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设问题

2024-05-08

博物馆建设问题(共10篇)

博物馆建设问题 篇1

一、 数字博物馆的概念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数字、网络技术, 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具体来说, 就是采用国际互联网与机构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 将传统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 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数字博物馆不是简单互联网上的博物馆主页, 而是一整套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整合。广义而言, 数字博物馆包括所有形式的博物馆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物藏品, 博物馆中出版的各种期刊、专著以及各种视频声频资料等。

二、 数字博物馆的特点

与实体博物馆相比较, 数字博物馆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在这里, 最为关键的是信息实体虚拟化, 即数字博物馆的一切活动, 都是对实体博物馆工作职能的虚拟体现, 都以实体博物馆为依托, 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实体博物馆, 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藩篱, 能在更广袤的范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参观, 利用方便;对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 (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 进行整合、加工、提升和频繁更换, 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 使提供的知识、信息丰富多彩;在教育区域建立专家定期讲座和专题教育节目, 以及配合学校课程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料, 进行网络远程教学, 使知识的学习更为方便、深入和系统;由于没有物理空间的限制, 它能在不同栏目和页面之间穿梭连接, 无论是参观展览、欣赏藏品, 还是浏览新闻、活动资讯或是参与学习讨论, 都非常方便, 有绝对的自主权;利用论坛、留言版、公众信箱等发表意见和建议, 相比实体博物馆展厅的“观众留言”和观众调查更为客观、真实并体现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三、数字博物馆建设中面临的若干问题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断言“数字化关系着人类的生存”, 作为信息传播中心之一的博物馆也正经受着由此所带来的数字冲击。在上世纪90年代, 图书馆领域开始出现数字图书馆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 人们提出数字博物馆这一概念, 从报刊和网络上看到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进入美国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观赏珍贵的藏品, 国内也有一些博物馆已建立较为完备的藏品信息数据库, 以备上网和进一步数字化之需。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庞大工程, 面临众多的技术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技术。

包括对藏品基本信息、管理信息和研究信息的文本及二维影像数据采集, 以及有条件地进行特殊功能和复杂信息的采集 (如三维数据等) 。需要采集设备工具、采集标准规范、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

2.存储技术。

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对于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它涉及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的问题, 数字化过程要求低成本、批量处理、低差错率, 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应尽量保持原貌。目前较流行的数字化方式是图像扫描技术, 它将图像、文字、照片等资料通过扫描仪输入计算机, 并采用高比率图像压缩技术将这些数据信息高密度地存储在服务器或磁 (光) 盘上。其优点在于数字化速度快、费用低、容易实现大规模存储, 并能尽量保持实物原貌。缺点是占用存储空间大, 尚无统一的扫描标准和存储格式, 扫描标准的不确定将决定扫描结果良莠不齐,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藏品图像的清晰度。数字博物馆中藏品信息是数字、文本、图像和声音的有机集成, 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其中数字、字符等为格式化数据, 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为非格式化数据, 非格式化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处理复杂等特点, 因此如何处理非格式化多媒体数据问题亟待解决。

3.网络技术。

包括博物馆内部局域网连接和互联网接入, 如综合布线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安全设施等。

4.虚拟信息展示技术。

涵盖博物馆内部辅助实物藏品的展示 (如集管理、传播和收藏功能于一体的电子门票、导引观众和检索信息的电子触摸屏、配合展览说明的数字播放和投影、可供点播讲解的手持PDA、可以自助查询服务的电子阅览终端、可以人机交互包括非接触式交互的展示平台、数字特效影院等) 、互联网上的展示和数字文化产品等。

5.检索技术。

传统的信息检索方法主要是控件的匹配, 其缺点是受限于词表。当前网络信息系统采用自由词匹配, 虽较传统检索方便灵活, 但是匹配率和漏检率很高, 并不理想。数字博物馆要求实现信息集合与用户的信息需要在概念层面上匹配。另外, 对于图像等非格式化多媒体数据的检索存在不少技术问题, 如需要找一张“辽金时期的铁锅”, 这张图上没有任何文字注释, 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输入“辽金”或“铁锅”这样具有图面特征的文字来查询, 系统会自动排列出所有与“辽金”或“铁锅”有关的图片, 再输入下一条相关信息, 逐次查询, 以达到目的。但事实上关于此类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目前还没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6.信息安全技术。

数字博物馆的信息安全技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系统安全、保密、授权、不可否认性。系统安全是数字博物馆其他安全性的基础保障, 如防止病毒恶意攻击破坏操作系统;保密是指保护信息不被未授权者访问;授权是指在进行事务处理之前需要先确认对方的身份, 根据身份来确定访客所能执行的操作;不可否认性是指用户不能否认自己曾执行的操作。

四、对未来数字博物馆的展望

数字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 在逐步扫平其发展障碍的同时, 将展开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未来的数字博物馆必将更加开放, 从而更具活力。

1.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必将超越博物馆的围墙, 融入到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潮流之中, 来自各方面的力量都能参加到其中, 发挥积极的作用。

2.数字博物馆将更具知识化的形象, 智能地提供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信息, 充当社会教育的主要力量。

3.数字博物馆必将采用更丰富、更廉价的展示手段, 寓传承文明于轻松娱乐之中, 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4.数字博物馆创建、发展的主体将由博物馆转移至用户, 其单向传播的模式必为双向、多向传播而取代, 个性化的“人人”博物馆会不断涌现。

5.数字博物馆将突出体现共建、共享的特性, 整合资源成宏大的平台, 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认同的培养, 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 对于数字博物馆的未来, 可以确定的一面是它将利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 甚至以各种令人想象不到的方式去提供博物馆原有的功能以及扩展新的功能。随着数字博物馆的迅速开发和建设, 让千百万百姓走进博物馆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

摘要:数字化博物馆是以博物馆物理实体为基础, 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建立的一个信息服务体系。数字博物馆是物质博物馆在数字网络空间的再现和补充, 具有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宏京.漫谈数字化博物馆[J].东南文化, 2000 (1) .

[2]许俊平.博物馆藏品现有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原文物, 2001 (3) .

[3]吴永臻.论数字图书馆及其在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 2001 (1) .

[4]郑津春.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天津科技, 2006 (6) .

[5]郑芸菁, 张立莹, 张军, 等.关于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思考[J].哲学世界, 2004 (1) .

[6]王裕昌.数字化博物馆的探索[J].甘肃科技, 2005 (5) .

