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

2024-10-25

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共10篇)

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 篇1

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与服务内涵

2011-09-06 20:46王莉 来源:中国商报我来说两句

2010年6月12日,李长春同志发表了题为《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章,对文博工作应当发挥咨政育人、传承文明、普及知识、丰富生活等作用的阐述,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在文博工作中的展开和深化,是对我国文博事业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这对包括博物馆建设在内的文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博物馆的社会使命

将博物馆视为通过展现良知、智慧和艺术来诠释人类文明的知识源泉是国际社会认识博物馆社会使命的新趋势。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修订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把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1946年国际博协成立伊始对博物馆的定义侧重于“收藏”,1951年被修订为以“保存、研究、提高”为目的,随后,在1961年加入了教育的功能,1974年加入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要求。1989、1995、2001年则对博物馆的组织形态做了越来越宽泛的定义。2007年的定义将“教育”调整到了博物馆业务目的的首位,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等项博物馆基本业务的共同目的;同时,又将博物馆工作对象延伸到“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进一步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传承地缘文化传统、培养基本价值观领域的重要作用。国际博协对博物馆最新定义发布之后,国际博物馆界共同研究博物馆事业对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意义的活动异常活跃,2009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博协亚太分会年会的主题是“重新思考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区域文明遗产”,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博协第22届代表大会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功能

发达国家在过去30年间将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与公共服务纳入国民终身教育与创立学习型社会的范畴,日本的5600座博物馆已经成为国民进行终身教育的三大支柱平台之一(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日本引进、消化、吸收了欧美国家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经验,制定了与终身教育相关的《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终身教育振兴法》,全面打造了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纵观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路线图,其模式与国际社会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国家文物总局公布的资料,中国博物馆的数量从建国初期的24座,发展到了2010年的3000多座。我国博物馆的馆藏数量与质量,从事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展出专业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可与国际同行相媲美;但在如何将博物馆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相整合,并将之作为国民教育的支柱平台之一向社会提供服务方面,我们确与国际社会在相应的法律框架、运营机制、管理体系、管理人才等有着巨大的差距。

与日本相比,我们缺少与国民终身教育及博物馆社会服务相关的法律框架,教育尚未成为博物馆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没有为博物馆运营所建立的指标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无科学化决策依据;我们没有类似日本的“学艺员”人才培养与资格认

证体系及文化振兴研究,博物馆管理体系与管理人才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博物馆数量与建设规模的发展。我们博物馆从事公众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定位仍停留在吃青春饭的解说员上,而日本负责公众教育的工作人员不乏讲师、教授头衔的教育专家。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博物馆网络不仅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有形纽带,而且还是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链接各个国家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无形平台。我们应当帮助公众转变观念,将博物馆视为陪伴终生的教育平台。博物馆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从事“知识中介”的咨询师,根据公众在终生教育各个阶段的各种需求,无论是面对何种民族、宗教、职业、教育程度或年龄组的人群,我们都能通过推陈出新的博物馆教育计划,创造、获取、消化、利用及传播知识,帮助国民实现对中华文化遗产的再认识、对道德伦理的再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世代相传的价值观。

未来博物馆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3年日本博物馆协会颁布21世纪未来博物馆建设蓝图时,特别提出未来博物馆建设必须重视三项基本功能。收集功能:探索寻求社会资料,并传播给后人;管理功能:明确社会使命,向公众开放运营;沟通功能:与公众分享知识的刺激和乐趣,创造全新价值。这些基本功能,不仅限于博物馆,也是其他文化教育机构所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文化资源的一元化管理是国际社会的又一新潮流,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正依靠国家的力量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三馆合一”的一元化管理。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已经把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当作文化保存机构。

博物馆建设应积极迎接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繁荣而不断兴起,或者由于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进入21世纪,我们的社会正向由高度发达的信息网和计算机驱动的第四产业转变。因此,当今社会被称作信息时代、知识型社会。电影、出版、音乐、戏剧、歌剧、媒体技术等与文化相关的产业被叫做文化产业。那么,我们如何对博物馆产业定位呢?博物馆海量信息的传播应当是文化事业的主角,也是博物馆业务的核心。第四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的机遇,我们应当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层面研究博物馆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通过文化产业的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最近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报告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欧美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该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并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日本在八十年代中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开始实施由“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的战略部署。为了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日本利用文化为载体,以经济援助与经济合作为手段,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紧步日本后尘,上世纪末韩国开始在文化领域创造“韩流”奇迹,通过输出文化拯救韩国经济,本世纪初就进入了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列。

以GDP论经济实力,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接近甚至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论我们的文化产业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对世界的影响力,我们的作为还十分有限。国际社

会在经济、技术、国防领域的竞争开始由更为隐蔽的文化竞争所显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上任后十分重视通过互联网向国际社会施加影响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对新世纪文化战争与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视。

