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2024-05-14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共10篇)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医院收治的颈部淋巴结核病患50例作为手术组, 实施手术治疗。以同期实施保守治疗者50例作为保守组。其中手术组男性病患24例, 女性病患26例;年龄25~46岁, 平均年龄 (31.32±11.61) 岁;体重50~83 kg, 平均体重 (63.77±10.51) kg;保守组男性病患25例, 女性病患25例;年龄22~45岁, 平均年龄 (30.66±11.31) 岁;体重49~84 kg, 平均体重 (63.41±10.72) kg。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 组间差异经统计学软件参数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保守组病患实施保守治疗, 常规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腆、毗嗦酞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 并给予中药制剂康复新液治疗。治疗12个月。

手术组病患实施外科手术治疗。若患者具有完整淋巴结包膜, 则沿着淋巴结包膜采用弯钳进行钝性分离, 完整摘除淋巴结, 多发淋巴结核给予逐一摘除, 以彻底清除病灶, 手术后给予一期缝合切口。若患者淋巴结病灶破溃不完整, 有大量脓液和坏死组织, 需要先用刮匙将包块坏死组织刮除, 然后用弯钳把周围组织撑开, 仔细进行病理组织探查, 确保无残留, 彻底清除干净后, 术后残腔放置常规橡皮引流条, 将切口缝合, 并用纱球进行加压固定, 压迫时间在72 h以上, 直到周围组织水肿基本消失, 渗出逐渐减少。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不良现象等方面的差异性。

治疗效果: (1) 肿大颈部淋巴结吸收消散, 临床症状缓解为吸收; (2) 淋巴结吸收在2/3以上且临床症状缓解为显效; (3) 淋巴结吸收1/2以上且临床症状改善为有效; (4) 淋巴结不变甚至增大, 临床症状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为吸收率加显效率加有效率[2]。

1.4 统计方法

病患一般资料和治疗结果等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 数据处理时年龄、体重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效果、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性别等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手术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保守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复发率和不良现象对比

手术组病患复发率明显低于保守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组病患不良现象发生率跟保守组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颈部淋巴结核保守治疗包括抗结核常规药物等综合治疗[3]。颈部淋巴结核具有缓慢隐匿特点, 病程长, 无典型早期症状, 因此常用抗生素等治疗, 结果耐药菌出现频率逐渐升高[4,5], 加上人口流动大, 保守治疗结核病很难达到良好效果。采用手术治疗可以一次性将患者病灶去除, 且对于存在化脓红肿等现象的患者, 可以将脓液去除, 彻底刮净肉芽和干酪坏死组织, 在术后残腔放置抗痨药物, 以提高患者伤口愈合率[6]。

目前认为化疗对淋巴结结核治疗是有效而可靠的, 多数以淋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或肉芽肿为病理改变淋巴结结核是可以治愈的 (约占70%) , 但也有一部分化疗效果欠佳, 患然经过规范的抗结核化疗, 仍有20%转为寒性脓肿, 因此,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结节型、浸润型和窦道型的手术治疗术式有了统一的认识, 认为采用病灶清除术加局部淋巴结清扫术是最有效的手术方式。在该研究中, 选取颈部淋巴结核病患50例作为手术组, 实施手术治疗。以同期实施保守治疗者50例作为保守组, 结果显示, 采用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6.0%, 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72.0%, 且手术治疗复发率为4.0%, 保守治疗复发率高达12.0%。这说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行手术治疗效果更佳, 治疗更为彻底, 主要是其能够彻底清除病灶, 降低复发率。而从两组的不良现象来看, 差异并不大, 这说明手术治疗主要术中操作熟练, 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能够大大降低手术带来的并发症, 安全性高。但需要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直接行手术治疗。有研究表明[7,8], 对于脓肿型淋巴结核因为张力大, 应避免切开引流, 可以先给予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待患者炎症有所缓解后全部清除结核病变组织, 手术后再继续使用全身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 颈部淋巴结核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 但是相对来说, 颈部淋巴结核的外科治疗方法更为简单, 治疗时间短, 治疗彻底, 治愈率高, 且复发率低, 比较安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艳青, 谭正, 黄枫, 等.颈部淋巴结核的MRI和CT影像特征与病理学对照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13, 28 (6) :628-631.

