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淋巴瘤(精选10篇)
老年淋巴瘤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淋巴瘤患者的人格特征并分析心理其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调查的方式对50例老年淋巴瘤患者和50例正常人群进行测试。比较两组间的P、E、N、L评分, 并比较两组的性格特征。结果 淋巴瘤患者观察组P分和N分高于对照组, E分低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L分无统计学差异。淋巴瘤患者的性格特征为不稳定型。结论 老年淋巴瘤患者的性格特征与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做好心理防护工作, 对减轻不良性格对淋巴瘤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老年淋巴瘤患者,人格特征,心理护理
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同时也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严重疾病。老年淋巴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恶心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使得老年人恶心肿瘤, 特别是老年恶性淋巴瘤的比例逐渐增高[1]。据文献记载, 有40%左右的肿瘤患者有明显心理应激反应或心理障碍[2]。心理护理对于减轻肿瘤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摆脱情绪困扰, 提高生活质量, 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对50名老年淋巴瘤患者和50名正常人进行了测试。分析人格特征与淋巴瘤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住院的老年淋巴瘤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69~82岁, 平均 (75.3±5.7) 岁, 文化程度:7例大学, 18例高中, 14例初中, 6例小学, 5例文盲。所有患者均已确诊。对照组,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67~83岁, 平均 (74±7.5) 岁, 文化程度:5例大学, 19例高中, 12例初中, 10例小学, 4例文盲。无合并危及生命的疾病, 精神正常。两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EPQ进行调查, 根据4个分量表, 即内外向 (E) 、神经质 (N) 、精神质 (P) 、掩饰 (L) 计算标准分。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PQ调查结果
观察组P分和N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E分低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L分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淋巴瘤患者较正常人更加内向, 精神不稳定。具体结果见表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性格特征比较
淋巴瘤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内向型居多为62%, 其中不稳定型所占比例较大占46%, 正常老年人以外向居多为66%, 其中情绪不稳定者仅有5例 (10%) 。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老年淋巴瘤患者的人格特征
有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老年淋巴瘤患者大多数为内向型性格, 情绪不稳定。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处理应急源的方式有性格特征决定, 性格因素引起应激, 继而引发机体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从客观上说明了性格特征与心理、生理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不良的情绪通常有不良的性格引起, 而良的情绪将会导致病情反复, 并有可能加重躯体症状。恶性淋巴瘤患者存在恐惧、紧张、焦虑或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对患者的疾病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进行干预。掌握老年淋巴瘤患者的性格特征, 在对其治疗的过程中, 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消除不良性格特征对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促进淋巴瘤患者尽快尽早的缓解病情, 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3]。
3.2 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3.2.1 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衰减, 对自身状况比较悲观, 心理上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和孤独感, 非常希望被重视, 被尊重。虽然老年人的记忆功能减退, 但对长期记忆较好, 经常回忆过去, 不愿意面对现实。因身患淋巴瘤, 极易产生悲观、失望、抑郁的心理, 情绪低落。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命不久矣, 不愿意积极的配合医师进行治疗。有的老年人担心自己的疾病会给家里带来经济问题, 认为自己不但不能为家里人做什么还要成为拖累, 每天心事重重, 忧郁悲观, 拒绝介绍治疗。
3.2.2 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眼花、耳聋等老年症状,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于老年人接触时要有耐心、细心、不怕麻烦, 一定要注意语言和态度。老年人一般都害怕孤独, 渴望被尊重, 护理人员要专心倾听、耐心陪伴。并且多鼓励患者家属前来探望, 多与老人交流, 减少孤独感和被遗弃感。针对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该鼓励老年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热情的与他们交谈, 耐心和蔼的教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告诉他们肿瘤虽为难治之症, 却非不治之症。鼓励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肿瘤长的不同位置, 进行手术、化疗、放疗, 争取延长或保持生命。护理人员要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根据个人特点, 制定合理的心理护理计划, 实施相关的措施。帮助老年人克服生理功能减退带来的不便, 减少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在老年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信心、表示绝望, 拒绝接受治疗时, 护理人员不可强制和责难, 要有耐心, 有耐性的解释, 缓解患者的悲观情绪。主动的和老年人患者谈心, 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 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给与安慰, 减少患者的心理痛苦。有的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 这事护理人员要有耐心的倾听, 对于他们过去的成就给与肯定, 是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贡献, 重新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 改善心理和情绪, 乐观积极的面对人生的最后阶段。对于老年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时要保持镇静, 正确引导, 不可态度过硬或回避, 要理解患者的一时之过, 并鼓励老年淋巴瘤患者之间相互交流。鼓励亲人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如经济, 家庭等。
从医学模式上来看, 人是一个整体, 真正的健康, 不仅指身体上而且包括心理上。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现在医院护理中, 心理护理已成为现在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体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淋巴瘤患者有特定的人格特征,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针对性的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心理压力。临床实践证明, 护理人员热心接待, 重视健康教育, 良好的语言表达, 可以使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正确面对事实, 认识到凭借现代先进的医疗手段, 淋巴瘤还是有可能治愈的, 鼓励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要, 使患者建立起与疾病抗战的心理准备, 对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熊蓓, 陈燕.老年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疗效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6, 19 (5) :276-278.
[2] 黄芳.不同年龄阶段肿瘤患者的心理及护理体会[J].柳州医学, 2012, 25 (4) :230-232.
[3] 周菲.2000-2004年心理护理方面文献统计分析[J].长江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 (3) :85-87.
