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通用13篇)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1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与生活的有效接轨
许相栖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永和镇观头小学)
摘 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新时期,人们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也要真正意义上做到不断用生活去点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与生活的有效接轨展开论述,旨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深化,这使得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走出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依然成为学校以及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不断促进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教学行为,而这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保障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必须明确一点: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教师要不断适应自身角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变化。新时期,教师不仅是学生科学知识的解释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数学基础知识等找到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应积极地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新知识经济下,要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此外,还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图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
新形势下,人们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导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它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最终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和学生紧密联系的话题着手,这既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数学、认识数学;(2)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生活化的程度,这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越是新颖的东西教学效果就越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践证明,越是新颖的例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越少,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相反的,教师可以引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数学中去。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这一节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小丽有150元钱,想买一部分学习用品,需要支付给商场95元,那么买完学习用品后小丽还剩多少钱?”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学习中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文提出,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只做到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是不够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本文指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众所周知,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空谈、漫无边际的乱谈,相反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或者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分类”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注意到妈妈是怎样对家里面的东西进行分类的吗?”这时候学生就会纷纷发言,这既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教学难度大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不可协调的矛盾,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必须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接轨,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措施,首先,教师要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最后,教师应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刘雪华。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30)。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深化,这使得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走出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依然成为学校以及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不断促进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教学行为,而这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保障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必须明确一点: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教师要不断适应自身角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变化。新时期,教师不仅是学生科学知识的解释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数学基础知识等找到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应积极地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新知识经济下,要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此外,还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图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
新形势下,人们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导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它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最终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和学生紧密联系的话题着手,这既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数学、认识数学;(2)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生活化的程度,这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越是新颖的东西教学效果就越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践证明,越是新颖的例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越少,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相反的,教师可以引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数学中去。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这一节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小丽有150元钱,想买一部分学习用品,需要支付给商场95元,那么买完学习用品后小丽还剩多少钱?”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学习中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文提出,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只做到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是不够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本文指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众所周知,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空谈、漫无边际的乱谈,相反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或者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分类”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注意到妈妈是怎样对家里面的东西进行分类的吗?”这时候学生就会纷纷发言,这既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
21世纪的今天,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深化,这使得新课程改革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现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走出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依然成为学校以及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不断促进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教学行为,而这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保障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呢?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或者教育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必须明确一点: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教师要不断适应自身角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变化。新时期,教师不仅是学生科学知识的解释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数学基础知识等找到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应积极地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新知识经济下,要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联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此外,还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图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
