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精选12篇)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1
摘要: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在高速发展中, 中国也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方向演变, 由此我国急需大批人才, 特别是高技能性的人才。陶瓷也是一样, 需要大量人才, 以弥补青黄不接的现状。
关键词:技能性,人才,培养,陶瓷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在高速发展中, 中国也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方向演变, 由此我国急需大批人才, 特别是高技能性的人才。陶瓷也是一样, 需要大量人才, 以弥补青黄不接的现状。
高技能性人才是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高国民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之一。但我国现状是拥有大量高学历人才, 而高技能的人才却非常稀缺, 这样就导致很难生产出一流的产品。由此可见, 高技能性的人才是严重的不足, 这也大大的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大因素, 因此培高素质“技能性”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目的。
一、什么是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什么是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很强的技术人员。一方面要求拥有一定的高素质、高学历。另一方面又要求高技能, 这样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解决一些较为困难的问题, 前后两者都具备的人才, 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组成基础。一般这类人才通常具备以下几点:1.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2.有较高水平的动手操作能力;3.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4.具有独立创新思考的能力:5.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景德镇具有三所陶瓷高校, 起初每年向陶瓷市场输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但是许多从高校毕业出来的人才, 却对陶瓷的制作并不是非常了解, 只能够停留在思维上, 不能完整的绘画出需要的图案画面, 最终导致还是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只有理论知识。
而在民间景德镇拥有数万人至数十万的陶瓷工作者, 这是全球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他们分工仔细, 如钩线条的人专门钩线条, 采色的专门采色, 上水料的专门上水料等。面对这一青黄不接的现状, 近年来景德镇高校对陶瓷专业人才进行了全方面的培养, 使学生不仅能够独立思考画面, 还能够在陶瓷上表现出其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以达到人画和一的境界。
二、怎样培养素质技能性人才
高校在培养素质“技能性”人才上, 需要提高教学气氛, 教学条件, 教学环境。在教学形式也应开展多式多样的教学, 不要还是重复单一式的教学, 面对新型教学, 学生会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气氛, 学生愿意学老师也就愿意教, 这样能够充分的提高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整体水平上得到的提高。在设置课程时, 既要避免从复, 又要尽可能使学科专业同步起来, 把陶瓷上需要的一主题和市场联系起来, 这样就能够学有所用。
在校生学生不仅是是要了解丰富的陶瓷理论知识, 学校还应开设一些社会人文知识, 以便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然后再开设一些与艺术息息相关的学科, 如书法、雕刻、艺术概论、字画欣赏等等, 使学生的审美慢慢提高。其次也应让学生多去一些作坊或实训基地, 向老艺人学习一些书本里没用有的东西。最后, 在校生期间应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陶瓷比赛, 使学生在公开场合得到更多的锻炼。
三、景德镇高校陶瓷专业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景德镇高校陶瓷专业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 是现阶段陶瓷教育的工作重点,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系统性的教育方针, 对满足我市对陶瓷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尚处于探索探索阶段, 这需要我市陶瓷高职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 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运作模式和体系实, 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王立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行人才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2
高专药学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现从高专药学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药学类职业岗位群的扩大、毕业生就业已呈多元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得出高专药学专业依据学科思想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核心技术理论和方法,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应用能力为主旨的高专药学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作 者:孙元曦 李中文 曹红 Sun Yuanxi Li Zhongwen Cao Hong 作者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002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12)分类号:G640关键词:高专 药学专业 课程体系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3
关键词:技工学校 校园文化 建设
《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但在具体办学中,或由于经费短缺,抑或认识不到位,存在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育人软环境建设,重视自然环境建设、忽视人文环境建设,重视提升学生技能、忽视职业素能的提升等现象,弱化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营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底蕴丰厚的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突出技工教育特性,营造现代技工教育育人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技工学校培养的是具备一技之长的技工人才。因此,在学习期间,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技工教育的特性,感受技能技艺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一要强化建章立制,突出规范养成教育。在学生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校纪校规、学籍管理、评优评先制度等,使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增强自律能力。
二要强化技工教育文化熏陶和感染,突出技能荣誉感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校园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节、学雷锋进社区、青年志愿者技能下乡、学生实习作品展示等特色鲜明、参与者广、效果突出的技能实践活动,大张旗鼓营造“学技能、强本领、提素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学生技能荣誉感。
三要适应企业发展规划需求及用工岗位需要,突出职业责任感教育。分批次组织学生到企业观摩及实习,感受“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等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就业环境氛围,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对技工的实际要求,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职业责任感。
二、凸显人文关怀,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提升德育效果
作为一名现代技能从业人员,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努力做到“德技双修”,提升综合素养,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弟子规》《三字经》启蒙经典诵读学习、传统文化讲座、历史故事重温、名人事例讲解等形式,利用板报、橱窗、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形式,通过“给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实践教育活动,大张旗鼓宣传传统文化,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善待他人,完善自我。
二要引申安全、法制教育。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通过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通过进行安全应急疏散演练等等,对学生进行防火、防震、防溺水、防盗、交通安全、防意外伤害等系统教育,真正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三要教育引导学生自信自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校园文化节、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等方式,鼓励他们相信自己、重视自己的人生价值,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增强生存能力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础。要让他们勤于钻研,善于琢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三、引入企业文化,实现优质稳定就业
