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2024-05-25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共11篇)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1

一.提升日语专业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已不可撼动。同时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让世人瞠目,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据日本观光厅统计2015年访日外国游客总数达1973.74万人,2015年访日游客在日消费额首次突破3万亿日元(约合1677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增长70%。其中中国游客消费额占四成,达1.41万亿日元(约合792亿元人民币)。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日资企业进驻中国,中日贸易往来也愈加频繁,因此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另外,日本的老龄少子化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峻,很多日本本土企业也面临着招人难,留人难的现实问题,因此ITO软件服务外包,BPO商务服务外包,海外人才招募等方式,将成为日资企业长久经营所依赖的必要手段。而向日资企业输送熟知日本企业文化,能够适应日企职场环境,毕业即能上岗的应用型人才是我院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曾有过在日企工作的经历,切实的感受到了语言的表现能力是人际关系,自我展现,商务洽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即听说能力,才能在任职的岗位上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激发自己最大的潜质。

二.运用直接教学法提升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所谓直接教学法即从日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语音)开始,无论是教师讲解,提问,还是学生作答,均采用日文,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全日文的授课环境。

笔者所在院校于2013年针对大一新生进行了初级阶段教育模式改革,在往届的初级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以中教为主的授课方式.因为授课对象为日语零基础的的学生,所以课堂上针对单词,文法的讲解主要采用中文.在学生有一定的文法基础,具备相应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之上,再开设外教担当的听力,会话,写作课程,在课堂教学上也循序渐进地增加日语使用量,让学生逐步地,由浅入深地适应语言环境,从而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实习岗位和就业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不理想.为了培养出“毕业即能就业”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学院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即在日语外教的配合下,大胆地采用了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的主旨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全日语环境,教师在初级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运用课堂用语,寒暄语,并指示学生模仿日语的发音和语态,来激发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其次,采用少数人授课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说日语,鼓励学生勇于开口,消除“不好意思”的心理障碍.把“哑巴日语”的不良学习习惯彻底的扼杀在初级学习阶段。

三.运用图片和实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最乏味却也最重要的就是词汇量的积累.而直接教学法采用的教学模式,即用日文对单词进行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在初级教学阶段采用了图片教学和实物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日语初级教学阶段所涉及的单词均源于日常生活,都是学生耳熟能详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单词,因此教师在开学之前先将本学期所学单词按名词,形容词,动词进行分类,并制作出相应的图片,在授课之前选出本课单词所需图片或实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所出示图片进行构想和理解,然后教师清晰地朗读出所示图片的日语发音并指示学生模仿,在多次发音与纠正之后,把图片分发给学生,以“语音接龙”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既解决了背单词的枯燥难题,又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生动的理解生词,可谓一举两得。

四.中外教共同授课方式提升日语实际运用能力

笔者所任职院校在初级教学阶段除直接教学法还采用了中外教共同授课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在往届的教学模式中,外教主要担当听力,会话,写作的课程,授课对象也为具备一定听说能力和文法基础的大二大三学生。在最新改革的教学模式中针对于大一的新生便采用了中外教共同授课的方式,即每个班级配备中外教两名任课教师,共同进入课堂授课,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呈现出书本上学不到的,更生活化,更形象,更生动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中外教采取互动模式,结合日本的人文习惯,不照本宣科,运用实际日常生活中最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模拟场景对话如拜访,赠答,问路,邀请等。例如在拜访的会话练习中,中外教分别担当客主的角色进行演示,从进门伊始,访客的寒暄语,主人的迎宾语,特产赠答时的礼貌语,主宾交谈时的日常用语到拜访结束时的客套寒暄,并结合日本人的礼仪都逐一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深理解。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自由设定角色,在教师演示内容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学生在准备的过程当中,即能激发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今后的教学计划及期待效果

笔者目前任课班级为学院新增设的“日语涉外服务外包”班,与往届的日语专业不同,“涉外班”的就业方向更明确,更具备针对性。随着日本老龄少子化的加剧,日本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服务外包也将成为未来日资企业经营方式的主流,因此培养实际运用能力强,毕业即能上岗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计划:

1.师生互动,加深理解

在利用直接教学法讲授文法和单词的同时,一改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听多说少”的学习方式,采取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之间互问互答的方式加深对文法的理解,增强实际运用的能力。

2.创建日语环境,加强听说训练

在听力方面,除在课堂上创建全日文的语言环境之外,课后也要求学生多看原版日剧,电影,动漫和日文歌曲,再由一定的文法基础之上,在建议学生每天收听日语广播,NHK等等,提升听力能力。

在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多说,敢说”,除了课堂上的跟读,模仿,回答问题之外,还要根据所学课文让学生作口头作文,场景对话,即兴演讲,发表,小组辩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说日语”的机会,课下也要求学生多用日语交流,以此提升日语的交流能力。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定期举办秋季,春季日本文化节,日语演讲比赛,日语歌曲大赛,日语联读比赛,日语短剧小品表演等丰富教学内容。

