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2024-12-28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共12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篇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是教学艺术的综合反映, 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 不但能够使学生的疑虑之情、困惑之感, 在老师指导下和自己思考中逐渐消失、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 以便因材施教。但是,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 课堂提问还有许多不良现象, 怎样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想法:

一、剖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1. 教师所提问题枯燥乏味, 学生无思考的趣味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 经常会提一些枯燥乏味的问题, 如教学“倒数”的概念后, 教师问一句:“什么是倒数, 你知道了吗?”学生就机械化、无精打采地答一句:“知道了!”长此以往, 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激发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2. 教师所提问题笼统, 学生无思考的目标性

教师为了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经常这样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吗?”“你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看着这幅图, 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 容易使学生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怪不得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师出示一幅原有8只小乌龟, 又来了3只小乌龟的主题图, 本来希望学生回答现在一共有几只小乌龟、用加法计算。但由于教师提的问题是“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说“我在想这些可爱的小乌龟可能是出来找妈妈的”, 有的说“这些小乌龟可能是出来产蛋的”。面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哭笑不得。这样的数学课堂提问难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3. 教师所提问题偏多, 学生无思考的重点性

在一节数学课中, 教师为了不让学生思想开小差, 提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应接不暇, 不加思考, 应付性回答, 事后, 学生就不知道刚才都答了些什么。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培养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所提问题难易不当, 学生无思考的收效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提问上走极端, 一种是为了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 拔高教学目标, 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 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茫然不知、没有反应。另一种是教师把提问过于细化, 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顺着教师的提问随口说声“对的”“是的”。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前者使数学课堂提问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使数学课堂提问降低学生思维的价值。

5. 教师所提问的学生数量少, 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顺”, 为了尽早过渡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下一个环节, 数学课上教师提出问题以后, 总是让那几个学习成绩好、回答问题正确率高的学生回答问题, 大多数学生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他们因受到教师的冷落, 不是在思考问题, 而是产生对教师的不满。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使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

6.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重视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应有的评价

数学教师往往不注意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情感交流, 提出问题以后, 对于学生的回答, 总是简单地进行“对”“错”的肯定或否定, 忽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的追问、解题方法的指导和点拨。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综合以上课堂提问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要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1.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使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滋生动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挖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情趣因素, 进行激发兴奋点的课堂提问, 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目标性, 使学生思维有方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要有目的地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使教学到位, 使学生既学习知识、发展智能, 又受到思想教育。如:有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当学生列出应用题的算式后, 劈头盖脸地问“看到这个算式里的两个分数后你怎么想”, 有的学生回答说它们都是小于1的分数, 有的学生回答说它们的分子都是1。如果教师把问题改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一样吗?它们的分母不同, 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样的提问目标明确, 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以及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启发学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使学生的思维有收效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层层剥笋, 不断深入, 逐步达标。例如,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第一层次:铺垫。启发学生议论商不变的性质和4.95÷45的计算方法, 目的是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第二层次:过渡。让学生据商不变性质填空:4.95÷0.45= () ÷45, 为新知学习降低难度。第三层次:新授。教学例题4.95÷0.45, 引导学生讨论:例题与复习题有何不同?怎样使除数变为整数?除数变化了, 要使商不变, 被除数该怎么变?商的小数点要点在哪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竖式计算。这样的课堂提问,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容易投入, 教学效果好。

4.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提问要有双向性, 使学生能深入思考

数学课上应该是师生双边活动, 不仅仅是教师提问题, 学生回答;反过来, 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要学生针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给老师提出问题, 由教师回答问题。这样, 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

5.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重视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评价,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增加学习的信心。对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教师应高度赞扬;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 教师要肯定他们;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 教师要宽容。千万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或只作对与错的简单评价。只有以关心、爱护、理解为出发点, 才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 只要我们避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的不良现象, 努力使数学课堂提问富有情趣、难易适中、要求确切明白等等, 就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篇2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的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例如:“圆的面积”教学开始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圆的面积能用单位面积直接去量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换方法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吗?”问题提出,学生立刻陷入困惑中,,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一种向往,为主动的研究作出了很好的铺垫。例如:如图用一块打破了的三角形玻璃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时,教师提问带(1、(2)、(3)那块去能够把和这块破碎的玻璃形状和大小一样的玻璃带回来,为什么?此题感到有兴趣,积极思考,从而巩固了“角边角”公理

