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2024-09-30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精选12篇)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篇1

浅谈生活实例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作用

摘要:数学概念的获取离不开生活,数学概念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小学生心理需求和教育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得轻松,数学概念掌握得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概念。脱离了生活实例的概念学习,概念就是冰冷、无味、难以牢记的一段文字。所以生活实例对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活实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作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根”,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重要的一环,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过概念的引入、建立、巩固和深化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既是一个知识再创造、概念逐步理解的过程,又是一个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当前小学概念教学又存在这几个问题 :

1、数学概念课上得冰冷无味、死板缺乏生机;概念引入脱离现实背景,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学生其实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没有将概念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学生要么不理解,要么理解不够。

3、概念总结后不结合生活实例练习,学生没有机会更深入理解掌握。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用生活实例吸引学生认识概念,更要让他们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从而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能在实际操作中记住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实例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已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去修正数学概念。下面就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谈运用生活实例教学小学数学概念的重要作用。

一、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激发兴趣。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它是新概念形成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我们教师,数学概念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概念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好的概念引入教学使学习目标明确呈现出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欲望,把学习新的压力变为新的动力。实践的体验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掌握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场的运动鞋降价10%;五(3)班同学的跳绳合格率达99%;今年蔬菜出口额比去年增长12.5%„„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百分数的热情。再如学习“认识比例尺”时用课件展示我校举办的“百万民众升国旗”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旗杆上的国旗和同学们手中的国旗一样吗?引入本节新课,学生们很容易对本节课产生兴趣。还如在进行“克、千克的认识”教学时,首先拿出一包方便面和一瓶油,方便面重106克,金龙油重5千克,使学生初步感知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一克大约有多少,一千克大约有多少?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特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很想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数学对数学更感兴趣,更愿意学数学。

二、生活实例理解概念,由难变易。当学生已经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基本掌握了概念的含义后,为了丰富知识的外延促进理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学习手段,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基本属性,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存在,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儿童过早的、过度的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而换一个数学问题时就不会解决。学生只是学了一些死知识,没理解数学概念。但教师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实例中学习数学概念和理解概念,体验数学概念就在身边,感受概念的趣味和作用。我们将获得更好的成效。例如学习“认识倒数”时,课堂上得出倒数的概念后。我就用课件展示班上一个会倒立的男生的照片,并且把他站立和倒立的照片放在一起让同学们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同学们就会说:两张照片上是同一人,但是头和脚的位置换了一下。此时我就引导同学们将这位同学的头看成分子,脚是分母。学生们一下就理解了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是什么样子。让很难懂的知识变得容易了。再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大堆实物如:红领巾、小彩旗、小国旗、流动红旗等,让学生找出哪些是三角形,再想一想,家里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这样通过许多的生活实例,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充分了,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因而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括也更为明朗。因此,数学概念教学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理解数学,更容易学会数学概念。

三、在概念练习中用生活实例,加深记忆。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学生如果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就会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数学概念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从生活实例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还在这个活动中把轴对称的概念复习理解了一遍,最后牢记于心。再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男生占全班的 27/56,女生占全班的29/56,第一小组占全班的1/8或7/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实例出发,从学习习近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概念。并且学生对概念内容记忆更深。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概念设计得更儿童化、生活化。概念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注重生活,创新才能得以实现,学生对概念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记忆。数学巨匠康托儿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实例,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学生课堂。我们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概念知识与生活实例的联系,才能扩大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去进行生活实践,为学生今后概念学习、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找到方向。

参考文献:

【1】 《让数学学习走进生活——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虞丽华 【2】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周佩清 【3】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王新梅

【4】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 闵光祥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篇2

一、选择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是数学发展的前提。教科书中随处可见生活的影子,很多数学概念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因此,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延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效地渗透知识。例如: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对学生而言,“平方米”、“平方厘米”等概念较抽象,难以在脑中形成具体的印象。所以,学生必须对面积“1平方厘米”具备真切的感受,从而建立面积单位的意识。学生兴致高涨,很快便在纸上画出了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并剪下来仔细研究思考。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没有表面积为“1平方厘米”或“1平方米”的 物体 ? 很快学生 便有了答案 ,如田字格 练习本上的每一小格面积为1平方厘米, 魔方上的每一小格面积也为平方厘米,家里地面铺的瓷砖单块面积为1平方米,销售房屋时通常以平方米为单位进行测算,等等。教学素材的更新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提高了动手和思考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探究知识

