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2024-05-15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精选12篇)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篇1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 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 丰富语言知识, 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 是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 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通过精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阅读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应该更加重视课堂阅读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引导学生精读每篇课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 快速阅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快速阅读, 找出答案, 从而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教师应该注意所设问题要难易适中, 具有概括性, 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力。 (2) 精讲课文。首先, 引导学生找出段落主题句。主题句一般位于句首, 有时会出现在句中或句末。把握好主题句能更好地理解全文。主题句是每段的关键内容, 如能正确把握, 对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举足起轻重的作用。其次, 讲解课文重点及难点。重难点往往给学生顺利阅读设置了障碍, 教师在讲解时需要借助板书来概括总结, 让学生一目了然。 (3) 通过习题、复述等形式来巩固课文内容。以上三个步骤体现了从整体到细节, 再从细节到整体的阅读原则, 通过阅读课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一篇文章。

2 通过课外阅读, 扩大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1 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课外读物能扩大视野, 激发阅读兴趣。目前英文课外读物相当多, 选择阅读材料必须按照由浅入深, 由简到难的次序。中职学生只有初中英语的基础, 一旦选择冗长、生词较多, 句型复杂的文章, 极易使他们产生畏惧、厌烦、退缩的阅读心理状态。因此, 在选择课外读物时,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开始尽量去选择生词量较少, 句型、语法简单, 篇幅较短的文章供学生阅读。比如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一些幽默故事。其生词量少, 故事情节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逐步过度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阅读材料。这一阶段的阅读应当鼓励学生查字典, 扩大词汇量。教师可以给学生推介《英语沙龙》等刊物, 其中的语言故事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大词汇量, 还能让学生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

2.2 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进行课外阅读

作为在校学生, 利用学校图书馆及微机室进行课外阅读无疑是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阅读途径。目前我校英语阅读材料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内容积极健康, 可以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来选择。另外, 利用校园网络阅读不用担心学生会看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相反可以供学生选择各种体裁的阅读材料, 如幽默故事、寓言、小说、诗歌、散文等等,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3 要求学生定期提交读后感

中职学生英语阅读积极性较差, 提交读后感使他们在阅读时有了很强的任务性及目的性。读后感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必须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并用自己的话重新总结。这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及概括能力。学生有了很好的理解、概括能力无疑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同时, 通过读后感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为进一步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参考。

3 训练阅读技巧, 培养阅读习惯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效率, 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

3.1 猜词法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喜欢逐字逐句的阅读, 一旦遇到生词就退缩, 无法继续阅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要畏惧生词, 不妨根据已学知识或上下文联系来猜测词义。一方面学生遇到生词时, 教师应引导他们试图找出词根, 有的生词实际上是已学过的单词, 只不过是词性发生了变化, 比如当遇到生词confidence时, 教师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单词confident, 从而将这两个单词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尽快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即confident (有信心的、自信的) 是形容词, 而confidence是名词形式, 表示“自信心”;当遇到unconfident时,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构词法知识, 即前缀un-表示相反及否定, 学生就不难猜到它的意思“不自信的”。另外, 阅读是一个快速、连贯的过程, 如果一遇到生词就查字典, 往往会打断思路、减慢速度, 降低阅读效率, 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比如可以让学生以反义词或对比关系来猜词义, 提示这类关系的信号词有but, however, yet, rather than, on the contrary等等。例句:In the past the world seemed to run in an orderly way.Now, however, everything seems to be in a state of turmoil.此句当中通过however可以认定turmoil与orderly (秩序井然的) 互为反义词, 就不难猜出它的意思了, 即“混乱的”。同样, 可以鼓励学生用近义词关系来猜词义, 提示此类关系信号有like, as…as…, the same as等。

3.2 朗读法

大声朗读课文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语感在英语阅读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有效地提高阅读速度及效率。学生应该把握晨读这一大好时光, 大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教师全程监督这一过程, 及时纠正个人的发音及抑扬顿挫, 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重要性。