科学防治淋巴瘤 篇2
淋巴瘤虽然表现多样,但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患者还是能在早期发现它的蛛丝马迹,给予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从而得到临床治愈的良好治疗效果。
淋巴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淋巴瘤属于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正常的淋巴细胞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及淋巴组织在体内的分布非常广泛,所以淋巴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比较低,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心理压力过大也会诱发淋巴瘤
淋巴瘤病因很多,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EB病毒、HIV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人类T细胞淋巴病毒-1等;化学毒物,如染发剂、有机氯等;免疫抑制人群,如风湿病患者、接受激素替代治疗或化疗患者、器官移植的患者等;细菌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也是不可忽视的引起淋巴瘤的重要因素。比如心理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有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等,都已经证明是淋巴瘤发病的重要诱因或病因。
警惕发热、皮肤瘙痒等早期症状
淋巴细胞、淋巴组织在人体分布广泛,发病时症状可能多种多样。因此,不可忽视一些身体的“普通小病”,对于早期症状的警惕和及时就医检查十分重要。淋巴瘤可能出现的典型早期症状有长期发热(不明原因发热1周以上)、盗汗(夜间睡眠后出汗)、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皮疹、皮肤瘙痒;或者有浅表淋巴结的肿大,包括耳前、枕骨后、颌下、颈部、锁骨上、腋窝、滑车、腹股沟、腘窝等,如在这些地方发现有比较明显的肿硬结节,感觉“皮肤上长了个包”,就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淋巴结的病理检查。除此之外,一些比较特殊的淋巴瘤,患者早期会有腰背痛、乏力的感觉等,所以有此类症状也应及时检查身体,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对于高度侵袭性淋巴瘤,目前的治疗方案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致,即采用联合化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淋巴瘤的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与其自身的身体状况、对化疗的耐受程度、经济状况、心理承受力、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关键。
我们曾经诊断过一例T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患者,初期在外院就诊时仅表现为长期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淋巴结肿大,一直作为风湿病治疗。大概两个月后才因为颈部淋巴结肿大来我院就诊,经过淋巴结活检发现是T母细胞淋巴瘤,进一步的骨髓穿刺检查证实已累及骨髓,属于晚期,治疗效果就差很多了。而小赵因为诊断及时,经化疗等综合治疗,现在状况良好。
做完无痛胃镜别开车
开出租车的张师傅最近总是胃痛,到医院检查时,由于害怕疼痛他选择了无痛胃镜。检查很快结束了,之后张师傅准备开车回家,医生拦住了他,告诉他由于麻醉劲儿还没完全过去,此时驾车形同酒驾。
无痛胃镜是患者在接受胃镜检查前应用一种或多种对中枢神经有抑制性的药物。使检查者迅速入睡,在安静睡眠状态下完成胃镜检查。由于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时间不尽相同,检查者虽然看起来清醒,但体内仍有少部分残留的麻醉药物,如果此时马上开车,就像喝了酒一样,判断能力和反应速度会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各种意外。为安全起见,无痛胃肠镜检查、无痛人流24小时以内,都不要从事定向力较强的活动,如驾车、登高、签署文件等。
老年淋巴瘤 篇3
患者,女,69岁,主因“非霍奇金淋巴瘤1年,心悸、胸闷4d”于2016-02-20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血常规检查提示贫血,血红蛋白85g/L,经颈部淋巴结活检诊断为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非特指型ⅣB。后给予E-CHOP(环磷酰胺1.2g第1天;表柔比星80mg,第1天;长春地辛3mg,第1天;泼尼松80 mg,第1~5天;足叶乙甙0.1g第1~3天)3周为1个周期,化疗6个周期,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后因体质较差,巩固治疗应用三氧化二砷10mg/d,d1~14,静脉滴注,1个月为1个化疗周期,共3个化疗周期,停亚砷酸期间服用泼尼松40mg/d。治疗过程中贫血无明显改善,血红蛋白75~90g/L。此次入院为第3个周期的亚砷酸治疗停药后2周,入院前4d出现胸闷、心悸,休息后不能缓解,后出现喘憋、双下肢水肿,为进一步诊治再次入院。当日体格检查:半卧位,中度贫血貌,双肺底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示:心影稍增大,双肺纹理增多、增粗,肺门影增大,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心肺改变符合心力衰竭表现。心脏彩超检查示:左心室壁顺应性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45%。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率82次/min,V3~6导联ST段压低,V4~6导联T波双向。实验室检查示:心肌肌钙蛋白I(cT nI)为0.85μg/L↑;心肌酶肌酸激酶:206U/L↑、CK-MB:48U/L↑、羟丁酸脱氢酶:297U/L↑,血钾2.8mmol/L↓,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 NP)8350ng/L↑,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入院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性非特指型ⅣB;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级。病危通知,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滴扩张冠状动脉同时减低肿瘤负荷;低分子肝素钙3000U,1次/12h皮下注射;拜阿司匹林0.1g/次,1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次,1次/d,口服,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并予心脉隆注射液及二果糖磷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后病情有所好转,心电图检查示ST段压低逐渐改善,心悸、胸闷症状改善,心肌酶谱恢复至参考范围,下肢水肿消失。
2 讨论
恶性淋巴瘤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淋巴瘤发病率为6.68/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2.34%,病死率为3.75/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病死的2.0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其中老年淋巴瘤患者因体质差,基础疾病多、脏器功能代偿能力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相关并发症。此例患者以心脏损害为主,分析以下因素与其相关,包括药物因素、非药物因素两方面,分述如下。
2.1 药物因素
2.1.1 蒽环类化疗药物