生活就像个大熔炉,融汇了数学知识。若能将数学教材与生活实际融合,势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跨越思维界限,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实际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学生普遍对质量没有概念, 平时生活中虽也接触到一些质量单位,比如1斤苹果,2斤鸡蛋等,但都只是浅显地照葫芦画瓢式的应用,并不充分理解“斤”所代表的真正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1斤大米,5斤肉,提问学生:“斤”这样的质量单位在数学中该如何表示呢? 随即引出“克”“千克“吨”的概 念及三者 之间的换 算关系 ,并让同学们猜 测“斤”与这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课后可以询问父母或商贩,并使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而,“吨”的概念并不常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子、沙和砖头的运输过程,让学生从视觉上体验“吨”的大小,再让学生结合现实建筑工地的景象进行联想,加深对“吨”的含义的印象。

三、创设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课堂

小学生初步积累了生活经验, 对很多事物现象建立了认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简单直白的生活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给每位同学10粒黄豆 ,玩“数豆豆”的 游戏。首先 ,老师宣布游 戏开始前 ,每位在各自心中给出一个数字,即几粒黄豆,这个数字只能自己知道。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后,学生各自拿出与之前心里默念的数量一致的黄豆放在桌上。再然后,将自己的黄豆与同桌的黄豆合在一起, 分别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最后,小组间交流讨论,尝试不同种的运算。这是一个手脑并用、寓教于乐的过程,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数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对加减法的应用。将单调乏味的运算寓于游戏,让学生在玩乐的同时获取知识。生活情境不只局限于课堂,也可以在课后习题中渗透。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促使他们形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设置生活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质疑科学、思考验证的过程。同时可见,疑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不同的提问方式或问题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所以教师需要在明确提问目的的前提下,巧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体积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亲自动手做一个实验向学生展示, 即先在一个带有刻度的大玻璃杯中倒半杯,然后向杯中投放小石子,会发现水面不断上升,刻度显示越来越大。最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水量没有增加,水面却上升了呢? 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学生顿时来劲了,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思考水面升高的原因。有的学生说跟石头的质量有关, 有的说跟石头形状有关,有的说跟石头的面积有关……正当讨论进入高潮,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适时地参与其中,引出今天的课题,并指出学完这一课就能解释上述现象了。这样,学生都会带着饱满的热情学习这一课的内容,课后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答案,有助于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生活实例 篇3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结合  生活实际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03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一、 发现生活素材,凸显现实性

“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把丰富的现实原型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来,丰富学生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重组教材内容,组织学习,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进而引发学习欲望。

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图片:小动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数字卡片、几何图形、京剧脸谱等,在观察这些图形特点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接着通过“对折”的动手实验,学生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欣赏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图案等。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先请学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着出示校园、教室、学生活动等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角,感知角就在我们身边。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角,并让他们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见过的角,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时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靈活处理教材,增强趣味性

教材是范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体验活动、多媒体演示,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平移、旋转、对称》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感知旋转、平移,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他们进一步理解简单图形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位置。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时,我先用动画演示“小蚂蚁爬树叶一圈”手摸长、正方形活动学具一周,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封闭图形,明确了周长概念,再让学生观察长、正方形物体,根据其特征,概括优化出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再如,在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一是节约课堂有限教学时间,二是直观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使“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而形象,既增强了数学课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合作探索,提高理解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恰当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也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问题的平台,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在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这一节时,我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引申到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拼搭、观察、换位观察、交流反馈,使他们理解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物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如我在教学《摆正方形、长方形》时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许多小棒,要求学生合作选取合适的小棒拼出长、正方形,学生在交流、探讨、操作过程中发现:只有长度相同的小棒能摆正方形,而长方形是相对的边用的小棒长度相同,加深了对长、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再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组配合,共同想办法找到物体的图形,并把它“变”在纸上,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多个办法而且他们在每一次的表达和倾听中,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四、观察比较发现,引导概括性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是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要求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摆立体图形展示总结时,学生从自己和他人的展示中概括出: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长方体、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摆一个大正方体。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用三角板判断直角》时,学生判断后,又发现了锐角和钝角的判定方法。又如,在《学习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合作交流各个图形的关系。采用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直观体会,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领悟数学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

