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表达

2024-09-15

公众表达(通用8篇)

公众表达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 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深刻调整, 不同的利益主体日益增多, 利益需求也逐步呈现多样化趋势。此时, 如果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有效表达, 极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公众利益表达及其意义, 提出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建议, 其核心是法制保障, 关键是拓宽和畅通表达渠道, 着力点是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

关键词:公众,利益,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重大调整。在社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 利益主体的利益观念也发生重大转变, 此时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不能有效表达、利益差距不能有效缩小极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当前我国社会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的利益差距已经相当明显, 这既反映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对不均衡, 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欠缺。因为完善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不仅能够使公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有效表达, 而且有助于社会利益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整体社会的均衡发展。

表达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 现代社会的建设也必然要求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都能够通过有效的渠道充分地表达, 从而促进各方面利益的统筹协调、各种社会矛盾的妥善处理。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和文明社会, 充分尊重每一名公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诉求, 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 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削减社会不满情绪的“泄洪器”。因此, 不断创新公众利益表达方式, 畅通公众利益表达渠道, 建立科学有效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认为, 公众利益表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旺盛需求, 构建起理性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核心是法制保障, 关键是拓宽和畅通表达渠道, 着力点是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

一、公众利益表达及其意义

公众利益表达是协调公众间利益均衡的重要途径, 它是公众有效维护自身利益的行动起点, 也是社会能够合理分配利益的重要基础。我们对公众利益表达的理解,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现实中, 公众利益的均衡不是简单的平均化, 公众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公众间存在一些利益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需要公众利益表达来找出矛盾, 缓解矛盾, 进而降低冲突。第二, 既然公众合法的利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那么公众合理的利益表达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是促进利益公平分配、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第三, 一个稳定的社会必须存在一套有效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都能充分地表达出自身的利益诉求, 当公众间发生利益冲突或者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失时, 公众可以便利的找到一条利益表达渠道, 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利益关切, 这是现代社会必须具有的一种调整功能。第四, 有效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使公众可以采取正常的、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 及时缓解公众间的不满情绪, 减少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最后, 公众利益表达是一种制度性建设, 而政府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责任主体, 所以在建设公众利益表达的过程中, 需要依靠政府建立起社会利益表达的渠道和制度的安排。

二、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核心是法制保障

法律制度是公众利益表达的有效保障, 也是公众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完善法制保障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 注重公众利益表达的法制化建设

应该在充分遵循宪法和法律赋予公众的政治权力和自由的基础上, 完善相关法规建设, 增强公众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利益表达的合法性基础, 将公众利益表达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加强公众利益表达体系的构建, 明确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知情权、集会权、听证权等涉及公众利益表达的基本权利, 这些权利是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能够有效表达自身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在明确公民相关权利的基础上, 还必须将公众的利益表达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必经程序和环节。

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 针对政府中从事公共政策制定工作的主体人员建立起激励和约束机制, 明确规定其责任和义务, 避免政策制定主体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偏离了公共权力委托人的意愿。政府作为公众政策的制定主体, 既是“社会服务者”, 也是“社会参与者”, 这种双重身份要求其必须建立公共服务的理念, 才能真正制定出面向公众的公共政策。通过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引导政府官员以追求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为工作目标, 这是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 丰富公众利益表达的制度资源, 让公民拥有平等的利益表达权利

公民是社会的主体, 公民的各项权利必须得到政府的充分尊重。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 要将不同利益群体纳入决策体制的考查范围, 提高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参与讨论和制定公共政策的积极性, 这种参与方式不仅有利于增进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 而且也有利于政府全面准确掌握公众的利益需求。各利益群体话语权的不平等, 主要源自于当前制度资源的匮乏和制度设计的不公, 特别是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制度支持和制度保障。弱势群体虽然规模庞大、分布广泛, 但他们的声音却很小, 不能传递到决策者的耳边。政府要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平等地享有利益表达权力, 就必须提供一个广泛参与的制度平台, 让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能够充分地得以表达, 从而消除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中间阶层在话语权上的不平等。

完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关键是落实不同利益主体拥有平等的利益表达权利, 从而实现公众利益表达的真正平等,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具体的政策制度把原本法规的权利和事实形成的权利统一起来, 使弱势群体真正享有自身利益表达的话语权。

(三) 坚持依法施政, 促进公众利益表达方式的理性化和法制化

培养公众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 不仅需要完善公众利益表达制度, 增强公众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而且需要政府必须依法施政, 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在公众选择利益表达方式的过程中, 政府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如果政府在处理问题时不能严格坚持依法施政, 或者有意绕开法律、钻法律空子, 长期以来会给社会风气的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使公众感觉到不守法可能比守法反而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 于是不守法行为增多。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会鼓励公众更多地采用非理性化、非法制化的表达方式谋取自身利益, 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 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反之, 如果政府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严格坚持依法施政, 公众会感觉到, 守法比不守法获得的利益多, 不守法会损失利益, 只有理性的、法制的利益表达方式是最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

三、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关键是拓宽和畅通表达渠道

(一) 拓宽公众利益表达渠道

当前, 拓宽公众利益表达渠道的一种重要途径是规范和培育民间自治组织。民间自治组织主要是指经过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未注册的草根组织等。成熟的民间自治组织可以有效整合分散的公众利益表达, 集中形成较为统一的利益诉求, 这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民间自治组织在社会公私领域的独特地位, 属于公民和政府以外的“第三方”, 且具有非盈利性、非官方性的特点, 比较容易整合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 在利益的平衡和沟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自治组织可以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一方面向广大公众传递政府的各种政策制度, 另一方面又能够集合公众的意愿, 向政府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

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还原社会功能, 即把社会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把公众能够自治范畴内的事情交给公众自己依法办理, 让公众自主表达、自主维护、自主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民间自治组织, 首先是完善民间自治组织的立法程序, 逐步制定和建立不同层次、相互配套的民间自治组织的法律法规, 将民间自治组织的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其次政府需要增加对民间自治组织的扶持力度, 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 同时加强对民间自治组织的有序引导, 完善管理体制, 提高履职能力。例如, 在民主基础上建立的工会、妇联、行业协会、行业学会等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 往往代表各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 在促使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相互合作方面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

(二) 畅通公众利益的表达渠道

现阶段, 我国的公众利益表达渠道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公共政策听证会制度、信访制度等等。畅通公众利益的表达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断扩大人大代表的直选层次, 使代表能够真正来自于普通老百姓;二是将竞争机制引入人大代表的选举过程中, 允许代表候选人采取演讲、问答、辩论等多种方式向选民宣传自己的观点、主张, 使选民能够对代表候选人有一个广泛而深入的了解;三是加强人大代表与选民的日常性、制度化联系, 增强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信息互通, 使人大代表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民意, 实现公众便利、有效的利益表达;四是健全公共政策听证会制度, 扩大听证会的参与范围, 完善听证会中公众代表的遴选制度、听证程序制度和会后反馈制度, 并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采用网上听证会, 更广泛的争取民意, 节约公众进行利益表达的成本;五是完善信访制度, 可以扩大信访机关的行政监督权利, 把信访制度纳入法律程序。

四、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着力点是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

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 就是指政府主体以外的个人和组织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形成、规划、执行和评估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的行为总和。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是当前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着力点, 也是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最主要途径。

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就是为公众谋取利益, 增加公众的福利。根据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权力机构, 不可能只有唯一的公众利益, 还会有机构利益、组织利益, 以及公务人员自身的个人利益, 而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可以有效保证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取向, 确保公共政策符合广大公众利益。法律上明确规定公众可以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左右的英国普通法, 该法律中的“自然公正原则”要求任何权利必须公正行使, 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必须听取他的意见。也就是说, 如果某项公共政策对某个利益主体或利益群体不利, 必须听取他或者他们的意见。到20世纪中后期, 公众参与已经在世界大量国家中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 这改变了公共权利的运作模式, 使之由政府单方面主导逐步演变为公众参与主导, 构建出公众参与公共权力运作的模式。

