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2024-06-25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篇1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长期以来, 教材、教师所呈现的数学知识都较抽象, 导致学生感到数学极其枯燥乏味。《国家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即要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学习结合起来, 使数学教学直观、具体、生动,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事物中理解数学, 领会数学的实在, 感受数学的趣味, 体验数学的魅力, 又把课内的知识灵活地向课外延伸。总之, 要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使现实生活数学化。

一、运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引出数学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并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运用生活实际这样导入:小明和他的同学共4人去春游, 带了8个苹果, 4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 要平均分给4个人, 怎么分?蛋糕每人分得多少?能用我们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吗?从而引入课题。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事例, 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 大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 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 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 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 我在教学前, 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写字比赛和口算比赛活动, 让学生记住自己每分钟能写几个字和做了多少道题。教学新课时, 联系两次活动, 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 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二、使研究性的学习过程生活化,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美

发现问题, 进一步探究, 解决重难点, 是一节课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获取知识, 增长才干, 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也可以个人自己探究。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 认为数学枯燥, 没有艺术性,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有责任, 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数学中教师要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展现数学情景的自然美、数学符号和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数学习题的趣味美。

如学习《周长》,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一片树叶的周长, 量一量自已的腰围, 量一量课桌面的一周长度等等。再如, 学习《统计》一课, 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当前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 你最喜欢什么运动?有“呼啦圈、拍球、踢毽子、跳绳”, 根据小组的统计, 综合全班的统计, 并根据统计, 多开展哪一些学生们喜爱的体育运动。还可以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有鱼、肉、青菜、水果等等, 让学生自己统计, 并思考我们应该吃什么比较好?从而得出不能偏食, 要什么都吃才对身体健康有益。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感受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并体会到了数学的趣味美。

三、课堂活动生活化

“让讲台成为舞台, 让教室成为社会, 让学生成为演员, 让教师成为导演。”教师要将数学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让数学回归生活,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 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如我在执教“长方体体积表面积”复习课时, 是这样组织课堂活动的:“老师最近购买一套新房, 想装修一下, 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老师出谋划策。”学生说, 要粉刷墙壁, 要铺地, 要装饰墙裙……甚至有的提出来等老师装修好了, 让自己的家长给老师做个鱼缸来养鱼美化环境等等问题。然后, 我说:“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 哪些问题用长方体体积表面积的知识来解决?”“××同学的家长要做一个体积是720平方分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 需要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应怎样做呢?”“老师要粉刷一下自己新房子的长方体客厅, 需要乳胶漆多少呢?应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应怎样计算呢”等等, 学生自己想办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 兴趣盎然、干劲十足。

这样, 使课堂活动生活化, 从而做到了以生活实际问题统领全课, 不断地生成目标, 并不断地达成目标, 人人都经历了知识的生成、发展, 直至解决的全过程。整个场面被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包围着, 数学的学习完全溶进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产生了一股推动力。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 使学生会运用数学

新教材中的数学教学, 都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我在布置学生的数学作业中, 会费一番功夫, 使新课程中的孩子能够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如学习了长度单位, 我让孩子们测量自己、同学的身高;认识了人民币让他们尝试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 让学生统计本年级和本校学习器乐的人数;学习了数学图形的对称性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 写出小调查。这样,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 学得积极、主动, 思维随之展开, 兴趣随之激起。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篇2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课改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研究的这个课题几年来,我有不少的感触和心得,我在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心得体会与大家一直分享:

一、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充实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更强调通过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的落实,把学生引向在开放情境中的探索,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例如:学了千克、米以后,让学生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重大约()千克、学校教学楼大约高()米;学了比例尺以后,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才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二、在学数学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是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生活即数学,只要运用的恰到好处,照样也可以让学生去研究一番。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学生在谈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有一位学生提出来问“老师,你今年有几岁了?”我想了想说“5年前我比我的儿子大25岁,5年后的今天,我的儿子已经6岁了,那么你们算算看,老师今年几岁了?”顿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算起来,有的用足了劲在苦思冥想,有的托着腮帮子左右为难。而最后还是没有能难住他们,很快便有了答案。虽说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已,但学生们却都是乐此不疲,算得津津有味,还一个劲地相互出起题目来了。请同学猜猜自己父母的年龄。

