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共8篇)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篇1
恶性淋巴瘤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于浅表淋巴结, 以颈部淋巴结多见, 其次为腑下和腹股沟淋巴结, 也可发生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 如口咽、扁桃体、胃肠道、皮肤等。发生于乳腺者少见。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B细胞表型的NHL, 主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尚有个别T细胞来源的原发生性乳腺性淋巴瘤的报道。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仅提示为乳腺肿块。现就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作一综述。
1 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在生理状况下, 乳腺是无菌的, 不暴露于抗原, 无丰富的淋巴细胞。在哺乳期和黄体期, 浆细胞出现于小叶内, 产生IgA。据此:雌、孕激素作用于乳腺淋巴细胞或作用于乳腺组织内小静脉上的特异性受体, 导致功能性淋巴细胞聚集:乳腺导管树与外界相通, 病原微生物侵入导致慢性非特异性炎, 加上机体过度免疫反应增生, 形成乳腺假性淋巴瘤或MALT-ML, 后者出现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Schwartz[1]等认为, 乳腺MALT-ML可能与乳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如淋巴细胞性乳腺病, 硬化性淋巴细胞性小叶炎等, 并与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相似。
2 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恶性淋巴瘤在乳腺发病率极低, 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 均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迅速增大, 质中等, 有弹性, 边界清晰, 肿块直径2~7cm, 平均直径4.5cm, 患者无乳头凹陷及乳房皮肤橘皮样变, 无乳头溢液财贸肝脾肿大, 无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等全身症状。术前进行了乳房摄X线片检查, 表现为乳腺内密度增高肿块影, 边界清楚, 密度较均匀, 无毛刺征及“精盐状”钙化, 皮肤无增厚, 乳头无回缩。患者术前X线胸片正常, 无纵膈淋巴结肿大、肝、脾、腹腔淋巴结B超或CT检查均正常, 术后骨穿均为正常骨髓象。
按Abor分期标准:I期:病变局限于乳腺:II期:限于乳腺及同侧腑窝淋巴结;III期:纵膈淋巴结受累:IV期:累及其他淋巴结外器官。
3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3.1 组织病理学
(1) 巨检:肿块多为单个类圆形结节, 直径2.5~7cm, 境界清楚或欠清楚, 表明无明显包膜, 切面灰白或灰红色, 质地中等细腻, 部分略带光泽, 呈鱼肉状; (2) 镜检:参照WHO (2001) 分类标准及免疫组化结果分类: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 (DLBCL) 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还有作者报道乳腺的滤泡性淋巴瘤。低倍镜下肿瘤细胞主要呈以下3种形态浸润破坏正常乳腺组织: (1) 肿瘤细胞围绕导管或小叶形成结节状, 小叶及导管变形、萎缩; (2) 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破坏乳腺组织, 导致正常结构完全消失或仅残留极少量导管:另有部分病例表现为前两种表现的组织。高倍镜下部分瘤细胞成分多样, 细胞小至中等人, 呈中心细胞样细胞、单核样细胞及小淋巴细胞围绕导管小叶, 可见“淋巴上皮病变”:部分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弥漫浸润破坏正常组织结构, 间质纤维硬化; (3) 少数病例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呈小至中等大小细胞和大细胞以不同方式结合。
3.2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细胞LCA、CD 20、CD 79a均阳性, CD 3、CD 45Ro、CD 5、CyclinD 1、MPO和CD 34均阴性, 部分病例表达CD 23、IgA、IgG、IgM、bcl-2、bc1-6和CD 10, Ki-67表达情况不一致, 为5%~70%。
4 治疗和预后
应采用综合治疗。对I-II期病例采用手术+化疗+放疗;III-IV期则以化疗为主, 辅以放疗或姑息手术治疗。对腑窝淋巴结有转移及保乳手术者, 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照射剂量50Gy, 以减低局部复发率。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后必须追加化疗, 依病理类型可选用CHOP、COMP、CAF等方案化疗, 一般6~8个周期。如果细针穿刺细胞学能确定诊断, 亦可采用术前化疗。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属于粘膜相关淋巴瘤, 其预后较一般淋巴瘤为佳。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与组织学类型有关, T细胞型较B细胞型预后差。Brustein等报道10年生存率达41%~47%[2]。
过去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预后比原发性乳腺癌预后差, 主要由于认识不足, 临床表现不典型, 术前易误诊为良性肿瘤, 大部分病例按乳腺癌行根治术, 术后化疗也常为单药, 疗程及剂量不足。目前, FNAC术前冰冻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经石蜡病现及免疫组织方可确诊。对其治疗趋向于联合化疗加手术、放疗的综合治疗, 不提倡扩大手术范围及盲目延长化疗疗程。而对于肿块大、临床分期晚、瘤细胞增殖活性高的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极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应及早采用强力化疗方案。
乳腺原发生性恶性淋巴瘤虽不常见, 但因其是可切除肿瘤, 故根据不同病理组织学III型及临床特点予以不同治疗非常重要。因该部位恶性淋巴瘤多数为在DLBCL转化时, 应按DLBCL处理。若肿瘤是B细胞来源的, 即CD20表达阳性时, 目前可以选用基因靶向治疗新药美洛华, 已有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其疗效及预后有望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高萍宇, 张智弘, 徐天蓉.乳腺相关型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1, 17 (1) :23-25.
