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绿色生活

2024-07-21

小学生的绿色生活(通用12篇)

小学生的绿色生活 篇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同时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可见, 小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数学现实基础之上的。基于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侧重于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忌“代替包办”, 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 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人人有变化。

[案例1]五年级下册《数字与信息》

师:课前大家收集了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 谁愿意任意报出其中一个, 老师马上能猜出是谁的, 你信吗?谁愿意来试试? (猜)

师: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呢?其中肯定藏着什么奥秘, 想不想研究一下? (出示合作要求)

(1) 两人一组, 把你们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放在一起, 比一比、划一划、想一想, 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 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3) 不同的身份证号码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通过研究, 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交流。

生1:我发现了从身份证号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

师:9月份出生的, 为什么要用09来表示?

生:答 (略) 。

生2:我发现了从左往右数身份证号码中第17位数字, 奇 (单) 数表示男性, 偶 (双) 数表示女性。

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 是不是这样。

小结:在学习过程中, 有了大量的研究材料, 比较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生3:我发现了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数字都是320482。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谁收集的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不是320482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猜一猜, 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可能包含怎样的信息?

生:答 (略) 。

小结:遇到问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猜想, 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

师: (出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 这是谁的身份证号码?

生:老师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老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信息用文字能表达吗?既然可以, 为什么还要用数码来表示?

小结: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简明、科学, 便于记忆, 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反思]精细、巧妙的设疑、提问, 既把抽象的教材变成形象的教材, 更把学生的学习由“静态”变成“流动”的过程。教师激趣式地提问:“任意让学生说出自己家庭成员中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 老师马上说出是谁的身份证号码?”不管哪位同学说, 都难不倒老师, 学生自然惊讶不语……教师又说:“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好吗?” (出示研究要求) ……学生分小组研究后汇报, 分享成果。“身份证号码”对于小学生来说熟悉但又不完全知晓其所反映的信息, 引导学生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为学生“验证、再应用”积累的新经验提供了可能, 不断将问题引向深处, 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者、发现者, 充满着智慧。与此同时, 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案例2]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

刚才已经认识了请取出一张长方形折纸, 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

学生动手操作, 指名汇报 (电脑演示三种不同的折法图) 。

师:同一张纸, 三种不同的折法, 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

……

师:分数王国的子民多得数也数不清, 想不想自己也来创造一个几分之一?从老师为你准备的材料中任意取出一个图形, 折一折, 涂出它的几分之一, 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收集了同学们刚刚创造出来的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1:把长方形纸沿不同方向对折两次, 也就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

师:有哪位同学所选的图形与这位同学不一样, 但涂色部分也可以用表示?

生2:我是把圆形纸两次对折, 也就是把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

生3:我是把长方形纸连续两次对折, 也就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41。

……

师:三张不同的纸, 为什么涂色部分也可以用来表示呢?

[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积极的、有效、动态生成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真刀真枪”的情境, 及时进行有效的点拨与指导, 鼓励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把“玩”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说”的时间留给学生, 使学生迸发出灵感, 进行经验的迁移,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在注重双基的同时, 发展“数学思想”,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我们的学生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活生生的人。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 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应该把学生生活经验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催化剂, 引导学生把现实、具体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学会发展, 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小学生的绿色生活 篇2

记得我刚来到这个学校时,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哭的稀里哗啦的。可是直到后来 我改掉了爱哭的毛病,这里的老师同学使我感受到学校并不可怕,有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的嬉戏声,有老师对我们精心教的声音和批评。

在望望操场上个子高高的五六年级的同学,我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他们一样,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用麻烦父母老师同学。

记得有一回班会课,是我们最难过的,老师问我们建军节在几月几日,结果有位同学却说“解设,在x月x日。结果,把老师给惹生气了从此以后我们的班会课就到结果把老师给气着了,从此以后,我们的班会课就到此结束了。

现在回想起我们的小学生活,似乎不经意间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回想起来都是那么值得回味与珍惜。

让品德与生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篇3

关键词: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生活性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同样,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因此,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从课前体验中感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孩子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环境。因此,品德课教学应与家庭生活相联系,加强了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低年级品德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1.从父母的辛劳中感受浓浓的爱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最大的依靠,一天中父母为自己做了许许多多的事,并且是日日、月月、年年地在辛劳着,在成长的岁月里,父母要为自己付出不少汗水和辛苦,父母的这些付出都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中,课前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一天中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让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体会家人对自己无私的爱,进一步明白父母对自己疼是爱,对自己严也是爱,同时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对家人爱的表达。

