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众

2024-10-01

博物馆观众(精选7篇)

博物馆观众 篇1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重的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是文化的基础行业之一,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知识的重要使命, 是重要的教育基地。努力发展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是实施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人们对文化需求的逐步增加, 现在越来越多的公众把博物馆看做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提高个人修养、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人们渴望在休闲、娱乐中去参观博物馆, 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道德素质, 充分发挥博物馆对外宣传教育的作用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从2008年起, 省级综合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后,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显现, 但它的教育不同于学校 (大中小学) 正式正规的传统教育方式, 而是一种自由松散式的自主教育, 强调的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树立, 这种自主教育又往往与个人的受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文化素质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和密切, 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走进博物馆, 认识博物馆, 接受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知识熏陶。根据我在我馆服务台接待登记和观察了近三年的情况来看, 团体观众大致可以分为:学生团体 (又分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 、旅游团、解放军部队、单位企业公司组织, 还有一些社会上的特殊团体等等。在这里分别对一些参观团体进行了简单地分析:

(一) 学生是一个广大的参观群体, 也是博物馆观众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博物馆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直观、生动的特性, 是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理想场所, 这是学校课本所不具备的, 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个课堂, 因此, 更好完成学生的校外教育, 是各个博物馆所应该承担的重要教育任务, 必须不断发挥其所应有的社会作用。我馆拥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为同学们拓展视野、提高文化修养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 让广大师生对海南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海南富有特色的风土民情有更多的认识。现在已与几所学校建立了教育实践基地、科研实践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等, 并且还和大学的志愿者协会建立了爱心志愿基地, 不仅可以对学生可以进行宣传教育, 而且还可以互动, 为他们提供了社会实践场所。每年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春游、夏令营、秋游, 让他们在校外的“课堂”学习知识, 但他们也分不同的文化知识层次, 有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以及大学生, 其中大学生中还有专门学习历史知识的, 所以就要求讲解员要因人施讲。比如中小学生, 不太关心了解馆藏和历史陈列的文物本身, 而是喜欢听与文物有关的人物或事件, 所以讲解员要在基本讲解的基础上扩充文物背后的知识, 丰富讲解内容, 使同学们更有兴趣去参观和学习。还比如接待大学中历史专业的学生以及有这方面要求的大学生团体, 就要着重于讲解文物、资料和对一些有关问题的观点。我馆针对一些展览还举办了与学生互动的活动, 比如“龙行天下·四川自贡侏罗纪恐龙 (海南) 展”, 针对幼儿、中小学生, 我馆举行了以科普教育为主的恐龙展绘画比赛活动, 作品由小朋友在观赏恐龙展后现场创作, 并将他们的作品展出。为配合“考古中华”大型展览, 普及考古知识, 针对幼儿及小学生我馆举办了“考古小能手”模拟考古体验活动, 请专家为孩子们讲授考古常识, 工作人员指导孩子们进行挖掘, 并邀请孩子们对“文物”进行清理, 并对这些“文物”给予讲解, 并指导孩子填写发掘报告, 让孩子们从参观者变为参与者, 客串一名“考古专家”, 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取快乐和知识, 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根据学生参观的高峰期特制一些适合学生而且学生感兴趣的临时展览, 比如有关古生物化石、科普知识、绘画书法、以及海洋生物、大航海知识等……

(二) 我馆有海南的历史陈列、少数民族陈列以及非物质陈列, 并且包括曾在世博会上展出的海南馆, 这些正是对海南的一个缩影, 也是海南的一张“名片”。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 越来越多的旅游团来到海南, 而我馆作为一个完全免费开放的省级博物馆也成为这些旅客们必到之处。这些外地游客大多为游览性质, 因此对他们要主动、热情, 就像尽地主之谊, 生动有趣地向他们介绍海南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这就需要讲解员根据讲解经验, 自己准备一份适合游客观众的讲解内容, 不能太繁琐, 但是又要可以向他们全面的展现海南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风情, 既轻松但又很有参观意义。

(三) 为了提高部队士兵的综合素质、文化涵养, 解放军部队也经常组织队伍到我馆参观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我馆还与某些部队共建实践教育基地, 给部队战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学习实践的平台。除了联系部队到馆内参观外, 有些军事或革命题材的临时展览还会做成版面到部队进行展览, 并向部队发放展览的宣传资料。而在一些重大节日时 (如建军节) , 讲解员到共建单位进行文艺演出, 这不仅为部队带去了文化娱乐的盛宴, 而且通过这些活动, 讲解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社会经历和一般见识, 而且大多是利用节假日、休闲时间来博物馆参观的, 所以这些观众既有一定兴趣又带有游览性, 因此对他们要更加灵活, 有亲和力, 讲解内容主要依靠专门对一般观众的讲解稿, 要做到重点突出, 语言精练, 还要照顾到观众中有一定兴趣的, 比较愿意连续听的基本观众, 以便听讲解的队伍相对稳定。或者他们会因为一些特别的展览而组织前来参观的, 比如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红色影像展, 很多单位集体组织前来参观学习, 使集体成员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

也需要用文化去充实自己, 而博物馆也是他们可以来的地方, 所以要做好对这些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接待服务工作, 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爱护。聋哑人一般会有老师带领, 可以将讲解内容用手语表达出来, 但是讲解员要注意把讲解内容改变的比较简单直白, 容易理解。而盲人, 可以在讲解内容和声音上弥补, 要讲的很有感情, 要有语调的变化, 有些展示区还配有音乐和一些场景声音, 这些都可以让他们去聆听, 如果有些展品或展示可以用手去触摸的, 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感觉感受, 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比如恐龙化石展时, 其中有两根恐龙的腿骨化石, 就可以让人亲自触摸, 所以这些盲人观众非常兴奋, 配合着讲解, 他们对恐龙化石有了更多的了解。