[2]Millcr TP, Dahberg S, Cassady R, et, al, Vhemotherapy alone coru-pared with Chemotherapy plus radiotherapy for localized iutermedi-ate and high-grade, 1998, 339 (1) :21-26.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篇2
关键词 乳腺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 疗效 文献
原发乳腺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其诊断应符合以下两点:①过去无淋巴瘤病史,以乳腺为首发部位, 腋下淋巴结的累及出现于乳腺病变之后或同时,并且全身其他部位无类似的病变;②经病理证实,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于乳腺小叶与导管之间,乳腺上皮组织无恶性病变的证据。
患者,女,62岁,2001年2月因左乳外上象限肿块1个月就诊,门诊针吸病理示炎性细胞,在我院外科予局部肿瘤切除,术后病理:(右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B细胞,CD20(+++)。按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对患者进行5个预后不良指标的评估,包括:①年龄大于60岁; ②乳酸脱氢酶高于正常值;③一般状况评分在2~4分;④Ann Arbor分期为Ⅱ/Ⅳ期;⑤有1个以上结外淋巴侵犯。以上每项1分,通常低度危险组0~15分,中度危险组2~3分,高度危险组4~5分,此患者为中度危险组。
治疗:患者术后予辅助化疗方案CHOP(CTX VCR ADM PDN)共6周期,因病人个人原因未接受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治疗。
随访:截至2006年2月28日随访时间为5年,复查乳腺及肺、纵隔CT均未见异常,乳酸脱氢酶正常。
文献复习
原发乳腺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 占结外淋巴瘤的1.7%~2.2%,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占惡性淋巴瘤的0.38%~0.7%。据文献报道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在50~69岁,青少年和老年人均可发病。而亚洲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9~51岁,提示亚洲国家较欧美国家患者的发病年龄可能偏低。
本病特点常表现为乳房质硬肿块,活动无粘连,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伴有发热和疼痛。双乳弥漫性受累的患者恶性程度较高。文献报道同期双乳受累的几率为13%,而非同期双乳受累者,对侧乳腺患病率约为7%,且发病的相距时间最长达10年,极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播散,因此,分期时除参照通常标准外也应重视对侧乳房的评估。
原发乳腺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性B细胞型,占40%~70%。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占0~44%。Burkitt's淋巴瘤和T细胞来源淋巴瘤常有报道,但少见,恶性程度较高。
大多数学者不主张行乳腺根治切除术,认为局部切除是否彻底对局部控制率影响不大,建议采用保留乳腺的肿块切除术辅助术后放疗和化疗。
文献报道本病的5年生存率是43%~85%。其中Ⅰ期为61%~89%,Ⅱ期为0~50%。
从文献报道来看,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IPI由于综合了患者的数项指标进行评分,较之分期和LDH等单一指标在判断预后上可能更为有利。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9月平顶山地区4所医院11例BPML的相关资料, 对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均为女性, 右乳9例, 左乳2例。其中8例表现为单发的无痛性乳腺肿块, 3例伴红肿疼痛、发热及体质量下降。11例均无乳头回缩、皮肤凹陷及乳头溢液史。肿块直径2~7cm, 平均4.5cm, 8例患者病变只局限于乳腺为临床IE期, 3例患者除乳腺外, 同侧腋窝淋巴结受累, 为临床IIE期。患者进行了乳房钼靶X线检查, 显示为乳腺内密度增高肿块影, 周围边界清楚, 密度较均匀, 没有毛刺征及“精盐状”钙化, 局部皮肤无增厚、乳头无内陷。2例放射学误诊为乳腺良性肿瘤。全部患者X线胸片正常, 无发现纵膈淋巴结肿大, 行B超或CT检查显示肝、脾、腹腔淋巴均正常。患者术后骨穿化验均为正常骨髓象结果。
1.2 治疗方法
遵循Abor分期标准:Ⅰ期指病变局限于乳腺;Ⅱ期指限于乳腺及同侧的腋窝淋巴结;Ⅲ期指纵隔淋巴结受累;Ⅳ期指累及其他淋巴结以外器官。本组患者Ⅰ期3例, 行单纯乳房切除加腋下淋巴结清扫术。Ⅱ期8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追加CHOP, COMP或CAF等方案化疗, 6~8周期。
2 结果