4 了解英汉文化差异, 提高阅读水平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阅读作为语言学习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 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固然重要, 但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困扰。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传授文化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渗透。

4.1 从习俗差异着手, 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 逐渐提高跨文化阅读能力

中国与英美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习俗上的差异往往会给阅读造成障碍。如遇到“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幸运儿)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句子时, 教师应及时告诉学生“狗”在西方人的观念里代表着忠诚、善良, 是褒义词。而在中国的习俗中“狗”只是一种看门的动物, 因此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贬义词。

4.2 从思维方式差异着手, 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在分析阅读材料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英美人写文章常常是直线式思维, 在句法上注重结构, 语句重心在前, 好用被动句等。而中国人写文章往往是螺旋式思维, 在句法上注重意合, 语句重心在后, 喜用主动句等。学生在阅读英文时, 只有打破固有的中国式思维, 才能领会作者意图, 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 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阅读能力较差, 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精读教学, 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强化阅读技能训练, 适当渗透中英文化差异, 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阅读是语言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作者针对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谈了自己的体会与尝试。

关键词: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袁智英.英汉文化差异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篇2

一、全面分析单元知识结构,准确把握学习标准。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附图{

}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中特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

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2.在计算中突出数的组成算理的指导作用。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篇3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应用意识

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学习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操作、自主探索,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低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就穿插了根据手帕、牙刷等物品调查价格,再进行填数练习;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填写发票、计算银行利率等实际应用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应利用这些内容,充分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同时,还应设计好有关“看一看、掂一掂、算一算”等演示操作和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二、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应用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学生会经常獲取类似商品折价、银行利率变更等信息,怎样动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诸如“这件商品现价多少元?”“我存200元钱到‘红领巾’小银行,一年后有多少元利息?”等生活中的问题。这时,可先布置学生调查该件商品的原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银行当时的一年期利率等。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意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能得到训练和提高。

应用题本身就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基本内涵。因此,要尽量把书本中的应用题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可以改变例题:星期天,明明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游玩,他们来到公园看到“成人15元,儿童7元”,他们一家要付多少元钱?学生的方法很多。生1:15×2=3()(元),30+7=37(元)。先算爸爸妈妈的钱,再加上明明的钱。生2:我的算式和他不一样:15+15=30(元)30+7=37(元)。生3:我的算式是:15×2+7=37(元)。生4:15+7=22(元),22+15=37(元)。先算明明和妈妈的钱,再加上爸爸的钱。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明明几岁了?身高多少?”我问:“为什么要知道身高?”那学生回答:“如果明明是身高超过1.20米,就要购买成人票,那明明一家要买3张成人票,15×3=45(元)。”原来,这道题分两种情况。在解决这道题时,熟悉的生活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亲近数学,解题思路也就一清二楚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应用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新课程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以切实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例如,股票已成为当今经济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观察“股市走势图”,大致了解、估算股市的走向,由图表得到相应的经济信息,让他们当一回“股评家”。这样,学生们既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所学知识。在上“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可组织学生设计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并实践操作,采用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夯实基础,建立知识网络

在科学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以点带面,把各个表面无关而实质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地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结构。同时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要博览群书,不断深化自己的知识背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注重具体的知识准备,为提高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在具体的章节内容复习中要善于联系生产实践,如无土栽培与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粮食增产;环境污染与生态农业等。关注生物科学的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DNA芯片;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艾滋病的出现及蔓延;疯牛病的产生;海洋中的赤潮;温室效应的全球化;我国西部大开发等。

二、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堂课或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可以达到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时时不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时设计解题计划、执行计划和进行监控的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始于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迫不及待地陈述结论,而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可以设疑引思进行引导,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出层层深入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锻炼。在学生回答出现“卡壳”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一些辅助性的提示指点迷津,明确思路。在学生回答发生错误时,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其错误,而是针对错误进行引申,使谬误的荒唐之处明白无误地显现出来,以引起学生的自我反省,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发挥想象,运用科学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科学学科中提供了许多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情境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情境素材,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1二氧化碳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后,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气体微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支持呼吸、二氧化碳气体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等等。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知识,举例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究,证明是二氧化碳的作用。

