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众文化

2024-10-21

社会公众文化(共6篇)

社会公众文化 篇1

随着我国依法执政的不断推进,地方性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在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提升。但总体来看,当前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还面临一些难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调整与规范。

一、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必要性

根据《立法法》第五条的规定,应该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表明公众拥有参与地方立法的权利,而在这种权利的背后,则是公众利益的表达。因此,提高公众对地方立法的参与程度,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地方性法规的认同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时期,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依然不强,这对于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法制社会的建设带来的困难。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无疑有利于让人民群众了解法规制定的背景,制定过程,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将采取哪些措施,从而可以消除部分群众对法律的误解,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并且,在立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可以使得社会公众拥有利益表达的渠道,使得立法能反映人民的呼声,从而提高其认同感。

2、有利于提高地方性法规的时效性

地方立法本身就是为执行国家立法或补充国家立法空白而进行的活动,以此,法律制定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吸收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可以直接的面对社会基层,从而可以真正的了解即将出台的法律的现实背景,了解社会对相关法律的需求程度,从而增强了立法的针对性。

3、有利于提高地方性法规的可执行性

地方立法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执行问题。如何使得法律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做到有法必依,需要吸收社会公众参与立法。只要公众真正的参与了立法,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律也就有了群众基础,从而可以使得其在执行过程中可以获得公众的拥护。

二、社会公众参与地方性立法面临的现实难题

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本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在立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参与的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现实难题。

1、社会公众自身知识水平会影响其参与地方立法

在我国,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在于公众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这就使得参与者更多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如何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一方面,这个过程本身并不一定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代表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与国家法律法规并不一定能保持统一性,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2、社会公众在立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

虽然我国法律已经明确社会公众有参与地方立法的权利,但从具体实践来看,社会公众在地方立法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明确。首先,社会公众的意见与建议一般很难得到尊重,当前地方立法更多的是由立法机构制定并提出,公众一般处于配角地位。其次,社会公众在整个立法过程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特别是对于立法前期工作以及立法最终阶段参与的程度还不够。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形式主要是参与讨论、接受调研、参与听证会、列席或旁听等,在这些过程中,而这主要是立法的准备与修改阶段,不是立法制定与最终决策阶段。

3、社会公众参与立法的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对于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已经明确。但其参与的途径,地方立法中应吸收多少公众参与,如何选择参与对象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社会公众参与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能保证广泛性。特别是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如何使公众代表能代表不同阶层、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进一步发挥社会公众在地方立法中作用的对策

吸引社会公众参与立法,可以从加强宣传、完善机制、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

1、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加强宣传,首先,要选定宣传内容。可以通过制作专门的有关地方立法的宣传片,对于公众参与立法的基本程序、参与渠道等,进行重点的讲解,从而为其参与立法奠定基础。其次,要多渠道进行宣传。包括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渠道。再次,要对根据立法的需要适时调整宣传方案,主要是要根据立法的目标而调整宣传的形式、宣传的内容。如对于老年人立法,则可以更多的采取电视或者报纸来进行宣传,而对于年轻人,则可以更多的采取网络形式。

2、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激励公众积极参与地方立法

地方立法机关要建立完善的反馈制度,将公众参与立法过程中表达的诉求及其在最终立法中的表现予以公示,以激励公众参与立法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为公众参与立法提供诸如与参与者所在工作单位沟通以为其参与立法提供方便等形式,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摘要: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 面临本身知识水平, 在立法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待进一步明确, 参与的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制约, 可以从加强宣传、完善机制、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提高地方立法的公众参与度。

关键词:社会公众,参与,地方立法

参考文献

[1]周春桃.中外公众参与立法机制比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8) :94-96

社会公众文化 篇2

为了对乡镇社会治安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我于2011年暑假开展了对宣城市下属乡镇寒亭镇社会治安状况公众安全感调查工作,此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年来群众对社会问题的关心程度和社会环境的感受状况。结果表明,2011年群众安全感总体评价较好,寒亭镇属于适合群众安居乐业的安全区域,但社会治安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寒亭镇地处宣城市宣州区西郊,距市区18公里,距

宣杭高速公路入口仅10公里。全镇辖十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万余人。土地总面积82.03平方公里。318国道由东向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本次调查按照整群概率比例抽样方法,以社区、村居委会为主要载体,随机调查1000人。被调查者的构成特点:

1、男女比例基本适度。在被查者中:男性721人,占72.1%;女性279人,占27.9%。

2、受教育程度呈现多样化:受过初等以下教育的501人,占50.1%;受过中等教育的362人,占36.2%;受过高等教育的87人,占8.7%。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情况

大多数群众认为公共安全较好,对所在地的治安状况评价也较高,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群众安全感有所提高。表现在:

1、绝大多数群众认为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感觉安

全,说明全镇人民的公共安全指数高。对于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的感受,909人认为“安全”,占90.9%,60人认

为“基本安全”,占6%,二者接近被调查人群的97%,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群众认为在寒亭镇的生活、工作公共安全性好,也证明了寒亭镇的公共安全指数高。

2、大多数群众对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评价比较好。

大多数群众对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评价较好,915人评价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为“好”,占91.5%,66人评价为“一般”,占6.6%,二者共占98.1%。同时在被调查者中认为与去年相比,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有明显好转”的人占81.48%、“和以前一样”的人占14.64%,两者共占96.12%,调查显示大多数群众认为今年寒亭镇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进一步好转,群众的公共安全感有所提高。

3、大多数群众认为当地派出所及司法所打击违法犯罪

活动力度大。认为打击力度较大的有921人,占92.1%,认为力度一般的有40人,占0.4%,二者共占96.1%,说明寒亭镇今年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全镇人民群众的满意。

4、绝大多数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在被调查的群众中,931人认为所在地在宣传和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力度较大,占93.1%,21人认为一般,占2.1%,二者共占95.2%。在调查过程中,群众对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群防群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谁出资谁受益”等的工作方针、政策比较熟悉,而且对于寒亭镇开展的“保安+保险”治安防范新模式十分支持,积极参与,说明寒亭镇综治宣传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5、群众对寒亭镇贯彻落实“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情况评价较高。寒亭镇人民群众普遍对于政法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情况评价比较满意,普遍反映再也没有遇到“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905人认为落实情况较好,占90.5%,22人认为落实情况一般,占2.2%,二者共占92.7%。

三、群众对公共安全感的基本感受

1、调查过程中,群众反映影响安全感和社会治安状况的五个主要因素即公共秩序混乱、意外事故、交通事故和刑事犯罪、火灾、水灾在寒亭镇各地均不明显;从犯罪现象来看,赌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黄贩黄、卖淫嫖娼、入室盗窃犯罪、吸毒贩毒、流氓黑势力、外来人员违法犯罪八种现象,群众认为严重的比例都不高;影响社会治安的重点和热点即学校周边、车站、公共场所和街道、企业周围、居民小区等五处场所治安秩序不好的比例都较低。因此调查结果反映了影响社会治安的因素、现象,重点均不突出,寒亭镇的群众生活、工作安全指数较高。

2、在回答“目前群众最想解决的问题”时,有40.41%的群众选择了加强青少年教育问题,有24.20%的群众选择了公正执法问题,有17.91%群众选择了加强保障力度问题,11.54%的群众选择了加强巡逻问题,5.94%的群众选择了提高警察素质问题。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群众认为增加安全感最想解决的问题,依次是加强青少年教育、公正执法、加强保障力度、加强巡逻、提高警察素质等。这与群众要求建立高效、公正、廉洁的政府是一致的。

3、群众对政法机关的工作基本满意,认为当前政法队

伍突出问题是效率不高。调查表明虽然有超过半数的群众认为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有力,但由于一线警力不够、警察装备不足等因素,也存在着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中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群众希望政法机关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政法队伍的素质方面能有更大进步。

四、问题的分析

从本次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寒亭镇在改善治安环境和增加群众安全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很好作用,也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认可,但是,仍然存在寻衅滋事、青少年犯罪、机动车辆被盗等案件频发。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

是犯罪主体呈“两升一低”的发展趋势,即犯罪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上升,暴力犯罪的年龄成低龄化趋势。二是开发区人口密集,流动人口较多,社情复杂,镇民自我防范意识和参与治安防控意识不强,导致犯罪分子作案空间变大。三是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专业保安巡逻队伍全城覆盖时机还不成熟,“打、防、控”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四是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群众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不够,投入不够。五是打击违法犯罪力度不够。如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抢劫、赌博等刑事案件,以及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的违规违法经营现象打击不及时,监管的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六是全社会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各相关单位协调配合不够。

五、下一步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宣城的环境下,搞好社会治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治安工作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不可懈怠。