博物馆建设要顺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在国际化进程中,带给博物馆较大影响的是数字化进程的波涛。在国际社会间移动的不仅是物理形态存在的美术作品和历史资料,信息的移动和流通事实上也在网络上进行。我们可以预测由数据资料而演化的知识库将开放给公众使用,网络社会中数字化的功过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点研究的课题。

欧美各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开始对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形成与推进重点倾斜,相应标准化的研究如火如荼,在第四产业浪潮到来之际,迅速占领制高点,把握话语权是各国的研究重点。针对这种趋势,我们应当把视野扩展到受中国文化与汉语影响较大的亚太地区,发挥我们文物大国的优势,吸引亚太各国与地区博物馆管理与研究,以及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学术、历史、技术、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尤其应当尽快建立由中国主导的与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国家与地区进行博物馆政策的协商和技术层面的对话机制,共同开展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与社会实践,并借助国际标准化机构(ISO)的相应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数字化处理的信息,进一步说“数字文化遗产”这种新形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处于亟待解决的状态。每每创造出新的媒体形式,都会引发媒介变革。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想象不论是博物馆、图书馆还是档案馆,都会变得没有边界与国界,通过网络检索到的资料信息可以由通用平台提供。国际社会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正在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我国在相关法律尤其是面对网络信息发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重视,若干年后我们可能会面临我们是文物大国,但不是数字化文化遗产大国的尴尬局面。

结束语

由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认识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完善其提供公共服务职能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借鉴国际社会文博领域发展最新成果的他山之石,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文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 篇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明确指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加强文化基础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其中加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 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在党的重大决议中明确文化的作用, 明确博物馆的文化地位与教育功能, 尚属首次。而博物馆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承担的文化责任与教育功能, 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这充分说明博物馆在社会主义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博物馆的作用

明确了博物馆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我们还应该清楚什么是博物馆。根据研究机构最新明确的博物馆定义,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是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地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以及非物质遗产的公益性公共场所。在这一定义中, 首次将教育纳入到博物馆的业务范围, 并排列在重要位置, 突破了以往以研究为重点的目地和作用, 进一步阐明了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 都应该以“文化教育”为目的, 明确设定了今后博物馆发展业务的目标。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特别是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以及文化建设的提升, 全国各地博物馆陆续改建、扩建、增建和逐步实行的免费开放, 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走进博物馆、使用博物馆, 利用博物馆教育和启迪未成年人, 已成为众多家长培养孩子文化知识、传承历史文化精髓的第二课堂。

3 博物馆的服务工作

从目前看, 我国的许多博物馆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 这就为博物馆进一步地挖掘自身的历史资源、挖掘当地特定文化发展现象, 不断深化陈列内涵, 更新展览形式,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大幅提升博物馆为社会、为青少年教化启迪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和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文化精髓的功能, 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行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 无疑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了解和接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机会, 有助于参观者开阔眼界、增进知识。在国际社会发展中, 博物馆对公众的免费开放, 已经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许多国家已形成惯例。

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 也应根据公众的特点和文化需求, 在增强吸引力、寓教于乐等服务功能方面下功夫, 增加知识性、趣味性、地域性、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展览内容, 从而使博物馆的教化启迪和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得到充分展现, 切实成为公众“精神享受”的文化教育殿堂, 让历史和科学的“薪火”不断地传承下去。

4 博物馆工作的创新

由于博物馆具有自身历史资源的优势, 博物馆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 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充分挖掘历史题材, 进行重新演绎, 以生动的形象再现历史事件, 让观众了解历史, 振奋精神。宣教内容的创新, 从题材上讲, 所选取的题材结构要以著名的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中心, 还要挖掘深层次的相关内容。从形式上讲, 可以采取情景剧、音乐剧、小品、诗歌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在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和节假日, 以及青少年入学、入队、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博物馆工作者要充分地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配合学校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使博物馆成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场所、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

5 加强博物馆相互间的沟通

切实加强对外联系.增进馆际间的互动与沟通。博物馆要实现馆际之间的互动与流通。一是“送讲座出去”:既充分利用博物馆内的资源, 分成不同的专题.撰写一系列的专题报告, 以讲座形式送到共建单位进行宣讲, 让观众在听讲座之中受到启迪, 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二是“送展览出去”:在陈列展览基础上, 提取精华, 把文物以及历史资源整合, 制作成流动展板, 带进共建单位;三是“送节目出去”: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把历史内涵转化为舞台艺术, 把静止的文物和史实转化成舞台表演, 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 感受到艺术张力所表现的民族正气, 从而不断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

