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生活实际

2024-10-01

学生的生活实际(精选12篇)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1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不仅来自课堂, 还来自现实生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 让数学贴近生活, 这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那么, 如何架设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 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一、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识, 让学生感悟数学就在生身边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 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平时看的见、摸得着, 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从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 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时, 教师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 然后抽取实物, 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 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自己身边。这样, 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了,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了, 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又如, 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我根据小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和对周围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一年中, 春夏秋冬四季地更换, 周而复始, 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

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自新生入学到现在, 我几乎每节数学课都在联系生活, 以此来促使学生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生活, 培养学生主动找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如学10以内的数的认识, “认识5以内的数”这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去观察教室, 找出能用5以内数表示的事物, 学生找到:前面有一块黑板, 有一位教师, 一个教室里有一班人, 前后共有两块黑板, 一行有四个人, 窗台上有五个杯子等。我再让学生找家中的数学, 学生找到:我家有五口人, 两个男的, 三个女的, 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桌子上有四个菜, 一人一双筷子、一个碗等。通过找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理解了数, 体会了数的含义, 从而养成了在生活中找数学的习惯, 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在生活实践活动中, 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一年级, “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程结束后, 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境, 在讲台上摆了许多玩具, 并标出相应的价钱。利用这个场景, 我向学生:如果你想买玩具, 你想买哪两样玩具?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一提到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 学生顿时精神百倍, 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价钱。这样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我还布置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 和妈妈一起去买菜, 去超市购物, 帮妈妈付钱, 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 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 又能开阔眼界, 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四、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 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 接受程度也不一样, 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 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 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 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 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 这时我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 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 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 学生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 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 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 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 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 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 教学“植树问题”一课, 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 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 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教学时, 教师应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 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 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六、采取各种形式, 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 当学习中有疑难时, 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 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 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 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 灵活运用新旧知识, 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 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 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 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 逐步学会叙述, 正确地解答。

3. 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 但只需正确引导, 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经常进行有目的地课堂小结, 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达到智能并进, 全面育人的目的。

总之, 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让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拥有数学意识, 数学的思维方式, 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是基础和前提。探索创造又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是关键。让我们放开手脚, 大胆创新, 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未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是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责编张景贤】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2

大二的暑假,我自己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暑期生活实际情况的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网上资料调查的方式。首先是我制作的调查问卷,如下:

大学生暑期生活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是

男女

2.您所在的年纪是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3.您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还是和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多

家人同学

4.您认为在暑假和同学或者朋友聚会有必要吗

有还好没有

5.您对于假期生活制定过计划吗

有详细的计划有大致计划没有计划

6.您每天作息正常有规律吗

和在学校一样偶尔熬夜赖床生物钟紊乱

7.您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做什么

上网、看电视学习户外活动睡觉实习或者兼职其他

8.您每天上网的时间平均是多久

不经常上完1小时以内2-3小时4小时以上

9.您一般上网都在做什么

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听音乐学习其他

10.您是否有安排学习的时间

没有偶尔每天都有

11.您有进行暑期实践的计划吗

有没有

12.如果有兼职机会,您会选择哪种类型的和专业有关的家教,促销,服务生等参加社会义务劳动

13.您有外出旅游过吗

有多次有一两次没有

14.您对于这个暑期的生活满意吗

很满意,很充实一般不满意,很无聊

暑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时机。能够把握这短暂的两个月时间真正去学点什么,做点什么应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考虑的。

跨进了21世纪,又是个新的开始,当代大学生是新一代的代表,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在它的指导下阔步前进。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就应当

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充分发挥我们的才能,壮大我们的国家,使中国走进强国之列,这就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的伟大使命。

合理支配暑假时间,充分利用把握机遇,通过调查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暑期生活分为四类:一参加社会实践;二埋头苦学,参加各类培训班;三出行旅游;四在家宅着。