1. 现象的发现

同学们就二氧化碳的应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事例,并提出了具体的测试措施,以证明是二氧化碳的作用。例如:

(1)二氧化碳在加压情况下能制成碳酸饮料,如雪碧、可乐等。

(2)进入地窖、菜窖前必须检测二氧化碳的含量。

(3)墙壁粉刷石灰乳以后会变白、变硬。

(4)蔬菜大棚中常需补充二氧化碳。

2. 设计实验

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些实验,来证明上述现象确实是二氧化碳的作用:

(1)验证石灰乳粉刷墙壁后变硬、变白:取墙灰少许放入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在墙壁变硬、变白时起了作用。

(2)找两个蔬菜大棚,要求土质、肥料、水分、蔬菜品种等控制条件相同或相似。其中一个大棚让其自然生长,在另一个大棚内隔天补充二氧化碳,撒施二氧化碳增长剂是最好的选择,因它成本低,易操作,只要撒到植物的根部下面就可以,但要注意撒前用细砂或细土拌均匀,苗期不要撒到根部或叶子上。过两周后观察两个大棚内蔬菜的生长状况,发现补充二氧化碳的大棚内蔬菜长势比另一大棚内的要好。

这一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科学与实际社会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四、运用课堂实验,拓展思维空间,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实验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实验手段,清晰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科学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累积法”、“替代法”以及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等。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2铁锅为什么生锈?

探究的问题:观察家中炒菜用的铁锅,用过后,头一天晚上刷干净,第二天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如果炒完菜后,锅里有油不刷,第二天观察又会发现什么现象?如果刷干净后晾干,第二天观察又会发现什么现象?交流:绝大部分同学都回答刷干净的铁锅生锈了,有油不刷的和晾干的反而没有生锈。有些同学对此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按下列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1)在第1支试管中放入一枚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的铁钉,并放入少量生石灰作干燥剂,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2)在第2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加入新制的蒸馏水浸没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3)在第3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蒸馏水使铁钉浸没。(4)在第4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食盐水使铁钉浸没。将上述四支试管准备好后放在教室里,由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探究结果。结果:3、4两支试管在空气与液面交界处铁钉出现了黄色的铁锈,1、2两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说明有空气、水或电解质存在时,铁容易生锈。这也就解释了刷干净的铁锅生锈了,有油不刷(隔绝了空气)、晾干(没有水分)的铁锅反而不生锈的原因,并包含了防止铁生锈可采用隔绝空气、保持干燥等方法。

这一案例,用对照的方法,在既不影响课堂教学,又充分运用实验教学的情况下,让每一位同学亲身感受到铁生锈过程以及影响铁生锈的因素,使同学们对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体现了探究、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将课堂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关人员应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 篇5

能力是知识与经验的集合。公关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能力。为了使公关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公关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所谓组织能力是指人们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事某项活动,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实际操作能力。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目标指向型的活动。公关人员不仅要善于周密地设计和筹划公关活动的目标和计划,为实现目标和计划制定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而且还要善于从事实际组织工作。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语言、文字、动作等方式将自己的知识、观点、意见明确有效地传播给他人的能力。公关工作是一种传播活动,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信息传播和意见沟通是公关工作的基础,因此,公关人员与公众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是否成功或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人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演说的能力、解释的能力、说服的能力、谈判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做结论的概括能力、文字写作的能力和非语言的传播能力等。

(3)宣传推广能力。宣传推广能力是公关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实际工作能力。一切公关活动,都是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引导舆论、促成舆论,从而提高组织声望和信誉。组织要想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取得信誉,除了做好自身的工作外,还要围绕建立形象和保持信誉这两个方面做好宣传工作。

