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创新人才

2024-08-13

高素质创新人才(精选12篇)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1

长期以来, 国家一贯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师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不断拓展思政工作途径, 创新思政工作方法,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的骨干作用, 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转变,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在我国, 教育部每年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 今年的调查在京、津、沪、浙、赣等16个省级单位进行, 共有3万余名高校学生参与。同期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明显提高, 当代大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高度认同。广大高校学生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的思想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目前的大学生在思想境界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能够以更加理性, 更加热情, 更加关切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革与事件。

二、教学观念需转变

原有的思政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 教师应不断拓展工作思路, 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不能只将书本知识教给学生, 应从思想观念进行转变。

一是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 需注重教学生做人, 努力实现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会动手, 有技能, 培养技能型人才;有修养, 会做人, 培养高素质人才;两者合一是高校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

二是在强化职业道德的同时, 需注重国情省情教育, 努力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养成教育的统一。

三是在保证基本教学的同时, 更加注重教学的研究, 努力实现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的统一。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是前提, 提高教学效果是关键, 更加重视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三、积极探讨新教法

在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 可运用如下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讨论式教学, 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目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现实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根据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 不仅要教师的讲授, 还应让学生积极参与,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提高教学效果。讨论式教学习, 在案例的分析学习中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3、结合现实生活中现象培养学生品德

在思政工作过程中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与书本知识背道而驰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层层善诱, 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四、创新思政工作途径

1、丰富校园文化

学生活动要以思想教育为主线, 以学术、科技、社团活动为重心, 依托学生宿舍这块文化阵地, 广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 开展好品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文明寝室”、“寝室文化”等评比活动, 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利用网络开阔新的教育平台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阵地。加强校园网站建设, 在网站上开设老师信箱、心理咨询、说说心里话等栏目, 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做到网上网下工作相结合, 确保做到“网络延伸到哪里, 思想政治工作就做到哪里”。思政教师可通过网络论坛、QQ群, BBS功能, 定期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的热点话题, 举办各种论坛、大讨论等, 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3、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 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 定期召开心理讲座, 开展各类减压活动, 建立和完善各类制度, 形成教师与学生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4、切实解决学生中的实际问题

学校要阶段性的开展调查, 分析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产生的问题, 引导他们用正确方法去解决问题, 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 顺利完成学业, 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 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既要解决思想问题, 又要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应下苦功、想办法通过多种途径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促使高校思政工作有成果、上台阶。

参考文献

[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李春播, 党史博采 (理论版) , 2007年第06期

[2]《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余晓林,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0期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冯昕, 文教资料2008年第05期

[4]《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郑光日, 教育探索, 2007年第06期

[5]《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李丙红, 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02期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政府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必将对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全面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强调凭借创新发明和设计、凭借创造性观念和理论等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及推动知识应用方面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中的基础性在位。因此,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尽管各国关于人才的社会标准不一,然而在对未来的人才素质的要求方面却具有很多共同点。未来的人才需要具有自主、独立、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他们敢于迎接挑战而不是保守和退缩。未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未来的人才应对人类、对他人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科学和真理有执着的追求。未来的人才应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未来的人才应有丰富的个性,具备特长,适应多样化的未来社会。这些特征都是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所以我们应积极创设环境和条件,充分引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21世纪人才的标准来培养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转变教育观念,把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从根本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深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一方面加强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认真落实国家新课程计划;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当代最新科学、创造教育实验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样,才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由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观转向注重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把人的认知活动作为全部教育活动的中心,把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枢纽,以此来理解、要求、规定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如果我们成功地摆脱了这些传统的束缚,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允许学生自由地交换意见,如果交换意见之后学生增强了对生活的领悟,如果学习者被引导走上自我教育的途径,简言之,如果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变成了学习主体,教育的现代化才是可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在课堂中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21世纪新的学习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越来越应成为学习者主动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学习总起来说有两种类型:一是维持性学习,其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我认为,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讲授的教学观无疑培养了大批善于进行维持性学习的学生。这种学习重视继承,重视获取现成知识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学习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创新性学习主要是通过重建知识整体来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的学习。对当代人来讲,更需要的是创新性学习。

三、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 21世纪人类将进入多极化、多元化冲突的时代。我们要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我们就必须花大力气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怎样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教育理论家普遍认为,我们培养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

才,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人才,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人才。这就是说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为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特点。为此,基础教育应遵循中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小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阵地。宏观到素质教育的原则,微观到课堂教学的要求,都要靠学校去操作、去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对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既要以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为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在国内外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本地区、本学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研究工作中,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角度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世纪之交素质教育问题。例如,在办学方向上,中小学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培养的要求上,应使学生有基本的政治思想观点、基本的道判断能力、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生存的基本能力等。学校的管理上,既要维护中小学校的常规管理制度,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健全新的管理制度。在队伍建设上,要注意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要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高校长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朝着更健康的方向迈进。县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制订素质教育的子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措施,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并具有特色。教育督导评估是促进中小学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影响走向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对中小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即导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原则、激励性原则等。督导评估要避免主观性、随意性。今后,我们在督导评估方面应做细致的工作,扎实而有成效地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的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科学、医务、理论、文化、新闻、法律、外事、军事和党政工作人才,而且更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业、农牧业、商业筹备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劳动者。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打基础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度讲政治的教师队伍。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政治思想会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它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榜样。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业务技能要求更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就要摈弃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吸纳新的教育观念,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一个人的良好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不公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老师素质的过程。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努力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我们就一定能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教师,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五、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尤其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老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现代教师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创新人才