实习、实践 :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有35%的大学生是为了增加收入;有36%的大学生是想自食其力;有29%的大学生认为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对报酬无所谓。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起来 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暑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这样既可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又可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为日后工作积累社会经验。暑假兼职打工赚钱是许多学生的选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这是时下不少大学生“打工族”秉承的至理名言。传统的家教、推销翻译到现在的网吧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导游,甚至是一些大胆另类的选择,如替网络公司试玩游戏等都成为现在大学生打工时所选择的职业。有的大学生在暑假里建立起了自己的网上商店,或者是在自己学校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摊点,为自己打工。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因打工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才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被骗入传销组织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少专家也纷纷呼吁,大学生打工要谨防陷阱,社会也应该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打工的规范和管理。

学习、充电:

近年来,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入WTO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知识就是力量”越来越激励着那些有志学子,“专升本”、“出国”、“考研”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选择,继续深造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暑假则成为这些大学生备战的“黄金时期”。参加各类培训班早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类形形色色的招生广告在校园内随处可见,暑假报名参加英语、电脑培训班的大学生,大都是为了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将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取得多个文凭、证书更有利于找到理想的工作。此外,也有不少大学生趁暑假报名参加汽车培训,为了将来更方便找工作,即使找工作时用不上,也对自己有好处。此外,不少大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充电”,摄取精神食粮,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等。这些大学生如果能够劳逸结合,在用功学习的同时放松自己的心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与时代不相吻合,暑假是一个充电的好机会,也是一个了解社会的良机。

旅游、外出: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社会生活方式.大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包揽祖国山河风光,使生活张弛相济、劳逸结合,使人脑得到精神保健、生命获得和谐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部分大学生利用暑期欣赏名山大川,不仅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经验,从外出经历中体会人生,感触社会,同时也能体验到出门在外的不易出行旅游,度假观光,与同伴相互照顾,增进了解,培养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蜗居、颓废:

在放假前早已经制定了周密的暑假计划,但是回到家后睡觉、看电视、上网、看小说成了部分大学生在假期的主要活动,没有暑假盼暑假,暑假到了又觉地无聊,短暂的两个月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通过对暑假生活调查,我们不由得感到欣喜,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同时也感悟到大学生们独特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暑假成为很多大学生学习的新阵地,展现青春风采,施展一技之长的好机会。总之,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度过一个健康有意义的暑假。

0949班蒲凡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3

一、运用实际的物品,通过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段的小学生,他们对生活中实际物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此物品的“直观形象水平”,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物品的外观和实际用处。

例如,对“人民币的认识”,我事前搜集了一些各种面值的纸币和分币,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让其面对手中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首先对“货币”在直观上有一个印象;经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自己通过“数一数”“量一量”进行实际对比,开始区分“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各种纸币和分币。最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告诉学生“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让学生依据实物的认识、上升到理解实物数学关系的高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首先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用直尺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在几张纸条上分别量出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剪刀分别剪下来,自上而下依序排列,让学生首先自己比较观察这3根纸条的长短,老师再引入“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这样,学生对上述3个长度单位,就有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进行参照,从而加深对这3个概念的理解。这时,老师让10个学生将1分米长纸条相接,组成1米长的纸条,引入“米”的概念。最后,再导入教学内容,学生在知识的理解接受上就显得容易了。

二、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例如,“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我在课堂上创设了“小文具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各种文具、用品等,如铅笔、橡皮、卷笔刀、文具盒、作业本、书包等,分别标上价格。学生几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每个组中的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的学生当顾客,每名“顾客”购买选中的商品必须自己将钱准备好,付款时,若钱数不对,“售货员”和其他的“顾客”要及时指出并取消此“顾客”的购买权,让其改当“售货员”,进行角色互换。依照进展情况,老师要适时启发学生购买同一件商品的不同付钱方法,既可以一次准确付足,也可以设置“找补”的方法,同时,一次付足也有不同面值的组成方式。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情绪都十分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购买方式,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另外,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直尺、卷尺、天平、电子秤等工具,对周围环境内的物品进行称量,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比如,运用测量工具认识长度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书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测量黑板、教室、课桌的几何尺寸,通过实际操作,感知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以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又如,学习了物体的周长计算后,让学生实际测算课桌、黑板、门窗的周长,既强化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

