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技能人才(通用12篇)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1
一、引言
地理信息科学 (GIS) 是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学科, 是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测绘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 它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征。目前我国有上百所高校开设该专业, 其中一级学科主要有地理学、测绘学和计算机科学, 同时很多相关的理学、工学、农学、林学等, 甚至经济、文学等社会科学, 也都开办了GIS专业或类似专业和课程。[1]这些设置在不同一级学科下的专业都依托自己的专业背景制定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培养方案。这使得GIS的高等教育变得错综复杂, 如何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滨州学院是2004年升本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GIS专业是依托地理科学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 在这种形式下, 就必须要进行教育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三个面向”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 所以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就要在实践上多下功夫。
二、GIS专业知识体系、素质特征分析
实践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 是由特定的培养目标下一系列的培养规格与要求的体现。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都是在不同的专业背景下设立的, 各个学校都有鲜明的特色。滨州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在地理科学专业基础上开设的, 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必须在知识体系与素质要求上进行重新定位。
学院将专业培养的规格与要求分为三个大类:知识规格与要求, 能力规格与要求, 基本素质规格与要求。在知识体系上, 要求掌握数学, 计算机、物理等基础课程, 地理学、GIS、测绘学、遥感等专业课程;在能力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汉语、英语表达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 查阅科技文献能力;在基本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人生观、世界观、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三、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
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不能是各种课程的罗列,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对实践体系的构建中, 应当遵循完整性、开放性、科学性、适用性的原则。完整性是要求体现所有对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要求的训练环节;开放性要求实践环节的设立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从基本技能的训练到前沿知识的获取;科学性要求实践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运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适用性是既要体现先进性又要切实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工作有方案更有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实践教学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和所有课程形成有机整体, 所以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整个专业设置的课程类别与结构。滨州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课程类别与结构设置如下:共有六个一级类, 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素质拓展模块。实践技能培养体系是由课程实验、独立实验课、实践周和素质拓展组成, 这几个部分分别设置在课程体系中, 由基础到综合, 由课内到课外, 由验证到创新, 由知识转化为技能最终形成素质。具体的设置如下:在公共必修课中重点突出的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训练, 将大学英语视听说作为独立的实践课程, 共有64学时, 课程设置在前四个学期。公共选修课程, 虽然没有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实践的比重, 但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各类实践课程, 特别是与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的课程, 通过两年的运行, 大部分学生都通过公共选修课进行了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三维建模等实践课程的训练。专业课是整个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基础部分, 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中“厚基础”的体现, 特别强调与理论的互相补充作用。这部分实践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随堂实验和独立实验课。随堂实验一般在地理类课程、计算机课程和部分地信课程;独立实验课主要是GIS实验、遥感实验、测量学实验等需要大量基础训练的课程。专业选修课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的延伸与某一个领域的深化, 这部分课程的实践主要是随堂实验。内容为制图实验、开发、遥感地学分析。教学体系中的第五个模块是实践课程, 也是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核心, 整个教学计划中, 设置了32学分, 占到了总学分的15.9%, 本教学环节起到综合训练的作用, 将各个随堂实验、独立实验课的成果提升, 结合专业真实环境来设置实践课程。这个模块设置为三个小模块, 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基础实践主要是全校统一的实践内容:军政训练与入学教育、生产劳动和毕业教育;专业实践是测量实习周、生产见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综合实践是整个实践环节的提升阶段, 由GIS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组成。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 课堂内容相对陈旧、知识与行业需要之间相对滞后, 如何在目前的教学中, 减少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让学生接触到行业的前沿知识、敏锐的把握市场需求是培养方案制定的一个重点, 同时更是一个难点。让学生接触前沿, 能增加对专业的全面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只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 需要将教学延伸到课外, 滨州学院为此设置第六个实践教学模版———素质拓展模块。素质拓展一般在高校中定位为素质拓展训练, 以一些具体的野外训练项目为依托来体现“克服困难, 挑战自我”的核心思想。作为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一部分, 滨州学院对素质拓展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以课外实践为载体, 创新为目标,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课外实践的载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参加学术报告、参与学术研究、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参加各类艺术和体育活动、参与助教和助管工作。
四、结语
新制定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于2011年8月份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效果良好。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滨州学院又做了一些完善性的、重要的工作。首先就是精炼随堂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 突出其基础作用, 又能与综合性相衔接;第二是整合综合性课程, 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与目标, 同时加入教师科研成果;第三是对素质拓展模块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 保证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又能让大部分学生完成此学分;第四是提供教师接触行业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摘要: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 GIS专业的特点、知识结构体系、素质特征, 滨州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以完整性、开放性、科学性、适用性为原则, 设置以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必须课、素质拓展为框架构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GIS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金鑫, 孙喜梅, 周振红.GIS专业一体化创新实践平台体系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104 (4) :126-130.
[2]陈优良, 王兆茹, 邹凤琼.以需求为导向的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地理空间信息, 2010, 8 (3) :141-143.
[3]柳林, 李万武.市场需求导向的GIS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测绘科学, 2011, 36 (1) :232-234.
[4]李满春, 戴崴巍, 赵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 2004, 20 (2) :26-29.
[5]袁铭, 连达军, 严勇.GIS专业实践性教学流程设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9, 32 (1) :22-24.
[6]窦长娥, 刘付程.GIS专业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 (4) :168-172.
[7]田雨, 卢秀山.GIS专业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构建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 2008, 33 (6) :46-47.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2
实践双证融合模式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
高职教育要实现高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简要阐述了“双证融合”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并介绍了学院开展该模式的主要做法和实施成效.
