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物馆

2024-10-26

科技博物馆(共10篇)

科技博物馆 篇1

摘要:德国是一个博物馆大国,有8200万人口,拥有7千多所博物馆,其中6600博物馆和400家展览馆,2013年10,在德国走访了北威州科学教育协会、德意志科技博物馆、德国技术博物馆等若干家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拜耳集团和大众汽车城等高科技企业、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等单位,了解了他们开展科普工作和科技教育活动的情况。从个人业务工作角度,重点观察和了解了德国青少年校外科学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德国,科技博物馆,博物馆教育

德国博物馆教育有着渊远历史,但以往人们习惯于把博物馆教育定位于艺术和历史行业,自从1903年德意志科技博物馆建成开放以后,博物馆教育开始领域扩展到科技领域。奥伯豪森工业历史博物馆现任馆长Walter Hauser博士给我们介绍了德国科技类博物馆的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博物馆与科学中心结合的混合式发展,将博物馆的展览收藏和参观者动手活动结合起来; 二是工业博物馆模式,主要以当地所有的特色企业和工业地位为基本内容,加深公众对某个行业的了解,主要服务于职业培训。三是技术博物馆,从德国国家战略出发,培养未来的技术人才。

然而,不管博物馆的性质是什么,它们要发挥的功能都是基本相同的: 宣传国家政策,承担教育职能,促进社会公平,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机会,为公众休闲活动服务。在普遍的社会和行业共识下,德国的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不管规模大小,都将自己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而且明确定位于非正式教育。

在我们参访的过程中,多所博物馆的负责人都明确提到,自己所在的机构要承担教育职能,但他们不给学生讲知识,因为那是学校老师的事。 参观者到科技类的博物馆里来,主要是增强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博物馆是非正规教育场所的理念影响到博物馆的机构设置、展览活动和公众服务各个方面。

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布展为发挥教育功能提供最大化的便利条件

我观察到,德国的各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在场地设置、展品布局就考虑到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可能性。专门的科普报告厅、设置在展区周围的临时教育活动区域、不同主题的学生活动实验室。例如,沃尔夫斯堡Phaeno科学中心展示面积只有4600多平米,也设有一个可容纳近200人的大型报告厅、一个生命科学实验室和3个实验室。德意志博物馆在交通运输台周围设置了一个半封闭的观众活动区,用于开展与铁路交通运输有关的专题介绍。德累斯顿数学博物馆在两个展厅的连接区域设置了可供30 ~ 50人就坐的演讲区,可以开展各种演示和展览介绍活动。在曼海姆技术博物馆里,根据技术发展的不同年代,在展厅的不同区域设置了三个定时开展的教育活动,搭乘蒸汽机车、体验印刷技术、塑料制品加工。

在展品的选择上,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只选择那些能够有力地表现科学现象的展品,或者选择那些在科技发展史上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大师级” 作品。主要的目的是让参观者感到科学和技术很有趣,很有用,在日常生活中是触手可及的。例如,德意志博物馆就收藏了第一台蒸汽机的原型、 马德堡半球实验原物; 沃尔夫斯堡Phaeno科学中心很多展品是可供若干名观众进行对抗性游戏的; 德累斯顿数学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通过数学与音阶相融合的展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也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行走方向和速度,绘制出个人化的曲线图。

跟中国一样,大多数博物馆和科学中心的展品傍边都放置了说明牌, 但是,德国博物馆中的展品说明牌并没有长篇的原理说明。还是基于那个理念: 博物馆不是学校,观众到这不是学习概念和知识。说明牌上通常分为3部分: 展品的名字,观众需要怎么操作,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如果想对某个展品了解更多怎么办? 一些博物馆的做法是在商店里提供详细的展品原理书籍; 一些博物馆在展厅中通过信息手段让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观众查阅更多; 还有一些博物馆就根本不提供这种服务,他们的理由是,观众可以通过博物馆之外的很多渠道进行深入学习。

二、博物馆内部的机构和人员设置为完成非正规教育职能提供了基本保障

据德国北威州教育协会项目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教育在德国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可能来至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有着差异很大的学科背景。州教育协会作为本州管理文化与教育的最高级别机构,会为各领域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人提供交流平台,介绍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大家的需求,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博物馆对于教育是非常教育重视的,每个馆都有一个专门负责教育的领导岗位。例如,德国技术博物馆的儿童营地活动就有5名专业教育人员负责,儿童营地曾与宝马公司合作,开展过能源、汽车与数学的关系等专题的教育活动; 曼海姆技术博物馆有76个全职职位,其中17个职位主要负责策划和开展教育项目; Phaeno科学中心在每一个展览项目的开发和推广上,都会安排至少1名专职人员向学校推介项目,组织学生到科学中心进行活动。

三、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设置专门的优惠政策和团队教育服务工作

德国的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大部分都是收费的,但是对于学校团体,普遍都有一些票价优惠。例如德意志博物馆推出“学校联合会”项目,每名学生只需每年缴纳0. 6欧元,全年都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团队方式免费参观博物馆,次数不限。

定制式的参观服务、科技活动工作坊、主题科学节、学生俱乐部……只要能想到的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基本都能在德国的各个博物馆开展。例如曼海姆科技博物馆向三千所学校推送博物馆活动信息,并与周边的22所学校签订了定期参观协议。为了吸引更多学校团体选择自己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各博物馆各出奇招,通过网络和纸质宣传品进行推介。每进入一个博物馆的咨询台,都能看到架子上琳琅满目的教育活动宣传材料; 在实验室中,关于某个主题的活动方案和学生工作纸也制作得非常精美。

为了有效加强教育活动的质量,博物馆还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这样一来,教师就会对博物馆更有归属感,更愿意带学生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帮助教师提高科学素养,也有助于博物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博物馆会结合自己的展品,给教师提供与展品相关的原理等背景知识作为他们带领学生开展活动的准备材料,一些博物馆为学校教师出版各种读物、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

四、博物馆和科技馆会主动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最新动态信息,并调整博物馆活动以适应教育改革动态

近年来,德国教育部门在数据监测中发现: 德国MINT( 数学、信息学、 自然科学和技术) 人才紧缺,因此在将MINT作为教育领域培养人才的重点方向之一。德国博物馆行业对学校教育和改革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让我感到惊讶,在我们拜访的几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时,好几次听到他们的负责人介绍自己博物馆的工作要与教育部的MINT相结合。海因慈尼克斯多夫计算机博物馆早在3年前就成立了COOL MINT实验室。实验室主要面向学有余力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开展机械、能源和相对论主题的科技活动。 学生参与一项活动的时间是半天到一天,只需要缴纳3欧元。每一项活动都有完整的学生活动手册,实验室每年约接待4000名学生。

科技博物馆 篇2

科技馆有三个展馆,正中间是主展馆,左边像圆球形的房子是穹幕影院,右边是儿童科学乐园。主展馆有四层,分为两个区,第四层是古代展区,一到三层是现代展区,大厅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像打结形状的标志,上面有可以不停扇动的彩灯,壮观极了。来到现代展区,这个区有三层里面陈列的的科技产品更多,电学、力学、航空、交通、能源产品应有尽有,还有奥运会吉祥物的展出。这几个“福娃”很大,比我还高,在它们旁边有很多人围着在看模拟起跑器,场馆里修建了一条大约五米的跑道,有个助跑器可以测量你的起跑时间是多少秒。从三楼下去到二楼有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叫虚拟世界。他有一个大屏幕,屏幕里有一个足球场还有足球网,但没有一个人。人走进去,就可以出现在屏幕里,还可以踢屏幕足球,真是太奇妙了!一层最吸引人的就是机器人乐队了,这个机器人会做人类的32个动作,当音乐响起时,他就像指挥家一样指挥乐队,下面的“演奏者”也是钢铁造的,也可以随着音乐的摆动,这真是出色的乐队呀!其中,有中小学生发明的:电脑哈哈镜、自行车发电、奇妙的音乐桶太阳能发电机、记忆合金花、会飞的“碗”。其实这件自行车发电机是将我们骑自行车是消耗的体能,转化成机械能,这样就可以带动摄像机工作。从此我们就可以看到骑自行车的场面。同时大家也了解到这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

