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区淋巴结转移

2024-09-11

Ⅰ区淋巴结转移(共4篇)

Ⅰ区淋巴结转移 篇1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倾向于浸润性生长及远处转移,初诊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8.9%[1]。颈部Ⅰ区淋巴结,包括颏下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初诊时累及较少,发生率为3%左右[2]。但在复发时I区转移率明显升高。据统计可达19.5%[3]。

对于复发后鼻咽癌患者的I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升高,以淋巴解剖学为基础的理论认为放疗后颈部淋巴管发生闭塞,从而导致鼻咽肿瘤局部复发时淋巴逆流进入I区淋巴结。但这并不能直接用于预测I区淋巴结转移。目前研究表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受多种生物大分子影响,包括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以及多种基因如P53、MDM2、Ras等[4]。目前,对放疗时Ⅰ区是否需进行照射存在争议,本研究结合解剖及与转移相关的生物大分子等因素,探讨复发鼻咽癌I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5~1998年在我院确诊为鼻咽癌复发,并满足下列条件的患者:(1)患者活检组织保存完好;(2)初治采用根治性放疗;(3)有完整的随访资料。

1.2 淋巴转移相关生物大分子的检测

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免疫组化法(LSAB)检测癌组织中P53、MDM2、VEGF、P21WAF1、P21ras蛋白的表达。根据阳性染色强度记分为0~3分,根据阳性肿瘤细胞的多少亦记为0~3分,两种记分乘积≥4为高表达,<4分为低表达。初发和复发时出现1次高表达即认为该肿瘤为高表达。

1.3 Ⅰ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设定的Ⅰ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为:(1)病理确诊;(2)肿大淋巴结短径≥1cm。

1.4 统计学分析

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采用Fish精确概率法计算P值,P<0.05(双侧)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1例患者中,男37例,女14例;初发病年龄24~69(平均47)岁;复发时发生I区淋巴结转移者共9例。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初诊时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2008分期)与I区淋巴结转移均无显著相关性。我们进一步研究了鼻咽癌侵犯范围与I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无论在初诊或复发时,鼻咽癌侵犯鼻腔、颈动脉鞘区,以及颈区累及范围、颈淋巴结大小,均与I区淋巴结转移无明确相关。VEGF、MDM2、P53、P21WAF1、P21ras蛋白的表达高低与I区转移亦无明显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发生鼻腔侵犯者I区转移率明显高于无鼻腔侵犯者I区转移率。将鼻腔侵犯结合VEGF高表达进行分析,当二者均阳性时I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37.5%(6/16)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的8.6%(3/35),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0)。见附表。

3 讨论

在鼻咽癌的局部侵袭中,鼻腔是重要的一站。鼻腔前1/3的淋巴管与外鼻淋巴管相连,多沿面前静脉走行注入颌下淋巴结 [5]。文献报道在尸解中发现鼻咽癌可以通过黏膜下淋巴管扩散,而之间的黏膜完全正常[6],故鼻咽癌侵入鼻腔范围可能较临床所见为大。本研究中发生I区转移者多曾有鼻腔侵犯支持这一点。此外,鼻咽癌复发时,由于颈部淋巴管受照射后闭塞导致颈深淋巴链回流不畅,通过鼻腔转移至I区的可能性更为增加。VEGF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因子。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均认为VEGF与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53、MDM2、P21ras、P21WAF1蛋白均是细胞周期调控中的重要因素,也与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但在本研究中这5种蛋白均未显示与I区转移有明显相关性。这可能与本研究中患者数较少及它们单独作用影响较小有关。鼻腔侵犯伴VEGF高表达时发生I区转移的几率远高于其它患者。这提示只有肿瘤在解剖学上到达了I区淋巴结的引流区域时,有高转移潜能者才有更大机率形成I区转移。此二项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它们作为I区淋巴结放疗的参考指征。

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鼻咽癌发生Ⅰ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51例复发鼻咽癌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原发及复发鼻咽活检组织VEGF及P53、MDM2、P21WAF1、P21ras蛋白的表达,采用卡方分析法检验Ⅰ区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51例中发生Ⅰ区转移9例;当鼻咽癌侵及鼻腔同时伴有VEGF高表达时,Ⅰ区转移率(37.5%)明显高于其它患者(8.6%),P=0.020。结论 鼻咽癌侵及鼻腔与VEGF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复发患者Ⅰ区转移的风险。

关键词:复发鼻咽癌,Ⅰ区淋巴结转移,VEGF

参考文献

[1]夏云飞,钱剑扬,张恩罴.实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86-87.