博物馆文化产业建设的意义 篇2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产业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在新的形势下,文化行业已经不是以往那种单一事业性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博物馆具有公益事业单位的性质,但并不排斥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获得一定经济回报并且是用于补充业务活动计费的不足。因此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建设并不违背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并且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作为一个公益性单位,博物馆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服务。博物馆文化产业也是以此为基础建设发展。博物馆不仅传承历史,还承担着启迪未来的重任。将博物馆建成集参观、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舒缓游客在参观展览中易产生的疲劳感,提高游客参观的兴趣,让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

(一)提高公众对馆藏资源兴趣

很多游客在博物馆参观几个小时后,印在脑海的只有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景象,而对博物馆的展览特色与精品文物,记忆并不深刻,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很多博物馆推出了以博物馆文化元素有关的文化创意产品,这大大提高了公众对博物馆文化的了解,加深游客对馆藏文物的认识。很多博物馆还举办了很多互动的服务项目。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内有专门的印染工坊。在南京博物院内,开设有专门的趣味陶艺制作馆,寒暑假时期就会开办中小学生陶艺制作课程,供小朋友们自己亲手制作陶艺作品,并且代为烧制。参与、互动、体验的方式是适应时代和公众的需求,使博物馆教育的对象,从被动的地位变为主动探索的变革性措施,有助于推进博物馆教育发生本质的跨越,使博物馆教育增添无穷的活力。

(二)扩大博物馆影响

一些文化产业项目的推出,提高了游客对博物馆的兴趣,文化商品的销售让人们更加了解博物馆的馆藏产品,增强了公众对文物,以及对博物馆的兴趣。博物馆培训,鉴赏讲座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科研实力和博物馆特色的认识。优质的休闲娱乐服务,让人们更加愿意去博物馆度过休闲时光。台北故宫曾经推出一款“朕知道了”纸胶带,这四个字正是康熙皇帝真迹的复制品,因康熙在批阅奏折时,最爱在文末朱批“朕知道了”、“知道了”,所以故宫将其字迹与纸胶带做结合,这个创意可以说让台北故宫名气大旺。南京博物院的建造了一座全木结构仿古茶社,其在建筑上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山帮重瞳建筑营造技艺,是观众欣赏江苏省表演类非遗项目和品味江苏省饮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最佳场所,是“动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颇受公众好评,不少人慕名而往,不经意间,对南京博物院做了最好的宣传。

二、推动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

虽然博物馆的这些销售以及活动具有经营活动的性质,但与其他的经营活动相比,其收益主要用于各种公益事业以及各种补贴。同时,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的文化财富和社会效益。间接收益主要来源于博物馆发展带动产业产生的效益。博物馆在获得间接收益的同时, 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一)对相关产业的拉动

博物馆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产业,在其身后有一条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条,牵动着各个相关的行业。博物馆与文物业、文化旅游业、群众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咨询业、信息业、建筑业、制造业等都要有交集,博物馆通过大力开发周边产品,联络相关产业,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关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链条。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建设,带动了旅游市场、休闲娱乐、图书音像制品即旅游纪念品开发、文化交流、新闻宣传、应是拍摄、会展业等相关产业,并进一步对文物市场、收藏牌面、人才流动、出版发行、教学科研、技能培训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对于拉动内需、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虽然是间接地,但其影响是深远的,效益是良好的。

(二)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

当下,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它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是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在现代城市中,博物馆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负有塑造城市精神形象的责任,在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梳理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方面发挥这种作用。通过不同区间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展现文化的包容、开放性、多元性与融合性,又通过某种渠道传播到全国各地,影响着其他地区观念的转变。博物馆产业文化的建设同样也在宣传引导人民在行为意识、思想观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与升华在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和公德水平的基础上,塑造并代表城市文化形象、影响成社的发展方向、体现最新人文科学理念、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目的。通过城市文化形象的改变,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开发旅游市场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如今,各博物馆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博物馆要坚守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属性,注意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在两者关系上,要做到事业为主,产业为副,产业从属并服务于事业。事业发展要努力争取政府支持,产业发展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只有这样博物馆文化产业才能有更好地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济民.当代中国的博物館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2]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李林娜.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与原则[J].中国博物馆,2003,(3)

[4]叶俊之.我国博物馆文化产业开发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3,(4)

[5]李金生.物馆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J].时代文学,2008,(3)

[6]赵冬菊.博物馆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三峡学院学报,2009,(6)

浅议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问题 篇3

一、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在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1、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伍的人力资源缺乏, 成员结构也相对单一

相对于西方的许多国家来说, 中国的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由于起步晚、地区发展差异大和一些机制性因素影响, 不少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展。尤其是的相对小型的博物馆, 本身的经济实力不足, 经费投入有限导致基础设施条件差;同时专业人才缺乏, 管理模式无法与大型博物馆接轨, 博物馆志愿者服务更无从谈起。

在博物馆志愿者人员构成上, 我国志愿者的组成成分多数为离退休人员和大学生群体, 相对缺少一些具有丰富学识和足够社会经验的中青年群体, 致使志愿者队伍建设结构单一, 不符合人们日益多元化需求。

2、博物馆志愿者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 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楼锡祜先生专门写过《如何对待博物馆志愿者中的高校学生》的文章, 他指出“大学生……极少有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即使参加, 也大多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走走过场。……服务能力无法令人满意。”如何建立科学、系统的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 解决志愿者管理松散、服务意识不强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是现在许多博物馆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志愿者群体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较晚, 在全国范围内还没形成整齐划一的规章制度予以管理。许多博物馆招募志愿者做讲解员是为了在节假日缓解在岗工作人员的压力, 同时不会给博物馆造成经济负担。但在观众人数较少的情况下, 博物馆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志愿者博物馆服务, 由于志愿者服务的时间的不确定性, 这样就容易造成管理松散, 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3、还没有形成在业界认可的正式的志愿者选拔、培训体系

博物馆延用传统的短时间培训上岗的方式, 显然无法最大效益地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一所博物馆志愿者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反映出博物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精神面貌, 故对于志愿者的选择和培训不可轻视。很多博物馆是由于馆内经费、人力和时间不够以及志愿者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不想浪费太多精力组织培训;还有许多博物馆在志愿者培训方面缺乏必备的资深专家和培训程序, 影响了展品与志愿者的有效对接。如何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 形成正式的志愿者选拔、培训体系, 并根据自身实际灵活执行也是现在博物馆工作一个重要方面。

4、国际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交流亟待加强

21世纪是一个资源逐步公共化的时代, 闭门造车对于博物馆志愿者推进工作是没有好处的。只有加强与国际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交流, 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才能发挥后发优势, 在较短的时间内求得跨越式发展, 向世界潮流靠近。由于国情不同, 在推进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国际化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积极学习国际同类博物馆的经验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 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馆志愿者之路。

二、高素质博物馆志愿者的一般要求

1、丰富的文物、历史和民俗知识是讲解的基础

博物馆讲解工作是博物馆对人们进行文化熏陶从而发挥其教育职能的重要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它是以具象器物为讲解对象并以此传播知识的社会教育工作。讲解员作为博物馆与社会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其讲解必须具有权威性, 讲解员自身必须具备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展品的专业知识。作为业余讲解员的志愿者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 才能对博物馆的文物、展品的文化内涵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 才能接待好不同爱好、不同知识层次结构和不同年龄的群体。

2、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个人形象是讲解的必备条件

讲解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博物馆的形象, 必须要注意自己的整体仪表。尤其是讲解工作和观众是面对面接触, 观众在观看藏品的同时, 也会注意讲解员的整体表现, 表现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讲解的效果, 同时讲解员的衣着也会衬托出讲解员的整体风貌, 对观众产生吸引作用。在讲解中还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来引导观众, 加上得当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来表达自己的讲解导向, 让观众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其在听讲的过程中, 真正学到一定的展品知识。

