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运动

2024-09-26

颈部运动(精选7篇)

颈部运动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65例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推拿治疗, 让患者侧卧位, 采用一系列的推拿手法并结合颈部功能锻炼。结果:近期治愈率为95.38%, 随访6个月, 治愈病例中复发率为6.25%。结论:侧卧位推拿手法结合颈部功能运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操作简便,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侧卧位推拿,颈部功能运动,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由颈部长期劳损, 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病变或骨质退行性改变引起神经根受压, 导致颈椎动脉、颈神经根、颈部脊髓及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症候群[1,2,3]。本病多发于46岁以上的人群, 男女皆可发生, 多因风寒、外伤、劳损等因素造成。临床发病起初见颈肩部疼痛不适, 颈项强直;神经根受压时出现颈肩痛、颈枕痛;第5颈椎以下受压时, 出现颈僵, 活动受限, 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出现放射性疼痛, 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沉重、抬手无力、持物坠地等症状[4,5]。

对于本病的治疗,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以近5年来具有代表性的65例病例作为参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 均为颈椎病神经根型, 其中男37例, 女28例;年龄最小30岁, 最大72岁, 平均56岁;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3年。诊查:多数患者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颈部后伸受限。当颈部候伸或向患侧弯曲时可出现上肢和手部放射性麻木和疼痛。压顶、叩顶试验阳性。X线可明确诊断。颈椎骨折脱位、先天性椎病融合乳突炎、椎管内疾患、肿瘤患者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1.2 治疗

1.2.1 常规治疗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通经活络、解除痉挛、滑利校正关节。取穴:风池、风府、天顶、肩颈、肩外俞、肩中俞、天宗、缺盆、手三里、合谷、颈肩部压痛点等。手法采用推、擦、揉、点、按、滚、弹拨、拔身等。 (1) 推揉, 滚拿舒经法:以右侧在上为例, 患者取健侧卧位, 头部微前屈, 头侧下部垫枕, 使颈部略侧向健侧, 医者站于其头后, 左手扶其头部, 另一手掌推、擦鱼际滚冈上肌、肩胛区, 颈后部肌肉。再用多只轻快拿揉颈部反复数次。 (2) 揉拨点按通经法:患者体位同上。医者站于患者头后方, 用一手扶其肩部, 另一手用拇指, 从肩胛下角拨揉督脉及两侧夹脊、冈上肌、斜方肌外援、枕骨下缘, 反复数次。在施术过程中, 反复点揉, 风驰、风府、天顶、肩颈、肩外俞、肩中俞、天宗、缺盆。再用拇指或十指弹拨, 尺三里 (小海下2寸) 、手三里等。痛点条索样物触多次弹波, 点按。 (3) 拿揉滚打伤肢法:患者体位同上, 医者站于其后方, 用双手多指轻快拿揉上肢。用小鱼际滚伤肢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反复数次, 多指, 敲打伤肢。 (4) 颈部拔身理筋法: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站于头上。用双手四指交叉, 拖于患者颈部向头上方, 做缓慢牵拉。后用双手多指, 上下梳理颈椎两侧夹脊。

1.2.2 颈部功能运动法

(1) 健颈操:患者取坐位, 医者用音乐或语言缓慢导引患者做颈部前驱、后伸、颈部左右测区、顺时针, 逆时针环转。前驱下颌尽量靠胸;后伸眼睛向后上方看;左右测区耳朵尽力靠肩。 (2) “米”字操:患者取坐位, 医者用音乐或语言缓慢导引患者, 以鼻尖做先横, 后竖, 写米字。 (3) 五劳七伤向后瞧:患者取坐位, 双手扶膝。医者用音乐或语言缓慢导引。患者头慢慢先向左转, 瞧向左后方, 头旋至最大限度, 稍停片刻, 正头复元 (右侧同左) 。 (4) 犀牛望月事:患者取坐位, 医者用音乐或语言缓慢导引。患者下颌向上, 眼睛看向上方, 左右寻找, 好似看月, 稍事片刻头部复原。注意事项: (1) 每次治疗时, 动作需缓慢;幅度由小至大。 (2) 每次治疗时, 选择1~2个动作结合手法治疗。 (3) 患者在做上述运动时, 需配合呼吸, 应全神贯注。每次治疗30 min;10次为一治疗疗程。

