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化博物馆

2024-07-20

马文化博物馆(精选8篇)

马文化博物馆 篇1

马文化博物馆学习任务单

马文化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中国人有姓马的。马姓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姓马的。

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云南回族几乎清一色地姓马。马术运动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末到二世纪初,蒙古高原的北方民族中就有了马术运动。

一、马的精神:(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概括)

二、中国马文化博物馆按参观路线分()、()、()、()、()、()

三、“中国第一马”,高(),长(),造于东汉永平十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之,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珈蓝。此马是佛教传入中国的见证,因此被誉为()。

四、我眼中的马

马文化博物馆 篇2

早在5000多年前, 马就被人类驯服, 用于旅行、耕种和娱乐。马是最有灵性和高贵的家畜, 素有动物中的“真君子”之称, 与人类存在丝丝缕缕的特殊联系。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马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农耕文化的代表, 受到人类极高的礼遇, 因而衍生出许多与马相关的表达, 传达着丰富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二、马言马语

(一) 汉语中的“马”语

古人根据马的特征和习性, 经常用马来表达周围的世界和内心的情感, 如日常食物“马铃薯”和“马齿苋”, 身上穿的“马褂”和“马夹”。古时边疆将士为传递军情, 一路“快马加鞭”, “马不停蹄”地直奔目的地。马路上人来车往, 熙熙攘攘, 就是“车水马龙”, 人们观景不能细看, 只能“走马观花”。“马”还可以指人。“驸马”是帝婿的代名词, “探马”是侦察骑兵, 路上抢劫旅客强盗则是“响马”。汉代太守乘的马车套有五匹马, 所以后来“五马”就成了太守的美称。

马还是古代诗歌中的常客, 与诗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诗人金榜题名后,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似乎马也能共享主人的快乐;而诗人在漂泊异乡之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似乎马都理解离人心中之痛。

总之, 读完这些文字之后, 大家应该知道做事不能马马虎虎。由“马”组成的词很多, 使用时应注意分辨, 否则就牛头不对马嘴, 可真的成马大哈了。

(二) 英语中的“马”语

在英语文化中, 马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 必然成为人们认识和描述事物的最佳选择, 人们自然对马怀有特殊的感情。于是, 英语语言和文化中的马就含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和感情, 与马相关的表达也是不胜枚举。

马在英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而在英语中“马 (horse) ”有着与汉语中的牛相似的“强壮、吃苦耐劳”等象征意义。因此不少汉语中用牛传达的意思在英文中都换成马。比如, 中文中力气大得惊人的人常被形容为“力大如牛”, 而英国人民则喜欢把这种人说成“as strong as a horse”;中国人批评别人“吹牛”, 而英国人民将这种夸大行为称作“talk horse”。

英美国家的人特别喜爱马, 所以产生许多与马有关的习语和谚语。如果一个人在竞技比赛中成为a dark horse (竞争中出人意料的获胜者) , 就容易自此get on the high horse (摆架子, 目空一切) , 在别人面前ride the high horse (趾高气扬, 耀武扬威) 。面对这种人, 您可千万hold your horses (不要冲动) , 要这样的人get off his high horse (叫某人省省) , 简直就是flog a dead horse (白费力气) , 只会气得您手脚发charley horse (抽筋) 。

三、马的文化象征意义

(一) 马在中文中的象征意义

现在, 马已经挣脱了物质动物的框架, 其价值远远超出骑乘、拉车和军用等使用范畴, 而升华为精神领域的一部分, 常用来象征人性和具有这些品性的人, 同时也象征人类所熟悉的事物和道理。

从积极方面来看, 马自由奔放、吃苦耐劳、洞察力敏锐, 是阳刚、热烈、饱满、发达等的代名词。在农耕社会中, 马主要被用作战争工具和贵族的骑具, 得到历代统治者阶级的重视, 所以又是君王、父亲、君子的象征。龙马其实就是仁马, 是能力和人才的象征, 也象征着财富和实力。孔子曾以“有马千驷”来形容齐景公的富有, 孟子也曾批评梁惠王“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马还具有高尚品德, 还是魁梧勇猛、自由和领头人的象征。

从消极方面来说, 马象征着供人驱使、低劣无能、意志消沉、凶恶愚笨的人。许多人每日“香车宝马”, 于“车水马龙”出紫醉金迷;但是“一朝马死黄金尽”, 只能“杀马毁车”。历朝历代都不乏一些“牛不知角弯, 马不知脸长”的“牛头马面”在上级面前“吹牛拍马”, 在百姓面前“仗马寒蝉”, 深怕自己地位受威胁而“百马伐骥”, 普天百姓谁不嫉恨这些“马牛襟裾”的“害群之马”啊。

(二) 马在英语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 马代表着飞速、优雅和高贵, 是一种神圣的动物, 是神话中神灵的坐骑。在希腊神话中, 名为Pegasus的神马在岩石上一脚踢出一股泉水, 诗人饮之可获得灵感。一直到今天, 马仍然是浪漫诗意的灵感来源。

在童话中, 马也常被描写成赋有神性的动物, 能风驰电掣, 开口说人话, 而且能够遇见未来, 是主人公忠实而信任的参谋, 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予主人忠告和建议, 救主人于危急之中。自从童话故事《白雪公主》首次出现“白马王子”之后, 白马就一直被赋予神勇高贵的品质, 象征着女子心中的理想伴侣。

在英语文化中, 马经常与勇士、军队统帅和胜利者联系在一起。自从马匹军用以来, 军马在全世界驰骋疆场数千年, 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退出战争舞台。上层人士喜好骑马运动, 认为骑马可以培养其贵族气质, 帮助他们结交更多有生活品味的人。

总得说来, 马在英语文化中的文化象征意义就是骑士精神, 象征着骑士精神和道德, 代表着名誉、礼仪、谦卑、坚毅、忠诚、骄傲、虔诚。同时, 它也象征着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 代表着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

四、结语

从古至今, 马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英美国家, 马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衍生出的有关马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各自的语言及文化特色。人们在长期的御马过程中也赋予马以不同的情感, 马这种动物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幸居.“牛”“马”中西文化内涵差异的认知探[J].济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6 (3) .

[2]李燕.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比较[J].运城学院学报, 2009 (2) .

