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

2024-08-09

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精选6篇)

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 篇1

由于咽部与上颈椎的解剖关系密切, 人们已经注意到咽部炎症对上颈椎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咽炎继发头颈痛患者58例, 男24例, 女34例, 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27岁, 患者均无头颈部外伤史。

1.2 临床表现

58例患者除咽炎的一般表现, 其中18例还出现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 还有如下临床表现:颈后疼痛48例;枕后疼痛46例;偏头痛 (分布在枕后、颞部、上颌部、外耳部、乳突部) 16例;颈前屈诱疼痛试验 (+) 42例;颈牵引疼痛缓解试验 (+) 46例;颈旋转诱发疼痛 (+) 48例;Spurling试验 (+) 32例。超过两周颈部淋巴结肿大, 持续性地出现下颌角淋巴结及乳突淋巴结肿大。

1.3 方法

X线片张口位, 侧位可显示C2-4椎体前软组织影增厚。

2 结果

一组40例未伴有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者, 在慢性咽炎发作1~6d出现头颈部症状, 持续5h~3d, 平均13h, 颈旋转或提重时加重, 卧床休息缓解, 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抗生素有效, 全部自愈。另一组18例伴有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者 (>2周) , 出现头颈部疼痛, 不能自行缓解, 6例患者在出现头颈部症状2周内确诊上颈椎疾病, 戴颈托3~6周, 并嘱限制颈椎旋转, 进行抗炎处理。之后进行渐进的康复锻炼, 6例患者完全恢复, 未再出现头颈痛症状;12例开始未诊断出上颈椎疾病, 只进行抗炎, 辅以休息, 最早2周以后才确诊上颈椎疾病, 戴颈托严格限制颈椎活动4~8周, 6例完全康复, 4例患者部分缓解;2例无改变, 并出现上颈椎不稳定症状, 最后进行了枕-环-枢椎后路融合术。

根据卡方检验, 两组比较, 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者出现头颈部的预后与未持续肿大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者出现头颈痛难以自愈, 需外固定及抗炎处理。

3 讨论

由于环枕之间及环枢之间缺少椎间关节, 实际相邻椎骨之间并不像下颈椎那样有椎间孔, C1、C2神经穿出硬脊膜后, 分别自环椎后弓上下穿出。环枕及环枢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均可引起神经根的刺激及压迫症状[1,2,3,4], 即炎性肿胀直接刺激枕大、耳后神经引发头颈痛。

C1~4神经的疼痛分布区域在颅后、枕后、颞部、上颌部、乳突部、颈肩部。当颈旋转、压迫C2棘突、头前下倾斜时, 疼痛产生或加重。疼痛常与上感引发的症状及神经内科的表现混淆。颈前屈诱发疼痛试验, 颈牵引疼痛缓解试验, 颈旋转诱发疼痛试验, SPurling试验阳性可与中枢性头痛鉴别。

颈部淋巴结可分为颈前、颈外侧两组, 其中以颈外侧淋巴结较为重要。颈外侧淋巴结又以颈筋膜浅层为界分为颈外侧浅淋巴结和颈外侧深淋巴结。淋巴流向是从沿颈外静脉排列的颈外侧浅淋巴结注入沿颈内静脉排列的颈外侧深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结又以肩脚舌骨肌后腹为界分为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两群。上颈椎椎前的软组织淋巴注入咽后淋巴结, 再汇入颈外侧深淋巴结。咽扁挑体所属淋巴结位于乳突与下领骨升支之间的深处。下颌角淋巴结属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位于二腹肌后腹的后方, 面静脉注入颈内静脉交角处, 临上称为角淋巴结。鼻咽、口咽部的炎症, 此淋巴结常首先肿大。另外性颈外侧上深淋巴结的椎间淋巴结, 位于深部椎前肌肌群之前, 介于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之间的枕三角内, 椎前组织的炎症可引起其肿大诱发头颈痛[5,6,7]。

咽部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主要来自舌咽神经咽支, 副神经及交感神经构成的咽丛, 鼻咽上部, 软腭及扁挑体上端的感觉为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所支配, 咽部本身的疼痛表现为咽部痛及面部的牵涉痛。