技工学校的毕业生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环境、被企业所肯定,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技工学校要注重对企业先进文化的引入与整合。
一要加强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学校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载体,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就业方向、发展前途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强化就业、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二要强调针对性,找准切入点,积极吸纳先进企业文化。学校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协作能力。同时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学生。可通过定单培养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现场观摩及生产实习,使之亲身融入到企业员工中,切身感受企业文化。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4
1职业技能鉴定现状
1.1组织建设
1) 强化组织机构。近年来,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领导, 加强机构建设, 强化机构职能, 下设办公室, 专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 加强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队伍建设, 学校从事职业技能鉴定专兼职工作人员逐渐增加到8名, 培养督导员1名, 考评员21名。3) 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不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设, 在严格执行上级关于职业技能鉴定的法规制度的同时, 还制定《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关于开展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办法 (试行) 》等18个规章制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职责》等7个职责。4) 加强鉴定信息化。学校创建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网站, 现已完善上网相关资料, 分管领导正在审核, 批准同意后即可上网, 促进学校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
1.2鉴定总结
1) 扩大鉴定范围。近年来, 开展的技能鉴定工种如下: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工、无线电装接工、音响调音员、实验员、商品营业员、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现代教育技术操作员、计算机系统操作工、网络安装与维护扩大到钳工、车工、数控车床工、机械制图员、仓库保管工、计算机高新技术、服装制作工等。
2) 鉴定具体情况。
备注:以上数据不完全精确, 仅供参考。
1.3情况分析
1)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次逐年增加, 鉴定规模总体扩大。
2) 有些教学部积极宣传、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 学生参加率较高, 极个别教学部不重视技能鉴定工作, 学生参加率低。
3) 学生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认识不平衡, 有些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技能鉴定, 考多证书, 有些专业的学生几乎无人参加技能鉴定。
4) 有些技能鉴定的试题不是题库抽题, 技能鉴定培训完全是为了学生通过鉴定而培训, 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 企业对该证书认可度不大。
5) 校外技能鉴定很少, 基本没有开展。
1.4存在的问题
1) 学校没有高度重视技能鉴定工作, 虽然提倡“双证制”, 但没有严格执行。
2) 师生对技能鉴定不是很重视, 认为企业用工紧张, 没有技能鉴定证书也能找到工作, 有无证书在获取就业岗位时没有区别。
3) 对技能鉴定的培训没有纳入到实践教学中去, 有些实践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跟职业技能标准脱节, 导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普遍不高。
4) 新开专业的技能鉴定工种没有明确, 这些专业的技能鉴定没有开展。
5) 对外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很少, 现有的软硬件设施不能对外有效开展。
2开展鉴定的对策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严格执行学生毕业“双证制”是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的客观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2.1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网站等宣传载体, 宣传技能鉴定基本知识 (包括什么是技能鉴定、技能鉴定内容、技能鉴定特点及层次、报名条件等) 、技能鉴定生源、政策法规、社会用人要求等, 提高师生对职业技能鉴定重要性的认识。
2.2做好规划
1) 校内规划。根据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 对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 并分解到各教学部, 要求各教学部完成硬性指标。在规划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规划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培养, 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
2) 校外规划。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情况, 规划对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同时尽可能整合校外资源, 联合培养技能人才。
2.3建好队伍
1) 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劳动者服务的理念。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劳动者服务的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严格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 主动对外联系业务,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2) 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实训设备, 结合学校发展实际, 把真正懂专业技术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送出去参加培训, 获得考评员资格, 充实考评员队伍, 为开展技能鉴定储备人才。
3) 加强培训师资建设。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双达标的岗位技能培训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要不拘一格, 从工人技师、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 同时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 并组织到生产一线跟班实习, 增强岗位技能培训教师队伍实践的能力, 以有效保证岗位技能培训的顺利开展。
2.4加强技能培训
1) 职业知识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大纲的要求, 实行模块化教学, 组织理论培训。
2) 操作技能培训。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要求, 建设功能齐全、软硬件配套的仿真职业环境;规范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提高设备利用率;建立实训基地开放制, 低价开放部分实训基地,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对应国家、市里和区县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 积极组织校内的预赛和培训活动;制定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完成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2.5强化顶岗实习
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从组织管理、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职责、学生职责、考核评价等细化, 学生要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申请表、顶岗实习考核表、顶岗实习汇总表”等资料, 既保障较大范围的顶岗实习管理, 又落实单一实习的跟踪监控, 促进学生将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迅速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实践技能。
2.6落实“双证”制度
严格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全校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都要求体现双证或多证书制, 建立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积分体系。
2.7健全激励机制
1) 课程融通。学生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课程, 在中 (高) 职阶段的对应课程可免考, 且该科理论和操作成绩可评为优秀。
2) 资金奖励。对于正在参加或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学生, 优先参评国家资助, 国家奖 (助) 学金。
3) 评优推先。对于正在参加或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学生, 优先参评三好、优干、优秀 (优良) 毕业生。
4) 就业。对于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学生, 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协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规划设计, 优先安排就业, 安置到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发展潜力大、待遇好的岗位。
学校只要通过抓内涵促发展, 完善技能培养软硬件需求,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就能培养出企业争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05]35号) .