我在低年级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方法进行引导,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他们在学习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五、积极动手动脑,突出实用性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他们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创设情境活动:学校现在想用48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忙,画出设计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学生都愿意,而且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很浓。有的设计成长方形,有的设计成正方形,有的设计成“日”字形……学生都很投入地画图、演算,调动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理由,再安排小组互相评价,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会了知识,同时会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篇4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5.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第57页、第87页生活中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学卡片、学具盒中的数字、算式卡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小朋友们,在我们已经认识的数中,哪个数最小?哪个数最大?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生边拍手边说:0、1、2、3、4、5、6、7、8、9、10)再让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以师生拍手对口令的形式复习已学过的数,形式活泼。]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这些数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见到它们。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生活中的数。

板书:我会说

我会说

1.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数?(让学生充分地去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说明你们平时观察得很仔细。现在就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数。

(多媒体课件演示校内、校外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

[直观演示,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看完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伙伴,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数来和别人交流。

请学生把教科书翻到第46页生活中的数。

师:看看书上的几位小朋友在向我们说什么?(指导学生看书上带数的话)

[尊重教材,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

师:第一位小女孩正在干什么?她说了什么?(生:我7岁了。)

第二位小男孩指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他说了什么?(生:我家有5口人。)

第三位小男孩正背着书包去上学,他又说了什么呀?(生:我在一年级四班。)

最后一位小女孩放学回家,她对我们说:我家住302。

问:小朋友,你知道302指的是什么吗?(生:门牌号码)

师:这四位小朋友说的每句话中都有数,你能像这四位小朋友一样,说出一句带数的话吗?(多请几位学生说)

我会摆

1.师:小朋友们,你们会打电话吗?(请一名学生说如何打电话)问:拨的数字就是什么?(生:电话号码)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生活。]

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吗?请你们用学具盒中的数字,摆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教师巡视)摆好后,学生汇报。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师:数一数,你们家里的电话号码有几个数组成?(生:7个。)

师:我们芜湖市的家庭电话号码都是7个数字,所以,你们打电话的时候,这7个数字一个也不能遗漏。你们想知道别的小朋友家里的电话号码吗?(想)

好,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可以自由下位去记你们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记住带上纸和笔。开始吧!

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

[师生之间创设了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课堂气氛欢快、民主、和谐。]

2.师:同学们刚才记得都很认真,你们想知道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教师写出电话号码,让学生快速记下)

师: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就打电话给老师。

课间休息,说数字儿歌。

我会猜

(播放多媒体课件)

1.师:小朋友们请看,小动物们去旅游了,每个小动物坐在不同的车厢里。小白兔第一个上火车,所以它坐在第一节车厢里,小鹿在第三节车厢里,其余的小动物在哪节车厢,你能猜出来吗?比一比,看谁猜得又对又准。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板书:我会猜

小组内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再进行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2.课件演示生活场景:三个小朋友放学回家了,以三个学生的交谈来猜猜小红和小刚分别住在哪一层?

3.师:平时你们看不看天气预报,根据你的经验,你能猜猜今天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吗?(分组猜,最后教师出示温度计,指导看温度,猜得最接近的组给予表扬)

4.同桌同学互相玩一玩猜学具的游戏。

我会算

1.师生共同完成:老师出示一个数,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口算卡片,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分组做游戏,组长举答案,其余同学找算式。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2.师:同学们口算得又快又好,小明的妈妈想请你们帮她算一算:

[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a.妈妈上午买了4只鸡蛋,下午买了3只鸡蛋,一共买了几只?

b.妈妈买了6个苹果,小明吃了2个,还剩几个?

[使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师: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就能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更加认识了生活中的数。这些数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还能拼成许多美丽的图案。

[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展示用数字拼成的图案。

问:这些分别是什么图案?你能看出是由哪些数字拼成的吗?