2.从家庭的和睦中体会家庭的幸福

家庭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所以低年级品德课教学的内容,应从家庭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家庭生活体验的教育。

如,在《我家大团圆》中,让学生回忆过春节时,家人是如何团聚的。过春节时,家人为我准备了新衣服,长辈们还给我压岁钱,在共进团年饭中,我的碗里全是长辈们夹给我的菜,并且都是我最喜欢吃的。通过春节的大团圆,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馨和生活的美好,体会团聚的欢乐,进一步感受家的幸福。同时让学生明白了家人对我的爱,我也要回报家人,认识到过了春节我就长大了一岁,我应该更懂事了,要尊敬长辈,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

3.从伙伴的友爱中体验交往的快乐

人的一生会交许多朋友,小学生也一样,他们同样喜欢交朋友,平时爱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让学生回忆和伙伴在一起玩耍时的愉快情景,把这种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如,在一年级下册《我和小伙伴》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思考:和伙伴们常常做哪些有趣或有益的事情?如果没有伙伴将会是什么感觉?心情会是怎么样?让学生体会没有伙伴的孤单和与伙伴在一起的快乐。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喜欢和小伙伴交往,能体验到交往的快乐,知道朋友多,快乐多。当然在交往中也会遇到问题,尝试解决的办法。

二、从课内活动中品味学校生活的愉悦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游戏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动中学,在玩中学,从不同角度强化学生的品德意识。

2.创设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激起主动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欲望。

3.组织故事演讲活动,增强集体情感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他们在课堂上特别好动,注意力集中不了几分钟,但是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哪怕是最顽皮最好动的孩子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三、从课后实践中延伸社会生活的精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们的品德课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向社会延伸。《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要实现“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生喜爱的活动为载体,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各国小学生的假期生活 篇4

美国的小学生在暑假时一般不会呆在家中, 社会为他们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夏令营, 他们会去积极参加。有时候老师会给他们布置作业, 也就是一个课题, 让他们来完成一篇论文。通过亲自查找资料, 他们能把知识教育转变为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航空航天大国, 美国深谙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以下简称美国航天局) 为孩子们制订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计划, 以激发他们在数学、工程、技术方面的兴趣。其中的天文夏令营围绕学生的动手能力展开, 在其中, 孩子通过与航天专家一起实际考察、操作来学习天文知识。

美国航天局网站还为学生设立了专版, 尤其针对低年级儿童设立的网上儿童俱乐部, 则通过小游戏和动画片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普及最基本的航天知识;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依托内容详实的学习资料库、数据库等来完成相关的作业。在这个网站上, 孩子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知道太阳系的构造;拼拼图案, 就能知道航天员在太空吃什么食物……如此浅显易操作的学习方式扭转了人们对于航天科学高不可攀、神秘莫测的刻板看法, 拉近了孩子们与航天事业的距离。而在现实生活中, 孩子们收集岩石标本并分析其成分, 艺术地创想未来的航天工具, 到航天中心实地学习航天知识……这一系列真实有趣的实践活动将孩子们与航天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既培养了兴趣, 又学习了知识。

在美国, 野外生存、冲浪等冒险运动辅导班很受小学生的欢迎, 不过与中国孩子不同的是, 家长不会强迫他们参加, 更不用说强制性地去上文化课辅导班。他们选择辅导班主要以兴趣为主。另外, 美国孩子还会通过旅游的方式来增长见识。在美国家长的眼里, 放假的目的就是要放松和让孩子好好体验生活, 为此美国一公司别出心裁, 投资创办了一个企业家夏令营, 让孩子们暑期学经营, 学管理, 过把企业家的瘾。

澳大利亚

与我国一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末分别放寒暑假不同, 澳大利亚的学校一学年被分为四个学期, 每个学期约为10周, 因此便有四个假期。其中春秋两季的假期较短, 仅有2至3周, 而年中和年末的假期则较长, 有一个多月。

在澳大利亚, 假期对孩子们来说是很轻松的, 也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因为他们没有假期作业要做, 所以有很多时间在家里跟兄弟姐妹或同学一起玩耍, 或者走亲访友, 或者随着父母去旅行, 也可以参加一些个人爱好的户外体育活动, 或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看些书, 还可以随爱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譬如参加社区活动、旅游、打工等。

当然, 除了玩, 澳大利亚小学生们在假期也会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 这些活动多由当地的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艺术中心等主办, 如体育、艺术、手工、科学、野营等等。这些活动有的是单场, 有的则以短训班的形式举办, 不过会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些活动寓教于乐, 侧重于孩子们兴趣的激发, 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在提高中培养能力。每当一个假期结束后孩子们都会按时返回校园, 此时他们的书包里只有午饭和上午茶点, 多数是没有课本的, 当然也就谈不到“假期作业”了。