[2]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10]36号) .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5]赵居礼, 贺天柱.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六性原则” 篇5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难点;六性原则
内容摘要:高技能人才是一种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执行活动方面超过一般水平的,有才识有学问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技能人才的成才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开发“链条”,这个链条涉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交流等诸环节。本文对进一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六性原则 ”,为改进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极其缺乏,尤其是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 “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虽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口号喊了很多年,来自各方面的呼声也很高,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并未缓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职业技术院校角度出发,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应掌握以下六性原则:
一、培养观念要有超前性原则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执行活动方面超过一般水平的,有才识有学问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技能人才的成才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开发“链条”,这个链条涉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交流等诸环节。当今的高技能人才除了掌握主流的技术技能外,还要不断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能够从事智能化高新技术的运用与维护等劳动,是技能与智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这就对高技能人才明确了具体 的技能标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要具备在实际工作中的技术指导能力,更要具备既是操作群体中的管理者,又是管理群体中的运行者的双重身份。所谓“一线”、“应用”、“指导”、“管理”都是强调职业能力这一个核心。从培养观念出发,职业技术院校必须着眼于企业岗位需要的相关专业的培养,必须着眼于专业技能基本功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的培养,必须着眼于技能人才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着眼于“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构筑成长的平台。
二、培养模式要有可行性原则
目前,“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被各职业技术院校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效果。这是一种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跟职业技术院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职业技术院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的教育模式。这种“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包括联合开发新产品,指导毕业生搞项目设计等。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技能人才,而且培养的学生,职业导向明确,就业率很高,是技工教育的生命线。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打开校门,建立起较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真正实行零距离办学。
目前,“订单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类型大致有三种:一是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间接为企业服务的实训基地。这种类型由企业出资,有针对性地开设企业需要的相关专业,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输送人才资源,在企业建立直接为企业服务的实训基地,让学生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零对接”,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空间。三是学校相关资源企业化,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学校的图书馆向合作企业开 放,实行信息资源共享,积极为企业培训各类员工。学校在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服务企业的能力,激发了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三、培养方式要有实用性原则
职业技术院校技术教育最重要是技能培养。技能培养要讲究实用性:一是把专业书面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二是把专业应用能力与实际掌握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三是把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标准紧密结合在一起;四是把技能技巧与先进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必须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一是加强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师资、先进设备与技术的投入,改善和改进实习条件与手段,强制淘汰传统的、落后的实习设备;二是给予实践教学以足够时间的投入,切实保证技能实习课课时。学生的实习可采取分期分批进行的方式,不搞“一刀切”,不搞“赶鸭子上架”,不搞“大跃进”。对部分实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开小灶”,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加责任意识;三是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尤其是基本素质和核心技能的开发培养。只有这样,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经过严格的技术技能和基本素质两方面的考核,取得证书后才能就业上岗。
四、培养手段要有指导性原则
首先,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师应按照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备好课,对每个教学环节和每个专业知识点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环环紧扣,适度把握教学进度,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的培养。其次,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的教学方式应有所侧重。应先进行单项技能培养。而对于单项操作技能,可采取以示范教学为主,学生观摩为辅;对于综合技能培养项目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突出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再次,对于不同专业技能培养侧重点应有轻重。如车工、焊接、模具专业技能应侧重于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学模式以实际操作为主;如机电类专业技能应侧重于阅读、分析、判断能 力的训练,教学模式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
五、专业设臵要有前瞻性原则
科学地划分、设臵专业使其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对于目前就读人数较多的一些热门专业不能一轰而上,要适当加以控制,因为有些热门专业社会需求量不是很大,三五年之后就可能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对于目前就读人数较少的一些冷门专业不能等闲视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将来某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应尽早准备设臵相关专业进行培养。设臵专业时,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尽量使各专业之间配套,把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互联系起来,使专业设臵既具有培养价值又具有前瞻性。将企业最新的项目内容用于教学,让学生从项目教学中了解到企业运行的全过程,及时掌握企业需求情况,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岗位。
六、师资队伍要有创新性原则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技术院校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这支队伍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指导能力,即能理论上讲述其道理,又能动手实干。为此,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优势,构建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科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执教水平和教学改革的能力。通过“教学研究”等活动,促进理论教师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 “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素质。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可以促进其在教学中不断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撞击,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创造的习惯,树立创造的自信心。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6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 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教育也被称为能力教育。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这就决定着高职教育模式区别普通教育模式。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突出实践教学,把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而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容易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复和冲突,使教学效率比较低、教学效果差。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及企业岗位所需的人才,使高职教育能跟随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严重的教学模式,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使教学情境和教学手段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度,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一体化教学的迫切性
1.传统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似懂非懂”。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教师对理论知识反复讲解,大量时间浪费在同一内容的讲解,造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使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2.传统教学容易造成专业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矛盾