6 博物馆的自身建设

博物馆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机构, 在社会建设方面承担着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好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 是实施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现代的博物馆要求把观众视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树立“观众第一”的思想, 把服务意识真正看作博物馆的生命意识。博物馆要把“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展览”当作举办展览的动因。要不断改善服务项目, 创新服务手段, 充实服务内容, 让观众真正认为博物馆是最理想的文化休闲场所, 以此达到参观、休息、娱乐的目的, 形成博物馆与观众相互服务、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 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 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就是持之以恒地强化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 只有不断的解放思想, 务实创新, 才能提高博物馆的地位, 才能使博物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在现阶段乃至以后, 博物馆为青少年服务, 已经成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使命, 而博物馆要想赢得青少年的青睐, 则必须尊重他们的感受心理、审美趣味以及认知特点。可以这样说, 博物馆拥有了青少年, 就拥有了希望和明天。因此, 所有的博物馆人都应行动起来, 共同为博物馆的明天和祖国的未来努力工作。而事实也证明, 博物馆在实行免费开放以后, 其社会责任、服务功能和教育广大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的十分出色。

摘要:博物馆的工作应该以教育和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文化精髓为目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合理存在的重要因素。如何发挥博物馆教育启迪、传播文化知识、传承文化精髓的社会功能, 尤其是发挥其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 需要博物馆工作者进行认真的思索。

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 篇3

关键词:免费开放 博物馆 服务社会 能力

2008年3月1日,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全国500家博物馆首次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一重大决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一石激起千重浪”。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一个时期以来观众参观热情不减。就目前状况看,全国各个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参观人数较以往翻几倍,甚至十几倍。由于一些中小型博物馆本身藏品不足,如果不想方设法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时间一长,即便是免费,群众也不会踊跃参观。对全社会各个层次的群众而言,大家期待的博物馆决不仅仅是免费开放问题,群众期待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更具有开放性、知识性、观赏性、休闲性。博物馆人应该围绕国家的构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已经成为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面临的最为迫切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文博队伍

分析当前博物馆的人员组成,我们不难看出,一些中、小博物馆筹建之初,除原有的文物管理所的业务干部外,多是表演团体精减下来的演职员及行政管理干部,新毕业的大专院校学生很难进来。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有点技术的年轻人热衷于经商,不安心于本职工作,下海的、跳槽的随之出现。业务人员少、专业水平不高、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工作不熟悉、缺乏热情和信心的人员状况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需要一支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专业队伍,正是这支队伍要面对观众,服务社会。尤其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观众量急增,培养一批能坐下来认真搞业务(文物保养、历史艺术价值、陈列展示、服务设施方案诸多方面),做好基础工作,搞好各种陈列布展,改善博物馆的外围环境,更好地为观众提供高水准的展览内容,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和优质服务的干部队伍,就显得极其重要。提高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就必须提高博物馆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提高陈列展览的水平,打造精品展览

陈列展览是体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博物馆通过展览与社会、公众联系的重要渠道。免费开放后,若想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博物馆,就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传播内容和展示形式。举办精品展览,深化课题研究,营造社会氛围,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加强馆际交流,挖掘馆藏资源,不断丰富展览内容。以辽宁省博为例,2008年相继举办了辽河文明展、清宫散佚古代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明清瓷器展、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明清玉器展;为宣传奥运精神,联合英国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了凝聚世界的艺术—百年奥运海报展;携手上海博物馆举办世界风情—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还举办了当代著名画家李巍绘画作品展、晏少翔从事艺术80周年回顾展、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展,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扬。举办人们喜闻乐见的展览,持续保持吸引力,更好地发挥教育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形成一个良好互动的局面。

三、打造学习、休闲、娱乐、购物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不仅反映在陈列展览中,也反映在建筑、环境、服务等方面。博物馆是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旅游景点,它提供给社会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息场所,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步入这里,在娱乐中受教育,在休闲中长知识,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迎来了更多的观众,打造学习、休闲、娱乐、购物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是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和客观要求。

1.馆区内外的绿化

环境绿化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没有高标准的园林绿化,就没有完整的博物馆。园林绿化对馆区建筑起到烘托、协调、装饰作用,对环境的改善起到促进作用。作为一个现代博物馆,从馆区园林规划到布局,到各景点具体安排以及每株花草树木的养护管理,都有较高艺术要求。建造公园式博物馆外环境,需要在馆区广植各种树木、花草,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芳草满地,春色满园”的绿化美化标准。这样既改善了馆区环境,又对噪音、灰尘、有害气体起到屏蔽作用。展厅内适宜摆放盆栽植物,使得观众的视觉疲劳得到休息,情绪得到调节,以便更有兴致继续参观。

2.服务设施的完善

服务设施包括停车场、摄影部、食品部、餐饮部、医务部、咨询处、寄存处、纪念品商店、休息廳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开设一些有益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为观众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取得经济效益。观众在参观中进行购书、资料片、纪念品等方面的消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3.服务理念的更新