二、提问要求精

要严格的控制提问的数量;要避免提出一些低级,重复,漫无边际的问题。授课的时并不在于多多发问,而是在于如何的善问和巧问而是在于如何的善问和巧问教师切不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则是泛滥,学生也是应接不暇,没有一种理性思考的余地,因此便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也不可一味的控制其数量—过少的提问则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

三、难度适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3

【关键词】精心设计 难易适度 有效评价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因此,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師认真研究、探讨。

一、精心设计,指向明确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你有什么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比较之下,后者所包含的思维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二、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问题应难易适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或“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既能让学生得到,又不能轻取,这样才能起到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如在教学“10以内的连加”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主题图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小朋友在喂5只小鸡)师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生齐答:“有5只。”教师一边继续演示课件一边问学生:“你们看到跑来了几只?”学生又一起回答:“跑来了2只。”教师一边继续一边又问:“你们看到又跑来了几只?”学生再一次大声地回答:“跑来了1只。”课件演示到这里,教师又提了个问题:“ 要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5+2+1,教师也带着学生进入了计算方法的教学。

透过以上片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提问题都只停留在表面,学生没有实质性的思考,导致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降低,缺乏深刻性。

同样一个片段,另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先播放课件并引导学生:“你刚才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们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我想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创激亮度,激活思维

创激亮度就是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

四、层层深入,拾阶而上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其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本课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5。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

a、(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用尺子量)

b、(师出示一张比尺子长的纸条)现在你能用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的或,再乘以3或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

教师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五、面向全体,有效评价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篇4

一利用情境的创设和呈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引出教学问题

导入式的教学环节, 在当下的教学当中尤为普遍。导入式的教学, 就是通过一个事例或者是相应的情境, 来引出教学的内容。好的情境创设不仅不是时间的浪费, 还有助于教学, 它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

如3月12日, 我们可以把“植树问题”调到这一天来进行讲解。在上课之前, 可以问大家:“同学们, 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对, 今天是植树节。那么植树节又是做什么的呢?植树节就是大家一起为了保护环境, 植树造林, 美化环境。可是这些和我们今天的教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植树当中, 还会涉及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如在1000米的路上进行栽树, 每5米栽一棵, 需要栽多少棵。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计算来获得的,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植树问题。”我先是通过对日期的提问, 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接着又引入了植树节的问题, 不仅让学生记住了植树节是哪一天,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形成环保以及植树造林的理念, 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部分之一。最后引入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思路始终都跟着教师走, 有助于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 这种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引起思考, 积极响应, 从而获取知识, 培养技能的形成。

二通过灵活的提问, 让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提问时, 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作为引导, 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还是通过“植树问题”来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先提出三种不同的问题, 已知条件不变, 将问题分别改为:“两端都要栽树, 需要栽多少棵?”“如果只栽一端, 需要栽多少棵树?”“如果两端都不栽, 需要栽多少棵树?”在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问题发生了改变, 就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这时, 就是对于教师提问的要求了。教师的提问已经不可以局限于某一种情况, 要灵活多变, 对于学生自己计算出的多种结果, 教师要予以不同的点评和问题的指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要预想到多种情况的发生。当然,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互动的环节, 这就需要教师即便是无法及时的应对学生的提问, 也要进行灵活的课堂提问转变。另外, 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机的掌握上, 也需引起重视, 大多时候恰当的提问尤为必要。当教师在进行提问之后, 如果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或者与理想答案还有偏差, 这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按照学生的思路往下计算, 当出现问题时, 学生自己就会发现, 这时教师再恰当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弄清原因, 公布正确答案, 这样可以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从而对知识的把握更为牢固。

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 不要出现歧义

数学的教学与语文不同, 数学讲求的是严谨性、科学性, 甚至是结果的唯一性。无论是什么阶段的数学教学, 都必须讲求教学的严谨。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 不可以出现带有歧义的问题, 必须非常明确的提出自己的问题, 让学生来进行回答, 这样学生在回答时, 范围就受到了限制, 不容易出现错误的思维, 假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并不明确, 并且比较宽泛, 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进行思考的时候, 抓不住要领, 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我们必须更好地完善我们的教学, 作为教师, 在课堂提问阶段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能力以及对于知识重点的切入, 在提问的时候更加注重实效, 更加具有针对性, 从而更好的保障学生在最初接触数学的时候就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正确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2]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0