博物馆通过展品实物、图版说明、讲解服务, 向观众展示展览, 所以展览的质量非常重要, 如果陈列设计平淡无奇, 那整个展览也会索然无味的, 缺少对观众的亲和力。做一些展览时, 可以根据所的了解人们的喜好和展出时的形势和潮流, 确定一个鲜明而且有吸引力的主题。在展览内容要将科学性、思想性、生动性相结合, 可以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技术, 增加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参与和交流, 将博物馆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博物馆还应进行主动教育, 走出博物馆, 到社会中去传播知识和文化, 近距离地和广大民众相接触, 把博物馆特有的文化精品送到民众中间, 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了解博物馆, 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比如举办一些专题图片展, 充分发挥博物馆流动展览的资源, 贴近民众, 通过这些小型展览吸引民众到身边的博物馆去亲身体验其文化氛围, 感受博物馆藏品陈列背后传达的文化信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条件下, 博物馆也应该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探索更新、与时俱进, 更加积极地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使更多的社会群体受益于此, 为创建和谐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人们对文化需求的逐步增加, 充分发挥博物馆对外宣传教育的作用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与社会的接触更加广泛和密切, 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走进博物馆, 认识博物馆, 接受博物馆独特的文化知识熏陶。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教育,社会群体,讲解,展览

参考文献

[1]盛天文, 《与时俱进、拓展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S1期

[2]《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通讯》2010年第四期

博物馆观众 篇2

博物馆讲解员每天都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同时也就伴随着各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记住一件展品,到对博物馆布局的了解;从接待一位观众到管理一个组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完成的。观众来博物馆观看展览也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从观众对展览的种种需要到他们观看的动机、行为,在观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情感、情绪以及气质、性格等,无一不受心理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一、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在博物馆中的运用

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想像都是认识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人的心理现象都是有其特殊规律性的,我们可以利用心理现象的规律做好博物馆的观众接待工作。

(一)利用观众认识过程的规律来布置展览厅

感觉有互相作用的规律,如听觉可以促进视觉。这就要求展览厅要尽量减少噪音对视觉的不良影响,适当的时间播放一些旋律优美、轻柔和谐的音乐以促进观众的视觉感受。采光通风、温度湿度、色彩装饰等方面都应根据感受性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为观众创造一个安谧舒适的参观环境。

颜色视觉和情感情绪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根据视觉知识布置展览室,同时配合灯光照明。绿、蓝、紫等色彩可以引起浅近感觉、冷的感觉,使大房间感觉上变小;而红、黄、橙等色彩可以引起深远感觉、暖的感觉,使小的房间感觉上变大等。这些联觉现象在博物馆环境布置、设备安装、视听技术等方面将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重视。

(二)注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观众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种印象不太容易,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第一印象”。在博物馆的人际交往中,观众获得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馆员仪表的印象。这种印象虽是外表的初步了解,但在观众心里却起着明显的作用。它可能是促进好的评价行为的积极因素,也可能是产生不良印象的原因。这种第一印象在交往中产生的作用称为首因效应。

和首因效应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的是新近得到的印象比以前得到的印象产生更强的作用。例如,有的讲解员虽貌不出众,但言谈举止既得体又富于感染力,精神饱满。这可使观众产生近因效应而改变原来的第一印象。讲解员的态度所产生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不是根本对立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首因效应对第一次来馆的观众比较明显,对经常性观众近因效应的作用更为显著。

(三)心境对情绪的影响

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被某人某事所引起的精神爽快、心情舒畅的情绪状态就是心境。观众良好的心境可以促进其学习与参观状态,也能给馆员带来友好、愉快的气氛。心境具有感染性和传导性,它不仅对某种事物有某种情绪,而且可以扩散到几乎所有的事物,使之带有同一情绪,并且能够传导给周围其他人,比如其他观众和讲解员。

人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就不同,人们一般有一种最小努力原则,希望用最有效的时间、花最小气力、作最小努力,就能达到目的。观众来博物馆参观已付出了一定的成本:打车赶路、购买门票、休假时间。如果期望达不到,会产生一种挫折感。

了解心境产生的规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针对其特点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讲解员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坏情绪的影响,努力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讲解员如果心情愉快,讲出话来亲切,干起工作精力充沛,对待观众彬彬有礼。观众进入一所文明、礼貌充满热情和蔼气氛的博物馆,受其感染也会引起满意、尊敬、愉快等情绪,产生良好的心境。这样观众与讲解员之间便会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良性互动。

二、观察观众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化服务

(一)气质差异

心理学通常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等四种类型。比如一位观众甲,观看的速度快,性子急,人多等待就急不可耐,甚至大声埋怨起来,他的气质类型偏于胆汁质。观众乙,大大方方地到展室,喜欢到处浏览展品,一下对这件文物感兴趣,过一会儿又看上了那一件珍品。主动和其他观众、讲解员搭讪,爱开玩笑,这一类人可能是多血质。观众丙,从从容容走进博物馆,不慌不忙阅读文字说明,能够聚精会神地看很长时间的展品,不受环境干扰,态度不卑不亢,感情很少外露,这一位可能是黏液质。观众丁,到展室后小心谨慎,沉默少言,性情孤独,对讲解员态度和环境好坏体会深刻,他可能是抑郁质。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初步判断其气质特征,以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及说话方式。