咽炎继发上颈椎不稳定症。颈椎不稳定引发的症状, 常为一过性的, 一般可自行消失。但我们发现伴随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患者, 颈椎不稳定引发的症状, 常为持续性的, 颈部多处淋巴结持续肿大, 提示上颈椎周围炎症较重, 范围较大,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是必要的。

咽炎继发上颈椎不稳定症, 开始颈椎不稳定引发的病状不明显, 耳鼻喉科或内科医师重视不够;头颈疼痛往往作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处理, 漏诊率高。仔细询问病史查体, 特别是咽炎发作持续两周以上者, 出现颈部多处淋巴结持续肿大, 提示炎症较重, 范围较大, 对上颈椎进行体检是非常必要的。颈前屈诱发疼痛试验, 颈牵引疼痛缓解试验, 颈旋转诱发疼痛试验, 可作为慢性咽炎继发上颈椎不稳定症的筛选试验, 阳性者再进行摄片, 侧位可显示C2-4椎体前软组织影增厚。

咽炎继发上颈椎不稳定症, 早期治疗效果好。持续性咽炎对上颈椎的结构产生不良的影响。限制颈椎活动治疗有效。利于炎症的消退, 防止炎症组织的损伤。文献报道上颈椎不稳定, 通常采用持续牵引或Halo vest, 作者认为采用颈托并嘱限制颈椎旋转的方法可达到有效的治疗。理由是维持上颈椎稳定性的软组织连续性并不像外伤性上颈椎脱位那样遭到破环。

摘要:目的 探讨咽炎继发头颈痛的诊断治疗与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的关系。方法 咽炎继发头颈痛, 出现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超过2周, 与未出现组比较。结果 未出现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组咽炎后头颈痛可自愈;出现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组咽炎继发头颈痛, 未经治疗, 症状难以缓解, 颈部制动治疗有效。结论 咽炎伴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继发头颈痛, 应积极治疗。

关键词:咽炎,头颈痛,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颈部制动,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江山, 李彤, 孙研.成人咽炎继发头颈痛的临床诊治与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2006, 41 (3) :131-133.

[2]郭世绂.骨科临床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58.

[3]毛承越.耳鼻咽喉科临床手册[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513-515.

[4]崔广帅.会厌舌侧黏膜切除术治疗反复发作急性会厌炎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 :26-27.

[5]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011-1015.

[6]周清, 刘秀广.急性会厌炎101例的救治[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7) :1031-1032.

[7]孙臻峰, 李永团, 董频.多功能咽喉镜在咽喉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 (9) :432-433.

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 篇2

急性者有红,痛,热的特点,起病快,局部有压痛,经抗炎后肿块消退。

慢性者病程长,活动,无压痛,常位于下颌下区。

2结核

可原发性或继发于,腹腔的结核病灶,病程长,肿大淋巴结呈串状,质中等,可活动,无压痛,可互相粘连成团,若干酪样坏死,溃破则形成瘘管。

3转移性恶性肿瘤

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之一,其原发灶多位于头颈部,肿块逐渐增大,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常为一侧性,也可双侧受累。

鼻咽癌,扁桃体癌,喉癌多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鼻,鼻窦,口,面部癌常侵及下颌下淋巴结,食管,癌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

4恶性淋巴瘤

为一种发生于淋巴网状组织的恶性肿瘤。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肿块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硬,活动度差,何杰金淋巴瘤多为双侧性,有发热,肝脾肿大,消瘦乏力症状。