蒽环类药物具有剂量累积性的心脏毒性特点,从轻度心律失常到致死性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通常被认为是心肌损害的首要病因。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心脏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慢性心脏毒性及迟发性心脏毒性。慢性心脏毒性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多出现在治疗1年内。多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心肌病,且临床发病隐匿,病死率高达30%~60%。美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当表柔比星累积剂量达550mg/m2时,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26%[1]。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由于个体差异,较低的累积剂量也会导致心肌病理性损害。迟发性心脏毒性发生于化疗结束1年后,主要包括隐匿性心室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该患者表柔比星总量为480mg,在停用表柔比星近4个月出现心肌损害,且在停药1年内发生,故不除外表柔比星引起的慢性心脏毒性。蒽环类化疗药心脏相关毒性发病机制包括氧化应激途径:过氧化物产生过多会影响线粒体功能从而损害心肌;基因表达受抑途径:蒽环类药物可下调多种心肌特异性蛋白,如cT nI、线粒体蛋白等直接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细胞凋亡途径:体外试验证实,阿蒽环类药物可诱导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凋亡表现[2]。蒽环类药物相关的心肌损害防治已经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2.1.2 亚砷酸
亚砷酸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亦在淋巴瘤、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中广泛应用,近年来对其毒副作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心脏毒性除了临床常见的心悸、胸闷症状外,更多的是心电图异常改变,如窦性心动过速、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PR间期延长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数为可逆性改变。此患者共应用3个周期亚砷酸治疗后出现ST段下移及T波双向倒置,故亚砷酸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应用可作为此患者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原因与心肌细胞及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相关[3]。
2.1.3 糖皮质激素
多项研究指出,糖皮质激素引发的高血压及脂肪代谢紊乱与冠心病危险增加相关,口服糖皮质激素尤其是大剂量服用是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4]。此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尤其在末次亚砷酸治疗过程中曾间断应用较高剂量的泼尼松,故不作为发生心肌梗死的辅助因素。
2.2 非药物因素
2.2.1 贫血
有文献指出,约1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贫血,而在老年患者中高达43%,贫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素之一[5],本例患者具有长期贫血和急性心肌梗死并存的特点,且为老年患者,故贫血参与了心肌损害过程。
2.2.2 本病心脏浸润
淋巴瘤在起病及病情进展过程中临床表现常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此患者心肌酶谱升高;胸部X线检查示:心影稍增大、胸腔少量积液;心脏彩超检查示:左室壁顺应性下降,左室射血分数45%,符合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表现,并且经对症治疗后逐渐改善,故不考虑淋巴瘤心脏浸润。
3 恶性淋巴瘤患者心脏损害的防治
对于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应把患者既往蒽环类药物的累积剂量作为第一道屏障。如表柔比星的累积剂量应<800mg/m2;合理应用心肌保护剂,如右丙亚胺,能络合与蒽环类药物结合的铁,去除蒽环-铁螯合物中的三价铁离子,减轻脂质过氧化物产生的心脏毒性[6]。选择非蒽环类化疗药物以及联合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是今后治疗的发展方向。
治疗过程中注意临床表现(心悸、气促、胸闷等)及监测相关生化指标(心肌酶、肌钙蛋白、NT-proB NP、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变化。由于NT-proB NP具有样本收集要求低以及保存、检测条件简便等优点,可为由于使用蒽环类等心脏毒性药物而出现严重不良心血管反应的患者提供一个潜在的观察窗口[7]。
加强支持治疗,如维持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和水电解质平衡。恶性血液病尤其是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差,支持治疗需要更高的要求。有文献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低钾血症比例升高,同时,该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升高[8]。
恶性淋巴瘤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心脏损害发生率较高,与应用蒽环类药物、亚砷酸及糖皮质激素相关,贫血、电解质紊乱,甚至淋巴瘤细胞浸润可参与其中。心脏损害在监测和预防治疗中尤为重要,系统的全方位保护心脏功能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Ganame J,Claus P,Uyttebroeck A,et al.Myocardial dysfunction late after low-dose anthracycline treatment in asymptomatic pediatric patients[J].J Am Soc Echocardiogr,2007,20(12):1351-1358.
[2]Simunek T,Stérba M,Popelov O,et al.Anthracycline-induced cardiotoxicity:overview of studies examining the role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free cellular iron[J].Pharmacological Reports,2009,61(1):154-171.
[3]Zhou J,Zhang Y,Li J,et al.Single agent arsenic trioxid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newly diagnosed acutepromyelocytic leukemia[J].Blood,2010,115(9):1697-1702.
[4]戚德清,王会丽,方颖.口服糖皮质激素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贵州医药,2007,31(4):318-321.
[5]Kaiafa G,Kanellos I,Savopoulos C,et al.Is anemia a new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J].Int J Cardiol,2015(186):117-124.
[6]Van Dalen EC,Caron HN,Dickinson HO,et al.Cardioprotective interventions for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anthracycline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6(2):CD003917.
[7]孙长勇,杨淑莲,李泳浩,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相关心脏毒性及检测方法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695-2696.
从淋巴瘤想到的 篇4
一种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就是淋巴瘤。临床表现的特点,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最多见,常伴有全身症状:发热、盗汗、消瘦,最后出现恶病质。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为1 39/10万人口,女性为O,84/10万人LJ。根据病变处的病理改变,淋巴瘤分为两大类:①霍奇金淋巴瘤:国内少见,仅占全部淋巴瘤的10%左右;②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大部分为B淋巴细胞性,而T淋巴细胞性较少见。根据病变的恶性程度不同,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分为侵袭性和惰性两类,前者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应用单克隆抗体、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将B细胞淋巴瘤又分为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十几个类型。罗京所患的淋巴瘤就是属于恶性程度高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此类型的五年生存率仅为25%左右,治疗难度大。
凡是淋巴结肿大就是淋巴瘤吗?淋巴结肿大都见于哪些病?