[3]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5

(一)课堂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大部分数学老师只顾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地提问,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知道,提问的方式学生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留了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大多数小学数学以学科内容为主要提问对象,其它的延伸知识或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少。

另外,课堂提问的评价机制比较死板,只是单纯的以“数学问题的正确性”为标准,从不考虑学生答题过程评价,不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有时甚至出现课堂提问针对性不强,提出来的问题窘况,根本引不起小学生的兴趣,最终造成“只问不答”的局面。

(二)“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育学理论,只是机械化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成“问题”,为了“提问”而简单地“提问”,“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精髓,提问过于形式化,表面上看上去师生互动良好,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教师只是简单的针对学科的知识点提些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并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

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心理学应用不够理想,数学问题设计不够准确,不够科学,只是简单的、单纯的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具有随意性。

通常只是从网上或教科书直接照搬现成教案,这样设计出的提问自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与启发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实现课程知识的宣讲。

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反之,无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觉情绪低沉,无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迟钝,师生教学互动性不强。

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组成了小学教学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如何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的现实意义与教学意义。

只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才能保证小学生轻松快乐地接受小学数学知识;只有启发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才能体现新一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气氛融洽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仔细分析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课堂问题,在考核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积极运用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活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开展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设置具有启发式问题,直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置、讨论和寻找答案。

启发式提问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智力。

问答式提问,只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强。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课堂提问应通俗易懂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理解问题时往往会表面化,或简单直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通信易懂的问题,不能太书面化或理论化,尽量做到通俗化、形象化。

提问的方式应该游戏化,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答问题,尽量让小学生自我完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争着回答,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对于抽象思维难以接受,形象思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问题情境,尽量使用图片、演示等具体的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在参与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趁热打铁,由兴趣引出问题,及时引导和答疑,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课堂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

这种针对性强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消化课堂知识。

另外,课堂提问的针对性还应该保持连贯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思维,当然这种推断式的课堂提问也会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四、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反应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直接影响教与学的互动。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高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分析课堂提问效率的影响原因,深刻意识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性,反思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从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通俗性、针对性和情境四个方面,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就能够真正发挥课程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注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启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现实的意义。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进行提问的过程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说,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和抽象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提问,这样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开动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课堂教学的随时调整,可以说它是信心反馈的桥梁,是师生思想产生共鸣的纽带。

《新课程标准解读》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数学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用成人化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塞给学生,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学生只有把老师所提的问题解决了,才能锻炼自我思考的能力,从而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利用新旧知识来解决更多的问题,进行更多的创造性活动。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教学目的。课堂提问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只要有好的教材然后加以合理的课堂提问,再设计好合理的问题情境,这都可以引导学生有效认真的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双边信息交换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重要性表现如下:课堂提问可以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积极思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非常有效的作用;课堂提问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表达对所学知识的看法和认识,是小学生真实感情的流露,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人际交流;同时,课堂提问还可以有效地调控教学的课堂秩序,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到问题的回复上来。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老师通过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可以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进行随时的调整安排,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以避免低效课堂的产生。

1.课堂提问缺乏主动性。新课改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把这个主体作用突出出来,依旧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考核。笔者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课堂提问,我们教师不应该一味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进行考核,同时也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就当堂学习的知识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固有的思维方式而帮助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对于课堂提问,教师不要急着跟学生说答案,或者看到这个学生回答不上来就马上找其他学生进行代替,这些都是不对的。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必要的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他们的创造性意识。

3.缺乏探究性的研究。教师的提问要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切忌提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比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这样的问题丝毫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思维。像这样缺乏启发性、探究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的大忌,它不能使学生思维与教学产生共鸣,相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做法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和学习效果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老师提问的真实用意和想法,并且能够准确地做出回答,则说明当堂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建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发挥自己的数学潜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们应该注意到,很多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对数学老师没有好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学生随时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赞赏的目光、关切的问候、诚挚的祝福。这种和谐的关系会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放下心理压力,把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肯定转化成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总之,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务必遵守数学学科的科学性,出于对学生的考虑,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 篇7

一、重新理解课堂提问的内涵

1. 提问具有预设性。

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课堂提问设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

2. 提问具有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提问也必须体现生成性。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资源,并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时问题,提高提问的针对性。

3. 学生参与提问。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是提问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 提问是交流的载体。