新形势下,人们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导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它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最终全身心地投入数学的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和学生紧密联系的话题着手,这既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数学、认识数学;(2)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生活化的程度,这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越是新颖的东西教学效果就越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践证明,越是新颖的例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越少,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相反的,教师可以引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数学中去。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这一节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小丽有150元钱,想买一部分学习用品,需要支付给商场95元,那么买完学习用品后小丽还剩多少钱?”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学习中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本文提出,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就必须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只做到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是不够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本文指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众所周知,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就必须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空谈、漫无边际的乱谈,相反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或者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有效地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分类”时候,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们注意到妈妈是怎样对家里面的东西进行分类的吗?”这时候学生就会纷纷发言,这既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强、教学难度大的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不可协调的矛盾,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必须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接轨,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措施,首先,教师要不断实现教育意识的生活化;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最后,教师应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刘雪华.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4(30).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 篇4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怎样有效的运用生活化资源进行科学教学,使孩子更直观和形象地接受所学的知识,促进孩子探索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利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小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摩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 资源 小学科学教?W 有效运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指出了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关注教师自身生活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验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科学学科生活化教学实践既促进师生双边互动学习,又提高学习主体的生活品质。
一、立足生活,将科学问题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科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如从现实生活中的“把一根直的吸管或铅笔插进水中,从上面看,从侧面看水中的吸管或铅笔,你有什么发现?”从现象入手引出“ 光的折射”。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折射定律,设问:“你能用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你能从你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中举一个例子吗?”此时学生就会列出他们熟知而不是很理解的事例:游泳池底变浅、筷子弯折、海市蜃楼等现象。又如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并提问“用毛笔在花瓣上抹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纸花会变成什么颜色?”引出“变色花”这一课题。然后进行分析、解决这些现象。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从科学走向生活,从生活走进科学,努力在学生生活与科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二、走近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科学课堂上,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素材可以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通过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实例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首先在内容上拓宽,生活化导人。如在《摩擦力的秘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摩擦力的存在,教师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通过小组用筷子夹乒乓球的比赛活动,第一次用金属筷子看谁夹得快,第二次给筷子缠上胶布看谁夹得乒乓球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样的教学导人,既增加了科学的生活气息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其次,让学生亲身参与,设置生活化题材,使学生形成乐于学科学的态度。生活中的学习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还有在《洗衣服的学问》的学习中,可安排学生做一次家务――洗碗,然后提出应该如何除去油污?(学生答:用热水洗、用洗洁精。)再问: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有何差别?从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出发,再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亲近。利用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返回生活,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将生活化的内容,亲历的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时才能焕发出科学的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学以致用,实践第一”的理念。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科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一)解释生活现象,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把课堂中的科学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链接,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学生用自己的科学理解去解释过去未知的生活现象,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现象,对理解本身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如学习了热空气和冷空气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空调要安装在高处,而暖气片要安在低处呢?如学习了“电磁铁”后让学生解释电磁起重机如何工作?磁悬浮列车为什么可以提高运行速度?等等。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让生活原型科学化,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解决生活问题,感受科学知识的价值
当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科学方法以后就可以解决很多课前认为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这时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一试身手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难题中感受到科学的实用价值。如在“铁钉生锈了”教学中,通过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后,让学生思考防锈的方法及解释这些办法包含的科学道理。还有在“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一根筷子可以提起一杯米,进一步研究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学习了“水的毛细现象”后,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动浇花装置。当科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
科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科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科学化,科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科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科学原来有如此广泛的应用,让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地铁接轨梦想小学生作文 篇5
今天大年初六,我满怀兴奋的和我的爸爸妈妈去体验坐地铁。
地铁在拥挤的人群前缓缓停下,车门一打开,散落的人群立马秩序井然的排好队伍。准备上车。车厢里男女老少都在位置上坐好,车厢里闪烁着银光,随着地铁的.开动,银光也晃起来了。
地铁停了,一会上来一位老爷爷,可是座位都坐满了,只能站着,我又一想,既然没座,我就把座让给这位老爷爷。说完我就起身让座,我说:“老爷爷,您上我这来坐着吧!”老爷爷说:“谢谢,谢谢你小朋友。”
我快到站了,我立马满怀兴奋的去找在那个车厢的爸爸妈妈,告诉他们我做了一件好事,等我找到爸爸妈妈时,我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我做了一件好事,我给一位老爷爷让座了。”可是爸爸妈妈没有夸我反倒意味深长的说:“姜瑾,你给老爷爷让座是好事,说明你长大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虽然没被夸奖,但是我心里很高兴,因为我尊老了。”
有了地铁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快捷方便!
让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篇6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生活情境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当然, 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 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 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 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例如,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教行程问题之前,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个黑板前, 准备相对而行, 教师下令“出发”, 两个学生很快就撞在一起, 教师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 告诉学生这种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 碰到一起的就叫相遇。教师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 一声令下, 他们便向相反方向走去, 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教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 告诉大家这种运动叫做相背而行。教师再让两个学生从同一地点, 一慢一快向相同方向前进, 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 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 好像老师领着他们在玩。这样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中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 而变成一件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二、引入生活实际, 数学联系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 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 不仅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水平, 而且还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1. 