综上为笔者对直接教学法的感悟和期待。在日语教学的初级阶段采用直接教学法旨在提升学生听说能力,为毕业进入日资企业和外包公司打下夯实的基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与时俱进。笔者坚信,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探索,用先进的教学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去认知并解决不断出现的教学问题,丰富自己的教学内涵,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飞速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更多的日资企业进驻中国,加之日本老龄少子化的日趋严峻,对懂日语的技术人才更是求之若渴。因此培养毕业即能就业的应用型日语人才,是高校日语专业的首要目标。笔者有在日本留学和日企工作的经历,切身的感受到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在职场环境中的重要性。语言表述能力是人际关系,商务洽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为了提升日语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职场环境中交流自如,笔者所在院校从2013级开始,尝试了直接教学法和中外教共同授课方式,目前已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运用直接教学法的感悟,浅析如何运用直接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

关键词:直接教学法,图片教学,中外教共同授课,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目黑真实.日语会话[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片山博美.日汉对照幽默故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叶立群.标准日本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渡边突.国語文法論[M].束京都:笠間書院,2000.

[5]陈访泽.日语句法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6]水尾碱千代.ミニミニ英会話[M].東広島都:大創産業株式会社,2004.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2

高职英语教学要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专门人才,英语职业教学中如何根据市场需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职业英语教育的.思考,来探索与促进对职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作 者:马莉 作者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32)分类号:H3关键词:高职英语 英语教学 实际应用能力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3

【关键词】会话能力 教学方法 第二外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17-02

一、日语教育在我国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通用型、一专多能型人才深受欢迎。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努力做到熟练掌握专业外语——第一外语之外,也在积极提高第二外语水平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双语”以及“多语”人才的需求。

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由于日本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一亿两千万,所以从人数上来讲,日语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语言,并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在学习日语。在中国,日本是对华投资额最大的国家,位居我国十大贸易伙伴之首。在中国对外经济的四个主要方面,日本都处于显著地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仅在农业方面,作为农业发达国家的日本,关于农业产业结构、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科技教育、农村经济组织的建设、生态农业建设、观光农业建设、开拓产品市场等相关先进经验和技术都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及与国际接轨产生深刻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增加,同时教育、文化、农业等其他方面的交往也将会日益频繁。中日两国的互惠合作,将对未来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和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市场将需要大批既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又懂日语的人才。高校日语二外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中国高校第二外语(日语)教学现状

第二外语是针对外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日语基础知识,不仅具有一定的阅读、口笔译以及初步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这门语言获取其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同时,适当向学生介绍日本的风土民情、历史文化,为进一步了解日本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般能够达到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及国际交流基金主办的日语能力三、四级水平。

然而,当前在各大高校主要向英语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开设第二外语(日语)课程。其课程的特殊性不仅对任课教师有效实施日语课教学带来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学生日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从客观方面上看,日语二外教学时间较短(120~220学时)、内容浅显,而且上课学生人数较多,缺乏大量的练习,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主观上很多学生对于二外日语的学习不够重视,可以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这也限制了二外日语教学的发展。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当今时代发展要求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决不能只停留在读、译的程度上,还需具备相当的会话等应用能力。日语作为一种语言,特别是对于外语专业的大学生理应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第二外语(日语)教学往往只注重单词、语法、阅读的教授,忽视了听与说等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在天津市各高校第二外语(日语)教学中,学生缺乏应用能力是由来已久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做简单的自我介绍时,其表达的日语经常会出现语法错误、发音不准确以及用词不当等诸多问题。所以,学生应具备的日语水平与日语实际会话应用能力之间的差距,是天津市以及全国各高校今后在第二外语(日语)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大学二外(日语)学生会话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

三、提高第二外语(日语)应用会话能力的教学方法研究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第二外语(日语)应用会话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1.研发合适的二外教材及辅助教材

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合适的教材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二外教材,多采用“单词——语法——课文——练习”的模式,这种模式重视语言的知识体系,却忽略了语言本身特有的魅力,即人与人的会话交流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会话能力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二外教材,或自编以培养学生会话能力为中心,注重口语情景对话的一些辅导教材。

2.实施大班试验组与小班对照组授课效果对比研究

外语教学本应是技能教学,而非理论教学。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反复地训练,而班级人数过多,会造成缺少实践练习的机会,有些学生的基本发音不能被及时纠正,就更谈不上会话能力的培养了。如果适当地将大班改为小班上课,教师就能够注意到学生的个人差异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给每个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特别是会话能力注重的就是反复练习,需要个人及对话分组练习。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二外教学普遍采取大班的方式(40人以上为一个自然班),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努力达到或接近小班教学的效果,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所以,通过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授课效果对比的方法寻找出一条提高学生会话能力的新途径。