加拿大

加拿大学生的暑期活动丰富多彩, 主要有划独木舟、探险, 年龄大些的还会学习驾车。通过这些活动的熏陶, 孩子们身上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 很多孩子会因此成熟起来。此外, 他们还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借此机会打工赚取零花钱。在此期间, 学校和社会也会为孩子们创造一些参与活动的契机, 并组织他们画画、下棋、打球、射击、骑马和参加夏令营等。在活动中, 教练不会去给孩子提出苛刻的要求, 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玩得尽兴, 当然他们必须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很多加拿大家长都很重视孩子德行的培养, 他们会倡导或带领孩子去参加义务劳动, 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工艺助残、去医院献爱心等。

韩国

在韩国, 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暑期活动, 带他们去远足或爬山、游泳, 藉此来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也通过艰苦的环境来锻炼孩子“韧”的民族气节。活动费用通常由学校和个人共同承担, 有时候也可以争取到社会组织的资助。

在韩国, 大多数家长也会为子女补习落后科目, 并为此而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表和课外辅导时间表。但他们同时也认为, 如果孩子唯独学习成绩好, 其他方面都不尽人意也不算“优秀”, 还应在个人才艺方面有些专长。所以, 在假期除了学习以外, 一些在学校不易接触的文体活动也广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韩国的夏令营正以多样化的方式在发展, 有教会组织的修炼会或者由学校组织的修炼会。此外, 还会有前往加拿大、菲律宾、新西兰、美国等国进行语言熏陶和进修的夏令营。

法国

法国学校的假期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是“最长的”。以小学为例, 法国小学生一年的总在校时间仅为144天, 而欧洲其他国家小学生的平均数则是185天。但法国学生与众不同的是, 上学时间虽短, 但一年中的累计课时却是“最多的”, 总共可达914小时。与另一欧洲大国德国学校的806个学时相比, 多了108个小时。因此, 法国的学生们一天下来常常是“疲惫不堪”。不过法国学生的书几乎没有家庭作业, 孩子们放学后的时光可以用来开心地玩耍。

法国公立图书馆系统完备, 各城市图书馆的借书证全市通用, 这给学生阅读带来极大的方便, 随便到一个图书馆就可以阅读、借书。首都巴黎的各类博物馆更是多如牛毛, 8岁以下的人可以在这些馆所免费自由出入。在漫长的暑期里, 除了跟随父母外出旅游度假, 许多学生还利用这样的自由时光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学习, 增长知识。

尽管法国学生的度假方式多种多样, 但万变不离其宗, 那就是“放开了玩儿”。对相当多的孩子来说, 随家长外出度假是第一位的选择。除此之外, 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参加名目繁多的各种夏令营, 如文化夏令营、体育夏令营、科技夏令营、语言夏令营、艺术夏令营等等,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报名参加。这些夏令营的对象是4至18岁的青少年学生, 有些夏令营允许家长陪同。夏令营除了有专职辅导员以外, 还会招聘一些具有相关学历的大学生从事这项工作。

学校和家长组织孩子们旅游度假往往注重教育目的。最近, 法国各地兴起了工业旅游的热潮, 即各地方的工厂企业经过一些技术准备, 每年假期时接待来自各地的参观者, 其目的是扩大企业自身影响, 也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见习场所。譬如, 法国葡萄酒享誉天下, 因此不少中小学校会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法国西部或南部的葡萄酒产地进行工业旅游, 对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进行具体而形象的了解。

有些孩子还选择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孩子交换度假, 一面度假, 一面学习外语, 这样既提高了自己的外语能力, 又领略了异国风情, 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而对方家庭的孩子则交换来法国度假, 双方家庭均能从中受益。法国人有句格言:“旅游造就年轻人”, 因此, 旅游在法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还有一些学生选择利用假期去从事更有意义与爱心的事情, 那就是去做各种形式的“义工”, 利用假期照顾老人或者残疾儿童, 用自己的爱心为这些弱势群体送去温暖。

总之, 法国孩子们的假期是快乐的, 没有繁重的作业, 也没有各种所谓的补习班。尽管度假的方式不尽相同, 但他们都在假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日本

日本小学生假期生活比较丰富。尽管在日本升学同样很激烈, 但许多学生还是会利用难得的长假去郊游, 借机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在孩子的暑期活动中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他们会组织孩子参观博览会或开展发明创造比赛。