运用生活经验, 解决数学问题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 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 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 让学生观察, 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 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2. 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联系生活掌握数学知识, 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 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开阔学生数学视野,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结合实际生活, 提高探究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 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 作为数学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 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 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在设计数学活动:测量校园中旗杆的高度,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工具独立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可行的测量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对设计的方案进一步优化, 并评选出设计独特且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的设计方案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交流, 再由设计者对此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可行性进行讲解论证。这一过程对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都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接轨 篇7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經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生活习作与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8
人民小学范月萍
(一)课题的提出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约占语文总课时的六分之一,教师、学生对作文也非常重视,但学生作文水平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和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分不开: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教师全权决定作文题目,甚至规定写作提纲,提供所谓重要词语,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有时,教师似乎也注意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但所定的题目也往往是记时令性--的活动(节日、假期活动等),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父母、老师、同学等),差不多年年在写相近的题目,对学生写作既无推动力又无吸引力,同时所写文章难免千篇一律,写出来的作文也缺乏童真和新意。
(2)、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章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仅仅把写作局限在小小的课堂。
学生要行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运用,把言语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习作教学也因它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等让师生束手无策,小学生由于社会生活经验少,文化底子薄,语言表达能力差更造成了教学时候普遍的费时低效。
2、课题的理论依据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用生活来教育,要为生活而教育。强调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叶圣陶表达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我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写好生活作文,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学生,他们不但觉得作文难写,而且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无从着手写。为此,我提出了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
3、课题的界定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对小学生来说,习作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生命力的绽放,所以小学生习作更应该重视从内容入手,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的生活越丰富,生活质量就越高,习作的空间就越大。生活化习作,就是让习作走进生活,具体地说是通过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生活化给人一种亲切感,它提倡的营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宽松、没有距离感的氛围,学生带着一颗平常心来习作,不畏惧,也不需要捏造,真真实实地用最平常心态来习作,真正达到说真话、吐真情、做真人目的。所以,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习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习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习作,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习作中学会做人。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通过研究和实践,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同时学会透视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生活质量。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究在新时代多元化生活的背景下,小学生生活特点的共性与个性对习作的影响。将新时代小学生丰富的童年生活融入习作中,使小学生习作富有时代生活气息,让富有灵性的生活习作伴随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2.通过研究,有效促进教师关注新时代儿童的生活特点,转变习作教学观念,探索生活作文教学的策略,提高习作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构建新时代小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不断汲取习作教学理论营养,促进教师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研究习惯。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能力。
二、研究内容
理论部分: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与对策;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心理科学及观察生活对积累材料的积极作用。
实践部分: 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指导方法与习作形式。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以实验法为主,辅以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测量法等。
研究对象:人民小学学生。
三、课题方案(含时间及研究内容:时段含申报立项、具体实施、结题鉴定)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
1.了解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研讨课题目的与方案。申报课题,申请立项。
2.学习理论,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课题实验方案。明确研究任务,落实人员分工。
3.调查摸底,积累原始资料,做好其他相应的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交流研讨。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新时代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与兴趣爱好及教师习作教学现状,写调查报告,建立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库。
2.根据小学生生活实际,确定专题训练的计划。探索可操作性作文教学特色体系。
3.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研讨、反思实验情况。安排习作教学实验课、习作竞赛和习作集展示等活动。邀请专家评估指导,撰写各方面的经验总结或论文、阶段性报告等。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充实完善课题资源库建设,将课题研究成果投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方法和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对象
(二)内容与范围
1.在生活中训练写作。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优化习作指导策略,把学生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
2.在阅读中训练写作。根据作文生活化策略改革阅读教学,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
3.评讲课要立足发展。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4.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件乐事。
(三)研究方法
1.课内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的习作。利用课文进行习作指导,抓住文中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欣赏美词佳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学法的习惯。
2.阅读中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还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指导学生做好有效的摘抄。针对这一点我们不仅每天布置阅读作业,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受,背诵优美词句。
3.勤练笔。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
七.课题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3年9月-2014年7月)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
(3)、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验证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采用行动研究法、合作研究法,课题研究深入实施,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围绕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的研究内容及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因“文”制宜,合理、有效地开展“小练笔”研究,耐心细致地进行个案分析,撰写教育随笔。同时结合自身的读书学习,做好读书笔记。
3.总结结题阶段总结(2014年3月——2014年7月)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如手抄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练笔和探究心得向各报刊杂志社投稿。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主要表现为: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总结性研究报告。
2.课题经验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反思、学生个案分析等。
4.学生成果集。如小练笔习作集、日记、作文等
十、课题研究保障。
1、队伍保障。
组建课题研究的队伍。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运行,成立课题组,并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和组织制度。课题研究指导: 叶丰才张映芳吴丽云
课题研究组长:
课题研究成员:王连球吴丽云范丽爱范月萍
2、制度保障。
建立课题组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制度。
课题组成员定期集中学习,利用网络随时进行交流。及时总结经验。
3、活动保障。
(1)、课题组成员定期上专题研究课,并及时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以及学生作品上交。
与现代文明接轨的船山思想 篇9
与现代文明接轨的船山思想
一、前言 当今之世,仅凭个人的一家之言,就能取得“显学”的态势,而且正面肯定的声音,远大于负面批判的.声音,尤其在以“意识形态”挂帅的时代,只问政治上的正确而不论学术上的是非,那些在思想史上被公认的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纷纷被一波波的文化运动.