回去你也动手拼一拼,看能摆出什么图案?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都有新的突破

本节课将生活中的数专门作为一节实践活动课来进行教学,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而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目标较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做了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2.紧紧围绕数与生活设计教学环节

本节课教师通过录像演示,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成功地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思考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性非常高。可以说,教师在围绕数与生活这一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在积极地进行构建生活数学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尝试。

3.教师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落到了实处

例如:教师请学生用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家里的电话号码,学生活动时,因为学具盒里的数字只有1~9,所以如果出现重复数字就不够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再让学生自由下位去找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下位交流。还有小组同学猜学具个数等活动,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比较充分,促使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篇5

选题目的: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作为数学的源泉,数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的。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论证中心: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我们应该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引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因而毫无疑问的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单纯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往往会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困难,会脱离现实的客观存在,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价值,使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本论:

一、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如银行的存储利息的计算都要用到生活知识的计算。学生应该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

二、生活知识融入数学,更好地学习

1、展示生活,了解数学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走进小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

2、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为了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有目的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

3、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融入生活知识

分析数学问题的时候,例如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的困难,在理解和转换上不知如何操作,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更容易地去理解和接受,认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使小学生了解生活实际

1、运用数学知识了解生活实际问题

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题的问题,却没有联系生活,很多学生只会书本的知识,却对生活知识一无所知,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用数学知识去了解生活,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呆板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学生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智能、技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必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

2、体验生活,强化数学知识的运用。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我们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去强化。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学习和强化。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拓展数学视野

1、回归生活,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终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学数学,回归生活用数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进而应用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

2、发现问题,积极探索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引出探索问题的一个极好途径。学生发现问题,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立猜想,学生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就是探索。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布置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不信,一量果然如此。这个活动使学生建立猜想,“三角形内角和难道是1800吗?”激发了学生去验证问题,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去积极探索,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思维发展,开拓创新

学生在探索知识形成过程,要不断的发展思维和开拓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结论: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篇6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数学成绩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兴趣决定的,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就容易为学习数学提供强大的动力。生活情景教学就是一个可以提高孩子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将数学的抽象元素与生活元素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给学生们播放了这么一段视频: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悟空化缘带回来一块大饼,而师徒四人为了分这块大饼起了分歧,唐僧建议将大饼平均分成四块,一人一块,可猪八戒不高兴了,说:“师父,老猪我这么能吃,你就多分我一块吧,猴哥吃的少,把他的给我。”悟空说:“师父,那就把饼分为八块,这样就多给八戒一块饼了。”这时,唐僧、沙师弟都哈哈大笑了起来。视频播放完之后,教师问到:“在这个视频中,大家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悟空提出的办法为什么会引起唐僧和沙师弟的笑声呢?”在这节课堂中,教师抓住了学生喜爱动画片的性格特点,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设置生活情境,充分地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上的知识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质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生活情境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善了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规定的情境中,教师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给学生分配一定的任务。如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情境,教师可以在桌子上放置不同的水果,由学生扮演水果摊的老板,另几位同学扮演购买者,买水果的同学要统计出自己需要买的水果的种类、价格及数量,从而确定需要带的钱数,而卖水果的同学则需要统计销售出的水果数量和所得的.收入。这种情境模式的重现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案例中探究出潜藏的数学奥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情境教学是一种将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在生活情境教学中,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融入教学,学生在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生活实践能力。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学校组织了一次师生郊外春游,现在师生们正忙着准备郊游的物品呢,但是这么多的物品(苹果、矿泉水、面包)该如何分配呢?有这样的几种分法:蓝组分苹果,总共有10个苹果,分给5组,每个组分2个;红队分矿泉水,总共15瓶矿泉水,分给5组,每组3瓶;黄队分面包,总共2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4个。这样的分法,你们觉得合理吗?为什么?要准备出发了,出发前,要把10面小旗分给小组长,可以平均分给几个组,每组几面旗呢?在这个情境中,教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还锻炼了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数学思维拓展能力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篇7