1.2.3 其他疗法

配以其他适当的辅助疗法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如盐带热敷、火罐疗法、颈部牵引、中药熏蒸疗法等。1.3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原有症状与体征消失, 颈椎活动自如, 复查X线片示生理弧度恢复正常;好转:主要症状与体征减轻, 偶有颈部不适感, 颈椎活动轻度受限, 复查X线片示生理弧度有改善;无效: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颈椎活动受限, 复查X线片示生理弧度无明显改善[6]。总有效=治愈+好转。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 (1) 近期疗效:治疗65例, 按上述标准, 治愈48例 (73.84%) , 好转14例 (21.54%) , 未愈3例 (4.62%) , 总有效率95.38%。 (2) 远期疗效:治愈48例中, 6个月内复发3例, 复发率6.25%。

3 讨论

颈椎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的功能稳定和人体外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颈椎因关节错位和肌肉、软组织长期积累性损伤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7]。脊椎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轴心, 维护脊椎的稳定性有赖于椎周软组织 (包括韧带、关节囊、肌肉和筋膜) 和椎间盘的健全。故无论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 损伤上述组织, 均可发展成为颈椎病。通过手法治疗, 使原已紊乱之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 达到消除疼痛而恢复功能的目的[8]。另患者取健侧卧位, 换侧在上, 此时, 换侧斜方肌、斜角肌、项韧带以及钩椎关节周围滑膜相对保持松弛状态, 头微前屈, 并略偏向健侧, 可使椎间孔相对扩张, 神经根位置相对表浅, 有利于手法渗透施术, 再加以推揉点按揉拨等针对性手法来调整颈肩周围肌肉, 促进神经根周围水肿消除, 从而减轻了对神经根本身的压力, 恢复了颈椎局部的内环境平衡[9,10]。

若想使颈椎病获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颈部功能锻炼必不可少。如“井”字操、犀牛望月操等, 长期锻炼加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保持颈椎内环境及其周围软组织平衡均可起到极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临床采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 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准确治疗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而治疗期间以及平时的康复锻炼和适合的运动是预防此类疾病及巩固疗效的重要保障。使用本套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近期、远期疗效可靠, 操作方便, 痛苦小, 效果好, 值得广大同道借鉴。

参考文献

[1]叶伟胜, 万瑜.骨科疾病的矫形按摩[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4:147.

[2]吕明.推拿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16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症状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4]王云凯.中华推拿大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687.

[5]马树泉, 蓝世隆.颈椎病中医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13.

[6]王和鸣.中医骨伤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55-258.

[7]邓晋丰, 钟广玲.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08-216.

[8]谭洪福, 王惟恒, 马新建.颈肩腰腿痛千家妙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

[9]王海泉, 廖卫东.颈椎病无创疗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87-107.

[10]史可任.颈腰关节疼痛及注射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 184, 199.

颈部运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 年1 月—2015 年2月收治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病人38例为研究对象, 病人头颈部烧伤总面积小于30%, 烧伤深度 Ⅱ 度或者Ⅲ度, 病人均合并呼吸性损伤, 排除合并其他系统并发症病人, 烧伤前病人认知功能、头颈部功能正常。依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 观察组病人男13例, 女6例;年龄21.5岁±16.9岁;烧伤面积25%±2.6%TBSA;9例火焰烧伤, 6例热粥、水烫伤, 3例高温石灰水烫伤, 1例瓦斯爆炸烧伤。对照组病人男11例, 女8例;年龄19.4岁±13.7岁;烧伤面积27%±1.8%TBSA;10例火焰烧伤, 5例爆炸烧伤, 2例化学性烧伤, 2例热烫伤。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头颈部烧伤并呼吸性损伤病人多伴随休克情况, 休克期病人取中凹卧位, 抬高病人头部30°, 下肢抬高35°, 保持病人静脉回流, 消除脑部水肿, 若是发现病人颈前烧伤, 需要避免出现瘢痕挛缩[4,5,6]。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加强气管插管病人的护理, 避免单侧通气过度等。

制订早期功能锻炼路径表, 观察组病人每个阶段均进行相应功能锻炼。在病人头颈部烧伤功能锻炼中以早期锻炼为主, 依照病人具体情况分为四个阶段, 烧伤后10d~15d, 病人此时还处于危险期, 头颈部、呼吸道水肿情况表现比较严重, 疼痛非常激烈, 容易出现低氧血症以及其他并发症。第二阶段在10d~20d, 此时病人病情比较稳定, 疼痛情况大大减轻, 呼吸道插管已经拔除。第三阶段是病人创面基本愈合, 炎症正在逐渐减轻, 第四阶段为病人出院前期。

科室成立医生、护士锻炼小组, 查阅相关资料, 并结合临床治疗护理经验, 分析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探讨相关护理工作的开展, 制订护理工作表后, 对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干预, 针对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修改功能锻炼路径表, 调整锻炼时间、内容以及步骤等, 最终形成早期功能锻炼路径表。在应用阶段向病人发放相关锻炼手册, 向病人讲解手册的应用, 明确每个阶段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向病人讲解护理的重要性, 早期功能锻炼路径表见表1。