[2]孙颖,马骏,卢泰祥,等.512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J].癌症,2004,23(20):1523-1527.

[3]李志强,夏云飞,柳青等.鼻咽癌放射治疗分型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6):3272-3276.

[4]易炜,夏云飞.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22):1744-1746.

[5]刘执玉.淋巴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52-62.

[6]张锋,张锦明,闵华庆,等.鼻咽癌扩散途径的研究[J].癌症,1991,10(2):128-129.

Ⅰ区淋巴结转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NSCLCⅠ期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年龄43~76岁,平均58.6岁,男31例,女9例;高分化癌5例,中分化癌18例,低分化癌17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16例。另外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2~75岁,平均57.8岁,男30例,女10例。

1.2 方法

采集两组清晨肘间静脉血4mL,离心分离上层血清,置于-20℃冰箱保存。VEGF试剂盒购自保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根据操作说明进行测定。

1.3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1)组间比较,实验组VEGF-C(16.32±3.16)µg/L,对照组VEGF-C(10.36±2.75)µg/L,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组内比较,高分化癌患者VEGF-C(18.74±4.28)µg/L,中分化癌患者VEGF-C(16.89±3.14)µg/L,低分化癌患者VEGF-C(15.13±2.87)µg/L,不同分化类型的患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VEGF-C(17.68±4.11)µg/L,非淋巴结转移患者VEGF-C(15.49±3.72)µg/L,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预后的判断,与肿瘤细胞是否转移有密切关系。而肿瘤细胞主要通过血管和淋巴细胞向远端全身转移。VEGF-C是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因子,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还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促进促进淋巴管和血管的新生,淋巴管和血管内物质的渗出,可为肿瘤细胞的转移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提供基质[4]。而且VEGF-C诱导的淋巴内皮细胞大量增生,处于高渗漏状态,结构并不完善,有利于肿瘤细胞转移进入淋巴管,在病情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肿瘤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大部分组织结构,然后通过化学疗法或放射疗法等手段,进一步杀灭肿瘤微组织细胞。而预后的判断,短期生存率主要与病情分期和治疗效果有关,因此,采用VEGF-C作为监测指标之一,可以为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参考。而肿瘤患者体内的VEGF-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士,可通过相关技术监测出来,从而为VEGF-C作为监测指标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临床上很多采用阳性率和阴性率作为判断的指标,快速简单,但是缺乏一定的精确性。将VEGF-C具体值监测出来,可以更为准确的判断病情,但目前关于何种水平的VEGF-C对应相对病情进展的文献较少,因此其监测价值受到影响,但随着相关数据的的积累,其监测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

肿瘤患者的长期短期生存率主要与病情进展程度有关,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与一系列的基因突变有关。而目前的治疗,主要是基于对肿瘤细胞的杀灭。目前关于基因治疗的研究中,一种是对相关基因进行修复和抑制;另一种是对基因产物进行抑制,使相关刺激因子不能发挥其活性,从而控制病情进展,然后通过传统的治疗手段杀灭肿瘤细胞[5]。VEGF-C在肿瘤的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肿瘤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细胞是否发生转移有重要关系。因此,对VEGF-C进行检测,可以为追踪和阐明VEGF-C的表达过程提供参考,为未来的药物开发方向—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从临床统计来看,NSCLC患者的VEGF-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士,而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其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提示VEGF-C在肿瘤的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就目前来说,对NSCLC患者进行VEGF-C的监测,可以为病情进展提供参考,从而及早采取治疗,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盛赠美,邓永红.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10,16(34):57-58

[2]王耀鹏,朱晓峰,王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临床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和化疗的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6):711-713.

[3]王艳,朱波,叶明福,等.非小细胞肺癌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关系的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06,9(2):182-186.

[4]吕志强,李海剐,谢德荣,等.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癌症,2005,24(9):1132-1135.