作 者:贾文胜 周小海 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 双证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3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块教学;技能型人才
一、改革背景
2009年10月人社部主办的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并发文《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常州、广州等地多次召开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探讨、课程标准开发、工作页编写会议。2010年10月在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正式启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
二、改革目的
一体化教学是指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做合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场地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是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有关技能训练的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一体化教室中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
1.改革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教学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如下图):
■
2.改革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教学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一体化工作页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要实施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因此,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理论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让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
四、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点班运行情况
2013年9月,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在部分班级开始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一改传统的做法,按典型工作任务提取了模具制图与测绘、模具钳工和模具机加工、模具数控加工、模具综合实训五大模块。教学组织方面以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并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并实施工作计划→实施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工作成果评价的过程进行。通过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点,改变以往理论式教学让学生“昏昏欲睡、玩手机、逃课”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手段与模式,由单向灌输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使学生处于学习主导地位,明显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
五、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1.教师普通认同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体现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职业教学模式和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教师普遍认同。
2.教科研硕果累累
完成市级一体化课题4个、省级课题2个、国家级课题2个;出版一体化教材8本;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参加第四届、第五届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科技成果已经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3.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成果初见成效。尤其是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及工作页编写、教学组织与课堂规范、成绩考核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
4.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显著提高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试点班的运行情况表明: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富有激情和创造性了,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且富有乐趣了,学生和教师的作品更有代表性了。
六、模块式教学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1.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大多中青年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更缺乏企业一线生产经验,而原先来自企业的实习教师大多面临退休,单纯的理论或实习教师很难承担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重任。
2.必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课程已经基本脱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联系企业实际,将企业生产工艺转化为学校课程,目前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3.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
一体化教学需要数量足够的设备,与企业生产对接则需要运用现代企业已经在用的先进设备进行教学。无论从哪个层面,设备的配备都是一个先决条件,这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稳定来源却无法得到保证。目前只有一条途径,即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请求企业将设备以某种形式赠予学校用于教学,至于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则是中职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摘 要: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社部大力推行的,也是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其主要强调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校本教材等配套设施的全面改革。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块教学;技能型人才
一、改革背景
2009年10月人社部主办的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并发文《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常州、广州等地多次召开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探讨、课程标准开发、工作页编写会议。2010年10月在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正式启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
二、改革目的
一体化教学是指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做合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场地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是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有关技能训练的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一体化教室中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
1.改革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教学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如下图):
■
2.改革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教学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一体化工作页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要实施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因此,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理论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让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
四、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点班运行情况
2013年9月,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在部分班级开始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一改传统的做法,按典型工作任务提取了模具制图与测绘、模具钳工和模具机加工、模具数控加工、模具综合实训五大模块。教学组织方面以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并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并实施工作计划→实施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工作成果评价的过程进行。通过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点,改变以往理论式教学让学生“昏昏欲睡、玩手机、逃课”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手段与模式,由单向灌输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使学生处于学习主导地位,明显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
五、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1.教师普通认同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体现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职业教学模式和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教师普遍认同。
2.教科研硕果累累
完成市级一体化课题4个、省级课题2个、国家级课题2个;出版一体化教材8本;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参加第四届、第五届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科技成果已经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3.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成果初见成效。尤其是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及工作页编写、教学组织与课堂规范、成绩考核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
4.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显著提高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试点班的运行情况表明: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富有激情和创造性了,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且富有乐趣了,学生和教师的作品更有代表性了。
六、模块式教学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1.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大多中青年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更缺乏企业一线生产经验,而原先来自企业的实习教师大多面临退休,单纯的理论或实习教师很难承担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重任。
2.必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课程已经基本脱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联系企业实际,将企业生产工艺转化为学校课程,目前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3.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
一体化教学需要数量足够的设备,与企业生产对接则需要运用现代企业已经在用的先进设备进行教学。无论从哪个层面,设备的配备都是一个先决条件,这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稳定来源却无法得到保证。目前只有一条途径,即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请求企业将设备以某种形式赠予学校用于教学,至于如何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则是中职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摘 要: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是人社部大力推行的,也是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其主要强调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校本教材等配套设施的全面改革。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块教学;技能型人才
一、改革背景
2009年10月人社部主办的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并发文《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常州、广州等地多次召开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探讨、课程标准开发、工作页编写会议。2010年10月在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正式启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