1.3 观察指标观察病人头颈部恢复情况, 并调查病人对医疗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病人头颈部恢复情况检查项目包括张口困难、颈部活动度等, 病人张大口之后上下门齿间距小于2横指为张口困难, 病人颈部最大活动度单侧小于45°为颈部活动受限[7,8]。采取我院自行编制病人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 请病人及其家属在出院前填写, 包括护理服务、住院环境以及服务态度等内容, 得分越高, 病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 病人满意度评分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病人张口困难和颈部活动受限发生率采用计量资料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2χ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在头颈部烧伤中, 呼吸系统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 尤其是在密闭环境中出现的烧伤, 伴随呼吸道损伤的发生率很高, 早期病人多表现平稳, 容易被忽视, 一旦出现呼吸道急性梗阻, 尤其是小儿病人, 将会严重影响病人生命安全, 在治疗中一般采用早期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治疗, 在治疗中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研究采用何种护理方法改善病人头颈部情况对病人治疗有现实意义。

头颈部烧伤吸入性损伤是指烟雾以及化学物质对呼吸道以及肺实质所造成的损害, 相关调查显示病死率在35%, 病人出现吸入性损伤往往会出现水肿以及相关感染, 发生低氧血症率很高, 因此在以往护理工作开展中, 非常重视病人呼吸功能的维持,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病人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和恢复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的时期, 因此对功能锻炼不足, 导致病人后期颈部活动受限[9,10]。

在分析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病人治疗护理中, 一般比较重视气管插管护理、气管导管气囊护理等, 对早期功能锻炼不够重视, 在相关研究论文中, 分析早期功能锻炼作用论文较少, 有研究分析早期功能锻炼路径开展对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作用效果, 指出与常规护理相比, 能够改善颈部活动能力, 提高护理满意度。在本组中分析早期功能锻炼路径对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护理效果, 头颈部是身体暴露位置, 疤痕以及功能受限将会严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 因此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开展功能锻炼能够最大程度减轻病人术后出现功能障碍, 在传统的护理模式中, 由于计划性、系统性不高, 护理内容过于简单, 而且容易造成护理资源的浪费, 病人对护理目标不清晰, 护理配合度不高, 影响后期护理工作的开展[11,12], 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几年比较推崇的一种护理模式, 是整体护理的一种, 通过个性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护理方案, 加强心理疏导护理和健康教育动作,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临床路径护理能够极大地提高每个阶段护理工作的目的性, 提高病人护理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本组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结果表明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可信度检验, Cronbach’ɑ=0.82, 结构效度为0.71, 早期功能锻炼路径护理病人对医疗护理满意度 (92.54分±7.38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 (82.64分±7.05分) (P<0.05) , 说明早期功能锻炼路径护理能够提高病人满意度。

临床路径护理工作开展中以早期锻炼为原则, 尽早开展主动活动, 坚持长期锻炼, 伤后第一阶段向病人讲解相关护理治疗支持, 让病人及其家属明确功能锻炼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相关的锻炼内容, 尽量减少病人挛缩的出现, 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开展非烧伤部分的关节锻炼, 包括未烧伤的手掌以及肩关节等, 并根据病人呼吸情况, 逐渐培养病人功能锻炼的习惯, 水肿消退后开展烧伤部分的小部分训练, 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并督促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拔除插管后, 引导病人进行吞咽口水训练、舌肌锻炼等, 开始加大肩关节运动, 增加眨眼、张口锻炼服务, 尽量保持较长时间, 并与常规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功能锻炼路径护理病人张口困难发生率 (10.5%) 和颈部活动受限发生率 (15.8%) 显著低于对照组张口困难发生率 (26.3%) 和颈部活动受限发生率 (36.8%) ,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说明实施早期动能锻炼路径过程中, 能够增加护士与病人的接触时间, 提高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 能够减少张口困难和颈部活动受限发生率, 提高病人满意度。

总之, 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病人开展早期功能锻炼路径护理, 能够明显改善病人颈部活动能力,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具有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功能锻炼路径对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病人张口困难和颈部活动受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病人38例, 依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 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 制订早期功能锻炼路径表, 观察组病人每个阶段均进行相应功能锻炼, 分析病人张口困难发生率、颈部活动受限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病人均得到随访, 出院后3个月, 观察组病人张口困难发生率 (7.7%) 和颈部活动受限发生率 (15.4%) 显著低于对照组 (30.7%、38.9%) ,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可信度检验, Cronbach’ɑ=0.82, 结构效度为0.71, 观察组病人对医疗护理满意度 (92.54分±7.38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 (82.64分±7.05分)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头颈部烧伤并吸入性损伤病人开展早期功能锻炼, 能够明显改善病人颈部活动能力, 提高护理满意度。