独行使者马未都和他的私人博物馆 篇3

大凡名留青史的人都是在某一个领域里做到前无古人后世景仰的人,而马未都却在年过半百时已占了两样挣名儿的事——以“瘦马”为笔名打入中国文坛,并占据一席之地;正当他在文学道路上渐入佳境时,他却抛下这一笔名一头扎进了古玩收藏,而今,马未都不仅成为国内最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收藏家,更成为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创办人。他在文化、收藏范畴里游刃有余,进而将心思全部融入到了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参悟和传播中。

高调为收藏

马未都之所以成为著名收藏家,就是因为他比别人早一些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比别人更早地懂得了应该珍惜中国的古典艺术品。另外,他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收藏观念,把收藏公众化了。传统的收藏观念是“秘玩”,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狭隘封闭的收藏观念。和西方办博物馆的公开方式刚好相反,中国在近代以前没有博物馆,它是从西方引进的。“我办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中国人都来喜欢自己的文化、认识自己的文化、利用自己的文化,从而达到认识自己民族的目的。严格地说,我们与其他亚洲国家的人在人种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我们区别于他们的是我们自己特有的文化和传统。这样才能加强我们的民族性。”马未都如是说。

谈及中国的私人博物馆和西方的私人博物馆,马未都说道:“中国的私立博物馆和西方的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私人博物馆的生存现在还处于一种野生的状态,它并没有纳入社会文明发展的轨迹。私人博物馆只是勉强有个社会地位,多少有些像暂住户口。中国的私人博物馆在博物馆的注册数量中,还占不到1%。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私人博物馆占六成,国家的才占四成。中国的私人博物馆要想发展到国家博物馆的水平,我个人认为,恐怕要花上几百年的时间。”

创办观复博物馆,马未都倒没想太多,简单地认为办私人博物馆是件有意义的事儿,既填补一项空白,也满足自己的收藏爱好。“记得当时看到很多人办展览,我就希望能办个博物馆能把一些展览固定下来。后来发现,办一个高品质的博物馆是非常难的事情。我只能向朋友求助。”

现在博物馆已经改成理事会制度,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群策群力,为博物馆贡献一己之力。身为馆长的马未都每天依然要处理各种日常事务,今天的观复对他而言也早已超出了只是因为收藏兴趣使然的结果。打理博物馆,不亚于经营一家企业。

“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因此理事们不可能在这里赚到钱。”马未都将理事会制的博物馆戏说成“文物界的希望小学”,“大家是为了共同的兴趣来做这件好事回馈社会”。这些理事都是些功成名就的人,也都是马未都的朋友。他们行事低调,甚至连姓名都不愿意向外界透露,于是,那些抛头露面高调的事情都由马未都来承担。

“我觉得国有博物馆做得不亲切,我要做得亲切点”。他还记得小时候参观博物馆的情景,“那时学校组织看中国历史博物馆,一进去,老师就轰着‘赶紧跟上,赶紧走’,也没人给你讲解,看完就完了。最大的印象就是那天吃面包、吃鸡蛋,没别的。去博物馆就是去看热闹了”。

马未都不希望观复也流于形式。观复里的藏品只是马未都收藏的一部分,能在这里展示的都是在全国数一数二的东西。连藏品摆放的位置、角度、灯光的效果,他都要反复地改动,直到满意为止。

“万物并坐,无以观复”是老子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意思是万物同时都在生长,我看着你们轮回。马未都就给自己的博物馆起了这么一个名:“观复”——观是看,复是重复,一个东西,你反复地看,就有喜爱、研究的意思。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坐标

不说其他的贡献,这“第一家博物馆”就足够能让历史记住他的名字。可偏偏,马未都看得太透。“占了第一的位置又怎样?历史上看,能留下名的,除了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而且能留下,让人记住的,一定是有定论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会沉默,等有定论时,我早就被人忘了。对于这些,我真无所谓。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看到这个社会,心存感恩就好。”

说到自己的人生,他说:“我认为最美好的人生是人能重活一回。如果人生只有80年,我希望活50岁以后,能重回到20岁,然后再活30年。所谓‘重活’的概念是,当你的人生经验已经积累到一定时候,你再回头看以前的一些事情,你就不会再做出相同的判断。我现在50岁了,如果能让我回到20多岁的时候,那是最幸福不过的。也许,那会儿我就不做收藏了。”

在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藏品中,传世文物占了极大部分比重,“出土的东西都是近年在拍卖会等机会中买来的,我的定位就是以传世文物为主。”

2007年6月,马未都在北京翰海花2408万元拍回来一件乾隆大瓶,有人说他买贵了,但他觉得非常便宜。“清乾隆早期的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人还理解不到这个高度。”

一对紫檀描金七重檐宝塔,是马未都“曝光率”最高的一件藏品。这对宝塔是清代达官贵族献给乾隆母亲的寿礼,曾于100年前流入英国,是马未都2003年在香港苏富比以350万元拍得的。当时参拍的各国藏家都不看好它们,一被马未都买下后,他们马上又都后悔了,提出愿以更高的价钱收购。

马未都现在已经很少去逛地摊了,不是地摊上没有“漏”了,而是他没时间“逛”。他连和记者说话的语气都是急促的,“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有我的服务对象,我帮他们买东西,而且现在我还要鉴定,几乎每天我都在看东西,这样我才能站在收藏界的前沿,哪里出现了作伪的、干什么的我都能知道”。

为收藏文物,马未都一掷万金,博物馆不仅带给他个人的精神充实,也承担着向大众普及文物知识、丰富大众心灵、追寻失落传统文化的重大社会责任。“我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物质能带给人的享受是短暂的,但徜徉在精神世界里,我觉得很幸福。”

蒙古族马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篇4

一、前言

蒙古族历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驮着人类从远古走向现代,由愚昧驶向文明。世世代代在草原上过游牧生活的蒙古民族,其生产劳动、行军作战、社会生活、祭祀习俗和文学艺术中,几乎都伴随着马的踪影,听得到马蹄的声音。由此,就自然而然地在民族生活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马文化,与能征善战的蒙古民族一同被载入了史册。

二、什么是马文化

对“马文化”概念的界定,大多数学者认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动物民俗中的一类,即本意;二是指驯马人和骑马人的民俗,即引申意。引申义指的是与马有关的人类社会行为。这一引申意的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以不同文化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马文化的发展历史

古代的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他们只能不断地去适应自然,寻找水草肥美的地方暂时安营扎寨。马成为了他们的交通工具之后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迁徙能力和平时的劳动效率,有了马才能够了解辽阔的大草原的内涵,才能够准确挑选出下一次游牧的理想草场;有了马才能使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分散居住的游牧民得以相互来往和交流;有了马才能够在无垠的大草原上放养成群的牛、马、羊。这是马最初被人们重视的首要原因。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的速度越来越多地在更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中以马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最为突出。当时的骑兵,就是人与马的力量之和,这也是步兵所不及的。12世纪是蒙古草原部落战争风起云涌的时期,马的多寡壮弱对战争起着决定性作用。到了13世纪成吉思汗称雄时代,百万铁骑则成了世界征服者的象征。

现如今,蒙古草原和蒙古马更多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被提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蒙古族也逐渐过起了定居的生活,盖起了砖房甚至是楼房。随着昔日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变成了定居的生活,蒙古包也逐渐变成了固定式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方便了前来观光的游客。生活方式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意味着蒙古文化的断裂。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草原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摔跤。依然可以在我们的晚会上听到悠扬的马头琴音乐。即便不是在蒙古草原上,也可以品尝到马奶酒,并且在马文化博物馆中欣赏历史悠久的马文化。