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特点要求必须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首先,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 第一步就要参与公共权力的组建。现代社会制度普遍接受契约国家的思想, 认为国家是由全体人民共同缔结国家契约而成立的社会组织,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通过国家契约, 国家获得公权, 人民获得民权, 而公权来自于民权, 所以必须为民权服务。所以, 国家的公共权力必须是建立人民“同意”的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 人民通过选举的形式建立起公共权力机关, 并通过日常的舆论和定期的改选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 使其对人民主权负责。可以想象, 国家契约精神的落实必须构建完善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使广大公众的意志、意愿能够在日常的“监督和制约”中顺畅地表达, 这既体现了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原则, 也是公众能够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基础保障。

其次,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 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公众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需求, 通过各种利益表达, 最终影响公共政策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公众利益表达显然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它是架起公众利益与公共政策的桥梁, 只有把公众利益有效表达出来, 才能真正落实公共政策的普遍性、有效性, 甚至合法性。

最后, 随着二战后福利国家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 公众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制定和完善更多的公共政策, 政府职责的增多必然引发了政府的部门不断增加, 规模不断膨胀, 权力不断扩张。但是由于政府公共权力机构的固有缺陷, 官僚主义、腐败行为逐步盛行, 政府成本上升、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严重, 直接损害广大公众的利益。而公众积极参与公共政策, 有效表达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 本身这就对政府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监督和制约。

应该看到,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 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建设一直是一道难题。鉴于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不同,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关于构建公众利益表达的借鉴方法。而在当下,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市场经济使利益矛盾逐步显性化、复杂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建设。而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无疑是构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切入点, 它不仅可以使公众有效的表达出自己的利益需求, 缓解各种利益矛盾, 而且可以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 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法制保障的不断完善, 公众利益表达渠道的不断拓宽与畅通,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逐步发展和成熟终将带领我们完成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洪远朋.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4]陈发桂.和谐视阈下公众利益诉求理性表达机制的建构——以民间组织介入为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39-44

[5]任远.形成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诉求机制[J].探索与争鸣, 2006, 1:21

[6]任进.中国完善和发展表达自由保障机制的展望[C].北京:中欧人权对话研讨会, 2005-06-20

[7]黄信瑜.和谐社会与公众利益表达制度的法理思考[J].行政与法, 2008, 5:52-54

[8]朱江华.当代中国公民利益表达缺失的现状及路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9:129-130

公众表达 篇2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公众演说中口语表达的训练方法》的内容,具体内容: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供你参考。口语表达的训练方法(一)发声与正音训练通过训练,可以使自身拥有良好的音质,这样才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没有良好的音质,没有正确的训练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供你参考。

口语表达的训练方法(一)发声与正音训练

通过训练,可以使自身拥有良好的音质,这样才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没有良好的音质,没有正确的训练方法,试图学习标准的普通话是不可能的。

1.发声训练:练气、练声、练吐字

◆练气

发声训练就是说话训练,说话与唱歌相似,都是以气托声的,要有气力支持,所以练气的过程就需要分解吸气、呼气、补气三个内容。

① 吸气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系里,凡是训练声音的人,都有很严格的系统,本科四年中有好多训练的内容,例如吸气要气沉丹田,就是要吸到好像裤子要掉似的,让肚子瘪下去,胸腹涨起来小腹收缩,然后胸张开,尽可能地张开。这里有一个注意事项,就是吸气的时候,不要耸肩,不要提肩,吸气的时候可以想像闻花香,想像 3 米之外,有一处玫瑰花含香带露,芬芳四溢而自己则要把这些香味全部吸入腹部。

② 呼气

呼气的时候,要尽可能从底下控制,不要一下吹完,可以想像呼气的时候是在吹蜡烛,想像 3 米之外有一只蜡烛在燃烧,需要呼很长时间的气才能将其吹灭。通过吸气和呼气的练习,可以在播音过程中,或在讲话过程中,或做报告的时候,如果需要讲很长的句子,就可以通过吸气呼气来控制,以便能将其一口气表达完。

③ 补气

在表达更长的句子时,如果一次吸气或呼气不能将其说完,就需要用补气的方法。补气一般是让气流冲击声带使其振动,专业的名词是“发气泡音按摩声带”,练到一定程度,气流冲击声带,就是类似打呼噜的效果。

◆练声

练声训练就是预声带、练嚼肌、挺软腭的过程。在正式讲话之前,一定要先进行预热,要让声带进入状态,例如,可以找一本书,字正腔圆地去念,调整心态到位,把微笑表情也调整到最自然。可以想像面前有一朵美丽的花,要使用语言来赞美它,在这样的心境中调整表情,使自己进入最佳状态,才会有最好的成绩,时刻保持心理是灿烂的舒展的,人生才能舒展灿烂。

在日常生活的空余时间,也要经常练一练,喊一喊,对声带进行预热,练嚼肌,张开口嚼,再闭口嚼,然后活动活动腮帮子,让它自如一些,为了让嘴部的肌肉得到充分的运动锻炼,可以学鸭子“嘎、嘎”地叫,只有长期锻炼,声音才会产生共鸣。

◆练吐字:字头、字腹、字尾

口语表达的训练方法(二)两条肺活量训练的办法:

① 深呼吸、憋气、坚持、慢呼。

先深呼一口气,然后憋一会儿气,接着坚持一段时间,最后慢慢呼出来。

② 吹蜡烛、5 米棒。

要想使声音很清亮,能够“打”出去,就需要进行声音响度的训练,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在清晨或者是爬山的时候,在气喘吁吁中大声讲话。这种训练犹如田径运动员为了跑得更快,腿上绑沙袋一样,超负荷地去运作,长期负重训练以后,当沙袋解开的时候,就能跑得更快。在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去大声说话,提高自己的声音响度,在恢复到自然状态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使声音响度得到提高。所以说,声音响度训练最好是在清晨跑步或爬山时,在气喘吁吁中高声说话或背诵文章。

口语表达的训练方法(二)正音训练:方音辨正、绕口令、活舌操

正音有以下两方面含义:

◆学会用普通话演说,最佳办法就是找出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对应差异,改善之。

◆针对吐字含混不清、不能归静的情况提出训练要求:由慢到快绕口令,坚持做活舌操,进行方音辨正。

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能让自己的表达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

有一次,外国记者想取笑中国人,对周恩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请问阁下,中国人走路为什么都低着头,我们西方人走道从来都是抬着头。啊,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周一琢磨,发现了这个记者的意图,就对他说:“我告诉你啊,这说明中国人民在走上坡路啊,在上坡的时候我们攀登,重力前移,才能往上攀登,你们这样是在走下坡路的。”

还有一个记者又问道:“请问阁下,中国人为什么管自己走的路叫马路?”很洒脱地说:“中国人民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在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他们在周办公厅的办公桌上看到了一个美国生产的派克笔,于是记者又问:“阁下,您也用我们的派克笔?”说:“不好意思啊,这是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啊。”以他幽默智慧的语言,使得这些刁难的记者无言以对。

◆方音辨正

方音辨正是指由方言变为普通话的过程。普通话演说训练要求找准自己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对应差异,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改善。普通话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长期不懈坚持使用,才能使发音得到纠正和提高。方音辨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辨正:

① 声母辨正:z c s zh ch sh n l 等,例如通过对单词“支持与字词、实说与思索、哪里与拉犁”等容易混淆声母的发音练习,由慢而快地练习准确发音。

②韵母辨正:en eng an ang un ong 等,例如单词“认真与人证、安全与昂扬、温暖与隆冬”等就是韵母辨正中容易出错的发音。

③ 调值辨正:阴、阳、上、去、轻声。例如“妈、麻、马、骂、吗”这几个词,发音都是 ma,但调值不同,所代表的字也就大不相同,需要通过多次反复地练习发声来进行区别。在训练的过程种,可以借助类似“妈妈