数学源于生活,但必境又高于生活。因为很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相对比较抽象。教学中只有充分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也才能更加体现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应用理念。

2、适当地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在新知教学前应该明白,唯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一种实际需要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来,而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例如“通分”一课教学时,对教材作适当的重组,以生活实例引入,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学校卫生包干区划分,其中五年级分到了总数的六分之一,六年级分到了总数的九分之

二,猜猜看哪个年级分到的多一些?

(1)指名口答

(2)你能否通过计算来比较哪个年级分到多一些?你是怎样计算的?

(3)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尝试解答。

这种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通分不仅要会通分,而是要把通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来掌握,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数学应用意识。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动物运动会”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乘那种装有圆形轮子的汽车,比那种装有椭圆或正方形轮子的汽车来得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的道理。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三、在用数学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亲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体验、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明确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同等重要,树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观念,关注儿童的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生活化情景活动。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 “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2、加强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篇3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

从古到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密切。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

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市场营销、银行贷款、股票行情、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电脑上网等问题。上述的几个例子就反映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在于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四、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了要减,少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9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9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95-100+2,于是,对于195-98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五、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此外,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是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更贴近儿童生活,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

(作者单位:安徽淮南市潘集区第二小学)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篇4

一、创设情境, 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世界数学化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而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就必须指导学生学好这门功课, 对这门功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要学好一个科目, 就要对这个科目有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强行记忆、学习, 那只是表面的学习, 最多也只是表面的理解, 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老师不光要讲好课本内容, 还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兴趣, 只有有了兴趣, 才能让他们极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结合教学内容, 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如我们在给小学五年讲课外知识时可以拿0举例, 让他们自由发表对0的认知, 等到学生说完了我们再讲解:可以说0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有“没有”和“有”的概念, 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 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低年级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 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 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 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 0作为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这样不光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 也告诉了学生想问题不能太单一, 要从不同的方面去想。

学生在情境中, 能对数学有所悟、所思、所做、所评、所用, 使刻板的知识传承呈现出灵动鲜活性, 使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激活数学课堂,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走进课堂, 丰富生活体验

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 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实践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引导学生感受事物, 感悟生活。

1. 课前导入生活化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 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 好的导入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起来, 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课的开始可采用故事导入或新闻列举法, 列举与生活有关的实例, 提出学生熟悉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 创造新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2. 新课教学生活化

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用与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 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实践经验证明, 生活例子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化, 降低解题难度;使难记问题熟记化, 提高教学效率;使过渡问题轻松化, 活跃课堂气氛。

三、合理运用, 促进学以致用

做事要合理有度, 生活化课堂教学也一样, 在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时, 生活化素材的使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 无论在全册教材使用面上, 还是在一节课学习的点上都要做到合理、适度,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联系学生原有的生活实践, 使学生兴趣良好发挥, 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方向, 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 可以克服数学教材题材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特点的缺陷, 沟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用于生活, 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比如, 我们可以通过超市某种品牌鞋打折的例子告诉学生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这样学生学得比较自然真切, 能更快接受新知识。相反, 有些知识即使用上生活化教学方法, 但由于生活材料不宜, 不一定收到效果。为此, 我觉得“生活化”课堂教学要切合实际,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总之, 我们老师要不断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融入生活中, 让孩子在学习中感知生活, 用生活中的实例去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提高他们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篇5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当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儿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大量听课和收集 的资料中显示: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很喜欢。纵观小学数学知识体系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尽最大可能的寻找生活当中的数学。