送检组织均用4%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常规HE切片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法, 一抗抗体CD20、CD79a等为DAKO公司产品, 根据WHO最新淋巴瘤分类[2]进行诊断。本组11例手术标本经病理切片检查, 光镜下均确诊为BPML弥漫型。镜下所见病理形态表现:乳腺组织有异型淋巴样细胞呈弥漫性浸润, 乳腺内正常结构消失, 或者瘤细胞围绕局部腺泡和导管浸润, 导致淋巴上皮损害, 瘤细胞形态均匀一致, 胞浆少, 其细胞核近似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膜厚, 染色质呈团块状, 少见核仁, 核分裂像多见。本组11例行免疫组化检查, 全部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角蛋白 (CK) 、上皮膜抗原 (EMA) 阴性, 阳性显示有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 、全B细胞标记 (CD20、CD79a) 。
3 讨论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是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各国报道不一, 我国报道占恶性肿瘤总数的3.5%左右, 累及乳腺的淋巴系统肿瘤非常少见, BPML与乳腺癌相比较发生率低[3], 可以说BPML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 主要以非霍奇金淋巴瘤疾病 (NHL) 为主, 相关文献报道BPML大约占NHL的0.5%, 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本组11例均为NHL, 患者平均年龄42.5岁与国内报道一致[4]。目前认为NHL来源于乳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 , 黏膜相关淋巴瘤是一类MALT中B细胞来源、相对恶性程度较低的淋巴瘤, 其主要发生在呼吸和消化系统, 偶尔可见于甲状腺和乳腺等器官, 该类恶性淋巴瘤特征之一是瘤细胞呈浸润势态破坏腺体, 导致所谓的淋巴上皮损害。人体正常乳腺组织小叶间因为有淋巴小结存在, 所以小叶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结果BPML即在此基础上发生病变。病理诊断时应注意与乳腺髓样癌、浸润性小叶癌、淋巴浆细胞性乳腺炎进行鉴别。当鉴别困难时免疫组化检查可确定诊断。BPML依目前WH0最新分类法, 大多数BPML属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BPML在发病年龄、临床特征方面都与乳腺癌相似, BPML多无乳头内陷、溢液等临床症状, 一般常常表现为乳腺肿块, 既可见单侧, 右侧比左侧多见, 也可见双侧性, 多数病例的病变起初局限于乳腺内, 后来成为播散性, 最后导致患者死亡。BPML的诊断标准:乳腺肿块已经病理 (或细胞学) 证实确定为恶性淋巴瘤浸润, 没有同时存在的广泛播散, 全身其他部位无淋巴瘤病史, 乳腺是疾病首发部位, 同时或以后可存在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检查患者无全身各级淋巴结肿大, 肝脏、脾脏及腹腔淋巴结均正常, 行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正常[5]。这个诊断标准由Wiseman与Liao首次提出的, 后来经过适当修改, 现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本组患者中8例均符合以上条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因此术前甚或术中确诊都比较困难。本组11例患者术前体检及X线拍片检查, 医师诊断均倾向于乳腺良性肿瘤, 患者在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BPML, 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BPML多属黏膜相关淋巴瘤, 有研究者认为恶性淋巴瘤的预后与其发生的人体部位密切相关, 如果发生在淋巴结以外, 其预后就比一般淋巴瘤为好, 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与组织学类型有关, T细胞型较B细胞型预后差。不过淋巴结外淋巴瘤一旦有了播散, 患者存活率反比相同类型的淋巴结内淋巴瘤更低。也有研究者认为, 淋巴瘤在乳腺内的病变范围、腋窝淋巴结受累与否、采用何种治疗方法等似乎都与患者预后无关。甚至更有研究者发现BPML患者的存活率与淋巴瘤的组织类型也无关系。
总之, BPML似乎变幻莫测, 患者的预后难以预测。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 术前易误诊为良性肿瘤, 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对鉴别诊断的帮助很大, 最后经石蜡病理及免疫组化方可完全确诊[6]。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对BPML患者, Ⅰ~Ⅱ期应采取选择保乳或改良根治术, 行局部切除加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 不提倡大范围手术切除。如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则行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追加化疗、放疗, 降低局部复发率。Ⅲ~Ⅳ期以化疗为主, 辅以放疗或姑息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有报道称中高度BPML类型的患者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复发, 故在随访时应定期进行颅脑的CT或MRI检查。
参考文献
[1]曹亚兵.原发性乳腺淋巴瘤27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癌症, 2007, 26 (1) :84-89.