二、改革目的
一体化教学是指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做合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场地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是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有关技能训练的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一体化教室中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
1.改革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教学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如下图):
■
2.改革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教学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一体化工作页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要实施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因此,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下大气力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理论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让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
四、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点班运行情况
2013年9月,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在部分班级开始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一改传统的做法,按典型工作任务提取了模具制图与测绘、模具钳工和模具机加工、模具数控加工、模具综合实训五大模块。教学组织方面以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并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并实施工作计划→实施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工作成果评价的过程进行。通过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点,改变以往理论式教学让学生“昏昏欲睡、玩手机、逃课”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传统的一支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手段与模式,由单向灌输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使学生处于学习主导地位,明显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
五、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1.教师普通认同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体现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职业教学模式和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教师普遍认同。
2.教科研硕果累累
完成市级一体化课题4个、省级课题2个、国家级课题2个;出版一体化教材8本;发表专业论文40多篇,参加第四届、第五届市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科技成果已经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3.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通过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成果初见成效。尤其是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计划编写、教案及工作页编写、教学组织与课堂规范、成绩考核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实际性的成果。
4.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显著提高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试点班的运行情况表明: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富有激情和创造性了,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且富有乐趣了,学生和教师的作品更有代表性了。
六、模块式教学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1.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大多中青年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更缺乏企业一线生产经验,而原先来自企业的实习教师大多面临退休,单纯的理论或实习教师很难承担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重任。
2.必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课程已经基本脱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联系企业实际,将企业生产工艺转化为学校课程,目前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3.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4
在2007年我们参加了全国大赛, 预赛举办了两个轮回, 我校最终囊括了四个项目的全部9个参赛资格。6月份在重庆举办的全国3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计划单列市的几百名选手的比赛中, 我校以第一名对全国的不利情况下获得2金, 1银, 6铜的可喜成绩, 与广东、宁波并列奖牌总数第一名, 其中徐春庭同学在多媒体比赛中获得全国第一。
从2003年至今, 我们参加市级以上比赛已有7次, 获奖选手达98人次, 荣获一等奖选手 (包括金奖、第一名) 达32人次。
优异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 我们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教训,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大量的实践, 最终取得了培训比赛的宝贵经验, 下面我谈几点体验与大家共勉。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比赛, 积极督查指导
校长亲自挂帅主持每次比赛的动员工作, 召开专项工作会议, 动员、安排、检查、督导, 使全校每一位教职工和学生都投入到大赛中来, 上下齐心, 全力以赴。
我校每年都举办“学校技能文化节”。重奖获得好成绩的学生, 以此推动教育教学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组建比赛领导小组, 制定比赛计划
1. 每次接到比赛任务, 学校便召开干部会议, 组建比赛领导小组, 以此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
2. 制定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 每天干什么都要详实、可操作。
3. 实施奖励机制, 分别确定指导教师奖和学生奖励规定。
实施奖励既要有物质奖励也要有精神奖励, 奖励资金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 要适中。
例如学校制定的奖励分6个等级, 最高3000元, 最低500元。
三、加强指导教师培训, 提高比赛指导技能, 在做中教
1. 要为指导教师备好所需的各种设备, 例如电脑、软件、网络设备等。
为指导教师解决好后顾之忧, 把他们的工作、生活安排好。
2. 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在一起, 同吃同学
习, 有条件的最好同住, 全面了解学生的一切, 学生的喜怒哀乐都要掌握于心, 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任何问题。
3.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参与到比赛中来。
学校的设备和教师都会有局限性, 因此一定要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配合学校, 把与比赛相近的设备提供给学校, 把企业技术娴熟的工作人员派到学校, 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其实, 这也是培养老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一个好时机。
4. 要经常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走进学
生的心理, 去关心学生的学习、技术、家庭、身体、喜好等, 与学生做朋友。
5. 要经常和家长沟通, 从侧面了解学生
的一切, 让家长帮助一起关爱学生, 让学生在全方位爱的关注下去训练, 这样的训练效果是非常好的。
6. 教师平时组织训练选题内容一定要有
代表性, 将知识点都要蕴涵在实践操作当中, 教师要反复推敲, 仔细研究, 保质保量的让学生练习, 在做中教, 尽最大努力节省学生的训练时间。
7. 不定期举办训练作品展示, 给学生以鼓励。增强他们训练和比赛的信心。
8. 及时掌握信息, 包括技术信息和比赛规则信息。
技术信息一定是最先进的, 是和比赛要求相一致的, 绝不能有半点差错。比赛规则更不能轻视, 要让每名学生熟记于心, 要经常培训。要通过网络和电话多与主办方联系, 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及时更正自己的培训计划。
四、组织学生迎战比赛,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在做中学
1. 严格考勤, 做好资料积累。
学生已练习过的技术资料一定要保留好, 过一段时间要求学生再做一遍, 前后进行对比, 找出进步所在, 鼓励和增加学生的信心, 这对选手的培训是非常有帮助的。
2. 安排学生练习的每一件作品都要认
真点评, 以鼓励为主, 缺点和问题要说得准, 说得及时。在技术上一定要让学生绝对服气, 感觉接受点评每次都有收获, 促进学生期盼着每天的点评。在给每名学生进行点评时, 要让所有学生在旁边观看, 让他们知道作品的优缺点, 学习别人的长处, 改掉自己的不足。
3. 比赛情景训练。
经常制造比赛氛围, 按比赛规定的时间进行训练, 甚至缩短比赛时间训练, 这种训练会使选手适应比赛气氛, 避免临场紧张。无论技能还是比赛经验都要在做中学, 通过实践去体验, 去学习, 这样学习的知识才能记得住,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上。
4. 更换场地和设备训练。
因为在比赛时, 比赛场地是未知的, 设备也不是自己使熟的, 必须提前训练, 熟悉场地和不同的设备, 锻炼选手的适应能力。
5. 要定期召开比赛选手座谈会, 听取学
生的学习体会和今后的打算, 教师不要主观决定, 把自己的所有计划都强压给学生, 这样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训练效果是不好的。
6. 故意制造故障, 锻炼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
比赛现场千变万化, 不一定能遇到什么情况, 必须训练学生在特殊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质。
7. 团体项目要培训学生的团结、配合、
协商的能力, 要顾全大局, 不要耍个人英雄主义, 不急不躁, 努力发挥出每个人的优点。在展示个人风采的同时, 更加突出职业道德与协作精神。
8. 保持一个良好平和的心态去参加比赛, 发扬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的原则去参赛。
指导教师在学生进入考场前, 不要和他们说比赛的事, 尽量避开比赛的话题, 说些轻松愉快的事情, 转移选手的注意力, 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紧张心理。
以上这些经验不是独立的, 要相互结合, 互相渗透, 环环相扣, 把握火候。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紧张的氛围中进行训练。
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事, 用爱去关注每位学生, 就一定能培养出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选手, 也一定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有用人才。
摘要:计算机比赛的培训只有在做中教才能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学生只有在做中学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真谛,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到真正实用的本领。
技能人才名单 篇5
周咏渠 陈炎强 陈庆安
潘秋花(女)谭柳仙(女)文权仔 郑达聪 徐文佳 冯红卫
朱利均 徐旭松 易知峰 胥爱存 冯庆诗
王莉宁(女)曾健祥 范建石 丁先锋 广州市盾建地下工程有限公司副机长 广州海鸥卫浴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班长 广州市第二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教师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花圈部班长 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检验中心技术员 广州广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钳工
广州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南沙厂区设备维修中心仪表主管
广州工程总承包集团有限公司造价主任 广州广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科长 广州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安全主任 广州永联钢结构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广州造船厂有限公司装配班长
广州市广利船舶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电工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组长 广州广爱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股长 广州怡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领班
敖是义 广州医学院实习科长
阳春梅(女)广州市人杰彩印厂财务经理 曾波前 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仓管员
王宇萱(女)广州市新蓝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行政人事经理 沈文娟(女)彭登兵
高志英(女)宋远红(女)庞 毅
王美香(女)李 玲(女)李秀红(女)陈春果(女)蔡 军
刘 丽(女)吕 丹(女)刘作辉 王玉平廖志向
聂杰容(女)曾才星
广州市新蓝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客服主管