3、普通话与口头语言阐释能力必须过关

博物馆陈列中的文物和艺术展品, 文字介绍较少, 观众想要获得较多的知识必须要通过讲解员的口头介绍。讲解员的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是直接服务于观众的,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讲解员职业的特殊需要。讲解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普通话为表现形式, 讲解时要语速流畅, 字音准确, 富有感染力, 带给观者以语言美和文化美的享受。但也要注意在语言过关的基础上, 必须要揭示文物丰富的内涵, 这也是讲解工作的目的所在。

4、在实践和培训中掌握讲解技巧与方法

作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者, 还必须要有适当的讲解技巧与方法, 使观众产生思想共鸣的感觉, 引起丰富的联想, 从而使讲解达到传播知识的效果。讲解技巧一般是指在讲解过程中, 要突出重点, 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 要化繁为简, 给观众一种学习的轻松感。同时节奏处理一定要考虑不同的听众对象, 这也是一种人性化的表现。

5、道德水平要高, 拥有强烈责任感

由于博物馆讲解员和教师工作的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 教授的是科学文化知识, 这就要求志愿者本身的道德素质要过关, 切莫信口开河, 产生误导性的错误。所以说在志愿者招募时, 必须要求其有强烈的责任感。

三、结语

作为有助于公益事业的社会团体, 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在现代社会基本上已经成为文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同时应看到, 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还存在人力资源缺乏、成员结构单一、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机制不健全和国际交流缺乏等问题。为进一步的促进博物馆社会化公益服务的加强, 在克服现存问题的基础上, 还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强、个人综合素质高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博物馆志愿者。采取科学的方式开展博物馆志愿者招募活动, 无论是对于博物馆自身建设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红.浅谈博物馆的讲解工作[J].四川文物, 2004 (2) .

[2]林冠男.从我国博物馆中的志愿者谈起[J].中国博物馆, 2003 (1) .

博物馆建设问题 篇4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一、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工作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愈发普遍,但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并不简单。对于许多博物馆来说,其馆中藏品的登记、管理、编目、修复、陈列、研究、保护等工作所采用的依然是较为传统和落伍的手工模式,对于信息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都远远不够。除此之外,许多的中、小型博物馆仅仅是在办公、安保和财务部门运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其他领域则几乎完全用不到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声像技术,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所需的投资过大,博物馆中的设备也需要极高的维护费用,而改造博物馆现有设备、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和各项操作、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技术的选择和配置等多项工作所需的成本对于博物馆而言是很难承受的数字,这也是我国的博物馆大多仍处于信息化起步阶段的原因之一。

尽管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但随着博物馆管理人员对于数字化认识的不断拓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相关政府部门的投入力度也在逐渐增大,数字化博物馆正呈现出越来越完善的倾向,这也为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如今,我国的一些大型博物馆不仅配备了数字化的安保监控设备,也运用声、光、电、电子导览等多种数字化技术对一些专题展示进行改造,这实际上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二、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必要性分析

要想使传统博物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形势,就必须推动博物馆向现代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过去博物馆对于标本、文物等馆藏品的保存、研究和展示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如今学术研究和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既赋予了博物馆以广阔的发展和建设空间,也向博物馆的研究、收藏、传播、展示之中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与此同时,作为面向社会所有阶层的服务性教育机构,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彰显出了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与综合实力,新的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也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对于博物馆事业而言,其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决定了其是否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生机,也决定着其发展水平与生存方式。近年来,互联网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范围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等特点使借助互联网推进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可能,进而为人们建立起了一个学习、休闲和交流的优质平台,这对于博物馆文化的弘扬和宣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与效益分析

对内部而言,数字化博物馆需借助局域网络对博物馆的数字信息进行利用与管理,这里的数字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馆内藏品信息、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与博物馆业务、行政相关的一系列内容;而对外部而言,数字化博物馆应借助互联网对博物馆信息进行分享,合理使用博物馆网站来为社会提供与本馆相关的信息咨询与搜索服务,这也是数字化博物馆所应拥有的最基本功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既要体现在博物馆实体的建设中,也要在建设虚拟博物馆时多加留意。前者的基础在于建设关于馆藏品的信息管理系统,核心在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除了对文物信息的整理、收集、加工、存储、研究、展示之外,还应涵盖博物馆的安保系统和内部管理系统;后者则是借助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利用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国际互联网实现博物馆传统业务与数字化博物馆的紧密结合,进而充分实现博物馆的相关职能。

一直以来,博物馆的职能在于供人们对历经沧桑的文物、古迹进行参观,而数字化博物馆则将过去传统博物馆的行政事务、业务工作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更加高效、便捷、科学的统一管理,其核心在于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使用,以及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数字化信息的挖掘、加工与使用。对于数字化博物馆来说,其藏品在保存条件、信息丰富度、传播便捷度等方面都更具优势。除更加广泛的内容之外,数字博物馆在形式上是一个三维的博物馆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各类文化资源的呈现,使观众收获如同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彻底挣脱了实体博物馆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到的束缚,使每个人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步入”博物馆之中,对馆中的藏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数字博物馆发展到了多么完善的地步,其也绝对无法完全取代实体博物馆,只能作为实体博物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实体博物馆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实体博物馆不仅是数字博物馆的必要前提,也是数字博物馆的重要基础。

四、结语

伴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相融合,数字博物馆在藏品的展示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能赋予参观者以沉浸式的享受,使他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与展品进行互动,为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只有在博物馆的日常运营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应用数字技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使博物馆在未来有着更好的发展,为文化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博物馆建设问题 篇5

1 转变管理理念

目前业界有关讲解员队伍管理的理论文章, 大多集中在呼吁讲解员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我约束等方面。诚然, 行业的道德建设与自律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一个行业从业者的呼声大多数集中在加强自我修养与自我约束上, 这种现象在整体水平发展较高的行业里面是较为罕见的。一个行业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由行业发展前景的展望、工作经验的交流以及对自身的关注等多方面组成的交响乐而不应该缺乏某些音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行政部门对讲解业务的“干预过多、管理过死、限制过严”[3]。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讲解业务的活力而且不利于培养从业人员的主人公意识, 影响队伍的长久发展与稳定。转变管理理念的关键是真正领会落实“以人文本”的理念, 不仅以可以决定自己外在形象与社会声誉的“人”为本, 也要以自己“员工”为本[4], 讲解行业要把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从上级主管部门重视与支持, 转移到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社会的支持下, 依靠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共同发展讲解事业, 关心从业者的工作生活情况, 让讲解员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发展空间与其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任务的艰巨性相匹配。这一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是落实三中全会相关决定的内在要求。

2 加大学术培养力度

讲解员的基本功是良好的学术修养, 提高讲解从业者学术素养, 首先要明确讲解工作专业性、学术化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既要发挥以苏东海老师为代表老一辈讲解专家的传帮带的作用, 又要鼓励文博研究等领域的学术专家积极参与到讲解工作中来, 完善相关理论研究;其次, 在日常工作中要从单位与个人两个方面加以落实;同时, 需要扩大学术交流平台。在文博行业的职称划分上, 文博研究与宣传教育是两个不同的类别, 但目前讲解员职称评定的论文, 特别是核心期刊论文大多是文博研究的论文而鲜有直接研究宣教工作本身的学术论文, 其深层次原因是学术交流平台不足。从博物馆学理论上讲, “文博研究、宣传教育, 是博物馆实现自身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5], 专业性学术刊物, 特别是核心期刊若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宣传教育类型的论文与文博研究成果以合理的比例安排版面、加强宣传, 将对提高讲解人员的学术起到不可取代的促进作用。