骑马,马慢妈妈骂马,妞妞骑牛,牛扭、妞妞拧牛”这样的绕口令来练习。

【案例】

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在墨西哥海边上看海景时,看到一个渔夫摇桨拨橹,划着一个小船过来了,他就想,这么简陋的设备怎么能打到好鱼。于是他跟这位渔夫简单地寒暄几句以后,问对方用多长时间打的鱼,对方说没用多长时间,他又问:“你今天怎么不用很多时间去打鱼?。”渔夫回答:“我打的这些鱼已经够我一家老小生活得很好了。”他接下来又问对方剩下的时间干什么,渔夫说:“我回去跟我的孩子们玩一会儿,中午跟老婆睡个午觉,傍晚的时候到镇子上去跟朋友们喝喝酒,玩玩吉它。我很充实,很快乐。”这个经济学博士说:“我是学经济的,我跟你计划一下。你每天多拿一点时间去打鱼,那你就能打很多鱼,打鱼多了就有了更多的钱买个好船。有了好船就能打鱼更多,然后你就可以建一个船队。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在墨西哥城买房子,到城市居住,你还可以到海边去居住,也可以悠哉、游哉地跟你老婆睡个午觉,然后跟孩子们玩,到小镇上喝个酒。”结果这个渔夫说:“转了一圈之后,还不是回到了我现在的这种生活。”

公众表达 篇3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混淆视听的道德立场,没有故作高深的人性反思,而是毫不暧昧地呈示正义与邪恶,不容置疑地表达对生命的爱与尊重,并且通过丰盈的细节和准确的铺垫,挖掘出一个个卑微个体内心深处的人性光芒。按道理说,这种基调和技术组合方式在好莱坞电影里都是大路货,而在我们的银幕上,却仿佛久旱之后猝然降临的及时雨。

最首要的是叙事。在“第五代”早期,张艺谋不仅以其视觉天才傲视同侪,其影片的故事也最晓白通畅,这是他能够最早为国内观众和市场接受的原因。然而进入“大片”时代,丢弃了“文学的拐杖”,“张氏影片”一度变得虚空而混乱。这一次,依托严歌苓的原著小说,加上刘恒的二度创作,影片在故事基础上有了可靠的保障。从故事的逻辑来看,风尘女子为教会学生以命易命,并非谈得上多么高妙的立意,但却非常符合好莱坞电影的编剧程式,即非常环境中的人物境遇转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剧本进行了非常细致而有效的铺排设计,不断地让两组女性或明或暗地发生冲突,从中获得剧情推动的正面能量。

一方面是外在的推动,从争夺厕所的冲突中女学生因流弹的意外丧命,到日军搜寻之中被书娟有意放下的地窖盖板,妓女阵营中的愧疚之情一直在积攒;另一方面是内在的觉醒,女性命运的相互垂怜以及不多的话语中带出的悲苦前史,都在不断催化着救赎与牺牲行为的实现。在这大脉络之下,剧本并未想当然地回避掉牺牲个体内心的犹豫、徘徊和恐惧,而让这些最终登上道德巅峰的神女们保有了常人的弱点和不足,使之获得更加立体的真实触感和丰富的人情况味。

某种程度上,影片堪称中国电影最接近好莱坞的一次尝试。不论是工业技术的高度匹配还是叙事方式的全面契合,还有那一点恰到好处的人道主义,使之像一架严密运转的复杂机械,每一个零部件都经过了反复的算计,精密异常,机械性能尤佳,却也先天地失去了几分粗粝的浑然之气。

公众利益表达与群体性事件探讨 篇4

关键词:利益表达,群体性事件,利益表达机制

1 我国“利益表达”的现状与群体性事件

利益表达就是一定的利益表达主体, 通过一定渠接或间接地向利益表达客体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主张利益, 并以一定的方式努力实现其既定目的一种政治参与行为。俗话说“不通则痛”, 当群众 (特别是弱势群体) 有强烈的诉说欲望却无处诉说或即使诉说也无人理睬的时候, 群众内心便会产生强烈的怨恨和不满, 当这种愤恨积累到群众无法忍耐的程度时, 便会爆发出来, 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总的来说, 我国当前利益表达存在的问题有:第一, 利益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 利益表达机会不均等。如果把我国社会分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 那么强势群体由于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较高, 在社会决策中有能力行使更多的话语权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而弱势群体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限制, 则很难顺利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由于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均衡导致两个群体的利益表达机会也不均等。第二, 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在我国现行框架内, 中国公民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主要有两种:选举和信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表达利益渠道的最根本途径。公民通过行使选举权选出自己的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管理国家的权利, 但是在实际的具体操作中, 一方面不能保证每个公民都能行使选举权, 另一方面不能确保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利益代表关系, 主要选举作为公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作用就非常微弱了。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益表达渠道, 人民群众通过来信、来访向党和政府传达利益诉求, 成为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信息源,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地方政府视上访群众为闹事的“刁民”, 不仅不予以接待, 反而进行搪塞和镇压, 直接导致“信访量庞大、立案量甚小”的局面, 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这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 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加上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配套, 一些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逐渐显现, 因讨薪、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矛盾冲突不断增多, 群众的诉求欲望也愈显强烈。这样, 在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 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众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切身利益, 以求快速解决或彻底解决问题, 就会通过非制度化的方式向党政部门施加压力, 而这种方式通常表现为群体性事件。

2 群体性事件预防的对策研究

2.1 建立健全政治稳定预警机制, 防患未然

在很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后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当地官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对百姓诉求不闻不问, 向上级汇报工作时掩耳盗铃报喜不报忧, 以致矛盾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引导和疏通而最终爆发成群体性暴力事件。这种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建立起完善的预警机制, 及时准确的把握社会中的矛盾与摩擦, 对可能酿成社会问题、妨碍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偏离现象和失序状态进行预警, 使决策者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方便政府及时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政治不稳定,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即使发生也能迅速按照预案予以妥善处置。

当前, 建立和实施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的主要途径有:第一, 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功能齐备、协调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反应、果断处置;第二,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 要将社会稳定控制系统的触角延伸到基层, 形成上而下管通的信息传达渠道, 以保证决策的及时与准确;第三, 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紧急状态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机制、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机制, 做到在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面前处变不惊、迅速反应、果断处置。

2.2 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充分保障群众的话语权

首先要保障平等化的利益表达权利, 我国宪法平等地规定了我国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 弱势群体的法定权利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事实权利。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强调国家运用强制性力量, 保证弱势群体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和利益表达机会的平等。3因此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权不仅要写在纸上, 更要落实在实际中, 把法定权利和实施权利结合起来, 消除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在话语权上存在的实际不平等。

其次要保证利益表达渠道的合理与畅通。在当今利益多元的现状下, 以搪塞、敷衍的态度对待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忌, 必须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以协调利益关系, 化解利益矛盾。合理的利益表达渠道不在多少, 而在是否畅通, 因此应尽量减少信息传达的层级距离, 消除信息传达的障碍, 让表达主体享有足够的利益表达空间。进一步完善传统的信访制度, 提高信件处理的透明度;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和综合功能, 使之成为各主体表达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完善选举制度, 使选民和候选人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 进一步密切选民与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 通过人大代表畅通无阻地反映利益诉;在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时, 要通过公示、听证、论证等制度, 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知晓度, 进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3 建立健全社会宣泄机制, 疏导控制社会不满情绪

首先, 建立社会良性发展机制, 消除社会滋生不满情绪和不恰当行为的根源。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党和政府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加快经济建设, 消除“绝对贫穷”;调节收入分配, 防止两极分化;加强法制建设, 维护良好治安;立足群众利益, 科学民主决策;坚决反对腐败, 树立良好形象。

其次,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积极引导群众往良性方向发展。舆论对社会心理和公众情绪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既可以进行正面报道, 缓解社会矛盾, 也能够火上浇油, 加剧社会矛盾。因此新闻媒体要从稳定的大局出发, 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次, 要采取“疏导”和“打击”相结合的方式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对待尚未“爆发”的社会不满情绪要积极地寻根问源, 并帮助寻找解决办法, 以化解不满情绪;对于以非法甚至犯罪的方式进行宣泄的要立场坚定的予以打击, 决不能纵然违法犯罪行为。当然, 我们要坚持以疏导教育为主, 以说服教育先行, 未雨绸缪, 及时化解矛盾, 避免违法犯罪的产生。

3 结语

不能否认, 当前阶段是我国矛盾多发时期, 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 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只有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关注群众利益诉求, 同时建立健全情报预警机制, 及时将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 才能尽可能地避免群体性事件,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马建中.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8) .

[2]丁水木等.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8) .

[3]杨清涛.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9) .

[4]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9, (7) .