一、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长短,淋巴结肿大分为急性和慢性肿大两类。
急性淋巴结肿大多为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如麻疹、风疹、布氏杆菌病、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
慢性淋巴结肿大见于结核、梅毒、黑热病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
二、根据肿大淋巴结的良性或恶性,分为
良性淋巴结肿大见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淋巴结炎、结核等,以及由于自身免疫或变态反应等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清病等。
恶性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瘤、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以及体内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如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
此外,还有介于良、恶性之间的少见的淋巴结肿大疾病。
老年淋巴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诊治的62例老年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6例,女26例。患者平均年龄63岁。对患者的肿瘤活检组织和外周血进行收集。并以60名健康体检老年人群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
1.2 方法
采用miR-21提取试剂盒提取肿瘤组织和血清中的mi RNA,用FQ-PCR检测miR-21的表达水平。首先,以15μL反应体系为载体,混合3μL逆转录酶与10 ng总RNA,进行16℃30 min、42℃30 min、85℃5 min的逆转录,取得逆转录产物c DNA。然后,以20μL反应体系为载体,进行150倍转录产物c DNA的稀释,混合2μL稀释的c DNA与2μLTaq Man引物,进行95℃10 min的变性,随后进行40个95℃15 s,60℃60 s的循环。最后,以U6sn RNA作为内对照,通过2△△△Ct计算改变倍数检测mi RNA的表达水平[2]。
2 结果
所有淋巴瘤细胞系中miR-21表达最高为234.86,最低为2.25。而正常对照淋巴细胞中miR-21的相对表达为(1.12±0.03)。与正常淋巴细胞相比,所有淋巴瘤细胞系中miR-21表达均高于正常淋巴细胞,见表1。
3 讨论
目前,从淋巴瘤WHO分类的亚型中可以看出,大约有一半的亚型其发病的中位年龄超过了50岁。可以预计,随着整个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淋巴瘤患者将成为淋巴瘤诊疗工作中的重要群体。而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加,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对化疗、放疗耐受能力下降,同时常伴有心脏病、糖尿病及呼吸道等系统的慢性疾病,易发生并发症,加强治疗的预后分析是老年淋巴瘤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miR-21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它含有22个核苷酸,从长度大约为3 400个核苷酸的前转录本体中分离出来,由单基因编码。mi R-21参与细胞生命过程中早期发育、增殖、凋亡、死亡等一系列的重要进程,成为肿瘤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3]。这必将为进一步提高老年淋巴瘤患者治疗水平奠定基础。
3.1 淋巴瘤患者miR-21的表达分析
3.1.1 调控靶基因mi R-21作为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m RNA互补位点的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3.1.2预后估计基因及其蛋白表达肿瘤的发生发在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检测肿瘤患者血清中mi R-21的表达,可成为预后判断的有利工具。
3.2 淋巴瘤患者mi R-21表达的临床意义分析
(1)以miR-21为靶点设计基因药物,抑制淋巴瘤细胞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上述病例研究表明,mi R-21在淋巴瘤中表达上调,淋巴瘤细胞mi R-21表达量远远超过正常淋巴细胞mi R-21表达量,据此可以推测mi R-21通过复杂的调控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4]。利用这一原理,可从调节肿瘤基因表达水平的角度来实现治疗肿瘤的目的,即应用反义miR-21
参考文献
[1]陈卫群,孔德勇,王卉,等.淋巴瘤患者循环microRNA-2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2(6):21-22,25.
[2]张继信,吕晓涛,李保玉.microRNA在淋巴细胞分化及淋巴瘤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9(4):92-96.
[3]肖琳,王振宁,徐惠绵.microRNA-21在肿瘤中异常表达的意义[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9,6(5):463-467.
