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的生活化(精选12篇)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篇1
生活化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 把“现实世界”中的现实生活问题作为构建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基础, 强调学生真实经验的重要性, 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应, 以建立起积极的数学生活化学习评价体系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目的所在。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学习评价的意义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由此可见, 数学评价的过程是客观的、多样化的综合性的评价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既要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又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分析、处理和汲取信息的能力, 思维特点, 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要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情感, 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创新能力。
由数学学科性质决定, 来源于生活化的实践, 更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更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与评价的多次反馈中激起对学习的向往、知识的追求。这是因为, 学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背景之中的, 在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 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课程评价只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真实、情境性的生活实践中,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 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才能赋予数学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 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 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因此, 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上教师应坚持“立足生活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原则, 建立起多元、开放、激励性的发展评价策略, 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 提升学生的数学课堂生活质量。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学习评价的建构策略
数学学习生活化的评价, 强调的是数学课堂生活以外的“真实生活”, 把“现实世界”中的生活现实问题作为构建评价的基础, 强调数学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的重要性, 强调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因此, 实施数学生活化学习评价, 可从以下方面来操作:
1. 构建生活化评价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既是改变学习方式的要求,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生活实践、学习机会, 在实际生活的氛围中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 在三年级《估算》的教学后,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学校组织三年级师生看电影, 教师15人, 学生220人。门票有两种价格, 第一种:成人票价每人6元, 学生票价每人3元;第二种:团体票30人以上 (包括30人) 每人4元。按照这种价格, 怎样购票最省钱?让学生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学生设计完后进行比较选优, 最后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的方案。这样评价内容和生活相联系, 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宽了知识面, 又从小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
2. 构建生活化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
生活化的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 而是需要评价时再做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差异, 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导向性的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个性发展。因此, 生活化学习评价应从学生主体出发,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发展功能, 使评价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帮助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如, 在学习“元、角、分”时,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红领巾贸易交流会”, 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 在贸易活动中卖掉自己的“旧货”, 买进其他同学的“新”货。这样, 就把“元、角、分”这部分知识的评价有效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之中。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 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 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3. 评价主体生活化, 多主体共同参与, 交互作用评价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生活化是当前新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评价主体由教师转向全员, 由单一转向综合性评价, 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学生之间互动评价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 使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心理因素, 让他们在毫无心理障碍的情况下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和评价。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篇2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98+176。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 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
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 。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篇3
一、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
数学从生活中来。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透过数学去读懂生活。
例如:在学习数学方位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设置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
超级市场在学校的东面,学校在超级市场的( )面;小明家在小红家的西南面,小红家在小明家的( )面。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常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学生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进而喜欢上数学。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就其本身性质而言,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感到十分吃力,认为数学极其乏味,导致他们一谈数学就逃避。那么,教师应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
1.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
单调、传统的课堂教学让数学学习显得酱味十足。那么,突破传统的数学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可以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制订或设计与教学相适应的场景。
例如:在学习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卡片、桌子、五星红旗、地图、尺子、文具盒等的形状,也可以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图形图案,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各种图形也有了大概的直观了解,接着教师再讲解图形的性质并设置相关试题:
请画出下面各图形的高?
2.生活化的试题情境
趣味性较强的试题情境,往往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事例,创设一种简单的,既真实又符合实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
例如:一年一季的秋季运动会又开始了,在跳远比赛的决赛中,小华跳出了3.36米,小东比小华多跳0.4米,小强比小东少跳0.3米,那么请问小强、小东、小华哪个能获得冠军呢?
答:小华:3.36(米)
小东:3.36+0.4=3.4(米)
小强:3.4-0.3=3.1(米)
所以,小東是跳远比赛的冠军。
又如:小明看一本200页的科幻书,前4天每天看20页,以后每天看15页,再用几天可以看完?
解:20×4=80(页)
200-80=120(页)
120÷15=8(天)
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更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对于数学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篇4
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之一: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 而数学却是理性的、抽象的
1. 数学是对生活的抽象, 它舍弃了事物的具体内容而抽取出量的关系
如同恩格斯所形容:“为了从纯粹的状态中研究这些形式和关系, 必须使它们完全脱离自己的内容, 这样, 我们就得到没有长、宽、高的点, 没有厚度和宽度的线……”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现象在数学中被抽象为符号,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生活中可以见到的现象都是以可感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如家里的方桌、床, 或是汽车的轮胎, 等等, 它们有它们各自的形状、质地、用途, 一旦把它们的形体进行抽象的时候, 它们所具有的个体的特质就失去了.数学中的长方形、长方体、圆等都与原具体事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而成为一种数学符号.数学由这些符号形成问题, 进行符号运算和推理, 得到结果, 这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建模.没有对生活的抽象, 数学模型是难以建立的.