还可以进行本班学生身高、体重的检测活动,根据各学生的身高、体重的实际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计算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等。通过这些实际活动,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成功做好一件事情后的喜悦,从而激发其更加热爱学习数学知识、更加努力学习数学知识。

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

数学知识最终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我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建议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超市、到菜市场等地方,对各种商品进行接触、并提醒孩子们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培养孩子们收集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自己购买文具用品和简单物品,通过“购买过程”的实际经历,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意义,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应该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将生活问题带进课堂的同时,也尝试着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通过课堂与家庭生活的互补,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教育工作“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秀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2(3).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4

一、联系生活,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打破教材与生活的壁垒,走出教材的束缚,走向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偶发事件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例如,有一次,班里的一盆文竹被两个学生打架时给砸了。于是,我抓住这个偶发事件先让这两个学生说说打架的原因及经过,再让其他学生说说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及处理意见,最后再让学生以文竹的口吻说说被砸了的感觉。此时,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一件生活的偶发事件便促成了一堂口语交际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大胆说话。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三五分钟,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做做游戏,拉拉家常,说说生活中的事情,为教学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教学中,教师还应面带微笑,循循善诱,从而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二、创设情境,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促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例如,教学口语交际《问路》时,我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深切体会口语交际的魅力。

问路的老爷爷(甲),指路人(乙):

甲:小朋友,请问去菜市场怎么走?

乙:老爷爷,从这儿一直往南面走,到农业银行再往左拐就到了。

甲:谢谢你。你知道大概要走多长时间吗?

乙:不客气!大约要走十五分钟吧。

甲:谢谢你,小朋友!

乙:不用谢,老爷爷,您慢走,前面有一段路在修,您要小心啊!

甲:好的。太谢谢你了,再见!

乙:再见,爷爷!

学生在表演中有了真实的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多向互动中进行交际,以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体验生活,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

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我爱吃的水果》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带水果的形状和颜色,并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接着将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一说;最后,让学生剥开果皮,观察果肉的颜色、样子,并尝一尝味道,再说一说感受。

再如,带学生秋游时,教师可以将秋游的真实场景录下来,在进行口语交际《一次难忘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边看边说,这时学生将会尽情展示自己的口才。有的说:“我看见很多的菊花在秋天里傲然绽放,红的,白的,黄的……”有的说:“我看见秋天田野里丰收的景象……”有的说:“我听见属于秋天的交响乐,泉水叮咚、小鸟喳喳、秋雨沙沙……”

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名垂青史。放眼今天,很多人的出色口才也让人羡慕不已。可见,口语交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才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实施口语交际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5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主动识字能力

――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案例分析

每当面对一年级小朋友那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就觉得像是沐浴在清澈见底的泉水中.觉得他们脸上写满说不完的快乐,觉得迎面扑来勃勃的生气。觉得眼前是一个个生龙活虎,蕴藏着智慧,洋溢着情感的小天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比大人更富有情感与主动性。可就是这样的一群孩子,每天必须写那么多的作业,无休止的.读,十几遍的写那些枯燥的方块字,一双双清澈的明眸常常被疲惫所掩盖,真让人心痛。

可是就新课程标准而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新教材虽然课文趣味性浓。但是面临的具体教学情况却是识字量多,教学课时紧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最短期限内掌握所学生字,为提高阅读和写作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完成识字教学任务。真担心前面提到的一幕在自己的眼前重现。听了我校一年级孙仕兰老师教《口耳目》一课后,觉得她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主动识字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是孙老师教《口耳目》一课的一个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和蓝精灵玩闯关游戏有意思吗?

生:有。

师:还想不想玩?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请出蓝精灵。

蓝精灵(放录音):嗨!大家好!你们又想玩闯关游戏了,是吗?通过上一节课我发现小朋友们果然是特别聪明。如果这几关都闯过了,你们可以得到我送的智慧魔法石,首先请大家闯第一关:请用多种方法认识智慧树上的六个生字。

师:蓝精灵为什么鼓励我们用多种方法来识字呢?因为上节课,我们在学习这六个生字(口耳木日月火)的时候,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生:(抢读生字)

