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2024-09-23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共7篇)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篇1

头颈部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5%, 是世界范围内第6大常见的恶性肿瘤, 列肿瘤相关死亡原因的第8位。淋巴结转移是头颈部肿瘤的主要转移方式[1~3], 其一旦出现, 临床治疗有效率会下降50%左右,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价值已获业内专家的肯定[4,5], 以往认为为了减少巨大的手术创伤及严重并发症宜分期手术。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展, 对头颈部肿瘤双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同期行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已逐步推广[6]。现就我院6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治疗及愈后情况做回顾性分析, 探讨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间6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37例、女30例, 年龄25~75岁。患病情况为:甲状腺癌42例 (乳头状腺癌37例、髓样癌3例、滤泡状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 , 喉鳞状细胞癌18例, 口腔鳞状细胞癌6例, 黑色素瘤1例。术前单侧淋巴结肿大49例, 双侧淋巴结肿大18例。本组67例患者中, 传统方法分期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33例, 设为对照组;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患者34例, 设为观察组。两组的性别比例、发病年龄、患病情况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后插管, 行静脉复合麻醉。自双乳突尖开始, 曲线顺斜方肌前缘下行, 锁骨上2cm横行切开呈“U”字形切口。根据淋巴结累及个数和直径选择手术方式, 累及多个或直径大于2.5cm或淋巴结固定者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保留颈总动脉、迷走神经) ;累及不超过2个区或直径小于2.5cm者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保留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迷走神经) ;对淋巴结只累及一个区且直径小于2.5cm者行相应的区域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1.3 评价标准

(1) 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手术的差异; (2)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术后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发生乳糜漏2例, 呼吸困难2例;对照组发生创口出血1例、呼吸困难1例, 乳糜漏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和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所有患者并发症经治疗后全部痊愈, 未发生脑水肿、颅内高压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患者复发情况

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随访, 观察组有7例复发, 复发率为20.6%;对照组11例复发, 复发率为33.3%,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头颈部肿瘤患者术后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7~9], 其中淋巴结转移复发占21%~37.5%。1909年Duval首先提出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同时或先后出现双侧颈淋巴转移的头颈部中线区恶性肿瘤为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首选对象[10]。既往的手术方法为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分期进行, 60~70年代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14%, 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双侧颈内静脉结扎后造成颅内压显著升高, 导致脑水肿[11]。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飞速进展, 同期行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6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比观察了传统分期颈淋巴结清扫术与同期双侧淋巴结清扫术之间的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结果显示: (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和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呼吸困难患者经急诊止血并气管切开治愈, 对肥胖和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后的患者, 以预防性气管切开为妥;乳糜漏患者经负压吸引保守治疗痊愈。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我们主张先行清扫有颈淋巴转移或转移较重的一侧, 尽量保留有一侧颈内静脉, 如术前估计颈内静脉不能保留, 可预先保留颈外静脉。 (2) 1年的术后随访, 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0.6%和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完善手术方式、术前充分准备、术后正确处理, 同期双侧淋巴结清扫术不仅是安全的, 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 同期双侧淋巴结清扫术可以免除患者二期手术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不仅是安全可靠的, 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同期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6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方法分期颈淋巴结清扫手术;观察组34例采用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然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乳糜漏2例, 呼吸困难2例;对照组发生创口出血1例、呼吸困难1例, 乳糜漏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8%和9.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0.6%和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同期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的而有效的方法, 值得推广。

关键词:双侧,同期,淋巴结清扫,头颈部肿瘤

参考文献

[1]于海容, 朱强, 乔华.超声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 2009;49 (48) :77~79

[2]孙树军, 赵立民, 周建明.淋巴管生成因子在头颈肿瘤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1;38 (7) :391~394

[3]区晓敏.MRI弥散加权成像在头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癌症杂志, 2011;21 (10) :812~815

[4]志远.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化疗之后还需接受颈淋巴结清扫术吗?[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8;23 (22) :12

[5]陶冶, 刘业海, 余崇仙, 等.择区性颈清扫术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颈淋巴转移患者中应用的初步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43 (9) :681~685