通过暑假的“六个一”科技体验活动,是我大开眼界,并且认识到科技的发达,让我也想设计一件科技品,首先要“敢于想”,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其次要勇于实践,在不久的努力下你便会将一件科技品设计成功。

二维码:科技博物馆的信息化标签 篇3

二维码是一种利用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数据的编码,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二维码以便捷性、低成本和高效益在生产、商业等领域获得大量成功应用。近年来,国内科技馆、博物馆开始试水二维码应用。截至2012年12月,互联网排名前40位的国内科技馆中,经统计已有5家在临展或票务中使用过二维码技术,特别是在吸引青年人参与展览互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案例。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二维码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值得拓展。

百变图形,化身“多重身份”

随着二维码技术的日渐成熟,在科技馆、博物馆类场馆中这些小图案常常化身“电子门票”、“导览员”、“互动游戏伙伴”、“问卷调查”等多种角色,在票务、展品陈列、标识、营销等方面发挥作用。

电子门票。电子门票由二维码技术与手机的结合催生而出。电子门票实际上就是一幅用二维码制作的数码图片,其中含有相应的票据信息,可用二维码阅读设备识别。通常有两种方式获取电子门票。一是在商务网站购买,完成电子支付后,网站业务后台即刻将二维码门票发送到用户的手机,完成门票交付。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手机发一个特定编码的文字短信给商家的短信服务号码,商家接到后回发给手机一条包括二维码的彩信,客户打开手机彩信即可验证通行。广东东莞科技馆在2010年就率先在国内科技场馆中使用了二维码电子票务系统,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使用手机短信来发送二维码电子门票。成功验票后费用从手机话费中扣除。中国科技馆新馆则使用RFID芯片嵌入在纸质门票中,但相较而言,二维码电子门票真正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和低成本,比利用RFID的电子门票更环保低碳。随着年轻群体信息化程度加深,使用电子门票已越来越普遍。

图文版拓展。图文版在展览业中随处可见,但限于版面大小、视觉效果等诸多因素限制,图文版所含的信息量有限,深度和拓展性也不足,满足不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将二维码技术引入图文版,可以很好地解决信息深入和拓展问题。在原图文版上加贴二维码,配合后台的手机WAP网站,就可以将观众引入一个电子交互的多媒体世界。整个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上海科技馆在2012年11月先后举办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海洋精灵——海洋脊椎动物塑化标本展”和“上海科技馆第四届科普特种电影周”三个临展活动,在这三个活动中,都使用了二维码和手机WAP网站相结合的技术,观众可持智能手机扫描印刷在门票或展板上的二维码链接到相应的WAP网页,观看展品内容、播放语音或视频,让观众实现手机自助导览。

图1 手机二维码的信息流示意图

二维码“导游”。将二维码在图文版中做系统化考虑和分布,就可以组成一套展览场馆的“二维码导游”系统。这个系统完全由观众使用智能手机自助操作,馆方可提供覆盖全馆的免费高速无线网络,使观众获得更好的手机导览体验,也免除了观众在手机通讯费用方面的顾虑。中国科技馆在2011年科技周期间推出的“掌上科技馆”就属于此类应用。目前广西科技馆也已利用该平台,使观众能方便地利用手机浏览展品的拓展内容。山东省青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也已先后进行尝试,以智能终端导览系统使观众获得延伸阅读。

观众互动。与观众良性互动是展览场馆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利用手机和二维码是一种有趣、低成本和新潮的互动方式,特别适合在青年群体中应用。例如,在探索型的场馆中可以举行“二维码寻宝”活动,年轻人组团参加,队员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最多二维码并得分最高的队伍获胜。北京的“铁血英雄”巡回主题乐园就尝试过此类活动,得到了青少年和广大军事迷的欢迎。与观众互动还可以应用在布展环节。如在布置视觉错觉的展览时,可以将一些容易引起错觉的图片与心理学问题结合起来,让观众通过拍摄二维码来参与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成功案例如上海科技馆在“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展”中,推出了手机APP应用,可使观众在导览的同时操控神九飞船和天宫一号的三维模型,还可参与神九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趣味小游戏——太空之吻。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往往还针对性不够,但是利用二维码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很好地解决调查的成本和针对性问题。管理人员可将需要调查的问题制作成二维码问卷网页。观众在参与该项目的活动后,就可以通过手机将对该项目的主观选项反馈给网页后台。如果将二维码问卷调查设计成展品项目的互动环节,那么调查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更能得到保证。上海科技馆在“蛇行天下”临展中就采用了二维码问卷调查,通过游客手机APP的问卷提交,了解到参观者的性别、年龄结构和对展览的评价。

商业营销。二维码在商业营销上已取得广泛的应用,如果将二维码的展示与科技场馆内的商业服务、服务供应商的公益广告有效整合起来,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如在场馆内建立一个二维码技术的展示或体验区,也可以在科技馆内建立一个虚拟科普超市,按超市货架的形式在橱窗内将商品二维码展示给观众。观众用手机扫描中意商品的二维码进行购买,不仅提高观众的购物兴趣,也对观众了解和普及新科技很有益处。

捐赠或赞助商宣传。捐赠是博物馆、科技馆收藏品的重要来源。但是限于展馆整体性考虑,不能将捐赠者或赞助商的深度信息展示给观众。二维码与网页发布技术的结合,可以满足观众、捐赠方(或赞助方)和馆方三方的需求和利益。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利用二维码了解捐赠方(或赞助方)的深度信息,进而促进馆方的展览和收藏工作。

“展品带回家”。在现实中如果想把博物馆的展品带回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二维码和手机摄像头的扫描,就可以将电子化的展品带回家,而且全部免费。这种类似于“延伸阅读”的观展概念,是让观众在参观或游玩过程中将感兴趣项目的二维码拍摄在手机中,回家利用这些二维码链接到相关网页,随时随地继续网上参观。拍客可以仔细深入地了解展品的内容,弥补现场观展览时的遗漏。如果观众用手机号确认注册,还可以自动将拍摄的二维码网页组建成一个私人拥有的网上博物馆或科技馆,在网上将私人“藏品”分享给好友,使科技馆、博物馆真正成为数字化场馆和大众化场馆。2012年8月,山东博物馆在“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中就推出了特展配套的APP应用,使iPhone、iPad用户能将展览内容轻松带回家。上海科技馆在科普电影《剑齿王朝》创作时也首次尝试开发数字化科普作品,在苹果App Store同步推出了《剑齿王朝》游戏。