广州市喜洋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州市非谱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人事经理 广东国讯电信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劳资专员 广东新南方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助理
广州市越秀区思媛幼儿园出纳
广州市鲲跃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人事专员 广州市越秀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针灸推拿医师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护师 广州华新商贸有限公司物流总监
广州臻钰美容连锁机构副店长
广州市海王星辰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技术员
广州市光大花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维修副班长
广州市荔湾区大华酒楼会计 广州市电车公司线长 周晃祥 广州市电车公司部门主任
陆 莹(女)广州市航讯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业务员 刘 兵 欧祖飞 广州市航讯船舶管理有限公司部门主管 广州市西关世家园林酒家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
符春红(女)黄 思(女)林仕灵(女)刘国清 刘思巍 文书法 梁炳生 陈 伟
唐春艳(女)印立松 高永进
高 丹(女)陈斯健
郭海霞(女)赖伟南 刘保军 刘杰雄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会计 广州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人事经理 广东新金山置业有限公司经理 广州汇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 广东邮电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机楼主管 广州市天河区红十字会医院 主治医师 广州市银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电工 广州市湘龙广告装饰有限公司 总经理
广州市戴丝玉内衣有限公司人事部主管 广州市耀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广州市竞宇房地产按揭代理有限公司副主任
广州金日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副课长 广州奥桑味精食品有限公司汽车驾驶与维修员
广州鸿粤星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配件主管 广东欧派家居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管理员 广州骏泽电梯工程有限公司电梯安装部长 广东阅海轩图书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罗军华 马 志 荣永辉 谭 斐 吴 杰
钟趣丽(女)陈冬梅(女)王汉松 钟伟锋 别少敏 陈保华
谭凯怡(女)卓 艳
蔡舜凤(女)唐辉明
范丽平(女)谢培如(女)钟惠才 董华贵 赖日清
广东欧派家居集团有限公司人事培训主管 广州万宝集团压缩机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广州市白云泵业集团有限公司部长 广州市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职员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广州市公路管理局北城分局打字员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专业教师 广州市银裕彩印有限公司经理 广州市银裕彩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处处长 广州市好迪化妆品有限公司技术主管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管理员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科员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石化服务厅)营销代表
连州丰辉社会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技术部经理广州群英精密橡塑有限公司人事助理 广州宏港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教师 富田-日捆储运(广州)有限公司系长 广州精工技术有限公司高级技术员 广州石油机械厂数控车工组长
彭林凤(女)广州文华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徐新汉 广州市番禺裕丰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梁国梅(女)广州六福首饰有限公司中级分石员 谢景夏 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 邹 业 刘汉胜 王学银 林宏平
何蓉蓉(女)张松伟 李志武 颜纯青 罗红尾 杜志清 罗奕波 蔡炯绚 幸耿鹏 陈双明
陈惠敏(女)彭文科
赵秋丽(女)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大修队维修班长 广州市韦士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管理部经理 广州立白(番禺)有限公司安环健科经理 广东精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副部长
广州科盛隆纸箱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物控部主任 广州骏发电气有限公司工艺员
广州市番禺区胜美达旧水坑电子厂经理 广州市天鹰精密工具有限公司数控工程师 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焊接技师 广州广日物流有限公司营运部部长 广州富菱达电梯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 广州五羊摩托有限公司生产工艺技术员 番禺区石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广州市番禺永华家具有限公司技术开发课课长
番禺区石碁镇石碁中心幼儿园 教研组长 广州市番禺疗养院医师
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大客户商务经理 巫 静(女)广州市番禺裕丰钢铁有限公司财务 高洪升 陈浩章 黄开林 广州星河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副组长 广州市科尔海悦酒店有限公司总监
王艳梅(女)刘 胜 吴 斌 肖 罡
陈幼琴(女)彭敏兰(女)孔道华 胡克田 刘平平何春宪 李启华 杨 勇 李文德 雍全兵 史 彬 白庆权
广州大学城一卡通有限公司部门经理 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次长
万信达(广州)科技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工程师
广州市鸿日塑胶五金有限公司 财务经理 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技能员 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班长
广州市京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 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员工
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工程主管 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会计 钢光(番禺)喇叭制品有限公司机电部主管 三菱重工东方燃气轮机(广州)有限公司工段长 三菱重工东方燃气轮机(广州)有限公司班组长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中国)有限公司生产主管 沙多玛(广州)化学有限公司污水处理高级技术员 李彩红(女)广州科莱瑞迪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产品技术专员 骆晓静(女)广州麦芽有限公司检验工程师 吴艳峰 广州恒星冷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
袁琰榕(女)广州天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内务经理 黄北林
陈德升 胡记权 吴 科 吴建龙 杨龙周 付兴红
蒋海荣(女)叶子贵
陈 锋(女 徐院平古广群 雷建辉 李向锋
夏 燕(女)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通工程安装有限公司工程主管
广州长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东海橡塑(广州)有限公司生产技术科科长 广州太平洋马口铁有限公司技师 广州宝洁有限公司新项目启动负责人 联众(广州)不锈钢有限公司课长 箭牌糖果(中国)有限公司工长
广州恒雅空调工程有限公司经理 三菱电机(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人资课系长
豪雅(广州)光学有限公司工程师 广州敏惠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线长
威莱(广州)日用品有限公司高级工程主管
广汽日野汽车有限公司班长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开发室主任
广州松铃工业有限公司配套员 黄景超 莫菊红 罗小华 詹永明 李亚军
刘奇艳(女)何金好(女)张湘斌
龚素琴(女)谢利喜
广州丰力橡胶轮胎有限公司变电站站长 广州丰力橡胶轮胎有限公司班长
广州逸泉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中餐厨师长 广州盛盈气体有限公司经理
增城市运豪五金塑料有限公司副经理
广州市行盛安全玻璃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广州增立钢管结构有限公司技术员
广州市荣晋幕墙有限公司经理
广州江河幕墙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经理
广州市钜溢钢管制造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2010广州市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名单
王齐顺(女)广州创越清洁服务有限公司环卫工人 李红岗 广州市地铁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保安队长
罗红霞(女)黄 丽(女)张 蕾(女)陈宏义 邹伟聪
陈盼盼(女)薛 勇 钱 文 曾 彬
陆汉梅(女)戴代进
罗晓鸿(女)王荣生 鄢胜平
邹瑞珍(女)张耀岭 梁文标
陈碧兰(女)广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火场文书 广州快速交通建设有限公司站务组长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游览服务中心热线接线员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科长
广州市广利船舶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船舶电工
广州健民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中药师 广州天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职员 广东胜佳超市有限公司人事经理 海军南海舰队第一招待所销售主管
广州市海珠区金悦皮具厂厂长 海幢街道办事处协管队副队长
广州市电车公司驾驶员 广州立康制衣工业有限公司厂长
广州市竞宇房地产按揭代理有限公司副主任
天河区统计局统计员 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职员 广东瑞华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人和营销服务中心总经理
蓝雪琴(女)广州德威皮革制品有限公司 环保、健康及安全张国友 周福田
罗伙连(女)吴桂利 刘 磊 詹华斌 薛建涛
彩 花(女)吴锡彬
吴兰华(女)林燕玲(女)郑绍敏
罗芳英(女)韦慧林(女)杨焱磊 林业东
何红梅(女)贾 刚
部经理
广州市摩地服饰实业有限公司财务经理 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
广州市格风服饰有限公司商品专员 广州市白云区永平街城管执法队辅助队员 广州市创冶有色金属线材有限公司车间主任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副中队长 广东金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广州海鸥卫浴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人事科长 番禺区洛浦街道办事处武装部工作人员
番禺区洛浦街道办事处计生办工作人员
广州番禺汽车客运站有限公司服务员 沙湾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劳动保障办事员
广州市番华金银珠宝有限公司人事助理 广州盈信电子有限公司番禺制造厂生产主任
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
广州广日物流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长
广州绿北洋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课长 广州市威柏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经理 张满球 张水清 魏文才 林明京
屈雪晴(女)刘旭歌(女)岳凯 贺洪跃
刘 蓉(女)余添强 赖育芳
广州科苑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业务经理 广州市花都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所保洁工 广州珠江牛奶有限公司兽医
建滔(番禺南沙)石化有限公司工艺工程师
广州保税区雅兰国际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课长
广州麦芽有限公司出口营销业务主任 广州日华化学有限公司副厂长
广州太平洋马口铁有限公司总理办科员 广州丰力橡胶轮胎有限公司组长
增城市运豪五金塑料有限公司运作副总监
2010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先进集体
名单
索尼电子华南有限公司 广州文化假日酒店 广州市公安局户政处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 广州市番禺区厂商会
广州市建筑机械施工有限公司 广东华隧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樱泰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从化市民乐劳务有限公司 广州市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银农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广州绿北洋皮革制品有限公司 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广州麦芽有限公司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专升本 应用型大学
当前,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选拔优秀高职学生进入本科学习是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受到了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及社会的欢迎,高职“专升本”制度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坚持高职培养目标,完善“专升本”选拔方式,解决好“专升本”现行制度中存在的知识结构衔接不畅,既坚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属性,又能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现行高职“专升本”的问题