老年淋巴瘤 篇6
关键词:弥漫大B淋巴瘤,老年人,预后,生存分析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是临床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 主要累及50~70岁的中老年人,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提高[1,2,3]。DLBCL具有高度的异质性, 临床表现多样, 预后差异明显, 因其主要累及老年人, 而老年人体质差、合并症多, 因此需要好的预后分层相关指标来指导临床对老年DLBCL患者进行判断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仍采用国际预后评分指数 (IPI) 来评估DLBCL的预后, 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化疗等方面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其他一些临床因素也对预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进一步了解影响老年DLBCL的预后因素, 对于老年患者预后评估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国内外对于老年DLBCL患者预后分层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收集了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诊治的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均为2007年8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年龄>60岁的DLBCL患者, 诊断符合国际卫生组织 (WTO) 标准[4], 并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 所有患者均进行骨髓检查, 按Ann Arbor标准[5]进行分期。
1.2 治疗方案
有32例患者接受CHOP方案, 另24例患者使用了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联合CHOP (R-CHOP) 方案。根据治疗方案不同, 将56例患者分成CHOP组及R-CHOP组, 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预后。考虑到老年患者化疗耐受性差, 且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 药物用量进行个体化调整。所有患者均接受4个以上疗程的化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节外受累、骨髓浸润、最大肿块直径、乳酸脱氢酶 (LDH) 、β2-微球蛋白 (β2-MG) 、IPI评分、细胞来源、Ki-67指数、治疗方案等可能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
1.4 随访
采用门诊、住院、电话进行随访, 随访截至2013年4月30日, 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
1.5 疗效评价标准
全部患者每3~4个疗程后进行评价疗效。疗效评价根据文献[6]标准, 将反应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疾病稳定 (SD) 和疾病进展 (PD) 。CR+PR为有效。对于疗效评价为PD的患者或随访中进展的患者将换用二线治疗方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样本量较小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法, 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指标的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56例患者中男32例, 女24例;发病年龄60~84岁, 中位发病年龄74岁, ≥80岁的共27例 (48.2%) ;Ann Arbor临床分期:Ⅰ~Ⅱ期20例 (35.7%) , Ⅲ~Ⅳ期36例 (64.3%) ;有B症状42例 (75%) ;有结外累及者30例 (53.6%) , 其中累及胃肠道11例 (36.7%) , 骨髓浸润9例 (30.0%) , 其他受累器官包括:咽韦氏环 (4例) 、脾脏 (3例) 、肝脏 (1例) 、鼻咽 (1例) 、皮肤 (1例) ;最大肿块直径≥10 cm者11例 (19.6%) ;ECOG评分0~1分27例 (48.2%) , 2~4分29例 (51.8%) ;IPI评分≥3分者36例 (64.3%) ;48例患者合并其他系统疾病, 以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多见, 其中因严重冠心病、心衰等需要调整阿霉素剂量的共有17例。
2.2 实验室特征
治疗前LDH升高者41例, 为222~3214 U/L, 中位值为382 U/L;β2-MG升高37例, 为1.84~15.8 mg/L, 中位值为3.01 mg/L;44例患者进行了免疫分型来判断细胞来源, 根据Hans免疫分型标准[7]:生发中心型 (GCB) 13例, 非生发中心型 (non-GCB) 31例;Ki-67为20%~100%, 中位值为60%, Ki-67≥60%者37例。
2.3 临床疗效
56例患者总CR率为50.0%, 总有效率为73.2%, 其中32例接受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中有13例获得CR (40.6%) , 7例获得PR (21.9%) , 总有效率为62.5%;而采用R-CHOP方案的24例患者中15例CR (62.5%) , 6例PR (25.0%) , 总有效率达到87.5%。不同方案间疗效差异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R-CHOP组的总有效率及CR率均优于CHOP组 (均P<0.05) 。见表1。
注: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
2.4 生存因素分析
中位生存时间为25.2个月, 1、2、3年总生存 (OS) 率分别为76.2%、49.7%、11.8%。中位无进展生存 (PFS) 时间为15.7个月, 1、2、3年PFS率为65.2%、31.9%、0。
2.4.1 各预后指标对生存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Ann Arbor分期、骨髓浸润、ECOG评分、最大肿块直径、IPI评分、治疗前LDH值、细胞来源、治疗方案等指标均对患者预后有影响 (P<0.05或P<0.01) ;其他指标如性别、B症状、结外受累、β2-MG、Ki-67百分数对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均P>0.05) 。见表2。
注:IPI:国际预后评分指数;LDH:乳酸脱氢酶;β2-MG:β2-微球蛋白;GCB:生发中心型;non-GCB:非生发中心型;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
2.4.2 各预后指标对患者生存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对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 其中IPI、骨髓浸润、细胞来源、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或P<0.01) 。见表3。
注:IPI:国际预后评分指数
3 讨论
老年人是DLBCL主要累及对象, 因老年人自身特殊的身体条件, 加之DLBCL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特异性, 从而使老年DLBCL具有肿瘤分期晚、合并疾病多、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等特点。本组资料中Ⅲ~Ⅳ期者有36例 (64.3%) 、有B症状者42例 (75%) 、ECOG评分2~4分29例 (51.8%) 、IPI≥3分者36例 (64.3%) , 均高于未按年龄分组的文献资料[8,9], 提示老年DLBCL患者肿瘤分期晚、病情重。有研究显示无论CHOP方案还是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DLBCL患者获得的CR率、OS率和PFS时间均明显低于<60岁的中青年患者[10,11], 说明老年DLBCL治疗效果差, 生存时间短。