Ⅰ区淋巴结转移 篇3

1 病案摘要

患者男性, 60岁, 于2010年6月1日于漳州市医院胃镜活检病理 (病理号:漳州市医院S151333) 检查示:“食管中段 (距门齿26 cm) 鳞癌”。于2010年6月13日于本院行“食管癌三野根治术”, 手术过程简介:于全麻下取平卧位, 取上腹正中切口进腹, 游离腹段食管, 清除1、2、3、4、7、8组淋巴结, 保留胃血管弓, 游离出全胃, 残端闭合器闭合形成大弯侧胃管, 行幽门成形术, 调整体位为左侧卧位45°, 取右第5肋间前外侧切口进胸切开后纵膈胸膜, 游离胸段食管, 清除胸内区域各组淋巴结缔组织, 取颈部领口样U形切口逐层切开并游离皮瓣, 清除101、104组淋巴结, 游离颈段食管, 将颈段食管与从后纵膈食管床牵引上的胃管顶后壁于左颈行手工端-侧吻合[1,2,3]。术后恢复过程顺利, 术后病理 (病理号27036) 报告 (图1) :食管胸中段中分化鳞癌浸润达外膜层;上下切端未见癌;淋巴结:3+7组LN (1/5) 、左101组LN (1/1) 、110组LN (1/2) 、胸内左喉返神经旁LN (1/1) 见癌转移, 8组LN (0/1) 、105组LN (0/1) 、106组LN (0/3) 、左109组LN (0/1) 、右107+109组LN (0/2) 、左肺4组LN (0/1) 均未见癌转移。术后于本院于2010年7月9日、7月31日、8月23日、9月14日、10月8日、11月6日予TP (紫杉醇27 mg ivgtt d1, DDP120 mg ivgtt水化d1, q21 d) 方案行辅助性全身化疗共6个疗程, 积累剂量:紫杉醇1620 mg ivgtt d1, DDP720 mg。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1次, 1年后半年1次, 包括钡餐透视、胸部CT和上腹部B超, 未发现吻合口及纵隔淋巴结复发转移, 2012年6月始发现右颞部一肿物约“1.0 cm×1.0 cm”大小, 局部无肿痛及触痛, 肿物逐渐增大, 2012年10月22日于本院在局部麻醉下行右颞部肿物切除术, 术中见:右耳颞区颞肌浅面可见一椭圆形淋巴结样肿物, 大小约3.0 cm×2.0 cm, 质硬, 与颞肌浅层筋膜粘连紧密, 界限清楚, 术后切口Ⅰ/甲级愈合, 术后病理 (病理号31566) 报告 (图2) : (右颞部淋巴结) 癌结节 (鳞癌) , 上切缘、下切缘、内切缘、前切缘、后切缘均未见癌。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1次, 1年后半年1次, 包括钡餐透视、头颈部及胸部CT和上腹部B超, 2012年11月2日于漳州市解放军175医院行PET-CT检查未发现吻合口复发及纵隔、腹膜后、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和远处器官转移, 随访至今未发现吻合口等局部复发以及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至今无病生存[4]。

2 讨论

食管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分布, 南京胸科医院张伯生等曾报道102例患者术后共计有132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下颈区5 9个 (4 4.7 0%) , 上纵隔区5 1个 (3 8.6 4%) , 主动脉肺窗区1个 (0.76%) , 前纵隔区1个 (0.76%) , 隆突下区5个 (3.79%) , 中下段食管旁区3个 (2.27%) , 肺门区3个 (2.27%) , 腹部区9个 (6.82%) , 结论食管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下颈区及上纵隔区。食管癌LNM途径有区域性、连续性、双向性和跳跃性四大特点。随着病情的发展, 先在癌肿局部发生LNM[5]。癌分期的递进, 癌细胞开始出现以瘤体为中心, 向上、向下连续双向转移, LNM转移率由高至低的大致方向可以看出各段食管癌LNM的途径:上段癌: (1) 气管旁LN→主动脉窗LN→肺门LN→隆突下LN; (2) 气管旁LN→颈深LN→锁骨下LN。中段癌: (1) 肺门LN→主动脉窗LN→气管旁LN→颈深LN; (2) 肺门LN→隆突下LN→食管旁LN→贲门旁LN→胃左动脉旁LN。下段癌: (1) 食管旁LN→贲门旁LN→胃左动脉旁LN→脾门或网膜LN; (2) 食管旁LN→肺门LN→隆突下LN→主动脉窗LN→气管旁LN[6,7]。而查阅如上述所述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尚无耳颞区淋巴结转移的报道, 本例耳颞区淋巴结转移经局部切除后, 未经局部补充放疗, 至今仍未发现复发, 疗效佳, 但本例耳颞区淋巴结转移的转移方式、转移机制以及转移规律均值得探讨, 现报道给大家, 请各位专家学者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Noguchi T, Wada S, Takeno S, et al.Two-step three-field lymph node dissection is beneficial for thoracic esophageal carcinoma[J].Dis Esophagus, 2004, 17 (1) :27.