(二)分析观众的不同需要

观众心理所研究的观众不仅是个体,还是多层次的、与社会各方面发生多种联系的群体,因此我们在研究观众心理时,不仅要研究其个体心理现象,还应把相关的多种客观因素联系起来,以探讨深层次的参观需要。

1.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人所必须而又缺乏的事物在头脑中一种需求的反映。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人的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又产生于人的需要。当个体感到某种东西缺乏时,会产生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促使个体采取行动去满足需求,达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平衡。

2.观众的不同需要。观众由其个体不同而有不同的需要,即使同一观众在不同的情况下其需要也会发生变化。

求知的心理需要:知识快速更新需要人跟上这种变化,有的人把能够观看珍品、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博物馆视为自己的乐土。

专业的需要:是观众对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关的展览的需要。来博物馆的观众,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专业工作者,他们总是以能看到适应其需要的展出、讲解及学到相应的知识而感到快乐和心理上的满足。

名人效应:是观众对古今中外名品的需求,对知名度高的文物与作品的偏爱,对某个享有声誉的讲解员的信赖,以及对权威人士、名人名家推荐介绍的展览产生特殊信任的感情等。

求奇心理需要:越难看到的展品观众的需求就越大。

观众需要的特点具有可塑性、周期性、变化性。

现代化的博物馆要研究观众的不同需求及特点,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博物馆才更能吸引公众。根据现代观众的需要特点,博物馆的收藏、展出与研究可以扩大到多种形式的非物质遗产,从而使博物馆呈现出立体化的多维效果。

三、观众的年龄层次与心理特点

观众的构成是多层次、多类型、庞大而复杂的结构体系。要全方位研究各类观众心理特征,还要划分观众层次,分析观众结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观众做出不同的层次划分。按年龄结构划分,可以分为青少年观众、中年观众、老年观众。

青年观众最活跃,充满活力,追求个性,思想开放,他们求新的愿望使他们对介绍国内外新思潮、新观念的展览感兴趣,对有争议的思想流派有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注意力有很大的易变性、波动性。中年观众年富力强,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是充分发挥其能力的高峰时期,往往是单位的中坚骨干,他们对展览有求专性,求实用性,他们性情较稳定,个性成熟。老年观众可能对某个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可能会为我们的工作提出有价值的意见,他们在视力上可能不够好,有的不太善于操作电脑等现代工具,也更希望得到尊重。他们有自己特定的习惯,对过去的事情,特别是年轻时经历的事印象深刻,有自己的观点,不易被改变。了解各年龄层观众心理特点和参观需求的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和服务,对不同年龄段观众讲解的内容、深度、方式及语言均应当有所区别。

浅析博物馆陈列设计与观众心理 篇3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观众心理

我国的博物馆在陈列设计方面一直在与时俱进,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只注重博物馆内物品的逻辑性和美感过渡到注重观众心理,所以政府的相关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重点研究,从博物馆陈列摆设设计的基本特点出发,结合观众的心理,使最终的陈列可以激发观众浏览、学习的兴趣。

一、设计博物馆的陈列摆设的基本特点

第一,博物馆的陈列摆设不仅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还要有审美性,这也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与其他设计类型相区别的具体表现,因为博物馆是文化属性的教育机构,要让人们在浏览和观赏的过程中有所感受;第二,博物馆中的物品类型多、数量多,这就决定陈列设计的范围非常广,那么设计的时候需要有不同的视角和理念,不能雷同,而且总体上要相统一,如安徽省宿州市的宿州博物馆,建设之前就确定了“弘扬宿州文化”的目标,整个馆内的陈列设计在这个主要目标的要求下,设立人文溯源、秦汉雄风、汴水咽喉、明清遗韵、现代风雨、人杰地灵七个部分,再现了宿州市从古至今的风貌和成就;第三,博物馆的设计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结合灯光、玻璃罩的形状等,衬托陈列的物品。

二、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和观众的心理有必要的联系

明确博物馆陈列摆设设计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特点都与观众的心理相关,所以两者之间有必要的联系。第一,博物馆主要的对象就是人,所以馆内各物品的陈列都需要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并且对观众起到正面影响的作用,这样可以让博物馆符合逻辑性、审美性和教育性的要求,如设计人员按照展览品的特性设计周边的环境和展览柜台的形状,可以吸引观众驻足,从而让他们浏览展览品的文字介绍,得到深刻的体会;第二,陈列设计中走廊等通道的设计,需要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再加上灯光、颜色搭配等,不同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在整体上可以实现博物馆的功能;第三,在进行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时候,认真学习观众心理的理论和知识,做好调查分析,根据结果制定设计方案,那么博物馆将更具有艺术气息,反过来也可以感染观众,陶冶观众的情操,让他们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1]。

三、关于博物馆设计符合观众心理的陈列摆设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在设计陈列内容的时候结合观众的浏览和参观的心理特点