[6]甄泽年, 赵敏, 陈辉, 等.同期双侧颈淋巴廓清术37例分析[J].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4;11 (4) :243~244

[7]姜玉良, 马月, 王俊杰, 等.125I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颈淋巴结放疗后复发的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1;20 (2) :91~94

[8]梁文钊, 姚吕祥.多排螺旋a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20 (11) :1175~1178

[9]余晓旭, 何刚, 冯勇.颈淋巴结清扫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0;8 (13) :26~28

[10]程若川, 张建明, 苏艳军, 等.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治疗高分化及髓样甲状腺癌[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7;34 (3) :153~156

[11]揭克家, 朱逢术.同期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25例[J].肿瘤防治研究, 2002;29 (3) :226~227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篇2

关键词:头颈肿瘤,双侧颈部淋巴清扫术,效果

头颈肿瘤属于常见肿瘤,在全身恶性肿瘤中约占据5%~8%的比例,在全身肿瘤中则占到30%[1]。淋巴结清扫术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在目前头颈肿瘤、颌面肿瘤、口腔肿瘤中的治疗价值得到认同。江西省肿瘤医院分别采用同期清扫及分期清扫手术为患者施治,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入研究的35例头颈肿瘤患者,男19例,女16例,于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本院救治,年龄在24~76岁之间。经病理检查,甲状腺癌22例、黑色素瘤1例,口腔鳞及喉鳞状细胞癌各3例、9例,术前淋巴结肿大为单侧者25例,为双侧者10例。其中,22例甲状腺癌患者包括未分化癌以及滤泡状癌各1例、髓样癌2例、乳头状腺癌31例。随机分组,I组18例,II组17例,比较组间年龄、性别、肿瘤病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患者行同期清扫治疗,Ⅱ组患者行分期清扫治疗。气管切开之后插管或者经气管内插管,实施静脉复合麻醉;以双乳凸尖为起点,沿着斜方肌前缘曲线下行,于锁骨上部2 cm位置,制作U字形横向切口;以淋巴结直径、累及区域个数作为依据,选择手术方式,若直径>2.5 cm、累及个数>2个或淋巴结固定,则在保留迷走神经以及颈总动脉的前提下,开展根治性清扫术治疗;若直径<2.5 cm、累及个数≤2个,则在保留迷走神经、颈总动脉、颈内外静脉、副神经、胸锁乳突肌的基础上,开展功能性清扫术治疗;若患者累及仅为1个区域,同时直径不足2.5 cm,则行区域性清扫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软件SPSS 13.0,χ2法检验数据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完成后,I组中有1例呼吸困难、1例乳糜漏症,发生率11.11%;II组中有1例呼吸困难、1例乳糜漏症、1例创口出血,发生率17.65%。I组发生率稍低于I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内随访,I组3例复发率16.67%,II组复发6例,复发率35.29%。I组复发率明显低于I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就头颈肿瘤而言,它以淋巴结转移为主要转移方式,在出现淋巴结转移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会出现50%降低的现象,严重破坏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2]。因此,行淋巴结清扫治疗,是此疾病治疗切入点。以往时期,临床研究者普遍为减少手术创伤,而开展分期手术,但面临二期手术痛苦,之后,同期手术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可能造成颅内高压及脑水肿现象,使患者死亡,应用不够广泛[3]。目前,同期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受到人们推崇。

本院采用同期清扫术为18例患者施治,同时以分期清扫术为17例患者施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显示,二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术后5年两组的复发率方面,同期手术者明显低于分期手术者,可知,行同期手术,更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所以,临床医师严格把握患者手术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优化手术方式,可保证同期手术患者生存率,此方法为当前临床研究者所认同是必然现象。此外,在本次治疗中,两组均有呼吸困难及乳糜漏症出现,需要临床医师给予妥善治疗,才能够切实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采用双侧颈部淋巴清扫手术为患者实施治疗时,行同期手术,可使患者实现及时治疗,减轻患者分期手术痛苦,且安全可靠,远期生存率较高,具有显著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尹京淑.头颈部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的观察与护理.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270-271.

