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2024-05-22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通用12篇)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

一、引言

因日语专业所招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英语考生, 所以日语课对他们来说是个新生事物, 初学起来有些困难。他们对语言现象的深入理解首先是通过英语学习来实现的, 有关句型、词法的概念是基本建立在对英语的句型、词法的理解基础上的。由于有过艰苦学习和深入理解的过程, 对英语语法概念的理解往往比汉语更为深刻。所以, 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语种教育, 学生始终会处于英语的影响之下。如学习方法得当, 已有的英语知识会有助于日语学习;反之, 有可能成为日语学习的障碍。于是, 在教学中努力研究探讨日语与英语的有关异同点, 从中发现英语、日语一些重要的语言逻辑是一致的, 如果理解深刻, 触类旁通, 英语基础会有助于对日语的掌握。一些原来需要用汉语概念反复解释的问题, 如果用英语例句来点拨一下, 学生便能很快领悟。另外, 两者语法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 明确指出这种差异, 能帮助学生避免在英语的影响之下产生误解。

日语被称为“粘着语”, 因为它是依靠助词或助动词的“粘着”来表示每个单词在句中的机能, 这是日语的重要特征。因此, 掌握好助词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有关日语助词的用法的论述已是屡见不鲜, 笔者试从时间这一新的角度, 借助英语介词的基本用法讨论日语助词的一些用法, 并介绍英语介词用法对学习和掌握日语助词的作用。由于谓语不同, 表示时间的名词后续助词也不同。

二、基于日语、英语比较探究词性教学方法

(一) 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后, 有时续“に”, 有时不续。

后续“に”的有:日期→2001年, 2002年, 2003年…。1月, 2月, 3月…。1日, 2日, 3日…。时刻→1时, 2时, 3时…。1时30分, 4时15分…。星期→月曜日, 火曜日, 水曜日…。

(1) 王さんは1月に日本へ行きます。!Xiao Wang will go to Japan in January.小王一月去日本。

(2) 北京行きのバスは午前九时に"车します。!The bus to Beijing leaves at nine in the morning.去北京的汽车上午九点发车。

(3) 食事をしている时に, 友达が瘄ました。!The friend came at meal time.吃饭时, 朋友来了。

(4) 2、3日のうちに, お访ねします。!I will go to visit you within two or three days.两三天之内, 前去拜访。

(5) 私は日曜日に仝社へ行きません。!I do not to work on Sunday.我星期日不上班。

在以上各句中, 日语用助词に的地方英语都用了相应的介词in, on, at, within。in, on, at是英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三个介词, at表示时间点, 如几点几分;on表示的时间范围大于at, 如星期几、日期;in表示更大的时间范围, 如年、月、星期等。英语介词的用法一般比较固定, 但也有例外情况。一般我们说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June1975a week, at nightnoon;但是却说on Sunday afternoonmorningeveningnigh。例如:I will leave for Beijing at 8 on Friday.They stayed there in July 1965.We planned to hold a party on May 4th.

不续“に”的有:日→おととい, 昨日, 今日, 明日, あさって, #日。周→先周, 今周, 瘄周, 每周。月→先月, 今月, 瘄月, 每月。年→去年, 今年, 瘄年, 每年。

(1) 私は明日仝社へ行きません。!I will not go to the company tomorrow.我明天不去公司。

(2) 瘄周友达が北京から瘄ます。!Friends will come from Beijing next week.下周朋友从北京来。

(3) 王さんは先月日本に$りました。!Xiao Wang came to Japan last month.小王上个月回日本了。

(4) 今年私は日本语の小说を3%も&みました。!I read three Japanese novels this year.我今年读了三本日语小说。

以上各句中, 表时间的词和短语前后日语助词和英语介词都未用, 在这一点上两种语言是相通的。此外, 表示时间上的某个片段, 如“午前、午後、朝、夜 (’) 、~时间、~周间、~カ月、~年”等词后也不续“に”。英语介词有时用有时不用,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5) 午後またここへ瘄てください。!Please come again this afternoon.下午请再来一次。

(6) この仕事は一カ月かかるのも早いです。!It is a fast job to finish such work in╱within one month.这个工作花一个月也是快的。

(7) 6时半ごろ朝ご饭を食べます。!Breakfast begins at about 6:30.六点半左右吃早饭。

(二) 时间范围后续“で”。例:

(1) この仕事は2时间でできます。!The job can be done in two hours.这个工作两小时可以完成。

(2) 家から校まで15分で行けます。!I can go to school in 15 minutes from my home.从家到学校十五分钟就可以走到。

(3) この町は一年でこんなに (わりました。!Just in one year,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is town.一年的时间里, 这个城镇发生了如此的变化。

以上各日语句子中用で的地方英语都用了介词in, 其他情况下可考虑during, over, within等。

(三) 表示时间的起止, 一般用“甲から乙まで”、“甲から乙にかけて”的形式, 与此相对应的英语表达法是from…to…。例如:

(1) 邮便局は午前九时から午後五时までです。!The post office opens to business from 9 a.m.to 5 p.m.邮局从上午九点营业到下午三点。

(2) 私は月曜日から金曜日まで动きます。!I go to work from Monday to Friday.我从周一到周五上班。

(3) 1970年から1980年にかけて、世界でいろいろな事件がありました。!From 1970 to 1980 a lot of events took place in the whole world.从1970年到1980年, 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

(4) 记录によると、7世纪から9世纪にかけて、何度も日本の使节が中に渡りました。!According to record, from the 7th century to 9th century a lot of Japanese envoys came to China several times.根据记载, 从7世纪到9世纪, 日本的使节曾几次远渡到中国。

“甲から乙まで”和“甲から乙にかけて”都同样表示某个期间, 甲代表起始时间, 已代表完了时间。不过前者多用于表示该期间持续的现象, 而后者既表示该期间持续的现象, 有时也表示断断续续的现象。英语的from…to…只强调时间起止点, 而不涉及中间过程。

三、结语

本文从时间角度, 结合英语介词的用法, 讨论了日语助词的一些日常用法以及英语介词对学习和掌握日语助词的作用, 希望能够以点带面, 抛砖引玉, 利用已有的英语知识, 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日语水平, 提升日语教学效果, 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摘要:本文从日语、英语比较这一角度, 讨论研究如何利用已有的英语知识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日语水平, 提升日语教学效果的一些基本用法。

关键词:日语,英语,教学比较,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东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 2005, 4

[2]戴宝玉.基础日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6

[3]常波涛等.日语助词助动词例解[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6

[4]张国强.日语助词用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0, 3

[5]周平.新编日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3

[6]潘钧.现代日语语言学前沿[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10

[7]孙福善.日语课堂教学艺术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6, 12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2

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日益加深以及贸易往来的频繁增多,大量的日资企业、日语电视剧、动漫涌入中国市场。为了满足这一现状,各个大学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以便培养更多的日语专业人才,特别是日语翻译人才。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翻译能力的培养变得格外重要。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日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训练,以达到准确、流畅、规范的进行汉日互译。在成为一名真正的翻译工作着之前,日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如何熟练运用所学日语基础知识。去进行日汉互译,以达到语言转换的目的。

一、日语翻译课程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学生日语水平、翻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在翻译课程教学时的引导与帮助,教师对翻译理论的讲解,在翻译技巧方面对学生的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

1.翻译理论的教学

理论是基础,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才能进行实践。要成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对于翻译理论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翻译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翻译的实质。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加顺利进行。

2.翻译技巧的教学

在日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技巧的运用对于日文翻译有很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翻译技巧,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翻译技巧,尽量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就需要教师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详细介绍直译、意译、加译、减译、倒译、顺译等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当然,在翻译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翻译方法的真正含义,比如加译和减译,并不是单纯的对原作进行词汇上的添加和删减,而是依据中日文的语言表达习惯,保持原作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添加和删减。

3.翻译背景的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都会产生大量的新的流行用语。为了提高翻译效果,提升译文质量,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必须要了解时代背景,以便使用与其相适应的词汇。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了解翻译文本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因此,教师在翻译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也应该教授学生该如何从原作中挖掘信息去理解时代背景,同时教师应随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新的日语词汇及知识。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日语知识,也能提高学生进行日语翻译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而言,要想提高日语翻译能力,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对汉语的掌握能力

很多人认为汉语是母语,可以很好地驾驭,其实则不然。虽然大家都能用汉语进行表达,但是受地区、民族等差异的制约,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会存在很多语法等方面的错误。一旦汉语表达出现问题,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日语表达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培养日语翻译能力,前提是提高汉语表达及应用水平。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

语言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每一门语言都包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族的文化内容。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不仅仅是对两种文字的机械转换,更是承载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日语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对两国文化的理解。在平时的翻译练习中,首先应该掌握翻译文本的文化背景,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思想出发,以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差异,才能翻译出优秀地道的作品。

2.对日汉同形异义词的理解

日语的文字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的汉字,这为以汉语作为母语的日语专业学生在日语学习及翻译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虽然有很多汉字,其中很多词的意义却与汉语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给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类字形与汉字相同但意义却不同的词汇被称为同形异义词。在进行日语翻译的过程中,这些同形异义词很容易让日语学习者想当然的按照汉语的意思进行翻译,这就导致了翻译的错误,例如,検討这一词汇日语解释为問題となる事柄について、いろいろな面からよく調べて、それがいいかどうかを考えること翻译成汉语就是研讨、研究、审核、讨论的意思,而很多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把其理解为個人また団体の思想上、活動上の欠点や過ちを調べ、その原因を追究して、自己批判をすること也就是汉语的检讨的意思。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类词汇的意义,避免由同形异义词所产生的翻译错误。