1. 引言

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实践教学则强调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注重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实践动手为辅;而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理论知识的发现和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无法完全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因此,在现代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更加的注重实践教学,合理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是基础,获得相对容易,而实践能力的获取过程较慢,但实践能力恰恰是创新的源泉,在高等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因此,构建基于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对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2.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本位,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主动性的学习,且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另外,随着当前信息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往往导致学生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变得漫不经心。这样会导致教学上虽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遗忘加快,不能学以致用。而且,当前的高等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打下理论基础,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因此,在大力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1)无法支撑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大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主性的发挥都极其有限。这种模式还是在复制中小学的学习,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信息的双向交流。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学生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尤其是在传统教育里,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创新思维受到严重压制。

(3)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很难真正训练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以书本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在缺乏实际应用的情况下,自然难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对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作用

(1)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

实践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有利于将基础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效的进行整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往,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现在实践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并行,甚至应该是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探究过程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没有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另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创新往往出现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2)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可以把理论过渡到实践

实践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潜能,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消化。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知识创新的能力,锻炼他们以社会实践为荣的优秀思想,为学生顺利就业创业铺平道路。事实上,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发挥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的作用,是將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学生在实验室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与实验,还要包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恰恰是传统教学比较欠缺的,实验室的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还应该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完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最终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在此之间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与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进而产生创新的思想和培养创新的能力。另外,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的问题层出不穷,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正是因为不断变换的对象,所以学生的思维就不能僵化,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被调动起来。身上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

4. 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

(1)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基础性实践教学、综合应用性教学以及校外实践活动几个部分。

基础性实践教学:这部分是与理论教学并行的,通过这部分能够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消化和巩固,并且是创新思维的萌芽产生。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理论讲解与实践演示,学生需要跟上教师的节奏。这些课程中一般的基础实验课、模拟实验课和程序调试课等实践教学环节。另外,很多课程也包括一些课程设计环节和综合应用环节等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应用性教学:这部分主要的形式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形成团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通过这些形式可以初步培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校外实践活动:实践是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校园以外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这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爱国主义活动、生产劳动活动,以培养学生品德素质为目的志愿者活动、奉献爱心活动,以校企联合、建设实践基地为目的的产学研实践活动[2]。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现。

(2)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合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进行教学活动。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考核标准。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丰富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营造浓郁的创新实践氛围。

重视实践教学中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5.总结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最好手段之一。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教改力度,改变以往教学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被动局面,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巩固和扩大教学成果,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菊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8):59-60.

[2]迟涛,韩巧霞.大学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22-24.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4

这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是DNA重组实验开始了人类控制遗传和生命的过程,是计算机开创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是互联网技术推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变革,是创新使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大科学”特征日益凸现的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显著提高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重点,贯穿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在这场竞争中对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谁把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因此,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能力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重任。江泽民同志曾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充沛的后备力量与不竭的发展动力,这是当代和未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教育肩负的最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今高校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党与青年的关系,并呼吁和要求“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决定在其成长过程中,首先必须树立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锤炼品德意志,矢志拼搏奋斗,并因此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时刻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对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大学生的成长同样离不开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而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是政治上清醒与坚定的前提。没有正确的理论武装,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就缺少“主心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和形形色色的考验面前,便容易迷失方向,甚至铸成大错。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是力学三大运动定律的建立者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三大运动定律的建立是牛顿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观察客观世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但晚年却痴迷于神学而不能自拔,最终碌碌无为。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试想,一个人即使再具有创新能力,没有坚定政治信念,缺乏正确的世界观,终其一生也只能一事无成,甚至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只有把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过程中,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进步,青春才能焕发绚丽光彩。人生才可能拥有强健的体魄,经得起风吹雨打,百折不挠地坚毅前行。

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铸造大学生崇高的人生信念。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高尚的道德观念和爱国注意情操,具有实事求是,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样,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思想政治上才有了可靠的保证。思想政治素质在综合素质中起核心、统帅、灵魂的作用,是“科教兴国”这一战略决策的根本。

2 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中小学中存在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应试教育”倾向而提出来的。高等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和表现方式与基础教育中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影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现象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比之基础教育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适应21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并注重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动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说,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为只有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从教育模式的角度说,创新教育则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因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创新,是在真实而精确积累前人既知既得基础上对未知王国的拓进,是人类文明质的飞跃和人生境界的巨大升华。创新教育所培养的素质不是一般的素质,而是创造素质。它既是人类教育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级的一个阶段,也是当前正在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