[2]范云飞.颈部淋巴结核患者病灶清除的手术配合及防护[J].医学信息, 2014 (32) :33.

[3]李泽群.手术治疗68例颈部淋巴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33) :250-251.

[4]陈云.麻醉护士在颈部淋巴结核手术围术期麻醉配合体会[J].医学信息, 2014 (9) :530.

[5]华欣, 魏国, 赵勇, 等.淋巴结活检术在HIV/AIDS合并颈部淋巴结核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4 (31) :33-34.

[6]迪丽达尔·塔西甫拉提, 居来提·吐尔逊, 阿地力·莫明, 等.颌面颈部淋巴结结核435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5 (1) :23-26.

[7]范玉云, 刘洪涛, 谭红莲, 等.颈淋巴结核手术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J].医学信息, 2014 (14) :170-171.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篇2

【关键词】囊状淋巴瘤;小儿;外科手术;平阳霉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877-02

小儿囊状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和组织发育畸形所致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疾病,属于良性肿瘤,具有肿瘤和畸形的双重特性,其实质是淋巴管壁细胞的异常增殖[1],可表现为淋巴管瘤,也可表现为囊状水瘤。发生部位以颈部最为常见,也可发生于腋下、腹膜后、纵膈等部位。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住院的16例头颈部囊状淋巴管瘤患者,应用平阳霉素加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16例头颈部囊状淋巴管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6例,其中年龄在一个月以内的2例,>18天-6个月的2例,>6个月——2岁5例,>2-5岁7例,年龄15天-5岁。术前行B超、CT、MRI或穿刺确诊。B超或MRI检查显示,所以患者均显示囊状瘤体内纵横条带状回声分隔,呈大小不等的蜂房样结构。瘤体体表面积最小2cm×1.5cm,最大8cm×10cm。

1.2治疗方法

1.2.1体内注射平阳霉素瘤本组4例患者均体内注射平阳霉素,每次0.3mg/kg每周1次,分别为1-4次。

1.2.2手术切除患儿12例均在全身麻醉插管下行手术治疗。瘤体大部切除及完整切除各6例。手术皆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在颈部囊状最隆起处沿皮纹切开,以刀口稍小于肿物为宜。切开皮肤暴漏肿瘤,用电刀紧贴囊壁分离组织,必要时切开肌层,避免出血。显露肿瘤前壁,穿刺确认为淋巴管瘤后,切开囊壁,吸净淋巴液。探查囊内是否有血管神经穿过,是否是多房性。若瘤体包绕或紧贴重要组织结构,如胸膜、血管、输尿管及神经等,就要将该处的瘤囊一一处理,切勿遗漏,吸尽囊液后,用2%碘酊涂擦2次;若是肿瘤侵入器官是,就要行器官部分切除。临床置胶管引流,适当加压包扎。术后切开要对合仔细,细线缝合,行皮片引流或负压引流。

2结果

本组16例患者中,4例仅行瘤体局部注射平阳霉素;12例行手术切除,其中9例术前分次给予注射平阳霉素。16例患者均痊愈。3例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1个月痊愈:13例手术中,肿瘤大部分及完整切除各6例。术后并发瘢痕挛致缩右侧斜项1例,淋巴液漏1例,均治愈。随访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3讨论

囊状淋巴管瘤(cystic lymphangioma)又称囊状水瘤,是由原始淋巴管发育增生形成的肿物,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属于错构瘤性质,是肿瘤和畸形之间交界性病变。主要位于颈外、颈后三角区域,常包绕颈部重要血管和神经。本组有2例患者因外伤后迅速增大;手术中发现囊内出血。该病的临床诊断并没有多大困难,根据临床表现、影响学检查或穿刺结果,大部分诊断[3]。小儿头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药物治疗:平阳霉素是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是破坏淋巴管瘤壁细胞,容易导致瘤壁炎性粘连,使淋巴管闭塞,继而达到治愈的效果。本组术前使用平阳霉素注射的患者,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粘连处亦较疏松,同时肿瘤体检缩小,手术创伤范围也相应减少。手术治疗:因淋巴管瘤的囊壁很薄,极易撕裂,使淋巴液溢出,囊肿萎瘪,很难找出其边缘,所以解剖時要轻柔,尽量避免撕裂囊壁,以达到完整切除,防止复发。一旦撕裂囊壁,应用止血钳钳住裂口,不如囊液流出。对包绕重要血管神经无法切除的囊壁,用2%碘酒涂擦。