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一方面,容易造成重复讲授教学内容,学生不能将理论和设备的操作过程紧密有机结合,导致理论教师纸上谈兵,实习教师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差。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安排,有的知识的学习先后顺序不协调,基础知识可能还未全部掌握,综合运用的内容就已经开始了,知识的学习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传统教学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培养
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师只讲理论知识,实习教师只讲实践知识,造成了理论教师只关心理论教学,对自己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在实习中有多少指导作用,教师也比较模糊。而传统的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理论性比较强,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实习教师在操作技能训练中,教师只训练学生如何操作机床,不会考虑在技能训练中需要那些理论知识,由于缺乏整体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得指导,整个实践教学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学徒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四、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产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体系,其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一致,也可与工作岗位相适应,达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
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
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实物、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全面培养了学
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1.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它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资料,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编写一体化教材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按照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本专业的工作内容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培养目标,加强技能与核心技能能力提高,以期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就要能力要求,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2.一体化教师
一体化教师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所谓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熟读相关的工艺标准,三者不可缺少,使课堂教学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培养教师在专业不同的方向发展,能使教师在工作中能得心应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潜能。
3.一体化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学环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教学场地与设备设施的一体化。打破传统两者分离的布局方案,使两者充分结合,力争做到教学理念、教学设施设备与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同步。
4.一体化教学评估
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各个模块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和质量评估,定期安排教师进行考核,实行教考分离。主要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应答进行考核。专门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和跟踪教学效果,定期举行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对一体化教学的建议。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教育采用一体化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原则,符合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学法的建设和实施,并全面推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E].国发(1991)55号.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
[3]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7
1 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考试轻操作考核, 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走上工作岗位后, 不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为此, 我们在课程结构和考试中, 加大了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 以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在实验课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风;精心指导,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强调规范化操作。
2 多种途径、不同方式提高操作技能
2.1 开展操作技能大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习效果, 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参与, 还需要动机、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们按专业特点举办了操作技能大赛,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赛按照预设项目依次分组进行, 从器材准备、具体操作到器材收拾归整, 统一计分、计时标准。此项活动的开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2.2 创造见习机会, 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理解、掌握,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 结合实际情况, 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 除正常教学的见习课外, 利用周末时间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使学生提前参与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人进行卫生保健的能力, 实现以能力为本的教育[2]。通过多次见习,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提高, 提高了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拓宽了视野, 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 为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3 开放实验室,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因此, 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护理操作技能训练。但由于人力及实验资源不足等问题, 学生练习的项目及时间太少, 从而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为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 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程序, 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制度, 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练习, 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自己动手操作,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
3 认真对待毕业实习, 重视实践教学
临床实习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护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生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后, 必须进入医院接触临床,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实践能力, 可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护理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精心选择实习基地, 努力打造专业人才
我系在学校所安排实习医院的基础上,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 为其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曾多次到十余家大型医院的医教科和护理部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 从中选择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病源较多的数家三甲医院作为我系的实习基地。经过学生1年的实习, 实习医院普遍反映我系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遵守纪律、工作认真负责、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3.2 重视生产实习,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为了规范管理, 在实习前给每位学生都印发了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手册。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到各实习点检查。并且召开座谈会征求学生意见, 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和带教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向护理部反馈。
3.3 重视业务学习, 定期举办学术讲座
为了增加学生信息量, 及时了解本专业新进展、新知识, 拓宽视野、启发思路, 各实习医院非常重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几家实习医院定期给实习生举办学术讲座。听了讲座后,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前景更有信心, 也更加喜欢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护理学,实践技能,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龙.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辛崇萍.护生参与社区老人健康教育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3) :108.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8
一、校企合作的条件
校企合作对于合作双方来说, 就是发挥双方的各自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对于企业来说要具有一定的人员需求, 并且具有适应培养对象阶梯型成长的环境, 包括工作场所, 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师傅, 满足培养者持续学习, 不断成长的要求, 学校能要具备培养技师的基本制度、师资、教学设施等, 同时具有基本实践场所和一定的技能鉴定能力。