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只是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做人,其内涵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因此,建立育人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与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适应的。

3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丰富的教育实践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中许多有益的内容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缺陷也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受教育者对已有知识的继承,忽略了他们对新知识领域的开拓;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引导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运用;不注意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在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形成了固定的教学内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影响,能力受到束缚。这种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只能成为某个方面的匠人,难以成为有造就的大家。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知道我们的教育实践。即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创新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转变以科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德、智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的任务“在于教人发明、创造和运用现代的科技工具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增进人类之幸福”。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向学生灌输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要求学生取得好成绩,更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我们的教育工作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致使高等院校还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传统的教育方式,青年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巨大创造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

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论,才能更好地教育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才能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充分挖掘、合理应用人的知识、智力等重要资源,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促使创新人才早日脱颖而出。

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在教育思想中占有统治地位。教师只是将已有的知识照本宣科地传输给学生,在培养学生方面不注重个性发展,所以要着重解决在只是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思维的多向性、跨越性、求异性和综合性。课堂上教师不一定讲得很多,重要的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多留下一些悬念和思考的余地,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业务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

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实质上是指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知识单元数量、质量、类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运用和动态调节的整体。大学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是打好基础,创造力的开发最重要的是夯实基础。它包括使学生掌握广阔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掌握扎扎实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建立稳固的知识结构和有效地拓宽知识面,进而促进各知识面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交叉、互相折射、相映生辉,激发出新知识的生长点和独特的创造性。我们要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人才,就要创造条件培养文理渗透、农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所有这些都不失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使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激活,产生创造力,还必须把所学到的知识经过输入、存储、思考、想象、判断、重组、加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动态综合体。

另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对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和激发灵感产生积极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文和艺术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以文化素质中德人文知识促成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即为人们常说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相当于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未来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因为创造型人才一般都是智能互补型人才。譬如鲁迅、郭沫若都是学医的,但后来成为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是一个兼具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于一身的素质全面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在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教育与研究时,绝不能陷入唯科学主义的偏颇之中,因单纯的科学技术难以造就具有完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一旦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其素质缺陷在所难免,专业教育也缺乏思想支撑,科学不能单独存在,科学技术教育一般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着眼于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启迪人的审美意识,使人的精神世界更趋高尚,行为举止更显文明。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不仅精神保持着和谐愉悦的状态,而且对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有一种责任感和同情心,同时,人的创造性潜能也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化修养的根基。

时代发展对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外许多国家把对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作为教育革命的突破口和国家生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大潮中,只有有强大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才能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有利位置。因此,努力提高我们国家在知识、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高等教育只有突出创新这一环节,致力于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为知识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才会不辱时代使命。

摘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能力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本文从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理论,改变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高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实践.西北大学出版社.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5

论文关键词:教师 教学素质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实施素质教育i离不开教师没有创新型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文中从5个方而探讨了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途径。

当前改节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我国教育在思想上要树立正确观念以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要达到这一目标提高人才素质是关键。

素质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教育其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的人才。素质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遵循教育规律全而提高学生的基木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而对新世纪科学技术信息化、知识经济网络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战略重点。要全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尽快全而提高教师素质。目前教师的教学素质若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同步需要着重提高以下几方而的素质和能力。

1树立现代创新性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要构建者而教师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发挥其创造能力指泞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协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从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少并利用教学资源而最终进行教学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将史加直接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能率先完成教育观念的史新着眼于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竞争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潜能和潜智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特能,特长”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打破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观念。每一个教师都应持有这种观点我的学生一定富有创造性。这种创新性教育观念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一是能转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教育观念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四是倡,,_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因此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认识对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赋子了教师史多的责仟和权利也提出了史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和!希望就需要不断史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一个适应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木理论和基木知识及时了解木学科最前沿的学术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的基木内容。所谓专业理论知识就是从事木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各类别、各层次知识的整体构成。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方而不够精深就必然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可理解度史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对新学课程或新学专业的爱好和信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新知识不断涌现学生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在这种情况卜教师只凭原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知识的不断史新和发展加强在职学习积极参加进修与培训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的职业能力。

其次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即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它不单指数理化、文史地等知识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态文化课堂情境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这是因为各门学科知识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每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都融进了很多方而的知识如果缺少某一方而将使学生的学习基础性及自学能力、研究学习能力下降。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史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表现在学习掌握教育内容木身的活动中而日‘表现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指泞学生学习李舌动中。

3强化教师的信息理念

我国的教育已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全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轨道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此处于信息社会的教师必须强化信息理念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转化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即获取知识、扩充知识、史新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WTO之后教育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大幅度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能力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同时信息的获得也需要一定的机遇信息有时如闪电一样转瞬即逝有些信息只有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才能获取。因此教师随时都要有获取信息的心理准备养成随时收集信息的良好习惯。要想提高信息能力最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用了什么学什么学就是为了用越用就越有兴趣。把掌握的基木理论用于教学实践这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4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内涵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史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环境探索出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即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角色开始不断转变和变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不再像以前那样中一而是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录像、录音、幻灯、课件等因此教师职业和技术含量将会大大提高。而且‘这种教学会扫一破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建构性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将史切入教学活动的.内核。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有益于教学或学习空间使教学摆脱学校中心、课木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能突破学习信息表现中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呈现出多样化图文并茂的局而使学习史有趣、史有效史简洁运用多媒体教学于段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拓展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我们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培养各方而的技能。所以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于段和途径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木理论熟悉各种教学于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