[2]周小鸽, 陈辉树.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3.
[3]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706-707.
[4]孙治君, 姚棒祥, 管小琴.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8 (4) :537-538.
[5]付丽, 傅西林.乳腺肿瘤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23-225.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篇4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 男性20例, 女性13例;年龄4~63岁, 平均41.7岁。33例患者均有腹痛症状, 并多以急腹症就诊。腹部肿块19例, 消瘦13例, 肠梗阻11例, 腹水6例, 黑便3例, 黄疸2例, 穿孔1例, 除1例十二指肠穿孔在急症手术后证实本病外, 病史均在3月~2年。以十二指肠及回盲部的病史较短, 合并症出现较早。肿瘤部位见于末端回肠24例, 空肠7例, 十二指肠2例。其中2例为多灶性改变。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21例行小肠造影检查, 其中16例影像现病变部位小肠肠腔变窄, 肠壁增厚并僵硬、粘膜病变、近端肠管扩张。13例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 有2例误诊为阑尾炎。
1.3 病理学检查
本组31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B细胞源性30例, T细胞源性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Dawson关于肠道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按照Ann Arbor分期:I期8例, II期11例, III期6例, IV期8例。
1.4 治疗方法
本组33例均行手术探查, 根治性手术20例, 姑息性手术6例, 捷径手术5例, 单纯活检2例。33例手术后均行COP或CHOP化疗, 6例辅以放射治疗。
2结果
本组33例随访, 1年内复发1例, 半年内死亡6例, 1年内死亡11例, 1年生存率66.7%, 5年内死亡19例, 生存率42.4%。
3讨论
结外器官发生的原发性消化道恶性淋巴瘤中, 以胃部较多, 约占40%, 其次为小肠, 约占28%[1]。本组33例占本院同期胃肠道肿瘤的3.72%, 占同期小肠恶性肿瘤的21.6%, 高于国内相关报道[2,3]。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年龄较其它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低, 且以男性居多。病程常在6个月以内, 临床无特异性表现, 常以急腹症就医, 并在急症手术探查后经病理诊断。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腹痛多是因进行性肠梗阻、肠梗阻、肠套叠一肠穿孔等合并症所致, 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误诊率较高[2,4], 但在消化道造影检查中本组16例可以明确小肠肠腔的异常表现。根据临床和X线表现可分为4型: (1) 缩窄型:肿瘤浸润肠管壁全层弥漫增厚、僵硬, 管腔狭窄, 常表现为慢性肠梗阻; (2) 扩张型:肿瘤浸润生长, 肠管壁弥漫性增厚, 肠腔呈阶段性扩张、狭窄; (3) 溃疡型:肿瘤在肠腔内形成慢性溃疡, 并有间断出血, 可造成穿孔; (4) 息肉性:肿瘤呈息肉样生长, 突入肠腔, 多见于回盲部。本组病例以缩窄型为主要特征, 表现为肠管蠕动消失、粘膜紊乱或粘膜层消失, 肠腔扩张狭窄。本病虽累及肠管的范围较广, 肿瘤或粘连所形成的团块较大, 但粘连多为非浸润性粘连, 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较大, 有报道手术切除率高达93%, 本组手术切除率78.8%。研究表明恶性淋巴瘤为全身疾病, 局部病灶切除后, 均需要辅以化疗和放疗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本组病例术后均予以COP或CHOP化疗, 部分病例加以放疗, 虽进展期病例占48.5%, 但5年生存率仍达到42.4%。
关键词: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疗分析
参考文献
[1] Henry CA, Berry RE.Primary lymphoma of the large intestine (J) .Am Surg, 1998, 54:262-265.
[2]王靖华, 季洪爱, 陈龙邦, 等.31例胃肠道临床病理学研究 (J) .肿瘤防治研究, 1998, 25 (6) :475-477.
[3]赵雄, 周天敏.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35例综合治疗 (J) .中国癌症杂志, 2001, 11 (1) :90-91.
