的相关研究数据。

结合以往文献中对公众环境意识的界定和构成分类,[4,5,6]本研究主要围绕天津市公众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状况、公众接受环境知识的传播渠道、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意愿等几个方面,对天津市公众环境意识现状展开调研。调查地点主要在天津市区进行,调研时间为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调查问卷采用纸质版问卷与网络版问卷同时发放的方式,共发出问卷398份,回收280份,占全体问卷总数的70.35%。

二、数据分析

1. 样本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样本中,男性被调查者为139人,占被调查者比例为49.64%;女性被调查者为141人,占被调查者比例为50.36%,男女比例适中。主要以中青年人为主,21-40岁的被调研者占比63.29%。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个体商贩、农民、军警和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占被调查者的比例分别为5%、5.36%、7.14%、1.43%和0.36%,外企员工、工人、学生和其他职能员工占被调查者的比例分别为11.43%、15%、17.86%和10%,企事业员工占被调查者的比例最高,为26.43%。67.14%的调查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被调查者占比最高,约占50%。从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来看,调研人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天津市公众环境科学知识的认知状况

在此项调研中,我们主要围绕“世界环境日”、“温室效应的原因”、“可回收垃圾”、“限塑令”、“法律认知”等几个方面展开调研。在列出的“世界环境日”日期选项中,受访者中有69%的公众知道“世界环境日”的准确日期,而31%的受访者无法给出准确答案。对于“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过多的向大气排放某种气体”的调研结果显示,275人知道“二氧化碳”是真正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仅有5人给出了不正确答案。“可回收废物垃圾箱的颜色”的调研结果显示,有172人知道“绿色”垃圾箱是真正的“可回收废物”垃圾箱,占总调查人数的61.4%。在对“装修后开窗通风的原因”进行的调研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为了“释放屋内的甲醛等有害气体”。在对“限塑令的主要原因”的调研中,255人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塑料袋会带来白色污染”,占比91.07%。

本次调研中,还专门调查了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在“是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属于自己的环境权益”调查中,有169位受访者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111位受访者不会为环境问题而诉诸于法律,约占调研人数的40%。

3. 公众接受环境知识的传播渠道

在此次调研中,第二个主要调研内容是公众接受环境知识的传播渠道。在“环保知识和意识来源”的选项中,受访者填写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互联网和报纸,排在第四位的是广播。而对于国外许多研究中提到的社会群体影响(如家人、朋友),却很少有应答者提及。针对此种状况,我们又进一步调研了调研者心中社会群体的公众环境意识状态,结果显示,有215人认为自己对家人、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人的环境意识状况“不清楚”,说明社会群体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中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体现。

另外,本次调研还专门针对“环境相关新闻关注度”展开了调研。在此项调研中,有219位受访者表示,只是在发生重特大环境事故时,才会关注环境相关新闻。有46位受访者属于频率不高的关注者,而非常关注环境相关新闻的受访者仅占不到3%,说明我国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仍需加强。

4. 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意愿

(1)对塑料袋使用频率的调查。本次调研中,针对限塑令与塑料袋使用频率的关系展开了调研。在“2008年‘限塑令’实施之后,您是否减少了对塑料袋的使用频率”调研中,173人认为“减少了,但效果不明显”,100人认为“没减少”,只有6人认为限塑令的效果十分明显。这表明虽然大多数人都理解为什么要颁布“限塑令”,但是理解与实际的参与意愿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2)对环保产品购买意愿的调查。本次调研中,针对“如果环保产品价格高于不环保产品,是否愿意购买环保产品”进行了调研,有45%的受访者表示,会为了保护环境购买价格较高的环保产品。有43%的受访者则认为质量至上,无论环保与否,哪个质量好用哪个。有12%的受访者选择了不购买环保产品,价格是他们购买产品时考虑的首要要素。从结果可以看出,将环保作为重要考虑要素的被调研者不足半数,说明环保产品的购买意愿有待进一步激活。

(3)对环境知识的学习意愿。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列出的“愿意为了保护环境而接受环境教育”的选项中,有14.29%的受访者不乐于参与环境知识的学习,有22.14%的受访者乐于参与环境教育,而半数以上的调研者则选择了观望的中立态度,说明公众的环境学习意愿不强,能够主动学习环境知识的人不多。