5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我们已经到了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时代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教育直而世界性的挑战。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少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有独到的见解能在教学中发现并使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变传统方法为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史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于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加入WTO之后社会现实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传统的教学基木功还要通过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少并围绕“主题”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特别注意宏观设计、微观设计和情境设计遵守教学管理规范熟悉教学原则掌握教学环节正确地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少并接近真实的教学或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采用情境式、个别化、协作讨论式、项目制作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段恰当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学习资源少并使学生了解各种媒体资源在学习主题内容中的作用最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是教师很好地驾御教学过程的重要素质。

依据创新教育的观念我们应明确加入WTO对创新教育的挑战和对教师教学素质的要求认识新时期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未来教育的对象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成为人未来生存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不断地史新自身的教学素质才能把教育要而向现代化而向世界而向未来的时代特征融入现实教育的过程中研究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造。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6

摘要:卫生士官位置处于兵头将尾,是官兵间的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不可低估。现在,卫生士官在部队中的数量越来越多,担负的工作和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创新士官学员文化管理对于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文化管理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文化管理的特点,强调了文化管理对培养高素质卫生士官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管理 高素质 卫生士官

一、引言

卫生士官是面向基层部队、保障官兵健康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卫生力量,位置处于兵头将尾,是官兵间的桥梁和纽带,在部队日常训练及卫勤战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对卫生士官的管理教育尤为重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学员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员文化层次的提高,学员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等都在不断增强,这些特点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陈旧的管理理念和一些老套的管理办法与培养新型高素质卫生士官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作为管理干部,我们必须把管理教育放在首位,积极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努力培养新型高素质卫生士官人才。

二、文化管理的内涵

我们以往的管理是以靠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为主进行的钢性的纯理性地管理,排斥感情因素,认为讲感情就不是严格管理,违背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管理原则。文化管理的特色是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管与理结合,更注重“理”,即尊重他人,使被管理者自觉醒悟,自愿服从,是具有人情味的管理。科学与文化管理也是存在着相关的联系的。文化管理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团队,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是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总结和升华。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应该说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三、如何进行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以学员为根本出发点,并以实现学员的价值为最终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笔者认为,创新文化管理,创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非常重要。人文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建积极向上的军校校园文化环境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的熏陶。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能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发挥规范学员行为、端正学习态度的作用,对学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积极的影响力。要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活动设施和场地,使学员有足够的文化学习场所和体育锻炼场所。对于网络文化要加以正面引导,提高学员的鉴赏力,有利于陶冶学员的高尚情操。

(二)创建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

人际环境是军校教育环境的重要内容,又是形成良好的育人坏境的首要条件。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影响着卫生士官学员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并进而影响着整个卫生士官教育活动的成效。首先,要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要创造朝气蓬勃、团结和谐的学员队集体环境。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培养卫生士官学员的集体荣誉感、注重培养学员的组织纪律观念,使学员之间的思想、情感、兴趣、性格等方面得到相容互补,融洽协调,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创建整洁优雅的校园坏境

整洁优雅的校园坏境也是校园文化软实力之一,能够陶冶学员的高尚情操,鼓励学员奋发向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是形成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重视校园环境的实体建设,使学员心情舒畅地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进而化作学习的动力。

四、结束语

纵观我国院校发展的历史,正经历着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型的历程。院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更高级的管理形态,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方式。院校文化管理能够塑造院校形象,弘扬先进管理理念,推进精神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加大文化管理力度,大力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为卫生士官学员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7

一、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体现社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

过去一段时期以来,中专学校服装专业培养方面出现了困境,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简而言之就是教学内容与模式陈旧,没有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当前办学条件下,中专校服装专业实践课教学应当紧扣市场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风向标,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保证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确保培养出来的实用型人才“实用、高效”。首先,在实践课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要紧扣社会发展需求,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深入到社会一线,尤其是服装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调研, 了解服装行业、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专门人才,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计划,重点要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要求。其次,在实践课的教学体系建设上要体现创新,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起来,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空间等方面作为重点,提高学生在社会环境以及专业条件下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工作思路等方面的能力。另外,为了利用实践课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还要对服装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均衡,寻找到最为恰当的比例,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适应未来社会与岗位履职能力的要求。

二、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体现专业能力培养的“与时俱进”