3 健全微观人才流动机制

博物馆属于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机构, 法定的准入机制确保了新进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多数人员都满足了从事讲解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 讲解队伍的整体形象对于年轻人来讲有一定的吸引力, 要在综合素质考评及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为讲解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注意培养业务多面手, 专中选优, 注意避免因培养周期、队伍稳定等缘故凝固讲解队伍人员流动;同时, 要健全流出机制, 资深讲解人员转变研究方向的岗位限制应放松, 建立专职人员与聘任制讲解员相结合的讲解队伍、文博专家兼职从事讲解工作相结合。按照工作客观需要形成“系统、激励、协调、择优、新任, 易进易出、量才使用”[6]的动态人员管理方式。从短期看, 这样的方式可能会使一部分经验丰富的讲解员暂时离开讲解队伍, 但从长远看, 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整个讲解行业的吸引力, 可以鼓励从业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讲解队伍的长期发展、进步。

4 加强梯队建设

讲解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工作设置, 应考虑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既要保证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 又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 完善梯队建设。

“老-中-青”梯队建设。讲解员队伍应建设年龄结构合理的讲解员队伍。青年讲解员是生力军, 中年讲解员是业务骨干, 随着社会的重视以及文博行业对讲解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加深, 讲解队伍将从目前的完成接待任务向培养出精品讲解员的趋势发展;从现有的满足重要接待、满足讲解大赛的临时型培养, 向本单位讲解典范形象树立转换;从赛前培养到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培养;从外在形象的突击培养, 向文化知识深造、语言表达、沟通技巧等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从完善服务技能, 向培养学术研究能力等方面转换。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加强基本讲解队伍的建设。年龄比较大的讲解员对于讲解工作的前瞻性论述, 为目前的讲解工作指明了道路。建设“老-中-青”相结合的讲解梯队是一项在具体操作上有一定难度的工作, 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人员的待遇限制。这一梯队的建设必须要解决好宣教领域职业深造、论文发表渠道拓宽, 同时职称评定、人员交流、保证研究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

“专家—全职—业余”梯队建设。讲解员队伍的合理结构应该是专家、专职、志愿者三员一体。实现讲解员“专家-专职-志愿者”梯队建设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有过许多成功的实践, 既有利于专业人员发挥最大作用, 又有利于博物馆讲解质量的提高。在进行这一梯队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汲取国外、先行地区的先进经验。

5 完善量化考核

目前的量化考核主要以讲解场次、论文发表数量、观众满意度为主, 这样的考核方式优点是便于操作, 缺点同样明显:重结果, 轻过程;重眼前利益, 轻发展潜力。今后的考核应该采用多种多样方式进行。讲解工作是讲解宣教的主要部分, 但不是全部。讲解员欲达到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 必定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努力钻研, 同时也要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因此考核应综合考虑数量、学习能力、观众满意度等方面综合因素, 做到工作实践与行业发展前景相集合。

6 结语

人是事业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一个行业的发展, 对从业者切身利益的关注与保护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尊重人、关心人,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拓宽人员发展空间, 才能充分调动从业者积极性, 促进事业更好的发展。

摘要:讲解工作对于博物馆发挥功能的重要意义, 已无须赘述。一个行业、一项工作的发展与完善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促进讲解工作的发展, 尊重从业人员的成长规律与合理诉求至关重要。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学敏.博物馆实用讲解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9:1-14.

[2]全国博物馆群教工作会议纪要[J].中国博物馆, 1991 (03) .

[3]杜平安, 梁永朋.博物馆学论丛[M].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 9:10.

[4]博文.讲解工作中的“真善美”[N].中国文物报, 2010, 10, 13.

[5]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2:21-28.

博物馆建设刍议 篇6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 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 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主要靠文物的陈列、图片的展示、视听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在信息如潮的当今社会, 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公众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地方, 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在这里, 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国民能够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 而且还要让他们享受优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 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调整工作状态, 缓解现实压力, 放松绷紧的心弦。因此, 搞好博物馆建设, 就成为我们文博事业工作者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打造素质队伍, 提升管理水平

由于文化素质的专业知识所限, 有些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文物摆放和文物查询工作, 不仅不具备鉴定和鉴赏文物的能力, 更不具备研究文物和利用文物的技能, 他们充其量就只是馆藏文物的守护者和保管者。这严重制约了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因此, 为了促进博物馆的科学发展, 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管理队伍。具体方法一来可以引进人才, 招聘具备文物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壮大文物管理队伍;二来可以请进专家, 邀请文物专家进博物馆, 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有关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研究和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三来可以走出去学习, 委派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到文物管理工作搞得好的其他博物馆学习, 借鉴和吸收同行的文物管理先进经验, 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2 强化安保系统, 提升安防水平

博物馆的安保系统的核心部分是防盗, 其目的是预防犯罪的发生, 并且能及时发现危险使之得到有效处理。

博物馆安防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要求用国产或进口优质品牌的中高档产品, 安防控制屏为液晶显示;系统设计要采用国际上的主流技术和系统产品, 保证前期所选型的系统与今后系统性能提升在技术先进性方面的可延续性;系统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 可以解决不同系统和产品间接口协议的“标准化”, 以使它们之间具备“互操作性”;系统设计要采用和支持各种相关技术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工业标准, 使系统不仅能支持各种应用, 还能适应未来的技术发展;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化设计, 以满足系统未来的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系统建设应符合国家安全及保密部门的要求, 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系统要采用容错性的设计, 使系统能不间断正常运行和有足够的延时来处理系统的故障, 以确保在发生意外故障和突发事件时, 系统都应该保持正常运行;系统设计要具备易操作、易维护、易管理的特点, 能够进行集中管理。

有些博物馆由于针对博物馆的安防系统的专用设备较少且设计过于简单, 只在少量位置设置监控点, 并且安防系统长期缺少维护, 致使安防系统功能部分瘫痪, 各子系统难以发挥整体效应。这使得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工作存在着巨大隐患。对此, 可在所有设备的连接关系图和物理位置图上, 显示系统状态信息, 包括读卡器和报警点故障、门禁和报警控制器故障、摄像机状态、磁盘存储状态、网络状态、线路故障等。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应用, 并与公安、消防等系统进行有效联动, 为博物馆安防实行一体化、智能化的管理提供帮助。

3 完善应急措施, 提升服务水平

随着公众对文化需求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实行了免费开放, 这本是一件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的利民好事, 但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从而导致事与愿违。免费开放会增加参观博物馆的人流量, 过大的人流量会给参展质量和文物保护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在人潮涌动时出现什么突发事件、紧急情况, 往往会因为博物馆没有完善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制订免费开放的安全工作预案和紧急处置办法而难以应对, 如此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博物馆必须制订有关免费开放的各种安全工作预案, 可提前专门设立应急事件处理办公室, 研究因免费开放游客大增而随时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具体措施可以学习一些博物馆采取的“免费不免票”、限制每日参观人数、合理控制观众流量等方式, 同时对中央空调、恒温恒湿、安防、消防、电梯、照明、展柜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维护和检修, 增加导示牌、触摸屏、滚动式电子显示屏、电视机、轮椅、婴儿车、雨伞架、自动存包柜、咨询台、饮水机、休息座椅等设施, 为观众参观提供全方位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