5艾滋病

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 (1) 年龄大于16周岁 (包括16周岁) , 男女不限; (2) 体查发现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 (3) 同意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粗针穿刺病理活检。排除标准: (1) 年龄小于16周岁, 或大于80周岁; (2) 合并严重心脏病、肺病、肾病或不能耐受超声造影和粗针穿刺病理活检的患者; (3) 多次入院检查患者。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2月本院48例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研究, 男26例, 女22例, 分别因肺癌 (2例) 、食道癌 (1例) 、鼻咽癌 (4例) 、甲状腺癌 (3例) 、肺结核 (11例) 、颈部肿物 (27例) 而前来检查颈部淋巴结。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粗针穿刺病理活检。上述病例病理结果分别为淋巴结结核22例, 细菌性淋巴结炎2例,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 慢性淋巴结炎1例, 反应性增生1例, 恶性淋巴结21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 (n=27) 和恶性组 (n=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长径和短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本研究获东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入选患者在CEUS检查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设备与技术方法

1.2.1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设备

采用SiemensS2000彩色超声诊断仪, 9~14 MHz线阵探头。

1.2.2 造影剂

采用Sono Vue (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 。Sono Vue干粉剂59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 m L溶解, 震荡至少30 s, 配置成六氟化硫微泡混悬液。

1.3 研究步骤

患者平卧位, 在颈肩部垫枕头, 充分暴露淋巴结肿大部位, 选取最大淋巴结为目标淋巴结进行观察。

1.3.1 常规超声检查

观察指标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内部回声 (包括是否有液化、钙化) 、纵横比、淋巴门、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情况。

1.3.2 超声造影检查

启用超声造影模式, 选定淋巴结最佳扫查位置或最大切面, 焦点置于淋巴结探测水平, 将机械指数MI设为0.06~0.09。经肘正中静脉快速团注2.4 m L造影剂微泡混悬液, 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5 m L快速冲管。造影剂注射后6 s开始计时, 录像存储大于3 min。造影过程中为确保图像显示深度、焦点位置和MI恒定, 要求患者平静呼吸、保持体位、避免移动和吞咽[4]。

1.3.3 病理检查

所有患者限期行颈部淋巴结活检或手术切除。使用16 G一次性组织切割针进行取样。穿刺取出的标本使用10%甲醛溶液固定后进行病理学检查, 标本长度大于3 mm。以病理结果作为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金标准。

1.4 诊断标准

1.4.1 常规超声诊断标准

常规超声下淋巴结血流分布分为无血流型、淋巴门型血流、周边型血流和混合型血流[5]。恶性淋巴结二维超声诊断标准包括: (1) 边缘不规则; (2) 淋巴结纵横比<2; (3) 淋巴门移位或缺失; (4) 内部回声不均匀。周边型、混合型血流特征且具有1种以上二维超声恶性征象或淋巴门型血流特征且具有2种以上二维超声恶性征象淋巴结, 可诊断为恶性淋巴结[6]。

1.4.2 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淋巴结超声造影影像分为: (1) Ⅰ型均匀增强型; (2) Ⅱ型淋巴门不均匀增强型; (3) Ⅲ型实质不均匀增强型; (4) Ⅳ型微弱增强型。超声造影结束后, 对造影录像进行回放, 由两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对硬盘存储的动态造影图像进行分析, 评估病灶灌注情况。造影表现为Ⅰ、Ⅱ型为良性淋巴结, Ⅲ、Ⅳ型为恶性淋巴结[7]。

1.5 观察指标

(1)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 (2)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 (3)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颈部恶性浅表淋巴结ROC曲线下面积及联合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

1.6 统计学处理

采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ROC曲线进行诊断试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声造影影像学比较

良性组Ⅰ型4例 (14.8%) , 病灶内的所有区域较均一的弥漫增强;Ⅱ型20例 (74.1%) , 病灶内呈不均匀增强区且分布不均;Ⅲ型3例 (11.1%) , 病灶内未见明显造影剂灌注, 与造影前基本相同。恶性组Ⅰ型2例 (9.5%) , Ⅲ型17例 (81.0%) , Ⅳ型2例 (9.5%) 。见图1。

2.2 两组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符合情况比较

超声造影组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超声组[91.67% (44/48) vs 77.08% (37/4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 , 见表1。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诊断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 见表2。

注: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

2.3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对颈部恶性浅表淋巴结诊断效能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95%CI (0.824, 0.989) ]和0.771[95%CI (0.652, 0.889) ]。平行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8.9%和64.6%, 约登指数为0.64;序列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5.4%和96.7%, 约登指数为0.72。见图2和表3。