大系统构建未来数字展馆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RFID标签价格的大幅下降,使用二维码、手机与RFID技术相结合的观众自助导览系统将引起科技馆、博物馆参观方式的变革。在这样一个集数字化场馆内容、电子化票务和无线自助导览等系统于一体的庞大平台中,参观者只要手持智能手机就可以漫步在场馆的各个角落,自由地接触感兴趣的内容,享受多媒体图文、音频和视频的导览服务,这将是一个真正低成本、友好的高科技系统。如果该超级系统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还可以形成一个与具体应用环境无关的行业性系统,使各场馆可协议共享这个综合系统。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观众首先通过订售票系统获得一张二维码电子门票,它可以是团队票或含有电影票等其他服务内容的综合性电子票据。观众持此电子门票可以在科技馆现场换取或购买一张含有RFID标签的纸质电子票,票面上并印制有一一对应的二维码。然后,观众可以用手机扫描所购门票上的二维码,下载APP导览软件,运行该APP应用并提交简单登录信息,这样系统可将观众与该门票(包括RFID标签及二维码标签)建立了身份关联,并使智能手机进入场馆的导览系统。观众持该门票在参观或游玩过程中,一旦靠近安装有RFID识别器的展品时,它将自动识别有观众在关注它,会自动通过覆盖全馆的免费无线网络将相关导览信息推送给智能手机,如在手机上自动播放该展品的多媒体信息,从而实现智能导览或其他增值服务。对没有安装RFID识别器的场所(为节约成本或现有的展品布置不适合安装),布展方可以粘贴一个相应的二维码标识,观众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标识,也能实现导览定位,访问到该展品的介绍页面,实现自主导览和深度阅读。当然,如果建设经费充裕,也可以使用无线信号定位技术来确定智能手机的物理位置,实现主动信息推送。最后,观众持该电子门票可以打印或刻录自己的游览历程,给自己生成一件永久纪念品。更难能可贵的是,观众回到家后还可以用自己的手机号登录场馆的官网,查阅自己的游览内容,给自己在科技博物馆中留一个永久的家,建立自己的博客,共享自己的微博、微信等,从而将观众慢慢培养成为科技馆的常客。

创意新技术,展览无局限

对观众来说,二维码技术以其自助和互动的特点提高参观的效果,提高参观展览的趣味性。对馆方来说,应用二维码技术可以摆脱场馆空间和时间的约束,降低展品展项、票务、人工讲解等业务的运行成本,使电子化的展示内容随时随地展现在手机用户面前。需要注意的是,在场馆内的二维码标牌设计存在标准化问题,在大量利用二维码的场馆和公共场合,同一类的二维码标牌应设计成同一种形式或颜色,纳入场馆标识系统来整体考虑,避免杂乱无章。此外,根据现有经验,二维码的布置还需鲜明可见、便于拍摄。而对从未用过手机二维码的观众来说,展览临场要进行一定讲解,从而更好地推广二维码应用。

虽然二维码已经比一维条形码在信息容量上扩大很多倍,但它所含的信息量还是不足以支持播放一段音频或视频,因此二维码往往与手机APP应用相结合,或被设计成一个网页链接,让用户通过在线网页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三维码的出现将改变这个现状,它在二维码的基础上,利用色块的灰度或颜色增加一个数据维度,使信息量成百倍地增加,能包含一段高质量的语音或一小段视频而无需网络和后台资源的支持,这将是非常低成本的应用技术,特别适合中小型场馆使用。虽然目前三维码应用还处于厂商、研究机构各自研制阶段,但可以预见,该技术以其高信息量、低成本、高保密性和易用性会得到深入应用和普及。

目前,二维码技术在国内科技馆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实际使用率还不到10%。新技术在科技博物馆中缺乏应用动力主要有两方面因素。首先是科技馆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决定了其创新动力不足。新馆一旦建成后,其对新技术的引进消化能力普遍下降。其次,需求部门与技术部门的业务脱节,使得新技术找不到具体的应用面。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要引入竞争考核机制,倡导和弘扬实干务实精神,解决创新动力问题。二是要加强管理和规划决策能力,注重顶层设计,使具体的应用更新项目落到实处。

科技博物馆 篇4

科技馆是以科普教育为宗旨的公益性机构,通过展览展示、教育活动等手段来普及科技知识和传播科学文化。其中,展览展示是科技馆最核心的基本功能,它可以给观众真实的感受、丰富的体验和有用的科学知识。因此,国内外的科技馆都非常重视科技馆的展览展示工作,也都在做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本文主要着眼于科技馆专题展览工作流程方面的问题,探索出一套比较合理科学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可以对展览工作顺利开展和保证展示目的达到预期,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科技馆展览展示的概念

科技馆的展览展示通常分为常设展和专题展(一般称之为临展)。常设展通常展期较长,往往要持续几年的时间,并且主题宽泛,展示的内容也比较全面。而临展则与常设展相反,其展期时间较短,短的只有数周时间,长的一般也不超过一年。但是,临展的展示主题是集中在某一个热点或一个很小的题材范围,但是在内容深度上可以做到很深入细致。临展又可以分为特定场地的主题展和能够适应不同展示场地的巡展,巡展在设计和制作阶段就需要考虑到不同场地展示的需求和功能。

三、巡展工作概述

一个临展通常包括设计、制作、运输、现场施工等环节。而一个成功的巡展是既能充分发挥展览的特色,同时又能够适应各种展览环境。有效降低展览的成本、保证展览的品质,提高展览的效益。基于以上的宗旨,我们需要对展览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的规划和灵活的设计。

四、巡展工作流程

1. 设计

主题展的设计阶段是比较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主题创意、内容策划、调研论证、展示设计等步骤。

科技博物馆科普展览的主题创意来源有很多,围绕近期社会热点进行宣传,如在2009年上海科技馆策划的“科技新发展生化大变样”展览,采用周期性主题;如在上海科技馆展出的“虎年生肖展——华夏虎啸”展览,特定题材;如2010年在上海科技馆展出的“极地探索”展览等。

科技博物馆的展示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展示技术和展示理念的进步,已经逐渐从以展品为主向以观众为主变化,从以藏品展示为主向教育互动为主转变。因此,在内容策划时,要明确展览的目标观众是谁。在展示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其年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展示手段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而不是单调的藏品陈列。

科普展览在经过主题创意和内容策划之后,整个展示的脉络基本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展项和展品将整个展示脉络串联起来,使其丰富饱满。但是,展示内容的科学性和展览预期效果的调研论证是必不可少的。请相关的学科专家对展览的科学性进行审核,将确保展览的内容符合科学原理和规律和用极其严谨的态度审视展览中所有涉及的知识点。通过对一些展览展示专家和专业观众的调研和访谈,可以及时了解到展览的预期效果,借助于这些调研的结果对展示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

展示设计是临展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对巡展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展示设计是将展示内容从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方案的一个过程。

这里面要考虑的方面有很多,要针对巡展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

(1)展览场地建筑层高在5 m以下,灯光可以安装在天花板上或者展具上方。

建筑层高超过5 m,一般在展具上安装灯光。而天花板上的灯光由于距离较远只能用来照亮环境,不能对展项和展品进行聚光。对于巡展来说,为了能适应各种场地高度,采用展具上安装照明是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

(2)展览的参观流线是按照展示内容的脉络设计的,在整体上有一个统一的风格,但又能形成若干个主题区域,使各种展示媒体之间相互独立,避免形成干扰而降低展示效果。

对于常设展览来说,大多采用隔墙进行区域划分和展项隔离。但是对于巡展来说,隔墙的造价高、工时长,因此采用简易的隔断,如幕布、展板等是不错的选择。甚至可采用展柜本身分割出不同的展示区域,充分利用展柜的作用。

(3)展柜及装饰结构设计是展览的核心,在整体上要兼顾整体风格的连贯性,但由于要考虑到巡展的需求,所以展柜及装饰结构尽量采用可拆分的组合形式,多以板材和连接件为主。

单个模块的外径尺寸宽度一般不宜超过1.2 m,长度在2.2 m以内为宜,高度不超过1.8 m。这样便于在今后的包装和运输的过程中容易通过常规的防火门并能尽量利用卡车上有限的空间。如在《科技新发展生化大变样》展览中,设计师采用精美的箱式展柜陈列科技藏品。当展览结束后,每件展品可以轻松的放入展柜内保存运输。如此展柜除了发挥陈列的作用,又兼具了运输包装功能,可谓一举两得。