也有学生不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活动, 而是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俱乐部, 体育类有网球、足球、羽毛球、爬山等, 文化类有舞蹈、乐器等。这些学生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加入俱乐部并参与其活动。另外一些学生则自发组织野外“合宿”, 他们的活动地点在旷野、海滨, 随后的一周内他们会吃住在一起, 活动内容则包括泡温泉、洗海水浴和在森林里散步等。通过参加俱乐部活动, 孩子们的组织能力、参与意识、集体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增强, 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打下了初步基础。

日本比较盛行科技夏令营, 其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大学、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所独自组织的科技夏令营;另一类是在政府机构的统一协调下组织的科技夏令营。除科技夏令营外, 日本学校还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先进的科技成果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展会, 在科技展等展览现场, 学生们边听讲解边做笔记, 并不时提问, 认真程度丝毫不亚于课堂。

英国

在英国, 小学生流行去博物馆度假, 这种形式不仅能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 也让他们从中获益不浅。有的学生到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雕塑馆里现场临摹作画, 或者学习如何用纸制作英国传统礼帽……也有的小学生到伦敦科学博物馆里体验电话的通话原理。

瑞士

瑞士则由各市镇政府出资专门为6~12岁的学生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夏令营, 有关部门还设计推出了一种夏令营全程卡, 也可称为假期通行证。办这种卡需要支付50瑞士法郎 (约合300元人民币) , 学生持此卡可以参加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各种集体户外活动。

俄罗斯

在俄罗斯, 很多家长为如何安排这三个月的暑期而焦头烂额。经过多少年的摸索与实践, 俄罗斯家长形成了几种假期模式。

参加夏令营。夏令营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 但是孩子们却很享受, 因为他们不仅可以学到知识, 而且还能让身心得到放松。夏令营的种类很多, 有语言类的外语夏令营, 还有侧重艺术素养培养的乐器和演技夏令营, 甚至还有侧重未来社会参与的商务和国家管理夏令营, 在那里, 孩子们可以体验如何经商和管理国家。此外, 也有侧重体育、数学、文学和生物等的夏令营。父母们主要根据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去选择相应的夏令营。不过夏令营高昂的收费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承受得了, 如莫斯科市郊《奥斯国》夏令营15天需收费33300卢布 (约合人民币近8000元) , 其中包括住宿、一天四餐、保险、车接车送、游泳池、文化活动、大师级讲座和合影留念。

到南方去看大海。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国土为孩子们提供了度假的好去处。许多家住莫斯科的孩子会由家长陪同去俄南方城市度假, 在那儿靠近大海, 有充足的日照, 可以帮孩子恢复体力。

去乡下或别墅度假。在俄罗斯还有一种很盛行度假方式, 那就是把处于假期的孩子送到乡下或自家位于市郊的别墅, 在那里他们栽花、种菜, 尽享与大自然拥抱的快乐, 或者让孩子与爷爷奶奶呆在一起接受“再教育”。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的体格更健壮, 同时还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关于生活的小学作文:生活的滋味 篇5

生活的音乐—锅碗瓢盆的交响曲;生活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那么,生活的滋味呢?自然是酸甜苦辣这四种味道。不信,那就去我这四种味道中尝一尝吧!

酸的感觉

唉,这次考试肯定进不了前十。上课了,老师笑酸酸的,我们的五官都酸酸的,老师的眼睛像我们发出了邪恶的目光,仿佛大家的嘴里含了一片青橄榄。心酸又什么用?只要我们平时认真学习,还害怕考试心酸吗?

甜的享受

“辛佳琪同学在‘课外特长生’比赛中以钢琴第一名的成绩,为班级争光!”伴随着老师这段话,全班同学哗哗的一阵掌声,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因为我从小就开始学钢琴,得过各种奖。听着同学们的祝贺,我有一种甜甜的感觉。回到家里,我把这份甜蜜的好消息带给了爸爸、妈妈,妈妈一高兴,立即发布了一个甜甜的决定,这个星期天带我去游乐园,我高兴的跳了起来!

苦的体会

生活有甜,当然也有苦。学习充满了苦的滋味。数学有五项作业,语文有两张卷子,哪个同学不愁眉苦脸?苦啊苦。

人生真复杂,我喜欢生活的滋味,喜欢先苦后甜的喜悦!