2. 生活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而数学是精确的
数学的精确性指的是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生活中的方桌、床如果尺寸不标准的话, 我们还是会认为它是由各个长方形的面组成的.而数学中, 长方形只要有一组对边不相等, 它就不再是长方形, 而转化为梯形;只要有一个角不是九十度, 它也不再是长方形.我们教圆的特征的时候经常会剪下一个圆来, 再来研究, 但事实上, 剪下的这个圆它已经具有了纸的厚度, 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圆了.数学的概念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和概念之间区分更是严谨的.爱因斯坦说过:“数学之所以有高声誉, 还有一个理由, 那就是数学给予精密自然科学以某种程度的可靠性, 没有数学, 这些科学是达不到这种可靠性的.”
二、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之二:生活对数学的切入并非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有时还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因素
1. 生活对数学的导入是多向的, 是不确定的, 而数学的某一课题却是唯一的
不管教学改革怎么进行, 课堂教学还是有它既定的内容和目标, 这是不容改变的.于是, 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教师在课堂中的等待.比如一个教师准备教长方形面积, 他先出示一幅画有漂亮房子的图, 再问学生想知道什么, 然后就开始等待, 期盼某一名学生的回答能帮助他顺利地进入预定的教学设计.这便可视作学生的主动学习.这样的等待往往是成功的, 因为除了教师的暗示之外, 学生也会去尽力迎合教师, 学生也会形成一种经验来知晓教师需要他们做怎样的回答.但是,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就不一样了.
2. 生活也会对数学模型的建构产生消极影响
在长方体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道判断题:“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一般会被认为是错的, 因为这道题为的是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长方体中允许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然而,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从数学逻辑来说, 这样的表达是完全正确的.而生活中, 我们一般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为不同的图形.在小学高段的分数应用题教学中, 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是关键.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发现, 这恰恰是教学难点.为什么会难?除了单位“1”本身具有抽象性以外, 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在分数的导入中用的都是具体的单个的事物.如: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 每人分到一半, 这一半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这样的导入中, 一个月饼这一实有形象作为分的基础在学生脑海里扎根了, 再让学生去理解许多月饼、甚至是一项工程都可以作为“1”去分, 就有些难以理解了.数学是严谨的, 我们必须正视这种消极作用,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之三:生活呈现的是结果, 而数学更注重过程
一个数学课题的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行反思, 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 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起认知结构.在这里,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很重要的.如在“乘法的认识”的教学实例中, 为什么学生都说是一个一个数, 而不是如图所示意的两个两个数呢?我想, 二年级的学生, 看到六只兔子, 已经不需要数了, 一看就知道了, 但老师一定让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没有经历过数的过程的学生在有了一个正确答案的时候, 就不再思考其他的了.没有学生的认知冲突, 教学便陷入了僵局.