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的辉煌的文明, 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 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 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博物馆形式再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踪影。博物馆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搞好博物馆建设, 让文物博物馆中的“先进文化”助推中华复兴, 早日实现中国梦。

摘要:博物馆是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展览有关革命、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物或标本的机构。博物馆中的“先进文化”对于激励炎黄子孙、复兴中华, 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管理、安保、应急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有关博物馆的建设工作。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篇7

关键词:数字化,意义,现状,措施

博物馆是一个省份甚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现代博物馆不再像传统博物馆那样, 只是简单的藏品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 现代博物馆迎合时代的发展, 利用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自身, 正向着更先进、更科学的大方向发展, 这就意味着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已是必然。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是博物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是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本世纪80年代, 我国博物馆就开始了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努力,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但是不可避免仍然有很多制约条件, 很多困难, 本论文就针对我国博物馆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1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概念分析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各个工作方面全面地采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作为常用工具, 使电脑成为日常的工作平台, 更高效率地为文物的收藏、保存和利用服务。博物馆数字化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一方面是要加强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保护, 优化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另一方面从“实物导向”拓展到“信息导向”, 把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延伸到超越时间、空间的信息服务。[1]具体来说就是实体博物馆在营运的同时, 采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使互联网参与到博物馆内部信息的建构当中, 将其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放在网络上, 并借助高科技手段将藏品放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 创造逼真效果的数字博物馆, 使藏品在网络上以虚拟的方式更广泛地呈现于公众面前。博物馆数字化涵盖了博物馆安全、保存、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项工作中, 将博物馆传统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数字化博物馆的活动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2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博物馆数字化是博物馆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是博物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对博物馆功能的再发展、再利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工程, 它涵盖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包括藏品的收藏、保护、研究、陈列、教育、利用等的工作内容,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促进了博物馆功能的发展。首先, 博物馆对于藏品的第一要务即是对藏品进行保护, 藏品一旦受到损坏, 将是我国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 而通过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建立藏品的信息化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存储可以不断重复、再生, 从而得到根本性的延续。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受损失。数字化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利用, 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最好手段[2]。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实物的流通次数, 降低损坏的风险, 还能够有效的改善藏品管理的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 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3]。由此, 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减少了藏品实物的利用率, 降低了藏品损坏的可能性。其次, 对于藏品研究这个方面的功能来说,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使藏品信息公平, 业内研究人员可以更便利地拿到藏品的资料, 对藏品进行研究提供了信息资源, 这为藏品研究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研究环境, 使学术交流更深入、更方便。最后, 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机构, 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 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 藏品的陈列与展览是博物馆发挥其教育作用的最直接途径, 传统的展示方式是不可取代的, 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能直接观赏到藏品的陈列与展览的受众十分有限, 文化传播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打破了这一局限, 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 可以实现藏品在网络虚拟环境上生动的形象展示, 并能超越空间的界限, 使更多人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就能了解藏品的文化, 认识藏品的魅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 对于藏品的文化传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和价值。

3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早, 目前对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研究已经比较全面, 虚拟现实的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藏品的数字化建设上, 即数字博物馆的成立。在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上,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各种类型的虚拟博物馆, 如法国的卢浮宫、德国的慕尼黑博物馆等。而博物馆数字化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研究和应用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较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很多仅停留在博物馆的局域网建设、博物馆网站建设、博物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

目前,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虽然总体建设发展迅速, 呼声高昂, 但具体实施办法及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受到观念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观念的缺乏, 早已习惯于传统的博物馆业务的工作人员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信息时代缺乏敏感性, 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次, 很多我国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在于收藏和研究文物, 容易忽视文物的利用, 目前, 很多博物馆建立的网站质量比较差, 通过网络扩大博物馆藏品利用效果不明显。再次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 数字化建设势必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比以前更高, 要求他们达到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普通的文科专业毕业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软件开发等需要, 所以博物馆已经增加很多岗位, 如:软件设计人员, 使其能专注于设计适应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软件。最后, 经费的不足是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些博物馆甚至不能保障传统业务的开展, 又怎么能耗费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去建设博物馆数字化呢。且博物馆完成数字化建设以后, 如何是其能更快、更有效地给博物馆带来经济效益, 是一个尚未完全弄清楚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制约、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们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还有很多困难, 如何促进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当然现如今, 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的条件日趋成熟。这些制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正一步一步解决,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经蓄势待发。

4 加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措施

我们应该提出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切实方案, 为使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而努力。制定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远景规划, 要考虑到博物馆传统的工作运作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们在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时, 不是将数字化技术直接应用于博物馆, 而是需要立足于对博物馆管理工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博物馆的网络化侧重于在硬件方面满足博物馆开展工作的各项条件, 因而它是建立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博物馆的信息化侧重于软件建设, 也就是满足博物馆数字化所需要的软件环境和数字化资源, 因而它是建立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关键[4]。

1) 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首先应该发展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 互联网将成为人们获得资讯的最快途径,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首先应该致力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 即采用计算机系统对博物馆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 比如: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等等。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一般想到的是博物馆信息向受众在网络上的公布, 我们时常忽视另外一方面, 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面向互联网, 向公众展示藏品的信息、博物馆各类活动的信息, 另一部分是面向博物馆内部管理, 各类工作信息的展示与传播。这两部分对于博物馆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是博物馆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博物馆的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与利用, 以便对博物馆内部各类业务进行科学管理, 主要包括办公业务管理、藏品信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其次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信息, 建立藏品信息库, 对每件藏品进行文字资料的收集、录入、编码, 影像资料的拍摄以及图文合成等。互联网上的藏品信息, 受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随时浏览网上博物馆的信息, 这使博物馆在信息展示上可以更全面, 能涉及博物馆各个方面的信息, 且藏品的信息介绍能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 并可附大量照片, 使受众通过网络传播更快、更多地获得藏品信息。博物馆与受众通过网络信息建立联系, 馆际之间也能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以网站形式对公众提供博物馆各类信息及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这两种信息传播途径, 使实体博物馆利用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自身功能, 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2) 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应该加强博物馆网络化建设。

调查数据表明网络是博物馆项目投资中的重要部分, 有32.2%表示整体网络系统的投资在1 000万以上, 有22.6%表示投资在500~1 000万之间, 有15.8%表示投资在100~500万之间, 有13.4%表示投资在50~100万之间[5]。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博物馆网络化建设对于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 网络化建设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节。随着网络的普及化, 互联网将成为人们获得资讯的最快途径。目前很多知名的博物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发展博物馆的网络化设施, 侧重于在硬件方面满足博物馆开展工作的各项条件。博物馆的网络化建设将面临网上博物馆信息量庞大、结构复杂等问题, 所以博物馆需要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数据库建设, 以及利用动态网页发布信息, 结合两者建立一体化的管理, 构建完整的网络博物馆。所谓一体化的管理发布即信息从采集整理模版制作、网页生成、网页置标链接到最终发布形成一体化的管理发布体系[3]。首先集中采集发布信息时所需要的数据, 利用数据采集工具将文字、图像及多媒体信息集中整理, 然后参照模版进行有序的信息数据存储, 依据博物馆内部特定的网页生成规定, 生成网页。在正式发布前, 再次确认网页发布内容的准确性, 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正确性。最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配合受众进行网站信息的实时交流。

