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2024-10-14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精选12篇)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1

2010年华东区农机修理技能竞赛胜利落下帷幕, 竞赛活动的举办巩固了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促进了农机维修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加快了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强协调是关键

举办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准备工作多、时间长、涉及人员广, 必须要加强沟通协调, 凝聚各方面力量, 才能完成这项系统工作。

首先, 需要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农业部办公厅5月13日发文决定今年在江苏省举办华东区农机修理技能竞赛, 选拔出一批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农机修理能手, 并给予奖励。其次, 需要与承办单位紧密联系, 跟踪落实工作的进展情况, 6月13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江苏省常州市组织召开华东区农机维修技能竞赛筹备工作会议, 对华东区农机维修技能竞赛筹备工作做出全面部署;组委会办公室对具体工作跟踪落实, 特别是与承办企业的协调, 因为举办这样的竞赛, 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无论场地、设备、人员以及接待、会务等工作, 可以说与承办企业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还有, 需要各参赛省 (市) 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 部里发出通知启动大赛后, 相关省市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 主要领导亲自抓, 精心组织, 严格把关, 推荐优秀的选手代表, 赛出风采。

技术支撑是前提

开展竞赛, 必须要有竞赛标准、竞赛大纲、竞赛考试指导以及竞赛规则、竞赛程序、竞赛试题、评判标准等一系列技术资料作支撑, 技术资料要反复推敲, 并充分考虑到代表性、可操作性。

此次竞赛的标准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农机修理工 (高级) 》规定的知识和技能考核要求, 由竞赛专家组起草竞赛大纲和命题组卷。由于考虑到竞赛需要优中选优, 在命题的时候专家们有意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理论试题是从试题库6000多道题中精选出来的200道, 技能操作题则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商议确定, 组卷后专家组还选定相关技术人员亲自试验, 计算答题、操作时间与得分, 经过反复调整以控制试题的难易度。

同时, 为了确保竞赛的公正和公平, 竞赛理论考试采用计算机答题和阅卷, 实现了零人为误差, 操作技能考核则是聘请了大学里农机专业的老师和农机化研究所的高工或研究员来担当裁判, 并且实施考评前对竞赛裁判进行了一天半时间的集中训练, 要求全面掌握评判要领、严格评判标准, 就连规范性动作、记分格式等细节都对裁判们进行了统一要求。

做好选拔是基础

竞赛活动是由参赛省市各推荐3名选手参加华东区的总决赛, 省市的选拔是做好竞赛工作的基础。各参赛省市都把它作为体现农机科技含量、提升行业队伍素质、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亮点工作和创新工作来抓, 广泛发动, 动员符合条件的农机修理人员参赛, 在省内开展了颇有声势的选拔活动。

例如, 山东省开展了“福田杯”职业技能竞赛;福建省开展了“久保田杯”职业技能竞赛;江苏省更是从县一级开始, 经过县、市、省层层选拔。在参赛选手选拔出来后, 各省市精心策划,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高等院校老师, 到有条件的企业或院校, 对参加总决赛选手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强化集训, 指导参赛选手加强技术动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训练, 进一步提高选手水平。为了参赛选手技术的精益求精, 有的代表队购买竞赛选用机型进行实操练习, 有的组团来到承办企业进行实地演习, 还有的邀请承办企业技术人员前去进行现场指导。为保证整个竞赛活动的效果, 各参赛队派出的选手都可谓是农机维修业的精英。

加强宣传是保障

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竞赛本身, 只有加强宣传, 才能扩大竞赛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提升竞赛活动的示范带动效应, 才能激发广大农机人员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的热情, 才能在全系统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这也是竞赛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

参加这次竞赛的不仅只有参赛的7个省市代表, 结合这次竞赛活动, 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还组织了全国各农机化管理部门代表和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评技术管理负责人, 共40多名代表, 开展考评技术研讨班。研讨班组织各省代表对竞赛活动进行全程观摩, 并就竞赛组织安排、裁判准则、考评技术方法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考评程序和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了交流、研讨。研讨班结束后, 代表们纷纷表示, 这次竞赛活动的开展, 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为全国各地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提供了宝贵经验, 必将带动全国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深入开展, 同时大家希望能进一步办成全国性的大赛, 进一步扩大竞赛的工种, 以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胜出, 把职业技能竞赛做成农机行业里的一大亮点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根本, 教育是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根本要求。近些年来, 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整合利用各类农机教育培训资源, 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不断创新培训形式, 大大丰富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内容。农机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以来, 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 2009年培训人数达14.8万人次。其中, 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有关精神, 围绕农机具维护保养, 进一步扩大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试点范围, 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连续三年开展“政企联动”培训活动, 培养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 指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做好农机具维修工作, 大力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如今, 农机教育培训内容又增加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手段, 竞赛为农机人才比拼技艺、展示风采搭建了平台, 拓展了选拔、评价农机高技能人才的途径, 成为激励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学知识、学技能的有效方式, 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以竞促学、以竞促教的新热潮。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2

管具公司

管具技术服务分公司现有职工743人,其中男职工538人,女职工205人,共青团员28名,35岁以下青年203人。一直以来,分公司高度重视青年员工的成长,健全机制,加快培养,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分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一、建立相关制度,完善青工培养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制定员工培训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关职能科室职责,规范了员工培训内容、方式、学时和培训实施程序。细化送外培训相关措施,通过择优选拔,派到专业培训机构或权威单位培养。建立动态员工培训档案卡,记载员工参加各类培训及学历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学时、考核成绩,使培训工作有据可查。健全青年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开展制度,责成相关部门及时做好青年员工阶段性培养和目标量化分解。