3.学生以会话训练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会话训练活动。

以往二外教学侧重语法及句型的讲解,但现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更强调其会话能力。因此,为了摆脱传统二外教学中的“哑巴日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听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句型、语法做言简意赅的讲解,集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进行会话训练。“讲”是基础,“多练”是提高学生日语能力的关键。一个句型可以通过日汉互译的形式进行。有时还可以采用会话表演的形式,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胆识。另外,还可以采用单词游戏、“当翻译”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会话训练的机会。

4.运用先进而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感官上的多方位刺激,把黑白的世界变成多姿多彩的课堂。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效率高,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语言教学的内容更趋形象化,视听课也许不能成为二外教学的一个课型,但它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5.运用英日对比法进行教学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日语)时,经常喜欢把日语与英语相比较,喜欢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去套用日语。特别是日语中的外来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英语。这一方面有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记忆日语单词。例如:インク(ink)、バス(bus)、ミルク(milk)等等。因此,教学中适当采用英日对比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其对单词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日语会话能力的同时,注重日语与英语的联系,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记忆单词,从而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这样也必将对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会话能力起到一定作用。

本论文对提高第二外语(日语)应用会话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旨在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是集读、写、听、说、译于一体的综合外语基础课,并无专门的会话课设置,而语言的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会话能力表现出来的,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安排会话内容,开展丰富的课堂会话训练活动,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第二外语(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辟新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1 胡纬纬、沈美华.日语二外教学方法探究.希望月报,2007(11):27

2 李春杰.谈学生日语会话能力的缺乏与日语教学.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02):60~62

3 李 岩、马 晶、曹 洁.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日本问题研究,2006(01):48~50

4 田孝平.关于高校日语(第二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思考.科技经济市场,2007(01):159~160

5 王 军.关于日语作为第二外语时的教学探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3):95~96

6 王 晴、范可微.日语作为英语专业第二外语的思考.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6(04):52~53

日语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4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着日语专业培养力度的加大, 日语教育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由于学历教育的局限性 (以应试教育为主, 突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 长期以来教师把教学工作的重心、着重点放在通过率、过关率上, 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如何以全新的思维, 实施更为科学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 以推进大学日语教学教育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是高校日语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日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急需在教学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途径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探索, 培养应试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教学,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1. 积极探索日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将现代教育手段与原有的相整合, 打造全新立体化日语教学平台。

改变教师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模式, 拓宽丰富的教学内容, 追求学科体系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为学生提供立体化“视、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学习环境;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双主式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自主性, 由传统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切实按照培养日语应用能力这一方针, 按照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要求, 重点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 采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手段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做到“三减少, 三增加”改革, 即减少教师的灌输, 增加学生的参与;减少教师的结论, 增加学生的问题;减少封闭式思维模式, 增加发散式思维模式, 形成了“始于问题、乐于兴趣、巧于结合、重于创新, 精于挖潜, 勤于实践, 善于交际”的新型教学方法。

2. 改变传统的目标教学, 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加强日语实践性培养, 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聘请日本专家及友人做讲座, 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每周举办日语口语角、日语电影欣赏、日语广播、日语口语讲授等常规活动;每年在全校举办日语文化周, 主要内容有日语书法大赛、日语朗读大赛、日语歌曲大赛、动漫绘画大赛、导游等。通过学生的举办和参与, 培养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及始终注重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 将会带来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质量的外语教学, 学生外语功底扎实, 保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为依托, 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计算机个性化、反复性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 选择适应的学习内容和难度, 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加强实践训练, 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得以提高, 应试能力得以提高。

4.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译增加他们的语言储备, 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增强使用语言的能力。

在实践课堂教学中穿插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实践环节;听力、视听、语音等课程可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本国情等课程也应多使用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培养日语应用能力, 符合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同时凭借高质量的外语教学扎实学生的外语功底, 让学生能够做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明子.浅析日语教育现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1) :63-64.

[2]戴德忠.日语教学在中国.人民中国.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5

应用型本科电子技术课程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特征的专业基础课,对该课程改革,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度,对提高应用型本科电子技术课程工程实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叉.两年多的`教研试验证明,通过将实践内容全方位引入电子技术的理论课堂教学,以及增加有特色的应用型习题和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题目等手段,时提高应用型本科电子技术课程工程实际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年,卷(期):5(4)分类号:G642.0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电子技术 工程实际能力 教学改革 电子模块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6

关键词实际应用 语言能力文化 培养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人才。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但目前的英语教学与《基本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人数多,不利于进行诸如情景对话练习的课堂活动;英语课时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上一年半甚至更少时间,难以完成大纲规定的全部教材内容,所以大部分教师只抓精读和听力;学生不够重视,高职类院校学生往往迫于就业的压力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忽视了英语特别是英语文化等的学习。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实际应用语言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于文化的分类,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家庭、社会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许多语言教育者认为:应该有所区分“big C”与“small c”,笔者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该首先考虑“small c”.