3.对中日两种语言结构的理解

虽然汉语和日语看起来较为相似,存在很多相同的汉字,但是汉语和日语的语法结构却完全不同。日语属于粘连语系,而汉语则属于独立语系。汉语的句子结构必须严格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来构成,而日语则不然。日语的句子结构以谓语为主,在很多情况下都会省略主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调整句子的结构及语序。再有日语的修饰词多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而汉语却与日语恰恰相反。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调整句子结构及语序,只有真正了解了句子的结构,才能准确的进行翻译。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日企;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与日本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特别是对日贸易增长迅速,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据中国日本商会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2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同比增长49.6%,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了78.3%,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更是吸引了大量日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以这些日资企业为依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要相对好于英语专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日资企业在人才雇用上某些特点和日语专业学生进入日企后的不适应,导致了企业在招聘日语专业学生时出现了种种顾虑。

这说明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日资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直接导致所输送人才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要求。对此,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如卢贤梓的《社会需求与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研究》,李筱平、范苓的《关于企业所需日语专业人才能力的实证研究》等。笔者认为,目前有必要在对日语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的同时对日资企业招聘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高高校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使毕业生真正成为日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以期提高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

一、日语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消失,在华的日本企业因此迎来拐点,但中国作为市场本身的潜力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购买力不断增强。这就是从整体上看,日资企业不但没有撤出中国市场,反而加大投资力度的原因。中国日本商会会长小关秀一在《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2年白皮书》发布会上指出:“许多日本企业认为中国市场是不可或缺的,不仅仅认为中国是重要的生产加工基地,而且更看重中国广袤的市场。目前,不仅是大型跨国企业加大了投资中国的力度,日本中小企业也在加入这一行列。尽管一些民意调查显示中日民间情感因钓鱼岛事件在恶化,但从数据来看,双方的经济活动并没有受此影响,日本在中国投资大幅增长,并且日资企业在华运作正常。数据显示,2011年,日本对华投资增长49.6%,对华投资整体增长9.7%。”

这些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需要在中国招聘大量的日语人才。从2012年上海日企专场招聘会上的情况来看,整体上日资企业最需要的是本科日语人才。书写、听说、翻译、阅读能力中最注重的是听说能力。单纯只会日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日资企业在招聘日语人才的过程中,对技术类翻译人员的需求有上升趋势。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流利的日语,此外还应懂得该行业的常用专业术语、商务礼仪、日资企业特有的文化等。因此,语言能力出色,又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学生最受青睐。

此外,招聘方在提问求职者时,较为关注求职者是否能够在该岗位长期工作。从近日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2年上海日资企业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12年日资企业平均工资增长率虽然超过欧美企业,但日企的员工主动离职率始终居高不下。因此,是否有意愿在企业长期工作也成为招聘时人事经理考查的重点。

二、日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是日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鼓励员工长期服务,不主动解雇员工、保持人员稳定。重视资历(工龄、年龄、学历等),如具有较为严格的等级秩序、采用资历制,员工工资的高点一般在45-50岁;强调生活保障色彩(如员工工资结构中,保障性收入占收入比例一般在65%、鼓励能力占25%、其余为补贴)。重视员工意见、强调内部沟通与倾听,发挥工会决策角色。在员工招聘和晋升过程中重视企业自身培养;非常重视员工培训,强调“经营即教育”,在工作中采用轮岗、外派总部等方式进行培训。

这些管理特点对于在华日资企业,由于中国自身文化、经济环境等的不同,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挑战。如:如何优化薪酬激励体系提升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在不试行终身雇佣制的条件下如何保留关键员工,在逐步弱化年功序列制的条件下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人员本地化步伐亟待推进。

目前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占有中国市场,日本企业从原有的“生产基地”模式逐步转向“当地市场化”模式,这就要求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需要尽力吸纳熟悉中国市场并具有较强日语能力的本地人才。但由于中日双方文化差异、双方信任程度、双方沟通渠道等等因素,本地化整体推进效果还不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虽然日资企业日益重视人才的本地化,但在实际聘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其本地化推进的步伐。例如,毕业生的日语水平与企业所要求的商务日语能力尚有一定差距,不能在翻译方面直接顶岗工作。尤其是电话的应对能力、邮件和文章的书写能力比较欠缺。对于这些毕业生,企业往往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来使其熟悉岗位内容和操作规范。但有不少毕业生由于缺乏对日资企业特有文化以及组织结构的了解,会因为升迁难、工资涨幅慢、加班多等原因马上辞职,使日资企业沦为毕业生进入下一家企业的“培训班”。

三、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能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其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应用”,即要教育学生利用某个学科领域的概念、定律和学说去解决各种社会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在日资企业加大力度录用本地职员的同时,高校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应依照企业需求,建立一套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明确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有较强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胜任外贸、翻译、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日语人才。

其次,实施“日语+专业方向模块+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日语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应用型本科日语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同时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今后的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和整合理论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备较为厚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必要的日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重视基础阶段教学的同时,抓好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灵活合理地采用知识点更新较快的优质新教材或日语原版教材,尽量使学生在“原生态”的语言环境下学习并掌握该专业方向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内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应用能力。同时,要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通过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精干而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师资及外籍教师队伍。

第三,强化对学生日语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日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为此,要构建以培养学生日语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听说领先,重在应用”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以“精讲多练”为原则,加强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同时,重视第二课程和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建设。通过组织日语演讲比赛、配音比赛、原创小品比赛、日本社会与文化知识竞赛、专题发表会等一系列专业活动,在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给学生创造锻炼听说能力和翻译实践的机会。尤其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学合作”,使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与商务交际能力达到日资企业的要求,同时,切身体会并深入了解日资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管理特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日资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第四,形成以能力为主导的多元化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期末考试在总评分中所占比例,提高出勤、课堂表现、笔头作业、口头作业、平时测试等的比重,同时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笔试、口试、课堂发言、团队大作业、调研报告等,使考试能够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培养应用型本科日语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我们应当转变传统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卜宪华,尤淑惠.谈复合型日语人才与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共性和个性[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5).

[2] 教育部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中国日本商会.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1年白皮书[M].北京:中国日本商会,2011.

[4] 杨银千.SPT人才培养体系为越秀的主导性办学理念[J].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08,4(2).

[5] 佟虎,陈洁玮.当前形势下,华日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挑战[EB/OL]:http://www.hroot.com/contents/68/88739.html,2009-11-18.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4

一、各地区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情况

我国东南部城市引领着经济发展步伐和方向, 高校的教育方针改革也随之发展变化。以温州为例, 虽然温州目前日商独资企业尚少, 但随着大量民营企业对日贸易量逐年递增和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战越演越烈, 温州市的外向型企业创新过程中日语人才日趋重要。因此, 温州的创新型日语人才设定为:外语+专业+通识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是说, 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日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且还必须掌握和精通一门或多门与温州本地企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以便顺利地向企业输送日语人才。相对于东南部, 西部城市为经济欠发展的内陆地区, 本土企业涉日业务少, 信息滞后, 师资力量薄弱, 实践机会基本没有, 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无奈地成为纯语言学习式的“空中楼阁”。但是, 西部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的相关产业不断扩展。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首的西部高校日语专业纷纷开展日语+旅游专业知识的方向教学, 这种借“他山之石”的教育模式才能使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走出低谷。再者,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代表的首都地区的高校日语专业, 也在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改革。面对着首都地区贸易交往多边化, 界线模糊化, 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 自从2004年设立日语专业以来, 中央民族大学日语专业就设定了日语+社会文化的培养模式, 力求培养出直接能和外国人交往的交际性外语人才。但随着贸易交往的不断加深和日益发展, 发现毕业生的知识涉猎面及对日本社会文化的了解还不够, 便积极搭建与日本各大学之间的合作, 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制订2+1+1计划, 就是头两年在国内打基础, 第三年去日本学习相关的国际关系、企业法务等专业, 最后一年回国参加企业实践活动, 将在日本的所学所想应用于实践。

以上可以看出各个地区的日语专业都在做着不同方式的教育改革, 其中心原则都是符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确保日语专业的毕业生能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当地企业, 解决就业和招聘的双重问题。

除此之外, 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改革虽千变万化, 各有千秋, 仍存在共性的特点, 就是由学术性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变化。所谓应用型人才, 是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第一线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实践, 且应用能力较强,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人才。从人才供给总量看, 由于近几年来地方高校招生规模扩大, 实现了高等教育历史性跨越, 基本上满足了人才增长的数量需求;但从人才供给的机构看, 存在人才供给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错位的现象。改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迫使高校纷纷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情有独钟。

二、符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东北地区是我国老工业发展基地, 同时也是对日贸易及高校日语教育开展较早的地区。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 由于政府在引进外资政策上的积极引导和在地理位置上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优势, 辽宁省大连市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 吸引着很多日本的知名企业来大连投资发展。除辽宁省外,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日资企业在近二十年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截止2010年9月, 仅在吉林省的日资企业就达到了238家, 主要集中在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软件开发等方面。这些日资企业多为生产集中、技术领先、专业性强的高科技产业, 因此, 在企业中生产一线的各种技术, 如现代化设备及其软件的应用、管理、维护、革新及研发等, 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下, 生产现场不仅需要技术工人, 同时还需要大量适合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工作一线搞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的“技术应用型”和“技术开发型”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级管理人才, 以满足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客观需求。这就需要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施。