二是完善技能大赛机制。大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增强员工技能水平和团队协作精神。针对单位内部非合同化员工增多的现象,放宽参赛选手条件,由单一合同制员工参转变为市场化与劳务用工共同参与,拓宽了交流平台。建立层层选拔机制,按照班组推荐、车间比赛、单位评价的程序,自下而上,优中选优,公平、公正选拔出理论强、技术优的员工参赛。为调动青工 1

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大赛奖励机制,对在分公司级别竞赛中获得前三名的选手,给予第一名200元/人·月、第二名150元/人·月、第三名100元/人·月,享受期限为1年的奖励;对在渤钻或集团公司竞赛中获奖选手,除分公司一次性重奖外,直接晋级年底评选的优秀基层员工。自2008年以来,分公司共举办管子修理工技能比赛3次,无损探伤工比赛2次,装载机司机比赛2次,钻进工具装修工比赛3次,培养出技能专家3人,技师(高级技师)20人。在2011年承办的钻探公司管子修理工技能大赛中,分公司一举包了揽前四名;在2012年渤海钻探举办的首届钻井工具装修工比赛中,分公司参赛选手不仅夺得桂冠,而且在前15名中就占了12名。

三是完善技术推广机制。围绕优质工程、质量管理、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方面,在青年员工中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QC活动等群众性的小改革,并加大奖励力度,激发青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才智,挖潜增效,使其尽快成为本工种的能工巧匠、本岗位的技术能手。同时,对已经完善的科技创新成果,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推广应用。2012年,共开展QC成果9项,均为分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强化教育培训,铺就青工成才有效渠道

搞好日常自我培训。按照“立足班组,面向职工,全员参与、提高技能”的指导思想,从基层、全员抓起,加强日常自我培训。

结合分公司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基层各单位结合自身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派专人负责监督指导,确保计划的有效实施。组建了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为主的21名兼职培训教师队伍,制定目标,细化措施,明确职责,量化考核,发挥作用。组织专业路管理人员和技能专家同力合作,针对不同岗位、不同技能水平员工编写课件,其中安全课件41个,应急课件1个,井控、设备课件20个,并刻录光盘下发基层,确保自我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搞好集中办班培训。结合不同岗位和工种的培训需求,鼓励青年员工积极参与分公司及以上层面的集中培训班。明确培训管理制度,从报到、食宿、培训方式、培训经费等方面对参训员工做出明令规定和详细要求,严肃课堂教学秩序,对在培训过程中不按规定出勤、扰乱课堂秩序、成绩不合格的员工,除通报批评、经济处罚外,取消一年内参培的资格。2012年,分公司集中开展基层安全、技术类培训89期,培训员工1719人次,培训率、合格率均达到100%。

搞好一岗多能培训。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多个主要工种人员紧张,新老员工接替断档等情况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外部市场的不断扩大,关键技术型一岗多能员工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此,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分公司加大一岗多能特别是青年员工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师带徒”,明确技能专家、技师及技能大赛优胜者“师带徒”责任,言传身教进行

技能传授,全年共签订师徒合同26对,其中第二技能、第三技能培养签订8对。对高技能、高素质青年人才进行主体工种培训的同时,加强他们在其他岗位尤其是紧缺工种的知识培训。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岗位调换,进而提高被调换人员多岗位操作的能力。采取竞聘选拔具备多种操作技能的青年员工作为出国人员,提高青工向一岗多能发展的积极性。通过不断努力,一岗多能人才逐渐增多,有效解决了分公司特别是外部市场部分岗位人员短缺的问题,为生产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在分公司塔里木、吉林及外蒙市场开拓中,青年员工作为主力军、生力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突出技能比武,搭建青工才华施展平台

注重各类赛事舆论宣传。为提高青工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分公司加大技能比武宣传力度。一方面利用网络、宣传橱窗等媒体,大造声势,广造舆论,营造浓厚的技能大赛参与氛围。另一方面在青工中开展巡回技术比赛,从中发现和培养优秀选手,并带动其他员工刻苦钻研岗位技能。同时,对选拔出的选手进行集中培训,重点针对现场生产实际操作和参赛需要,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强化训练。通过对每位选手有针对性补课和训练,在具体细节和操作程序上强制规范,使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此也调动了大家参与竞赛的高涨热情。

做实大赛各项基础工作。近两年来,分公司多次承办了钻探公司级别的管具技术类技能竞赛,从赛事的组织、人员的选拔都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管理理念。为全面细致地做好每一次技能竞赛工作,分公司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分工到位,从准备竞赛考场、现场,组织裁判员进行竞赛评判,落实参赛单位人员的食宿,与竞赛相关会议的筹备和组织等方面工作进行周密布置。为确保选手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当前行业通用设施,分公司加大投入力度,尽全力为大赛集训增添、调拔设备。同时,做好参赛选手的后勤服务和生活保障,确保选手在备战之余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充分展示出最佳水平。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3

技能人才是公司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生产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力量,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技能人才,稳步提升公司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重要举措。

切实加强技能队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公司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技能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与公司战略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大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针对公司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突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师带徒、讲师团的宣讲作用,充分发挥培训中心的基地作用,积极开展联合培训,加强与国内电力培训中心的合作,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公司战略发展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加大对包括农电工在内的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大限度培养合格的技能人员。

以企业为主体,开辟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结合电力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应做好需求预测分析和培养规划,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的劳动单元标准,提出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指导各单位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增强各单位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各生产单位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各单位应结合生产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制定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企业应依法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加强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技能人才。鼓励企业推行师带徒制度,通过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技能人才成长。鼓励企业依托车间班组,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术比赛等形式,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鼓励企业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公司将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作为对企业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积极推动和引导各生产单位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支持和鼓励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用人单位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参加培训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