小腿骨骼肌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 篇5
患者, 男, 60岁。于近几个月消瘦, 7天前偶然发现右小腿后上方肿物就诊。体检: 右侧小腿后上方肿胀, 深部可触及一不规则肿物, 大小约11cm×10cm, 质硬, 无压痛, 活动差, 局部指凹性水肿, 无桔皮样改变, 周围未及肿大淋巴结。两便正常, 无发热, 生命体征平稳。实验室检查: 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及腺苷脱氨酶升高。MRI检查: 平扫显示右侧小腿局部肌肉组织可见片状异常信号影, T1WI (图1) 及T2WI (图2) 均呈略高信号, 边界清, 肌间筋膜结构清晰;增强扫描显示局部病灶明显均匀增强, 内可见条状纹理, 邻近骨质信号未见异常 (图3) 。
手术病理所见: 肿瘤位于腓肠肌内, 边界不清, 周围组织水肿, 肿物质脆。病理结果: 肿物直径约11cm, 切面呈灰白色鱼肉状;显微镜下示瘤细胞圆形、多边形, 异型小, 呈弥漫排列, 浸润于横纹肌肉间 (图4)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瘤细胞LCA (+) 、Myoglobin (-) 。诊断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2讨论
肌肉骨骼系统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淋巴瘤, 继发性淋巴瘤常见, 而原发恶性淋巴瘤少见, 仅占软组织肿瘤的0.1%~2%。几乎所有文献报道的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 无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 常仅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 一般无疼痛及压痛, 若有效治疗预后良好[1,2]。但化验检查时可有乳酸脱氢酶升高[1]。
X线平片检查诊断本病意义不大。超声检查诊断本病特异性低。CT检查仅表现为软组织弥漫性肿胀。MRI是本病首选检查方法, T1WI多呈等或略低于肌肉信号的肿块, 表现为稍高信号少见, T2WI多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 病变多呈轻中度弥漫性增强, 一般无坏死出血征象, 当病变累及多个肌群时, 常越过筋膜间隔浸及多个肌群, 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 可沿神经血管束和皮下呈索条状向外浸润[2]; MRI检查还可以清晰显示骨皮质及骨髓受累情况, 本例MRI表现与之相符, 虽为多个肌群受累, 但表现为明显增强, 邻近骨质信号正常, 病变边界清, 而且邻近筋膜完整, 容易误诊为良性炎性肌病。
如局灶性肌炎, 临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 影像表现单一或多个肌群受累,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周围可见水肿改变。感染性肌炎时, 临床可有局部红肿热痛, 影像学检查感染病灶多成圆形或类圆形, 有分叶, 中央坏死、液化区呈水样信号, 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呈环形增强, 可与本病鉴别。还需与其他肌源性疾病鉴别, 尤其与转移瘤、横纹肌肉瘤及黏液性肉瘤鉴别, 转移瘤多可查找到原发病灶, 与横纹肌肉瘤及黏液性肉瘤鉴别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检查, 影像学很难鉴别。软组织淋巴瘤的确诊需进行穿刺或切开活检, 必要时做免疫组化检查。当软组织肿块呈T1WI等或略高信号, T2WI呈高信号, 在不同肌群内生长且邻近筋膜完整, 而无临床症状时应考虑淋巴瘤可能。
(图1) 及T2WI (图2) 均呈略高信号, 边界清, 局部筋膜完整。
参考文献
[1]刘吉华, 房世保, 徐文坚, 等.主译.软组织肿瘤成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07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男39例, 女37例;年龄15~78 (平均51.7±3.2) 岁;病程为3个月~11年, 平均4.7±1.2年;其中有18例患者进行2次以上的胃镜检查。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 (1)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2) 白细胞计数及其组成均正常; (3) 胸片检查没有发现纵膈淋巴结肿大; (4) 手术时可见淋巴结病变仅局限于胃周围部位, 其它部位无淋巴结侵润; (5) 肝、脾脏无病变。
1.3 手术方法
手术前, 对患者进行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对患者应用胃镜进行检查, 将胃镜插入到十二指肠的降部, 进行观察, 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对于有突起的病灶主要对其顶部或基底部的组织进行活检;对于平坦的病灶, 对病灶周围的黏膜处组织进行活检;对于溃疡型病灶, 在溃疡边缘处取黏膜组织进行活检;对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 对切片进行病理类型诊断, 检测其中的幽门螺杆菌。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进行t检验, 对于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者秩和检验, 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
76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 随访时间为9个月~4年, 平均2.5±1.2年;患者胃镜下表现:13例为肿块型淋巴瘤;31例为溃疡型淋巴瘤;15例为结节;67例为非霍奇金瘤, 其中6例发病来源于T淋巴细胞, 61例发病来源于B淋巴细胞。
2.2 治疗及随访
76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 并结合化疗, 采用CHOP方法, 给予患者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3]。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 其发病早期不易察觉, 以往对于患者进行钡餐检查, 可见看胃黏膜变厚, 发生息肉样变化[4];CT及B超观察时可见患者的胃黏膜变厚, 胃壁增厚。本次研究的76例患者均经过活检诊断进行确诊。
胃恶性淋巴瘤大多为多个部位发生病变, 常发生在黏膜下, 应用胃镜对其进行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同时可以与免疫组化进行联合。虽然胃镜对于胃恶心淋巴瘤的诊断阳性率比胃癌低, 但其诊断价值高于其它诊断手段对于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 因此, 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对于2006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 13例患者为肿块型淋巴瘤, 31例为溃疡型淋巴瘤, 15例为结节型淋巴瘤, 17例为侵润型淋巴瘤;其中9例为霍奇金淋巴瘤, 67例为非霍奇金瘤, 6例发病来源于T淋巴细胞, 61例发病来源于B淋巴细胞;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 1年内3例患者死亡, 3年以上生存者39例, 其3年生存率为51.3%。综上所述,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诊断较为困难, 应用胃镜联合其他病理诊断指标进行联合诊断效果较好, 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清华.原发性胃淋巴瘤超声内镜诊断探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 17 (3) :228-229.