1、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要强化社会管理,夯实基层工作基础,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管理同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生活结合起来。要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治安工作,为创建平安宣城做出新成绩,作出新贡献。

2、大力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乡村结合部、公共场所等治安问题复杂地区的治安防范工作,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警务战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

3、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委、办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和治保会、调解会等群众组织建设,强化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和管理。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把打

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各方面的措施落实到基层,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4、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各级不断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切实做好民间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

5、加大对治安混乱地区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集中排查和经常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对排查出来的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开展治理整顿,明确责任,落实措施,限期解决问题,切实改变治安面貌。

6、进一步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本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预防犯罪,共同解决综合治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7、加大政法综治队伍建设。政法机关和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保证司法公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坚实可靠的安全屏障。

社会公平:公众的热切期盼 篇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无可讳言的是,诸多方面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患,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不公种种表象

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配不公

“双轨制”造成收入迥异。企业不如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不如政府机关。企业里每天辛辛苦苦很可能到月底只有生活费;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工资也稳定;政府机关则稳定之外,还能享有更多特权,公务员的收入不仅始终处于领涨状态,而在公费医疗等方面依然多吃多占!

行业不同造成收入迥异。垄断行业和某些部门肥得流油,比如金融、石油、电力、通信等,收入是普通行业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收入排行榜中,金融行业年人均工资9136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5倍,是收入垫底某些私营单位的7.78倍。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烟草等垄断行业工资水平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收入。金融业高管平均年薪为347万多元,天价年薪正在加剧高管层与工薪阶层的裂痕。

同工不同酬随处可见。其中包括男女同工不同酬、新老体制员工同工不同酬等。还有休假不公平——有的单位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与双休日,有的单位只是“双周休一日”。高温费该给的不给,节假日加班不按规定加薪,法定的年假被无端取消,加班加点没完没了……此类问题比比皆是。

分配不公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极少数人占据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而大部分人还相对贫穷。反映这种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据2012年12月10日琼华时分报道,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京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权力吸金更是黑不见底。有报道说,如今许多企业家将80%的精力都用在了与官员吃喝、打交道、搞关系上。由此导致全国每年约有至少5万亿元的灰色收入进入了各类贪官的腰包。另外还有屡遭诟病的“三公消费”,在我国,每年约有一万亿元纳税人的钱都被大小的官员肆意消费掉了。

就业不公

当下的现实是,“就业拼爹”现象日趋严重,从而招致民众的强烈不满。普通百姓子女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可谓“难上加难”。

北京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就越高。西南财经大学近日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止》称,2011年7月中国城镇整体失业率为8.0%,但21至25岁城镇劳动者中,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失业率为16.4%,这些高学历失业者显然不会是权贵子女,学历高反而失业率高!关键是就业机会不公平,收入高、福利好、保障好及体面的就业岗位基本被“权力就业”所霸占,普通家庭子女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很难挤进去。可以说,基尼系数不断扩大,“始作俑者”是不公平不正义的权力就业、关系就业所致。

几年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局、监察局联合发文招录公务员,名为《关于考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的补充规定》的红头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在读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可列为这次报考对象”。最终,55名“官二代”中有22人被录用了。

养老不公

目前我国城镇分为三类养老制度,一是企业养老保险,二是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三是公务员退休制度。这三项制度,直接导致每个制度之间、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

中国体改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指出:“十年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差距不过一倍,目前达到了三四倍”,“近十年来,这一逆向配置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扭转,反呈扩大趋势”。由此引起了一系列明显违反公平正义原则的怪相。如企业纳税人在为国家财政贡献之后,必须另外掏钱购买养老保险,为自己养老。而由财政供养的机关工作人员却可以分文不缴。买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养老金很低,目前名义养老金月均仅1300元,若从中再扣除个人缴纳的保险费返还部分,实际从社会得到的养老保障净收入不足1000元。而不缴费的机关退休金实际净收入(含各种补贴福利等)则相当于企业的三四倍。同是司机,在企业退休养老金1000多元,在机关退休3000-4000元。同是研究员级高工,在企业退休1000多元,在机关退休则高达五六千元以上,出现了养老收入“三个企退高工,比不上一个机关勤杂工”的世纪怪相。

此外,同样工龄35年以上,现行企业退休又比早先退休的所拿养老金要多得多。

教育不公

教育资源是一项主要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资源,它应该遵循着平等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然而,由于贫富、地位、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出现了许多不公平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教育费用的快速上涨,加之乱收费现象严重泛滥,致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比如,某些条件较好的机关幼儿园,对内招生费用极低,对外仅赞助费动辄就几万至十几万。某些重点中学,凭分数进不来,但通过缴纳高额择校费、寄宿费即可进来。大学也是一样,现在不少学校,如果嫌专业不好,只要肯花钱即可换专业,变冷门为热门,变不满意为满意。

另外,由于各地大学数量的不同和高考招生的名额限制,从而造成不同地区的人上大学的机会不等。以北大、清华为例,北京考生比外地考生的录取线要低一大截,这种人为制造的起跑线提前、冲刺线也提前的高考现状,能称得上公平吗?