切实加强培训管理工作。积极开展专业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对于申报中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一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高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二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技师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三次本专业培训经历。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托培训中心的资源,充分发挥培训中心基地的作用,建设示范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发展对培训中心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竞赛选拔和技术交流机制

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严格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限、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要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严格考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行业技能人才评价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探索开展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新员工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依托自治区工会专业技能竞赛,公司已在2013年开展“大培训、大练兵”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提升技能人员的素质,并为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和表彰激励机制,做好高技能人才基础工作

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深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在进行重大生产决策、组织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时,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带头人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研究探索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根据公司发展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薪酬、福利、带薪休假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放宽技能人才评价的年限,鼓励突出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方式。

做好技能人才基础性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相关理论研究,做好技能人才培训统计和需求预测工作,完善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内蒙古电力网络学堂”,加强适用于技能人才的远程培训和现代培训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发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素质。加快编制和修订职业技能大典,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组织开发反映企业岗位需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加强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4

校企合作是根据校企各自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等优势条件, 本着互惠互利、互助共赢的原则, 在优势互补基础上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 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具有创新素质与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在煤炭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 煤炭职业院校担负着重要工作。在当前形势下, 要开创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解决煤炭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 应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和抓手, 充分发挥煤炭行业的主体作用, 寻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突破口, 满足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1]。

1 煤炭职业院校加快推进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1 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职业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实习、就业难等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可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研究开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全面推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近年来招生困难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双重困境。而煤炭企业对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 是职业学院的生存之本。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能进一步检验学校教学效果, 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解决校企之间人才供需矛盾, 同时还能获得企业丰厚的资金支持,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质量。

1.2 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但相比其他行业, 煤炭行业生产环境差、职工待遇不高、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问题直接造成煤矿企业一线技能人才大量流失。可以说, 人才短缺是目前煤炭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校企合作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 为企业逐步建立起资料信息库, 推动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产品研发, 提升技术水平和员工业务水平。例如, 学生毕业后可以按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充实到煤炭生产第一线, 缓解煤炭企业实用性人才紧缺现状, 同时也缩短了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实现企业、学员和学校的三方共赢。

2 煤炭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施准则和人才培养模式

2.1 校企合作实施准则

(1) 共商培养协议, 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融合。校企合作中,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协议, 形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实习设计的良性合作机制, 通过组建“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建设实训基地, 制定运行和合作制度, 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持续性。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 使教学内容始终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贴近现场。当然, 教学内容既要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又要注重职业素质的提高, 实现教学模式与工作现场的融合, 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融合, 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的融合, 即企业需要什么工种的高技能人才, 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企业就提供改革和创新的机会和条件[2]。

(2) 理论教学与一线生产对接, 学业与就业耦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为此, 坚持“学校即职场, 学习即生活”理念, 理论教学与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交替进行, 做到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强化教学的实际功效;建立学业与就业耦合机制, 在专家、教师、企业人员指导下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联合企业开设“订单班”, 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施教、管理学生, 并按照企业一线的发展趋势, 改革教学方式, 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瓶颈障碍, 达到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目的[3]。

2.2 人才培养模式

2.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寻找最佳结合点, 使学校人才供给与煤炭企业人才需求在完善成熟的合作平台上对接, 这种培养特别强调人才的岗位针对性, 强调以企业需求定计划, 定专业, 定课程, 采用“职业分析———教学设计”的思路安排教学, 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包括“学前订单”培养和“学中订单”培养。所谓“学前订单”培养是指煤炭职业院校在招生时就与企业共同确定招录标准, 对学生进行面试和考核, 入学后按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的毕业生将全部被企业录用。“学中订单”培养是指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 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学生选择专业, 由企业考核确定录用, 而后按照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进行教学, 最终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产学结合、按需办学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为煤炭企业培养人才。煤炭企业从而与学校合作建立起融企业需求、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实践能力等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长期合作机制, 这必将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2.2 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在师资配置、技术支持、办学条件等方面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 采取学生与员工相结合、教师与师傅相结合、教室与车间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按照企业技术要求实行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包含工和学两个方面,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由知识体系转向工作体系, 实现抽象知识向岗位实用技能的转化。这一教学模式分为校内培养模式和分散型培养模式。校内培养模式是通过开发、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 创办与专业对口的车间, 学校自主经营[4]。在这一模式下, 学校组织相关教师以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的重要案例为主线编制教材, 教师按照企业技术的要求、工作岗位流程授课, 即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生产性实训环节。工学结合分散型培养模式则是把学生分散在多个不同的企业里实习, 并非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种分散安排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又使学生获得实惠。

3 煤炭职业院校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路

3.1 围绕校企合作, 加大学校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

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是企业回报社会, 承担责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之间存在差异, 目前校企合作的层次还比较低, 稳定性还比较差。在现有体制和制度的框架下, 校企合作双方的权责不明确, 合作项目的吸引力不足, 合作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得到发挥。为此, 在政府指导下, 学校管理机构应首先构建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组织平台, 增设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 在人员配备、经费预算、工作考核等方面予以实质性支持;深化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 力争在办学模式上取得突破, 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其次, 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 建立规范有序的合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例如对校企合作的具体运作实行项目制管理, 所有合作均以项目为载体;共建开放式校企合作二级学院, 推行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 合作共赢。

3.2 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互惠互利, 实现校企一体

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是站在学校的角度, 还是企业的角度, 哪一方都希望合作模式对自己有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 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出现趋利现象;学校希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 应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 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最终实现校企一体。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应意识到校企合作能提高企业的参与意识、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企业利用学校的资源培养所需的人才, 例如将企业员工的技能提高、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交由学校来做, 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 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 推动企业的技术发展和产品研发水平的提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校而言, 企业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 把学校的学历教育与企业的市场培训相结合, 可以使课程安排更系统科学, 更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