1993年制订的IPI评分标准, 是目前公认的DL-BCL预后判断指标。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化疗的进展, IPI评分对预后指导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12]。本研究显示, 在单因素分析中, IPI评分对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而且在多因素分析中, IPI评分仍是独立危险因素, 这和Ziepert等[1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说明IPI评分标准在老年DLBCL的预后评价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IPI评分越高, 提示肿瘤负荷越重, 因此预后也就越差。
随着1997年FDA批准利妥昔单抗应用于临床, DLBCL的治疗便进入了免疫化疗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 利妥昔单抗能显著提高DLBCL的CR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生存[10,11,14,15], 并且不受伴随疾病的影响[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 R-CHOP组无论CR率, 还是2年OS率都明显高于CHOP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 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是预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R-CHOP组的CR率 (62.5%) 低于国外相关研究 (75%) [18,19,20], 可能与本研究病例基本条件不同、病例数较少、治疗剂量偏小等有关。
从本研究中发现骨髓浸润也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该结论和余正平等[21]研究一致。本研究中应用常规骨髓组织细胞形态学技术, 发现30%的老年DLBCL患者存在骨髓浸润, 而相关研究显示应用更加敏感的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方法检测Ig H基因重排等技术, 可能会发现许多常规病理组织学不能发现的隐匿侵犯患者[22]。
DLBCL是一种多基因作用所致的肿瘤, 肿瘤细胞来源多样。目前临床上多通过免疫组化方法, 将患者分为GCB和non-GCB两个细胞来源亚型。根据Hans免疫分型标准, 44例患者进行了免疫分型:GCB组13例, non-GCB组31例, 结果显示, 2年OS率分别为59.8%和27.6%,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分析表明, 细胞来源是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这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23,24]。
老年淋巴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名患者中, 男20例, 女18例;年龄65-84岁, 平均75.2岁。本组患者中, 弥漫性大B细胞型19例, 套细胞型6例, 外周T细胞型8例, Ⅲ级滤泡性淋巴瘤5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采用第一日给予吡柔比星30mg/m2、环磷酰胺500mg/m2、长春新碱1mg/m2同时连续5d服用泼尼松每日60mg, 每3-4周重复, 使用2-5周期。
2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不良反应, 以及近期疗效。
3 疗效及毒性评价标准
按WHO统一标准, 疗效分为完全缓解 (CR) , 部分缓解 (PR) , 稳定 (SD) , 进展 (PD) , 有效率 (RR) =CR+PR。毒性反应分为0-Ⅳ度。缓解期是指从治疗开始到肿瘤进展的时间, 治疗后生存期是指从治疗到死亡或末次就诊时间。
3.1 近期疗效
38例患者中, 完全缓解13.15℅ (5/38) , 部分缓解63.16℅ (24/38) , 稳定13.16℅ (5/38) , 进展10.53℅ (4/38) , 总有效率为76.31℅。随诊6-49月, 中位缓解期16个月, 最长已缓解38个月。
3.2 不良反应
白细胞减少率为78.9% (30/38) , 其中Ⅲ-Ⅳ度为10.5% (4/38) ;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5.3% (2/38) , 仅为心率加快或T波改变;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84.2% (32/38) , 其中Ⅲ-Ⅳ度为13.2% (5/38) ;脱发发生率为13.2% (5/38) , 均为Ⅰ-Ⅱ度;肝肾功能大小便常规均无明显改变。
4 讨论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 淋巴瘤大体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在我国, 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90%左右, 并且近十几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B细胞型和T/NK细胞型两大类。B细胞型淋巴瘤占70%左右, 又进一步分为高度侵袭性、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三大类;T/NK细胞型淋巴瘤约占30%, 主要分为高度侵袭性和侵袭性两大类。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 淋巴瘤的分类还在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吡柔比星 (THP) 为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化学结构是阿霉素 (ADM) 的氨基糖部分第4'位OH基上的一个异构体。对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主要是进入细胞内, 迅速分布于细胞核, 抑制DNA聚合酶α和β, 阻碍核酸的合成。药物嵌入DNA的双螺旋链, 使肿瘤细胞终止在G2期, 不能进行到细胞分裂期,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THP较ADM更易为肿瘤细胞所摄取, 短时间显示更强的抗癌效果。
环磷酰胺 (CTX) 为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是临床常用的烷化剂类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即能抑制细胞增殖, 非特异性杀伤抗原敏感性小淋巴细胞, 限制其转化为免疫母细胞。长春新碱 (VCR) 为夹竹桃科植物长春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靶点是微管, 主要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而影响纺锤体微管的形成。使有丝分裂停止于中期。还可干扰蛋白质代谢及抑制RNA多聚酶的活力, 并抑制细胞膜类脂质的合成和氨基酸在细胞膜上的转运。
恶性淋巴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中CTX和ADM是两种致吐作用较强的抗癌药物, 胃肠道反应较重, 骨髓抑制明显, ADM还有严重的脱发和心脏毒性, 限制了该套方案的使用。我院用THP替代ADM, 联合环磷酰胺 (CTX) 、长春新碱 (VCR) 使用, 总有效率为76.31%, 疗效相当但胃肠道、脱发等不良反应均较轻, 同时在化疗过程中使用激素避免静脉炎的发生[1,2,3,4,5]。
综上所述, 吡柔比星 (THP) 联合环磷酰胺 (CTX) 、长春新碱 (VCR) 治疗恶性淋巴瘤 (NHL) 疗效好, 毒性耐受, 能延长肿瘤患者的无瘤期及生存期,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起超.吡柔比星的药理与临床[J].中国新药杂志, 1995, 4 (6) :20-30.
[2]周际昌.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146.
[3]张覃林.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和临床应用[M].郑州:河南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235-238.
[4]连润生.CAP方案治疗乳腺癌肺转移的近期疗效[J].癌症临床与研究, 1999, 11 (1) :38.