教育腐败也正在加剧教育的不公平。这种腐败集中表现在对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的破坏上,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易,让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成了少数人的特供品。据统计,在全国重点中学,官员、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约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

nlc202309020116

医疗不公

医疗保险“双轨制”下群体之间的差别化,也是造成社会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1年10月,历时两年建成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新干部病房投入使用。新干部病房大楼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设有省级、副省级、厅级及离休干部保健床位257张,花费至少有一个多亿,而其目的则是“新干部病房楼投入使用后,将极大地改善干部保健患者的住院和就医条件”。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现在只有公务员以及离退休干部,依然享受着公费医疗,有特权可以让他们毫无压力地享受这种医疗资源。2005年中科院的一份调查报告称,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而农民虽然进入了新合作医疗,却依然看不起病,得了大病只有等死,或者致贫。

住房不公

现在可以说,只要是当官的,住房都很宽敞,装修也很时尚,不少官员住的是豪华别墅。有的领导干部可以轻易获得多套住宅,甚至多达数十套房,价值数千万元。据媒体披露,浙江省药监局原局长黄萌有房产84套;广东茂名原市委书记罗荫国落网后被查获数十套房产;原山西蒲县煤炭局局长郝鹏俊有房产36套,其中北京33套;原上海房管局副局长陶校兴有房产30套;原福州市副市长杨爱金被搜查出17套房产证……若继续开列,将是一个十分壮观的清单。倘若不考虑这些房产大贪,以普通官员或公务员而论,在民众普遍印象中,拥有多套房产的也不在少数。而一般人在城市里攒一辈子钱也买不起一套房子,只好无奈地蜗居终身。有的年轻夫妇为了买一套房子,不得不两边啃老,再加借贷,从而沦为房奴。有的则以自己毕生乃至上下几代人的全部积蓄才换来一套住房。而不少官场或有钱的单位却为公务员们违法私定优惠政策,搞福利分房,普通职工只能望房兴叹,自愧弗如。

此一不公平还表现在“隐形福利”住房公积金上。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设计者试图通过“国家支持一部分、单位补贴一部分、个人合理负担一部分的住房货币化分配和住房筹资新机制”,“帮助职工解决住房难题”。

然而,这项对普通职工利好的“福利”,许多职工却选择了说“不”。福建省城乡和住房建设厅的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省近千万职工只有269万参加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中,非公企业职工仅占三分之一。

事实上,公积金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存在严重肥瘦不均的情况,缴存比例差距最高达100倍。比如在内蒙古乌海,神华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月缴存额最高为5625元,而当地公交公司职工月缴存额每人仅为100元。高收入行业公积金缴存水平高,低收入行业缴存比例低,最终收入越高受益越大,收入越低受益越小,本来是为中低收入阶层“雪中送炭”的住房公积金,结果却变为高收入人群的“锦上添花”。

一些效益好、福利好的单位,职工收入本来就高,而且大多已有自住房,不存在购房难题,且还能以缴纳公积金的形式避税;而真正需要购买住房的低收入阶层,因为缴费少,贷款难,却难以通过公积金贷款购房。

造成社会不公的

主要原因

造成当前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制度缺失

一方面,原来的一些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凸显出不公平性。比如,延续了50多年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制度和体制没有建立或不够完善,也带来了新的不公平。比如,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人利用政策的漏洞,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现象比较突出;政治、文化、教育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社会保障体制还有待健全,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社会成员在权利义务享受上的不平等,这可以说是先天性的不足。

再有,像凭借国家优质资源发大财的央企,虽然他们的畸高收入广受诟病,但始终无人撼动。还有因“双轨制”造成的企、事业之间的退休金差距也是一样岿然不动。

权力谋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权力,如决策权、处罚权、强制权、审批权、检查权等,几乎都有可能成为发财的渠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2012年11月29日出席“《财经》年会2013:预测与战略”时表示:“中国的贫富差别如此巨大,主要的原因是来自靠权力取得的收入。”