公众表达 篇5

代言模式是一种双向结构的舆论模式,建立在传媒与受众、信息交流与意见反馈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但在以政治性报刊作为表达媒介的舆论环境中,这一模式又进一步演化为单向灌输模式。灌输模式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先觉觉后觉”,即“余天民之先觉者也,余将以斯道觉斯民也”30。报人与政论作家承当启蒙精英的角色,他们在编发报刊的过程中,除了向受众传递各种社会信息之外,还常常自命为先觉者和民众的代言人,并根据自己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斗争的需要来解释时政,以期引导受众作出与自己预期相一致的舆论反应。

一般来说,为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办报人首先强调的就是自己与报刊在舆论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民日日报》就曾提出,欲“图国民之事业”,“造国民之舆论”,势必要仰仗由新闻记者所组成的“第四种族”。因为他们“由平民之趋势迤逦而来,以平民之志望组织而成”,代表平民发言,“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31。《俄事警闻》也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半开化之国”,报刊与新闻记者“欲求尽职以为开明之母,则必毅然决然以救主宏宣道妙畅演福音者自居”32。而《觉民》同人鉴于举国上下“昏昏沉醉”的现状,则发愿要以“愚公之志”、“精卫之诚”担负起“觉民”的重任33。1910年梁启超在为《国风报》撰写“叙例”时,干脆将理想中的立宪政治归结为“舆论政治”,并提出报馆的“天职”就在于制造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健全之舆论”。进而据此提出“五本”、“八德”说,作为报馆应当谨守的办报原则34。显然,所谓“五本”、“八德”云云,实质上是为办报人如何操纵舆论制订了一套有序的运作规范。

在灌输模式中,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意见反馈虽然在形式上仍是平等的,但究其实,传媒处于“移人”、“监督人”,而非“移于人”、“监督于人”35的支配地位,而受众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成为传媒的宣传、启蒙对象。尤其是辛亥前数年间,一些新创办的政治性报刊,如《政论》之于政闻社,《预备立宪公会报》之于预备立宪公会,“竖三民”之于革命党等,几乎完全成为政治集团的传声筒。在这些报刊中,社会舆论被政治宣传所取代,甚或成为政治集团意识形态的代称。尤有进者,某些报刊完全沦为党派政团的政治“喉舌”和舆论工具,成为“党争之利器”,报刊言论则“有私党而无政见”36。报刊及报刊舆论的党派化、工具化,既是公共领域和公众舆论趋于繁盛的表现,也是其发生某种折变的开端。

报章代言模式与灌输模式可以合称为代言-灌输模式。由于政治文化思潮的演进以及人们对报刊传媒社会功能认识的深化,二十世纪初,代言-灌输模式实际上已成为上海社会舆论表达系统中的主导模式,无论是绅商、资本家、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知识女性等“中等社会”,抑或是下层民众,无不注重利用报刊来发表意见、通报消息。以1901年3月的两次张园拒俄集会为例,集会前,《中外日报》等报刊是集会者用以刊载传单、告启的传播工具;集会后,报刊又成为他们传递消息、发布函电、发表评论的舆论媒介。事实上,清末十年间,报刊在沪上历次大规模民众运动中每每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舆论组织和社会动员功能。

通过报章代言-灌输模式所表达的社会舆论,至少在形式上综合了所有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的社会公众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意见和要求,因此,这一舆论,就其性质而论,可称之为“公众舆论”。公众舆论源起于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与讨论,经由具有“公共性”的报刊传媒的整合、提炼,并以理性对话的方式来衡量是非利弊,因而具有批判与启蒙的双重特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大体上说,代言-灌输模式及其所荷载的公众舆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公众表达 篇6

公共空间与公众舆论从来就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对其功能的自我理解表现为公众舆论范畴”。 (1) 从舆论到公众舆论的发展, 经过一系列坎坷的过程, 其间伴随着政治、文化以至大众媒介的发展。在网络这样一个新媒体的语境下, 所谓的公共空间究竟是否存在?而这也是梁文道和莫之许两人此次争论的焦点。

一、二者争论的焦点

梁文道在他发表在《南方周末》的文章中认为网络最终会成为孤岛, 理由是:互联网是无尽的资讯宝藏, 让我们各自发掘自己的需要, 发展自己的兴趣, 但它却不一定会使大家更加了解彼此。相反地, 有时它会阻断我们彼此沟通的可能, 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所有人都一定要知道的常识, 也没有什么保证能够打开陌生人话匣子的话题了, 以至于原来开放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小教派, 成了一座座的孤岛, 互相摒弃与拒绝。

莫之许持另外一种观点:一种可能是, 受庞杂对立的诸多信息的刺激, 而变得更包容、审慎和更善于认知判断复杂开放的大社会;另一种可能则是, 从海量信息中摘取自己最喜欢的某类信息, 而该类信息同样也是海量级的, 从而加强了自己原本就单一的立场, 而变得更加不宽容和更愿意用一种固定的立场来认知判断复杂开放的大社会。多元其实获得了比极端更大的胜利, 而这, 才是互联网的力量和希望所在。因而部落最终会是一艘艘从孤岛出发的海盗船, 是越来越壮大的自由舰队在比特海上的驰骋。

其实, 正如康德所说, 启蒙指的是个体能够独立自由地运用自己的心智亦即理性的能力。以上两人的观点恰恰是对于理性或启蒙理性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观点出现差异的争论。梁文道质疑个人的自主理性。在他看来, 即使互联网是它理想状态中的“没有限制出入的门槛, 没有权威的中央管理, 没有身份背景的差异, 所有资讯自由交换, 所有人理性对话”的平台, 他仍然质疑个人的自主和理性是否会被淹没在自由的理性之中。认为理性的自由最后却恰好压制了理性的表达。网络论坛小部落的形成, 就是理性自由压制理性表达的典型例子。因为在一个俱乐部的各次讨论里, 理论上的异质和多元也就是个人自主理性的运用, 将透过相互影响与寻求认同的过程, 慢慢形成自己的主流。一开始, 大家只是不赞成某个观点, 然后有人开始宣称“鄙视”持有某种观点的个人, 再来就有人用上了粗话, 最后则出现了追杀通缉令。匿名的条件一方面保障了大家, 同时也加剧了这种话越说越极端、你激进我比你还激进的倾向。渐渐地, 一个论坛从国事讨论变成了征服世界的幻想乐园, 另一个论坛从标榜理性变成了要把所有愤青都丢到海里喂鱼的小圈子。因为每个人都在匿名的状态下隐藏或忽略了所谓私人的理性, 可以自主运用自己公开的理性, 因而, 各种不同的, 差异的, 多元的观点汇集到一起, 然而其中的一些掌握理性权力或者意为公共话语权力的人用自己的理性压倒了其他大多数人理性的表达, 从而使理性的自由表达从根本上受到了梁文道的质疑。

而莫之许恰恰以对自由理性的信心反驳了梁文道的这一观点。他也承认这样的可能性:“网络是匿名者的天堂, 暴民狂欢的乐园, 终于, 原来开放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小教派, ” (2) 但他更坚定地认为, “网络促进了异见的交融, 而为理性留出了空间” (3) 是网络论坛或部落对于公共空间作出的更重要的贡献。这基于一种对康德所区分的理性的私下运用和公开运用观点的信任。就康德的观点来说, 个体的人在现代社会中, 因为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这一现代性的特点, 个人都是“机器上的一颗齿轮”, 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 所以必须遵循各种各样的为了保证社会运行或效率的规章、规则去寻求特定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欲望。理性必须从属于所考虑的具体目的, 理性在这里受到了压抑。但除此之外, 理性还有另外一个运用的空间, 就是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当人脱离了分工成为一个自由主体时, 他就只是为了运用自己的理性而运用理性, 所以他所运用的理性就是自由的。正如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的论坛和部落里所呈现的, 个人都以一种匿名的方式出现, 不再是现实世界中的一颗齿轮,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 至少表面上处于平等的个体。虽然个体的起点也就是心智、能力有所不同, 但介入和运用网络的规则是一样的,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表主题在论坛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至于观点是否被接受、是否产生影响, 要看个人运用公开理性的能力。这样的观点使得莫之许必定有着对网络乐观的坚定性的一面, 就如他所说的那样:“在每一个论坛我都能结识一大批原本并不认识的同道, 也能看见若干青年成为自己的同道, 我们不愿意成为自我封闭的小教派, 而更愿意在自由、开放、多元的气息中生存, 于是, 我们这些同道最终则如同某个网友戏说的那样, 犹如一群蝗虫, 四处寻找着可以栖身的绿洲, 又或者如我的朋友和菜头更诗意的比喻来说, 就好比是一群流人, 在茫茫的比特海上, 肆意徜徉, 随性驻足。” (4) 因而相信网络论坛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新式的公共空间。