服务是博物馆的人格品牌,一定要把观众满意作为博物馆永远的目标。讲解员、咨询员等直接接触观众的一线人员是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纽带,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也关系到观众的参观心情。培养文雅大方、和蔼可亲的风度,树立热爱观众,真诚为观众服务的意识至关重要。推广文明劝导语,拉近观众距离,对于爱护文物、花草、公共设施的告诫可采取人性化的语言。避免古板、生硬的语句,如严禁、禁止、违者罚款等,可以改成委婉的言词。在故宫的铜缸旁边可以看到“本已伤害累累,怎忍再添新痕”,在石雕前可以看到“自然风化难免,人为损坏需防”这样的话语使观众得到尊重,宾至如归的感觉。

社会实践报告博物馆 篇4

社会实践报告博物馆

进入大学后,我们离走进社会也越来越近了。校园与社会环境本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暑假一回到家乡,我就在博物馆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天在监控室和博物馆内不断的巡逻,保证各个方面的安全。

在学校,每天有作息时间表约束你。课程表会告诉你,今天该干什么,明天又有什么事情要做。而在这里,你可以无所事事地像木瓜呆在那儿无所表现。在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虽然这也存在的竞争,可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一般不会招来嫉恨与报复。可是在社会中,优胜劣汰,你的成功就是别人的失败,工作直接影响了他人的经济利益。在社会中接触各种各样的顾客、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经验去处理。尽管存在竞争,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有经验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而这些经验需要日积夜累,而不是在毕业后读本速成书便可成的。这些事情很多同学沉浸于学习与消遣还未来得及思考,便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一些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一:挣钱的辛苦:整天在博物馆内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一样的展览品,真的好无聊啊!好无耐啊!

二:人际关系: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 ,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经验去处理。尽管存在竞争,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下,才能很好的工作,吸取经验。而这些经验需要日积夜累,而不是在毕业后读本速成书便可成的。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参观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 篇5

从一楼到三楼分别是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抗战时期和土地革命,在这里蕴藏着人类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支柱。

一楼的问姆渡遗址和良诸文化让我们重温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望着那些原始的文化,富有价值的展品,所有的人不禁一振,因为这一切就是我们幸福生活得前身,它让很多人明白了历史的意义,明白了远古的生活和经历,这是很多当代很多大学生所无法想象和体会的,这一切能让我们明白很多知道很多。

伴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来到了第二楼,这里的文化更具有价值,那一件件精致的雕塑,一幅幅精美的壁画,那乐器,那铁器,铜器无不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的历史,他们伟大的功勋,它要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历史,记住伴随我们进步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是伟大是他们让我们的脚步变的如此的矫捷。

随着沉重的脚步,三楼的气氛也变的更加的凝重,因为这里的展品是血的教训,让人铭记于心的历史。这里正是抗战,土地革命时期的缩影。那一个个橱窗里向我们述说着它们的历程,它们的所见所闻。那一幅幅感人的抗战画卷,一具具逼真而让人热血的战士模型,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表明为保卫国土而战,他们不辱他们的使命,用一切向祖国和人民证明着他们的赤胆忠心。

站在窗边,吹来的是来自__的凉风和美景。但此刻无人去欣赏这一切,大家的眼神都是凝重而又久远。我们知道以后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以后我们的路会很长,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博物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6

201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顾名思义,该主题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看作了博物馆的重要使命。本刊2015年3期倡导作者自觉呼应,并将设立专题专栏进行探讨,故此约稿。

关于该主题的旨意,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Hans-Martin Hinz博士如此阐释:“博物馆,作为教育和文化中介,在促成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实践的实现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日益增加的生态不稳定性、政治环境的不安定性,以及那些可能产生的自然和人为的挑战,博物馆必须能够确保发挥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通过博物馆工作,例如教育和展览,努力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无论做任何事,我们必须能够确保博物馆成为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驱动力之一。”

而在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采访时,国际博协总干事Anne-Catherine Robert-Hauglustaine博士也谈到:博物馆应该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之中,引导全社会深入了解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促使社会公众不断强化保护地球的意识,逐步认识到实现更少浪费、达成更多合作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所谓“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实际是在如此定位博物馆:它应该通过自己的专业活动,引导人类清醒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后果,强烈意识到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刻不容缓,从而在倡导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无以替代的角色。

早在1974 年,“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就已成为博物馆的题中应有之义。之后,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苦心孤诣于维护博物馆自身传统,探索博物馆发展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着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不断强化着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职能。尤需注意的是,随着博物馆与所在社区之间互动和沟通的日渐增强,博物馆在影响社会生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应该看到,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趋势:例如,博物馆建设与运营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博物馆自觉运用诸多新技术手段和新方法与参观者进行有效沟通,乃至博物馆展陈与相关活动直接关注诸如环境恶化、经济动荡和局部军事、政治冲突等议题并探讨而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建议和方案等。

如今人们都已更为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藏品资源,终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欲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思想理念、改变行为方式、移易生活方式、革新发展模式。而在这一事关人类福祉的全球运动中,现代博物馆必须以责无旁贷的姿态,发出自己应发的声音,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希望中国博物馆界同仁在这一主题的大讨论中踊跃撰稿,以自己独有的智慧,探索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途径。《中国博物馆》第3期期待您的大作。