是的, 生活中, 我们只需要知道兔子有六只就够了, 但数学却需要我们知道这个“六”是因为每组兔子有两只, 一共有三组, 三个二就是六.这就是区别, 也是我们教学生活中的数学的难题.同样, 如果有一排学生站在操场上,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排学生有几人, 每个人排在前数第几位或是后数第几位.但是, 这个场景转化为数学题就不一样了, 如果有一个名叫王小红的学生排在前数第三位, 后数第四位, 要知道这一排学生有几人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就有一个重复数的问题, 王小红被重复数了, 多数的一次就要减掉.简单的生活问题编成数学题后, 竟有了奥数的味道了, 而给学生做这样的题, 目的大概也不是真的想让学生知道这一排学生究竟有几人, 而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 数学重视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提炼已有的数学常识, 通过对这些低层次常识的组织分析, 形成较高层次的知识, 又在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中形成新的能力.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篇5
陆玉清
(江苏省兴化市李中中心校,江苏兴化225700)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生活化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内容与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能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联系,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不断探讨与创新,使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于生活实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意识,最终实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篇6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98+176。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教法选择要渗透生活化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样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应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教学作用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观察、分析具体事物的意识。数学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有意义、有乐趣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果园里有15吨苹果要运到水果交易市场,租一辆4吨的货车运费要500元,租一辆1吨的货车运费要200元。请你帮运货公司设计一种合理的运货方案。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可喜的是他们体验到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这对形成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花费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参考文献】
[1]吴蕴苏.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教学天地.2008(1)
[2]贺梦索.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宁夏教育.2008(2)
[3]孙兴坤.对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思考.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3)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 篇7
1.生活化课堂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相适应。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依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小学数学的生活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数学案例,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2.生活化课堂与小学数学的学科内容相适应。小学数学是数学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是对生活中问题的基础性抽象,是将具体的事物抽象为数字的过程,数学问题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形,这是与小学数学的学科内容相一致的。例如,《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语言的解释来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其效率是比较慢的,而如果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物体和图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别,或者进行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比赛,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很快被调动起来,学习参与度被提高,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效率也就提高,并且不容易混淆。
3.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丰富了小学数学的内容。小学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中,生活中包括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生活化的教育情境、生活中的事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等都是重要的数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引入课堂可以丰富数学知识的内容。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
1.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与数学问题密切相连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和模仿,而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自主地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寻找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书序额问题。
2.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素材,包括静止的图形、现象、物体,也包括动态的活动、游戏,这些生活素材丰富着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扩展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形式。例如,在《图形与变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入游戏“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是通过图形的变换和排列来实现图形的相除,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密切相关,教师将游戏引入课程中,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加地形象化,另一方面也活跃了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知识。再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拿人民币让学生记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图案,进行不同面值间的换算,而是采用模拟超市的方法,让学生模拟购物,通过识别商品、看商标、付钱、找钱等活动,来真真切切地感受人民币,在使用人民币的过程中学习换算,同时也将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等思想传递给学生。同时,面积的学习过程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非常简单,如果已知边长学生能够很容易的进行预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却并非这样简单,这时就需要引入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数学知识。如,妈妈想给餐桌做一个边,以防止桌边被损坏,但是桌子的一边靠着墙,已知桌子的长是2米,宽是1.4米,请问需要多长的边条?这样的生活化素材的引入可以促进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促进知识的灵活掌握。
3.利用生活化的活动,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程背景下强调,课堂不再是教师主体的课堂,要逐渐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声的被动接受状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学生中心的课堂,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引导学生自主地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建立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自主地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谜语故事导入新内容,“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走进了新内容的学习。然后教师以做台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做台历需要哪些知道哪些知识,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罗列问题,也就将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台历制作,学生根据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台历的制作也各显不同。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包括知识点的展示和自己小组的设计理念,这样通过生活化问题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更有针对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提高了。
4.课后延伸,知识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学习包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内化,课堂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巩固知识一般放在课下的学习中。传统的知识巩固方法大都是通过习题的练习和训练,这种方式形式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保证全真心的投入,因此效率不高,联系生活,增加知识巩固的多样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内化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是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和数学学科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入生活中的素材,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实践运用。
摘要:小学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的,是与生活中的现象、物体和活动密切相关的,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是新课程下的重要体现。本文在研究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究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相关探讨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思考建议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教学现状决定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发展。纵观国内小学数学课堂,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要么就是内容过于空洞乏味,要么就是方法过于落后。 这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缺乏趣味。讲台上老师唱着独角戏,很多学生跟不上节奏,长此以往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面对这种状况,必须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程度,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现有教材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生活化。现阶段,教育部门已经着手调整教学教材的内容,着力于生活化的融入,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切实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然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改革效果并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一线数学老师必须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 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的情况进行删减增改, 做到与时俱进,拓展学生思维。
(3)现在的数学课堂效果欠佳, 要求实行小学数学生活化。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太过落后。虽然他们的理论推理能力比较强,但是实际的操作性却比较弱,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有的老师一味地实行题海战略,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压力,甚至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恐惧的心理。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改革。
二、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方案在实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思考建议
(1)过分追求生活原型。大部分的数学老师都认为教学应该生活化,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更需要生活化的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虽然高挂着“生活化”的旗子, 但是却出现了很多的“面子工程”,这是因为一些老师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不足,对于生活化的模型定位不准确。 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要求你将学生的每一节课、每一分钟都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要点来进行选择。