老年淋巴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的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80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年龄60~75岁;(3)体力状态评分(ECOG)≤2分,预计生存期2年以上;(4)行6周期完整的CHOP或R-CHOP标准方案化疗;(5)化疗前经临床和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心血管及内分泌等基础疾病,心电图及肝肾功能正常。(6)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右丙亚胺组(实验组)及单纯化疗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6个周期CHOP或R-CHOP方案的完整化疗(CTX 750mg/m2,i.v.gtt,d1;VCR 1.4 mg/m2,i.v.d1;EPI 50 mg/m2,i.v.,d1;PRED 100 mg,p.o.,d1~5;利妥昔单抗375 mg/m2,i.v.gtt,d0;均21 d为1个化疗周期)。注射用右丙亚胺为250 mg/瓶(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使用专用溶媒乳酸钠配置后,再用0.9%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00 ml,快速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滴完后即刻给予ANT,DZR与EPI的剂量比为10∶1。实验组第一次ANT化疗前即联合应用DZR,对照组均不使用DZR。
1.3 观察指标
通过心脏症状和体征,化疗前及每个化疗周期结束后均行心电图、LVEF、cTnT、BNP、心肌酶谱检查评价不良反应。心脏不良反应根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关于心脏状态的分类评估或不良事件评定标准(NCI CTC AE4.0)进行评价[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初次使用化疗药物前两组患者均无心脏不适和辅助检查异常。在不同的化疗阶段有部分患者出现心脏不良反应。观察组共有5例(5/40)出现心脏不良反应,其中1级4例,2级1例,仅表现为心悸,轻度胸痛,低血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QT间期延长,无需治疗或仅需非紧急的药物治疗。对照组共有13例(13/40)出现心脏不良反应,其中1级3例,2级7例,3级2例,4级1例。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早搏、不完全传导阻滞)、超声异常(心房、心室扩大、左室舒张功能及LVEF下降),心肌酶谱和BNP异常,多需药物干预,1例出现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需紧急抢救治疗。两组心脏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ANT是恶性淋巴瘤化疗的基石类药物,但由于其与心肌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并能通过半醌代谢物损害心肌细胞,从而带来严重的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长期应用。ANT心脏毒性主要包括早期可逆性改变及迟发性心脏毒性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国外有研究者认为ANT心脏毒性作用对很多肿瘤患者预后的危害性要比肿瘤复发的风险更大,使用过ANT化疗存活的肿瘤患者发生各种心脏疾病的几率比其他肿瘤患者可增高数倍以上[4]。老年患者(年龄>60岁)由于其器官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的改变,对于同一累积剂量,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体内清除率明显下降,其出现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年轻人更高。大多数患者在ANT给药后很快就发生了心脏的损害,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损害就越明显,呈进展性与不可逆性[5]。ANT所致心脏毒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发现并预防ANT的心脏毒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DZR是新一代螯合剂类的心脏保护剂,为双内酰亚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强有力的细胞内交联剂,极易穿透细胞膜,可螯合游离铁,从蒽环金属复合物中夺取金属离子,增加金属离子的排出,其心脏保护机制就是通过清除ANT-Fe3+复合物中的Fe3+或直接结合Fe3+,进而减少超氧化自由基形成,抑制应激反应,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变性及非程序性死亡。数项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ZR对接受ANT化疗的患者可显著降低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不降低ANT的抗肿瘤效价[3]。目前DZR已被多种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用于ANT心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从而提高对ANT耐受剂量,延长ANT给药周期,增加患者继续治疗机会[6,7]。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右丙亚胺组在观察期内心脏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使用右丙亚胺组,且仅出现1~2级心脏不良反应,无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在具有高风险因素的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中,化疗早期联合使用DZR可有效预防ANT引起的心脏毒性,对延长老年淋巴瘤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邵维维,邵宗鸿.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9):779-781.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2013年版).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10):925-934.
[3]Marty M,EspiéM,Llombart A,et al.Multicenter randomized phaseⅢstudy of the cardioprotective effect of dexrazoxane(Cardioxane)in advanced/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hracycline-based chemotherapy.Ann Oncol,2006,17(4):614-622.
[4]Armstrong GT,Oeffinger KC,Chen Y,et al.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nd major cardiac events among adult survivors of childhood cancer.J Clin Oncol,2013,31(29):3673-3680.
[5]Lipshultz SE,Lipsitz SR,Sallan SE,et al.Chronic progressive cardiac dysfunction years after doxorubicin therapy for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 Clin Oncol,2005,23(12):2629-2636.
[6]Silverman LB.Balancing cure and long-term risk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14,2014(1):190-197.
淋巴瘤能早期发现吗 篇9
没过两天,小李因公到南方出差,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到了新的城市一个多月后,小李时常会感到疲乏,而且体温略高,晚上睡一觉起来经常发现衣服被汗湿透了。有一天洗澡时,小李突然发现自己左颈部的那个肿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长到鸡蛋大小了,而且摸起来感觉比较硬,这时他想起了医生给他的建议,于是再一次走进医院的大门。
经过系统查体,医生发现小李双侧腋下及腹股沟都出现了肿物,脾脏也出现肿大;血常规及肝肾功仍正常,但血清LDH水平已是原来的两倍!在医生的建议下,小李很快进行了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等检查。一个星期后,医生告诉小李,他患的是淋巴瘤,临床分型属于非何杰金淋巴瘤,ⅢB期。
小李不禁问医生,什么是淋巴瘤?它的分型、分期又是怎么回事呢?