笔者作为高等职业学院系部学生管理负责人,近十年来连续不断地组织和参与了本系学生一年一度的专升本推荐和报考工作,对国家“专升本”政策有理解,对高职“专升本”制度的积极做用认同。可以感觉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对待该项工作的态度都很积极,我系不少学生入学不久,就把专升本当做第二次高考,每一年都有近百分之十五左右的毕业生实现专升本的愿望,从报考的院校无论是二本还是三本学校几乎全是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专业似乎对口可课程设置几乎完全是理论课程,根据升本后学生反映的情况,进入大学后没有单独编班,都是直接进入大三学习,?高职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因专业招生人数很少只能插班上课,知识结构衔接的不畅、课程体系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等,让升本后的学生们普遍感到很不适应。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现行的“专升本”制度学生升的是学科教育体系,而不是高一级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教学生导入学术本科和学术硕士,存在着最终会把职业教育变成普通教育预备班的风险。这就意味着专升本以放弃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代价。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范畴,导致了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造成冲击。现行的“专升本”制度虽在客观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影响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性质、改变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可以看出,现行制度是与国家建立完善职教体系的要求,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建设任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相矛盾。
二、高职 “专升本”对接“应用型大学” 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合理路径
要解决高职现行“专升本”存在的问题,就是要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合理路径,就是既要在学历层面提升又要在技能方面提高,又不改变职业教育的方向、不影响职业教育的特色。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职业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打通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间的通道,促使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我认为:实现高职 “专升本”与实施应用性高等教育的主体,“应用型大学”的对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理论研究和科技开发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暴露出缺少专业实践应用知识、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弱点,不能适应培养具有职业化的技艺型、实用型、操作型、管理型高级人才的需要,这也使创建应用型大学成为必然性。
“应用型大学是从事以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并从事相关实用研究的大学”。 应用型大学的基本特征的描述应该是:以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要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端职业教育目的也是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恰恰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其应用性集中体现在,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正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的基本特征。
从教学方法上讲应用型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学科性教学方法与应用性教学方法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应从高职升入的学生。
尽管到目前,我国对“应用型大学”还没有准确的定位, 应用型大学的性质、特征、如何办好应用型大学还需进行系统、实证的进一步研究。但在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成功的先例。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的科技大学网络、中国台湾地,一批由技术学院升格了科技大学等,都可属于“应用型大学”范畴,都是定位于满足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所培养的学生特点明确,深受企业界的欢迎。
国内也有一些教育机构对实用型大学含义、特征、模式、学科与专业、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以及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等诸方面开展不断深入的研究、尝试和大胆的探索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尽管“应用型大学”的生源组成并不是单单来源于专科层次高职学生的“专升本”,但高职“专升本”学生若升入应用型大学,不但保持了职业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又打通了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间的通道,学历层次得到提升,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是从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过渡的直通车。
三、结语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7
1. 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高职应用型技能性人才的迫切性
1.1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
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需要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这样,校企双向参与学生的教学及实习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要。
1.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深化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非常迫切的需要。
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在应用领域内为企业作出贡献,在高职院校同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合作的过程中,为高职院校进一步调动行业、企业力量和资源,为解决职业教育在经费、师资、基地、设备、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开辟道路,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并为高职院校赢得办学生机与活力开辟新路。
1.3 产学研结合是各行各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知识经济年代,几乎所有的知识创新和科学创新都离不开相关的多学科的支持和知识的综合运用[2]。与企业相比,由于高职院校的应用性研究的科研能力要略胜一筹,而目前企业的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在全国有绝对优势、特色鲜明的知名企业、品牌较少,发展后劲不足,因此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与高职院校进行科技合作,因此产学研合作也是各行各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2. 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学研合作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经调查研究显示,全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开展了形式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其中许多院校以协议的形式进行合作,但协议的内容却很笼统,合作尚处于松散状态,双方没有明确具体的职责,流于表面形式,这说明高职院校对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不够,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足够的合作热情。
2.2 高职院校的自身实力不足,服务企业的能力有限。
企业对合作开发科研解决技术问题和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借助高职院校科研能力解决技术难题,但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2.3“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组成目前还是以学历为主线,并非像澳洲和德国的职业培训教师那样一定要有企业背景,因此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还很缺乏,对企业了解不深,对研究题目及工厂生产条件、工艺条件等了解不够,从而产生了研究的科技项目未必是企业所需求的,激发不起企业长期合作的兴趣。
2.4 课程体系不合理影响了校企产学研合作。
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中,存在专业基础课过多,理论偏深、偏难,理论为实践服务,强调在学习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与工作任务联系不够紧密,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果由于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我们培养的高职人才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给校企进一步深度合作造成了困难。
上述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必须针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根据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特点,主动积极地想办法,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高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 加深产学研合作培养高职应用型技能性人才的对策
3.1 要进一步更新产学研合作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性人才,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受场地及人员的限制,不能像国外一些国家职业教育那样全部课程均在实际场地授课,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其内在动力取决于双方的共同需求,也即实现双赢。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应主动站在服务企业的立场上建立多种联系,使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只有当企业在合作中得到益处时,才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参与这种结合。而这一过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要积极参与并努力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3.2 要提高高职院教师自身素质,增强产学研合作的能力。
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是产学研合作的主力。现在的高职院校还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过程,往往导致教师课堂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及知识积极为企业解决难题。因此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平台提高教师的课题开发能力,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改进知识结构,了解企业最新动态,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职称评定及名师评定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重纵向课题轻横向课题的偏向。通过提高教师的产学研合作能力,反过来又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企业及社会服务的能力需求。
3.3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
教师在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能力,首先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让教师既能进入课堂,又能进入工厂,要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现状、企业的现代工艺流程、企业对产业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企业的发展前景,要把自己当成企业一线的技术工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带进课堂,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实现校企深度合作。
3.4 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准备教育,要重视实践内容与专业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技能的深化和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其核心任务是要在任务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按照工作体系的结构来设计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与企业联合进行改革,真正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校企的进一步深度合作。
摘要:实施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企业、产业乃至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但目前仍然存在校企双方尚未真正重视,产学研合作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如何进一步紧密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小勇.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4-56.
