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度

2024-06-28

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度(精选6篇)

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度 篇1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种问题情景,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困境, 诱发学生收集和探索情境信息, 得出自己的看法, 并且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行为。问题是数学的核心, 提问与答问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双向活动。那么,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怎样提问才会更加有效呢?

一、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 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即提问的时机要恰当。什么时候是恰当时机呢?一般来说, 选择提问时机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有经验的老师通常选择在: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到旧知识影响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概括地说, 提问的时机要选择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在讲析双曲线的概念时, 先复习了椭圆的概念:“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及其方程是怎样得到的?”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问:“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其标准方程又是怎样的呢?”显然, 这样的提问既注意了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 又抓住了下一环节, 因而大多数学生都能大致得出双曲线的概念及其标准方程。

不仅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而且对提问后释疑的时机也要把握得当。通常情况下, 学生思维会在教学重点处受阻。为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 不少老师常常选择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提问, 且不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 讨论甚至争论,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释疑不能拖得太久, 那样会使学生兴趣索然, 所以要掌握时机恰当运用。

二、把握好提问的难易

教师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切忌带有主观随意性, 提问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 诸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这样的问题, 没有思考价值, 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难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的症结所在。

有的老师为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往往在课堂上“马不停蹄”地提问, 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分得很细, 每一步都为学生铺设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提问对象随意性大, 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 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 表面上看来, 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参与度高。其实, 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 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 当然也就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远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还有的问题或过于复杂, 或时间过长、容量过大, 或远远超出课标规定的范围, 难度过大, 令学生望“问”兴叹。学生无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以至产生了畏难情绪, 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这样的提问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科学的提问既要有深度, 又要体现层次性, 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不要完全拘泥于设计, 要根据课堂上反馈的信息, 主动调控提问的难易度。做到“深题浅问”和“浅题深问”。“深题浅问”就是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分层解剖, 化难为易, 举重若轻,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逐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 刺激和诱发学生的探索不断地深入。“浅题深问”就是对学生认为无疑而实则有疑的教学内容做深层的解剖, 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更深的层次。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老师不应墨守成规, 切勿一问再问, 逼学生就范, 而应表扬学生的创造性, 尊重并引导学生的看法。

三、把握好提问的梯度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课堂教学同样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易者而后其节木;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以劈木材为例, 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 然后攻其它关节, 随手就劈开了。同样,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也要符合学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 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这样, 学生才能做好心理准备, 从容地接受知识。教师对新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 特别是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进行必要的铺垫, 设置一些辅助性问题, 诱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联想、推理, 逐步深化理解,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到”。

在高中数学中几何证明题往往令学生头疼。教师如果在学生通读题意后即提出:“这道题目该怎么解呢?”这显然是不行的。虽然提问本身没有错, 但提法过于笼统, 学生很难回答。教师应根据几何证明题的基本分析方法, 按照下面的基本顺序提问:这道题目中你认为哪几个条件是主要的?为什么你认为是主要的?由这个条件你认为推出哪个结论是最有可能的?最后的结论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直接得出?条件和结论之间还缺少什么?等等。通过这样一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有序提问, 既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应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科学地设置并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数学素养, 形成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 为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要讲究艺术 篇2

一、提问要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目的是形成矛盾, 制造矛盾, 使学生处在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 挑起学生“我想学, 我想知道”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备课时依据本堂课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 知识的链接点、延伸点以及针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 精心设置提问。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欲望, 点燃其思想的火花, 启迪其思维。如在“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中, 可这样提问: (1) 哪几条直线之间相互垂直? (2) 能否用这个定理来解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怎样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一定理?这些提问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如果只考查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识记能力, 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 (唯一正确的) 问题;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说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发问之先, 应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内容、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地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注意和思考, 让学生各抒己见。切忌“铜匠的担子, 走到哪里, 响 (想) 到哪里”, 主观随意地提问, 是很难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的。

二、提问要注意深刻性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 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 就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 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太小的提问, 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 他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 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4种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 这种有深度和广度, 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问, 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基本知识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可设计一个常规问题:已知:等比数列{an}中Sn=16, S2n=64, 求S3n=?