颈部解脱术 篇3

通常情况下,颈部被锁包括正面卡喉、背后锁喉、侧面锁喉三类动作。其中正面卡喉包括单手卡喉、双手卡喉两个动作;背后锁喉包括双手掐喉、前臂锁喉两个动作;侧面锁喉主要是以两手协同、单臂夹颈为主的动作。本文主要介绍三种锁喉或锁颈的解脱技术

一、正面卡喉解脱

1、折腕压肘

■要领:敌我对峙。当敌左手抓我右手腕,以右手卡喉对我实施擒拿时,我左手抓扣敌右手背,四指扣住敌手掌根部大拇指一侧肉厚部位;右脚右后撤步,同时右转身,将敌右大臂夹入左腋下,左手上抬、左腋下压其肘关节或大臂,此时解脱右手,协助左手卷敌手腕,将敌制服(图1-3)。

■要求:扣腕、夹臂、转身、卷腕协调连贯。

■分析:练习此动作必须抓住对手思想麻痹的有利时机,突然对敌实施反擒拿或解脱。被敌控制手腕和颈部时,自己处于被动状态,对手完全掌握主动,他可以随时以“打、踢、摔”的技术协助“抓腕卡喉”肆意伤害我方。因此,练习此动作的关键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2、圈臂扳颌

■要领:敌我对峙。当敌右手卡脖,左手挥拳,欲对我实施击打时,我左手抓扣敌右手背,屈右肘砸击敌右臂肘关节部位,迫敌屈臂,并顺势逆时针穿绕敌右臂,右手按压敌右胸,圈住其右臂;左手由敌颈后绕至其下颌处,并用力向左后掰颌,将敌制服(图4-6)。

■要求:扣腕、砸肘、穿臂、掰颌一气呵成,协调一致。

■分析:练习时,身法要灵活,用力要刚柔结合。特别注意砸肘与穿臂两个动作的连贯,此时如果出现脱节,敌会绕至背后使用“扳头”或“抹眉”将自己摔倒,如果再想解脱就难了。因此,要求练习者动作必须连贯、快捷。

3、推肘背摔

■要领:在敌我实战对抗中,我喉部被敌双手卡压时,我双手手心向上握住敌两肘并猛力下拉,使敌屈肘;右脚向左前方上步同时托右手将左臂扛于肩上,左手下拉将其右臂夹于腋下;动作不停,左脚背步于敌左脚前,同时身体左转屈膝下蹲,臀部抵住敌腹部;以拉臂、弯腰、挑臀之合力,将敌摔于身前;左手按住敌头,以右拳击打其面部,将敌制服(图7-11)。

■要求:动作连贯协调,快捷有力。

■分析:此动作的重点是快捷。拉臂要快,推臂要快,背摔(重点是上步、背步)要快。如果出现动作脱节,敌可以使用“顶膝”或“后倒蹬腹”对我继续攻击。另外,“三力”合一要快捷。

4、格肘别臂

■要领:对我对峙。当敌双手卡压我喉部时,我两手握拳屈臂,以小臂下格敌肘关节,迫使敌双臂屈曲;动作不停,右脚上步,右臂顺势由敌左臂下上穿下压,右手抓扣敌锁骨,向左转体,右臂别压敌臂,迫使敌弯腰;左手猛力折其左手腕,将敌制服(图12-14)。

■要求:下格、穿臂、别臂、折腕协调连贯,一气呵成。

■分析:此动作的重点是格肘、穿臂。至于别臂爱好者一定不陌生。格肘用力要脆,穿臂、别臂要连贯快捷。如果出现脱节,敌很容易逃脱。因此,练习时,要掌握黏连技巧。

二、背后锁喉解脱

1、拉臂背摔

■要领:当敌从身后以双手掐我颈部时,我双手向后分别抓握敌两手腕,两脚依次稍向后撤步于敌两脚前,屈膝下蹲同时双手向前上方猛拉敌臂,臀顶敌腹,使敌伏在我背上;以拉臂、弯腰、挑臀之合力,将敌摔于身前;左手按住敌头,以右拳击打其面部,将敌制服(图15-18)。

■要求;抓手、拉臂、屈膝、下蹲、背摔连贯协调。

■分析:此动作的关键是抓腕、拉臂、屈膝、下蹲等背摔前的动作要快捷连贯。如果出现脱节或动作过慢,敌很容易逃脱或以腿法继续攻击自己。因此,背摔前奏要快捷,整个动作要连贯。