师:读得真好!老师和蓝精灵都知道同学们是因为采用了多种识字方法,才把这几个字记住得又准又牢,后面听课的老师也很想向你们学一学识字方法。现在,我们就从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六个生字中找出一个一起学一学,给在场的各位老师展示一下好不好?(羊鸟兔木禾竹)

生:好。

师:这个字笔画最多,我们就先把它所表示的实物请出来(兔子的彩色图片)先看一看,它怎样读?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6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致力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理论方法的学习。小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数学学习,其基础抽象思维的欠缺造成了数学相关知识理解力有限,而要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仅仅依靠知识点的灌输和反复练习是不够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否起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通过理论联系现实,让学生通过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与现实的结合思考和学习数学,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手段。以下本文就从几个方面探讨具体的方法和应用。

一、通过实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数学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概念的抽象性,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要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数学概念联系现实,转化为现实中相对容易理解的现象或者物体的能力。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数学问题,而教材上无法将此类内容一一列出,学生在涉及现实和身边事物的教学中,更容易加深印象和提高其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把教学中的数学概念通过现实中的某些事件加以联系展开教学,学生会对这样的事件先入为主地发生兴趣,进而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并无事先拟好的此类内容,因此要求教师充分分析教材并做大量生活素材的研究和挖掘工作,同时在教学之前做大量教学准备。只有在认真细致的教学准备工作前提下,通过实例启发数学思考的教学才能有效实现。通过实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把生活现象和数学思考结合起来,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其理解能力和数学水平。

二、结合现实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学习究其根本是一门理论的学习,而纯粹的理论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如果不能从兴趣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比较困难,而小学数学中的很多内容其实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产生联系,这就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一个思路,通过可操作的现实应用来达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定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数学实践和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数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譬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用围棋子摆成一个边长为30个棋子的等边三角形,总共需要多少个围棋子,同样数量的围棋子,如果摆成方形,会是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它和三角形之间边长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实践一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和联系现实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数学方法。

三、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学生会不会使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而这也是衡量学生有没有掌握数学思考和数学方法的一个标准。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数学方法,靠有标准答案的习题去检验,效果并不理想,而设置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才能真正使学生深入掌握数学的思考和运用。

例如,在完成了“圆的周长计算”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安排学生去计算,人民币一元硬币周长是多少?学校的圆形花坛周长是30米,骑自行车绕花坛一圈需要蹬几下?你的车轮周长是多少?请你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正圆形,并测量圆的直径。

再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数学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找一找食用盐上的使用说明,说说其中使用了哪些百分数,这些百分数的作用是什么?找一找这一期的学校校报里面使用了哪些百分数。

通过把数学知识和学生身边的生活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生动地体验数学方法,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以致用的教学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其数学水平和数学素养。

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究其根本在于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避免“填鸭式”教育而造成的学生仅仅掌握了知识点而缺乏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比记住一些具体知识点更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联系现实的教学而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设计,灵活把握,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切实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7

一、精心进行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环节非常重要, 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设疑导入及情境导入等多种方式, 这些方式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结合使用。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 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 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以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准确定位角色,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发展的过程。要使思想品德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 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教师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丰富教学形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选用典型材料、组织多种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提高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三、挖掘本土资源, 打造生活化课堂

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要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 关心身边事, 在生活中学习, 向生活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来源于生活, 教材中也设计了很多生活化的活动, 只要教师合理利用, 并积极挖掘本土资源, 选用学生熟悉的案例,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则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打造生活化的课堂, 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使思想品德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 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注重情感教育,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 而这种交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信赖基础之上的。注重情感教育,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既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又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相处, 用心观察学生, 把课堂看作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 要用自己良好的情感影响学生,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五、学会赏识学生, 及时科学地进行评价

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 在教学过程中, 赏识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 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师, 应当学会赏识学生, 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及时对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切不可轻描淡写, 一笔带过。要使课堂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功能, 教师应采用多样的评价语言, 热情地鼓励学生,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或活动中的表现, 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六、注重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8

一、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场景中选取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活动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放缓学习的梯度,帮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0页例1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6个草莓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让学生列出算式。接下来让学生把7个草莓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尝试着列出算式。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个除法式子,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算式的不同之处。于是学生很快地观察到:一个算式正好除尽,另一个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除尽的除法和除法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