东北地区日语教育开展时间较早, 相继最早成立日语专业的北京大学和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之后就是吉林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学院。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积累和雄厚的师资力量, 但不能固步自封, 一沉不变。适时创新, 顺应社会发展才是生存之本。例如, 大连交通大学的日语教学, 既有四年制的以培养日语广博人才为目标的日语教学体系, 还有以日语语言为主干, 软件工程等专业方向的, 可获得双学位的五年制的日语教学模式。东北师范大学一直以培养师范生为主要目标, 但面临着基础教育阶段 (初高中) 日语学习者的减少, 逐步增设了商务日语专业确保就业率, 最终还是取消了师范类的日语招生, 这也是为了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优与劣

独立学院与公立院校在教学目标上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独立学院以应用实践为主, 公立院校以学术为主。但在人才培养要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下, 各大公立院校也转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 逐渐从学术到应用的变化,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因此, 原本刚刚萌芽, 根基未稳的独立学院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学生来源与师资力量都不可与之抗衡的条件下, 要与公立院校培养相同定位的学生, 结果可想而知。因此, 要想与公立院校同分一杯羹, 独立学院就要转变原有单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该区域的产业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日语人才需求的定位, 重新制订符合地域性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下面以我院为例, 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的优与劣进行分析。

首先,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日资企业或有对日贸易业务的中国企业, 自主工作能力强, 适应周期快的普通职员。因此, 我们不要求学生对日语的词语来源、语法结构等偏学术类问题做细致的分析, 也不要求学生对日本文学作品做深入的探讨和比较, 但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日语基本功之外, 了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例如, 中国婚礼的请柬上如果写到“17时恭候, 18时开席”, 那么, 通常情况下都要等到晚上7点才能开席, 初次参加中国婚宴的日本人往往会要无聊的等待2个多小时。同样, 如果是和日方人员一同去拜访客户, 倘若约定在上午9点见面, 即便是8点就可以到达对方的公司, 由于考虑到对方有其他的安排,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 也要等到8点50分才进入对方公司的大堂。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倘若我们的学生能及早掌握这些要点, 那么, 在面试的过程中无疑可以略胜一筹。除此之外, 还要求学生对日本文学、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及最新的社会动态、热点问题等知识做大致的了解, 尽量涉猎较广的知识面, 以备工作时的不时之需。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平时对学过语法的归类总结到对国内外最新动态新闻的查询、分析等,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这一能力的养成有助于毕业后进入职场的学生敢于面对问题, 积极解决问题。

其次, 在课程设计与师资配备方面。在大一、大二的基础阶段保证基础课程的课时量 (10课时/周) , 配备的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处在30岁左右, 有激情、有责任感, 在基础阶段的授课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会很负责任的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保证基础阶段的教学质量, 为以后的高级阶段做铺垫。在会话、听力等实践课方面, 保证从大一到大四的全面贯穿, 并且一律配备日本籍教师授课, 标准的语音语调, 区别于教科书的日常会话体教学, 展现给学生真实的语言环境。专业课方面, 除去古典日语、日语通论等学术性较强的课程, 改为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等应用型强的课程, 并聘请在企业或其他岗位从事多年, 经验丰富、日语能力强的教师讲授, 授课内容不拘泥于课本, 实用性强, 很多知识将来有可能直接应用到工作上。另外, 还设置了日本概况、中日文化比较、日本文学赏析等有助于全面了解日本的课程, 这些课程都是由吉林大学的教授担任, 他们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语言、独到的见解会让学生耳目一新, 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 开通了多种思考问题的角度, 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多角度的思维能力。

最后, 在应用实践方面。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在大四阶段开设了实习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院校仅仅是建立实习基地的做法, 我们将实习基地与日后的工作单位合二为一。换句话说, 就是联系可以接受我们学生的企业, 通过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合格后, 就可以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 成为一名正式员工。这样, 省去了实习基地实习→工作单位实习→工作单位签约过程中重复实习的部分, 使实习活动利益最大化。目前, 长春一汽 (丰田) 发动机有限公司和长春赉卡睦外包有限公司都为我院日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 并已录用了往届的实习学生为正式员工。除此之外, 我院还积极与日本院校建立交换留学机制, 让学生在国内学过基本部分后, 有机会去日本实地体察民风民情, 学习感兴趣的专业知识, 回国后更直接的应用于工作。目前, 我院与日本前桥工科大学的交换留学事宜正在商谈中。

虽然我院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改革, 但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 应该定期进行毕业生回馈信息收集及建立回馈信息档案, 毕业生在亲身经历了社会工作之后, 会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为了追求更高的发展, 哪些知识是需要补充的, 哪些知识是陈旧过时的, 除了日语基础之外, 还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收集了这些信息, 便于我们准确把握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现状, 迅速顺应市场变化对我们的培养计划做出调整。另外, 改变现有单调的考核体制也迫在眉睫, 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体制, 无疑将学生的学习重点引到了单词、语法等笔头工夫上, 这样往往忽略了学习语言的宗旨——交流。只会写不会说的哑巴外语人才屡见不鲜, 这样的毕业生在企业适应周期长, 工作效率低, 更容易被企业挡在签约的大门之外。因此, 在我们积极的从教师教学活动方面下手改革的同时, 也要注意到倍受学生重视的考核制度的完善。

在日语专业学生队伍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区别于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既要注重应用性强的培养方案, 又要紧贴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 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适应, 遵从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坚持不变的方针。但各类学校也要按照学校性质的不同, 制订不同于其他院校, 并保证在本学校环境下能最大程度的得以发展的专业方向, 以提供给市场不同方向的日语人才, 但无论哪种人才都要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发展。扎实的基本功, 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敢于面对挑战的心理素质也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何建平, 马力, 赵修文, 蒋珍菊.地方本科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1.

[2]张晓宁, 白春阳.日语教学的地缘性优势及新形势下的改革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3]卜宪华, 尤淑惠.吉林省企业日语人才现状的研究及培养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10) .

日语人才求职者(自我介绍) 篇5

私の専门はXXXXです、主な课程はXXX、XXX、XXX、XXXなどです。この四年间ずっと一生悬命勉强したので、XXX、XXXX、XXXX関するの知识をよく勉强しました。仕事経験があまりないですが、仕事内容のインメージを持って、自信っがあります。

私の趣味はXXX、XXXです、中学时代からずっとやりました、いまはけっこ上手です。

性格について、私は楽観的な人です、悪いことある时、私はいつも逃げらず积极的に分析していい解决策を出て乗り越しました、「努力したら、なんでもできる」でいつも信じます。

私の长所は积极、やる気満々、责任感が强い、何回失败でもやめません。仕事を担当したら、完璧に终わらないと安心できない。友たちは「信頼できる人」と言いました。

もちろん私は短所もあります、细かいところを気にするので、たまにやりすぎるなことがあります。最近この问题を気がするので、改善しています。

インタネットで调べて、御社の仕事环境と雰囲気がけっこいいだと思いますし、仕事内容も大変兴味があります。メンバーとして一绪に顽张りたいです。

ぜひ一度チャンスをあげてお愿いします。

以上、よろしくお愿いいたします。

二: 1.做事认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团队意识很强 訳文:

物事に対して真面目で着実に行う。努力を怠らなくて団体意識が強い。

2.热心,比较耐心,富于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责任感强

訳文:

熱心で比較的に辛抱強く、チームワークという精神に富む。学習能力も新しい物事を受け入れる能力も高くて強い責任感がある。

3.本人积极进取、性格乐观、待人谦虚、做事认真负责、责任感强、具有团队精神。訳文:

積極的に自分を向上させ、性格は楽観的で、人に接するのは心から謙虚でいて、事に対するのは真剣に責任感を持ち、強い団体意識もある。

4.聪明机智,有自己的见解,上进心强,懂得抓住身边每一个机会

訳文:

頭がいいし、自分なりの見解がある。向上心は強くて、身の回りのすべての機会を捉えることができる。

5.责任心强、态度积极、性格开朗、自我分析改善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訳文:

朗らかな性格で積極性と組織能力が強い。自分で足りないところを改善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6.性格开朗,处事乐观,沟通能力强,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懂得自我调节,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上进心

訳文:

性格が明るく、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も良好で、いつも積極的な態度をもって物事を扱う。また、困難に直面でき、自己調整力も強い。組織力があり、向上心も強い。

7.不轻言放弃,能够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保证效率。有责任心,处理问题能力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能较快融入一个新的团队。做事目标明确

訳文:

どんな事にあっても、諦めない。仕事では品質と同時に効率も重視している。仕事に対する責任感があって、問題を処理する能力がより強いです。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と団体意識があります。新しい団体に早く打ち解ける能力があり、明確な目標を持っている。

8.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认真工作,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人员。学习认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乐于助人

訳文:

自分の欠点を克服して真面目に働いて、優秀な管理員になれると思っている。真面目で、新しいことを受け入れやすく、人を助けることが好きだ。

9.学习认真,刻苦,富有团队精神,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訳文:

学習態度は真面目で、苦労を惜しまない。チームワーク精神があり、潜在能力が高いと思っている。

10.积极上进,性格开朗,能很好排解压力。做事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热情开朗,学习勤奋,有毅力