新课程提倡师生交流、互动,而提问正是一个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学生的提问正是学生思维的展示与暴露。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缺乏思考价值。

如“这样做对不对”、“大家说是不是”等。

2. 含糊不清。

如一位教师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后,为了引出线段图,问:“借助什么,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当场就把学生卡住了。如改成“线段图怎么画?”最后比较得出:“借助于线段图,我们看得更清楚了。”效果会更好。

3. 钻牛角尖。

如“1加2等于几,为什么?”这个穷其究竟的“为什么”,小学生是无法回答的。教师这么问,只会把学生引向“死胡同”。改问:“怎么想的?”学生则更好回答。

4. 厚此薄彼。

一些教师为减少“麻烦”,提问只问“尖子生”,板演只叫优等生。

三、改进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1. 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示灵性,发展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而合理地评价,这样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2箱牛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笔者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笔者提出两种情境: (1) 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2) 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回答:“根据调查 (1) 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 (2) 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1箱需多少钱、买2箱需多少钱。”接着笔者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

2. 有良好的启发性设计。

教师应在掌握知识结构、知识点的系统性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正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设问。教师可采用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概括出分析解决间题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概括能力。如在讲解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梯形,找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与平行四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自己就能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教师把知识的结构组成一个个指向明确、能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可促使学生有序思考。

3. 抓住时机。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因此在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在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有专家指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意停顿时间,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样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取得好的提问效果,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一题多解、多向求解等创新性题目,能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新,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时,教师要抓住机会提问圆的各部分名称,如:什么叫半径?学生就会理解半径的概念,并且能激起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提高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总之,教师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把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寻找提问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产生问题,学会自我提问,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成功, 2009.1.

[2]卓双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新课程研究, 2009.6.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篇8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探索性、开放性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 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由此可见,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必然成为我们设计问题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我认为, 探索性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解决求知途径的问题, 开放性则是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蕴含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下面, 我以教学“循环小数”为例, 简述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如何体现这一原则。

首先, 我让学生计算“10÷3”和“56.8÷11”, 然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法, 按设计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 两个式子都不能除尽; (2) 余数有规律; (3) 商也有一定的规律。)

2.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的余数和商, 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 余数重复出现; (2) 商也重复出现相同的数字; (3) 商重复出现的数字有的是1个, 有的是几个。)

3. 那么, 像商这样的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略。)

综合学生的答案, 指出像商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由此引出新课“循环小数”的教学。

这样设计问题的巧妙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些问题具有层层推进的特点, 既为学生开辟了探索思维的渠道, 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思维的环境, 实现了探索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二是在这样的提问中引出新课, 既体现了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过渡的自然性, 又突出了新课内容的新颖性,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从除法计算开始, 经过“自以为简单”到“疑惑不解”再到“恍然大悟”的过程, 在客观上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曲径通幽”的境界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进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情绪。

二、提问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

猜想和对猜想的验证, 是人类揭示客观规律的有效方法。“哥德巴赫猜想”从提出到得以证明, 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集聚了很多科学家的智慧, 最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实践证明, 把这种方法引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提出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而又适合他们猜想和验证的一些问题, 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应当注意的是, 猜想不是“胡乱猜想”, 而是要有依据, 要善于动脑。为了使学生会思考, 锻炼思维, 课堂提问一般不要使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语, 因为这样提问的答案只有两种选择:肯定或者否定, 很可能导致学生“瞎猜”。如果改换一种形式, 充分利用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和求强好胜的年龄特征, 让他们通过自己“猜一猜”来揭示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则可以明显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 从而进入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然后让他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这样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转换上得到锻炼。因为实际情况常常是许多学生囿于习惯性思维, 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为了培养学生验证猜想的习惯和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素质,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不应该马上对学生的猜想做出直接判断, 而是继续引导:“你能自己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吗?”如果学生流露出迟疑的神态, 也可给予提示:“比如13、23等等。”通过验证,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种猜想是错误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有针对性的启发式提问, 既能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 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单一性向多角度、全方位拓展, 对提高学生素质很有好处。