一、利用生活中的原型组织合作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也只有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数学教学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新的数学课程教材在研发过程中就注重在生活中寻找原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就生活在数学当中,生活无处不数学,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学生对探究数学生发浓厚的兴趣儿。兴趣儿是最好的老师。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课前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小组成员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箱。课堂上合作理解“表面积”的含义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测量出纸箱的长、宽、高,记录数据然后计算,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用字母a,b,h分别代表长、宽、高,用S代表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一个完整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就是:S=2(ab+ah+bh)。之后这位教师布置给各个小组一个任务:让小组长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各小组自己寻找长方体实物,先测量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所测量的实物 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所在,学生兴趣儿高涨,再也没有数学枯燥无味的厌倦想法。数学一旦回归到生活大海之中,学生就会尽情的畅游其中。

二、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数学研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并且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王国的奥秘,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圆周率的数值是3.14,而是事先布置学生用硬纸片做出大小不等圆,想方设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用周长去除以直径,所记录出的数据基本上都在3.14左右,最后让学生阅读《祖冲之与圆周率》。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所说的圆周率是这样被发现的,既激发了探索数学海洋的.兴趣,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三、利用熟悉的生活,创设研学情境

数学教学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变“厌学、苦学”为“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学生年级身心特点以及智力发展因素,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课教学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起学生学生学习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生活化,更便捷的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布置各小组用用硬纸片绞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长方形长和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学生很快发现了奥秘:是等同的关系,再利用长方形面积=长X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在利用已经学过知识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不仅真实的再现了生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打造出数学研学的高校课堂。

打造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内涵 意义 运用措施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一种工具,只有学好数学,才能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数学更是教会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培养人类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教育重心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应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顾名思义,生活化教学法是指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数学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想探究充满未知的数学世界,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枯燥学习,必然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法,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出发,运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学生往往就会兴趣十足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熟练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法的运用措施

1.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掌握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它运用于生活中,所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是数学学科的基本教学要求。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练习,导致学生只会做题,无法处理实际问题。生活化教学法提倡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这样一来,每当学生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就能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掌握处理生活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

2.教学情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数学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应围绕实际生活,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的教师喜欢创设新颖的话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没有强烈的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只会促进那些喜欢数学、在数学方面有长处的学生的发展,对那些数学基础薄弱、不喜欢数学学科的学生是没有帮助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情境,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给每个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从而获得更好的解题方法和更多的生活经验。

生活化教学法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去考虑问题,给予了学生深刻的生活体验。

三、总结

小学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而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师应该予以重视,注意生活化教学法的重要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小学数学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汉章.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运用[J].新课程:中旬,2011,(12).

[2]缪亚红.论如何让小学数学在生活化教学中绽放活力[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Z1).

[3]张齐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学,2009,(7).

[4]金铸华.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高效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

[5]王芷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5,(28).

打造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不能依赖死记硬背, 而应以理解为基础, 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 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因此, 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 教学《认识时间》时,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知道1时=60分。所以, 在授课的时候, 我将表盘拿到了教室, 让学生在熟悉的、直观的展示中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探究数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总认为小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 自主能力较差, 缺乏主动性, 所以, 我们的数学课堂基本上呈现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创设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结构, 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如,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轴对称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所以, 在授课的时候, 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0、1、2、3、4、5、6、7、8、9这10个数字中有几个是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无把手杯子, 书本, 排球, 足球, 篮球, 羽毛球拍, 灯, 柜子, 风扇, 凳子等是不是都是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之所以会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所以, 教师要从现阶段学生的特点出发, 结合教材内容, 调动学习积极性, 最终, 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篇8

一、联系生活实际, 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 在学习“年月日”前, 可以让每位同学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一天, 然后让同学之间比较各自的年龄大小, 知道自己比其他同学大多少天或者小多少天,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学好这一节的内容, 也使得学到的内容更好的联系实际的生活中。因此在教学前可适当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 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 就会产生亲切感, 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 参与积极性提高, 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 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 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 在回到书本上来。例如数的运算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占据了小学数学的绝大部分, 在教学时, 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的意义。