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中抽取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页例5的时候,组织学生做一个课堂游戏,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篇9

1. 培养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激活生活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 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数学知识, 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我在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 是这样引入的, 先出示“需要几个轮子”的问题情境图, 引导学生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它们轮子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把探索的结果填入表格内, 为编制3的乘法口诀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数量的对应关系, 列出乘法算式。借助乘法意义, 编出3的乘法口诀。在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它们轮子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时采用了多种策略: (1) 借助摆三角形 (一个三角形代表一输三轮车) 数角数 (一个角代表一个轮子) 的方法进行探索让学生理解这里的数数应该是3个3个地数;通过数三角形的角数的活动来学习3的乘法口诀 (2) 除了用逐一加3的连加的方法进行探索学习外, 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二三得六”“三五十五”或“三个十是三十”出发, 先找到2与6, 5与15, 或10与30中的一组相对应的关系, 再利用连加或连减的方法找出其余的对应关系, 让学生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内在的联系, 而获得对新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通过学生看图观察, 动脑筋想, 小组讨论, 探索等手段, 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解决问题与编制口诀的数学活动中去, 由于设计的问题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大家凭借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经历编制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体验到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促进数学思考

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有一句名言, 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 你做过的就一理解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参加实际操作, 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 动手操作, 把这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 学生通过思考悟出要对折以后才能平均分成两份, 这时我告诉学生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形纸片的1/2, 我接着问:“其他图形上也能找到1/2吗?”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 正方形纸片, 折出各种图形的1/2, 并展示交流之后, 我进一步追问:“你能折出1/3、1/4、1/8……吗?”通过小组合作, 学生很快折出1/3、1/4、1/8……这样操作, 学生自始自终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动中感知, 在动中观察, 在动中思考,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该承认, 小学阶段的数学是一种公民教育, 它给学生带去的不仅仅是会解更多的数学题, 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能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非常重要, 学生将来往往不是需要去解数学题, 更多的是进行“数学的思考”能够针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 重视数学应用的真实性, 培养实践能力, 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也到处有数学,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等思维活动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系统中, 让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 对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时, 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班级有几排课桌?每排各有几个人, 怎样根据各排人数计算全班人数?然后让两排的同学对调一下座位, 问学生现在各排人数合并起来跟刚才的总人数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再让学生从左排挨次计算总人数, 反过来从右排挨次计算总人数, 问:为什么按不同顺序加, 结果不变呢?这样, 学生切身体会到不管几个数相加它们排列的次序和相加的顺序, 与得数大小是无关的, 因为总把这些数合并在一起, 于是学生一下子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和实质, 因而能正确地运用这些定律简化运算步骤, 这样先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现象, 通过观察思考上升为数学现象, 从中概括出数学知识, 最后用概括出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不仅容易理解, 而且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学生学得扎实, 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

4.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拉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有20个小朋友站成一行, 做套花游戏, 比谁先套到这朵花, 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生: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应该怎样站才是公平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围成圆形) , 师问: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生:站成圆形, 可以使每人得到与花的距离相等, 从而揭示课题。这种套花游戏规则的重新设计, 趋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他们从各自已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 迅速投入实际情境中, 从游戏规则公平性角度, 发现只要每人到花 (圆心) 的距离相等就行, 自然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 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为什么要站成圆形, 这里孕伏着圆的特征, 为后继教学打一伏笔。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从而自觉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现数学价值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 即课本上经过处理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应用题, 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 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 但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不仅仅涉及某个知识点, 而是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一课一例。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我注重借助生活经验,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请看一步除法、应用题的教学片断:巩固练习, 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三 (3) 班有34位同学, 在小组实验中, 每6位同学围成一张桌子做实验, 一共要分几组?答题的结果我不满意, 因为他们都写要分5组。这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 这剩下的4人要不要做实验?”我反问:假如老师叫你不要参加你愿意吗?此刻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不愿意!我趁热打铁:那么到底分几组?同学们都大声回答:6组, 我微笑地点了点头。同学们在解题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 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的确,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 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 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 解决问题。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10