[2]李盛青,林辉.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药学类创新人才的思考[J].中医药导报,2007,13(10):107-108.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8
1 实验教学的培养现状
在几年的本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2,3,4]:
( 1) 实验模块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材料类本科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实验技能包含在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模块中。在一些新办本科院校中,基础化学实验模块的建设已较完善,但是最能体现工科特点的专业实验模块才刚刚建立,多数专业课程都只是课堂理论教学,仅有部分课程开设有材料单元操作实验。实验模块体系的这一现状,使得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抽象难懂,同时也难以发挥专业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作用。
( 2) 实验模块之间缺乏相互衔接
三大模块中,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是对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而专业综合实验则是建立在前两大模块基础上体现专业特色的环节,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验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基础化学实验的大纲没有完全围绕材料专业的特色制定,这使得基础化学实验未能与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进行很好的衔接,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只是被动地由老师安排完成一个个实验,却不知做的每一个实验与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什么关系,影响了教学效果。
( 3) 实验课程贯穿时间长
材料类本科生的实验从大一贯穿到大四。当学生进入到毕业论文阶段,要求掌握的实验技能有些已淡忘,不能满足毕业研究的要求,指导教师需要重新训练学生,导致学生进入实验室后一个多月才能独立做实验。而毕业论文实验时间总共才三个月,剩下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此外,对于毕业研究过程中未用到的基本操作,学生需要到新工作岗位上,再温习这些内容,大大延长了就业后的适应期,妨碍了毕业生在新的工作岗位的发展。
( 4) 忽视毕业论文( 设计) 环节
毕业论文( 设计) 作为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全面检验和进一步强化。但毕业论文( 设计) 通常在大四学年才开始,而此时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实习等,投入毕业论文( 设计) 的时间和精力均不足,造成论文质量下降。因此,完善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保证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保质保量地进行,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1) 对实验体系进行模块划分,明确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由基础化学和材料专业教师共同研讨三类模块课程之间的关系,围绕三者重要知识点的互补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制定出实验教学大纲。同时,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材料类专业三大实验模块的主要课程见表1。
( 2) 采用多元化的实验课程考试与考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课程考试或考评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考试考评制度也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总结国内外化学实验课考试方式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公正的实验课程考试考评方法,引导学生由过去的学习、考试型向学习、思考、研究、创新型学生转变。
不同模块实验课程的考试考评方法见表2。基础化学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的考评采取平时成绩与集中考评相结合的方法,集中考评采用实验理论笔试与实验操作考评等多种形式,并且要求实验操作考评后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现场评议,全面测试和提高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专业综合实验成绩评价按实验研究环节进行评价,分为方案设计、实验研究和成果汇报等三部分。
( 3) 增设 “实验技能考核” 环节,制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技能考核大纲”。
针对材料类专业的特点,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前,进行为期2 周的专业实验技能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等。考核采用抽签方式,每人抽取基础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各一个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实验室进行考核,考核教师根据实验情况,给出考核成绩。实验技能考核总成绩为三模块实验考核成绩平均,最后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学生,要重新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毕业论文阶段。
本次专业技能考核在2014 级环境大类( 包括材料专业) 7 个班中实施,总计269 人次,考核范围几乎覆盖了学生学过的与培养材料专业实验技能相关的全部科目。本次考核内容适量,难易程度适中,成绩分布比较合理,完成结果良好。成绩分布状况见表3。
( 4) 重视毕业论文( 设计) 环节的重要性,建立较完善的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毕业论文( 设计) 时间为12 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确定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 设计) 要求按照 “毕业论文( 设计) 实施细则”进行,由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方案、实施论文实验工作等。同时根据 “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规范管理要求”,随时抽查学生论文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 除此之外,在每年度4 月初集中进行论文( 设计) 中期检查,对学生和教师在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建议和纠正,以保证学生毕业论文保质保量地进行。
毕业论文( 设计) 完成后,必须在指导老师签字确认合格并给出指导成绩后,学生才能提交毕业论文( 设计) 申请答辩,同时,学生提交毕业论文( 设计) ,由系组织其他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 设计) 进行盲审,审阅成绩合格的才可参与毕业论文( 设计) 答辩。论文成绩按照 “指导成绩∶审阅成绩∶答辩成绩= 4∶3∶3”的比例确定,总成绩达60 分及以上才算合格。但,如果指导成绩、审阅成绩和答辩成绩有一项成绩不合格,最后成绩就确定为不合格。评定结果优劣与指导教师工作量挂钩,建立较完善的奖惩制度,强化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指导水平和科研能力。
3 改革效果反馈
( 1) 通过整合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综合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各实验课程的重点,实施基础实验重点训练、综合实验相互贯穿,使学生能够 “一条龙”的认识材料从制备到加工再到测试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观念。
( 2) 通过本次实验技能考核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从实验预习开始直至完成实验报告,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全程考试。全面考察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理论,熟悉了实验操作,为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奠定了基础。表4给出了对2014 级实验技能考核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实验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有助于学生在后面的毕业论文环节中夯实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大部分学生对实验技能考核也提出了改进意见。
( 3) 通过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毕业论文期间的实验操作状况、在工作单位的适应性等等。在与以往的毕业生以及同类学校的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改革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操作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特别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创新的能力突出,树立了学校的教学特色,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国家深化改革的需要,为国家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和思维、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摘要:针对材料类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探索和构建材料类应用型人才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体系。从实验模块内容的衔接、课程组的建立、专业实验技能考核环节的创建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工程意识,促进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材料,应用型人才,实验技能,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宇航,吕秀芬,任合,等.材料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43.
[2]徐庆华,李淑玲,张晓烜,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134-135.
[3]王海龙,谢亚杰,朱伟,等.化工类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10(3):122-126.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9
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指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 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资源大国, 各类人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同时,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 特别指出,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中特别要坚持突出工作重点, 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抓紧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
同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 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人才是根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与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 一定意义上讲, 属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2 我国人才数量缺口分析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以现代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发达国家, 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至少要达到人口总数的25%以上, 本科以上的比例不少于15%。
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 但国民整体素质不高。对从业人口而言, 2000年, 我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年, 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左右, 如美国为13.4年、爱尔兰为11.7年、韩国为12.3年。显然, 国民受教育程度比例远远不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国民整体素质不高, 导致了我国人才严重缺乏。
2.1 各类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据一些调查研究表明, 我国许多行业都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 比如金融人才, 从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我国为2.7%, 而美国为11%, 日本为8.67%, 德国为9.9%, 英国为13.7%, 法国为11%, 加拿大为12.6%, 韩国为8.5%。再比如WTO专才和国际经贸法律人才, 全国精读过全部WTO文件及中国入世法律文件外语原文文本的人不足10人。在国内, 全部通读WTO全部法律文件、欧盟全部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区条约和东盟条约体系的英文文本的人士几乎为零, 摘要泛读过的人士不到100人。其它部分专业人才的缺口参见表1。
2.2 高级技能型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技能型人才是指, 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掌握了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 我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 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 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 年轻的少。我国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只占23%, 其中高级技工仅占5%, 中级技工占35%, 初级技工占60%, 而发达国家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高达75%, 其中高级技工占35%, 中级技工占50%, 初级技工仅占15%。据测算, 到“十五”末, 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 其中, 高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为了解决我国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实施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 目标是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内, 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 培训50万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
注:数据来源于政府网站及新闻媒体
2.3 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人才, 就是指掌握两个专业以上的知识、技能、技术等的人才, 比如技术与管理复合、双专业复合, 以及技术、外语、法律等与计算机复合的人才等。复合型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 是一种稀缺资源。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员为例, 据《信息产业“十五”计划纲要》在分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 (信息产业)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普通劳动力过剩, 管理人才、技术带头人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其表现之一是在对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部门, 人才所占比例偏低。高端人才缺乏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隐患。在高端信息人才中, 中国信息产业尤其急需“软件系统分析员”和“高级软件设计师”等专家人才, 以及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部分行业人才缺口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迫切需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 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建立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 三类人才匮乏原因分析
3.1 高等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我国正规教育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基础教育巨大发展。而除基础教育外的正规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则明显滞后。1990年, 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大学生粗入学率至少是我国的2倍以上。2000年, 尽管我国大学生粗入学率仅为7.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才发展的速度。以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例, 实际每年毕业的技工学生数量非常少, 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技工学校数量和学生数分布如表2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3.2 职业教育人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 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而2002年,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仅为48.75%, 学历层次偏低。而且由于在计划体制时期, 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不关注社会需求, 始终采用“教师、课堂、书本”传统教学模式, 这不仅导致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而且也导致教师不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存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 甚至在当前仍不能转变教学观念, 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3.3 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在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和科研优势, 采取重金收买、高薪聘用、就地利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实施高科技移民和绿卡政策等一系列手段, 从世界各地争夺人才, 一场无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 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人才争夺的目标, 在发达国家享受人才流入收益时, 我国面临的则是人才大量流失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有资料显示, 1985年以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分别有76%和82%去了美国;美国签发的H-1B签证达11.5万, 其中, 中国大陆就占了10%。从1978年到2003年, 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 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
3.4 人才培训落后
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的许多企事业单位把教育培训、薪酬福利等支出当作纯成本, 不舍得把它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 对人才培训重视不够。因此, 一直坚持的是以节约为原则, 而不去考虑边际产出。多数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招聘录用、考核评估、报酬分配及开发培训的管理仍处于机械的孤立状态, 并没有将四者依照它们的内在联系有机结合起来, 而我国若想造就一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仅凭员工入职之前 (下转第91页) (上接第181页) 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许多的知识需要通过各类培训来系统的学习与掌握。
4 应对措施
针对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改变当前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状。
加强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作用。企业是培养和使用技能劳动者的主体, 是聚集高技能人才的载体,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企业。企业应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 大力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 建立技师研修制度, 并通过技术交流、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 促进职工岗位成才。企业应建设学习型组织, 加强人才的在职教育。在此基础上, 大力加强员工岗位轮换和交流的力度, 为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同时, 我们应该鼓励企业加入行业技术创新联盟, 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技术联盟为中介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可以解决企业所担心的“高投入, 低回报”的问题。行业技术联盟的成员企业共同承担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成本, 共享收益, 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加强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培养作用。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紧密结合企业岗位要求, 确定和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同时, 高校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 要明确校企合作对学生培养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打破传统, 更新观念, 重视校企合作工作, 放下架子, 积极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充分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
总之, 我国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我国人才工作正来自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的挑战, 我们只有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走人才强国之路, 才能快速、可持续地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全社会都应该提高对校企合作的意识,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从根本解决我国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 解决应届毕业生与企业结合困难的问题。
摘要:文章从我国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三类人才数量的缺口调研入手, 分析了三类人才匮乏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以应对我国人才工作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挑战。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宁.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10.