作 者:唐亦男 作者单位:台湾成功大学刊 名:船山学刊英文刊名:CHUANSHAN JOURNAL年,卷(期):“”(1)分类号:B2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与生活的有效链接 篇10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根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我们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内容从生活经验中选取,对孩子们而言,他们会倍感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他们更乐于接受。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插图富有情趣;一篇篇文字虽短小却又极富文化底蕴。教材中所涉及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且能经常被运用到的。如孩子们平时钟爱的公园,动物园;孩子们喜欢吃的水果、牛奶、冰淇凌等;孩子们平时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些日常礼貌用语……而仅凭这些知识点还不能为孩子们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基于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收集一些英语,把他们引进课堂,为教学所用。如在教字母前,笔者拍摄了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KFC、Mcdonald’、WC等缩写词,搜集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陌生的商品英语,如餐巾纸上的soft,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等,打印了学生经常接触的电脑英语,如Windows、My files、E-mail等,这些英语源自生活,学生在学习字母时兴致高涨,思维的闸门给打开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朝气蓬勃。如果教学方式老套,生搬硬套只能禁锢他们的思维,学习英语的激情逐渐会淡去。模拟生活情境应该是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最佳体现。我们可以通过文本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也可以将文本内容进行改编,创设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将教室演变成一个生活的大舞台。如笔者在教学 “A Birthday Party”一课时,笔者先把教室布置成开生日派对的活动现场,那挂起的彩纸气球,那诱人的生日蛋糕,精致的生日皇冠等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氛围,在“唱生日歌,吃蛋糕” 等情境活动的润物细无声中,重点词组句型“a birthday party”,“Which is for me, this one or that one”,“I'll put it on my desk”, “Let's have the cake”,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种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表达欲望被有效激发,在潜移默化中轻松地收获知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对学生产生了极好的感受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还有必要去思考一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拿捏一下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资源,哪些活动情景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有帮助,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桥梁,有机整合生活与英语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学的终止,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推进学生活动的深入,让教学回归于生活世界。毋庸置疑,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展,同样,作业也应以生活为试金石、练兵场,以便更好地使英语生活化,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真正价值。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一般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如果语言学习与体验、探究和实践脱节,要让学生有认同感是有难度的,他们也很难产生成就感。因此,笔者平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常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如在家里让学生当天所学的内容表演给家长看,有条件的话,家长也可以参与,并提出一些意见;再如笔者平时也时不时地会布置学生给家里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贴标签,为了美观,他们在书写、设计标签时必定会很专注,这样既有利于记忆单词,又提高了书写的水平;平时,笔者还会安排让学生自由组合,将对话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或排演短剧,笔者也做一定的点拨与指导,孩子们相互协作,表演的剧本一次比一次精彩。此外,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编辑一些英语小报,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精心策划、各显神通,创新思维的独立思考能力都得以培养。
总之,作为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学,我们都应认真学习新课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来浇灌自己,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种种益处,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徜徉其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对教材认真钻研,努力挖掘生活化资源,注重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努力将英语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水乳交融,最终,让他们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学英语、用英语,使英语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爱上英语。
小学英语教学与生活的有效链接 篇11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根本,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我们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内容从生活经验中选取, 对孩子们而言, 他们会倍感亲切、自然, 充满人情味, 他们更乐于接受。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插图富有情趣;一篇篇文字虽短小却又极富文化底蕴。教材中所涉及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且能经常被运用到的。如孩子们平时钟爱的公园, 动物园;孩子们喜欢吃的水果、牛奶、冰淇凌等;孩子们平时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些日常礼貌用语……而仅凭这些知识点还不能为孩子们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基于此,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也会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收集一些英语, 把他们引进课堂, 为教学所用。如在教字母前, 笔者拍摄了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KFC、Mcdonald’、WC等缩写词, 搜集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陌生的商品英语, 如餐巾纸上的soft, 牛奶包装上的milk, 橘子汁瓶上的juice等, 打印了学生经常接触的电脑英语, 如Windows、My files、E-mail等, 这些英语源自生活, 学生在学习字母时兴致高涨, 思维的闸门给打开了,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朝气蓬勃。如果教学方式老套, 生搬硬套只能禁锢他们的思维, 学习英语的激情逐渐会淡去。模拟生活情境应该是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最佳体现。我们可以通过文本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也可以将文本内容进行改编, 创设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 将教室演变成一个生活的大舞台。如笔者在教学“A Birthday Party”一课时, 笔者先把教室布置成开生日派对的活动现场, 那挂起的彩纸气球, 那诱人的生日蛋糕, 精致的生日皇冠等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氛围, 在“唱生日歌, 吃蛋糕”等情境活动的润物细无声中, 重点词组句型“a birthday party”, “Which is for me, this one or that one”, “I'll put it on my desk”, “Let's have the cake”,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这种学习情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身临其境, 表达欲望被有效激发, 在潜移默化中轻松地收获知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对学生产生了极好的感受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我们还有必要去思考一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拿捏一下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资源, 哪些活动情景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有帮助, 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桥梁, 有机整合生活与英语知识, 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学的终止, 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推进学生活动的深入, 让教学回归于生活世界。