(2)和生活挂钩形式化。虽然很多小学数学老师都在观念上对“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予以肯定,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却没有任何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的意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教学的相关知识背景和发展经历讲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之中,根据自己学习过的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开发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思考与建议。要想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要将数学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能强拉硬拽,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例子都适合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纯粹和应用两种数学模式,在生活化教学中老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待时机成熟后就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也不必节节课联系生活,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理性的学科,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联系实际生活。
打造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不能依赖死记硬背, 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因此, 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 教学《认识时间》时,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知道1时=60分。所以, 在授课的时候, 我将表盘拿到了教室, 让学生在熟悉的、直观的展示中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探究数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总认为小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 自主能力较差, 缺乏主动性, 所以, 我们的数学课堂基本上呈现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结构, 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如,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轴对称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所以, 在授课的时候,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0、1、2、3、4、5、6、7、8、9这10个数字中有几个是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无把手杯子, 书本, 排球, 足球, 篮球, 羽毛球拍, 灯, 柜子, 风扇, 凳子等是不是都是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之所以会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 教师要从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 结合教材内容, 调动学习积极性, 最终, 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浅析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篇10
一、生活化教学是必然要求
1.学习状况要求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 数学学习是每天的必修课, 同时也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并没有太大兴趣, 不能够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而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 渠道也仅仅是课堂教学。这样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一味依赖教师进行教学。
2.课堂教学效果要求生活化教学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仅仅重视逻辑推断, 没有为学生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背景, 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相对落后的, 并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户外教学等一系列方式, 而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仍然一味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充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生活性。
二、推广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式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但是应当注重一个量的限制, 而且, 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中, 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 从中渗透相关的生活化影子。例如, 教师在最初教学中, 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认识相关的知识点, 到了一定程度之后, 学生可以脱离生活, 上升到理性思维的模式。
同时,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当将生活化看做是一种教学方式, 这样能有效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同时让学生学习更加好, 理解更加透彻。再如, 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情景进行教学, 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让数学更加生动。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学,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们越发重视小学教学, 而小学数学教学更是小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有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更好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中, 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数学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够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学习,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以灌输式讲解为主,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来自老师的知识,缺乏主动探索意识,更不会主动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不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做到学以致用。
2.教材内容陈旧。虽然教育部门也认识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并且在编写教材时也融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教材的编写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教材内容相对比较落后陈旧,学生所熟知的现实生活内容较少,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较大差距。
二、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1.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小学生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而对身边的事物却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因此,老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学习乘法时,让学生单纯地背诵乘法口诀,学生则记忆不深刻,此时如果融入生活实际则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如,大姨、二姨分别给了5元压岁钱,那么一共收到多少钱?孩子们很容易算出是10元。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乘法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2.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受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把生活实际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情境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 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 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 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 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 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 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 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 这是数学教师虑该探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 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 提出以下设想。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
教育心理学表明, 当学生在没有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心情舒畅, 心情饱满的情境下, 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 思维最活跃, 实践能力最强;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轻松愉快的生活情境。
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 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 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 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 体会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 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 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
又如, 在教学“认识左右”时, 我把它放到了生活中去学习。
师:想一想, 你们是怎样记住左右的?
生A:我写字的是右手, 另一只是左手。
生B:我举手发言用右手。
生C:我们走路时, 都是靠右走的。
这样, 教师寓数学知识教学于生活情景中,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到知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二、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 把教学归朴于实践, 归朴于生活, 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尤为重要。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 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 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 爸爸分月饼, 分得很均匀, 每人一样多, 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 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 最后引出: 人分物品, 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 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如,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 有部分受到过学前教育, 所以说, 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 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 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 教师应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 有三个同学在踢足球, 有2个女孩在跳绳, 有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 等等。让儿童感受上学后自己也将融入学校生活, 也将参加学习活动, 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共同参与。接着, 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 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 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 寻找校园中的数, 然后告诉学生: “这就是数学, 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通过看一看, 数一数等教学活动, 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 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为了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 我针对学习内容, 编排了一些游戏、故事。例如, 在上《6和7的加减法》时, 先用课件演示出一副美丽的郊外园, 告诉学生:“秋天到了, 图画里秀丽的乡村风光多美丽啊! 老师带领大家和图画里的小朋友一块玩玩, 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 你们能做到吗? 通过简短的几句话, 孩子的强烈的表现欲望油然面生, 学习情绪高涨, 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 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知识, 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推荐阅读:
生活中的小学数学09-19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09-30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日记10-14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研究》结题报告08-17
新课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论文08-21
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等10-27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元素的应用论文06-12
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05-09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06-14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