当前, 煤炭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十分迫切, 要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紧密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工种要求对接;教学与企业生产经营对接;学校招生与煤炭行业用人需求对接;学生毕业与企业招工对接。对接模式如果能长期运行下去, 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毕业生出路将有很大益处。

3.3 依托行业、企业支持, 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

3.3.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一般有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内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等。从许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可以看出,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并不难, 难的是建成后的稳定运行和作用发挥。为此, 学校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加强煤炭专业实训车间建设, 为各实习车间配备数量充足、技术先进的设施设备, 满足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 重点在大型煤炭企业建设实习基地, 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建立适合校企双方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 把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的实践需求作为衡量共建实训基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定期进行评估。

3.3.2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教师参与企业合作机制和一线实践制度。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轮流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 了解煤矿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 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赋予教师在校企合作中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力, 保证教师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如采用绩效工资制, 给予教师待遇上的保障, 鼓励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使学生真正接受“双师型”教育。

3.3.3 完善知识能力并重的教学体系

在全面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 煤炭职业院校应逐步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比例, 形成中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到高级技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适应企业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才储备库。教学计划应具有灵活性, 根据煤炭职业岗位要求, 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强调岗位工作经历和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考核方式, 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 进一步完善社会通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

3.3.4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的成功运行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远远不够, 甚至无法实现, 必须由政府负责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体制和制度, 避免其无序发展。教育主管部门也应主导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 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进行全面评估, 激发企业、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欲望和积极性。一方面, 对校企合作成果突出的职业院校在资金分配、重大项目上给予支持和奖励。校企合作项目的启动、开展都需要资金支持, 由于企业愿意提供更多资金支持的比较少, 这就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的配套经费, 否则职业院校的资金负担会更重。另一方面, 表彰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效果良好的企业, 允许其适当提高员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 在技术更新改造、综合实力评估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因为在企业与学校共同负责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企业参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更具权威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对于那些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的企业更应给予政策性照顾和扶持, 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校企合作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先锋, 张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强煤炭高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培训, 2007 (12)

[2]姚晓云.煤炭行业技能人才现状及其培养和发展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3]薛华, 高迎慧, 汪澜.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 2010 (27)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5

截至12月22日,盘江技校共开办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班11期,培训农民工983人次,前6期494人已报送盘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进行技能鉴定,鉴定合格人员457人,合格率达93℅。

2009年6月,六盘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盘江技校为十八家技能就业特别培训定点机构之一。培训资质认定以来,盘江技校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根据公司各矿的用工需求,充分利用矿山一线的技术、设备等优势,先后在火铺矿、金佳矿、松河煤业公司、老屋基矿、月亮田矿、土城矿开办煤工种农民工技能就业特别培训班,每期培训时限为2个月,培训期满且鉴定合格的农民工将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为确保培训实效,盘江技校对培训点的每一期培训过程检查不少于6次,严格核实技能就业培训申请表、开班计划表、技能培训明细表、培训理论和实际操作教学计划表、考勤表和技能培训问卷调查表等基础性资料,认真做好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一系列衔接工作,保证了每一期的培训时间不少于规定要求,培训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培训资料完备,培训资金有效用于整个培训工作。

目前,火铺矿、山脚树矿第二轮技能就业培训工作正有序开展。

胡鹏报道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技能大赛 推进 职工培训 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62-01

电力企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对设备的操作、应用等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相应很高。电力市场化的运营给电力企业带来管理理念、方式手段、市场支持、环保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在保证电网运行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须有充分适宜的人力资源作保障。这一切都要求电力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建立完善企业的培训体系,加强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充分挖掘员工潜力,提升员工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依托职工技能大赛,营造人才成长环境

乌兰察布电业局历来非常重视职工培训,想尽一切办法给职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业培训及技术比武活动,组织人员参加了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历届生产技术比武运动会、职工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涌现出许多优秀选手。

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职工培训工作也需要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成长、成熟的环境。从这几次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我们看到,凡是表现出色的选手,身后都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的企业做靠山,这几乎成了一条定律使参赛企业之间相互交流、仿效。乌兰察布电业局在每次比赛之前,在所属各部室、单位开展竞赛,选拔选手。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职工参赛的积极性,把选手选拔和职工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以选拔促培训,以培训充实选拔内容。对职工培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培训选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大赛后,对照选手参加大赛的得失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企业培训的目标和方向,优化电力企业技能人才迅速成长的制度环境,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规章体系,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局的培训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解决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体制和机制建设的问题,规范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程序和标准。

2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铸就岗位人才

教育培训一方面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也是为员工个人的发展提供支持,创造条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福利。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员工离开了企业的支持和相关培训也是很难成长的。于是,为职工成长创造条件,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是职工的需要,也是领导的责任。

几年来,乌兰察布电业局积极开展各项培训,每年组织各生产单位举办不同形式的技术比武、技能大赛,调动了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职工的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同时,制定了人力资源和人才发展规划,把职工的成才途径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把职工追求成才的个人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使职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技术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 制定政策,使技能大赛成为企业开展培训的动力

随着地区用电负荷的不断增长,原有供电网络已越来越不适应供电需要,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乌兰察布电业局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并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公司举办的技术比武运动会和技能大赛,在第五届生产技术比武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供电企业团体冠军,带点作业单项第一名和个人前三名,财务单项第一名,个人第三名、第五名,计算机单项第二名,个人第三名及团体优秀组织奖。2010年9月25日至9月29日,组织参加了内蒙古电力公司举办的第十届员工技能大赛。本届员工技能大赛共十三个专业参加大赛选手人数40人是历届大赛之最。为让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今年我们动手早,分别下发了《关于选拔推荐2010年内蒙古电力公司第十届技能大赛参赛选手通知》和《关于做好2010年公司第十届技能大赛的通知》要求利用“春查”时间进行实操演练。为使各处室单位得到重视,要求各处室单位,按专业实行负责人负责制。培训中心按照公司参赛内容大纲要求,配备了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为使参赛选手安心学习,我们组织对参赛选手和辅导员进行封闭式学习培训。并制定了相应集中培训管理和办法。经过大家学习和努力我局分别获有七个项目取得前五名。这不仅是我局重培训、重学习的硕果,也是我局职工风采的再次展示。