訳文: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 日语 商务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从本世纪以来毕业生就职情况来看,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很多学生不仅要从事外语相关工作,还要从事商务、文秘、管理、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工作。社会对日语为主、同时具有商务、文秘等相关知识的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必须重视这一转变,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采取“日语+商务”培养模式,以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日语+商务”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社会的人才需求

据调查,国内日系企业和涉日企业对单纯日语人才的需求远低于对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日语沟通能力的复合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开始兴起的“日语+专业”培养模式中,“专业”概念包括商务、贸易、管理、文秘、营销、计算机、旅游等许多类型。不同大学结合本校主干专业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例如,大连理工大学按照“日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模式进行培养。本项目之所以选择“日语+商务”这一模式进行研究,一是因为安徽财经大学是安徽省最好的财经类大学,商务相关学科有较强的实力。二是因为相对其他模式,这一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大。从我校日语专业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30名毕业生中考研成功8人,就业20人,暂未就业2人。就业的20人中,从事商务工作的11人,从事文秘工作的8人,从事翻译工作的仅1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就业的学生中,一半以上的人从事商务工作,表明“日语+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是较大的。这就为我们开展这一培养模式提供了市场支持。

2.学生的学习意愿

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强烈需求。在2011级、2012级日语专业培养方案没有设定为商务方向的情况下,学生依然通过旁听其他专业课程、辅修、双学位、跨专业考研等方式把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据调查,我校日语专业2011、2012级86位学生中,63%的通过以上几种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但是由于培养方案仍然是原来的“语言文学”方向,使学生个人的这种努力显得不够系统,过于散乱。另外,辅修、双学位又会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并不适合每个学生。因此,在不增加学分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调整,增加商务类课程,是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方法,因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3.学校的客观条件

在教学大纲方面,可以通过删减原来培养方案中的语言类课程,尤其是理论性较强、实际作用不大的课程,如语言学概论、日本历史等,增加商务类课程的学分数。还可以通过改革原培养方案的专业限选课模块,将限选课改为拓展课,并将选课范围限定在商务文秘方向。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语言文学方向的授课方式,由教师主讲改为学生参与。师资力量方面,经济商务管理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可以提供大量商务类课程供学生选择。教学设备方面,我校有多个商务实验室,可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习。

二、“日语+商务”培养方案的设置

安徽财经大学日语专业自2013级学生起,开始实施“日语+商务”培养方案。新方案主要有以下内容。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日语语言基础、广博文化知识,较强日英汉语言应用能力,较强创新能力和涉外商务工作能力,能够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教育、旅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

从上述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日语+商务”复合型人才既要求精通日语,又要求具有商务工作能力。日语能力一般要求通过国际日语水平考试一级或日语专业四级,进一步解析所谓“商务工作能力”的构成,从广义上说,包括商务、管理、文秘等相关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了安徽财经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安徽省乃至全国的需要。

2.课程设置

通过最近几年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安徽财经大学日语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在满足日语语言学习的前提下,设置了各个类型的商务类课程,具体有以下几类。

专业核心课:商务日语综合实验(必修,3学分)。

专业拓展课:日语商务会话经贸日语、旅游日语、国际贸易实务、中外社交礼仪、国际商法、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文秘实务(选修,16学分)。

通识选修课:可以选修“经济与管理类”(选修,8学分)。

个性化学习平台:可以选修商务、文秘类相关课程(选修,8学分)。

第二课堂及素质拓展周活动:日语写作比赛、日语翻译比赛、日语演讲比赛、日本动漫配音大赛、企业参观。

可以看到,通过培养方案改革,在日语专业总计160学分中,已经有35学分,约17门课程可以用来修读商务方向课程。如果很好地指导学生把这35个学分用在商务方向的课程上,基本可以满足商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除了以上培养方案中的硬性措施外,必须有其他配套的教学改革措施,才能使培养方案要求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自身能力提高不容忽视。虽然我校经济管理商务类专业优势突出,能提供很好的商务类课程。但长远看,由既懂日语又有商务知识的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目前,日语系自己开设的用日语教学的商务类课程还显不足。原因之一就是师资不足。虽然我系有专任教师9名,但大多是从校园到校园,缺乏商务方面的经验和感受,只有个别教师有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验。日语专业教师应该首先具备日本国情、文化、传统知识,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商务知识积累,甚至可以读一个商务方向的在职学位。也可以从事一些商务方面的笔译、口译等工作,积累商务工作经验,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由学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将教师送到企业挂职一段时间,学习相关商务、管理知识,也是一种可以探讨的培养方式。

2.改进课堂教学

任何培养方案最后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要改变传统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特别进入高年级后,课程中要增加模拟实践内容。如在“商务日语综合实验”、“经贸日语”之类课程中,可以设计4—6人的小组,进行商务活动、商务谈判等内容的模拟。还可以安排一些企业实地调查内容,让学生和已经工作的前辈学长联系,对企业进行一些调查,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及人才需求,对企业有更直观的感受。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是十分重要的。多媒体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还能以其新颖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好我校已有的语言模拟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实践机会。

3.开辟第二课堂

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第二课堂活动偏重于各种学科竞赛,实践性严重不足。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校内可以利用日籍外教组织一些活动或举办一些讲座,校外可以利用教师的社会关系,邀请一些日资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和商务领域的中日专家来校开展讲座。让学生体验面对面接触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对“日语+商务”人才的需求,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学校还可以和一些企业联系,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曲朝霞,栗霞.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

[2]曾志灵.论企业对日语人才要求之根本[J].世界教育信息,2010.4.

[3]李爽.市场导向下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1.1.

[4]钟丹.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文学界,2010.4下旬.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7

现有研究从不同理论角度论证了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适应市场的日语人才培养策略, 提出“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观点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课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日语翻译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试图通过此研究, 为当前的大学日语翻译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合理有效的建议。

一目前日语人才市场的研究

日本的企业正将发展重点转移到中国。同时, 中日两国企业之间技术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通晓日语专业术语的技术型人才将会越来越抢手, 部分专业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 东三省地区作为中国政府实施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 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更是供不应求。以东北为例, 目前东北日资企业, 包括松下、索尼、夏普电器、亚玛达电机、三菱、丰田、本田等著名企业。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大连这样的港口城市, 但长春、沈阳的日资企业也在不断增多。

同时, 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 日资企业急需在一线工作的日语应用型人才。可见, 单一的日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的翻译人才已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 我们要不断调整翻译课程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不断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把握市场方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达到日语人才供需平衡。

二日语人才市场的现状

随着日资企业不断进驻中国的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的高校、独立学院、专科院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但是, 每年招收学生的总数也就在千人左右。近年来, 东北三省的部分高校还在缩减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很多日资企业以“日本语国际能力测试”的等级来进行录用, N1为最高的级别, 一般情况下来说N2的水平即可录用。有些人即使通过了日语能力测试的考试, 获得了证书。但是, 实际日语应用能力未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或者口语水平不过硬, 也使得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日语翻译人才。同时,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更青睐于懂得专业知识技能的日语人才, 比如说, 医药、建筑、专利、化工等。这些都使得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更是供不应求。“现在倒是有企业来学校招人, 而我们却没有足够多的合格的日语人才可以推荐出去。”这句话再次验证了这个现状。

这几年来尤其是日语软件人才甚是紧缺。中国的“对日软件外包项目”越来越多, 已经成为日本在海外的最大外包制造基地, 特别是大连, 已经成为主要的日资企业集中地。而且, 这种趋势势必会不断扩大和发展。因此, 懂得日语的软件技术人员就会越来越紧俏。有一家软件公司的工作人员曾这样说过:“说实话, 我们不愁没有订单, 就愁找不到合适的人。只要合适岗位要求, 进门就给正式员工待遇。”

一般人看来, 日本企业通常更喜欢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认为, 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这张白纸上勾画出一张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蓝图。但是, 据松下人力资源部门反映, 根据公司现在的需要, 更注重的是具有相当经验水平的人才。由此可见, 在一些岗位上, 经验比基础专业知识更重要。丰田汽车公司中国事务所的用人原则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经验, 因此, 需要一段成长期, 而根据公司发展的要求现需要有工作经验的、来了之后一些工作就可以“上手”的人才。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可以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或者是协助性的工作, 需要一段时间来积累工作经验。

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 企业文化也不同。日本人多给我们以很拘谨、谦逊、集体意识强、很注重礼节礼貌的感觉。那么, 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也无可避免地具有日本特有的企业文化。在日资企业工作之后也会被这种文化所渲染, 而当今的很多大学生不太了解日本文化, 特别是日本企业文化。从而能够遵从日本礼数的也是为数不多。比如说, 在日资企业中有终身雇佣制度, 也就是说, 日本人认为在一家公司奋斗终生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 在中国刚毕业的大学生会更加倾向于灵活的工作机制。毕业后先找一份工作, 积累一下工作经验。遇到好的机会再跳槽, 在工作中不断地探索自己将来的发展前景。很多大学生在尝试了几个工作之后才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日本企业的这种终身制的工作理念, 不免会让中国的大学生有些望而却步。另外, 在日企比较重视论资排辈, 也就是说有时候经验比能力更重要。日本人认为, 再优秀的人没有岁月的熏陶和历练也不算优秀。所以, 对于想在公司内短期实现晋升愿望的毕业大学生实在是难上加难。以上这些因素也影响了日资企业在中国的人才招聘。很多人因不适应日本企业文化而辞职, 这也是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的原因之一。