(一)英语教学中,应该把语用知识与语言知识放在同一重要位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中国人常说的,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 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 morning 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doing? 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s)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

(二)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防止文化休克现象发生。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现象。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中国人喜欢从动态中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习惯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事物。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西方人喜欢化整为零,注重分析,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崇尚斗智,因而棋术十分发达;西方文化崇尚斗勇,故而体育甚为突出。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三)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们创造更多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高职的外语教学课堂,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还是在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学生思考时间以及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的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比如,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留学归国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爱情、工作等方面的状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我们也可以结合一些西方重要的假日。

三、结语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7

关键词:应用实践能力,数学,生活实践

一、体验数学无处不在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的确, 学生提不起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长此以往, 只会形成机械、呆板的纯注入式的教学效果,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就决然不会主动去学习和应用。引起学生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感觉到某种技能或某种学习内容有学习和应用的必要。这就需要教师将每节课的知识渗透于实际生活中,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从而知道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继而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 主动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中去。

例如, 教学“万以内的加法”, 教师不再是直接出示几道计算题, 而是从商店收集几件儿童常见的商品的价格:足球205 元, 复读机176 元, 小提琴1280 元, 电视机3456 元, 遥控汽车231 元。要求学生选购两件喜欢的商品算一算要付多少元?这样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有了“看得见, 用得着”的亲切感, 为学生的乐学和应用意识的形成铺下了基石。

又如在教学等式时, 让学生收集有关等式的资料, 学生兴趣浓烈。有的学生说:“曹冲称象就是运用等量来解决的。”有的学生摘录了彩票广告:2 元+ 运气=38 万元……如此设计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了数学无处不在的应用价值, 继而逐渐形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习惯。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学生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后, 要学会将这些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这就是应用意识。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应用题的呈现方式上, 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采用文字叙述方式, 更多的是以对话、图表的形式出现, 很多问题还以条件多余、信息不足的形式呈现, 为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生动的情境及开放的空间。例如, 在二年级设计一个逛花店的情境, 在这个花店有玫瑰、马蹄莲、康乃馨、郁金香……妈妈给了你30 元钱, 你想买什么样的一束花?假如你是商店的老板, 来了一位顾客他要扎一个50 元的花篮, 你怎么向他推荐?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搭配。由于题目本身的开放性, 不仅把应用题真正同生活联系起来, 而且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在解题的过程中使人人都有收获, 人人都体验到成功, 满足了当今世界对个性化创新人才的需要。

另外, 量的计量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师不妨让学生多做些调查, 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数量, 如收集下列数据:①人步行、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②你每天步行上学大约需要多少时间?估计自己上学四年来一共行了多少千米?③你家大约每月吃多少千克的大米?多少千克面粉?④请你说出你家每个成员的生日……学生收集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问大人的, 有亲自实践的, 甚至还可以上网查询等。学生有开阔的实践空间, 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才能不断巩固, 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才能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

三、给学生提供开阔的应用与实践空间

课程标准中增设了“综合实践”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我认为,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应创设实践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探索,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深入实践, 自己收集材料, 进行分析研究, 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 让学生分组活动, 测量一个磁带盒的长、宽、高;计算磁带盒的表面积和体积;现有4 盒磁带, 可以怎样包装, 哪种包装方式更节省?如果有6盒磁带, 怎样包装更节省?这一个实践活动的设计综合了测量、估算、计算物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选择最佳方案等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抓住综合性、实践性, 体现数学性, 不拘一格体现民主, 尊重个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又如“1 亿有多大”这个活动, 学生进行分组活动, 自主选择主题, 有的组测量“一亿张纸有多厚”, 有的计算“骑自行车1 亿千米要多久”, 有的计算“跳1 亿次跳绳要多少时间”等, 然后由学生自主确定研究方案, 得出研究结论。

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培养专业文献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词汇是语言赖以存在的支柱, 是提高阅读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快速建立专业词汇体系是提高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1.建立专业词汇体系

医学英语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 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才能使医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在普通英语词汇教学中, 必须重视两栖词汇, 要向医学生强调两栖词汇的医学含义。英语中有许多普通词汇在医学专业文章中用作医学专业术语时具有与普通意义不同的医学涵义, 这些词汇就是普通和医学两栖词汇 (刘继民, 2008) 。例如:focus—焦点, 其医学含义为“病灶”。这些词汇在医学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 所占地位也很重要。通用大学英语教材中词汇基本是共核通用词, 其中两栖词汇数量有限, 分散于各单元课文后所附词汇表中。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务必帮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提高对两栖词汇的认知, 避免学生在专业文献阅读中因词义选择不当而导致的理解偏差, 甚至错误。