在此次职工专业技术大赛中,共设有十三个参赛项目,分别是:变电运行、配电电缆、信息网络与安全、高压试验、继电保护、通信传输、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电力文秘办公、电力财务管理、95598信息专业、调度自动化、调度运行。其中七个专业获单项团体奖:调度运行专业获单项团体第二名、电力文秘办公获单项团体第二名、变电运行专业获单项团体第三名、输电线路带电作业获单项团体第四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获单项团体第四名、通信传输获单项团体第五名、配电电缆获单项团体第五名;获得个人单项奖的有:调度运行第二名和第三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第二名,95598专业第三名,继电保护专业个人第五名。

在这几次职工技能大赛中,企业加大了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对职工技能训练、参赛等积极支持。赛后,对取得名次的选手,加倍奖励。并在晋级、评先、深造、晋升、职称评聘以及岗级待遇时优先考虑。有一些已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大大调动了职工爱岗敬业的积极性。选手们都说:“多参加竞赛,技术水平就会提高。”公司的技能大赛为职工搭建了展示技能的平台,同时,推动了职工培训。

通过竞赛,使强者更强、让弱者跟上,培训的效果非常显著。当然,竞赛不是目的,取得名次也不是最终结果,而是为了通过竞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1世纪的竞争是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电力企业要想成为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现代电力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要做到有效地挖掘、合理地使用、积极地提高全体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所以说,技能大赛是职工岗位练兵、岗位培训、岗位成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推进职工培训的动力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教育[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9).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目标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多样化的知识体系培养。公共选修课作为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旨在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特别是在学分制环境下,公选课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更能实现学科交叉互补培养,且实行了完全意义上的选课制。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公选课在高职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重要性日益突出。公选课教学及课程管理问题,一直是各院校教学管理的难点。

1 高职院校公选课程建设现状

在高校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要求学生修满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已是国外高校普遍实行的教育方式。我国高职院校设置公共选修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公共选修课程管理难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课程开设缺乏统筹管理。大部分公选课开设随意,部分教师为了凑足教学工作量申请开设公选课。公选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名称一般都由开课教师确定,而开课教师则根据上课内容随意确定课程名称。其次,教学质量监控不力。部分教师对选修课授课不重视,上课态度敷衍了事。而学校整体对公选课的管理也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严格的淘汰机制,课程只增不减,不能保证公选课上课质量。

2 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为真实掌握公选课程建设基本情况,更好地了解教师及学生对公选课教学的意见、建议和看法,笔者在学院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针对教师与学生采用两套问卷内容,教师问卷涵盖教师职称、开设公选课目的、上课效果等,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公选课修读目的、学习态度、选课依据、选课偏好、教学评价、管理评价等若干内容。参加调查师生共1223人,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2.1 公选课开设基本情况

笔者收集了近四个学期以来我院所开设公选课的学科分布、教师职称情况,具体见表1、2所示。

由表1可看出,我院开设公选课程门数比较多,基本上能满足全院学生选课需要。学科类别比较均衡,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分布均匀,没有特别偏向开设一类课程。由表2看来,开设公选课教师职称以讲师为主,占开课教师比例百分之五十以上,而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例百分之三十不到,职称普遍偏低。

2.2 学生选修公选课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选课大都存在共性问题。首先,学生选课具有盲目性。63%的学生是因为课程名称吸引人而选择该课程,10%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符合自身学习需要,20%的学生认为容易通过考试是选课的依据,7%的学生则是熟悉任课老师上课方式而选择该课程。由此可看出,学生选课大多数受课程名称影响,而对于课程具体内容并不了解甚至说并不关心。在选课目的项目,65%的学生选择了学分,20%的学生认为拓展知识面是选课目的,10%的学生认为通过公选课认识更多的人,充实人际关系。学生选课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学分成了大多数学生选课的主要动机。

3 加强公选课程建设建议

3.1 精心挑选任课老师

任课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因此应对公选课任课教师制定审查机制。对于公选课的开设、过程管理应等同于专业课教学管理,所有公选课程面向全校公开聘讲,择优选取合适的教师担任公选课程主讲老师。严把课程申报关,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简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审核,符合条件才允许开设公选课。同时,要采取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主动参与公选课教学。第一,对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的公选课,学校定期举行观摩教学,并进行奖励,强化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第二,对课程建设有思路、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创新的公选课,学校优先立项教改课题,在课程建设基金和教材出版基金等方面予以倾斜;第三,鼓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开设前沿类课程,通过适当提高课酬奖励系数,其业绩在推荐评选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教学质量优秀奖时予其科研成果同等看待等措施予以落实;第四,将公选课的数量、质量和特色作为系部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

3.2 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公选课开设不能因人开课,要把公选课全面纳入学校教学规划和课程建设体系之中要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由学院统筹管理公选课程。一直以来,我院公选课都由各个专业的老师自行申报,无法形成科学而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提升公选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专设专人或部门管理公选课,包括课程的管理以及相关文件、规章制度的建立,教学任务和目标统一下达。其次,有必要设立专项资金,给予开设公选课程特殊的政策支撑,对部分具备一定基础、受学生欢迎同时得到专家肯定的公选课进行重点建设,争取在较短周期内建成学校优秀课程甚至精品课程。最后,要合理分配各学科课程之间的比例,适当增加艺术类及其它公选课程的数量,通过让学生修读艺术课程提高综合素质。