总之,本人认为小儿头颈部囊状淋巴管瘤以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加手术切除的综合治疗,是治疗小儿囊状淋巴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于世风.口腔组织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82-183.

[2]王辉戈,林心强,丘华光.婴幼儿颈部巨大囊状淋巴瘤的诊治体会.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0(3):137-139.

颈部淋巴疼痛的原因 篇3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自然防卫组织,可以抵抗感染和毒素的侵入,浅表的淋巴结群存在于颈部、腋窝、腹股沟、膝盖后面以及耳朵前后。 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肿大的部位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喉和耳朵感染可能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头部感染会使耳朵后的淋巴结肿大;手或手臂感染会使腋窝下淋巴结肿大;脚和腿部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很容易注意到这一部位,到医院检查后才能放心。

2.淋巴结发炎

这可能是由于局部的淋巴结发炎的情况,也可能是由于局部的癌灶转移导致局部的淋巴结肿大的情况。并伴有局部的压痛的情况。在平时避免局部的皮肤过度的刺激,并保持局部的皮肤清洁,同时并合理的休息,并在伴有不适时给予局部的组织活检,以排除局部的癌变的情况。

3.炎症

一般淋巴结肿胀伴有疼痛多为炎症刺激所致,多见于临近器官、组织感染所致。癌症所致淋巴结肿大病程较长,多伴有消瘦,需注意鉴别。建议避免焦虑紧张情绪,如症状明显,可暂时予阿莫西林、布洛芬口服。并到医院进一步予血常规、局部包块彩超等检查寻找病因。

4.恶性淋巴瘤

颈部肩部疼痛的原因和建议 篇4

颈部肌肉劳损也叫颈肌纤维肌炎,是由于颈部反复的急慢性损伤软组织,出现颈部肌肉创伤性无菌炎症及疼痛,刺激肌肉产生持久的收缩状态,出现肌紧张,肌肉长期痉挛造成局部软组织血管痉挛,肌肉和筋膜供血不足,营养障碍,组织无菌性炎症加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疼痛更加剧。

颈椎外伤的原因很多,如车祸、跌倒、撞击等等,损伤到颈部肌肉、骨骼等而出现脖子痛。

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篇5

1.急性感染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

2.慢性感染

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

应当怎样去预防和治疗?

预防: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平时多吃水果蔬菜等提高自我免疫力。

3.必须在重油烟处工作的人尽量保护好自己比如戴上口罩定时出去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每年起码做一次检查等。

4.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治疗:

对于淋巴结炎症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没有能力使其病理逆转,患者只能使用抗生素、消炎药、封闭针等来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相比而言,素来强调整体施治、治病求本的祖国医学对此症早有研究,并以长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传统黑膏药:中药鲜膏 对其取得了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7年6月对本院收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封闭治疗28例。结节型20例, 浸润型8例;年龄9~16岁;男19例, 女9例。病程最长1年, 最短1个月 (均以发现淋巴结肿大为开始) ;正规化应用抗结核药>6个月8例, 3~6个月9例, 1~2个月7例, 未应用4例;确诊依据18例穿刺涂片确诊, 余10例有结核中毒症状, 结核抗体、PPD实验、血沉均支持。单纯按其他淋巴结炎治疗无效。

1.2 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依据

(1) 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 融合, 甚至化成脓或破溃成瘘, 均符合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情发展, 临床表现。 (2) 穿刺涂片。