中专校服装专业所用的实践教材都是统一配发的通行教材, 有些版本的教材内容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也有些虽然属于新版教材,但是本质上仍然是“换汤不换药”,不仅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服装行业的进步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也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样的状况,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增删,保留通行教材中的精华部分,对于其中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结构不合理的专业实践知识剔除出去,不再作为实践教学教材,取而代之的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服装行业最新内容,使服装专业实践课教材具有最新的实践理论指导,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以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提高专业化水平。其次,要注重选取来自服装行业一线的案例作为实践教学素材,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课教学的实际,也能够让学生在服装专业实践课教学中提前熟悉和了解未来岗位要求。如模拟服装企业订单要求进行设计与制作,接近于工作实际的模拟教学实践内容更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体现与时俱进的效果。另外,在实践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还可以精选一些半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积极探究,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与创新解决问题能力。

三、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参与”

在服装专业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以单向灌输、示范演示为主要模式的陈旧教学方式,要致力于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与思维分析的平台、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并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在服装实践课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任务,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起来,明确牵头人组织开展探究,教师在进行了相关操作要点和注意点的提示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与研究。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互分析,无论是色彩的搭配、细节的处理,还是设计的角度、审美观的展示,都可以进一步集聚大家的智慧与力量进行分析,思维的宽广度要比学生个人设计宽广得多。服装行业更多时候是需要灵感与智慧的点燃,才能够设计出精美的作品,让学生在小组这样的集体中开展研究分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在分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教师还要在全班进行引导分析,以及开展点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汲取精华、查找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平台,学生的思维能够拓展开去,创新的火花能够经常点亮, 这样的精神正是未来高素质服装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更多参与和操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寻找合作的实践载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螺旋上升”

服装专业实践课不仅要立足课堂进行改进,还要能够拓展教学空间,将教学活动转移到生产线、操作车间去,在真实的状态下开展跟班实习或者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学校与教师应当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企业单位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建立企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带进企业参观学习,了解工作环境与要求、流程,还要深入到生产一线岗位进行专业实习,训练自己的服装生产加工基本技能以及生产设计方面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尤其是要指导学生针对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向企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思路,达到优化生产流程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等方面的效果,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螺旋上升。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8

1 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改革实验教学思路

1.1 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学科技术的发展, 突出专业特色, 不断拓宽学科专业结构, 夯实基础, 坚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核心追求, 强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点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严谨、规范、系统、细致、循序渐进的实验课训练,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为将来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1.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按照“课堂结构优化”思路, 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加强“做中学”及“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方法上贯彻落实“精讲多练, 教考分离, ”的教学方针。要求讲课突出重点、难点, 明晰思路、启发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大幅度压缩课内基础理论教学时数, 增加实验时数;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1.3 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遵循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原则, 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合理调整实验学时占课程学时的比例。根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重新审定本科实验教学大纲,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分层次培养、因材施教的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新体系。

1.4 激励大学生从事科研与创新活动。

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及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实施意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办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政策措施。

1.5 加强自身建设, 构建实验教学大环境。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 构建完全开放的“实验教学大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式、协作式学习空间, 真实和虚拟的实验环境, 也为教师提供数字式平台, 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实验教学, 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进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舞台。

2 构建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树立“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求实创新, 综合培养”的教育理念,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模块化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对学生能力在不同阶段分层次递进式培养, 因材施教, 注重基础, 强调能力, 在学生能力普遍提高的前提下, 择优拔尖培养, 推进分层次递进式的人才能力培养方案。

2.1 实施层次化教学方案。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类型的学生的需要, 实施因材施教。实验内容设为四个层次:基础性、设计性、实训应用性、综合创新性。建立四级能力培养体系 (基本技能、新技术掌握、实训应用训练、综合创新能力) , 据此设置多层次课程体系、多层次实验内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使学生能力在不同阶段达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消除优秀生“吃不饱”, 少数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2.2 更新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课程;根据学科发展, 不断更新实验项目;调整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将实验项目分为必做 (经典为主) , 选做 (扩展) , 科技开发 (现代为主) 。

2.3 依托良好的学科环境, 探索教学与科研有效融合的建设途径。

充分发挥高校学、研、产“一条龙”的综合优势, 依托中心实验条件和教师的特长,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及教学实验仪器资源, 并广泛开展学生科研训练,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选送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到实验室或研究所从事科研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 以融入良好的科研氛围, 并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参与科研活动, 让学生尽早进实验室、进课题组、接触导师、接触专业研究领域、了解学科前沿和科研课题、参与工程设计、软件开发、进行创新性发明和科技制造等。为将来参与实际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4 创建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大学生设计与制作, 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开发, 工程实践能力等的培养, 形成了一个在大学期间, 由学生从自主实验→小产品组装→科技制作→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

3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1 采用全方位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采用选课系统, 拓宽实验的时空概念。开发实验教学中心网站, 实验采用选课系统。在开学2周内公布实验项目与指导教师名单, 学生可根据教学进展及个人情况, 合理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和实验项目, 在任何终端可登陆网站向实验室提前预约。实验室的选课实现了实验教学的主体从教师向学生的转变, 学生可以自主支配时间, 自主选择实验, 拓宽实验的时空概念,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实验内容采用菜单式方式开放。实验项目分为必做内容、选做内容、开放内容。必做与选做内容属于实验教学计划内, 在实验计划外, 实验内容进一步开放。开放的形式是将所有项目列成菜单, 在网上公布, 学生将感兴趣的项目以选菜单的形式填报申请单, 经教师同意, 教务处备案, 便可进行, 他们自行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 最后完成实验, 提交报告。