关键词:选择题材,生活经验,布局谋篇

小学阶段不管是哪个年级, 作文教学最需要解决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所谓“写什么”是说怎么样选择好的题材, 所谓“怎么写”是说怎么样布局谋篇, 怎么样写具体、写生动。这两个环节是学生每次作文都会遇到的问题, 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掌握选择题材和布局谋篇的方法, 学生把作文写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选择题材和布局谋篇呢?我校语文科组老师在名师石景章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探索实践, 并初步总结了一些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选择题材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因为只有面对熟悉的、了解的事物, 学生写起来才能做到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针对这些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选择以下题材:

1. 写身边的人。

虽然学生每天见到的人不少, 但大多匆匆而过, 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只有跟学生朝夕相处的身边的人———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 才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像, 因此他们才是学生的作品中最好的主角。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选择他们作为例文的主角, 学生就可以做到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相反, 如果选择像“街道上的清洁工”、“市场里的卖菜女孩”这样的题材, 会因为大部分小学生对他们并不熟悉、也不关注, 而让他们写起来非常困难, 其结果只能是胡编乱造, 缺乏真情实感。

2. 写身边的事。

学生每天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 但大多数都会忘记了, 能留下深刻记忆的不多, 只有那些让学生觉得好玩、感到快乐的事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长久的记忆。如学校的春 (秋) 游活动、“六一”庆祝活动、运动会, 家庭的生日晚会、家庭外出旅行活动, 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庆活动, 小伙伴们之间的游戏、玩耍活动等, 都是能够给学生带来快乐体验的事, 因此也是学生最喜欢说、最能发挥好的题材。当然, 这其中有些活动已经过去很久了, 学生对于活动的过程和感受记忆日渐模糊, 那就不再是教师应该选择的好题材, 我们要选取离作文时间最近的、学生普遍参与的活动作为作文指导的例文, 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写身边的景。

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家庭背景千差万别, 个别学生家庭经济富裕, 游历过许多地方, 参观过许多美景, 但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富裕, 且家长忙于生计, 没有能力, 也没有时间带自己的孩子外出旅游, 这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了解的景物只有自己学习的学校和以他们居住地为中心的生活小圈子。这就给教师的作文指导带来了困难。虽然如此, 这些学生还是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场所, 那就是学校。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景物时以“我们的校园”或“校园一角”为例文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4. 写身边的物。

这个“物”一般又包括动物、植物、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在动物方面, 学生最熟悉了解的莫过于家里养的鸡、鸭、鹅等家禽, 猪、狗、猫等家畜, 还有各种宠物, 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在植物方面, 学生最熟悉了解的应该是学校和家里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学校的花草树木每个学生都熟悉了解, 所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最佳素材。在学习用品方面, 学生最熟悉了解的肯定是书包和各种文具, 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用途, 学生很熟悉、很了解, 所以学生描写起来自然不成问题。在生活用品方面, 学生最熟悉了解的肯定是各种玩具, 这些玩具的构造和各种玩法, 学生早已经熟记于心, 说起来肯定能做到头头是道。

二、指导学生布局谋篇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学生要写好作文, 选好题材是基础。但怎么样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显然是更大的挑战。要把文章内容写清楚, 就少不了要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 而“布局谋篇”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 其要求和含义是不同的。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各年级作文要达到的要求只有一些模糊的表述, 对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没有一个具体的定性, 这样就造成各年段教师在进行具体操作时缺乏明确的导向。因此, 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 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在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方面提出一些可定性的作文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姑且把达成这些具体要求的方法称为“布局谋篇”。当然对于它们的含义和要求也应该有所不相同。

1. 一年级是连词成具体的句。

我们觉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布局谋篇”的含义是能把自己学到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连成一个具体的句子, 当然, 如果能做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齐备, 或用上一些修辞手法, 那已经是上好的作品了。学生学会了写一个具体句子就为下一阶段学会写一段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二年级是连句成自然段。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布局谋篇”的含义是能把自己学到的句子用一定的方法连成一个逻辑清楚的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法有很多, 最常见的是:先总述后分述、先分述后总述、先总起后分述再小结、按因果关系连句成段 (先说明原因后说明结果或先交代结果后说明原因) 、按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连句成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句成段。当然连句成段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掌握几种常见的方法已经非常不错了。