一、引入生活情境,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只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意识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数学逻辑和数学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正而行端”。要想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意识我们就要有方法、有层次地将生活二字引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每日为学生布置“观察笔记”,要求学生在上下学路上、家中、外出玩耍时将与数学有关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于翌日在上课前利用5分钟让学生发言并讨论其观察笔记中的内容,采用轮流制,以学号为准,每日2~3人即可。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广听言论,对于自己疏忽了的生活中的数学细节、事物有所重视,并对他人在生活中与数学相关事物的观察成果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留意数学的习惯,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意识,而且这种自由讨论、自由记录的方法不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学习负担,易被学生所接受。之后可根据学生数学知识的不断累积、数学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提高寻找生活中数学的难度。如找出与火车相关的数学内容,一些学生会想到火车的时速,一些会想到火车箱体是矩形的、轮子是圆形的,进而想到矩形与圆形的面积、体积的计算问题,还有一些学生会想到两列火车的追击和相遇问题等。

二、巧用生活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在“引入”这一步做好之后就要“巧用”这些内容去建立一个具有生活情境的课堂,既然学生有了观察笔记,有了记录和留心生活中的数学的习惯,那么如何完善课堂设计,使教学与生活中的数学事物紧密结合就是能否使学生读懂、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生活中的常见形象映射到数学教学之中的关键所在。

当然,将数学生活化绝不仅仅是一堂课、一个学期能够教完的,我们要将数学生活的概念和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在高年级学习分数时,我们就可以将甘蔗像数字拿出来,并以此为原型为学生讲解分数的概念和定义。假如甘蔗可分为3节,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这3节必须是长度相同的等分,那么我们也可以将数字1分为3节,而每1节代表数字1的3等分之中的1份,在数学表示为三分之一,可以理解成1÷3,这样就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体的生活内容,而且十分容易理解,这就是数学生活化的意义。可以说,生活情境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场景,在场景中,数学知识被呈现,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极大调动起来,教师再将知识渗透于场景中,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情感参与探究,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活用生活情境,完善教学过程

上文我们分别提到了引入和巧用,两者将生活带入数学之中,但这并不是全部,我们还要将数学知识反过来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之中去,这也是使数学生活化的最后一步“做”,即为动手实践。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有机会应用课上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实践过程中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奋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将数学带入生活的信心和兴趣。

如雾霾是当下较为敏感的话题,我们知道逐渐增多的汽车所排放的尾气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组织一次雾霾观察小队,在让全员佩戴好口罩的情况下,在城市的主要十字路口做一小时的车流量统计。之后取1.6L汽车所排出的二氧化碳为基准,计算出这一小时该路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后让学生根据这一天的实践体会写一份“环保请愿书”,我们将这一份统计表和每位学生的环保请愿书以邮寄的方式寄给市政府,让他们知道就算是小学生也心系国家、心系环保。

借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篇8

案例1.题1:已知直线l:y=3x+3,求直线关于点M3,2对称的直线的方程.

题2:已知圆Cx-12+y2=1,求圆C关于点M3,2对称的圆的方程.

分析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直线,曲线关于点的对称曲线,归根结底是点关于点的对称点问题.他们都是根据已知的直线或曲线,得到相应的直线或曲线.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嫁接技术.通过嫁接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将普通的果树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果树.方法是将我们所希望的果树树枝嫁接到原来的果树上即可.当然也有条件,必须是相同性质的果树.介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需要求的直线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设为(x,y),并求出该点关于3,2的对称点,这个环节就如同找来我们所希望的果树的树枝,经过适当的处理;然后把对称点代入已知直线或曲线的方程,便得到我们所要求的方程,这个环节就如同我们把经过处理的树枝嫁接到原来的果树上,便得到我们所希望的果树.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接受整个解题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印象深刻.

案例2.命题A:x-1<3,命题B:x+2x+a<0,若A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分析 这是两个数集之间的关系,A是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即A能推出B,而B不能推出A.我们先来看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我们找来一个比较大一些的盆子,然后把一个相对盆子而言比较小的碗放在盆子里面.我们随意向盆子投掷一枚硬币,硬币可能落入碗里,也可能落入碗外的盆子里.这时我们发现,当硬币落入碗里时,它一定落入盆子里了,因为碗在盆子里.但硬币落入盆子里了,却不一定落入在碗里.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当两者是包含关系的时候,应该是“小范围”一定能使“大范围”成立,而“大范围”却不一定能使得“小范围”成立.即“小范围”能推出“大范围”,而“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从这样的生活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上述题中A与B的关系应该是AB,然后再去求a就容易多了.