3.2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意识。实验前的讲解, 立足于讲难点, 讲新知识, 少而精, 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 并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通过精炼教学内容、加强互动教学、增加综合性训练等手段,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采用设置疑点进行启发式教学, 开展课堂讨论, 培养探索进取精神。实验过程中, 教师提出若干问题供学生思考, 设置一些疑点, 或现象分析、问题式教学, 开展课堂讨论, 有意识培养其探索精神。学会归纳总结, 提高思维能力。实验后, 通过对得到的数据与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 寻求事物的内部规律并总结新观点。同时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报告时, 提出对实验手段改进的建议, 以提高学生主动分析问题, 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和开拓思路的能力, 并不断提高综合归纳和表述能力。

3.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如投影器, 大屏幕, 音响与功放, 视展平台等)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加大信息量;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建立课件制作工具及网络答疑等系统;利用校园网络建立多媒体全信息传输平台, 将主讲教师课堂教学全信息通过网络传到每个终端, 同时可以进行网上点播;利用互联网的E-Learning学习系统, 在线进行教学实验指导、答疑。

3.4 采取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法。

推行多种考核方式, 突出对能力的考核。针对不同类型实验的要求和特点, 采取了不同的考核方法。课内实验通过现场操作考核方式和实验报告来进行考核;程序设计类实验通过机考 (上机实测) 和实验报告来进行考核;课程设计类实验 (课程设计、大作业、专题实验、课外实验等) 通过中期检查、实验过程考察、答辩、提交论文和成果演示等方式进行考核。每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平时实验成绩的主要评分依据。个别实验还会设计一些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考核, 以确保学生不是照本宣科完成实验, 而是真正掌握了实验技能, 理解了实验原理。

参考文献

[1]杨毅敏.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海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1 (3) :87-90.

[2]罗正祥, 郝钦伟, 高翔.面向21世纪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模式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 (2) :9-11.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篇9

一、素质教育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校把教育看做一种类似工业生产过程,对学生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技能的训练;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结果是制造了大批高分低能的“教育产品”,以致学生的质疑能力差、辨识能力差、因循守旧,没有开拓进取精神。独立的人格、个性被抹杀,创造性和想象力被压抑、被窒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具有5000年文明史,有着悠久文化教育传统的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没有产生一个诺贝尔奖。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我国加快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高校扩招,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并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变革,旧的教育体制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所学知识与社会所需不能融合,人才交流中心变成了大学生的“待业中心”。

二、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改革

(一)明确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改革,力求使我们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能有明显的、整体水平上的提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全面培养,使学生能够凭借已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去扩展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使学校成为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二)更新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使我们的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习为知识发现型学习,变学生的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人才的创造精神常常表现为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法

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体现在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上。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缺点是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摈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课堂教学单向传输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不但要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他们会学。

(四)调整教学内容

据发展趋势调整教学内容,删除陈旧的知识,增加前沿性新知识;进行专业方面的改革,要由强调“对口性”转向为“适应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把单一的专业教学体系改为综合教学体系;要改变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局面,强调综合性基础知识的教学,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合并,加以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倡扬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在正常的课业学习和测试中,提倡解题思路有新意、学习方法有创意;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发明创造实践,锻炼磨合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增加肯定创新意识、褒奖创新实绩的指标,并使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将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使用,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设施、有场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个人的性格、气质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教育是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前人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围绕这一崇高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要有永远追求新知的精神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将自己孜孜不倦追求新知精神、求新求异的批判思维和追求、坚持真理的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兴趣,感染不断追求新知、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作为一个创新型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学术最新动态和发展走向,只有当教师本人站在学科最前沿地带上,且具有深厚的学养和学术功力,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富有科学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面对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思维抢先一步,可能抢先一个阶段甚至一个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民族要高举创新的旗帜,我们的教育要肩负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摘要: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高等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 采用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措施,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伊始,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但各地高校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的同时, 也面临着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远远超过就业岗位增长速度的新矛盾。作为民办高校, 不仅要解决学生就业缺口问题, 还普遍存在办学实力不足、融资不畅、师资不稳定、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问题。所以, 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必须与公办高校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别,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这既是民办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是大众化条件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改变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当前民办院校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调现象,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他们的技能实用性, 需要转化现在教学模式,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突出实验、实训、顶岗实习, 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因此, 建议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实行校园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模式即前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后期再参与市场企业技能, 通过一段时间社会锻炼再深入学校进行学习, 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分析市场需求, 重新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培养满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 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方向。从而, 使该专业具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口面宽适应快”的特色, 为社会提供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逐步建立相对优化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体系。所谓相对优化, 即对现行的不太符合应用型、宽口面、快适应的人才培养要求体系进行逐步调整, 重新组合。