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马的各种作用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特定时代内的,而是在各个时代综合发展的,只不过它的某一作用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比较突出罢了。今天的蒙古草原上,仍有蒙古人的“天然”生活状态。即使不是生活在草原上你也可以看到以马作为重要运输工具的农民。四:马文化典型举例

马作为草原文化的标志,是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代表性形象。如果说北方草原是蒙古人的摇篮,那么矫健的蒙古马就是蒙古人创造历史文化的主要工具。蒙古族的文化中有着太多关于马的节日习俗和文学艺术形象等。下面我们通过那达慕大会和马头琴来体会马文化的丰富内涵。

1、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每年七、八月份举行庆贺牧业大丰收的传统盛会,这个季节草原上绿草茂盛,羊肥马壮,一派兴旺景象。赛马、摔跤和射箭被称为“男子三技”,是那达慕上的主要活动。每逢那达慕大会,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着节日盛装,纷纷骑马、乘车前来参赛或观看。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在草原上举行赛马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娱乐活动,更主要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放牧时间,节省劳动力等。草原五畜中马跑得最快,一天就能跑到人徒步走路10天的路程。草原上的牧人们都希望得到几匹跑得最快的马,这样放马人聚到一起时比一比谁的马跑得最快。马的训养给草原牧民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这种选快马的活动,跟随着历史和人类生活意识的改变,逐渐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赛马。

除速度比赛外,骑手们还进行马背倒立、双刀劈刺、马上射击、蹬里藏身、跳马、俯身拾物等各种马术表演和比赛。马术运动是目前各种与马有关的运动中,唯一属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的一种,而且在所有各式各样的运动中,选手都是使用某种工具,只有马术运动所使用的工具是有生命的动物,人马之间的互动,是有生理、体能、心理、技术、观念、感觉等因素,相互影响之下,使马术运动可说是世界上最困难、最具挑战性的运动。1900年的第二届奥运会上马术便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1950年10月,内蒙古首届体育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表演了轻骑、马上斩劈、马上射击等马术内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马术表演。2007年10月13日,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博王府赛马场开赛,共有来自全国5个省、市、自治区的9支代表队参与5个组别的角逐。

赛马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

2、马头琴

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是蒙古族音乐中体现的对马的挚爱之情,素有“蒙古族音乐的象征”的美誉。其琴首以马为标志,琴箱上包有马皮,弓弦是用马鬃、马尾做成的。能弹奏出马的嘶、鸣、叹、哀等各种声音。古时候在蒙古草原民间,每诞生一把马头琴,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结束后,牧人就开始举行马头琴试奏音乐会,这说明了马头琴在草原上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割舍不断的依恋。从古到今,马头琴的演奏始终贯穿着一个根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也缘于其长期的游牧生活 和对马的崇拜。马头琴的演奏中既有舒缓的抒情内容,也有活泼轻快的甚至是激昂雄伟的历史音乐体裁。2001年8月8日晚上,在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马头琴艺术节暨呼市昭君艺术节开幕式上,10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马头琴演奏艺术家、演奏人员和爱好者,在著名的马头琴演奏、作曲大师齐宝力高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个“绝唱”。千人千把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创造了马头琴演奏规模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特色。

民族音乐的制作和流传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保存方式。马头琴以其人与自然合一的审美标准不断着诠释着蒙古族的文化内涵。当今社会,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流行音乐无疑是一种不可阻挡的主流。但是,随着这种潮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猛烈冲击,我们应该会意识到他们不会在我们的记忆中停留多久。然而,那些饱含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民族音乐,他们的艺术魅力是不朽的,是永恒的,他们不会被人们遗忘,而是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这就是民族文化。

五、马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它是这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或者被其他的文化形式所代替,失去了民族存在基础的时候,那么即便它的人民仍旧存在,这个民族的存在和消亡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对于蒙古民族来说,马文化便是这样一种代表着民族灵魂的文化。

“民间文化不同于经史子集,它们存在于普通的民居和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 ——夏挽群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 ——冯骥才 “一个民族在文化上没有号召力,是不可能统领世界的。”——鲍威尔

我们不能为了保存传统马文化而阻止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蒙古族的住房逐渐变成砖房、楼房,交通工具逐渐被摩托车、汽车所取代,实际上也是民族进步的一种表现。历史上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事实上是通过适度的变异性来实现的。那么如何在经济的进步与传统文化的保存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便是发展马文化必须要走的道路。我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对马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1、发展马产业弘扬马文化: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以马文化为依托的马产业的发展是弘扬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最为典型的措施就是大力发展草原旅游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有巨大作用的同时,更有利于把马文化发扬光大。当然,产业化道路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面对越来越多的草原演变为沙地,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建立博物馆:

博物馆是保存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基地。

中国首家马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八达岭长城脚下,被称为长城脚下的“阳光山谷”,其中的蒙古区展示的就是蒙古族的马文化历史。有雕花的马鞍、马头琴传说、成吉思汗等。

2006年通辽市科尔沁区开始申报筹建“科尔沁马文化博物馆”

蒙古风情园即将建成的马文化博物馆是第一家反映蒙古族马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它将会像香港赛马博物馆、中国蝴蝶博物馆一样,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从高空俯瞰它,你会看到一个巨大的“马”字,它占地面积3750平方米,内设面积400平方米的展览厅。展览厅分序幕、蒙古马的起源、古代北方民族与马、蒙古马的辉煌时代、牧人与马和影视厅六个部分,共占地1600平方米。

3、蒙古马自然保护区: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通过文字音像手段记录下来,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当然是一条重要途径,然而更重要的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参与新的创造。

蒙古马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一个“活马的博物馆”,是马的毛色、特征和体型外貌的综合体现,也是国内外广大民众了解马文化的园地和龙马精神的阵地,同时是马科学家表现马科技的天地和可领略到春意盎然的人马相谐的马环境。

4、政府支持:

文化产业方面。(1)设立文化产业流动资金和贴息资金制度,对民族或地域文化特点鲜明、水平较高、有保留和推广价值的作品实行项目补贴,允许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要素参加公益分配,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和吸纳各类企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扩大文化产业利用外资和社会资本的渠道和领域,推动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企业集团。(2)对文化产业实行税费优惠政策

文化事业方面。(1)加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其经费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政府经常性财政支出,重点支持具有民族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2)继续增加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内蒙古提出,2003年至2010年将集中力量兴建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并按项目管理,单报单批,重点建设。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指标优先安排,有关费用应予减免,不得随意改变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使用性质或挪作他用。

表现: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颁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包括那达慕、马头琴音乐在内的17项内蒙古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4年起,每年的八月份,内蒙古又多了一桩盛事:“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2004年,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权全面启动之后,投资55亿元的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和内蒙古博物馆两大工程成为自治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两大标志性工程。保护和弘扬草原文化,从2005年开始,自治区政府将每年的9月6日定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

5、把保护马文化的眼光投向民间:

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马文化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要意识到:马文化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是从广大人民中成长起来的。蒙古民族和农村地区才是这种文化的沃壤,才有适宜马文化生存的氛围,才有利于马文化的传承。因此,政府应该利用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发展和发扬马文化,这是发展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措施。

1951年,内蒙古马术队在乌兰浩特市建立,是一支少数民族为主体的传统马术运动队。他们曾多次为中央首长和外国首脑们进行专场表演,得到了高度的评价。此外,为国内外,拍电影、电视局30多部,其中有“垂帘听政”、“成吉思汗”、“马克·波罗”还有获奖影片“骑士风云”、“木棉袈裟”;内蒙古表演马术队表演项目有:马上技艺单人单马、马上拾花篮、以上技艺单马双人、马上射箭、马上技艺多人多马等。2002年,内蒙古鄂前旗昂素镇一居民曹纳木在政府及各种民间力量的支持下,组织了70多名牧民、100多匹马,成立了马文化协会。多年来,这个协会在许多乡镇举办了各种比赛和祭敖包活动,为弘扬本民族的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只有当人们普遍认识到民族文化才是文化中的精粹的时候,民族文化才会真正得以重视,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传承和发展。

六、总结

马文化博物馆 篇5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展示我乡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根据县教体局《关于举办2014年安阳县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依据我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活动方案,望各单位接此通知后,积极行动起来,排练挑选最优秀的节目参加展演。

一、活动主题

我的中国梦。

二、活动时间表

3月26日——5月4日:各校按要求排练、筛选节目

5月5日——5月8日:各校按要求上报节目到中心校

5月9日——5月10日:中心校评选优秀作品上报活动中心。

5月中下旬:全乡或联乡节目汇演

三、项目与分组

(一)项目分类。

展演活动的项目分为两类: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艺术作品类包括绘画、书法(毛笔、钢笔)、摄影。

(二)对象与分组。

参加人员为全乡小学、初中学生,分小学组和中学组。

四、学校分工

合唱:科泉小学、乡一中、马家小学各一支队伍

器乐:各校根据学生情况上报。

舞蹈:科泉小学、乡一中、马家小学、交口小学、岭头小学、岭头中心幼儿园各一支队伍。

绘画:科泉小学、乡一中、马家小学各20幅作品,岭头、交口、乡三中、南堰、李庄、北齐、幼儿园各10幅作品。

毛笔书法:科泉小学、乡一中、北齐各20幅作品,岭头、交口、乡三中、南堰、李庄、马家小学各10幅作品。

钢笔书法:科泉小学、乡一中、北齐各20幅作品,岭头、交口、乡三中、南堰、李庄、马家小学各10幅作品。

摄影:科泉小学、乡一中、马家小学各10幅作品,岭头、交口、乡三中、南堰、李庄、北齐各5幅作品。

五、报送节目要求

所有节目和作品5月8日以前报送中心校。节目和作品右下角贴标签,标签内容有单位、学生姓名、节目名称、类别、年级、辅导教师、节目负责人、联系电话。

六、艺术表演节目要求

(一)声乐节目

合唱:合唱队人数不超过50人,钢琴伴奏1人,指挥1人(合唱指挥原则上应为本校教师),每支合唱队演唱两首歌曲,演出时间不超过8分钟。

独唱:演出时间不超过4分钟。

(二)器乐节目

小合奏或重奏:人数不超过10人,不设指挥,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独奏: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三)舞蹈节目

作品要求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内容要健康向上,贴近主题,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注意避免学生舞蹈成人化及过度炫技,舞蹈队员人数在16—36人之间,演出时间不超过7分钟。

七、艺术作品的要求

(一)绘画作品

国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版画、或其他画种:尺寸均不超过对开。卡通画:单幅尺寸为4开;或短篇4格,每格尺寸为16开。国画要求一律竖幅需装裱,其它画需装框(不要用玻璃框)。

(二)书法作品

书法字体不限,毛笔字尺寸均不超过四尺宣纸,一律竖幅并装裱。钢笔字作品大小为A4纸,用硬卡纸做底衬。

(三)摄影作品

单张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标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英寸;除影调处理外,不得利用电脑和暗房技术擅改影像原貌。

请各校按中心校方案抓紧进行,按时上报。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中国商文化博物馆 篇6

华商文化广场之侧,在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下,一栋宏大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

青灰色的墙体,锈黄色的墙钉,钢筋混凝土的骨架下,是青砖绿瓦朱红门式的曲径通幽,掩饰不住的是那浓郁的文化积存和厚重的历史积淀。

商丘博物馆新馆作为全市2010文化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之一,受到大家的关注。在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精神指导下,借着省九次党代会、《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东风,商丘博物馆新馆距离公众的视线越来越近。这将是一座尽显商丘文化元素,为商丘所独有的标志性建筑物。将来,商文化在此展示自己的绝代风华,彰显商丘独特的人文魅力。

2009年12月奠基,2010年正式开工建设的商丘博物馆新馆,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西邻华商文化广场,南向华商大道,坐北朝南,总占地110.419亩,净用地92.472亩,总建筑面积29806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

作为一座展示商文化精髓的博物馆,博物馆的设计建造充分汲取了商丘历史和文化的精髓。博物馆外观造型为现代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国家体育馆鸟巢的中方设计主持人李兴钢主持设计。据商丘博物馆副馆长杜长江介绍,博物馆的设计思想是把商丘丰厚的文化积淀、文化元素很好的融入到博物馆的形式设计之中,尽可能体现商丘文化元素,把商丘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展示出来。

博物馆设计构思源于中国古典城市的珍贵遗产——商丘归德古城,完美地表现出古城“外高内低”之布局和“城压城”之结构的典型特征,体现收藏、陈列、展示中国商文化的“微缩之城”这一概念。博物馆以蕴含、展示中国商文化的“博物之城”为建筑造型主题,上中下三层叠加的形体喻示“城压城”的古城结构,也体现着自下而上、由古至今的陈列布局。主体建筑周围环以景观水面和庭院,水面和庭院之外,是模拟考古发掘现场的景观和高起的堤台,文物陈列和办公用房结合,设置于堤台之上。

博物馆最上层之“城”向南大幅度悬挑于水面和引桥入口之上,形成有视觉冲击力的正面形象。建筑顶部四角形成台阶式坡状翘起,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如翼于飞”,既与中国古建筑层面造型暗合,又有“玄鸟生商”在建筑造型上的抽象表现。建筑整体造型大气、完整,既富于视觉冲击力,又兼具内敛儒雅和深邃意境,是深厚悠远的中国商文化和商丘城市历史文化的恰切的建筑载体。预计到2013年,博物馆可面向公众开放。