3. 三年级是连段成简单的篇。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布局谋篇”的含义是能把自己学到的写一个逻辑清楚的自然段用一定的结构方式连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常用的结构方式。文章的结构方式指的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等。记叙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时序贯穿式、空间转移式、时空交互式、逐层深入式、并列组合式等, 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给他们灌输理论和提出高深的要求都是不切实际的, 最有效的做法是教给他们简单明了的“布局谋篇”方法。我们把这种“布局谋篇”方法通俗地称为“三段式”, 所谓“三段式”就是文章包含开头、中间、结尾三个段落, 要求段与段之间是用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而对于内容是否具体, 语言是否生动, 不作更高的要求。例如:段与段之间采用“起因———经过———结果”, “总写———分述———总写”等结构模式。三年级学生学会了“三段式”的布局谋篇方法就为高年级写内容更具体的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四至六年级是写具体、生动的篇。

对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布局谋篇”的含义是能把一篇文章写具体、写生动。所谓写具体, 从数字方面来说是四年级学生40分钟内能写400字以上的作文, 五、六年级学生40分钟内能写450字以上的作文。“写具体”可以说是小学生作文的最大挑战, 所以有必要在三年级采用渐进的方式来达成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 关键在于要教给学生写具体的方法。写具体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认为让他们掌握其中的两种方法最为重要。首先是针对“写人记事”的文章, 不论写人还是记事, 都离不开写具体的事例, 而写具体的事例离不开人物活动, 因而就都可以抓住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写具体。钟对“写景、状物”的文章, 都可以抓住景 (或物) 的形状、颜色、气味、大小、数量等来写具体。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11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由于学习方法运用不当,考虑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不活跃,导致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时效率较低。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科的这两种特性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运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地理时,需要对地理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考虑。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仅仅认为这门学科是文科,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在分析和解决地理知识时就不能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这在解决问题时就会使问题获得片面性的结论。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都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掌握的地理知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及时从脑海中提取出来,不能及时有效地使问题获得解决。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时只注重地理结论,但是不会对地理结论进行本质的探索。例如,在进行地方时的学习时,教材中对地方时的规定不明确,只是说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运用具有宽度和广度的思维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全面,理解得更深刻。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仅仅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从这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例如,学生在学习光和热的概念时就常常混淆,认为有光的地方一定存在热量,但是热量如何体现呢,学生又不知如何回答,这就是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没有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广度,在分析问题时也不能深入,不能探究出地理知识的本质。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学生在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待一个比较简单的地理问题时,学生本来可以解决出来,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分析问题的思路不清,最后导致可以解决的问题得到错误的答案。例如,在对热力环流进行分析时,有些学生没有掌握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顺序,从而在分析高低气压时不能正确解决有关气压的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教师在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时,可以设置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使他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环节和方法。在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强度和深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他们地理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培养。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学生地理思维发展的快慢,学习地理知识的成败教师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学生遇到地理难题时,要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对问题分层次进行分析解决,通过引导让学生把学过的地理知识在脑海中重现,学生具有了分析问题时需要用什么观点进行支持的能力。例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对全球地貌的知识掌握得不全面,只是有一些了解,这对他们在解决地貌知识的问题时很不利。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能根据事物的本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在现实问题中运用地理知识,学生对解决问题时的思考点和入手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时就不会再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学生经过高一高二对地理的学习,在进行高三复习阶段对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在地理方面的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思维。通过对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训练,在他们遇到地理问题时,就能达到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为了完善和系统整理学生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高一到高三地理教材中的标题进行重点记忆,使他们脑海中的地理知识从零散的记忆变成为体统的知识体系,在解决地理问题时能及时调出有用的知识,快速准确地完成问题的解决。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在生活中观察地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整合重组,在脑海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理知识体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和看待这些问题,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所以,教师不要忽视在地理课堂中融入生活现象,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看待地理知识的本质。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轻松完成课堂目标,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如在学习时间问题时,由于学生对时间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了,教师就可以点到为止,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进行练习来巩固有关时间的知识。

总之,教师只有在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时逐步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使学生的地理思维的逻辑性越来越强,看待问题时能发现这些问题的本质,同时使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不断加大,通过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运用地理能力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能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通过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能用地理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克服了他们在遇到地理难题时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学习地理的效率也越来越高。

学生的生活实际 篇12

一、借助生活情境, 建立丰富的表象

在教学活动中, 应充分借助生活情境让儿童在看、听、想、记中得到丰富的表象.