官员不仅凭权力发财,而且凭借权力攫取各方面的好处。只要是他想得到的,不论经济、政治、法治等领域,他都能通过权力得手,这就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潜规则泛滥

“潜规则”是中国学者吴思研究历史时提出的新概念。吴思在他的著述里解释说,所谓的“潜规则”,就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我们中国是个潜规则大国,正如吴思先生所分析的那样,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都热衷于设计和制造各式各样的潜规则,可谓无孔不入,无处不存。从演艺圈、体育竞赛圈、教育圈、文学艺术圈、医疗卫生圈到学术研究圈,从行政、司法、税务、交通、工商、信息等管理领域到生产、销售、消费领域,从个人的求学、升学、求职、提职到生老病死,真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都充斥着潜规则。

在所有的潜规则中,最让人民痛恨的就是有关权力运行中的权钱交易。日前,《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72.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钱的”不如“有权的”。由此说明,当下的权力真是太有“含金量”,太厉害了。潜规则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真正能从潜规则里捞到好处的,只是少数掌握国家公共权力资源的达官贵人及其亲友。

解决社会不公的对策措施

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

大力推动制度创新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我们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系,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此,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从根本上维护公平正义。需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涉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制度。同时,严格按制度行事,充分发挥科学合理的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作用。

nlc202309020116

“把权力关进笼子”

需要解决公平问题,就要约束权力,让公权在阳光下运作,抵制权力腐败,优化政治生态。

2012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财经》年会上表示,“对于凭权力发财的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吴敬琏解释道,这部分极富人群的问题,不是所得税,也不是其他的税收能够解决的,是我们的税收体制力所不及的。这就要靠整个体制,要让权力不能支配那么多的资源,而且要对权力进行监督限制,这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富人要分两种,有些人是靠权力发财的,这一点要坚决的制止,不能让这些人凭权力发财。

“凭权力发财”,无疑必须严罚。这不仅因为“凭权力发财”在经济层面、收入分配角度,完全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发财致富”途径,更因为在政治、法治层面上,它也是违背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基本政治伦理和法治逻辑的非法权力使用方式。

然而,“严惩”尽管非常必要,但要想真正有效解决“凭权力发财”问题,仅靠事后的被动“严惩”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必须事前未雨绸缪地积极主动严防,在体制上最大程度地减少“凭权力发财”的机会和可能,真正“将权力关进笼子”。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确保“底线公平”

新浪网友留言说:“这个社会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太多了,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妇女、残疾人、老人等等,而我们现在做的还很不够。”“弱势群体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除了无权无钱的是绝对弱势人群,还有一部分是有一点钱而无权的相对弱势人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景天魁教授说:“我曾经提出了底线公平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一个描写社会公平度的概念。底线就是老百姓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底线公平就是所有公平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在现阶段,重点在于底线,即优先解决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的需要。”让更多的公共福利覆盖到每一个普通百姓身上。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有责任确保底线公平,避免弱者更弱、贫者更贫。

严守规则,维护公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规则公平”的“规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的法律、政策、制度、规定等。一般而言,规则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经过一定的程序产生的,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既然是这样,规则就应该有权威,规则就应该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而超越了规则,就形成了“潜规则”和“特权”,会严重破坏公平。

在三个“公平”中,规则公平是前两者的基础。规则公平被破坏之后,会直接破坏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也要通过规则公平来体现。

实际上,规则公平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的理念。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规则平等,规则对于任何人都不能有例外。如果不按规则办事,就应该追究责任,甚至从法律上去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严格遵守规则,将“潜规则”的作用空间压缩为零,那就彻底破除了“潜规则”。

筑牢司法最后防线

在法治社会,司法被认为是救治社会冲突最终的方式,与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益密切相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最高理念,是社会公平正义对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坚决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才能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因此,健全法官依法独立客观行使审判权的保障机制,确保审判公正;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增强司法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制,提升司法执行力,切实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多层次监督体系,依法规范司法监督,促使司法权力在“笼子”里行使。

(责编:盛山)

社会公众文化 篇4

1 关于供电企业和制表商“勾结”调快电表

公众提问:社会上有人说供电企业跟电表制造商联合, 把用户电表速度调快了20%左右。虽然只是“听说”, 但是无风不起浪, 想问一下是不是真有这样的黑幕?如果没有, 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消除市民的种种疑虑?