医学英语词汇多由一定数量的词素组合而成, 同族词的现象十分普遍。Bauer等认为, 从阅读角度来讲, 词族是指一个词根词及该词能被学习者辨认的全部屈折及派生形式 (白人立, 1999) 。只要知道了一个词根的基本含义, 同族词中每个单词的词义很快就可以观察出来。一些滋生能力强, 使用频率高的常用词根, 例如:aden—腺体;arthr—关节;cardi—心脏等, 对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新词的数量与日俱增, 利用同族词方法学习和扩大医学专业词汇, 可谓事半功倍。

辨析同族词的词义, 词缀是非常有效和有意义的工具。常见的医学英语词汇都以后缀结尾, 主要表达该词的不同词性。表示抽象意义的前缀也是医学英语构词的重要素材 (刘道践, 范华泉1997) 。词缀法是医学英语最重要的构词方法, 医学英语的词汇数量最多的是来源于词素 (即词根和词缀) 通过派生而构成的。词素的构词潜能是巨大的, 词素造词产生医学新词的趋势至今非常明显。医学生要善于利用词缀联想法, 提高英语的实用性。通过串联归类, 纵横联系, 建立相互依存的词汇知识结构, 增强记忆, 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胜于脱离实际地背单词。

2.准确分析专业文体

社会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变体——文体, 即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同一意义时, 对词汇和语法结构要进行恰当的选择 (任如意, 2009) 。医学专业文献除了词汇系统与普通英语有较大区别之外, 由于使用英语科技文体, 并且内容深奥, 还具有表达客观, 逻辑严密, 结构严谨, 行文简洁等语体特征。在阅读中, 必须留意医学英语文献中名词性结构较多这一基本特征。所谓名词性结构是指采用以名词为中心, 为主体的短语结构形式。医学文体使用名词明显多于动词或其它词类, 因为名词表意更为概括和深刻, 更加客观。名词化结构可以有效简化叙述层次和结构, 使行文更加紧凑、直接和简洁。在医学文献阅读中, 可以根据对名词性结构的分析使复杂的环节变得简单, 达到对其整体意义的把握。

接续关系的处理是阅读中对句子内容理解过程的必经之道, 医学文体的接续关系尤其复杂, 词语间衔接关系不是只有一种模式, 存在多种可能性。甚至句中不止一组前后修饰和衔接关系, 而是两组、多组, 交织在一起, 形成复杂的交叉关系, 需仔细斟酌并根据句子语境对其做出恰当判断而正确理解。就逻辑关系而言, 同位解释、增补、推理、转折、重述和总结都有特定的连接性词语, 比如表示重述的that is;in other words;as stated previously等等。在阅读中要善于捕捉这些特定的语言符号, 才能迅速理解各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提高阅读效率。

医学科学对事物特征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说明反映在语言上, 必然较多使用语法结构复杂的长句, 句型多样。长句复合句因为包含大量修饰短语和从句, 往往成为阅读中的难点。医学英语文章典型的句子结构通常分为四种: (1) 复合谓语; (2) 被动谓语+不定式; (3) 句首“of短语”结构; (4) It形式主语结构 (洪班信, 2008) 。只有掌握医学英语独特的句法特点, 分清句子结构上的主次, 才能抓住思想内容的主线, 理顺各部分的关系。

二、培养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考虑到学术成果交流的无障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 英语是最符合的语种。据统计, 全球使用英文发表的科技论文占95% (巩倩等, 2009) 。医学生通过专业文献阅读, 增加语言积累, 强化语言输入, 才能使语言输出规范化。而学术论文的写作作为一种书面输出形式, 能够有效激活已经存储和正在输入的信息, 加速语言形式的内化。为了与国际医学发展水平接轨, 积极推动国内医学走向国际, 医学生必须提高从医学基础到临床应用一系列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

1.医学专业论文写作规范

医学专业论文写作既遵循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规范, 又有其独特的要求。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医学期刊论文发表, 一些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组织, 如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ICMJE) 一直在倡导医学论文写作的标准化和规范性。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 (又称温哥华格式) , 由于能够最明了地展现医学文章, 很快推广应用于很多医学期刊。温哥华格式规定论文主体结构为纲要式结构, 必须包括: (1) Introduction前言; (2) Methods and Materials方法和材料; (3) 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果和讨论, 简称医学论文的IMRAD格式。医学院校英语教师可以从国外权威医学杂志, 如英国医学会杂志 (BMJ) , 美国医学会杂志 (JAMA) 选取论文样本, 给学生用作参考和借鉴。