作者:辛佳琪

难忘的小学生活 篇6

在小学生活中,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事?翻开相册,里面的照片勾起了你对小学生活的哪些回忆?你可以提起笔来,写写难忘的老师或同学、难忘的校园、难忘的一节课或是难忘的一次活动。

【习作指导】

老师:同学们,你们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健壮的少年;六年来,你们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六年来,发生过很多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你们人生道路的开始,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岁月。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一起来回忆、畅谈美好的小学生活,好吗?

小丫:记得读二年级时,班主任陈老师曾给我们上过一节科学课,演示了一个叫“纸杯烧开水”的实验。当我看到蜡烛的火焰烧着洁白而又光滑的纸杯时,我的心扑扑直跳,担心纸杯会立即烧起来,直到纸杯里的水开始冒出气泡,并“咕嘟、咕嘟”地发出响声时,我才相信这是真的。从那一刻开始,我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经常看《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这让我学到很多科学知识。我要感谢陈老师,是她把我带入科学的大门,让我喜欢上探索。

毛豆:在今年的校运会中,我班的四大名将代表班级参加接力赛,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虽然只获得第六名,但我们都毫无怨言。那一天,我班很多同学抱成一团,有的同学还留下了眼泪。那场面非常感人,以前的争执、误解都在这一刻化解了。

小丫: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班经常换英语老师,我的英语基础非常差。我很怕上英语课,甚至讨厌英语。四年级时,我遇到了陈老师。陈老师上课时总是用“你想试试吗?”“你懂了吗?”“别急,慢慢说”等话语来鼓励我们,同学们都很喜欢上陈老师的课。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英语。

老师:同学们的回忆都很感人,这次我们要练习的是有关小学生活的作文,请大家读读习作提示,看看我们在习作时应注意做到哪几点?

毛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扣住“难忘”二字,要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甚至终身难忘的事来写,要写出事情对你的教训、启迪、以及你的感受、收获。

小丫:要把事情过程写清楚,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整个事情有个全面、完整的印象。

毛豆:要抓住细节,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生动具体。

老师:在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中,比较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第三点,那么如何在习作中突出这点呢?结合我们本组的阅读材料,我们来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小丫:《难忘的启蒙》一文中,作者抓住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进行具体描写,从我写作如何胡编乱造到写字不及格,让我们感悟到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毛豆:《老师领进门》一文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的过程。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小丫:《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通过“咯咯咯”“嘿”“嘻嘻嘻”“呵呵呵”这些象声词描写,表现出同学的特点,言语中洋溢着同学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

老师:是啊,同样是回忆老师、同学的文章,表现的重点却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找准写作的切入口,把你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人或事描写下来。关于这次的习作,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提醒大家?

毛豆:这次是自由习作,还要注意拟个漂亮的标题,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老师:你说得很好,画龙有神之处在点睛,而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文】

小学生的绿色生活 篇7

一、创设习作生活情境, 激发习作兴趣, 引发写作欲望

情境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写作的基础。教师通过导语激趣、故事启发、图片观察、范例开导、活动参与、调查采访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使他们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 使学生明白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为生活作文积累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

(一) 绝大多数写景状物的习作都要运用到多种观察的方法来积累习作。例如要进行学校风景或家乡风光的习作训练, 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同学们, 今天早晨学校接到在外地打工多年的张××的一个电话, 他要把自己在外地出生的女儿送回到我们的学校来读书, 还表示再捐一笔钱支援家乡的学校建设, 但他迫切地想知道我们的学校现在是什么样子后再作决定。学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班。同学们, 你们能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吗 ? 能向那位叔叔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按校园的整体布局——进校门 ( 两边花坛 ) ——操场 ( 体育设施 ) ——操场四周 ( 风景林、绿化带 ) ——教室——办公室学生公寓的顺序进行观察介绍, 记录观察到的重点景物, 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有重点地进行观察的方法。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回到教室, 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学校整体状况, 把想说的话记录下来, 动手写作文。同学们都能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随后教师评讲优秀作文。

有了这些观察方法和习作经验后, 教师趁机布置课外习作练习:教师准备最近到每个学生家去家访, 但不知道去你们家的道路和你们家的样子, 请你们用手中的笔写出来告诉老师, 好吗?