行家解疑:可以负责任地说, 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电能表是特殊的计量装置, 国家相关专业部门非常重视, 已上了法律法规强化这方面的管理;电能表采购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招投标程序,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采购, 中标的厂家必须是国家颁发生产许可证的;电能表检测方面, 经过省级以上技术监督部门专门授权, 并且有严格的监管过程。供电企业对所有待使用的电能计量表百分之百都是进行严格的检测, 同时各级权威技术监督部门还对检测过的每批次表计有10%的强制复查和验定。如果还有疑惑, 市民可以把表送到技术监督部门复检。供电企业也可以和技术监督部门一起到现场抽看检验结果, 而且, 整个过程公开。

2 关于供电企业工程招标由谁说了算

公众提问:供电企业算是高度垄断行业, 据说一些工程项目材料的采购大多是自己制订的, 从来不采取招标, 即使招标也不过走走形式而已。请问你们公司招标吗?又是接受什么样的监督呢?

行家解疑:这种“据说”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 供电企业自己根本没有招标的权限。工程方面分为两大类, 系统类的工程是组织招标, 由上级统一负责;客户工程是由客户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招投标活动。

所有的在建项目都有严格的工程招投标程序。每一个招投标工程均采取集体议标、公开竞标、纪委参与、群众监督的方式, 对整个投标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有效杜绝了以权谋私、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的发生。

3 关于电力职工家庭用电不交钱

公众提问:有外地网友说邻居是电力员工, 家里用电从来不要交钱, 所以他家能用电的设备绝对不用煤气, 家里的5台空调随便使用。还有人说, 自己亲戚在电力公司上班, 是最底层的职工, 每个月250千瓦时电以内是不用交钱的。供电公司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如果真的这样是不对的, 这是在占普通用户之利, 社会议论不会凭空产生, 请你们正面回答。

行家解疑:供电公司的员工用电和大家一样, 按照国家核定电价装设同样的计量器具, 按时缴纳电费。目前, 所有的供电公司的员工用电和大家一样, 同样要装设表计和缴电费, 其它也没有一分钱用电补贴。

公益律师调查问卷(社会公众版) 篇5

尊敬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北京众泽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原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中心成立于1995年12月,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妇女法律援助、研究与倡导的公益性民间组织。16年来,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妇女权益状况的改善和公益法律事业的发展,并得到了诸多志士同仁的关注、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深表感谢。

为对新近出现的中国公益律师这个职业群体的现状做一个简单描述,以鼓励更多的法律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近期中心正筹划撰写调研报告——《中国公益律师发展报告》,烦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帮忙完成以下问卷,如您有认识的对此感兴趣的同事、朋友,也请代为传递,并烦请您将填好后的问卷回发至gongyilvshi@woman-legalaid.org.cn,不胜感激!由此给您带来的任何不便,敬请见谅!

另,本问卷将采取匿名方式填写,绝不涉及个人信息的外泄,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北京众泽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

2011年6月16日

(如无特殊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

1、您属于哪个年龄段:(A)

A、20~30岁

B、30~40岁

C、40~50岁

D、50岁以上

2、您的性别:(B)

A、男

B、女

3、您知道公益律师么?(A)

A、听说过

B、没听说过

4、您从哪听说的公益律师?(B)

A、广告

B、电视、广播网络、书刊

C、社区宣传活动

D、朋友同事熟人等社会关系

E、其他

如果您选择其他,请写下您自己的答案

5、您眼中的公益律师是?(BC)(可多选)

A、代为免费打官司的B、别的律师不愿代理的案件都可以找他们

C、通过个案推动制度完善的D、就是普通律师

E、其他

如果您选择其他,请写下您自己的答案

6、如果您遇到纠纷,什么情况下会求助于律师?(D)

A、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都帮不了忙时

B、想尽快解决现有麻烦,通过法律找回公道时

C、想尽其他一切办法都未能解决问题,最后想到找律师

D、有问题首先想到咨询律师

7、如果您遇到纠纷,什么情况下求助于公益律师?(C)(可多选)

A、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都帮不了忙时

B、家境贫困,交不起商业律师事务所要求的律师代理费用时

C、信访、申诉等途径用尽了,找不着说理的地儿时

D、想找免费的律师解答法律咨询时

8、如果您身边有学法律的朋友或亲人选择做公益律师,您的态度?(E)