第一,在设计之前,设计师做好调查分析,将博物馆内陈列的物品整理成册,并进行分类,在这个基础上统计观众的心理,可以保证每个类别都有特定的目标群体;第二,遵循清楚、直观的原则摆放陈列物品。让观众在浏览和观赏的过程中,可以第一时间明确陈列品的基本信息,然后进行路线的设计,使陈列品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第三,按照观众的类型进行设计,将他们分为专业学者型、到馆内学习型、普通浏览观赏型,加上博物馆的类型进行陈列的设计和分布,使展览品可以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心理需求,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馆内的社会历史类陈列区,将陈列的物品按照古代、近现代和革命时期进行排列,物品陈列的设计将地方的特色和民族的风格与陈列品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具有系统性和顺序性,那么专业学者型通过参观和浏览,可以探究学科理论的知识,如通过观看古代农耕用具研究安徽省在古代的自然风情和农业情况,而到馆内学习的观众可以学习到历史的发展顺序和历史事件,满足他们求知的需求,普通浏览型的观众可以在参考的过程中体会民族风情和历史风韵[2]。

(二)设计博物馆陈列摆设的具体方式时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为准则

一方面,展览品陈列摆设的方式也需要综合考虑观众的心理需求,设计师要注意角色转换,将自己作为观众来进行设计,让陈列品具有美感和由浅到深的感觉,层次分明,而且要注意以人为本,在尊重展览品的基础上添加生活化的因素,而且以展览品为中心,不能让周边的配件“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将博物馆内各个设施细节化,包括灯光、颜色搭配、馆内工作人员的服装仪表和专业能力等,如安徽宿州博物馆,整体理念是保护环境,所以选用金黄色和白色为主的灯光,馆内采用与建筑风格相适应的节能灯,有独特性,而且这两种颜色的灯光更加突出馆内浮雕的图案效果,使博物馆内有艺术气息,通过调查2016年5月到馆内浏览和参考的近七万人数的观众可以发现,95.6%的观众对博物馆内的陈列摆设有很大的兴趣,其中28.2%原来不喜欢人文历史的观众开始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超过半数的观众在短期内还有再次到馆内浏览和参观的意愿[3]。

(三)用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文字编写博物馆陈列品的介绍

除了物品的陈列设计要符合观众的心理外,对展览品的描述性文字和图片也要注重这个方面。用符合观众需求的文字编写陈列展览品的介绍,可以让观众通过阅读,了解展览品的基本信息,如年份、用途等,编写的标准就是既要有文学性又能让大多数观众快速理解,如宿州博物馆在编写介绍的时候,依据史实、图文并茂,而且文字的艺术水平高,浏览的观众可以更真切地了解宿州的历史和文化。

四、结论

总之,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这项工作有重要的作用,能否做好这項工作决定博物馆是否可以实现其文化、教育、体验等功能,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重点研究。此外,在陈列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运用先进的技术,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受众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为做好陈列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永军.交互式展示方式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以盱眙龙虾博物馆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05:156-158.

[2]李林.以观众体验为核心的博物馆展览设计——以华夏自然蜜蜂博物馆的观众体验设计为案例[J].东南文化,2012,06:103-107.

博物馆观众 篇4

一、概述

所谓“智慧博物馆”,指的是将数字博物馆作为最基础的部分,将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充分地利用起来,构建起全面、透彻的感知以及宽带互联、融合智能技术等特征的一种博物馆新形态,它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博物馆进行管理,并且更加有效且全面地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保护,同时深入地与博物馆观众进行交流。

针对实现智慧博物馆而言,技术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针对提升其管理以及保护的水平方面,不能单纯地将技术作为主要的向导却严重地偏离了进行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初衷,它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将更多技术引进到博物馆当中,而这恰恰也是当前大多数智慧博物馆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智慧博物馆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主要的发展基调,令观众有充分的融入感以及回归感,同时通过探索来发现新的知识,并且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实现和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二、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一)逐步实现智慧博物馆和博物馆的信息交互

博物馆从其定义来看,是向社会提供服务且保证开放的一种非营利性的常设机构,主要目的是教育和欣赏,确保人类物质文明以及非物质文明得以传承。博物馆的发展是将博物馆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更加充分地利用起来,进而对已有的教育传播模式和性质、内容等展开适当的改良和完善,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这说明,博物馆的智慧化,是令其借助网络手段来实现更加良好的服务。

实体博物馆当中游客仅仅在藏品展出的时候才可以观赏,信息交互仅仅存在于物和人之间,将藏品的信息准话成数字化的数据,并且经过网络来打造数字博物馆,可以打破藏品时间和空间的展出限制。

当前,各种传感器发展形成的物联网实际应用变得愈发普遍,在博物馆当中的物和人的信息都可以经过电子标签和其他的传感器来进行获取,并经过网络整合来构建双向信息互动。借助云计算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技术还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

而数字博物馆也是发展智慧博物馆的一项非常重大的突破,智慧博物馆核心内容也不再仅仅局限在数字化当中,而是逐步将物和人之间的互动引入到单纯的数字化当中。

(二)发展智能系统

其一,感知变得更加透彻。实现智慧博物馆,可以将更多的技术设备充分地利用起来,实现时时刻刻测量并感知信息。比起传统的信息化系统来说,智慧系统有非常大的调整。现代化指挥系统强调采集信息的自动性和时效性,而不是规模化、大范围的信息采集,逐步实现数字化的资源库建设。

其二,互联变得更加全面。它指的是智慧化系统可以结合新型网络连接模式来对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性质等进行适当的调整。所谓全面的互联互通,是网络的联通对象(在博物馆当中包括藏品、设施、库房建筑以及消费者、工作人员等)实现更加高度的多元化的体现;除此之外则是联通网络的方式也变得丰富起来,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络等都可以用作联通网络的途径。

其三,智能化变得更加深入。指的是借助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全面且系统地认知世界,以此来给管理决策工作人员提供比较可靠的参考,并将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来对数据展开分析和分类处理,最终将大数据和云计算智能化充分地利用起来。