三、联系生活实际, 合理改组教材

目前, 我们的数学教材, 题材老化, 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 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 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 调整教材, 重组教材内容, 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 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 让数学贴近生活, 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课本中的某些题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而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及时进入课本。因此, 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 就地取材, 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 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而言之, 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 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 享受创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 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 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 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 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 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在教学中, 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 让教学贴近生活, 加强学生“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果选取的情境学生不熟悉或不感兴趣, 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 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 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总之,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 让教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从而让数学生动化, 形象化, 通俗化, 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 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要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加大课改力度,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打造具有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9

一、创设生活情境,渲染轻松气氛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意识地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活动当中,从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整十数加和减整十数》时,为了让学生经历整十数加减的过程,也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创设了生活情境,具体如下:元旦将至,妈妈买了40个苹果,给奶奶家送去了10个,请问,家里还有多少个?在学生思考之后,接着,引导学生再思考,在给奶奶送走之后,妈妈又拿出了10个打算给姥姥送去,请问,在给奶奶和姥姥家都送完之后,家里还有多少个?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走进情境,进而去思考40-10和30-10的结果,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二、选择生活材料,提高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生活材料的选取不仅可以摒弃传统课堂的呆板、无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白纸、剪刀等工具,让学生制作了生活中的一些图形,如,工行的标志、喜字、蝴蝶等形状,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帮助学生认识数学重要性的课堂。当然,数学知识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将课堂生活化则是数学价值实现的重要内容,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师要将数学课堂生活化,使学生在形象的课堂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用生活化理念构建小学数学课堂 篇10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学生就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而且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例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又可以“276+98=274+(2+98)”,还可以“276+98=(300+100)-(24+2)”。而对“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又可以“276-98=100-98+176”。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1) 妈妈买一台饮水机276元,买一套购茶具98元,一共应付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怎样付钱? (2) 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怎样付钱?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选择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学方位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平面图辨别东南西北。上课时我问学生:“想不想到老师家去玩玩?”“想!”“那大家得先看懂老师家的平面图再到老师家去。”“好!”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下我家的平面图。学生边看边小声地议论:“老师家的房子好大,房间好多。”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我问:“老师家的门向哪一面?到老师家门可不能弄错了。”学生一阵笑后,很快地说:“门向东。”我再问:“你们是怎样看出的呢?”“因为有个指向标,上面是北。”“哦,那我家的客厅北面是(),南面是(),西面是()?”顺手写下问题。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很快举起小手。再接着出示:1.卫生间在卧室1的()面,在卧室2的()面。2.从门向()面走到饭厅,再向()面走到客厅,再向南走到()。再让学生互相说说各室的相对位置,最后布置学生画一张自家的平面图。这样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讨生活未知,发现数学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例如: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要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争论中,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求知欲,培养了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模拟储蓄、取钱。于是课前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引导学生观察银行叔叔、阿姨的工作情况及周围环境,特别要求学生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在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他们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入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让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 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篇11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在新课程的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小学数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运用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4)简言之: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作业的设计上也要贴近生活,把数学变得生动而具体,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使之产生亲近感,诱发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想办法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其求异思维,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化的色彩呢?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做法

(一)裁剪教材内容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所有版本的教材中都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人教版数学第3册阳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部分内容时出示了这样一幅主题图:二年级四个班的小朋友拌队准备分乘两辆汽车前往博物馆参观。班牌上写着:“二(1)班36人,二(2)班30人,二(3)班35人,二(4)班34人。”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大家两辆车都胆坐70人,请同学们算一算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充分展開让学生列式计算。在学生列出算式弄清算理后集中讨论这个问题:“二(2)班和二(4)班的小朋友可以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100以内加法的算理,又使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还渗透了“优化组合”的数学思想。

再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交换问题}时,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生活中的交换问题。如四个苹果和一个砝码等重,四个砝码和一个西瓜等重,四只羊换一头牛,两只鸡换一只鹅等一系列问题。但这种换物的前提是假设每一个同类的物品都等重,这一教学情境中出现的事物虽然都是学生熟知的,但在假设的前提下拿苹果去换西瓜,拿鸡去换鹅,拿羊去换牛这是孩子绝对没有经历过的,怎样才能帮孩子剥去生活的外壳理解等量代换这一数学问题的本质呢?是我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我绞尽脑汁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在讲等量代换问题导入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师(取出一张100元的人民币):老师每天坐公交车去上班,不带零钱,很不方便,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老师把这100元钱换成零钱,你会换吗?