A、一般支持

B、特别支持

C、有点反对

D、强烈反对

E、他们自己的选择,不干预

9、您支持身边人做公益律师的考虑是?(ABC)(可多选)

A、能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的弱者

B、能传播公益的种子,影响更多的人

C、这份职业很高尚

D、从事这份职业很开心

E、其他

如果您选择其他,请写下您自己的答案

10、您反对身边人做公益律师的考虑是?(CD)(可多选)

A、挣钱不多

B、敏感、风险高

C、职业前途不明朗

D、当事人都是弱势群体,社会资源网络不宽

E、其他

如果您选择其他,请写下您自己的答案

11、您有被公益律师帮助过吗?(D)(可多选)

A、社区普法宣传活动中向他们咨询过

B、向公益律师免费咨询过

C、找公益律师代理过案件

D、没找过公益律师

12、您没找过公益律师的原因是:(E)(可多选)

A、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帮到我B、以为公益律师在提供法律援助后也要收费

C、担心不收费的提供的服务差,专业水平低

D、不知道还有公益律师,只能找收费的商业律师

E、其他

如果您选择其他,请写下您自己的答案

13、您知道哪些机构能找到公益律师(可多选):(ABCDEF)

A、东方公益律师事务所

B、北京众泽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原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

C、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D、北京益仁平中心

E、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

F、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

G、云南西双版纳州妇女儿童心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H、公盟

I、其他

除了以上机构,您还去哪些机构寻求过公益律师帮助?(自答)

15、您认为公益律师的服务质量如何?(自答)

A、公益律师虽然热情,但专业水平不高,办案中会犯一些小错误

B、打着帮当事人维护权益的幌子,实际上想为自己出名

C、尽心尽力为当事人维护权益

D、其他

16、您对公益律师服务的满意度?(AA)

A、一般满意

B、特别满意

C、不满意

D、极不满意

E、其他

17、您认为算得上公益律师的人的名字?(请写下您知道的名字)

18、您认为公益律师和您印象中的律师形象有差别吗?(A)

A、没有差别

B、很小差别

C、差别很大

D、其他

19、您认为这种差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自答)

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探究 篇6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 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 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败坏了社会风气, 对相关立法、监管、执法提出了重大挑战。一时间,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焦点问题、热议问题。

本文所说食品安全监管, 包括食品安全国家机构监管和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食品安全国家机构监管, 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这里的政府所属部门包括农业行政、工业和信息化行政、卫生行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行政、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行政部门。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 则是指社会公众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这里的社会公众应从广义理解, 包括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其他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社会公众。具体而言, 社会团体包括消费者协会和食品领域行业协会, 食品领域行业协会主要包括粮食、畜产食品、蔬菜、果品、调味食品、焙烤食品、绿色食品、饲料、农业产业、食品工业、畜牧业、渔业、酿酒工业、奶业、烹饪餐饮饭店业等各类食品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新闻媒体;个人则是指在我国境内居住生活的自然人, 包括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内部的人、普通群众中的知情人、职业打假人、相关外国人等。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食品生产经营者众多, 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量大面广、隐蔽性强, 国家机构监管人力不足等诸多原因, 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很大。面对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仅靠国家机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显得力不从心, 监管难以完全到位。因此, 在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机构监管的同时, 应当积极开展、大力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 以此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机构监管的有益补充, 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监管的遏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保障作用。

二、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我国在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总体来看, 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 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意识薄弱

目前, 我国各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多数由媒体率先曝光, 甚至是媒体人员不惜卧底予以揭露, 媒体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和纠正方面发挥了较大的监督作用。但总体说来, 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意识较为薄弱, 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还未形成“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的公众监管的强大社会氛围和强大社会力量。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常言道:“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家瓦上霜”,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现实生活中, 不少人深受其影响, 将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座右铭, 明知身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问不管。 (2) 缺乏公平正义理念。由于诸多原因, 不少国人尚未真正树立公平正义理念, 常常站在一己立场看待问题, 其经常计较的是某件事情是否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而不去计较某件事情是否符合与体现公平正义。当食品安全事件与己无关, 未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的时候, 便事不关己、不求发声、不予参与。 (3) 利欲熏心, 见利忘义。一些人明知食品安全事件违法, 恶果严重, 但为了金钱利益、行业利益、权钱交易, 或故意为之, 或肆意掩盖、或恶意放纵, 利欲熏心、见利忘义。 (4) 缺乏制度引导。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的缺失, 导致社会公众尤其是个人食品安全监管意识薄弱, 不明白自己的相关权利及行权方式, 不知道如何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 (5) 恐遭报复。由于现实生活复杂, 黑恶行径屡见不鲜, 不少人担心举报后遭受打击报复, 担心自己或家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受到不法侵害, 顾虑重重, 不敢举报。