二、公共空间与公众舆论

然而, 在梁文道看来, 公众舆论或者由个人主体理性引发的舆论并没有可能在各个部落之间交流起来, 因而舆论并不具有公众或公共的特性, 那么, 所谓的公共空间也就不可能存在, 存在的只是一座座孤岛, 相互隔离, 沉溺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怡然自得的一个个小群体。而在莫之许的眼中, 正是对公开的理性能力能够在网络中自由运用的信任, 新语境下的公共空间恰好在网络中形成。

其实, 对于所谓的公共空间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历来有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哈贝马斯公开提出公共空间概念后也曾遭到不少的批评。哈贝马斯关于公共空间的观点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1) 在欧洲的封建领主特权时代, 存在的是代表型的公共领域。在欧洲封建时代中, 作为权威化身的贵族“是一个公共领域里的人物, 他的举动越有教养, 他的声音越低沉洪亮, 他整个的本质越有节操越有节制, 他也就更完美无缺。他所拥有的其余一切, 如能力、才华、产业, 似乎都不过是附加品而已。” (5) 在还没有市民阶级的封建特权时代, 通过代表, 比如贵族、绅士, 这些人进入公共领域并在其中制造一种郑重的气氛。 (2) 公共权力领域。随着启蒙的现代化的发展, 代表型的公共领域被市民阶层瓦解, 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 即公共权力领域。“公共权力具体表现为常设的管理机构和常备的军队;商品交换和信息交流中的永恒关系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的国家行为。” (6) 个人, 即纯粹的私人被排除在了公共权力范围之外而无法参与其中。就如传统的大众媒介语境下所谓的共公空间/公共领域, 就是指的这样一种领域。个人, 没有公职的、没有权力的个人被排除在此之外, 只有选择观看何种讨论的自由, 而没有传播或公开讨论的自由。 (3) 理想化的公共空间, 就好似今天对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形成的公共领域的乐观估计那样, 是一个自由的, 个人可以独立自主运用心智能力来提供相关的公共事务的信息以及参与公共事物的讨论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参与讨论。网络论坛和部落的出现之始使得许多持乐观态度的人着实兴奋了一把。但随着具体的网络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又引起了人们无休的争论, 就比如梁、莫之争所呈现的那样。

在承认网络具有公共性和公共空间特性的前提下, 当保证个人都能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提供信息或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时, 复杂的问题随之而来。各个主体的心智、文化背景等我们通常称之为个人化“文本”的东西不尽相同,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个人主义的立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而每个人所提供的观点都是具有自己的印记的。那在这样一个自由的匿名的公共空间里, 各种观点和个人舆论如何调和、如何作用, 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纵观现在网络发展的情况,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 即促成了社会运动;一种是消极的, 即酿成了网络暴民。按照哈贝马斯的互动交往行为理论所说, 他所强调的是通过个人运用自主的理性, 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协调、讨论, 最后达成一种基于主体间性上的共识, 来达到某种公共的目的和效果。比如经由网络讨论而促成的一些社会运动。但与此同时, 许多人又发现了这一互动交往行为的弱点, 当个人的观点杂乱纷繁、各说各话, 无法自主调和成一个主体间性的共识时, 一些极端的声音就有可能占据主要的位置。由理性出发的讨论最后成了一种感性的情感宣泄, 各种谩骂、侮辱、诽谤、讽刺、调侃都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中呈现。潜在的主体被视为一群失去了理性的暴民。使得原来试图标榜为理性乐园的网络最后成了感性宣泄和表达的领地, 感性反而取代了理性, 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动摇了人们对新媒体语境下所谓公共空间的信任。

三、网络公共对话是否可能

正如上文所说, 哈贝马斯认为他的互动交往行为理论所形成的共识能够达到一个理性的表达公共舆论的目的, 或许也可能是一种掌控话语权的可能的方式。然而, 也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现实的发展和各种反面现象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反驳了交往行为理论的现实可行性, 是否真的如他所说能达成一种积极的共识?

提到公众表达权力的问题, 就回避不了对于公众舆论的看法。对于舆论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批判主义的, 认为公众舆论重要的功能是“辨别美德和恶行, 而美德又完全是根据公众的评价来衡量的”, (7) 也称为哲学法则;另一种看法是功能主义的, 认为公众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如果没有被统治者的普遍舆论, 任何立法机关都无法发挥作用, 普遍舆论是立法的媒介和喉舌。” (8) 是为统治和社会的完善服务的, 那么, 网络所形成的公众空间中的公众舆论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话语权在这里是否又能获得?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网络是匿名者的天堂, 拥有更高理性自主能力的主体, 更容易在争论中获得话语的权力, 而这样的主体有可能是两个极端的带领者———社会运动或网络暴民, 所以总是游荡于积极与消极之间。而真正的所谓理想的大众的民主, 似乎只是一种对于网络乌托邦的寄托。

不可否认的是, 在所谓的现代性或者后现代性语境下, 网络确实提供了一种公众表达的可能性, 但它不可能是所谓的理想的。因为在这种语境下, 社会本身的特性就是不断的超越和批判自己。“后”通常被认为具有批判和思辨的含义, 并不一定是时间意义上的区分, 现代性本身就包含了后现代性或曰反现代性。现代性是一个不断自我批判、辩驳的过程。在这种语境下的公共空间也如此。而网络正是这个时代的技术和文化先锋载体, 它所形成的公共空间及其所承载的公众表达问题, 也不是或不可能是一个定论, 而是要在不断的批判和超越中, 往更加积极的方面去努力。而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又常常让人们望而却步。比如哈贝马斯, 他所提出的交往行动理论在他的批判思想中显得如此乌托邦化和幼稚可笑。我们往往能够发现, 一种思想的批判是深刻诱人的, 但试图在批判后提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法就往往变成无力的了。对于网络的公众表达也正是这样。我们所能做的, 也许仅仅是遵循它的自然轨迹, 在合适的时候作出适当的判断, 仅此而已。因为有谁能够坚定地宣称他能预知未来呢?

摘要: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公众表达是否是一种新的可能的乐观前景?有人对网络所展现的公共领域空间的特性充满信心, 有人在网络迄今出现的一些反公共空间忧心忡忡, 到底我们对网络公共性的态度是过分信任还是没有充分认识?本文试图从日前网络上兴起的关于网络公共对话可能性之争的梁文道和莫之许的争论出发讨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公众表达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部落化,公共对话,可能性

参考文献

[1][5][6][德]哈贝马斯著, 曹卫东译:《哈贝马斯精粹》, [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P.68、P.48、P.53

[2][3][4]引自莫之许D博客文章:《致非网友梁文道——自由舰队的最终胜利》, http://www.bullog.cn/blogs/mozhixu/archives/150626.aspx

公众表达 篇7

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的数据, 至2012年6月, 我国网民达到5.38亿, 手机网民达到3.88亿。毫无疑义,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民拥有国。但无独有偶, 近来一些网络热词如“表叔”、“房叔”、“情人反腐”、山西“瞒天过海”、“袁厉害”事件等等, 不断地拷问着我们的政府和政府官员, 大量网民在激烈的转帖和愤怒的评论中, 让我们的政府陷入了危机和尴尬, 并引出一系列的反问:为什么大量的不作为和腐败只有在网络中被公开才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而这些被公开的是否仅仅是冰山一角?公众是否有权知道政府的决策并对其权利运用进行监督?政府究竟应不应该自觉地、客观地公开相关信息并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公众有没有权利进行网络问政?公众网络的“舆论倒逼”, 是否意味着政府公信力和公众知情权关系的严重倾斜?公众这些“沉没的声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被政府真正重视?