二、企业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内容方式
企业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双方在招生、课程设置、师资、日常管理方面合作的主要方面有:
一是在招生上采取“以校为主、联合招生、分工负责”的方式, 即企业与学校采取联合招生方式, 招生过程以学校为主, 企业进行全程监督为辅。为了确保生源的优质, 利于企业的人才发展培养, 由学校依据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考试, 企业对招生过程实施全程监督, 严格审查学生的信息, 挖掘生源潜力, 使生源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企业未来用人需要。
二是精心组建班级和师资。在班级的组建上, 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 由学校挑选老师担任班主任, 学校邀请企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师资培训、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 将企业生产知识、技术、工艺方法带到课堂上来, 促进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校的老师以基础课和理论课为主, 企业的老师以实践应用和操作技能为主, 使双方的人员实现最优化的结合。
三是根据企业需要设置培养专业。合作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需求, 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和企业设备、专业技术资源,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力选办企业最需要的专业, 如设置化工工艺、化工设备、仪表、电气、化工分析等企业需要的专业, 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
四是共建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围绕企业转”的思路, 由双方合作编写教材,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学校联合培养的专业除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外, 努力适应企业需求增减有关课程, 教材以化工理论为基础, 以企业现行生产装置的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分析知识为主线, 编著教材, 便于学生较早了解将来供职的生产装置运行特点, 系统地学习企业生产装置运行及设备管理知识, 提高了学生实际效果, 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衔接。
五是建立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为了克服学生在合作培养班就进入了“保险箱”的思想, 在日常管理上, 学校按企业的要求制定学生行为规范, 共同组织操行考核,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并建立学生品行考核档案, 是每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向上, 奋发学习。在教学管理上, 建立企业参与评价学生能力制度, 在教育教学中, 学校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设讲座, 将企业管理思想、发展愿景, 以及企业发展历史、生产经营情况、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提前导入。在学生离校后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 采取定期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 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五是将企业的制度与文化及时融入与学校的学校学生的学习中, 在学校将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流程纳入到学生教育中, 努力将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内容, 并贯穿于办学全过程。积极实施校企互动, 开展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企业联欢会等各项活动, 提高学生归属感、使命感,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渭化集团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的效果
由于培养目的明确, 培养方式实用, 培养过程严格, 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操作能力, 敬业的工作精神, 吃苦的工作作风。渭化集团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部分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有的税意进取, 不断创新, 表现优秀, 成为企业中层领导人员, 有的埋头工作, 勇于实践成为工作上的劳动模范, 有的钻研业务, 成果显著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其中1人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政府特殊津贴人才、陕西省首席技师, 3人取得高级技师, 100多人获得技师职业资格, 多人次取得全国行业技术比武能手、陕西省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等称号。
四、企业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改进方向
总结以往企业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经验和成绩, 对于继续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的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邀请学校老师来企业进行专项培训。企业依托学校资源, 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让孵化等方面成本都将大大降低等, 努力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是通过开展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 密切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双方要积极主动地加强联系, 扩大感情交流, 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同时, 学校可以及时积极收集企业信息, 及时适应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
三是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 努力构建校企共建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探索多元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 寻求校企共赢的合作道路, 把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校中有企, 企中有校, 共同投资, 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 使学校和企业成为利益相关的战略伙伴, 真正把学校办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四是是双方定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 逐步培养一批具有高技术水准的技师队伍。发挥合作在化工专业设置方面的强项, 为渭化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帮助, 确保企业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9
关键词:中职体育,立定三级跳远,技能,训练方法,高素质人才
一、中职生立定三级跳远技能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1) 目的和意义。在田径运动中, 立定三级跳远是跳远、三级跳远项目发展快速跳跃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 是中职学生体育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立定三级跳远技能训练,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立定三级跳远又名为原地三级跳远, 属于爆发性用力项目, 是在原地静止中, 利用摆臂、屈膝、身体给地面作用力开始起跳, 三步腾空、落地完成动作。这种体育运动所需场所不大, 随时随地都能开展, 极为方便和实用。
立定三级跳远不是正式的田径比赛项目, 人们对此研究还不多, 但它常被作为中职体育课堂的一个素质测试项目。因为随着中职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 场地限制, 立定三级跳远被作为体育课堂的一个素质测试项目, 成为比较常规的体育运动和测试之一。因此, 对立定三级跳远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有良好的专项技术, 而且还要有弹跳力、平衡力、协调能力和节奏感。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立定三级跳远成绩, 必须认真分析动作技术和采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由于立定三级跳远是不少中职学校体育课堂测试的内容之一, 故引起了相应体育老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就是分析研究立定三级跳远的专项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使学生掌握几个有效的训练内容和手段, 能够正确掌握动作技术要领, 从而能使广大学生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专项成绩。本人在实践中, 通过对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查看和采用测试法进行对比分析, 制定了一套训练方法, 对提高学生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有一定的意义。下面本人将以所授课的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汽修1001班学生的实践教学为例, 谈谈对学生的立定三级跳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法。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和学校图书馆查阅等渠道来查找关于立定三级跳远的各类学术论文, 借此来全面了解该项目的研究现状。 (2) 测试对比法。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汽修1001班学生分别在不同阶段进行测试 (为期一个月) ,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比, 从而得出结论。
二、各专项技术对立定三级跳远的影响分析及其训练方法
(1) 弹跳能力对立定三级跳远的影响及其训练方法。弹跳力是指以自身体重为负荷, 瞬间推动身体移动, 脚蹬离地面, 从脚部表现出来的爆发力。立定三级跳远是由三次连续的跳跃技术动作组成, 要完成这个复杂的技术过程, 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跳跃技能。因此, 必须重视弹跳力的发展, 它将直接影响到立定三级跳远成绩的好坏。汽修1001班学生全部为男生, 为了发展他们立定三级跳远中专门的弹跳力, 我专门为他们制定并实施以下练习方法。
(1) 蹲起跳。练习时, 让学生双脚左右平行开立, 屈膝深蹲, 两臂自然后摆, 然后两腿迅速蹲伸, 使髋、膝、踝三关节充分伸直, 同时两臂迅速有力地向前上摆, 最后用脚尖蹲离地面向上跳起, 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 屈膝缓冲, 接着再起跳, 反复进行, 完成规定次数。初学训练时, 采用半蹲姿势, 跳的组数根据该班性别、身体素质而定, 本班练习组数相对女生偏多的班级要多。此练习主要是发展学生腿部肌肉和踝关节爆发力。
(2) 单脚交换跳。练习时, 要求学生上体正、直, 膝部伸直, 两脚交替向上跳起。跳时主要是用踝关节的力量, 用前脚掌快速蹬地跳起, 离地时脚面绷直, 脚尖向下。练习方法采用原地跳、行进间跳或在沙坑里跳, 并且规定跳的时间 (30秒~1分钟) 和跳的次数 (30~60次) 。行进间跳时, 可规定跳的距离 (20米~30米) 。此练习主要发展学生小腿、脚掌和踝关节的力量。
(3) 双腿跳栏架。在平整的跑道纵行排列10个栏架, 让学生用双腿依次连续跳过每个栏架。栏架的高度和间距因人而异, 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栏高和加长栏间的跳高。跳越栏架时, 上身保持正、直并抬起头, 跳得越高越好。每次落地后立即跳下一个栏架, 直到跳完规定的栏架为止。这一练习方法有一定的难度, 汽修班学生有一部分学生要分次完成。练习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4) 跨步跳。这是双脚起跳记距练习。让学生双脚起跳, 单脚落地, 连续跨步跳。跨步跳身体腾空高, 重心起伏大, 步幅大, 脚蹲地后有明显的放松动作, 因而大小腿有较长的时间的折叠。摆动腿前摆时, 大腿抬得高。落地时, 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 完成大而有力的扒地下落动作。此练习是提高学生跳跃能力的一种很有效方法。