(4)合理规划强弱电线路的布局是巡展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点。

电缆的走线应该尽量避免穿过观众参观的走道,开关和插座等部位须设置在较为隐蔽的地方。如在展柜的背面或者展台的后方,走线要走在线槽内,电气设备、照明和大功率设备要分开不同的空气开关。

2. 制作

展览最终效果的优劣,制作的过程如何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装饰结构内部采用何种手法、加工工艺的选择等都要尽量考虑巡展的多次拆装、长途运输等特殊需求。

(1)巡展的特点是反复拆装以及长途运输的需要。

针对这一特点,在制作时,展览材料的选择应当选用表面比较坚固的板材,内部采用方钢作支撑。如表面采用康贝特面板,它是三聚氰胺浸渍过的装饰纸和被酚醛树脂浸渍过的牛皮纸,经过高温,高压制成。具有防水,耐潮湿、耐腐蚀、耐撞击、耐酸碱腐蚀的优点,能够提供不同规格和花色及表面处理。但由于这种板材的重量较重,因此展柜的内部框架结构可以采用方钢搭成的框架。在展览结束后,可以将板材拆下来单独包装运输。方钢搭成的框架结构既有一定的强度,同时自重较轻便于搬运。

(2)由于展示中造型上的特殊需要,会需要采用异形的展台和装饰结构。

针对此类情况,应将展台和装饰结构制作成可以灵活拼装的方式,便于采用适当变动拼装出来的形状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展览场。如“虎年生肖展——华夏虎啸”展览采用了一百二十多个1 m³大小的立方体展柜拼装不同的展台造型,在展台上可以错落的陈列各种展品,当面临不同场地条件时,可以灵活调节这一百多个立方体组合的形式来满足各种场地需求。又如“科技新发展生化大变样”展览则采用组合型的图文板,这些图文板可以随意组合和摆放。即便是受到场地限制要调整参观人流动线的布置,也很容易就能办到。

(3)展览中采用的各种零部件应当尽量采用同一种规格,或者尽可能减少不同规格的数量,这样将有效降低展览的维护成本。

在安装过程中,采用统一规格的零部件的好处是,不用耗费大量精力去分辨零部件具体的安装位置,大大缩短了安装调试的周期。包括一些媒体设备都可以采用同种品牌型号的设备,这样对于保修来说比较方便,准备的耗材和备品只需要少量即可适用于所有的设备。如在“极地探索”展览中,所有栏杆的立柱拼装都采用同一种规格的零部件。在组装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参照一根栏杆的样式一模一样的组装出其它的栏杆,而不用根据图纸去一根根进行比对。在媒体设备的选择上,尽量采用了同一品牌的32寸触摸屏和媒体播放器。使得管理员在日常维护时也较为简单和高效,不用去熟悉各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方式。

(4)科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通道看似是不起眼的方面,却是巡展中不容忽视的。

常设展览往往会专门建造设备间用于安放设备控制的部分,使观众无法触碰到设备控制部分。临展则不同于常设展览,一般没有专门的设备间。展项设备往往是小型化的,与展柜等合为一体。因此,展柜上要开设专门的维修门,并且要采取一定的散热措施保证设备能长时间的运作而不会发生过热的问题。同时,维修门的尺寸和高度要适合工作人员的日常操作,还要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防止观众擅自触碰到设备内部而发生危险和对设备造成破坏。

3. 运输

科技博物馆的巡展与普通的常设展览不同,它需要到不同的场馆反复进行展示,因此设计制作优良的包装及制定合理的运输计划是巡展中的重要环节。往往巡展在刚开始的时候,整个展览给人光鲜亮丽的感觉。但随着巡展的次数逐渐增加,展示的效果也在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展品展项、装饰等老化所致,其中运输环节造成的损耗不容小觑。如果对于包装运输马虎对待的话,将会影响到后期布展的质量,甚至会造成严重损失。

(1)为展览的展柜、装饰定做包装箱是必不可少的。

巡展所用的包装箱和普通一次性木箱有所不同,由于要反复使用,所以要选用硬度较高、遇水不容易变形的木料。巡展的木箱由于要反复使用,最大的特点是要可拆卸的。至少木箱的顶盖和旁板可以完全拆下,这样便于装箱。所以,木箱的板材之间的连接方式也与普通木箱不同。普通木箱通常用长钉连接,而巡展的木箱要采用螺丝连接,并且在箱子的边角处要加装金属搭扣。这样既确保了木箱的牢固度,同时也可以满足巡展木箱反复拆装的需求。

(2)对于不规则的特殊展品,如动物标本、古生物化石等,不仅仅需要牢固的木箱盛放,还需要对木箱内部做特殊处理,才能保证展品的运输安全。

对于比较大型的标本,可在木箱内采用包裹了绒布或泡沫纸的木条进行加固。具体的做法是在标本的背部、腿部和头部等地方用木条撑住,木条两端再固定在木箱内表面。古生物化石由于常年风化,极容易发生断裂。所以要在木箱内放入发泡材料,发泡材料可以按照化石的形态做出不同模子,然后把化石嵌入其中,这样会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3)展览中往往会用到一些易碎和需要轻放的设备和材料,如灯管、液晶电视等。

这些物件需要用较厚的珍珠棉包裹表面,然后再放入大小合适的纸盒内,最后再集中存放在木箱内。对于玻璃等装饰材料,一定要和其它物品分开装箱。由于玻璃较为沉重,还需要在木箱的底部增加钢管防止木箱底部发生变形。玻璃在木箱中摆放的方式一定要垂直摆放,平放容易在运输途中将玻璃震碎。

(4)在展览物品装箱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档案记录。

如要有详细地装箱清单、工作人员记录,在装完后封箱前对箱内物品拍照留存影像资料。装箱清单需要制作一式两份,一份张贴在木箱侧面,另一份作为书面档案留存。每个木箱侧面还需要喷涂醒目的箱号、单位名称、展览名称和警示标志等信息。在起运之前,对于内有贵重展品的木箱需加贴封条,确保箱内物品的安全。

4. 现场施工

巡展经过了设计、制作和运输后,剩下的就是最后的环节——现场施工。由于展览场地的使用时间通常都非常短,因此现场施工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对于布展的难度可谓不小。

(1)现场施工的计划非常重要。

整个巡展的布展中有很多部分,这些都需要比较好的计划,如果协调不好的话会影响整个工期。比如按照一般的顺序进行施工,首先要从地面处理开始,然后依次装饰结构安装、展柜安置、多媒体设备安装、展品展项安置、灯光安装等。

(2)由于每次巡展的场地都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实际的场地条件做好详细测量,然后根据设计图纸对现场进行定位。

当装饰结构和展项运到现场后,可以将其直接摆放到精确的位置,这样既保证了施工的效率且避免反复移动展品展项,同时也降低了展品展项多次移动拆装后被损坏的风险。

目前,国内的科普巡展还刚刚起步,很多场馆都处在进行开拓性的实践阶段。科普巡展的事业还将会有长足的进步,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工艺都会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从事科普展示的工作人员,期待能看到我们国内的科普领域中不断涌现出优秀、精彩的科普展览。

(本文为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感谢支持。)

摘要:本文首先从科技博物馆展示的概念入手,阐述了科普展览的分类。随后重点论述巡展的工作流程、规范和经验,从设计、制作、运输、现场施工等环节展开讨论,以期探索出一套比较合理科学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给相关行业的人员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馆,巡展,制作,运输

参考文献

[1]方家增,陈四敏.科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探索[J].科普研究,2009(02).

[2]付文军.临展展示说明的原则与实践[J].博物馆研究,2011(01).