一、公众知情权在权力监督过程中必要性和缺失的原因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指出, 要切实“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由此可见,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已经成为我国今后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 权力监督是公众合法权利

权力监督, 实质上就是针对权力的一种特殊的制约关系, 是权力授权关系的重要体现, 是委托权对受托权督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正如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的那样, “政治社会或由他们组成的立法机关的权力, 绝不能扩张到超越公众福利需要的范围, 而是必须保障每一个人的财产……这一切不为别的, 只是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众福利。”所谓知情权, 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 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当前对知情权划分比较流行的是“三权说”分法, 即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情权。其中, 知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事务、政府行为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 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权力。由此可见, 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能够保障公民天然享有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

(二) 政务公开是权力监督的有效手段

马克思在研究了巴黎公社后曾指出:“公社可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诩决不会犯错误。它把自己的所言所行一律公布出来, 把自己的一切缺点都让公众知道”。如今的西方国家也普遍实施政府政务公开制度, 实践证明公开机制的建立并没有损害政府形象, 反而有助于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提高社会的稳定程度。从我国公共权力监控的机制来看, 公众知情权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外部监控机制中重要方式的社会监控, 是指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行使过程的监控, 又称为群众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第二十七条指出:“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经常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这为群众监督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依据。公众知情权与社会监控二者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整体。公众知情权是社会监控的前提, 没有公众对政府信息的随时掌握, 就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政府管理过程中的过错和失误, 不能有效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 不能有效抑制腐败的产生, 社会监控亦无从说起。反过来, 社会监控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大大提升公众知情权的社会地位, 使得更多人重视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性。

(三) 公众权力监督缺失导致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

现实中大量的普通社会成员却很少真正能享有和履行这一个作为自己利益表达的重要权利。而在传统的官本位思维方式的淫惑下, 相当部分的官员把普通民众“P民化”。所谓P民, 就是人微言轻, 不被重视, 如果你要诉求什么利益、表达什么利益、维护什么权利, 被断喝一声“你算个屁啊”。从某种程度上说, P民社会不仅在于民之“算个屁”, 更在于P民权利或权利意识的沉默或被沉默。整个社会基层的群体表达只能通过虚拟的网络, 情绪化地发泄出来, 由于难以得到最终的合理解决, 越积越多, 最终成为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集中来源场所。事实上, 从我国近些年不断激发的社会矛盾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背后就可以看到, 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普通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造成利益受损而无法得到合理保障, 政府与公众形成严重的不平等, 甚至严重的对立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切实转变观念, 主动、透明政务公开, 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这是一个多元社会, 也是一个百舸争流的观点时代。多元社会, 众声喧哗。不能否认在众多的公众网络舆论中, 存在着大量的情绪化和偏激, 这种偏激既源于公众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对全局系统分析, 但更主要的是在于缺乏对事实真相了解的有效途径, 信息不对称, 是对种种事件背后隐藏的现有政治体制和政府运作机制知情权的边缘化而产生的巨大失望, 面对强大、强势的政府和官员, 加上网络“隐蔽身份”的特性, 在“网络衙门”前击鼓叫冤或齐声声讨成了一种表达正义与愤怒的手段。并不是网络中所有的声音都是正确的, 也不代表网络舆论反映了全体民众的心声, 但公众的网络问政却代表了主流民意, 那就是他们对于政府公信力的严重怀疑和对政治、社会进步的严肃关注。

(一) 权力阳光化是公众知情权的基本前提

美国学者乔治·艾米克曾提出:“让阳光照亮体制, 阳光是最理想的消毒剂。政府总是在暗中关起门来, 放下窗帘运行, 不留任何记录。在这种情况下, 细菌自然可以繁殖滋生了。收紧政府在运行中那些容易腐败的程序可以减少政府的腐败。但是, 如果收紧的程度不同时向公众公开的话, 仍然起不到作用。而且, 某些政府行为……几乎不可能给它安上程序这一道篱笆。在这种情况下, 阳光实质上是唯一的消毒剂”。在我国现阶段, 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 职能设置不科学、结构不合理、腐败低效、权利寻租、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现象比比皆是, “官场效应”严重屏蔽了政府与民众的联系, 也同时屏蔽了公众对政务的知情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权力阳光化”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 包括“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十八大报告) , 具体说包括重大决策听证制、重要事项公示制、重点工作通报制、政务信息查询制、政府官员财产公开制、权力运用社会监督制等等。责任政府四项制度包括行政问责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只有真正成为“阳光政府”决策公开透明, 才能使人民充分享受知情权、监督权和“温暖”——即政府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真正倾听民众呼声, 正确对待民众的各种利益诉求和表达。

(二) 政府应主动利用网络平台, 高效、及时、正确地发布信息, 提高公信力

从“非典”、“汶川大地震”到“2008雪灾”, 我国政府都采取了比较开放的即时信息发布, 事实证明, 大量真实的、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 并没有引起意想不到的全民性恐慌, 反而因为公众了解了事实真相变得更加镇静, 齐心协力, 共赴国难。但更多的是目前大量政府信息以及官员行政作为的不公开, 因此诸如“郭美美事件”, “表叔”、“袁厉害事件”等个案一旦被公开, 很容易引起公众对整个政治体制“多米诺效应”式群体性负面联想, 极大地损害了共产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事情发生后一些政府在网络中缺乏诚意、善意, 不着本质的诠释又同时伤害了公众对共产党与政府的信任, 尽管像“秒杀官员”的处理方式一时赢得了民众的叫好, 但相信在叫好声中恐怕更多的是对“暗中关起门来, 放下窗帘运行”的各级政府更大的不信任, 因为我们必须注意到当前权力监督改革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点事实——在我国, 无论是内部的行政监督还是外部的法制监督和社会监督, “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正如行政学家罗森布罗姆提到的“公共管理者在其专业领域可谓是专家, 外人无法挑战其专业性, 也不能用间接的方法揣摩其决策或行动;同时, 公共管理者掌握着一般人无法获知的信息。公共管理者所拥有的特殊专业知识和信息, 使得他们比监督者更具有优势, 可以躲避监督。”只要当政者是信息优势者, 就拥有一些公众所不知的信息, 他们就有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谋取私利, 民众自然对个案事件产生的全面性负面联想也就无可指责。因此各级政府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 通过政府决策和行政作为透明度, 对公众的质疑、诉求、各种利益关注、表达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沟通, 才是提高公信力、拉近跟民众的关系、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正确途径。

(三) 正确、平等地对待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诉求

正如《人民日报》“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所说的那样, “当表达权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政治权利, 重视这些声音, 是协调利益关系、理顺社会心态的起点。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 正经历着急剧社会转型的国家, 广大群众的声音被聆听、被重视, 尤为重要。”仔细分析大量网络发布的公众“声音”中不能发现, 许多“声音”的背后隐藏着种种的无奈与无助, 这些不被重视的弱势声音的发音者其实就是弱势群体, 他们在强大的政府和官场面前无法被倾听, 无法表达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 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事实上, 从我国近些年不断激发的社会矛盾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背后就可以看到, 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普通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造成利益受损而无法得到合理保障。网络的高度发达, 已经完全改变了舆论传播的生态环境, 政府早已失去以往“一言堂”、仗权欺人、以权压言的封闭式、单向性的舆论主动权, 无视、仇视公众舆论只能是压制民众法定合理表达的树枝, 结果引起强烈反弹打到自己。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 “为人民而改革, 是改革的唯一价值;尊重人民意愿, 是改革的唯一立场。”人民日报在2012年2月发表评论《宁要微词, 不要危机》中提出“改革有风险, 不改革党有危险”, 如果我们今天不能正确对待民众的舆论, 哪怕是一些矫枉过正的舆论, “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 导致矛盾激化”, 亡党亡国, 也并不是危言耸听。