总之, 从目前现状来看, 导致中国日语人才紧缺的原因有三。真正具有技术知识的日语人才为数不多, 再加上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紧缺, 刚毕业的中国大学生不了解日本文化, 从而不能适应日资企业的工作氛围。

三日语翻译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1. 重视日语翻译课程、改革教学内容

近年来, 我国的翻译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很多院校都开设了翻译专业。由此可见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需求的体现, 也是我国翻译这一学科日趋成熟的体现。因此应该加大对翻译课程的重视, 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地增加课时, 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学习、练习机会。同时打造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洞察能力的师资队伍。不断了解国外其他著名院校翻译课程的设置与研究,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适当贴近学生就业, 多加入实用性的授课内容。比如说, 计算机类、化学类、建筑类等的日语专业术语学习。从以老师为主体传授知识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前, 大部分教师照本宣科, 大多依赖于教材, 跟不上时代, 没有内容和理念的更新。多讲授翻译技巧, 分析句式结构, 多侧重文学作品翻译。这样不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谈不上要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日语翻译授课过程中, 多加入一些实用的、贴近时代的、符合实践需要的教学内容。在上课过程中, 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去翻译内容, 自己修改翻译内容,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以课件的形式展现, 对个别需要斟酌的词语分组进行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动脑翻译的学习习惯,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外语只是一种工具, 还应该鼓励学生们学习一项技能。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 单单只会日语的翻译人才很难在社会立足, 人才培养需要适应当前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的日语人才必须要掌握专项技能才行。比如说, 目前向东三省能够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多为与软件外包、机械、制造、建筑、化工、医药等行业。因此, 为适应这一需求, 必须让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在学好日与知识的同时, 再学习一些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 在翻译课中对这类知识内容进行涉猎, 为学生的就业填砖加码。

2. 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是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教师要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贯彻课程体系、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 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校的日语教师多为年轻教师, 最高学历为研究生, 达到副高职称的教师只有一人,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专业建设不够科学完善, 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也比较欠缺。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攻读并获得更高的学历, 同时不断拓宽研究领域。笔者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首先是授课能力。教师要承担基础课与专业课, 充分发挥每名教师特长。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 以及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因材施教, 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其次是科研能力。研究方向应该是有实际意义的,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在这一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最后是指导实践能力。能够看出一个人的专业素质, 比如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的指导能力, 学生科研的指导和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等。

3. 提高学生的理解和传译能力

要想翻译, 首先必须理解全文内容。根据关联翻译理论, 一般说来, 译者在翻译中能动地寻求最佳关联包括两个过程:首先是对原文的理解以获得最佳关联, 然后在译文中传递最佳关联。这里先说下对原文的理解。根据关联理论, 要想准确理解原文必须先重视原文的语境, 通过对语境的分析, 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 从而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也就是说译者从原文中理解作者的意图, 由于译者和原文作者属于不同语言认知环境, 要想准确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必须要求学生有非常广的知识面。要根据文中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以及一些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等来寻找关联, 以便理解原文内容。培养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能力是提高翻译功底的基础。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只有理解对了, 才能准确传译出原文内容。

准确理解原文之后便是传译。由于汉语和日语属于不同语系, 两种语言在文化渊源、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上都有极大的区别。在双语转换时, 特别是日译汉时, 有很多学生的译作晦涩拗口, 文理不通, 不合乎汉语表达习惯。很多同学过于拘泥原文, 在译文时没有变通。在采用翻译技巧时, 可以采用变通的翻译方式,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再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方式。孙致礼解释其为“背叛原文的语言文字, 从而达到对其意义、艺术及精神的忠实”。所以, 以最佳关联理论对学生的翻译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可以指导培养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恰如其分的再创造, 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 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要实现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认清当前教育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创新, 同时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并且将其行之有效地实践在教学中,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日语翻译人才。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日语人才市场的现状以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 探讨了怎样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日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日语翻译,教学改革,应用型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 (3)

[2]孙致礼.翻译与叛逆[J].中国翻译, 2001 (4)

[3]刘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翻译, 2008 (3)

[4]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 2008 (6)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8

一、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

1.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文献检索, 长三角地区共有日资企业3, 3400余家, 其中上海的日本企业和公司代表处就达7, 200余家。这些企业的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金融和贸易等广泛领域, 它们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近10年来, 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行情一路向好。本科高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有限, 只是杯水车薪, 加之不少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求职目标高, 所以日资和中日合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招聘目标主要放在高职院校应用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据全国各地的同行反映, 这一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如此, 其它地区日企和涉日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基本类似。

2.据不完全统计, 仅上海地区目前专门从事日语人才猎头的中介公司就有24家, 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以咨询等名义从业的“地下”猎头。据业内人士透露, 如算上这些“地下”猎头, 为日企服务的日语人才中介不少于100家。目前这些中介手里不缺工作岗位, 只愁自己人才库里没人。上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 也是日资企业聚集的地方。从长远看, 以后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3.虽然近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有部分日资企业暂时放缓了在中国的投资, 但是在中国的日资企业数量并没有减少, 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甚至还在呈增加趋势。从长远看, 中日间的合作关系只会加强和发展, 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将保持长期的旺盛态势。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所在的嘉定区看, 电子、IT、餐饮、服装和物流等行业, 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小企业来嘉定投资。上海这块中国改革的热土, 是日企投资和发展的理想热土。

4.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10年发展的历史看, 招生数量保持恒定, 每年招收80~100人, 毕业生就业情况保持良好, 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嘉定、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目前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旺盛需求和将来的潜在需求看,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发展是历史的需要。所以, 改革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高质量应用型日语人才, 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召唤, 也是我们高职应用日语专业教师的历史使命。

二、企业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不像制造类和服务类专业那样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 它是一个应用性的语言类专业, 没有特定的行业产业背景, 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十分广泛, 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高, 技能要求也相对复杂。作者曾先后于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在学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研究基金的资助下主持了题为《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课程的改革》和《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和调研, 发现用人单位对日语人才的要求很高,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日语语言素质、综合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有的单位在与学生签订用人协议前还专门派人来学校了解情况。

1.思想道德素质

从调研材料分析, 80%以上的用人单位很在乎学生的在校真实表现, 包括: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 什么职务, 任职时间, 团队和合作精神, 是否热心公益事业, 是否能吃苦耐劳, 是否有爱心, 是否有事业心, 是否尊敬师长、友爱同学, 获得过什么荣誉称号, 是否获得过奖学金 (等级) 等。

2.日语语言素质

用人单位在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生时对日语语言素质的要求包括:高职三年的综合学习成绩及在全班的综合排名, 各门课程的成绩, 参加过何种专业竞赛及获奖等级, 是否到企业参加过实习 (含: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单位评价等) 。从上海和京、江、浙、皖等地的问卷调查看, 用人单位要求“日语听说良好, 笔译功底扎实, 中文文笔较好, 能和公司的翻译团队密切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同时, 企业对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提出了“会讲普通话, 日语听力强, 又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等要求。可见, “实用”是用人单位对应用日语专业学生的主要要求。

3.综合技能和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 能胜任企业相对辛苦的工作”是企业招聘日语人才时首先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定的体育爱好则更受欢迎, 因为可以帮助企业活跃员工业余生活,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同时, 各类用人单位对日语专业毕业生有各种不同的要求, 如:“能与领导和同事沟通”, “最好掌握一定的经贸知识”, “我们希望招聘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毕业生”, “如果懂一些简单机械、服装、电气和旅游等知识的更好”……可见, “思想好、身体健、通日语、懂专业、善沟通”的人才最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成立于2002年, 2003年开始招生, 迄今已有7届学生毕业。应用日语专业成立11年来, 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把办学方针体现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之中, 把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作为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使应用日语专业的教学充分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 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我们认识到, 实践要素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所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日语专业的任务, 是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服务和管理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 也就是专门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而不是单单依靠学历教育在学校里足不出户就能培养出来的, 必须、也只有在生产和工作的实践中获得能力、提高能力。高职应用日语专业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必须强化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

我们于2005年与日企“亿旅 (上海)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亿旅日语实训基地》, 基地设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内, 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日语专门人才。“基地”迄今已运作8年。我们的做法是:

1.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负责提供《亿旅日语实训基地》用房和全部相关设施。

2.“亿旅 (上海)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我们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 选派技人员给我们学生上课, 指导相关旅游等业务的实盘操作, 并把一定的业务额度放在基地由学生完成。

3.应用日语专业定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 亿旅公司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和完成的业务量发给实习补贴。

4.亿旅公司每年给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提供1~2万元的奖学金, 并由该公司总经理亲自到校颁奖。

5.亿旅公司每年从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中录用一部分到该公司就业。

6.如果该公司需要, 应用日语专业随时选派学生去公司帮助工作。

7.如果应用日语专业培养学生需要, 该公司总部也随时接受学生前往实习。

《亿旅日语实训基地》运作8年来的实践, 证明这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做法是成功的, 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 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我们通过校企合作, 借助《亿旅日语实训基地》, 使学生可以一边学习日语专业理论知识, 一边参加实际工作, 学习工作技能;还可以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带回到课堂上讨论, 实现研究性学习, 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反映说:“到《基地》实习使我们学习更用功了, 因为如不好好学习, 到《基地》实习时就做不来, 更做不好。我们有压力, 但更有动力。我们学习更主动积极了, 学习效果更好了, 对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前途更加充满信心了”。