[3]付文军.博物馆临展工作流程平量[J].博物馆研究,2009(04).

[4]常莉.浅谈移动展览模式[J].科技信息,2010(17).

[5]HughesP.会展设计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参观科技博物馆作文 篇5

我来到运水区,原来输送水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我都去试了试,还真好玩。后来还去了镜子迷宫,一走进去,镜子里就出现了好几个我,还真的让我眼花缭乱,分不清东南西北。来到四季营养配餐比赛,让我知道吃饭不能偏食。来到大厅的左侧,我看了风能灯、LED灯、太阳能背包等。现代节能高科技产品。

来到二楼展厅,让我知道了金刚石其实就是钻石,看了植物和二氧化碳的关系,知道节能减排对我们地球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当中还有石油勘探和开采,我还亲自操作了煤炭和天然气的开采。我还看了机器人打球、太阳能发电、海浪发电和纳米技术的应用。还看了全球变暖的3D电影,让我深刻体会到地球妈妈很虚弱,我们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我还学会了垃圾分类: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厨房垃圾四种。

科技博物馆 篇6

复杂高深的展示技术操作容易带给观众困扰和操作障碍,引发大家对于展项的畏惧,最终降低了体验参与的兴趣。技术本身的高低与其操作方式的难易是没有关系的。因此如何采用简单易操作的技术操作形式,来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观众体验参与的“有效性”;展示技术应用

当代展示活动运用新颖的展示形式、展示技术、展示语言,提供给人们与展示设计对话的平台。其中,科学博物馆中的展示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科学博物馆中观众早已不仅仅是“观”众了,人们已习惯了通过观看、触摸、操作、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科学博物馆展示活动当中。参与性强的展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这成为了展览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另外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的展示技术被应用到了科学馆的展示当中,例如交互技术、虚拟技术等。

一、何为有效的体验参与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考虑的是科学博物馆展示的目的是什么?艺术史学家克里斯·布鲁斯指出“传统博物馆认为接触文化可以教诲参与者”,而新型博物馆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参与性体验的空间,使参观者能够完成自我实现”。作为公共教育文化场所的科学博物馆,其展示兼顧教育、娱乐多层功能。

二、高科技展示技术背后被忽略的问题

当我们关注最高新的展示技术并尝试迅速将其应用于我们的展示设计之中时,往往有些问题被我们忽视了。

(一)高新展示技术的滥用

展示活动中应用的高新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在追求最新的展示技术的同时,往往出现技术的滥用情况。应用高新展示技术时,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合理使用才会带来很好的展示效果。

(二)有效的参与体验一定离不开高新的展示技术吗?

OMSI(美国俄勒冈州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中的展品不乏大型高科技的体验类的展品,同时也有很多使用简单的展示技术的展品。后者例如:折叠纸飞机掷入指定区域,自制小纸杯飞行器放置风源上方比比谁的飞得高,在转盘上旋转圆板比试谁的圆板旋转时间长。笔者多次参观OMSI,观察不同展项观众的参与,发现采用简单的展示技术的展项很受观众的喜欢,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观众,甚至超过了大型高科技的展项。可见有效的参与体验不一定必须依附于高新的展示技术。我们可以尝试“抛开对高科技一味的依恋,将低技术的原始与亲和力发挥到极致”。

(三)复杂技术操作带来的畏惧

复杂高深的展示技术操作容易带给观众困扰和操作障碍,引发大家对于展项的畏惧,最终降低了体验参与的兴趣。技术本身的高低与其操作方式的难易是没有关系的。因此如何采用简单易操作的技术操作形式,来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高新展示技术“喧宾夺主”

在一味炫耀高新展示技术的情况下,观众在短暂的视觉冲击和娱乐后,在“无的放矢”的展示中,没有得到准确信息的传达,无法达到公众教育的目的。

三、展示技术应用与观众有效体验参与之间的关系

展示技术与展示技术的应用不是同一概念,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利用旧的展示技术,设计师也可以让其具有新的展示技术应用形式。

(一)高科技展示技术是有效体验参与的保障

毋庸置疑,高科技展示技术推动了人们展示活动的发展,为人们的体验参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人们更好地体验参与其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尤其在科学博物馆中,科技不仅是展品也是展览的手段。

(二)安全的展示技术应用是有效体验参与的前提

确保展示技术应用的安全性是体验参与的基本前提。材料、结构、使用方式、特殊人群的需求、多次的使用等这些因素都是与展示技术应用的安全性相关的。

(三)有吸引力的展示技术应用是有效体验参与的保障

利用多感官的刺激,利用人们已有的经验,设计师营造体验的气氛,通过有吸引力的展示技术应用,吸引参观者体验参与其中。体验参与的过程中常出现参观者没有完成整个展示程序。因此,有吸引力的展示技术应用又是有效体验参与的完整性的保障。

(四)合适的展示技术应用是有效体验参与的基础

所谓“合适的技术及操作方式”是针对展品、参观者、展览环境、展览费用等而言。以儿童为例,儿童非常好奇,但是又缺乏耐心,因此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他们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简单的操作方式,简短的以图、动画演示为主的操作介绍等相对来说是“合适的”。高新技术并不等同于合适的技术。不适宜的技术及操作方式带来人们认知上的困扰,在炫耀新技术、大投资的同时,展示的根本目的往往被忽视了。

(五)创新的展示技术应用确保有效体验参与的持久性

在展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如何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技术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缺乏创新性,有些科学博物馆中的展示会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于传统的展示技术而言,通过新颖的技术应用形式,一样可以让展览耳目一新,一样可以让观众对其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一样可以达到很好的展示效果。

如何让体验参与更有效?这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技术的未来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被设计的进程所影响的,因为设计的最终结果并不是事先设计好的,也不是从开发的第一时间就决定的结果”。我们对设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不断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展示技术及应用,这样就推动了展示技术应用的发展和进步。

四、设计师在展示技术应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推动体验参与有效性的提高

如今的展示活动对设计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设计师需要有长远的眼光,掌握展览技术发展的主流,关注技术发展的趋势,关注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另外,设计师应不断尝试跨领域合作。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中国的科学博物馆中的体验参与的有效性会不断提升,可以为参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科技博物馆 篇7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脚步, 高科技产品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让以“文物来说话”、展现历史文化精髓的博物馆, 在新建或改造时, 都会看到高科技项目的影子。可以说, 博物馆高新科技的应用, 极大拓展了陈列设计的方式与手段, 丰富了陈列设计语言, 使博物馆陈列中有心展现、无形再现成为一种必要的可能, 也是一个博物馆提升自身功能的辅助手段。声、光、电、热等虚拟现实技术是当代博物馆应用的高科技手段之一, 它通过计算机能够精准地虚拟各种听觉、视觉、触觉效果, 使观众走进博物馆之后,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神秘的海底世界、古老的原始森林、气势恢宏的抗战场面, 在这种环境下, 观众可以通过计算机, 直接与高科技对话、互动, 感受高新科技带给观众的感染力与震撼力, 可以在这种“现实”的环境里, 探索各种科学与历史问题。博物馆高科技项目的应用, 是展示科技魅力、人类智慧的重要媒介, 是文化与科技有机结合的优质平台。随着我国对相关历史、文物不断的深入研究, 国家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将会以动态代替静态, 以进行时代替过去时, 这也必然促进高科技项目的研发与更新, 以便能用更加新颖独特的创新手法, 深入浅出地展现文物复杂的制作工艺及流程, 精练地概述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从而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寓教于乐, 达到最佳展示的效果, 进一步显示出博物馆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优质平台。