论文摘要因为提供了原始文献所包含的主要概念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医学论文要被SCI收录, 重要一点是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温哥华格式规定的论文摘要应当采用四层次结构式摘要: (1) Objective/Purpose/Aim目的; (2) Methods方法; (3) Results结果; (4) Conclusion结论。字数约为150~400个实词, 表达精炼, 条理清晰, 内容完整。此外还有美国Haynes博士率先建立的八要素结构式摘要, 也很经典, 可以作为参考让医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合并或增减。熟悉并掌握医学论文的展开方式, 行文风格和逻辑结构的英语表述模式, 不仅培养医学论文写作能力, 对于阅读专业文献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2.医学专业论文写作特点

医学论文语言有三个显著特征, 即简明性, 准确性和规范性。医学英语写作较少使用短语动词, 更多使用书面语单个动词。单个动词词义准确可以避免短语动词的歧义和误解, 此外, 充分利用动词名词化手段, 可以减少使用句子和从句的频率, 使用起来更加简洁方便 (王武杰, 2008) 。医学论文写作中, 时态的运用非常严谨, 这是确保论文质量和准确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学论文的时态通常交替使用现在时和过去时, 概述研究目的和结果以过去时为主, 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应该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描述研究方法和步骤主要是过去时, 叙述结论或提出建议, 通常用现在时。恰当的时态运用才能准确表达医学论文作者的意图和信息。

医学论文中, 有许多常用表达法, 包括词汇、短语和句型, 由于使用频率很高, 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信号词, 被视为特定语境中的规范表达方式。对应医学论文的纲要式结构, 每一部分都有独特的用词和句型表达, 是每一结构的体现样式。仅以引言部分为例, 经常出现的体现样式有: (1)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以往研究显示……) ; (2) Only a few cases with clinical applic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只有少数几例临床应用的报道) ; (3) Studies have differed in their conclusion on/about/regarding…… (关于……不同研究有不同结论) , 等等。医学生在专业论文写作中运用甚至完全套用常用表达法, 掌握医学论文语篇体裁的体现方式, 可以在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框架中, 更有效地表达思想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外语的工具性及应用性特征日益明显。当前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应该与医学生知识结构相结合, 词汇句法和语篇突出与医学专业相关活动的语言应用, 避免内容重复引起的学习自满、懈怠和学习兴趣下降、动力不足的状况。通过迅速建立专业词汇体系及准确分析专业文体来培养医学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 通过熟悉医学论文写作规范及掌握医学论文写作特点来培养医学生专业论文写作能力, 努力营造满足医学生需求的英语语言环境, 顺利实现基础语言知识向应用实际技能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刘继民.联想法教学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 (5) :984-985.

[2]白人立.国外词汇习得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1) :19-22.

[3]刘道践, 范华泉.医学英语术语构词[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7.

[4]任如意.医学论文英语写作的文体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17) :83-84.

[5]洪班信.医学阅读中的特殊句式结构[J].中国医刊, 2008, (11) :78-80.

[6]巩倩, 陈华, 李锋.医学科技论文英语摘要概况及目前存在问题[J].学报编辑论丛, 2009.54-58.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9

一、高中日语学习中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对于刚刚跨入高中的学生说, 面对全新的环境, 面对日语这么全新的语言, 学生们通常会不知所措, 作为高中日语教师, 应该在日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主动的去关系学生, 及时、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状况, 然后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且还应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爱, 而不能让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严重的代沟, 让学生喜欢老师, 这对以后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即想要学生对日语这门课程感兴趣, 首先应该让学生接受老师、喜欢老师。高中日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 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高中的日语学习生活。例如, 日语学习进度慢成绩差的学生, 很可能对日语产生焦躁与恐惧的心理, 总是担心自己不是学习日语的材料, 觉得自己肯定学不好日语, 针对这部分学生, 日语教师应该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系, 尽可能的多与他们谈心, 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提问写简单的问题, 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学习日语的信心, 当他们真正的放下思想包袱后, 让这些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日语的勇气与信心, 这对学生学习日语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在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 日语的学习分为外因与内因, 而外因是随着内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并且外因通过内因产生作用, 而自主学习就是日语学习的内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日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日语水平差, 或者零基础的状况, 通过自主学习日语意识的培养, 并在兴趣的帮助下, 让所有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日语的意识, 全面的改变这种现状。

二、高中日语教学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高中日语教学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而是一个培养的过程。高中日语教学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主体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日语水平, 并客观的根据日语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日语的特点, 充分的客观与主观情况的联系, 精心的设置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日语学习之中, 这对日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大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日语活动过程分为:呈现活动、练习活动以及实际活动。教师在进行活动呈现时, 应该要体现以旧换新的思想, 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可能性, 为学生呈现全新的教学内容, 并尽可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形象化,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练习的机会, 让学生有充分自己的机会, 教师在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中, 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思想, 促使实际活动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 然后在通过实际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练习, 当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养成了表现自我的习惯, 不断的进步, 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够更加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日语学习中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