3) 突破传统的展览陈列方式, 实现陈列的数字化。

为使观众能更好地了解藏品的全部信息, 博物馆首先应该开发制作多媒体导览系统, 观众可通过触摸屏检索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多媒体触摸屏系统为受众提供了最简单、方便的信息查询方式, 受众通过初步的查询可以了解博物馆内部的设置、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具体内容等等信息, 从而确定游览的路线。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理论认为, 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 以文物标本为基础, 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 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展品群体[6]。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博物馆当前传统的展览形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更强烈的审美需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应该致力于突破传统的陈列展览模式, 充分运用高科技、多媒体手段。比如陈列室的影像资料采用三维立体动态技术来展示等, 其中幻影成像技术最具代表性, 幻影成像系统构成了立体感更强、视觉冲击更强的影视画面。通过这些技术, 我们可以利用影像给受众介绍这种考古的信息, 且观众可以通过电脑屏幕, 从藏品的视频数据库中提取信息, 自由地点播所希望收看的视频内容。这些具体的数字化服务都给我们的陈列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 更多的受众可以通过高科技技术感受藏品的魅力, 且比传统的展览更立体, 更全部, 拉近了受众与博物馆藏品的距离, 也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了关于藏品的知识, 对于藏品文化的宣传与传播有更好的效果。

博物馆的藏品陈列由于受到资金、展室等条件的限制, 能真正进行展览的藏品占总藏品数量的比例还是比较小, 大部分藏品闲置在库房里。因此, 博物馆藏品陈列的数字化建设可将藏品数据库中的藏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上虚拟的陈列, 三维空间的图像与声音相结合, 这样可以弥补藏品的实体陈列因受多种因素限制而不能经常展览的缺陷。

4) 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必须使数字化技术融入博物馆藏品安全等博物馆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要求对博物馆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建设, 博物馆每个部门, 每项工作都需要数字化建设, 其具体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有藏品信息数据库系统建立与管理、文物所在环境的自动化监测控制管理、陈列设计多媒体应用、办公自动化管理、防火防盗等技术防范自动化监控管理、楼宇控制系统自动化管理、语音声控微脑技术管理、局域网络系统建立与管理、信息发布互动技术管理等[7]。藏品安全是博物馆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以上提到的藏品所在环境的自动化监测控制管理, 即是对藏品所处环境进行防腐、温度、湿度、光线照明等自动化监测控制, 这个自动化监测控制技术有效保障了藏品的安全, 使藏品环境随时处于人们控制的范围内。博物馆还可以利用电脑实施消防安全监测、安全防盗、红外线报警监控、影像监控等, 确保文物安全, 尽量避免了以往因为工作的疏忽到导致的藏品破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 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不断研究和创新, 使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断适应博物馆发展的需要。

5 结论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于博物馆长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博物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藏品管理数据库和全馆内部局域网系统等。我国博物馆为了长足、健康的发展, 应该投入足够的人力与资金进行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人力资源是满足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只有投入足够的人力资源才能支撑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软件的开发、信息数据库建立、网页设计等等内容, 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专业工作人员的努力。且足够的资金才能支持数字化发展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的软件的合理配备, 这是实现数字博物馆的先决的必要条件。另外, 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 还是一般的工作人员, 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的思想意识, 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牢牢抓住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机遇, 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营造出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的氛围和环境, 理顺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8]。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 博物馆自身、国家、企业、公众都要给予支持与促进, 帮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以促进我国文博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敬国.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思考.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 (8) .

[2]杨妍.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数字化.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 (9) .

[3]陶洁, 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4]郭小霞.浅议博物馆数字化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7 (10) .

[5]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专题调查报告.

[6]郑晶.博物馆的数字化运用[J].武汉文博, 2009 (2) .

[7]薛超.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采集中需改进的问题[J].文物世界, 2004, 1.

浅谈博物馆建设——规划选址 篇8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增长, 各地政府为打造城市形象, 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不惜投入巨资修建博物馆。近年来, 虽然我国各地区正在积极新建或者计划筹建不同规模的博物馆, 但是碍于城市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限制, 各地区新建的博物馆大多离市区较远, 所处位置偏僻, 难以到达。因此, 使博物馆在文化宣传功能上发挥的作用大小也就各不相同。至此, 在宜昌博物馆新馆建设之际, 就博物馆的选址方面, 笔者查阅了有关博物馆建设选址的资料,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在历史遗址上的博物馆

该类博物馆在建立之初已经了解到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环境和相应的路况设施等条件, 严格说来, 这类博物馆的建立不涉及到选址的问题。该类博物馆在用途上大多体现为专题研究、专业领域钻研或者陈列展览。秦始皇兵马俑、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都是这类博物馆的代表。建立在历史遗址上的博物馆有效的保护了遗址、遗物的原有风貌, 能够原汁原味地将遗址和遗物所承载的文化和文明呈现给公众, 但是这些博物馆大多离市区较远, 不利于安排旅游路线, 很多公众由于线路不方便而放弃参观, 影响了观众数量。

二、建立在遗留建筑物上的博物馆

这类博物馆是在历史遗留建筑物的旧址上建立的, 与其说博物馆相关人员选址, 不如说是接管。很多县级博物馆都是建立在历史遗留建筑上的。譬如说祠堂、寺庙、标志性建筑物等。由于建立在历史遗留建筑物的基础上, 这类博物馆一般不具备一般博物馆的各项功能, 也不能陈列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技术, 另外, 此类博物馆也不涉及到文物的安全保卫和收藏, 其以人为本的各项服务配套设施等很难达到现代管理要求。三是由于条件有限有些陈列展览长期不能更新, 没有变化, 不吸引观众, 也有一些博物馆为了改变这些缺陷, 吸引公众参观, 积极地引入文物进行展览, 采取创新的方式进行陈列, 使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吸引群众参观。但是该类博物馆的经费一般有限, 短期内的改善措施效果持续时间不长, 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局面并非一日之功。

三、选择新的地址建立博物馆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我国的综合实力在逐步加强, 全国各地区都选用新地址建立了新的博物馆。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博物馆有的庄重, 有的典雅, 有的现代, 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发展趋势。但是这些博物馆大多能够反映所在地的文化特征和城市特色, 在建造的过程中也将古代建筑和地方文物的热点考虑其中, 在陈列设计上也推陈出新, 形式丰富, 具有较强的可视性, 新建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各地区文化旅游的最大亮点。

结合上述几种建馆情况, 一般而言, 新建博物馆在展示自身藏品特色、创新陈列要求、展现地域文化、符合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上具有相对较强的实力, 并且新建的博物馆也成为综合性最强的博物馆。因此, 新建博物馆在选择建造地点时, 先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只从新建博物馆的选址因素考虑,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博物馆的建设进行考虑和衡量:

(一) 环境因素。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和重视程度在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在新建博物馆的过程中, 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环境应该作为其选址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如果博物馆能够建立在市中心, 对于博物馆未来的运营有很大好处, 可以保证博物馆的人气, 可以闹中取静。如上海博物馆, 就建在市中心的人民广场, 其所处位置是商业中心, 人流涌动, 交通方便, 地理位置优越, 另外上海博物馆本身藏品丰富、陈列方式新颖, 导致其参观的人数比较多, 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发展上由于受城市规划或建筑总高的限制, 建筑物以外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博物馆建在市中心将会付出的较高的建筑成本, 环境也比较喧闹, 但是建立在郊区交通又不便利, 离市区太远, 导致人们参观不便。太近和太远都有缺陷, 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难题呢?既能节约建设经费开支, 又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拟建筑博物馆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离市中心不太远的地方建设, 这些地方土地价格适中, 建筑面积适合, 交通相对便利, 博物馆的各项功能都能够得到展现。博物馆也有经济基础购买周边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绿化, 给博物馆营造一个幽静祥和的气氛, 给公众一种博物馆空灵、清新的感觉, 让公众感觉到博物馆能够洗去城市的烦躁, 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二) 交通因素。

无论博物馆将其建筑建设的多么完美, 将文物陈列的多么精彩, 它的地理位置都是固定的, 一旦选定, 不能轻易移动, 所以博物馆在选址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附近的道路交通情况, 如果交通非常不便利, 将会导致博物馆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所以, 新博物馆在选址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其周边的交通状况。

博物馆周边的道路情况作为影响博物馆选址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受到博物馆建设方的重视。首先, 博物馆应该选择建设在城市的主干道的边上, 或者尽可能的靠近城市主干道。其次, 应该尽量选择公交线路比较多的地区建设博物馆。最后, 博物馆如果能选址在旅游景点和风景区途径的路线之上, 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游客参观, 因为博物馆能够将景点和景区之间有效串联起来。

(三) 发展因素。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我们的任何建设都应该留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博物馆也不例外。虽然现在是新建的, 由于博物馆事业也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之中, 新的文物在不断地发掘出来, 并补充到博物馆的馆藏之中;随着时代的前进, 博物馆也可能需要扩充, 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改变和扩充已有的馆舍面积, 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时代发展需要。

博物馆理事会建设之我见 篇9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 理事会 事业单位改革

建立博物馆理事会管理模式,随着“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它已被人们认识推行。但因其在南京国有博物馆中推行尚属首次,并且会牵扯到方方面面,对现行管理体制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是一次深刻的冲击,在实施过程中就更具敏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那么,如何减少分歧,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加快博物馆理事会建设步伐,笔者在此谈一点个人认识。

一、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实施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公益事业更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博物馆作为公益类文化事业单位,需领会中央和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法人治理之路,建立理事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从法律层面上破解封闭的管理体制,明确博物馆发展的自主权。博物馆的决策和管理依照理事会制定的《章程》内容和程序操作,有效避免管理工作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倾向,规范博物馆运行规则,推动博物馆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序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公益属性,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公共职能的更好实现。同时还可以吸收一些社会文博专家学者进入决策层,扩大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内外结合发挥专家学者的管理作用,实现博物馆管理专业化、民主化、科学化、社会化。再者,通过决策层和各管理层不同权限的履行和运行规则的明确,有利于建立健全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全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博物馆的内部活力,服务社会,扩大影响力。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不仅明确了博物馆的自主权,而且把行政主管部门从博物馆的具体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侧重于博物馆建设宏观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资产监督、运行评估、预算审批等,给博物馆更大发展的空间。同时,在去博物馆“行政化”过程中,更有利于调动和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博物馆改革发展,实现投入主体的多元化,较好地解决博物馆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开创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真正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实现服务宗旨。可以说,博物馆理事会的建立,将有助于强化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的思想性、创造性和活力的注入,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革和竞争的生态环境。

二、建立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思路

(一)博物馆管理模式改革的目标必须与博物馆发展的总目标相适应。博物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公益属性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博物馆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既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博物馆发展的根本措施。从实现博物馆本质属性、提高公益服务能力水平这个目标出发,建立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规范治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等相关制度发挥作用,从实际出发积极组建一批素质好、水平高、思想开拓、有较高学历层次和相当业务素养、熟悉文博事业发展规律、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治理的理事会,依法独立运作、自我管理和承担职责,实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宗旨。

(二)实现博物馆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建立适应博物馆事业特点,体现现代化管理学创新发展的治理体制和机制,并在实践中认真执行,不断完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国家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先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等文件,并出台了九个配套文件。其中《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就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主要内容、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近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引入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理事会制度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同,不少地区把它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博物馆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部门。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应建立适合自身特点、体现时代精神和改革思想的法人治理结构,组建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代表、社会服务对象代表、文化机构管理层和职工代表为成员的理事会。同时由文化机构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层,执行理事会的决策,上下配合,内外结合,民主决策,有效监督,确保博物馆服务公众根本宗旨的实现。

(三)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博物馆管理队伍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博物馆理事会的建立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博物馆专业发展的特殊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博物馆也是知识人才的密集地,既承担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个性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社会责任,又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为主的文化事业单位。由此出发,博物馆理事会和管理层成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理事会和管理层组成人员的选择,除组织推荐外,还要拓展选拔视野,才能把德才兼备且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才吸收进来。要充分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重视学术带头人在理事会和管理层的专家管理作用,要充分抓住高知识人才创新意识强、民主意识浓的特点,尤其是馆外文博专家学者在管理中的决策作用。不断在管理方式、科学决策、战略规划、严格管理、有效监督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保证博物馆健康发展的运行体制和机制,使博物馆事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能,保护好国家文物,不能仅仅满足于保管和利用文物,更要充分发挥博物馆服务公众的公益属性,运用富有亲和力的推介和科普手段,让博物馆动起来活起来,提升博物馆的美誉度,增强吸引力,以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博物馆成为城市发展的“名片”。

nlc202309091048

(四)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程序。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原则上讲就是博物馆作为法人在管理上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应该分离,相关部门是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为此,首先应从行业特点出发,按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制定《博物馆章程》,明确博物馆发展目标,并规范和约束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行为,保证博物馆有效运行,同时也为理事会的顺利运行提供制度支撑。按《章程》的规则组建博物馆理事会,要根据博物馆的规模、职责任务和服务对象等方面特点,合理确定理事会的构成人员和规模。理事会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其理事并非都是政府一元主体,而是来自社会多元主体。它包括政府有关部门、举办单位、博物馆、服务对象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代表。博物馆理事要结合其代表的不同方面,采取委派、推选、自然当选等方式产生。