三、如何实现智慧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发现和预览”

“发现”一个博物馆是博物馆和观众进行互动的前提,如果观众无法发现博物馆,那么一切的智慧化和互动都没有意义。在现代化社会的环境下,需要使用更加智能的方式来令观众可以更快地发现该博物馆,例如,苹果曾经推出的应用“Museum Finder”,即“发现博物馆”,使用该软件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一定范围内的全部博物馆,甚至可以立刻发现它的3D图以及具体位置等,如果和当地地图软件结合,还可以在短时间内确定抵达博物馆的路线。

该应用除了可以为观众提供地址路线信息外,还能够为观众提供博物馆预览功能,将其和VR功能相互融合,打造3D模式下的预览效果,在抵达博物馆之前,观众就已经了解到了博物馆当中所具备的展馆、各项服务类功能等。

例如在我国的苏州博物馆当中就设置了展厅3D模拟场景,能够让观众在抵达博物馆之前就知道自己希望看什么,怎么去看。

(二)“体验与融入”

在观众确定了一个博物馆而且已经抵达的时候,博物馆会发放给他一张RFID Reader手持式读写器,此时,其与博物馆的真实互动就开始了。观众在来到博物馆之前就已经基本了解了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因此观众可以非常清楚此次目的,或者自己是否可以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来进行整个场馆的游览,在RFID上可以按照观众的需求(包括性别、年龄以及个人偏好等)来进行路线规划,或者观众自己去定义一条路线,随后RFID就会将其记录好,随时向工作人员反馈。

比方说,观众在博物馆当中游览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玛瑙杯子,对它产生了非常浓烈的兴趣,但是仅仅凭借说明是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的,这种时候RFID标签以及读写器就派上了用处,观众在观赏其实物的美妙材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RFID标签来对其历史、三维图进行全面的观赏。比方说,观众想要了解其制作工艺,在RFID读写器当中就有明确的说明[2]。

(三)“虚幻与现实”

观众完成了博物馆的观赏活动回家后,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依然存在,很多观众都会对博物馆当中的展品有所留恋,并且会对没有参观到的展品感到遗憾,因此,通过网站进行浏览就作为了补充而存在。例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始终非常重视虚拟化的参观,开设了官方网站,可以选择多种语言来进行虚拟参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VR技术,将虚拟和现实融合起来,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为博物馆之间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一条良好的渠道。

四、结语

总的来说,智慧博物馆可以很好地拉近博物馆以及观众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并且适当地整合了博物馆的感知、获取信息、展览、评论的过程,令观众可以获得信息,同时可以进行交流,博物馆应该将观众作为主要的工作主导因素,有利于其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新华.智慧博物馆建设研究与思考---以山西博物院为例[J].办公室业务,2015(01).

[2]穆頔.智慧博物馆概念下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研究[D].西北大学,2014.

[3]焦俊一,闵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博物馆综合管理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4(05).

[4]宋俊龙,高永兰.智慧博物馆:博物馆发展的高级阶段[J].俪人:教师,2015(12).

博物馆观众 篇5

【关键词】博物馆 展示 观众注意力 引导

一、前言

当前,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在为公众提供服务中发挥了巨大价值。在传统的博物馆参观模式中,都是直接通过和观众的互动来实现教育功能,展品展示是主要的重要手段,若要实现有效的展示,首先需要提升观众对展品的注意力,这是实现知识有效传达的重要条件。因此,对如何加强博物馆展示中观众注意力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博物馆观众的主要分类及特征

基于不同的分类依据,博物馆的观众有着多种分类,而不同分类的观众具有不同的特征。按照性别可以将观众划分为男性和女性;按照年龄可以将观众划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不同类别的观众又表现出不同的博物馆展示需求。比如,儿童、少年观众更加偏向于参与意识,但是注意力不集中;青年观众则有着更高的学习意识,对陈列的知识性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中老年观众虽然有着丰富的阅历,但是容易疲劳,注意力也无法长久集中。当然,根据群体性质可以将博物馆的群众划分为单身观众、少儿团体、成人团体、情侣以及亲子家庭等,他们各自都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进行博物馆展示的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博物馆观众的主要分类及特征,才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注意力。

三、博物馆展示中进行观众注意力引导的重要性

如果一条信息要想进入到人们的大脑之中,其前提条件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博物馆的策展团队来说,希望通过展览来吸引观众,并且希望观众能够按照事先设定的路线和方式来接收博物馆所传播的信息。但是,博物馆观众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意识主体,对信息的获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由于观众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在某个展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就会使得在其他展品上的时间受到限制。正是由于博物馆观众的这种选择性的注意力,如果展品不能有效地引起他们的注意,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自娱自乐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展示过程中如果想更好地传播展示信息,那么就需要从信息接受者的视角出发,通过有效信息的组织与呈现,加强对博物馆观众注意力的引导。

四、博物馆展示对观众注意力的影响分析

(一)“资料定向”现象

我们发现在博物馆中,观众的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他们几乎不能对展品进行深入的阅读,通常只能在参观的时候快速浏览一下说明牌。基于人类阅读记忆的习惯来说,这种过程并没有进行成功的信息传递,被称之为“资料定向”现象。站在观众的角度看,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展品的相关信息,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错觉,并没有达到有效记忆的目的。当然,能够阅读大部分展品的观众仅占少数,大多数只是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因此,博物馆应该认识到,大量的文字说明已经不适应当前博物馆观众对信息的获取需求。