2、俯身剪腿

■要领:当敌从身后以双手掐我颈部时,我迅速俯身弯腰,双手撑地,同时两腿岔开向后插向敌身体左右两侧,右腿位于敌右小腿外侧,左腿位于敌右肋部位;动作不停,两腿借身体向左后旋转之力,将敌向右侧剪倒;两腿夹住敌双腿,我上体向左翻转摆动,同时以左肘击敌喉(胸)部,将敌制服(图19-21)。

■要求:俯身、撑地、翻身、剪腿、击肘协调连贯,一气呵成。

■分析:练习此动作,一是把握俯身、岔腿的连贯快捷,不能给对手留有进攻的机会;二是剪腿用力要快而脆。如果在俯身、岔腿时出现动作脱节,对手很容易逃脱。

3、顶肘背摔

■要领:当敌从背后以双手对我实施锁喉时,我左手迅速抓拉敌右腕,以缓解锁喉之势,同时稍右转身,屈右臂以右肘顶击敌右肋;右手顺势向上抄抱敌右大臂,右脚撤步别敌右腿,臀顶敌胯;向左转体,两手协力向左下方猛拉敌臂,以拉臂、转体、别腿之合力将敌摔倒;右膝跪压敌右肋,双手卷其右臂压于头上,将敌制服(图22-25)。

■要求:击肋要狠,别绊要到位,身体要平衡。

■分析:此动作的重点,一是动作要连贯快捷,顶肘、撤步、拉臂、转体不能脱节;二是击打要狠,卷臂要死,不能给对手留有反抗的机会。如果动作脱节或过慢,对手很容易逃脱,或以其它摔法继续攻击。

4、靠摔踹头

■要领:当敌在背后,以左手抓我手,右臂对我实施锁喉时,我右手迅速抓握敌右手腕,并用力下拉,同时头后仰,以后脑猛击敌面部;右脚向右滑步,左脚移至敌背后,并抵住其大腿根部,上体左旋,以左肩和左臂向左后挤靠对手上体,将敌摔倒;右脚垫步,起左脚踹击敌面(胸)部,将敌制服(图26-29)。

■要求:动作灵活协调,用力刚柔结合。

■分析:练习此动作的重点是动作不能脱节,特别是左腿绕至敌身后和靠摔的用力这两个动作。“绕”要轻巧、灵活、快捷;“靠”要注意用力方向和寸劲。如果脱节或用力过慢,敌可反摔之。

三、侧面夹颈解脱

1、跪腿切肩

■要领:当敌从侧面对我实施夹颈,而我左手在敌身后时,我上体稍向左转,右手迅速封扣敌右脚踝,左手上摆赶切敌右肩;左腿跪压敌右膝窝(小腿肌肉),将敌向前摔倒;我迅速骑腰,卡脖贯耳将敌制服(图30-33)。

■要求:封腿、切肩、跪腿连贯协调,快捷有力。

■分析:练习此动作的重点是“快准狠”。三个动作连接要快;跪压敌小腿肌肉要准、狠。如果用力不当,动作不连贯,敌可紧锁我颈部并向左旋转着地。这时再想解脱,就难了。

2、拉臂穿裆

■要领:当敌从侧面对我实施夹颈,而我左手在敌身前时,我右手迅速抓握敌右手腕,左臂从敌右腿前向后插入其左腿后侧;左大腿抵住敌右大腿;动作不停,运用左手拉臂,上体后仰,右手上挑之合力将敌向后摔倒;以垫步左踹腿击敌面或转身上步卡脖贯耳,将敌制服(图34-36)。

■要求:拉臂、穿裆、靠摔协调连贯。

颈部运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其均进行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后, 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中男69例, 女31例;年龄48~79岁, 平均65.3岁;39例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 18例患者为小面积脑梗死, 28例患者为腔隙性脑梗死, 15例患者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此外, 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参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等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进行检测时, 需取平卧位, 另外头部还需要和检查对侧成45º角, 以便于颈部间的动脉能够充分显露出来, 对患者采用先左后右的检查顺序, 常规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以及椎动脉,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管腔内径以及斑块等情况[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 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发现, 有41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有33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时, 有53例患者发现有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有49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 其中21例发育异常。两种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超声检测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不足, 具体见表1。