三、提问方式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 探索课堂提问的技巧必须注意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这里的“人”是指居于教室之内的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应该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一模式, 在适当的时候和必要的情况下, 也可以由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向学生提问、小组向小组提问。为了确保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导地位, 在课堂上随机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处于“假如我是学生”的状态, 学生则应具备“假如我是教师”的心理。这种心态调整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师生在平等的相互问答中实现情感的交融, 使趣味性在提问方式的多样性中得以体现, 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整理和复习”时, 我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知识要点, 设计相关提问, 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表述本组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其他小组在回答问题的同时, 也可对他们的理解提出质疑, 相互辩论, 最后达到认识的统一。

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课堂提问技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具体应用中, 教师必须掌握“多样性适时”和“趣味性适度”的原则, 使其恰到好处, 不可滥用。多样性、趣味性不足, 会使教学活动呆板乏味, 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多样性过多, 趣味性过浓, 或者不加选择地频繁使用这种方式, 反而有损教学的严谨, 影响教学质量。对这种“度”的把握, 同样属于课堂提问技巧之列。

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篇9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地进行新课改以及对教师们的培训, 使教师们注重起在课堂上提问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在试图将提问策略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这一环节还是有一些困难需要去解决,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过分地注重提问策略,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这样会造成学生不仅不认真思考问题, 还会想办法应付老师提问的情况。或者老师的提问有时候没有太认真地进行考虑和规划, 提的问题不是超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难度就是太简单不足以达到让学生认真思考的程度。以上种种的问题, 使提问策略不仅没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反而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老师问题, 使用各种招式混乱课堂气氛。提问策略必须要考虑一个提问度的问题, 超过这个度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没到这个度会达不到这个策略想要改变的目的。所以我们总结如今提问策略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改进提问策略, 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精心研究提问的问题, 保证问题达到有效性

1.对于小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提出问题, 在学习时学生们会出现一些理解不正确、知识点太多、容易弄混的情况, 老师通过提问, 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这个知识点, 以及知识点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部分。

2.老师要在平时上课中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和习惯, 针对他们的不良习惯提出问题, 从而使他们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加强学习主动性。

3.在讲解数学概念上, 老师要设计一些有助于理解该知识点概念的问题,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性的概念, 因为在数学学科中概念是最基本的东西, 只有理解了一些概念才能更好地应用在数学的习题上。

4.对于一些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还有该公式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一些方面, 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来适当地对每个同学提出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学生记忆公式和正确地应用公式。

5.最重要的问题是老师对于留的课后作业上习题提问的设计, 因为课后习题是帮助学生们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 还可以检验出学生学习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 尽管知道自己不会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去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在下一堂课上针对课后习题提出一些问题, 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尽量不要落下学习进度。

三、讲究提问的方法, 使提问具有可接受性

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和公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可以通过对知识点的提问和对公式的讲解来复习旧的知识点和旧的公式。学生通过对于新旧知识点间联系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还有对于数学上的综合题, 我们采用逐个攻破法, 先把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地理解, 逐个攻破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不再胆怯, 反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也加强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4.采用比较分析法, 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这个学科很有特点, 一个问题会有好多种解题方法, 有的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只会用笨拙的方法, 有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 有简单巧妙的解题方法, 还有的是综合方法等许多种解法。老师可以把学生的多种解法总结出来, 提问学生各种解法的特点、优点、缺点, 自己是怎么解题的。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加强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初探 篇10

1. 以科学性为准, 细致谋划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科学地进行发问.如: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 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 环环相扣, 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 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在重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 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 弄清楚每一个问题要解决什么, 达到什么, 安排好提问顺序, 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同时, 无效低效的课堂, 老师不太注重提问的比例, 学生学习气氛不易调动, 提问次数过多过碎, 则易引起学生注意的无意转移外, 在讲解问题时, 更多的的是将数学的结论抛出来, 追究答案的对与错, 诸如像“对不对?”“好不好?”这类教学组织或教学调节性的问题.这种提问毫无思维含金量, 提高只是一种过程, 一种形式, 缺乏有机的组织性, 更谈不上科学性, 问题设计没有精心组织, 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 就这样含糊地进入课堂, 自然使得数学课堂变得低效, 没有生气活力.

2. 以启智为主, 把握时机

孔子《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处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 能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 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 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究.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可将其分解,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形成一定坡度,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推进, 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提问.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 即为提问的时机.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 一味地问个不停, 其结果将适得其反.

3. 以变化技巧为法, 灵活多变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应有更高的造诣首先,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 过多小的问题会变得繁杂而且乱, 小学生因为其认知把握能力较低, 教者越是想面面俱到, 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学生们往往如坠云里雾里,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 不能认识关键问题的重要所在, 因为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 提出的问题不同, 教学效果亦会有差异.