[2]周吉成, 罗军, 彭志刚, 等.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04, 33 (5) :737.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篇7
关键词:结肠癌,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诊断,临床疗效分析
结肠癌原发性胃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的黏膜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本病的临床特点,虽然肿瘤体积较大,但由于组织的淋巴细胞渗透,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在术后化疗和放疗,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一般5年生存率在60%以上,因此,提高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率是至关重要的。但其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因此术前诊断困难,临床上误诊率极高,本文针对结肠癌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如下[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患者20例,其中12名男性,8名女性,年龄26岁~67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以上患者病程最短七天,最长10年,平均病程1.5年[2]。
1.2 临床症状
主要症状为恶心,厌食,体重减轻,腹痛。大多患者腹部疼痛,进食疼痛可加剧,使用抗酸药物进行治疗往往不能得到缓解。病变通常与溃疡病在中期的症状相似,但是晚期常有剧烈的腹痛,少数患者会出现急腹症。梗阻不太常见,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为呕血或便血。有些病人腹部可触及包块[3]。
1.3 方法
以上患者13例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胃淋巴瘤组胃切除或大部切除,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3例,回盲部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患者4例。手术后化疗或放疗和化疗,在化疗与化疗MOPP,COPP和CHOP方案为基础的组合[4]。
2 结果
全组20例(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14/20),50%(7/14),42.9%(3/7)。
3 讨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一般占到胃恶性肿瘤的0.5%~3%,主要是继发于胃癌的胃恶性肿瘤,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占40%至60%的,其在胃癌鉴别诊断是很难辨别的。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恶心,厌食,体重减轻,腹痛。大多沉闷的腹部疼痛,进食可加剧疼痛,使用抗酸往往不能得到缓解,病变通常与溃疡病在中期的症状相似,在晚期常有剧烈的腹痛情况发生[5]。
结肠癌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一些病毒感染引起的;据有研究发现恶性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说明它可能在某些病毒感染后出现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另外组织黏膜或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起源的另一个胃淋巴瘤的发病也会引起该疾病,由于胃腔不直接接触暴露于胃肠道的致癌物质,因此此类由于直接接触致癌物质(食用)引起的胃癌是不同的,相比胃癌而言更容易造成胃局部淋巴组织增生。总的来说,目前倾向于三个机制:(1)和免疫缺陷有关。免疫缺陷可能是淋巴瘤的诱发因素,如类风湿关节炎或过敏性结肠炎患者,本病的发病率是显着增高;(2)和病毒感染有关。研究发现,这些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含有DNA疱疹型病毒;(3)与遗传性免疫功能不全有关[6]。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主要是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居多,由于其性能,比其他病变出现较小的浸润淋巴结时,一般预后良好,不过部分会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胃肠道。淋巴瘤细胞的粘膜下浸润,常浸润沿肌间隙扩大,肌肉组织的破坏较轻,很少导致纤维肉芽组织[7]。由于病变的开端是在病变部位本身,因此此部位的出现功能性增厚黏膜,并在其后的生长和浸润周围组织和转移加速。纤维结缔组织轻度病变导致肠道病变,但是常常不会引起肠道的挛缩。这类肿瘤一般质地稍软脆,呈灰黄色或灰色,肉眼形状可分为溃疡,肿瘤类型,浸润型和结节型[8]。
此病通常会与一些疾病,腹痛,腹泻,腹部肿块及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结肠癌和肠结核的临床症状相混淆,本病的临床上很容易误诊为结肠癌,肠结核,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由于其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起病隐匿,很多症状,如恶心,厌食,呕吐,消化道出血,腹痛,体重减轻都会和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尤其是其有时相对稳定,症状可表现为慢性间歇性的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时间较长,如果病人没有排便习惯的变化,持续腹泻或便秘的特别症状出现,出现大便频率改变,大便脓血,粘液,便血,或持续性腹痛,胀气,腹部不适,一般治疗无效时则应作进一步检查[9]。