案例3.若a∈1,3,使不等式ax2+a-2x-2>0成立,则试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分析 可以构造关于a的函数,即令fa=ax2+x-2x-2,要使fa>0在a∈1,3上恒成立,只要使得f1>0f3>0即可.对此有些学生不能理解.我们来看生活中的实例.体育中有一项运动叫跳高,不过这里我们不是让人去跳高,而是换成让一根木棒去跳高.大家可以发现,当木棒的两个端点能过去了,整根木棒也就过去了.因为木棒是直的.这里我们构造了关于a的函数,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不论x2+x是否为0,fa=ax2+x-2x-2在1,3上的图像始终是一条线段.所以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对应的y值都大于0的时候,则两个端点之间的每一点所对应的y值都会大于0,因为线段也是直的,所以只要f1>0f3>0即可.看到学生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想必学生是能理解了.

案例4.已知圆C过点P1,1,且与圆M:x+22+y+22=r2r>0关于直线x+y+2=0对称,求圆C的方程.

分析 圆关于直线的对称圆问题,圆的大小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圆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我们揭锅盖的情形.我们把锅盖从一个位置放到另一个位置,只需拎着锅盖的帽子,就可以实现锅盖的移动.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圆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只需抓住圆心.先求圆心关于直线的对称点是什么,就不难求出圆C的方程了.

案例5.函数的极值和最值的教学

理论上讲极大、极小值是针对局部而言的,而最大、最小值是针对整体而言的.但初学阶段,有部分同学对这些理论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区分.于是笔者就拿学校的一次月考成绩为例,进行极值和最值的教学.大家都知道,月考过后,从学生的总分来看,每个班都有最高分和最低分,这里所讲的最高和最低是针对全班而言的.而一个班级相对一个年级而言是一个小的整体.所以每个班上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我们可以认为它们分别为极大值和极小值.而全年级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就可以被认定为最大值和最小值.班级是个局部,而学校是个整体.相对局部而言的最大、最小值都是极大、极小值,只有相对整体而言的最大、最小值才能被认定为最大、最小值.通过这样的实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局部,什么是整体,进而更好的理解了什么是极值和最值.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篇9

时值深秋,我们回到了乡下。跨进家门,我就奔向爷爷。只见他在使劲地钉木板。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有什么用呢?

爷爷笑呵呵地看着我说:“小訸,爷爷考考你。我需要长120厘米的木板,可是只有这两根约80厘米的木板。没办法,只能把两根木板钉在一起成一块木板,中间重叠部分是16厘米,这两块木板需要长多少厘米?为了美观,两根木板需一样长。那我就知道需要锯调多少厘米了。”

“这可是生活实际问题,我得慎重对待。”我飞快地拿起笔画起了图来。刚开始,我有点无计可施。仔细一想,两根木板重叠了16厘米,这其实是个平移问题,把一根木板往外平移16厘米就是它们的总长。我按照这种方法计算,把16厘米直接加上120厘米得出总和再除以2,每根木板长68厘米。

这时,我如吃了算盘子——心中有数,欣喜若狂地告诉爷爷,“每根木板长68厘米,其余的锯调。”一旁的妈妈连连夸我棒,爷爷更是乐开了花,帮他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篇10

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3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界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2、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3、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4、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实例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教学方法

由此我想到了每个单元的教学,是否应该按照数学与生活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以此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也激励教材编排者在今后的教材改进和编排方面更加“独出心裁”。

一、运用好现有的教材编排的《数学与生活》,探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数学与生活中的“烙饼”一课时,例题是这样的:一口锅最多能烙两张饼,烙一面饼用两分钟时间,每张饼烙两面,烙三张饼至少用几分钟?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我要求学生谁先做出来抢先给我看,学生认为很简单,不一会都争先恐后地拿来答案给我看,可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按常规解题,算式是:两张饼共用2乘2等于4分钟,另一张又用4分钟,4加4得8,答至少共用8分钟。当我含笑摇头时,学生疑惑了,我乘机诱导学生,能不能再节约点时间和能源呢?比方说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不就省时间了吗?这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与生活。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几个头脑灵活的同学积极地画图计算,一些平日里不愿动脑的同学也摩拳擦掌,很快,大部分同学都得出了正确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很兴奋,我也很轻松。这让我感觉到当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时,问题会迎刃而解。