[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10
一、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不仅仅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满足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复杂、系统的工程, 只要具备创新的理念, 了解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才可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 并且学校在实施的过程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条件, 从而使创新性培养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电子主要是面向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调试等相关的销售服务工作, 因此, 在培养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时候, 一定要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使学生能够完成电子产品的组装、维护和制造, 使学生能够具备从事自动化控制、家用电子产品制作与生产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为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在相关电子信息企业从事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工作。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二) 开展电子设计竞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想要提高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质量, 学校应该开展相应的电子设计竞赛,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 并且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那个的氛围,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在电子设计竞赛中, 学校首先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训练计划和竞赛的方案, 组织专业面较广的教授、副教授等形成教练队伍。除此之外, 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电子设计竞赛是一个发展学生设计和创新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各种各样创新设计,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校企合作。
在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 学校应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校企之间合作的关键, 可以有效地突破学校师资缺乏的状况, 学校通过向企业聘请专家来给学生授课,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企业是各大高校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途径, 由于企业一直处于市场经济的最前沿, 并且对市场的需求也最了解, 并且企业也能够为学校课程的设置提供最有用的信息和资源。除此之外, 学校和企业之间还可以共同制定一套合作的计划, 不断地了解和分析市场的走向和动态, 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 还可以为企业解决生产的问题。
(四) 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
学校在开展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 应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 考核的对象不应只包含学生, 还应该包含教师, 评价的方法应呈现多样性。在对教师评价的时候, 应该多集中在学生、学校领导和电子行业的企业上面, 而对学生的评价应多集中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上面, 在评价的时候应该把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和素质表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再让学社工通过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来最终评定出成绩, 这样的成绩才真正代表着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应用电子专业技能的信心。
(五) 健全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应用电子专业人才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关键, 因此, 作为学校, 想要有效地实施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 就必须健全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学监督小组, 全面监控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 并及时地将监控的情况反馈给教学监督小组。只有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实践操作的情况, 才可以及时地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使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地开展, 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因此, 作为电子专业的教师, 应该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校企合作, 只有这样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新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市场对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如何培养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 是现今的首要任务, 本文就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伍礼杰, 汤光华, 曾春霞.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04) .
[2]刘自华, 汤光华, 隆平.应用电子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 (下半月刊) , 2009 (09) .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11
摘 要: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也是今后职业教育的方向,本文从“学历+技能”模式的概念、特征、培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实施路径提出了一些方案,倡导职业技术学校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获得真真实实的技能,成为社会和企业受欢迎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历 技能 资格证
随着国家对产业的调整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教育与用工发生矛盾,一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面则是国内企业大量存在的“用工荒”。当下,中国亟待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就是“学中做,做中学”。其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技术学校,关键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
一、“学历+技能”模式概述
1.“学历+技能”模式的概念
“学历+技能”模式是指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要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和操作上具有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它是符合现代社会人才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能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既获得了某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又具备了实践操作上的技能。
2.学历和技能的关系
所谓学历就是指系统地接受过学校教育的经历、过程。对一个尚未修习完某阶段课程的人而言, 其学历就是肄业,对一个中专毕业的人而言,其学历就是中专毕业。学历是分层次的,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修完学校培养方案的课程,成绩合格,发给书面的凭证即学历证书,又称文凭,它表明一个人接受过多少年限、何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技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生活或从事某种工作所具备的能力。技能与个人的知识经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后天的习得发展而成的。
学历和技能存在着联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学历与学习经历相联系,而高技能与练习相联系,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高学历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就现实就业而言,学历是敲门砖,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首先要看学历,越是大型的企业和越高的职位,学历显得越重要。工作之后企业更关心个人的技能和业绩,但是,如果想获得更好、更高的发展的话,那学历又显得至关重要。
二、“学历+技能”模式的特征
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检验理论的可行性。有专家提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指出了理论的重要性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理论作支撑的,并以理论做指导的。理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从教科书上获得,实践是将教科书上学来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之中。这两者在职业教育当中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现在的情形是,企业招聘职员后,还要花大力气给新员工培训有关简单工具的操作问题,如电烙铁、万用表等,企业对这种学生是不满意的。“学历+技能”模式就是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上要紧密结合,理论通过实践进行消化,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理论去寻找答案,理论与实践要有效对接。
2.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其含义非常宽泛,可分为科学的、技术的、社会的、日常生活的等许多方面。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知识是间接获得的,而技能是直接实践出来的,知识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中获得,但技能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对于企业的一线人才来讲,并不需要很多的知识,能够支撑他的工作就行了,但是企业非常希望员工有熟练的技能,能够把机器开好,把零件做好,把服务做到家,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解决工作、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才是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所以职业教育要紧紧地把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一方。
3.学历和职业资格紧密结合
学历反映的是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证明,不同专业反映了不同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水平。职业资格反映的是适应职业需要,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不同的职业资格级别反映了不同职业的水平和能力。学历不能代表其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样职业资格也不能反映其知识结构水平,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在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我们所说的学历和职业资格紧密结合,指职业资格是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不是学校为了学生就业,走过场似的让学生有个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取得的“双证”应该是具备一定含金量的,他们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是能实实在在发挥一线技能的人才。
三、“学历+技能”模式的培养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科教育与技能训练并重
培养何种人才,如何培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构建职业技术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教学培养体系,要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学科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科教育的比重偏大,技能要求比重偏低。职业技术学校要积极实行课程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针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充分考虑学生专业与职业、职业与就业的需要,在必修课程之外,增设与就业有关的知识课、实践课和技能课,增加有关就业需求的技能的学分规定,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强化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开设职业技能培养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考试,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2.强化实践教学方案,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并重