(4)对参与具体环保活动的意愿调查。本次调研中,对公众参与具体环保活动的意愿展开了调研,其中,“将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桶或回收站”、“使用节能产品”和“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排在前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购物时不使用塑料袋”,第五位的是“在外就餐时不使用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由此可见,对于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活动,公众的参与意愿还是较高的。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1)公众环境意识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天津的城市定位是生态城市,政府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加快城市的生态化进程,但是从城市公众视角来看,人们对生态的理解并不到位。在本次调研中,仅有46%左右的回答者知道天津的城市定位是“生态城市”。从这个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公众对于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知识的认知还是比较高的,如大多数人都知道装修与甲醛的关系。但是对于社会化的环境知识认识度就比较差,如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等的认知。而且,从环境知识来源的调研中也可以看出,主要的来源是电视、互联网,而亲戚、朋友等社会群体的互相感染力并不高。因此,说明公众的环境意识社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2)公众了解环境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以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等大众渠道为主,学校教育、环保组织的宣传所占比重仍然较小,而政府部门的直接宣传更为不足。借鉴西方公众环境意识较高的国家的发展经验,学校教育和政府正面宣传应该是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两个重要途径。但从目前调研结果来看,天津市这两方面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公众了解环境信息的渠道较为狭窄,不利于天津生态城市品牌的塑造。

(3)公众环保参与意愿不高。纵观全球范围内比较成熟的生态城市或生态社区,公众环保参与意识均非常高,居民自发的清洁海滩、种植树木、购买环保产品等行为非常普遍。但是,天津作为生态城市的代表之一,其公众的环保参与意愿仍有待提高。尤其在环保知识认知和实际的参与意愿之间,依旧存在着差距。例如,大多数被调研者都知道为什么要颁布禁塑令,但是真正的愿意自觉减少塑料袋使用的人,却仅占50%左右。所以从目前调研结果来看,天津市的公众环保参与意愿仍亟待提高。

(4)质量和成本是环保产品的发展瓶颈。在本次调研中,关于环保产品购买意愿的调研结果值得我们关注。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环保产品一定具有好的质量。好质量与环保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因此,有43%的被调研者选择了质量至上,不管是否环保与否。这为我们的环保产品发展战略提了一个醒,在大力宣传和发展环保产品的过程中,除了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还应关注如何突出环保产品的高质量。

2. 建议

(1)努力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社会化程度,提高公众环境教育水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个体的环境意识向群体环境意识的转化将更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呼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时,不能只强调意识的深度,还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广度。因此,在研究如何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通过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来影响个体公众的环境意识,进而制约个体公众的环境行为,这样势必会提升生态城市的品牌形象。具体而言,一是应拓宽环境保护知识的获取途径。政府应加大正面的环保宣传力度,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从社会化的角度宣传环保知识,推广社会化环保知识的普及。学校应发挥充分的作用,在课程设置、课程讲授、实践教学等环节,融入环境意识,防微杜渐,让公众从思想的源头重视环境意识。二是鼓励社会性环境保护活动。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城市的发展经验,政府应鼓励社会性的环境保护活动,如企业的公益活动、学校的环境保护参与活动等。鼓励同事、同学、家人一起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增加环境保护的力度,提升环境意识的社会化程度。应有必要从个体与群体关系角度研究环境意识问题。还有的学者提出,群体的环境意识必将对人们的环境行为产生影响,倘若群体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将导致整个社会人们良好的环境行为,反之,则可能引发整个社会不良的环境行为,从而不利于生态城市品牌的塑造。

(2)改变公众消费观念,增加绿色消费。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天津市公众对环境消费问题的关注以及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有45%的天津市公众愿意多花钱购买有助于环境的产品,但有43%的公众仍以“质量至上”作为购物标准。因此,首先,建议有关部门应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公众能够认识到环保产品对于生态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将环保概念落地,不要空谈环保。其次,企业在研发和营销环保产品的过程中,应不仅仅关注“环保”,还应突出“高质”,生产出消费者真正需要的高质量的环保产品。再次,政府应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倡导消费者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加大不环保产品的管制力度,为公众创造一个有利于绿色消费的环境。

(3)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努力创建真正的生态城市。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天津市的公众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位并不很熟悉,对于天津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也有待提高,这说明政府对于“生态城市”的宣传仍需加强。同时,政府对于生态城市应该有个准确的理解。我国有诸多城市将自己称作生态城市,但是许多城市都是“伪生态”,仅是从城市绿化角度考虑生态城市的建设,却忽视了城市的主体———人。一方面,对于公众来说,享受这个社会提供的良好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保护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不受侵犯,已成为公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从社会或者国家来说,向自己的公民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保护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是其永恒的责任。同时,公众作为城市的主体,其环境意识、对生态城市的理解对生态城市战略的落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议政府应该充分调研、实地考察,发挥政府职能,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普及相关环境知识和法规,进而加快生态城市的发展进程,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27-132.

[2]王辉,郑祥民,郝瑞彬.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1):33-35.

[3]王辉,郑祥民,刘飞.不同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努力途径[J].环境保护,2005(1):54-56,60.

[4]Dulap,R.,Liere,K.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A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Education[J].1978,9:10-19.

[5]Thogerson J,Olander F.To What Degree Are Environmental-ly Beneficial Choices Reflective of a General ConservationStance?[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6,38:550–569.

上一篇:化学教学设计下一篇:会议记录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