(二) 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目前, 我国国家层面关于食品安全立法主要有《食品安全法》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2009年7月20日公布施行) , 相关立法主要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些立法涉及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条款主要有:《食品安全法》第3条、第7条、第8条、第10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53条;《产品质量法》第10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协会和消费者之外的社会公众监管, 仅体现于第6条规定。总体看来, 我国现行相关法律关于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规定零散而笼统, 关于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主体权利义务、参与的监管范围、监管方式方法、监管程序、监管后果、保护与奖励等均未见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 尚未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

(三) 食品行业协会食品安全监管缺位

我国成立有不少各类食品行业协会, 在其章程关于本协会的宗旨、目的、职能的表述中, 几乎看不到对本行业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内容。有的即便有, 也表现为“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质量监督”之类的简单笼统的一句话, 未见相关警示、预防、检查、纠正的要求和规制。可见, 这些食品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主观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多的关注, 在客观上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 在实践中如何发挥行业自律监管作用就难以保证了。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

食品安全问题, 既是亟待解决又是长治久安之问题,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与改善。

(一) 大力培育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意识

实现食品安全保障须思想先行。社会公众具有成熟的食品安全意识, 是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先行条件。只有人们普遍树立浓厚的食品安全意识, 达到追求食品安全的较高境界, 才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才会有勇气、能负责、敢担当, 不仅对关乎自身利益而且对关乎社会大众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展开批评、检举和追究。因此, 当前我国应当大力倡导、培育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意识。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信息, 对食品安全案件进行曝光, 以培育、唤醒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2) 各级相关单位在一定的公共场所张贴、悬挂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信息, 组织相关义务咨询活动。 (3) 建立健全政府食品安全官方网站及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美国在此方面的做法可供参考。美国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 形成了从联邦到地方, 分工明确、全方位的信息披露主体, 以及遍布全国的信息采集、风险分析以及综合的信息反馈等基础设施。[1]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教育与培训信息、缺陷产品召回信息、管理部门的管理规则、工作指南、指导方针、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资源信息等。[2] (4) 在食品安全相关立法过程中, 实行开门立法, 充分征询、听取公众意见。通过这些举措, 培育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 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 使社会公众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信息, 让社会公众清楚自己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权利义务、途径和方法, 知道如何进行监管, 在全社会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强大意识和社会氛围, 使食品安全违法者无处遁形。

(二) 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

实现食品安全保障不仅需要舆论先行而且需要制度规范和引导。国际社会一些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公众监管, 通过立法加以倡导和规制。譬如, 美国《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对食品安全违法拒绝者、食品安全违法检举者的保护制度进行了规制, 值得借鉴。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欠缺的现状, 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建议在各级相关立法中由宏观至微观、分层次地设计社会公众监管制度, 对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的主体权利义务、参与的监管范围、监管方式方法、监管程序、监管后果、保护与奖励等一系列问题, 以及食品安全社会国家机构监管与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之间的关系、分工、协调等进行规制, 形成系统的、细化的、便于操作的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法律制度, 使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有法可依, 做到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

(三) 尽快建立健全食品行业协会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协会自治是指协会为实现设立本协会的目的, 按照协会章程对协会及有关组成人员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协会自治可以充分发挥协会对成员行为规范和制约作用, 也有利于行业商品质量监管, 解决政府监管缺位问题, 提高监管效率。[3]针对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协会食品安全监管缺位的现状, 应当尽快建立健全食品行业协会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应在相关立法中对食品行业协会的食品安全监管进行规制, 主要包括监管职责确立、监管职责履行情况检查制度、违反监管职责之处理等制度。 (2) 食品行业协会应在自己的章程中确立监管的具体实施办法, 力求做到做好行业自律、自治。 (3) 通过制度设定, 对不履行监管职责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的食品行业协会及其责任人进行追究, 以达消除不良、警示世人、促进安全之目的。通过这些举措, 定能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监管作用。

总之,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特点, 应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公众监管制度, 充分发动民众力量, 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合力而为之局面, 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2]叶向东.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8 (11) :18~21.

上一篇: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论文下一篇:电大计算机网络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