(二)“选择性”现象

实践证明,观众对博物馆中不同陈列模块间的注意力也是有差别的,吸引力也是不同的,而这种现象也有效地体现出博物馆观众对于参观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即可称为“选择性”现象。通常情况下,在观众的参观初期,他们会在短时间内认真阅读每一项展品的详细说明,但是随着参观的进行,他们会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仔细消化每一项展品的内容,从而转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这种选择性不仅出现在模块之间,也同样出现在同一个专题的不同展品之间。

(三)“个人化”现象

所谓“个人化”现象主要针对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活动中的收获程度而言,而他们往往会基于自身所有的知识和经验累积程度来理解自己的博物馆展览活动。即使对于策展人来说,也总是习惯于将自己的知识和对展品的理解进行“个人化”。成功的展览能够增强观众将展品和观念个人化的能力,观众从自身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过渡到博物馆展览中不熟悉的事物,能加强对展览的理解与记忆。因此,这就是所谓的“个人化”现象。

五、加强博物馆展示中的观众注意力引导的策略

(一)展品说明牌设计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论述,大体量的文字说明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博物馆的观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因此,应该尽量减少辅助信息,采用简约的描述风格对展品的说明牌进行设计,继而达到尽量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展品本身。首先,虽然当前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发展迅速,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忽略文字的重要性,应对其进行相应的精简和提炼,使其运用到展品的说明牌设计之中。同时,笔者建议可以对传统的说明牌描述形式进行创新,可以采用对话或者问答的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二)路径设计

基于对观众的选择性注意习惯进行考虑的基础上,针对“选择性”现象,展品的策划人可以考虑采取如下两种方法制定相应的路径设计策略:第一种方法是强制性的策略。即是对规定好的参观路线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从而保证观众参观路径的准确性;第二种方法是自由的策略。在展品的陈设中给观众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在展览的模块间并不具备严丝合缝的逻辑性,观众的随意游览也不会对参观环境造成影响。

(三)展览信息层次化设计

在博物馆的展览中,由于观众所存在的不断增强的“个人化”现象在博物馆展品设计的信息处理方面具备一定的层次性,观众可以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以选择获取不同层次的信息。比如,对于某些博物馆的展柜来说,就是采用了抽屉式的展示方式,这种层次化的设计对观众获取展品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束语

总之,注意力是打开人们心灵的主要通道,任何信息要想进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都必须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面对信息资源、注意力资源严重泛滥的今天,加强观众注意力引导的研究和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在现今的博物馆中,若要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就必须加强对博物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从而有效实现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翟威.寓教于乐——博物馆中儿童空间设计探索[J]. 大众文艺,2015,(23):41-42.

[2]殷曼楟.论博物馆中的叙事范式转变及其可见性配置[J]. 文艺争鸣,2015,(12):129-135.

[3]周李.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展示空间环境研究[J]. 现代装饰(理论),2014,(10):206-209.

[4]刘雷.浅谈新形势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J].黑龙江史志,2013,(21):245.

[5]唐晨迪.博物馆景观空间的导示设计运用——以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故事”展厅为例[J].美术大观,2013,(11):121.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文物管理所)

博物馆观众 篇6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评量

博物馆观众评量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博物馆馆员是博物馆任务与观众之间的媒合剂, 在他规划与运作博物馆的展览与活动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一些来自双方的问题, 这不是身处其中的博物馆馆员易于察知的, 所以必须透过系统的分析与评断, 才得以一窥究竟。”这些找寻问题的过程便是博物馆展览与教育活动的评量。

笔者选取某博物馆“彩绘宫闱燕居图樽”考古展览单元进行了博物馆评量的实践。本次评量活动目的在于了解博物馆观众对于考古类展览单元的关注度和理解度, 力求以观众为导向, 寻找展览单元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的展示内容为“彩绘宫闱燕居图樽”及其复制品、标签两个, 内容为“彩绘宫闱燕居图樽”并且展柜内墙上有器身纹饰放大图。另, 展柜外有说明版。

一、评量方法:

随机选择下午15:00—16:00之间进入漆器陈列馆展厅的观众9名, 对这些观众的参观时间和参观时行为动作进行记录。同时对停留时间超过7秒的观众进行采访。笔者在预先设计问题时力求做到客观中立, 试图引导观众尽可能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 在设计问题之外笔者也会根据观众的具体情况机动提出计划外问题。

对于观众的访谈时间基本控制在5分钟左右, 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有:

1. 对展品有什么印象?

2. 注意到左边的展品是什么了吗?是否知道左右两件展品的关系?

3. 觉得标签、文字展板和图板怎么样?你觉得它们和展品有关系吗?

4. 还想知道展品的什么信息?

5. 对展览有什么不满和建议?

计划外的问题有您为什么来本博物馆?您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知本博物馆的?在接下来的旅游中, 您是否还有参观其他博物馆的计划?