[2]宿伟鹏,赵化荣.头颈部肿瘤治疗进展.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259-265.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4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3个月。其中男性22例、女性56例;年龄(40.16±13.56)岁;其中,39例患者进行了颈部淋巴结清扫,作为观察组,39例患者未行颈部淋巴结清扫,作为对照组;1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67例行腺叶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部分行细针穿刺确诊,术后均接受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治疗,使TSH处于较低水平,所有患者均未接受碘131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甲状腺病变组织切除术,对肿瘤及其周围0.4~0.6 cm内的组织进行垂直切除。观察组患者行甲状腺病变组织切除术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完整切除甲状腺肿瘤组织,保留甲状旁腺,保护喉返神经,沿气管、食管沟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术后留置负压引流管。

1.2.2查阅病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超声检查结果、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等;记录其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病灶数量和病灶所在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及术后治疗情况。

1.2.3电话随访通过电话随访6~45个月,收集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生存及术后治疗情况。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转移、复发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年复发率、3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发生一过性声音嘶哑2例、引流管脱出2例、血肿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对照组患者发生声音嘶哑2例、引流管脱出3例、血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营养状况、健康意识的改变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2,3]。到目前为止,甲状腺癌的治疗还没有统一的外科诊疗标准,有关手术治疗的方式仍在讨论中,讨论的核心内容为是否必须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清扫颈部淋巴结有无必要性以及如果能切除颈部淋巴结,需切除多大范围[4,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是根据术中的快速冰冻病理结果提示病变为恶性的,不管颈部的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均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在进行甲状腺病损切除术时,需要等待冰冻病理结果以确定病理性质。另外,需保留甲状旁腺,保护喉返神经。此外,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1年复发率、3年复发率较对照组低。采用甲状腺病变组织切除术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并发症较少,同时避免日后复发再行手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甲状腺微小癌术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超声诊断提示可疑阳性的,在有效保留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情况下,均需常规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中央区淋巴结超声提示阴性的,可在结合患者高危因素及患者要求的前提下建议患者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综上所述,甲状腺微小癌患者行甲状腺病变组织切除术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能够降低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维聪.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医学,2015,28(11):248-249.

[2]裴元民,孙学玲,尹华山,等.158例甲状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1):85-87.

[3]Roti E,degli Uberti EC,Bondanelli M,et al.Thyroid papillary microcarcinoma:a descriptive and meta analysis study[J].Eur J Endoe,2008,159(6):659-673.

[4]Davies L,Welch HG.Increasing incidence of thyroid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1973-2002[J].JAMA,2006,295(18):2164-2167.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篇4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39岁,“发现甲状腺肿物4年”入院。颈部B超:甲状腺右叶多发结节,较大一枚1.5cm×1.2cm低回声结节伴钙化,TIRADS 4~5级;右叶一0.67cm×0.46cm囊实性结节,TIRADS 2级;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结合患者病情、查体、辅查,行(右颈部Ⅳ、Ⅵ区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浓度测定(thyroglobulin assessment in needle washout after fine-needle aspiration,FNA-Tg),TG:217.00ng/ml。患者无明显手术禁忌。拟全麻下行甲状腺右叶及峡部切除、术中冰冻、备全甲状腺切除、右侧择区功能性颈清(Ⅱ、Ⅲ、Ⅳ、Ⅵ区)。

2 手术概述

术中探查符合B超描述。神经监护仪检测右迷走神经V1信号正常。完整切除右叶及峡部,冰冻病理:(右叶及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遂切除左叶;行右侧择区功能性颈清,检测左喉返神经V1信号正常,向右颈部斜向上方弧形延长手术切口约6cm,完整切除纤脂组织,并保护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副神经及甲状旁腺。左右迷走神经V2信号正常。术后患者情况良好。术后病理:(右叶及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左叶)结节性甲状腺肿;右颈Ⅱ区(1/9)、右颈Ⅲ区(2/3)、右中央区(1/1)淋巴结可见转移癌。患者顺利出院。并建议至核医学科同位素治疗。