(5) 屈膝跳。要求学生连续双脚跳起并屈膝收腹, 大腿尽量接近胸部。练习时, 双脚蹲地起跳后, 迅速屈膝收大腿, 使大腿尽量靠近胸部, 用前脚掌着地。可先做原地的屈腿跳, 然后再做行进间加垫跳的连续屈膝跳。此练习主要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和协调性。
(6) 提壶铃跳。此练习除对壶铃重量和次数有规定之外, 对于学生向上跳起的角度也有明确的规定, 并在学生跳起的上方, 设一根可以升降的胶皮横带, 要求学生每次必须用头碰到。
(2) 协调能力对立定三级跳远的影响及其训练方法。运动协调能力是指学生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在立定三级跳远的各项素质训练中, 协调性训练可说最困难, 因影响协调性除了遗传、学生心理个性外, 尚有技术动作纯熟度、肌力与肌耐力、速度与速耐力关系、身体重心平衡、动作韵律性 (技术动作要纯熟方可) 、肌肉放松与收缩, 甚至还有柔软度等。为了发展立定三级跳远中专门的协调性, 我为学生制定以下练习方法。
(1) 单脚跳以头手或脚触高物。练习时, 要求学生用全脚掌或脚跟先着地, 并迅速滚动前脚掌蹲地跳起, 起跳腿三关节充分蹲直, 腾空后上体保持正直, 用手或头触高悬物之后, 再学习用摆动腿的脚尖触高悬物。此练习主要发展学生下肢关节和韧带及身体的协调性。
(2) 双脚小跳步走。练习方法是, 学生身体侧向, 两脚平行站于跑道的内或外侧道沿上, 双脚同时蹬地跳起并向左 (右) 侧小跳步, 沿道沿不断前进。转换方向小跳步走。要求双臂配合协调并保持身体平衡。此练习主要是发展学生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身体姿势的能力。
(3) 跳绳。跳绳是发展弹跳力和协调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跳绳的方法很多, 有单人跳和双人跳, 有原地跳和行进间跳, 有单脚跳和双脚跳等多种方法。我主要是训练汽修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脚跳和行进间跳, 其他项目训练在游戏中完成。
(4) 单足侧跳。练习方法是让学生单足侧向站于跑道内或外侧道沿上, 另一腿屈膝, 单足蹬地后向左或右侧横跳一小步, 跳一定的距离。要求学生保持身体平衡, 双臂协调摆动。此练习主要是发展学生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身体姿势的能力。
(3) 节奏感能力对立定三级跳远的影响及其训练方法。立定三级跳远时无论是弹跳型、平跳型和均衡型都应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这就要求身体重心起伏较小, 尽量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为了发展立定三级跳远中专门的节奏感, 我主要让学生按照以下方法练习。
(1) 弓箭步跳。练习时, 学生的弓箭步步幅要大, 上体保持正、直, 不后走, 两脚交替时动作不停顿, 两臂配合下肢做协调的摆动。此练习能培养学生跳跃动作的节奏感和平衡能力及协调性。
(2) 跳越障碍。练习时, 我为学生设置3道高为40厘米~50厘米, 间距2米~2.5米的障碍物。然后让学生原地双脚起跳, 连续跳越进入沙坑。此练习能培养学生跳跃动作的节奏感和弹跳能力。
三、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分析及其训练方法
(1) 预备阶段的分析。学生要双脚站在起跳板上起跳, 身体任何部位不得触线。双脚左右开立约与肩同宽, 预摆时两臂上举, 提肩提腰提踵, 然后两臂经体侧向后下方摆动, 上体前倾, 稍屈体预蹲。
(2) 第一跳技术分析及其训练方法。起跳时要求学生双臂快速向前上方摆动, 提肩提腰充分伸展上体, 双臂亦可采用交叉摆动, 同时两腿迅速用力蹬地, 使身体向前上方移动, 空中适度前倾上体。离地后大腿迅速向前上抬起, 小腿自然下垂, 左腿留在身体右下方, 两脚呈“扒”地式方法着地, 着地支撑时髋、膝、踝关节适度缓冲。
(3) 第二跳技术分析及其训练方法。第一跳落地后, 要让学生的左脚变为摆动腿并快速向前上摆, 随身体重心快速前移的同时, 双臂由体侧后方向前摆动, 上体向前上方伸展, 右脚用力蹬伸, 离地后两腿再次呈“跨步”姿势。学生身体落地前两臂下放至体后下方, 为第三跳做准备, 左脚落地时积极下压以“扒”的方式着地。
在立定三级跳远技术训练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往往最难掌握的就是第二步技术, 往往是被动地迈出第二步或是把第二步作为三跳中的过渡步, 使第二步的距离没有达到应有的比例, 以致成绩不够理想。因此, 我重点对第二跳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影响他们立定三级跳远第二步效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跳过高、过远, 节奏过快或过慢, 前脚掌着地。
针对影响学生立定三级跳成绩的原因, 我认真进行研究, 并制定了改进学生第二跳技术的有效训练方法如下。
(1) 按预先划好的三跳远度比例线进行练习。前两线间距为2米~2.5米, 最后一跳的间距约为3米左右, 随着学生技术的掌握和改进比例相应加大。
(2) 利用踏跳板腾空训练。在第一跳的落地点放置一块踏跳板, 学生落地时会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和足够大的弹力使他们体会到长时间的腾空以感受正确的节奏感, 同时促使他们学会主动发力。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在不使用踏跳板落地后也能够主动发力来获得腾空。经过练习, 大多数学生节奏感问题、身体过分前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落地动作。
(3) 多级跨步跳。双脚起跳单脚落地, 连续跨步跳练习。让学生一腿向前上方摆动, 另一腿蹬伸起来, 双臂协调摆动, 连续进行。根据技术的不断完善, 可以选择七级、九级跨步跳练习。使用这种训练手段可有效纠正学生放脚不正确、节奏感差等问题。
(4) 立定二级跳远。第一跳可让学生落在沙坑里或软垫上再快速起跳, 效果更佳。这一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第二跳用力的感觉。
(4) 第三跳技术分析及其训练方法。第二跳落地后, 学生的左腿要成为起跳腿并支撑缓冲, 身体重心积极前移, 然后双臂和右腿向前上方用力摆动, 同时左腿快速用力蹬伸。起跳时要注意用力伸髋和伸背, 使上身适度前倾, 最后采用跳远的“蹬踞式”或“挺身式”在空中完成第三跳。落地前要抬大腿前伸小腿, 双臂向后摆动。落地同时向前迅速摆动双臂, 使重心快而平稳地移过落地点, 落地后向前跪或侧倒身体。我主要是让学生按以下训练内容来练习。
(1) 跨步跳接跳跃。让学生原地起跳跨步, 紧接着完成一次跳跃落入沙坑。
(2) 负重练习。让学生肩负轻杠铃连续单腿半蹲跳起, 每腿10次左右。
(3) 跳箱练习。将跳箱放于第三跳着地点, 让学生以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开始起跳, 第三跳的起跳脚在箱盖上起跳。其作用是提高学生“跨步”动作中前摆腿的高度, 增加第三跳后的腾空时间, 让学生有时间体会空中收腹抬腿动作。
(4) 原地跳高收腹练习。让学生原地跳高, 在空中做收腹举腿练习。练习时, 要求学生大腿向胸部靠近, 尽量触及胸部。
(5) 立定跳远练习。要求学生在沙坑边沿站立做立定跳远, 落地前提举大腿, 两臂后摆, 然后两腿伸出, 用脚跟领先落于沙坑, 接着迅速屈膝, 两臂迅速前摆, 使身体重心移过落点。
(5) 各跳间衔接技术分析及其训练方法。学生双脚站立在起跳板上, 身体任何部位不得触线。第一跳原地双脚起跳, 单脚落地。第二跳用落地脚起跳, 向前跨一步, 以摆动腿落地。第三跳用落地的摆动腿起跳, 腾空后采用“蹬踞式”或“挺身式”落入沙坑。主要的训练内容及练习手段: (1) 单足跳+跨步跳练习。要求学生在练习时注意跳跃时摆动配合动作, 保持身体平衡, 然后过渡到小幅度三级跳, 使三跳动作连贯起来一气呵成。 (2) 完整技术练习。要求动作连贯、幅度大, 节奏感强, 技术规范。
结语:我带的汽修1001班在练习立定三级跳远的训练中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解决好第一跳与第二跳的技术结合、节奏感不强等。针对出现的问题, 我做了针对性的练习, 练习方法如上所说。通过一个月的练习时间, 大部分学生的立定三级跳远成绩都有较大的提升。
结果表明, 以上的训练方法还是比较科学的, 对学生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以上的训练方法也许还存在着一些瑕疵, 不是对每个学生都适合, 希望广大的中职生在执行该训练方案时要因人而异, 结合自身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练习, 也衷心希望以上训练方案能帮助广大学生有效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
参考文献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10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一) 国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最早是产生在美国, 而且“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就是在20世纪初的美国, 而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最早是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20世纪50年代后, 在英、德、美等国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同时, 日本和苏联等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计划也开始付诸实施。校企合作教育首先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共同职教形式。
总结归纳国外的常见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根据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地位, 一般可分为企 (行) 业主导型和学校主导型两类。
1. 企 (行) 业主导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企业为主导的典型代表包括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和“三明治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 以行业为主导的典型代表是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企业或生产部门是实施校企合作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 其培训比重远远大于学校教学的比重, 或者说实际操作教学的比重大于课程理论学习的比重。学校 (培训机构) 都是围绕企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与安排, 学校 (培训机构) 、参训人员大都与企业签订协议来互相保证, 各取所需。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主要是针对各行业的新入职员工, 紧紧围绕行业的需求, 开展学徒职业的准入资格、学历文凭以及技能培训方面的职业教育。
2. 学校主导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有美国的“合作教育”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其特点是, 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上, 坚持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 由学校从培养学生的现实出发, 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雇主, 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的相应的生产实践培训场所等, 来开展与企业的合作。综合来看, 在国外不论是企业为主导还是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1) 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 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的课时在两种基本模式中至少达到50%; (2)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程度比较高, 既重视资金设备的投入, 也积极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安排的实施; (3) 培训教师必须能够保证给予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术和经验, 尤其是后者; (4) 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纵览国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轨迹, 可以看出, 企业主导型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 校企合作渴望走向“产学联合型”的合作方式。
(二) 国内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企业配合”模式