问题1、本题与前面涉及的问题是否相同、相似及相关?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学生不难想到基本方法──利用a1和q。

问题2、能否利用等比性质, 即:an=am.qn-m (n≥m) 将am后面的项转化为a1, a2, …am表示, 沟通未知和已知的联系?

问题3、由题意, 易求此数列的依次的每m项的和, 这些和看作一个数列, 是什么数列?能否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新数列求项的问题。

问题4、我们知道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能否从函数角度考虑本问题。

故可从斜率相等入手, 求出S3m。

上述通过问题逐步导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 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三、提问要注意适度性

适度性就是指提问要切合实际。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要贴近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要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并善于改变设问的角度, 以提高课堂提问的价值。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先易后难, 逐一解答问题。例如, 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时, 提“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到谁的距离是定值?”“这个定值三种曲线有是吗不同?”“这种定值对三种曲线起怎样的作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依次增加, 而这三个问题都设立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基础上的, 当解答出前一个问题之后, 学生的“已有知识”就扩大了, 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知识就可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解答后一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其次, 对于难度不同的问题, 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 使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回答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相符的问题中, 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提问的数量要适度, 切忌问题过多, 以至把重点、难点问题淹没, 混淆教学重点, 模糊学生认识;难易要适度, 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既不过易, 又不过难。过易, 达不到激发思维, 培养兴趣的目的;过难, 学生力不能及, 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则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科学地设置提问, 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 诱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能给学生想象、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 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 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 注意提问的目的性、深刻性和适度性。这样,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度 篇3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大胆“问”

顾明远教授认为:“老师不善于或者不让学生提问,提不同的意见,学生从此就养成了不爱发问,不爱想问题的习惯.这种教学方法不改革,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教学中难度大,问题多,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广阔的学习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课堂的质疑,往往也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质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为此教师要全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的想“问”、提“问”、释“问”.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做到师生地位平等,与学生交朋友,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变传统的满堂灌,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励、手势肯定、眼神默许等手段)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问有疑问的问题,如老师讲的解题步骤还不清楚,有哪些问题还不明白等.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于老师的讲解,特别是解题方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方法和意见.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老师应该注意听完,正确的要加以表扬,不对的也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要鼓励他们继续提问.只有学生敢问了,才能学会提问,学生不敢提问,就不能学会提问.

二、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合理“问”

学会提问,是教学中学生提问的关键,学生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的提问才有价值.在我们平时数学课堂中如何正确合理的提问或“被问”,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扎实有效的课前准备.问题都产生于一定的情景和背景下,所以,教师在课前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例如,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知识储备,也及时反馈了学生信息.而我们教学的最好的时机是:即当学生的思想困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完二次函数导入情景后,然后设疑:我们怎样定义这样的函数?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已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和应用刚学习过的知识.

2.教师应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充满青春活力,具有无限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鲜活群体,他们的智能和纯真的想象,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的灵性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有时会令我们无比赞叹.所以教学中的激励性是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问”的能力,实施学生“问”的教学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从这一点上说,学生“问”法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提问,还应注意:课堂教学中做一定的留“白”处理,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分层对待.

3.拓展课堂提问渠道,让学生会问.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于把握有利时机,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提出问题,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课堂主人翁的作用,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在“释疑”中开发智力,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提问题.各个小组展开讨论,针对问题,发挥集体智慧提出有价值又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归纳方法,这样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究,引导学生提问,学生能主动、大胆地表现自我,提问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更好地调动,学习潜力能得到更好地挖掘,提问题的质量能得到提高.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学中留一定空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通过提问方式的引导,学生课堂提问的意识得到加强,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三、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简单地获得答案.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过程后,由矛盾冲突碰撞而产生了智慧火花.这时,教师就当鼓励每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像,而不拘泥于常规的答案,通过头脑风暴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提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是普遍的,“问”似乎是人的天性,只要我们稍加“纵容”,善待学生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会燃起一堆堆求知的熊熊大火.实施“提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使其能够形成一种自觉地探究问题的习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此吗?