四、关于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设想

根据笔者对长三角地区和北京、广东、山东等地60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 有38所开设了应用日语专业, 其中32所是以“日语+专业方向”的模式实施教学的, “专业方向”也各不相同, 约60%为广义的经贸和旅游, 40%为经贸、旅游、机械、制造、服装设计、计算机、物流、医药、出版等等。我国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大多是2000年以后开设的, 发展时间在10年上下, 其培养模式大多带有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印记, 没有摆脱“三多三少”的办学模式:即刚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多, 有经验的教师少;会教日语语言的教师多, 有企业、产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少;在教室里按传统教学方法讲课的多, 把学生带出校门到生产实践一线教学、培养能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的少。所以, 我国为数众多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加强专业实训教学的建设, 积极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培养模式, 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1.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 国务院《决定》中所提出来的“工学结合”模式, 是一个大工学模式, 从宏观和广义上适合所有职业类专业;从微观上和狭义上、即具体专业上, 实施方式又各不相同, 各具特色。高职院校数量众多, 专业繁杂, 加之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发展差别大, 对工学结合和实施方式上也可以各具特色, 应讲求实效。终观世界, 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 成功的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教育、经济和生活中举足轻重。而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成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对于众多应用日语专业来说, 如何走出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和使命, 既是挑战, 更是机遇。

2.制定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众多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总体上还没有摆脱经院式的关门办学人才培养方式, 虽然有的学校作了不少改革和努力, 大部分还是被动的, 小脚女人式的, 而不是革命性的。有的虽然做了不少工作, 却时不时地在抱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诚然,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 这些困难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要制定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 不然, 工学结合就是一句空话。在制定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时, 应该贯彻如下原则:

(1) 思想道德人文素质能力与专业知识能力及专业拓展知识能力的平衡与统一。

(2) 对专业进行科学有机整合。

(3) 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3.开设与工学结合相一致的相关课程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应该是以语言为依托、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技能+语言”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其课程设置应包括三个模块: (1) 职业道德能力模块; (2) 语言能力模块; (3) 职业技能能力模块。

职业道德能力模块主要包括:

诚信与责任心教育;爱岗与敬业教育;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 (公益劳动) ;创新思维;中西方文化;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语言能力模块包括

语言基础阶段课程:语音、基础日语、视听 (一) 、日语会话 (一) 等。

语言自立阶段课程:综合日语 (一) 、视听 (二) 、日语会话 (二) 、泛读、日语写作、日本概况、日语语法等。

语言提高阶段:日汉互译、日本文学作品选读、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综合日语 (二) 、职业日语。

(3) 职业技能能力模块包括:普通话;经贸基础;导游服务、旅游景点介绍和旅游管理;机械、制造、物流、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日汉口、笔译基础;电脑操作;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商务日语写作等。

4.培养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只有加强校企合作,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的高质量应用型日语人才。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有一支比例合理和数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都还是一个瓶颈。根据我们对32所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师资情况的调查, 68%的应用日语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比例较低。现有的日语专业教师, 大多数是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且多数是中青年教师, 缺乏或完全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相关知识, 对社会了解不多, 无法实施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工作。我们所讲的双师型教师, 是指既具备高校日语教师资格、又具有诸如经贸、财会、旅游、机械制造、物流管理及服装设计等相关领域职业资格的教师。他们能用日语进行应用类专业知识的教学, 具备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日语的能力和经验, 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 他们上课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只有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 才会积极、主动、有效地去推进应用日语专业的改革, 有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日语专业的改革也才有出路。令人欣喜的是, 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看到了这一点, 并正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如上海市教委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支持个高职院校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 就是一个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的办法和举措。

5.形成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

我国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现在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关门的、经院式的。双师型教师比例的严重不足在客观上给应用日语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构成了阻力。现在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基本上是在校内教室里进行, 大家都熟悉了, 操作相对简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和学生管理提出了挑战, 因而必须努力探讨和形成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全新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体制。

(1) 校内与校外并重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的教学任务要从校内的教室搬到了校外各类公司、企业的车间、商务洽谈室、酒店、物业作业现场等等, 教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及学生的管理都必须跟着改变。课表变得更加复杂, 讲课的方式方法变得更加多样, 学生的考勤和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2) 规律性与灵活性并重

为了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要, 原来单纯注重校内管理的模式不再适应新的情况了, 企业工作往往根据生产的需要加班, 企业工作有三班倒, 企业生产出现问题需要加班加点、攻关解决。教学和管理都必须服从生产需要, 体现灵活性, 不能死搬传统一套。教师应根据生产和业务开展的实际,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围绕产业发展创新思维、攻坚克难, 发挥聪明才智, 争当生产能手, 企业骨干, 管理新苗、商贸良才。

(3) 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传统的教学重书本、重理论。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讲求效率和效益。所以,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设、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均需体现高职特点, 体现工学结合, 注重实践, 注重应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经过十年的探索, 提出了专业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原则: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企业, 面向市场, 关注劳动力就业岗位的需求, 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 突出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 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五、结束语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制定、实施和完善, 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上述思考和研究, 是本文作者作为一名一线应用日语专业教师, 三年来主持完成两个校级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的成果和体会, 写出来求教于同行专家。相信我们只要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时代的责任心, 直面挑战, 勇于改革, 根据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 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设计和完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子来, 为中国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升级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3.

[2]蒋静, 陈爱平.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应用日语人才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 2011, (4) .

[3]胡宇琛.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科技经济市场, 2011, (9) .

[4]兰月凤.职业能力取向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科技信息, 2012, (2) .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日语教学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日本企业进驻沿海及内陆地区。在此经济背景下,日本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国际商贸人才尤其是具有扎实日语功底、熟练掌握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通晓国际经贸知识和规范的日语人才非常短缺。同时,在信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很多行业对外语从事者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思维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传统的日语学科教学,虽然目标也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日语综合能力,但在课程内容上极大程度地偏重于语法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与特定行业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由于在人才培养上缺乏明确的定位,传统日语学科培养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除语言外,对国际贸易与商业运作几乎一无所知,这显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2、安徽三联学院日语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阐述

2.1、教学资源不足

对于以零为起点的同时要求具备商务知识和技能的日语专业,怎么教,教什么才实用,教多少才够用,如何培养技能,怎样定位,在教学中如何分配商务专业知识与语言的比例,如何使教育不流于理论,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如何创出我们的特色。首先是教学资源问题,由于我省乃至全国的日语专业的开设大多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目前市场上尚无比较成熟的配套教材。据统计,目前出版的高等教育类日语教材总共只有30多种,其中大多是面向4年制本科的。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对于我院日语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内容过多,理论性太强,教材内容和学时数设计与教学实际脱节;2.大多内容仍以专业词汇和语法教授为主,缺少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语言与商务一体化教材;3.内容大多偏向于国际贸易方面,而涵盖企业内部事务、实用商务交际等内容的教材不多,应用范围较窄。这种状况,极大地约束了我院日语专业的发展。因此,加快适用日语系列教材的建设与开发,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

2.2、“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日语专业的师资从来源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二部分是有过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且符合教师从业资格而转入我院的人员;第三部分是兼职人员,包括其他院校教师和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其中第一部分人员占主体。这部分教师的优势是具有较强的日语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不足之处是职业实践能力欠缺。例如,在讲授商务类日语课程时,无行业经验的教师往往只能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缺少生动的案例与丰富的实践支撑。学生学起来自然也就只能停留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层次上,真正的职业技能并没有形成。因此,建设日语“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我们人才培养首先要逾越的一道难关。

2.3、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的日语本科教学,仍摆脱不了传统日语教学的课堂模式,基本上仍然以书面教材为主,缺乏行业培训指导;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师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得到真正体现。这种情况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形成,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此外,由于受传统研究方向的影响,国内对日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成果仍然很欠缺,对日语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的风气尚未形成。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大胆引入新的思维模式,对日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

3、措施

3.1、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他们的再学习能力。对于一些课程,可根据实际加以整合,重视实训课程的开设,最大程度地实现能力培养。大胆引入行动导向与项目教学,实现商务与语言一体化培养目标。在以往教学中,商务知识往往通过中文课堂向学生机械传输,最多再配以一些日语专有名词的解释,日语的教学目标似乎就完成了。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如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应对不同工作的良好心理素质,同时通过“实践一学习一再实践”的方式,主动获取有效的信息和知识。有别于传统专业,高职日语专业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企业涉外商务活动中涉及的交际基本技能和贸易流程操作为主线,以日语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为依据。行动导向教学手段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职业性的教学过程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最终学会学习,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能把行动导向教学手段有效地运用到日语系列课程教学中,应该是非常合适的。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这种理念,引导学生在日语的工作环境下尝试完成一项项的工作任务,通过这些主动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在外语教育中,一个教学内容可以被设计成一个教学项目,它的工作过程可以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

3.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我们应改变“语言+商务选修”的模式,尝试把日语和商贸的课程整合起来,可开设日语视听说、日语会话、日语函电甚至日语谈判等课程,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心理调适期,掌握相关技能。同时,我们应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注重为学习者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在培养学生以听、说为中心的日语综合商务实践能力的同时,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寻找适合自身的有效学习方法,致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培养,以求达到商务与日语一体化最优的教学效果。