以学校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 在合作中企业处于辅助地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由学校提出, 人才培养的计划主要由学校制订, 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 协助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 或以师带徒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例如, 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学校依然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会根据市场需求预测调整、规范专业建设;以岗位技能为核心, 构建职教课程体系;利用企业资源,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并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企业作为合作者, 与学校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 制订、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共建实践基地, 接受学生实习。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参与人才的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 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性、深层次参与, 实行一体化管理。如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院校注入股份, 进行合作办学, 对院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 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 分享办学效益。这种合作模式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企业由于追逐利润而出现短视行为, 背离了学校引入企业参与的初衷,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在这个模式中, 企业的主体地位略有加强。
4. 职业教育集团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 以骨干、特色专业为纽带, 吸纳开设相同专业的学校、有关企业、科研等单位参与, 组成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实行董事会制度, 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由董事会统筹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的由柳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广西轨道教育职业教育集团, 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的由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陕西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等就属于这种模式。
国内的校企合作模式, 从参与主体来讲, 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还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不和谐现象。校企合作追求的本质是“学中做, 做中学”, 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多侧重对书本知识的传递, 倾向以考试选拔的方式进行评价认定, 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这也是我国与国外校企合作中凸显企业的主体性有着本质区别。
二、校企合作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的现状
(一) 应届毕业生技能培训不足, 缺少新技术、新设备操作培训
据调查显示, 应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企业后, 大都存在着“动手能力差, 实操技术不过关”的问题。此外, 原来隶属于行业的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开设了其他专业, 淡化了特色专业, 表现出院校学员在校期间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专业基础知识较差。实际表现出来的是毕业生“理论、技术均落后于行业的发展”。再加上部分院校的实操练习受办学条件的限制, 不能达到真正实操的目的, 与现场岗位标准要求差距较大, 学员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初露端倪, 但校企双方需权责明晰, 各司其职
订单式培养已成为企业吸收新员工的重要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人才后备军的补充问题,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行业院校的就业率, 就业率是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一条重要生命线。在订单培养过程中, 目前多数以院校为主导。在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课程课时安排等方面, 企业的参与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师资资源分配中, 多以学校理论讲授教师为主, 未能充分利用企业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等人力资源, 企业参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
(三) 院校培训内容与现有标准脱节
学校培训针对性不强, 与岗位标准存在较大偏差, 培训教师不清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范围, 培训后达不到岗位技能鉴定标准。培训内容太多且重点不突出, 与考试内容有较大差距。院校培训教材多是以工种、大专业方向编写的, 讲求知识面宽。而在岗职工期望能够获得具体的知识指导, 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
(四) 企业职工的专业学历教育, 企业与院校需要密切配合
企业职工的学历教育主要依托具有相应办学资质的高等学校, 其办学形式主要包括函授、夜大学、行业小自考、网络教育。合作院校负责提供招生计划, 审定各专业教学计划, 负责编制教学大纲、函授教材及其指导用书, 并做好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企业负责提供生源。由于在职职工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 对此, 高等学校应尽其所能地灵活安排上课、考试时间。保证尽可能多的职工不落课, 保证职工生产和学业考试两不误。同时, 为使接受教育的职工在学习期间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受太大的影响, 岗位收入有保证, 许多企业对接受学历并达标教育的职工, 承担了大部分的学费, 有一定的奖金激励制度, 以调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但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应以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为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企业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员工, 这是目前学历教育还不能完全落实的难点工作。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措施
从企业职工的职前教育到职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大都与我国实行“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关。而国外校企合作的共同之处在于培训是以企业为主, 从培训需求分析到培养目标制定以及培训课程的设置安排, 企业全程参与。
(一) 企业应慎重选择院校
企业通过与院校合作办学和培训等方式, 加强与外部教育资源的整合, 实现内外部教育资源的协同使用, 使系统优势最大化。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一般考虑如下因素:首先, 考虑学校的培训师资力量, 这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其次, 看重院校教育质量, 如招生质量和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工作表现等;再次, 院校在业界内的声誉;最后, 合作院校必须具备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强势学科。
(二) 院校应坚持特色办学, 树立服务意识, 开放来办学
1. 坚持特色资源建设
订单式培养成为越来越多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合作方式。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后, 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及教材开发等特色资源建设方面, 院校应增加投入。
2. 主动寻求企业支援, 做好学校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院校资源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有基本技能实训室、模拟训练实训室和实训演练室。校外实习基地建在企业和生产一线, 学生只有通过现场生产实习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 才能独立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院校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 利用多家企业合力为院校添设相应的实验操作设备, 满足学员在校内的实操课程学习。
3. 树立服务意识, 开放式办学
合作院校应积极走访企业, 及时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院校要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 主动走出课堂, 积极深入到企业, 及时了解生产一线对专业的人才需求, 为做好相应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
明确企业人才需求, 提前做好人才推介, 为毕业生争取实习机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实习单位, 进行一年的实操锻炼, 院校必须积极和企业联系, 利用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提供优质实习生,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搭桥铺路, 提高院校声誉。院校为企业提供实习生后, 会指派相应的指导教师陪练陪学, 记录学生的实操学习情况, 根据专业和岗位进行抽样记录, 及时做好岗位指导, 同时为学校理论课程的改善做好准备。为企业提供优质毕业生, 完善的实习指导, 从而保证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一线顺利上岗, 打通学生就业渠道, 同时提高了院校自己企业人才培养的声望与信誉。
(三) 企业应将院校作为人才储备基地, 扶植院校发展
1. 企业可以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和实操指导员
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多设于企业, 因此需要企业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实训基地和实习机会。在实操学习阶段, 为学员安排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做指导教师, 尽量保证做到个体化辅导。
2. 企业应参与合作院校人才培养过程, 明晰权责
订单式培养成为越来越多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合作方式。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后, 学校与企业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从招生到学员毕业入职, 均需全程参与, 将学员成才看做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 同时又必须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与权利。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岗位标准确定理论学习和实操学习的时间比例。院校在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时, 应邀约企业参与, 如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教材的开发和更新等, 企业应指派相关工作人员负责与院校的合作交流。