在当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 恰当地使用高新科技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陈列内容, 拉近文物、历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为表达陈列意图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主要有两种:静态陈列和动态陈列。对于那些珍贵艺术品、珍贵历史文物等静态文物, 以静态陈列更加适合于群众的观察、欣赏和回味。在博物馆运用高新科技的同时, 一定要把握尺度, 注重个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在陈列展览中, 一个以历史文物为主的博物馆, 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 要更加注重历史的凝重感。高新科技运用的过多、过滥, 容易破坏陈列的整体氛围, 设备的运行、负荷强度、操作流程、后期维护等都是每个博物馆考虑和重视的问题。所以, 高新科技要不断研制与开发, 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 转换成新的科技成果, 为陈列展览所用。假如我们满足于现在的高新科技的一般应用, 不注重研发新的手段, 多媒体等高新科技将在博物馆失去其生命力。光、声、电等高新技术的运用, 只不过是博物馆吸引群众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绝对不是唯一的, 往往一些很传统的手法 (如静态陈列) 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 博物馆在陈列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把握好高新科技运用的比重, 慎重地选择好最适合本馆需求的高新科技项目, 切忌喧宾夺主, 力求恰如其分。在博物馆陈列中, 高新科技永远只是其展示形式的有益补充, 处于辅助陈列的从属地位。博物馆的陈列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观众不同的需要, 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 各选所宜, 或动、或静, 动静结合, 相得益彰, 只有这样, 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发挥陈列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和培养创造能力的功用。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 是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进入21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博物馆陈列过程中, 高新科技与动态陈列的有机结合, 是博物馆展览方式的一种创新与变革, 这也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但高新科技在博物馆应用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弊端与误区。本文试图从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科技博物馆 篇8

1 科技馆是否需要讲解员

长期以来, 在中国各地的科技馆对科普讲解员的定位存在两种做法:一种以“中国科技馆”为代表, 在展厅, 原则上不设一般意义的讲解员, 讲解只针对贵宾和同行, 展厅里主要以互动科技展品为主, 强调普通大众对科学的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黄体茂, 2005) ;另外一种以“上海科技馆”为代表, 认为科技馆里有各种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自然等知识,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精通这些知识, 有讲解员主动给予适当的介绍和辅导, 能够更好的理解科技馆的每一件展品所孕育的科技、自然和天文等知识, 并根据观众的需求, 设立了全程导览、定时讲解和区域讲解。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 各地科学技术类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但是由于观众的文化层次差异, 既有白领也有农民工, 既有老人也有孩子, 他们中很多人对科学只是一知半解, 面对新奇的科技展品, 都不知怎么去操作, 自然感受不到科技的魅力。此外, 科技馆并不是向观众开放就达到了科学普及的目的, 这只是迈出了普及科学的第一步, 接下来还要向不了解科学的人进行讲解。这就需要科技馆积极向参观者宣传科学, 宣传科技。因此, 主动讲解仍然是科技类博物馆辅助观众参观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观众对展品所蕴含的科技知识加深理解, 掌握重点, 还可以使那些无目的游览的观众, 通过讲解增加参观兴趣, 开阔视野, 得到更多的收获。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 进而热爱科学, 才是科技馆向社会开放的终极目的。因此, 辅导性的讲解工作是科技类博物馆科普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工作, 是服务于观众的重要方法。即便是各种现代化讲解工具已经在科技类博物馆广泛应用,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口头讲解在因人制宜、区别对待的过程中与观众建立的感情交流是任何讲解工具所无法取代的。我们应当珍视几十年来我国博物馆在讲解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 并进一步系统地加以整理研究, 使之系统化、规范化, 更好的推动我国科技类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与服务的前进, 同时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

正因为讲解工作的不可或缺, 所以科技馆讲解员的工作不仅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因此, 作为博物馆管理者更应该重视一线讲解员的工作, 因为他们是直接面对观众的, 观众对展品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有什么看法, 或者对展品本身有什么看法, 一线的讲解员都会第一时间了解。如何把这些信息收集、归纳、整理出对博物馆管理者有用的信息, 以此来不断改进科技馆。因为我们知道在现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我们每个人的知识每天都在不断更新, 而各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样也在快速更新, 科技馆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 最终只能沦为工业展品陈列馆, 而非介绍和体验最新科技的阵地。由此可见科技馆一线讲解员的重要性。

2 科技馆需要怎样的讲解员

既然知道科技馆讲解员的重要性, 那作为该类博物馆究竟需要怎样的讲解员呢?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 而在帮助观众“学”。有的学者更主张应该用交流 (Communication) 一次代替教育, 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质。我国博物馆学者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新概念, 应该引起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王宏钧, 2001) 。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 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 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 而是双向交流, 互动影响。通过上述介绍, 科技馆管理者应该明白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讲解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现阶段科技类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我们知道该如何改进。

首先, 专业学术人才匮乏。讲解员在进行科普教育过程中, 需要具备“因人施讲”的高层次综合性讲解技能, 但有很多专业性强的人才不愿意到这个岗位上来, 认为讲解员岗位待遇低, 领导重视程度差, 工作场地不固定, 接待观众量大, 每天口干舌燥, 站立服务, 付出的劳动量太大。而很多人刚在讲解员岗位成熟起来, 正好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 却因为表现优秀, 被调离了讲解员岗位, 由此造成讲解员人才匮乏, 结构单一。

其次, 专业学术研究水平低。很多科技类博物馆的讲解员虽然都是大学毕业, 但是很少有针对博物馆某一学科进行较为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经历。而很多科技馆又很少有针对上述现状进行行之有效的专业培训, 往往只是简单的培训后就上岗。这当然就导致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 往往只能局限于熟背讲解稿, 泛泛而谈, 无法更深入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介绍和交流, 当然也就不能更好的为观众答疑解惑。

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一书中, 讲解员作为社教工作其职能被概括为“育人、沟通、传播、解惑和愉悦”, 这无疑是将讲解员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我们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支“学者型”的讲解员队伍, 让讲解员通过一线的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 充实自己, 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研究领域。

3 如何培养优秀的科普讲解员

讲解员学者化的过程不仅需要管理层对于一线讲解员的重视, 也需要每一个讲解员自身不断的努力。有不少人认为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必须要有一摞一摞的资格证书才是最重要的, 但事实上, 博物馆并不是大学, 我们需要那些能和观众建立良好关系, 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的人。讲解员必须能够察言观色, 随时发现观众对展览理解上的困难, 并懂得如何去帮助他们 (HO LT Joh n;桂潇璐 (译) , 20 11) 。究竟该如何培养优秀的科普讲解员呢?

第一, 走出去。只有不断走出去, 积极接受各种前沿科技信息, 勇于跨越各种文化障碍, 善于不断沟通交流, 才能够拥有创新的思维, 突破各种学科的界限, 为科技馆的不断更新储备知识和能量。以上海科技馆为例, 最近几年, 上海科技馆不断与法国当地的博物馆合作, 推出了为期约12天“博物馆学培训研究班”。该培训特别针对以中文为母语的科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其发展相关联的从业人员。此外, 上海科技馆还和德国曼海姆科技馆签订合作协议, 每年派遣一名业务人员前往德国进行业务锻炼与交流, 为期约3个月, 重点学习考察德国科技馆在展示教育、展览策划、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上述案例, 开拓了国际各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为我国博物馆培养科普宣教、展示策划、藏品管理、学术研究等方面人才都做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同时也提升了博物馆科普讲解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第二, 请进来。科普宣教工作中, 有很多最新的高科技前沿知识, 普通的专职讲解员是无法全面掌握和了解的, 只有不断邀请各行业各专业的高级学者和专家走进博物馆, 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沙龙, 才能弥补很多人无法走进科研院所的遗憾, 才能让讲解员不断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 才能真正打破科研院所和博物馆的壁垒障碍。由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的“科普大讲坛”这些年来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从第一个主讲者徐匡迪 (曾担任过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 到科普大讲坛来进行演讲开始, 科普大讲坛以通俗化的语言和科普化的形式, 架设了科学家与普通公众交流沟通的桥梁, 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市民生活改善的紧密结合。博物馆的每一位讲解员也因此而得益, 更好的了解了前沿科技, 比如了解了什么是转基因食物等。此外, 科技馆还通过举办航天展等类似的展览, 邀请航天等方面的专家来培训一线讲解员, 并给他们答疑释惑。走进来, 让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公众直接面对面, 让科技馆真正成为一个激发公众对科学知识热爱的重要场所, 让讲解员由一名专职人员变成专业人员。

综上所述, 我们了解了科技馆导览解说工作确实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讲解员在博物馆内扮演着“老师”的角色, 对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梁光余, 2007) 。正因为讲解员肩负如此重要的责任, 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真正为博物馆实现它的基本功能E d u c atio n (教育) 、E x p lo ra tio n (探索) 、R esearch (研究) 等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黄体茂.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馆季刊, 2005, 40 (22) :3~11.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335~346.