此外, 将100例患者与参照组进行比较时, 也具有明显差异, 10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检测有斑块, 其中有30例为硬斑, 18例为软斑, 6例为混合斑;41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其中7例患者为颈外动脉起始部狭窄。而参照组有4例检测有斑块, 未发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由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生活的主要疾病[1]。以往人们经常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 并且将其检测结果作为判定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程度的依据, 但由于其在检测过程中易对患者造成创伤, 且费用较高, 不利于在临床上推广使用[4]。本研究主要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方面的临床价值。研究显示,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可以动态观察颈部血管的血流状况, 判断血管内膜有无斑块形成, 有无狭窄、闭塞等。此外, 经过对比显示,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和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判断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方面优于颈部血管彩超。综上所述,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符合率较高,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不足, 但由于其检查安全且效果较好, 相比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费用较低, 值得在临床诊断中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其进行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 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此外, 对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 并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发现有41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33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而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时, 有53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 49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结论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符合率较高, 但在一定程度仍有不足, 因其检查安全且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颈部血管彩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动脉血管病变

参考文献

[1]栾国明, 王忠诚, 刘建秀, 等.彩色经颅多普勒的检查方法和正常参考值[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1, 7:4.

[2]袁国祥, 朱慧琴, 徐薇, 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关系的研究[J].中国神经病学, 2001, 14 (3) :169.

[3]沈介明, 胡锦清, 张仲伟.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测量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比较[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 3 (3) :173-188.

头面颈部烧伤的创面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2005年6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头面颈部烧伤病人15例, 男9例, 女6例;年龄1岁~65岁;浅Ⅱ度烧伤9例, 深Ⅱ度烧伤6例;火焰烧伤3例, 热液烫伤10例, 硫酸烧伤2例;主要分布在头面、颈部, 多在烧伤后0.5 h~1.0 h入院。本组15例病人烫伤皮肤保持均完整, 治疗过程中小心保护, 创面平均12.5 d治愈, 无一例瘢痕增生。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面颈部烧伤时多合并有吸入性损伤, 易引起呼吸窘迫, 应严密观察呼吸情况, 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1]。并给予氧气吸入。鼓励病人深呼吸, 用力咳嗽及咳痰。并行雾化吸入, 以控制炎症及稀释痰液。床边备气管切开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2.2 创面处理

入院即行创面清创, 小水疱可不作处理, 大水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疱内液体, 也可用低位引流术以排出泡内液体。创面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后, 外敷磺胺嘧啶银糊。然后用40 W~60 W烤灯照射, 距离40 cm~60 cm。也可用电吹风低档热风吹干 (距离根据电吹风功率大小而定, 以手背在创面处感到温暖、风速柔和为宜) , 以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防止细菌滋生, 造成感染。颈部适当用软枕垫高, 尽量暴露皱折处, 避免创面相互粘连。随时用无菌棉签或吸水敷料吸净创面渗液。伤后72 h内, 面部每日用0.1%苯扎溴铵清洗2次, 口腔护理每日2次, 保持鼻腔清洁, 眼部用生理盐水清洗2次, 酌情滴眼药水。睡前用眼膏涂眼, 以保护角膜。头发剪短或不影响创面情况下剃光。患儿双手用无菌纱布包裹, 以防抓破创面, 造成感染。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由于烧伤后皮肤正常功能丧失, 抵抗力下降, 易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 因此做好消毒隔离十分重要}[2]。首先杜绝各种感染源, 控制探视人员, 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病人住单间病房。病人所用物品做到专人专用, 防止交叉感染。工作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及接触病人前后均洗手。同时保持环境舒适、病室整洁安静。病室温度控制在20 ℃~22 ℃, 相对湿度50%~60%。病房通风每日3次, 每次30 min, 床头柜及床栏每天用“84”消毒液擦洗1次或2次, 病室空气消毒每天用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30 min。地面每天用“84”消毒液拖地2次。病人所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均应送往中心消毒供应室行高压蒸气灭菌处理, 并注意经常更换, 以保持清洁干燥。持续静脉输液病人应每天更换输液器。

2.4 健康宣教

对面部需要植皮的病人, 应耐心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和合作, 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认真、细致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后针对病人所关心的问题, 耐心、细致地解答, 以利于病人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讲明术后注意事项, 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围术期。及时巡视病人, 密切观察术区敷料是否松动, 是否有渗出以及渗出的量与性质,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5 饮食护理

烧伤病人机体处于营养高消耗状态, 组织修复又需要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 因此需加强营养,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创面愈合[3]。营养补充以胃肠道营养为主, 静脉营养为辅。伤后可根据情况先进食流质、半流质食物, 如鸡汤、鱼汤、牛奶等。头面部水肿消退后, 可逐渐正常进食, 咀嚼方便病人可进食肉类、鸡蛋、鱼、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2.6 出院指导

告诉病人创面痂皮脱落后的娇嫩皮肤, 要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 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必需外出时涂防晒霜或打伞、戴帽子、头巾等, 以防止和减少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

参考文献

[1]姚洪玲, 张丽, 金晓明.面部烧伤病人的护理体会[J].实用医药杂志, 2005, 22 (6) :538.