据杜长江介绍,届时,参观者先由面向华商大道的大台阶和坡道登临堤台,沿大引桥凌水而由中部展厅入“城”,进入博物馆序言大厅。然后站在二层平台上,可居高临下俯视12米高的序言大厅背景墙,领略由“玄鸟生商”肇始的神秘、厚重、悠远的中国商文化历史。再通过自动扶梯或楼梯下至一层大厅,进入18米通高、象征归德古城的共享大厅,自下而上沿坡道陆续参观各个展厅。最后到达屋顶平台,站在四角的眺望台,远眺阏伯台、归德古城、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尽抒怀古之幽思。

商文化的巨大向心力

说起商丘,就想起商文化。提及商文化广场、商丘博物馆新馆,绕不开的是“三商之源”的灿烂文化和历史。在豫东大地,商文化就是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精神乃至传统的悠悠长索。

商人、商文化的根源在哪里?这一命题曾在学术界引来众说纷纭。商丘博物馆馆长王良田说,综合古代文献、天文对照、地理地形等多种直接或间接证据,结合柘城李庄遗址、睢县周龙岗遗址等考古发现,商人起源于商丘已不可争辩。综合各种学术研究成果,学者们排出了商人在商丘的发展史:五帝之一的帝喾居商丘高辛。帝喾子契(阏伯)与禹同时,因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遂成为商族始祖。传至汤约470年间,曾八迁其居,但迁来迁去,复归商丘。汤灭夏建商朝,都商丘东南亳城,此为商朝第一国都。商人的壮大,让商业、商文化的发展变得不可避免。王亥时期,劳动产品出现较多的剩余,产生了互通有无的需要。在王亥发明牛车后,部落之间具备了可以经常交换的条件。王亥在商业上起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人们自然地将其尊为商业的始祖,将他“服牛”的贡献载入史册。

悠久先进的农耕文化,塑造了商人崇德尚义的文化特色和勤劳淳朴的民风,促成了商文化的多融性,也在黄淮平原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古文化圈。时至今日,发掘、弘扬商文化已成为商丘人的责任。借助商文化的巨大向心力,近年来,商丘以华商文化节等方式,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擦亮被历史淹没的“商”字。

商文化的平台

浩瀚的商文化如何才能最好的展示?这是一道摆在博物馆所有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为做好博物馆新馆开馆后的陈展工作,商丘博物馆早已着手筹备。

初步计划,博物馆的陈展将分为中国商文化展、中国商业文化展、商丘古代文明展三部分。中国商业文化展的部分,正与部分商业高校协同策划。商丘古代文明展是以现有馆藏文物为主,系统展示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商丘文明发展通史。中国商文化展则是博物馆陈展内容中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部分。为做好商文化发展这一重头戏的陈展工作,商丘博物馆正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紧锣密鼓地策划、编纂陈展大纲。王良田说,商文化发展的展览将侧重于文化展览、考古成果展览、学术研究展示,但更多的陈展内容则要保密,待正式开展后,给大家更多的惊喜和震撼。

王良田说,商文化在华夏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展示商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或是以商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博物馆。这就给商丘博物馆新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借助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好时机,博物馆将以弘扬商文化为己任,创新陈展形势,丰富陈展内容,努力把商丘博物馆新馆打造成为全国商文化展览的“第一馆”。

马文化博物馆 篇7

一、博物馆文化价值定位

博物馆本身会承载文化记忆, 七三一遗址具有世界文化遗产特征。根据世界遗产申报资格的六项标准中, 七三一遗址符合其标准第六条, 即特殊历史事件对人类的重大影响。七三一遗址遗存、馆藏文物、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将细菌武器应用于战争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依据该条标准申报世界遗产。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 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依据该条标准申报成功。同时具有文化的独特性。七三一遗址具有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的双重功能, 深刻揭露了侵华日军反人类战争罪行, 其影响涉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 这就赋予了其独特文化内涵。不仅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铭记这段历史, 提高认识,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激发团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是在当前日本右翼势力复活, 企图掩盖战争罪行, 改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形势下, 对日本右翼势力最有力的反击。更是搭建世界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的桥梁和纽带, 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往来, 唤起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意识。

二、博物馆文化价值挖掘

博物馆要深度挖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与时俱进, 发扬文化兼容并蓄的优点, 真正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只有保持不断的发展观, 以一种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重构文化内涵, 才能使博物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 七三一遗址保护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遗址的重要价值也日益凸显。我们以申报世界遗产为目标, 以“揭露罪行, 以史为鉴、呼唤和平”的思想主线为切入点, 不断挖掘其历史特质、文化特质, 按照国际文物保护标准在“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前提下, 对遗址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全面保护, 延续文物的真实信息和价值。并专门成立了七三一国际资料图书信息展示中心, 档案资料及国内外七三一题材图书近22万页, 立足现有文献、档案、证言材料及相关论著成果, 结合目前七三一遗址及遗物留存状况, 联合国内外学术力量共同开展对七三一部队战时犯罪、战争责任及战后影响等问题的研究, 全力做好罪证挖掘抢救和寻访取证工作。目前, 七三一旧址保护相关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2012年11月, 七三一遗址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排序第11位。2014年初, 哈尔滨市政府启动了七三一新展览馆建设工作, 启动了本部大楼旧址保护性展示工程, 全面开展整体修缮和内部复原陈列展示, 启动了四方楼遗址保护性展示工程。同时, 完成四方楼、动力班两处遗址的考古清理工作, 地下基址全部裸漏, 整体效果明显。201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七三一旧址核心区及新馆全面对外开放, 社会效益显著, 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博物馆文化价值宣传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博物馆文化价值体现需要追加许多内容, 它不仅需要将文化打造成为知名品牌, 还需要文化内涵的创新与宣传。当代博物馆的宣传意识, 包括陈列手段、服务意识和宣传方法都到了必须改进的时候。为充分体现遗址历史社会及文化价值, 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及和平教育宣传与交流活动, 广泛深入地加强与国内外交往, 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艺术理念, 提出以“人证”与“物证”对话的方式, 将残缺固化的七三一遗址激活, 在唤醒人性回归上产生了巨大冲击力。既解决了随着七三一部队老兵的辞世, 许多七三一历史将成为历史之谜的紧迫任务, 又使七三一遗址的历史内容鲜活起来。二是坚持与各类学校、驻地军 (警) 、武装等部门建立共建关系, 采取互动教育、座谈、重要纪念日祭奠等各种有特色的方式, 开展了勿忘历史、强我中华等系列教育活动。馆校共建活动中, 我们还以节假日、纪念日及重要活动为契机, 采用公祭、宣誓、艺术、和平活动等各种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赴高校进行爱国主义宣演活动。同时邀请原七三一部队劳工、受害者家属座谈、举行纪念活动等开展教育工作。三是加强了与国际的交流。多次推出国内外巡展, 例如, 七三一展览首次赴韩国展出50天, 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先后五次举办七三一国际学术研讨会, 与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波兰、德国、蒙古友好人士及友好团体建立起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就彼此合作开展进一步交流与实质性推动。四是以小说、影视作品等形式宣传七三一罪行。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完成了电视纪录片《七三一》, 并于2015年8月底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 社会反响极好。五是打造多元化艺术的七三一。为满足免费开放观众对展览、休闲、服务和消费等多样化需求, 陈列馆积极开发相关内容的旅游纪念品, 培育七三一文化和旅游产业, 致力于打造成集文化、教育、休闲和娱乐于一身的陈列艺术, 打造具有深厚文化理念、精品理念和人文理念的现代化艺术氛围。