浅析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 篇7

目前对博物馆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博物馆的特点及其功能、教育科研与社会化服务、文化展示与宣传、藏品征集与科学保管, 建筑设计与设施设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但对博物馆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现实引导还存在欠缺, 急需做大量的工作, 才能快速适应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常态。众所周知, 博物馆是公认的重要收藏机构, 但更为重要的是, 博物馆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机构, 博物馆必须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 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帮助人们去体验、发现、欣赏、深化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认识甚至价值观会发生某种改变, 最终转化为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这也是博物馆教育的核心职能。本文就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进行简单探讨。

一、博物馆教育作用的体现

1. 激发民族精神。国内外许多学者曾不厌其烦地警示:“要想颠覆一个民族, 必先颠覆其历史”。仔细分析, 这不是危言耸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了根, 也就谈不上民族精神了, 更谈不上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和生生不息。民族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最佳展示场所就是博物馆, 它是对历史人文沿革的展示。参观这种展览, 就仿佛是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 可以全方位地接受历史观念的熏陶, 把人们散射的思维经过科学的扬弃后, 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传承民族文化。青年人要有传承中国文化的朝气和勇气, 而这些朝气和力量要从小作为习惯培养, 让青年人与最优秀博物馆接触才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博物馆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 同时也是对这些民俗文化的一种保护, 在这种展示与保护的基础上, 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普及科学知识。科普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叉环节, 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和“科技兴国”的战略号召下, 科技自然类的科普博物馆便应运而生。在日常科普活动方面, 利用馆内有效资源不断加大科普教育的范围和深度, 建立有宣传、展示科普基地整体情况和科普内容的网页, 动态反映博物馆的设施建设、展览内容的变化、科普活动的开展、各项工作进展等情况, 提高了观众的兴趣并增强了参观的互动性。

4.培养艺术素养。人文艺术类的博物馆是收藏文物及艺术品的场所, 馆藏的艺术品大多为精品, 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或者一种艺术品的类型沿革, 所以, 博物馆是增强国民艺术素养的最好场所, 博物馆艺术教育资源的优质性和丰富性都是一般学校无法比拟的。

而西方博物馆对观众的艺术素养教育则更多的是体现在与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中。西方艺术博物馆与观众是没有距离的, 它们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 在教师的指导下, 走上舞台, 教师排练学生演出戏剧片段, 生硬教科书中的内容就在身临其境中鲜活地记忆到了学生中间, 学生们更能真切地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策

1. 展品缺乏、展陈手段单一。 吸引眼球, 要解决人们想看的问题。丰富展览, 增加展品。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展览更新频率太低, 大多数藏品还只能藏于库房, 难得与观众见面。需要通过举办展览与国民进行沟通, 施行公共服务。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 博物馆需要改变思维, 与时俱进, 利用光电多媒体技术, 使原本单调的陈列丰富起来、活泼起来, 而不仅仅依靠藏品的数量与质量。同时也要多展示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 特别是一些与考古工作结合得比较紧的博物馆, 应当多将最新发掘的文物展示出来, 使公众对考古工作有更多了解。

2. 教育内容单调。驱使行动, 要解决人们参与的问题。寓教于乐, 形式多样。随着社会大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受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 博物馆在教育形式上必须更加多样化, 或观赏、或讲解、或寓教于乐, 形式不一, 灵活多变。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博物馆和美术馆乐意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 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 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3. 投入资金缺乏。投入资金, 要解决服务大众的问题。主要依靠政府从教育方向投资, 逐步引导社会化捐资为补充, 以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建设水平, 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教育需求。

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 篇8

一、博物馆的功能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首次把博物馆教育功能放在了第一位,然后是研究功能和欣赏功能。

(一)教育功能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学校教育,博物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自由性。博物馆所陈列的藏品和文献资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着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通过参观博物馆,人们可以扩大眼界,得到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领悟,加深理解的深度。

(二)研究功能

博物馆是历史实物证据的保存、展示、诠释的主要场所,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的研究功能主要是对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和对如何促进博物馆发展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博物馆人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资源,并借助科技手段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从而使博物馆更加顺应社会的发展。

(三)欣赏功能

博物馆的欣赏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即专业意义的欣赏和非专业意义的欣赏。博物馆收藏和陈列历史实物资料所具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专业人士,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以满足自身对文化的欣赏。此外,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博物馆以其独到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质,吸引着更多的旅游者参观游览。

二、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当前形势下,博物馆所处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功能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采用最直观的藏品、图片和文字,让参观者了解和感知历史文化,凝聚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重要。

近年来,博物馆人在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博物馆服务工作依然存在问题。主要是将博物馆仅仅看作是文物藏品保护和研究机构,认为自己是国家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只需要对国家政府部门负责、对学者研究负责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博物馆展陈学术专业性太强,很多普通观众理解不了;有的博物馆仅根据自己藏品特点举办展陈,对于广大受众的需求不重视,与观众之间存在距离感;有的博物馆习惯了坐等观众,对自己举办的展陈宣传不够,公众对于博物馆举办的各类展览和活动不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大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不符合社会和公众对于博物馆的现实需求。