(二) 多数写人记事的习作素材的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各种活动等作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观察;引导学生对电影、电视、戏剧等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食粮作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对人在不同场合下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以及由此反映的心理活动等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观察……学生把观察到的各种素材再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加以归类, 就是丰富的写人记事的习作素材。

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活动中, 充分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体验、感悟, 随时随地做一个有心人, 许许多多的习作素材就像股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流向我们的头脑, 储存在我们的习作仓库中。

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为生活作文积累习作素材

叶老还说过:“写作是倾吐, 阅读是吸收, 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句话说出了从阅读中积累的重要性。古训“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 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对学好语文、写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本中精美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丰富自己的词汇和揣摩文本中精妙的表达方式, 从而丰富自己的表达。平时多训练用精美的词语练习说话,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练习写话;平时培养学生随时摘抄文本中优美句子的良好习惯, 平时多看多读, 不断向自己注入新的优美语言文字的血液。

四、从课堂学习中为生活作文积累生活习作素材

(一) 从语文课堂学习中积累习作素材

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 祖国文化的精髓, 在课堂上我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感悟。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 我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感受意境之美;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 学习思想品质, 感悟事理之美, 体会人物的心境, 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读想中感知到美、欣赏到美、领悟到美, 便会有积累的兴趣。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 在大脑中储存下来, 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 从其他学科课堂学习中积累习作素材

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来, 我代过很多科目:语文、数学、自然、劳动、美术、音乐、思想品德、综合实践, 甚至英语。每种学科课堂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 也就有了不同的习作素材。

总的说来, 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是多方面的, 积累习作素材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运用习作素材进行习作的技巧更是千变万化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立足实际, 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积累、乐于表达。培养学生时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处处做事情中的留心者、日日做生活的记录员, 常常做事情的表达者。“泉源丰富不枯竭, 溪水常流不停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道出积累习作素材进行写作的奥妙玄机, 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贵在坚持, 功到自然成。

摘要:目前, 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的问题, 说到底是因为缺乏习作素材, 教师就要从学生生活出发, 激发习作兴趣, 引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 从文本阅读中, 从课堂学习中, 在平时练笔中去积累素材, 用锐利的眼光去观察, 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 用灵巧的小手去记录, 做到“以我口表我情, 以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积累,习作,素材

参考文献

[1]李素环.激趣作文教学一[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3) .

[2]张昌军.从课堂中积累作文素材:http://mypage.zhyww.cn/pagex.asp?pgid=6191.

小学生的绿色生活 篇8

“状元郎·课堂训练·五年级数学 (配人教版) ”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7页“六、生活中的数学”第2题“3千克苹果和5千克梨共需37.5元, 1千克苹果和1千克梨共11.5元, 每千克苹果和每千克梨各多少元?”我的女儿对这道题的解答过程如下:

解:设每千克苹果x元, 每千克梨为 (11.5-x) 元, 可是:

3x+5 (11.5-x) =37.5圯2x=20, 圯x=10, 11.5-x=1.5

女儿解答完毕后, 还进行了检查和验算, 她认为解答准确无误。但是, 女儿怎么也不相信这个结果。因为, 我买苹果和梨时, 经常带着女儿, 女儿对我们当地苹果和梨的单价是知道的 (当地苹果的单价为每千克4~5元, 梨的单价为每千克3元左右) 。

“每千克苹果10元, 每千克梨1.5元”, 这个价格在我们成县没有, 想来在我国其他城市苹果的单价与梨的单价也不会相差这么大吧!

二、问题引发的思考

上述问题, 题目是“生活中的数学”, 但此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符, 或者说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 这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的精神“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见《标准》) 第64页是不相符的。

近年来, 脱离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屡见不鲜, 比如, 大家所熟悉的一个例子是, 创设一个7+8=15的教学情景:小明昨天吃了7个苹果, 今天吃了8个苹果, 问小明这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

7+8=15这应该是第一学段一年级的算术问题, 而一年级小学生一天要吃7或8个苹果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为何会出现“生活中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不相符这种现象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教材编写人员没有认真学习《标准》;二是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标准》。因为, 《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编写应以《标准》为基本依据, 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题材宜多样化, 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教材的编写应有助于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教材的编写还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上述教材编写建议中的最后两句话, 就是对我们教师说的, 教师要转换角色。现在的教师已经不是从前的教书匠, 教师有权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我国地域辽阔, 南北差异较大, 大城市与小城市差异较大, 小城市与农村 (或山区) 差异较大, 在城市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 在农村 (或山区) 就不一定了。例如, 某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道题是:统计5分钟校门口公路上过往的车辆次数。在农村 (或山区) 某小学校门口一天也没有一辆车通过, 或者校门口根本就没有供车辆通过的公路。这时, 教师就要重新开发教材, 让学生统计一下每位同学1分钟拍了多少次篮球, 或者改为让每个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 (这不仅是数学问题, 而且还能使学生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 以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 , 或者改为贴近本校学生生活的其他数学素材。