师:你打算怎样换?

生1:我给老师换t00张一元的。

生2:我给老师换5张20元的。

生3:我给老师换10张10元的。

师:还有不同的换法吗?

生:我给老师换1张50的,再给你换5张20的。(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师:为什么笑?

生:老师他给多了,不行!

师:我那100元换了多少了?

生:150元了1我们赔了。

师:给我多少才公平呢?

生:1张50的,再给你换5张10元的。

师:那老师拿100元和你换6张20元的,你干吗?

生:不干。

师:为什么?

生:因为面值不相等了。老师便宜了,我们吃亏了。

师:这100元和要换的零钱面值相等时,你们才会换是吗?这种数学思想我们把它称为——等量代换。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个等量”互相交换的问题。板书肘只写上“等量”两个字,一直到下课前才和孩子们一起把代换两个字补上。整堂课我费尽心思设计了不同的物品进行交换,每换一次我都会追问为什么,一次一次的揭示数学的本质。

(二)模拟生活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但同时又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数学学习有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由”的感觉,(2)我在教学中经常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力图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我在教学《重叠问题》时,为学生模拟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我的女儿和你们一样大,也上小学三年级,前几天女儿生病了,三天没去上学。他的两个好朋友来看她,给她带来一些水果。第一位小朋友带来的是葡萄,苹果,荔枝,樱桃,两皿,共5种水果。第二位小朋友带来了四种水果(用一个不透明的带子装的),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朋友一共带来了多少种水果?

2生:5种、6种、7种——等(师随即板书)。

3揭示:第二位小朋友带来的水果种类,并板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

4为什么是7种而不是9种呢?

5生:因为有重复的。

6师:像这样有重复的种类那怎样才能一下就知道一共有多少种水果呢?我们一起来研究《重叠问题》。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图,用实物图摆,用圆圈圈一圈等活动,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法,同时初步了解了甩集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再比如教学《方位》这一课时,我利用大家非常熟悉的儿歌: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带着孩子们一边背儿歌一划申开双臂辨认方向。孩子们兴趣盎然,轻松的利用他们熟知的生活资源让学生进行感性操作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是极有益处的。

(三)亲历学习过程建立生活化的数学模型

课标的修订版中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试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3)为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亲自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时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进行导入:

1猜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伸出左手,想一想:如果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看看能夹多少枝笔?

3怎么网事呢?引发思考,引入“间隔数”。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手指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板书:手指数二间隔数+1)

4师:现在科学家们制造出了一种机器人,他的手指数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增减,如果一支手有10个手指头,能夹住几支笔?为什么?(9支)是阂为有9个间隔。20枝呢?

师:其实在咱们的小手中存在的数学知识,我4S1称之为“植树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

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继续将要解决的问题化繁为简,用手指探寻规律建立解决两端都植树、一端植树和封闭图形上植树的数学模型。不仅让学生对这一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且让学生有了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对这一类问题不再惧怕,增强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同时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四)应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我时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们学校正好练习大型的团体操,变换的队形中有圆形,于是我和体育老师合作有意识的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画圆。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办法,顺利地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

此外一个数学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重要。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找准问题,实际就是要在无疑处质疑,要突破思维定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2)到这里圆的认识还没有结束,我让学生在操场上仔细观察脏水井的盖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方的?用学过的圆的知识解决了脏水井的盖子和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问题。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应用以上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1在裁剪课本的教学内容,模拟生活情境时要突出“生活味”更要突显“数学味”。在突出情景的真实性的同时要注意包装。应该强化信息的实际数学本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情景堆砌。许多真实情景具有特定的时空界限,超时过期的情景应修改后再采用,教师还要巧妙地去除情境中对教学不利的干扰因素。