(4)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上与各类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沟通的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能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公关人员是本组织形象的体现者和代言人,肩负着沟通公众、环境、社会的重任,他们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才能大胆潇洒地走向各种社交场合,施展自己的魅力和才能,树立起本人的良好形象,并为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展开有力的社交攻势。

(5)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人创立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和新的环境等,以满足自我或适应自我变化的能力。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从事公关工作需要花费人们相当多的劳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劳动。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只有不断求新、求异才能技高一筹,领先一步,才能达到扩大影响、树立形象、推销产品、争取公众的目的。

(6)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应付情况突然变化能力。公关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事件和场合,甚至可能发生意外。如何使自己在不利的形势下扭转局势,如何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处乱不惊,以自己的语言或行动挽救可能出现甚至已经出现的失误,这就需要公关人员具有灵活的头脑、冷静的思考、果断地处理及技高一筹的应变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6

1、加强审题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

由于小学生感知的笼统性往往使他们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不动一点脑筋。即使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思考了,往往也只是“不求甚解”。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解决问题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做到边读题边思考。读题时要做到“三读”:一读知大致意思,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我让学生在头脑中像演电影一样把题目呈现出来;二读探表里,明确运算性质、顺序等;三读验思路,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其次,学生解答解决问题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比如,有的学生看到“一共”就用加法、看到“剩下”就用减法,“一共”、“剩下”这些词语在一些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变成加、减法的代名词了;还有时,老师今天讲的例题是乘法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在练习时,就不动脑筋思考,认为这些题都应该用乘法计算。而对于现时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学生的这种“倾向”有时确实也很凑效,就算不甚清楚问题内容,也能解决书上的一些习题。可是当学生习惯了这种“技巧”时,便会养成不看题目就解题的不良习惯,慢慢失去读题的耐性和兴趣,审题能力也很难提高。因此,若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能力,教师必须在平时的练习时,打破思维定势的影响,变换练习题的类型,使学生灵活解答。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1)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就是对同一道题多次改变条件或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新授完一种类型的解决问题之后,需要对此种类型的解决问题进行综合练习时,可采用一题多变的题型。目的是将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

(2)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一题多解,即对于一道题,在分析过程中,变换审题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因而出现不同的解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数量关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此题的解法有多种:

解法一:甲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2×5=210(千米)

乙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8×5=240(千米)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10+240=450(千米)

解法二:甲、乙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42+48=90(千米)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90×5=450(千米)

解法三:设两地相距X千米。

X÷5= 42+48 X=90×5 X=450

答:两地相距450千米。

对于这种题型的训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对比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受知识负迁移的干扰和他们的审题不清,常将新学的解决问题与跟它比较相近的基本题混淆不清,他们始终看不准问题的实质,造成解题思路的混乱。为了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我常采用对比法。

(4)填补空白,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填补空白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补充解决问题的条件,另一种是补充解决问题的问题。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所学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还得让学生自己富有创造性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富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对于一道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题目结构 ,可补充许多不同的问题或条件。由于问题或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可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总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长远的、艰巨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地渗透这些思维训练,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篇7

1. 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 这一点常常被忽视。比如, 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 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 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 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 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 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 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以学法定教法。这样教学, 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 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 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2. 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 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 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 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 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 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 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 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 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 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 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 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 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 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 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 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 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 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 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 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 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 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 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 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 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 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 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 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 研究数学的智慧, 分析数学的方法, 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教学中, 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 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 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 如有不同, 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 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 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 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 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 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 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 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 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 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 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 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 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 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 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 才会做到以一贯十, 触类旁通。

当然, 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 那么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并达到正常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 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 弥补缺陷, 转变学生的状况, 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 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 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地发展。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篇8