1.3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分型依据

(1) 结节型, 起病缓慢, 一侧或双侧, 数目不等, 常偶然发现, 多无痛, 无粘连, 散在质较硬, 偶有压痛。 (2) 浸润型, 有明显淋巴结周围炎, 融合成团, 与周围组织和皮肤粘连, 移动受限, 自觉痛和压痛, 可以触及到高度肿大淋巴结, 中心部可开始发生干酪坏死。 (3) 脓肿型, 干酪坏死淋巴结中心软化, 形成脓肿, 伴继发感染时红、肿、热、痛明显。 (4) 溃疡型或溃疡瘘管型, 脓肿自破或切开引流, 创口经久不愈, 形成溃疡或瘘管。因脓肿型和溃疡型不适合封闭治疗, 故本组病例不包括此两型。

1.4 封闭前治疗经过

除4例未应用抗结核药物外, 其余24例均正规应用抗结核药物。

1.5 封闭方法技巧

本组病例均应用异烟肼, 再据病变范围加入适量生理盐水, 同时加入利多卡因以便麻醉。对于结节型患者, 围绕淋巴结周边封闭, 药物不向中心注入, 同时注意病灶深部边缘药物的注入。对于浸润型患者, 先沿病灶边缘注入, 亦注意深部边缘注入药物, 后病灶中心亦注入适量药物。此封闭均在病灶周边选1~2个穿刺点, 勿在淋巴节表面穿刺。同时注意到病灶深部边缘药物的注入。每5天封闭1次, 连续2~5次。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得到治愈。28例均进行随访至2007年10月, 无一例复发或发展为脓肿型、破溃型。封闭后正规应用抗结核药物最短3个月, 最长10个月。病灶基本完全消失时间最短14 d, 最长60 d。

3 讨论

3.1 封闭时机的选择

要详细了解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分型, 只有准确分型才能进行相应的治疗。通过此资料分析颈部淋巴结结核结节型, 浸润型是封闭治疗的最好时机, 因为此期病变无明显干酪坏死物质形成, 局部应用药物易于吸收, 能够达到病灶缩小消失, 尽快治愈的目的。防止继续发展为脓肿型、破溃型而使治疗时间延长, 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3.2 封闭前药物的应用

本组病例均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 在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对结节型、浸润型进行封闭治疗, 本组病例均未应用其他抗生素。

3.3 封闭注意事项

在准确分型的前提下, 每次封闭穿刺点均要应用碘伏严格消毒, 以免外界细菌经过穿刺点而造成病变部位其他细菌混合感染。结节型沿病灶周边及深部边缘封闭, 不向中心注入, 因此型淋巴结肿大均匀, 中心穿刺易造成人为损伤。浸润型除病灶周边及深部边缘外注入药物外, 亦向病灶中心注入, 因此型病灶中心液化, 注入药物能抑制病变继续发展, 利于病灶吸收消失。封闭间隔时间5 d, 据病变吸收情况封闭2~5次。

3.4 麻醉方式

本组病例2例因恐惧不配合给予加用基础麻醉, 其余病例均为封闭液加入利多卡因达局部麻醉目的。

3.5 封闭期间及封闭后药物的应用

本组病例4例因肝功能异常停用抗结核药物, 分析未影响病灶吸收, 随诊无复发。其余24例均正规应用抗结核药物, 疗程最短3个月, 最长10个月。鉴于本资料样本少, 其他结论尚不能完全确定。此方法采取封闭治疗有效阻止病变发展, 缩短治疗疗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马玙.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286.

[2]刘传玉.结核病现代防治[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530.

[3]黄汉平, 张丽, 吴红兵, 等.98例颈淋巴结结核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的探讨[M].中国防痨杂志, 2000, 22 (2) :93.

[4]邢宝春.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淋巴结结核[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35 (3) :50-51.