总之, 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归根结底是要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理论与实操脱节”和由学校主导到校企共同承担、责任明晰的问题。遵循共赢互利的原则, 企业会针对不同的职工教育培训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 为企业培养出优质高良的技能人才;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将院校做大做强, 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 获得校企双方最大限度的互利双赢。
摘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 是教育系统和生产系统为满足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双方利益需求变化而互相结合的产物, 是现代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新型而有效的形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引领企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校企合作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将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焕和, 蔺树亮.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高技能人才[J].职业与教育, 2009, (2) .
[2]韩志刚, 金长义.关于校企合作运作机制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 2008, (6) .
[3]雷文庆.发展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J].普行经院学报, 2003, (2) .
[4]李钢英.企业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10) .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11
关键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位用工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化,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强调高素质,注重个人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概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是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变化的能力。它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第三是专业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创造创新能力是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核心,其内涵主要是指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不足与缺陷并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创造性设想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扩宽知识面,以适应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1)加强课程建设。为更好服务社会助推国家经济建设,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一些有明显优势特色、行业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订,也可以和企业专家共同合作编辑校本教材等等。(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大力推广使用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要将教学课件、录像等资料上传到职教新干线上共享,带动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并以此加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3)加强工业中心建设。学院2014年新建现代化工业中心,面积为30000平方米,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有100余间实验实训室,用于学院化学化工类主体专业建设。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比率到达90%以上,有助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共建“双师型”队伍。(1)师资力量。目前学院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名,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国内访问学者20余名,专任教师322人。从结构上看具有正高职称教师总数的3.42%,副高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3.23%,具有中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0.43%,具有初级职称的占教师总数的35.09%。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124人,占教师总数的38.51%。“双师型”教师15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0.23%。2013年新引进博士生3名,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2)师资队伍培养。学院非常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比赛活动,有力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自
2010年以来,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多项。2014年湖南省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院囊括了所有奖项,获团体一等奖。自2011年开始,学院先后选派了50多名专业教师到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进行培训与学习。学院制定了《专任教师“一年一月一线”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关于人才引进的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到企业实习、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取得相应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主体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
(三)校企同台竞技,融入企业文化。(1)强化意识,搭建校企竞技平台。为强化师生共同参赛意识,拓宽其视野,学院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理念,把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变成师生与员工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的平台。学院每年举办技能节,技能节从每年4月份起至12月结束历时9个月。技能节活动开展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充分利用学院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承接省、市、企业各级各类技能比武或竞赛活动,策划创办校企同台竞技活动,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在同一平台进行技艺切磋,共同交流学习,在具体的技能训练、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2)营造奋发进取的竞技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对接石化产业提升办学内涵,以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营造了浓郁的竞技文化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学院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活动获省级及以上团体竞赛奖72项,其中,获国家级团体一等奖9项,国家级二、三等奖19项,省级一、二等奖22项;近400名学生分别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名次或奖项,数十名学生通过竞赛获得技师资格;26位老师获得省市级以上“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学院推行实训教学6S管理模式,每年举办技能节活动,建立校企“同台竞技”和竞赛管理制度,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打造技能竞赛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项目分别获2010、2011年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14年我院党委书记张孝理教授主持的《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一方面磨炼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又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了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为其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质量工程,对满足我国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职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负有艰巨而光荣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 喻爱和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11年第2期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篇12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一, 办学历史悠久、势力雄厚、特色鲜明。尤其是近10年, 学院立足河南、面向全国, 依托水利服务社会, 形成了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水利、测绘、机电、自动化等18个院 (系、部) 、63个专业, 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全日制专科生1.6万余人, 教职工900多人;学院占地面积1400多亩, 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8.2亿;开辟校内实验、实训场地255亩, 拥有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场馆148个。学院与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中原经济区有1.7亿人口, 面对如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学院有能力、有责任、有决心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适应并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 学院主动服务河南经济发展,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校企深度合作。例如:与洛阳中信重工集团合作开展“订单”教育, 建立校内人才培养基地, 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共同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与奇瑞汽车集团河南分公司合作, 在学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基地, 培养汽车制造业人才;与河南测绘工程院联合开展20多项生产性测量项目, 在汤阴县、邓州市等地服务新农村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后, 学院先后派出以机电系师生组成的抗震救灾突击队、以测绘系师生组成的灾后重建测量突击队前往灾区, 以技术服务的形式支援灾区……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推荐阅读: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06-03
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09-13
师范生素质技能训练过程性汇报08-18
高素质技能型10-19
技能性人才10-20
职业素质与技能05-20
非技能素质论文05-27
职工技能素质论文05-30
审计素质与技能10-09
注重素质提高技能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