3 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 各高校财务管理学专业的考试主要以单一的、一元的书面考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难以得到体现。因此, 民办高校应以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作为考试目标, 引入多元化考试方式。例如, 部分课程可以采取口试形式;部分课程可以采取写论文、调查报告的形式;部分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大作业形式;部分课程采取实验报告形式:部分课程可以采取大赛形式;部分课程甚至可以“以证代考”, 即取得指定国家级或省级考试合格证书的学生, 可以替换对应教学计划中相对课程的考试成绩。除此之外, 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还可实施技能资格证书与教学计划内课程学分互换方案, 即职业资格证的取得与相关科目的考试挂钩, 调动学生实践技能学习积极性。

4 改革课程评分体系

目前, 各高校专业课程评分系统长期以考试制度为本, 结果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 期末搞突击, 与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教学重视实践过程学习, 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目标,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相悖。因此, 民办高校应进行改革, 将单纯的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考评体系改为注重过程, 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核的评价体系。具体为, 如原评分体系“20+20+60” (20分考勤成绩、20分作业成绩、60分卷面成绩) 可改变为“30+50+20” (30分考勤成绩、50分作业成绩、20分卷面成绩) , 加大平时成绩比重, 使评价实施日常化,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就形成对学生的评价, 从而深入学生发展的过程, 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真正发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注重过程的评分体系,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科学的探究精神,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实现知识与技能,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培养。

5 积极建设实验室

民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理论而轻实践, 不仅无法体现趣味性教学导向, 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停留在纸面, 不能熟练的应用于实践。基于这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操作, 积极建设各种实验、实训室, 加强实践教学。例如, 通过结合现代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及仿真软件的优点, 搭建校内模拟企业实验、实训平台,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6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民办院校教师队伍中, 既懂理论, 又会实际操作的教师寥寥无几, 缺乏“双师型”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为主, 缺乏灵活性、启发式教学, 教学方法落后。民办高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使教学真正融入市场, 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民办高校应从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 建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与时俱进, 及时调整, 不断为社会输送应用性优质专业人才,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月侠.对我国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认识[J].衡水师专学报 (综合版) , 2004年09.

[2]张宏妹, 金利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6.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11

关键词:化学专业;协同创新;资源平台;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2)在办学理念上重科研轻教学;(3)在学生评价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与素质培养。这三个问题在其他专业或不同类型高校也普遍存在,已成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近年来,我们遵照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内部规律[1],围绕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知识与能力素质协同发展三个方面,以培养高素质化学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学院现有优质教学资源(主要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与融合,构建三个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即:以国家精品课程为核心,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的课程资源平台;以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教学名师、省人才计划获得者为骨干的,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师资资源平台;以省优势学科、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依托,知识与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如下图所示)。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的课程资源平台

在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后继转型升级过程中,学校建立科学、有效的精品课程评估机制和长效的激励机制。学院在现有的以国家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平台上,实施以“五种模式”课程改革为引领的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的课程教学。

1.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传授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思维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没有概念,就没有思维。研究与学习的方法或思维过程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很相似。学习是为了掌握和应用相关的概念,研究则可以产生和创造新概念。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这一过程就是概念的形成过程。所以,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要将概念形成的过程展现给学生或让学生亲历这一过程,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此。学院依据各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对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与实践。所有主干课程均开展问题导向式、自主性、实践性学习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在基础性实验基础之上,开展以自主性、问题性为特色的研究性实践教学。近三年共开设研究性教学课程60多门次,参与编写了《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案例选编》[2]。以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特色的物理化学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成功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

2.网络教学模式。所有课程均建有网络课程,加强师生互动,拓展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学互动资源量1200多个,年点击量约50万次。“分析化学”国家精品课程制作系列微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3.校企共建模式。知名企业参与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与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整个建设过程,将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以“与企业共建”为特色的“分析化学”课程于2008年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在最近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成功转型升级。

4.卓越计划模式。2009 年底化学及相关专业出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习课时。近年来,与21 家企业建立了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工作站),带动了本科生实践创新资源的拓展。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5.系列课程实践模式。充分利用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0 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的资源优势,构建“三层次、多模块”和“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平台,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贯通式、团队指导型”创新研究平台等系列实践平台;并按照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设立交叉融合的实践体系。

(1)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在化学一级学科下优化与重组,建立了适合不同专业和要求的“三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和“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了按“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三层次逐步推进的实验教学进程。实验室资源实现“一体化”管理,由实验中心统一调配,教学类大型仪器在教学之余对校内外科研开放,科研类仪器对教学开放,实现了教学和科研资源互补共享。实验室全方位主动开放,基础实验室实行预约式开放模式,大型仪器室则实行自由式开放模式,学生凭仪器操作证和个人账号上机操作。以该课程体系为主要特色的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于2010年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编写的《大学化学实验》丛书被确立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江苏省精品教材。

(2)实习实训平台。我们与20 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与企业合作成立中试实验室,学生可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聘请企业中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实习与实训。在企业参加实习的优秀毕业生可免面试就业。