[2]Lerut T, Nafteux P, Moons J, et al.Three-field lymphadenectomy for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in 174R0 esections:impact on staging, disease-free survival, and outcome:a plea for adaptation of TNM classification in upper-half esophageal carcinoma[J].Ann urg, 2004, 240 (6) :962.

[3]Kato H, Kuwano H, Nakajima M, et al.Comparison between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use of the assessment of esophageal carcinoma[J].Cancer, 2002, 94 (4) :921.

[4]汪义纯, 王凡.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1, 8 (10) :39.

[5]林若柏, 林培裘.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附200例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 2004, 64 (2) :192.

[6]Igaki H, Tachimori Y, Kato H.Improved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upper and or middle mediasti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lower thoracic esophagus treated with 3-field disseetion[J].Ann Surg, 2004, 239 (4) :483.

Ⅰ区淋巴结转移 篇4

通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消除、转移情况进行观察是放射治疗疗效评价、后续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3]。本研究拟采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考虑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肿大为转移时通过粗针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证实。使用三维调强放疗对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进行治疗, 在放疗前、中、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转移淋巴结的多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 使放射治疗医师对治疗方案和照射剂量及时进行调整, 最终确定合理的照射剂量, 本课题对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疗效的超声进行评价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收治并行乳腺癌根治术的30例女性患者, 锁骨区肿大淋巴结经病理学穿刺活检确诊为转移。排除发生脏器转移;锁骨区淋巴结转移不易手术切除治愈;若已行放疗的患者时间最少间隔6个月;不需要全身化疗, 仅行锁骨区转移淋巴结放疗的患者30例。患者年龄23~55岁, 平均 (41.2±5.2) 岁;病理类型中浸润性导管癌21例、导管内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髓样癌2例。

1.2 治疗方法

美国瓦里安clinac23EX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锁骨区三维调强放射治疗。放疗范围为上界:环甲膜水平;下界:锁骨头下缘;内界: (透视下) 气管旁;外界:肱骨头内侧缘。放疗剂量DT5000CGY/25次, 当患者放疗剂量达到DT50 GY/25次时, 锁骨区淋巴结仍有Ⅰ级~Ⅲ级血流, 缩野后可继续给予6~10 GY/3~5次放疗。在追加剂量放疗期间出现锁骨区淋巴结内部结构坏死并周边无血流, 此剂量即为该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最佳放疗剂量。

1.3 观察指标

在放疗前、中、后利用使用Philipsi 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对转移淋巴结的形态特征、内部回声、纵横径比、血流阻力指数, 内部血流特征等多项指标进行有效地科学监测[4]。观察锁骨区淋巴结的内部结构及周围血流情况, 在未达到放疗总量时, 笔者根据B超诊断停止放疗, 该剂量为此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最佳治愈剂量。放射治疗后的复查可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放射治疗时调整治疗计划及剂量的疗效进行评价[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放疗剂量达到DT50 GY/25次时, 有10例患者锁骨区淋巴结仍有Ⅱ级血流信号;有8例Ⅰ级血流信号;12例无血流信号。有血流信号的18例患者继续锁骨区缩野后给予6~11 GY/3~5次放疗。在追加剂量放疗期间出现锁骨区淋巴结内部结构坏死并周边无血流, 此剂量即为该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最佳放疗剂量, 可不用继续放疗, 因为继续放疗可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正常组织的损伤。但是当放疗剂量已经到达规定的最高剂量即DT60 GY/30次时, 若锁骨区淋巴结仍有血流, 说明患者对放疗不敏感, 易出现放疗后复发。

2.1 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前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分布比较

经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后, 各部位转移淋巴结的例数、数量均明显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治疗后比较, P<0.05

2.2 三维调强放疗前后锁骨区转移淋巴结大小、纵横比、多普勒超声特点

经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后, 锁骨区转移淋巴结大小、收缩期峰值流速 (PSV) 、动脉频谱阻力指数 (RI)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大多数行改良根治术治疗, 但术后可复发, 部位胸壁常见, 复发率为70%左右;而乳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率约为10%~20%。有研究表明, 其转移率、转移时间与乳腺癌TNM分期高度相关, 分期越高其转移几率越大、转移的时间越早;转移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手术的组织切除的效用有关, 若有癌细胞残留, 其转移的几率相对较高[6]。