二、访谈记录:

三、观众行为观察的结果

1.9位观众中, 有1位未观看此展览单元, 2位在展柜前停留时间少于7秒, 6位停留时间在7秒以上。

2.9位观众中, 有5位观众观看了左右两件展品, 3位只观看了右侧展品, 没有观众只观看了左侧展品。

3.9位观众中, 有6位观看了展品标签, 1位观看了文字展板, 1位观看了图板。

四、观众访谈的结果

1.“对展品有什么印象?”这个问题, 5位接受访谈的观众中, 有2位表示没有什么印象了 (其中一位表示记得前一个展览单元中的“金鸡插屏”展品) , 3位有直观的印象 (颜色鲜艳、漂亮) 。

2.“注意到左边的展品是什么了吗?是否知道左右两件展品的关系?”这个问题, 2位观众表示不知道左边的展品是复制品, 3位观众表示知道左边的展品是复制品, 但不知道两件展品的关系, 这3位之中有1位表示两件展品“很像”, 1位表示两件展品“完全不像”。没有观众准确的了解到两件展品的关系 (即左边的复制品是按照右边的出土文物复制的) 。

3.“觉得标签、文字展板和图板怎么样?你觉得它们和展品有关系吗?”这个问题, 2位表示图板与展品内容有关, 2位表示图板与展品内容无关, 1位未回答。其中认为有关的两位观众分别表示:“图板内容应该与展品有关, 但不是相同内容”;“图板上画的与展品上的图画相似, 应该有关系”。认为无关的两位观众分别表示:“图板内容与展品相似, 是应该是反映了汉代的生活场景, 但是与展品没有关系”;“图板是假图, 与展品没有关系”。没有观众看出图板上的图画是按照展品上的原图复制放大的。关于文字展板, 有1位观众表示“看不懂”。

4.“还想知道关于展品的什么信息?”这个问题, 3位观众表示想知道展品的“用途”、“作用”, 3位表示想知道“工艺”, 2位表示想看到漆器的制作过程, 1位表示想知道展品的细节, 1位表示想知道漆器的制作材料, “什么样的木头?什么样的漆?”。

5.“对展览有什么不满和建议?”这个问题, 1位观众表示“灯光太暗, 影响仔细观看;没有放大展品的细节, 无法进一步观察;博物馆作为教育基地, 应针对儿童开展教育, 现在的展览方式太过枯燥无味”。1位观众表示“不关心展品的出土地点”。1位观众表示“不喜欢有工作人员在展柜旁, 也不喜欢讲解员讲解, 最希望将有关资料展示出来自己观看, 展品介绍要充分。展板最好在展柜里面。”

6. 从观众身上得到的其他相关信息:第一位受访观众来自香港, 下午专程来参观本博物馆, 对本博物馆的了解来自一本旅游书, 没有事先有了解的、想要有目的参观的展品。接下来在本地逗留的几天里还将参观其他博物馆。第二位受访观众是到本地出差, 就住在博物馆对面的酒店, 顺便来参观。看过马未都的文物节目, 有兴趣, 但是对文物不了解。

五、访谈结论:

观众大多对文物的出土地点并不关心;

观众们比较关心文物的价值、制作工艺、制作材料等信息;

文字展板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部分观众没有注意到展板的存在;

图板也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与展品间关系指代不够明确。

六、发现问题:

1、展柜内展品 (原件与复制品) 关系表达不清, 缺乏关联性信息提示;

2、辅助展品和展品之间的关系未向观众表达清楚, 导致辅助展品失效。

七、建议解决方法:

1、两件展品使用同一展品说明牌, 并且使两件展品同时出现在观众视线内;

2、辅助展品应更明确的向观众说明其对展品的解释说明关系。

八、9个观众有3个未仔细看的原因分析

藏品本身不具有视觉冲击力

布展动线设计与观众实际情况

缺乏关联性信息提示

在本次评量实践中笔者发现博物馆评量这一方法的确有利于了解观众需求, 也有利于改善博物馆展览以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并实现更好的教育观众的目的。但笔者也发现了若干问题。首先对于题目设计者与访谈者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 问题很难不具引导性。其次对于观众的观察, 如动作、眼神、停留时间等行为, 没能进行更好的解读。评量小组内需要有人类学、心里学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成员。最后, 选择哪些观众采访?不可否认, 笔者更加偏爱哪些在展柜面前停留时间长, 参观展览很认真的观众。通常对这类观众的访谈可以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但这样的选取本身就不够客观, 难道哪些对文物一无所知毫无兴趣的观众就不是博物馆的观众了么?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光让那些对文物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观众能够得到更丰富的知识, 也要让那些虽然走进博物馆, 但对一切一无所知的观众在离开时有所收获。

笔者认为博物馆评量在理论上确实对展览具有指导意义, 而且在西方也确实做得很成功。但是所有理论都不是照搬就可以, 国内的目前的情况并无可进行大量博物馆评量的基础。单单观众这一块, 由于国内文博事业起步较晚, 虽为泱泱文物大国, 但公众的文博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一点在对观众的访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使得笔者所设计的问题常常失效, 使得访谈失去意义。

博物馆观众 篇7

一、“以人为本”, 及时更新展览内容、经常性地举办临时展览, 使展览常办常新, 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免费开放后, 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展览馆?观众来了展览馆之后, 我们的陈列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吗?当观众离开展览馆后有什么吸引观众再一次参观展览馆, 成为我们展览馆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观众参观博物馆主动性的增强改变了他们以往一味被动地接受博物馆信息的状态, 自由地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选择, 根据自身的喜好有针对性地了解, 以加深对博物馆和展览的印象。好的展览应该成为观众到博物馆的真正理由。从免费开放的发展趋势来看, 今后工作的着力点还在于基本陈列的充实提升和高品味临时展览的引进。东莞展览馆将以服务经济社会双转型为中心, 及时展示“新产业·新东莞”建设新成就, 及时调整陈列内容, 确保展览内容常看常新, 同时联合国内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和展览场馆, 策划有影响的展览项目, 推出精品展览。不断推出的精心策划的临时展览可以弥补基本陈列中文物不足的问题, 真正实现展览功能的发挥。例如:我们在2009年推出的“晚清碎影——汤姆逊眼中的中国 (1868—1872) ”, 148副照片, 再现了当年北京、福建、广东地区的风景、人物、建筑、家居生活和街景, 极具历史价值, 这位来自英伦的已故摄影师100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拍摄那些点滴光影瞬间, 已经成为中国各地观众了解晚清历史真实面目的重要媒介。展览一经推出, 就受到了广大市民和观众的欢迎。精品展览以及伴随的宣传将引起观众更频繁地参观博物馆, 吸引许多之前没有去过博物馆的人。临时展览有利于对基本陈列内容的补充,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成为广大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公共场所的同时, 使展览常办常新。