3.3、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的发展,除了资金和硬件的投入,很大程度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需要大量双师型的优秀教师,既精通商务运作又精通日语的教师,但目前此类师资紧缺,有企业经验的没有教学经验,有教学经验的没有企业经验。对此,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原有的出身传统日语专业而对相关行业了解不多的教师,我们应鼓励其实现转型,通过再学习与再实践,满足教学的需求。除了培养本校教师之外,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高职称、高学历,而应该更多地引进一些既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又具有高水平日语实践能力的企业人士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或专职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共同培养我们的学生。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亲身经历和实战案例来授课,会帮助学生在尽快地掌握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4、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商务活动中,了解贸易伙伴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交往禁忌,更可以减少贸易摩擦产生的机会。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应该设定为主线,教学训练程序中要加入全球一体化和日本企业文化的内容。因此,在日语专业的课程开设上,我们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开设如对日商务礼仪、日本概况、日本文化体验等课程。这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必须对中日社会与文化的差异有较深刻的理解和研究,而且,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结语

新时代对应用型日语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是迎接挑战还是停滞不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用型本科的日语专业,应该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专业,如何把握机遇,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还有待每一位日语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林娟,潘幼芳.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日语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

[2]石若一.当代日语教学创新的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

[3]姚绚文.我院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0

一、地方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缺少特色

大多数地方院校日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都是遵照教育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具备较高日语语言技能、日语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在大学四年中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子目标: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日语基础知识,掌握听、说、读等日语基本技能,在三年级则主要掌握写作、翻译等技能,在四年级则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等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尽管全国地方院校日语专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其培养目标基本都是一致的。实际上,教育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部大纲中的基本要求本身并没有问题,因为它是针对日语教学教育一般规律而制定的,但是它同时也强调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因此它并没有束缚地方院校日语专业因地制宜培养目标的设置,相反教育部也在鼓励各个院校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的特色。

大多数地方院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提出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人才。所谓“厚基础”无外乎是指重培养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夯实语言交流的必要基础;所谓“宽口径”,无外乎是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指明具体的就业去向,或是指明多种就业平台,强调其培养人才的普适性;所谓“复合型”,往往是学生掌握日语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办公自动化等软件操作、“商务日语”等偏重于管理类的课程及其汽车驾驶等技能。实际上,此种培养目标的呈现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厚基础”的“厚”无从体现,“宽口径”的“口”无从考察,“复合型”的“复合”仅仅是外语与其他几项时尚技能的合体。此外,此种培养目标在日语之外的其他专业中也广为提及,因此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出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包括“基础日语”、“综合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日语写作”、“日语语言学”、“日语语法”、“日本文学”、“日本概况”、“日语泛读”与“日语翻译”等。这些课程的授课时数占据了全部课时的80%以上,目前仍以传授专业课理论知识为主,注重夯实理论基础。尽管有些院校添增了实习实践环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课时较少、师资稀缺及“国际日语能力水平考试”过级率较低等客观现状,此种实习实践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比例过低(大约为全部课时的5%以下),且学生的实习单位多为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的实习工作也多以讲课的形式进行,并且此种实习实践课程很少能够显现行业、产业特色。因此,此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部分毕业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于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方面,大部分学生的看法持负面态度(55.7%),仅有16.7%的学生对目前高校日语课程设置满意[1]。

地方院校日语专业的核心教材普遍是《日语精读》、《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写作》等,其中“日语精读”课程无疑是课时量最大、最受重视的一门必修课[2]。它们涵盖了语言学中的必修内容,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功能等,重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内容,它们对于培养日语人才起到了基础作用,但是这些教材重在读写,基本是以教师的精讲、教授为主。其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往往是以日常对话及文学为主,学生也主要是从应试教育的视角去学习。从日语学习“零起点”的基础而言,使用这些教材的确有很大的必要。但是,这些教材均是以应试教育作为主线的,学生一是偏执于读得懂,做题做得好;二是内容泛泛,缺乏既定的主题,不能突出某一行业或领域特征的教材,其实际应用性大打折扣。

(三)教学达标要求单一

目前地方院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除了依照期末考试成绩、校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以及社会的口碑之外,更主要的就是依靠日本文部省的“国际日语水平能力考试”。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已明确大学学有所成的重要目标———通过考试。为了能够使学生顺利通过国际日语能力考试,期末考试等也均是依照日语等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而设计。而衡量该专业的办学整体质量,则是以日语考级通过率作为标准,并且专业负责人也是以此作为政绩向上级汇报。诚然,国际日语能力等级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是由日本本土专业人士设计的,能够检验出被试者一定的日语水平(N1至N5五个由高至低的级别),并且被试者通过后,基本能够应付日常交际需要。

国际日语能力等级考试也有明显的缺陷:一是这种考试是以选择题的方式作答,无法衡量被试者的写作水平;二是考试内容以文学、日常题材为主,对于行业、产业等实践领域涉及很少;三是此种考试重在词汇、文法等知识点的累积,使得教学需要以知识点识记为主;四是此种考试在全世界范围通用,试卷中许多日本汉字与中文汉字同意,因此完全以选择题的形式作答致使部分考生选对的概率大幅提升,依靠各种“技巧”也能够通过考试。换言之,通过非高校语言学校的培训(如各种培训班、速成班、技校等),也能够顺利取得国际日语能力等级证书,那么地方院校日语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优势何在?简言之,国际日语能力等级考试充其量只是日语基础知识入门的凭证,与具体行业、领域的结合并不牢固,不能将其作为衡量日语人才培养的绝对的、唯一的标准。实践证明,真正的日语人才是日语与具体行业、领域有机的结合的非日语专业人士。所以,将此种等级考试作为教学达标的唯一标准,并不能够彰显作为地方院校本科教育的特色,只能是作为教学达标的必要标准之一。

二、地方院校以服务动漫产业为导向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依托自身资源禀赋

地方院校日语人才培养目标设置除了需要遵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之外,还需要依托自身能够利用的资源。此种资源一般认为包括:学校的性质,主要是指学校的定位与属性;学校的资金来源。此外,还应包括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地方某些产业为其支柱产业或是在战略上优先发展的产业,那么地方对于此类人才的需要必然是十分迫切的,换言之,如果地方院校能够为其提供人才支持,那么地方政府也必定愿意倾注其资源。对于动漫产业而言,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将其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大多数都超过亿元。同时,地方政府也明确表达了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人才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以动漫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制造业、服务业共同发展。在地方的政策及资源支持下,同时结合自身的诸种资源,地方院校日语专业可以考虑与动漫产业人才进行对接,实现产业、地方政府、地方院校与学生的多方共赢。

(二)突出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有494所高校(包括一本、二本、三本、大专和职业院校)招收日语专业学生;有83所院校招收应用日语、商务日语、旅游日语方向的学生。但是在地方院校中,日语专业特色普遍不够突出,部分院校毕业生很难就业。目前地方院校日语专业为了突出特色,典型的做法就是开设诸如“商务日语”、“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等经管类课程,但是实质上这些课程的设置既不成体系、浅尝辄止,同时这些课程的设置多以考查课的形式存在,学生将其视作“非专业课”而未能投入更多精力,所以这些课程的设置仍然不能谓之实质意义上的特色。面对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日语专业方向必须具有特色。而所谓特色就是日语专业应该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使教与学更加符合实践的需要。而与动漫产业相结合,可以作为地方院校日语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为动漫产业提供人才符合时代特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学与职业内容紧密对接,使得学生从大学毕业到入职,在动漫产业中的日语应用实现零缝隙衔接,能够顺利进入职场,并较快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三、地方院校以服务动漫产业为导向的日语人才培养路径

(一)内涵型培养目标设计

所谓内涵型培养目标,是指方向明确、体现专业与实践的相统一,具有发展前景的日语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培养目标方向明确。地方院校日语专业在确定专业目标之时,培养目标需要清晰明确,而不能仅仅是以应用型、复合型进行简单的界定。培养目标一定要指明在何种领域何种层次培养日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如果将培养目标设置为动漫产业方向,那么就明确了此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针对动漫产业的。当然在动漫产业中,也可以继续划分诸如行政文员、技术翻译、营销人员还是商务法律人员等职业。第二,培养目标体现出与实践的统一性。前文所述,培养目标并非是凭空创造的,而是依托于资源与实践需要。突出专业特色的前提亦是如此。“日本动漫产业的定位中,商业元素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训教育,不仅要针对作品的文化内涵,更要注重市场需求,要能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3]。地方院校日语专业设置为动漫产业方向,就明确了它是应用层次的培养,培养的是能够到动漫产业中开展相关实践的人才,在教与学方面,均突出了应用的特质。在师资力量培养、课程授课方式,成绩考核等方面,均是以实践为基准。第三,培养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具有长远性。培养目标不能短视。因为从培养目标确定到课程体系设计,再到师资筹备、教学与应用是具有较长周期的。如果短时间内对其频繁调整,则不利于专业方向凝练、师资培养和经验积累。对于动漫产业而言,它既是朝阳产业(市场需求强劲、产品附加值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且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低能耗、无污染),对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模块专业方向设计