结语

社会的发展, 包括旅游的普及、民族文化多样性及传播、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等, 推动着博物馆的发展, 同时优秀的博物馆文化, 也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努力提升博物馆文化影响力, 充分展现博物馆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摘要:博物馆作为承载历史文化的场所, 将文化遗产及学术研究成果传达给社会公众的公共平台, 必然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具有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的双重功能, 独特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 挖掘其文化价值是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内蒙古·马文化之旅 篇8

游牧时代的蒙古人,世世代代与马相濡以沫:放牧、迁彼、远征、归乡,这种从不聒噪却偶有悲鸣、为主人自重疾驰的生灵,是游牧民族生命里忠诚的伴侣。

马背上的纵横让他们领略八面来风,马背上的驰骋为他们拓开崭新的天地,他们的文明在马背上繁衍,他们的英雄在马背上诞生。

马蹄声辟中,历史还没有走远:喇叭声咽里,英雄的故事还在传唱。

我们去草原寻找!

激情草原马上英雄

原始草原残酷的生存法则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血性的风物养育血性的人。对蒙古人来说,血性是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马背上的家园/因为你而辽阔/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深深铭刻/每一个降生的婴儿/都带着你的血性/每一张牧人的脸庞/都有你的轮廓/每一座毡房的梦里/都有你打马走过……

在内蒙古草原,在马背上书写了蒙古人辉煌历史的成吉思汗无处不在。蒙古人把成吉思汗供奉在心灵殿堂,各种想像的成吉思汗画像,随处可见,正如一首关于成吉思汗的现代蒙古文歌曲所形容:“我们想像您的尊容,可我们的脑海里却是一片空白。”

英雄在马背上书写着历史。在蒙古族英雄史诗中,英雄总是与马紧密联结,如《江格尔》中,旋风塔布嘎对他自己的坐骑说:“从日出方向过来的/以草为食的你/血肉之躯的我/撇开你怎能行动/你离开我如何生存。”这种英雄与坐骑之间的爱恋,具有浓厚的游牧生活气息,贴切地反映了蒙古民族尚武爱马的性格。

许多年过去了。今天的草原,不再有战争,不再有骑射,马上的追逐也越来越少。遍地羊群代替了马群。而那段由人和马共同创造的历史,却在以后无数个时刻,被我们一遍遍追忆。

蒙古族起源/额尔古纳河

传说中的蒙古人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一千多年。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摇篮,很早就有人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广阔地域。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2世纪前后,蒙古高原各部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草原上“毡帐中的百姓”,一种是“森林中的百姓”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和阶级分化的明显。各部之间争夺财富,人口、牧地和权力的斗争愈演愈烈。

12世纪末,成吉思汗登上蒙古部落的政治舞台,踏上了额尔古纳河东岸的呼伦贝尔草原,他把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每逢军事不利、年岁荒歉,他便迁到呼伦贝尔牧畜,养精蓄锐,以待时机。

呼伦贝尔草原为成吉思汗提供了大量的战马和牛羊,还有无数的骑士,使成吉思汗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进行的数次决定性战役,均大获全胜。蒙古高原上各集团之间多年来实力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帝国。用新的千户制体系分封人口。战败的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被瓜分到各千户。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各部在统一的汗权统治下,在中国北方第一次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语言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额尔古纳

“额尔古纳”蒙语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流”,另一意为“呈递”、“奉献”。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界河,当地蒙古人将这条河称为母亲河。

额尔古纳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城市。公元1世纪,拓跋鲜卑的祖先曾在这早长期居留。隋唐时期,蒙兀室韦部落在这里生息繁衍。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在这里厉兵秣马,遂统一蒙古诸多部落。清康熙二十八年,确定额尔古纳河为中俄界河;雍正时又设置了18座卡伦(哨所)。

额尔古纳只是呼伦贝尔地区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因有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发祥地的历史背景和保存完善的“亚洲最美的湿地”额尔古纳河流域,而被称为“最后的原生态净土”。这里水阔天高,闻名天下的“三河牛”、“三河马“在这里游弋,浩瀚的兴安林海,神秘幽远的黑山头古城,连绵数百公里的金代边壕,一水分两国的特有风情……

少年英雄/抢亲习俗·呼伦贝尔

注定要以成吉思汗(即四海的皇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而闻名于世的男孩,出生在斡难河沿岸的土地。这里天然美景却争斗不断,是困苦不已的地区之一。

那时的草原有蒙古部、篾儿乞部、克烈部、塔塔儿部、乃蛮部五大部落,五大部落各自又分成许多小部落,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就是蒙古乞颜部的首领,这个弱小的群体后来以蒙古而闻名,但在当时,只不过是孛儿只斤氏族的成员,依附于势力强大的蒙古泰赤兀部。

也速该的妻子诃额仑是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弘吉喇部美女,她曾是另一位年轻勇士、篾儿乞部落首领的弟弟赤列都的妻子,当时还不满十六岁,被也速该抢来,1162年春季,生下了第一个儿子。那时也速该刚发动了对塔塔儿人的战争,杀死了塔塔儿首领帖木真兀格,返回营地后,给这个男孩取名为铁木真。

铁木真9岁时,父亲带他到呼伦贝尔求亲,回来的路上,塔塔尔人用毒酒毒死了也速该。这几乎将他的两个寡妇和七个孩子置于死地。这个无依无靠的家庭内部关系开始变得紧张,暗藏分裂危机。12岁时,铁木真在“安答”(拜把子兄弟)札木合的撺掇下,和弟弟哈撇尔杀了也速该别妻的长子别克帖儿,铁木真在家里有了绝对的权威。19岁时,他迎娶了父亲给他找的妻子孛儿帖。

篾儿乞部落对当年也速该夺走诃额仑的辱事一直耿耿于怀,他们决定掳掠孛儿帖,作为报复。这是一场具有决定性的争夺,这一争夺将铁木真推上了成就伟大之路,最后一统蒙古各部。

呼伦贝尔

在蒙古族历史上,这是个出美女的地方。当时呼伦贝尔的弘吉剌部,传说获得神灵预示:“男儿必娶公主为妻,女儿必嫁大汗为后。”于是,这里成为有抢亲习俗的蒙古各部落觊觎的所在。成吉思汗家族有三代人来此抢亲娶妻,成吉思汗的母亲和妻子就是抢来的。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北方第一湖”、“广寒仙境”之美称。呼伦湖西岸,有一处三面环水的峭壁,东10余米的湖水里,有一座高约10米、周长20多米的柱石突兀而立,传说成吉思汗曾经在这里训练兵马,把他心爱的八匹骏马拴在这个柱石上,柱石因此得名“成吉思汗拴马桩”。