注: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1;平行试验:同时进行若干个诊断性试验, 其中一个阳性即可诊断;序列试验:同时进行若干个诊断性试验, 全部阳性才能诊断

3 讨论

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是包括感染、肿瘤在内诸多疾病的伴随表现。颈部浅表淋巴结的性质对于疾病诊断、分期、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理想的检测方法应该包括以下特征:准确性高, 可重复检测, 定量/半定量, 无创/微创。对于淋巴结多采用淋巴结大小、形状、回声、皮质的差异进行良恶性判断, 但有很大的局限[8]。

CEUS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 已经广泛应用于全身各脏器检查。Rubahelli等[9]对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进行CEUS检查, 发现CEUS可以提高检出恶性淋巴结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 提示CEUS能准确显示淋巴结内部的微血管灌注情况。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结疾病有不同的增强模式。良性淋巴结肿大由1支或2支淋巴门动脉供血, 淋巴门微动脉呈分支状分布至皮质, 静脉供血在副皮质区后微静脉处逐级汇合[10,11,12]。因此, 超声造影时在淋巴门开始加强。相较于正常淋巴结实质,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血管相对较少, 且常发现血管完全坏死。恶性淋巴结组织中包膜下窦和输入淋巴管先被入侵, 随后髓窦与小梁旁窦遭到破坏, 逐渐侵入淋巴结实质, 导致淋巴结实质中形成团块, 且大小不一[13,14,15]。在超声造影中,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无灌注区与低灌注区。研究显示, 良性淋巴结的空间结构无变化, 血流规则分布[16,17,18,19]。炎症时血管扩张, 血流增加, 其集中于淋巴门, 易于产生放射状分支。恶性淋巴结影像学上表现为淋巴结内条状血流信号, 粗细不均匀, 多位于周边, 走向紊乱[20,21,22]。

本研究使用第二代超声造影剂, 采用低机械指数下灰阶谐波显像技术, 可发现各种疾病导致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的血流灌注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颈部浅表良恶性淋巴结肿大采取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 其诊断效能优于单独行常规超声, 为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两者结合运用, 尤其是序列试验, 可以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 减少创伤性操作, 更具有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 (CEUS) 对颈部浅表恶性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12月本院48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和病理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 (n=27) 和恶性组 (n=21) 。两组性别、年龄、淋巴结直径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结果: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超声[91.67% (44/48) vs 77.08% (37/4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 。超声造影和常规超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95%CI (0.824, 0.989) ]和0.771[95%CI (0.652, 0.889) ]。平行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8.9%和64.6%, 约登指数为0.64;序列试验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5.4%和96.7%, 约登指数为0.72。结论: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颈部浅表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超声, 序列试验可以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什么 篇4

绿豆浸泡半天,马齿苋洗净切碎,菊花焙干研末。绿豆半熟后人马齿苋、粳米,文火煮成粥,加入菊花末稍煮即成,每日2次服食。该方法有清热解毒利湿之药效,可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管炎,下肢伤口处出现一条或数条丝状红线,硬而有压痛者。

荸荠粥

荸荠去皮切片,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人锅,加水文火煮粥,每日2次服食。功效在于能够清热生津。主治急性淋巴管炎。附注:荸荠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雪羹汤

荸荠、海蜇(浸泡去盐)各50-100克,煎汤分2-3次饮下,此即清代名医王士雄的“雪羹汤”,有清热化痰、消积软坚及降低血压之效,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嗽、淋巴结核和原发性高血压等症。

瓦楞子蒸鸡肝

瓦楞子6-10克,于火上烧煅,研成细末与鸡肝1-2具拌匀,同蒸熟食用。有消积化痰,补肝肾,养血作用。适用于淋巴结核,肺结核,小儿疳积等症。

芋头粉羹汤

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 篇5

1 临床资料

应用HP250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0~7.5MHz, 沿两侧颈动脉周围扫查, 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包膜、数量、皮质和髓质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L/S比值, 彩色多普勒信号等。选取经手术证实, 随访观察治疗好转的病例455例。男287例, 女168例, 年龄8~79岁。其中非特异性炎性16例, 特异性 (结核) 413例, 恶性肿大淋巴结26例。见表1。