1. 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

周围的事物, 事物的运动变化都蕴藏着数学知识.如在教轴对称图形后, 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 再让学生走出教室, 引导学生观察树叶、房屋的形状、动物的长相……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树叶、蜻蜓……是对称图形.”学生不但自觉参与, 且大大丰富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2. 让学生在听说中悟知

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是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如走进工厂, 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 今天的加工任务, 由于我们出劲的干, 结果提前1小时完成了.前天由于大家干活不出劲, 结果推迟了40分钟才完成任务.孩子可以从这些议论中悟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学之间的争论探讨, 更富有启发性和主动性.如进行《按比例分配》教学导入新课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买来故事书650本, 分给甲、乙两个班, 甲班有34人, 乙班有31人, 每个班各应分多少本才比较合理?有的同学说:“两个班应该平均分.”有的说:“两班人数不同, 不应平均分, 应按人数的多少来分配.”等等, 一番激烈的争论, 使大多数同学理解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由此可见, 语言情境对学生建立表象, 建立概念是多么的重要.

3. 让学生在识记中获知

没有形象记忆, 就没有表象的积累.只有让学生将感受到的直观形象, 通过默述、默记等手段才能逐渐巩固强化.如进行长方体特征的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 明白教室也是一个长方体, 然后要学生看清楚教室这个长方体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的方位, 这样就把长方体的特征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 最后再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由此可见, 利用生活情境能达到建立丰富的表象目的.

二、借助生活题材展开联想

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 它是思维的一种形式之一, 也是发散思维的体现, 在教学中充分借助生活题材, 展开联想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1. 动用实物和图示启发联想

为了使学生能够沟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知识联系, 在磁性黑板上摆三个圆片和四个方片, 通过摆放的位置情况演示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如下图所示:

圆片与方片的个数比是3∶4, 圆片是方片个数的43, 圆片比方片的个数少41, 方片比圆片多13.

方片与圆片的个数比是4∶3, 方片的个数是圆片个数的43倍, 圆片的个数是方片的34.

圆片与总个数的比是3∶7, 方片与总个数的比是4∶7, 圆片占总个数的37, 方

片占总个数的74, 方片比圆片多占总数的71.

通过以上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智力活动的展开, 有利于拓宽思路, 举一反三,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 借助生活现象展开联想

如在教三角形特征前, 让学生观察人字屋架、电柱支架……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启发学生联想到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结合生活实际与实践活动发展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 结合生活实际与实际操作, 让学生手脑并用, 展开思维的翅膀.如学习了土地测量的知识后, 让学生测量教室、操场的面积, 并让学生算出如下图所示的操场的面积, 各自发表自己的思考方法, 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又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去.

自编题目, 也是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天地.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 安排了一个自由课后作业, 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有关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数据自编应用题, 结果他们编的题目内容生动, 题材多样.有的测量了火柴盒的长、宽、高, 求它的表面积;有的测量了金鱼缸的长、宽、高, 求须配多大的玻璃;有的测量了长方体蓄水池的长、宽、高, 求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还有的根据长方体冰箱的长、宽、高, 提出里面最多可以放多少物品.让学生自由想象, 畅所欲言,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拼图游戏也是培养想象力的一种好办法.教师让学生剪一些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 然后用这些图形拼出各种实物图案.同学们各自拼出了一些花、鸟、虫、鱼、兽, 同时还把自己的作品贴在纸上加上了标题, 如可爱的小花猫、勇猛的虎、活泼的小鸟、新型的火箭、现代的住宅楼———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下一篇:怎样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