高中日语学习中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是课堂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 高中日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结合学生实际, 创造交际活动情景, 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 让学生们充分的受到感动与启发, 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不断的创新环境, 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景, 但是不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答案, 让学生们进行思考, 但是教师应该及时的为学生提供一些看法, 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让充分的重视问题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作用, 引起学生们重视思考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系统、更复杂也更活跃。此外, 日语教学课堂还应该充分的利用教学场所, 经常更新教室园地的内容, 不断的改善教室的内部结构, 通过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脑、多内体教师等, 适当的增加学生学习日语的视野。另一方面是课外自主学习氛围的营造, 日语教学是一个广泛的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在日常的日语教学过程中, 应该积极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例如创办日语演讲活动、日语话剧、日语竞赛、日语俱乐部以及日语角等众多课外活动, 这些丰富的日语练习场景,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目光,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这种充满和谐氛围、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下, 即使教学课时有限, 也能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日语,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日语水平。

四、高中日语教学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高中日语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因此, 教师应该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 然后根据教学要求, 从传统的日语教学方式向全新的教学方式转变。高中日语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 自身应该了解一些相关的日本文章、民间故事、历史遗迹日本文化, 然后制成相应的课件, 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日语的主动性, 并且在每节日语课程结束后, 应该选择一个符合课程主题的话题, 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组织学生协作发表, 通过灵活多变的发表形式, 例如调查、采访等, 让学生具有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 学生掌握日语的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中日语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也是高中日语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部分,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方面教师自身制定标准的评价标准, 对每节课、每单元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 学生的自我评价, 能够保护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热情, 这样还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针对高中生日语起点晚, 课时少的状况, 日语教师不仅只是知识的来源与载体, 知识的讲解者与传授者, 而应该充分的发挥其在高中日语教学中构成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与引导者的作用, 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日语、自主发展的目标。

摘要: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环境下, 日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高中课程中, 用日语代替英语进行外语学习、在学习英语同时把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学习的风潮也在兴起。但是, 日语进入高中课程有着起点晚、课时少两大问题。针对这两大问题, 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日语的意识, 对学习日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高中日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楚乔.高中日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35-36.

[2]闫树新.网络环境下高级日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 2011 (36) :152-153.

[3]楚乔.在日语听力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13 (1) :120.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10

1 应用日语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1.1 职业能力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应具备能力”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 由于该模式具有很多优势, 因此,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能力本位思潮引入我国, 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许多改革知识本位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虽然各位学者对职业能力的分类标准不尽相同, 但其包含的能力内涵殊途同归, 无外乎通用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个人职业素养三方面。

1.2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通过企业调研后发现,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IT业务辅助、BPO后台、涉外企事业等对日业务岗位。同时, 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进行梳理后归纳为:良好的日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的英语表达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与习惯、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结合实际教学特点, 我们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及通用职业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其中:

专业职业能力:日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1) ;

通用职业能力:基本的英语表达能力;

职业综合素质: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与习惯、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 应用日语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1 基于岗位需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 亟待建立一个科学而完备的课程体系, 该体系的构建要考虑众多因素。首先, 相关行业及企业的用人需求, 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其次, 应从职业分析入手, 以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实践内容。我们根据毕业生主要就要岗位群及其要求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 构建并实施了同时培养专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2.1.1 专业职业能力课程模块

专业能力课程模块由日语能力课程模块及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模块构成。

1) 日语能力课程模块

通过企业调研后, 我们得出, 用人单位对高职日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为良好的日语听说能力、基本的商务文档及企业内部资料的阅读能力、基本的商务文档写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 在日语能力课程模块中设置了综合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写作等专业课程。

2) 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模块

随着自动化办公水平的不断提高,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此外, 随着对日BPO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 平面设计师、DTP排版员等岗位的用人需求也逐渐增加。因此, 依托我校IT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优势, 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 除通用技能外, 加强了如Adobe、DTP排版、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 并据此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模块。

2.1.2 通用职业能力课程模块

英语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通用职业技能之一, 用人单位对高职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为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由于我校日语系应用日语专业的学生95%以上为英语基础生, 因此, 在大学学期间, 为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 分别在3个学期开设了《英语选修》系列课程, 以保证学生英语达到A级及以上水平。

2.1.3 职业综合素质课程模块

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 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在低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公共基础课。

2.2 职业资格认定课程

日语能力的认定,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日语国际能力测试 (JLPT) 和标准商务日语考试 (STBJ) 。因此, 我们以日语国际能力测试N2级或标准商务日语考试BJ2级为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认证考试的通过率, 开设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 对学生进行引导。

与此同时, 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相关计算机能力认证考试, 如Adobe产品认证考试、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 (MOS) 等, 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应用日语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3.1 学院改革的政策支持及校内资源共享