其次, 提问的形式要多样, 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 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 还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 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 都能促进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 开展积极的思考或曲径通幽, 或追问, 或反问, 以不同的方式启发激励学生去思考问题, 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 巧设提问的角度, 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

第三, 难度控制要适度合理.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课堂提问的面应尽可能宽广些, 要面向全体.不仅要提问优等生, 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 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 给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改变由优等生“大包大揽”“一包到底”的局面,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4. 以情境为先, 创设情境

新课标教材非常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把原先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融入鲜活的情境内容,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深化学生的思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提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 “创设情境”的必要性.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 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小数乘法”这一课的导入部分, 王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王老师新买了一套房子, 需装修, 想请同学们算一算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你们愿意帮忙吗?……”又如, 把枯燥的计算放入参观奶牛场的情境中等.

5. 以民主为重, 营造和谐

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促进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 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不能讽刺挖苦或者是嗤之以鼻, 以恶劣的态度去伤害孩子学习的热情, 应积极地鼓励学生爱问、乐问、敢问, 通过平等的对话来巧妙地点拨, 鼓励孩子, 让学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思考问题, 获得发展.对学生来说, 过分的情绪压抑, 紧张的师生关系, 单调的学习过程, 都会导致他们自我表现能力和爱好的抑制, 情绪低下, 在消极的学习状态中练习, 甚至发展为厌恶, 都不利于知识接受, 有效教学何从谈起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讲究 篇11

一、讲究明确适度有效率

有的数学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并没有真正在动脑思考。教师提问过于随意,问题没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创意性,提的问题没有价值等,都将导致课堂的低效和无趣。高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精简,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设计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明确性。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为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二是适度性。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还会让学生养成滥竽充数的不良习惯;过难过深的问题则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还会让课堂瞬间冷场。因此,要把问题设置在教学重难点与关键处,问题要提得必要且有效,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越好。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旨在注重问题的适度性,提升问题的思考性。

二、讲究适时追问有艺术

现实课堂中,许多教师过分追求一个问题便能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学生却时常不能一次回答到位,因而影响教学效率。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知识,有时还须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那何时进行追问合适呢?笔者认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一是追深度。学生的原有知识有限,回答问题有时深度不足,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追问。例如,教学二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了几道整百数相加的习题,学生汇报得数。列出算式:400+500=900。教师提问:“为什么等于900?”学生说:“400和500的0先不看,4+5=9,所以400+500=900。”教学仅满足学生会计算是肤浅的,试想,如果在学生说先算4+5=9时能追问:“这里的4和5分别表示什么?”便能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通过算理理解算法,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二是追错误。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是难免的。试想,如果教师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者亲自把正确的答案加以展示,会抹杀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热情。因此,教师应找机会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五下“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有一道练习:已知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郾2米,高是3米,门窗的面积一共是12平方米。如果要粉刷这间教室的墙壁,一共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有学生这样列式解答:8×6?郾2+6?郾2×3×2+8×3×2-12,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错误的。教师追问:“错在哪里?”学生:“因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他没有把8乘6?郾2后再乘2,所以错了。”此时,教师语调缓慢地问:“那我就给他画个‘×’?”学生发现教师的变化,与同桌小声嘀咕。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实这种解法没错。”教师顺势追问:“为什么?怎么没错?”学生答:“粉刷教室的墙壁是不包括地板的,所以只要算一个‘长×宽’的面积就可以了,不需要再乘2。”问题迎刃而解,这位教师在学生出错时,顺势追问错因,使学生广开思路,积极思考,达到对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的目的。三是追疑惑。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学生常产生疑惑。通过适时追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情绪,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五上“分段计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出示例题——行驶里程是6?郾3千米,它的计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郾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求要付多少钱?学生汇报完常规解法后,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做法:(1)1?郾5×7=10?郾5(元),(2)7-1?郾5×3=2?郾5(元),(3)10?郾5+2?郾5=13(元)。這时就有激烈的反对声音,认为他是瞎蒙的。此时,教师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呢?”该生在黑板上画好线段图后,边指着线段图边解说道:“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所以6?郾3千米就按7千米计算,用一条线段表示7千米,并把它分成7段,先按每千米1?郾5元计算:1?郾5×7=10?郾5(元),前3千米少算:7-1?郾5×3=2?郾5(元),所以应付:10?郾5+2?郾5=13(元)。”同学们听他这么一解释后豁然开朗,由衷地佩服他理解之透彻,思考之深入。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有价值的回答,适时追问,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开拓思路,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讲究巧设疑问有深度