蒙古铁骑/神圣军威·赤峰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人,3岁上马,5岁拿弓,开始练习骑射的本领,从此一生都在马背上。成吉思汗规定,15至70岁的男人都得服兵役,还得自备马匹、粮草和武器,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放牧,既是士兵,又是牧民。

蒙古军团的弓箭需80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当年,马可-波罗在元朝做官时,就始终没有拉开过这种弓箭。一名骑士,从小就要练就在马背上骑射的本领。他们“俗善骑射”,“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日常“人不驰弓,马不解勒”。

蒙古军团几乎全是骑兵,而且一般一兵至少有两三匹马。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蒙古马不像是好马。它个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却是世界上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随时都可以找到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载工作。它还可以为骑手提供食物——马奶的利用减少了军队对后勤的要求。

有史料载,成吉思汗所向披靡的欧亚远征军只有13万人,军队的数量虽不算多,但蒙古骑兵的坐骑却绝非一般。经过他们调驯的骏马战斗力倍增,一匹战马可以顶3、4匹马用,敌方战马根本不能与之匹敌,纷纷败下阵来。

赤峰

蒙古语为乌兰哈达,是红峰的意思。

赤峰在蒙元时期虽失去了辽代的中心地位,但却成了蒙古国与金斗争的前哨和屏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吉思汗家族与赤峰有着极深的渊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赤峰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成吉思汗至亲和重臣的封地。

克什克腾,是成吉思汗时所创设的近卫军的称号。克什克腾旗简称克旗,是成吉思汗选拔亲兵的地方,封给了成吉思汗岳父特薛禅及子孙。翁牛特,蒙古语神圣之意,封给了四杰之首木华黎。喀喇沁,蒙古语为守卫者之意,封给了四骏之首者勒蔑。巴林,蒙古语军寨之意,封给了成吉思汗少年时的救命恩人合赤温。

克什克腾旗西部贡格尔草原,是距北京最近的草原,占全旗天然草牧场的18.8%。有黄芪、甘草、芍药、苦参等野生植物500余种,狍、鹿、狼、猞、獭等野生动物数十种,天鹅、水凫、百灵、鹭鸥等禽鸟133种。贡格尔草原水草丰美,风光秀丽。达里诺尔、岗更诺尔、多伦诺尔三个姊妹湖由沙里河、亮子河、贡格尔河、耗来河串起,为贡格尔草原戴上了一条美丽的项链。

草原权威/流浪的家园·蒙古包

成吉思汗的作用在蒙古民族是无可替代的。他建立了世界第一流的骑兵部队,将军事艺术推向冷兵器时代的最高峰,四分五裂的蒙古草原终于统一在了成吉思汗的大旗之下。然而,这莫大的功勋仍旧无法满足他,在论功封官、立典制律的同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天际。

蒙古族崛起时,中国有南宋、金、西夏、西辽、大理、吐蕃等七八个政权并立,而且已经分裂500多年了。成吉思汗对儿子们说:“天下土地广大,河水众多,你们尽可以各自去扩大营盘,占领国土。”他有一句名言:“别等人家拉弓,先要射穿他的喉咙!”这句话,是少年成吉思汗射杀其同父异母兄弟别克帖儿时得到的启发。

蒙古人从不需要防守,蒙古草原实际上是一个不设防的大本营,因为当时蒙古人从来都是把战场建立在别人的土地上。

黑格尔在其著作《历史哲学》中写道:“蒙古人用马乳做饮料,所以马匹是他们作战的利器,也是他们营养的食品。在任何一种冲动之下,便激发为对外的活动。这样的骚动,由成吉思汗和帖木儿做领袖时,就曾经发生过:他们摧毁了当前的一切,又像一道爆发的山洪那样退得无影无踪,——绝对没有什么固有的生存原则。”

蒙古包

在辽阔的草原上,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成吉思汗一生最心爱的住所就是蒙古包,有人说他是蒙古包里的皇帝。

自从有蒙古族以来、蒙古包就是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它具有制作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米多,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客2000人。

当年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他们的家园感,就是流浪感。

一代天骄/大札撒·禁忌习俗

苍天给了你智慧,大地给了你力量;苦难给了你承受,绝境给了你坚强;你的名字曾经震撼了整个世界。战场是你的舞台,征服是你的使命;为了母亲的草原,为了幸福的家园,那些英雄铁骑,跟随你逐鹿四方……

古代蒙古人说,在天上,只有一个君主,那就是腾格里(蒙古语意即天);在地上,只有一个君主,他就是成吉思汗!他天生就是一名优秀的领袖,领着四勇四杰横扫草原!战争中他凶狠残忍,内心深处却善良淳朴。他有着政治家、军事家的冷酷无情,却为人光明磊落。他目不识丁,却统一草原,创立蒙古文字,成立蒙古汗国。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英雄人物。

成吉思汗用人以才为本,唯忠能是用,决不因出身、种族而有偏见。他的悍将基本都是平民出身,有的甚至是奴隶出身。在他的名臣中,耶律楚材是契丹人,镇海是畏兀儿人,察罕是唐兀儿惕人,牙刺瓦赤父子是花剌子模人,史天倪父子以及严实父子等都是汉人……

善于识人,无疑是历史上伟人创业的最重要基础。在这方面,成吉思汗的确是伟人。凡是他选拔的将帅功臣,没有一个背叛他,没有一个不是终身效忠的。成吉思汗也是世界历史上所有创业君主中惟一没有杀过功臣的人。他成功之后,对所有的功臣,都是赏赐有加。他的悍将也从来没有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顾虑。

成吉思汗一生言出法随,大札撒是成吉思汗制定的一部完整的包括各方面的基本法典,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带头严格实行大札撒。对过失可以原谅,但面对故意违背法纪的,虽亲信也决不宽容。他在创业初期,宁可失掉一个不守法纪的氏族或部落的合作,也要坚决维持法律的尊严。《蒙古秘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的叔父答阿里台违背军令先掳去一部分战利品,成吉思汗毫不客气派人去没收,捍卫了大札撒的尊严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蒙古族禁忌习俗

大札撒对蒙古族习惯进行了总结与提高,许多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吃肉时须用刀,给人递刀时忌刀尖冲接刀者;不能用碗在水缸、锅中取水,碗口不能朝下扣放;不能从衣、帽、碗、桌、粮袋、锅台、磨台,井口、绳上跨过;不能以鞋、袜、裤为枕;忌乱摸乱动有宗教意义的法器、经典、佛像,佛阁;敖包上的石头,树枝忌随便拿走等等。

征服者/神圣所在·敖包

拿破仑说:“这个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为其父效力,我无这种好运。”