[5]彭卫生, 王英年, 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85-93.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篇7

副神经损伤临床上极少发生,查阅近期资料报道甚少。现将我院在手术切除左颈部淋巴结组织病检时误伤左侧副神经1例的诊治情况作如下报告。

病历资料

患者,女,46岁,自诉2008年1月27日洗澡时触到左侧颈部花生大小包块,有痛感。1月28日到我院就诊,查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0.7cm×0.7cm大小包块,活动差,轻触痛。1月30日在局麻下行包块切除病检。具体于包块上皮肤横切口长约2.5cm,深约1cm,取出之包块为淋巴结,大小同上。手术时患者诉左颈肩部牵拉不适感。我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病检结果均报告“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术后1个月复诊,颈右转及左侧抬肩困难,左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肌力3级,4月初转上级某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左侧臂丛神经不完全损伤伴肌营养不良”,经治疗无效。5月底,左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肌力下降至2级,左侧肩胛骨下垂。成都軍区昆明总医院确诊为“左侧副神经损伤”,而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左侧副神经进入胸锁乳突肌,在颈外三角沿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浅表下行,并与皮下组织粘连,该副神经有0.5cm范围增粗变硬,手术切除神经组织约0.8cm,显微镜下端端吻合术。术后制动2个月,分别于术后3~6个月随访,左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肌力已恢复到5级,左侧肩胛骨下垂改善,能耸肩,头能转向健侧及回旋。

讨 论

解剖生理及临床:副神经为第十一对脑神经,属运动性神经,由起于延髓和脊髓的两根合成,经颈静脉孔出颅后,延髓根纤维并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根纤维行向后下进入胸锁乳突肌后,在其后缘中点处的深面走出,越过颈外侧三角的上部,颈深筋膜浅层深面,发支至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沿副神经有颈深淋巴结围绕。该侧副神经走行位置浅表于皮下组织内,颈深淋巴结同样浅表,属解剖变异。副神经损伤后,因胸锁乳突肌瘫痪,头不能向健侧回旋和向患侧侧屈。又有斜方肌瘫痪,患侧肩胛骨下垂,耸肩无力。

误诊误治的原因:缺乏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和临床知识,没有意识到颈外三角部有副神经解剖变异,此处包块有可能系颈深淋巴结群。该例副神经损伤后,临床表现典型,在各级医院几经周折,造成诊断错误,处理贻误良机。颈部包块组织切取病检选用横切口有些欠妥,包块深在则应引起高度重视。

淋巴结发炎的原因 篇8

如口腔、面部等处的急性炎症,常引起下颌淋巴结的肿大性淋巴结炎,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软、活动度好,一般可随炎症的消失而逐渐恢复正常。

病毒感染

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可引起淋巴结炎。有时淋巴结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如风疹,常引起枕后淋巴结炎。

淋巴结结核

以颈部淋巴结炎为多见,有的会破溃,有的不破溃,在临床上有时与淋巴瘤难于鉴别。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淋巴结转移癌

这种淋巴结很硬,无压痛、不活动,特别是胃癌、食道癌患者,可触摸到锁骨上的小淋巴结肿大。乳腺癌患者要经常触摸腋下淋巴结,以判断肿瘤是否转移。

白血病

该病的性淋巴结炎是全身性的,但以颈部、腋下、腹股沟部最明显。除淋巴结肿大外,病人还有贫血、持续发热,血液、骨髓中会出现大量幼稚细胞等表现。

淋巴瘤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颈淋巴结转移者70例, 其中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0例, 占14.3%, 单颈部淋巴结转移者60例, 占85.7%。肿物<1cm者5例, 1~2cm者6例, 2~3cm者20例, 3~5cm者25例, >5cm者14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

1.2 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 设颈前切野或锁骨上野, DT30~40Gy/3~4周, 局部缩野加至总量60~70Gy/6~7周, 每日2Gy, 每周5次。放疗加热疗组除给予上述放疗外, 热疗采用HG-2000微波热疗机, 工作频率为13.56MHz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区域局部体外加热, 探头距病灶皮肤4~5cm处, 温度控制在 (41~43) ℃, 输出功率为50~60W, 时间为30~40min/次, 每周2次, 6~8次为1个疗程。热疗于放疗前或放疗后1h内进行, 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评价