三、建设服务型博物馆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

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以“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为中心。强调文物本身对人的发展和愉悦作用,如何使文物在展示过程中发挥教育、研究、欣赏等社会功能,增强参观者的知识性和参与性,提高观众对服务的满意度,才是最重要的。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针对性、多样性、新颖性、参与性和自主性,满足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贴近社会来体现社会的现实意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要坚定立场,牢固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不能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要结合参观者需求举办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联系学校教学,从而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近博物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博物馆文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公众获取掌握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更加便捷。论坛、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翔实的出现,使得信息获取的途径更迅速便捷。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宣传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要主动融入社会、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增强博物馆的文化亲和力。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传播时,必须采用群众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以群众便捷的途径进行传播,以群众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传播。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媒体加以传播。例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及时公布工作动态,加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三)提升服务质量

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是打造服务型博物馆的重点工作。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尤为重要,特别是讲解员的素质。博物馆讲解员水平的高度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公众形象。讲解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现场应变能力,要致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讲解员是每一名博物馆讲解员不断挑战的目标。此外,对不同岗位员工进行服务意识教育和服务质量培训也是必要的,要使每个环节都能为参观者提供优质服务。

参观湛江市博物馆社会实践心得 篇9

参观湛江市博物馆社会实践心得

作者:12视觉传达 姜康

一、摘要:

湛江博物馆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有40年的历史。馆藏文物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960年建成的湛江博物馆,坐落在寸金桥公园内,是一座苏式三层高大的建筑物,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是广东省市级最大的博物馆。这里收藏的文物上万件。石器、陶瓷、铜鼓、东汉独木舟、唐代昆仑女头像、抗法斗争文物应有尽有,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除文物外,馆里还经常举办名家书画摄影展览,是艺术家展示才华,市民欣赏艺术的场所。

二、关键词

法国殖民地、抗法联盟、爱国主义、湛江博物馆、三、前言:在这个炎炎夏日我们一行八人经过了寸金公园来到了湛江市博物馆,湛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种法式建筑的感觉,门前坐落的两座大炮,彷佛在提醒着人们记起那段历史,大炮任凭岁月风雨的侵蚀,虽然锈迹斑斑却依然保持那份刚毅的气势虎视眈眈的看着远方。像两位勇敢的战士在保卫者祖国的领土,宣扬着领土不容侵犯神圣职责!我大好河山寸金寸土!

正文:当我步入博物馆就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把我带入了湛江的抗法时代,我站在那泛黄、残缺的老照片前我欣赏的已不是它的文字与画面。我只感受到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湛江人勇敢的抗法精神迎面扑来,它似一种气场,凝缩了湛江人的古朴和勇敢。当我仰视着那些帝国主义的罪行时,我已不再解谈其中的内容,站在远处看,我似感觉到照片中的历史场景历历在目,我深深的为受害的同胞祈祷和默哀,为帝国主义的罪行而嗤之以鼻。走出了湛江人民抗法斗争陈列室以后我们又去了馆藏古代铜鼓陈列和馆藏陶瓷精品展览,古代铜鼓陈列室则与抗法室有所不同,这里运用了光电的高科技一点的效果,给人一种光怪陆离的幽静感和和谐感。展示了岳西地区出土的汉至隋唐时期的北流型、灵山型等铜鼓并有详细文献介绍其用途和文化背景,从中不但可以了解当时文化历史还可以感受当时粤西地区的风俗人情。陶瓷展室据说有精心挑选的1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器件,按照时代的顺序的不同分别陈列着,我深深的为陶瓷上的精心雕琢的花纹和古代能工巧匠的巧夺天工的技艺所震撼和折服。淡雅的色彩,精致的做工,不得不捶胸顿足,我流连其中不愿移步。从陶瓷室出来后,我最后去了当地民俗文化室,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热烈和激情,生动活泼的舞狮造型,和各个大小各异风格不同的舞狮造型,憨厚可爱。还有惊奇好玩的木偶,憨厚的八戒,精明的悟空,美丽的王母等等等等,一些神话人物和历史名人被制作的惟妙惟肖各具特色。还有各色各样的面具虽然有些很狰狞,给我一种诡异和害怕的感觉但也许这就是制作师傅所要表达的。还有雷剧,一种地方戏剧虽然没听过,但是看起来介绍应该很有意思就像我们安徽的黄梅戏那样朗朗上口、深入人心,有空一定去欣赏下雷剧。最后去看了,湛江市未来的规划发展室。勇敢、勤劳、精明、的一代又一代湛江人不断用他们的双手改变着湛江的容貌更让我们看到了正在努力发展和创新的湛江。看到他们未来对湛江的科学规划,真是鼓舞人心,让我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青春也奉献给这片充满美好不断进取的土地吧!共同建立一