绿色作文, 小学生写作的春天 篇9

一、立足社会实践引进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 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 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让孩子愿意写作, 热爱写作。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每年的春游、秋游、参观、远足、夏令营、雏鹰假日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都是学生作文的绿色通道, 它有效实现了作文题材的变死为活、变空为实。而每当绚丽多彩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 学生无不为眼前鲜活的情景所动容。一旦学生进入到这迷人的情景中, 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他们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他们的写作过程就会变得愉快而有效。而习作练习就在丰富的活水源泉中诞生, 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蓄积生活点滴启迪灵性

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机会, 各种事物, 各种现象, 多途径寻找话题、文题,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灵性。

巴金老人曾讲, 打动人心的是真情而非辞藻。学生的文字虽然很浅薄, 却是点点滴滴的积累, 实实在在的收获。他们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 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学生的文字一次次让我震撼:灵性人人有, 死活在开发。绿色作文, 归根到底, 就是学生灵性与个性的自我展现, 但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 只能点石成金。如何开发学生的灵性, 只有以情动情, 营造感动, 才是开发灵性的关键。

三、感悟人生真谛激活灵感

胸无点墨, 要想写出具体、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文章谈何容易。于是, 我深深意识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 读自己喜欢的书。语文课上, 我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自我感受。课后, 从学生阅读的可行性出发, 推荐、指导他们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 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并且, 我让学生养成搜集、整理资料的好习惯。每天读一篇文章, 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为了督促学生多读, 多记, 更为了让学生相互学习, 每天的语文课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读书、主动积累。

小学生的绿色生活 篇10

一、立足生活实际,制订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观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教学导向为生活,教学归宿也为生活。

例如,在教学《温馨的港湾》这一课时,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家里的小天使,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已经让学生成为一种依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家庭虽温暖,但是学生最终会变成温室的花朵,经不起生活的磨砺与检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父爱、母爱的视频资料,提升学生的亲情意识,并“趁热打铁”,给学生留一个课下作业:回到家帮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自己动手打扫房间等等。从一些家庭小事中锻炼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真正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家。立足生活实际,展望学生的未来,从生活小事入手,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情感意识从生活中来,在经过升华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生活取材,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避免“读死书”的学习问题,让知识“活”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现在的课本教材中,配有大量色彩丰富、趣味性十足的图片,相对比枯燥无味的文字,这些图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将课本中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变得有血有肉。生活取材并与教学观点相融合的生动故事会、小品表演、小故事录像、Flash动画等等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向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和社会责任。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成长。

例如,在教学“健康生活每一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小故事,通过故事生动的描绘,引导学生认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比如,洗完手之后,用潮湿的手去触碰电源,结果被电成骷髅;在浴室洗澡时被地面上的水滑倒;在电饭锅上做饭不慎洒上洗衣粉,造成食物中毒等等不安全事故,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观点,学生很快就能意识到故事中的错误所在以及正确的做法,使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一个再认知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生动的小故事将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避免这些事故再次放生。

三、情景模拟,优化教学环节

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次亲身体验的历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巧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创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景、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在进行相关知识点教授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给学生准备一些小帽子、交通棍,让学生上台来扮演“交警”,模仿交警在工作中的一些手势,红灯的时候应该打什么手势;绿灯的时候打什么手势;结合交通图标和交通路线,让学生在欢声笑语的表演中认识交通规则,从小帮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情景模拟比教师的口头说教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狭小的教室却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偌大的社会空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学生终身难忘。

总之,立足课堂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在课下认真研读教材,认真提炼课本中的生活元素,合理运用教学资源,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活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从生活经验入手,与教材观点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内化吸收,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最终用于生活。

摘要:根据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也就是说生活化的课堂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立足生活,从身边生活实际提炼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将感悟升华后付诸于行为,最终回归生活。着重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形成策略。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

参考文献

[1]伍占福.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J].宁夏教育,2016(2).