毋庸置疑,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展, 同样, 作业也应以生活为试金石、练兵场, 以便更好地使英语生活化, 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真正价值。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一般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基础上, 如果语言学习与体验、探究和实践脱节, 要让学生有认同感是有难度的, 他们也很难产生成就感。因此, 笔者平时联系学生的生活, 经常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如在家里让学生当天所学的内容表演给家长看, 有条件的话, 家长也可以参与, 并提出一些意见;再如笔者平时也时不时地会布置学生给家里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贴标签, 为了美观, 他们在书写、设计标签时必定会很专注, 这样既有利于记忆单词, 又提高了书写的水平;平时, 笔者还会安排让学生自由组合, 将对话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或排演短剧, 笔者也做一定的点拨与指导, 孩子们相互协作, 表演的剧本一次比一次精彩。此外, 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编辑一些英语小报, 在制作过程中, 孩子们精心策划、各显神通, 创新思维的独立思考能力都得以培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篇12
谭宝成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场镇小学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诚然,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效地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他们在学习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即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望能收到抛砖引玉之功。
一、立足生活需要,教学目标确定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本课程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如此,我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 1 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驾照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因为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虽然学校和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效甚微。所以,教学这课时我就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由此这堂课的目标不仅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掌握农村山多、水多导致的安全注意事项,还补充了更多的学生不常能看到的一些交通知识,甚至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 2 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家门前新事多》这一课时,在引领学生对比学习“我们村里的变化”、“我们学校的变化”和“家乡路的变化”后我就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家乡的社区、学校和交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为家人添欢乐》时,让学生知道家人对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学会体察家人,管好自己,体谅家人的难处,尽量少给家人添麻烦,自己能做的主动做,不会做的学着做,让他们真情回报家人爱!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 3 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在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公共场所拒绝危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处的公共场所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就可能引起危险,于是通过“案例再现”让学生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 篇13
浔中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
2010.3.28 黄民忠执笔
一、问题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作业设置“一刀切”,不能做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就是学生的“错例集锦”也存在千篇一律,造成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状况。练习题的设置,常常是整齐单一,不能使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样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不具备潜在意义,无法实现有意义学习。
二是题型体现“数学化”,不能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不少教师认为练习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练习停留在简单模仿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侧重书面练习、技能训练,局限于封闭性的练习,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一题多变的习题,缺少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扩展延伸的习题,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还认为采用“题海战术”是巩固知识、提高学业成绩的最佳手段,这样纯粹的强调数学认知,只能造成学生常感疲惫不堪。违背《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练习活动中不仅巩固数学知识,还要明白基本思想,感悟数学价值,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三是反馈作业“片面性”,不能做到“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社会文化氛围与不同的智商,这导致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新体系下的数学课程将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练习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优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工作室提出“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实施”要注重实效,开放过程,突出主体。旨在通过研究,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既内化又延伸,实现 “减负增效”。
二、理论依据
(一)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二)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创设灵活多样、富有激情的练习,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识,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价值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三、研究项目
(一)研究目的
1)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练习设计的策略,强化教师“预设”意识,促成学生“生成”的达成,提高教师有效教学的策略,同时培养学生的作业反馈能力。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合理的练习结构和学生喜欢的课堂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基本特征;
2)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教学策略;
4)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反馈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四)研究对象
浔北分校一年7班,实验教师:陈玉芳
中心小学六年3、4班,实验教师:黄彩虹、黄民忠
(五)时间安排
2010年1月—2010年月。针对研究内容,灵活采取适当的方法策略开展研讨活动,形成有效练习的内容、方式和有效练习实施与反馈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推荐阅读:
数学与生活小学论文12-0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06-0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08-2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08-25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01-05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01-01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元素的应用论文06-12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01-15
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论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