数学知识是具有连续性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的结尾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其实很多教师也都想到了这问题的重要性,但该如何巧设延伸又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因此,笔者根据平时的经验积累,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一是设疑。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而且它们都是一环紧扣一环。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设疑提问,以及拓展延伸。例如,在执教五上“小数除以整数”时,当学生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稍加掌握后,教师就可以留一个问题:“如果是小数除以小数,又该如何计算呢?”这样的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指明了方向,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止步。二是激疑。每一堂课的结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留给学生一个疑问,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巧妙的升华,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更高效呢?例如,教学五上“确定位置”时,笔者是从一条横线上的点引入,再教学用一对数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从点到面的学习也算是一次飞跃,但笔者并没有满足这一点,在课快结束时,又巧妙地运用课件设置一个疑问:“如果是空间上的一个点又该由几个数字来确定位置呢?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从对平面上点的认识引向了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动力,知识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升华,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提问作为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理应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每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就是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讲究提问难易适中,适时追问,巧设疑问,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价值。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六要” 篇12

一、提问要科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维和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所以作为一种语言的数学课堂提问, 首先必须符合科学性。当然, 教师设计的提问应该符合科学性。数学教师一定要严格使用通用的、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不能随意曲解这些语言, 更不能生造符号, 乱编新名称, 干扰教学。对于世界性数学机构统一的数学符号、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等, 数学教师必须首先正确使用, 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谈话。例如:“倒数是什么数?举例说说哪些是倒数?”这样的提问是不科学的, 因为数学中的某些概念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能单独存在, 一旦强行分开, 就会犯科学性的错误。倒数不是一个数的概念, 所以“倒数是什么数”或“什么数是倒数”这样的提问都是不允许的。只有教师“善问”, 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以理, 事半功倍;“问”之不当, 事与愿违。

二、提问要明确

1. 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 讲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

题, 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目的, 就是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 不可信口开河, 或形式主义地为提问而提问。

2. 所提问题本身要明确, 要求用语规范妥帖, 答域清晰确定;

问题不明确, 学生便无法准确地回答, 提问就失去了意义。造成提问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 问句中概念不清, 逻辑混乱, 答域不明, 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动态变化 (指语言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链的停连、语调的升降与语气的强弱等变化) 等, 都是造成问题不明的主要原因。如有教师问:2千米等于多少米?学生往往会莫名其妙, 2000米当然还是2000米啊?若老师的提问读作“两千———米———等于多少———千米”, 学生就比较容易听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提问要通俗易懂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不丰富, 难以接受深奥、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名词、术语,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儿童能够理解的问题去提供给学生。

1. 不用文言文, 改说白话文。例如少用“若”、“则”,

改用“如果”、“就”, “两数之和”改称为“两个数的和”, 等等。

2. 尽量少用深奥的近代词语, 改用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

近来常听到教师提问低年级学生“你能从这幅图上提取什么信息”, 或“你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什么叫“信息”和“处理信息”, 儿童能听懂吗?因此, 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专门数学术语, 教师就要慎重对待, 有的还必须要像语文教师一样, 先标音, 再读准字音, 讲清词义。凡是能用白话文、儿童化词语代替的话语, 决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奥的词语。

四、提问要符合逻辑

教师的提问必须合乎客观事理, 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 必须根据思维的规律,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 恰当地做出判断, 严密地进行论证, 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前后一贯。应逐步引导学生能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话, 尽量从低年级起让学生学会用“因为……所以……”说算理。任何违反事理、概念含糊、思维混乱、前后矛盾的提问, 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首先表现在提问语言上, 能够启发思维是高质量提问的标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的巧, 愚者问的笨。”这巧和笨的区别, 就在于是否能启发思维, 提问得巧。提问的启发性主要通过形式与角度的创新来体现。例如选择背面切入的角度, 巧妙地利用矛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富于启发性的提出问题,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纷纷思考, 顺理成章地想与同伴讨论解决。

六、提问要形象化

上一篇:创建精品工程下一篇:商业银行营销渠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