[2]陈存富, 吴信金, 张志华, 等.面颈部深度烫伤并发喉返神经损伤1例[J].前卫医药杂志, 2003, 17 (2) :78.

颈部血管损伤的急救护理配合 篇6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颈部大血管损伤手术患者7例, 其中男性5例, 女性2例。年龄20~65岁, 平均 (32.70±3.82) 岁。其中包括:交通伤2例、锐器伤3例、医源性2例。合并血气胸2例, 该2例患者均为锐器从右侧颈部刺入右胸, 伤及右胸头臂静脉, 其中1例导致胸骨后气管贯穿而出现张力性血气胸;另1例因伤及右胸膜顶则表现为右侧气胸, 大量血胸。损伤的血管包括:颈外动脉损伤2例、颈内动脉1例、颈总动脉1例、颈内静脉2例、头臂静脉1例。

1.2 手术方法

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2例本院医源性损伤为颈部手术时意外损伤, 当即做血管修补或结扎, 而院外损伤则经急诊手术处理, 其中行血管结扎3例 (2例颈外动脉, 1例颈内静脉) , 其余均行血管修补或血管吻合。

2 结果

7例患者中, 6例抢救成功, 1例死亡。

3 围术期护理体会

3.1 伤情判断

颈部大血管损伤患者病情十分凶险, 护理人员要争分夺秒地配合医生做好工作, 了解患者的受伤原因, 注意是否并合其他部位损伤。2例合并血气胸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护理人员配合医生迅速对伤情做出评估, 采取果断措施。

3.2 心理护理

由于颈部血管损伤的患者大量出血, 患者和家属往往极度恐慌。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 有条不紊, 及时与家属沟通, 给患者精神上安慰。医护人员表现出的临危不乱往往能给患者和家属极大的信心和安慰, 使患者和家属能很好地配合抢救工作。

3.3 术前准备

①确保所有的术前准备都在伤口妥善地压迫, 出血不增加的情况下迅速地进行, 尽量缩短从急诊室或病房到手术室的时间;②快速测量重要的生命体征;③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颈部血管损伤患者静脉通道应选择下肢静脉或伤口对侧上肢静脉为宜, 以便进行有效的输血补液, 同时不影响对伤口的处理;④对出现休克的患者应按医嘱给予输注平衡盐溶液, 代血浆及血制品等, 并及时通知血库做好配血, 备足血源。在适当补液同时, 及时送患者进手术室。本次研究有3例严重休克患者均在输液同时及时送手术室手术, 从而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获得成功。

3.4 术中护理

因在急诊室或病房准备较仓促, 有些护理工作在手术室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完成。如深静脉插管, 以选择伤口对侧股静脉为宜, 以满足术中对输血输液的要求, 桡动脉穿刺, 供术中实时监测血压;留置导尿, 监测术中术后尿量。本次研究医源性损伤均是本院颈部手术病例, 此类患者如处置不当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甚至造成手术台上患者意外死亡, 并可导致医疗纠纷[2]。此时护士迅速行动, 沉着冷静, 全力配合医生止血, 保证输血输液, 本组3例医源性颈部血管损伤患者在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下均抢救成功。

3.5 术后护理

此类患者如经及时有效的手术后往往恢复较快, 但一旦出现并发症则往往危及生命。所以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十分重要, 包括: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 如有被迫急诊做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结扎的患者, 因其很可能引起脑供血障碍, 所以更加应该注意, 而颈内静脉结扎一般不会引起脑血液回流障碍, 本次研究1例颈内静脉结扎恢复顺利;②保持颈部伤口引流通畅, 注意观察引流量及性状, 注意颈部伤口有无肿胀, 有无气管受压的症状;③颈部适当制动, 以免引起血管修补处出血;④根据医嘱对血管修复的患者进行扩容、祛聚、抗凝等治疗, 以预防修复血管继发性血栓形成, 可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肝素、华法令、肠溶阿斯匹林等治疗;⑤因此类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口污染, 一旦发生感染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所以应按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1]。

大血管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的手术治疗。本次研究的抢救经验认为此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是:迅速判断伤情、快速的术前准备、默契的术中配合和严密的术后观察[2]。

参考文献

[1]白伟业, 马天福, 周坤, 等.医源性腹部血管损伤的处理对策.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06:99-100.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1例 篇7