习近平说, 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 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因此, 习近平强调, 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 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就本文而言,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在全体民众已具有强烈主体意识的改革年代, 我们的各级政府是否应该深刻反思该如何平等地对待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 是否应该正确对待各种过去被我们轻视、忽视的“声音”, 甚至放下身段, 去主动“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 唯有此, 我们的党才能真正成为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和谐, 人民才能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摘要:本文针对在网络高度发达、广大网民问政主观能动性空前高涨, 利益表达意愿空前强烈时代背景下, 政府信息公开不透明、信息发布严重滞后, 形成了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 公众知情权、表达权被人为忽视。网民“民意倒逼”, 已经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形成了巨大的困惑。这种网络时代下的政府公信力与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关系严重倾斜、不对称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加以有效解决, 将误党误国。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公众知情权,公平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M].刘恩根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杨舒婷.权力监督视野下的知情权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4]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N].人民日报, 2012-5-26

公众表达 篇8

首先, “媒体”指的是传播信息的介质。“新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媒体 (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 的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是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移动网络等, 它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 手机上网为平台, 以大众为传播目标, 以定向为传播目的, 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个性化即时消息传播平台, 又被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时代, 通讯的便利让信息的迅速流通成为可能, 因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 媒体中的信息量巨大。而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出现, 为新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市场, 使移动化的传播方式成为可能。在新媒体时代, 移动设备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有了发言和分享的权利, 所以传播主体开始走向多样化。在新媒体时代, 每个人在生活中接触的信息不一样, 所以想要表达的内容就不一样, 移动设备的普及使随时随地分享信息成为现实, 也实现了传播内容的多元化。

二、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的热门文本的表达特征

“新媒体”时代下, 微信作为一款兼容私密聊天和社交传播平台的软件, 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微信公众平台从2012年8月上线至今, 经过3年多的发展, 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已经过去, 目前面临微信公众号运营难度不断增大、获取用户的成本持续增加、用户阅读量难以提高等运营障碍, 但这并不影响用户对于公众号的刚性需求。根据腾讯2016年3月发布的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 微信用户已达6.97亿, 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 61.4%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在微信功能的使用调查中, 公众号的使用率排名第三, 仅次于朋友圈和收发消息两大功能的使用。同时, 就传播方式来说, 微信的传播方式更多是直线传播, 用户喜欢某个内容然后推荐给朋友, 更具有亲和力和传播效力。因此, 公众号推送的阅读量能超10万的热门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必定有其独特性。

我们对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的受众性调查的结果显示, 在微信的红利期过去后, 七成以上的用户存在“积压了许多微信订阅号的未读消息”的情况, 且用户只会从众多公众号的日常推送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查看。因此, 在用户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是否要订阅公众号或是否要阅读公众号的推送消息的情况下, 对推送的文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中显示, 促成用户分享文章的三大要素是价值、趣味、感动, 满足这三点其中的一点, 就能触动用户的痛点, 使一篇文章成为“高阅读量的文章”。而要成为“高阅读量的文章”, 需要的不仅仅是优质的内容, 能引起用户阅读兴趣的一些不同于传统的文本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对收集的60余篇阅读量超10万的推文进行文本的阅读和探究后, 我们从推文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出发, 归纳出一些“10万+热文”特有的表达形式。

(一) 推文的形式

1. 标题句式多样化。

微信公众号在消息推送过程中只能让用户看到标题, 而用户需要根据标题选择是否查看内容, 因此势必出现一大批“标题党”。标题若要吸引读者, 必定不能循规蹈矩地用传统的一句话概括事件诸要素的方式, 而是标新立异, 多以疑问句、感叹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 从阅读量过10万的推文的标题可以明显看出这一趋势。

例如, 标题《情!绪!是!会!影!响!智!商!的!》利用了多个感叹号来凸显一个稍显“骇人听闻”的论断;标题《彭麻麻的英文演讲, 真正的国民女神!》则利用了感叹号与公众人物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标题《国之重器!又一国产大飞机震撼登场!》则是很好地把感叹语气与人们“振兴中华”的愿景结合, 达到了振奋人心的效果, 大家都希望看到祖国愈发富强;标题《饭桌上劝你喝酒的“朋友”, 是在帮你召唤7种癌症!》则塑造出了一种让人心惊的气氛……这些推文的标题都是利用感叹的语调和犀利的语句塑造出一种让人心惊、让人有点紧张的情绪, 感叹号配合大胆新奇的语言, 给用户一种这篇文章的内容很“有爆点”的心理暗示, 出于好奇心或者八卦欲, 许多用户会点开文章进行阅读。

除了感叹句式外, 设问句和省略句也是标题常用的句式, 如标题《中国免除外债穷大方?看完这5个事实你就明白了》是结合了时事热点进行标题的设置, 让人通过标题就明了这是解析中国“免除外债”的决策的文章, 国事当然会得到大家的关注;标题《为什么总有些三文鱼, 一副不想活的样子?因为它们抑郁啊!》则用了一个充满趣味的设问阐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标题《评论∣看“老虎伤人事件”我们还应该了解这几个问题……》则是利用了热门事件, 针对大众“刨根问底”的猎奇心理……这些标题都运用了设问、省略等多种句式, 针对用户的心理, 即所谓人性的弱点——好奇心、八卦欲和窥私欲等, 利用文章内容和时事要闻、热门事件或八卦爆点的重合部分拟写标题, 使标题产生较高的可预期性。就像文学理论中读者在阅读中的期待视野, 能够让用户只需要看标题, 就知道他可以通过文章读到什么信息, 而若是用户对标题的期待刚好符合自身的需要, 自身的软肋被戳中, 那么就成功建立了用户和推文的联系, 也为接下来的推广和分享提供了可能。

2. 语言表达的非规范化。

自产生文字以来, 就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相对于口语的随意化、生活化, 书面语更注重一些规范化的表达。而在凸显社交功能的微信公众平台, 虽然是以文章为推送的主要内容, 但是为了适应时刻都在产生新用语的互联网时代的速度和迎合大众的口味, 其语言表达相较于传统的文本, 存在一种非规范化的特点。在公众号的推文里, 出现的去规范化的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语音连读出现的表达:“不要”说成“表”、“这样子”说成“酱紫”、“喜欢”说成“宣”等。

第二, 语音谐音出现的表达:“哎呦”说成“矮油”、“什么”说成“神马”、“妈妈”说成“麻麻”、“神经病”说成“深井冰”、“喜欢你”说成“黑凤梨”等。

第三, 数字、字母或者表情符号的使用:例如, “666”“OM G”“hhhhhhh”“23333”“ (⊙_⊙) ”“→_→”“ (≧▽≦) /”等。

在2016版的《微信数据化报告》中体现的关于阅读内容偏好的年龄分段来看, 年轻一代将逐渐成为微信较为活跃、占比重较大的用户群体。而这些非规范化的表达, 在便于输出和读取意思的同时, 使微信平台的语言风格变得更“接地气”, 更贴近青年一代所熟悉的网络语言环境, 可以增强与青年一代用户之间的联系, 增加读者对公众平台推文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3. 传播形式的多元化 (图片、音频、视频、GIF动图) 。

据我们所知, 传统的纸质媒体, 多是文字的线性排列, 从左到右, 一行结束后另一行开始。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一种, 在对其文本的受众性调查中显示, 八成用户更青睐图文结合等更丰富的内容形式;而且和传统纸质媒体相比, 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的内容, 没有改变受众的线性思维方式, 也没有弱化他们原有的线性思维习惯, 只是用图片、视频、动图等方式辅助线性思维的进行;在同一载体下, 实现多样传播形式的融合, 即可以向受众推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不像报纸、杂志只可以放置图片和文字;广播只能以音频为载体;电视只能播放画面, 传递声音;微信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结合到一起, 让多媒介为文字表达效果锦上添花, 实现了多媒介创作和多媒体审美, 建构了微信文学新的审美功能。