参考文献

[1]刘承禹,过伯祥.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6).

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度 篇4

一有度教学的意义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 数学教学模式多样, 让学生学好数学才是数学课堂的教学重点, 有度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知识需求,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解题能力, 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 在小学数学课堂有度教学中, 还可以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 应用网络媒体来丰富教学内容, 更好地控制掌握教学节奏,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接轨,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二有度教学之掌握课堂秩序

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实施有度教学, 维持好课堂秩序, 明确课堂纪律规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达成统一认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运用奖励手段制止不良行为, 让学生意识到行为的正确性, 实行加减分制;同时教师应掌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节奏, 避免学生因为教师耽误下课, 产生烦躁情绪而抗议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掌控课堂教学节奏, 维持好课堂教学秩序。

三有度教学掌握教材节奏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度教学, 要优选教材设计, 拓展教材内容, 避免忽视学生认知, 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优化课堂教材排布, 拓展数学课堂教材难易度, 领会教材内涵, 高耗低效, 依据教学资源, 灵活安排教学情境, 拓宽学生知识面。改进教育观念, 不要用成绩的多少衡量数学课堂教育质量, 应因材施教, 不要给学生过多压力, 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培养其数学解题独立性, 解题的答案虽然是唯一的, 但是解题的方法却是多样的, 因此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提问之后, 要让学生动动脑筋, 在教学中, 可在适当时间回答教学中的提问, 以期达到调动全体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目的。如以下题:刘老师去复印店印两页资料, 一页资料要印12份, 一页资料要印30份。根据下面价格表, 刘老师怎么印比较合算?

这种方式有助于唤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保持习题教学中课时之间习题量的平衡, 做好跟踪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日常的习题练习能力, 以分组的形式试验各小组间对问题的追踪讨论, 互相监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发挥教材优势,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认识习题,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拓展学生解题思路。同时, 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撰写数学课堂教学日志, 整理成数据、图片等资料形式, 对小学生进行追踪调查, 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关注学生学习,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提升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避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整堂课只管自己讲, 不提一个问题,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 教师所提的问题应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近, 不可以偏离数学课堂教学主题。教学中, 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难易问题有阶梯, 掌握教学节奏, 使教学张弛有度。

五节奏张弛有度的教学实践

依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间, 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进行教学拓展, 设置教学内容, 把握教学目标, 整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热情。应伴随小学数学课堂进展, 互相转换, 批判性地学习和吸收传统理念, 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开放式教学, 给学生充分的小组合作时间, 开放的“度”要把握到位, 调控教学难度, 关注学生参与度, 引领学生顺势学习, 层层深入教学目标。

六结论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张弛有度, 调整和谐的课堂教学节奏, 给学生一定时间去反思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师应掌握好课堂节奏, 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该能够掌握好数学课堂的教学节奏, 张弛有度, 使学生跟得上数学课堂教学介绍, 确保课堂教学与学生认知速度节奏和谐。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教育,有度教学

参考文献

[1]高建国.小学数学目标教学的实验探讨[J].湖南教育, 1993 (12)

[2]肖光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0)

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度 篇5

一、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

对于教师而言, 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才算是高效教学?笔者认为,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的, 不同年代的社会建设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 而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 有效教学诚然要与新课改要求相吻合, 同时, 更要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需达成以下几项条件。

其一, 学生的兴趣、态度。当前,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直把“教”放在首位, 因此多年来我国数次进行课程改革, 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而这也构成了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之一。

其二, 教学过程与方法。当前在教育界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任何教学方法也不能断定就是权威的, 因为不论任何方法都是由教师来操控, 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一切。因此, 笔者认为, 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需结合实际情况, 在能够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前提下, 即便采用最原始的灌输式教学也无可厚非, 因此, 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虽然决定了教学质量, 然而教师却不能拘泥于某种模式。

其三,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当代, 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即是“活学活用”。然而, 什么才是活学活用?首先,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中来;其次,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再次, 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局限, 是否能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二、张弛有度, 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结合上述探讨, 在已具备衡量标准的前提下, 初中数学教师应有效组织课堂, 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态, 一张一弛, 让教学过程有法, 让教学节奏更科学。