(3)创新研究平台。以科研团队为单位,建立大学生“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项目,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入平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训练,科研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将探究性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打通管理,探究性实验内容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工作,从而实现了大学四年的创新研究、探究性实验、毕业论文的“贯通”。

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平台的内容要求按照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设立,并实现两种培养目标和三个实践平台的交叉与融合。

二、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师资资源平台

学院注重优秀教师及团队对高素质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建立了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四项制度引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1.教学激励制度。设立由学生网上投票评出的“年度最受学生欢迎任课教师”、由专家评审的“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由学校综合考评后确定的“优秀教学奖”等三大教学奖项,设立教学名师岗、教授关键岗和副教授教学岗评审制度,激励教师自觉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2.行业交流制度。建立青年教师行业锻炼制度和教师服务行业计划,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校企共建师培平台”。有计划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建立锻炼考核指标。近三年学院有30多名教师参与,强化了教师在行业中的实践经历。实施国际交流制度,建立“国际合作师培平台”,与国外高校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开拓国际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到国外进修学习或开展合作研究半年以上,否则不得晋升教授,同时全额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3.教学约束制度。学院先后出台和执行了一系列教学约束性的管理规定,如规定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晋升职称必须满工作量并发表一篇以上的教学研究论文,各课程组每学期开展2次以上的教学研讨活动,出台督导制度和关于加强教书育人的若干规定,试卷及毕业论文的抽查及外校送审制度,定期进行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制度,等等。

4.科教相长制度。实施了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与科研综合评奖、评优,教学与科研成果对等奖励,教学与科研资源互补共享,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等一系列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有效措施。

三、知识与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以化学省级优势学科、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等学科资源为依托,通过“三个机制”的运行全面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

1.多元评价机制。学生通过参加学术讲座可以得到学分;改革理论考试单一性的评价模式,实行多元化的、注重学习过程和效果、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模式。

2.动态管理机制。按照“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流培养,并实行动态管理竞争机制。

3.实践创新机制。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计划项目、研本1+1计划、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企业工作站、科研助手计划等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化学专业于2008 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分子专业入选“卓越计划”;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分别被确立为省品牌、特色专业;化学专业类于2012年被确立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化学化工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于2008年被江苏省确立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创新实验基地内实行研本1+1计划(研究生、本科生“同受益、双促进、共提高”),研究生团队(或个人)与本科生团队(或个人)实行结队帮扶、交流学习与研究心得,每年举办研本学术沙龙20 多场。化学及近化学类专业学生1500多人受益于优质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奖4 项并获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奖8项,全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11项。有1/3以上学生在低年级参与了科研创新活动,学生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每年均超过98%,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效亚,贡福海. 更新教育理念 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 中国大学教学,2011(9):25.

[2] 胡效亚. 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案例选编[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高素质创新人才 篇12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常按设计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 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被众多院校提出来, 也进行了很多改革, 但有些改革并没有得到真正应用, 还有些改革把传统课堂教学完全推翻, 走极端路线。实际上, 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对传统课堂的继承, 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超越, 使课堂教学更适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仍然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单纯的讲与听, 并不是真正的教学。现代的学生需要更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在教学中增加设问与提高, 引导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听课变成学习, 由被动变成主动。多媒体引入教学,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但有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过份依赖, 离开多媒体无法讲课。而且不注意教学方法, 授课速度过快, 学生无法接受, 更无法理解授课内容。

2.教学内容枯燥, 无法提高学生积极性。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与书本上如出一辙, 没有更新, 更谈不上拓展与前沿动态的引入, 使得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 没有积极性, 所以在大学课堂上常出现学生不学习现象, 甚至形成非常差的课堂秩序。授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不能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限。

3.教学效果评价片面。以往对学生教学效果评价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 仅依据学生对课堂上教师所讲内容的记忆程度来进行考核, 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听课并不重要, 只要考前进行突击复习就可以通过考试。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仍是以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教案是否缺项、能否正常上课等基本问题, 而对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是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等重点问题并没有制定评价依据。

二、课堂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简陈增新, 对于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学或简单介绍, 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及时把课程的最新最前沿内容传授给学生。若由于教学学时不够, 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新内容概述, 并以作业或课外小组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以学生掌握所讲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 给学生思考时间、反思时间, 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真正使内容符合课堂。

2.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注入式教学, 使用生动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讨论性教学、使学生积极热情的情景教学及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内容的情况, 选择几种教学方法, 有效交融, 合理交融, 使课堂生动、灵活, 大大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及创新能力。另外, 现代教学手段的加入, 如多媒体PPT课件的应用, 也使课堂增色很多。

3.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形式, 通过提问, 可以使学生们主动思考, 发展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提问可以营造出更有活力、更有意义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应避免出现沉默课堂, 对问题有所思考与筛选, 问题应有开放性、可答性、兴趣性、生动性、重点性、有效性及同步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培养创新思维。

上一篇:控制管理系统下一篇: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