2 结果

2.1 正常淋巴结声像图特征

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 边界清楚, 大小在2~5mm之间, 周围低回声为皮质, 皮质大部分呈向心性宽阔型, 小部分呈狭窄型, 中心的强回声部分为淋巴结门, 它是由淋巴结的动静脉、脂肪和淋巴窦组成。彩色多普勒检查时一般无彩色血流信号[1], 偶尔在淋巴门部可见少量的血流信号, 其RI通常<0.6。

2.2 非特异性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多位于锁骨上窝和颈后三角区, 淋巴结肿大呈椭圆形, 均匀性, 边界清楚, 大小长5mm, 通常10mm左右, L/S>2, 同一解剖区<3个, 多不融合, 皮髓质分界欠清, 皮质回声多呈低回声, 一般低于甲状腺回声, 分布较均匀, 无钙化。急性期呈向心性回声减低。彩色多普勒血流主要存在于淋巴门处, 呈淋巴门型, RI一般较低。

2.3 特异性 (结核) 淋巴结肿大

多位于一侧或双侧胸锁乳突肌前后缘或深层, 淋巴结肿大较非特异性感染明显偏重, 呈椭圆形或外形不规则, 表面不光滑, L/S>2, 有时众多淋巴结呈串珠样或融合成分叶状包块, 被膜回声消失, 皮髓质分界不清, 淋巴门消失, 内部回声较低而不均匀, 晚期可出现聚集或散在无回声或钙化强回声, 数量较多, 一般>9个, 多累及整个解剖区或更多。彩色多普勒血流为淋巴结皮质内较丰富血流信号, 中心坏死液化时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

2.4 恶性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明显, 短径增大明显, 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L/S<2, 皮质偏心性增宽, 淋巴门变窄或消失, 皮髓质分界不清, 回声减低不均匀, 融合时边界模糊, 淋巴结周围被膜可有缺损。彩色多普勒显示较丰富血流, 恶性淋巴结的血管往往粗细不均, 血管外形扭曲, 走行不规则, 有受压移位现象[2], 所以恶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则多呈不规则紊乱血流及周边包绕血流, 并且收缩期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明显高于良性肿大淋巴结。

3 讨论

随着彩色超声的发展和高频探头的问世, 对淋巴结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研究已经开始, 对淋巴结的病变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有助于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高频超声检查可以显示淋巴结的内部回声结构, 包括皮质和髓质, 可以确定淋巴结的存在与否、部位、轮廓、大小、数量、形状、回声特点等, 应用彩超进一步了解淋巴结周边及内部的血流状态, 如血管数目的多少、分布状态及RI等。并且可以显示体积较小, 部位较深而临床不能触及的淋巴结, 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并根据淋巴结的形态, 淋巴结皮质厚度, 淋巴结门是否出现及厚度, 彩超显示特点等对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 可根据淋巴结的大小, 结构, 数量评估化疗, 放疗的疗效, 当淋巴结缩小到初始大小的25%以上时为放疗阳性反应。典型的反应是缩小的同时, 轮廓变得不清晰, 回声不均匀。超声不但可以评估诊断淋巴结, 而且可以发现因坏死所致的淋巴脓肿, 尤其是深层的脓肿。根据彩色多普勒的诊断特点鉴别淋巴结还是原器官部位的肿物结节。

二维超声及彩超血流频谱曲线联合使用, 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在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良恶性方面已经成为一种无创的应用广泛的且重要的影像检查技术。有些淋巴结疾病其声像图虽有一定的特点, 但确诊仍有困难, 必要时还可应用其他影像学检查来进行鉴别, 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才能最后确诊。

参考文献

[1]张斌.现代超声诊断学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4.