[3]HOLT John, 桂潇璐 (译) .谁能胜任讲解员——谈谈我对展览讲解员的理解[J].上海科技馆馆刊 (内部) , 2011, 3 (4) :41.

科技博物馆 篇9

博物馆是集中反映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历史的殿堂,是闪烁着智慧的奇妙的知识世界,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是人类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堂,博物馆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场所。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多所,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约占70%。高等院校设立的博物馆大约有300多所。21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兴建、扩建博物馆的大发展时期,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数字博物馆和山东大学考古数字博物馆等18所有特色的大学数字博物馆。2012年5月,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大学建立博物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泰山医学院在创办医学影像专业几十年的基础上,创建医学影像博物馆,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同时对外开放。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有效教育效果。

1明确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地位

医学影像博物馆明确功能定位,对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教育功能是大学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博物馆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博物馆。大学建立博物馆主要是发挥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高校博物馆内收藏有大批和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文物、标本,这些实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比教科书上的文字图片更直观、更具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可以很好的弥补课堂教学的空洞和抽象,使得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馆藏的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指出,把教育列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并专列《博物馆社会服务》章节,这些充分说明了大学博物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高校博物馆服务于教育教学科研,现在出现了新的特点:大学博物馆由学生实习、科研、教学服务,向学生教育教学转变,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博物馆利用自身场所、教育资源等优势,开发有关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科技创新,动手、动脑项目,大学博物馆从传统教学辅助,向教育教学延伸,发挥教育功能。

泰山医学院根据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性质,借鉴国内外大学博物馆功能定位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以教育功能为主,把医学影像博物馆建成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科普教育的大课堂,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

放射学院经过多年来的筹备和藏品收集,于2005年医学影像博物馆落成,到目前已有十多年时间。医学影像博物馆由泰山医学院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共同建设,博物馆现有建筑面积2000m2,2013年学校对对医学影像博物馆进行修缮。目前,展品主要有国产第一代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第一代颅CT扫描成像装置,第二代全身CT扫描装置,各种类型、不同时代X线摄影设备、X线透视设备以及e形臂X线成像装置,早期机械式B型超声等成套设备80多套。博物馆陈列有各种类型代表成像设备的关键部件,主要有X线球管、影像增强器、影像探测器和操作台等部件500多套件。馆内有介绍X线发现一百多年来,现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的展板300多件。有北京万东、山东新华等公司捐赠的各种设备。有各类早期期刊、专业图书、专家论著和捐书等,博物馆现有与医学影像有关的藏书和期刊20000多册。医学影像博物馆分为5个展区:医学影像成像设备整机展区;成像设备零部件展区;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国际国内专家生平事迹、著作、文献展区;国际国内著名医学影像设备制造企业产品展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史料室。

医学影像博物馆配有专职工作人员,聘请教师任兼职管理人员,聘请学生担任讲解员,博物馆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博物馆建设,近期建设多媒体展示厅,医学影像博物馆逐步建成高层次数字化博物馆。医学影像博物馆先后被山东省科协批准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10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泰山医学院将医学影像博物馆的功能明确定位教育功能,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挖掘博物馆自身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发挥重要作用。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学习,放射学院组织新生全体学生集体参观医学影像博物馆,讲解员细致详细讲解,使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增强了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近几年来,医学影像博物馆接受近20000名学生参观学习,2015年迎接各级领导参观34批次,约100多人;接待国内院校及影像领域专家学者参观40批次,约200多人,接待国外专家学者3批多次,10多人。接受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捐赠纪念品6件,珍贵书籍资料10本。接受捐赠设备价值约100万元的设备,进行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博物馆成为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验、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博物馆成为学生科技创新大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博物馆是产生实践性知识的场所。实践性知识是学生在实践和应用知识过程中获得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正是强调了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医学影像博物馆通过丰富的藏品和各种展示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创新教育相融合,博物馆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优势。博物馆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所不同。课堂教育是传授知识,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特定情镜下的实物教学过程,特定知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侧重于学生的趣味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兴趣、好奇、探索、互动产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自觉自愿,从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博物馆教育活动像游戏一样,让大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对所学专业理论、概念、科学方法加深理解,受到创新教育,这是基于兴趣的没有压力的学习。这种对医学影像博物馆充满兴趣的参观学习与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解兴趣,启发创新思维,构建新的概念,培养创新精神。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可以延伸课堂知识。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相融合,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泰山医学院放射学院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认真贯彻落实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认真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观医学影像博物馆,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安排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从申报、立项,到组织实施进行具体指导。放射学院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了“放射学院科技创新基金”。学生成立了机电创新小组等,放射学院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申报创新项目200多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放射学院申报的35项创新训练项目榜上有名。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灵感和创新思维的教育培养体系,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教育效果明显,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放射学院学生参加山东省机电设计大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

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山东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

放射学院科技创新社团物理爱好者协会获2010年度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称号。2013年放射学院承办首届“泰山杯”全国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1名同学获个人单项冠军,1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014年全国医学影像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中泰山医学院获得团体特等奖,3名同学获得一等奖,2名同学获得个人单项冠军。2015年“泰山杯”两岸三地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我校获团体特等奖。2015年3名同学参加第十二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并获得“科明”奖学金;指导教师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学院共有6位老师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2015年放射学院35项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积极利用校外资源,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先后与深圳一体医疗公司和山东华展医疗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改善了学院办学条件。

泰山医学院医学影像博物馆经山东省科协批准,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审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医学影像博物馆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

摘要:目的: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新途径,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法:明确医学影像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地位,加强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结果:发挥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大学生实践教学、科技创新教育效果明显,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科技成果显著。实施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结论: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可行的、有效的。

关键词: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功能,科技创新,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陈佳丽.博物馆工作与未成年人的人文素质教育[J].攀登(双月刊),2007(4):180-181.

[2]吴敏.医学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5):56-57.

[3]张家梁,邓爱民.高校医学影像博物馆建设的探索与设想[J].科教文化:214.

[4]陈涛.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教育功能[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132-134.

[5]刘立勇,朱与墨,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1):96-99.

[6]胡兴祥,陈殿林,鲍丽娟.高校博物馆发挥育人功能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0-51.

[7]荣正通.试论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与学生思想教育[J].博物馆研究,2013(2):30-35.