(一) 让课堂充满张力

课堂张力是指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 以及课题的严谨性。首先, 教师应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从小学到初中, 学生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教材的局限和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们是一种极大的束缚, 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 而非主动认识哪些是数学的研究对象, 运用哪些方法能解决问题, 而这就充分显露了学生的“松弛”———被动性接受知识。因此, 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到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只有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面对着新课题都紧迫而又期待, 才能营造出一种紧张的学习氛围, 才能让课堂更具张力, 进而, 教师的“放松性”引导也才更具效用[1]。

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的真理性。数学的真理性源于学生对数学题的正确解答, 任何复杂的数学题都有其标准答案, 每一个标准答案都是一个真理, 且这种真理是任何推理和研究都无法推翻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认识数学的真理性, 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即为探究和进一步发掘某些真理。而数学的价值与数学的真理性是一脉相承的, 但相较而言,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仍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 例如, 笔者曾组织学生们开展生活记录活动, 让学生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难题都记录下来, 并在课堂教学中与同学探讨交流, 尝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而最终, 则形成了每堂课都用数学来解决一或两个问题这一惯例, 久而久之, 学生们养成了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难题的习惯, 不仅发现了数学的价值, 更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而笔者的教学也收获了实效。

(二) 活跃课堂氛围

在上述前提下, 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松弛学生的神经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 “弛”可以是一次活动, 也可以是一个故事, 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把握。例如, 在“普查与抽样调查”一课的教学中, 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紧张的学习之后, 笔者从生活实例入手, 让学生们说一说他们买水果的经历, 最后总结出学生们都会采用的买水果的方法:在一堆水果中挑几个外表看起来很好的水果。而这正应用到了“抽样调查”的相关知识。如此, 通过这样的引导, 既可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松弛学生的神经, 又能够让知识在活动中悄然的渗透,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 新时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作, 只有让这项工作客观严谨, 并张弛有度, 才能发挥课堂教学效能,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因此, 教师应积极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方法, 努力构建有效课堂, 将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让知识的渗透更透彻。

参考文献

[1]谭义宝.初中数学教学要做到张弛有度[J].广西教育, 2012 (22) :78.

课堂提问要把握“六度” 篇6

一、坡度

提问的难度设计首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内容, 由浅入深,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基础, 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即使是同一问题, 对于不同的学生, 也要注意选用不同的问题设计, 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来, 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从问题中受到启发、得到发展。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浅到深, 层层递进, 让学生借助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 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拓展。

《变色龙》教学中, 为了深入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2.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他虽然“善变”, 但有哪一点始终未变?4.那么, 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警官既不变又善变呢?5.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位人物?这组问题紧扣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重难点, 层层剖析, 步步深入, 能引导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这篇小说的深刻内涵。

二、高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跳一跳, 才能摘到桃子”, 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 提高学生的信心。太难或太易的问题都会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朱自清的《背影》中, “自然”一词重复出现了三次:“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学生对此往往视而不见, 更不可能深入领悟其中的情感内涵。教师可以适时提问:不用这三个“自然”句子似乎更加简练, 为什么作者要重复使用呢?用和不用, 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提问很容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发现所读文本和自己理解的落差, 而且这种落差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 学生就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调整或修正自己的认识, 达成对新知的顺应, 学生通过比较阅读, 就会体悟道:第一句话, 是表明“我”并非不能理解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一个“自然”写出了对父亲的体恤, 这才有了下文“我赶紧去搀他”、“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等动人镜头。父亲渐渐老了, 性格有了很多改变, 竟至“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这令人难解的“反常”行为, “我”都以两个“自然”全部接纳, 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写出了父子情深。

三、宽度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探究类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能够让学生用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个角落,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问题的空间有多大, 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究问题, 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 帮助他们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素质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提问时往往指向熟悉的学生、好学生, 而很少顾及中等生、后进生。心理学家认为:不公平使人的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 会影响人的行为动机, 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与工作效率降低。