原发性胃淋巴瘤是不常见的,因此通过病史和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见的有钡剂灌肠X线诊断胃淋巴瘤,虽然X光检查往往不能提供超过一个明确的恶性淋巴瘤的诊断需要作进一步检查,但其意义较为重大;纤维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术前诊断目前是日益广泛的应用,胃镜观察到与胃癌相关的胃淋巴瘤的类型大体上而言是类似的,因此不容易诊断肿瘤的一般表现,诊断仍然需要依靠活检通过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可清楚显示胃组织,灰阶超对上消化道检查恶性肿瘤的敏感率和阳性率上升到87%至83%[10]。其治疗方案有三: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一般术后5年生存率手术切除率优于放疗和化疗,应采取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蒋建霞,徐顺福,汤琪云,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结肠癌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21):6466~6469
[2]姜领,翟福英,王萍,等.结肠癌瘤体大小、部位及浸润深度与血清CEA浓度的相关性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05;3(9):27~28
[3]夏翠锋,李云峰.升结肠癌合并原发性小肝癌同期治疗1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8):3054-3055
[4] Ikeda Satoshi,Fujimori Masahiko,Shibata Satoshi,et al.Combined immunohistochemistry ofβ-catenin,cytokeratin 7,and cytokeratin 20 is useful indiscriminating primary lung adenocarcinomas from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BMC Cancer,2006;6(1):31
[5] Gauri R.Varadhachary,John D.Hainsworth,David R.Spigel,et al.Carcinomaof Unknown Primary Site: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 Colorectal MolecularProfile Treated with Site Specific Chemotherapy[J].Advances in MolecularImaging,2012;3(1):3126~3131
[6] Gauri R.Varadhachary,John D.Hainsworth,David R.Spigel,et al.Carcinomaof Unknown Primary Site: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 Colorectal MolecularProfile Treated with Site Specific Chemotherapy[J].Journal of BiophysicalChemistry,2012;3(1):3126~3131
[7] Ramos Maria,Llagostera Maria,Esteva Magdalena,et al.Knowledge and attitudesof primary healthcare patients regarding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cancer[J].BMC Cancer,2011;11(1):408
[8] VELHO S,MOUTINHO C,CIRNES L,et al.BRAF,KRAS and PIK3CAmutations in colorectal serrated polyps and cancer:primary or secondary geneticevents in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J].BMC Cancer,2008;8:255
[9] Shike M,Winawer S.J.,Greenwald P.H.,et al.Primary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cancer.The 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J].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90;68(3):377~385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本院进行治疗并且诊断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患者共20例, 这些患者的年龄均在28~73岁的范围之内, 中位年龄为54岁;进行超声检查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有9例患者为女性, 仅有1例患者是老年男性;该疾病的持续时间为3个月~6年, 时间不等。这些患者均不存在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和相关表现,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经过临床表现特点都疑似乳腺癌[1]。该研究中选取的患者都是在发病的时候, 经过手术前的检查或者是采用化疗之前的检查来对病情进行评估和证实, 并且将病变明确地显示出来。
1.2 超声检查
本研究中采用的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型号是GE Logiq 700。采用实时性的高频探头, 频率在10~14 MHz的范围之内。这些仪器在出厂时就对乳腺条件进行了设置,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发病部位来进行调整, 使其处于最佳状态。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时候, 应让患者平躺着或者是侧躺着, 上肢要自然地向外展开并抬起, 对患者的双乳进行放射状和横切式扫查, 对发生乳腺肿块的部位及肿块的形态、大小、后方回声等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观察。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
通过对实验组中10例患者进行的超声检查, 发现肿块的大小在1.6~9 cm之间。出现肿块的部位具体如下:发生于右侧乳房的有5例, 发生于左侧乳房的有3例, 发生于乳房两侧的有2例, 并且均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这些病例产生的回声较低, 其中有7例的回声是极其低的, 另外3例具有不均匀的回声。肿块边界显示清晰和模糊的均占一半。其中还有4例患者的后方回声表现为加强, 7例患者肿块有丰富的血流信号, 2例的有比较小的肿块, 没有明显的血流信号。这10例患者都是在手术前进行的超声检查, 均被诊断为乳腺癌原发性淋巴瘤。对照组中的患者无法确定肿块部位和大小等一些具体情况, 不利于诊断。