3 讨论

颈部,尤其是颈部Ⅵ区淋巴结是PTC最常见的转移、复发部位,其发生率也是呈上升水平。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thyroid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FNA)也会存在假阴性和无法诊断的情况。颈部淋巴结FNA-Tg术比FNA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在提高术前诊断率、指导手术范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该患者(右颈部Ⅳ、Ⅵ区)肿大淋巴结TG水平指标高,结合B超与术中探查,具有颈清术指征。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在甲状腺癌的诊治过程中,手术治疗与B超、FNA、FNA-Tg术、神经监护等多种诊断方式相结合尤为重要。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

参考文献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篇5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疗效

乳腺癌作为一种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疾病, 临床上多行手术治疗, 术式类型较多。临床实践证明, 在患者具备保乳指征的情况下, 给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术、扩大根治术等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淋巴结清除率[1], 患者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且乳腺癌临床上各术式治疗中均以腋窝淋巴结清扫作为金标准[2]。随着腔镜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起乳腺癌备受关注。本文以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探讨了早期乳腺癌采用不同术式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女性, 触诊时均发现单侧肿物, 经B超与乳腺钼靶检查证实。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 研究组患者年龄为30~55岁, 平均年龄为 (40.6±5.0) 岁, 肿瘤直径为0.32~3.54 cm, 平均直径为 (1.92±0.52) cm, 左侧肿瘤患者21例, 右侧肿瘤患者19例, 外上象限25例, 内上象限3例, 外下象限7例, 内下象限5例, AJCC分期Ⅰ期30例, Ⅱ期1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1~56岁, 平均年龄为 (41.6±4.8) 岁, 肿瘤直径为0.30~3.53 cm, 平均直径为 (1.89±0.50) cm, 左侧肿瘤患者20例, 右侧肿瘤患者20例, 外上象限24例, 内上象限4例, 外下象限6例, 内下象限6例, AJCC分期Ⅰ期21例, Ⅱ期1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研究组40例患者均于腔镜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 其中15例患者行保乳术治疗, 另25例患者行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先于腔镜下清扫腋窝淋巴结:先向腋窝内注入脂肪溶解液, 待10 min后于乳头水平上方自腋窝下方腋中线部位做操作孔, 孔直径为1 cm, 置入负压抽吸器并吸取内部脂肪溶解液, 后将trocar置入抽吸孔并加以固定, 向其中冲入气体, 并将气压控制在0.9~10.5 k Pa, 探入观察镜于胸大肌外侧、背阔肌前侧腋窝线上方做操作孔, 直径为5 mm, 用分离钳分离处理切口周边组织, 充分显露周边神经组织, 以免造成损伤, 最后剔除脂肪与淋巴结, 其中淋巴结剔除直至Ⅱ水平淋巴结层面, 剔除术后切除乳房或切除乳房肿块。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切开清扫手术治疗, 其中20例患者行保乳术治疗, 另20例患者行根治术治疗, 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参照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实施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淋巴结剔除数量;术后待患者出院时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调查评量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记作均值±标准差 (±s) 形式, 计数资料记作百分率形式, 分别行t、χ2检验, 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实施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实施时长为 (115.6±20.5) min, 对照组患者手术实施时长为 (78.6±15.2) min, 研究组患者手术实施时长明显长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 (48.5±10.2) m L, 对照组出血量为 (87.6±20.7) m L, 研究组患者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为 (16.9±4.4) 枚, 与对照组的 (18.8±4.5) 枚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为 (195.6±45.6) m L,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365.8±60.2) m L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7.5% (39/40) , 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62.5% (25/40) , 研究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3 随访结果:

随访2年两组无失访者, 研究组2例患者复发转移, 复发转移率为5.0%, 对照组3例患者复发转移, 复发转移率为7.5%,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传统乳腺癌临床上多根治术治疗, 因保乳率较低, 术后患者多伴有重度心理创伤, 对于疾病康复不利。近年来, 多数民众对乳腺癌手术治疗提出了保乳、美观等要求, 各种保乳术治疗乳腺癌备受关注。淋巴结转移于乳腺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抑制乳腺癌转移、改善乳腺癌预后中实施腋窝淋巴结清扫成为必要环节[3]。众多文献报道, 传统乳腺癌根治术治疗乳腺癌切口较大, 瘢痕明显, 且根治术后患者多伴有水肿、腋下疼痛等不良反应[4], 应用效果有限。基于传统根治术应用劣势, 改良根治术逐渐被推广应用。此外, 随着微创医疗技术的创新应用, 腔镜技术下淋巴结清扫术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统计结果显示, 采用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手术实施时间较长, 但是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引流量少, 淋巴结清扫率有保证, 复发转移率低。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5]结果相近, 提示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乳腺癌临床疗效显著, 且具有微创性, 预后效果较佳, 应用价值十分显著。笔者基于多年临床研究经验认为,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脂肪溶解并抽出, 为腔镜探查腋下结构与神经组织分布提供了便利, 可以减少损伤, 该处理方法有助于保留腋下静脉淋巴管与皮肤感觉神经, 能够降低术后皮肤感觉障碍及患肢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总之,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显著优势,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文龙, 鹿彦, 关洪亮.不同术式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13, 21 (34) :57-58.

[2]王凯辉.早期乳腺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31 (8) :139-141.

[3]盛宇伟, 任建强, 于金玲, 等.肿胀液溶脂法直视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8 (5) :594-596.

[4]刘顺顺, 李平, 李忠, 等.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 16 (5) :516-520.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3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子宫内膜癌I期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98例, 年龄35~6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分段诊断性刮宫确诊, 术前病理诊断为内膜癌临床分期为Ia期87例 (43.9%) , Ib期111例 (5 6.1%) 。术后重新进行手术分期。

1.2 组织类型

198例中, 腺癌162例 (81.8%) , 腺鳞癌12例 (6.1%) , 透明细胞癌9例 (4.5%) , 腺棘皮癌8例 (4.0%) , 乳头状浆液性癌5例 (2.5%) , 鳞状细胞癌2例 (1.0%) 。

1.3 手术方法用2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腹腔, 收集冲洗液, 进行脱落细胞检查, 并进行全腹、盆腔探查;行单纯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或子宫次广泛切除或广泛性子宫切除术, 以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5例同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术中切除的子宫及双附件均剖视, 检查肌层浸润、宫颈受累、宫旁侵犯、腹水癌细胞、盆腔淋巴结等情况。1例肠管转移行部分肠管切除术。

2 结果

2.1 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

198例子宫内膜癌I期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 19例 (9.6%) 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

2.2 临床分期与盆腔淋巴结转移

Ia期87例中5例转移 (5.7%) , Ib期111例中14例 (12.6%) 转移, 转移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 0.8 9, P>0.0 5) 。

2.3 肌层浸润、组织类型、细胞分化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肌层浸润较深、组织类型特殊与细胞分化差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高, 详见表1。

2.4 随访

随访满5年者113例, 11例 (9.7%) 复发, 其中7例术中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死亡8例 (7.1%) , 其中6例术中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随访未满5年者85例, 3 例 (3.5%) 复发, 其中2例术中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文献报道, 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0.4%~11.3%[1], 本组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9.6%, 与文献报道相近。病理分化差、深肌层浸润、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患者, 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 本组资料也反映了这一规律。其中肌层浸润≥1/2、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G 2+G 3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9%、19.4%、10.2%, 故对于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I期的患者, 术前B超预测, 术中剖视子宫, 了解累及宫腔范围、浸及肌层深度、冷冻切片都十分必要。3.2盆腔淋巴结清扫对预后判断意义本组资料提示, 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手术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发率 (9/19) 是无转移者 (5/179) 的17倍, 生存率、存活率差异也显著, 说明准确分期对治疗效果评价、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 这与很多学者的观点一致[2,3]。

3.3 盆腔淋巴结清扫对术后治疗有指导作用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差异大, 于爱军等报道临床分期I期与手术分期误诊率为25.3%[4], 本组误诊率为15.2%, 这证明手术分期能更准确反映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 清扫术为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况、预后及术后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与依据。

3.4 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治疗作用

清扫术能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预后, 是迄今仍有争论的问题。高永良等发现清扫术与未行清扫术者的5年生存率并无差异[5], 因而认为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 淋巴结清扫术本身不能改善早期患者的预后, 因此要重新评价手术分期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价值。本研究未设对照, 但清扫术切除已转移或可能转移的淋巴结, 且确定转移情况及指导术后的辅助治疗, 分期升级使得新出现的晚期患者有可能得到及时而合理的辅助治疗, 改善治疗效果。