采用WHO规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完全缓解 (CR) 为所有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 (PR) 为双径可测病灶, 各病灶最大垂径乘积之和缩小50%以上, 单径可测病灶, 各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50%以上;无变化 (NC) 为双径可测病灶, 各病灶最大垂径乘积之和缩小不足50%或增大未超过25%, 单径可测病灶, 各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不足50%, 或增大不超过25%;进展 (PD) 为一个或多个病灶增大超过25%, 或出现新病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 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放疗组CR31.4% (11/35) , 放疗加热疗组CR51.4% (18/35) , 经统计学分析,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放疗组CR+PR65.7% (23/35) , 放疗加热疗组CR+PR88.6% (31/35) , 经统计学分析,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在热疗期间有3例出现烫伤, 皮肤出现红肿、小水疱 (对症处理后消失) , 其余均未发现不良反应。放疗期间2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 干性脱皮。

3 讨论

微波热疗是利用物理能量微波在人体组织中沉积产生热效应, 由于肿瘤组织中血管扭曲扩张、血流阻力大、血管感受器不健全, 对温度敏感性差, 在高热作用下散热困难, 热量易聚焦, 升温快, 形成巨大的储热库, 可与正常组织有5~10℃的温差;而正常细胞可以长时间耐受42.5~43.5℃高热, 从而杀死肿瘤细胞而正常细胞不受影响[2], 不会引起诸如骨髓抑制、脱发等不良反应。

本研究对随机分组的7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放疗加热疗及单纯放疗进行对比研究发现, 放疗组CR31.4% (11/35) , 放疗加热疗组CR51.4% (18/35) ,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CR+PR65.7% (23/35) , 放疗加热疗组CR+PR88.6% (31/35) ,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与文献报道相符[3]。邢月明等[4]对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患者采用单纯放疗、放疗合并微波热疗结果:热放组69例胸壁复发病灶均获得局部治愈, 单放组胸壁复发病灶局部治愈率71.19% (42/59) ,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热放组5a生存率79.71%, 单放组5a生存率64.41%,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热放组中无瘤生存率72.46%, 单放组中无瘤生存率52.54%,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徐晓娜等报道射频透热合并放疗治疗深部或表浅巨大肿瘤, 结果放疗合并加温治疗CR、PR分别为16%和58%, 总有效率 (CR+PR) 为74%。在可评价的50例中, CR、PR和NR3组的肿瘤平均最大径分别是8.8cm、8.3cm和8.2cm, 平均放疗量分别为65Gy、53Gy和50Gy, 平均加温次数分别是5.6、6.7和4.8, 说明放射治疗的剂量是决定的因素, 加温治疗次数对疗效也有影响, 并且表浅肿瘤疗效明显优于深部肿瘤, 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也没有增加。说明颈部肿瘤转移灶单纯放疗效果差, 放疗、热疗协同增敏作用明显。通过本研究结果结合文献报告, 可得出以下结论: (1) 2次热疗之间一般要间隔72h, 也就是说热疗最多1周2次。 (2) 为最大可能提高放疗的局部控制率, 放射治疗的总剂量, 仍可采用标准的根治性剂量。 (3) 注意保护局部皮肤避免发生烫伤, 对已有的烫伤应予预防感染积极治疗。 (4) 放疗+热疗较单纯放疗疗效好, 热疗对放疗具有增敏作用, 能加快肿瘤缩小速度, 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5) 放疗+热疗较单纯放疗、手术等具有安全、方便, 无出血、不良反应小的优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放射治疗配合微波热疗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单纯放射治疗所需放疗剂量大, 而热疗对放疗增敏作用明显, 二者结合可减少放疗剂量、缩短放疗疗程、减轻放疗局部副反应、提高病灶消退率。微波热疗易于实施, 无明显毒副作用, 所以放射治疗配合微波热疗是治疗难治性颈部较大淋巴结转移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毅, 吴星娆, 李娅, 等.放射治疗加微波热疗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35) ∶4808~4810.

[2]黄梅芳, 张灿珍, 杨丽芳, 等.放射治疗配合微波热疗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 2007, 15 (10) ∶1402~1403.