一、贴近实际, 感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 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记住“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 就可以正确的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我没有把书上的长方形周长公式生搬硬套的灌输给学生。我的做法是:首先带学生观察一个生活中面积比较小一点的长方形纸片, 感知生活中的长方形的样子, 理解什么是长, 什么是宽, 然后集体来量一量这张纸片的长与宽各是多长。然后, 让学生把它四条边的和相加, 计算出得数, 再让学生去发现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学生经过思考, 肯定能发现可以先算出一条长加一条宽的长度, 再乘以二不就可以了吗?经过这样的实际推导, 学生肯定对公式理解的更深刻, 怎么也不会忘掉。最后, 带学生去计算一下我们熟悉的操场周长是多少。这样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 学生既感兴趣, 一点不觉得枯燥。关键是学了这个公式能够学以致用, 或许能够终身受益。

再如, 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关系式时, 我让学生模拟一下到商场买东西的场景。分别出示一些常见商品, 上面都贴上单价标签, 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数量, 然后自己算算要多少钱。这种场景应该是平时生活中每个孩子都很熟悉。所以, 学生很快就能算出来。通过这样的安排, 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一点也不难, 其实每天我们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 老师在教学中千万不可忽视。老师要抓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分享他们每次取得进步时的快乐, 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为班上某位同学家里装修新房子的情境:王小明家里呀最近买了一套新房子, 他们一家可高兴了。但现在有一件事情把他一家人给难住了, 到底是什么事呢?原来是装修时要刷墙, 家里只有爷爷奶奶, 可他们没有文化, 不会计算刷墙的面积了。同学们想帮助他吗?你能帮帮她吗?问题提出后, 学生们十分感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 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主动去探究数学,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让数学教学不再乏味, 不再抽象、枯燥难学了。学生感兴趣了, 上数学课也就不再头疼, 学生学起来会更加轻松愉快了。

三、勤于动手操作, 能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一) 动手操作的意义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弊端种种:多数以教师讲为主, 学生被动的听。教师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 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感性认识, 耗时多、效果差, 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因此, 充分利用学具教学, 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 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要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发挥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学生动手操作贯穿整个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比较灵活,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引导他们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分一分、画一画、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 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比如,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认识”时, 为了让学生分清哪些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可以启发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生活中哪些物体属于什么立体图形, 让学生对要学的图形有所感知。然后, 让学生用手去摸一摸它们的面, 感知“面”的特征。再拿出这几种形状的实物, 让学生在桌面上滚动一下, 得出结论:只有球才能滚动, 长方体、正方体能“站”稳。通过让学生去操作, 学生自己既能发现、总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又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再如, 我在上百分率那一节时, 教学内容有发芽率, 出勤率, 出米率, 成活率……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的抽象而且枯燥呀, 如果老师安排不当学生很难听懂。针对这一特点, 我从课前准备环节就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我让第一组同学提前十几天就在家里做个小实验, 每个学生都种十粒到几十粒种子不等, 观察这些种子最后有多少粒长出了新芽。通过学生实际动手去感知怎样去求发芽率。第二组学生实际调查:自己家里面打米时, 父母帮他们用50公斤的谷子看能出米多少千克, 做好记录拿到课堂上来汇报, 让大家一起来计算出米率。其余小组也用类似的方法将成活率, 出油率, 出勤率等需要的数据收集起来在课堂上汇报, 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动手去收集数据的方法, 让我们的数学教学由抽象变得特别形象, 学生也更能牢固的掌握知识了。

参考文献

[1]章熙宁.怎样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J], 2013 (56) .

试探智障学生实际运算能力的培养 篇9

一、提高运算能力的前提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内动力. 运算教学是相对枯燥乏味的, 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运算兴趣, 调动他们的运算积极性[1]. 让他们在兴趣地引领下走进并喜欢上运算. 其实谈到让孩子们喜欢上枯燥的运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在枯燥间寻求兴趣的生长点, 在平淡处挖掘兴趣的源泉. 对于千篇一律的运算习题, 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学会整合, 学会灵活变通. 新的一轮课改避免了原来教材中运算内容教学的呈现方式的单一性, 更加注重了生活性, 注重了情境的创设, 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和用好教材, 使教材中的素材真正地发挥其显性和隐性的功能, 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开始并进行运算内容地学习.