3.3 加强公选课质量管理

首先,加强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学院应制定相关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在从事公选课教学时,自觉遵守教学纪律,精心组织公选课的课堂教学,认真维护课堂纪律。对缺课或旷课到一定数量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的警告,警告仍不改正者取消其考试资格;教务管理部门组织力量加强对公选课教学的日常秩序检查;督促开课学院做好公选课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表、教案等教学档案的管理;督促落实学校督导和校、院、系三级领导对公选课进行随机听课;通过学生评教,对评价较低的公选课限期整改,对在规定时间内未整改到位的课程坚决予以淘汰;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的教学信息反馈、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公选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严格公选课考核要求。公选课考试出卷、考试纪律以及成绩评定,都必须严格审核要求,防止随意的以开卷考、免试、论文、报告等形式作为课程考核方式,真正提高取得公选课学分的难度,维护公选课质量。要积极推动考试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提倡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平时采用读书心得、调查报告等作为平时考核成绩,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必须加强公选课质量管理,多方面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公选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实现公选课目的。

3.4 学生选课指导

对于学生选课普遍具有盲目性的问题,应采取措施给予学生良性引导。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可以制定公选课选课指导书,对拟开课程的性质、内容和特点、主讲教师基本情况、考核方式要求等简要介绍,于选课前两周发布给学生,供学生参考。也可建立公选课网站对拟开的全部课程进行介绍,并允许开课教师对课程作一定宣传,学生也可通过该网站反映有关信息,提出有关建议或意见,使学生全面了解各门课程。此外,对于我院一直存在的选课时网络堵塞现象,应改进选课流程。为避免先选先得导致学生选课时间过于集中而出现的网络堵塞现象,实行不同年级学生错时选课办法,即将公选课名额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不同年级,不同年级学生选课时间予以错开,这样既可避免集中选课导致的选课系统瘫痪问题,又能保证不同年级学生选课机会的公平性。

总之,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清公选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将公选课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构成,不断提高公选课地位,保证公选课教学质量,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松.高校公选课现状、问题及应对分析——以广东技术示范学院为样本[J].广东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10(5).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8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 同等的学生在同一班级, 或在不同的班级, 学习结果会出现差异, 甚至出现两极化。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更大化的接受课堂教育, 平等的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教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理应以质量和效益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然而, 目前的有效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1) 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主要表现在, 目标过大, 过空, 不够具体和明确。因此也就导致教学的随意性, 以及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模糊不清。2) 教学方法乱用。有的教师为了迎合有效教学, 完全放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现代的教学法不管适不适合, 一味的生搬硬套。这样虽然看上去形式新颖, 但实际由于过于形式化, 而效率低下。3) 多媒体“满堂灌”。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花样”, 而过多的追求课件的美感, 结果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有一些老师课堂内容全部搬到了电脑屏幕上, 整节课眼不离显示器, 手不离鼠标、键盘, 成为无章法的机械式“满堂灌”教学模式。4) 课堂活动形式化。在课堂上, 有的教师给学生安排了一些活动, 想体现新课程理念, 体现有效教学, 但由于对活动内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的设计, 而是活动流于形式。还有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指导缺乏, 使学生的谈论, 和交流放任自流。像这种缺乏有效的课堂活动, 表面上似乎气氛热烈,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无效的学习过程。5) 课堂评价不到位。课堂评价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主要体现。然而在现实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讨好学生”———对学生一味的表扬, 没有把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发挥出来。这种一味的表扬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教师没有原则, 学生也会变得麻木不仁。

2 问题分析

之所以有效教学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对有效教学理念理解过于肤浅, 只抓住形式, 而没有从根本上体现有效教学, 也就是只做到了形似, 而未达到神似。2)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只强调课堂所谓的“氛围”, 而缺乏深层次的教学研究, 如知识的导入, 问题的设置, 思维的培养等。3) 教学过程过于机械, 僵硬。这主要是因为, 对一些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生搬硬套, 不能灵活运用所导致的。

大多数老师会出现这些问题, 主要在于对一些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理解不过细致, 过于表面。以英语课目为例, 大家都知道课堂对学生的提问可以首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注意力。再如, 在阅读教学中, 只是让学生去读, 然后翻译对答案。而忽视了, 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探讨, 以及不同题目的考察信息提出方法的引导。因此, 要是有效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继而达到“神似”, 英语微技能的了解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3 英语微技能的理解

英语技能可惜分为三层:1) 基本技能,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 说, 读, 写, 译。2) 次技能, 如阅读理解当中的, 快读, 略读, 寻读。3) 微技能, 如阅读理解当中细节问题的做题方法, 中心大意及主题题目的解决和处理办法等。所谓微技能是学习各个环节当中所要用到的更加细化, 更加有针对性的学习技能。而教学不能真正的有效化的主要原应就在于绝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到位, 对于各个环节的一些微技能掌握缺乏。而现行的英语课堂微技能可大概分为以下几大类:1) 导人技能;2) 操练技能;3) 练习技能;4) 提问技能;5) 变化技能;6) 设计、组织课堂活动技能;7) 板书板画技能;8) 强化技能;9) 结束技能。

笔者认为一个教师要有所进步和成长, 要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就要加强自身对课堂教学微观技术的的学习和优化。

4 提高微技能, 把有效教学落在实处

1) 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作为教师, 我们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所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活生生的学生, 我们所从事的活动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 我们不能一味的坐吃山空, 吃老本。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从理论, 和实践中学习, 总结经验教训。多钻研, 多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时代落下。英语微技能的运用和掌握要远比其基本技能和次技能复杂。各种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应该是灵活变化的, 不能机械照搬, “看猫画虎”。多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使自己不断的进步。因此要多下工夫, 把理论练习到实践。