《散步》教学中, 学生在基本熟悉课文之后, 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在这一家四口中你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这一问题应该能覆盖全篇,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 人人都有话说, 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有的学生最欣赏文中的母亲。她年纪大了, 所以刚开始散步时想走大路, 但当孙子想走小路时, 她想让孙子高兴, 就改变了主意, 这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有学生欣赏母亲是因为“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有的学生最欣赏“我”, 因为他很孝顺, 最终他“决定委屈儿子”, 照顾母亲, 一家人走大路。有的学生认为, 母亲本不愿意出来散步, 因为“她老了, 身体不好, 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而“我”却坚持, “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走”。在这里, “我”是想让年迈的母亲出来呼吸春天的新鲜空气, 到大自然中走走锻炼锻炼, 对她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因此, “我”很孝顺母亲, 爱母亲。……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 欣赏妻子和儿子的都有, 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最欣赏的人物,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四、角度

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择最佳角度提出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疑而问”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 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 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 实际上学生没有真正收获。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角度, 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做到巧问, 只有巧妙的问题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 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

《社戏》教学中, 教师设问:通过学习, 我们知道了“我”在平桥村最难忘的经历是“看社戏”和“偷豆吃”。那么, 如果你来到平桥村, 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理由。这一问激起了千层浪。有学生愿意与双喜交朋友, 因为他很大胆, 有魄力, 有主见。比如, 他向迅哥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 迅哥儿才有机会和他们一块儿去看社戏。又比如, 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了一捧豆后, 是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也有学生要和阿发交朋友。虽然文章中阿发出场不多, 可从他“偷我们的罢, 我们的大得多呢”这句话中能看出他没什么心眼, 慷慨大方, 不像有些人斤斤计较。因此, 这样的朋友值得交。有学生愿意与桂生交朋友。因为桂生对客人很热情, 又机灵又勤快。他为“我”买豆浆, 买不到, 还想着要给“我”舀水呢。还有学生喜欢和六一公公交朋友。因为“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 他非但没骂, 还说请客是应该的, 并送来了豆。由此可见, 他心肠好, 为人朴实, 让人感动……这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新颖巧妙, 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注重问题的创新性设计, 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文章人物形象的兴趣, 较好地引导他们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找寻答案。

五、效度

在课堂中, 过于简单的提问是无用信息, 过于烦琐的提问是干扰信息, 因此,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 要避免抑制学生思维的雷同提问, 避免不合逻辑的错误提问, 避免表面上非常热闹而事实上没有什么内容的虚假提问。要通过提问这种手段,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不能仅仅把提问作为一个形式, 一个过程。在问题设计上, 可以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少问“是什么”“行不行”。提问时应巧设疑难, 造成悬念,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达到引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小石潭记》, 教师为了巧妙扣住文章标题, 带动全篇阅读, 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小石潭记”四个字, 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 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小”“石”“潭”“记”这四个字。教者以“石”为例, 进行示范:“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 “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 “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仅写石的冰凉, 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情……然后学生根据要求和示范, 自选内容, 自由品析。这种提问给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密度

教师的提问能起到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一节课的提问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 密度要适中。不要动不动就提问, 不加思考地乱问, 有时过多的提问只能增加学生的疑惑, 而不能起到提问的效果。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 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松松垮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 这种表面上的互动、形式上的互动, 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问题精要恰当, 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 避免繁杂琐碎。这样, 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 才能既理解和掌握知识, 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的开始阶段, 教师设计“主问题”:请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教者将一般教师惯常所做的解读课题、简介作者、介绍背景、诵读课文、感知整体等多个教学环节浓缩在这一精当的主问题之中, 用一个主问题替代了繁多的教学环节和提问, 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 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教学中, 教师要力求用量少质高、以一抵多的提问设计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语文课堂提问对“度”的把握, 只是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研究的一个方面, 面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学生, 课堂提问应该如何更有针对性, 这有待更多的语文教师去不断实践和探索。

上一篇:硝酸异山梨酯片下一篇:燃机热电厂