由此可见, 我们应在运算教学中注重把运算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数学来自于身边的生活, 感受到数学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使课堂中的数学更贴近生活, 服务于生活.

二、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并不能只说空话大话, 更多是要付出实际行动不断地进行操作练习. 在实际的运算教学中, 笔者做了一下尝试:

口算即心算, 它是一种不借助竖式运算, 主要依靠大脑地思维、记忆, 直接算出得数的运算方式[2]. 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 又是运算能力的形成的重要标志. 因此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扎实让学生过好口算关, 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口算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它需要长期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 同时对于口算的训练也要做到形式多样化, 这样才能从多方位, 多角度去丰富学生口算体验, 并最终形成相对较好的口算能力.

1. 做好每日一算活动. 口算的能力形成, 一天两天的训练是不可能的, 我们数学教师应当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择适当的时间, 每天安排3 ~ 5 分钟的口算练习, 强化学生的训练意识, 优化他们的训练方法.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 运算部分的复习应以训练为主, 在练中悟理, 在练中提高. 要认真组织练习内容, 明确目标导向, 进行正确的认知操作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 引导要新, 思路要清, 方法要活, 训练要实, 让学生在动态思维训练中拓展思路,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

2. 分类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 例如, 学习百以内的不退位减法时, 我们可以进行针对性练习; 学习百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我们还可以进行专项练习. 学完所有的类型后, 我们就可以综合学生近期所训练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练习, 让学生在综合性的练习下逐步丰富体验, 这样通过分类练习——综合练习——随机练习的反复性训练, 使学生最终能形成相对较高的口算能力.

3. 多种形式变换练. 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视算、听算等形式, 采用的教具、学具可以是固定或活动的口算运算板、口算卡片、口算表、口算大转盘等. 这样,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新鲜口味,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口算的多种思路, 通过表格还可以发现各种运算规律. 另外还可以运用竞赛和游戏的形式, 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 使学生“乐算”.

三、学会给运算教学保鲜重点要注重灵活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不可能对一件事情保持长久的探究兴趣. 也正是因为此, 我们教师更要做好运算教学的保鲜工作, 让运算教学常有新意, 让学生常“吃”到不同口味运算大餐[3]. 孩子是喜欢比赛的, 因为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都想争个第一. 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 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 在平时的运算练习时可以加入各类竞赛的活动方式, 使孩子的兴趣始终能处于一种高亢的状态下.

总之, 培智学校的学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智障学生有更多的关爱和耐心[4].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具备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以一颗微笑和关爱的心开展教学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算能力, 关键是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为他们将来在社会中自立、自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培智学校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 2010 (6) .

[2]李数声.浅论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教苑, 2009 (2) .

[3]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现代特殊教育, 2007 (4) .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篇10

一、学生地理思维欠缺的原因

由于地理难学这个思想不是一天两天的存在于高中教学中, 很多学生在还没有上高中时, 就听说地理难学, 这样就会在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和学习地理的时候内心就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就表现出了共同的思维方式———难。即使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也很难让学生轻松地接受。

1.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科学和全面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强大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升入高中之后,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知识就都融合成了地理学科, 为此地理知识就显现出了很强的综合性。再有就是地理知识会跟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也就导致了知识的多变性。以上这两点就决定了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灵活的思维转变, 在学习和认识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在近几年的高考形式中高中教学分为文科和理科。地理属于文科的学习范围, 在文科生中学生的学习氛围就只局限于文科,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的缩小和思维发散能力的减弱。同时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地理知识不参加中考使得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地理知识系统, 面对结业考试学生也是以死记硬背的机械性学习来完成的。这样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就过分地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 完全忽视了对其原理的探究和理解, 使得学生升入高中之后遇到一些新的地理问题就无从下手了。