2) 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如果缺了学生参与, 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意义的。因此, 课堂任何环节的设计, 以及微技能的应用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只有根据学生的原有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的课才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以高中英语课堂活动设计为例, 对于基础好的班级, 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 可以“自学, 探究”模式, 对于较难的知识, 可以采用“讨论, 设问”的模式。

3) 认真分析教材, 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教材是死的, 但是教师是活的, 是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对于不同的教学能容, 教师应该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突破口。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去设计, 并选取相对应的一些微技能。比如导课, 对于学生熟悉的话题, 可以直接导入, 以提问, 讨论的方式都可以。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话题, 应选取角度导入,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可以有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导入。

5 结束语

英语教学中微技能的运用可以使英语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过于表面, 它对于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各种微技能的运用, 不仅可以使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鹦鹉学舌”可以变成“自学成才, 有所创造”, 最终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实施有效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则课堂上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 以及学习技巧和方法进而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而微技能教学则在这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过于流于形式, 学生一节课无所获的弊端。因此,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多研究一些微技能,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是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有效教学误区,微技能,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月玲.高中英语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9.

[2]章年卿.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课堂调控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8.

[3]安凤岐.高中英语阅读微技能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9

一是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在认识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观念的变化, 工人的社会地位持续下降, 人们对技术工人的认识存有偏见, 通常将技术工人排斥在人才之外;收入方面, 因为技术工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而制造业平均工资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工资, 收入不高成为技术工人的标签之一;政治方面, 由于企业和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日渐提高, 导致学历普遍不高的技术工人难以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二是职业教育体系支撑产业不够。打造优秀技术工人队伍离不开合理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撑。职业教育主要服务于产业发展, 而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与产业结合不足, 重理论, 轻实践, 且不能很好地符合产业发展趋势, 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技能水平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与社会需求不符。另外, 职业教育学校的管理、专业的设置多受制于行政决策, 不能很好地顺应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三是职业教育人才生涯规划不足。目前的职业教育仅以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 在专业课程前期设计、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学业完成的考核与技术评定、就业指导与推荐、再学习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与配套设计, 没有考虑将职业教育对象作为技术人才而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导致很多中职生或高职生在工作岗位上缺乏上升的空间, 在学业学习上难以继续攻读更高学位, 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和社会的认同。

总之, 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第一生产力, 建设工业强国离不开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技术工人队伍培养需要加速职业教育体系转型发展, 从社会、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着手。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技术工人地位

将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提升到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政府应从战略层面推动技术工人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充分调研、积极创新,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改进并完善相关政策, 指导帮助各地区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加快统一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 缩小不同群体的待遇差距;通过强化职业资格准入, 将收入与职业资格挂钩, 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收入, 激发年轻人, 特别是新一代年轻农民工学习技能的热情。

提高技术工人的政治地位, 塑造良好的技术工人队伍成长环境。通过舆论宣传倡导科学的人才观, 创新观念与体制,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格局, 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把“建设人人有技能的社会”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加快职业教育体系转型, 改变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地位, 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持续有效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中国现有近2 500所高等院校, 改革完成后, 将有1 600-1 700多所学校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培养方向转型。同时, 在培养模式上, 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 强化专业,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调整的重点对象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此一来, 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

三、面向职业教育人才成长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10

2016年3月, 苏州久保田联合盐城农机集团和合肥中惠公司2家经销商, 与当地农机管理部门共同举办了2次技能竞赛活动, 竞赛由久保田下属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基层服务网点及农机合作社售后服务人员参加, 活动按照赛前培训、预赛和决赛3个环节推进。

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原则, 贯彻“以赛带练”的竞赛理念, 在赛前培训环节, 由承办单位实施赛前培训动员, 对参训人员提出要求及目标, 由苏州久保田专职讲师承担培训课程, 并对学员实施每日点名、每日课后作业布置和每日提问, 将培训表现纳入预赛成绩, 确保了赛前培训的效果。决赛环节由苏州久保田负责命题并实施故障设置, 由当地农机管理部门、专业院校专家负责裁判评价, 进一步体现了竞赛的公平和公正性。

2016年3月24日, 由盐城农机集团公司主办, 苏州久保田协办的第一届盐城农机集团久保田农机服务技能竞赛在江苏盐城成功举办。经过赛前培训、预赛的理论和实践考核等, 6名选手进入了以久保田PRO688Q-G收割机综合故障排除的决赛, 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 盐城农机集团服务人员高峰夺得竞赛一等奖。

2016年3月31日, 由安徽省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主办, 苏州久保田公司协办的久保田安徽区域经销商维修培训及技能竞赛在合肥中惠公司成功举办, 合肥中惠公司及下属11家二级代理店及多家基层网点共33名服务人员参赛, 本次竞赛结合农机修理工高级资格实施预赛考核, 共有19名服务人员取得高级修理工资格, 4名服务人员取得中级修理工资格, 并根据赛前培训、预赛理论和预赛实践成绩的综合评价, 确定了6名选手进入了久保田PRO588I-G收割机综合故障排除的决赛, 合肥中惠的张争业夺得竞赛一等奖。

结合竞赛活动, 同时举办了久保田零部件的展示活动, 通过各类零部件的展示、专业部品人员的现场介绍、部品相关知识的有奖问答等环节, 参观竞赛的嘉宾们在观摩竞赛的同时, 也对久保田纯正部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技能大赛 汽修专业 教学改革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不仅是对参赛选手技能的考核,更是对职业学校办学方式、课程模式、教学成效的评判。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了解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岗位标准和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汽修专业应用性强、技能要求高,开展好技能大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而且能极大推进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一、如何开展好汽修专业技能大赛