淋巴瘤是属于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一种恶性疾病,是发生于淋巴结或淋巴结以外淋巴组织的一种实体瘤。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所以淋巴瘤几乎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在我国,淋巴瘤的死亡率大约在十万分之一左右,但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
导致淋巴瘤的原因众多,例如: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及部分遗传因素等,但具体的致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
在临床上,淋巴瘤分为两大类:何杰金淋巴瘤(以往也称为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淋巴瘤。在我国,前者较少见,约占淋巴瘤的10%,后者则约占90%。根据组织活检的病理结果,这两类淋巴瘤又可以分为许多亚型。
淋巴肿大,及时就医
淋巴瘤患者的首发症状往往表现为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肿大,以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随着疾病进展,还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
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和疾病进展程度,淋巴瘤可以分为四期:Ⅰ、Ⅱ期说明病程较早,而Ⅲ、Ⅳ则较晚。分期越早,疾病越易控制,临床疗效越好。
由于患者发病时淋巴结是逐渐肿大并且没有疼痛,全身症状也没有特征性,疾病早期经常不能引起重视。往往是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时才想到就医,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鉴于淋巴瘤临床表现的多样化、治疗效果的个体化,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于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可以为医生和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个体化治疗。
早期发现,综合治疗
淋巴瘤能早期发现吗?回答是肯定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定期的身体检查和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是预防和早期发现疾病的最佳途径。只要细心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就可以找出疾病的早期苗头。当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时,应观察不适表现的变化,若肿物进行性增大且全身症状逐渐加重,就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行淋巴结活检,确定是否为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等常见良性疾病导致,因为这些疾病容易和不典型的淋巴瘤相混淆。
如果一旦确诊为淋巴瘤,也不必太紧张。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对本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手术治疗、生物治疗以及传统中医治疗等。根据每位患者的身体情况、发病特征、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可以选择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经济条件允许者,疾病缓解后还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从而获得治愈。
老年淋巴瘤 篇10
沙利度胺即反应停,是一种谷氨酸盐衍生物,其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在抗肿瘤的舞台成为一颗新星。沙利度胺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变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6、IFN-γ等的浓度,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研究表明,TNF-α1、VEGF2、b FGF2在多种类型淋巴瘤患者中高表达,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沙利度胺通过嵌入GC丰富的启动子序列,从而抑制相关m RNA的转录,最终抑制相关细胞因子(VEGF3、VEGF 4、VEGF 5,b FGF3、b FGF 4、b FGF 5,TNF-α3)的表达。美罗华即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被许可用于癌症治疗的单克隆抗体[2],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针对CD20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能特异结合并溶解CD20+B细胞,从而阻止自身抗体产生,首先被用于B细胞淋巴瘤治疗,其联合CHOP已经成为治疗DLBCL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3]。此外有研究显示,沙利度胺联合美罗华治疗难治性和复发性套细胞淋巴瘤,患者能够很好耐受,并取得31%的完全缓解率和81%的客观缓解率[4]。而且沙利度胺也可增强美罗华介导的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提升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美罗华维持治疗老年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5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0~80岁,中位年龄70岁。所有患者按Ann Arbor进行分期,Ⅰ期6例,Ⅱ期9例,Ⅲ期16例,Ⅳ期19例,均经R-CHOP方案足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所有患者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脏功能正常,预计生存期>1年,具有客观评价指标。
1.2方法
50例患者按足疗程化疗后的进一步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再未用药;治疗组25例,患者接受沙利度胺联合美罗华维持治疗。治疗组的治疗方案为沙利度胺50 mg,睡前服用,每日一次,每7日增加1片至200 mg,持续口服;美罗华375 mg/m2,每3月一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定期随访,每半年进行复查,对比两组患者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疗效及长期生存情况。
1.3疗效评定标准
近期疗效:参考WHO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并至少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大直径及其最大垂直径(两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无新的病变出现;无变化(NC):肿瘤病灶的两径乘积缩小50%以下或增大25%以下,无新的病变出现;病变进展(PD):基线病灶最大直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OR)=(CR+PR)/总病例数×100%。
远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指治疗开始到疾病进展的时间;总体生存时间(OS):为治疗开始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为治疗开始至随访截止日期或死亡时间。
1.4不良反应评价
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反应评价标准进行。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见表1)
所有患者每半年行全面体格检查及PETCT、β2MG、LDH、血沉和骨髓穿刺等检查。4年中治疗组CR 12例,PR 8例,NC 3例,PD 2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CR 8例,PR 4例,NC 6例,PD 7例,总有效率为48%。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至2015年3月31日,随访时间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治疗组患者1年、2年、3年、4年OS率分别为96%(24/25)、92%(23/25)、92%(23/25)、80%(20/25);对照组患者1年、2年、3年、4年OS率分别为88%(22/25)、72%(18/25)、60%(15/25)、40%(1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2年、3年、4年PFS率分别为88%(22/25)、80%(20/25)、68%(17/25)、48%(12/25);对照组1年、2年、3年、4年PFS率分别为72%(18/25)、48%(12/25)、36%(9/25)、24%(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2.3不良反应
全部患者均进行安全性评估,治疗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输注美罗华导致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心悸、血压下降、皮疹等;长期口服沙利度胺导致的四肢末梢神经炎、乏力、嗜睡,经对症处理可以耐受。无血液学毒性、无消化道反应、无肝肾功能损害。
3讨论
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常不采用维持治疗,年轻患者能够从强烈化疗联合干细胞移植中获益,但对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由于预后较差,且不能耐受移植,可以考虑给予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意义在于:(1)达到临床意义的缓解,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2)长期维持,缓解微小病变状态,降低复发,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沙利度胺一般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近几年研究表明,对淋巴瘤治疗有效。研究显示,沙利度胺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血清VEGF的浓度、提高NHL患者的临床疗效[5],尤其是侵袭性NHL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较高,而VEGF低的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明显长于VEGF高的患者(P<0.05)[6]。沙利度胺不仅能通过泛素化途径降解Myc,改善预后,也可增强美罗华介导的ADCC,提升疗效。为此我们开始对沙利度胺联合美罗华在≥60岁的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临床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沙利度胺与美罗华联合进行维持治疗,可防止疾病复发并改善生活质量,疗效更优,同时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为广大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福音,应用前景乐观。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9):816-819.
[2]Matthew C,Winter B W,Hancock.Ten years of rituximab in NHL,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J].March,2009,8(2):223-235.
[3]NCCN.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J].世界肿瘤杂志,2011(1):54-56.
[4]Kumar V,Chhibber S.Thalidomide:an old drug with new action[J].J Chemother,2011,23(6):326-334.
[5]刘小兰,黄爱英,胡孟泉,等.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10,4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