2在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动手操作时要把握好活动的时间。课堂只有40分钟时间,要达成的日标却有很多,加亡活动的组织要一些时间,有时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因此在开展游戏时应该要将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同时要拓展课堂的内涵。在进行教学时要渗透“人文”关怀,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友爱等等。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 篇12

一、巧妙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 课堂教学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 一块黑板一张嘴”, 教学形式单调, 教学方法枯燥。很多数学知识教师根本无法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也无法从老师那里“听”来丰富精彩的数学世界。因此, 学生无精打采地学, 教师无可奈何地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因此, 我在教学中时常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爱学乐学, 易于接受新知。

例如, 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展示了许多学生常见的如蜻蜓、蝴蝶等对称昆虫的动画视频, 让那些对称的昆虫平铺在屏幕上, 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接着再让那些可爱的小昆虫的翅膀一扇一合, 慢慢飞起来, 看到这里, 学生高兴地叫起来。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屏幕:谁来说说这些小动物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一边笑着一边讨论着, 很快就有不少学生观察出:蜻蜓和蝴蝶的两对翅膀在扇动时是不断重合的。接着, 我又展示了中国结、天安门、红领巾等图片, 利用动画演示把这些图片沿一条直线对折,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 从而很容易就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活动时间我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对称图形, 画一画是轴对称图形的小动物, 说一说自己身边是轴对称图形的物体, 比一比谁知道的轴对称图形多, 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这堂课借助了多媒体技术, 把本来枯燥难懂的抽象数学知识展现得既生动有趣又直观形象, 因此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印象非常深刻。有的学生还以为我在给他们上美术课, 兴奋地说:“原来学数学这样有趣啊。”

二、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班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 在以往教学中, 总是被动接受知识, 很难体验到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不能有效地理解很多抽象的数学概念, 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现在,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结合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现在, 学生不仅喜欢数学、更喜欢听我的数学课。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数学好简单, 好神奇哦!”

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认识角, 我制作了动画短片, 内容如下:在美丽的校园里, 班里的几个孩子 (用他们的可爱大头像制成) 有的正在校园各处找角, 有几人在画不同形状的角, 又有几人拿着活动角在比较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学生没想到, 自己和同学竟然成了动画片里的人物, 太有意思啦! 班里所有的学生都兴奋地叫起来:“那是王×! 那是李×! 还有刘×, 还有……”学生专注地观看短片后, 我及时引导他们分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小结从短片中学到的新知识, 结果, 学生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不仅认识了各种类型静态的角, 还体会到角有大有小, 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大小的关系。我想,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节很快乐的数学课, 对我来说是一节很成功的数学课。

如, 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什么是单位“1”, 更难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 不清楚怎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比如有的学生会把一个苹果当做单位“1”, 把这一个苹果平均切成几份是平均分, 但是不清楚怎样把一堆苹果看作单位“1”。此时, 我设计了以下一些生动活泼的画面:理货员搬出一箱一箱的苹果, 超市冰柜里一盒一盒的酸奶, 花丛中一群一群的小蜜蜂……引导学生观察, 并讨论, 说出可以把一箱苹果、一盒酸奶、一群蜜蜂看作单位“1”, 并把箱内的苹果有多少就看作平均分成多少份, 盒内有多少瓶酸奶就看作平均分成多少份, 有多少只蜜蜂就看作平均分成多少份……这样, 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数学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 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楼和拐弯实际是在进行平移、旋转的活动, 从家到学校在经历位置的变化。在学习了“营养午餐”后, 我让学生课后去调查家人经常吃的菜谱, 看看自己家的菜谱是否达到营养标准, 并给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 使家长知道怎样合理搭配食品才能让家人吃得既营养又健康……这样的设计,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背景材料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让学生感觉数学原来是那么简单而有趣, 数学的作用这么大, 人们的生活原来离不开数学,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摘要: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在其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体验数学价值。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数学价值,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外语学习和寄生现象下一篇:知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