自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以来,笔者学院汽修专业非常重视技能大赛,并在市级赛、省级赛、国家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结合学院的具体做法,笔者谈谈如何做好汽修专业技能大赛的组织实施。

1.精心设置比赛项目

通过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国家大赛的项日设置,精心挑选了汽车二级维护、发动机故障诊断等10个比赛项目。每个项目的作业标准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和国家标准来确定,凸显了比赛项目的实用性和规范化。

2.全员参与,以赛促学

汽修专业所有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特长选报其中一项比赛项目,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专项练习。每年4月份举办校级技能比赛,全方位展示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与兄弟院校和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

3.层层选拔,逐级提高

在校级比赛中表现优异的选手,推荐参加市级比赛,根据比赛要求,由专业教师进行精细化指导,力争取得优异成绩,进而向省级、国家级大赛迈进。

二、技能大赛对推进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开展技能大赛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化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技能大赛对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技能大赛引领教学内容的更新

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源于企业实际作业项目,反映了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这为确定汽修专业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明确方向。要适应企业工作需要,必须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密切结合汽修专业新知识新技术,选取适合实际工作需要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企业实际作业项目,教学要求按照企业岗位标准来制定。企业需要什么,教学内容就安排什么,岗位标准是什么,教学要求就要达到相应标准,真正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理论教学,对实践能力训练不足,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技能大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际维修保养项目,例如汽车_级维护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汽车160项检查,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备赛过程中,项目教学法被证明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钻研专业技术,做中教、做中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由灌输式向探究式的转变。

3.技能大赛倒逼专业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强技能操作偏弱的现象,影响了一体化教学水平的提高。技能大赛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才能指导学生完成比赛项目。利用大赛的倒逼机制,专业教师主动加强技能训练,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和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技能大赛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由于学校和企业供需错位,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广度和深度不够。技能大赛搭建了校企交流合作的平台,竞赛项目参照企业工作项目,备赛过程邀请企业专家指导,竞赛过程邀请企业员工同场竞技,竞赛成果展示邀请企业领导观摩。技能大赛的过程同时也是校企之间增进交流、加深合作的过程,通过技能大赛,企业了解了学校的培养质量和学生的技能水平,改变了以往的认识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通过技能大赛的影响力,笔者学院汽修专业与润华集团、鸿发集团、世通集团等20家汽车维修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项岗实习、教师培训、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小结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 篇1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教学,积极性

中职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的目的是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但是在长时间的学习中,这个大目标显得有些游离,很多学生在毕业的那一瞬间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无法对自己的日常学习产生长远的规划。而计算机技能大赛的形式,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长期保持学习热情,有目标地前进;另一方面,也是高手过招的一个过程,能够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能够将其影响力铺展开,涉及更多的学生群体,就能起到更广泛的教学价值,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一、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对教学的推进作用

(一)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职学生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但是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斗志会逐渐消失。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厌烦,用应付的心态来面对毕业。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能给学生一个认识自我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在比赛中,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转变成对专业的积极性, 这样的热情可以得以保持升华,有利于专业课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二)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习不应做“井底之蛙”,自高自大。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很高,但是走出班级,走出学校,才发现原来有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才。而计算机竞赛活动能够让学生“大开眼界”,看到更多具有实力的选手,抑制自满现象的出现,给自己更大的目标, 也挖掘更深的潜力。中职生在某些程度上,只想找一个好工作, 追求少。而参加这类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年轻人的斗志,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就。

(三)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

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能够让师生透过比赛扩展知识界面, 与时俱进,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启发。对于老师来讲,能够发现更多新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了解时代对计算机的新要求,防止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帮助老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保持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前端。

二、如何提升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对教学的推进力度。

(一)小竞赛,积累大能力

范围比较大或者专业水准比较高的计算机技能大赛组织比较困难,而且消耗时间和人力物力也比较多,所以难以组织多次。但是学生需要这些竞赛的激励,并且把握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方向。因此老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小竞赛,让学生适应这种竞赛氛围,可以是班级内部竞赛,或者是班级与班级,甚至是学校内的小范围竞赛。让学生能时常被这种竞争氛围笼罩,从而积累更大的学习能力。这些小的竞赛可以分散到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 在班内组织计算机技能比赛,选出每一个阶段的优胜者,将其姓名悬挂在教室内或者是走廊里,形成班级内良好的竞争氛围。而且每个阶段的测试,也能让学生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 及时调整学习心态,用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挑战。

(二)分析竞赛内容,展示竞赛成果

参与竞赛的学生应该是在计算机技能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有更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榜样。 老师将其竞赛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展示,让这些参赛者介绍操作过程,能够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聚焦更多的学习精力,发挥竞赛的最大意义。其他同学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如同自己参赛一般。在比赛结束之后,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参赛过程。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参赛的结果,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出现了问题,哪里又是自己的优势。然后针对错误提出高效的补救方案,让他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短板的弥补中,从而使学习更加一体化,这也就深化了竞赛的意义。展示参赛的成果,一方面成为这些参赛者的成绩资本,另一方面也是其他同学的学习动力,可以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些成绩也可以作为学生成长档案的内容之一,以此作为学习阅历的积累,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学校之间的合作竞赛,开拓学生眼界

强者是遇强则强,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踏入社会,面对的竞争来自各个方面,而且还有比自己更有经验的工作者,所以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就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有应对挑战和承接失败的能力。实现学校之间的合作竞赛,能给学生寻找更多更强的选手,让他们知道自己还需要更加努力。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对彼此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从比赛形式到比赛意义上都对教学有推进作用,不仅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带动了竞争氛围,让大家能够提升能力,应对未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军锋,王玲.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推进教学改革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2]黄英.技能大赛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3).

上一篇:有机-无机杂化整体柱下一篇:分布式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