对乳腺癌转移患者来说, 其淋巴结多转移分布至锁骨附近, 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锁骨区转移淋巴结均集中于此, 与大多数学者统计结果基本相同[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锁骨区淋巴结疾病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可评价活体组织结构、血流的非创伤性工具, 可以实时动态显示, 观察非常便捷, 并且超声检查经济、可短期重复检查, 可以对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其血流特征进行分析。贾译清[1]报道, 发生一侧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较无转移者下降50%, 双侧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为无转移者的25%。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正确诊断锁骨区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单纯锁骨区淋巴结多发转移者, 手术不能切除干净而行全身化疗, 易引起患者多脏器毒性反应, 所以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行局部三维调强放射治疗是患者最佳治疗方案。以锁骨区转移淋巴结的变化作为疗效指标, 影像学检查作为依据, 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最为普遍。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观察淋巴结数量、大小、纵横比, 观测淋巴结内部回声判断血流情况, 可对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进行基本的诊断, 有研究表明, 其灵敏度、特异度在60%以上, 甚至可达90%, 已能满足基本诊断需要。所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经济、简单、非创伤、重复性好等优势, 可以成为锁骨区淋巴结肿大病变诊断的最主要手段。张良西等[8]报道, 放射治疗能直接杀伤、破坏癌组织使其体积缩小, 肿大淋巴结放疗后截面积明显缩小, 同时二维声像图显示淋巴结的结构更加模糊, 甚至出现坏死后液化、钙化等。超声还能发现未被杀伤的淋巴结, 放疗后结内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 提示疗效不佳, 可能与淋巴结处于照射野边缘部, 照射剂量与疗程不足等有关;超声对此作出明确诊断, 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维强调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术后现在常用的放射治疗方法, 即增大肿瘤局部放射的剂量以期获得显著疗效, 又能减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放疗时出现毛细血管的损害, 内皮细胞的增殖率低, 内皮细胞的减少与照射剂量有一定关系, 容易出现血管局部的闭塞[9]。血流强度随放射治疗剂量的增大而减弱。

放射治疗中患者锁骨区淋巴结血流强度随放射治疗剂量的增大而减弱。李霞[10]采用6MV-X普通放射治疗或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外照射, 原发病灶组织量56~70 GY, 每日照射1次, 每次DT2.0 GY, 每周照射5次, 在放射治疗前、中、后使用Philipsi 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 观察淋巴结的形态特征、内部回声、纵横径比、血流阻力指数、内部血流特征等多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 当淋巴结DT50 GY后, 根据其内血流分级决定是否补量, 当淋巴结内血流为0级时, 不给予补量, 血流为1级以上者给予补量8~10 GY。本研究中有18例患者在放疗剂量达到DT5000CGY时仍有血流信号, 进行了锁骨区缩野局部补量。在放疗期间超声监测发现锁骨区淋巴结内部结构坏死并周边无血流时停止放疗, 此时的放疗剂量即为该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最佳放疗剂量。

所以, 笔者在三维调强放疗期间使用超声检查淋巴结内部或周边仍可见到残存的血流信号, 如此时中断放射治疗, 肿瘤会很快复发。但有些患者在查体时淋巴结消退不明显, 通过超声检查淋巴结内血流已经消失, 此时如果继续增加放疗剂量, 不但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 而且会加重患者周围正常组织损伤, 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与相关文献[5]报道观点相同。

本次研究应用三维强调放射治疗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疗效较显著, 患者转移淋巴结数量显著减少、结节缩小, 内部血流信号减弱, 说明放射治疗疗效较显著。在放疗前、中、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转移淋巴结的多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 使放射治疗医师对治疗方案和照射剂量及时进行调整, 最终确定合理的照射剂量, 可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贾译清.临床超声疾病鉴别诊断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7:956-960.

[2]谷铣之, 殷蔚伯, 刘泰福,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802-803.

[3]Anzai Y, Pieeoli C W, Outwater E K, et al.Evaluation of neck and body metastases to nodes with feruxnoxtran 10-enhanced MR imaging:PhaseⅢsafety and effieacy study[J].Radiology, 2003, 28 (3) :777-778.

[4]李琼芳, 吴积新, 成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109例分析[J].右江医学, 2012, 40 (2) :235-236.

[5]冯丽萍.探讨浅表恶性淋巴结放疗前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临床价值[J].医药卫生, 2008, 37 (2) :181-182.

[6]金占强, 徐晓红.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9 (4) :307-311.

[7]李大强, 李燕.腋窝淋巴结联合原发病灶超声诊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1, 22 (4) :205-207.

[8]张良西, 朱向明, 容尚勤, 高频彩超对颈部恶性淋巴结放疗疗效的评价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9, 20 (6) :469-470.

[9]殷蔚伯, 余子豪, 徐国镇,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257.

上一篇:昆山视频会议系统介绍下一篇:初中英语听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