根据专业方向,需要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模块体系,以实用化为导向,以应用性为指针,因应就业所需。围绕动漫产业导向,地方院校日语专业模块设置可以划分为三大类课程与三个阶段。所谓三大类课程,是指应该包含基础专业课程、方向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等。就动漫产业方向而言,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围绕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训练展开,淘汰过时的课文内容,传统的日语教育课程基本可以纳入其中;所谓方向专业课程,就是根据动漫产业方向设置而开设的课程,如:三维动画、平面动画、企划制作及剧本结构设置等方面;所谓人文素养课程,则是旨在提升学生跨文化背景下的领悟能力与沟通能力,“日本大学普遍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重视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和社会文化知识的培养”[4],国内一些动漫作品虽然技术上做到了华丽绚烂,但是往往被视作缺乏“灵魂”的作品,这些课程的设置因此应该是围绕日本文化、日本美学、动漫产业历史及动漫赏析等。

所谓三个阶段,主要是基于时间角度划分的。基础阶段,一般限定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学习日语基础课程,使学生奠定一定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这是对于既有的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应用阶段,一般设置在大三、大四阶段,主要是强化动漫产业模块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学习动漫产业相关日语课程,掌握动漫产业的基本构成、术语及日语运用情境与能力要求,这是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所谓整合阶段,是指将大学所学知识加以系统的总结,针对动漫产业得以应用,以检测应用能力之不足,做以查漏补缺,一般可以于大四毕业论文设计、深入动漫产业实习基地实习相结合进行整体把握。

(三)应用实践能力培养

“日本大学注重通过‘产学合作’形式,由企业与大学共同培养动漫实用专业人才。”[5]在专业方向明确、课程模块体系设计的基础上,地方院校日语专业根据动漫产业的人才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日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是经由基础能力和核心就业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基础能力是作为系统学习基础科目所具备的能力,衡量的标准就是具备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它通常依托于原有的师资力量。核心就业能力,就是能够在动漫产业中运用日语的能力,主要包括该领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针对产业议题的小组讨论能力及针对该产业进行专题文献搜集、初步研究的能力,它主要依托于具有产业背景及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此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单一的证书衡量模式就不合时宜了。“新国际日语能力测试历来是日语学习者的风向标,其合格证书也是职场最有价值的敲门砖”。此种能力认知度较高,且其能力检测贴近于基础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于基础能力的考量还需要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但是,对于动漫产业日语应用能力的认定,则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衡量,如相关专业课程考试、实习基地给予的实习合格证书、动漫产业相关设计作品等形式来检验,这些检验偏重于过程性考核,形式可以灵活,目的在于实现日语之于动漫产业的聚焦。

总之,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基础能力与核心就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育的培养质量。而培养质量则又取决于培养方向的设置、课程体系的配套,以及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动漫产业而言,需要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以因应调整,更加精确地进行专业定位,更加突出重点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具体地开展实务的训练,以使其日语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动漫产业的发展需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晓冰.地方高校日语课程体系现状及策略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5).

[2]吴思佳,李南征.构建与技能岗位对接的《日语精读》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雷洁卿.浅析日本校企合作模式对中国动漫人才培养的启示[J].设计,2014,(5).

[4]郭璟.高等教育体制下中日动漫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学理论,2014,(8).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在我国,学习日语、渴望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也来越多,日语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单纯的日语专业教育和单一的专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了。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我国很多大学、专科院校等都纷纷开设了“经贸函电日语”、“科技日语”、“旅游日语”等特色课程,形成了实践性较强的非研究类“日语+专业”的新式课程体系。新的社会形势使得高等学校必须要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即懂专业又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二、“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绝大多数的高校新生,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日语知识都可谓是零起点。因此,在初级阶段,即大一大二学年,用四个学期开设144学时的通识日语课程。开设通识日语课的目的并非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学会日语,而是要让他们认识和了解日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日语并不难学,因为日语与英语不同,日本来源于汉语,而且大量的日语汉字在语义上与汉语相同或相似,只是在字形和读音上有所差异而已。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日语学習,基本上可以了解日语、应用日语,大约达到日语能力考试N3的水平。在高级阶段,即大三学年,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和学科优势,选择开设两个学期计96学时的“软件日语”、“机械日语”、“法律日语”、“经贸日语”、“旅游日语”、“医学日语”、“农林日语”等专业对口课程, 形成“日语+专业”的复合型课程体系。通过由浅入深的日语课程学习,来弥补专业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进行选课,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研究

1.创建立体化教学平台。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我们推荐的教材是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共同编写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一书。这套教材经历了1988年的“旧版”、2005年的“新版”以及2013年的“新版第二版”,可谓是初级日语教学的经典教材该教材特别注重实际沟通和交流的需要,致力于日语的实际应用的同时,还融入了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等相关背景知识。此外,其词汇和语法点与现今流行的日语能力测试水平相当,适合各种学习目的的中国人使用。

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下,外语学习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便捷。特别是网络技术和移动平台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学习平台。该教材除了纸质书籍以外,还配有单词和课文录音的光盘、配套的练习册以及手机APP供学生使用。整套课程的各种教学视频在互联网上也很容易搜索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复习、检测。此外,大连理工大学还研发了日语智能视频语料库,可谓是“网络版+微信版”的“翻转课堂”,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

2.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在“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课文讲授者和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语言交际任务的设计者。教师的任务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以及进行语言探究,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对一门外来语言探究的渴望。

有趣、活泼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率的。教师可以借助影视、动漫、新闻、报刊、广告、图片等等,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总结不同场合的不同语言习惯和词汇表达特点。

3.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他人有效沟通。在“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中,强调输入与输出并举,以输出为动力,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下完成语言交流的任务。具体说来,就是在注重培养学生听力与阅读写作等语言输入能力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训练,即语言的输出。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话题——情景——功能”为主线的结构设计,引入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设计多样化的真实语境交际任务。以“问路和指路”为例,我们可以设定“任务链”,即任务一“来我家吧”:让学生邀请同学来自己家里玩,描述路径的同时画一张简单的路径图,标出相关标志性建筑。任务二“路径图不见了”:接到邀请的同学应邀前往,但路径图不见了,让学生凭记忆问路。任务三“描述一个地点”:可以分小组进行,先由组里学生合作描述一个大家熟悉的地方。再让其他同学猜是什么地方。猜的人可以问问题,但回答只可以有“はい”或“いいえ”。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对语言的兴趣、成就感和听说读写综合应用的能力。

4.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目标语言国的文化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学好这门语言的。在“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中,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强调将跨文化交际与文化冲突融入到语言学习之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材在每一课单词页下面的都设置了以普及知识为目的的“专栏”。在每一单元末又设置了以叙述形式展开并附有译文的“阅读文”,帮助学生认识会话以外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插图形式介绍并附有译文的“实用场景对话”。以蝴蝶页、大画面的形式按领域分类的“词语之泉”。以及以照片、插图等介绍日本生活、社会等情况的“日本风情”。通过这些风土人情小知识的介绍,引导学生将日本文化的精髓,民族的文化特质融入到语言交际中。

中日文化的差异在词汇、语法以及日常会话中都有所体现,教师可以采取兼并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不仅获得交际能力,更了解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和思维上的真实表现,从而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思辨能力。

四、结语

传统的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在20世纪确实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如今,单一的专业教学和单一的外语教学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专业+日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和日语教育二者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创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课程体系,创建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并注重语言输出和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

参考文献:

[1] 贺静彬等.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14.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宋金梅.以就业为导向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1.

[4] 孙莲花等.“专业+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分析[J].民营科技,2009.

[5] 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于鹏(1984-),男,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日语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

日语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1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着日语专业培养力度的加大, 日语教育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由于学历教育的局限性 (以应试教育为主, 突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 长期以来教师把教学工作的重心、着重点放在通过率、过关率上, 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如何以全新的思维, 实施更为科学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 以推进大学日语教学教育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是高校日语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日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急需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途径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探索, 培养应试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教学,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 积极探索日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将现代教育手段与原有的相整合, 打造全新立体化日语教学平台。

改变教师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 拓宽丰富的教学内容, 追求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为学生提供立体化“视、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学习环境;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双主式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自主性, 由传统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切实按照培养日语应用能力这一方针, 按照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要求, 重点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 采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手段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做到“三减少, 三增加”改革, 即减少教师的灌输, 增加学生的参与;减少教师的结论, 增加学生的问题;减少封闭式思维模式, 增加发散式思维模式, 形成了“始于问题、乐于兴趣、巧于结合、重于创新, 精于挖潜, 勤于实践, 善于交际”的新型教学方法。

2. 改变传统的目标教学,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加强日语实践性培养,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聘请日本专家及友人做讲座, 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每周举办日语口语角、日语电影欣赏、日语广播、日语口语讲授等常规活动;每年在全校举办日语文化周, 主要内容有日语书法大赛、日语朗读大赛、日语歌曲大赛、动漫绘画大赛、导游等。通过学生的举办和参与, 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及始终注重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将会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质量的外语教学, 学生外语功底扎实, 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为依托, 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计算机个性化、反复性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 选择适应的学习内容和难度, 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加强实践训练, 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得以提高, 应试能力得以提高。

4.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译增加他们的语言储备, 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增强使用语言的能力。

在实践课堂教学中穿插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实践环节;听力、视听、语音等课程可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本国情等课程也应多使用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培养日语应用能力, 符合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同时凭借高质量的外语教学扎实学生的外语功底, 让学生能够做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明子.浅析日语教育现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1) :63-64.

[2]戴德忠.日语教学在中国.人民中国.

上一篇:经济研究生下一篇:工业性氟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