3.5 盆腔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清扫术均属治疗性盆腔淋巴结切除, 其并发症并不多, 且多数并发症经保守治疗可治愈, 有些并发症可能系子宫广泛性切除而非因清扫术本身所致, 如膀胱阴道瘘、直肠阴道瘘等[4]。依据本组研究, 笔者认为子宫内膜癌I期常规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有重要临床价值, 可以避免遗漏转移的淋巴结, 并可获得更多手术分期的信息。鉴于临床I期低危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极低, 清扫术尚存争议, 低危者不予清扫术也是可以的。

参考文献

[1]Yokoyama Y, Maruyama H, Sato S, et al.Indispensability of pelvic and paraaortic lymphadenectomy in endometrial cancer[J].Gynecol Oncol, 1997, 64:411-417.

[2]温宏武, 张丽敦.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 (3) :152-155.

[3]Seago DP, Raman A, Lele S.Potential benefit of lymphaden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node-negative locally advanced uterine cancers[J].Gynecol Oncol, 2001, 83 (2) :282-285.

[4]于爱军, 陈鲁.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 (附196例病例分析) [J].中国肿瘤临床, 2000, 27 (6) :426-428.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乳腺癌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为女性。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病理组织检查、超声影像诊断以及乳腺钼靶摄片均证实为乳腺癌患者。患者病情稳定, 具有可测定的临床病灶, 无出现全身性癌细胞扩散的情况。患者年龄为25~67岁, 平均年龄为 (42.5±5.8) 岁。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身体状况、诊断结果、既往病史等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其中传统根治术28例, 改良根治术I式25例, 改良根治术II式25例, 保乳术22例。患者FIGO分级为:I级42例;II级28例, III级30例。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方法、临床分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改良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 于淋巴结前腋窝脂肪层注射300~600 mL溶脂液, 20~45 min后采用吸宫管将腋窝脂肪吸收, 避免对腋静脉造成损伤, 脂肪吸干净后可将腋窝静脉、肋间神经、胸长神经、腋窝淋巴管网状结构充分显露。将肋间神经游离, 同时将骨骼分化, 并对淋巴管进行结扎, 清除腋窝淋巴脂肪组织。手术过程中需要将背阔肌进行游离, 将腋窝皮肤缝合, 让皮肤能贴紧腋窝, 并将腋窝腔隙关闭, 手术结束后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 并做好包扎工作。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对腋窝淋巴结进行清扫。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指标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对患者采用疼痛数字评分表 (NRS) 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患者根据自觉症状选择相应的分值 (“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

1.3.2 睡眠质量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睡眠质量评分表 (QS) 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估, 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分值 (“0”睡眠无干扰~“10”严重干扰)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1周NRS评分疗前以及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Q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治疗后1 d QS评分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治疗3 d后Q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具体结果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随着对乳腺癌筛查力度的加大以及女性对妇科疾病的重视, 目前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大幅提高, 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 因此对乳房的保留愿望也异常强烈[3]。加之内分泌治疗及放化疗技术的完善, 使得保乳手术得以在临床上应用[4]。国外不少研究证实, 对乳腺癌I~II期的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理想。

改良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由于保留了肋间壁神经, 因此能有效减少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 同时能减少皮肤感觉障碍, 防止肋间臂神经损伤。通过本研究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后1周NRS评分以及QS评分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而提示乳腺癌改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能有效降低患者上臂内侧疼痛感,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有利于患者预后。此外, 本研究发现溶脂液注射到腋窝内部时, 能有效避免将溶脂液注射到血管内部, 当溶脂液注射后20min再对患者进行抽吸可起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采用抽吸器将脂肪组织进行吸取, 能有效将腋窝组织暴露, 避免对不必要组织造成损伤。

参考文献

[1]尹逊国, 温伟, 刘革, 等.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0 (2) :763.

[2]何一文.乳腺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0, 9 (3) :552.

[3]孙素红, 罗婷婷, 胡康.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15 (4) :456.

上一篇:中学化学的趣味记忆法下一篇:水利工程水闸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