实践教学要求的是真实的实践和操作,虽然培养方案中规定了实践课程,但如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案,学生参与流于形式,则并不会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对实践技能训练课的考核,要制定较为详细的考核标准,允许不达标的学生多次参加考核达标,最终达到熟练、准确。
每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道德不合格被称为“危险品”,知识技能越高越是高危产品,甚至对社会造成危害。企业都希望员工德艺双馨,而企业之所需,即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校不能放松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的教育。
3.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具有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师队伍是培养“双证型”学生的关键。现在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存在着这种矛盾:学校教师理论讲授水平较高,但实践操作能力一般;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上课,他们的授课水平不高。如何整合校企合作中的资源,解决这种冲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第一,用送出去的方式培养教师。对从事教学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通过送到合作企业参加有关技术培训或派遣到企业通过类似政府“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用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实践教学人员。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素质的工程专业人才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安排资历相当的教师互相交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项目科研工作,这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使企业技术人才提高了教学水平。
通过这两种方式,调整了现有师资队伍人员结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可吸纳更为专业的教师。
四、“学历+技能”模式的实施途径
1.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
为了培养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企业,在其进入社会、企业之前,学校有责任培养其一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要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要模拟现实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所,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及时更新仪器设备,选择较前沿的新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设备,尽可能与企业发展同步。
2.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与企业同步更新科技含量高的仪器设备,对一般学校来讲,投资较大。为解决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校企合作。老企业对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采用能与市场同步,新设立的企业添置的仪器设备应该是比较前沿的,所以校企合作不但解决了学生实践教学问题,还使得学生学会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更使学校节省了一大笔校内实验室的建设费用。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该校和南京市劳动局合作,以“江苏省数控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市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鉴定基地等,这种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了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平台。
3.加强职业技能的鉴定
很多职业学校在学生毕业时基本上能发给学生“双证”,但取得“双证”的学生到企业是不是技能人才,企业很怀疑。实际上,为了学生能取得某种职业资格证,学校在后面帮忙,不一定是学生真实能力的体现。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考试点,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这是一个好办法。不可否认,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夹杂的人为因素较多,技能鉴定不严格。如果技能的鉴定能够像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一样严格考核,企业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认可度就会更高,这样学生有长足的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就能获得较好的声誉。
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实行“学历+技能”模式教育,使学历与职业资格相结合,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企业的欢迎;另一方面也使职业技术学校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真实技能,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了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http://learning.sohu.com/20140322/n397039059.shtml.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43.
[3]朱晓春,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4]裴云.高等教育中的学历与职业资格[J].复旦教育论坛. 2003,1,(6).
[5]樊继轩.论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11,(6).
(作者单位:江西省化工技术学校)
应用型技能人才 篇12
一、校企合作的条件
校企合作对于合作双方来说, 就是发挥双方的各自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对于企业来说要具有一定的人员需求, 并且具有适应培养对象阶梯型成长的环境, 包括工作场所, 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师傅, 满足培养者持续学习, 不断成长的要求, 学校能要具备培养技师的基本制度、师资、教学设施等, 同时具有基本实践场所和一定的技能鉴定能力。
二、企业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内容方式
企业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双方在招生、课程设置、师资、日常管理方面合作的主要方面有:
一是在招生上采取“以校为主、联合招生、分工负责”的方式, 即企业与学校采取联合招生方式, 招生过程以学校为主, 企业进行全程监督为辅。为了确保生源的优质, 利于企业的人才发展培养, 由学校依据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考试, 企业对招生过程实施全程监督, 严格审查学生的信息, 挖掘生源潜力, 使生源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企业未来用人需要。
二是精心组建班级和师资。在班级的组建上, 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 由学校挑选老师担任班主任, 学校邀请企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师资培训、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 将企业生产知识、技术、工艺方法带到课堂上来, 促进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校的老师以基础课和理论课为主, 企业的老师以实践应用和操作技能为主, 使双方的人员实现最优化的结合。
三是根据企业需要设置培养专业。合作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需求, 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和企业设备、专业技术资源,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力选办企业最需要的专业, 如设置化工工艺、化工设备、仪表、电气、化工分析等企业需要的专业, 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
四是共建课程体系。按照“课程围绕企业转”的思路, 由双方合作编写教材, 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学校联合培养的专业除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外, 努力适应企业需求增减有关课程, 教材以化工理论为基础, 以企业现行生产装置的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分析知识为主线, 编著教材, 便于学生较早了解将来供职的生产装置运行特点, 系统地学习企业生产装置运行及设备管理知识, 提高了学生实际效果, 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衔接。
五是建立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为了克服学生在合作培养班就进入了“保险箱”的思想, 在日常管理上, 学校按企业的要求制定学生行为规范, 共同组织操行考核,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并建立学生品行考核档案, 是每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向上, 奋发学习。在教学管理上, 建立企业参与评价学生能力制度, 在教育教学中, 学校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设讲座, 将企业管理思想、发展愿景, 以及企业发展历史、生产经营情况、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提前导入。在学生离校后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 采取定期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 及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五是将企业的制度与文化及时融入与学校的学校学生的学习中, 在学校将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流程纳入到学生教育中, 努力将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内容, 并贯穿于办学全过程。积极实施校企互动, 开展学生到企业参观、参加企业联欢会等各项活动, 提高学生归属感、使命感,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渭化集团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的效果
由于培养目的明确, 培养方式实用, 培养过程严格, 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操作能力, 敬业的工作精神, 吃苦的工作作风。渭化集团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部分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有的税意进取, 不断创新, 表现优秀, 成为企业中层领导人员, 有的埋头工作, 勇于实践成为工作上的劳动模范, 有的钻研业务, 成果显著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其中1人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政府特殊津贴人才、陕西省首席技师, 3人取得高级技师, 100多人获得技师职业资格, 多人次取得全国行业技术比武能手、陕西省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等称号。
四、企业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技能型改进方向
总结以往企业与合作学校联合培养经验和成绩, 对于继续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的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邀请学校老师来企业进行专项培训。企业依托学校资源, 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让孵化等方面成本都将大大降低等, 努力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二是通过开展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 密切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双方要积极主动地加强联系, 扩大感情交流, 通过校企合作, 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同时, 学校可以及时积极收集企业信息, 及时适应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
三是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 努力构建校企共建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探索多元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 寻求校企共赢的合作道路, 把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校中有企, 企中有校, 共同投资, 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 使学校和企业成为利益相关的战略伙伴, 真正把学校办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四是是双方定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 逐步培养一批具有高技术水准的技师队伍。发挥合作在化工专业设置方面的强项, 为渭化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帮助, 确保企业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