博物馆管理层作为理事会的执行机构,由博物馆负责人及其他主要人员组成。博物馆馆长按照受理权限报批任命,其他组成人员按有关规定产生。

三、在博物馆理事会建立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立博物馆理事会是一种制度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认识和处理好遇到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认识,积极稳妥地做好博物馆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作。博物馆管理体制的改革,虽然从国家层面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但这毕竟是对现有管理体制的转变,人们认识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因此我们既要重视“顶层设计”,又要做好“基层操作”,包括提高和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无论是行政主管部门,还是博物馆自身,都要克服求稳怕变、怕产生新矛盾的守旧思想,以思想的转变促使行动的自觉。当然,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行动的自觉,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但我们要有全局意识,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原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意义,真正支持凝聚参与改革的力量,克服等待、观望和怀疑的态度,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做好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以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实践经验,积极行动起来,而不应该停留在是否改革管理模式,理事会是决策机构还是咨询机构等权利界限的思想认识层面,要立改立行,顺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理顺关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能重叠。博物馆理事会组建后,如何处理好理事会与行政主管各部门的关系,还需围绕有利博物馆事业发展这一主题,以大局为重共同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行政主管部门是对上级政策落实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又是对下级政策的制定者,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要比基层更准确,他们对博物馆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作为上级机关,他们应站得高,看得远,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转变“身份”,正确定位,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履行监督职责。在身份转变的同时,给改革者正确帮助和充分的激励,促进博物馆事业通过理事会的建立,焕发勃勃生机。博物馆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要正确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发挥好“引领”作用,确保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不同投资主体的博物馆合在一起成立一个理事会,有利于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但他们原来的法人资格是否存在?这一情况在实践中应予以重视和思考。

(三)政策协调,互相促进,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运行。在博物馆理事会组建过程中,既要处理好理事会同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内部关系。我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已经组合成立了南京市博物总馆。总馆类似于博物馆“集团”,原独立的博物馆、纪念馆的法人资格再未注册,这样,理事会决策牵扯的面更大了,影响决策的因素也增加了。总馆长与各下属馆长的有效衔接也显得尤为重要。总馆长由理事会聘任或解聘,总馆长对理事会负责,副总馆长、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所属各分馆的馆长由总馆长提请理事会任免。由于事业单位去行政级别工作还在过渡之中,在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下,领导干部的任用与管理还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党组织领导班子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支持理事会和管理层开展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按《章程》进入理事会和管理层,其所占比例多少?如何进入?《章程》如何明确?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制定出可行的政策规定,以规范大家的行为,保证馆内外各类关系的稳定,避免争执。

(四)突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做好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规范理事会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依据。虽然博物馆内有一套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但是理事会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制定出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的具体可操作制度,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管理层执行,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取得社会公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博物馆公益服务的需求。在各项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我们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保证制度的权威性与可行性,以保证在执行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制度的刚性约束,避免出现踩线行为,以实际行动推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研究 篇10

1数字博物馆的界定

数字博物馆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 使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得以实现。其主要形式就是以计算机硬件为载体, 以网络为通路, 通过数据采集、图形及影像制作、后期合成等手段, 运用虚拟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数字化的形式, 通过网络展现在观众面前。

具体来说数字博物馆就是运用虚拟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立体的形式将博物馆藏品通过视觉、听觉信号呈现于网络之上, 达到立体显示、互动交流的目的。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博物馆内部信息及博物馆的传统业务在网络上展现出来, 将具体的展品变成鲜活的模型, 从而起到引发观众兴趣、开阔眼界、科学普及的目的。

2数字博物馆特点

数字博物馆以实物博物馆为蓝本, 通过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 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的一种新型的藏品展览模式, 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相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点和优势。

2.1超时空展览

数字博物馆搭建在网络平台上, 与实体博物馆相区别, 数字博物馆不再受地理限制, 也不再受开放时间以及参观时长的限制。彻底打破了地界的局限性, 真正成为全球网民共享的数字盛宴。观众从此可以在图书馆、咖啡厅、酒吧、家中、乃至公交、地铁等都可以随时参观自己感兴趣的博物馆。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移动网络的普及, 是数字博物馆真正做到了全年365天, 全天24小时随时、随地开放。

2.2个性化参观

无论实体博物馆还是数字博物馆所包含的藏品以及知识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每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参观的形式都各有不同, 通过数字博物馆, 观众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规划行程, 可以顺序观看也可以跳跃式观看, 可以随心所欲的驻足在自己喜欢的展品前, 随意的观看, 再无人打扰, 也不必考虑闭馆时间的限制, 真正实现个性化参观。

2.3实时交互交流

不同的数字博物馆会具有不同的交互功能, 但至少都会保留实时讲解以及展示, 用大量的声音、图像来具体展示藏品的功能与特性, 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具有选择性的进行参观及观看。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相比较, 数字博物馆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双向互动系统,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如为观众提供自建数字藏品展览, 专家在线解答等, 通过实时的互动交流可以让参观的观众更加直接的参与到博文管建设中, 增强真是存在感, 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要求。

3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3.1经济效益

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 参观博物馆的人流不断增加, 接待人员的数量及接待频率也大幅上升, 造成了博物馆日常开支大幅度上升。而博物馆展厅设施、陈列区、库房以及周边环境的接待能力是有限的, 超负荷的人流会带来巨大的的破坏, 博物馆相关的维护、保养护费用也因此而大幅增加。人民群众对于参观博物馆日益的愿望与博物馆有限的接待能力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可以有效缓解这个压力, 让更多的人可以选择在数字博物馆内参观, 有效缓解实体博物馆的压力, 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 投入到实体博物馆的展品维修、维护以及保持等方面中去, 数字博物馆建设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提升博物馆的档次, 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3.2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数字化科普仿真博物馆的建立能够让更多的人群足不出户的参观博物馆, 使博物馆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面的为更多的人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数字化科普仿真博物馆可以将文物的最佳状态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随时欣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通过利用数字博物馆, 可以彻底打破实体博物馆局限性, 极大的扩展博物馆的延伸空间, 最大限度的拓展博物馆的服务功能, 满足社会大众对于文化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

3.3对藏品的保护

博物馆中实体展示对象由于受本身脆弱性和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藏品在展示过程中难免要承受空气氧化、游客呼吸中二氧化碳的侵蚀以及触摸等损坏, 游客只能在博物馆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艰难的观察紧锁于陈列柜内、孤立的展品对象。数字化博物馆能够以数字化形式展示这些藏品, 在避免为保护藏品而将其深藏闺阁尴尬的同时又能很好的避免藏品的快速损坏。另外, 随着时间的流逝, 就算把文物很好的保存起来不进行展览, 藏品也会慢慢氧化而自然损坏, 但是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将文物的最佳状态以数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网上游客可以在任意时间欣赏到文物最完美的样子。

数字博物馆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构筑虚拟博物馆, 打破了实体博物馆局限性, 大大的扩展了实体博物馆的延伸空间, 同时最大限度的拓展了博物馆功能, 是满足社会大众多层次、多方位需求的有效途径, 是未来博物馆建设的大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 数字博物馆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博物馆的展示功能更加高效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技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将展品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游客面前, 在对文物进行更好的保藏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向往, 通过实时交互交流及个性化参观有效的实现了博物馆资源最大化使用, 满足了人们的不同的需求。

关键词:数字化,多媒体,博物馆,网络

参考文献

[1]冯伟夏, 黄迅.浅谈新媒体与在博物馆数字展示中的应用[J].包装世界, 2015 (02) :76-77+80.

上一篇: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下一篇: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