2.2 病理结果
从大体形态学的角度来看, 实验组的10例患者超声检测到的肿块都是实性的, 颜色呈现为灰黄和灰粉, 质地比较有韧性, 其中有2例的质地比较软且较细腻[2]。2例的边界比较清晰, 6例不够清晰, 还有2例通过细针穿刺对病理没有进行大体的描述。在这10例患者中, 有4例通过手术后所作的病理, 证实为并发性腋窝淋巴结转移。
3 讨论
经过对这些病例的研究和分析, 发现年龄处于9~83岁范围内的女性易患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根据患者的病情的具体发展情况,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病例均被诊断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诊断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标准是:经过术后的病理来证实;瘤细胞没有出现广泛的播散;发病前没有其他部位发生淋巴瘤的病史;首发部位位于乳房, 可能会波及到腋窝;并且对患者进行的胸部及腹部B超均显示为正常, 而且骨髓穿刺的结果也是正常的。本研究中实验组的10例患者都符合上面所述的标准, 而对照组中的10例患者没有经过超声检查, 没有办法确定患者病情的情况, 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利。
目前, 在患者自己进行检查并发现存在乳腺肿块的前提条件下, 超声已经成为检查乳腺肿块的首要筛查手段, 应引起医学研究者的关注, 特别是在亚洲地区。虽然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患者都在进行手术前的超声检查中被疑似为乳腺癌, 但是通过对病理进行组织学分析, 发现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和乳腺癌在超声表现上存在着不同[3]。圆形结节为规则的形状或者肿块以弥漫的状态存在, 并且形式是单发或者多发, 回声表现一般为类囊肿样, 有的时候其内部还会出现丝网状的结构, 发病部位多集中在乳房的外上象限, 并且肿物内部有丰富的血流信号, 这都是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超声表现。通过相关的调查, 得知B细胞恶性淋巴瘤是最为常见的, 并且病理特征是瘤细胞形态没有多样性, 大小比较均匀, 分布比较散乱, 并且和超声表现中出现的类圆形、丝状网结构等一些回声情况都是相一致的。从病理切片上来看, 发现环绕在淋巴瘤细胞周围的脂肪和纤维组织, 和超声声像图上表现出来的病变部位内丝网状地结构发出的高回声是相一致的。然而, 乳腺癌的超声表现在多数情况下, 都呈现出较低的回声, 并且来自内部的回声不是均匀的, 可以看见微钙化, 边界存在毛刺以及存在较强的回声晕, 还经常会遇到“蟹足样”的变化, 在病理特征中有向周围组织进行实质性的侵润, 同时伴随有程度不同的间质或者纤维反应性的增多、存在于肿瘤间质内的胶原纤维成分比例变大、呈现的排列是紊乱的, 两者之间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而且乳腺癌的超声表现是来自肿物后方的回声衰减或者是存在声影。另外, 乳腺原发淋巴瘤以及乳腺癌关键的鉴别点是在肿物之内是否存在钙化以及来自肿物后方的回声是否得到增强或者是衰减。本次选取的患者中有7例的乳腺肿块的超声表现为低回声, 并且形状表现为没有规律, 极其不规则, 来自部分肿块后方的回声得到增强, 比较常见的肿块部位是外上象限, 而且肿块内部的血流比较丰富, 都没有出现钙化。
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中, 遇见最多的病理种类就是B细胞来源的非霍其金淋巴瘤。其中经常遇见的类型是呈现弥漫型的大B细胞性的淋巴瘤, 在乳腺原发淋巴瘤中所占的比例在40%到70%的范围之内, 排第二位的是MALT, 所占的比例在8.6%到36%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类型, 比如Burkitt、滤泡型以及套细胞型等等。
总体上来说,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病概率相当低, 被错误诊断的概率也比较大, 原因是乳腺癌和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在超声表现和病理医学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大部分的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往往在手术之前容易被误诊为乳腺癌, 因此需要提高医护人员对该病的认识程度, 在进行手术之前需要进行针吸细胞学或者是利用粗针进行活检, 是手术之前的诊断概率提高, 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出比较适当的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叙述, 发现无论是在影像学上还是在临床和病理的表现上, 乳腺原发性淋巴瘤都存在着恶性的表征, 存在错误诊断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患者病情的最后诊断都是经过术后的病理检查得出的, 但是如果从超声检查中发现在乳房的外上象限发出的回声较低, 并且在肿块后方伴随有比较强的回声, 还有丰富的血流信号。因此, 在进行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 应该将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超声影像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王蕾, 刘赫, 姜玉新.原发乳腺淋巴瘤超声表现、临床及病理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1) :97-100.
[2]李娜, 姜玉新, 戴晴.原发性非霍奇金乳腺淋巴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0 (3) :51-54.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推荐阅读: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论文07-15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09-16
原发性胆囊恶性肿瘤论文08-23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05-24
原发性10-22
原发性痛经07-14
原发性感染05-10
原发性肾病05-27
原发性头痛06-09
原发性胬肉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