我校从2009年起全面实施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 鼓励各系求创新、求突破, 对各系的教学科研改革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 学院鼓励开展与其他系部的横向合作。因此, 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体系中的《Adobe认证》课程, 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的教学资源, 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2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能够顺利得以实施, 师资力量是关键。因此, 师资培训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 我们主要是通过: (1) 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或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 (2) 聘请教学专家来我系举办讲座, 提高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力; (3) 开展系内观摩课, 带动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4) 定期召开研讨会, 达成认识上的共识、资源上的共享, 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提升业务能力。

对于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培训, 主要是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 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人员进行座谈、讲座, 以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向。

3.3 教材建设

教材改革是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 是教师教学的载体。

目前, 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实行遴选与自编并进的方法。在教材遴选过程中, 坚持以下原则:积极引进外文原版教材, 内容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体现较强的专业性、实用性、时效性、科学性。

同时, 对于缺少现有教材的部分课程内容, 主要采用自编形式。编写时主要遵循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适用性的原则。

3.4 深化校企合作, 促进实训资源与实训环境建设

由于我校采取了“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我系拥有多个海内外实习基地, 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企业调研、实习的机会。今后, 根据专业设置与实践教学需求,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将进一步深化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与互动, 建设企业实践教学基地, 推动实训资源与实训环境建设改革和发展, 从而保证能力课程体系的实施。

(上接第245页)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密切关注行业动态, 因此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开拓“产学结合”实训基地等,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 如果高职教育力争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间, 就必须探索与本科不同的教育模式, 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

要的科研课题, 有待我们继续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温涛.探索构建一体化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7) .

[2]高振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9 (9) .

[3]张磊, 李敏.探索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信息化论坛, 2010 (3) .

日语实际应用能力 篇11

一、对当今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分析

通过十年的高职教学经历, 发现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存在以下几点共同之处:首先,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好, 如我院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入学时有的学生的高考分数甚至在120分以上, 而有些专业, 比如物流、报关与货代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而这些专业不论学生学习能力与语言水平都使用同一种英语教材, 这使老师在教学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但对于英语的听力和口语几乎没有进行系统的培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最初的大学英语课堂上适应不良, 大部分学生不能接受老师全英授课, 也不习惯大学的英语教学方式, 甚至许多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原有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最后, 学生对于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 也没有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未来一片茫然, 这就导致了他们没有学习的目标, 进一步导致了对于自己未来的茫然, 并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根据以上三个共性的问题, 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首先, 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 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教材, 不要所有专业的学生都使用同等难度的教材。具体来说就是在学习基础英语课程的阶段, 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材的难度, 比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从一些基础教材的稍高阶段的教材开始学习, 而一些其他英语基础薄弱的专业则可以从最基础的学起。这也与这些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相关, 比如, 从事外贸类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他们应该能够在职场中应用英语来从事日常工作, 比如与客户之间的外贸类的函电处理能力 (写作能力) , 接待国外的客户 (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 以及参加会展等。而物流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对于英语的要求相应不高, 甚至有的工作基本不要求使用英语进行日常工作。

其次, 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让他们开始了解自己未来有可能要从事的工作,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使他们有相关的了解, 一是教师利用自己与往届学生的联系帮助学生与已经参加工作的学哥学姐建立联系 (QQ、微信等等) , 二是鼓励学生利用学期间的假期去从事相关的实习工作, 积累工作经验并了解相关工作领域。三是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 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信息。通过这三种途径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就业前景, 以及要从事相关工作应该具备的英语应用能力, 这样他们能够有源自内心的学习动力去激励自己学好英语, 提高自己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职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作用

通过十年的教学, 有以下的心得可供参考:

(一)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了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必须要摆脱“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多元化的丰富的练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教商务英语的时候, 每节课都布置一些口语练习在下节课上请同学们在讲台前为大家展示, 练习形式可以是一个人的产品介绍, 主题演讲, 小组的商务英语谈判或商务会议等。教师还可以通过教授一些学习方法和教师自身对于学习语言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来指导学生在课下的练习。总之, 教师应该时刻谨记在教学中只起到主导作用,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课堂成为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场。

(二) 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时刻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准则

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记住以下四点, 即以学生为主体, 以任务为核心, 以目标为导向, 以实践为标准。而且一定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情景, 情景教学法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视频来为学生展现相关工作场合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的获得知识和能力,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练习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能够更迅速而准确的掌握所学到的语言, 通过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使学生更熟练的使用这门语言, 并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使学习更有效率, 促进他们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 教师对学生要作出积极评价, 并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评价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 只有让学生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中, 才能使他们更愿意用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客观、积极而又诚恳的评价。使学生产生认同感, 并能够满足学生对成功刺激的需要, 调动学习积极性。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大, 学生们更愿意和自己所喜欢崇拜的老师学习。

结束语: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能力, 高职教师应该时刻谨记, 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导向, 在教学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除了在教授一些基础词汇和语言点外更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 从而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 注重自己听、说、读、写、译几方面技能的培养, 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能力, 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国云.大学英语技巧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冷冻消融下一篇:虚假失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