12视觉传达 姜康

个美丽繁荣的湛江!在参观完整个博物馆后,我被湛江的历史而深深的震撼,这里有无数的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面对列强的侵略,勇敢的站出来同帝国主义作斗争!这种舍身取义爱国热情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湛江市博物馆出来后,再将参观完后的感受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它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文化与我现在读书的大学生活显得格格不入。如今的大学校园,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大大小小的活动充斥着整个校园,让原本安静的校园再也按耐不住,良好的学术气氛荡然无存,这时的大学更像是一个游乐场或者商业演绎中心,不远处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大学的课堂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上课铃声已响起这时你会看到那些拿着早餐慢慢吞吞向教室踱步的学生,揉着睡眼朦胧的眼睛趴在课桌上一副懒洋洋的样子,让人无可厚非。估计不一会就进入了美好的梦乡。晚上十一点半的铃声响过,这铃声彷佛不是熄灯铃就寝铃,而是为游戏战争打响的冲锋的号角,打牌,打麻将,三国杀,联机打游戏。嘈杂的游戏专业术语的声音不绝于耳,他们的生活就是游戏并快乐着,他们的话题更多的是谈论游戏,如果你不玩游戏是进不了他们的世界的,甚至有些同学为了融入他们的生活而专门去学习这款游戏,以便更好地和他们打成一片。

凌乱的宿舍里充满着烟味、酒味、和脚臭味、汗臭味。散发着各种异味的宿舍里一抬头就会看到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刚开始我确实不习惯这种生活,这种生活已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次序,每日充斥在这种嘈杂声中我无法入眠。我不止一次想要逃离这里,重新开始我的生活,但是繁重的房租让我这个毫无收入的大学生实在负担不起。写到这,我实在无法想象当年上几代的人们那种务实,上进和充满激情的信仰为何到了如今却没有得到传承。当代的大学生不可否定,还是有部分刻苦学习努力上进奋斗的人,但已是极少数了,在迈过了高考这个让无数考生窒息的坎后,无下限的放纵更是纵容了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颓废的生活已经在大学群体开始蔓延,大多数的人是没有理想而混日子的。如何让年青一代积极向上是势在必行的事。

爱国需要理性,前段时间的反日活动,国人竟然砸国人的日货去商店抢自己人的东西,爱国的热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砸自己人的东西是实在说不过去的,现在是一个和平年代,总是有那么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有点什么抵触活动,打砸抢烧遍布大街小巷,敢问你们这些人和帝国主义和有何区别,口口声声骂日本人,自己却猪狗不如。究竟造成这种人的价值观的原因是什么值得当今社会深思,爱国主义要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要培养!

博物馆社会公众服务 篇10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恩格斯说:的博物馆是城市的眼睛。博物馆同时也是沟通文化的桥梁,同时,博物馆对社会有着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历史的再现、文化的传承、艺术的欣赏 等诸多方面。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还具有广泛性,它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延伸到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形态的不同领域,从而构成教育实践的必要环节,构成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内在动力。

基本陈列,是博物馆的灵魂,这些陈列汇集了一个馆多年的研究成果,大多采用高科技的陈列手法和精良的制作。既为基本陈列,就不易更改,观众看过一两次以后,便失去了兴趣。相对基本陈列而言,临时展览的陈列内容和陈列手法比较灵活,内容专一小型多样,展期短容易更换,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了基本陈列。时常举办一些优秀的临时展览,引进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文物专题展览,这样不仅能吸引人气,还可以加强馆与馆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业务往来,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发挥博物馆在社会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教育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时展览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结合当下时事,举办临展或特展,增强博物馆的时代感和历史责任感。作为有着特殊使命的公共服务性机构,博物馆正向多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文化产品的再生产,增加展览数量,扩大展览信息,及时捕捉不同时期观众的 的参观要求,打造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感召力的展览。临时展览在这方面显出了其优越性,并成为博物馆一项重在的业务活动。2008年,由中央纪委、监察部、文化部联合举办,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重庆市监察局等部门联合承办的全国廉政文化大型绘画书法展览在我馆展出,用艺术的形式,反腐倡廉、宏扬正气,赞美中华民族崇廉尚廉的优良传统,颂扬新时代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党风廉政建设的丰硕成果。五天的展览共接待了五万多观众,气氛热烈前所未有。

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我馆和共青团重庆市委联合举办了《五四运动与重庆青年文物特展》,第一次集中展示了我馆收藏的一批国内罕见的五四时期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展现了9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重温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年,全国上下举行了多种多样的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的活动,但举办文物特展,仅我馆一家。展览展出了聂荣臻旅欧留时的家书;重庆青年、重庆商学会联合抵制日货斗争等等。使观众更真切地解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了解了重庆青年在五四运动中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多个新闻媒体做了多次报道,报道及转载新闻约3000多条。共青团中央付书记、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等领导专程来馆参观此展览。