2. 地理知识拥有很强的综合性, 学生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想要学好综合性比较强的地理知识, 学生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无论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满足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和综合地去分析、理解问题, 从而清楚地认识地理知识的本质特点。但是现阶段的高中学生, 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思维能力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 在分析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比较片面和孤立, 对一些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的比较肤浅, 而且也容易混淆, 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在地理教学中我曾经问学生: “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学生表现出十分的诧异, 不能够准确地通过分析来回答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地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 学生思维逻辑性比较差, 容易受到束缚

地理知识虽然属于文科学习范围之内, 但是它的性质却类似于理科。它不像其他文科知识那样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一些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 我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很多具备解决地理位问题知识的学生, 却会因为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够将思维条理清楚, 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分析其中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比较差, 在分析问题是思维受到了很到程度的束缚。

二、巧用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面对高中学生面临的地理学习的现状以及现阶段地理思维的缺乏, 教师要及时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面对高三的学生, 由于他们直接面对最后的高考, 在一些新题型的分析和理解中一定要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正确地做出解答。其实地理知识源于生活, 是科学家们总结和归纳了生活现象变成了这些科学性的地理知识, 因此学好地理还要善于运用生活实际, 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和分析地理知识, 形成正确、灵活、广泛的地理思维方式。

1. 教师加强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讲述者”, 成为一名出色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积极有效地引导才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地理教学中, 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启发和诱惑, 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 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角度出发, 循序渐进地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

2. 帮助学生完善地理知识结构, 为地理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地理知识的整体复习阶段, 要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积累, 然后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一定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提高。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地理素养能力来充分思考和设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式, 需要时要调动整个地理调研小组的智慧力量来进行思考, 最后在全面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知识的探索过程, 并且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全面正确的指导, 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全面的理解。同时为了全面完善地理知识结构, 教师在学习和复习阶段要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和结构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探索和学习环节, 有规律地按照开展自己的地理思维方式, 提高地理知识学习的效率, 彻底摆脱地理难学的现状。

3. 运用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非常紧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地理即为生活, 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实际上是对实际地理知识的一种预先性的学习, 全面系统地分析最后进行深层次的推广和研究。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帮助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 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展开深入地探究和创新环节。如现实生活中黄淮海平原的农业产量总是比其他地方的低,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来分析地理原因。让学生形成准确地分析地理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篇11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从生活中来,因此应把数学问题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的,是他们内心的需要,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背景,设计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情境。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好消息!有奖促销,买1000元送100元。自行车386元、录像机690元、电话机148元、手机850元、电饭煲168元、抽油烟机410元。

①买一台录像机和一台抽油烟机能获奖吗?

②买一部手机和一部电话能获奖吗?

③你还可以怎样买才能获奖?

设计这些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直到下课铃响了,很多同学还舍不得下课。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不是被动吸收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用已有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做到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说。

1.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积极、有效的全程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找出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这就给全体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可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问题,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在教学中,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因此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2.加强直观操作,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活动。教师要加强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如,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明身上有267元,买东西用去了98元,可以怎样付钱?让学生试着付款,学生很容易想到付100元,再找2元,从生活问题中得出凑整百、凑整十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三、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在超市,你就可以发现商品的标价就是用小数表示的,货物的摆放就是一种分类知识。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验知识的乐趣,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教师应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不枯竭的源泉,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我们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作者单位 福建省邵武市大竹中心小学)

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篇12

关键词:烹饪,技能,教学模式,实践能力

目前, 我国从事学历教育的烹饪学校多达几百所 (主要为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 , 它们为餐饮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开展烹饪教育的时间仅区区数十年, 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还是师资配备、授课方法等都存有不同程度的缺憾, 真正称得上“规范”的学校寥寥无几!一些烹饪示范学校大都能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根据学生层次确立教学程式, 强调烹饪技能训练, 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可有些学校则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存有严重问题:其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能体现市场需求;教学程式的设置没能考虑学生的技能层次;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严重脱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达不到训练效果。这些学校所存的问题虽然各不相同, 但其根源都是教学模式太过陈旧, 实践技能有待加强。