据载,蒙古军团对于出征的准备工作,向来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出征前,总是要召集诸王、那颜(即贵族将领)举行大聚会,在会上详细讨论军队的组成,出军人数,作战计划,会师地点及日期。用兵之前,须检阅队伍,审视士兵的坐骑装备,他们头戴皮兜、身披有铁片的皮甲。每个士兵的马鞍下都塞着一定数量的干肉,这是他们常备的军粮。

从喜马拉雅山脉到高加索山脉,从印度河到伏尔加河,成吉思汗的军队打败了他们所遭遇到的所有军队。没有任何人能减缓蒙古大军前进的脚步。

敖巴

一首《敖包相会》,让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

形式之一的敖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最著名的是位于锡林浩特市的十三敖包。

敖包在蒙古牧人看来是神圣之所在。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隆重的祭祀之一。每年农历五月,绿草遍野,燕子北归,蒙古族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五彩花卉将敖包装饰起来,在敖包前摆设奶食品、“阿木苏”、糕点等供品,正面桌上摆放全羊。

祭奠仪式由深孚众望的长者主持,主持人亲自向敖包焚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并请喇嘛念太平经此时,前来祭祀的人们漫山遍野跪伏于地、三拜九叩,默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利”。祭奠完毕后,主持人将供品分送大家享用。同时开始游戏,主要项目为“男子三枝”(摔跤、射箭、赛马)。

“千年风云第一人”/精神战旗·苏鲁锭

伟大的历史人物,不能被整齐地卷塞在书皮之间,也不能像受压的植物标本被熨平……比如成吉思汗。当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打破各个守土封疆民族的自足文明,建立世界上版图最大的草原帝国,这时的他们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文字。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你有需要,二是你有能力。成吉思汗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他独创了一系列超越时代的体制和技术。比如建立了最早的运输联络系统,他从宋朝、金朝,甚至欧洲等地找来了技术高超者,将中国的火药同伊斯兰的掷火器结合,加上欧洲的铸造技术,发明了火炮,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炮兵部队。

成吉思汗的谋略高敌一筹。他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军事参谋部,比拿破仑的世界上第二个参谋部早600年。成吉思汗将歼灭战、进攻战、运动战和速度战有机结合,发明了闪电战。

许多国家都曾研究蒙古战史。二战时的闪击战,也许是受蒙古人的启发;解放战争后期的大迂回包抄作战,是不是成吉思汗战争艺术的再现?

当代各国学者虽然对成言思汗的评论各异,褒贬不一,但在两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之一,是对人类历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物之一。

上个世纪将要结束之际,美国、日本等国发起了评选千年伟人的活动。《华盛顿邮报》发布的评选结果中,列成吉思汗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学者称成吉思汗为“全人类的帝王”。

苏鲁锭

就是战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苏鲁锭”到哪里,蒙古大军就到了哪里,胜利就到了哪里。神圣的苏鲁锭,是精神的象征,是胜利的标志。

现在,苏鲁锭不仅在成吉思汗陵园内树祭,很多牧民家也在庭院里树祭。

雄鹰之死/成吉思汗庙

在席卷西夏、准备攻金的征途中,成吉思汗戎马倥偬的一生走到了尽头。

事实上,成吉思汗给后世留下的许多谜团,吊足了无数人的胃口。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历史悬念就是关于他的死。

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概有五种,多与西夏有关。其中最正统的就是《元史》中采信的“坠马说”。此外,还有“雷击说”、“中毒说”、“被刺说”,但这些未见正史,野史也没有记述,只是传说。

更多的学者倾向认为:鞍马劳顿,天气炎热,水土不服,丧子之痛,再加上半年前坠马的伤痛,一起毁灭了这位花甲老人。西夏都城中兴府就在眼前,破城指日可待,他却没能活着等到这一天。公元1227年8月,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下清水行营,终年66岁。

一代天骄殒落六盘山。临终前,他不仅最后敲定继位大事,还向部将交代了灭金亡夏计策。如同活着的成吉思汗创造了无数奇迹一样,归天后的成吉思汗为后人制造了更多的谜。

成吉思汗庙

成吉思汗庙位于乌兰浩特市罕山。是世界上惟一一座纪念成吉思汗的祠庙。

成吉思汗庙是一座融蒙古、汉、藏三个民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庙宇。从正面看成“品”字形,中间是高大的正殿,左右两侧连接着略小于正殿的偏殿。正殿中有16根粗大的红漆明柱,天花板上绘有彩色图案,两米高的成吉思汗塑像立在大殿中央。

成吉思汗庙是由蒙古族颇有名气的艺术家耐勒尔设计。建庙工程始于1940年,1944年竣工。落成典礼当天,成吉思汗庙四周的山坡上,蒙古包比比皆是,各盟、旗代表近万人参加了落成典礼。他们在这里跳舞、摔跤、射箭、赛马,活动持续了三天。

780年的守望/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真身葬于何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金碧辉煌的成吉思汗陵供奉的为何只是成吉思汗的遗物?

祭祀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族祭祀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因此产生了蒙古历史上一个神秘的部族

——达尔扈特。

神秘部族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建起祭祀宫帐,点燃了祭祀的酥油灯。在外族人眼里,这些祭祀宫帐不过是些白色的毡包,供奉有成吉思汗的遗物,但对蒙民而言,它们却是成吉思汗灵魂的象征。

这些祭祀宫帐逐渐发展演变,到了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时,有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八白宫”。守护“八白宫”和负责祭祀的,是专门的一些人。也就从这时起,蒙古族历史上多了一个神秘的部族——达尔扈特(意为“担负神圣使命的人”)。

今天的达尔扈特人,有的会骄傲地告诉你,他们的祖先叫博尔术,是成吉思汗最信赖的朋友,官做得很大,相当于今天的政府首脑;另一些人会说,他们是木华黎的后代,木华黎是成吉思汗的大元帅,一生追随成吉思汗。

从部族诞生之日起,达尔扈特人就不耕不种不狩不猎,不纳税,不服役,也不当官。他们毕生吟诵祭文,世代守护和祭祀“八白宫”父死子继。据说,这是忽必烈定下的规矩。

达尔扈特中的贵族,称为“牙门图德”,他们负责管理达尔扈特的内部事务,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圣物“苏鲁锭”。每个牙门图德都有自己的职责,分别被忽必烈任命为“太师”(祭祀首领)、“太保”(安排筹措者)、“芒赖”(祭祀总管)、“宏晋”(演奏音乐者)、“格赫”(诵读祭词者)等。

为了祭祀和生计的需要,达尔扈特人常常出门远行,一走就是一年半载。他们沿着阿拉善额鲁特北上,在喀尔喀西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向成吉思汗山叩头,转至贝加尔湖后南下斡难河取圣水,最后回到鄂尔多斯。一路上,蒙古的王爷、僧侣、民众都要顶礼膜拜,还要献上牛羊与金银。这叫“奉旨募化”,由忽必烈专发圣旨牌。

上一篇:我花了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下一篇:各种房屋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