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对扩大博物馆其本身的影响力、号召力、宣传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方式就如注入新血液一样会让大众保持新鲜感,随时关注博物馆的动态,长此以往,博物馆不再给人以沉闷之 感,且充满了活力。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在自身的发展上必须摆脱传统模式。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重心已不再是传统博物馆所一向奉为准则的典藏建档、保存、陈列等功能,关注社会,关注时代需求,应成为博物馆工作的指导思想。艺术世界奥妙无穷,用艺术丰富人们的生活,生活就能多姿多彩。艺术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更能提高人们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艺术世界,人们可以学到在其他学科领域学不到的东西。博物馆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市民文化品位的重要场所。一个城市整体的文化素质,是城市形象的体现。文化素质除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以外,审美情趣、文化品味也是主要标志。而审美情趣、文化品味的形成不是短时间便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时期高雅文化、精品文化的熏陶,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博物馆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重庆地处西南,较北京、上海等文化发达地区的文化消费相对落后,文化理念也相对淡薄,这就需要博物馆从多方面开展活动,引导市民的文化活动。不定期的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文物艺术类展览,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是博物馆社会职能之所在。2008年,我馆引进了国家博物馆大型文物展《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这是我馆实行免费开放后引进的第一个大型文物展,也是重庆引进的最高级别的文物展览。此次展览的社 会效益远远超出博物馆以前的任何一个临时展览,观众对展品关注的热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年,我馆引进了辽宁省博物馆《齐白石书画精品展》,该展览以齐白石的艺术历程为线索,分为早期、中期、盛期和晚期四部分,几乎囊括了齐白石从艺生涯中每一年的作品,包括一些罕见的人物画、山水画和巨幅长卷,完整全面地展现了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展览受到了重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手持相机的观众,将一幅幅画作拍摄下来,更有带着画板精心地临摹、用笔记下每一段精采的文字。许多书画收藏爱好者更是对每一幅作品作细致的观摹和研究。办展之初,我们对展品进行了精心的挑选,既要完整的展现大师成长的艺术之路,又要给观众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职业画家的风格。当观众看到“送礼者不报答,减画价者不必再来”等字样的门条时,无不为大师幽默风趣的文字,刚直的性格所打动,对这些门条给予极高的关注。这便是我们要观众了解的齐白石——画家、风趣而有个性、亲近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画家。从而使观众能更深入的理解白石老人的画作,了解他的艺术之路。有选择地引进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展览,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让这座城市充溢着浓浓的艺术氛围。

博物馆的基础是藏品,可以说,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正确的利用藏品,办好博物馆的陈列,这是每个博物馆的首要任务。藏品只有展示出来,为社会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出他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社会职能。如 果只收藏不展示,不能使博物馆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中站占据重要位置。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制作出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专题展,作为基本陈列的补充,更是馆际交流所必备的。因此,在引进一些优秀展览的同时,博物馆应该挖掘本馆藏品的,充分利用藏品特点,制作出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专题展览,并以这些展览为基础,加入其他元素,组合成新的内容,使临时展览丰富多彩,适应不同观众学习、欣赏的需求,同时对活跃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有良好的作用。应该提出,当前博物馆展览的制作形式,仍停留在简单的将物品展示出来,写上极简单的文字说明,便完成了一个展览的制作。在制作这些展览之前,有没有想过,我们想通过这个展览达到什么样的目地,给观众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文物对于一般观众而言,是神秘而高深的,许多观众对文物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博物馆展出的一定是珍贵的物品,但为什么珍贵,珍贵在哪里,便不胜了了。我认为,我们在制作展览时,应改变以往简单的办展模式,要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将历史与文化、历史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特点,这些艺术特点的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文化、风土人情,都会在文物上体现出来,我们只将这些元素完整地介绍出来,才能让观众从展品中真正了解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精深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达到展览的目地。

增强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交流,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使博物馆教育多样化、国际化,临时展览是博物馆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桥梁。作为“2006年中印友好年”重要文化交流项目,由 中国国家文物局和印度考古局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首都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共同承办的《西天诸神——古代印度瑰宝展》,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印度文物展览。由中国文化部、俄罗斯联邦文化电影署主办,三峡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博物展览中心“罗西佐”共同实施的《太阳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辉煌》俄罗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艺术展、日本驻华领事馆主办的《日本偶人展》等一系列外国文物艺术展的引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国度的文化艺术和风俗,让我们从不同角、以不同方式了解世界。引进来,走出去,这才是交流的主题。

博物馆是一所对所有求知的人敞开大门的学校,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是培养城市文化的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塑造城市文化魂魄的重要推力。博物馆应依托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学术资源和展览场地,积极发挥博物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并促进跨国间的文化交流。”

上一篇:寒假作业合订本答案下一篇:喷漆房环保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