二、努力发挥博物馆人爱岗敬业的精神, 积极应对免费开放带来的各种考验并为观众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

“博物馆人”对本职工作要保持一颗责任心、对观众要有热心、对于需要帮助的观众要有爱心、对于有疑问和提意见的观众要有耐心。有观众来咨询, 要始终面带微笑地聆听和回答观众的各种疑问, 让观众感觉到我们的真诚和专业。对突发的情况要灵活处理, 始终将观众摆在第一位。在相关政策和观众的需求进行灵活的处理和适当的变通。同时, 要有耐心的解释, 使观众感受到我们对解决问题的诚意, 同时要采取首问负责制的工作态度, 认真解决问题。免费开放后, 展厅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展品版面维护、展品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卫生、讲解咨询服务等都面临着极大考验。鉴于此, 首先, 为确保服务质量, 一方面, 充实一线工作人员。其中, 一线工作人员包括:督导员、讲解员、接待员、发票员、保洁员、保安员和展厅工作人员。还在展厅每层楼设置咨询处, 接待员负责观众咨询、指引、投诉等工作;设立督导员, 由免费开放领导小组成员担任, 负责检查各岗位的工作情况、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另一方面, 增加一定数量的保安、保洁和讲解、接待员, 加强场馆安全和观众人身安全, 提高场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其次, 强化内部管理, 定岗定人定职责。一线工作人员除了作好本职工作外, 还要及时向部门领导反馈展厅观众参观情况, 为领导小组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改进参观流程提供基础材料。另一方面强化岗位管理, 将个人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 统一到绩效考核体系。如:讲解员负责为参观者提供免费解说咨询服务。为了避免免费参观成为走马观花的旅游景点式参观, 真正发挥免费开放的宣传教育作用, 真正让观众参观后心有所得、情有所感, 讲解实行平时预约讲解和周末、节假日定时讲解。再次, 明确服务标准, 强化业务培训。以免费开放实施方案、文明服务公约手册、展览馆基本情况为培训内容, 对讲解接待、安全保卫、设备维护、环境保洁等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使其掌握个人岗位职责, 强化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文明礼貌意识。

三、完善高科技互动项目, 增强观众的兴趣和参与性, 使博物馆成为多元文化休闲场所。

充分应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 可以使博物馆的陈列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极大程度上调动了观众对历史、文化、知识探索的积极性, 强调了观众的参与性与陈列的信息性, 促进了博物馆的现代化建设, 使之向更高水平的“信息化博物馆”方向迈进。例如: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 使用触摸屏或者电子书就能灵活的掌握时间, 可以实现对感兴趣内容的深度了解, 真正体现文化享受。同时为了适应观众的多层次性和动态性, 对知识要求的多元性, 在设计上, 还采用了突出重点, 全面展现, 内容详实, 覆盖面广的方法, 使主体内容能尽量满足各方面人士的需求。科技正在改变博物馆, 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被迫接受, 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的参观模式。

四、增设服务项目, 完善相关服务设施, 显现博物馆社会亲和力的人文关怀,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首先, 营造具有亲和力、宜人性及参与性的空间氛围。在博物馆空间过于严肃与冷静的基础上, 多体现出一些带有温暖的、平易近人的人文色彩, 如在装修材质选用、色彩设计、家具选型等几个方面就要在考虑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凸显温暖亲和的空间感觉。其次, 设立及增加具有便利性、参与性或体验性的休闲区域。如设立观众休息区、信息阅读区 (电脑、电视、纸本读物等) 、儿童区、博物馆资料查阅室及娱乐体验区 (模拟驾驶、音乐鉴赏、场景游戏等) 、就餐区或咖啡区;设立寄存柜, 方便观众更寄存物件, 配备场馆馆宣传资料、旅游景点宣传资料等, 为观众提供免费服务, 为观众营造舒适的参观环境;设立药箱、婴儿车、轮椅、自动售货机、商务终端机, 为观众提供便民服务。我们还设免费观影区, 滚动放映介绍东莞的宣传片。再次, 场馆安全的保障, 除大厅前台咨询台外, 还在展厅设咨询岗, 及时为观众解忧答疑并公布参观预约和投诉电话为保证免费开放的正常运行, 制订安防、消防、中心控制室、保安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制和处理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 全面做好免费开放工作。最后, 为了让观众清楚地了解我馆的免费开放情况, 保证服务质量, 东莞展览馆加大宣传力度制作东莞展览馆免费开放管理办法、东莞展览馆免费物品借用须知、东莞展览馆门票领取办法、东莞展览馆寄存须知等规章制度广告栏, 摆放在馆内外相应位置。在展览馆网站上设立东莞展览馆免费开放问答板块。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规划及意义下一篇:能力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