生活,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篇11

“作文不是生活点缀,是生活必需品,跟人们的说话是一样的。”实际上,只要学生能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就能提高他们的作文

水平。

一、写观察日记,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可行的方法,鼓励孩子们留意他们身边的事物,引导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要多看、多听、多想,并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有话可说、有事可述。可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因此,让学生炼就一双慧眼,让学生有一颗慧心,让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感悟出不平常,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因此,在学习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鼓励他们写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写自己对事物的发现和感想,并时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园,走入形形色色的社会中,这样学生就慢慢有了观察意识,并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二、改革作文命题,教会学生抒写生活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将体验过程进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个人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为此,在学习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积极改革传统作文命题,采用半命题、开放性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自拟题目、自选题材,使学生有一种看到作文题目就想写的欲望,让作文真正成为孩子们倾诉喜怒哀乐的载体。例如,我把《假期中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改为《 ,我向你诉说》,要求如下:通过生活中经历的一件事,向当事人进行诉说,并写出真情实感。面对这种开放型题目,有的学生写了《清明,向爷爷诉说》;有的学生写了《妈妈,请听我说》;有的学生写了《向市长说说我的心愿》等等。我班有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女生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妈妈,我向你述说我的委屈》,她写道:“妈妈,那次的钱真的不是我拿的,你粗暴的‘屈打成招’,我真的无可奈何,我恨不得自己是一个法官,叛您两年有期徒刑 ”,我把这篇文章交给她妈妈看,她妈妈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孩子,请原谅妈妈,当时妈妈气糊涂了,只怪我下手太重,原谅我好吗?”没想到,作文习作竟成为家长与孩子沟通情感的桥梁,让我们有机会走进了孩子的情感世界。正是这开放性题目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有话可说了。

叶圣陶先生指出,没有感情波澜冲击就没有说话的欲望,这

说明生活热情是写作冲动的来源,因此,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的积累,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的绿色生活 篇12

一、营造生活氛围, 树立学生主体理念

在当前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之下, 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便是要确立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就一定要营造生活氛围, 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为求得高效的品德与生活课堂而不懈努力。譬如笔者在讲授《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章节的内容知识时, 为了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诸多马路交通安全事件录像与影像资料, 看着悲惨的画面, 痛不欲生的父母, 学生们幼小的心灵里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笔者又组织同学们开始交流讨论, 提出了他们心中的质疑, 随后笔者还邀请了一个熟悉的交警朋友到课堂上现身说法, 谈了自己在从警过程中的真实见闻与感受, 给学生一个近距离接触第一当事人的体验, 并从交警浓重的神情与肃穆的心理中感受到了一定的课堂主题。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之下, 这个朋友还给孩子们讲了一系列的安全过马路的常识, 孩子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从家长们的反馈当中, 我明白了树立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

二、注意生活化活动的连续性

教学实践中, 品德与生活教学主题活动内容并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而是和其他学科的内容彼此联系, 不可分割的。因此, 教师在组织设计活动时, 要注意与以往活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注意与儿童已有的生活知识和活动经验的联系, 这对发展健全儿童的健康安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十分重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儿童生活经验和活动本身具有连续性, 从而决定了课程中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学科课程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不同, 品德与生活相关主题的的活动未必限制在在一、两节课内完成, 有时一个活动从准备到发展可能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 推进整个活动有效与持续地发展。

三、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品德课堂, 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时, 可用“猜猜我的心”的形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刚才我进教室时候有两个同学在打闹, 请猜猜我的情绪。生甲:“老师你现在很愤怒”;生乙:“老师你现在很郁闷”;生丙:“老师你现在感到悲哀”……师:那么, 如果你是我,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这样办行吗?生:……这样, 老师运用上课时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场景, 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但顺利地导入了新节课, 而且还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因此, 新课的导入, 无论从教学形式上、材料的选取上、问题的设计上尽可能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周边生活, 让学生感觉熟悉且有兴趣。

四、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某种意义上讲, 我们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本质就是生活, 检验与评价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就看孩子们在课堂知识的影响下是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品质。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生活中就要积极地寻找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方面高效了我们的课堂效果, 另一方面还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养, 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本质推行也是一个有效的注解。笔者在讲授《通信与生活》这一章节的知识时, 就针对学生在家里看动画片成瘾, 影响了正常的吃饭、洗漱、还有完作业的生活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还邀请了部分家长来参加课堂活动,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讲授玩游戏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尤其是手机游戏对于我们儿童的影响时, 我邀请了一个维修电脑的朋友来现身说法, 学生们看到他熟练的技艺钦佩不已, 这时这个朋友再告诉孩子们, 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 好好学习才是正道。这时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一个最佳的程度, 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肯定。

总而言之,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师必须从教材中引发、从儿童生活世界中开发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活动, 沟通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 实现“从生活中来”;又要关注学生需求, 引领儿童自主建构良好品德, 使品德课服务于儿童的生活, 实现“再回到生活中去”。

摘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在活动中把品德教育和健康安全教育有机地紧密地揉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自我, 在活动中发展认知,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有初步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实现真正健康、安全地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元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毛春芳.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J].现代阅读.2012.

上一篇:墙绘艺术下一篇:选择紧急事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