科技博物馆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增强现实,博物馆教育

科技类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科学教育,其呈现方式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已历经3个世代。从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诞生于欧洲的科技博物馆,多以发电机等工业设备实物布展,它的基本特征是“真实的”“静态的”;到以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为代表的科学中心,将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实验仪器展品化,它的基本特征是“学科的”“互动的”;到以上海科技馆为代表的综合性科技馆,采取主题制展示理念,以叙事性、故事化的展示手法并融入了陈列、互动等展示手段,它的基本特征是“综合的”“体验的”。如今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传统信息传播的模式已经改变,科技类博物馆亦在掀开新的篇章。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方式与途径由单项传播变为双向传输,公众由过去的信息接收者变为现在的既是接受者又是创造者。博物馆的教育模式也随着信息渠道单一化向扁平化的变化发生了相应转变,实体与虚拟衔接、线上与线下互动、馆内与馆外联动。究竟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教育带来哪些价值更新,这些新特征对其教育体系有哪些影响,有待我们去分析思考。

一、认识新媒体

什么是新媒体?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界定众说风云,各有争议,至今没有一个完全的统一。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有专家说,新媒体就是基于网络的传播;也有业内人士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这些认识都正确但也不完全正确,新媒体的关键点是“新”而不是“媒体”,媒体只是其具象的表现形式。20多年前新媒体是互联网,10多年前QQ、短信成为主流新媒体,如今APP、微博、微信等都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可见,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媒体的表现形式也会相应调整。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无法来定义,而是要突出新媒体是一种传播理念的创新应用,抓住创新点,就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新媒体。就目前而言,理解新媒体可以从区别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和模式,而衍生的一种新的支撑信息传播的技术方式和实现手段来着手。

二、新媒体技术在科技类博物馆中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正运用在科技类博物馆中,它们的出现对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场馆展示将面临着转型升级,传统的展陈教育势必将在改革中寻找突破点。那么,目前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是以何种形式表现的呢?

1. 数字博物馆

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最早体现在信息化数据库上,也被称为“博物馆数字化”“网上博物馆”等涉及展品信息管理、展示和查询以及网络虚拟展示。科技类博物馆拥有大量展品与藏品,这些资源通过信息化上线后,观众通过网络平台就可以获得展览介绍、主题活动、藏品查询等咨询内容,是数字传播科学教育的必备手段。

2. 移动端APP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是掌上APP发展的温床。在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5.94亿,占所有网民的88.9%。人们已逐渐习惯了使用移动设备应用(APP)上网的方式。APP以方便浏览、交互性强等优势瞬间被众多博物馆盯上,为博物馆展陈教育而开发的各类APP层出不穷。

3. 体验型互动展品

新媒体构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展示形式,即互动操作体验。体验型展品让观众在亲身操作中,感受展品概念,了解科学原理,既增强了展品的趣味性,又对信息的获取有更深刻的感受。近年来,科技博物馆内大量采用新媒体互动展品,如互动投影、全息投影、多媒体互动游戏、增强现实媒体等。

4. 远程媒体传播

现今的博物馆资源已不再仅仅限于场馆内,场馆外的资源同样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纳入到场馆展陈之中。通过远程传播等网络技术,即可浏览世界各地的实时画面,做到足不出馆尽享无限风光,大大丰富了展览教育资源。

三、改变博物馆发展的主流——新媒体应用

新媒体技术涉及面极其广泛,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科技类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这里仅以增强现实技术为例,以点带面,分析研究新技术是如何给博物馆展示与教育带来变革与发展的契机。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分支,它是将虚拟对象与真实环境相互结合,从而产生效果增强的现实景象所采用的一种技术。美国新媒体联盟出版的《地平线报告》近年来多次提到增强现实技术,认为它是最有潜力改变博物馆发展的主流应用技术之一。借助显示技术、交互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增强现实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与使用者周围的现实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的模拟,使得使用者从感官效果上沉浸在由计算机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其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集成;(2)实时交互,从简单的面对面人机交互,发展到将人与“真实的”空间环境相融合;(3)三维注册,根据三维空间的变化,调整增强信息,使虚拟信息可以精准地与现实信息无缝结合。

四、增强现实技术在科技类博物馆展陈中的作用

1. 拓展学习资源

增强现实,从字面意思理解就可知是对现实状况的增强应用。科技类博物馆的许多展示资源,由于受到空间、时间、形式等原因的限制,其展示内容只能节选或部分呈现。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把展品资源作为一个增强触发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扩充展品背后的故事,拓展展示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把内容尽可能做大。同样,博物馆内的展品资源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还可以原成虚拟展品,让观众带回家使用,如同掀开了博物馆的屋顶,将博物馆内的学习无限延伸。

(1)内容可视化呈现。增强现实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观众的空间智能,提升观众的空间理解能力,能够将一些复杂难懂的科学原理,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立体几何、分子变化、能量传递等各种学科的抽象学习具体化为可视信息,减轻观众的认知负担。对于生命科学中较难观察的自然现象,也可以重建场景,还原其规律及特性,如指触摩卡的恐龙系列产品很好地再现了不同恐龙的体貌特征、生境、食物链等信息。

(2)提供虚拟预演。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虚实融合的特性,在博物馆内就可营造许多平时不易接触的场景效果,例如深海、毒气以及爆破现场等极端环境。观众完全不用担心实验的安全问题,又可以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特别是一些教复杂或危险的操作,可以在虚实环境中反复演练,发生错误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而参与者却可以获得最直观的映像,加强了学习的深度。如Escape team Lab团队为科技博物馆开发的虚拟实验室系列产品。

(3)加强深度体验。增强现实技术让整个参观过程更有交互性,观众在参观以陈列形式为主的展品展项时,通过触发增强内容中的数据、图片及视频等和相关的拓展资源,构建深度阅读方式,同时建立了一种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思考与互动,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接收。

2. 增强现实技术在科技类博物馆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完善认知体系。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崭新的学习模式,形成了更完整的认知体系。科技类博物馆中众多的展品、教具、课程等资源,通过改善交互界面设计,形成有形的可感知的认知新方式,帮助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这种认知方式也开辟了一条促进其在真实环境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拓展了青少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强化了在辅助信息支撑下,锻炼观察、思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造沉浸学习。在沉浸理论中,“挑战”与“技能”是影响沉浸的主要因素。若挑战太高,使用者会对环境缺少控制能力,从而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若挑战毫无难度,会使使用者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1985年,米兰大学的马西米尼和卡里梳理了影响进入沉浸状态的因素与关系,其中有两条可以非常符合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一是需要使用者全神贯注投入,二是使用者能不断地得到直接迅速的反馈。增强现实以其独特的优势,能让观众在博物馆众多资源之中,抛开周围的干扰因素,集中注意力,面对需要的学习内容,通过自然界面迅速反馈的信息,全身心投入于学习内容之中,从而进入沉浸忘我的状态,提高了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效果。

(3)创设情境教育。情境认知理论指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来源。而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因此人们要想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并灵活、正确地应用,必须在丰富的社会真实情境中去认知。情境教育则强调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形象逼真、情意真切、意境广远是情境教育的三大特点。增强现实与情境教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通过增强的画面与真实世界相融合,可以很容易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无论是内容体验、拓展空间、还是参与方式,都符合情境教育的特点,能让观众在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体验别样的情境,感知内容与实践的关联,加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提高整体的参观学习效率。

五、结论

作为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扩大及完善了人类已有的认识领域和知识结构,变革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也为探究周围世界的科学知识提供了重要的交互平台。增强现实技术将博物馆内丰富的展示资源课程化、可视化、实例化,通过情景式沉浸体验与认知,将现有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型,大大提高了展品的可看性与教育的可达性,为博物馆非正式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胡智标.增强教学效果拓展学习空间——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106-112.

[2]齐立森,皮宗辉,徐苗,王树国.增强现实的技术类型与教育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18-22

[3]钱岳林.新媒体与新兴媒体[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8):12-15.

上一篇:写作是一种愉快下一篇:虚拟人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