[3]邢月明, 温耀萍, 张建纲.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治疗[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1997, 28∶51~52.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53例, 均在入院后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共检出肿大淋巴结78个。其中男36例, 54个淋巴结, 女17例, 24个淋巴结;年龄19~83岁, 平均 (44.8±6.1) 岁。患者均在影像学检查后行病理诊断确诊, 其中非特异反应性肿大淋巴结 (CLPN) 27例, 41个淋巴结, 肿瘤转移性肿大淋巴结 (MLPN) 9例, 15个淋巴结, 恶性淋巴瘤 (PLPN) 7例, 10个淋巴结, 结核性肿大淋巴结 (TLPN) 10例, 12个淋巴结。

1.2 方法

患者影像学检查仪器均为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Nemio XG SSA-58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设定为7.5~10 MHz。对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形态、尺寸、包膜完整情况、纵横比 (L/T) 、淋巴结融合情况、皮髓质分布以及是否存在钙化与液化的情况进行观察与测量。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参数包括淋巴结内的最小血流速度 (Vmin) 、最大血流速速 (Vmax) 以及阻力指数 (RI) 。所有53例患者均行粗针活检或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进行确诊。

2 结果

2.1 声像图特征

(1) 24例CLPN患者41个淋巴结, 彩色超声影像的主要表现为长椭圆形阴影, 门结构可以清晰显示, 包膜较为光滑, L/T在2以上, 结节内回声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区域, 彩色血流显示为淋巴门型血液供应, RI在0.6以下。 (2) 7例PLPN患者的10个淋巴结, 彩色超声影像显示结节外形为类圆形, 门结构能够清晰显示, 边界位置的包膜较为规则且光滑, 髓质区的回声信号为高, 皮质区的回声信号为低, L/T在2以下, 彩色血流显示为淋巴门型血液供应, 信号分布为放射状, RI在0.6以上。 (3) 9例MLPN患者的15个淋巴结在彩超影像中的性状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可能表现为多个群体分布, 结节内部回声信号偏低, 无法显示门结构, L/T在2以下, 彩色血流显示为中央或周边型血液供应, RI在0.6以上。 (4) 10例TLPN患者的12个淋巴结在彩超影像中为不规则或圆形, 边界不够规则完整, 较多表现为融合性的集群分布, 无法显示门结构, L/T在2以下, 内部回声强弱不同, 与病史有联系, 彩色血流显示血流为弱信号, 较少患者能够发现周边型血流信号, RI在0.6以下。

2.2 脉冲多普勒检测结果

由附表可知, CLPN的Vmax较低, RI低于0.6, 表现为低阻低速型血流信号, TLPN与PLPN的Vmax较高, RI在0.7以上, 表现为高阻型血流信号。

2.3 诊断符合率

53例患者中颈部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47例, 诊断符合率为88.68%。

3 讨论

4 种不同淋巴结肿大患者的彩色超声特点较为明显, 在临床检验中要特别注意血流信号是否存在减少或增多情况, 以及血管分布的异常以及血流供应的类型。本研究中CLPN的血流表现为淋巴门型, RI低于0.6;PLPN为淋巴门型放射状分布信号, RI>0.6;MLPN为中央或周边型, RI在0.6以上;TLPN血流信号较弱, 表现为点状周边型, RI在0.6以上。

高频彩超的诊断敏感度较高, 本研究统计的诊断符合率达88.68%。在临床诊断中彩超对CLPN的诊断准确度较高, 但与早期TLPN的鉴别难度较大, 两者信号表现均为边界不清且形态不规则, 综合比均在2以下, 鉴别较为困难。而TLPN与MLPN的影像学特点相似度较高, 均为不规则或圆形, 门结构不明显, 综合比低于2, 虽然性质差异较大但影像学鉴别诊断较难, 需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而PLPN与CLPN鉴别较为容易, PLPN血管粗细差异大。外形不规则、走向混乱, 血流为周边环绕或不规则紊乱, 血流速与阻力指数较高。MLPN、TLPN相比CLPN差异较大, 影像学特征、Vmax、RI均存在明显差异, 容易鉴别诊断。故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检查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度, 病理分型信号特征较为明显,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1治未病实施方案下一篇:面积的初步认识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