(二) 推文的内容

1. 文章选题综艺化 (敏锐选题、制造话题、煽动感情) 。

微信公众号想让自身的文章在众多的微信推文里脱颖而出, 成为用户乐意欣赏、乐于接受并愿意转发、分享的热门文章, 最重要的就是“迅速”“优质”和具有“亲和力”。“迅速”即是有敏锐的嗅觉, 能从众多的消息中快速筛选出最能激发受众兴趣的内容并附着自己的独特观点, 产生一篇优质的文章, 这就是“人无我先有, 人有我最优”;而“亲和力”是指微信的观点或者文字能带给受众亲切感, 内容除了要贴近用户的生活以外, 热门事件的延伸以及网络热词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 推文《习近平联大演讲“南南合作”为何收获最多掌声?》是针对当时正热的时事要闻;推文《评论∣看“老虎伤人事件”我们还应该了解这几个问题……》是联系了广受关注的2016年7月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推文《范玮琪被逼道歉, 这是个人屈辱, 也是正常人的悲哀》则是从娱乐圈热门事件出发, 煽动读者的情感;推文《中国免除外债穷大方?看完这5个事实你就明白了》中使用了“穷大方”这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北方方言;推文《彭麻麻的英文演讲, 真正的国民女神!》利用了“妈妈”和“麻麻”的谐音, 使标题更加俏皮可爱, 吸引了更多年轻用户;推文《号外!号外!躺着的葛大爷, 从此站起来了…》则巧妙联系了2016年上半年在微信朋友圈和聊天中异常火爆的“葛优躺”表情包, 成功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这些推文都结合了当时的热点, 敏锐地选取热门话题或是借势制造热门话题, 并巧妙地煽动读者的感情以获得读者的认同, 成功达到了超10万的阅读量。

2. 文章内容生活化。

微信是一款兼容私密聊天和社交传播平台的软件, 这就淡化了它专门传达官方信息的媒体属性。所以, 它推送的信息不以信息量为主, 而是以服务为主。微信公众号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在接收信息中的疑问和日常生活服务, 并进行相关的大众文化知识的普及。例如, 《史上最全的女人打扮手册, 学会了想不漂亮都难!》是针对女性如何打扮的知识的推广;《【实用】衣柜这样整理最聪明, 衣服再多也不怕》提供了整理衣柜的生活小妙招;《【健康】早晨吃鸡蛋的惊人好处, 万万没想到!不让家人知道就亏了》是科普了“早晨吃鸡蛋”的好处;《注意∣你在用“爆款”韩国化妆品吗?小心出自造假工厂!》是对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的警示;《如何在快乐中起床?》是让“早起”不再那么痛苦的心理小技巧;《定了!滴滴、优步等网约车新政出台!和开车、坐车的都有关》则是对国家出台的新政的解读。由此可见, 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中, 更多的是话题式的问题和解答, 更多的是生活方面的、轻松的、补充性质的推送, 解答了用户在接收到信息时的疑惑, 并解答了一些用户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突出了其服务性, 也更贴近大众的生活。

三、微信公众平台热门文本形成的原因

(一) 契合受众的不同需求

在微信里, 用户选择微信公众号 (订阅号) 的模式是一种单向的模式, 即用户可以选择是否要关注公众号、是否要查阅公众号推送的消息。公众号除了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运营技巧外, 更重要的是使自身推送的内容为更多用户所接受、欣赏甚至乐意分享。要吸引用户点开推文, 除了标题要足够吸引人以外, 能够契合用户胃口、满足用户需求的文章内容才是保持稳定阅读量和关注度的重中之重, 即通过不同性质或者特点的群体进行微信推文话题的分化, 从而确定预期的读者。例如, 推文《“六尺巷”的这张罚单火爆朋友圈, 因为写了一句话…》很明显是针对“有车一族”以及即将迈入“有车一族”的用户;推文《泡茶时被你撇走的浮沫, 竟然是“天然减肥药”?》针对的是在生活中有喝茶习惯的群体;推文《十二星座如何评价自己?》旨在吸引对星座感兴趣的人群;推文《饭桌上劝你喝酒的“朋友”, 是在帮你召唤7种癌症!》则是给那些经常需要应酬酒局的人提个醒;推文《解读∣习近平联大演讲“南南合作”为什么收获最多掌声?》面向的是关心国家事务和重大决策的广大人民……这些文章无论是来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官方媒体, 还是来自“果壳网”“同道大叔”等自媒体, 都因为其标题和文章内容都有意识地契合某一些用户的需要而获得了超10万的阅读量。

(二) 具备精准的自身定位和个性鲜明的文章风格

微信公众平台从2012年8月上线至今, 经过3年多的发展, 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已经过去。目前,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面临种种障碍。在这种用户数量庞大、众口难调, 微信红利期已经结束且运营困难的时候, 精准地定位公众号并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推出优质的原创内容, 才能真正在众多仅靠标题形成一时的高点击量的公众号中脱颖而出, 拥有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在我们收集的60余篇微信公众号热门文章中, 有一大部分来自一些依靠自身定位和优质文章吸引了大量固定用户的公众号, 如“人民日报”“咪蒙”“果壳网”“毒舌电影”这几个公众号。

“人民日报”公众号的功能介绍显示“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这就给了公众号一个明确的自身定位, 主要是参与、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与在时代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人民群众的沟通。因此, “人民日报”的日常推送消息都遵循这样一个模式——早晨6点左右推送一条“新闻早班车”, 随后在早晨7:00~8:00、中午13:00~14:00、下午16:00~17:00、晚上19:00~20:00分别推送几条与人们生活相关性较强的消息, 且推送的消息都有条理地归入“新闻早班车”“提醒”“实用”“健康”“荐读”“夜读”等类别。长此以往, 形成了其公众号自身的风格和竞争力, 因其消息来源可靠、推送迅速、贴近群众生活而受到支持和认可。

“咪蒙”是南方都市报一位首席编辑、专栏作家、编剧的笔名, 她曾为《上海壹周》《时尚先生》《女报》《女友》等多家主流杂志撰稿。而她的公众号“咪蒙”则是以“女流氓”作为自身公众号的功能介绍, 暗示作者敢于发言、敢于挑战的个性。“咪蒙”以众多的原创好文、犀利的言辞、大胆的想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公众号中“看么”和“约么”两个简洁却又足以囊括所有的菜单栏, 以简单粗暴的风格凸显了她“女流氓”的特性和赢得了超10万的阅读量, “咪蒙”推送的文章常在微信热文的原创榜名列前茅。

“果壳网”也是一个定位精准的公众号, 以“开放的、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为自身定位, 明确了其公众号专注于科技相关的知识, 为用户提供多元的科普知识, 从生活百科到热门辟谣, 从芝麻小事到全球环境, “果壳网”都不放过。“果壳网”的定位可谓是“另辟蹊径”, 其文章也因逻辑清晰、观点犀利、论辩深入、理性客观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竞争力。

“毒舌电影”是一个影评栏目的官方微信, “毒舌电影”的运营者自称为sir, “坚持原创, 只说真话”的sir确实把影评做到了一个新高度, 观点独到、语言大胆、直戳“痛点”的原创影评为sir带来了一批忠实粉丝, 在文章中起辅助作用的周星驰电影的截图和动图更是把sir幽默和犀利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元素构成了专属于“毒舌电影”的标志, 使人一看这类文章就能知晓出自谁之手。

从这些运营得较为成功且拥有了一批固定用户的公众号可以看出, 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 定位明确、坚持原创、风格鲜明、优质文章等都是成功的因素, 也是在微信公众号中形成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阅读量超10万的60余篇热门文章的研读与分析, 我们归纳出了新媒体时代下, 微信公众平台热门推文的话语表达的共同特征——在形式上具有标题句式多样化、语言表达的非规范化、传播形式多元化的特征;而内容上则呈现出了选题综艺化、内容生活化的特性;探究得出热门文本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契合受众的不同需要、具备精准的自身定位和个性鲜明的文章风格。这些特征的总结以及原因的探究对于后来者的学习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研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60余篇阅读量超10万的热门文章出发, 探究新媒体时代下, 微信公众平台的话语表达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微信公众平台的热门推文在形式上具有标题句式多样化、语言表达非规范化、传播形式多元化的特征;而热门推文的内容则呈现出了选题综艺化、内容生活化的特性。探究得出热门文本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契合受众的不同需要、具备精准的自身定位和个性鲜明的文章风格。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推文

参考文献

[1]赵亿.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J].报业观察, 2014 (5) :36-38.

[2]张小乐.迪卡侬 (中国) 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7) :255-260.

[3]李小凡.论新媒体时代文学期刊的发展——基于《收获》《小说月报》微信公众号的案例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0) :67-71.

[4]吴晓天.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7) :204.

上一篇:酒店需求下一篇:网络安全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