1 明确培养目标, 规范实训计划

1.1 技术训练

就从“技能”的字面意思来看, 包括“技术”和“能力”两个层面的内容。烹饪技能的技术内容包括:刀工技术、勺工技术、调味技术和火候技术四大方面。实践表明, 强化烹饪技术的单项训练和体能训练是加强学生烹饪技能培养的基础。对于这四大基本技术的实践训练, 必须制定规范的科学而实效的实训计划。

1.2 能力培养

对于烹饪技能, 除从技术上进行训练, 还应从能力上进行培养。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意念超动能力等。具体可概括为“四功”:

(1) “眼功”。

即操作者通过眼睛的观察, 在瞬息万变的烹饪操作过程中, 控制原料的数量、确定菜点的造型、调控操作的速度、掌握菜点的质量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其潜含着一定的观察能力、形态的感知能力、空间的判断能力、事物发展的预知能力等;

(2) “手功”。

即操作者在具体技术运用过程中, 手或手指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准确性、灵敏性、巧妙性、协和性以及力量运用的适度性;

(3) “脑功”。

即操作者通过眼睛的观察, 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烹饪现象进行分析、抽象、综合、理解、概括、归纳、演绎的一种能力;

(4) “体功”。

是指在大脑皮层指挥下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的力量、耐力、灵敏等机体能, 它是烹饪操作者良好身体素质的反映。

2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烹饪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生, 原本基础就差, 让他们坐下来安心上文化课堂专业理论课, 教师不动脑筋不行。教育学告诉我们, 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独立思考是他们获得知识的桥梁, 教师的指导艺术就在于善于帮助学生架起这座桥梁。因此, 激活第一课堂就要做到:

(1) 采取圆桌教学法, 提高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 每组间都进行知识点提问, 互相出题、解决问题, 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 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讲课中穿插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烹饪艺术, 使他们明白美酒佳肴中有故事、有人生、有艺术,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组建技能小组, 带动好尖子生。

在组建兴趣小组时, 要针对学生的特长, 根据他们的爱好组建, 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才能, 通过各种活动及额外的辅导使他们在动手技能方面脱颖而出, 有自己的特殊专长, 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从而以少带多, 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气氛。

3 引入新的技能教学方法和思想

3.1 尝试技能教学法

尝试教学方法要求“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尝试教学更注重让学生发现问题, 促使老师更多地研究学生和学生发现的问题, 同时促进老师的进步, 真正体现教学相长。

3.2 四段教学法

“四段教学法”把“讲、评”与“演、练”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 摆正了学习专业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关系。

3.3 分层教学法

在学生个性技能目标确立的前提下, 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有两种形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是按工种开班上课, 这种形式适合在毕业实习前的一段时间实施。第二种是在同一工种内实行分层教学, 不受时间限制。

4 联系社会生活, 扩展教学内涵

烹饪学科是一门以多种学科为基础的科学, 它与物理、化学、动物、植物、营养、美术等学科知识紧密相关, 也是一门与市场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专业。因此, 在平时的烹饪学科教学中, 所选的教学内容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可采用“请进来, 走出去”的学习形式扩展教学内涵, 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变化的市场经济的需要。具体做法:

(1) 邀请名师专家到校举办专题报告、现场表演。

如“新调味品运用”、“传统名菜表演”、“创新菜研制”等, 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国烹饪的奥秘。

(2) 组织学生参观调查与烹饪专业相关行业内容。

如食品市场的腌腊制品、酒类糖类、粮食果品、水产禽蛋;农贸市场原料品种的上市季节、产地、价格;宾馆饭店的供应品种、工艺制作、菜点特色, 以及生产管理、经营方式、销售价格等。通过以此教学内容的补充,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市场, 熟悉业务, 感受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袁继荣.饭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水力发电下一篇:工程建设索赔与反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