患者, 女, 23岁, G1P0, 因孕13周来院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内可见一胎儿声像, 双顶径21 mm, 头臀长69.2 mm, 胎心率168次/min。胎儿周围可见无回声环绕, 较厚处位于颈背部, 厚10.3 mm, 其内可见放射状分隔 (见图1、图2) 。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 最厚处17 mm, 羊水最大深度30 mm, 透声良好。超声诊断:宫内早期妊娠, 单活胎 (超声孕龄13周1 d) ,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患者次日要求终止妊娠入院。给予紫韵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 3 d后引产一女性死胎。尸检:全身水肿, 于颈背部可见一20 mm×10 mm的不规则囊性包块, 包膜与头皮及全身皮肤相连续, 形成“太空衣水肿征”。囊壁光滑, 触之柔软, 囊内充满液体, 头颅连续完整 (见图3、图4) , 流产后取胎儿右下肢组织送实验室荧光原位杂交 (Fish) 检查, 结果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 (Turner综合征) , 染色体核型为45XO。

2 讨论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是较为罕见的疾病, 目前国外报告发病率为1∶4000~1∶5000[1], 国内报告发病率为1∶6000[2]。胎儿淋巴水囊瘤是由于淋巴淤积, 淋巴管扩张引起。多发生在颈部, 囊内容物为透明液体, 由多处扩张的淋巴管组成, 呈多房性。胎儿淋巴系统从孕10周开始发育, 一般至14周发育完全。14周前淋巴系统发育未健全, 少部分淋巴液积聚在颈淋巴管或淋巴囊内, 形成颈后透明层 (NT) , 一般14周前NT值<3 mm。14周后淋巴系统发育健全, 颈部淋巴液被引流到静脉系统, 颈部透明层消失。颈部淋巴水囊瘤一般是由于解剖、感染或遗传原因延迟了淋巴管与颈静脉窦的相通, 导致胎儿颈部甚至全身出现淋巴性水肿, 严重者导致循环衰竭甚至胎儿死亡。颈部淋巴水囊瘤在妊娠初期常表现为胎儿颈项透明层增厚, NT达6 mm时90%为异常胎儿, 极度增厚时形成颈部水囊瘤。超声将颈部淋巴水囊瘤分为有分隔及无分隔型。有分隔型囊肿大小不一, 有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囊肿壁或厚或薄, 囊内液体回声均匀, 透声好, 可见光带分隔, 呈多房性, 彩色多普勒在囊肿内不能探及血流信号, 暗区在胎儿皮下组织内扩展, 如胎儿被一层较宽低回声“茧状物”包绕, 常伴有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无分隔型一般位于颈部左右侧, 体积多数较小, 多不伴有其他畸形。

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常合并染色体畸形、心脏畸形及胎儿水肿。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形为Tutner综合征 (45XO) , 其次为18-三体综合征及唐氏综合征。有分隔的淋巴水囊瘤伴胎儿水肿者预后较差, 病死率高过80%~90%[3];无分隔型常位于颈部两侧, 体积较小, 多不伴有其他畸形, 如染色体核型无异常, 预后较好。胎儿颈部水囊瘤作为筛查染色体异常的一个软指标, 在遗传性超声中具有重要意义。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可给临床遗传咨询提供准确依据。因此当发现胎儿颈部淋巴水囊瘤时, 作者认为处理原则应先结合绒穿、羊穿或脐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如核型正常, 囊肿无分隔, 不伴有水肿及胎儿畸形者, 可密切监测随访;如核型异常, 则可终止妊娠。当然应行充分告知义务, 患者知情选择胎儿的去留。这样可以进行相对准确的临床咨询以减少或尽可能避免有缺陷的新生儿出生, 同时又能防止将正常的胎儿引产, 尤其对不孕夫妇或高危孕妇的珍贵儿更应慎重处理。

本例患者具有典型的超声表现:胎儿颈背部囊性包块, 内为无回声, 有放射状分隔, 胎儿周围无回声“茧样包绕”, 与颈部囊肿连成“太空衣水肿征”, 故较易明确产前诊断。明确诊断后进行了充分告知, 建议先核型分析后再决定是否引产。但因该患淋巴水囊瘤为有分隔型伴全身水肿, 估计预后差, 孕妇心情焦躁, 坚决引产, 但引产后仍进行了核型分析, 这对下次孕期保健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aena N, De Vigan C, Cariati E, et al.Prenatal detection of rare chromosomal autosomal abnormalities in Europe.Am J Med Genet A, 2003, 118A (4) :319-327.

[2]黄斗世.中晚期妊娠胎儿淋巴囊瘤的超声诊断.2009, 15 (7) :783-784.

上一篇:舍饲养羊的疫病防治下一篇:市政桥梁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