二、深挖教材,将传统教学方式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把实际生活带进数学课堂,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情景,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在平面图形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不强,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室和家庭的物品做教具,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面积单位公顷很陌生,我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亲自带领学生测量校园、操场的长和宽,加深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学习平方千米这个不常见的单位时,我提倡让家长带孩子到县城走走,估算县城的面积有多大。这样学生就不会生硬地解题了。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与学生“生活”的沟通。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运用日常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将数学知识、技能趣味化

如在教学統计时,让学生进行转圈比赛,通过游戏,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就是能清楚地表示出各个数量的多少;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要求学生把每个单元的成绩抄下来制成统计图,看看这个学期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学生急不可待地作图想看看究竟自己的成绩提高了没有;教学可能性时让学生玩牌,学生在玩牌游戏中牢固掌握了可能性知识,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创设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的情境中,造成一个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我在启发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出了这样一题:一堆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分给三只猴子正好分完没有剩余,分给五只猴子正好分完也没有剩余,这堆桃子有几个?学生听了这题很感兴趣,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又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时,有的学生把相遇问题应用题也当此类问题解,竟将两个速度的数量求最大公因数,真让我啼笑皆非。我及时让这两个学生重新“表演”相遇问题,学生才恍然大悟地列出正确算式。

五、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又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教师问:“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发挥想象力。

小班生活常规观察实例 篇12

教师:滕海燕

(此案例获2014年县级评比二等奖)

生活常规是幼儿在园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是调动幼儿一日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设立的行为规范。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规范的生活常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幼儿期是建立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很多成人在生活中习惯差、无秩序,往往是在小时候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所以必须重视对幼儿常规的培养,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在一次幼儿午休时间,就观察到这样一个典型的常规教育的实例:

进入冬季后孩子们穿得都比较厚,可寝室确是十分难得暖和,老师提醒孩子们把外衣脱掉后再就寝。午睡前,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动手脱衣服、整理床铺,突然传来了轻轻的哭声,我转身一看发现在角落的轩轩小朋友一边别扭地拉着衣袖,一边一阵一阵地抽泣。我从过道走过去询问“你怎么了,哭什么呢?”,这时候全班的孩子都把目光投向了轩轩。他吸了吸鼻子,小声地说“衣服脱不下来”。我没有急着去给他脱衣服,而是建议轩轩请紧邻的壮壮小朋友帮帮他。壮壮很热情的帮轩轩拉衣服,可是并没有达到希望轩轩学会求助的目的。由于衣服确实穿得厚,比较紧,孩子的力气和灵活度还不够,壮壮也没能把裤子顺利的脱下来。我站在两个孩子身边观察了一会了,对轩轩说“没脱下来怎么办啊,老师帮你脱好不好”,轩轩眼泪汪汪地看着我,点了点头。于是我手把手教轩轩怎么脱衣服,壮壮在一旁也看得认真。衣服成功脱下来了,我给轩轩整了整被子,说“光哭不说话老师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你哭衣服也不会自己就下来啊。你看壮壮刚才帮你也没能脱下来,你们还小,力气还不够大,衣服有时候会不好脱,但是你遇到脱不下来的时候应该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才能帮到你,是不是?”轩轩默默地点点头。“那下次衣服脱不下来,应该怎么跟老师说”,我问。“老师,你帮我脱一下衣服”,这时候的轩轩已经自己擦干了眼泪,内心也得到了安慰。案列分析:

1.现在的孩子由于成人的过于溺爱,动手能力比较差。在遇到困难时,常常家长就帮他们做好了,或者说很少会面临困难,更不提解决困难了。一旦遇到挫折,由于内心承受能力较弱,往往会用哭泣或者发脾气的方式来发泄,可这种处理方式并不能正确传达自己的心情,也无法达到与人沟通的目的。2.其实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已经知道在遇到困难时要向他人求助,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们并不能很好地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往往只是存在于理论层面。只有当孩子们真正遇到挫折,教师及时教育后,他们才会联系已有经验,学会向人寻求帮助。所以教师应该多关注幼儿的生活细节,把握每一个教育的契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上一篇:听班主任报告有感下一篇:开心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