颈部淋巴结持续肿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53例, 均在入院后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共检出肿大淋巴结78个。其中男36例, 54个淋巴结, 女17例, 24个淋巴结;年龄19~83岁, 平均 (44.8±6.1) 岁。患者均在影像学检查后行病理诊断确诊, 其中非特异反应性肿大淋巴结 (CLPN) 27例, 41个淋巴结, 肿瘤转移性肿大淋巴结 (MLPN) 9例, 15个淋巴结, 恶性淋巴瘤 (PLPN) 7例, 10个淋巴结, 结核性肿大淋巴结 (TLPN) 10例, 12个淋巴结。

1.2 方法

患者影像学检查仪器均为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Nemio XG SSA-58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设定为7.5~10 MHz。对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形态、尺寸、包膜完整情况、纵横比 (L/T) 、淋巴结融合情况、皮髓质分布以及是否存在钙化与液化的情况进行观察与测量。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参数包括淋巴结内的最小血流速度 (Vmin) 、最大血流速速 (Vmax) 以及阻力指数 (RI) 。所有53例患者均行粗针活检或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进行确诊。

2 结果

2.1 声像图特征

(1) 24例CLPN患者41个淋巴结, 彩色超声影像的主要表现为长椭圆形阴影, 门结构可以清晰显示, 包膜较为光滑, L/T在2以上, 结节内回声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区域, 彩色血流显示为淋巴门型血液供应, RI在0.6以下。 (2) 7例PLPN患者的10个淋巴结, 彩色超声影像显示结节外形为类圆形, 门结构能够清晰显示, 边界位置的包膜较为规则且光滑, 髓质区的回声信号为高, 皮质区的回声信号为低, L/T在2以下, 彩色血流显示为淋巴门型血液供应, 信号分布为放射状, RI在0.6以上。 (3) 9例MLPN患者的15个淋巴结在彩超影像中的性状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可能表现为多个群体分布, 结节内部回声信号偏低, 无法显示门结构, L/T在2以下, 彩色血流显示为中央或周边型血液供应, RI在0.6以上。 (4) 10例TLPN患者的12个淋巴结在彩超影像中为不规则或圆形, 边界不够规则完整, 较多表现为融合性的集群分布, 无法显示门结构, L/T在2以下, 内部回声强弱不同, 与病史有联系, 彩色血流显示血流为弱信号, 较少患者能够发现周边型血流信号, RI在0.6以下。

2.2 脉冲多普勒检测结果

由附表可知, CLPN的Vmax较低, RI低于0.6, 表现为低阻低速型血流信号, TLPN与PLPN的Vmax较高, RI在0.7以上, 表现为高阻型血流信号。

2.3 诊断符合率

53例患者中颈部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47例, 诊断符合率为88.68%。

3 讨论

4 种不同淋巴结肿大患者的彩色超声特点较为明显, 在临床检验中要特别注意血流信号是否存在减少或增多情况, 以及血管分布的异常以及血流供应的类型。本研究中CLPN的血流表现为淋巴门型, RI低于0.6;PLPN为淋巴门型放射状分布信号, RI>0.6;MLPN为中央或周边型, RI在0.6以上;TLPN血流信号较弱, 表现为点状周边型, RI在0.6以上。

高频彩超的诊断敏感度较高, 本研究统计的诊断符合率达88.68%。在临床诊断中彩超对CLPN的诊断准确度较高, 但与早期TLPN的鉴别难度较大, 两者信号表现均为边界不清且形态不规则, 综合比均在2以下, 鉴别较为困难。而TLPN与MLPN的影像学特点相似度较高, 均为不规则或圆形, 门结构不明显, 综合比低于2, 虽然性质差异较大但影像学鉴别诊断较难, 需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而PLPN与CLPN鉴别较为容易, PLPN血管粗细差异大。外形不规则、走向混乱, 血流为周边环绕或不规则紊乱, 血流速与阻力指数较高。MLPN、TLPN相比CLPN差异较大, 影像学特征、Vmax、RI均存在明显差异, 容易鉴别诊断。故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检查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度, 病理分型信号特征较为明显,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理财环境下一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